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百度让我们悄然变笨
网络使人变得更笨了
网络使人变得更笨了?大家是否觉得,迷恋上网,特别是短视频,会令人慢慢变得思维迟钝、缺乏灵感,以及无法进行深入的思考。
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曾提出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把人们(包括他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更不善于思考。
为此,他还在2010年出版了《浅薄》(The Shallows)一书,讲述“互联网正在对我们的大脑做什么”。
他认为,主要原因是网络上那些闪烁的链接和嘈杂喧嚣的信息多样性削弱了我们对信息进行深加工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支撑着我们专注地获取知识、深入研究、进行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考的关键。
这也是卡尔提出“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这一问题的起源。
这与我们所说的互联网上过多的浅阅读有关,由于信息过剩,人们陷入信息的海洋中,难以自拔,导致无法静下心来进行系统和深入的阅读与思考。
读书时间减少了,浮夸的氛围却增加。
并且,网络上的消息真真假假,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判断力。
这个道理,其实与我们生活中许多事情相似。
比如,当你做一份每天都忙碌且琐碎的工作时,而且事无巨细涉及方方面面,一天两天还好,如果长年累月下来,你就会发现自己变得“迟钝”了。
因为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读书和进修,所有的事情都是浅尝辄止的。
即便是很有天赋的人,如果长时间被这种事务性的工作牵绊,也会逐渐失去灵感。
变笨与变懒,几乎是同步的。
在大众传播系统中,“网络效应”开始发挥作用,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开始变懒,不再愿意辛苦地去寻找信息,而是追随别人已经走过的道路。
谷歌可能会给我们提供数千种搜索结果,但我们大部分人可能连看完前三条结果的耐心都没有。
当便利与好奇心斗争时,便利通常是获胜者。
归根结底,互联网的崛起确实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而大数据则进一步强化了这方面的“捕猎”。
问题是,懒惰是会成为一种习惯或者说惯性。
加上越来越多的APP 专事让大家变得“清闲”(实际上可能增加了新的负担或者投入),那些不愿意读书与思考的人,也就越来越“笨”了。
Google正在使我们变笨:网络正如何影响我们的大脑?
Google正在使我们变笨:网络正如何影响我们的大脑?公司28 分钟前网络时代,我们查询一件东西不再需要在众多书籍间来回寻找。
快捷高效的网络信息悄然间改变了我们的习惯,然而深入阅读成了一个难以办到的事,缺少了深度的思想碰撞,深入思考也在慢慢减少……连线杂志的 Clive Thompson 写道,曾经我像是在知识海洋里潜水,而现在我只像一个骑着摩托艇的家伙一样在海面上滑行,只泛起一点零星的涟漪。
网络超链接的出现如何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大脑,我们是该顺应这种改变,亦或是追寻古典生活方式?请看来自《大西洋月刊》的文章:「戴夫,停下。
停下来,好吗?停下来,戴夫。
戴夫,你到底能不能停下来?」在Stanley Kubrick 执导的电影「太空漫游(2001)」有名但比较诡异的悲情结尾处,超级计算机 HAL 向毅然决然的宇航员Dave Bowman 这样恳求着。
在几乎被故障机器送到了太空深处等死的时候,鲍曼很平和冷静地地断开了控制着他的人工「大脑」的记忆电路。
「戴夫,我的大脑即将死去」HAL 郑重说道「我正感受这一点,它正在死去」。
我也能感受到它。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似乎某个人或某个东西一直在控制着我的大脑,重新设计我的神经回路,重构我的记忆。
我的思想不再按照我的意愿来运作,它正发生着变化。
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去思考了,当我读书时,这种感受尤为深刻。
过去,我很容易沉浸在书本或冗长的文章中,深陷书中的描述或观点转变处,我会花费数小时漫步在长篇散文中。
可是,那种情况现在很少发生了。
现在,在看了两三页之后,我的注意力就会经常发生转移,这让我变得烦躁不安,失去头绪,并开始寻找别的事情去做。
我感觉自己总是努力将不听使唤的大脑拖回到文本中。
过去,很自然发生的深度阅读已成为一场思想斗争。
我想我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十多年来,我一直在网上花费大量时间进行信息搜索和浏览,有时还会进入不错的网络资料库。
作为一名作家,网络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天赐尤物。
谷歌让人变笨
谷歌让人变笨2010年09月14日03:56东方早报【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美作家批谷歌服务导致人类大脑退化注意力不集中、丧失方位感。
正如伦敦在出租车上普及卫星导航仪导致司机们忘记地图一样,谷歌为用户提供简便快捷的服务也导致了他们的大脑简单化。
美国科技和商业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在《浅陋:因特网对我们的大脑做了什么》(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一书中认为,谷歌为用户解决问题而提供的过分帮助正在让他们的大脑退化。
失去学习能力卡尔在书中担心,电脑软件越来越好用所带来的复杂问题简化处理,使用户正冒着失去学习能力的风险。
他在书中总结道,那些用复杂软件的人自己可以动脑解决问题,比起那些用傻瓜软件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的人学到的东西更多,而且几个月后,前者实际上已经记住了解题方法,而后者两手空空。
卡尔发现,让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网络的人开始使用谷歌,每天花一小时来搜索和上网,结果显示,即便短时间接触谷歌的用户也会产生一种不一样的大脑活动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用户通过谷歌可以不费周折就获取及时全面的信息,而不用发挥大脑本该具有的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去获取。
在正常模式下,大脑中许多帮助决策的部分保持被激活状态,也就意味着即便用户变老,思维依然敏捷,但长时间使用谷歌获取信息会形成不动脑的习惯。
卡尔还认为,使用谷歌会让用户难以集中精力,因此他提出,为了改善精力分散的窘况,谷歌之类的网站应当变得更加难以操作,但这种说法和软件设计者所认同的程序应当通俗易用的原则背道而驰。
青睐搜索而非内容本身“在很多方面我佩服谷歌,但是我认为,谷歌把我们大脑应有的思维习惯简单化处理了。
”卡尔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说,“谷歌所关心的不过是如何高效地找到用户所需的信息,搜到一个后就迅速地瞄准下一个目标。
”他批评图书搜索服务并没有让用户“享受”阅读,走马观花的结果是用户更青睐搜索技术的便利而非阅读本身。
Google让人变笨了?
龙源期刊网
Google让人变笨了?
作者:邱晨
来源:《海外星云》2009年第08期
搜索引擎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方便的同时,会否也带来思维的惰性,从而扼杀智力的发展呢?有不少大学教授就建议学生在撰写论文时尽少借力搜索引擎,更禁止学生引用搜索引擎给出的数据。
对此,李开复认为不必忧虑,“如果过去要理解糖尿病等疾病,可能先要乘车到图书馆查阅书籍,要询问专家,要查报纸杂志等各种数据,一个星期之后,才会对这种病症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如今你到搜索引擎上有选择性地查看了100个左右的条目后,你就可以获得相似的了解了”。
李开复又说:“你担心的问题是,如果搜索引擎比你聪明一万倍,你是不是就不用思考了?”他认为这是短期内不会发生的事情,搜索引擎做的主要是搜集、整理、排序的工作,大多不是训练脑子的活动,而诸如研究、判断、思考等,搜索引擎无法代劳。
是否谷歌使我们更愚蠢?
是否谷歌使我们更愚蠢?——文 尼古拉斯·卡尔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by Nicholas Carr,July/August 2008 Atlantic MonthlyStanley Kubrick《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的结尾:超级计算机HAL恳请Dave Bowman:“Dave停下,停下,你能停下吗?”而Dave Bowman,几近是被那台失常机器送入太空死亡深渊的,平静而冷淡地切断了控制HAL人造大脑的记忆电路。
HAL被人遗弃似的,可怜地说:“Dave,我的意识正在消失,我能感觉到,我已经感觉到了。
”我也能感觉到。
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不舒服地感觉到,有人试图摆弄我的大脑:重新连接神经网,重新编织记忆。
我并没有失去思考,这至少是肯定的,但我的思维方式变了。
我不像从前那样考虑问题了,阅读时这种感觉尤其强烈。
从前沉浸在一本书里或一篇长文章里很容易,我会被故事或争端的反复扣住心弦,我也曾花费好多时间就只因为一篇洋洋洒洒的散文,但这些现在都很少发生了,快速翻阅了两三页后我就不能集中注意力了,变得烦躁起来,不能抓住故事的线索,开始寻找其他可做的事,好像我一直都试图将不易管束的注意力重新抓回到阅读的文本中来,从前那么自然而然的深度阅读变成一种挣扎。
我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过去十年多的时间里,我在网络中消耗了大量时间来查阅、浏览有时增加因特网上的大量信息。
作为一名作家,万维网不斥是我的天赐之物,原来需要在图书馆的书架中间或期刊阅览室里花费好多天的研究现在几分钟之内就可完成了:几次Google关键字搜索、鼠标单击超链接,就可以得到事情的隐情或我要的精辟引言。
即便不工作,我也会在万维网上阅读短小精干的材料、写邮件、浏览要闻和博客、观看视频、收听音乐,或只是从一个链接到一个链接。
百度,你再聪明也不过是一只蜘蛛
做百度搜索引擎优化的朋友都知道,百度特别变态,每次大更新,就让许多站长措手不急。
下面我就来详淡一下baidu,百度,你再聪明也不过是一只蜘蛛。
首先从百度的不专业性来说吧,百度无法和谷歌做到比较公平性,谷歌是很公平的,百度喜欢把自己家的产品排名靠前,做过一个实验,要语文老师在新浪博客上发布一篇原创文章,过数几个月后,百度和谷歌都收录了,接着我就把那篇文章传上到百度文库,以及各大高权重的文章阅读网,后来都被收录了,于是,我就把我原创的文章的第一句在百度和谷歌里面都搜了一下,排名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谷歌把博客排名放在第一名,而百度却把百度文库排名第一,原创博客却到第4了,所以百度这一点做得不好,它并不是把发源地放在首要位置。
大家可以看图。
再从对待新站方面,百很度完全不太喜欢新站,站长经常碰到新站一个月了都不收录,相反谷歌会喜欢新站,新站一星期内必定收录,而且会给新站一个较好的排名,如果新站进步很多,并且是以用户体验为主,谷歌会让你的网站继续保持好的排名,这一点,谷歌做得好,那么新站怎样应对百度这个蜘蛛呢?很简单,内容要每天坚持原创更新,要做高质的外链,这样的你的网站会慢慢被蜘蛛认可。
但是收录了并一定能得到一个好的排名。
接着我们从收录方面来谈百度了,大家都碰到过许多相同的问题,比如新浪博客,百度空间,网易博客不怎么收录,这是常见的问题,为什么呢?也许大家没有分析真正问题,是否文章中带了链接?百度有一个算法,只是文章中带了链接,并且页面是新生成的,类似博客这样的站点,百度坚决不收录,不管你是不是原创,如果你没有链接,百度不管你是不是原创还是复制,基本上收录你,但收录了,不一定进入了百度索引数据库,它会随时从数据库中删除收入你的页面,所以这就讲究原创性了。
这样的百度,让人真头疼,不过笔者想了一个笨方法,就是百度在收录你的文章后,你再编辑文章,加入链接,因为百度还会来抓取这个页面的,检测页面是否更新了或者还存在没有。
谷歌(google)并没有使我们变傻
谷歌(google)并没有使我们变傻>在信息化的今天,人们越来月多的用到搜索引擎。
因此有些人担心像谷歌这样的搜索引擎会使我们变傻,但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谷歌作为一个搜索引擎,它只是一个工具。
一个帮我们更快的找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工具。
然而,在找到那些符合要求的信息之后,决定选择哪些信息的确是我们自己。
我们必须靠自己的思考来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信息。
所以,谷歌只是减轻了我们一些没必要的体力劳动,真正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
此外,谷歌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
我们可以不用担心找不到自己想要的资料。
这样,就可以把更多的经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这样可以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也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处理那些棘手的问题。
谷歌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把我们的视线从传统的纸张转移到了先进的电脑屏幕上来。
让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先进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
谷歌同时也是一个可以让全世界人们进行间接沟通的平台,它为人们搭起了沟通的桥梁。
谷歌给我们带的不是愚蠢,而是一次变革。
就如同纸张取代竹简一样,电脑屏幕有一天可能也会取代纸张,成为一种新的传播知识的媒介。
一我们认为谷歌并没有使我们变傻,他作为一种媒体个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的途径去了解世界。
二根据安东尼贝茨的观点:在表达知识方面,不同媒体之间是存在重大差异的,而且这些差异在教育学上有重要意义,对于远距离教育,传播方式是一个重要因素,在选择媒体时,必须加以考虑1、媒体一般是灵活的和可替换的。
2、每一种媒体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即有一套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固有法则。
3、并不存在某种“超级媒体“,所有媒体都有其长处和短处,而且一种媒体的长处往往正好是另一种媒体的短处。
4、对于某些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说,还是存在某种媒体,它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其它媒体。
三没有一种超级媒体,所有的媒体都有其各自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该正是这一点。
谷歌作为一种村脆的搜索引擎能够为我们提供便利,能够为我们找到我们想要找到的信息。
电脑是这样让聪明人变傻的.docx
电脑是这样让聪明人变傻的今年9月,刚年满“10岁”的Google已经拥有全球最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其搜索引擎存储着超过400亿互联网网页。
Google一词早已作为搜索引擎的代名词,融入了网民的日常生活,当近一半的英国人患上了“Google依赖症”时,中国也有过半数网民陷入“搜索依赖”的漩涡。
对此,专家提醒,这是网络时代的一个全球化现象,无限的搜索引擎让人类有限的大脑实现任意衔接。
而需要正视的是,搜索成瘾所带来的思考惰性,让越来越多的网民思维趋于简单化。
职场达人的“三不境界”一年前,中搜总裁兼CEO、被称为中国搜索引擎第一人的陈沛在其《搜商:人类的第三种能力》一书时,第一次提出“搜商”的概念,并把它称为人类除“智商”、“情商”之外的第三种能力。
“互联网搜索引擎不仅能帮我们搜索到想要的信息,还能帮助我们寻找秩序感,巧妙使用搜索引擎,能够减低或者消除我们对信息的焦虑感。
”在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时,陈沛还提出了自己特有的“搜索实用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没必要对信息逐一浏览,至于记忆就更没有必要,信息是为我们所用而非驾驭我们的;其次,信息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不要期望面面俱到,只查跟你工作或者需求有关的信息即可,并对信息加以整合,同时合理使用时间挑一些主流媒体查查即可。
一群“史上最牛的职场达人”宣称自己达到了“三不境界”:不记忆任何资料、不思考任何问题、不撰写任何文案。
这都是因为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的强大功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让很多上班族染上了“搜索依赖症”。
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调查报告中显示,44.71%的网民经常使用(每天多次使用)搜索引擎,可见近半数网民经常使用搜索引擎。
此外,每天使用一次搜索引擎的用户也占到了17.2%,这意味着每日使用搜索引擎用户数高达61.9%。
中国台湾作家简大为自称长期患有“Google检索上瘾症”。
在接受记者采访中,不仅对自己检索“上瘾”的症状毫不隐瞒,还直言不讳认为:这种“瘾”是一种有助于每日累积知识的“瘾”。
Google让我们变蠢
Google让我们变蠢?2009-09-11 19:16:03来源: 网易读书跟贴0 条手机看新闻(引言)没有一种交流体系像今天的网络一样,在我们的生活里扮演如此重要的作用——或者说在我们的思想上施加如此广泛的影响。
然而,那些专事写作关于网络的文章的作者,却很少思考它是怎样改变我们的。
一“Dave,停下。
停下,你会停吗?停下Dave。
你会停下吧Dave?”这是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太空遨游》结尾处著名的奇异而悲伤的场景,超级电脑HAL在央求愤怒的宇航员大卫大卫·鲍曼。
鲍曼此前差点被这台失常的机器杀死在太空,此刻他冷漠而平静地切断了记忆存储器和人工“大脑”之间的联系。
“Dave,我的意识正在消失,”HAL 绝望地说,“我能感觉得到。
我能感觉得到。
”我也能感觉得到。
这几年来,我对此有些不爽:有人、或者说有什么东西一直在扰乱我的大脑,改造我的记忆,重构我的神经系统。
我的意识没有消失——至少到目前为止——但是它在改变。
我的思考方式变了,这种感觉在阅读的时候尤其强烈。
沉浸在一本书或者一篇长文里面曾经非常容易,我的头脑会被叙事或者分析吸引,然后我会花好几个小时漫步于铺陈叙述的散文。
这种情况如今已经很少发生了。
现在我的注意力常常在两三页后就分散了。
我变得烦躁不安,丢掉原先专注的线索,开始找其他的事来做。
我觉得好像我常常在把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文本。
以前很自然的深度阅读,现在变成一种艰苦卓绝的努力。
我想我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十多年来,我在网络上花了太多的时间——搜索,闲逛,有时也为巨大的网络添加一些信息。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网络曾是天赐之物。
以前要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花费数天查找的资料,现在几分钟内就可以搞定了。
几下Google搜索,点几个链接,我就找到了想要的资料。
即使不是为了工作,我也会在网络信息之间搜寻——阅读文章、写email、扫一眼新闻标题和刚更新的博客,看视频,听广播,或者,只是从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再跳到下一个。
搜索引擎让我们的记忆衰退了吗
搜索引擎让我们的记忆衰退了吗作者:来源:《方圆》2016年第06期试想一下这样的经历:你在看一部电影,有一个鲜肉看上去特别眼熟,可是你就是想不起来他是谁。
啊呀呀好捉急,脸盲症又犯了怎么办!于是你赶紧拿起手机搜索了一下片名,找到答案的同时长舒一口气,总算舒坦了!你看,现在,强迫症和脸盲症的小伙伴们都无需困扰了。
遇上这种情况的解决方案非常简单:只要“搜一下”,任何你想要的信息都会在搜索引擎上以爆炸的方式显示出来。
我们不用再记住一些无谓的信息,等到需要他们的时候,再使用搜索引擎调出这些信息就好,何必要为了记下这些与我们的生活没多大关系的信息浪费时间呢?一切看来都很顺理成章,但是科学家们对此提出了疑问:在加速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搜索引擎是不是已经悄悄改变了我们的记忆和信息处理的模式呢?网络已是“记忆银行”?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教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肯定的答复。
贝特斯·斯帕罗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已经把网络变成了一个“个人记忆银行”。
平时把不需要记住的东西放在这个“银行”里面,需要用的时候再提取出来。
斯帕罗教授认为,我们相对于古人已经拥有了超强的信息检索能力——想想“人肉”是怎么一回事吧。
这个发现,她称之为记忆中的“谷歌效应”。
大概三十年前科学家们就提出了“交互记忆”的概念。
人类作为社会动物完美地利用了自身强大的社交能力,将需要记住的信息分散复制给他人代劳记忆。
交互记忆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记忆方式。
举个例子,你可能不需要记住你的每一件衣服放在哪儿,因为帮你叠衣服的你妈已经全部记住了(下次要找衣服的时候问她就好了)。
这样的话就避免了重复记忆的麻烦,大大提高了效率(当然也可能挨麻麻一顿臭骂)。
在这样一个记忆网络之下,每个人的记忆是互相依赖的,其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远远超过一个个体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了这个交互记忆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网络就起到了和你妈妈一样的作用,帮你代为保管一些信息。
科技让人变蠢的8个理由
科技让人变蠢的8个理由导语:科技已经越来越侵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文中提到的一些危害我们也已经切身感受到。
人们认为笔记本电脑、在线流媒体和iPhone是人类进步的标志。
在某些方面,这是真的。
正如所谓的适度互联网适合大脑一样,百度和谷歌通常可以让人们的大脑获得更多新鲜的知识,还有很多应用可以改善人脑的功能和活动。
但是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问题,神经科学家michaelmerzenich说,我们的大脑现在对科技的依赖程度非常高。
他警告人们,技术对人类智商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
看到这句话,我们必须开始思考,技术是在帮助我们还是在伤害我们?以下是科学技术对大脑造成损害的八个原因:研究表明,充满蓝光的光线,比如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发射出来的光线,会抑制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
褪黑激素是保持人体内部生物钟、告诉人体什么时候是黑夜、什么时候该睡觉的一种重要激素。
但是蓝色光线会打乱这一过程,让人无法保持正常的作息。
失眠和晚睡会对人脑产生多种副作用。
如果你每晚睡眠时间超过7小时,第二天你可能会发脾气,降低你在工作和学习中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并对脑组织造成损害,使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有趣。
关于这一点,根本就不需要科学知识来论证,因为技术确实让我们更加容易分心、走神,你在会议上听一个重要的项目时会忍不住看一下手机,在电脑上办公的时候也会“不小心”点开几个网页看一眼。
事实已经证明了,人类大脑进行多任务处理是无法实现的,同时完成一个任务,只能让自己手上的事情变得更糟。
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容易被科技分心。
根据2022皮尤研究中心的问卷调查,超过2400的老师发现今天的学生比上一代更加分散注意力。
87%的教师同意“现代电子技术更容易分散人们的注意力”的说法,64%的教师认为“现代电子技术比帮助学生更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是合理的。
科技的发展也让人开始觉得很难获取新的记忆。
记忆一种分两种:瞬时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后者可以在大脑中存储更长时间。
Google使我们愚蠢
的 文 章) 也 描 述 了因特 网是 如 何 改 变 了他 的 脑 力 习 惯 的 。 “ 我 现 在 几
佛 常 常要 强拖 着 自己 任 性 的 脑 袋 瓜
乎 完 全 失去 在 网 络 和 印刷 物 中阅读
回 到 文 章上 来 。 原 本 轻 松 自然 的 深
搜 索结 果 , 现 在 几 分钟就 搞 定 了。
是 天 赐 之 物 啊 。 曾经 需要 花个 几 天 时 间 泡 在 书库 或 阅 览 室 才 能 获得 的
只 消 用G o o g le 搜 几 次 , 迅 速 点 几 次 超
链接 ,
我 想要 的那 些 颇 具 说 服 力 的
事实和
简练 的 引
用 作之 外 , 我不 需在 网络 信息
吸
器 畅 游 的潜 水
员 。
而
今 我 却 像 个 J~ J e t
Ski
了我 的 脑 电 图 , 还 重 编 了我 的 记 忆 程 序 。 我 的
O N ic h o la s C a r r 翻 译 /M ih a r u
(喷 气式滑水板 ) 的 家 伙似 的在海 面上 风驰 电
思 维 没 有 发展一 一 迄 今
能
从 这 样 一 个 丰 富得 惊 人 的 信 息 仓 库
中直 接 获取 信 息 , 其优 点 是 很 多
底 置 身 于 阅 读 与 思 考 方 式 的 巨 变之
中。 学者们 发现 , 人 们 上 网 时呈 现
出
“ 一
种 浮光掠影般 的形 式”
总是
的 , 而 且 也 得 到 了广泛 的描 述 和 掌 声。 硅 存储 器 的 完 美记 忆 , 对于思 想可 是 个 大实 惠。 不 过 , 实 惠也 是 要 付 出代价 的。 正 如 传播理 论 家 Ma r s ha, n Mc L u ha n 在 上 世 纪 6 0 年 代 指 出
网络搜索让人变笨了吗?
网络搜索让人变笨了吗?作者:心雨来源:《百科知识》2009年第07期2008年9月,著名搜索引擎谷歌年满“10岁”。
短短10年,谷歌已经拥有全球最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其搜索引擎存储着超过400亿互联网网页,谷歌一词早已作为搜索引擎的代名词融入到网民的日常生活,甚至有人患上了“谷歌依赖症”。
对此,专家提醒,这是网络时代的一个全球化现象,无限的搜索引擎让人类有限的大脑实现任意衔接。
而需要正视的是,搜索成瘾所带来的思考惰性,让越来越多的网民思维趋于简单化。
著名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更是在2008年7~8月号的《大西洋月刊》上撰文《谷歌是否让我们越变越傻?》,表达了对于网络搜索时代一些发生在自己和身边朋友身上的变化的不安。
“过去几年来,我总有一种不祥之感,觉得有什么人,或什么东西,一直在我脑袋里鼓捣个不停,重绘我的‘脑电图’,重写我的‘脑内存’。
”他写道,“我的思想倒没跑掉——到目前为止我还能这么说,但它正在改变。
我不再用过去的方式来思考了。
”同时他提到了自己最为强烈的感觉——“当我阅读时,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
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二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
我变得焦虑不安,失去了线索,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
我感觉我一直在力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过去曾经甘之如饴的阅读业已变成一场战斗。
”对此,卡尔找到了原因:过去这10多年来,他在网上花了很多时间,在互联网的信息汪洋中冲浪、搜寻,当然有时候也会给互联网庞大的数据库增加一些东西。
在他看来,对作家而言,网络就像个天上掉下来的“聚宝盆”,曾经需要数天泡在图书馆书堆和杂志室里的研究,现在通过几个谷歌搜索,做几下迅速的超链接点击,几分钟就搞定。
即便不工作时,也一样可能在网络密林里“觅食”:阅读和写电子邮件,浏览新闻标题和博客网站,看视频和听音乐,或者干脆就一个链接一个链接地瞎转悠。
别被“谷歌效应”弄笨大脑
曾经,我引以为豪的一件事是能记住上百个亲友的电话号码。
而现在,不要说一个十一位的手机号了,就连同事间的短号也记不准。
除此之外,我还经常有提笔忘字的现象,不得已,只得用手机通过拼音输入法打出要写的字,才能记起笔画。
为什么我会笨得这么快?我在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威廉·庞德斯通的著作《知识大迁移》中找到了答案。
他说,这是“谷歌效应”惹的祸。
什么叫“谷歌效应”?是指能轻易通过搜索引擎获取到的信息,大脑就容易遗忘的一种现象。
这个效应是哈佛大学的丹尼尔·韦格纳提出来的。
2011年,丹尼尔·韦格纳做了一个实验,参加实验的志愿者被分成两个小组。
每个志愿者分别被要求看四十个小短句,然后把句子输入电脑中,根据输入内容的多少和准确度进行打分。
第一组中,一半的志愿者被要求记住这些短句的内容,而另一半则没有被要求;第二组中,一半的志愿者被告知短句将被储存于电脑,可以查阅,另一半的志愿者则被告知任务完成后,输入的内容会被立刻删除。
实验结果是,四组志愿者中,那些被要求记住短句的人,得分并没有比其他人高多少,反倒是那些知道自己的记录很快就会被清空的人,得分是最高的。
所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大脑会努力记忆不能通过搜索引擎获取到的知识,也就是说,大脑会自动遗忘可以在网上查到的知识,这就是“谷歌效应”。
除了便捷的搜索途径,让我们的大脑慢慢地处于消极怠工状态的还有各种智能机器,尤其是手机。
威廉·庞德斯通在书中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
2013年,费尔菲尔德大学的琳达·亨克尔在其大学的贝拉明艺术博物馆进行了一个实验:一群学生被要求欣赏一幅指定画作,一些人可以拍照,而另一些人不可以拍照,只可做笔记。
第二天,琳达·亨克尔随机考验这群学生关于画作信息的记忆情况,不出意外地发现,拍照留存的学生在辨别画作、回忆细节等方面的表现都不如通过笔记记忆的学生。
看到这段内容的时候,我不禁打开手机相册,里面有96张我上个月在一场观摩课活动中拍摄的课件照片。
老用谷歌会不会变傻?听听心理学家怎么说?
老用谷歌会不会变傻?听听心理学家怎么说?现代社会,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手机、电脑方便地查询信息。
最新研究表明,我们使用现代科技越多,也就越依赖它们。
如果越多地使用谷歌查询信息,而不是靠大脑记忆,以后就越会这样。
英国《记忆》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心理学家Benjamin Storm, Sean Stone和Aaron Benjamin的一个实验。
他们把被试者分成两组,要求他们回答一些琐碎的问题。
一组可以使用谷歌,另一组只能靠自己的记忆。
然后,再要求两组人回答一些更简单的问题,之前使用谷歌的一组更倾向于继续谷歌,即使这一次使用谷歌时更麻烦一些。
因此,他们得出结论,似乎我们越使用网络,就越离不开它。
曾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是谷歌让我们变愚蠢了吗?当然,答案取决于怎么定义“愚蠢”。
假如我们所有人都在把知识“卸载”到网上,那么我们对大脑能力的评判标准是不是应该发生改变?因为网络使我们获取知识更容易了,所以我们就可以不必记忆很多知识,而去更多地去思考,去发挥我们的创造力。
可是有一个问题,正像研究者指出的,在事物间创造联系的能力有赖于一个人把事实内化成知识,这样才能进行推理思考。
在人脑和网络实现无缝对接之前,我们依然要费力思考很多问题。
要把一些问题想清楚,你起码得清楚你想知道什么。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很多心理进程在我们脑外已经发生。
有些人认为,当我们借助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分析问题时,它们简直就是我们大脑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都已经成了半机器人,这是事物的自然进程。
有什么好担心呢?在柏拉图的《Phaedrus》中,苏格拉底讲了一个古埃及神灵赛斯的故事,他发明了数学、天文学和写作。
赛斯去见埃及国王萨摩斯,向国王展示他的发明,并解释它们你的用处。
他对写作特别自豪,说:“这个发明会让埃及人更聪明,会提高他们的记忆力;它是一种提升记忆和智慧的灵丹妙药。
”但国王并不苟同,他认为写作会让人健忘,因为这样会减少对记忆的锻炼。
Google把我们变傻了?
Google把我们变傻了?
Nicholas Carr;张仪
【期刊名称】《新东方英语:中英文版》
【年(卷),期】2009()12
【摘要】互联网似无边无际又魔力无穷的信息宇宙.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成果轻而易举地就被囊括其中。
而网络搜索引擎就如通向这个宇宙的“时空机器”——简单的关键字,轻轻的点击,便可让它载着你的思维到达任何你想去的理想之地。
但就像大多数科技成果都是双刃剑一样,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在解放我们脑细胞的同时,也在悄无声息但却根本性地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你是否觉得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你是否觉得读一本书甚至是一篇长点的文章都变得越来越吃力?你是否觉得离开了Google.单凭自己.干什么都不容易?小心!网络正在以你无法想象的方式改变着你……
【总页数】5页(P38-42)
【关键词】Google;网络搜索引擎;思维方式;集中注意力;文明成果;科技成果;网络科技;互联网
【作者】Nicholas Carr;张仪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0;TP393.092
【相关文献】
1.海鱼变傻了 [J],
2.姑娘们被“欧巴”变傻了 [J], 红肚兜儿;
3.Google 让我们变傻了吗? [J], 王淑霞
4.科技让我们都变傻了 [J], 冉浩
5.气候变化可能让鱼变傻了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谷歌百度让我们悄然变笨半小时前才看的东西被忘得一干二净、思考问题时脑子只有一片空白、熟悉的字就在嘴边可就是不知道它读什么……想想看,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一定有.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头脑都变“笨”了.更糟糕的是,除了“变笨”之外,还有人仿佛得了“强迫症”,有电脑在身边时,只要脑子里闪出一个问号,就会下意识地用谷歌、百度搜索;而当电脑不在身边时,则频频出现记忆力卡壳,一心只想快点找到电脑,求助搜索引擎……便捷的搜索引擎,让“健忘”、“强迫”等种种“现代病”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病症.病症一:健忘症状:知名人物的姓名、重要的历史事件、常见的生活知识……这些东西如果一时想不起来,就喜欢立刻借助搜索引擎进行搜索。
虽说借助强大的电脑,可以立刻查到正确结果,但长期依赖搜索引擎却容易造成恶性循环,结果人脑在电脑的帮助下,忘记的东西越来越多,记忆力明显衰退。
症状:足球明星的名字都忘了薛先生软件客服人员我觉得搜索引擎直接“拉低”了我的记忆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现在经常记不住足球球员的名字。
最早接触足球,是在1994年暑假时的美国世界杯。
当时班上的男生天天相约在家里一起看球,比的就是谁能最快喊出赛场上球员的名字,我有几次就喊错了,被同学一阵“嘘”,搞得我很尴尬。
然后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认清这些球员,让你们刮目相看!”决心容易下,做起来却很难啊。
当时没有互联网这么好的工具,可以把各队球员信息一网打尽,我只能用电视和报纸来“突击”。
特别是报纸上有照片,能让我记住一些球员的长相。
我趁父母上班,用早饭钱偷偷买来很多报纸,然后把相关照片剪下来藏在课本里不停地背。
有时候为了赶在第二天大家一起看比赛之前背下来,我甚至还连夜躲在蚊帐里打着小手电背照片。
经过这样一番“突击”,我果然记住了很多球员的名字,大家都特别崇拜我。
从那以后我对足球明星的名字几乎张嘴就来。
可现在,退步不是一点点。
1994年,我找到一个球员资料就赶紧背下来,可现在有了搜索引擎,只要输入几个字,不到一秒钟就能搜索到地球上任何一场联赛中比赛双方的球员名字。
开始我觉得这实在是太方便了,不仅可以迅速找到我要记住的球员名字,而且即便忘了也能很快从网上获得提醒。
但这样反而让我对搜索引擎有了依赖心理:它让我潜意识里觉得搜索比记忆更方便,能记住最好,记不住还有搜索引擎可以帮忙。
结果时间一长,我发现再去记球员的名字就有点力不从心了,仿佛又回到了刚看球时的状态。
按说我才25岁,记忆力还不至于这么快衰退,也许只能怪这强大的搜索引擎了。
病症二:懒于思考症状:遇到问题,不愿意自己动脑子想办法来解决,总想着通过搜索引擎来找答案。
这样虽然很方便,但这种便利也让不少人不愿意主动思考,觉得这样辛苦、效率低。
特别是一些学生,更是把搜索引擎当作完成作业的“利器”,数理化、作文甚至论文,都直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正确答案,然后“Copy不走样”。
病例看别人?靠自己?谈小姐曾是广告从业人员2年前,我凭着对广告策划的兴趣,进入了一家广告公司跟几位前辈做策划。
结果在几位新人里,我表现最差。
几乎每次策划案都让前辈批得体无完肤。
他们经常说:“如果你的策划案被客户看见,那公司就要倒闭没饭吃了。
”这种情况真是逼得我快发疯了,只好用搜索引擎去搜索其他的优秀策划案。
搜索到好的策划案后,我就会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修改,然后整理成一份新的策划案交给前辈。
虽然我知道这样不太好,是在“利用”他人的劳动成果,可是为了顺利通过试用期,我也只好“无病乱投医”了。
还好,公司里没有同事察觉我的策划案有问题。
我以为这样会有助于我策划水平的提高,马上就能自己独立策划了。
谁知道,等我想独立思考时,心里总有2个声音,一个声音说:到网上搜搜看,给自己找点灵感;另一个声音说:不能再看别人的了,否则能力更无法提高了……心里一边斗争着,头脑里想出的每个创意,自己都觉得很糟糕。
每次搞到最后提案截止时间前,我还是忍不住用搜索引擎“帮忙”。
虽然偶尔有几次策划案也获得前辈的认可,但我清楚地知道,这根本不是我的创意,我如果一直依靠搜索引擎来找灵感,只会害了自己,说不定被人发现后还会在这行业里无法立足。
于是在试用期结束时,我主动辞职选择了进修广告专业课程。
还是先把对广告策划的兴趣,用在扎实地学习广告课业上吧。
病症三:判断力下降症状:对搜索结果总是不假思索照单全收,却没有用自己的判断力去进行甄别。
久而久之,面对搜索结果的海量信息,人的判断力也有所下降。
病例以讹传讹让我闹了笑话小郭某重点中学高二学生我和朋友小王都喜欢侃历史,经常在QQ上围绕历史人物神侃。
有一回我们说到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之子赵括。
小王认为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而我则坚持认为赵括才智过人、精通谋略,只是运气不佳。
为了证明各自的观点,我俩都用起了网上争论很常见的手段:通过搜索引擎寻找证据。
不幸的是,我搜索到的结果并非正史,而是类似幻想小说的材料。
在这篇材料中赵括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简直像姜子牙一样出神入化,像孙武一样计谋百出,像汉尼拔一样悲情不得志。
”我觉得搜索结果总归不会错,就立刻把这搜索来的材料在QQ上贴给小王看,想让他同意我的观点。
小王不服气,说后人写的材料不算数,要正史中的表述才算。
我于是又开始一阵猛“搜”,总算搜到了支持我观点的正史片段,大意是:“起曰:吾以五十万众遇括于长平,虽克,伤亡过半,生平仅见。
然括死吾存,秦之大幸。
王曰:善哉,武安子之言。
(《史记·赵括本纪》)。
”我想《史记》总没有错吧,立刻又贴给小王看。
还是小王厉害,一下就看出了纰漏:《史记》中的“本纪”只是用来记录帝王人物,赵括不过是员武将,根本不可能用“本纪”来写他。
唉,我真没想到网上竟会有人这么无聊地编造史记,还碰巧被我搜索到了……看来以后真是要对搜索结果小心对待了。
病症四:阅读障碍症症状:迷恋通过搜索引擎在各种信息间跳来跳去,看了几段文字后就忍不住要切换到其他网页。
表面上,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搜索到很多信息,但由于信息过多,造成不愿意长时间阅读网页中的文字。
甚至影响到对实体书的阅读。
以至于看到大段文字就头痛。
病例阅读对我已是明日黄花海伦某医学院三年级学生从小我就很喜欢读书,预备班就把张爱玲全集都看完了。
以前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捧个饼干盒,找本书坐在沙发上一直看到吃晚饭。
是众人眼中不折不扣的“小书虫”。
从大一开始,我就被搜索引擎吸引了,不用去图书馆消磨时光,还可以省下买书的钱。
刚开始觉得省时省力,每天花很多时间在网上浏览,想要的资讯鼠标点两下就有了。
但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开始对书本有抵触感了。
看一本书需要静下心来,200 页的书最少也要看三个小时,可因为习惯了搜索引擎,它总是从一个信息链接到另一个信息,思维一直在“换频道”。
习惯了这种思维频率,很难坚持长时间看书,现在看个一两页就没有耐心了。
真正感觉自己有“阅读障碍症”,还是在写论文的时候。
以前都会在图书馆泡一整天,现在看到大量的图书索引就头痛,更别提看书了。
不能扎实地吸收,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没什么原创性。
在网上东拼西凑,这里搜索个导语,那里搜索个别人的观点,再加上点搜索来的资料堆砌……一万字里,自己原创的能有三千字就很不错了。
现在有时候经过季风书园,看到里面读书的人,我还是有些羡慕的。
两年没去书店,阅读大部头书本对我已是明日黄花了。
病症五:爱不懂装懂症状:借助搜索引擎的强大和全面,在短期内“速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里手,利用搜索他人的成功,充实为自己的知识。
表面上,似乎对该领域非常了解,但掩饰不住对该领域许多核心知识的欠缺。
病例“才子”不过是搜索高手Acho 女广告文案我很喜欢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作品,刚工作时特别崇拜公司的一位前辈,他对弗吉尼亚所有的作品都能分析得头头是道。
生平、逸闻趣事,了如指掌。
当时办公室里都很佩服他,觉得很有才。
毕竟,现在能够读下艰深文学作品的上班族实在不多。
后来才知道他其实根本没读过弗吉尼亚的书,都是事先用百度查好,然后硬背下来的。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位“聪明”前辈的搜索功力不单“骗”到了公司新人的崇拜,还让英国籍大老板对他刮目相看——成功挤走竞争对手,拿到去英国总部培训的名额。
大老板的理由就是,他连弗吉尼亚的作品都通读,对英国文学很有研究。
不过听说他到了英国后还经常不懂装懂,可被总公司的人识穿了,后来都没什么人相信他的话了。
其实现在想想,他当时很多评论弗吉尼亚的话都说的很空洞。
如果我真的读过她的作品,绝不会被“忽悠”。
不过从那以后,我对身边滔滔不绝的“才子才女”们都留了个心眼,结果发现很多看起来学富五车的才子其实只不过是“搜索高手”加“速记达人”。
现在,搜索让不懂装懂的人呈几何级增长。
有一次公司新来个文案,我们聊摇滚,他就说他听英伦摇滚十几年了,然后临时搜索了很多酷玩乐队的资料来看。
我们聊电影,他就边听我们说,边用导演名字进行搜索,然后直接用搜索到的内容跟我们“辩论”。
其实大家都知道,只是不拆穿他罢了。
对于身边越来越多的“半吊子”,我有时候还真不知道谁是真材实料,谁是哗众取宠走捷径。
但毕竟真正学过的东西心里才有底,总觉得搜索出的知识像是偷来的,经不起推敲。
记者观察善用搜索引擎会让我们更聪明搜索引擎的便捷和爆炸式信息量难免让人诟病——浮夸、表面、一心多用、注意力涣散,是我们按在它头上的多宗罪。
众人争相抱怨着像快餐一样的搜索让这个时代缺少大师。
但正如专家所言,搜索引擎是一种工具,你可以被它俘虏,也可以善用它。
回想念书时看钱钟书的《七缀集》,佩服老先生引经据典知识多到让人惊叹、中西合璧以为无敌,暗叹自己再皓首穷经也学不过他百分之一。
没想到几年后搜索引擎横空出世,什么样的史籍轶闻,只要关键字够准确,总能查到个八九不离十。
一下子就觉得搜索让学问变得不那么高深莫测,反而大大增加了探究知识的兴趣。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每个人都惜时如金。
《莎士比亚全集》书目在图书馆查找索引会花费你至少半个钟头,但搜索引擎只需十分之一秒就可搞定。
它还像个十项全能的“搭子”,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它集合了全球最多人的智慧,而且绝不会嘲笑你的问题低级。
在今天,只要你尝试过搜索引擎,你就无法对它说“不”。
因为它为我们省下了实实在在的时间和精力。
至于真正的消化、掌握,完全可以在搜索到目标后开始,搜索是学习的手段,不是全部。
为我所用,在任何时代都不应该只是句空话。
滥用搜索并依赖搜索,是对知识的“杀鸡取卵”,失去深思力和注意力怪不得别人。
一味对搜索引擎横加指责嗤之以鼻,更像是在网络时代玩“掩耳盗铃”。
说穿了,搜索无罪,搜索只是把双刃剑——只为善于使用它的人披荆斩棘。
专家观点依赖搜索代替思考只有变笨一个结局采访中,记者先后接触了10余个不同行业的年轻人。
在他们的工作或学习中,搜索引擎都在默默地帮助他们。
于是当记者聊起上述“变笨症状”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平时虽然没有什么察觉,不过仔细想想,习惯了搜索引擎之后,人好像真是比以前要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