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膜病(完整版)
口腔黏膜病图示
天疱疮
增殖性天疱疮
唇舌疾病
干燥综合征
NEXT
沟纹舌
NEXT
肉芽肿性唇炎
剥脱性唇炎
AIDS之毛状白斑
BACK
AIDS之毛状白斑
口腔黏膜病
• • • • • • •
口腔黏膜病概述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 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 口腔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 口腔黏膜大疱类疾病 唇舌部疾病
口腔黏膜病
概 述
正常唇红
NEXT
正常颊粘膜
NEXT
正常舌腹 口底粘膜
NEXT
正常硬腭粘膜
NEXT
正常牙龈
NEXT
正 常 舌 背 粘 膜
白斑
NEXT
白 斑 斑块状
白 斑
皱纸状
白 斑
颗粒状
白 斑
疣状
甲苯胺蓝染色阳性结果
扁平苔藓
NEXT
扁 平 苔 藓
盘状红斑狼疮
NEXT
盘状红斑狼疮
பைடு நூலகம்
口腔黏膜 变态反应性疾病
药物过敏性口炎
NEXT
血管神经性水肿
多形性红斑
虹 膜 状 红 斑
口腔黏膜 大疱类疾病
寻常型天疱疮
揭皮试验
4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复发性口腔溃疡next轻型阿弗他溃疡轻型阿弗他溃疡重型阿弗他溃疡疱疹样阿弗他溃疡重型阿弗他溃疡白塞氏综合征next创伤性黏膜血疱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白斑next白斑斑块状白斑皱纸状白斑颗粒状白斑疣状甲苯胺蓝染色阳性结果扁平苔藓next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next盘状红斑狼疮口腔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过敏性口炎next血管神经性水肿多形性红斑虹膜状红斑口腔黏膜大疱类疾病寻常型天疱疮揭皮试验天疱疮增殖性天疱疮唇舌疾病干燥综合征next沟纹舌next肉芽肿性唇炎剥脱性唇炎aids之毛状白斑backaids之毛状白斑
口腔粘膜病(完整版)
口腔粘膜病(完整版)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口腔粘膜病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1、过度正角化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过度不全角化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2、角化不良(错角化)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3、上皮异常增生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4、棘层松解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多见于天疱疮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空泡性变: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肿大,胞质清亮,呈空泡状(本质属于水变性). 液化:细胞液化溶解而破碎(本质属于液化性坏死).6、疱粘膜或皮肤内液体的贮存形成半圆形的突起口腔粘膜其他地方的庖形成后易破裂,不易结痂皮分类:按内容物(水疱、血疱、脓疱)按大小(5mm 为标准,大疱、小疱) 疱疹:小的水疱聚集成簇.7、糜烂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引起上皮浅层破坏,未侵及上皮全层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8、溃疡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溃疡累及上皮层,不留瘢痕,累及粘膜下层,可留瘢痕9、斑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局限,大小不一;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如红斑(粘膜固有层的血管充血)、黑斑(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增多)10、丘疹消失后不留痕迹表现:①上皮增生;②浆液渗出;③炎症细胞浸润肉眼:黏膜或皮肤上突起的小疹,大小不等,针头或粟粒样大,红色或灰白色,质较硬镜下:上皮增厚,表层可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固有层有浆液渗出及炎细胞浸润第二节口腔粘膜病一、白斑(P208)癌前病变1、定义:指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被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口腔粘膜病PPT课件
• 病理变化特征 • 过度角化 • 基底膜完整 • 固有层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 上皮异常增生 • 主要掌握定义、临床表现、病理变化
• 溃疡 • 假膜 •斑 • 嗜碱性变性
一、过度角化
过度角化(角化亢进)
过度正角化 均质红染
过度不全角化 有固缩的细胞核
过角化临床表现为白色斑块
一、过度角化 (Hyperkeratosis)
1. 概念 角化层的过度增厚
2. 临床表现 乳白色/灰白色
3. 组织学分类 过度正角化 过度不全角化
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第十三章
细胞溶解破坏,基底膜不清
• 液化 • 水肿严重、细胞溶解、基底膜不清
晰
疱
1. 概念 粘膜/皮肤内液体积聚
2. 分类 根据大小
大疱:>5mm 小疱:1~3mm-疱疹
水疱:疱液-清亮 根据疱液性质 血疱:疱液-血性
脓疱:疱液-粘稠脓液
疱的组织学分类
第十三章
疱的部位模式图
溃疡型
– 均质型: – 均一白色,
平
– 非均质型:红白 间杂、高低不平
– 疣状型:不规则 尖头/钝头突起
• 颗粒型:圆形、红 色/白色、稍突起 的颗粒
• 溃疡型:溃疡形成
四、病理变化
1. 上皮厚度 均质型:上皮均匀增生
– 非均质型:
– 上皮局部增生、 局部萎缩
2. 表层 过度正角化 过度不全角化
• 过度正角化(Hyperorthokeratosis) • 核消失、粒层明显
• 过度不全角化(Hyperparakeratosis) • 核未消失、粒层不明显
第十三章
《口腔黏膜病》课件 (2)
1 主要病因
2 发病机制
口腔黏膜病的主要病因包括免疫系统失 调、病毒感染、损伤和遗传因素。
口腔黏膜病的发病机制涉及炎症反应、 细胞凋亡、自身免疫等复杂的生理与病 理过程。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症状
口腔黏膜病的临床症状包括疼痛、出血、溃 疡、红斑、白斑、肿胀等。
诊断标准
口腔黏膜病的诊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准主要根据病史、临床 表现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判断。
《口腔黏膜病》PPT课件 (2)
口腔黏膜病是一类常见的口腔疾病,本课件将介绍口腔黏膜病的病因、发病 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预防方法。
疾病简介
定义
口腔黏膜病是指口腔内黏膜组织出现异常 变化或病变的一类疾病。
常见的口腔黏膜病种类
口腔溃疡、白斑、红斑、口腔扁平苔藓等 是口腔黏膜病的常见类型。
病因与发病机制
治疗与预防
1
治疗方法
口腔黏膜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
预防措施
2
疗、口腔护理和手术治疗等。
口腔黏膜病的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口 腔卫生、合理饮食和避免损伤等。
口腔常见黏膜病修改版
• 角化程度较高的龈、腭部较少发生。发作 时溃疡有凹、红、黄、痛特征。即溃疡中 央凹陷,基底不硬,周边有约1mm的充血 红晕带,表面覆有浅黄色假膜,灼痛感明 显。
• 轻型阿弗他溃疡复发有规律,一般分为发作期、 愈合期和间歇期。发作期又细分为前驱期和溃疡 期。
• 前驱期有粘膜局部不适,触痛或灼痛感; 约24小时候出现白色或红色丘疹状小点; 约2-3天后上皮破损,进入溃疡期;再经4-5 天后红晕消失,溃疡愈合,不留瘢痕。整 个发作期1-2周,有不治而愈的自限性。间 歇期因人而异。
• 3.疱疹样阿弗他溃疡:又称阿弗他口炎。溃疡小 而多,散在分布于黏膜任何部位,直径小于 2mm,可达数十个之多,似满天星。邻近溃疡 融合成片,黏膜充血发红,疼痛较轻型阿弗他溃 疡重。唾液分泌增加,可伴头痛、低热、全身不 适、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发作后不留瘢痕。
• 诊断:根据临床体征和复发性及自限性的 病史规律,不必作活检即可诊断。依据溃 疡特征可分型。但长期不愈的溃疡,应警 惕癌肿,需活检。
不损失基底细胞层。其大小形状不定,边界 不清,表面光滑。黏膜糜烂常见于上皮内疱 破溃后,如单纯疱疹,天疱疹,或由机械创 伤所造成,并可呈边缘模糊的线形。因为上 皮部分缺失而呈红色,其下方结缔组织的多 血管状态也更明显易见。糜烂可能有痛感。
• 结节 • 是一种白色突起于口腔黏膜的实体病损。它是一个结缔组
•疱 • 黏膜内贮存液体形成疱,呈圆形,突起,直径2-5mm,
表面半球形。疱在不同的形成和愈合时期,可为单个 或多个的病损,若疱的部位在内皮,称为上皮内疱; 若在皮下,称基层下疱或上皮下疱。疱一旦破裂,则 形成糜烂或溃疡。疱性损害,可见于病毒感染、药物 反应、烫伤和疱性皮肤病等。
• 大疱 • 一种大的水疱型病损,直径5mm以上。大疱壁的厚薄,取决于
第十三章口腔黏膜病
第十三章口腔黏膜病第十三章口腔黏膜病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软组织中的疾病。
主要为局部性病变,也有一些是全身疾病在口腔中的表征。
口腔黏膜病的种类繁多,其中有些是常见病。
本章主要叙述黏膜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同时也列举一些常见的口腔黏膜病的临床病理以及与自身免疫相关的黏膜病的病理与免疫病理,作为认识黏膜病的基础。
但是对黏膜病的诊治不仅需要病理与临床密切结合,还需要局部与全身结合。
所以,需要通过临床实践,才能不断加深对口腔黏膜病的认识、了解。
第一节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变化(一)过度角化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也称角化亢进,是指黏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
在组织学上可分为过度正角化(hyperorthokeratosis)和过度不全角化(hyperparakeraiosis)两种。
过度正角化是角化层增厚,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核消失,形成均匀性嗜伊红染色的角化物,伴有粒层增厚且透明角质颗粒异常明显;过度不全角化为增厚的角化层中胞核未分解消失,粒层增厚不明显(图13-1)。
(二)角化不良角化不良(dyskeratosis)也称错角化,为上皮的异常角化,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内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图13-1)。
角化不良有两种情况:一为良性角化不良,多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出现;另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有时可见胞核,细胞形态有一定异型性,见于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
(三)棘层增生棘层增生(acanthosis)为棘细胞层较正常肥厚,增厚的棘层常不规则,伴有上皮钉突的延长或增宽。
棘层的肥厚可由于棘层细胞的肥大或细胞数目增加所致,但通常是由于细胞数目增加所致。
此病变常见于白斑。
(四)上皮异常增生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和细胞非典型增生是两个词,为WHO(1978、1996)口腔癌和癌前病变研究中心提出:个别细胞改变称为非典型性(atypical),上皮总的紊乱称为上皮异常增生。
(完整word)口腔粘膜病学个人整理
第一章口腔粘膜病学概论.分类:被覆黏膜、咀嚼黏膜、特殊黏膜结构:上皮层(基底层、棘层、粒层、角化层)、基底膜、固有层、黏膜下层功能:屏障保护功能(唾液屏障、上皮屏障、免疫屏障)感觉功能、温度调节及分泌功能等★口腔黏膜病的基本特点(1)性别:某些疾病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如RAU发生于女性者明显多于男性(2)年龄:如RAU好发于青壮年(3)部位:口底—舌腹的U形区、口角内侧三角形区域、软腭复合体为危险区域(4)损害:更迭性与重叠性、部位的差异性、病损的共存性(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类型的损害称为更迭性;不同疾病在不同阶段出现相同的损害称为重叠性)(5)诊断方法:除了结合临床病损进行诊断,还常需结合病理,有时还需要治疗性诊断(6)治疗: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局部疾病全身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7)转归:大多预后良好,某些也有癌变的可能★口腔黏膜病的基本临床病损(1)斑macule与斑片patch:指皮肤黏膜上的颜色改变,常较周围颜色变深,直径小于2cm称为斑,大于2cm称为斑片。
斑与斑片一般不高出黏膜表面,不变厚,亦无硬结。
(2)丘疹papule:黏膜上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
基底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形状可以为尖形、圆形或扁平形,颜色呈灰白色或红色,消退后不留痕迹.扁平苔藓为典型的丘疹。
丘斑plaque:多数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其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为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比较平滑或粗糙,可看到有沟裂将病损分割开.白斑和癌可呈现丘斑病损(3)疱vesicle:黏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疱,呈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大于1cm称为大疱bulla;由脓性物取代透明的疱液称为脓疱pustule。
上皮内疱——疱在上皮内称为上皮内疱,只有上皮的部分形成疱壁,疱壁较薄而柔软上皮下疱—-疱在上皮下称为上皮下疱,上皮全层构成疱壁,疱壁较厚。
(4)溃疡ulcer:是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表层坏死脱落而形成凹陷。
口腔黏膜病 精简 打印版.doc
第一章口腔黏膜病概论第一节概述口腔粘膜(oral mucosa)①被覆粘膜:唇、颊、软腭、口底舌腹(角化低)②咀嚼粘膜:龈、腭(正角化)③特殊粘膜:舌(主味觉,角化)口腔粘膜病 (oral mucosa diseases)(oral medicine)①感染性疾病②非感染性疾病③癌前病变④全身疾病的口腔表现口腔粘膜病的特点:①与全身系统因素关系密切②与外胚层来源的皮肤关系密切③种类众多、形态各异、同病异症、异病同症第二节口腔粘膜的结构与功能口腔粘膜上皮的结构:1) 组织来源:外胚层2) 分层①上皮:角化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②基底膜复合物:半透膜③固有层:乳头层、网状层④粘膜下层:粘附细胞及细胞代谢1)上皮:①角质形成细胞②非角质形成细胞:黑色素C 、郎罕C 、麦克尔C2)结缔组织:①成纤维细胞②其他细胞:肥大C、巨噬C 、游走C3)细胞周期(见图)口腔粘膜的功能:①屏障功能:唾液屏障、上皮屏障、免疫细胞屏障、免疫球蛋白屏障②感觉功能③味觉功能④消化功能⑤支持、供给、连接、固着功能第三节口腔粘膜的代谢与更新*第四节口腔粘膜的增龄性变化第六节口腔粘膜临床病损特点常见病损斑—丘斑—丘疹疱—大疱—脓疱溃疡—糜烂—假膜—坏死—坏疽萎缩—皲裂结节—肿块e.g.疱(vesicle )①上皮内疱:天疱疮②上皮下疱:类天疱疮、病毒感染、药物反应、烫伤第二章口腔粘膜感染性疾病第一节口腔单纯性疱疹第二节带状疱疹第三节手-足-口病第四节口腔念珠菌病第五节口腔结核第六节球菌性口炎第七节坏疽性口炎第八节深部真菌病第三章口腔粘膜变态反应性疾病第一节概述变态反应性疾病免疫机理Ⅰ型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小部分药物过敏性口炎血管神经性水肿Ⅳ型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大部分药物过敏性口炎接触性口炎多形渗出性红斑第二节药物过敏性口炎第三节过敏性接触性口炎药物过敏性口炎和接触性口炎(Stomatitis Medicamentosa & Contact Stomatitis )①病因:过敏原②临床表现a.口腔粘膜:水疱,糜烂,溃疡,假膜b.皮肤:红斑,丘疹,水疱,糜烂,痂皮c.固定性药疹d.其他部位和脏器: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莱氏综合征③诊断a.病因追问技巧b.激发试验④治疗a.抗过敏b.皮质激素c.中药d.局部处理第四节血管神经性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Angioneurotic Edema)①临床表现:好发于头面部疏松结缔组织②诊断和鉴别诊断(肉芽肿性唇炎、根尖周炎、蜂窝组织炎)第五节多形性红斑多型渗出性红斑(Erythema Multiforme Exudativum)①病因②临床表现特点a.多种形态红斑性皮肤损害b.★虹膜状红斑(靶状红斑)c.大疱型红斑d.大面积口腔粘膜糜烂:好发于唇部[斯-约综合征]③病理特征④诊断和鉴别诊断:药疹、白塞病、天疱疮、类天疱疮⑤治疗原则a.抗过敏b.控制继发感染和支持疗法c.皮质类激素的使用d.中药第四章口腔粘膜溃疡类疾病第一节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第二节白塞病第三节创伤性血疱及溃疡第四节放射性口炎第五节莱特尔综合征第六节口腔粘膜嗜酸性溃疡第五章口腔粘膜大疱性疾病①病毒感染性: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水痘②变态反应性:药疹、接触性口炎、多型红斑(斯—约综合征)③自身免疫性a.天疱疮: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红斑型b.类天疱疮:瘢痕性、大疱性④创伤性:粘膜血疱⑤斑纹类: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疱 vesicle 粘膜或皮肤内储存液体而成①水疱 water blister 疱内容物为浆液(上皮内疱、上皮下疱)②血疱 blood blister 疱内容物为血液③脓疱 pustule 疱内容物为脓液大疱 bulla 直径 > 5mm第一节天疱疮1.概述(preface) :①严重 (severity) 。
口腔黏膜病ppt课件
诊断
特殊检查 活检 细胞学:涂片寻找棘层松解细胞(天疱疮细胞) 免疫荧光法:直接法 间接法
显示棘细胞层间抗细胞粘合物质的抗体
治疗
支持疗法:高蛋白 高维生素饮食 水电解质平衡 输血
皮质激素 首选 规则用药:起始 控制 减量 维持
注意禁忌证和不良反应
第四节 唇 疾 病
慢性非特异性唇炎 腺性唇炎 良性淋巴增生性唇炎 肉芽肿性唇炎 梅-罗综合征 光化性唇炎
病因
病因不明。 先天遗传、牙龈牙周炎等局部病灶; 长期吸烟、进食辛辣食物等。
临床表现
好发于下唇。 导管口可呈紫红色颗粒状突起。 挤压口唇时有稀薄或带淡黄色的分泌物自 导管口溢出。 唇内有散在多个粟粒样小结节。 少数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诊断及鉴别诊断
唇部粘液腺活检有助于作出病理诊断。 肉芽肿性唇炎 良性淋巴增生性唇炎 唇部粘液性肿囊
预防
尽可能避免日光爆晒。 户外活动时戴遮光帽或戴口罩。 唇部涂避光软膏。
谢谢
口腔黏膜病
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院 张凌
第五节 舌 疾 病
地图舌
一种浅表性非感染性的舌部炎症,形态各 异,常类似于地图中绘出国界。 又因其具有形态和病损位置多变,似会 “游走”的特点,而被称为游走性舌炎。
病因
与遗传,精神,内分泌,营养等因素有关。
治疗
局部治疗 :消炎、止痛、防止继发感染、 促进愈合。 全身治疗 :对因治疗、减少复发、促进 愈合。
预防
摸索复发规律,寻找复发诱因,避免和减 少诱发因素的刺激。 注意调节生活工作节律,调整情绪,均衡 饮食,少吃刺激性物质。
第二节 扁平苔藓
精神因素:失业、亲属亡故等 内分泌因素 免疫因素 感染因素 微循环障碍因素 遗传因素 糖尿病、肝炎、消化道功能紊乱
口腔知识 口腔粘膜病
第十三章口腔黏膜病第一节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变化(一)角化相关病变1.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指黏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白色或灰白色。
(1)过度正角化(hyper-orthokeratosis):角化层异常增厚,细胞界限不清,胞核消失,形式均匀性嗜伊红染色的角化物,伴颗粒层异常增厚,透明角质颗粒异常明显。
(2)过度不全角化(hyperparakeratosis):角化层增厚,胞核未分解消失,粒层亦不明显。
2.角化不良(dyskeratosis),也称错角化,为上皮的异常角化,在棘层或基底层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
(1)良性角化不良:可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出现;(2)恶性角化不良:有时可见胞核,伴有异型性,常见于原位癌和鳞状细胞癌。
(二)上皮增生坏死相关病变1.上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指上皮总的紊乱,而个别细胞的改变称为非典型性(atypical),可发生以下变化:(依出现的项目数划分轻中重)(1)基底细胞变化:①基底细胞极性消失②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③核浆比升高;(2)上皮总体变化:①上皮钉突呈滴状②上皮层次紊乱③上皮个别或成团细胞错角化;(3)细胞个体变化:①有丝分裂相增加并可见少数异常分裂②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③细胞多形性④核深染⑤核仁增大⑥细胞黏着力下降。
2.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死亡,是一种由基因调控的程序性细胞自杀过程,为生理性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
表现为细胞皱缩,胞质嗜酸性深染,染色质边聚,细胞间失去连接,细胞核碎裂后形成凋亡小体,周围无炎症反应。
3.糜烂(erosion):上皮浅层破坏,未侵犯上皮全层;可由药物、机械刺激引起,或继发于水疱破溃后。
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上皮细胞增生后可痊愈。
4.溃疡(ulcer):黏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的凹陷。
浅层溃疡破坏上皮层,痊愈后不留瘢痕;深层溃疡可达粘膜下层,愈合后留溃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口腔粘膜病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1、过度正角化 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 过度不全角化 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2、角化不良(错角化)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 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 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3、上皮异常增生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4、棘层松解 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 多见于天疱疮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 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 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 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 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 空泡性变: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肿大,胞质清亮,呈空泡状(本质属于水变性). 液化:细胞液化溶解而破碎(本质属于液化性坏死).6、疱粘膜或皮肤内液体的贮存形成半圆形的突起 口腔粘膜其他地方的庖形成后易破裂,不易结痂皮 分类:按内容物(水疱、血疱、脓疱) 按大小(5mm 为标准,大疱、小疱) 疱疹:小的水疱聚集成簇.7、糜烂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引起上皮浅层破坏,未侵及上皮全层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8、溃疡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 溃疡累及上皮层,不留瘢痕,累及粘膜下层,可留瘢痕9、斑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局限,大小不一; 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 如红斑(粘膜固有层的血管充血)、黑斑(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增多)10、丘疹消失后不留痕迹表现:①上皮增生;②浆液渗出;③炎症细胞浸润肉眼:黏膜或皮肤上突起的小疹,大小不等,针头或粟粒样大,红色或灰白色,质较硬 镜下:上皮增厚,表层可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固有层有浆液渗出及炎细胞浸润第二节口腔粘膜病一、白斑(P208)癌前病变1、定义:指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被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2、病因:局部长期刺激(吸烟、咀嚼槟榔、不良修复体等) 3、临床表现:棘层内疱,棘层松解 常见于天疱疮、病毒性水疱 基底层下疱,基底细胞变性液化常见于良性类天疱、多形渗出性红斑如何鉴别充血与出血?破片压迫法,消失充血;仍有血,出血。
患病率:10.47%部 位:颊舌粘膜最多见;底,舌腹,舌侧缘为高危险区 性 别:男:女=13.5:1 分 型:均质型 :白色,平坦,起皱波纹状,边界清楚,平齐或略高起,粗涩感 非均质型:夹杂疣状,结节,溃疡,红斑4、白斑的病理变化单纯增生 疣状增生⑴ 过度正角化或(和)过度不全角化 ⑴ 上皮表层高低不平呈乳头状或刺状增生 ⑵ 粒层明显棘层增厚 ⑵ 表面过度角化⑶ 基底层清晰 ⑶ 粒层明显,棘层增厚⑷ 上皮钉突伸长,肥厚 ⑷ 上皮下有少量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⑸ 上皮下有少量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⑸ 疣状白斑上皮异常增生(癌变率增高) 特殊部位非均质型危险度高,活检确定是否癌变 重度异常上皮增生(原位癌) 非均质-上皮异常增生-原位癌-鳞状细胞癌二、红斑(P211)癌前病变1、定义:指口腔粘膜上出现的鲜红色,天鹅绒样斑块, 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2、临床表现:年 龄:41~50岁最多见 性 别:男性多见部 位:舌缘,龈,龈颊沟,口底,舌腹较多见 分 类:①均质型-软,鲜红,边界明确,表面光滑,不高出粘膜表面。
②间杂型-红白相间,红斑区可不规则,红斑基底上有散在的白色斑点。
③颗粒型-边缘不规则,稍高于粘膜表面,表面不平整,有颗粒样微小结节,呈桑葚状,红色或白色。
3、红斑的病理变化主要有上皮萎缩、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润①这里指癌和癌前病变的红斑,不包括局部感染性炎症;②比白斑少见,但组织学上恶性所占比例高三、扁平苔藓(P213)1、定义:较为常见的一种皮肤粘膜病长期认为是良性病变,有关癌变报道增多;存在潜在恶变可能,其是对糜烂型、溃疡型以及萎缩型。
2、病因:不明3、临床表现:患病率:0.5%年龄:40~49岁好发性别:女性多见部位:颊(多见)舌唇牙龈(常为对称性)表征:灰白色条纹呈网状线状,环状或树枝状舌部: 浅白色斑块,似粘膜表面滴了一滴牛奶皮肤: 中心凹陷的角形扁平丘疹,鲜红色或紫红色或褐色4、病理变化表层:白色条纹处——不全角化,发红部位——无角化棘层: 增生居多,少数萎缩;基底层:液化变性,形成皮下疱;上皮钉图呈锯齿状;固有层淋巴细胞带状浸润;棘层——固有层可见胶样小体(细胞凋亡的产物)上皮钉突锯齿状;基底细胞变性、坏死;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四、慢性盘状红斑狼疮(P215)1、定义:为结缔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疮病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等六个亚型。
为皮肤粘膜病,很少累及内脏器官,预后良好(最轻的亚型)。
2、病因:自身免疫性疾病3、临床表现:性别:女性多见年龄:壮年体征:⑴口颊部的皮肤与粘膜呈蝴蝶斑。
鲜红色斑,覆盖白色鳞屑,角质栓塞。
⑵唇颊粘膜红斑样病损,糜烂,出血,结痂。
⑶陈旧性:萎缩角化病损周围白色放射状条纹。
4、病理改变⑴、表层:过度正角化或不全角化,可见角质栓塞;⑵、粒层:明显;⑶、棘层:萎缩变薄,部分增生,钉突伸长;⑷、基层:变性液化;⑸、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水肿断裂,毛细血管扩张,管腔不整,血栓形成,管周类纤维蛋白沉积五、复发性阿弗他溃疡(P220)1、定义:为口腔粘膜反复发作的圆形或椭圆形浅表溃疡,在口腔粘膜疾病中发病率最高。
2、分类:⑴、轻型复发性口腔溃疡⑵、重型复发性口腔溃疡3、病因:不明4、临床表现:年龄: 10~30岁性别:女性多见部位:唇,舌,颊,牙龈,口底体征:充血红斑-中央浅溃疡,圆-椭圆形,疼痛⑴、轻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最常见,占80%,溃疡相对小、而且可多发,常见于唇、颊和舌粘膜,可有诱因。
如消化不良、精神因素、饮食、睡眠、维生素B12、叶酸缺乏、疲劳等引起。
发病的周期为10天,预后可不留瘢痕.复发性阿弗它溃疡⑵、重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特点:面积很大,持续数月以上,而且愈合后可留有较大的疤痕。
如治疗不成功,可造成组织的变形和破坏。
5、病理改变⑴、上皮细胞内和细胞间水肿—破溃-溃疡,假膜覆盖;⑵、固有层胶原纤维水肿,玻璃样变性,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内皮细胞肿胀,腔闭塞,淋巴细胞为主。
疱疹样溃疡⑴、特点:不是疱疹病毒引起的。
溃疡面小而且非常疼痛,有时几个溃疡融合成一个大的溃疡。
每次发作通常都有许多个溃疡,有时可达50-——100个。
发病性别:女性〉男性(2.6:1) 好发年龄:20—29岁⑵、好法部位:舌尖、舌侧缘、口底。
六、疱疹性口炎(P223单纯性疱疹)1、定义:是口腔病毒最常见的一种,通常病毒藏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内,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在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发作;如感冒、肺炎等常伴此病2、病因: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 )所引起。
3、分类:发生在唇部———称唇疱疹(见于成人)发生在口腔粘膜———疱疹性口炎(见于儿童)4、临床表现:痒、刺痛或烧灼感—粘膜充血水肿——出现疱疹—破溃、溃疡、结痂5、病理改变:⑴、上皮内疱形成⑵、上皮细胞呈气球变形,胞核内有嗜伊红性病毒小体(病毒包涵体)。
⑶、结缔组织水肿,血管扩张充血,炎细胞浸润。
七、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1、致病菌:属于真菌类感染2、易感人群:新生儿、老人、体质极差的病人3、易感染的部位:皮肤、粘膜(可在口腔任何部位发病)4、临床分类及特点:①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又称雪口或鹅口疮)特征:颊、舌、腭及口角粘膜上形成乳白色绒状斑膜,强行撕下可出血,很快长出新的 ②慢性增生性念珠菌病(白斑型念珠菌病) 特征:可存很多年有时伴有皮肤念珠菌病 ③慢性萎缩性念珠菌病(托牙性口炎)特征:为义齿承受压力区又有弥漫的炎症,常伴有口角炎重度消耗性疾病、 长期滥用抗生素、 长期用皮质激素、 免疫抑制剂等④肉芽肿性念珠菌病5、病理变化:①假膜形成:粘膜上皮组织变性、坏死、脱落加上细菌和渗出物(纤维素为主).②上皮表层过度不全角化,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常形成微小脓肿,棘层增厚,上皮钉突延长甚至上皮异常增殖.③涂片检查:可见菌丝第三节、艾滋病的口腔表现1、致病因:免疫缺陷病毒(HIV )感染导致。
2、人群:从婴幼儿至成年人,均可发生口腔损害3、艾滋病的口腔表征⑴口腔念珠菌病在口腔损害中最为常见,是HIV 感染后免疫抑制的早期征象,患病率可达11—96%。
常常是HIV 感染的最初表现。
分红斑型和假膜性两种类型,表现为白色或黄色斑点或斑块,斑块可以擦去,留下红色区域并伴有出血。
有人认为口腔念珠菌感染和毛状白斑可作为艾滋病的预测性指标。
⑵口腔毛状白斑毛状白斑是位于舌两侧边缘的白色或灰色病变。
毛状白斑在HIV 感染及艾滋病患者中是仅次于念珠菌病的口腔表征。
它也是HIV 相关疾病的标志,几乎仅见于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具有非常显著的特异性,具有预测发生艾滋病和诊断HIV 感染的价值,对HIV 的诊断率甚至可达95%。
因此对毛状白斑的出现应予以高度重视。
⑶口腔毛状粘膜白斑HIV 牙周病表现为牙根发炎,牙根溃疡,牙根坏死以及牙齿松动,并可出现牙根出血疼痛和恶臭等症状。
据报道,HIV 感染或艾滋病患者,19—29%有牙周炎。
⑷口腔卡波西肉瘤卡波济肉瘤单个或多个红色、淡蓝色或紫色的斑块或肿块,有或无溃疡,见于上腭和牙根。
卡波济肉瘤在一般人群中很罕见,大量出现于艾滋病危险人群中。
在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口腔表征中,卡波济肉瘤的患病率仅次于念珠菌病和毛状白斑。
口腔念珠菌病口腔毛状白斑HIV 牙龈炎;HIV 牙周炎口腔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