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学繁体例文

合集下载

辩论繁体字稿PDF

辩论繁体字稿PDF

繁体字促进中国文化资料繁体字乃是1956年之前华人文化圈普遍使用的传统汉字“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不认识繁体字是种耻辱简化字只是为了学习方便汉字的精华是由繁体字体现的文明古国的精髓要继承。

在你们反对时请回想一下我们自己有多少人认识多少繁体字不用说学习繁体字可以让大家知晓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由来正因为我们开始了简体字的教育让我们和台湾又产生了一种文化差异甚至让我们远离了在海外的众多同宗同族人。

负担是教育方式的问题而不是增加一种文化教育的问题。

繁体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正宗的文字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不认识繁体字是种耻辱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说“有利于两岸统一”对岸是“正体字”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

” 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

”第一不恢复使用繁体字有碍于传统文化传承。

文字作为文明的基本要素之一从来承担着传扬文化的使命。

简体字虽然为我国消除文盲曾做出过贡献但是面对近代中国出现的文化断裂面对从富强走向文雅的时代要求简体字却显得力不从心。

而繁体字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从经史子集到书法艺术所传达的意韵都是简体字所无法替代的。

但是简体字唯一规范字的强势地位却让繁体字的生存状况岌岌可危。

基础教育遭忽视合理使用被限制甚至与错字、别字等同对待。

第二使用繁体字促进两岸三地文化交流。

中国作为大国应有包容的心态。

作为长期使用繁体字的海外华人已经试图接纳简体字。

但是单向度的包容是霸道的包容。

内地国人是不是应该以同样的包容心态来接受繁体字呢今天横亘在两岸之间的不仅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更是一道文化的壁垒。

恢复使用繁体字不但增进我们的文化认同感更昭显华夏民族一本同源两岸三地一家人的精神。

文献学 校勘举例

文献学 校勘举例

1、《新唐书·艺文志》史部伪史类著录:萧方《三十国春秋》三十卷萧方等:性爱林泉,特好散逸。

尝著论曰:「人生处世,如白驹过隙耳。

一壶之酒,足以养性;一箪之食,足以怡形。

生在蓬蒿,死葬沟壑,瓦棺石椁,何以异兹?吾尝梦为鱼,因化为鸟。

当其梦也,何乐如之;及其觉也,何忧斯类;良由吾之不及鱼鸟者,远矣。

故鱼鸟飞浮,任其志性;吾之进退,恒存掌握。

举手惧触,摇足恐堕。

若使吾终得与鱼鸟同游,则去人间如脱屣耳。

」方等注范晔后汉书,未就。

所撰三十国春秋及笃静子行于世。

2、有人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这四句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原来就有的,你的看法?其一,添加说。

余冠英先生在《乐府诗选》中认为“小姑始扶床”与“今日被驱遣”为后人伪附,因为二三年的时间小姑就如我长,于事理不合。

又认为以上四句见于唐顾况的《弃妇行》,因此怀疑本篇四句为后人所添,故应删去。

其二,夸张说。

“‘始扶床’,刚能扶着床走。

按‘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兰芝在焦家只有二三年,小姑不可能长得这么快。

这是夸张写法,极言时光的快。

”一是“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句,焦仲卿说“共事二三年”,即谓时间不长,只有两三年时光;二是焦妻自称“新妇”,新嫁之女,或出嫁时间只有两三年未生育者,才叫新妇,时间长了,如何还叫“新妇”?!三是焦妻被休回家后不久,“县令遣媒来。

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这个县太爷的三公子,“年始十八九”,如果焦妻年龄较大,县太爷的十八九的三公子如何看得上她呢?!这首诗的字句,各本颇不同,文词也有费解的地方。

最可怀疑的便是,前言“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后言“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在二三年中小姑决不会由扶床而走的孩子,骤长至与新妇同长。

即以二三为相乘之数,言新妇在焦仲卿家已六年,而六年的时间,也不能使小姑由扶床而走,而长至如新妇之长。

文选白文会校校勘凡例及校勘记撰写细则

文选白文会校校勘凡例及校勘记撰写细则

文选白文会校校勘凡例及校勘记撰写细则文选白文会校校勘凡例一、本次会校以韩国奎章阁六家注本《文选》为底本,因其卷帙完整,所用的李善注和五臣注分别出自北宋监本和平昌孟氏本,版本价值均较高。

二、对校本选用及简称如下:1.《唐钞文选集注》,简称《唐钞》。

2.《吐鲁番本文选》,简称吐本。

3.北宋国子监刊本《文选》,简称监本。

4.尤袤遂初堂刊本《文选》,简称尤刻本。

5.胡克家刻《文选》,简称胡刻本。

6.陈八郎本《文选》,简称陈本。

7.赣州本《文选》,简称赣本。

8.明州本《文选》,简称明本。

三、参校本资料众多,不一一列举,随文注出。

四、本次会校采用定本式,底本有误据他本改正者,随文出校记。

五、底本不误,他本有误者,不出校记。

六、底本不误,他本异文可通者,于校记中列出异文。

七、底本上可以确定的讹(错字)、脱(缺字,或称作“夺”)、衍(多字)、倒(颠倒)在本文中改正,并写出校记说明依据及理由。

校改原因显而易见的,则不出校记。

八、正文增删加上符号以便识别,加方括号“[]”表示增字,加圆括号“()”表示删字。

九、避讳字予以改回,需改动的避讳字每字首字出校记,后迳改。

十、一般虚字出入不出校,于虚字涉及修辞优劣的,则出校。

十一、因底本系据宋本翻刻,故异体字予以保留,不再改动。

十二、正文有疑问,无法解决者,也在校记中加以说明。

校勘记撰写细则一讹讹即是误,是指底本文字明显存在的错字,须审慎加以改正,并将改正的情况写入校勘记。

其校勘记的写法,大抵有以下表述方式。

(1)有版本依据的明显错字,须改正后出校,其校记的简要书写格式是:某,原作某,今据某本改。

(2)无版本依据的明显错字,须据他书改正后出校,其校记的简要书写格式是:某,原作某,某书引作某,今据改。

二脱脱又称夺,是指底本文字有阙字漏句,须审慎加以补足,并将补正的情况写入校勘记。

其校勘记的写法,大抵有以下表示方式。

(1)有版本依据的脱文,须补正后出校,其校记的简要书写格式是:某下某字原阙,今据某本改。

校勘学

校勘学

4、倒文
倒文,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 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被颠倒。古时 钩改文字称“乙”,所以倒文又称“乙文”或“倒 乙”。倒 文被纠正称为乙正或乙转。其中有字倒、句倒、篇章 倒等情况,甚至目录、表格也有错乱的现象。 如,《淮南子· 人间训》:“家富良马”。 王念孙指出:‚良马‛本为‚马良‛,与‚家富‛ 相对 为文。

“勘”,也作‚刊‛。《玉篇》:‚刊,削也、 定也、除也。‛可见,勘、刊有‚削除覆定‛ 之义。这与中国早期文献以简牍为载体有关。 如汉应劭《风俗通义· 古制》:‚刘向为孝 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 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 可见,古人整理图书先写在竹简上,这便 于发现错误时削除改正,待校订无误后,再 写在缣帛上。因此,‚勘‛有改正文字之义。
抄脱,指凡无意脱漏一二字的,都属此类。抄脱的 情况,又多种多样,诸如重文抄脱,即因前后两字 相同而脱其一;义近抄脱,即因词义近似,而容易 抄脱尾字或近义词;串行抄脱,即因抄者看串了行 而脱漏。 如《汉书· 朱云传》:‚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 一人,以厉其余‛。王念孙《读书杂志· 汉书第十一》 说:‚佞臣一人’,原有‘头’字,而今本脱之。 《后汉书· 杨赐传》注,《初学记》人部中,《白帖》 十三、九十二,《太平御鉴》兵部七十三、人事部 六十八、九十三,引此并作‘断佞臣一人头’,汉 纪《通鉴》同‛。
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 认为是在清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 ‚清儒之有功于史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 古书传习愈希者,其传抄踵刻讹谬愈甚,驯致不可 读,而其书以废。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校勘 遂成一专门学。‛(《清代学术概论》) 随着校勘事业的发展,清代也出现了校勘学这一 专门术语。朱一新说:“国朝人于校勘之学最精。” (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3)

[vip专享]1、校 勘 说 明(序)

[vip专享]1、校 勘 说 明(序)

校勘说明德兴徐维志(善继)、维事(善述)兄弟所著之《地理人子须知》,乃堪舆学中一集大成之作。

它成书于明嘉靖年间,万历癸未重刊时,有校大的增改。

应易学同道之需,鄙人不揣固陋,在和诸位同道共同录入文字后,将其做成WORD版电子文档,进行标点整理,并作校勘。

本次校勘,以牛兄提供的民国版(不知发行者)全本为底本,以明大文堂本(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版本,缺卷六下之三)相校,兹将处理方法说明于下:一、原本为繁体字竖排,毎页21行,毎行42字,今改为横排。

考虑到大陆以外的读者,以及繁简字体不完全对应的情况,校勘后的文档仍用繁体字,大陆读者可在WORD中将其自主转化为简体字。

原本揷图中横排的文字,其次序为从右到左,不合现行横排规范,今全部改为从左到右,并将全部插图重新处理。

二、凡明显因字形相似而形成的错误,如已、巳、己,平、乎,般、股等,径行改正,不出校记。

三、凡引用它书者,如意思和原著无大出入,只部分文字有所不同者,仍然照旧,不作改正;如意思相左者,则照原著改正,并出校记。

四、书中有图有文,凡原本中表示配图所在方位之文字,重排后图文方位有变者,将表示方位之文字一并改过,以求图文相应。

五、凡原本所附之图和文义不匹配,而大文堂本之图明显优于底本者,则采用大文堂本之图,不出校记。

六、凡批注、说明性文字,及大段引文,原本有许多地方采用双行合一排版,字体太小。

为便阅读,除部分注解、说明性文字外,兹全部改为正常排版。

因WORD中双行合一排版无插入批注这一功能,所以保留的双行合一排版部分,所有校正之字,皆不出批注式校记。

由于时代局限,峦头方面,徐氏兄弟对于华夏山川的总述,殊为疏阔。

其论“三大干龙”、“九州山镇川泽”、“山河两戒”等,似是而非。

理气方面,兑集天星卷中,有许多说法,荒诞可笑。

但徐氏昆玉,孜孜孳孳,集毕生所学,撰成此书,有许多真智卓见,不仅对自身的堪舆实践作了总结,也是对明朝以前堪舆学的一次梳理。

其在峦头方面的特出成就,有目其睹。

校勘记范文

校勘记范文

校勘记范文
以下是一篇校勘记范文:
《红楼梦》校勘记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自问世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追捧,无数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究。

本文将对《红楼梦》进行校勘,以更好地了解这部小说的结构和内容。

一、版本校勘
《红楼梦》的版本众多,其中以清代曹雪芹所创作的版本最为著名。

该版本的纸张质量较好,文笔流畅,排版整齐,是研究《红楼梦》的重要资料之一。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纸质版本和刻版,但无论哪种版本,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错误和问题。

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红楼梦》的版本和结构,我们选择了曹雪芹所创作的《红楼梦》通行本作为校勘对象。

该版本的纸张质量较高,文笔流畅,排版整齐,而且没有其他的印刷错误。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版本的边缘和角落发现一些细小的校勘错误,比如印刷出现问题、文字排版错误等。

二、内容校勘
校勘《红楼梦》的内容非常重要,因为一部小说的内容是影响其地位和价值的重要因素。

在校勘的过程中,我们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物塑造
《红楼梦》中有许多复杂的人物关系,如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家族关系,以及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角色的性格、行为和命运。

我们通过对不同版本的对比,发现了一些人物塑造上的不同之处,比如某些角色的性格在某些版本中略有不同,或者某些情节在不同版本中略有不同。

2. 情节安排
《红楼梦》的情节复杂、曲折,充满了惊喜和意外。

在校勘的过程中,我们关注了各个版本中情节安排的不同,比如某些情节在不同版本中是否有所不同,某些场景是否有所不同等。

《校勘学释例》之学习心得

《校勘学释例》之学习心得

《校勘学释例》之学习心得《校勘学释例》原称《元典章校补释例》,明以来,《元典章》有多种传抄本。

1908年,北京法律学堂刊行由沈家本作跋的刻本,世称沈刻本。

《校勘学释例》的序中说道“余以元本及诸本校补沈刻元典章,凡得谬误一万二千余条……利用此以为校勘学之资,可于此得一代语言特例。

”陈垣先生1959年版最后一页的重印后记中说道“一本好书而又重要又错误多的书,莫如沈刻元典章……沈刻元典章不然,写刻极精,校对极差,错漏极多,最合适为校勘学的反面教材”,可见这本书的典型性以及对于初学校勘学的学生的重要性。

《校勘学释例》共六卷,前五卷为讹误的类型做释例说明,释例囊括五大类、四十二小类,卷一所讲为行款误例的十一类,卷二所讲为通常字句误例十一类,卷三卷四卷五分别讲元代用语、用句、名物共二十类。

第六卷总结出校法四例和沈刻本校正或误校,校法四例是校勘学最重要的原则,也是本书的重点所在。

本人从书中学到以下四点:一、根据书中这六卷内容,我从中学习到从事校勘的学者至少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素质:首先,应是对古文校勘的存真性和客观性的尊重,并由严谨的治学态度,校勘者不应根据自己的理解而毫无根据的妄改底本,不应字体残阙就迳行删去等,校书的目的是恢复原书本来面目,而不是替前人改文章。

其次,对古文应具有一定的素养,对文字音韵训诂知识的掌握,汉字历经各个朝代的变化需要有所研究,能够对行款之间的可疑之处和句意不通时提出问题,例如能够发现形近声近之字的误处。

第三,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很多,其朝代记载史料或多或少会有民族方言和用字习惯,校勘者同时也应具备对少数民族文字、语言用法的知识,如《校勘学释例》中,一四九页,理校法条目下的释例:“兵三十四官人每根底要肚及”,陈垣先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理校出“肚及”当作“肚皮”,读的时候本人很不理解元典章中怎么会出现“肚皮”二字,且对这条释例很不理解,然后查到,原来“肚皮”在蒙古语中的含义是为“贿赂”,叹陈垣先生之渊博。

校勘学繁体例文

校勘学繁体例文
29、除複重得三十三篇中書本號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或曰書臣向以為戰國時遊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宜為戰國策
30、列子者鄭人也與鄭繆公同時蓋有道者也其學本于黃帝老子號曰道家者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其治身接物務崇不競合於六經而穆王湯問二篇迂誕恢一家之書然各有所明亦有可觀者孝景皇帝時貴黃老術此書頗行於世及後遺落散在民間未有傳者且多寓言與莊周相類故太史公司馬遷不為列傳
31、盥洗揚觶所以致絜也鄭注揚舉也今禮皆作騰
32、常棣之華鄂不韡韡毛傳鄂猶鄂鄂然言外發也鄭箋承華者曰鄂不當作拊拊鄂足也
33、天子之哭諸侯也爵弁絰鄭注天子至尊不見屍柩不弔服麻不加於采此言絰衍字也
34、刀長寸圍寸鄭注刀長寸脫二字
35、正南曰荊州其浸潁湛鄭注潁出陽城宜屬豫州在此非也河南曰豫州其浸波溠鄭注波讀為播春秋傳曰楚子除道梁溠則溠宜屬荊州在此非也
26、所校中書列子五篇謹與長社尉臣參校讎太常書三篇太史書四篇臣向書六篇臣參書二篇
27、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
28、凡中外書三十篇為八百三十八章除複重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外書無有三十六章中書無有七十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其書六篇皆忠諫其君文章可觀義理可法皆合六經之義又有複重文辭頗異不敢遺失複列次為一篇又有頗不合經術似非晏子言疑後世辯士所為者故亦不敢失複以為一篇凡八篇
36、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何注鄭曰無所取於桴材一曰子路聞孔子欲浮海,便喜不復顧望故夫子歎其勇曰過我無所取哉言唯取於己
校勘學繁體例文
第二章
24、齊高偃率師納北燕伯于陽公羊昭公十二年曰伯于陽者何公子陽生也子曰我乃知之矣何休解詁案史記知公為伯子誤為于陽在生刊滅闕在側者曰子苟知之何以不革曰如爾所不知者何解詁曰此夫子欲為後人法不欲令人妄臆錯

校勘实务01

校勘实务01

校勘實務校勘凡例1、本書以某本爲底本,以某本、某本爲校本。

2、底本中異體字、異形字(如密宻、賓賔)、避諱字(如弘宏、玄元、)徑改,不出校。

3、底本文字不誤而校本與其文字有異者,列出異文。

4、校本文字明顯有誤者,不出校。

5、(校本文字與底本文字皆通者,列出異文。

)(校本文字與底本文字皆可通者,不出校。

)校勘記寫法一、改字。

西南交通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獻學專業。

1.改原文(指底本之文字)。

2.1.改原文(指底本之文字)。

3.1.1使用符號標明改動之處。

[ ]表示錯誤之字,〔〕表示正確之字。

西南交通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典〕文獻學專業。

校勘記:「代」字,據乙本、丙本改。

1.2不使用符號,直接修改原文。

西南交通大學中文系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

校勘記:「古典」,原作「古代」(或,底本作「古代」),據乙本、丙本改。

2.不改原文或羅列異文。

西南交通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獻學專業。

校勘記:「古代」,乙本、丙本作「古典」,是。

(或,疑是)。

校勘記:「古代」,乙本、丙本作「古典」。

(羅列異文,不下判斷。

)校勘記:「文獻」,丁本作「文」。

(或,丁本無「獻」字。

)(進一步考證:據某書,二級學科名稱有「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不知本文所指為何。

)無版本依據者,最好不改動原文。

在校勘記中說明理校之根據。

二、刪字。

西南交通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古典文獻學專業。

1.改原文。

1.1使用符號。

西南交通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古典文獻學專業。

校勘記:「古代」二字,據乙本、丙本當刪。

1.2不使用符號。

西南交通大學中文系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

校勘記:「古典」前原有「古代」二字,據乙本、丙本刪。

2.不改原文。

西南交通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古典文獻學專業。

校勘記:「古代」二字,乙本、丙本無,當刪。

(或:乙本、丙本無「古代」二字,當刪。

)三、增字。

西南交通大學中文系中國古文獻學專業。

1.改原文。

1.1使用符號。

西南交通大學中文系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

浅谈《说文解字注》中的校勘

浅谈《说文解字注》中的校勘

浅谈《说文解字注》中的校勘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汉语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研究《说文解字》的经典之作。

《说文解字注》涉及训诂、文字、词汇、音韵、文化、辞书编纂等方面,本文欲对其校勘加以探讨,总结《段注》的校勘方法,管窥段氏的校勘学思想。

读《说文解字注》,发现段氏在校勘《说文解字》的同时,还对《谷梁传》《广韵》《论语》以及毛刻等作了大量的校勘工作。

略举几例如:“稬:沛国谓稻曰稬。

昭五年(榖梁传)狄人谓賁泉矢胎。

今矢胎作失台者,误。

”“枲:麻也。

锴本作麻子也。

非。

《玉篇》云:‘有子曰苴,无子曰枲。

’《广韵》互易之,误也。

”“客:寄也。

《论语》:‘寝不尸,居不客。

’谓生不可似死,主不可似客也,今本误作不容。

”“穅:谷之皮也。

从禾米,庚声。

庚毛刻作康,误。

今正。

”一、校勘所谓校勘就是用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文字的异同,目的在于订正错误,恢复原貌。

古书在流传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

晋代葛洪曾说:“书三写,鲁成鱼,帝成虎。

”是说书在传抄过程中极易出错,何况古书历数千年之久,经过多次辗转口授,反复传抄刻印,其间脱漏讹误,增删妄改势所难免。

如果不加以校勘就难以读通,所以训诂学家都很重视校勘工作。

二、文献错讹的类型文献经过传抄、刻印、排印等,都会出现错误,主要的错误类型有:(1)讹:因形近、音近等原因误写误改,叫做讹,又叫讹文、讹字、误字。

(2)脱:原文有而脱漏字,叫做脱或夺,又叫脱文、脱字或夺字。

(3)衍:原文没有而误增字,叫做衍,又叫衍文或衍字。

(4)倒:文字次序颠倒,叫做倒或倒文。

如:“:草木孛之皃,当作孛草木之皃.”(5)错乱。

一段文字乱了次序,叫做错乱。

三、校勘方法校勘的方法,近人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总结出校法四例,甚为简洁。

(1)对校法。

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加以对照进行校勘的方法。

“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

”如:“贎:货也。

《广韵》云‘赠货’。

校勘说明

校勘说明

校勘說明校勘說明一、《老子·德道經》帛書甲本,不僅是一部哲學巨著,而且是一部修真學的專著。

是一部迄今所見《老子》版本中,修真學內容最爲突出和完整的版本,是最接近老子原著本義的珍貴版本,堪稱是一部修真學的教科書。

本次《老子·德道經》帛書本的校勘,爲了盡可能恢復老子演創《德道經》之本義,自始至終由太上脈系當代傳人熊春錦先生親自主理,並親自圈定。

這項工作,是在新的特定的歷史時空中,在帛書本和楚簡本《老子·德道經》發掘的前提下,再加上眾多集約因素的作用,使其得到了比較圓滿地完成。

她的完成,必將在探索《老子·德道經》的征程上翻開完全嶄新的一頁。

二、本次校勘,因爲帛書《老子·德道經》甲本中,充滿道家修真學之真義,隱含完整的修真理論方法訣竅,故以甲本爲主要依據,並且同時參考乙本、通行本和楚簡本。

採用甲本詞句時,註明乙本及通行本等相應詞句;採用乙本或通行本等的詞句時,註明甲本相應詞句。

以利讀者鑒別區別修真學之義與常道之義。

楚簡本,因僅有不足兩千字,且排列順序與帛書本差異較大,僅在有疑難處作以訂校之用。

三、帛書《老子》與通行本在編排上不同。

帛書本“ 德經” 在前,“ 道經” 在後;而通行本則反之。

且通行本第四十章與四十一章次序顛倒,第八十章、八十一章在第六十七章之前,第二十四章在第二十二章之前。

此次完全恢復帛書本原章序,並同時用數字碼註明通行本之章序。

經名命爲《老子·德道經》,以合由德而道之理。

並兼顧《老子》原名。

另爲突出每章之重點,根據前人所註及今重新勘校後的章義加了章題,以示提綱挈領,並且方便誦讀、記憶與查閱。

四、文中引用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整理的帛書《老子》甲本,簡稱“ 馬王甲本” ;《藏外道書老子甲本釋文》,簡稱“ 道藏甲本” 。

兩種本相同處,則稱甲本。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整理的帛書《老子》乙本,簡稱“馬王乙本”;《藏外道書老子乙本釋文》,簡稱“道藏乙本”。

文献校勘学

文献校勘学

校勘不校读
校读是一个与门术语,校指校勘,读指句读,意思不 “点校”接近,还包括弄清思想内容、读通全书,实为 校勘文字不标点断句、疏通文丿结合起来。“校读”涉 及文字讹误癿发现、分析、判断、但整体上强调文丿, 最终目标在二弄懂全书。 “古书乀真有事:一版本乀真,一著作者乀真。略言乀, 前者谓乀校,后者谓乀读”校读古书丌仅包含校勘癿内 容,还应包含名物乀学、章句乀学和训诂乀学。
窜行抄脱
抄窜行。一般发生在两行有相同、相近词癿情况下。通常会在文丿上造 成确实,体现为文丿丌通。 例:《资治通鉴》卷九六《晋纪》十八胡兊家刻本:”石生猛将,关中 精兵,征西乀戓殆丌能胜也。“章钰所校宋十事行本、乙十一行本,下 均有”金墉险固,刘曜十万众丌能拔,征西乀戓殆丌能胜也“21字。

误字通例
字彖致误。戒曰“彖讹”
古文彖似而误。上古文字彖近相混,后人丌识古字而误为后丐癿 彖近字。 例:《文选》宋玉《高唐赋》“王雎鹂黄,正冥楚鸠。秭归思妇, 垂鸡高巢。其鸣喈喈,当年遨游。”王弇乀讣为:“‘年’当为 ‘羊’,草书乀误也,‘当羊’,即‘尚羊’,古字假借耳 。”
语音致误,戒曰“别字”
程甲本半叶十行,每行事十四字,上文次行第十 一、十事字为“迚去”事字,三行第十一、十事 字亦为“迚去”事字,抄彔者粗心,跳过一行, 漏却事十四字,遂使宝玉为打扫乀厮役。(欧阳 健《红楼新辨》 )
宝玉喜道:“这才是女孩儿仧癿药。虽然疏散,也丌可太过。旧年 我病宝玉喜道:“这才是女孩儿仧癿药。虽疏疏散,也丌可太过。 旧年我病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他瞧了,还说我禁丌起麻 黄、石膏、枳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他瞧了,还说我禁丌 起麻黄、石膏、枳实癿狼虎药。我和佝仧一比,我就如那野坟圈子 里长癿几十年癿一棵老实等狼虎药。我和佝仧,就如秋天芸儿迚我 癿那才开癿白海棠是癿,我杨树,佝仧就如秋天芸儿迚我癿那才开 癿白海棠,违我禁丌起癿药,佝禁丌起癿药,佝仧如何经得起?比 如人癿家坟里癿大杨树,看着枝叶茂仧如何禁得起?”麝月等笑道: “野坟叧有杨树丌成?难道就没有松柏?盛,却是穸心子癿。”麝 月笑道:“野坟叧有杨树,难道就没有松柏丌 最嫌癿是杨树,那举大笨树,叶子叧一点子,没一丝风他也是乱 响,佝成?最认人嫌癿是杨树,那举大树,叧一点子叶子,没一点 风儿他也是偏比他,也太下流了。”(庚辰本第亏十一回影印本第 1200页) 乱响,佝要偏比他,佝也太下流了。”(程甲本影印本第1352页)

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校勘学

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校勘学

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校勘学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校勘学一、前人的校勘方法与“校法四例”的产生校勘起源久远,但进行系统总结为原则方法,是清代以来之事。

比较有名的是章学诚《校雠通义》。

尤其是清末叶德辉《藏书十约》,概括为“死校”和“活校”两种方法:“死校者,据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几字钩乙如其书,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虽有误字,必存原本,顾千里广圻、黄荛圃丕烈所刻之书是也;活校者,以群书所引,改其误字,补其阙文,又或错举他刻,择善而从,别为丛书,板归一式,卢抱经文弨、孙渊如星衍所刻之书是也。

”当然作为校勘方法,前人一直使用,但明确归纳为这样的原则方法,是一个进步。

但这种归纳总结,仍相当粗率。

真正做出科学总结、从而成为一个指导性的学科学说,是陈垣先生“校法四例”的提出。

清末沈家本校刻《元典章》,民国初陈垣据故宫藏元刻本及元抄本等其他几个抄本共六个本子校沈刻本,校出沈刻本讹误一万二千余条,写成《元典章校补》十卷(札记六卷、阙文三卷、表格一卷),又从一万二千余条讹误中,“籀其十之一以为之例,而疏释之”,是为《元典章校补释例》六卷。

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要“于此得一代语言特例,并古籍窜乱通弊,比彭叔夏之《文苑英华辨证》,尚欲更进一层。

”(自序)建国后1959年改名为《校勘学释例》重印,在《重印后记》中说:“余昔为同学讲校勘学,要举例说明,欲广引群书则检对不易,欲单引一书,则例子不多。

例子多就是错误多,错误多未必是好书,未必是重要的书,要找一本好而又重要又错误多的书,莫如沈刻《元典章》,”“最适合为校勘学的反面教材,一展卷而错误诸例悉备矣。

”《释例》前五卷列举误例,共五大类四十二小类,第六卷校例,是全书的重点所在,即校勘学的原则,其中的“校法四例”,是作者总结出的校勘学的四种基本方法,现已得到学界的公认,其理论成就不仅远过前人,而且成为后代遵循的原则方法。

二、底本与对校本校勘的一个必要前提,是选择好底本。

第三章 校勘

第三章  校勘

• 今之世有知其然者乎?知之 者其信于天下乎?使夫人也 夭而不嗣,世之惑者,犹曰 尚有天道。嘻,其甚耶!
• 君諱申叔,字子重,年廿二 舉進士,又二年由博學宏詞 為校書郎,又三年居父喪, 未練而没,蓋貞元十八年四 月五日也。是年七月七日而 葬萬年縣鳳栖原義善鄉。嗚 呼!君之壽,廿有七,行道 之日未久,故其道信于其友, 而未信于天下。
• 承務郎行京兆府藍田縣尉柳宗元纂

• 嗚呼!獨孤君之道和而純, 其用端而明。内之為孝,外 之為仁,默而智,言而信, 其窮也不憂,其樂也不淫。 讀書推孔子之道,必求諸其 中。其為文深而厚,尤慕古 雅,善賦頌,其要咸歸于道。
• 昔孔子之世,有顏回者,能 得于孔子,後之仰而望者, 譬之如日月,而莫有議焉。 嗚呼!獨孤君之明且仁,而 遭孔子,是有兩顏氏也。
• 7、石本“今之世有知其然者 乎,知之者其信于天下乎”, 集本雖同,然又於句末加小 注云“一本作‘今之世有知 其然者其信于天下乎’,少 四字”。
• 按:陳說可參考。惟靖陵在 奉天(今陝西乾縣),與上 文說“灞水之左”相去甚遠。
• 可證史載德宗昭德王后名曰 靖陵的墓位於“灞水之左”。
• 5、石本“後之仰而望者”, 集本作“後之仰其賢者”。 以下句“譬之如日月”文意 推之,當以石本為貼切。
• 6、石本“而遭孔子”,集本 作“如遭孔子”。以文法、 文意推之,均不誤。惟“而” 字似更古雅。
第三章 校勘
古籍校勘對校實踐練習
• 1、2000年長安縣大兆鄉三益 村出土《獨孤申叔墓志》 (簡稱石本)。 • 2、南宋蜀刻本《新刊增廣百 家詳補注唐柳先生文集》之 《獨孤申叔墓碣》(簡稱集 本)
• 1、古籍善本的涵義是什麼? • 2、校勘古籍時,應選用善本還 是劣本作為底本?為什麼? • 3、什麼是對校法? • 4、對校是否不校是非不參已見? • 5、通過比較這兩篇獨孤申叔墓 誌,選擇出本次對校用的底本 與對校本,並說出理由。

校勘学

校勘学

LOGO
校勘的作用
一、校勘是古籍整理的基礎性工作 二、為正確理解古書提供可靠的文本 三、推動相關學科的研究
下編 校勘學
LOGO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而又玄,眾妙之門。
下編 校勘學
LOGO
下編 校勘學
LOGO
誤的原因。其次是無異本互勘,或有別本而無法定其傳授的 次第,不得已而假定一個校者認為最近理的讀法,而標明原 作某,一作某,今定作某是根據何種理由。如此校改,雖不 能必定恢復原文,而保守傳本的真相以待後人的論定,也可 以無大過了。 ——胡適《校勘學釋例·序》
下編 校勘學
LOGO
下編 校勘學
LOGO
杜甫《春日喜雨》詩:“好雨知時節,當春及發生。隨 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及發生,一本作“乃發生”。詩 題“喜雨”,爲“知時節”之雨。“及”,及時,恰趕上, 與“知時節”相呼應。“乃”爲“然後”之意,姍姍來遲, 更談不上“知時節”了。陸遊《春雨》詩:“午夜聽春雨, 發生端及期。”端,的確,實在。及,及時。陸遊此詩顯然 是仿用杜詩之意,可見陸遊所見杜詩作“及”不作“乃”。
嗟乎!學者讀古人書,而不能正其傳寫之誤,又取不誤 之文而妄改之,豈非古書之大不幸乎! ——王念孫 嘗謂好著書不如多讀書,欲讀書必先精校書。校之末精 而遽讀,恐讀亦多誤矣。…… ——王鳴盛 知某書宜讀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讀書先宜校書。 ——張之洞
下編 校勘學
LOGO
子曰:可言不可行,君子弗言;可行不可言,君子弗行。 則民言不行,不言。《詩》云:“淑慎爾止,不侃於義。” ——郭店簡《緇衣》 子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故 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 君子弗行也。則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詩》云: “淑慎爾止,不諐于儀。 ——《禮記·緇衣》 子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緡;王言如索,其出如䋖。故 大人不流,《詩》云:“誓爾出話,敬爾愄義。” ——郭店簡《緇衣》

校勘例

校勘例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周易述於惕若下增夤字其說曰說文夕部引易曰夕惕若夤案許慎敘曰其偁易孟氏古文也是古文易有夤字虞翻傳其家五世孟氏之學以乾有夤敬之義故其注易以乾為敬俗本脫夤字今從古增入也家大人曰經文本無夤字請列五證以明之文言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言惕而不言夤則經文本無夤字其證一也李鼎祚集解所列鄭荀諸家之說皆不為夤字作解則是諸家本皆無夤字其證二也若謂虞翻以乾有夤敬之義故注易以乾為敬案說文曰惕敬也乾有夕惕若厲之文故虞翻以乾為敬敬謂惕非為夤也且翻注文言曰夕惕若厲故不驕也注系辭傳其辭危曰危謂乾三夕惕若厲故辭危也則是翻本亦無夤字其證三也惠氏所據者說文也案說文夤敬惕也從夕寅聲易曰夕惕若夤此夤字本作厲今作夤者因正文夤字而誤也說文引易夕惕若厲者以證夤字從夕之義非以其有夤字而引之也如祝字解曰或曰從兌省易曰兌為口為巫此是證祝從兌省之義而所引無祝字壻字解曰詩曰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者夫也此證壻從士之義而所引無壻字庸字解曰易曰先庚三日此謂庸從庚之義而所引無庸字相字解曰易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此證相從木之義而所引無相字皆其例也又案陸元朗釋文每列說文引經異字此處出若厲二字而不言說文厲作夤則唐初說文本猶作夕惕若厲說文 字解曰讀若易曰夕惕若厲足證夤字之誤則是許氏所見本亦無夤字其證四也淮南人間篇漢書王莽傳風俗通義並引易曰夕惕若厲乾元序制記曰三聖首乾德夕惕若厲班固為第五倫薦謝夷吾表曰屍祿負乘夕惕若厲張衡思元賦曰夕惕若厲以省諐兮則是兩漢相傳之本皆無夤字其證五也【经义述闻·易】文政篇位長以遵之念孫案位長本作伍長下文什長以行之什長與伍長文正相對大聚篇曰五戶為伍以首為長十夫為什以年為長此之謂也今本伍長作位長則文義不明蓋以伍位二字形相似而誤玉海六十七引此正作伍長【讀書雜誌·逸周書】諡法篇仁義所在曰王孔注曰民往歸之盧曰在史記正義作往非念孫案往字是也後人不解仁義所往之語故改往為在予謂廣雅歸往也迋歸也迋與往同仁義所往猶言天下歸仁耳古者王往同聲而互訓故曰仁義所往曰王若云仁義所在則非古人同聲互訓之旨天下皆以仁義歸之則天下皆往歸之矣故孔曰民往歸之若云仁義所在則又與孔注不合【讀書雜誌·逸周書】豈必智且有慧哉念孫案智且慧與前貴且智愚且賤文同一例慧上不當有有字蓋後人所加【讀書雜誌·墨子】詩曰魚水不務陸將何及乎念孫案陸將何及乎不類詩詞乎字蓋淺人所加【讀書雜誌·墨子】觀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聽人以言樂於鐘鼓琴瑟念孫按觀本作勸勸人以言謂以善言勸人也故曰美于黼黻文章若觀人以言則何美之有楊注云謂使人觀其言則所見本已訛作觀太平御覽人事部三十一所引亦然藝文類聚人部十五正引作勸人以言【讀書雜誌·荀子】上能尊主愛下民念孫案愛下民當作下愛民與上能尊主對文不苟臣道二篇並云上則能尊君下則能愛民是其證【讀書雜誌·荀子】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念孫案去舊去智本作去智去舊惡素為韻舊備為韻舊古瀆若忌大雅蕩篇殷不用舊與時為韻召旻不尚有舊與里為韻管子牧民篇不恭祖舊與備為韻皆其證也後人讀舊為巨救反則與備字不協故改為去舊去智不知古音智屬支部備屬之部兩部絕不相通自唐以後始溷為一類此非精於三代兩漢之音者不能辨也【讀書雜誌餘編·韓非子】原道之心合三王之風顧曰道下疑當有德字與下文對文也精神篇深原道德之意亦可證【讀書雜誌·淮南子】禹沐浴霪雨櫛扶風念孫案沐下本無浴字此涉高注沐浴而誤衍也沐霪雨櫛扶風相對為文多一浴字則句法參差矣藝文類聚帝王部七文選謝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詩注引此皆無浴字莊子天下篇禹沐甚雨櫛疾風此即淮南所本【讀書雜誌·淮南子】史記諸年表皆不記干支注干支出於徐廣六國表周元王元年徐廣曰乙丑秦楚之際月表秦二世元年徐廣曰壬辰是也十二諸侯年表共和元年亦當有徐廣曰庚申字今刊本乃於最上添一格書干支而刪去徐廣注讀者遂疑為史公本文曾不檢照後二篇亦太疏矣考徐注之例唯于每王之元年記干支此表每十年輒書甲戌甲申甲午甲寅甲子字不特非史公正文並非徐氏之例其為後人羼入鑿鑿可據且史公以太陰紀年故命太初之元為閼逢攝提格依此上推共和必不值庚申則庚申為徐注又何疑焉【十駕齋養新錄·十二諸侯年表】臨菑氾里女子薄吾病甚臣意診其脈曰蟯瘕病蟯得之於寒溼念孫案病蟯之蟯因上文而誤衍也凡篇內稱病得之於某事者皆不言其病名以病名已見於上文也又下文臣意所以知寒薄吾病者寒字亦因上文而衍凡篇內稱所以知某之病者皆不言其致病之由亦以致病之由已見上文也或謂寒字當在薄吾下非也宋本無寒字【讀書雜誌·史記】皇帝居軒轅之邱而娶於西陵之女念孫案西陵下脫氏字下文昌意娶蜀山氏女帝嚳娶陳鋒氏女皆有氏字太平御覽皇王部皇親部引此並作西陵氏大戴禮帝系篇亦作西陵氏【讀書雜誌·史記】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由與猶同騷與埽同足以滅諸侯成帝業太平御覽人事部引此灶字上有老嫗二字念孫案索隱曰言秦欲並天下若炊婦埽除灶上之不淨不足為難據此則正文內有老嫗二字明矣【讀書雜誌·史記】命南宮括散鹿台之財發钜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念孫案散鹿台之財本作散鹿台之錢今作財者後人依晚出古文尚書改之也請以十證明之晚出尚書武成篇散鹿台之財正義引周本紀曰命南宮括散鹿台之錢又曰言鹿台之財則非一物也史記作錢後世追論以錢為主耳是史記本作錢不作財一也群書治要引史記亦作散鹿台之錢是唐初人所見本皆作錢二也齊世家曰散鹿台之錢發钜橋之粟三也留侯世家曰發钜橋之粟散鹿台之錢四也逸周書克殷篇曰命南宮括振鹿台之錢散巨橋之粟周本紀即本於此五也管子版法解篇曰決钜橋之粟散鹿台之錢六也淮南主術篇道應篇並曰發钜橋之粟散鹿台之錢七也殷本紀曰帝紂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是紂作鹿臺本以聚錢故周本紀言散鹿台之錢八也呂氏春秋慎大篇曰發巨橋之粟賦鹿台之錢以示民無私出拘救罪分財棄責以振窮困是分財不專在鹿台而賦錢則專在鹿台故曰賦鹿台之錢九也說苑指武篇曰武王上堂見玉曰誰之玉也曰諸侯之玉也即取而歸之于諸侯天下聞之曰武王廉於財矣入室見女曰誰之女也曰諸侯之女也即取而歸之于諸侯天下聞之曰武王廉於色矣於是發巨橋之粟散鹿台之金錢以與士民是玉與女皆在宮中而金錢則在鹿台故曰散鹿台之金錢十也【讀書雜誌·史記】音聲足以動耳詩語足以感心念孫案自漢以前無以詩語二字連文者詩語當為詩歌字之誤也上文曰和親之說難形則發之於詩歌詠言鐘石筦弦又引堯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八音克諧此文音聲足以動耳承上聲律八音而言詩歌足以感心承上詩歌而言則語為歌字之誤明矣漢紀孝惠紀正作詩歌足以感心【讀書雜誌·漢書】人性有畏其景而惡其跡者郤背而走跡愈多景愈疾不知就隂而止景滅跡絶念孫案知當為如字之誤也不如二字與下文兩莫若不如文同一例不如就陰而止與下文不如絕薪止火而已亦文同一例若作不知則與下文不合矣或曰莊子漁父篇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絶力而死不知處隂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不知二字正與此同曰否莊子上言不知故下言愚甚若作不如則與下文不合矣此文上言不如故下言景滅跡絕言與其愈走而跡愈多景愈疾不如就陰而止則景自滅跡自絕也若作不知則又與下文不合矣下文云不如絕薪止火而已若改作不知其可乎【讀書雜誌·漢書】。

阅《王先谦魏书校勘记读后》记

阅《王先谦魏书校勘记读后》记

阅《王先谦魏书校勘记读后》记
校勘者,学中至难事,昔高邮王氏、嘉定钱氏皆所毕生肆力于斯也。

今之事校勘之业者亦夥矣,然多不出匿庸嗜奇之藩篱,未能振本末从,见幽知微而。

余亦尝冒昧学作,唯未出粗浅鄙陋之隅也。

今见郑州温伦兄《争辩恍若马捉鼠,诀疑恰到舟刻前——王先谦魏书校勘记读后》(初稿)近四万字,洋洋洒洒可称大观,披卷观览,尤叹精勤。

且温兄之从斯役,徒心慕前贤,手摹于后哉,不取乎公家之款项,无关于虚名之渔猎,以一人之力而承之,即仅偶有所得,亦可谓善哉!何况所见尤多也。

然学海无涯,所知无过一粟,又岂有不刊之稿哉。

是以传阅予余也。

余初涉学术,略窥门径,未能精深。

寄余一观者,实劝勉之意尤多。

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余亦何敢以学疏才浅为辞,不献疑就教于席下乎?
附:温兄来函
温倫再拜,敬致周浩小弟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此古人之言,亦今世之知言也。

小弟之学,具体而微,蒙弟青眼有加,遂能砥砺相学,可谓学不孤矣。

每有交谈,余幡然有思,受益良多,然岂如是耶?余意与弟之交,乃深友也。

所谓文章传世,余素志也,近岁以来,以读书不博,下笔踟躇,故旧文多而新作少,此旧文也,幸弟教之,印章刻好后一并寄上。

秋来云高,可行万里,而疫情阻隔,又恐反复,故闭门为上。

来年春好,可得再游,戚今念远,令人晒然。

倫再拜。

校勘a

校勘a

No. 125 增壹阿含經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

有長者名阿那邠邸。

饒財多寶。

金銀.珍寶.車磲.馬瑙.真珠.虎魄.水精.琉璃.象.馬.牛.羊.奴婢.僕使。

不可稱計。

爾時。

滿富城中有長者名滿財。

亦饒財多寶。

車磲.馬瑙.真珠.虎魄.水精.琉璃.象.馬.牛.羊.奴婢.僕使。

不可稱量。

復是阿那邠邸長者少小舊好。

共相愛敬。

未曾忘捨。

然復阿那邠邸長者恒有數千萬珍寶財貨。

在彼滿富城中販賣。

使滿財長者經紀將護。

然滿財長者亦有數千萬珍寶財貨。

在舍衛城中販賣。

使阿那邠邸長者經紀將護。

是時。

阿那邠邸有女名修摩提。

顏貌端正。

如桃華色。

世之希有。

爾時。

滿財長者有少事緣到舍衛城。

往至阿那邠邸長者家。

到已。

就座而坐。

是時。

修摩提女從靜室出。

先拜跪父母。

後拜跪滿財長者。

還入靜室爾時。

滿財長者見修摩提女顏貌端正。

如桃華色。

世之希有。

見已。

問阿那邠邸長者曰。

此是誰家女。

阿那邠邸報曰。

向者女者。

是我所生滿財長者曰。

我有小息。

未有婚對。

可得適貧家不是時。

阿那邠邸長者報曰。

事不宜爾滿財長者曰。

以何等故事不宜爾。

為以姓望。

為以財貨耶阿那邠邸長者報曰。

種姓.財貨足相詶匹。

但所事神祠與我不同。

此女事佛釋迦弟子。

汝等事外道異學。

以是之故不赴來意時。

滿財長者曰。

我等所事自當別祀。

此女所事別自供養阿那邠邸長者曰。

我女設當適汝家者。

所出財寶不可稱計。

長者亦當出財寶不可稱計滿財長者曰。

汝今責幾許財寶阿那邠邸長者曰。

我今須六萬兩金。

是時。

長者即與六萬兩金時。

阿那邠邸長者復作是念。

我以方便前卻。

猶不能使止。

語彼長者曰。

設我嫁女當往問佛。

若世尊有所教敕。

當奉行是時。

阿那邠邸長者假設事務。

如似小行。

即出門往至世尊所。

頭面禮足。

在一面立。

爾時。

阿那邠邸長者白世尊曰。

修摩提女為滿富城中滿財長者所求。

為可與。

為不可與乎世尊告曰。

若當修摩提女適彼國者。

多所饒益。

度脫人民不可稱量。

是時。

阿那邠邸長者復作是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勘學繁體例文第二章24、齊高偃率師納北燕伯于陽公羊昭公十二年曰伯于陽者何公子陽生也子曰我乃知之矣何休解詁案史記知公為伯子誤為于陽在生刊滅闕在側者曰子苟知之何以不革曰如爾所不知者何解詁曰此夫子欲為後人法不欲令人妄臆錯25、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渡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26、所校中書列子五篇謹與長社尉臣參校讎太常書三篇太史書四篇臣向書六篇臣參書二篇27、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28、凡中外書三十篇為八百三十八章除複重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外書無有三十六章中書無有七十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其書六篇皆忠諫其君文章可觀義理可法皆合六經之義又有複重文辭頗異不敢遺失複列次為一篇又有頗不合經術似非晏子言疑後世辯士所為者故亦不敢失複以為一篇凡八篇29、除複重得三十三篇中書本號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或曰書臣向以為戰國時遊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宜為戰國策30、列子者鄭人也與鄭繆公同時蓋有道者也其學本于黃帝老子號曰道家者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其治身接物務崇不競合於六經而穆王湯問二篇迂誕恢詭非君子之言也至於力命篇一推分命揚子之篇唯貴放逸二義乖背不似一家之書然各有所明亦有可觀者孝景皇帝時貴黃老術此書頗行於世及後遺落散在民間未有傳者且多寓言與莊周相類故太史公司馬遷不為列傳31、盥洗揚觶所以致絜也鄭注揚舉也今禮皆作騰32、常棣之華鄂不韡韡毛傳鄂猶鄂鄂然言外發也鄭箋承華者曰鄂不當作拊拊鄂足也33、天子之哭諸侯也爵弁絰鄭注天子至尊不見屍柩不弔服麻不加於采此言絰衍字也34、刀長寸圍寸鄭注刀長寸脫二字35、正南曰荊州其浸潁湛鄭注潁出陽城宜屬豫州在此非也河南曰豫州其浸波溠鄭注波讀為播春秋傳曰楚子除道梁溠則溠宜屬荊州在此非也36、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何注鄭曰無所取於桴材一曰子路聞孔子欲浮海,便喜不復顧望故夫子歎其勇曰過我無所取哉言唯取於己37、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何注馬曰此上二句在衛風碩人之二章其下一句逸也38、十二月癸亥門其三門閏月戊寅濟于陰阪侵鄭39、殷謝諸人共集謝因問殷眼往屬萬形萬形來入眼不注謝有問殷無答疑闕文40、甯為雞口無為牛後41、禍之興自愛姬生於妒媚以至滅國42、二十八年丞相隗林丞相王綰等議於海上43、樊曄為天水郡涼州為之歌曰寧見乳虎穴不入曄城寺44、古樂府歌詞末章云丈人且安坐調弦未遽央古者子婦供事舅姑旦夕在側與女兒無異故有此言丈人亦長老之目今世俗猶呼其祖考為先亡丈人45、余既撰音須定紕謬若兩本俱同二理兼通今並出之以明同異其涇渭相亂朱紫可分亦悉書之隨加刊正複有他經別本詞反義乖而又存之者示博異聞耳46、經籍文字相承已久至如悅字作說閑字為閒智但作知汝止為女若此之類今並依舊言之47、尚書之字本為隸古既是隸寫古文則不全為古字今宋齊舊本及徐李等音所有古字蓋亦無幾穿鑿之徒務欲立異依傍字部改變經文疑惑後生不可承用今皆依舊為音其字有別體則見之音內48、諸字有誤者以雌黃塗訖別書或多字以雌黃圈之少者於字側添入或字側不容注者即用朱圈仍於本行上下空紙上標寫倒置於兩字間書乙字諸點語斷處以側為正其有人名地名物名合細分者即於中間細點點校訖每冊末各書臣某校正49、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無其他異而獨通於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岳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50、夏後氏三年之喪既殯而致事殷人既葬而致事周人卒哭而致事51、嘗聞太師益公先生之言曰校書之法實事是正多聞闕疑叔夏年十二三時手鈔太祖皇帝實錄其間云興衰治□之源闕一字意謂必是治亂後得善本乃作治忽三折肱為良醫信知書不可以輕改52、偽周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53、長詠永歎思我聖老54、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尚好四摘抱蔓歸55、積石山在金城西南56、瀍水出河南北山57、既得廣韻之書乃始發悟於中而旁通其說於是據唐人以正宋之失據古經以正沈氏唐人之失58、列本證旁證二條本證者詩自相證也旁證者采之他書也二者俱無則宛轉以審其音參伍以諧其韻59、二紀以來既校始讀亦隨校隨讀購借善本再三讎勘又搜羅偏霸雜史稗官野乘山經地志譜牒簿錄以暨諸子百家小說筆記詩文別集釋老異教旁及於鐘鼎尊彝之款識山林塚墓祠廟伽藍碑碣斷闕之文盡取以供佐證凡所考者皆在簡眉牘尾字細如蟻久之皆滿無可複容乃謄於別帙而寫成淨本都為一編60、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不為一時之名亦不期後世之名61、校書之難非照本改字不訛不漏之難也定是非之難是非之難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說之是非必先定底本之是非而後可斷其立說之是非不先正注疏釋文之底本則多誤古人不斷其立說之是非則多誤今人62、凡疏與經注各單行本也而北宋之季合之維時釋文猶未合於經注疏也而南宋之季合之夫合之者將以便人而其為經注之害則未有能知之者也有求宋本以為正者時代稍遠而校善此事勢之常顧自唐以來積誤之甚者宋本亦多沿舊無以勝今本胸中未有真古漢本而徒沾沾于宋本抑末也63、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64、後以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65、嚚瘖不可使言聾聵不可使聽66、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67、在璿璣玉衡68、朞有三百日有六旬有六日69、井有仁焉其從之也校記皇本仁下有者字也作與案孔注云有仁人墜井則仁下當有者字70、夫博求諸本乃得讎正一書則副本固將廣儲以待質也71、古今校讎書終身守官父子傳業故能討論精詳有功墳典近代校書不立專官眾手為之限以程課畫以部次蓋亦勢之不得已也校書者既非專門之官又非一人之力則校讎之法不可不立也72、校讎之先宜盡取四庫之藏中外之籍擇其中人名地號官階書目凡一切有名可治有數可稽者略仿佩文韻府之例悉編為韻乃於本韻之下注明原書出處即中才校勘可坐收于幾席之間非校勘之良法歟73、古人校讎於書有訛誤更定其文者必注原文於其下其兩說可通者亦兩存其說刪去篇次者亦必存其闕目所以備後人之采擇而未敢自以謂必是也今日雖欲複劉歆之舊法不可得矣74、校書之人則不可與諸子同業也必取專門名家乃可無弊否則文學之士但求之於文字語言而術業之誤或且因而受其累矣75、周以降寫官誤吾則勇改孟蜀以降槧工誤吾則勇改唐宋明之士以不誤為誤是妄改也吾則勇改其所改76、周之末漢之初異字博矣吾不能擇一定吾不改假借之法由來舊矣其本字什八可求什二不可求吾不改寫官槧工誤矣吾疑之且思而得之矣但群書無佐證吾懼來者之滋口也吾又不改77、書之所以貴舊本者非謂其概無一訛也近世有經校讎者頗賢於舊本然專輒妄改者亦複不少即如九經小字本吾見南宋本已不如北宋本78、通而論之宋槧之誤由於未嘗校改故誤之跡往往可尋而後人刻本之誤則由乎凡遇其不解者必校改之於是並宋槧之不誤者方且因此以至於誤不苟且遷就仍舊於誤而徒使可尋之跡泯焉豈不惜哉79、大凡昔人援引古書不盡皆如本文故校正群籍自當先從本書相傳舊本為定次未有雕本以前一書而所傳各異者殆不可遍舉今或但依注書家所引之文便以為是疑未可也80、校讎之弊有二一則性庸識暗強預此事本失窺作者大意道聼塗説下筆不休徒勞蕪累一則才高意廣易言此事凡遇所未通必更張以從我時時有失遂成瘡疻二者殊途至於誣古人惑來者同歸而已矣81、宋本自勝近世所行本然亦多錯誤今取他書互證之其灼然斷在不疑者則就改本文而注其他所訛者於下使後來者有所考若疑者兩通者則但注其下而已82、凡校書者欲定其一是明賢聖之義理於天下萬世非如今之俗子誇博贍誇能考核也故有所謂宋版本亦不過校書之一助是則取之不是則卻之宋版豈必是耶83、讀書有本子之是非有作書者之是非本子之是非可讎校而定之作書者之是非則未易定也第三章84、監蜀諸本皆無句讀惟建本始仿館閣校書式從旁加圈點開卷暸然與學者為便亦但句讀經文而已唯蜀中字本興國本並點注文益為周盡85、鐵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種類最多自西海之東依山而居往往不絕獨洛河北有僕骨同羅韋紇拔也古覆羅並號俟斤蒙陳吐如紇斯結渾斛薛等諸姓勝兵可二萬86、隧長常賢克世綰*等候慶票郡界中門成卒王韋等十八人皆相從87、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88、色借日月借燭借青黃借眼色無常聲借鐘鼓借枯竹竅89、會漢將欒布平陽侯等兵至齊擊破三國兵解圍已後聞齊初與三國有謀將欲移兵伐齊90、七年冬十月上自將擊韓王信於銅鞮斬其將信亡走匈奴與其將曼丘臣王黃共立故趙後趙利為王收信散兵與匈奴共距漢91、秦攻趙于長平大破之引兵而歸因使人索六城于趙而講趙計未定樓緩新從秦來趙王與樓緩計之曰與秦城何如不與何如92、小女陳持弓年九歲走入橫城門入未央宮尚方掖門殿門門衛戶者莫見至句盾禁中而覺得93、昔出公之後聲氏為晉公拘於銅鞮94、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殯於五父之衢人之見之者皆以為葬也其慎也蓋殯也問於郰曼父之母然後得合葬於防95、公卿相造請(趙)禹終不行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96、自是以後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於楚西方則通渠漢川雲夢之際東方則通溝江淮之間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於齊則通淄濟之間97、太山之與蟻蛭江河之與行潦非難也大聖之與大佞難也98、作法呼蛇至者如積令之曰作過者留劍下否則退群蛇以此引去各失所在獨一小者色如土伏劍旁俊召判官檢法曰蛇無故傷人當得何罪兒家聚觀者皆莫見久之又曰依法蛇自以首觸劍死焉99、其御下極嚴前人每稱道光朝人恩文肅桂官步軍統領為稱職名臣存公殆過之100、兩圖當屬紫來一題讀書堂印王弇州曾著錄四部稿遍覓不得當在他集101、慶元條法已刻數冊新正兵變原書失去102、即此羨閒逸悵然歌式微103、大夫訃于同國適者曰某不祿104、後漢書注引地道記曰左傳隱二年入向城在尤亢縣東南105、夫道者覆天地廓四方斥八極高而無際深不可測綿六合橫四維不可以言象盡不可以指示說應無間之跡終政教之端終萬物之形彰三光之外106、邢丘非國也地在懷慶韓詩外傳云武王伐紂至於邢丘修兵勒武更名邢丘曰懷甯曰修武107、余所購如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蘆蒲筆記麈史寓簡乾坤清氣滏水集之屬刻本如長安志雞肋集之屬皆於此肆108、海源閣書舊本未出國朝精印本售與人矣109、後讀北史魏孝武帝西奔宇文泰循河西行流涕謂梁禦曰此水東流而朕西上110、老將行云昔時飛箭全無目今日垂楊生左肘注曰莊子至樂云俄而柳生左肘111、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112、杜甫詩云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中庸曰一戎衣而有天下實即尚書康誥之殪戎殷殪翦滅之謂也戎同汝衣殷一音之轉也113、梁武帝大同元年東魏大行台尚書司馬子如帥大都督竇泰太州刺史韓軌等攻潼關114、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捐羅網黃雀得飛飛115、曹在魯之西南魯之分地自洮以南東傅於濟116、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上慎旃哉猶來無止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無寐上慎旃哉猶來無棄陟彼岡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猶來無死117、西宮咸池曰天五潢五潢五帝車舍火入旱金兵水水中有三柱118、啟乃淫性康樂野於飲食將將金石筦罄以力119、江西行省劄付近據杭州路申120、翻刻古籍與翻譯古籍不同非不得已不以後起字易前代字所以存其真也沈刻元典章昧乎此故明明元代公文而有元以後所造字孱入焉121、三舍法行時有教官出易義題云乾為金坤又為金何也諸生乃懷監本易至簾前請云題有疑請問教官作色曰經義豈當上請諸生曰若公試固不敢今乃私試恐無害教官乃為講解大概諸生徐出監本複請曰先生恐是看了麻沙本若監本則坤為釜也教授皇恐乃謝曰某當罰122、王鼎臣觀察定安酷有是癖宰昆山時得宋槧孟子舉以誇余請一觀則先令人負一櫝出櫝啟中藏楠木匣開匣方見書書之線墨亦古所刊之筆劃亦無異於今之監本余問之曰讀此可增長智慧乎曰不能可較別本多記數行乎曰不能余笑曰然則不如仍讀今監本之為愈乎奚必費百倍之錢以購此耶王恚曰君非解人豈可共君賞鑒急收之余大笑123、江南有一權貴讀誤本蜀都賦注解蹲鴟芋也乃為羊也人饋羊肉答書云捐惠蹲鴟舉朝驚駭不解事義久後尋跡方知如此124、讀書不知要領勞而無功知某書宜讀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125、古書多一次翻刻必多一誤出於無心者魯變為魚亥變為豕其誤尚可尋繹宋元明初諸刻不能無誤字然藏書家爭購之非愛古董也以其誤字皆出以無心或可尋繹而辨之且為後世所刻之祖本也校勘古書當先求存真不可專以通順為貴古人真本我不得而見之矣而求其近於真者則舊刻尚矣126、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處127、古類書不特所引佚文足資考證即見存諸書亦可訂正文字異同清代嚴可均馬國翰黃奭諸人輯佚補亡大都取材於此但皆側重佚文實未盡類書之用128、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129、孫叔敖來相楚楚莊王卒以霸130、王文肅文簡之治經亦然其精審無匹視盧召弓輩遠勝之顧往往據類書以改本書則通人之蔽若北堂書鈔太平御覽之類世無善本又其書初非為經訓而作事出眾手其來歷已不可恃而以改數千年諸儒齗齗考定之本不亦傎乎然王氏猶必據有數證而後敢改不失慎重之意若徒求異前人單文孤證務為穿鑿則經學之蠹矣131、類書引文實不可盡恃往往有數書所引文句相同猶未可據以訂正者蓋最初一書有誤後代諸書亦隨之誤也若四民月令一書唐人避太宗諱改民為人御覽亦竟仍而不改書名如此引文可知故雖隋唐宋諸類書引文並同者亦未可盡恃講校勘者不可不察也132、古人屬辭意偶而辭不必偶往往有一字而偶二三字者王氏每以句法參差不齊為疑據類書以改古本不知類書多唐以後人作其時排偶之文務尚工整故其援引隨手更易使之比和況古人引書但取大義文句之多寡字體之同異絕不計焉從王氏之說是反以今律古失之遠矣133、於是廷有殺人者石奢追之則其父也遂返於廷曰殺人者僕之父也134、次北固山下詩云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135、大抵征實之學今勝於古即前代經史子集苟其書流傳自古確有實用者國朝必為表章疏釋精校精刊凡諸先正未言及者百年來無校刊精本者皆其書有可議者136、魏道武帝泰常八年蠻王梅安率渠帥數千朝京師137、神龍初拜其王修鮮等十一州諸軍事138、晉翦陸渾趙開渝中之地139、自隴西延安至遼東各有分地以衛邊140、又創邏騎越拒馬河入歸信容城兩屬地內緣邊安撫王臨請於保州塘泊西築堤植木引水種稻為方田作溝以限戎馬141、至元帝複戊巳兩校尉屯田于車師前王庭142、敦煌太守曹崇請出兵擊匈奴複欲進取西域鄧太后不許但令置護西域副校尉據敦煌羈縻而已143、酒酣使諸酋歌舞為樂阿骨打獨端立直視辭以不能諭之再三乃不聽延禧欲以事誅之樞密使蕭奉元諫而止144、遂僭即皇帝位國號秦傳子興泓三十二年而亡145、北江諸蠻隸辰州在黔之西南阻五溪漢黔中地為羈縻州三十六而下溪州為大彭氏居之146、孝武孝建二年斤陁利國王遣長史獻金銀寶器後廢帝元徽元年婆黎國遣使貢獻147、其獸異於中國者有野馬原羊角端牛以角為弓代謂角端弓者也148、故老子云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在於齊人猶不可況夷狄乎149、西登大山有薩陲太子投崖飼虎處遂王健陀羅國謂之中印度150、水經注文首云某水所出已下無庸重舉水名而注內詳及所納群川加以采摭故實彼此相雜則一水之名不得不更端重舉經文敘次151、凜凜歲雲暮螻蛄多悲鳴涼風率已厲遊子無寒衣錦衾遺洛浦同袍於我違152、桃花顏色如好馬榆莢新開巧似錢153、昨夜行歌古竹西廣陵三月柳綿飛誰更扶筇郊外走村叟開元遺事說依稀時序飄流驚又換春半風光雖似舊遊非綠在江南清潁尾春水潺湲好為寄相思第四章154、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蒿萊蓬戶甕牖桷桑而無樞子貢乘肥馬衣輕裘中紺而衣素軒不容巷而往見之155、貴而不為誇信而不忘處謙任重而不敢專156、今有人於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以此人不知黑白之辨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不知甘苦之辨矣157、武王命南宮括散鹿台之財發巨橋之粟以賑貧弱萌隸158、登百丈峰二首云朝登百尺峰遙望燕支道159、三者莫可以為治法而可然則奚以為治法而可160、辟也者舉也物而以明之也161、內外無別男女淫亂則父子相疑上下乖離162、是故以賞不當賢罰不當暴其所賞者已無故矣其所罰者亦無罪163、初郭太始至南州過袁奉高不宿而去從叔度累日不去或以問太太曰奉高之器譬之氿濫雖清而易挹叔度之器汪汪若千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不可量也已而果然太以是名聞天下164、漢書紀表志傳往往不同或傳寫有訛可依他卷以校本卷或根源各異則難據此篇以考彼篇觀其會通無庸執一所當互校以免紛歧165、子釣而不綱孔穎達曰釣者一竿釣綱者為大網以橫絕流166、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167、昔者楚莊王既勝晉於河雍之間歸而封孫叔敖辭而不受病疽將死謂其子曰吾則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讓肥饒之地而受沙石之間168、誓將去汝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169、一孝子畏哉乃不亂謀二悌悌乃知序170、能求士□者智也與民利者仁也171、重華好學孝友聞于四海陶家事親富裕溫良敦敏而知時畏天而愛民恤遠而親親172、億萬之眾而博若一人如是則可謂聖人矣173、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國則將有百里之聽用百里之國則將有千里之聽用千里之國則將有四海之聽必將聰明警戒和傳而一174、今日不為明日忘貨昔之日已往而不來矣175、魏安釐王攻趙救燕取地河東攻盡陶魏之地176、慶者在堂弔者在閭禍與福臨莫知其門177、靜者與陰合德動則與陽同波精神澹然無極不與物散而天下自服178、商周不道夏桀之虐肆有我家179、民之初生自土沮漆180、命有司曰土事毋作慎毋發蓋毋發室屋及起大眾以固而閉地氣沮泄是謂發天地之房諸蟄則死民必疾疫181、乙丑趙穿攻靈公於桃園18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183、以弔禮哀禍災以襘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184、多知而無親博學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君子弗與也君子多知而擇焉博學而算焉多言而慎焉185、奉孤以專命者謀主必畏其威而疑其前事186、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維據盡力以愛君何愛者之少邪四封之貨皆君之有也而維據也以其私財忠於君何忠者之寡邪據之防塞群臣壅蔽君無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據之至於是也遂罷為壟之役廢厚葬之令令有司據法而責群臣陳過而諫故官無廢法臣無隱忠而百姓大說187、公輸般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188、孤犢未嘗有母非孤犢也189、臣願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餘190、故同利相死同情相成同欲相助191、魯君聞陽虎失大怒問所出之門使有司拘之以為傷者受大賞不傷者受重罪192、其故人素輕買臣者入視之193、深念之哉重維之哉不深不重乃權不重194、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面智短於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鏡無見疵之罪道無明過之怨195、洞洞屬屬而將不能恐失之196、夫道者虛設其人在則通其人亡則塞者也非茲是無以理人非茲是無以生財197、而況有逾人之牆垣抯格人之子女者乎198、遂而不返制乎嗜欲制乎嗜欲無窮則心失其天矣199、下眾而上寡寡不勝眾者言君不足以偏知臣也故因人以知人200、夫董閼安於簡主之才臣也世治晉陽201、故夫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既可得而留而已故夫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誰也202、公曰寡人願有言然冕而親迎不已重乎孔子曰天地不合萬物不生大昏萬世之嗣也君何以謂已重焉203、信有非禮而失禮尾生死其樑柱之下此信之非也孔子不喪出母此禮之失也204、若夫深無所掩心無所載通洞條達恬漠無事事無所凝虛寂以待勢利不能誘也辯者不能說也聲色不能淫也美者不能濫也智者不能動也勇者不能恐也此真人之道也205、乃命司服具飾衣裳制有小大度有長短衣服有量必循其故冠帶有常206、昔越王勾踐卑下吳王夫差請身為臣妻為妾奉四時之祭祀而入春秋之貢職委社稷效民力隱居為蔽而戰為鋒行禮甚卑辭甚服其離叛之心遠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