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小说的后殖民解读
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述评
2005年3月第21卷 第2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M ar.,2005Vol.21 No.2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述评孙 妮(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 200234)提 要: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接受,国内学界也开始运用该理论对英国经典文学作品从后殖民批评视角进行重新解读。
对近年来国内这一研究状况进行简要回顾,并展望其研究前景。
关键词:英国经典文学作品;后殖民批评视角;回顾与展望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5)02-0024-06A Br i ef Rev i ew on Read i n g English L iterary C l a ssi csfro m a Postcolon i a l Perspecti veSUN N iAbstract:W ith the intr oducti on and accep tance of postcol onial theory in China in the1990s,Chinese readers began t o re2 read the western literary classics,mainly English classic works,fr om a postcol onial criticis m pers pective.This thesis at2 te mp ts t o have a brief revie w as well as a p r os pect f or its future.Key words:English literary classics;a postcol onial pers pective;a revie w and p r os pect 国内学界对英国经典文学的后殖民解读研究是何时开始的?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引进与接受,因为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从后殖民批评理论角度分析《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文化殖民
从后殖民批评理论角度分析《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文化殖民引言《鲁滨逊漂流记》是丹尼尔·笛福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在一次海难中漂流至荒岛,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在荒岛上生存和发展的故事。
此外,小说描写了鲁滨逊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以及他“文化殖民”的行为。
后殖民批评理论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化批评理论,旨在批判殖民统治者对殖民地的文化进行的扭曲和压迫。
本文将从后殖民批评理论的角度分析《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文化殖民问题。
首先,什么是后殖民批评理论?后殖民批评理论是一种文化批评理论,主要关注在殖民统治政权结束之后,殖民地文化的重建和重新定义的问题。
它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和平等,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压迫和歧视。
后殖民批评理论主张对西方文化中存在的某些盲点进行批判,并将重心转向非西方文化的理解和重建。
从后殖民批评理论的角度来分析《鲁滨逊漂流记》1. 鲁滨逊的“文化殖民”行为在小说中,鲁滨逊通过种植作物、养殖家禽、制作日用品等努力,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并且将欧洲文化传授给本地土著,并扩大了自己在荒岛上的影响力。
但是,这些行为首先是建立在对本地居民的侵略和压迫之上的。
鲁滨逊把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土著人,并认为自己的文化比当地文化更加高级和先进。
这种“文化殖民”行为不仅是对土著人的侵犯,而且对鲁滨逊的自尊心和自我重建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2. 荒岛上的文化多元性在小说中,荒岛上存在着不同的文化,比如当地土著人、非洲奴隶、海盗等,这些文化在小说中有着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过程。
这种文化多元性反映了后殖民批评理论中反对单一文化占主导地位的观点。
在小说中,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对话,为文化的多元性和平等提供了可能。
3. 鲁滨逊的文化认同危机在小说结尾,鲁滨逊被解救离开荒岛,但他的求生和文化殖民过程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他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是一个英国人,但也不是一个土著人。
这种文化认同危机反映了后殖民批评理论中重视非西方文化的对等性和平等性的观点。
后殖民文学的探索
后殖民文学的探索后殖民文学,是指发源于殖民地或后殖民地的文学作品,主要探讨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后殖民社会的现实与挑战。
这种文学形式涉及到在殖民主义的背景下形成的文化冲突、身份认同、权力关系和历史记忆等议题。
在后殖民文学的探索中,作家们通过各种文学元素和艺术手法,表达出对殖民主义的批判,探讨自我认同和文化重构的可能。
一、拒绝沉默的呐喊后殖民文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表达了殖民地人民对历史的重新书写和对被压迫的声音的释放。
这种文学形式通过各种形式的叙述,如小说、诗歌和剧本,呼唤着殖民地人民的权利和尊严。
例如,通过描写殖民地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后殖民文学揭示了殖民主义带来的压迫和不公,并向读者呈现出反抗和反思的可能性。
二、历史复述与文化重构后殖民文学探索了殖民主义对历史和文化的扭曲和伤害,并试图通过文学来恢复被忽视或沉默的历史。
通过虚构或事实叙述,后殖民作家展现了在殖民主义时期发生的事件以及被淹没的个人故事。
通过这种方式,后殖民文学试图重建历史和为被压迫者平反。
同时,后殖民文学也试图通过重新诠释和传承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自我重塑和再创造。
三、身份认同与文化冲突后殖民文学通过揭示不同社群之间的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问题,探索了后殖民社会中的复杂关系。
这些作品设法捕捉到不同身份群体之间的张力和冲突,以及在这些冲突中寻求共同点和和解的可能性。
后殖民作家通过表达个人的经历和情感,尤其关注性别、种族和社会阶层等议题,为读者展现了多元的身份和多样的文化。
四、后殖民主义的批判与反思后殖民文学对殖民主义的批判是其核心价值之一。
这种文学试图揭示和解剖殖民主义的暴力和伪善,批判殖民主义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和掠夺,并呼唤着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的建立。
后殖民作家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人物,让读者思考殖民主义所带来的根源和原因,并挑战西方中心主义的认知。
后殖民文学的探索是对殖民主义遗产的反思和再审视,是被压迫群体寻求自由和平等的呐喊。
通过以文学的形式表达,后殖民作者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个人和社群的挣扎与解放。
帝国文本的构建——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鲁滨逊漂流记》
帝国文本的构建——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绝对不是一部简单意义上的冒险小说。
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在字里行间渗透帝国的殖民扩张思想,折射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历史事实,体现了文化与帝国殖民实践的谋和。
重读《鲁滨逊漂流记》,既想再次体验那段神奇的海岛冒险旅程,又想感受鲁滨逊传递于我们的坚强、勇敢和机智,更想挖掘西方文化与帝国主义的共谋关系,探究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帝国文本的构建。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独特的“荒岛文学”模式的小说,继承了文艺复兴西班牙流浪汉小说传统,描写鲁滨逊一生生活和冒险。
小说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理想化的英雄,万人仰慕的榜样,新兴资产阶级中的一个突出形象。
他的勇敢、乐观、智慧,能把一个远离人烟的荒岛经营得有声有色。
但不可否认,他的性格中有很多殖民者的天性,诸如占据、掠夺、扩张、控制。
《鲁滨逊漂流记》主张探险,主张走出所属的地理版图,走向世界。
这恰恰表现了18世纪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入井观天,不过圆盖;登峰眺目,极于烟际。
”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已经主宰着他们的世界,也借由这样的思想,创造了辉煌无比的大英帝国。
赛义德的《东方学》被视为是后殖民论述的经典与理论依据。
他在该书中指出,东方主义是与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西方关于东方的话语形式,西方对东方的长期误读、歪曲和刻板印象,成为西方从事殖民扩张和进行帝国构建的托词。
在东方话语背后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赤裸裸的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在他的另外一部重要著作《文化与帝国主义》中,赛义德从西方文学的角度进一步详细地阐释了文化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他明确指出,一个国家在殖民扩张和帝国构建的过程中,文化与帝国构建实质上是一种“共谋”关系。
通过对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赛义德认为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社会文化意识总是干扰或左右着他们的判断和观点。
因此,任何文本都不仅仅只是作者的单一叙事和主观愿望表达,它或多或少渗透出同时期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意识形态。
《《雾都孤儿》: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问题》
雾都孤儿: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问题1. 简介《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于1837年发表的小说,描绘了19世纪伦敦贫民窟的可怕现实和社会不公。
本文将重点探讨小说中反映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几个主要社会问题。
2. 贫困和阶级分化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工业革命、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的时期,极端贫困问题日益严重。
工人阶级生活在拥挤不堪、恶劣环境的贫民窟中,与富有人士之间形成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小说中孤儿奥利弗被迫进入贫民窟,而上流社会对他们置之不理或剥削他们。
3. 女性地位和权益在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地位较低,在法律、政治和经济方面受到限制。
女性缺乏基本权益和平等机会,受到男性统治与家庭压迫。
在《雾都孤儿》中,女性角色受到社会束缚和不公正待遇,传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批评。
4. 犯罪与惩罚犯罪是维多利亚时代一个严重的问题。
由于极端贫困和社会不公,很多人被迫犯罪以谋生。
小说中描绘了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并展示了当时的刑法与惩罚体系。
5. 教育问题维多利亚时代的教育存在明显的阶级差异。
富有家庭能够接受优质教育,而贫困阶层则常常无法获取基本的读写能力。
小说中反映了奥利弗在孤儿院受到粗暴对待和低劣教育环境,引起读者对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关注。
6. 批判社会道德体系《雾都孤儿》通过描绘各个人物的命运,批判了当时维多利亚时代复杂而虚伪的道德体系。
小说展示了虚假面具下隐藏着居心叵测的人们,以及良善和正直的少数人。
通过对《雾都孤儿》其中的几个主要社会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现象以及小说作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呼吁。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评和反思。
《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观研究
《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观研究作者:关峰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0期《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观研究关峰(安徽科技学院,安徽滁州233100)摘要:《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所撰写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鲁滨逊一人独自流落到海岛之后,并没有丧失活下去的勇气,而是在与世隔绝的荒岛上自力更生,独自面对各种困难,其英勇无畏和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个读者。
但是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来看,在后殖民批评视阈中,殖民文学对域外世界的读解往往是通过殖民者、探险家等的身份进行叙述的,而丹尼尔笛福所写的这篇小说,正反映了当时殖民主义心态。
鲁滨逊对于荒岛的占领、开发以及统治过程,与殖民者开拓殖民地一模一样,可以说是殖民者在海外肆意扩张与侵占他国土地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后殖民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133-02《鲁滨逊漂流记》主要叙述了鲁滨逊自流落到海上孤岛之后,并没有轻言放弃,而是自力更生,最终实现丰衣足食的生活。
这篇小说并不是凭空杜撰,而是有着真实基础的。
1704年9月,一位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被船长抛弃在距智利五百海里的安·菲尔南德岛上。
该岛方圆36英里,荒无人烟,这名水手独自在荒岛上挣扎了4年,4年后他被著名航海家伍德斯·罗杰斯所救,于1711年回到英国,当时引起极大轰动。
而丹尼尔·笛福正是以该故事为原型,加工成文学作品,将一个普通人刻画成一个典型人物。
因此说小说凸显了殖民者形象,是一本宣传殖民文化的小说。
一、后殖民主义概述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
所谓殖民主义就是从16世纪到20世纪,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
文学中的后殖民视角
文学中的后殖民视角在文学作品中,后殖民视角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它通过描绘殖民地历史、探讨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展示被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经历,呈现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后殖民视角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殖民主义的批判,更是对被殖民地人民的声音和权益的呼唤。
本文将从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探讨后殖民视角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一、历史的殖民遗留与后殖民主义的崛起在文学作品中,后殖民视角常常通过描绘殖民地历史来展现。
这些作品通过对殖民地历史的再现,揭示了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例如,尼尔·盖曼的小说《美国众神》中,通过描绘美国历史中的殖民地时期和奴隶制度,展现了被殖民地人民的苦难和反抗。
这种描绘历史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殖民主义的恶果,从而对殖民主义产生深刻的反思。
二、被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经历与身份认同后殖民视角的文学作品还通过描绘被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经历来展现。
这些作品通常关注被殖民地人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
例如,奇美·曼达的小说《半边天》中,通过描绘印度女性的生活经历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展现了被殖民地人民在殖民主义影响下的生存状态和文化抵抗。
这种描绘被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经历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被殖民地人民的困境和坚韧。
三、对殖民主义的批判与权益的呼唤后殖民视角的文学作品还常常通过对殖民主义的批判来展现。
这些作品通过揭示殖民主义的不公和不平等,呼唤被殖民地人民的权益和自由。
例如,阿迪希·巴尔加瓦的小说《白虎》中,通过描绘印度农民的生活和对殖民主义的反抗,展现了被殖民地人民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
这种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和权益的呼唤,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殖民主义的错误和被殖民地人民的正义诉求。
四、后殖民视角的意义与价值后殖民视角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们为被殖民地人民发声,呼唤他们的权益和自由。
这种发声不仅仅是对殖民主义的批判,更是对被殖民地人民的尊重和关怀。
《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解读
通过逐步的、有计划的‚去他者化‛和‚他者 还原‛,种族他者星期五最终对主人鲁滨逊完 全归顺、忠心耿耿,他成为了鲁滨逊在荒岛上 进得殖民活动的忠诚卫士和得力助手。种族他 者星期五的出现,使鲁滨逊的殖民制度更加完 善。
鲁滨逊在岛上稳固地确立了基督教文明之后, 便开始加速王国的殖民化,对小岛的资源 进行掠夺性的深度开发。他救出了星期五的父 亲和一个西班牙人,在岛上初步建立了殖民统 治。
此后,他的幻想奇迹般地变成了现实。小说通 过设置星期五这个人物,将鲁滨逊的殖民狂想, 转化成了一种虚拟的存在。他们共同享受着没 有女性恩泽的田园牧歌,主与仆的宗法关系构 成了文明社会的最初形式。鲁滨逊与星期五之 间的‚自由‛神话和父权制帝国主义就是这样 被书写出来的。
笛福在荒岛推行欧洲文明的策略是将古老的美 洲文明———语言、文字、宗教一笔抹杀,然后 用自己的文明去重新统一历史。在作者笔下, 他者文明统统患了失语症,处于不在场的地位。
英国学者马丁· 格林曾写到:‚这些故事都是英 国讲述自身的故事。它们以梦想形式赋予英国 力量意志,以便使英国人走出国门,探 索世界、征服世界和统治世界。‛
爱德华· 赛义德曾指出:‚小说的主人公是一 W· 位新世界的开创者,他为基督教与英国占领并 开拓了这个新世界。的确,鲁滨逊使一 种海外扩张的思想得以明晰,其行事的风格与 形式都与16到17世纪的探险旅行这种奠定大 殖民帝国基础的东西,有直接的联系‛
鲁滨逊在登上荒岛的第10 个月,站在山坡环 顾四望,渺渺不见人踪,他暗自欣喜:‚这全 都归我所有,我是这里至高无上的君主,对这 岛国拥有主权;如果我有后代,我可以毫无疑 问地把这主权传下去,就像任何一个英国的领 主把他的采邑原封不动地传下去一样。‛
文学方法论-后殖民主义
简要论述后殖民批评的四种主要方法。
参考答案:1.卡利班/普罗斯匹罗原型与主/奴视角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为该范式提供了文学原型。
乔治·拉明在《流放的快感》中,琼·柯克比在其论文《美国的普罗斯匹罗》中,均对莎翁笔下的抵抗英雄卡利班,表示出强烈理论关注。
在卡利班与征服者普罗斯匹罗之间,他们发现了经典的反抗主题,据此建构起一种后殖民阅读范式,即卡利班/普罗斯匹罗范式。
该剧集中表现了强势文化对于没有文字的弱势文化的悲剧性影响:当普罗斯匹罗要将他的主子语言“恩赐”给卡利班时,后者严正地加以拒绝,并阐明自己拒绝的正当理由。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是英语小说的典范之作。
其中鲁滨逊与星期五的关系,堪称是英文经典中最具象征含义的典型人物。
由此开始,我们面对一系列主子/奴仆、白人/黑人、驯化/顺从的文学故事,同时也为我们重读经典提供了批评视角。
它能让隐匿于各类文本中的殖民意识昭然若揭。
2.属下阶层/性别化属下阶层研究方法斯匹瓦克的性别化属下阶层特指男权主导的前殖民、殖民和新殖民历史叙事中居于边缘、沉默的妇女。
个案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是斯匹瓦克揭示西方女权与帝国主义合谋、误现本土属下阶层妇女的核心文本。
在《权利神话:勃朗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特里·伊格尔顿关注游离在不同家庭生活场景之间的家庭女教师简·爱含混的阶级地位。
在《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十九世纪文学想象》中,女权批评家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巴从心理学角度片面地将伯莎·梅森诠释为简·爱的另一个自我。
女权理论家伊丽莎白·福克斯―吉诺维斯立足历史视角,将西方历史上的女权与个人主义结合在一起,提出女权个人主义观。
斯匹瓦克以上述理论为基础,重新解读《简·爱》。
“十九世纪的女权个人主义并不局限于核心家庭的封闭范围,而是超越‘纯粹的’性的再生产之上的灵魂铸造计划。
《后殖民理论》读后感1200字
《后殖民理论》读后感1200字在书的第一章,作者叙述的是后殖民研究的成就以及现在通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
但是,作者重点叙述的还是来自这一领域内外两方面对后殖民理论的指责,主要部分一般都以其论点来排列,这种论点在政治上与占主导地位的新殖民知识体系交织在一起。
这类指责总是声称,后殖民理论产生于西方的学术机构,自然而然地就阻止它能够做出激进的有创见的文化分析。
为了说明这些论点,作者讲到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对文化与殖民主义之间复杂关系所做的那种固有的分析模式,以此阐明后殖民理论产生的来龙去脉。
在接着的第二、三、四个章节当中,作者同时采用“细读”方法和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
作者在这本书当中尽可能地评析有关后殖民理论的著作,弄清他们主要的前提,论点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然后,在第五章当中,作者继续对后殖民理论和后殖民批评的其他领域之间新近出现的分歧重新作出评价。
其实,在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书籍当中,我们了解到,现在后殖民理论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在更大程度上也是后殖民批评所遇到的,比如说,如何使不同的后殖民社会组合和利益与其所进行的各种批评实践协调一致,同时又尊重他们的历史文化特性,这样的问题就是他们二者都同时遇到的。
所以,在这本书当中,可以看到作者不苟同罗伯特·扬的那种乐观态度,他称赛义德、巴巴和斯皮瓦克等人的著作是“历史著作的新逻各斯”,这些著作的传播会有助于开辟一个勇敢的文化解放的新世界。
其实,“后殖民”概念其内涵不定,近几年来一些评论家已经开始感到焦虑,这一概念可能有内变为一个被任意切割的分析结构的危险。
正如作者在书中得出来的结论一样,问题在于“后殖民”这一概念常被变动以适应于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和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
1。
《后殖民理论》读后感1200字范文
《后殖民理论》读后感1200字范文《后殖民理论》读后感1200字范文在书的第一章,作者叙述的是后殖民研究的成就以及现在通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
但是,作者重点叙述的还是来自这一领域内外两方面对后殖民理论的指责,主要部分一般都以其论点来排列,这种论点在政治上与占主导地位的新殖民知识体系交织在一起。
这类指责总是声称,后殖民理论产生于西方的学术机构,自然而然地就阻止它能够做出激进的有创见的文化分析。
为了说明这些论点,作者讲到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对文化与殖民主义之间复杂关系所做的那种固有的分析模式,以此阐明后殖民理论产生的来龙去脉。
在接着的第二、三、四个章节当中,作者同时采用“细读”方法和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
作者在这本书当中尽可能地评析有关后殖民理论的著作,弄清他们主要的前提,论点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然后,在第五章当中,作者继续对后殖民理论和后殖民批评的其他领域之间新近出现的分歧重新作出评价。
其实,在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书籍当中,我们了解到,现在后殖民理论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在更大程度上也是后殖民批评所遇到的,比如说,如何使不同的后殖民社会组合和利益与其所进行的各种批评实践协调一致,同时又尊重他们的历史文化特性,这样的问题就是他们二者都同时遇到的。
所以,在这本书当中,可以看到作者不苟同罗伯特·扬的那种乐观态度,他称赛义德、巴巴和斯皮瓦克等人的著作是“历史著作的新逻各斯”,这些著作的传播会有助于开辟一个勇敢的文化解放的新世界。
其实,“后殖民”概念其内涵不定,近几年来一些评论家已经开始感到焦虑,这一概念可能有内变为一个被任意切割的分析结构的危险。
正如作者在书中得出来的.结论一样,问题在于“后殖民”这一概念常被变动以适应于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和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
所以,很多人就把某些地区,时期,社会的政治构成和文化实践看做真正后殖民是否正确产生了日益热烈甚至是激烈的争论。
其实,在一些学者或者是研究人员来看,现在有不少的研究人员甚至用“后殖民”这一概念来表示一种在政治上介入殖民史和现代新殖民时期强制性现实的基本的共谋模式。
帝国文化的建构——对《远大前程》的后殖民解读
查尔斯 ・ 狄更斯晚期代表作《 远大前程》 一直被视 为“ 成
小说 ” 的典范 , 诚 如 巴里 ・ 韦斯特伯格在 《 查 尔斯 ・ 狄 更 斯
的 自 白小 说 》 一 文 中指 出的 : “ 这 些 激进 地探 索成 长 、 时 间 与
生 活 的 小 说 成 了 狄 更 斯 创 造 力 的 主 旨” 。『 1 1 根 据蔡熙《 当代
族 阶 层 的 进 项 而 一举 成 为 有 教 养 的 绅 士 的 故 事 。 ” 萨 义
失( 《 独立宣 言》 的签 署 ) , 澳 大 利 亚 作 为英 国 的 一 块 “ 白色 ”
殖 民 地适 时 地 出现 。为帝 国神 话 的延 续 起 到 了 功不 可 没 的
德 认 为 狄 更 斯 对 马格 维 奇 的态 度 是 具 有 象 征 意 义 的 : 英 国 国 民 可 以 被 遣往 澳 大 利亚 这 样 的 地 方 . 但绝 不 允许 他 们“ 重 返” 政 治 文 化 中心 。据 此 , 萨 义 德 进 一 步 指 出 了小 说 创 作 与 帝 国 霸 权 之 间 的共 谋 关 系 。狄 更 斯 对 待 马 格 维 奇 的 立 场 显 然 也 是 大 英 帝 国 对待 它 的 “ 多 余 人 口” 流 动 终 点 站 澳 大 利 亚 的 态度 。 从 后殖 民的 角度 解 读 经典 小 说 的 意义 显 然 已超 越 了 传 统 的 文学 批 评 的范 畴 . 而具 有 福 柯 式 的文 化 批评 的意 味 。 二、 文 化 帝 国 主 义在 《 远大前程》 中 的建 构
英美狄更斯学术史》 中所 做 的 归 纳 分 析 , 英 美 学 界 对 狄 更 斯
精 致 和 精 华 成 分 ,那 是 每一 个 社 会 所 思 所 言 的 最 好 的 东 西
文学中的后殖民视角
文学中的后殖民视角后殖民主义是一种批判性理论,旨在分析和解释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和被殖民人民的影响。
在文学领域,后殖民视角被广泛运用于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揭示其中蕴含的权力关系、身份认同和文化冲突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文学中的后殖民视角,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后殖民主义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随后在英语世界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殖民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和经济制度,更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
它强调被殖民地的历史、文化和身份认同受到了殖民者的压迫和改变,并试图通过批判性思考来重建这些被压迫的身份。
文学中的后殖民视角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
后殖民视角在文学中的应用,旨在揭示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和被殖民人民的影响,并探讨他们如何应对和反抗这种压迫。
下面将通过两个具体案例来说明后殖民视角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案例一:《千禧年三部曲》《千禧年三部曲》是瑞典作家斯蒂格·拉森的系列小说,以后殖民视角审视了瑞典社会中的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小说中的主人公米卡尔·布隆奎斯特是一名记者,他揭露了瑞典政府和商界的腐败和不公正行为。
通过描写布隆奎斯特与少数族裔人士之间的互动,小说展现了种族歧视对个人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的影响。
后殖民视角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瑞典社会中存在的种族问题,并思考如何消除这些不平等。
案例二:《帝国的边缘》《帝国的边缘》是印度作家阿米特·查特吉的小说,通过后殖民视角审视了英属印度时期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小说以印度的独立运动为背景,描写了印度人民在殖民统治下的生活和抗争。
后殖民视角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印度人民在殖民统治下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冲突,并思考如何重建自己的文化和国家。
结论后殖民视角在文学中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判性思考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和被殖民人民的影响。
狄更斯作品中的社会描写及批判
狄更斯作品中的社会描写及批判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经典至今,对当时英国社会的描写和批判具有重要意义。
这篇文章将着重讨论狄更斯作品中的社会描写及批判,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狄更斯作品中的社会描写狄更斯的作品描写的是十九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他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透彻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其中最能代表狄更斯社会描写的作品当属《雾都孤儿》了。
《雾都孤儿》讲述了孤儿奥利弗在贪婪、邪恶的社会环境中求生存的故事。
故事中,描写了人们的各种丑恶行径,如犯罪、斗殴、妓女、社会阶层的明显分化等等。
这种描写方式显示出狄更斯对社会不平等与腐败的深深忧虑。
狄更斯除了《雾都孤儿》之外,其它作品也描写了社会的各种不良现象。
《双城记》中描写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严酷社会环境,充满了暴力和恐怖。
《美国怀古》则反映了当时美国黑奴制度下的社会现状,展示了黑人的苦难和民主的局限。
二、狄更斯作品中的社会批判狄更斯不仅描写了社会现实,还对其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批判。
他对社会不公、人性扭曲、资本主义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试图通过作品来启蒙人们,促进社会的进步。
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通过奥利弗这个天真无邪的孩子的眼睛,揭示了警察制度的腐败、财产阶层的贪婪和社会底层的苦难。
他试图引起读者对社会贫困和不公的关注。
在《双城记》中,狄更斯让主人公大力啸弟在牺牲自己之前说出了那经典的一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最坏的时代,智慧的年代,愚蠢的年代,信仰的年代,怀疑的年代,光明的季节,黑暗的季节...总的来说,这一切都与我们的时代和我们所处的情境分不开。
”在《美国怀古》中,狄更斯表达了自己对美国的不满和愤怒。
他认为美国的民主制度是一种虚伪的表象,实际上黑人依然受到种族歧视和压迫。
所以他在作品中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试图宣传对黑人平等权利的呼吁。
总结狄更斯的作品丰富多彩,他通过描写和批判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引导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狄更斯的《雾都孤儿》:维多利亚时代社会问题的揭示与批判
狄更斯的《雾都孤儿》:维多利亚时代社会问题的揭示与批判简介《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于1853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以维多利亚时代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年轻孤儿奥利弗从贫困与困苦中成长起来的故事。
通过揭示和批判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该小说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的黑暗面。
社会问题一:贫穷与不公平《雾都孤儿》中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社会里普遍存在的贫穷和不公平。
奥利弗本身就是一个贫穷无助的孤儿,他们被迫靠慈善机构或卑微职业生存。
小说中还通过描写穷人区和劳动阶级生活环境的恶劣来呈现这种不公正分配资源的现象。
社会问题二:残酷对待罪犯与孤儿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对待罪犯和孤儿的残酷态度。
监狱和孤儿院成为了虐待、剥削和压迫的场所。
奥利弗被当作劳力工作,受到严苛的对待。
这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弱势群体缺乏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社会问题三:伦理与道德沦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他们的行为揭示了维多利亚时代社会伦理与道德逐渐沦丧的现象。
贪婪、虚伪和邪恶等负面品质在小说中得到突出展示。
比如小说中的反派人物费金亲自从孤儿身上谋取私利,展现了人性的丑恶。
社会问题四:阶级固化与社会不平等《雾都孤儿》也通过描写阶级之间巨大的鸿沟来暴露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存在的阶级固化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上层社会享有特权,而底层民众则处于权力和资源分配体系最低端,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
结论通过《雾都孤儿》的揭示与批判,狄更斯将维多利亚时代社会问题暴露无遗。
这部小说深刻反映了贫穷与不公平、残酷对待罪犯与孤儿、伦理与道德沦丧以及阶级固化与社会不平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通过小说所呈现的触动人心的故事情节和形象塑造,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思考这些社会问题,并为当今社会提出反思和启迪。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_了不起的盖茨比_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肖 绵①(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4)摘 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小说中对少数族裔者的客体他者化现象以及他者化主体自身为寻求主流精神归属的种种模仿行为,可以揭示隐匿在美国文化深层的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他者化;模仿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432(2006)03-0029-04A Post2coloniaist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GatsbyXIAO Mian(Chinese Depart ment,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541004,China)Abstract:T he Great Gatsby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F.Scott Fitzgerald,one of the most famous American novelists of20th centry.From a post2colonialist perspective,analyzing the othering of ethnic characters and the otherized subjects ’mimesis for the elitical spirit attribution in this text,researchers can understand post2colonialist ideology hidden at the heart of American culture.K ey w ord:post2colonialism;ideology;the othering;mimesis 引言一提到后殖民主义,人们总是会想起V・S奈保尔、吉卜林、托尼・莫里森以及非洲和印度等原殖民地国家的作家如內丁・戈迪默、库切等人的作品,因为他们的祖国都曾被异国的统治者统治,但鲜有人将费茨杰拉德的作品与“后殖民主义”一词联系起来,这一点让人颇为不解,正如爱德华・赛义德所说:“帝国主义和小说相得益彰,甚至一谈小说就非谈帝国主义不可,反之亦然。
《小说中的社会变革:狄更斯的视角》
小说中的社会变革:狄更斯的视角1. 简介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被公认为是一位杰出的英国小说家,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英格兰社会的变革和问题。
本文将以狄更斯的作品为基础,探讨小说中所展现的社会变革,并分析狄更斯对这些变革的视角。
2. 工业化与社会分裂在19世纪初期,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然而,工业化也造成了社会分裂和阶级之间的巨大鸿沟。
例如,在《雾都孤儿》中,贫困阶层与富人之间的对比得到了生动描绘。
3. 社会不平等与贫困狄更斯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贫困问题和不公平现象。
他通过塑造形象鲜明、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主角来表达对贫穷人民遭受苦难的关注和同情。
例如,《庸医》中的奥利弗·特威斯特在贫困和不公正中挣扎,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思。
4. 儿童劳工与教育狄更斯对儿童劳工和缺乏教育的现状格外关注。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被迫从小就参与劳动的孩子们,以及他们面临的贫困、虐待和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困境。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小戴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此作品中狄更斯展示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人道主义观点。
5. 女性地位与社会角色在19世纪,女性地位低下,受到男权制度压迫。
狄更斯通过他笔下鲜明而坚强有力的女性形象来探讨这一问题,并呼吁社会改变。
《荣华梦》中的露西·芒罗和《艾德溪小屋》中的蒂尔妮希望是两个具有非凡意志力和勇气的女性形象,塑造了女性坚韧、进取、平等精神的典范。
6. 总结狄更斯以他极富同情心的笔触,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形象,揭示了19世纪英格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平等现象。
他坚持用文学作为揭示社会问题并倡导改变的工具,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变革、贫困问题和女性权益。
通过阅读狄更斯的作品,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时期,并从中汲取思想启示。
以上就是关于《小说中的社会变革:狄更斯的视角》主题下的文档内容编写。
通过分析狄更斯在他作品中所展现出来对于工业化与社会分裂、社会不平等与贫困、儿童劳工与教育以及女性地位与社会角色等议题的视角及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狄更斯所代表的维多利亚时代文学精神。
狄更斯的小说对当时英国社会的影响
狄更斯的小说对当时英国社会的影响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他的小说作品独具匠心,描写了当时英国社会中的各种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困境。
他的作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探讨狄更斯小说对当时英国社会的影响。
一、狄更斯的小说描绘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面狄更斯的小说不仅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中存在的贫富分化、阶级歧视等现实问题,更涵盖了困境中的妇女、儿童、罪犯等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
他在《雾都孤儿》中描绘了孤儿们从小贫病交加、饱受虐待,到后来沦为社会的泥沼和罪犯的罪恶牵连等种种遭遇,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同时,他的小说中也展现了社会中一些值得借鉴的美好品质,例如给予贫困者援手,互相帮助等。
此外,狄更斯的小说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一些不合理和虚伪的内容。
例如《少年巴尼》中所述的贪腐官员,以及《大力士》中通过反映人们的痴迷于拳击对抗,在社会道德方面的颓废等主题,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陋面。
二、狄更斯的小说对当时英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狄更斯的小说在当时英国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深入地展现了当时社会中的几乎所有问题,这让他的作品显得特别真实和贴近。
狄更斯的小说内容既有哀情也有幽默,这使得他的小说更加丰富和引人入胜。
虽然狄更斯的小说中描绘的是过去的情境,然而当时的问题仍然存在于当代社会中,并被广泛地关注和讨论。
此外,也有很多社会问题因狄更斯所描绘的小说而得到了解决。
例如,《xx》一书中讲述孤儿所受的苦难,引起人们对孤儿问题的关注,从而推出了与孤儿有关的法规制度。
三、狄更斯小说的重要性狄更斯的小说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并且在历史、社会、审美以及道德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在作品中主张道德观念,和普遍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遭遇。
他的小说为当时英国社会敲响了警钟,协助人们面对过去的问题,让人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危害以及寻找解决方案的必要性。
总之,狄更斯的小说对当时英国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狄更斯小说的后殖民解读
狄更斯小说的后殖民解读
吴桂辉
【期刊名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文学经典文本并非独立存在,它与这个世界的众多方面, 如政治、社会、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从萨义德的后殖民理论角度出发,分析狄更斯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大英帝国历史背景下的写作,挖掘其小说中蕴涵的殖民话语与帝国意识.这种解读不仅有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好地欣赏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文学内涵,更有助于我们摆脱以往纯学科研究的局限性,拓展文学研究的领域与空间.【总页数】3页(P47-49)
【作者】吴桂辉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94.561
【相关文献】
1.后殖民视角与不平等意识——对毛姆小说《边远的哨所》的后殖民解读 [J], 谢晓莹
2.狄更斯小说人道主义精神的解读与阐释 [J], 张彦琼
3.狄更斯小说的后殖民解读 [J], 吴桂辉
4.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中茶文化解读——以狄更斯小说为例 [J], 何玥
5.文学伦理学批判视角下女性形象解读——以狄更斯小说为例 [J], 游梅芬;吴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 第10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7 No.10 2008年10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O ct . 200824文章编号:1008-8717(2008)10-0024-03狄更斯小说的后殖民解读吴 桂 辉(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摘 要:从萨义德的后殖民理论角度出发,分析狄更斯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大英帝国历史背景下的写作,挖掘其小说中蕴涵的殖民话语与帝国意识,这种解读不仅有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好地欣赏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文学内涵,更有助于我们摆脱以往纯学科研究的局限性,拓展文学研究的领域与空间。
关键词:后殖民理论;狄更斯;殖民话语;帝国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后殖民理论家爱德华·W ·萨义德(Edward W Said)在《世界、文本和批评家》中指出的,“文本拥有存在的方式,即便在其最纯正的形式中也总是陷入环境、时空和社会之中,简言之,文本位于世界之中,因而是世俗的。
”(Said, 1983: 35)他坚持文本的世俗性,认为文学作品并非独立存在的文化产品,它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文化、政治文化和表征系统的多重作用,而文化分析的重要性在于将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与现实联系起来。
然而,当代批评中让萨义德感到失望甚至不安的是,所有在批判理论、小说和新历史主义、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理论中倾注的努力,都忽略了一个主要的或者照他看来是决定性的西方文化的方面,即,帝国主义。
“这种普遍的忽略包括了一些东西,又排斥了一些东西:它包括了卢梭、尼采、华兹华斯、狄更斯或福楼拜式的作家,同时又忽略了他们与帝国主义的长期的、复杂的和不顺畅的发展的关系。
”(萨义德,2003: 80)萨义德因此强调理论工作者有责任重新阐释现有文本的文化与帝国的关系,因为“这些文本并未充分地与欧洲的扩张相联系,没有在这个背景下被给予足够的评价”。
(萨义德,2003: 81)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
他的作品不但在形式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在内容主题方面也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更加深刻的内涵。
马克思曾将狄更斯列在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的首位,并高度评价他对世界文学事业所作的巨大贡献。
这些评价一方面肯定了狄更斯及其小说的重要地位与价值,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萨义德所说的批评意识中存在的严重的断裂,即忽略或回避了小说如何且怎样参与了帝国主义的活动。
这样,“伟大的欧洲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它的主要目的之一——几乎无人察觉地维持了社会对海外扩张的赞同”。
(萨义德,2003: 14)鉴于此,本文将借助萨义德的有关理论与观点,对狄更斯小说中处于不同文化地位的伦敦与世界其它地方的进行分析,揭示其作品所体现的强烈的西欧中心主义,从而挖掘其中蕴涵的帝国意识与殖民话语,以摆脱传统纯学科研究的局限性,拓展对经典文学研究的新空间。
一、伦敦:世界的中心狄更斯的创作处于英国海外扩张鼎盛时期。
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虽然是在远离英国本土的地方进行,却对英国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康拉德和吉普林这些殖民小说家的身上,也体现在19世纪的以国内为主要写作对象的小说家,如奥斯丁、狄更斯、勃琅特三姐妹,哈代等的作品中。
毕竟,“作家的确生活在他们自己的社会中,在不同程度上塑造着他们的历史和社会经验,也为他们的历史和经验所塑造。
”(萨义德,2003: 17)在所有这些小说家的写作中,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同时也导致了19世纪小本文系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2007年度校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070104。
收稿日期:2007-11-25说中的一种关于殖民意识的集体无意识的形成,并构成了小说家们身上的“一种一贯的关注”。
“这就是,把为社会所需要和授权的故事空间安排在英国或欧洲,然后,通过编排、设计动机和故事的发展,把遥远的边缘的世界(爱尔兰、威尼斯、非洲和牙买加)联系起来。
出现这些地方虽然是故事的需要,但却是处于附属地位的。
”(萨义德,2003: 70)伴随着大英帝国的崛起而形成的欧洲甚至伦敦中心意识无不影响着狄更斯的小说创作。
狄更斯的二十余部小说基本上都是以伦敦为中心的。
而非洲或作为白色殖民地的澳大利亚只是在需要时被顺便提到。
如在《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代》和《远大前程》中,对殖民地的叙述只是顺便提到为止。
《远大前程》对澳大利亚和匹普生活了十一年的东方的开罗的描述只是一笔代过。
而当年的逃犯马格威奇只不过是通过把匹普培养成一个上流社会的绅士作为其报复英国主流社会的手段,因为他被强行地流放到澳大利亚,这块远离世界中心伦敦的殖民地上。
在这些作品中,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是非平等的。
英国是世界的中心,殖民地仅属边缘地带。
因为力量的悬殊,“英国被审视、评价、宣传,而‘海外’则只是被简单地提及,没有给予它们像伦敦、乡间或曼彻斯特和伯明翰这样的北方工业中心所获得的那样的重视”。
(萨义德,2003: 98)二、澳大利亚:移民、敛财、流放犯人的海外殖民地在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独立后,英国开始在澳大利亚开拓疆土,以便为国内市场提供廉价的原料,缓解国内人口过剩和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
英国持续的扩张使它得以将海外殖民地变成帝国商业的堡垒。
英国也同时获得了持久的并且不断巩固的力量。
这种力量在小说里也相应地得到了详细的表述。
而与这些详细表述相对应的是,边远领土在小说家笔下被随心所欲地利用,“通常是为了移民、敛财、流放犯人之类的相对简单的目的”。
(萨义德,2003: 102)在狄更斯的半自传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辟果提(Peggoty)在找到被斯提福兹(Steerforth)诱骗并随之抛弃的养女爱弥丽(Emily)后,决定带着家人远离尘嚣,移居到澳大利亚。
辟果提对未来充满了期待:“离这儿远远的,有的是广大的地方……在澳大利亚,谁也不能怪我的宝贝不好了。
我们要去那儿从头过新的生活。
”(狄更斯,2004:891)而小说的另一个人物米考伯(Micawber)为摆脱官司的捆扰也移居到澳大利亚。
而这种移民的主要目的与聚敛钱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宗主国的白人看来,殖民地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国内的一些棘手的问题,找到安全的栖身之地,也可以为他们提供发财的有效途径。
正如米考伯太太所说的那样,“米考伯先生所以要去他乡,明显是为了要使他的才能第一次让人充分了解,充分赏识。
我希望米考伯先生屹立那条船的船头,傲然决然地说,‘我是来征服这片土地的!你们有高官爵位吗?你们有金银财富吗?你们有俸高禄厚的美差肥缺吗?把它们全都送上来。
它们全是我的。
’”(狄更斯,2004:990)同样地,在《远大前程》中,马格威奇通过自己在澳大利亚苦心经营,终于赚得了大笔的钱财,使他实现把匹普培养成一位绅士的愿望。
同时,由于宗主国的优等地位,向殖民地遣送犯人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18世纪末,澳大利亚被建成罪犯流放地,使得英国能够把众多的、多余的、不可赎身的重犯遣送到澳大利亚,同时也用它来代替英国在美洲丧失的殖民地。
追求利益和社会隔离共同造就了现代的澳大利亚。
在《远大前程》中的两个逃犯,一个被送往埃及,另一个去了澳大利亚。
而在《艰难时世》的结尾,汤姆也同样被送到了殖民地。
尽管狄更斯在英国人关于这些罪犯在澳大利亚的流放和永久定居的推想上做了一些编排,“他们可以,但是他们很难在真正意义上回归。
……他们在那里遭受的一切将他们扭曲成永久的外人”。
(修斯,1987:586)三、美国西部:变幻莫测的他者美国建国后,西部广大自由土地的存在和美国政府处理西部土地的政策促成了美国历史上有名的西进运动。
随着西扩的力度大大加强,在美国西部吸引来外国移民的洪流。
众多的移民者信奉关于西部的美丽传说:西部“是一块潜在的黄金宝地。
那儿的土地如此肥沃,只要把种子撒在地上就可保证获得丰收。
据说飞禽走兽如此众多,一个感到饿肚子的人只要把他身边的树干摇晃摇晃,就会从树上掉下一只只的野火鸡。
”(卡尔金斯,1984:7)这类传说煽起了人们闯江湖的雄心,把他们的目光转向了西部,他们相信西部地区是个充满机会、十分诱人的地方。
而对大部分移居者而言,其目标就是取得土地和农场。
正是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狄更斯在他的《马丁·瞿述伟》中安排其主人公年轻的马丁在失去了老祖父的宠爱后,使其目光转向了美国的西部。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年轻的英国人眼里,美国西部不仅诗情画意,而且充满了发财的机会。
当马丁第一次想到自己可25以在美国西部找到自己发展的空间时,他的脸顿然大放光彩起来。
他的梦想是在美国西部的“伊顿”,人间的伊甸园,买下一块地并在那里定居下来。
然而,当马丁在其仆人的陪同下到达目的地之后,他发现自己好象是受了地图上空白处的诱骗——他想象中的伊甸园只不过是一片荒芜的沼泽地而已。
当他发现“那一片单调沉闷的废墟”看起来简直就是“绝望巨人的严酷领地”时(Dickens, 1994: 366),他的梦想完全破灭了。
他开始沮丧起来,也无法找到海外旅程本身应有的兴奋与新鲜感。
想到在这块未开垦的荒原上到处充满的是意外、疾苦以及悲惨遭遇,马丁无法与自己所遇见的拓荒者认同。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西部沦为英国年轻人眼中的“他者”,一个完全不同于英国的、具有异地风情的、充满着痛苦与危险的地方。
最终,马丁决定离开那儿,回到英国去。
当他站在轮船上,遥望到远处英国的海岸时,他感叹到:“一年已经过去了……感觉好象离开了十多年了。
这次回来,无论是在健康与财富方面,还是在前景与资源方面,他们都比离开时更贫困。
但这儿毕竟是家。
”(Dickens, 1994: 529)马丁最终在英国找到了归宿,不仅仅是因为他对英国的熟悉了解,更因为这边与大西洋的那边远远不同。
这样,狄更斯通过对马丁的经历的描述而使英国与美国完全处于现实与幻想的二元对立之中,把美国西部彻底地他者化了。
四、沉默富裕的东方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指出,在整个19世纪,东方,特别是近东,是欧洲人经常书写的地方。
在对东方的描述中,某些母题一直在出现。
“东方作为众所瞻望之圣地就是其中一个;东方作为一种场景或者说活的静态画面(tableau vivant)是另一个。
”(萨义德,1999: 204)东方作为众所瞻望之圣地是指“东方是一个可以获得解脱的形式,是一个充满创造机会的地方。
”(萨义德,1999: 215);而东方作为活的静态画面是因为他们是西方主流话语中处于次要地位的一组参照物,一个特征群。
“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
”(萨义德,1999: 扉页)另一位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曾指出,萨义德的这部《东方学》的最伟大贡献在于“揭开了殖民主义文本中令人不安的记忆,这些文本见证了西方帝国的凯旋杰作中的疮疤”(Bhabha, 1986: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