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 四逆散

合集下载

经方名家荟萃之四逆散

经方名家荟萃之四逆散

经方名家荟萃之四逆散方剂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条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医案(胡希恕医案)薛某,男性,38 岁,病历号 242788。

1965 年 10 月 13 日初诊。

患阳萎不举已两年,服滋补之品甚多,不见效应。

常有胸闷太息,少腹拘挛痛,小便急迫,下肢酸软,精神不佳,小劳则两眼发酸,视物昏花,苔白微黄,脉弦细。

证属气郁血瘀,宗筋失养,治以疏气行血,与四逆散加味:(合桂枝加龙骨牡蛎加川芎)柴胡 12 克白芍 12 克枳实 12 克生牡蛎 15 克生龙骨10 克桂枝10 克炙甘草 6 克生姜 6 克大枣 4 枚川芎 6克结果:上药连进九剂,诸证均减,阳事已举,但尚不坚。

上方加附子 6 克、苍术 10 克,又服六剂而痊愈。

何某,男,58 岁,病案号 160462。

初诊日期 1965 年 9 月 20 日:于 64 年 4 月间淋浴时,发现两小腿皮肤有紫癜,以后时轻时重,有时便血或尿血。

曾到各大医院诊治均未见效。

于65年6 月15 日来我院门诊治疗,血液检查:白血球3500,血小板 85000,出血时间1 分 30 秒,凝血时间 30 秒,白血球分类:中性66%,淋巴34%,血色素13,4克,经用温中活血、和肝化瘀等法,前后服药 300 余剂未见明显效果,今日找胡老会诊。

现症:两小腿紫癜满布,两膝上也散见,有时两手背亦出现,每劳累后紫癜增多,每药中有苍术亦增多,午后低热,口苦咽干,脐上微痛,舌苔薄白,脉弦细。

胡老与四逆散合四物汤加味:柴胡四钱,赤芍四钱,枳实三钱,炙甘草二钱,当归三钱,川芎三钱,生地炭一两,桂枝三钱,茜草六钱,阿胶三钱,紫草二钱。

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

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

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
四逆散是一种中药方剂,起源于《伤寒论》。

它由四味中药组成,包括炮甘草、附子、乌梅和生姜。

四逆散主要用于治疗因寒引起的症状,具有温阳散寒、祛寒止痛的功效与作用。

1. 温阳散寒:四逆散具有温通经脉、散寒除湿的作用。

它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血液供应并改善寒凉症状。

同时,它还能够刺激血管收缩,提高体温,并改善寒症带来的不适感。

2. 祛寒止痛:四逆散对于因寒引起的疼痛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它能够舒缓肌肉和关节的紧张感,减轻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寒冷引起的不适。

同时,四逆散还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减少体内湿气的滞留,从而减轻寒湿引发的疼痛。

3. 处理寒热错杂症:四逆散还可以用于治疗寒热错杂症的情况。

这种症状表现为体内同时存在有寒凉和发热的状况,对于这种情况,四逆散能够平衡体内的寒热之气,恢复身体的正常温度。

总之,四逆散主要用于治疗因寒引起的症状,具有温阳散寒、祛寒止痛的功效与作用。

它对于寒冷引发的不适感包括疼痛、寒战、寒冷感等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四逆散适用于寒性疾病,如果患者不是这种情况,使用四逆散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因此在使用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并遵循正确的用药方法。

(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

(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

(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经方中医刘卫红08.01 06:50阅读481原创2016-07-30 黄煌经方医学论坛【黄煌经方方证药证】《经方一百首》之四逆散作者:黄煌编排:胡廷峰********************************************四逆散【组成用法】柴胡6~10g、芍药6~30g、炒枳实6~10g、甘草(炙)6~10g。

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1.柴胡证,或对疼痛敏感,经常手冷,对寒冷气温敏感,易紧张及肌肉痉挛的柴胡体质。

2.胸胁苦满疼痛、腹痛、腹胀、两胁下满实,胸膈挛急或积聚,腹直肌拘急,如棒状样紧张。

3.脉弦,舌质坚老而暗,或舌有紫点。

【现代应用】1以痉挛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如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异型增生、顽固性腹痛、过敏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痢疾、阑尾炎、粘连性肠梗阻、胰腺炎、泌尿系结石、痛经等伴有手足冷、脉弦者。

2以胃—肠动力低下、腹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如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饮食积滞性腹痛、十二指肠壅积症等。

3以精神紧张或遇紧张则加重的疾病。

如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心因性阳痿、神经官能症、冠心病,梅核气,情绪性腹泻、女性急迫性尿失禁、遗尿、遗精、更年期综合征等。

4以分泌物、代谢物排出不畅为特点的疾病。

如鼻窦炎、急性乳腺炎、输卵管不通、阑尾周围脓肿、肝郁气滞的便秘或下利不爽等。

5其他方面,如月经不调、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腰腿痛(注意!)、神经性头痛(注意!)、三叉神经痛(注意!)、癫痫、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肝炎、过敏性鼻炎(注意!)、皮炎、小儿高热肢厥、流行性出血热的低血压休克期等均有用四逆散的报道。

【经验参考】本方的临床运用十分广泛,难以尽述,几乎各系统的疾病,均有使用的可能。

据载,日本汉医和田家治杂病100人,有50~60人用此方加减,足见应用之广。

在此,编者介绍几则个人的临床治验以供读者参考。

经典名方学习——四逆散【原文】少阴病,四...

经典名方学习——四逆散【原文】少阴病,四...

经典名方学习——四逆散【原文】少阴病,四...
经典名方学习——四逆散
【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8)
【组成】
枳实、柴胡、白芍、炙甘草
【功效主治】
肝气郁结,症见四末不温,寒热往来,胸胁满痛,心下拒压,脉象沉弦者。

【加减运用】
1.肺中有寒、痰饮内停者,可加五味子、干姜、细辛。

2. 心阳不足,惊悸者,加桂枝、龙骨、牡蛎;心火旺者加黄连、朱砂。

3.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泽泻、通草。

4. 腹中痛,寒者加附子;热者,加川楝子、元胡索、黄连。

5.胃脘痛,加佛手、砂仁、麦芽。

6. 腹胀满者,加厚朴、枳实、莱菔子。

7.手足麻木者,加通草、细辛、鸡血藤。

8. 阳痿,加蜈蚣、香附、公丁香。

9.焦虑、抑郁者,加龙骨、牡蛎、半夏、茯苓
10.泄利下重者,加槟榔、木香、黄连、乌药。

11.胸肋刺痛者,加丹参、郁金、元胡索。

讲经方第13期《四逆散》——治疗手脚冰凉的良方

讲经方第13期《四逆散》——治疗手脚冰凉的良方

讲经⽅第13期《四逆散》——治疗⼿脚冰凉的良⽅本期编审/夏⼦作者/张晓晓编辑/肖潇祖国医学博⼤精深中医学给现代⼈留下了⽆数的宝贵财富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剂被后⼈公认为“经⽅”中医专家常以经⽅作为母⽅依辨证论治的原则⽽化裁出⼀系列的⽅剂经⽅其特点为“普、简、廉、效”⼗堰中医影像《讲经⽅》微视频特别节⽬第13期四逆散专家简介孟彪医学硕⼠,主任医师,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才,⼗堰市名中医,⼗堰市中医医院风湿病科主任。

湖北中医药⼤学教授,硕⼠研究⽣导师,现为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专科专病建设⼯作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常务委员,肾病学会委员,《医药前沿》、《风湿病与关节炎》等杂志编委。

孟彪主任医师⼗堰市名中医学习经⽅,推⼴经⽅,⼤家好,我是孟彪。

今天我给⼤家介绍⼀⾸专门治疗⼿⾜逆冷的⽅,也就是⼿脚冰凉,这个⽅叫四逆散。

四逆散是由柴胡、⽩芍、枳实、⽢草4味药组成。

这个⽅⼦很简单,在《伤寒论》⾥边,它是治疗少阴病四逆,就是⼿⾜⽐较冷,四肢冷,还有会出现⼩便不利,或者肚⼦疼,拉肚⼦,泄⼒加重,治疗这类疾病的⼀⾸处⽅。

这个⽅⼦很简单,但是我们临床⾮常常⽤,尤其是现在⼀些年轻的⼥性,经常出现⼿⾜冷。

好多⼈过来看病,说我⼀到冬天,⼿脚冰凉暖不热,冷得不得了,但是穿⾐服⼜穿的很少,实际上这种就属于四逆散症,属于阳⽓瘀滞,阳⽓到不了四肢末梢,所以说外边感觉冷,但是⾥边感觉热,这种⼈⾮常常见,四逆散往往有⽐较好的效果。

此外,四逆散⽤处⾮常多,四逆散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柴胡是⼀个疏肝理⽓,疏肝解郁的⼀个药;枳实也可以缓解紧张,缓解痉挛。

有的⼈,⼀到考试,⼀要出门,感觉要上厕所,这就是紧张情绪造成的,这种就适合四逆散。

四逆散除了治疗⼿⾜冷以外,还治疗肚⼦疼、四肢关节疼,我们也经常使⽤。

有时候四逆散也要配合其他⽅剂来⽤,⽐如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这两个⽅⼦合在⼀起叫解郁汤,能够调节⼈的情绪。

四逆散的功能主治

四逆散的功能主治

四逆散的功能主治1. 介绍四逆散,是一种具有独特药物配方的中药方剂,由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创。

它的主要成分包括制川乌、附子、炮姜、细辛、干姜等草药,以及制何首乌、制枸杞子、制葛根等辅助草药。

四逆散主要用于治疗寒凝内停、阳气亏虚的疾病,其功能主治较为广泛。

2. 功能主治四逆散的功能主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温阳散寒:四逆散以制川乌、附子为主要草药,具有温肾散寒的作用。

它可以缓解寒冷引起的阳气不足症状,如四肢冰冷、疼痛酸软、怕冷、畏寒等。

四逆散还可以恢复体温的平衡,促进正常的新陈代谢。

•活络通经:四逆散中的炮姜、细辛和干姜等草药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它们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缓解寒凝引起的经络阻塞症状,如胸胁胀痛、胸闷、头痛、腰痛等。

•补肾壮阳:四逆散中的制何首乌、制枸杞子等草药具有补肾壮阳的作用。

它们可以补充肾脏的阳气,增强肾脏对外界寒冷的抵抗力。

四逆散可以改善阳痿、早泄等男性性功能障碍,增强性欲。

•健脾和胃:四逆散中的制葛根等草药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

它们可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四逆散还可以缓解脾胃寒凉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

•改善贫血:四逆散中的制川乌等草药具有补血作用。

它们可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提高血红蛋白含量,改善贫血症状。

四逆散还可以促使气血畅通,增强机体抵抗力。

3. 适应症四逆散适用于寒凝内停、阳气亏虚的疾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病症:•寒凝内闭:主要症状为胸腹冷痛、肢体寒冷、面色苍白、舌淡薄、脉沉紧等。

•阳气亏虚:主要症状为畏寒怕冷、乏力倦怠、气短唇紫、舌淡胖嫩、脉沉细等。

•脾胃阳虚: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倦怠、舌淡薄胖嫩、脉沉软等。

•肾阳不足:主要症状为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畏寒怕冷、舌淡胖嫩、脉沉细等。

4. 注意事项在使用四逆散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四逆散,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姜、辣椒等,以免影响药效。

千古名方——四逆散

千古名方——四逆散

千古名⽅——四逆散千古名⽅——四逆散汇报⼈:LuYinLab 本导⽣燕晨宇前⾔四逆散,中医⽅剂名,出⾃《伤寒论·少阴篇》,由柴胡、芍药、枳实、⽢草四味药组成,是透解郁热,疏肝理脾的代表⽅。

主治阳郁厥逆证和肝脾⽓郁证。

现代研究表明,四逆散有抗抑郁、抗炎、改善睡眠、改善微循环、调节胃肠道、保肝、解痉等作⽤。

临床中常⽤于抑郁焦虑、失眠、痛经、肝纤维化、溃疡性结肠炎等多种疾病的治疗,疗效确切。

扩⼤经⽅应⽤范围,更是⼀⽅多⽤、⼀⽅多效的重要体现。

阳郁厥逆证:阳盛格阴,阳⽓过盛,⼊侵阴经,导致出现假外寒的症状,但是病根却是阳⽓过盛,郁积在经脉,本是热病,却四肢厥冷,是为厥逆。

肝脾⽓郁证:情志不舒,⽓机郁滞,导致⽓机阻滞在肝脾所致。

PART01四逆散的由来四逆散,源于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病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或咳,或悸,或⼩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PART02四逆散的组成柴胡,《神农本草经》列之为“上品”,云:主⼼腹,去肠胃中结⽓,饮⾷积聚,寒热邪⽓,推陈致新。

久服,轻⾝明⽬益精。

芍药,《神农本草经》列之为“上品”,云:主邪⽓腹痛,除⾎痹,破坚积寒热,疝瘕,⽌痛,利⼩便,益⽓。

枳实,《神农本草经》列之为“上品”,云:主⼤风在⽪肤中,如⿇⾖苦痒,除寒热结,⽌利,长肌⾁,利五脏,益⽓轻⾝。

⽢草,《神农本草经》列之为“上品”,云:主五脏六府寒热邪⽓,坚筋⾻,长肌⾁,倍⼒,⾦创,解毒。

有“⼗⽅九草”的美誉。

⽅剂讲究以君、⾂、佐、使进⾏配伍,柴胡作为君药,发挥四逆散的主要功效,疏肝解郁,升提肝⽓,⽽⽩芍作为⾂药辅佐柴胡,使其不过于宣发肝⽓⽽耗伤阴⾎,枳实作为佐药与柴胡配伍,⼀升⼀降,调畅⽓机,⽽⽢草作为使药,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多⽤,⼀⽅多效剂量增减:减《医学统旨》记载的柴胡疏肝散中将芍药和枳实的⽤量减少⾄⼀钱半,减少其对柴胡的制约,增强柴胡升阳举陷之功效,来应对肝⽓过于郁滞之证。

经典名方四逆散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

经典名方四逆散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

经典名方四逆散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1. 四逆散概述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

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四味药材组成,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

主治阳郁厥逆证,症见手足不温,或咳,或小便不利,脉弦;以及肝脾气郁证,症见胁肋胀痛,脉弦等症状。

方剂出处:《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被誉为“方书之祖”。

《伤寒论》中的许多方剂被后世称为“经方”,四逆散便是其中之一。

组成及作用:四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四味药材组成。

柴胡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

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

临床应用:四逆散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常用于治疗以下疾病:四逆散作为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四逆散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1 四逆散的来源与演变这一经典名方在中医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黄帝内经》的相关理论,随着后世医家的实践与阐述,逐渐形成了现今我们所熟知的方剂。

关于其名称,“四逆散”中的“四逆”意指四肢厥冷,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散”则代表其剂型为散剂,是古代常用的一种药物形式。

关于四逆散的演变历程,早在《伤寒论》中就有关于其的记载,张仲景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该方的原始组成及用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医家根据临床实践经验,不断对四逆散进行补充和完善。

明清时期的医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拓展。

四逆散已经成为中医临床治疗中的常用方剂之一。

四逆散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方式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现代药理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深入,四逆散的疗效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新的认识。

其在临床实践中也被广泛应用,不仅在内科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在一些外科、妇科、儿科疾病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现代制药技术也为四逆散的剂型改革提供了可能,除了传统的散剂,现代制剂形式如颗粒剂、胶囊剂等也逐步得到应用。

四逆散治半夜醒案例

四逆散治半夜醒案例

四逆散治半夜醒案例
四逆散是一种中医药方,主要用于治疗寒邪所致的病症。

根据中医理论,半夜醒常常与寒邪入侵胃经有关,可以选择四逆散进行治疗。

以下是一个案例分析:
患者:男性,40岁。

主诉:半夜醒来,难以入睡。

症状:半夜醒来后感到胃部不适,有冷痛感,同时伴有头痛、寒战、腹泻等症状。

舌苔:舌苔白,薄而湿。

脉象:脉沉弦。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舌脉情况,可以初步判断为寒邪入侵胃经所致的半夜醒。

可以使用四逆散进行治疗,药方组成为:干姜、附子、白术、甘草。

用法用量:
干姜:3克
附子:3克
白术:3克
甘草:1克
将以上药材加水煎煮,煎煮15分钟,去渣留汤,分两次服用,一次服用一半,温热服用。

患者服用四逆散后,可以缓解胃部的冷痛感,同时改善睡眠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四逆散属于温热性质的药方,对于体质偏寒或者有阳虚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使用。

总的来说,四逆散可以作为一种中医药治疗半夜醒的选择,但是使用前最好还是咨询医生的意见,以确保药方的适用性和安全性。

中药四逆散功效与作用

中药四逆散功效与作用

中药四逆散功效与作用中药四逆散是一种具有独特功效与作用的中药制剂,由柴胡、黄芩、炙甘草、生姜等多味中药组成,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恶寒等病症。

下面将详细介绍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

一、四逆散的主要功效1. 温阳解表:四逆散的主要功效之一是温阳解表,适用于寒邪外袭引起的感冒症状。

四逆散中的柴胡和生姜具有发散表邪之能,可使寒邪逐渐消退,舒展经脉,促进体表的微循环,缓解寒冷症状。

2. 祛湿散寒:四逆散中的黄芩和炙甘草具有祛湿散寒的功效,适用于寒湿侵袭引起的身体不适。

黄芩具有燥湿的作用,能够排除体内的湿气,改善湿重症状。

炙甘草则具有温中祛寒的作用,可调整体内的气机,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

3. 舒肝解郁:柴胡是四逆散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舒肝解郁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柴胡属于五行中的木,与肝脏相应。

柴胡能够调节肝气的运行,缓解肝郁症状,如脾气暴躁、焦虑易怒等,同时还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

4. 缓解头痛:四逆散中的柴胡有舒肝解郁、疏泄气机的功效,可以缓解头痛症状。

头痛多与气机不畅有关,柴胡通过调整体内的气机,改善气血循环,消散头部的瘀血,从而缓解头痛。

5. 散瘀止痛:四逆散中的黄芩具有散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瘀血的堆积,从而起到止痛的效果。

黄芩中的黄芩素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对于疼痛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二、四逆散的作用机理1. 发散寒邪:四逆散中的柴胡和生姜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柴胡能够疏泄气机,发散寒邪,生姜则有温阳散寒的效果。

寒邪外袭会导致气机郁滞,体表不温,四逆散能够通过发散寒邪来缓解寒冷症状。

2. 清热解毒:柴胡、黄芩等草本植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调和营卫,化湿祛邪。

寒湿侵袭时,四逆散中的黄芩和炙甘草能够排出体内的湿气,改善湿重症状。

3. 舒肝解郁:四逆散的主要成分柴胡具有舒肝解郁的作用,可调节肝气的运行,缓解肝郁症状。

肝郁可导致气机不畅,从而引发头痛、口苦、脾气暴躁等症状,四逆散能够通过舒肝解郁来改善这些症状。

四逆散机理

四逆散机理

四逆散机理
四逆散是一种中药方剂,出自《伤寒论》。

它的主要成分包括柴胡、芍药、枳实和炙甘草,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功效。

其机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透邪解郁:四逆散通过疏解肝气,使气机通畅,从而达到透邪解郁的作用。

肝气疏泄正常,则能促进邪气外泄,缓解抑郁症状。

疏肝理脾:四逆散中的柴胡、芍药、枳实等药物能够疏肝理气,调和肝脾,改善肝脾不和的症状。

调和气血:四逆散能够调和气血,改善气滞血瘀的情况。

气血调和,则能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促进疾病康复。

四逆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胃不和者。

请注意,虽然四逆散在临床上有一定的疗效,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使用此药。

在使用四逆散之前,应咨询专业医生,根据个人情况进行治疗。

千古名方四逆散

千古名方四逆散

千古名方四逆散
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各6克
其中,柴胡、芍药就是起疏肝解除痉挛的作用,枳实有理气化痰的作用,老百姓的大白话就叫通气。

这个四逆散在临床上用的非常多。

比如,输卵管不通引起的不孕,可以在这个方的基础上加一点化瘀的药,国医大师许润三就擅长这个,我也在临床上反复用过,效果很不错。

也可以用这个治疗妇科的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肿块,效果也很好。

另外,男士的阳痿很多人认为是肾虚,其实更多的情况是肝气不舒,这类人往往心理压力比较大,容易紧张。

阴茎的海绵体是由筋组成的,医学叫结缔组织,实际上中医里肝主筋,在临床上我用这个方加上一些补肾的药,治疗阳痿的效果要比单纯补肾好得多。

逍遥丸:这个方如果加上活血通经的当归和一些调脾胃的药,就变成了另一个千古名方,就是逍遥丸,我们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个药有调节情绪的作用。

由于肝气郁结后,容易导致气滞郁而化火,称为肝经郁热,或者兼有血瘀、痰湿,那么疏肝药的方子,通常加清肝、化瘀、化痰利湿或理气等药物。

肝火太旺,还可伤了肝阴,加上养肝阴的药,这样治疗因肝郁引起的疾病就十分灵活且复杂了。

这也就是开头为什么说学会了这个方法可以治疗一半内科病的原因了。

经方今用系列四逆散合小柴胡汤

经方今用系列四逆散合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6克,白芍15克,枳壳10克,黄芩10克,党参15克,半夏15克,焦三仙各1 5克,鸡内金10克功能: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主治:用于治疗肝气不舒、乘脾犯胃之胃痞、胁痛、胃痛、呃逆等病症。

现代医学之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临床表现为上述证候者,均可参考治疗。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前各服一次,每次300毫升。

方解:本方由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加味而成。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318条,原文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方由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功能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其所治诸症多为或然症,四逆,咳,悸,小便不利,泻利下重,貌似杂乱无章,然细审病机均由肝郁所致;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96条原文:“……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小柴胡汤主之”,第263条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其所治诸症,均为邪郁少阳、经气不利所致。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互为表里,二者都行经胸胁部位,均与脾胃的关系密切,肝郁及胆,胆郁及肝,均易影响脾胃,出现肝(胆)脾不和与肝(胆)胃不和,表现为胃痛、脘痞、胁痛、呃逆等病症。

故本方以四逆散易枳实为枳壳,以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和胃降逆;脾虚不运,胃气失和,则脘痞纳差,故加焦三仙、鸡内金以消食和胃。

加减:若疼痛较甚,则加五灵脂15克,蒲黄15克,以理气、活血、止痛;兼反酸、烧心、胃脘烧灼感等,则加黄连6克,吴茱萸3克,乌贼骨30克,煅瓦楞30克,以泻肝和胃,收湿止痛;腹痛肠鸣、大便时秘时泻,则易生白芍为炒白芍15克,并加炒白术15克,防风10克,炒山药30克,以疏肝醒脾,燥湿止泻;呃逆频作,加柿蒂20克,刀豆子30克。

经方 四逆散

经方 四逆散

经方四逆散四逆散四个方根四逆散药仅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味,但是组方精妙,配伍奇绝,其包含了四个方根:柴胡、甘草;芍药、甘草;枳实、芍药;柴胡、枳实、芍药,此四个基本方根巧妙组合,是构成四逆散临床疗效显著的基础柴胡甘草即为小柴胡汤之雏形,邹澍云:“小柴胡汤七味,五味皆可加减,惟柴胡、甘草无可加减,以安内攘外,不容偏废也。

”(《本经疏证》)此二味乃四逆散最重要的配伍。

方中柴胡味苦平,“禀少阳之气,动于子而发于寅,故得从坚凝闭密之地,正中直达,万化为之一新”(《本草乘雅》)入于肝,能条达肝木,升提肝气,畅达脾土通路,推陈致新,携引肾中真水上达。

甘草味甘平,“外赤中黄,包兼坤离”(《本草纲目》)调节心肾,“含章土德,为五味之长,故治居中之府藏”(《本草乘雅》),入于脾土“能缓其中气不足”(《本草求真》),脾气充盛,道路通畅,则肾水上行之路无碍。

故此二药配伍,实为助肝用、补脾体、疏肝气、畅脾道芍药甘草芍药、甘草相配即为《伤寒论》中误服桂枝汤导致变证而随证施治的芍药甘草汤。

四逆散实为芍药甘草汤的衍化方,如当代金匮大家何任先生便认为“四逆散是芍药甘草汤加味而来”。

芍药甘草相伍酸甘化阴,以生津血,润滑降泄郁结,宣畅道路。

甘草“味甘主中,有升降沉浮,可上可下,有和有缓,有补有滞,居中之道尽矣。

”(《本草求真》引王好古语)其能助芍药入于肝木脾土,条达肝脾血分郁结,宣通脏腑积聚主气,故而郁滞散去,肾中真水自会由肝经脾徐徐上达枳实芍药《金匮要略》载枳实芍药散,方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并主痈脓”。

枳实苦寒,性酷而速,具有“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本草衍义补遗》),而其“形圆臭香,胃家之宣品也,所以宣通胃络”(《伤寒直解》)枳实入于脾胃泻滞消积、破气,有冲墙倒壁之力,味酸又能入肝“肝木郁于地下,则不能条达而胁痛,得其破散冲走之力”(《本草经疏》),所以《本经逢源》总结其功用为:“入肝脾血分,消食泻痰,滑窍破气”再配以芍药“敛肝之液,收肝之气”(《本草求真》)开达肝脾阴结,共奏祛痰、宣畅气机之功,气机条畅,则肝木脾土皆顺其性,所以真水自当上奉柴胡枳实芍药此三味则是大柴胡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汉方医家和田东郭等人即认为“四逆散是大柴胡汤的变方”。

JT叔叔:四逆散深度解析–经方派

JT叔叔:四逆散深度解析–经方派

JT叔叔:四逆散深度解析–经方派【桂11-39/宋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宋本)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四逆散方】(桂本)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二两右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匙。

咳者,去人参,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两,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匙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四逆散真是讨厌哪!它让宋本看起来很像是错简,而桂林本,「彷佛、依稀」是把它改得好一滴滴了……结果嘞,桂林本的四逆散,让人看了之后很想大叫:「果然桂林本是假造的!」因为它这一处的斧凿痕迹太严重了。

你如果要说「桂林本是真本,宋本是比较劣化的版本」的话,那照理讲,不应该让我们看得到「桂林本是拿宋本当底稿改过来」的修改痕迹,可是偏偏这个四逆散哦,真是两本书的罩门。

叫我照宋本来用这个四逆散,我也觉得不太赞成;可是你要我用桂林本,读来心里也是十分之痛苦。

宋本的四逆散我们之前〈少阳〉讲过吧,柴胡、芍药、枳实、甘草,疏肝调气的四逆散。

宋本四逆散的原文,它的剂量写什么呀?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这四味药「各十分」,这个「分」字,我们念四声的「份」。

宋本的四逆散这几味药说的「几分几分」,后面的加减法,如果咳嗽的话,它加干姜「五份」,心悸的话加个桂枝「五份」,所有的比例都很合理,因为是调粉剂,每次吃一调羹的,主要是比例对就好,那这个时候看起来是没有问题的。

以剂量来讲,宋本都是用「分」这个字的时候是OK的。

读作四声的「份」就行了。

临床常用方剂之四逆散

临床常用方剂之四逆散

临床常用方剂之四逆散四逆散是《伤寒论》经典名方,对此方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学习经方医学提升疗效的前提,是在解读条文时前后合参,尽量契合仲圣思维,深入思考条文内涵和方证病机。

对于四逆散,只要正确理解条文含义与方证病机,就能准确运用并拓宽临证应用范围。

现将自己的思考和应用方法解析如下:一、四逆散方证《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注:裂开);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二、四逆散条文解析1.“少阴病,四逆”的含义张仲景在“四逆”前冠以“少阴病”,是有阴证、阳证鉴别意义的,并不是说四逆散就是“少阴病”方,而是告诫我们见到“四逆”时不可只考虑少阴证,应与少阳或阳明证做鉴别。

仲圣常以此行文方式教医者学会鉴别,依据如下:一是本条列于《伤寒论》317条“通脉四逆汤”证之后,有鉴别深义。

《伤寒论》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通脉四逆汤主之。

”此“手足厥逆”就是“四逆”,为里真寒外假热所致阴盛格阳、阴阳气不相顺接而津血不达四末的“四逆”。

二是《伤寒论》还有三条承气汤证条文,被后世称为“少阴三急下证”。

此三条也常被随文衍义地解读,认为是少阴病,或少阴热化证等。

试想,少阴病多见于素体虚弱或慢性虚损证中,津血虚衰,正气极弱,基本上不会热化到正气强、邪气盛实的阳明里实证阶段。

《伤寒论》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经方 四逆散

经方 四逆散

经方四逆散四逆散四个方根四逆散药仅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味,但是组方精妙,配伍奇绝,其包含了四个方根:柴胡、甘草;芍药、甘草;枳实、芍药;柴胡、枳实、芍药,此四个基本方根巧妙组合,是构成四逆散临床疗效显著的基础柴胡甘草即为小柴胡汤之雏形,邹澍云:“小柴胡汤七味,五味皆可加减,惟柴胡、甘草无可加减,以安内攘外,不容偏废也。

”(《本经疏证》)此二味乃四逆散最重要的配伍。

方中柴胡味苦平,“禀少阳之气,动于子而发于寅,故得从坚凝闭密之地,正中直达,万化为之一新”(《本草乘雅》)入于肝,能条达肝木,升提肝气,畅达脾土通路,推陈致新,携引肾中真水上达。

甘草味甘平,“外赤中黄,包兼坤离”(《本草纲目》)调节心肾,“含章土德,为五味之长,故治居中之府藏”(《本草乘雅》),入于脾土“能缓其中气不足”(《本草求真》),脾气充盛,道路通畅,则肾水上行之路无碍。

故此二药配伍,实为助肝用、补脾体、疏肝气、畅脾道芍药甘草芍药、甘草相配即为《伤寒论》中误服桂枝汤导致变证而随证施治的芍药甘草汤。

四逆散实为芍药甘草汤的衍化方,如当代金匮大家何任先生便认为“四逆散是芍药甘草汤加味而来”。

芍药甘草相伍酸甘化阴,以生津血,润滑降泄郁结,宣畅道路。

甘草“味甘主中,有升降沉浮,可上可下,有和有缓,有补有滞,居中之道尽矣。

”(《本草求真》引王好古语)其能助芍药入于肝木脾土,条达肝脾血分郁结,宣通脏腑积聚主气,故而郁滞散去,肾中真水自会由肝经脾徐徐上达枳实芍药《金匮要略》载枳实芍药散,方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并主痈脓”。

枳实苦寒,性酷而速,具有“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本草衍义补遗》),而其“形圆臭香,胃家之宣品也,所以宣通胃络”(《伤寒直解》)枳实入于脾胃泻滞消积、破气,有冲墙倒壁之力,味酸又能入肝“肝木郁于地下,则不能条达而胁痛,得其破散冲走之力”(《本草经疏》),所以《本经逢源》总结其功用为:“入肝脾血分,消食泻痰,滑窍破气”再配以芍药“敛肝之液,收肝之气”(《本草求真》)开达肝脾阴结,共奏祛痰、宣畅气机之功,气机条畅,则肝木脾土皆顺其性,所以真水自当上奉柴胡枳实芍药此三味则是大柴胡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汉方医家和田东郭等人即认为“四逆散是大柴胡汤的变方”。

中医《方剂学》和解剂(调和肝脾)——四逆散(《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和解剂(调和肝脾)——四逆散(《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和解剂(调和肝脾)——四逆散(《伤寒论》)一、组成甘草炙(6克)、枳实破,水渍,炙干(6克)、柴胡(6克)、芍药(9克)。

二、用法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日三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三、歌括1.四逆散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2.柴胡疏肝散四逆散中加芎香,枳实易壳行气良;方名柴胡疏肝散,气闷胁痛皆可畅。

四、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五、主治少阴病,四逆之证。

或颏,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

六、方解本方主证为“少阴病,四逆”,故以四逆散为名。

四逆,即手足不温也,与四肢厥逆有别,由阳气不得至于四肢之故。

《伤寒论》对本方证虽未明言寒热,但有“少阴病,可知有“但欲寐”,无心烦;而其临证相应之加减用法,除茯苓外,皆是温热之品,可知非少阴热证。

然而又无恶寒踡卧,呕吐下利,方中又不用姜、附,可知亦非治虚寒之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实四肢”。

而四肢为脾所主。

故知此证由脾气素虚,又因外邪传入少阴而抑阳气不得至于四肢,故为四逆。

阳郁不伸,虽能生热,却无明显之热证,所以当平调兼顾为治。

本方用炙甘草甘温益气以健脾,柴胡透邪升阳以舒郁,枳实下气破结,与柴胡合而升降调气;芍药益阴养血,与柴胡合而疏肝理脾,四味互配,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

至于“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温肺散寒以止咳;“悸者,加桂枝五分”,温阳制水以定悸;“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淡渗健脾以利水;“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温中散寒以止痛;“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以温中散结而除下重;以及后世用本方加减以治肝郁而见四肢厥逆,或肝脾不和而致脘腹胁肋诸痛和小儿发热肢厥者,均是变化为用,即“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不可与立方本旨相混。

七、附方及方论1.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枳实烧令黑,勿太过,芍药等分,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四逆散四逆散四个方根四逆散药仅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味,但是组方精妙,配伍奇绝,其包含了四个方根:柴胡、甘草;芍药、甘草;枳实、芍药;柴胡、枳实、芍药,此四个基本方根巧妙组合,是构成四逆散临床疗效显著的基础柴胡甘草即为小柴胡汤之雏形,邹澍云:“小柴胡汤七味,五味皆可加减,惟柴胡、甘草无可加减,以安内攘外,不容偏废也。

”(《本经疏证》)此二味乃四逆散最重要的配伍。

方中柴胡味苦平,“禀少阳之气,动于子而发于寅,故得从坚凝闭密之地,正中直达,万化为之一新”(《本草乘雅》)入于肝,能条达肝木,升提肝气,畅达脾土通路,推陈致新,携引肾中真水上达。

甘草味甘平,“外赤中黄,包兼坤离”(《本草纲目》)调节心肾,“含章土德,为五味之长,故治居中之府藏”(《本草乘雅》),入于脾土“能缓其中气不足”(《本草求真》),脾气充盛,道路通畅,则肾水上行之路无碍。

故此二药配伍,实为助肝用、补脾体、疏肝气、畅脾道芍药甘草芍药、甘草相配即为《伤寒论》中误服桂枝汤导致变证而随证施治的芍药甘草汤。

四逆散实为芍药甘草汤的衍化方,如当代金匮大家何任先生便认为“四逆散是芍药甘草汤加味而来”。

芍药甘草相伍酸甘化阴,以生津血,润滑降泄郁结,宣畅道路。

甘草“味甘主中,有升降沉浮,可上可下,有和有缓,有补有滞,居中之道尽矣。

”(《本草求真》引王好古语)其能助芍药入于肝木脾土,条达肝脾血分郁结,宣通脏腑积聚主气,故而郁滞散去,肾中真水自会由肝经脾徐徐上达枳实芍药《金匮要略》载枳实芍药散,方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并主痈脓”。

枳实苦寒,性酷而速,具有“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本草衍义补遗》),而其“形圆臭香,胃家之宣品也,所以宣通胃络”(《伤寒直解》)枳实入于脾胃泻滞消积、破气,有冲墙倒壁之力,味酸又能入肝“肝木郁于地下,则不能条达而胁痛,得其破散冲走之力”(《本草经疏》),所以《本经逢源》总结其功用为:“入肝脾血分,消食泻痰,滑窍破气”再配以芍药“敛肝之液,收肝之气”(《本草求真》)开达肝脾阴结,共奏祛痰、宣畅气机之功,气机条畅,则肝木脾土皆顺其性,所以真水自当上奉柴胡枳实芍药此三味则是大柴胡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汉方医家和田东郭等人即认为“四逆散是大柴胡汤的变方”。

此三味配伍功用全在肝脾气血阴阳上求之,合以“国老”甘草,功宏力强。

在气,枳实破滞降气,柴胡疏散升气,芍药收摄失位之气,甘草和其不调之气;在血,柴胡扬气行血,枳实破瘀滞,芍药通营和血,甘草缓中补虚调养新血;在表里,柴胡舒启外达,枳实消泻内降,芍药疏通经络,甘草和调脏腑;在阴阳,柴胡、甘草行阳,枳实、芍药走阴。

阳主升,阴主降,升降相宜,气机无碍,流通百骸,四药相合,可疏升肝木,理通脾滞,和解枢机,条畅道路,宣布阳气运用要点柴胡证与柴胡体质柴胡证与柴胡体质是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提出的,中医学将药物的应用指征称为“药证”,柴胡的应用指征即为柴胡证,而柴胡体质则是指柴胡证及柴胡类方方证出现的频度比较高的一种体质类型。

黄煌教授认为柴胡证由两部分组成:①胸胁苦满;②寒热往来或休作有时。

柴胡体质包括:①外观特征: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青白色,缺乏光泽,皮肤比较干燥,舌质坚老,暗而有紫点,舌体不淡胖,舌苔正常或偏干,脉象多弦细;②好发症状: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或时有寒热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影响。

胸胁部时有气塞满闷感,或有触痛,肩颈部常有酸痛感,拘挛感,四肢常冷,少腹部易胀痛,女性月经周期不齐,经前多见胸闷乳胀,烦躁,经来腹痛,经血暗或有血块;③体质倾向:多气滞,多血瘀四逆散属于柴胡类方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张方子,所以柴胡证与柴胡体质的应用指征亦适用于四逆散,但是四逆散也有自己特异的使用指征:腹痛,多偏于胸胁或两少腹部,疼痛为胀痛。

另外日本汉方医家细野氏提出“患四逆散证的人,其性格是内向的,多为消极的,善于担心的,非常注意细节的,神经质性格的人,特别是对自己体内的不调颇为敏感,而且具有向不好方面考虑的性格特征。

”也可作为临证使用四逆散的参考依据四逆散证的腹诊腹诊是从公元16世纪末起在日本医学界逐渐兴起的一种独特诊法。

现今临床上亦有广泛运用,《腹证奇览》载四逆散腹证:“胸下左右,心下或胸下之傍皆实满,犹大柴胡之腹证,胸满而实,逆满,苦痛亦甚,心下痞硬者,多属本证。

”日人藤平健从临床出发认为:“这个处方用于实证比例弱,体力、腹力中等程度的人,在左右两边大致有相等程度的胸胁苦闷,腹直肌宛如两根棒子柱立着,从上到下都呈强烈的紧张状态,压心窝时有抵抗力和疼痛的腹部症候,这是处方的重点”。

临床随证施用,恰如其分四逆散证的舌脉四逆散证最为常见的是弦脉,弦脉为郁结不畅之征。

引起郁结的原因甚多,若为痰湿水饮凝聚,则见弦滑;若为瘀血结滞,则见弦涩、弦细等;若为郁火闭伏,则见弦数、弦硬、沉弦等。

这些脉象必于两关脉中取之时最为明显,但是无论何脉,沉取不会太弱。

至于舌质常为坚老而干,色稍暗,或有点紫,苔薄,薄白或薄黄,多为少津不润合方运用四逆散无论用于何病,其病机里都有肝失疏泄,脾失通达一面,故而临证常根据肝脾郁结的原因不同而随证合方为用四逆散合二陈汤主要用于痰气郁结而致肝脾不调之证。

若脾失健运,水湿聚而成痰,痰湿郁结,气机逆乱,故以四逆散合二陈汤恢复一身气机的畅通。

四逆散调滞治气,二陈汤顺气治痰,痰气并治,郁结得通而肝脾调和四逆散合五苓散此方主要用于水气弥漫三焦,内侵肝脾而致肝脾失调之证。

五苓散整体调治人体水液代谢失常,伍以四逆散助其行散气化,升降枢纽气机,使水气归于常道四逆散合升降散此二方功效相似,皆能升降气机,疏宣气滞,但是合方主要用于火气郁结而致肝脾不和之证。

升降散疏散宣泄三焦火热,正如杨栗山所云:“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四逆散加强其升降上下,疏宣表里邪热之力,如此,热郁得以宣散,气机流通,肝脾功用自复,诸疾得愈四逆散【方名】四逆散【出处】《伤寒论》【分类】和解剂-调和肝脾【组成】柴胡(6克)枳实(6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方组趣味记忆】只烧干柴只(枳实),烧(芍药),干(炙甘草),柴(柴胡)【汤头歌诀】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邪成厥逆,敛阴泄热平剂服【禁忌】斟酌【方论】方中柴胡既可疏解肝郁,又可升清阳以使郁热外透,用为君药;芍药养血敛阴,与柴胡相配,一升一敛,使郁热透解而不伤阴,为臣药;佐以枳实行气散结,以增强疏畅气机之效;炙甘草缓急和中,又能调和诸药为使功能与主治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主治1.阳郁厥逆证。

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2.肝脾气郁证。

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输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脾(或胆胃)不和者。

)使用方法用法水煎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悸者,加桂枝以温心阳;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里寒;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通阳散结;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有热者,加栀子以清内热方解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

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

此种“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

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

”故治宜透邪解郁,调畅气机为法。

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

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

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

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综合四药,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

原方用白饮(米汤)和服,亦取中气和则阴阳之气自相顺接之意。

由于本方有疏肝理脾之功,所以后世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脾气郁所致胁肋脘腹疼痛诸症四逆散、金铃子散合左金丸加味【处方与加减】炒柴胡10克,白芍20克,枳实10克,元胡15克,川楝子克,吴茱萸3克,黄连6克,白芨5克,阿胶珠(研细另吞)15克,炙甘草6克【功效与用法】水煎服。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

症见慢性上腹部疼痛史,疼痛多有规律,闷胀,嗳气吞酸,大便隐血多为阳性病史,上腹部疼痛加剧则黑便。

本方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中柴胡、白芍镇痛解痉,抑制胃液分泌;枳实行气消痞;川楝子、元胡理气止痛;黄连、吴茱萸制酸止呕;白芨、阿胶珠止血生肌。

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止痛止血之功效方论吴昆:少阴病四逆者,此方主之。

此阳邪传至少阴,里有热结,则阳气不能交接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温。

用枳实所以破结气而除里热,用柴胡所以升发真阳而回四逆,甘草和其不调之气,芍药收其失位之阴。

是证也,虽曰阳邪在里,慎不可下,盖伤寒以阳为主,四逆有阴进之象。

若复用苦寒之药下之,则阳益亏矣,是在所忌。

论曰:诸四逆者,不可下之。

盖谓此也。

(《医方考·卷一》)汪切庵:此足少阴药也。

伤寒以阳为主,若阳邪传里而成四逆,有阴进之象,又不敢以苦寒下之,恐伤其阳。

经曰:诸四逆者,不可下也。

故用枳实泄结热,甘草调逆气,柴胡散阳邪,芍药收元阴,用辛苦酸寒之药以和解之,则阳气散布于四末矣。

此与少阳之用小柴胡意同。

有兼证者,视证加减为治。

(《医方集解》)成无己:四逆者,四肢不温也。

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及至厥阴,则手足厥冷,是又甚于逆。

四逆散以散传阴之热也。

《内经》曰:热淫于内,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枳实、甘草之甘苦,以泄里热;芍药之酸,以收阴气;柴胡之苦,以发表热。

(《注解伤寒论·卷六》)姜春华:枳实收缩内脏平滑肌,芍药弛缓内脏平滑肌,一弛一收,起到调节作用。

芍药配甘草可以缓解神经性疼痛及平滑肌痉挛性疼痛,故四逆散可使肝脾两调张镜人等:四逆散能疏调肝脾之气机,使阻遏之阳气舒畅,而四肢得温,常应用于脾胃气滞、肝失疏泄之胃脘痛。

方中柴胡轻清气升而疏泄肝气,枳实宽中降气,和胃平逆,二药同用,有升降并调之妙;佐以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共奏宣达郁滞,平调中焦之功。

调理脾胃加生白术、怀山药,调和寒温加炒黄芩、苏梗,疏泄肝胃加平地木、制香附,益气和血加孩儿参、丹参宋经中:本方虽与四逆汤方名相同,但方中并无一味辛热回阳之品,因此其所主之四逆,并不属阴盛阳虚之少阴病范畴。

盖肝为刚脏,主藏血,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本证四逆,乃由于肝气郁结,阳郁于里,不能通达四肢所致。

肝病又最易传脾,脾主四肢,脾土壅滞不运,亦可导致阳气不能敷布而为厥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