少数民族文化概论论文.

合集下载

关于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关于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关于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论文关于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一、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第一,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个民族经历了千百年的成果而积累下来的,是包含了自己民族特色,并能够传递给他人继而延续下去的文化,还能使自己的民族能够很好地生存下去。

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受到其他族文化的影响,为了能使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更稳定的传承,民族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在这种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党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使得该地区的主流文化得以融入到少数民族的生活中。

改革开放之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现代化冲击着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得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出现复苏和衰退两种截然不同的状况。

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复杂的、多元化的。

新疆境内有55种少数民族,是一个具有文化多样性特色浓郁的地区。

在这个地区有多种宗教、多种语言、多种民族共同存在。

因而在新疆地区内有很多民族大融合的现象发生,使得民族文化也变得丰富多彩,要想使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文化具有多样性,它表现在各个方面:首先,物质文化的多样性。

俗话说:“有水的地方就有绿洲”,新疆的大部分的城市都是依水而建的。

正是由于这种地理环境使得新疆的经济发展变得多元化,使得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同时又有现代文明与之融合。

其次,制度文化的多样性。

新疆全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其名称即可得知,新疆地区的制度与其他地区的差异,在新疆地区内有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还有一般地方的政府机构。

以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为例:市、自治区、兵团这些政权机构是并存的,在统一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自主性。

再次,观念文化的多样性。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除去新疆本地的少数民族之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屯垦戍边的人们,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从而形成了独具新疆特色的汉文化。

与此同时,新疆的众多少数民族还有着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字,不同的服饰。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云南民族文化快速走向世界,既是云南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云南民族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云南民族文化论文篇一:《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论文关键词:云南民族建筑文化特征历史文化遗产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

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土掌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重檐式瓦房是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民族文化论文

民族文化论文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摘要: 少数民族地区整体发展相对薄弱,校本课程的开发也相对滞后,即便开发其内容也与非民族地区雷同,而以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开发则明显不足。

本文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为背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途径、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现状、途径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我们知道:一个民族丧失现代化将意味着民族的贫困,丧失传统文化则意味着民族的消亡;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自己文化的特性,也就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民族。

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在衰落、消散与无人继承的现象,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与知识传播主要场所的学校,应积极思考如何解决此种问题的途径,因为文化传承就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而且更是一个教育问题。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作为传承文明的主要途径,在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上有其独特的作用。

其中课程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即应承担起挖掘传统文化、传承人类文明的责任,因此运用校本课程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不失为一个最好的选择。

一、对“校本课程”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解读校本课程是学校充分利用本地区和学校的办学资源,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设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解决学生所学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分离、教师和学生与课程的分离等弊端,也可使学校从中央集权的课程行政体制中解放出来,使教师从各种干扰教学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使学生从压抑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课程中解放出来。

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受到广泛重视。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和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价值和丰富的内涵。

当然,民族传统文化并不等于优秀文化,不等于文明。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在少数民族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它既体现着民族特性,又属于民族文化的精粹。

二、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一)有利于系统综合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一般而言,校本课程开发都是由当地的专家学者或者是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本民族、本地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内容特点、全面系统的编排而成。

【论文】朝鲜族的历史风俗文化综述论文

【论文】朝鲜族的历史风俗文化综述论文

【关键字】论文朝鲜族的历史,风俗,文化摘要:朝鲜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少数散居在内蒙古和内地一些城市,人口为192.06万多人,本文将对朝鲜族的历史,经济,文化进行综合论述。

关键字:朝鲜族历史风俗文化民族历史早期迁徙朝鲜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长期以来在中国东北或是聚居或是与其他民族杂居。

1677年,清朝为保护其民族发祥地,将包括长白山区在内的中国东北地区实施了封禁令,持续近200多年。

不过,公元1700年之后一些不堪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自然灾害的朝鲜人仍然携家眷、牵牛马而潜居中国东北谋生。

特别是1869年朝鲜北部遭受大灾难,一些苦难的朝鲜农民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在两江沿岸一带开垦。

但此时迁入人数还不很多,大多数春来秋去,居住尚不稳定。

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对入境的朝鲜农民尚采取封禁政策。

后来改行招民开垦政策。

1881年在吉林设置荒务局,在南岗(珲春)、延吉、东沟等地设置招垦局,招募移民,凡应募移入者,均为中国臣民。

日俄对东北的争夺战争使摇摇欲坠的清廷意识到人烟稀少对东北边疆防卫的巨大不利影响,于是正式彻底废除了延续200多年的封禁令。

1885年清政府将图们江北岸长约700里、宽约50里的地区划为朝鲜族农民专垦区,使更多朝鲜人进入东北。

随着日本在朝鲜侵略的加剧,大批居民为寻找生路,不顾朝鲜政府禁令,纷纷徙入中国东北边疆地区定居。

据统计,1870年在鸭绿江北岸一带已有28个朝鲜族聚居乡。

清光绪七年(1881)延边地区朝鲜族已达1万多人。

1883年在集安、临江、新宾等县的朝鲜族居民已有3.7万多人。

同一时期,乌苏里江沿岸一带也移入为数不少的朝鲜族农户。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不堪忍受日本帝国主义残酷压迫和剥削的朝鲜人民和部分抗日爱国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国东北各地,到1918年已达36万多人。

民族文化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保守,尤其是能歌善舞,节日或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论文

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论文

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论文摘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少数地区民族图书责无旁贷,全面、系统地反映各个民族的历史渊源,、地域风貌、社会风俗、发展成就和未来前景,更好地展示新时期各民族新风貌、更好的满足国内外读者的需求,大力促进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说起图书馆,大家都知道是公共文化场所,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和利用书刊情报资料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科学、教育、文化机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说起少数民族图书馆大家就不太熟悉了吧。

一、提到少数民族图书馆先说说我国的情况,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部分聚居在祖国的边疆,主要分布在高原、草原、山区和高寒地带,形成了地域广大、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地理特点。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山高水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制度基本处于前资本主义的各个发展阶;导致经济结构复杂,发展极为不一衡,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领主制及资本主义制并存于各少数民族地区。

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形成整体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处于原始社会或保留原始公社制残余的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少数民族图书馆更无从谈起。

少数民族与汉族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在共同生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少数民族不仅用其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也共同创造了中化文化史。

云南养育着26个民族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也确实值得人们给予它更多的关注与想往。

二、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政府为发展我国图书馆事业通过对老解放区的图书馆巩固、发展,对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各级图书馆进行大力改造,组建了一批新型的图书馆,面貌焕然一新,这期间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云南民族学院图书馆、随后八十年代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图书馆等一批民族图书馆建成、发展起来。

九十年代末我有幸成为的一名大学生在云南民族学院图书馆学习生活过,获得知识、学会技能。

西藏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论文

西藏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论文

西藏民俗文化西藏各民族创造的民俗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元整一斑斓多姿的西藏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历史的创造物。

任何民俗文化现象都积淀和融铸着该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状况。

民俗文化既有历史的传承性,又因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呈现出特定时代的文化风貌。

西藏民俗文化的具有互融性特征和时代性特征:互融性特征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改造融合方面、区内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融上、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互融;时代性特征表现在民俗文化历史。

西藏这片广大的地域,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孤岛,西藏文化(包括民俗文化)始终未失去自己的个性而成为独树一帜的高原文化。

西藏各民族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他们共同生活于西藏高原这一地域范围,彼此间交往的历史相当久远,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十分紧密。

民族文化交流从来都是一个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彼此的文化相互产生影响、互融和渗透。

宗教,在传统西藏社会占据着重要地位,对西藏民俗文化也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繁多的宗教节日与仪式,日常信仰礼俗中的念经、祈祷、转经等活动,婚丧嫁娶中的种种繁缛礼俗,无不带有宗教影响的深深印迹。

西藏民俗文化,表现了西藏各族人民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和诚信无私的道德原则,折射和展示出西藏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是西藏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特质。

西藏高原,自然环境极为严酷。

或冰天雪地、高寒缺氧,或峡谷纵横、山高路险。

在这样一个近乎生命禁区的严酷自然环境中,西藏各族人民以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创造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灿烂文化。

在洪荒远古时代,食物极为匮乏,先民们或采集或狩猎,后又驯养牦牛绵羊,以肉为食以皮为衣。

狩猎、耕种缺乏工具,先民们以石以骨以木为器,一步步创造着人类的古老文明。

地震、冰雹、洪水、瘟疫等天灾,攻伐、争斗、杀戮等人祸,虽然给高原人带来过种种磨难,但人们仍一以贯之,不屈不挠地顽强生存了下来。

少数民族文化论文苗族村落文化论文

少数民族文化论文苗族村落文化论文

少数民族文化论文苗族村落文化论文论市场经济背景下苗族村落的文化变迁摘要:传统经济维系的黔东南苗族村落文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变着。

村落人们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正发生着深刻的文化变迁。

关键词:市场经济;黔东南苗族村落;文化变迁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转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内的经济资源,按比例在产品和劳务上的资源配置。

大改革大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下简称市场经济)不仅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文化的巨大变革。

传统经济维系下的黔东南(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村落文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深刻的文化变迁。

一、黔东南苗族村落的人文地理背景黔东南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面积3.03万平方千米,地势西高东低,峰峦起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青水秀,气候宜人。

黔东南聚居有苗、侗、汉等33个民族,人口431.92万,其中苗族人口178.43万人。

苗族村落散布于黔东南沟壑纵横的崇山峻岭之中。

黔东南苗族源于炎、黄时代的九黎部落,曾是“……黄河文明的伟大创造者”[1]。

涿鹿战败后,部分苗族先民退居“左彭蠡,右洞庭”的江淮地区,尧舜禹时期发展成“三苗”部落集团。

夏商周时期,成为“南蛮”或“荆蛮”的主体。

春秋秦汉,逃避战难于武陵五溪地区,形成“武陵蛮”和“五溪蛮”。

同时部分“武陵蛮”和“五溪蛮”沿清水江、都枊江而上,进入贵州黔东南,[2]形成了独特的黔东南苗族村落文化。

黔东南苗族村落是苗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是生境适应的反映。

苗族的历史迁徙和山地环境是黔东南苗族村落居境封闭和经济落后的客观基础。

黔东南苗族村落的人们世代相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维系着古朴浓郁的黔东南苗族村落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实施,黔东南苗族村落的传统经济被改变。

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宗教、文化2——结课论文——土家族风俗

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宗教、文化2——结课论文——土家族风俗

土家族风俗作者姓名:xx听课证号:xxx学号:xxxxxxxx摘要这是一篇关于土家族风俗的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婚俗、宗教、习俗、禁忌等方面内容,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土家族。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文章有条理,主次分明,是一篇帮助读者快速、有效了解土家族的文章。

关键词:土家族风俗、白虎崇拜、毕兹卡、廪君、西兰卡普目录土家族风俗 (1)摘要 (1)关键词: (1)目录 (1)正文 (2)一、土家族历史 (2)二、土家族文化 (2)1.白虎崇拜 (2)2.民歌 (2)3.“毛古斯”舞 (3)4.“西兰卡普” (3)三、土家族婚俗 (3)四、土家族宗教 (3)五、土家族习俗 (4)六、土家族禁忌 (4)致谢 (4)正文一、土家族历史土家族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

早在二千多年前,在湘西、鄂西就出现了他们的身影。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土家族以起勤劳和智慧,铸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湖南西北部、湖北西南部、重庆西南部、贵州东北部等地为其主要聚居区。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土家族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郡县制时期(秦至隋)——羁縻州县制时期(唐宋时期)——土司制度时期(元明至清初)——改土归流时期(清代中晚)。

在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土家族没有确定的族称,不过由于其历史渊源、居住地、白虎图腾等,被人们称呼为“廪君种”、“巴郡南郡蛮”、“白虎夷”等,从中也可见古代汉人对土家族的偏见。

到了明末清楚,大量汉人迁入土家族地区,为了区别于汉族,才出现了土家族这个族称。

在1956年10月,土家族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族野得以正式成为56个少数民族的一员。

二、土家族文化1.白虎崇拜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可见白虎在其心目中的地位。

故老相传,土家五姓部落首领巴务——廪君带领族人乘船到达盐阳,杀死邪恶的盐水女神,让族人在此安居乐业。

廪君去世后,灵魂化为白虎升天。

有关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500字

有关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500字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有关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500字贵州作为民族地区的代表省份,其民族特色体现在当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是其民族特色的集中体现。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中的文化》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西部省份,随着贵广、沪昆高铁线的开通,以及即将开通的黔渝、成贵高铁线,贵州的旅游市场将得到大力推动,而怎样满足外来游客对于贵州特色旅游产品的购物需求则值得我们研究分析。

目前贵州省的黄果树景区、梵净山景区、西江千户苗寨、荔波小七孔景区、镇远古镇的旅游创收不尽人意,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停留在当地手工小批量与省外批发的传统模式,制作粗糙,无法体现贵州少数民族风情特色,不能代表贵州省旅游景区的景点特色,更将影响到我省打造全国旅游大省的愿景。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中的挖掘体现在:一、风俗文化贵州境内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其中包含苗族、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底蕴深广,而这些十分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将成为贵州旅游的有力资源。

每年三月,凯里地区苗族的“四月八”、吃新节、芦笙节、苗年、龙船节芦笙节、六月六;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尝新节、赶干洞、六月二十一查白歌节;苗族的六月中卯日、跑马节、十月第一寅日苗年、十月亥日;水族的端节,侗族的过侗年、吃新节、赶坳、维耶;彝族的火把节、丰收节、祭山节;仡佬族的“牛王节”;瑶族的盘王节;土家族的过赶年,等等,节日中活动繁多,有对歌、跳舞、吹笙、斗牛、演戏、祭祀、射弩、骑马及开展经济贸易活动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今天的民族传统节日,实际上已经集民族风情、传统艺术、体育活动、贸易往来为一体,成为交流信息,增强民族团结的盛会。

因此,旅游产品对于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反映,应当具有:(1)特殊性,游客在当地购买的旅游产品应当是最具有特殊性、最能代表当地风俗文化的产品,对其精神、内涵提取最为恰当与精准的;(2)易携性,从游客返程的人性化考虑,旅游产品应该是较为精巧易携的,或是在产品功能上可折叠或是好收纳,包装不易损坏,过大或过重的产品会在购买的过程产生心理负担从而放弃;(3)美学价值,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过去在全国各大景点畅销的批发小商品已经无法激起游客的购买欲望,不具有美学价值的旅游产品已经失去了其基本属性。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500字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500字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2500 字 所谓传统文化, 是指保持在每一个民族中的由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 是每 个民族的“固有文化”。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 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自古以来, 各少数民族就同汉民族一起生活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 这片沃土 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 共同 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但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兴的经济文化给 少数民族地区凝固的生活秩序注入了无穷动力, 随着对外联系的媒介如交通、 通 讯等的改善,尤其是电视、网络、电话、手机的流行,各少数民族地区接触到了 各式各样的“文化盛宴”, 一些思想前卫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对这些新 鲜、时髦的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样一来,少数民族的许多 本土文化就丧失了大量原有的受众群。

一、传统文化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所谓传统文化, 是指保持在每一个民族中的由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 是每 个民族的“固有文化”, 它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 但更多的体现在 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尤其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 情趣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

徐万邦先生在其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 一书中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分为 以下几个门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 ;二是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 ; 三是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四是科技工艺 文化;五是信仰、巫术文化;六是节日文化。

不论以上哪一类传统文化,都是一个 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都与各民族息息相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结果, 各 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她的存在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 容,对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少数民族文化征文

少数民族文化征文

少数民族文化征文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根基。

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成为了国内外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先,少数民族文化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舞蹈、乐器等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既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对生活的表达。

例如,壮族的锣鼓舞、藏族的唐卡画、朝鲜族的民歌舞蹈等,都展现了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追求。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思考。

其次,少数民族文化在传统节日和习俗上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这些节日和习俗反映了他们的历史、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例如,苗族的“踩山节”、哈尼族的“过水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等,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增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再次,少数民族文化在建筑和工艺品方面有着独特的创作和表现方式。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技艺,这些建筑和工艺品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

例如,藏族的布达拉宫、壮族的木楼、侗族的鼓楼等,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杰作。

这些建筑和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象征和精神寄托。

最后,少数民族文化在文学和语言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这些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记录了他们的历史、传说和智慧。

例如,蒙古族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彝族的古歌《阿诗玛》、哈萨克族的民间故事等,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

这些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不仅传承了少数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总之,少数民族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人们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少数民族研究报告论文范文

少数民族研究报告论文范文

少数民族研究报告论文范文引言少数民族是指在人口结构中占少数的民族群体。

少数民族在文化、语言、信仰、传统习俗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是我国民族多元和多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少数民族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的民族关系和社会发展情况。

本文旨在通过对少数民族研究的文献综述,探讨少数民族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

文献综述为了获得关于少数民族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针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广泛的查阅。

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少数民族的概念与分类对于少数民族这一概念的界定和分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有学者从人口比例、语言文化、历史渊源等多个维度对少数民族进行分类。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少数民族应该根据人们的自我认同来界定,即少数民族是一个自我认同的社会群体。

当前,学者们对于少数民族的概念和分类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论,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

2. 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少数民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他们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而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具有丰富多样性,通过研究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传统节日等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3. 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发展情况也在发生变化。

通过研究少数民族的教育、就业、收入等方面的数据,可以了解少数民族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4. 少数民族研究的问题与挑战尽管少数民族研究在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其中包括研究方法的不完善、数据采集的困难、地域差异的影响等。

此外,少数民族研究还面临着跨学科合作与交流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形成合力。

结论少数民族研究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通过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求。

中国民族文化论文少数民族民俗论文

中国民族文化论文少数民族民俗论文

中国民族文化论文少数民族民俗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民族文化建设路径的思考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有中国民族文化,既要积极应对全球化对我国民族文化建设带来的种种挑战,也要充分利用全球化对我国民族文化建设带来各种机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正确处理先进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在保持中国民族文化独异的精神特质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追求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民族文化建设路径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民族文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引我们发对民族文化建设路径新思考。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吸收他们文化中的精华,有利于解决我国民族文化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少走弯路,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与此同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以及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对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中国民族文化建设,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充分体现现时代精神,必须以本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最终形成对内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对外紧跟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的新型中国民族文化。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新机遇(一)文化全球化强化了中国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实现异质互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文化全球化强化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为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在世界历史时代,各民族的精神产品将成为全人类的公共的财产。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是在同其他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中,不断地吸收着外来文化。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西文化比较》一文中所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

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的欧洲又仿效拜占庭帝国。

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000字

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000字

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000字一、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现有文化认同措施远离生活世界。

所谓的生活世界是指与个体生存直接相联系的日常生产、日常消费、日常交往和日常观念等领域,如衣食住行、人际交往、婚丧嫁娶等大众化内容。

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处于一种二元分立的状态,一方面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但是另外一方面,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依然处于相对保守的状态,传统文化依然是少数民族社会活动和个体行为的主要规范和解释方式,宗教思想等对于少数民族群体的影响依然十分巨大,并且在一些现代话语模式的修饰下具有了表面上的时代合理性。

相对的,更接近现代化生活的主流文化在少数民族的生活领域缺乏渗透性,更注重于意识形态领域,而没有能够更多的影响到少数民族群体的日常生活。

第二,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影响民族文化认同。

新疆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内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相比,明显滞后,同时在新疆区内,南北疆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较大,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收入分配、就业状况以及生活质量明显落后,这种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民生问题,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影响日益突出。

第三,民族关系。

新疆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具有悠久的传统,但是同时,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日益激烈,由于教育以及文化适应程度不同,少数民族群体在市场化的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地位,少数民族文化在同其他文化竞争过程中也面临同样问题,从而催生一些竞争性乃至对抗性的冲突,这些冲突在敌对分子的利用之下,便有可能产生激烈的社会问题,从而影响少数民族群体对主流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态度。

二、文化认同的基本策略文化认同往往会呈现三个极端的倾向,即以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认同、抵制现代化、抵制全球化。

这三者都具有以构建某种单纯文化来形成文化认同的倾向,但事实上都无法实现,因为传统文化缺乏构建文化认同的现实时代基础,而现代化和全球化是开放社会无法回避的现实。

苗族文化论文范文3篇

苗族文化论文范文3篇

苗族⽂化论⽂范⽂3篇苗族酒⽂化论⽂⼀、合江五通⽯顶⼭苗族酒的类别⽯顶⼭⼜名“⽯⿍⼭”,因⼭顶有⼀巨⽯似钟⿍⽽得名,⽯顶⼭,⼭⾼⾕深,常年⽓温较低,冬季寒冷,是合江苗族的集居区。

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候因素,⽣活在这⾥的苗族同胞通过饮酒促进⾝体发热从⽽御寒、舒经活⾎、焕发精神。

此外,由于苗族同胞热情好客的性格,酒也就成了他们过节、喜⽇祝贺、好友相聚、欢庆丰收等必不可少的助兴饮品。

合江五通苗族饮酒⼏乎全是⾃酿⾃饮,家家户户都能酿制各种酒,如“⽶酒”、“⽟⽶酒”、“⾼粱酒”、“红苕酒”等。

“⽶酒”,也就是⽤糯⽶发酵⽽成的原汁⽔酒,含糖量⾼,酒精浓度低,不易醉⼈,喜爱饮者会觉得⾹甜可⼝,是苗族同胞解除疲劳、清⼼提神的最佳饮料,他们常常将⽶酒作为⽤餐时的⼀种饮料,除⼩孩外,喝上⼏碗也不会醉倒。

这种⽶酒,除了⾃家饮⽤外,苗族同胞在家有来客时以酒招待客⼈,以表⽰欢迎之情。

除“⽶酒”外,苗族同胞在⽣产实践中,探索和掌握了⽤多种原料酿制酒的技术,主要⽤粮⾷⽣产的酒包括“⾼粱酒”、“⽟⽶酒”、“红苕酒”等。

⼆、合江五通⽯顶⼭苗族酒具的使⽤酒是⼀种特殊的液体,当苗族同胞有了液体的酒,为了要饮⽤它,就必须有⼀种载体、容器⽤来饮酒。

由于苗族同胞酿酒和饮酒历史悠久,饮酒器具纷繁复杂,形成了⼀部⽩酒器具历史,展现着丰富多彩的酒⽂化。

受⽣产⼒⽔平的限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采⽤的酒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

因此,在历史的早期苗族同胞在盛酒时主要⽤⽜⽺⾓制品、⽊制品、陶制品、⽵编制品以及葫芦制品等,⽽在饮酒时器具有⽜⾓、⽺⾓、陶坛、陶罐、⽵筒、⽵制过滤酒槽、⽊碗、葫芦、⼟烧料杯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同胞采⽤的酒具也与时俱进,开始采⽤如玻璃杯之类现代⽂明特⾊的酒具。

三、合江五通⽯顶⼭苗族饮酒的各种称谓苗族同胞喜爱饮酒,在不同的节⽇、场合有着不同的称呼。

如“拦路酒”、“进门酒”、“嫁别酒”、“迎客酒”、“送客酒”、“双杯酒”、“交杯酒”、“上⼭酒”、“发丧酒”、“叫⼈酒”、“交⽣酒”、正堂酒”、“清明酒”、“⽉半酒”、“年饭酒”、“引客酒”、“恭维酒”、“交礼酒”、“媒⼈脱离酒”、“夫妻和睦酒”、“灯杆酒”、“卷门酒”等等。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500字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500字

贵州少数民族⽂化论⽂2500字贵州少数民族⽂化论⽂2500字 贵州地处边远⼭区,⾃古以来多元化的民族格局为这⽚绿⾊的⼤地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化。

以下是⼩编给⼤家整理的贵州少数民族⽂化论⽂的内容,欢迎⼤家查看。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化》 摘要:贵州作为民族地区的代表省份,其民族特⾊体现在当地居民⽣活的⽅⽅⾯⾯,⽽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民族⽂化是其民族特⾊的集中体现。

本⽂主要从贵州的概况出发,对其⾃然地理、民族格局和传统建筑情况进⾏介绍,并尝试归纳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化的内涵,即建筑样式⽂化、因地制宜的和谐思想以及祖宗崇拜的核⼼思想。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建筑样式⽂化因地制宜祖宗崇拜 贵州地处边远⼭区,⾃古以来多元化的民族格局为这⽚绿⾊的⼤地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化。

其中,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就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化,是⽣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建筑布局的.科学化、建筑效果的实⽤化都是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这些建筑所体现的少数民族建筑⽂化、宗教信仰和习俗、朴素的思想观念更是清晰可见。

⼀、贵州省概况 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个⼤省,所在之地以⼭地、⾼原、盆地等地形为主,在⼀定程度上决定了省内具备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资源,这就为当地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然环境。

此外,冬暖夏凉的⽓候更是让贵州成为全国知名的避暑胜地,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天然的资源优势。

除了这些⾃然资源外,不得不提的是贵州境内居住着的49个少数民族和16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民族资源。

少数民族在贵州地区的⼴泛分布为这⽚⾃然风光秀美多姿的⼟地增添了更多的民族特⾊的历史⼈⽂⽂化⽓息。

但是,不可忽视的⼀点是,喀斯特地貌等复杂的地质条件为当地居民的⽣产⽣活带来诸多不便,其中⼀个重要的⽅⾯就体现在传统建筑的建设上;此外,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速,改⾰开放政策的深⼊落实,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汉⽂化和外来⽂化的不断冲击,都对具有浓郁民族特⾊的传统建筑及其⽂化的⽣存和发展带来了巨⼤挑战。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文化概论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文化概论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文化概论摘要作为一个学习了中国文化概论的文学与传媒系的学生,不可以不对自己的家乡文化有一定的系统性的了解。

文化整个词语在以往的生活当中,可能对我来说既陌生有熟悉,但是在上过了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之后,我很想用一些专业的知识,从文化四层说,文化圈等方面,对于自己的家乡文化有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和认识。

故,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书籍,以及课本上的专业知识,将众多的资料整合添加成为了现在这份小论文。

关键词:嘉绒藏族卓克基官寨土司文化红色文化绪论 (4)1 从地理位置看文化圈 (4)1.1 地理位置 (4)1.2 自然资源及人口 (5)1.3 文化圈的影响 (5)2 历史演变 (6)2.1 历史简表 (6)2.2 土司文化与红色文化 (6)3 总结 (7)参考文献 (8)马尔康县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下辖县,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引申为“兴旺发达之地”。

马尔康县是以原嘉绒18土司中卓克基、松岗、党坝、梭磨四个土司属地为雏形建立起来的,亦称“四土地区”。

县城马尔康镇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府驻地,是阿坝州政治、文化、金融、信息中心。

截至2012年,马尔康县幅员面积6633平方公里,辖3镇11乡;总人口56021人。

马尔康县境内旅游资源,按特点可分为嘉绒藏族文化、红军文化、宗教文化、自然景观等四大类特色旅游资源。

1 从地理位置看文化圈图1 &图2 马尔康县自然地图及政区图1.1 地理位置马尔康县位于青藏高原南缘,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北靠阿坝、红原大草原,南与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小金四姑娘山紧邻,距离省会成都365公里。

幅员面积6633平方公里。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讲,马尔康县所在的川西高原正好是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的交汇处,并且大部分位于以一己阶梯,县内有索磨河穿过城区,并且汇入岷江之内。

所以,马尔康在地形上以山地河谷为主,属于高原峡谷地区。

地面海拔在2180到5301之间。

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作文范文

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作文范文

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作文范文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而其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尤为丰富多样。

本文将探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意义。

一、民族服饰的多样性中国的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服饰风格,这些服饰通过颜色、图案和材料体现出各民族的特色。

例如,壮族的服饰鲜艳多彩,以红色和银色为主色调,绣有鸟兽和花卉图案;哈尼族的服饰则以黑色和白色为主,纹饰简约而精致。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各民族的审美观念,还彰显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二、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形式少数民族的音乐和舞蹈形式也各具特色。

藏族的神圣舞蹈“郎瑟”被誉为“天上舞蹈”,以庄严肃穆的舞姿表达对神灵的敬仰;傣族的蔓陀舞则寓意着丰收和团结。

这些音乐和舞蹈不仅展示了民族的智慧和艺术才华,也传递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三、独特的艺术和手工艺品中国的各个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艺术和手工艺品,这些作品在材料、工艺和造型上反映了民族的传统和信仰。

例如,蒙古族的羊骨雕刻以历史题材为主,形象生动;彝族的典型手工艺品彩陶则以色彩斑斓、线条流畅而闻名。

这些艺术和手工艺品不仅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是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独特的民族节日和习俗中国的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节日和习俗,这些节日在庆祝和祭祀上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同时也凝聚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例如,春节是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而藏族的新年叫做“洛苏”,以祈祷丰收和祖先保佑为主要内容。

这些节日和习俗通过举办各种庆典和民俗活动,让人们亲近自然、尊重传统、共同祈愿,加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五、少数民族文化的意义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体现了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优势。

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独特的文化资源,也是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互相尊重的桥梁。

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有助于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它们的艺术、音乐、舞蹈和手工艺品也在国内外展示,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所认知的藏戏
经济学院经济系阿旺白桑
0811501
这一学期,通过《少数民族文化概论》这一门课程,我了解到了许多有关其他民族的风俗和文化。

尤其是赫哲族的鱼皮制衣这种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更是心生感慨。

我相信,现在,在少数民族日常生活当中,有越来越多的文化面临着被同化或者被抛弃的抉择。

这些文化很多都是非物质的遗产,而我们同样强调的是这种“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

就祁连山一带的玉制品而言,是这种传承下来的手艺才造就了夜光杯等诸多精美的玉器。

很显然,这个过程就是从“非物质”到“物质”的转化。

作为一个藏族学生,我深知其中的道理。

一个人之所以热爱自己的民族,是因为他(她的“根”在那里。

这种“根源”便是他惯于生存的环境和作为精神寄托的宗教和文化。

藏戏作为藏族文化中结合了宗教、音乐、舞蹈、服饰等文化因素的特殊体裁,更是能够让我开启了一次“寻根之旅”。

关于藏戏的起源,学术界上存在三种说法,而最具权威并且在藏族当中耳熟能详的是一以下这一手法:
藏史《巴协》中记载;“八世纪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修建桑耶寺时,莲花生大师为调伏恶鬼所行轨仪中率先应用一种舞蹈”。

这种舞蹈就是藏传佛教寺院跳神“多吉嘎羌姆”(金刚舞,简称羌姆的起源。

羌姆是在原始苯教巫师祭祀自然神仪式的基础上,吸收民间土风舞演变而来的新的宗教仪式舞蹈。

开始羌姆完全是在寺院里为僧人表演,后来传入民间,僧俗人众均可观看,逐渐成为僧人和俗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具有一定娱乐性的宗教舞蹈。

此外,在林芝还有一种与寺院完全无关的“米那羌姆”(俗人跳神,是为引回“村宝”进行驱邪迎祥而创立的民间祭祀舞蹈。

其中象征喜庆、幸运和吉祥的男性侍佣神跳的“波梗舞”,也被寺院跳神萨迦寺卓玛颇章“孜玛尔多加”羌姆和藏剧《白玛文巴》所吸收。

到十四世纪,噶举派高僧唐东杰布(1385-1464在云游途中于1430年主持营建了西藏的第一座铁索桥。

在建桥过程中,他发现民工中有七个能歌善舞的姐妹,遂在白面具戏基础上,吸收佛经中传说和民间传说故事中带有戏剧因素的内容编排表演节目、设计唱腔动作和鼓钹伴奏,指导七姐妹演出,借以宣传宗教,为行善修桥募集资金,行善积德。

七姐妹天生丽质、舞姿轻盈、歌声优美动听,观者以为仙女下凡,赞其为“阿吉拉姆”(仙女。

以后藏戏被称作“阿吉拉姆”,亦由此而得名。

据《汤东杰布传》载,汤东杰布主持修建的铁桥、木桥数量达上百座,码头渡口也有一百多个。

而修建如此之多的桥梁渡口,所需资金除靠其游说化缘所得外,主要靠组织募捐演出来筹集。

以后汤东杰布又将经其发展了的白面具戏带回家乡主庙迥·日吾齐寺,创建了迥·日吾齐戏班,将白山羊皮面具加以装饰改为蓝面具,在白面具戏表演艺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各种歌舞和古老瑜伽功术、杂技等,编演了佛经故事《智美更登》。

从此,蓝面具戏逐渐形成。

记得我们小学6年级藏文课文《藏戏》里面,开头便有这样一段话: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还是从西藏高僧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可见高僧塘东杰布为了给造桥筹备基金,创作藏戏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

藏戏在几百年的表演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

藏戏的演出,一般是广场戏,少数也有舞台演出形式。

演出时,化妆比较简单,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与红脂,没有复杂的脸谱。

乐器也较简单。

打击乐只有一鼓一钹,演出时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观众介绍剧情发展情况。

剧中人道白很少,演员专心致志地吟唱,由于广场演出,演员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显示出粗犷有力的性格。

后台一般有帮腔,形式与川剧差不多。

藏戏唱腔很多,大致分为表现欢乐的长调,藏语叫“党仁”;表现痛苦忧愁的悲调,藏语称“觉鲁”;表现叙述的短调,藏语称“党统”等等。

藏戏的演出时间可长可短,有的演几小时,有的演一、两天,过去连演几天的情况也有。

要演长,则细唱细作;要演短,则用后台快板道白,叙述剧情,一下子跳过去。

一般每台藏戏都可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温巴顿”,意为猎人净地,就是身着猎人装束手持彩箭首先出场,净场地,高歌祝福。

其次是“加鲁钦批”,即太子降福。

就是着太子装束者登场,象征加持舞台,给观众带来福泽。

最后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

就是着仙女装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与人间共享欢乐。

这就是藏戏开场的序幕。

二是“雄”,也就是正戏。

三是“扎西”,即告别祝福仪式,过去的戏班子演到这里,就是通过集体歌舞,向观众募捐。

藏戏的传统剧目不少,但在二、三百年的创作、演出实践中,有的被淘汰了,有的经过再创作再提炼,保留了下来。

现在,藏戏的主要剧目有八个:《文成公文和尼泊尔公文》、《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剧目,不过这八个戏是大多数剧团都演出过的,公认保留的剧目而已。

其中最有名或者说家喻户晓的是《朗萨唯蚌》。

还记得小时候,藏历大年初一的早晨,西藏电视台会播《朗萨唯蚌》。

开始的时候,会有一位“师太”指着唐卡念开场的经文,然后就正式开始。

《朗萨雯蚌》又名《朗萨姑娘》、《朗萨雯波》。

故事取材于江孜发生的一件真事及一些民间传说。

写西藏奴隶王统治时期,美丽的藏族农家姑娘朗萨的不幸遭遇。

剧本运用了藏族传统的繁复比兴的文学手法,将成组成套的比喻排列在一起,或写景,或抒情;谚语、民谣、成语、格言信手拈来,精彩纷呈,通俗易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剧本的前半部生动真实地反映了西藏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和阶级矛盾,后半部宣传了因果报应的佛学教义,故民间戏班一般只演前半部,其中《庙会逼婚》、《青稞地受
虐》两场戏常作为折戏独立演出。

不过,我最喜欢的一场是朗萨遭毒打至昏后,来到阎罗王殿中的那一场。

可能是因为当时年纪尚小,对这种神秘又玄虚的东西印象深刻。

藏戏基本面具及其含义如下:善者的面具——白色(白色代表纯洁;国王的面具——红色(红色代表威严;王妃的面具——绿色(绿色代表柔顺,清爽;活佛的面具——黄色(黄色代表吉祥;农民老人的面具——白色或黄色,眼睛,嘴为一窟窿(代表农民老人的朴实敦厚;女巫的面具——半黑半白(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所以,透过这些可以看出,在藏族人的审美观里,每种颜色都有特殊的含义,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宗教活动当中。

在参加宗教活动的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穿着是否得体尤其是其颜色。

藏戏历史悠久,具有缜密的表演程式,在藏族人民精神生活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

由于受到严格的宗教神规制约,藏戏在发展过程中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少,从表演内容到形式更多保留了原始风貌,所以在戏剧发生学等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同时,藏戏的剧本也是藏族文学的一个高峰,它既重音律,又重意境,大量应用格言、谣谚和成语,甚至还在情节中穿插寓言故事,保留了藏族古代文学语言的精华。

不过近年来,藏戏在时代的变革中陷入了与现代艺术和娱乐形式争夺观众和演出市场的竞争局面。

资金缺乏、剧团生存艰难、艺术人才断档、传统表演技艺失传、理论研究薄弱等问题。

各地藏戏发展面临的危机,急需制定规划对这一古老的少数民族剧种加以保护。

所以,就想赫哲族的鱼皮衣一样,真正纯正的藏戏已经离现代藏族人的生活越来越远。

我们能做的就是扭转这种对于藏戏的传承和发展不利的局面,了解藏戏,弘扬藏戏。

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也许,藏戏会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藏剧故事集》,王尧译述,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208页
2.《花仙-卓瓦桑姆:藏族神话舞剧》,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97 页
3.《四川藏戏》,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5.--118页
4.《西藏戏剧选:1965-1985》,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449页.——(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丛书
5.《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3.12.--71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