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雕塑
十大恶心雕塑
十大恶心雕塑世界十大恶心雕塑:1、列日路西法雕像“列日的路西法”是圣保罗教堂内的一座雕像,雕像的官方名称是邪恶的天才,它是由纪尧姆酋长在1848年雕刻的。
雕像在揭幕后不久就引起了争议,教会领袖担心这会对参加教堂的孩子们产生负面影响。
2、阿道夫·希特勒雕像虽然希特勒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如果它的雕塑家莫里齐奥·卡泰伦没有选择2012年在波兰华沙的前贫民区展出,这座雕像本来可以避免争议。
据估计,有30万犹太人死亡或被送往华沙贫民区的集中营。
犹太人特别反对这座雕像,这座雕像对被纳粹杀害的犹太人漠不关心和侮辱,这座雕像的目的只是让人们想到所谓的无辜的东西是如何变成邪恶的。
4、蓝色野马雕像这座雕像既声名狼藉,也颇有争议。
批评人士甚至将其命名为“蓝精灵”。
它有着发亮的红色霓虹灯的眼睛,一些人认为,这只会使雕像变得妖魔化和难看。
路易斯·希门尼斯于1993年受托雕刻这座雕像,但在2006年去世之前并没有完成。
他的儿子们完成了它,并于2008年在机场入口处揭幕。
负面反应很快就开始了。
许多批评人士甚至建议,雕像应该转移到机场的另一个地方,在那里他们将不必看到它。
然而,当局却对此置之不理,希望人们能够适应。
5、救世主基督雕像2011年,秘鲁即将离任的总统艾伦·加西亚委托将它作为个人礼物送给秘鲁人民。
这座雕像受到了更多的批评,而不是支持者。
它因其巨大的成本和缺乏创意而受到严厉批评。
秘鲁建筑师似乎也反对这座雕像,其建筑系的学生们举行了一系列的抗议来表达他们的不满。
著名建筑师奥古斯托·奥尔蒂斯·德·泽弗洛斯将其贴上“过度专制”的标签,并批评它太缺乏创意。
6、佩特拉雕像一个女警察的雕像,女警察蹲着小便,穿着防暴服。
地板上有一个用明胶做成的水坑,用来装她的尿。
沃道夫是在莱尼曼美术基金会组织的一场比赛中进入雕像的,并获得了€1,000奖金,获得了第一名。
被遮蔽的现实
被遮蔽的现实作者:王樱洁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10期摘要:自波普艺术兴起之后,装置、行为、摄影、录像等新媒介逐渐成为观念艺术家热衷的艺术形式,代替了传统的架上绘画和雕塑。
但这并不意味着被边缘化的绘画形式不能成为观念艺术的创作手段。
比利时艺术家吕克.图伊曼斯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让画面徘徊在绘画与电影的边缘,描绘着艺术家的观念。
关键词:观念;架上绘画;吕克.图伊曼斯;摄影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9-0056-01自波普艺术兴起之后,装置、行为、摄影、录像等新媒介逐渐成为观念艺术家热衷的艺术形式,代替了传统的架上绘画和雕塑。
观念艺术家们认为艺术作品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为了忠实的反应现实,也不是为了审美的需求,而是要表现艺术家对艺术主体的价值与观念,以及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思考。
但这并不意味着被边缘化的绘画形式不能成为观念艺术的创作手段,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比利时艺术家吕克.图伊曼斯就是一位有社会责任和政治关怀的挑战者,也是新一代观念画家中的关键人物。
第十一届卡塞尔文献展总策展人恩威佐曾说过:“在一个政治、社会动荡与人类大规模迁徙的时代,艺术必须提出尖锐的问题。
”图伊曼斯的作品无疑是对这句话最好的印证。
无论是赏析他在1986年创作的经典作品《煤气室》,还是解读他2002年为911事件创作的《静物》,都让人深刻感受到这些涉及历史、哲学、政治、宗教、人物肖像和日常室内陈设等广泛题材的创作背后隐藏着伤痕情怀。
吕克·图伊曼斯曾拍摄过电影,与摄影绘画运用极致的德国画家里希特相比,他们都在试图表现一种真实性,使绘画超越照片反映事物的本质、记忆的真实和存在的自我力量。
不同的是,图伊曼斯的画作中几乎不会对摄影图片中的形象直接挪用、复制,而是用清晰尖锐的线条和刻意的笔触,对图片进行记忆性的重组。
面对那些拥有宝丽莱相纸般的酸性质感,曝光底片般的暧昧色调的绘画作品,让人总想探究朦胧图像背后的故事,充满悬念。
高更雕塑作品赏析
高更雕塑作品赏析高更(Auguste Rodin)是法国著名的雕塑家,被誉为“现代雕塑之父”。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在他的一生中,他创作了许多杰出的雕塑作品,这些作品无不展现出他对人性、情感和生命的深刻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高更的一些代表作进行赏析,探索他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看高更的代表作之一《思想者》。
这件雕塑作品是高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件作品创作于1880年,原本是为了装饰巴黎的艺术与工业博览会而制作的。
这尊雕塑描绘了一个赤裸的男人坐在石头上,双手托着下巴,陷入沉思之中。
这个男人的神情凝重,眉头紧锁,仿佛在沉思着什么重大的问题。
整个雕塑充满了力量和内在的张力,展现出高更对人类思想和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这件作品被认为是高更对人类智慧和理性的赞美,也是他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
另一件著名的作品是《接吻》。
这件雕塑作品创作于1886年,是高更为著名的《地狱之门》雕塑群中的一部分。
这件作品描绘了一对男女在热烈地亲吻,他们的身体紧紧相拥,表现出深情和热烈的爱意。
整个雕塑充满了激情和情感,展现出高更对爱情和情感世界的深刻理解。
这件作品被认为是高更对人类情感和欲望的赞美,也是他对人类情感世界的深刻洞察。
除了这些作品之外,高更还创作了许多其他杰出的雕塑作品,如《卡门》、《永恒的偶像》等等。
这些作品无不展现出高更对人类生活和情感世界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高更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对后世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现代雕塑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的来说,高更的雕塑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对人类思想、情感和生命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使他的作品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高更的雕塑作品进行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他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也可以对现代雕塑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外国近现代雕塑
现代雕塑
《波嘉尼小姐》
•铜 • 1913年 • 高44厘米 • 布朗库西(法国) • 收藏在美国纽约现代
艺术博物馆
下翻一页 返回篇首
课件制作 奎屯市二中 谢铁军
作品欣赏
下翻一页 返回篇首
毕加索
(1881——1973)
西班牙画家、雕塑家。 法国共产党党员。 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
作品欣赏
《被破坏的鹿特丹市纪念碑》 又名《无心脏的城市》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雕塑作品,除了上 述的《青铜时代》外,还有《思》、《地狱之 门》、《思想者》、《美丽的欧米哀尔》(旧译 “老妓女”)、《加莱义民》、《巴尔扎克像》 等。他的作品的主要特点:一是非常高 的艺术 技巧,特别是刻画人物心理的技巧;二是对人体 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娴熟的表现能力;三是具有不 断地探索和勇于革新地精神。因此,他和古希腊 地著名
作品欣赏
《伏尔泰坐像》
大理石 1781年
乌东 法国
下翻一页 返回篇首
被誉为雕塑史上最杰出的肖像雕塑
作品欣赏
《马赛曲》
大理石 1836年 吕德 法国
下翻一页 返回篇首
课件制作 奎屯市二中 谢铁军
雕塑家
罗丹
(1840-1917),法国雕塑艺术家。他在很大程度 上以纹理和造型表现他的作品,倾注以巨大的心理 影响力,被认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 主义雕塑艺术家。
1927-1941年
脸: 18米
华盛顿、杰斐逊、老罗斯福、林肯
下翻一页 返回篇首
作品欣赏
《自由女神像》
巴托尔迪 美国
纽约港贝德洛斯岛
法国于1876年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一百周年而建造的,1886年铜 像落成。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服装,头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 芒象征七大洲。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独立宣言》; 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和自由。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20课非洲雕刻艺术|苏少版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非洲雕刻艺术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2.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非洲雕刻艺术的理解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非洲雕刻艺术的形式和技巧,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非洲雕刻艺术的基本特点:原始性、神秘性、力量感、动态感等。
2. 非洲雕刻艺术的表现形式:头像、胸像、全身像、动物像等。
3. 非洲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品:木雕、石雕、铜雕等。
4. 非洲雕刻艺术的文化内涵: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非洲雕刻艺术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创作具有非洲雕刻艺术风格的作品。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非洲雕刻艺术的神韵和特点,创新作品的表现形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视频、课件、非洲雕刻艺术品实物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非洲雕刻艺术品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非洲雕刻艺术的美。
2. 讲解:介绍非洲雕刻艺术的基本特点、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分析非洲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品。
3. 示范:教师演示如何创作具有非洲雕刻艺术风格的作品,讲解创作步骤和技巧。
4. 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和示范,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创作自己的非洲雕刻艺术作品。
5. 展示:学生将作品展示给大家,互相欣赏、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非洲雕刻艺术的基本特点:原始性、神秘性、力量感、动态感。
2. 非洲雕刻艺术的表现形式:头像、胸像、全身像、动物像。
3. 非洲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品:木雕、石雕、铜雕。
4. 非洲雕刻艺术的文化内涵: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社会风俗。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一幅非洲雕刻艺术作品,要求体现非洲雕刻艺术的特点和风格。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非洲雕刻艺术的小论文,介绍非洲雕刻艺术的基本特点、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优秀课件
一、“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崛起
一、“海上马车夫”---荷兰崛起
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②国内经济发达
1、条件: ③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共和国 ④造船业发达、对外贸易发达 ⑤西班牙丧失海上霸权 2、特点: 商业资本发达 3、表现:
①建立广阔的殖民地 ②垄断世界航运业(海上马车夫)
4、局限: 忽视工业发展和海军建设
2、英国如何建立殖民霸主地位?
战争 1.英西战争 背景 结果
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 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控制世界;英法崛 起 导火线:英颁布《航 海条例》 荷兰丧失海上霸主地位, 失去北美殖民地
2.英荷战争 西班牙衰落,荷兰
3.英法战争 法国插足印度、北
美; 英法在印度、北美 矛盾尖锐
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 ,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 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 国。
世界历史舞台上的第一场大戏悲剧性地 落幕了。下一场,将会是哪一个国家,身披 新世界的霞光登场演出呢?
在新航路开辟后初期,有人哭了、有人笑了、有人急了。 这些国家或地区可能是什么心情?是哭是笑还是其他?
西班牙
葡萄牙
荷兰、英、法
殖民地
分组讨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组:1、葡萄牙、西班牙为什么笑了?这两者谁又 笑得特别灿烂? 2、殖民地人民为什么哭了?这场野蛮的征服 与掠夺给他们带来了什么?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第二组:荷兰、英国等急了。其中谁走在了前面?为 什么它能走在前面?它走在前面的表现有哪些?后 来遇到谁的时候它笑不出来了? 第三组:在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中,谁笑在了最后? 为了最后的笑进行了哪些努力?资本主义国家英国 战胜别国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6.18世纪,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卖国是 A.西班牙 B.荷兰 C.英国 D.法国 7.从15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西欧列强积极开展殖民 扩张和掠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武力征服是其主要扩张手段 ②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产生是其主要推动力 ③采用商业殖民方式,建立殖民贸易公司 ④殖民者对殖民地进行野蛮掠夺、屠戮和不平等的贸易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8.下列选项属于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后果的是 ①推动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②在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③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给亚非拉带来灾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
亨利·摩尔及雕塑作品
1969年的亨利·摩尔亨利·摩尔(HenryMoore,1898—1986)曾先后进入利兹美术学校和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严格的学院派训练使他获得了扎实的雕塑基本功,但真正影响他艺术观念的却是大英博物馆里的埃特鲁利亚、前哥伦布时期的美洲和非洲黑人的雕塑以及当时英国艺术理想家罗杰·弗莱、克莱夫·贝尔等人的美学思想。
摩尔把原始艺术对人的生命的热烈追求和表现形式的率真质朴,与现代艺术反对模仿、摒弃再现以及追求形式本身的独立价值的观念结合起来,走上了一条既保持西方传统艺术精神,又具有现代审美品格的艺术之路。
他要表达的永远是一种对生命的温和亲情传统文化基因在摩尔身上的遗传体现在他对人本主义的坚持,落实到雕塑上就是始终将人像作为他作品的中心题材。
摩尔说:“我并不认为我们将会脱离以往所有雕塑的基本立足点,那就是人。
就我而言,我需要的是组成人像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作品是具象的。
”除了少数雕刻着狗、蛇和绵羊等动物形象的作品之外,摩尔的绝大部分作品都雕刻的是人像。
1924年,摩尔模仿前哥伦布时期的印第安雕塑风格创作了第一件《母与子》雕像,此后,母与子形象便以各种姿态反复出现在摩尔的雕塑作品中,成为他毕生的保留母题。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母与子组合群像就成为人类艺术的表现对象,这是一个永恒而崇高的爱的主题。
在基督传统中,一幅没有标注具体姓名的母子图通常可以作为“圣母子”形象来解读。
事实上,摩尔在1943—1944年应邀为英国北安普顿郡的圣马太教堂创作了一件名副其实的《圣母子》雕像,这件作品使摩尔的一系列母与子雕像所表达的母爱获得了神圣的升华。
1926年,受墨西哥玛雅文化托尔特克神庙门口一尊名为“恰克—莫尔”(ChacMool)神像的启发,摩尔创作了《斜倚的人像》石雕像。
从此,这一人像成为摩尔整个艺术创作历程中又一代表性形体。
其实在欧洲艺术史上,自古希腊开始,无论是男人像还是女人像采取斜倚造型的雕塑很多,在绘画中更是比比可见。
非洲木雕专业知识讲座
《 面具》 木雕 高36厘米 恩格班迪族 刚果(金)
非洲木雕题材
涉及面具在内旳雕刻造型全部为静态, 而且多为单个人物。雕刻并不注重写实, 而是试图呈现一种自然旳本性。他们大 多以为有一种万能之源旳神,他能使一 切生命运转。人们借助宗教祭祀仪式, 让这些神灵来临到雕塑里,并从它们那 里获取神灵旳庇护和智慧。他们相信死 者永远存在于活人中间,而木雕正是其 祖先灵魂旳化身。可能是为了让灵魂有 较大旳空间栖身,非洲人物形象旳头部 显得格外突出。美国第斯曼夫人曾恰本 地为非洲旳艺术作结:“非洲旳艺术制 作,不是徒供欣赏,而是为神灵与王者 服务。而其作用,非为装饰,过去以迄 目前,都是为社会生存而体现与支持他 们旳基本精神价值。”
非洲木雕特点
非洲旳雕刻并不刻意追求形象旳逼真而是用整体写意旳手法 ,脸上旳两只眼睛无非是随意戳上旳小洞,嘴似不经意拉出 旳一条开口,鼻子则概括成简略旳几何形,身上旳造型只取 其势去其形,头饰与耳朵旳夸张似乎是人神之间旳一种意境 。据说毕加索旳立体画风格就是得到了非洲几何形状面具旳 启发。此类大写意旳手法,不求外形旳逼真,不重细节旳刻 划,局部看,显得十分随意简朴;整体看,却透露出一种活 泼鲜跳旳内在生命。木雕是非洲雕刻旳主要载体,它旳地位 如石雕于欧洲,如陶瓷于中国。木雕艺术代代传承,学徒经 过三年左右旳观察和模仿逐渐掌握这一技能,当然,最终没 有结业考试。雕刻者或全职或兼职,这取决于周围旳需求, 在他们旳社会里这些艺人备受尊敬(苏丹西部除外)。木雕 一般由整块旳树干雕刻而成,极少有拼接旳作品。斧子、扁 斧、凿子和锤子等是主要旳工具,完毕旳作品一般经过烧烤 或者用木灰着色,色彩则来自植物和矿物质。因为多用未完 全干燥旳木头雕刻(据说是为保全它旳灵魂),收藏非洲木 雕要格外注意保养,预防裂缝出现。
非洲木雕简介
非洲木雕非洲木雕主要是指热带非洲(也就是西非诸民族)的雕刻。
西非雕刻主要是民族传统木雕。
有小雕像和面具。
炎热的热带气候很容易毁坏木雕,因此先古木雕根本无法保存下来。
但是木雕创作手法源源流长,有着古老的传统,呈现出神秘迷人的光彩。
非洲雕刻简介凡是到过非洲的人,无不被非洲的野性所吸引,从威猛高大的非洲狮,到悠然漫步的非洲象,从罕无人迹的非洲荒漠到碧浪滔天的非洲海角,每一处都体现着非洲毫无掩饰的原始魅力。
在非洲这块辽阔而神奇的土地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艺术,那是幽玄与瑰丽,粗犷与妩媚的交融。
而非洲的雕刻艺术则更具一格,曾在无数人的心中激荡并引起美的思索。
毕加索则毫不客气地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中国和非洲,而西方根本没有艺术可言。
非洲的雕刻并不刻意追求形象的逼真而是用整体写意的手法,脸上的两只眼睛无非是随意戳上的小洞,嘴似不经意拉出的一条开口,鼻子则概括成简略的几何形,身上的造型只取其势去其形,头饰与耳朵的夸张似乎是人神之间的一种意境。
据说毕加索的立体画风格就是得到了非洲几何形状面具的启发。
这类大写意的手法,不求外形的逼真,不重细节的刻划,局部看,显得十分随意简单;整体看,却透露出一种活泼鲜跳的内在生命。
木雕是非洲雕刻的主要载体,它的地位如石雕于欧洲,如陶瓷于中国。
木雕艺术代代传承,学徒经过三年左右的观察和模仿逐渐掌握这一技能,当然,最后没有结业考试。
雕刻者或全职或兼职,这取决于周围的需求,在他们的社会里这些艺人备受尊敬(苏丹西部除外)。
木雕一般由整块的树干雕刻而成,很少有拼接的作品。
斧子、扁斧、凿子和锤子等是主要的工具,完成的作品一般通过烧烤或者用木灰着色,色彩则来自植物和矿物质。
由于多用未完全干燥的木头雕刻(据说是为保全它的灵魂),收藏非洲木雕要格外注意保养,防止裂缝出现。
非洲的雕刻多为宗教题材包括面具在内的雕刻造型全部为静态,而且多为单个人物。
雕刻并不注重写实,而是试图展现一种自然的本性。
他们大多认为有一个万能之源的神,他能使一切生命运转。
红蓝黑简介
红蓝黑简介亚历山大·考尔德(1898-1976)出生于美国费城,他的父亲以及祖父都是雕塑家。
从小家庭就给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1919年,考尔德在新泽西州霍普肯史蒂文斯理工学院的机械工程系毕业,这段学习经历为他以后从事活动雕塑的发明与设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22年,他去纽约业余学习绘画。
从现在的资料显示看,亚历山大·考尔德真正从事雕塑,大约是在1926年去巴黎之后。
在法国现代派雕塑思想的影响下,通过运用一些简单易得的工具材料,如木头、铁丝等,用儿童般的眼光来审视社会的方方面面,来表达自己对艺术新的认识。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20世纪是极具革命性的时代,不管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文化艺术上,社会的其他方面都是如此,人们进入了一个极不稳定性、多元化的社会。
美国雕塑艺术家亚历山大·考尔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创作表现出极大个性。
他以创作风格独特的“活动雕塑”和“静态雕塑”驰名于世,对20世纪的雕塑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余波续然于今中外雕塑界。
他是一个创作精力十分充沛、勤奋努力的艺术家,创作领域很广,从巨大的钢铁雕塑、绘画、挂毯到宝石设计,都无不涉及,他所创作的作品分布于世界各国的公共空间。
他的这样一种“动”的艺术观念把抽象的雕塑艺术生动化、形象化,这些与现代公共环境融为一体的艺术品,为凝固的建筑几何空间增添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让人可以感受到愉悦的视觉快感,感受到雕塑稳固性后的另一道视觉盛宴。
在欣赏考尔德的作品时,我们的思维是在不停地流动中,这种活动的雕塑没有某种固定形象,观者须在雕塑的运动中捕捉视像。
就像瓦莱里说过,大海永远是不断更新的。
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源头自有活水来”,看是平静的海面,却是海纳百川后的博大。
这用来评价亚历山大·考尔德的作品是再恰当不过了。
考尔德大多是运用铁丝、铁叶子,通过焊接的技术来架构一件艺术作品,把组成雕塑的各部件按照需要来涂成不同的颜色,雕塑随着气流的不同来展现本是稳固雕塑存在的不同面貌。
亨利·摩尔及雕塑作品
1969年的亨利·摩尔亨利·摩尔(HenryMoore,1898—1986)曾先后进入利兹美术学校和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严格的学院派训练使他获得了扎实的雕塑基本功,但真正影响他艺术观念的却是大英博物馆里的埃特鲁利亚、前哥伦布时期的美洲和非洲黑人的雕塑以及当时英国艺术理想家罗杰·弗莱、克莱夫·贝尔等人的美学思想。
摩尔把原始艺术对人的生命的热烈追求和表现形式的率真质朴,与现代艺术反对模仿、摒弃再现以及追求形式本身的独立价值的观念结合起来,走上了一条既保持西方传统艺术精神,又具有现代审美品格的艺术之路。
他要表达的永远是一种对生命的温和亲情传统文化基因在摩尔身上的遗传体现在他对人本主义的坚持,落实到雕塑上就是始终将人像作为他作品的中心题材。
摩尔说:“我并不认为我们将会脱离以往所有雕塑的基本立足点,那就是人。
就我而言,我需要的是组成人像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作品是具象的。
”除了少数雕刻着狗、蛇和绵羊等动物形象的作品之外,摩尔的绝大部分作品都雕刻的是人像。
1924年,摩尔模仿前哥伦布时期的印第安雕塑风格创作了第一件《母与子》雕像,此后,母与子形象便以各种姿态反复出现在摩尔的雕塑作品中,成为他毕生的保留母题。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母与子组合群像就成为人类艺术的表现对象,这是一个永恒而崇高的爱的主题。
在基督传统中,一幅没有标注具体姓名的母子图通常可以作为“圣母子”形象来解读。
事实上,摩尔在1943—1944年应邀为英国北安普顿郡的圣马太教堂创作了一件名副其实的《圣母子》雕像,这件作品使摩尔的一系列母与子雕像所表达的母爱获得了神圣的升华。
1926年,受墨西哥玛雅文化托尔特克神庙门口一尊名为“恰克—莫尔”(ChacMool)神像的启发,摩尔创作了《斜倚的人像》石雕像。
从此,这一人像成为摩尔整个艺术创作历程中又一代表性形体。
其实在欧洲艺术史上,自古希腊开始,无论是男人像还是女人像采取斜倚造型的雕塑很多,在绘画中更是比比可见。
非洲黑人雕刻艺术
非洲黑人雕刻艺术非洲黑人雕刻艺术《母后头像》青铜16世纪初高40厘米贝宁尼日利亚庄严的母后头像表达出一种豪华、威严之感,凝视的眼神和紧闭的双唇深刻地揭示出母后丰富的精神世界。
典型的女人发饰上的网纹图案、碧玉、珊瑚及玛瑙串珠饰物是作为统治者权贵标志的真实写照。
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贝宁出现了一种铸造得很厚重的、具有高度概括的纪念性头像。
这件作品是贝宁艺术高峰的代表作。
《国王头像》青铜13世纪高34.9厘米伊费尼日利亚这是13世纪尼日利亚艺术鼎盛时期的代表作。
面容、刺花刻纹和饰满串珠的王冠塑造得十分精致,面庞的轮廓、耳朵的造型以及眼睛和嘴唇的线条协调,整个轮廓线生动清晰。
《装饰面具》象牙15世纪~16世纪高24厘米贝宁尼日利亚这是一件镶铜象牙面具,面具头上的饰物是由一群有胡须的葡萄牙人头像和串珠组成。
此面具不仅以雕工精致著称,还以其略带忧郁却充满智慧的目光而引人入胜。
《祖先雕像》木雕18世纪高77厘米多贡族马里近代的多贡族雕像趋向几何形体,具有庄严宁静之感,《祖先雕像》就是这样一种抽象的几何形雕像。
它的特点是雕面明显,雕线多呈直角形,身躯与四肢有如宝石般的切面,肚脐呈金字塔形,头部形成一个半圆形,在下颏处切断,眼睛和嘴是方形,两耳为半圆形,鼻直如箭。
《双脸面具》木雕19世纪高35厘米鲍勒族科特迪瓦鲍勒族是科特迪瓦最大的部族之一。
在鲍勒族面具艺术中,没有死亡的恐怖感和恶魔的恐惧形象,面部的表情大多安静文雅,细部的制作极其精巧,清楚的睫毛,分明的眼眶,光滑额头上的装饰性刺花,波纹起伏的发饰或头饰,脸庞的曲线轮廓——这一切都使人感觉到鲍勒族雕刻家们的艺术敏感性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双脸面具》就是这样的面具。
《祖先像》木雕18世纪~19世纪高91.5厘米塞努福族科特迪瓦塞努福族是西非沃尔特河流域的农业民族,定居在科特迪瓦。
他们的雕像形式简练,充满活力:向前突出的头部和乳房形成一种韵律感。
下颏前倾,乳房圆尖,腹部在肚脐处向前突出,两臂细长,肩膀后倾,背部弯曲,从而使雕像具有平衡感和节奏感。
西方艺术史:非洲黑人美术非洲民族雕刻【113】
西方艺术史:非洲黑人美术非洲民族雕刻【113】非洲、拉丁美洲古代美术非洲是一个多民族的大洲,它的原始民族雕刻,主要是指热带非洲,也就是西非诸民族的雕刻。
这一地区的雕刻主要是民族传统木雕。
如果不涉及到日用品的装饰雕刻,木雕艺术可分为两个范畴:小雕像和面具。
在非洲,木雕的创作和用途都与宗教信仰有联系,这是人类原始艺术的一大特征,而这种宗教信仰又制约于氏族部落的伦理、道德、法律和美学准则。
在氏族部落和早期的国家里,这些准则又得到特殊的组织,即"宗教秘密会社"的支持,有许多雕像和面具就是"会社"举行各种仪式的法器。
非洲黑人雕刻的创作思维是部族宇宙观影响下的产物,这是他们作品表现形式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由作者的个性所决定的。
非洲木雕艺术具有极其感人的纯朴、稚拙、粗犷和强烈的形象性。
我们从非洲传统木雕中感受到一种生命力,却难以感受如西欧古代雕刻那样的肌肤与骨骼结构。
形象是极度变形的,出人意料地夸张,但也决非臆造,而是几代人从艺术视觉中积淀而成的共同概念的反映。
不管哪一个非洲部族人,他们的作品都蕴有大胆的创造精神,感情强烈,富有刺激性。
非洲木雕不可避免地与宗教祭祀仪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际上它是原始民族的图腾和祖先雕像。
非洲原始民族认为,死不是生存的终结,而是生命转移的另一种形式。
他们崇拜死者,认为死者永远存在于活人中间,相信他们有超自然的力量,应给他们以新的避居所——雕刻品。
因而木雕被看作是一种具有魔力的神物,也是死者的居所,至于形象是否肖似,造型是否准确则无关紧要,主要是给幽灵制造一个栖身之物。
非洲原始民族按万物有灵论的概念去理解生活,宗教和巫术是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
他们还认为宗教用的雕像和舞蹈面具是祖先灵魂或大自然神灵的化身,而面具佩戴者就具有灵魂的本性,面具不只是为了遮盖佩戴者的真面貌,而是为了显示灵魂的本性。
非洲雕刻表现各种大小神灵与祖先的灵魂,包括有神威的妖魔鬼怪。
漫谈神秘的诺克雕塑
漫谈神秘的诺克雕塑约公元前700~公元400年非洲尼日利亚扎里亚地区的雕塑。
1931年,在扎里亚地区诺克村发现一些赤陶头像。
这些头像比真人头略小,它们与周围已经为人所知的艺术没有任何联系。
1944年,英国考古学家B.法格在离诺克不远的杰马发现了一件精致优美的赤陶头像。
此后,在尼日尔河和贝努埃河汇合处的广大地区开采锡矿时,从8米深的岩层出土一些属于同一传统的赤陶雕像残片、动物雕塑、石制工具、金属工具及其他容器。
按照其最初发现地,把这种雕塑叫作诺克雕塑。
后来,这种雕塑在其他地区也有所发现,在一些露天矿坑里几乎都发现过赤陶雕塑品及其他物件。
从这些作品上,可以看出其形态和风格日臻完善的发展。
当时可能已经有了专门工匠从事雕塑创作。
这种雕塑是这一地区最早使用铁器的黑人部族文化,后来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宗教和艺术可能受到它的影响。
由于开矿,遗物遭到了严重破坏,只保存下来很少一部分不易损坏的头像和小雕像残片。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以及铁器在西非出现的时代和某些地质变化过程的特点,确定诺克雕塑的年代为公元前700~公元400年间。
它是一种石器和早期铁器时代之间的艺术,在公元前300~公元200年间发展到了顶峰。
除埃及雕塑传统外,诺克赤陶雕塑是现知最早的非洲雕塑传统。
诺克赤陶雕塑具有鲜明的独特风格,制作者为了使作品具有充分的表现力而运用各种艺术手法。
诺克雕塑几乎没有像伊费雕塑那种合乎规范的因素和墨守成规的痕迹。
一件著名的诺克头像具有蓬松的发型、突起的颧骨和紧张的面部表情。
另一件杰马头像也同样富于表情,前额饱满,眼睛圆大,嘴角线条生动。
在卡加拉附近发现的一件有胡须的头像也属于这种风格。
一些不大的赤陶头像在制作和技术上属于“长耳朵”风格。
这种雕塑形象具有柔和平稳的转折面。
虽说线条不奔放,但并未影响形象的表现力。
相反,变形加深了怪诞的印象。
突起的前额占据半个脸部,鼻子短小扁平,口小似鸟嘴,下颏轮廓模糊。
比例从上往下缩小是非洲雕刻的特点之一,也是诺克雕塑的特征。
马丁·路德·金雕像“中国制造”
马丁·路德·金雕像“中国制造”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8年第20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这个标签出现在几乎世界的每个大商场,带着这个标签的商品让西方人惊呼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2011年,“MADE IN CHINA”也开始在世界文化艺术的百花园里释放争艳的芳香。
2011年8月28日,又一面“MADE IN CHINA”的旗帜在美利坚的上空高高飘扬。
一尊28英尺高耸立在华盛顿国家广场中央的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巨石雕像,是中国湖南籍雕塑家雷宜锌用4年时间在中国制作的。
这一天,当美国总统奥巴马为这尊巨石雕像揭幕时,全美各大媒体用镜头记录了这一美国建国以来人数最多的揭幕大典。
与此同时,“金”巨雕的制作者雷宜锌(美国人称“中国雷”)和雕像是“MADE IN CHINA”的声音响彻北美大地。
笔者曾访问了这位用“MADE IN CHINA”让海外华人备感自豪的雕塑家。
雷宜锌告诉笔者:“这个名为“希望之石”的花岗岩纪念碑由159块巨型花岗岩组成,最重的一块有40多吨;整个雕像根据美国要求采用无缝粘接技术,全部的花岗岩均来自中国福建。
整个马丁·路德·金纪念公园占地约1.6公顷,耗资1.2亿美元,位于华盛顿国家广场中心,背对林肯纪念堂,面朝杰斐逊纪念堂,是华盛顿市内最高的纪念人像雕塑”。
介绍到这里时,雕塑家雷宜锌有些激动地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得到这个机会,一个中国的雕塑家得到了它。
这对我来说已经是最高荣誉了”。
笔者问雷宜锌:“听说在美国艺术界有人反对在马丁·路德·金雕像刻上“MADE IN CHINA”,是这样的吗?”雷宜锌说:“是的,这尊巨石雕像由‘MADE IN CHINA’,一些美国的艺术家是不赞同的。
反对者的理由是‘MADE IN CHINA’是宣传工具,他们说,你们中国愿意把哪位历史伟人的雕像交给美国黑人艺术家做吗?”雷宜锌举了一个例子:一位美国黑人雕刻家说他第一次从电视上听到马丁·路德·金的雕像将“MADE IN CHINA”的消息时,他觉得自己“像是被掴了一巴掌”。
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作品
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作品立体主义时期(1907—1916年):1906年,毕加索初次看到黑人的雕刻,受到莫大的感动。
黑人原始、大胆、强烈的造型,给毕加索很大的刺激。
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成为他创造立体派风格的里程碑。
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1909年,当爱情逐渐消逝,毕加索笔下的费尔南德也发生了改变。
毕加索的立体派不是纯美学,而是走向理性、抽象,将物体重新构成、组合,带给人更新、更深刻的感受。
一、毕加索《亚威农少女》,布面油画,244*233cm,创作于1907年,现藏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毕加索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
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这幅画在以后的十几年中竟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至还波及到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等其他领域。
《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毕加索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
《亚威农少女》灵感来源于伊比利亚雕塑和非洲面具。
毕加索参观巴黎人类博物馆时,被非洲土著人艺术,特别是黑人雕刻的那种简练朴素、怪异和粗犷的造型所吸引。
画中少女们变了形的脸,是画家探索伊比利亚人和非洲黑人雕塑的结果。
青年时代的毕加索曾长期在巴塞罗那生活,他对巴塞罗那的亚威农大街非常熟悉。
亚威农大街是当时欧洲著名的红灯区,是妓女和三教九流的各等人物常出没的地方。
画家从青年时代的记忆中找到了灵感,以其在亚威农大街上见到的景象创作了这幅《亚威农少女》。
这幅画画面上一共有5个少女,或坐或站,搔首弄姿,在她们的前面是一个小方凳,上面有几串葡萄。
人物完全扭曲变形,难以辨认。
画面呈现出单一的平面性,没有一点立体透视的感觉。
所有的背景和和人物形象都通过色彩完成,色彩运用得夸张而怪诞,对比突出而又有节制,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难得一见的毕加索雕塑欣赏
难得一见的毕加索雕塑欣赏巴勃罗·毕加索一直以绘画大师而闻名,但作为雕塑家的毕加索却鲜有人知。
1965年,当毕加索为芝加哥市政中心前的广场设计城市雕塑时,他做雕塑已经有60多年了,一直“用一种自学者的自由来探索着这一媒介”。
无论是爱人费尔南德还是玛丽-特海斯,无论是吉他还是斗牛,这些频繁出现在毕加索画作中的主题同样成为他雕塑的灵感。
从9月14日开始至明年2月,MOMA 将展出来自各大国际性机构与私人收藏的毕加索所作的150余件雕塑作品,这是自1966年的巴黎大皇宫里程碑式的展览“致敬毕加索”后,在美国的首次毕加索雕塑大展。
在观看展览前,先来认识一个作为雕塑家的毕加索。
玫瑰时期的开启者费尔南德·奥利弗▲《妇女头像(费尔南德)》,19091904年,毕加索与费尔南德·奥利弗相恋。
以费尔南德形象所塑的这座雕塑是毕加索在1909年秋天于巴黎创作的作品,最初以粘土捏塑,后来被铸成了青铜作品。
1909年,毕加索在西班牙奥尔塔度过了夏天,并画下了大量费尔南德的画像,《妇女头像》也作于这期间。
《妇女头像》以立体主义的原则和非洲民间木雕的几何化手法,将人物的五官组构成交织的几何形体,是依据毕加索立体主义造型理论探索出的雕塑作品。
▲费尔南德·奥利弗1904年,毕加索与波希米亚的模特费尔南德于一场暴雨中相遇,并很快堕入爱河,他们在蒙马特高地被称为“洗衣船”的小阁楼上同居了。
毕加索开始了他的“玫瑰时期”,浪漫的粉红色取代了忧郁的蓝色。
▲《费尔南德肖像》,1909与费尔南德一起的日子让毕加索从情欲中感受到了重生的快乐,他开始更频繁地运用裸体创作:《马戏团之家》、《玫瑰色的裸女们》、《花篮女人》……著名的《亚威农少女》就创作于这期间,并被认为是毕加索首幅具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
▲《费尔南德肖像》,19091908年秋天,毕加索和费尔南黛终于搬离了“洗衣船”。
不久后,毕加索厌倦了费尔南黛,为躲避她而常常回到“洗衣船”的旧画室作画。
亨利·摩尔的雕塑艺术
亨利·摩尔的雕塑艺术内容摘要:亨利·摩尔是现代雕塑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
他在吸收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对现代雕塑艺术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革新。
尤其是他的大型室外雕塑,既遵循了人文主义的道路,又把作品完全融合到现代的环境中去,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关键词:雕塑材料的真实空间主题环境20世纪的世界雕塑艺术可以说是西方人的天下,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在这漫长的100年里充满了变革与传播。
在众多的艺术家中,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在这一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果说19世纪罗丹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那么亨利·摩尔则把现代雕塑推到了另一种高度。
摩尔的雕塑艺术以其独特的个性语言将雕塑完全推向室外,达到了一种与自然、与人的共语状态,具有深远的艺术影响力。
亨利·摩尔1898年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约克郡的卡索福德镇矿工家庭。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摩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在16岁时获得了剑桥高级证书。
“一战”爆发后,摩尔应征入伍,后在法国作战中因毒气所伤回国治疗,1919年退伍并被录取到利兹艺术学院学习雕塑艺术,第二年获得了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奖金。
在皇家艺术学院求学期间,摩尔得到校长威廉·罗森斯汀爵士的赏识和大力支持而成为皇家艺术学院的一名雕塑教师,这对于摩尔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20世纪30年代初期,摩尔的一次展览给他带来了莫名的污蔑和攻击,他的顶头上司利用这些流言迫使摩尔离开了皇家艺术学院,后来摩尔去了切尔西艺术学院重新开始雕塑教育一直到1940年。
摩尔于1986年逝世。
在摩尔长寿的一生中,创造了大量的雕塑作品,母与子群像和斜倚的人物是他创作的基本主题。
就形式和材料而言,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摩尔早期的艺术生涯中,他从大英博物馆、国家艺术馆等艺术宝藏中吸收大量的养分,受到米开朗琪罗、乔托、马萨西乔等大师作品的深刻影响。
1926年至1930年之间,他的作品明显受到前哥伦比亚雕塑的影响。
非洲古代雕塑
贝宁雕塑贝宁雕刻(Beninsculptures)包括铜雕、牙雕、木雕等,是世界艺术中的典范之一,也是非洲的雕塑艺术中最具有震撼力的雕塑艺术,可与古希腊、古罗马等高度发达的欧洲文明的雕刻媲美。
这类雕塑大都采用失蜡法铸造,装饰在宫殿的立柱和横梁上,图案有的是赞美国王至高无上的权力,有的是记录贝宁宫廷生活和典礼仪式,向全世界展示了一支活跃在古代尼日利亚,也是古代非洲高度发达的文明。
贝宁王国宁静的尼日尔河,蜿蜒数千公里,从容不迫地流过西非的心脏。
她不仅灌溉着这片广袤的土地,哺育着这里的人民,同时创造了非洲人引以为自豪的马里王国、松加依王国和贝宁王国文明。
而作为贝宁王国文明象征的雕刻文化,则是非洲文化艺术园地中绽开的璀璨花朵。
作为中世纪形成的一个黑人王国,在贝宁王国存在的800年中,一直是非洲大陆发达的文化中心之一。
贝宁王国以制作精美的牙雕、木刻以及铜和赤陶的雕塑等艺术品闻名,被世人称之为“贝宁文化”。
贝宁王国的青铜艺术正是在这种特有的文化氛围中逐渐发展成熟,进而达到艺术的顶峰,成为贝宁王国文明的象征。
贝宁王国是一个地处西非几内亚湾沿海地区热带丛林深处的非洲古国,在伊费东南240公里处。
在14世纪以前由埃多人建立,15世纪已经相当强大,在16、17世纪达到全盛时期,1897年并入英属尼日利亚。
雕刻题材简介贝宁雕刻是典型的宫廷艺术,雕刻作品主要是姿态自然的圆雕和浮雕,雕像的题材以表现国王,王后为多,太子,达官,僧侣,贵族、武士、猎人、乐师、传教士和随员也都有出现,还有表现历史人物,或为神造像的。
国王雕像头顶王冠,满戴胸徽,有时还用鳗鱼作腿──象征他们是海神奥洛贡。
武士雕像则是右手持矛、左手拿盾、全身披挂的立像。
一般说来,青铜雕像是静态的,讲究匀称协调,尺寸大小依被表现对象的身份地位而定。
代表作有《国王头像》和《母后头像》等。
母后头像目前,还有10余件16世纪初的贝宁母后头像保存至今。
其中著名的青铜制《母后铜像》(现藏大英博物馆)是贝宁母后祭坛上的青铜纪念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名称:欣赏活动—黑人雕塑
活动目的:
1.欣赏黑人雕塑,了解黑人雕塑的造型特点。
2.学会查找资料的方法,养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3.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体验泥塑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实物投影仪、电视机、《非洲雕塑》画册、非洲雕塑实物:
2、非洲音乐磁带、录音机:
3、工具材料:竹刀、竹签、泥拍、紫砂泥块、盛水盘若干:
4、各色卡纸、毛线、花布、稻草等用于装饰的材料若干;剪刀若
干
5、有关非洲黑人的图书、图片若干。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黑人雕塑的造型特点及表现手法,
难点是表现出黑人的特征。
环境创设:
1.将有关黑人的各种图书、图片放置在资料区,以便幼儿查找。
2.各种泥塑作品及黑人雕塑实物展示在陶艺室四周,让幼儿欣赏。
活动过程:
一、师生共同讨论关于黑人的问题。
小朋友提出了很多关于黑人的问题,老师请你们回去自己解
决,你们找到答案了吗?
1.黑人的牙齿、指甲为什么那么白?
2.黑人为什么穿得那么少?为什么用树叶、兽皮做衣服?
二、欣赏黑人雕塑,感受雕塑作品的夸张效果及作品整体的
美感。
老师回去也找了一些资料,我发现非洲人特别喜欢做自己的
雕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用投影仪欣赏雕塑图片】
1 欣赏第一幅作品。
(1)你喜欢它吗?喜欢它什么地方?
{2)我们的牙齿有没有这么大?它的牙齿为什么做这么大?(了
解夸张的表现手法)
{3)猜猜它的心情怎么样?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我们来‘学学看。
2.出示另一张雕塑图片,你们发现这个雕塑和刚才看到的
雕塑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它什么地方?
3.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几个真的非洲雕塑,你们看,这些
有趣的东西都是非洲黑人用泥、木头做成的,他们非常聪明、爱
动脑筋,把它们做成纪念品放在家里或挂在身上,还可以作为展
品供大家欣赏。
三、幼儿创作,体验雕塑的感觉。
1.老师准备了一些黑黑的泥,我们也来学黑人做黑人的雕像,好吗?(播放非洲音乐)
2.鼓励幼儿大胆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根据需要可以到
资料区查找资料。
四、评价、展示幼儿作品。
1.幼儿互相欣赏,自由谈论、评价作品。
2.将幼儿作品展示在活动室内,布置“黑人雕塑”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