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提纲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提纲
1.物质与化合物
-物质的概念与分类
-化合物的概念与特征
-化学符号及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2.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的概念与特征
-化合物的概念与特征
3.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
-化学式的含义和表示方法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表示方法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与平衡原则4.化学反应的类型
-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与特征
-酸碱反应的概念与特征
-燃烧反应的概念与特征
-急剧反应的概念与特征
5.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中常见的能量变化
-反应热的概念与计算
-探究燃烧反应的热效应
6.溶液的概念与特征
-溶解的概念与特征
-溶液的组成与性质
-浓度、体积比和质量比的关系7.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电解质的概念与特征
-酸和碱的电离与电解质的特点-非电解质的概念与特征
8.酸与碱的概念与特征
-酸的概念与特征
-碱的概念与特征
-酸和碱的性质及常见实验现象9.盐的概念与特征
-盐的概念与特征
-酸碱中盐的生成
-盐的种类与应用
10.环境中的酸雨与酸碱中毒
-酸雨的形成原因与危害
-酸碱中毒的成因与危害
-酸雨与酸碱中毒的预防和应对
以上是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的知识点提纲,涵盖了物质与化合物、元素与化合物、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溶液、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酸与碱、盐、环境中的酸雨与酸碱中毒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相信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基础概念与原理,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及实验中。
七年级科学第二、三章复习提纲
第二章观察生物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笔记:1、放大镜的构造和使用功能(1)构造: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2)使用功能:调节物—镜—眼之间距离,可获得放大的、正立的物体虚像2、观察蜗牛:(1)蜗牛的外形特征:①体外有螺旋状的外壳,内有柔软的身体,外壳具有保护作用;触角:两对,前短后长,是感觉器官,具触觉、嗅觉、味觉、视觉②头部眼:着生于触觉的顶部口:主食主物的根、叶和叶芽③腹部具腹足。
扁平、肌肉发达,有腺体能分泌黏液,所以蜗牛经过的地方会留下痕迹(2)蜗牛的生理特征:①应激性: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相应的反应②蜗牛具有触觉、嗅觉、味觉和视觉,但没有听觉(3)蜗牛的生活习性:陆生,有夏眠和冬眠的生活习性,耐饥饿能力强,栖息于阴暗潮湿环境中,夜间活动。
对农作物有危害作用是农业害虫。
34、动物和植物(1)动物和植物的营养方式不同动物:自身不能制造养料,要通过摄取食物获得养料植物:能利用阳光、水、二氧化碳制造养料(2)区分植物和动物第二节常见的动物笔记:1、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大约有125万种,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识别它们,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
2、在对动物进行分类时,要先进行仔细地观察和研究,然后根据它们的特征进行分类。
3、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4、脊椎动物⑴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有鳞片、有侧线可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鳍是鱼的运动器官,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⑵两栖类:青蛙、大鲵、蝾螈、蟾蜍等动物都属于两栖类。
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是变温动物,环境温度低于70C时就进入冬眠。
⑶爬行类:龟、鳄鱼和蛇、扬子鳄等动物。
用肺呼吸、表皮干燥、皮肤上有鳞片或甲,陆地上产卵。
卵外包着卵壳,需冬眠,属于变温动物。
⑷鸟类:所有的鸟类都有羽毛,前肢化翼。
骨骼中空,减轻体重有利于飞行,鸟没有牙齿,鸟是恒温动物,体温大约在400C左右。
⑸哺乳类: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体外长有毛皮,胎生、哺乳。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下新教材科学第二章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_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T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T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_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T 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T味觉细胞(接受刺激)T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T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_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T外耳道T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T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T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T 听神经(传导信息)T 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_。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七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复习资料2.1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2、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 热觉(——手背最敏感), 痛觉——(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有保护作用), 触觉(——指尖最敏感)3、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2.21、声音:物体(固、液、气)的振动。
正在发声的物体为声源。
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方式向外传播。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传播速度 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3、在15℃的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每秒。
4、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2.3外耳道收集声波声波的通道鼓膜产生振动 鼓室使鼓膜能正常振动听小骨 传递振动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中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耳 内耳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维持身体平衡,晕车晕船 具听觉感受器,能产生神经冲动外界声波 外耳道 鼓膜 振动听小骨 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兴奋听神经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耳廓 放大、传递传递二、听觉的形成2.41、光源:自身会发光的物体2、在真空中,光速为30000km/s 或者300000000m/s3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 。
4、白光色散形成七种颜色,白色光反射所用色光,黑色光吸收所有色光。
紫外线和红外线是看不见的光。
白光是复色光。
5红,黄,蓝称为光的三原色。
6、小孔成像:倒立(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2.5一、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就是光的反射。
(水中的月亮)二、入射点:(O )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 入射光线:(AO ) 反射光线:(OB )法线:(ON )通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1、频率:物体在1秒钟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频率的单位:赫兹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二章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二章1.(2.1)眼、耳、鼻、舌、皮肤分别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
皮肤有触觉、痛觉、冷觉、热觉等感觉功能,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敏感。
皮肤还有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
2.(1.不同的人皮肤的感觉可能不同;2.同一个人,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3.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产生信息,嗅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适应性,差异性(书P.46分三方面)。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内藏味觉细胞),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形成味觉同上14。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鲜;麻、涩、辣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年龄增长味蕾减少吃浓食。
任何感觉都在大脑中形成,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受器只能感受刺激并产生、传导信息作用。
嗅觉和味觉是共同影响的。
5.(2.2)声音产生的条件: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声音传播的条件:依赖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
传播的方式: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
分析月球说话6.声音的传播速度: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
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声波:振动面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向远处传播。
声波的应用:测距、医疗。
7.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声波的反射现象。
8.(2.3)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其中,耳廓能收集声波;外耳道能传导声波;鼓膜能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听小骨能把声音放大并传入耳蜗。
咽鼓管能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
耳蜗内充满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振动并传导信息至大脑。
七下第二章知识要点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要点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一.运动的多种形式1.运动的形式有:机械运动,电运动,光运动,声运动,生命运动等多种形式。
2.最简单、最常见的运动形式是机械运动;最复杂的运动形式是生命运动。
3.机械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把这些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特点:物体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
二.能的多种形式A、动能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2、固体、液体、气体运动都具有动能。
3: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B、势能:1、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称为势能。
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②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2、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弹性势能与形变量和弹簧性质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3、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C、能的相互转化: 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在运动时都要消耗能量,且能量的形式会发生转化。
第二节:机械运动一. 参照物1、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研究某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任何物体都可以被选为参照物。
为研究问题的方便,应选择最合适的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选用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①被研究的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发生了变化称为运动的。
②被研究的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称为静止的。
③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二.机械运动的分类1、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运动路线是直线。
曲线运动:运动路线是曲线。
2、根据速度大小的变化特点,可以将运动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匀速运动:运动快慢不变变速运动:运动快慢改变3、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即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不发生变化的运动。
第二章(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一、感觉世界1、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官有:眼、耳、鼻、舌、皮肤,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2、感受器有:皮肤中的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
所有感觉的生成部位在大脑皮层(神经中枢)3、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4、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5、嗅觉:鼻的结构: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内含嗅细胞和嗅觉神经)6、嗅觉的形成过程:气味嗅觉细胞嗅觉神经大脑产生嗅觉(蛋糕中的化学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当人呼吸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粘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产生蛋糕香味的感觉,这就是形成嗅觉的过程。
)7、嗅觉的特点:(4点)①大脑嗅觉会产生疲劳现象,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了。
②人的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③不同的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④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8、味觉: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乳头),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9、味觉的形成过程:食物溶于唾液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产生味觉(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刺激味觉细胞,味觉信息通过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味觉)10、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11、舌的不同部位对四种基本味觉的敏感程度不同:甜味舌尖苦味舌根酸味舌侧中部咸味舌侧前部12、说明: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的,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吃东西没有味道了。
小孩在嗅柠檬时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
(苹果与柠檬的混合味道)二、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说明:有物体的振动,但不一定能发出声音,还需要介质传播。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二章知识网络图见板书前记:这一章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动力学的相关内容,但是只是作为“动力学的初步内容”来进行学习和运用。
这一部分只是作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我们以后会不断地重复学习和不断地深入。
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要求大家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应用,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尽量去尝试解释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希望大家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能够找到学习的快乐,而不是痛苦,能够联系实际,灵活应用,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附复习方法:做好两手准备:左手准备好教材、上课笔记、复习提纲、学案;右手看试卷、平时练习册中做错的题目,并且思考为什么错了,考查的是什么知识,涉及了什么技能或者方法,不懂的话去查左手的资料,如果还弄不懂,问老师或者同学。
看左手的目的是“四轮复习法”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不留死角的、地毯式的全面复习”。
看右手是“抓对于自己的难点”。
以下是要求大家学会和掌握的,期中、期末和中考要考的内容:一、动力学初步:1.运动;2.力;3.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运动:1.运动的形式;2.能的形式。
三、运动的形式:1.机械运动;2.其他运动形式: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四、机械运动:1.概念;2.参照物;3.相对运动和运动的相对性;4.运动的分类;5.速度。
五、能的形式:1.机械能;2.其他能量形式。
六、机械能:1.动能;2.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七、力:1.力的作用效果: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的三要素;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5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
力的单位和力的测量,弹簧秤使用方法。
八、力与运动的关系:1.牛顿第一定律;2.二力平衡。
九、牛顿第一定律:1.发现过程及科学方法;2.内容;3.意义:惯性和力与运动的关系。
十、二力平衡:1.受力平衡;2.二力平衡;3.平衡状态;4.二力平衡条件;5.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十一、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1.由二力平衡条件判断两个力是否是一对平衡力;2.由一对平衡力中的一个力确定另外一个力的大小或者方向。
七下科学第二章重点知识
第二章知识要点1、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一般指机械运动。
2、运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机械运动,最复杂的是生命运动。
3、雷电发生时,有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
4、能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称为动能。
5、物体由于被举高或者发生形变而具有的能称为势能。
【拓展】前者称为重力势能,后者属于弹性势能。
6、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7、汽油、木材、天然气、沼气、煤炭等燃料储存的能,食物中储存的能,电池、蓄电池中储存的能都属于化学能。
8、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9、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为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机械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1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另一种是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12、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速度可以定量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注意】(1)速度的大小等价于物体运动的快慢;(2)不能说速度的快慢,它跟速度的大小不一样。
13、速度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V=t s 14、速度的主单位:m/s ,它是一个整体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
【注意】一定是长度单位在前。
时间单位在后15、常见单位间的转化:1m/s=3.6km/h 1km/h=6.31m/s 16、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我们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V =t s ,注意,这里的s 是指所求时间内的总路程,t 是总的时间。
17、使物体发生形变力的作用效果 速度大小改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或运动方向改变18、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9、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是物体发生形变,弹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反抗形变。
20、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形变也就越大。
【注意】这个“一定范围”是指弹性形变的范围。
2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是N,测量力的大小工具叫测力计,实验室用弹簧测力计(或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下新教材科学第二章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7。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包括生命的定义、细胞
的结构和功能、遗传等方面。
下面将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命的定义
生命是指生物体具有的一些特征,如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
这些特征是生物体与非生物体的重要区别。
同时,生命的起源也
是一个科学界争论的话题。
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细
胞内含有许多细胞器,如质体、线粒体、内质网、细胞膜等,它
们各司其职,共同协作维持着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三、遗传
遗传是指生物体的基因传递和变异,是生物体进化中的重要因素。
遗传的本质是基因的传递和表达,包括基因的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
同时,基因突变也是遗传发生的一种重要形式。
以上是本章节涵盖的三个核心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今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7下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七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感觉世界⑴所有的感觉都在形成的。
⑵嗅觉的适应性: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而闻不出这种味道;一边吃苹果,一边闻香蕉,会产生味道。
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产生的。
2.右图是探究声现象时的常用实验装置。
⑴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⑵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⑶本实验所用物理研究方法是。
二、声音的传播条件1.声音传播需要,声音可以在、和中传播。
声音在中不能传播。
2.如右图,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则:⑴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
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将会。
⑵此实验现象说明。
3.月球上没有,宇航员们听不到对方讲的话,只能通过进行交流。
三、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医疗上用粉碎内脏中的结石;四、声音传播的速度---声速1.影响声速的因素有和等。
⑴相同温度下,声速大小比较: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中声速为。
⑵温度越高,空气中声速。
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
3.回声:原声和回声分辨出来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迟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m。
第三节耳和听觉一、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对图说出耳的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2.听觉的形成过程:耳廓(收集)→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听小骨(扩大并传导)→(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产生听觉)。
3.耳有保持身体平衡作用的原因:内耳的、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晕车的原因:过于敏感,且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
4.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该张嘴,使张开,从而使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二、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是、和。
2.音调是指声音的。
音调与有关。
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音调越____;高于20000赫的声音是_____声,低于20赫的声音是_____声。
蝙蝠发出,辨别猎物方向和距离;大象用______声交流;3.响度是指声音的。
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要点汇总
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要点汇总1.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2.能有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多种形式。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人和动物的大部分食物、各种各样的燃料都储存着化学能;发电站和电池能为我们提供电能;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光)能(太阳辐射能)。
3.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即某物体与参照物比较(技巧一:眼睛贴在参照物上看某物体):若位置不变,则某物体静止;若位置改变,则某物体运动。
技巧二:某物体与参照物同向同速,则某物体静止;某物体与参照物不同向或不同速或即不同向也不同速,则某物体运动。
4.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或平均速度描述,速度或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s/t ,单位为:米/秒或千米/时。
1米/秒=3.6千米/时。
(你会换算吗?)5.力的作用效果。
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国际符号是N,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①调零;②不能超量程;③读数时:视线垂直刻度板,与指针相平。
弹簧测力计的制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7.物体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图示作图步骤:①找作用点(画在物体合适的位置上,重力画在物体的重心上);②判别力的方向(如沿什么方向);③以作用点为起点沿力的方向画一射线;④定标度,截线段(多余部分擦去);⑤标箭头(不可超出线段末端):⑥标上力的大小。
9.判定力的存在:力的作用效果(即物体的形状是否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11.摩擦力的作用: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增大摩擦的方法有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改滚动为滑动。
减小摩擦的方法有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加润滑油;④改滑动为滚动;⑤利用气垫。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 知识点总结(4份打包)第二章
1、人的感觉.1)产生过程:刺激—→感觉器官—→神经—→大脑中枢①感觉器官:把刺激转换成信息(或兴奋/神经冲动)②神经:传送信息③大脑:形成感觉2))举例:3)多种感觉会相互影响,产生一种综合感觉。
4)作用:感知环境,避开危险,适应环境。
2、声音的产生1)原因:物体的振动2)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振动都能发声.3)举例:讲话、蝉、笛、锣鼓、瀑布、流水3、声音的传播:1)实质:是振动的传播2)必须要有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3)声波是一种疏密波(纵波)4)快慢:与介质种类和温度等有关.在15℃的空气中1秒内传播340米.5)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形成回声4、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包括: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咽鼓管(鼓室内有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内耳为实心)2)重要结构和功能咽鼓管: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半规管和前庭:半规管接受头部位置变动,保持身体平衡耳蜗:把声波转换成信息(兴奋或神经冲动).3)听觉的形成①声波的传播途径空气(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前庭→耳蜗内液体→听觉感受器.②信息传递途径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听觉中枢)③产生听觉:大脑分析信息后,产生听觉5、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2)音调:也叫声音的高低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也叫频率越高.人耳听觉音调范围:20Hz~20000Hz.3).响度:也叫强弱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4)音色:声音的品质与特色6、.噪声污染1)使人烦噪不安的声音都叫噪声2)控制噪声污染的措施:①控制噪声源②阻断噪声传播③在人耳处减弱7、光源1)自身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举例:太阳、萤火虫、电灯等8、光的传播1)光线是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的模型2)①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简称光的直线传播)。
②现象或证据:a.影子的形成.b.小孔成像.C.瞄准,使三点一线3)①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②真空中的光速达3×105千米/秒4)光年是长度单位9、光的色散1)太阳光(白光)是一种复色光2)白光可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单色光10、物体的颜色1)不透明物体能反射光:黑色—全吸;白色—全反;单色—单反2)透明物体能透过光:无色——全透;单色——单透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白光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黑色11、看不见的光1)红外线①有热效应②物体温度越高,发射的红外线越强③应用:遥控器、探测器、夜视仪、摄像机.2)紫外线①有化学效应.②应用:灭菌等12、光的反射1)反射光路图①包括镜面:不透光法线:用虚线表示,与镜面垂直入射光线:射向镜面的光线反射光线:从镜面射出的光线②用来描述光的反射情况.③作图要求:法线必须与镜面垂直,反身角必须等于入射角2)实验①目的:寻找光的反射规律.②器材:平面镜、激光笔、可绕法线折转的白色硬纸板、量角器和笔③ 步骤:a.多次改变入射角,分别测出对应的反射角和入射角,得出反射角=入射角b.沿法线向后转动半块硬纸板,得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反射定律: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光路可逆5).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均遵守光的反射定律.6)一些反射现象:不发光的物体被照亮(能被看到)13、平面镜成像1)面镜①通常也称反光镜,一般光线不能通过。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下新教材科学第二章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7。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二章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二章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二章1.(2.1)眼、耳、鼻、舌、皮肤分别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
皮肤有触觉、痛觉、冷觉、热觉等感觉功能,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敏感。
皮肤还有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
2.(1.不同的人皮肤的感觉可能不同;2.同一个人,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3.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产生信息,嗅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适应性,差异性(书P.46分三方面)。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内藏味觉细胞),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形成味觉同上14。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鲜;麻、涩、辣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年龄增长味蕾减少吃浓食。
任何感觉都在大脑中形成,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受器只能感受刺激并产生、传导信息作用。
嗅觉和味觉是共同影响的。
5.(2.2)声音产生的条件: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声音传播的条件:依赖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
传播的方式: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
分析月球说话6.声音的传播速度: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
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声波:振动面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向远处传播。
声波的应用:测距、医疗。
7.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声波的反射现象。
8.(2.3)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其中,耳廓能收集声波;外耳道能传导声波;鼓膜能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提纲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二章提纲第1节运动和能的形式1、在运动过程中,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把这些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2、运动的其他形式:机械运动、电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3、动能——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动能大小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4、势能:一种为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能。
高度越高重力热能越大),一种为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能)。
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5、能的形式除了机械能以外,还有电能、化学能、光能、声能等。
6、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光合作用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电池放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充电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等等。
第2节机械运动1、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都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2、速度是定量的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
另一种是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
3、匀速直线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相等的路程快慢不变的直线运动.4、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s/t s=vt t=s/v 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
1米/秒=3.6千米/小时第3节力的存在1、力的含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注意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判断)(物体间力的作用可以通过相互接触产生,也可以不相互接触产生。
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速度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4.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拉力越大,弹簧形变也越大。
5.测量力大小仪器:测力计 . 实验室用弹簧秤。
其他的有:握力计、牵引测力计6、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两个鸡蛋约1牛,同学们的体重约500牛)7、弹簧秤制成原理:在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簧的伸长越长受到的拉力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味道酸甜苦咸
敏感区域舌侧(中)舌尖舌根舌侧(前)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第四节光和颜色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8m/s),空气中次之。
光年是长度
单位。
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1015
米。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
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
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
4、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②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
5、物体颜色:
a)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b)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注意: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
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2、光的反射定律:
①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β=α )
【注意】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垂直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反射角等
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路具有可逆性。
3、在科学上往往用一个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这样的直线称为光线,期中箭头的指向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镜面反射:黑板的反光、后视镜、化装镜;漫反射:电影屏幕、植物、墙壁、衣服等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光的反射现象)像和物离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
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
【注意】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只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和距离没有关系
蜡烛发出的光经镜面反射进入眼中,感觉反射的光线好像是从虚像的位置发射出来的。
凸面镜凹面镜
6、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如:汽车观后镜)。
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太阳灶)。
7、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注意: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8、光的折射定律:
①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γ < α)
④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γ > α)
【注意】①折射角是指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②垂直射入界面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
法线三线重合,折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③光发生折射时,光路也具有可逆性。
④在界面上发生折射的同时也发生了反射。
8、从河岸上看水中的物体觉得浅,从水中看河岸上的树觉的高。
α
α
γ
γ
αβ
α
γ
β
第六节眼和视觉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凹面镜也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凸面镜也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3、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几个概念:
●焦点F:凸透镜能将太阳光(平行光)会聚成一点,这点叫做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凸透镜有一对实焦点,而凹透镜有一对虚焦点)
空气
水
●物距u :透镜到物体的距离。
●像距v :透镜到像的距离.
4、凸透镜成像规律(P30)
①
②
③
④ ⑤
物体到透镜
的距离u 像的特点 像与透镜的距离v 应用 倒立或正立
缩小或放大 虚或实 2u f > 倒立
缩小 实 2f v f << 照相机 2f u f <<
倒立 放大 实 2f v > 幻灯机
2
=倒立等大实2
u f
=测焦距f
v f
=不成像获取平行光
u f
<正立放大虚放大镜
u f
5、眼球与折光系统:
眼球由眼球壁(包括角膜、巩膜、视网膜等)及其内容物(包括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组成。
眼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
物体射出的光线经折光系统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倒立缩小的实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6、虹膜的作用:调节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的强弱。
7、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矫正(图见P33-34)
原因矫正
近视成像在视网膜前佩戴凹透镜
远视成像在视网膜后佩戴凸透镜
第七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1、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的变化。
2、获取、处理信息的途径:
外界事物→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
4、电磁波是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
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紫外线可以杀菌消毒,还能是荧光物质发光,用来鉴别纸币真伪;X射线在医学上可以诊断疾病;γ射线可以杀死肿瘤细胞。
5、不论是嗅觉、味觉、视觉、听觉,它们形成的部位都在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