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是什么

合集下载

唐代皇帝顺序表及年号

唐代皇帝顺序表及年号

唐代皇帝顺序表及年号以下是唐代皇帝顺序表及其年号:1. 李渊(唐高祖):年号为武德(618-626年)2. 李世民(唐太宗):年号为贞观(627-649年)3. 李治(唐高宗):年号为永徽(650-656年),后改为显庆(656-661年)4. 李隆基(唐中宗):年号为龙朔(661-663年)5. 李弘义(唐睿宗):年号为庆曆(664-666年)6. 李旦(唐中宗):年号为咸亨(666-668年)7. 武则天(唐则天):年号为乾封(690-692年),后改为显庆(692-705年)8. 李显(唐中宗):年号为神龙(705-710年)9. 李豫(唐睿宗):年号为景云(710-712年)10. 李璘(唐中宗):年号为唐隆(712-713年)11. 李隆基(唐玄宗):年号为开元(713-741年)12. 李俶(唐宪宗):年号为天宝(742-756年)13. 李豫(唐肃宗):年号为至德(756-759年)14. 李亨(唐代宗):年号为乾元(760-763年)15. 李适(唐德宗):年号为至元(763-779年)16. 李湛(唐顺宗):年号为元亨(780-783年)17. 李暠(唐德宗):年号为大历(784-805年)18. 李旦(唐穆宗):年号为长庆(806-820年)19. 李哲(唐敬宗):年号为宝历(821-824年)20. 李柷(唐文宗):年号为大和(824-827年)21. 李宗义(唐武宗):年号为大中(827-840年)22. 李适(唐文宗):年号为咸通(860-874年)23. 李继岌(唐宣宗):年号为乾符(874-879年)24. 李适(唐僖宗):年号为广明(880-881年)25. 李纯(唐僖宗):年号为中和(881-888年)26. 李从厚(唐昭宗):年号为光启(888-904年)27. 李柄(唐昭宗):年号为天复(904-907年)唐代历经28位皇帝,但其中一位为女性武则天,后期的几位皇帝权力逐渐减弱,最终导致唐朝的灭亡。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从627年到649年共计23年。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贞观年间,封建统治比较稳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民族融洽,社会升平的局面的艳称。

唐太宗李世民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他以隋炀帝杨广的破家亡国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从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在政治上励精图治,实行了一系列的开明政策和措施,政绩卓著。

他曾说:“水可以载船,也可以覆船,民众好比水,人君好比船。

”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就不能过苛地对待民众。

因此,他很注意倾听不同意见,鼓励群臣犯颜直谏,并留心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当官,不计身份,不别亲疏,推行“任人唯贤”的政策。

首先,他罢免了裴寂等保守官僚,起用了庶族地主的代表人物魏征、戴胄、刘洎、马周、李勣、张亮等,这些人大都是知识分子,熟悉历代兴亡的史实和封建思想家治国的道理,特别是许多人参加过农民军,对农民革命的伟大力量有所了解,处理政务比较接近实际。

魏徵、刘洎、岑文本及马周等谏臣盈廷,多能面折廷争,提出了不少的中肯意见和批评,因此皇帝能够较好地实行“君道”,避免和纠正了许多错误。

他又进一步严密了三省六部制,规定三省长官,尚书省的尚书仆射,中书省的中书令和门下省的侍中共掌宰相的职权。

另外,又任命一些官员为宰相,参加政事堂议事。

宰相人数增多,可以集中多数意见,避免一两个宰相专权。

而且宰相品位不高,进退较易,使唐太宗可以破格提拔庶族地主做宰相,造成中央机构中庶族地主占优势。

李世民还注意各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可与汉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盛世。

唐太宗实行的政策和措施虽然具有进步性,但都是服务于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的,贞观时期劳动人民仍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贞观后期,唐太宗逐渐走向奢靡,有时浪掷民财,纳谏、用人、执法等方面也不如以往;东征高丽的战争则给中朝人民带来了苦难。

这说明“贞观之治”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

你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生平吗?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希望对你有用!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

李世民军事才能卓越,助父统一中国;在位期间灭东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扩充教育机构,笼络国家人才;精简政府机构,裁汰冗官冗员;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开创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早年经历李世民于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农历十二月戊午日(一说公元599年,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父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

李世民4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自称会相面的书生,对其父李渊说:“您是贵人,而且您有贵子。

”当见到李世民时,书生竟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

”李渊便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为“世民”。

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

公元613年(隋炀帝大业九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长孙氏为妻[7] 。

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李世民参加云定兴的军队,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

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父亲李渊出任晋阳留守,李世民跟随到太原并随父多次出征,平服发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和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

晋阳起兵公元617年(义宁元年),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

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并且灭隋。

李世民官拜光禄大夫、唐国内史,徙封秦国公,食邑万户。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唐太宗 李世民 (599-649)唐太宗,名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

太宗是他死後的庙号。

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

唐太宗李世民,一个名垂青史、家喻户晓的皇帝,一个与秦皇汉武齐名、有文韬武略的皇帝,一个曾经被封为法家代表人物的皇帝,一个因执行所谓“让步政策”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皇帝。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在“玄武门之变”中取得帝位。

唐太宗当皇帝不过23年,比他享祚久长的皇帝大有人在;贞观时期的全国人口不过300万户,远远不及隋炀帝和唐玄宗时期的900万户左右的规模,这个数字基本上反映出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处在恢复期。

那么,唐太宗凭什么被推为千古一帝呢?从马背取天下识时务者为俊杰。

唐太宗就是一个识时务的俊杰!晋阳起兵前,老谋深算的李渊曾对提出起兵反隋建议的年轻小伙子李世民说:今化家为国,或破家灭族,都由汝而起。

而后世和现在的史家大都认为起兵是唐高祖李渊蓄谋已久的心思,并非李世民首谋,李渊的话只是对自己的掩饰和对后生的勉励之辞。

做这个翻案文章的关键证据出自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该书封笔于李渊在位之时。

论者咸谓此乃第一手资料,未经太宗时的史官篡改。

但是,谁又能保证当时人记当时事,不是取悦高祖的附会之辞呢?不管如何,18岁的李世民已经察觉到天下可为,并坚定了其父起兵的决心,这一点应是无可置疑的。

无论是进军长安途中清除河西肘腋之患,还是在平定山东、河北劲敌的战争中,李世民不仅身先士卒,作风勇猛顽强,而且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以善用骑兵、善于集中优势兵力等战术,经常出其不意地打败强敌,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

在后来的敉平突厥与征服高昌的战争中,他都表现出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

本朝的经验和前朝的教训对于年轻气盛的李世民转变观念影响很大,那就是不能完全靠武力征服天下!唐太宗即位后就宣布说:“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

文武之道,各随其时。

七年级下册历史唐太宗简介

七年级下册历史唐太宗简介

七年级下册历史唐太宗简介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

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

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

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为后世明君之典范。

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唐太宗生平介绍: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

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位期间,其对唐朝的建立与国家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并取得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爱好文学与书法,并有墨宝传世。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最终统一中国。

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让位,李世民即位。

李世民即位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

唐太宗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早年经历唐太宗李世民,据唐朝史籍记载:太宗皇帝是开皇十八年12月戊午(公元599年1月23日)出生于陕西武功别馆(今陕西省武功县),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二子。

隋朝末年乱世,李渊和李世民父子趁势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兴建唐朝。

贞观之治的意思

贞观之治的意思

贞观之治的意思
“贞观之治”是一个历史术语,用来描述中国唐朝初期(公元 627 年至 649 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局面。

“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治”指的是国家治理或社会秩序。

因此,“贞观之治”表示唐太宗在位时期国家治理良好、社会稳定繁荣的时期。

在贞观之治期间,唐太宗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使得唐朝实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

他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政策和措施,如:- 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 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

- 对外开疆拓土,征服了东突厥、高昌、龟兹等国家,扩大了唐朝的版图。

- 崇尚文化,鼓励学术研究,推行文化教育,使得唐朝的文化繁荣发展。

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它为唐朝的繁荣和昌盛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功绩成语概括

唐朝功绩成语概括

唐朝功绩成语概括1、贞观之治【拼音】zhēn guàn zhī zhì【释义】史家对唐太宗政绩的美称。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627—649)。

太宗君臣以隋亡为鉴,孜孜求治,注意纳谏,继续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修订律令,改善吏治,减轻赋役,使经济复苏,人口增加,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改善,民族关系缓和,中外友好往来增多,史称“贞观之治”。

【出处】唐•皮日休《文中子碑》:“惜乎德与命乘,不及睹吾唐受命而殁。

苟唐得而用之,贞观之治,不在于房杜褚魏矣。

”;明•李开先《归农》诗之七:“斗粟百钱犹未售,贞观之治继遐踪。

”2、太平盛世【拼音】tài píng shèng shì【释义】比喻非常兴盛安定的社会。

国家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官尽其职、民尽其力、物尽其用;朋友越来越多、反对者越来越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风调雨顺、无灾无难;社会一派祥和、和平的景象等可谓之太平盛世。

【出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余谓太平盛世;元夕张灯;不为过侈。

”3、天朝上国【拼音】tiān cháo shàng guó【释义】“天朝上国”始自中国汉朝,汉朝、唐朝因为国力强盛,建立了以中国为宗主国,周边国家为附属、藩属国的天朝体系。

古代中华文化圈国家对中国正统皇朝的官方称呼为“天朝”。

【出处】袁宏所著的《后汉纪·桓帝纪》中记载:“天朝政事一更其手,权倾天下。

”4、万国来朝【拼音】wàn guó lái cháo【释义】万:概数,多;朝:朝贡,朝拜。

指的是很多国家来朝拜。

【出处】《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

”5、举世瞩目【拼音】jǔ shì zhǔ mù【释义】指的是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影响很大。

中国历朝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唐朝

中国历朝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唐朝

中国历朝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唐朝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戊寅年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己卯年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庚辰年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辛巳年唐高祖李渊—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壬午年唐高祖李渊—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癸未年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甲申年唐高祖李渊—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乙酉年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丙戌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丁亥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戊子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己丑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庚寅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五年—公元631年—辛卯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壬辰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癸巳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公元634年—甲午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乙未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丙申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丁酉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戊戌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己亥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庚子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辛丑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壬寅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癸卯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甲辰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乙巳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丙午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丁未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戊申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己酉年唐高宗李治—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庚戌年唐高宗李治—永徽二年—公元651年—辛亥年唐高宗李治—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壬子年唐高宗李治—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癸丑年唐高宗李治—永徽五年—公元654年—甲寅年唐高宗李治—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乙卯年唐高宗李治—显庆元年—公元656年—丙辰年唐高宗李治—显庆二年—公元657年—丁巳年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公元658年—戊午年唐高宗李治—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己未年唐高宗李治—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庚申年唐高宗李治—龙朔元年—公元661年—辛酉年唐高宗李治—显庆六年—公元661年—辛酉年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壬戌年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癸亥年唐高宗李治—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甲子年唐高宗李治—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乙丑年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丙寅年唐高宗李治—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丁卯年唐高宗李治—乾封三年—公元668年—戊辰年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戊辰年唐高宗李治—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己巳年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庚午年唐高宗李治—总章三年—公元670年—庚午年唐高宗李治—咸亨二年—公元671年—辛未年唐高宗李治—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壬申年唐高宗李治—咸亨四年—公元673年—癸酉年唐高宗李治—咸亨五年—公元674年—甲戌年唐高宗李治—仪凤元年—公元676年—丙子年唐高宗李治—仪凤二年—公元677年—丁丑年唐高宗李治—仪凤三年—公元678年—戊寅年唐高宗李治—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己卯年唐高宗李治—仪凤四年—公元679年—己卯年唐高宗李治—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庚辰年唐高宗李治—开耀元年—公元681年—辛巳年唐高宗李治—开耀二年—公元682年—壬午年唐高宗李治—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壬午年唐高宗李治—弘道元年—公元683年—癸未年唐高宗李治—永淳二年—公元683年—癸未年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甲申年唐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甲申年唐中宗李显—嗣圣元年—公元684年—甲申年唐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乙酉年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丙戌年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丁亥年唐武则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戊子年唐武则天—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己丑年唐武则天—载初元年—公元689年—己丑年周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庚寅年周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辛卯年周武则天—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壬辰年周武则天—如意元年—公元692年—壬辰年周武则天—天授三年—公元692年—壬辰年周武则天—长寿二年—公元693年—癸巳年周武则天—长寿三年—公元694年—甲午年周武则天—延载元年—公元694年—甲午年周武则天—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乙未年周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乙未年周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丙申年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丙申年周武则天—神功元年—公元697年—丁酉年周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丁酉年周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戊戌年周武则天—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己亥年周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庚子年周武则天—圣历三年—公元700年—庚子年周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辛丑年周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辛丑年周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壬寅年周武则天—长安三年—公元703年—癸卯年周武则天—长安四年—公元704年—甲辰年唐中宗李显—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乙巳年唐中宗李显—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丙午年唐中宗李显—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丁未年唐中宗李显—神龙三年—公元707年—丁未年唐中宗李显—景龙二年—公元708年—戊申年唐中宗李显—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己酉年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庚戌年唐殤帝李重茂—唐隆元年—公元710年—庚戌年唐中宗李显—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庚戌年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辛亥年唐睿宗李旦—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壬子年唐睿宗李旦—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壬子年唐玄宗李隆基—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壬子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癸丑年唐玄宗李隆基—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癸丑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甲寅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三年—公元715年—乙卯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丙辰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丁巳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戊午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己未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庚申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九年—公元721年,—辛酉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壬戌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癸亥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甲子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乙丑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丙寅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丁卯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戊辰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己巳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庚午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辛未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壬申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癸酉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甲戌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乙亥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丙子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丁丑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戊寅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己卯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庚辰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辛巳年唐肃宗李亨—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丙申年唐肃宗李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丁酉年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戊戌年唐肃宗李亨—至德三年—公元758年—戊戌年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己亥年唐肃宗李亨—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庚子年唐肃宗李亨—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庚子年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公元761年—辛丑年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壬寅年唐代宗李豫—宝应二年—公元763年—癸卯年唐代宗李豫—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癸卯年唐代宗李豫—广德二年—公元764年—甲辰年唐代宗李豫—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乙巳年唐代宗李豫—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丙午年唐代宗李豫—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丙午年唐代宗李豫—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丁未年唐代宗李豫—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戊申年唐代宗李豫—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己酉年唐代宗李豫—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庚戌年唐代宗李豫—大历六年—公元771年—辛亥年唐代宗李豫—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壬子年唐代宗李豫—大历八年—公元773年—癸丑年唐代宗李豫—大历九年—公元774年—甲寅年唐代宗李豫—大历十年—公元775年—乙卯年唐代宗李豫—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丙辰年唐代宗李豫—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丁巳年唐代宗李豫—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戊午年唐代宗李豫—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己未年唐德宗李适—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庚申年唐德宗李适—建中二年—公元781年—辛酉年唐德宗李适—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壬戌年唐德宗李适—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癸亥年唐德宗李适—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甲子年唐德宗李适—贞元元年—公元785年—乙丑年唐德宗李适—贞元二年—公元786年—丙寅年唐德宗李适—贞元三年—公元787年—丁卯年唐德宗李适—贞元四年—公元788年—戊辰年唐德宗李适—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己巳年唐德宗李适—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庚午年唐德宗李适—贞元七年—公元791年—辛未年唐德宗李适—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壬申年唐德宗李适—贞元九年—公元793年—癸酉年唐德宗李适—贞元十年—公元794年—甲戌年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乙亥年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丙子年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丁丑年唐德宗李适—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戊寅年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己卯年唐德宗李适—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庚辰年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辛巳年唐德宗李适—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壬午年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癸未年唐德宗李适—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甲申年唐德宗李适—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乙酉年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乙酉年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丙戌年唐宪宗李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丁亥年唐宪宗李纯—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戊子年唐宪宗李纯—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己丑年唐宪宗李纯—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庚寅年唐宪宗李纯—元和六年—公元811年—辛卯年唐宪宗李纯—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壬辰年唐宪宗李纯—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癸巳年唐宪宗李纯—元和九年—公元814年—甲午年唐宪宗李纯—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乙未年唐宪宗李纯—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丙申年唐宪宗李纯—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丁酉年唐宪宗李纯—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戊戌年唐宪宗李纯—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己亥年唐宪宗李纯—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庚子年唐穆宗李恒—长庆元年—公元821年—辛丑年唐穆宗李恒—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壬寅年唐穆宗李恒—长庆三年—公元823年—癸卯年唐穆宗李恒—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甲辰年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乙巳年唐敬宗李湛—宝历二年—公元826年—丙午年唐敬宗李湛—宝历三年—公元827年—丁未年唐文宗李昂—开成元年—公元836年—丙辰年唐文宗李昂—开成二年—公元837年—丁巳年唐文宗李昂—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戊午年唐文宗李昂—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己未年唐文宗李昂—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庚申年唐武宗李炎—会昌元年—公元841年—辛酉年唐武宗李炎—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壬戌年唐武宗李炎—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癸亥年唐武宗李炎—会昌四年—公元844年—甲子年唐武宗李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乙丑年唐武宗李炎—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丙寅年唐宣宗李忱—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丁卯年唐宣宗李忱—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戊辰年唐宣宗李忱—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己巳年唐宣宗李忱—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庚午年唐宣宗李忱—大中五年—公元851年—辛未年唐宣宗李忱—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壬申年唐宣宗李忱—大中七年—公元853年—癸酉年唐宣宗李忱—大中八年—公元854年—甲戌年唐宣宗李忱—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乙亥年唐宣宗李忱—大中十年—公元856年—丙子年唐宣宗李忱—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丁丑年唐宣宗李忱—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戊寅年唐宣宗李忱—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己卯年唐懿宗李凗—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庚辰年唐懿宗李漼—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庚辰年唐懿宗李漼—咸通二年—公元861年—辛巳年唐懿宗李漼—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壬午年唐懿宗李漼—咸通四年—公元863年—癸未年唐懿宗李漼—咸通五年—公元864年—甲申年唐懿宗李漼—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乙酉年唐懿宗李漼—咸通七年—公元866年—丙戌年唐懿宗李漼—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丁亥年唐懿宗李漼—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戊子年唐懿宗李漼—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己丑年唐懿宗李漼—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庚寅年唐懿宗李漼—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辛卯年唐懿宗李漼—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壬辰年唐懿宗李漼—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癸巳年唐僖宗李儇—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甲午年唐懿宗李漼—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甲午年唐僖宗李儇—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乙未年唐僖宗李儇—乾符三年—公元876年—丙申年唐僖宗李儇—乾符四年—公元877年—丁酉年唐僖宗李儇—乾符五年—公元878年—戊戌年唐僖宗李儇—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己亥年唐僖宗李儇—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庚子年唐僖宗李儇—广明二年—公元881年—辛丑年唐僖宗李儇—中和元年—公元881年—辛丑年唐僖宗李儇—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壬寅年唐僖宗李儇—中和三年—公元883年—癸卯年唐僖宗李儇—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甲辰年唐僖宗李儇—光启元年—公元885年—乙巳年唐僖宗李儇—中和五年—公元885年—乙巳年唐僖宗李儇—光启二年—公元886年—丙午年唐僖宗李儇—光启三年—公元887年—丁未年唐僖宗李儇—光启四年—公元888年—戊申年唐僖宗李儇—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戊申年唐昭宗李晔—龙纪元年—公元889年—己酉年唐昭宗李晔—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庚戌年唐昭宗李晔—大顺二年—公元891年—辛亥年唐昭宗李晔—乾宁元年—公元894年—甲寅年唐昭宗李晔—乾宁二年—公元895年—乙卯年唐昭宗李晔—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丙辰年唐昭宗李晔—乾宁四年—公元897年—丁巳年唐昭宗李晔—光化元年—公元898年—戊午年唐昭宗李晔—乾宁五年—公元898年—戊午年唐昭宗李晔—光化二年—公元899年—己未年唐昭宗李晔—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庚申年唐昭宗李晔—光化四年—公元901年—辛酉年唐昭宗李晔—天复元年—公元901年—辛酉年唐昭宗李晔—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壬戌年唐昭宗李晔—天复三年—公元903年—癸亥年唐哀帝李祝—天佑元年元年—公元904年—甲子年唐昭宗李晔—天复四年—公元904年—甲子年唐哀帝李祝—天佑元年二年—公元905年—乙丑年唐哀帝李祝—天佑元年三年—公元906年—丙寅年唐哀帝李祝—天佑元年四年—公元907年—丁卯年。

唐朝历代皇帝列表

唐朝历代皇帝列表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唐高祖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

690年,67岁的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史称武周。

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还都长安。

唐玄宗开元年间国力达到极盛,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灭亡。

唐共历经21位皇帝(不含武则天),共290年。

一、李渊谥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庙号:高祖辈份:第一代在位:618——626(8年)生卒:566——635(70岁)皇考:北周唐国公李虎子李昺子生母:独孤氏年号:武德(618——626)陵墓:献陵(今陕西省三原县城东25公里之土原上)二、李世民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辈份:第二代在位:626——649(23年)生卒:598——649(52岁)皇考:高祖次子生母:窦氏年号:贞观(627——649)陵墓:昭陵(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三、李治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庙号:高宗辈份:第三代在位:649——683(34年)生卒:628——683(56岁)皇考:太宗第九子生母:长孙皇后年号:永徽(650——655)显庆(656——661)龙朔(661——663)麟德(664——665)乾封(666——668)总章(668——670)咸亨(670——674)上元(674——676)仪凤(676——679)调露(679——680)永隆(680——681)开耀(681——682)永淳(682——683)弘道(683)陵墓:乾陵(今陕西省乾县西北梁山上,和武则天合葬)四、李显(又名李哲)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庙号:中宗辈份:第四代在位:683——684(1年)705——710(5年)生卒:656——710(55岁)皇考:高宗第七子生母:武瞾年号:嗣圣(684)神龙(705——707)景龙(707——710)陵墓: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龙泉山上)五、李旦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庙号:睿宗辈份:第四代在位:684——690(6年)710——712(2年)生卒:662——716(55岁)皇考:高宗第九子生母:武曌年号:文明(684)光宅(684)垂拱(685——688)永昌(689)载初(689——690)景云(710——712)太极(712)延和(712)陵墓:桥陵(今陕西省蒲城县北之丰山)六、武曌谥号:则天顺圣皇后庙号:无辈份:第三代在位:690——705(15年)生卒:624——705(82岁)皇考:武士彟生母:杨氏年号:天授(690——692)如意(692)长寿(692——694)延载(694)证圣(695)天册万岁(695)万岁登封(695——696)万岁通天(696——697)神功(697)圣历(698——700)久视(700——701)大足(701)长安(701——704)神龙(705)陵墓:与高宗合葬乾陵(今陕西省乾县西北梁山上)七、李重茂谥号:少帝庙号:无辈份:第五代在位:710(十天)皇考:中宗子年号:唐隆(710)唐元(710)八、李隆基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辈份:第五代在位:712——756(44年)生卒:685——762(78岁)皇考:睿宗第三子生母:窦氏年号:先天(712——713)开元(713——741)天宝(742——756)陵墓:泰陵(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北金粟山)九、李亨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庙号:肃宗辈份:第六代在位:756——762(6年)生卒:711——762(52岁)皇考:玄宗第三子生母:杨氏年号:至德(756——758)乾元(758——760)上元(760——762)宝应(762)陵墓:建陵(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之武将山上)十、李豫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辈份:第七代在位:762——779(17年)生卒:726——779(54岁)皇考:肃宗长子生母:吴氏年号:宝应(762——763)广德(763——764)永泰(765——766)大历(766——779)陵墓: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之檀山上)十一、李适谥号:神武圣文皇帝庙号:德宗辈份:第八代在位:779——805(26年)生卒:742——805(64岁)皇考:代宗长子生母:沈氏年号:建中(780——783)兴元(784)贞元(785——805)陵墓:崇陵(今陕西省泾阳县北嵯峨山)十二、李诵谥号: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辈份:第九代在位:805(1年)生卒:761——806(46岁)皇考:德宗长子生母:王氏年号:永贞(805)陵墓:丰陵(今陕西省富平县东瓮金山)十三、李纯谥号: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庙号:宪宗辈份:第十代在位:805——820(15年)生卒:778——820(43岁)皇考:顺宗长子生母:王氏年号:元和(806——820)陵墓:景陵(今陕西省蒲城县西北金帜山)十四、李恒谥号:睿圣文惠孝皇帝庙号:穆宗辈份:第十一代在位:820——824(4年)生卒:795——824(30岁)皇考:宪宗第三子生母:郭氏年号:长庆(821——824)陵墓:光陵(今陕西省蒲城县北尧山)十五、李湛谥号:睿武昭愍孝皇帝庙号:敬宗辈份:第十二代在位:824——826(2年)生卒:809——826(18岁)皇考:穆宗长子生母:王氏年号:宝历(825——826)陵墓:庄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十六、李昂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辈份:第十二代在位:826——840(14年)生卒:809——840(32岁)皇考:穆宗第二子生母:萧氏年号:大和(827——835)开成(836——840)陵墓:章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之天乳山)十七、李炎谥号:至道昭肃孝皇帝庙号:武宗辈份:第十二代在位:840——846(6年)生卒:814——846(33岁)皇考:穆宗第五子生母:韦氏年号:会昌(841——846)陵墓:端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十八、李怡谥号: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庙号:宣宗辈份:第十一代在位:846——859(13年)生卒:810——859(50岁)皇考:宪宗第十三子生母:郑氏年号:大中(847——860)陵墓:贞陵(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十九、李漼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庙号:懿宗辈份:第十二代在位:859——873(14年)生卒:833——873(41岁)皇考:宣宗长子生母:晁氏年号:咸通(860——873)陵墓:简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二十、李儇谥号:惠圣恭定孝皇帝庙号:僖宗辈份:第十三代在位:873——888(15年)生卒:862——888(27岁)皇考:懿宗第五子生母:王氏年号:乾符(874——879)广明(880——881)中和(881——885)光启(885——888)文德(888)陵墓:靖陵(今陕西省乾县东北)二十一、李晔谥号: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辈份:第十三代在位:888——904(16年)生卒:867——904(38岁)皇考:懿宗第七子生母:王氏年号:龙纪(889)大顺(890——891)景福(892——893)乾宁(894——898)光化(898——901)天复(901——904)天祐(904)陵墓:和陵(今河南省偃师县太平山)二十二、李柷谥号:昭宣光烈孝皇帝庙号:后唐时议庙号为景宗辈份:第十四代在位:904——907(3年)生卒:892——908(17岁)皇考:昭宗第九子生母:何氏年号:天祐(904——907)陵墓:温陵(今山东省定陶县)。

唐太宗李世民介绍

唐太宗李世民介绍

唐太宗李世民介绍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享谥太宗,谥号“文德”,是唐太宗李治(李世民父亲)皇位继承者,是改革开放以及治理罗马帝国的重要杰出统治者。

一、李世民生平1.出生595年,乾元十五载,贞观七年,李世民出生于河南大历。

2.立位605年,唐太宗李治逝世,李世民9岁,李治的第四子李世民被立为继承人,被封为唐太宗。

3.统治钦定李世民继承大统,同时,太尉、大中大夫利用自己的独立特权,进行不受李世民控制的各种活动,给李世民的统治带来不少难题。

李世民一方面加强对朝廷官吏的严格监督,从而彻底重整唐朝治理秩序;另一方面对其父贞观以及太宗文绪政策的坚持和执行也大有功绩。

4.成就李世民的全面改革,使唐朝彻底重建,重新走向鼎盛。

他平定难民,加强边防和海疆等外交政策,实施“大量开垦”,增派遣粮调仓,以及海外联姻、放宽移民以及与回鹘鸿鹄关系密切等政策,促进唐朝的鼎盛发展。

在文化艺术方面,他又开办唐授群英会,倡导仁慈の学,改革唐新诗,编纂核心资料,创作文物大典,推动教育和书画等,值得称道。

二、李世民的发明和创新1.非常政论在李世民的统治时期,实行“非常政论”,直接对抗封建官僚制度,改革了官员整顿和选拔,使内政的秩序更加有序。

2.“疏录鉴旧”李世民下令实行“疏录鉴旧”,来努力求真求实,从而改善政治环境,满足百姓的需要,加强国家统治。

3.仁义礼智信这一政策重视仁义、礼仪、智慧和信用,对政府官员拜访、处理公共事务,重用以知识、仁义、礼仪、信用为核心,以提高社会心理从而建立起一套秩序稳定的政治制度。

4.党廷合一政策李世民采纳宋、辽、金的精华,改进汉唐礼仪,制定“党廷合一”政策,调节朝廷党廷的关系,促进新道德、新文化的传播,从而实现内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5.平定天下李世民“镇压内师,平定天下”,让唐朝受到中外尊敬,有力地把战火普遍带到全国各地,使唐朝活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贞观之治的名词解释

贞观之治的名词解释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任用贤能,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贞观”为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其词出自《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意即以正道示人。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政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

唐初,由于隋炀帝造成的大乱,隋朝留下了破坏严重、民生凋敝的局面。

北周“留给”隋朝的人口有690万户(根据学者岑仲勉、杨志久等人的考证),而且没有大的战乱,而隋炀帝造成天下大乱,人口锐减,隋朝“留给”唐朝户口仅有200余万户(按《通典》记载杜正伦奏,经隋炀帝的消耗以及造成的大乱,到了唐初武德年间仅200余万户) [2],以及内外众多强敌、破坏空前严重的烂摊子。

李渊、李世民统一中原与南方,为贞观之治创造了条件。

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大隋的兴亡,农民战争瓦解隋朝的过程,认识到了农民阶级对君主专制统治稳定的重要性,所以常用隋炀
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

吸取隋亡教训,纠正前朝之弊端,调整统治政策,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

贞观

贞观
空府库“倾府库”的原始记载出自小说《隋唐嘉话》,而《隋唐嘉话》记载的是“靖请倾府库赂以求和,潜 军邀其归路。帝从其言,胡兵遂退。于是据险邀之,虏弃老弱而遁,获马数万匹,玉帛无遗焉。
疆域
疆域
在北方,贞观四年(630年),唐军灭亡东突厥,漠南成为唐势力范围。 贞观二十年(646年),又一举消灭了薛延陀汗国,至此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皆为唐的势力范围。唐朝廷在漠 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建立了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 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 在西北,贞观四年,唐朝廷在伊吾七城设立西伊州,开始经营西域。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朝廷移安西都护府到龟兹。 在东北,644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攻占高句丽十座城。
贞观二十三年六月唐高宗即位沿用。
历史沿革
玄武门之变
之治
玄武门之变
魏征 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唐边境,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太子府率更丞王晊告诉 了秦王: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李世民。于是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 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杀建成、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
历史大家王永兴《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指出:隋末华夏弱,而突厥极强,突厥可汗想要做拓跋道武帝第 二、取得中原,而华夏有不世出之人杰李世民,不仅统一,还抵御突厥,粉碎了突厥可汗想做北魏道武帝第二、 取得中原的企图,因而保卫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还消灭了突厥支持的多个割据势力,削弱了突厥的力量, 打击了突厥可汗的威望。
大事记

唐代的年号顺序

唐代的年号顺序

唐代的年号顺序哎呀呀,唐代的年号那可是挺有意思的呀,咱来唠唠它们的顺序。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年号是武德,这可是唐朝的第一个年号呀,在武德年间,唐朝开始慢慢稳定下来,有了自己的根基。

接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他的年号是贞观。

这贞观年间可不得了,那是唐朝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时期呀。

李世民励精图治,在他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还出现了像魏征这样的贤臣,大家都知道“贞观之治”可是相当有名的,为后来唐朝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后唐高宗李治继位,他有好几个年号呢,像永徽、显庆、龙朔等等。

在永徽年间,唐朝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社会也比较稳定。

武则天掌权后,那就更热闹了,她改了好多年号。

像光宅、垂拱、永昌、载初等等,她当皇帝后还用过天授、如意、长寿等年号,这武则天可真是喜欢改年号呀,她在位期间那年号换得像走马灯似的,不过她掌权时期唐朝也在继续发展,她也是很有手段和能力的。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年号是神龙,后来又有景龙等年号。

不过唐中宗时期唐朝的政治有点动荡,各种势力争斗比较厉害。

唐玄宗李隆基前期的年号是开元,这开元盛世可是唐朝的极盛时期呀,经济繁荣,文化灿烂,那时候的长安可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都市,各种艺术都蓬勃发展,像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都活跃在这个时期,真的是超级辉煌。

后来唐玄宗又改年号为天宝,不过天宝后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也由此开始由盛转衰。

之后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等等皇帝也都各有自己的年号,像大历、建中、永贞等等,唐朝在这些年号的更替中慢慢走向了衰落。

唐代的这些年号,每一个都有着它背后的故事和时代背景,它们就像一个个时间的节点,串联起了唐朝这一段波澜壮阔又跌宕起伏的历史,真的是让人感叹不已呀。

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是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是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是什么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那么李世民的年号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李世民的年号,希望对你有帮助!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6年,李渊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成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史称唐太宗。

李世民登基后,改年号为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就此开启了贞观之治。

李世民登基后,看见全国上下一片萧条的景象,心中很是担心。

因为隋末战争的缘故,唐朝人口不到三百户,为了兴旺人丁,唐太宗决定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除此之外,他亲眼见证隋朝的灭亡时因为朝廷的腐败,为了汲取经验,唐太宗一直虚怀若谷,励精图治,积极听取朝中大臣们的意见。

经过一系列的稳定措施,社会各方面逐步呈现回升趋势。

在政事上,李世民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并且倡导朝廷政治的清明。

唐太宗曾经派遣房玄龄和李靖等朝中重臣考核各地官员的业绩,在全国范围内巡察,整顿风评。

唐太宗亲自选拔地方官,并且将他们的功劳和过失写在宫中屏风上,确保政治上的清明。

除此之外,唐太宗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要轮流值班,以便朝廷即时召见。

在军事上,李世民派遣李靖到塞北平定突厥,在李世民的军事战略之下,突厥被唐朝所灭。

这一战让西域各国的首领记住了唐太宗李世民,此后尊称他为“天可汗”。

经济上,唐太宗重视农业的发展,并且减少了农民的赋税,让百姓能安定生产生活。

对于商业,唐太宗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

在政策的鼓动之下,各地商品经济逐渐萌芽和发展,推动了唐朝经济发展。

在外交上,唐太宗积极和其他国家展开友好外交政策,使国内外保持密切频繁的联系。

促进了唐朝和印度、吐蕃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开启的贞观之治,为唐朝中期的繁荣盛世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李世民除了政事治国的才能以外,他还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

当初,李渊起兵晋阳讨伐隋朝就是李世民的主意,李世民看清了时局形势,才敢让父亲果断起义出兵。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与他个人的努力和天分是分不开的。

唐太宗年谱

唐太宗年谱

(李世民的出生时间分别有开皇十七、十八、二十年三种说法。

雁过也的解释是最令人信服的一种:李世民的年龄,如果按生于开皇十八年十二月算的话都能说的过去。

开皇十八年是598年,但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是599年1月。

大业十三年是617年,起兵时不满十九,说十八也行,登基时虚岁二十九)十二月戊午(22日),生于武功之别馆。

父李渊33岁(此年调任陇州刺史),母窦氏30岁,长兄建成10岁隋开皇十九年(599年)2岁三弟李玄霸生(同母)隋开皇二十年(600年)3岁隋仁寿元年(601年)4岁李渊临岐州,书生相面隋仁寿二年(602年)5岁隋仁寿三年(603年)6岁四弟元吉生(同母)隋仁寿四年(604年)7岁隋文帝薨,隋炀帝即位隋大业元年(605年)8岁正月—二月,患目疾,李渊时为郑州刺史,于大海寺、草堂寺许愿隋大业二年(606年)9岁隋大业三年(607年)10岁隋大业四年(608年)11岁隋大业五年(609年)12岁隋大业七年(611年)14岁隋大业八年(612年)15岁隋大业九年(613年)16岁李渊迁卫尉少卿、弘化留守娶妻长孙氏(时年13岁)五月,母窦氏死于涿郡,时年45岁隋大业十年(614年)17岁隋大业十一年(615年)18岁四月,李渊为右骁卫将军、山西、河东道抚慰大使,驻河东入塞外八月,从解雁门之围与王珪家宴,识房杜等,珪妻杜氏曰:“子等成大名,皆因此人手。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19岁秋,从父征突厥十二月,李渊为太原留守隋大业十三年,隋义宁元年(617年)20岁从父破历山飞甄翟儿劝举义兵刘武周反,与王威、高君雅将集兵讨之与刘文静及长孙顺德、刘弘基各募兵,旬日间众且一万五月癸亥(14日)—甲子(15日),晋阳起兵六月甲申(5日)—己丑(10日),下西河癸巳(14日),李渊建大将军府,分左右军,为敦煌郡公、右领大都督,统右军七月壬子(4日)—九月甲子(16日),从李渊入关中九月戊午(10日),李渊领太尉,置僚佐丙寅(18日)—乙亥(27日),率刘弘基、长孙顺德等自渭北徇三辅。

李世民的年号

李世民的年号

李世民的年号李世民的年号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他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

这段时期被封为“贞观之治”,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的象征。

在这个时期,李世民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政策,使得唐朝成为了一个辉煌的帝国。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在位时间从626年到649年,共计23年。

他的年号是“贞观”,这一年号源自于《易经》中的“《乾卦》贞六爻”,意味着正直和坚定的品德。

这个年号也预示着李世民在位期间将会实施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政策,使得唐朝强大起来。

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对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着深刻影响。

首先,李世民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整顿了唐朝的官僚制度,减少了官员间的腐败现象,提高了政府的执行力。

他还推行了循吏制,提拔了一大批有才能的官员,为政府的顺利运行提供了人才支持。

其次,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李世民的重要举措之一。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减税和减免农民的义务劳动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他还大力支持商业的发展,开通了一系列的商道,方便了贸易往来。

在这个时期,商品流通更加便利,对外贸易也得到了极大促进。

在文化方面,李世民也积极推动了一系列的文化发展政策。

他大力支持儒学的发展,并将儒学作为国家教育的核心内容。

他还注重教育普及,设立了许多学校,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这些举措使得文化艺术得到了繁荣,唐朝成为了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朝代。

除了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李世民的年号“贞观”还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个年号坚定了人民对李世民的信任和支持,使得政府的改革政策得以顺利实施。

其次,这个年号也成为了后世君主开创新时代的象征,例如宋朝的“崇宽”年号就是对李世民的年号的延续和弘扬。

总的来说,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政策使得唐朝成为了一个盛世,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段时期的李世民年号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其深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当时,也影响了后世的发展。

贞观政要简介

贞观政要简介

《贞观政要》简介: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 年(626-649 年),年号“贞观”,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才能有作为的皇帝。

他的治绩,被历代史家称颂为“贞观之治”。

《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书、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

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

《贞观政要》是著名的贞观之治的翔实记录。

吴兢撰此书,是为“垂世立教”,“义在惩劝”。

它成为后人批评腐败政治的武器和清明政治的蓝本。

《贞观政要》,全书共10卷40篇。

基本上是以卷分类,分别辑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的问答,大臣的诤议和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等。

它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有关贞观政事的记载相比,较为详细,为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征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

书中提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务实求治、与民休息、重视农业、发展生产的施政方针,”爱之如一”较为持平的民族政策,用人惟贤才的主张,广开言路的开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罚的统治策略,以及俭约慎行、善始慎终的人格要求。

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第1卷有《君道》、《政体》2篇,记载李唐政权建立后,李世民和魏征等人讨论如何汲取历史教训,励精图治,巩固政权的思想和史实。

他们鉴于隋二世而亡的教训,提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制定偃革兴文,布德施惠,居安思危,务实求治的施政方针,由天下大乱达到了天下大治。

唐玄宗退位的年号

唐玄宗退位的年号

唐玄宗退位的年号贞观:唐太宗李世民,627-649开元:唐玄宗李隆基,713-741天宝:唐玄宗李隆基,742-756咸平:宋真宗赵恒,998-1003景德:宋真宗赵恒,1004-1007大中祥符:宋真宗赵恒,1008-1016天禧:宋真宗赵恒,1017-1021乾兴:宋真宗赵恒,1022天圣:宋仁宗赵祯,1023-1032庆历:宋仁宗赵祯,1041-1048嘉祐:宋仁宗赵祯,1056-1063熙宁:宋神宗赵顼,1068-1077元丰:宋神宗赵顼,1078-1085元祐:宋哲宗赵煦,1086-1094绍圣:宋哲宗赵煦,1094-1098元符:宋哲宗赵煦,1098-1100政和:宋徽宗赵佶,1111-1118宣和:宋徽宗赵佶,1119-1125靖康:宋钦宗赵桓,1126-1127建炎:宋高宗赵构,1127-1130绍兴:宋高宗赵构,1131-1162【新】乾道:宋孝宗赵昚,1165-1173淳熙:宋孝宗赵昚,1174-1189【新】庆元:宋宁宗赵扩,1195-1200淳祐:宋理宗赵昀,1241-1252【新】至元:元世祖忽必烈,1279-1294【新】至元:元惠宗妥懽帖睦尔,1335-1340洪武: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建文:明惠帝朱允文,1399-1402永乐:明成祖朱棣,1403-1424洪熙:明仁宗朱高炽,1424-1425宣德:明宣宗朱瞻基,1426-1435正统:明英宗朱祁镇,1436-1449景泰:明代宗朱祁钰,1450-1457天顺:明英宗朱祁镇,1457-1464成化:明宪宗朱见深,1465-1487弘治:明孝宗朱祐樘,1488-1505正德:明武宗朱厚照,1506-1521嘉靖:明世宗朱厚熜,1522-1566隆庆:明穆宗朱载垕,1567-1572万历:明神宗朱翊钧,1573-1620泰昌:明光宗朱常洛,1620天启:明熹宗朱由校,1621-1627崇祯:明思宗朱由检,1628-164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是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那么李世民的年号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李世民的年号,希望对你有帮助!
公元626年,李渊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成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史称唐太宗。

李世民登基后,改年号为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就此开启了贞观之治。

李世民登基后,看见全国上下一片萧条的景象,心中很是担心。

因为隋末战争的缘故,唐朝人口不到三百户,为了兴旺人丁,唐太宗决定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除此之外,他亲眼见证隋朝的灭亡时因为朝廷的腐败,为了汲取经验,唐太宗一直虚怀若谷,励精图治,积极听取朝中大臣们的意见。

经过一系列的稳定措施,社会各方面逐步呈现回升趋势。

在政事上,李世民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并且倡导朝廷政治的清明。

唐太宗曾经派遣房玄龄和李靖等朝中重臣考核各地官员的业绩,在全国范围内巡察,整顿风评。

唐太宗亲自选拔地方官,并且将他们的功劳和过失写在宫中屏风上,确保政治上的清明。

除此之外,唐太宗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要轮流值班,以便朝廷即时召见。

在军事上,李世民派遣李靖到塞北平定突厥,在李世民的军事战略之下,突厥被唐朝所灭。

这一战让西域各国的首领记住了唐太宗李世民,此后尊称他为“天可汗”。

经济上,唐太宗重视农业的发展,并且减少了农民的赋税,让百姓能安定生产生活。

对于商业,唐太宗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

在政策的鼓动之下,各地商品经济逐渐萌芽和发展,推动了唐朝经济发展。

在外交上,唐太宗积极和其他国家展开友好外交政策,使国内外保持密切频繁的联系。

促进了唐朝和印度、吐蕃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开启的贞观之治,为唐朝中期的繁荣盛世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李世民除了政事治国的才能以外,他还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

当初,李渊起兵晋阳讨伐隋朝就是李世民的主意,李世民看清了时局形势,才敢让父亲果断起义出兵。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与他个人的努力和天分是分不开的。

公元615年,李世民受率领军队到雁门关去营救隋炀帝。

公元616年,李世民跟随父亲李渊多次奋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曾经成功应对抗突厥人的进攻。

随后,在李世民的劝说自己,父亲李渊决定出兵讨伐隋朝。

李世民被父亲授予重职,统帅右三军,李世民率兵进攻长安,一举灭掉了隋朝。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封李世民为右元帅,进封秦王。

李渊下令让李世民他率兵四处征战,扩充唐朝的疆土。

李世民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率兵击败了刘武周,巩固了北方的势力;随后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获取了华北统治权。

李世民征战四方,扩充了唐朝的
疆土范围,并且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地位。

李世民登基后,朔方人归降唐朝。

贞观四年,李世民派遣李靖到塞北平定突厥,在李世民的军事战略之下,突厥被唐朝所灭。

这一战让西域各国的首领记住了唐太宗李世民,此后尊称他为“天可汗”。

李世民生平简介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太子李建成的胞弟,母亲窦氏是北周的贵族。

李世民少年时期便从军,曾在雁门关救过被围困的隋炀帝杨广,后又跟随父亲李渊多次出征。

公元617年,隋炀帝滥用民力引起民怨,各地起兵反隋,李世民亦鼓动李渊发动了晋阳起兵,攻入长安,灭隋朝,次年,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封李世民为秦王,任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等职位。

唐朝建立后,全国尚未统一,李世民经常出征,消灭了各个割据势力,立下了赫赫战功,并在全国上下积攒了一定的威望。

公元621年,李渊封其为天策上将,仅在皇帝与太子之下。

李世民的战功与威望远远超过了兄长太子李建成,使李建成感觉到了威胁,联合齐王李元吉一起排挤李世民,并设计想要伏杀他。

晋阳起兵时,李渊曾答应过李世民,事成之后要立他为太子,但后来立的却是李建成,又加上李建成的排挤,李世民于是先发制人,于公元626年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并诛其子嗣。

同年,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禅位于他,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李世民在位年间,励精图治,以民为本,提倡节俭,减轻徭役赋
税,复兴文教,使社会逐渐安定下来,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大唐盛世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公元649年,李世民患病,次年,在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去世,葬于昭陵。

死后其九子李治即位,为唐高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