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

合集下载

送你一套实用四诊流程(初入临床必看)

送你一套实用四诊流程(初入临床必看)

送你一套实用四诊流程(初入临床必看)中医有“望闻问切”,西医有“视触叩听”,合为八诊,在临床上十分实用。

但实践时,特别是初进入临床,在问诊时常常会“丢三落四”,所以建议每个医生都应该建立一套与自己辨证习惯相符合的问诊流程,这样问起来行云流水,不会失去条理,又不会漏掉关键信息。

第一望望,往往仅是病人从进来到坐下大约十秒左右的时间,但这几秒时间可能就决定了治疗的大方向。

望眼神。

《内经》:“五脏六脏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命门者,目也。

”人的眼神透露出的信息很多,能不能看出来则全凭感觉与经验。

关键看有神与无神,神明与不明,神是辨证与治疗的关键,中医的目标就是“守神”“藏神”。

望面色。

面色是在望眼神之后,最直接的表象。

与其说是面色,不如说是面“气”,气是浮在面上的颜色。

如虚寒痛经的女生面上常泛青色,体质阳虚的老人面上常泛白色,阴虚内热的妇女面上隐现火光等等,但不管什么病,若阙上见黑光都提示病不好治。

(在《内经》《千金方》有比较详细的望诊方法)望身形。

区别肥胖与瘦弱,强壮与孱弱,可以提示你用药的偏重与处方的用药量。

第二问问,是确定病性的最重要的一项。

我的一位老师常说:“定性靠病史,定位靠体征”,详细、全面、系统的问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提示疾病的性质和趋势,对初入临床的医生尤为重要。

问主症(主诉)。

即病人之最苦、最欲解决的问题。

有些时候病人会讲一大堆的毛病,这时医生自己就要宏观综合,找出主要矛盾,不要想着一次性把所有问题解决,这样会使处方失去专一性。

问兼症。

即与主症相伴的症状或需要鉴别诊断的问题。

问全身。

这是中医整体观的要求。

可以按照十问歌来问,但我习惯从下向上问,或从上向下问,最后或一开始问表症,这样比较有条理,不会问漏。

问既往史与过敏史,女生必问月经史(尤其要问最后一次月经的时间),小儿必问出生史,若与遗传有关要问家族史。

(看起来很多,其实都一句带过)案例以头痛为例:(问当前主证)有什么不舒服?什么时候开始的?在哪个部位?怎么样痛?每次持续多长时间?有没有发现什么诱因?可以自己缓解还是要通过服用药物?(问之前)之前有没有经过治疗?用过什么治疗方法?以前有没有出现类似的症状?(问兼症)有无头晕?有无看东西模糊或变形?有无恶心呕吐?有无恶寒发热?有无手脚乏力麻木?有无情绪急躁?(问兼症的时候我们常常丢三落四,这时接下来问全身就不容易漏)(问全身,从上向下简略问过)头:睡眠好不好?眼睛痛不痛?鼻子塞不塞?心胸:有无心慌胸闷?腹:胃口好不好?有无胃痛?喜冷水还是温水?有无腹胀腹痛?大小便怎么样?表症:有无怕风、怕冷或怕热?手脚暖不暖?(既往史与过敏史等)以前有没有什么病,像高血压、糖尿病?最近一次月经什么时候来?症状与月经有无关系?月经正不正常?家族有没有这方面的病史?有没有对什么中药过敏?(注意问有无蚕豆病,特别是小孩)如果可以像上面一样认真问一遍,就不容易漏掉关键的和隐藏的症状。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中医问诊流程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环节,通过充分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中医医生可以进行综合判断,确定病因病机,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下面是常见病中医问诊的流程。

第一步:主诉询问医生首先询问患者的主诉,即患者的症状,通过直接询问或观察患者行为和言辞等方式了解患者所感到的不适和症状,包括疼痛、出血、发热、乏力、呕吐、腹泻等,并对患者所述症状的性质、发展和变化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第二步:病史询问医生询问患者相关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和个人生活习惯等,以了解患者的体质、易感性和致病因素等,其中包括对患者的生活规律、饮食偏好、精神状态、工作环境等的关注。

第三步:望诊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头面部、眼部、口唇舌体、四肢皮肤、脉象特点等,了解患者的体表表现和内脏状况。

例如,面部是否潮红,舌苔颜色和厚薄等。

第四步:闻诊医生通过对患者的气味、口臭、咳嗽声等进行观察和评估,来了解患者的气味、声音等变化情况。

例如,体味是否有异味。

第五步:问诊医生与患者进行细致的交流,进一步了解病情发展的过程和相关的因素。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主诉以及其他配合检查的问题。

例如,疼痛部位、疼痛程度、起始时间等。

第六步:切诊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掌握患者的脉象特点,以判断患者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

医生会综合考虑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和长度等方面的特征,结合前面询问和观察的结果。

第七步:诊断医生根据以上的步骤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法害诊断。

中医的诊断是一个运用辩证逻辑进行推演的过程,通过辨证分型,确定患者的病因病机,并进一步分析病情的发展趋势。

第八步:治疗方案制定医生依据所得的辨证论治结果,结合中医药学、针灸、推拿和其他中医治疗技术,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包括调整饮食、生活方式,选择药物,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并告知患者应注意的事项。

第九步:随访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与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常见病中医问诊经过流程

常见病中医问诊经过流程

医学类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考核培训材料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曙光临床医学院2013年11月目录咳嗽 (5)喘证 (6)胸痹 (7)心悸 (9)胃痛 (10)泄泻 (11)水肿 (12)淋证 (14)痹证 (15)消渴 (16)中风 (17)咳嗽一证主要涉及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慢性咽炎或花粉,异物过敏所致的咳嗽等西医疾病。

一、起病时间:包括本次发病的时间和整个病程的时间。

二、诱发因素:受凉,气候变化,饮食不当,劳累,情绪因素。

三、主症特点:1、咳的特点:声音,节律,时间及加重因素。

2、痰的特点:痰的色,质,量。

味等。

3、既往发作情况。

四、伴随症状和鉴别诊断症状:是否有发热,有无盗汗,有无咯痰,有无咯血,有无咽痛,有无咽中异物感,有无喉痒,有无胸痛。

五、诊疗经过和症状演变:本次发病后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结果如何,应用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如何(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六、刻下症状:1、主症及伴随症状情况。

2、中医辩证症状:尚需结合舌脉综合辩证。

外感:风寒--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

风热--咳嗽频剧,气促声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黄。

风燥--干咳喉痒,咽喉干痛,口干鼻燥,无痰痰少,不易咯出。

内伤:痰湿--咳嗽反复,咳声重浊,痰多粘腻,稠厚色白。

痰热--咳嗽气粗,痰多粘黄,咯血不爽。

肝火--上气咳逆,咽干口苦,痰滞咽喉,量少质粘,胸胀胁痛,随情绪增减。

肺阴亏耗--干咳声短,口干咽燥,潮热盗汗,口干消瘦。

3、十问。

七、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相关经典条文:一、《内经》:《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二、《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三、《景岳全书》:《景岳全书·咳嗽篇》:“咳嗽之要,止为二证。

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四、《医门法律》:《医门法律·咳嗽门》“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动涩药,咳久势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

中医看病流程

中医看病流程

中医看病流程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疗效,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信赖。

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方法,以及平衡人体阴阳五行,调和气血津液的治疗理念。

在中医看病流程中,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要,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对症下药。

接下来,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中医看病流程。

第一步:挂号在中医看病流程中,第一步是患者到医院挂号。

患者可以选择专科门诊或中医门诊,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

在挂号处,工作人员会为患者提供挂号单,并告知就诊时间和地点。

第二步:接待和登记患者按照挂号单上的就诊时间和地点前往相应的诊室。

在诊室门口,护士会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并进行登记。

患者需要提供相关的身份证明和就诊卡等资料,方便医生进行初步了解和后续诊疗。

第三步:医生问诊在中医看病流程中,医生问诊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医生会与患者进行详细的交流,询问病情、症状、发病时间等方面的信息。

医生会耐心倾听,并适时提问以获取更多的细节。

同时,医生还会询问患者的饮食、作息等日常生活习惯,以便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疾病原因。

第四步: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中医看病流程中的核心环节,其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

望诊是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闻诊是通过倾听患者讲述的症状,以及人体发出的声音、气味等来辨别病因。

问诊是医生进一步追问患者有关病情的细节,以便形成全面的诊断。

切诊是通过医生对患者脉搏的分析,进一步确定病情和辨证施治。

医生将通过四诊合参,对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评估,并进行中医辩证论治。

第五步:辩证论治辩证是中医看病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医特色之一。

根据四诊合参的结果,医生会辩证分型,确定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特点,然后针对病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通常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拔罐、推拿等治疗方法。

医生还会对患者的生活习惯进行指导,如饮食调节、运动锻炼等,以加强康复效果。

第六步:医嘱和复诊安排在中医看病流程的最后一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医嘱和复诊安排。

中医看病的五个步骤

中医看病的五个步骤

中医看病的五个步骤中医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在中医看病过程中,共涉及五个重要的步骤,分别是观、闻、问、切和诊断。

下面详细介绍每个步骤的具体内容。

首先是“观”。

中医看病的第一步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眼神等等,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面色苍白可能说明气血不足,面色红润可能说明有热症等。

舌苔的颜色和厚度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舌苔薄白可能是正常状况,舌苔厚黄可能表示火热体质。

其次是“闻”。

中医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声、声音的变化、咳嗽声等来了解患者的状况。

例如,咳嗽声音嘶哑、干燥可能说明有痰热,呼吸声急促可能说明有肺热症等。

医生通过对呼吸和声音的分析,可以大致判断患者的病症和身体状况。

第三是“问”。

中医依靠与患者的交谈来了解病情。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发病时间、具体症状、病程等等。

同时,医生还会提问患者的饮食习惯、作息时间、精神状态等因素,以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对病情的影响。

通过对患者的详细询问,医生可以结合观察和闻诊的结果,进一步确认诊断。

接下来是“切”。

中医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中医认为脉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反映,通过细致的触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脉搏有无弦紧、虚浮、细弱等不同的特征,从而进一步确认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例如,脉搏细弱可能说明气血不足,脉搏弦紧可能说明肝阳上亢等。

脉搏的触诊是中医看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准确判断病情十分重要。

最后是“诊断”。

在经历了观、闻、问、切之后,医生通过综合分析获得了较为全面的患者信息。

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症状、脉象等因素,判断出患者的病症,并给出相应的诊断。

诊断可能是其中一种具体的疾病,也可能是一种中医特有的辨证论治。

例如,医生可能诊断为“肝阳上亢,火热体质”,并给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医看病的五个步骤包括“观、闻、问、切、诊断”。

中医常见病问诊程序

中医常见病问诊程序

三、问现在症
内容包括询问主症的特征、伴随症状、以及全身其他情况等。 1问寒热:是指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是否同时出现、出现的时间 持续的长短、轻重及其伴随症状等。可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
Page 10
恶寒发热:指病人自觉恶寒,同时伴有体温升高。主外感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即患者感觉恶寒明显,并有轻微发热,主风寒表证。
Page 8
14 婚姻生育:询问成年男女患者是否结婚,结婚年龄及生育情况等,对诊断 妇科病和男性病有重要意义。 15家族史:指询问与病人长期生活相处的父母、兄弟姐妹、爱人、子女及接触 密切的人等的健康和患病情况。必要时注意询问直系亲属的死亡原因及时间。 帮助诊断某些遗传性和传染性疾病。
Page 9
Page 7
10
个人生活史:
生活经历:主要询问病人的出生地、居住地及经历地等,以排除某些地方病和 传染病。
饮食起居:了解饮食嗜好,生活神情志:了解病人的性格特征,当前精神情志状况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等,既 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又可提示医生对因精神情志刺激所导致的疾病,在药物治 疗的同时,辅以思想开导等心理疗法。
(3)不能把病名列为主诉。
Page 6
4,现病史:指围绕主诉从起病到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以及诊疗 的经过和病人现在的症状表现。 5发病惰况:包括发病时间的新久,发病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 部位,当时曾作何处理等。 6病变过程:指从发病后至就诊时病情变化的主要情况。一般按发病时间先后 顺序进行询问。 7诊治经过:指此次就诊前曾作过的诊断和治疗情况。 8现在症状:指患者就诊时所感觉到的痛苦与不适,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全身情 况。 9既往史:又称过去病史,指病人患病以前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过去曾患其它 疾病的情况。

中医诊疗的基本流程是如何进行的

中医诊疗的基本流程是如何进行的

中医诊疗的基本流程是如何进行的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诊疗体系。

中医诊疗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四种基本方法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病因、病机,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诊疗的基本流程。

一、挂号与初诊患者来到中医诊所或医院,首先需要挂号。

挂号时,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相应的科室和医生。

在初诊时,医生会与患者进行简单的交流,了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发病时间、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基本情况。

二、望诊望诊是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脉象等来获取病情信息的方法。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红润、有无苍白或发黄;眼神是否明亮、有神;体态是否正常,有无消瘦、肥胖或水肿;舌头的颜色、形状、舌苔的厚薄、润燥等;还会观察患者的皮肤、毛发等情况。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提示气血不足,舌苔黄厚可能表示体内有湿热。

三、闻诊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医生会倾听患者的呼吸、咳嗽、语言等声音,判断其是否正常。

比如,呼吸急促可能是肺气不宣,咳嗽声重可能是外感风寒。

同时,医生也会留意患者身上散发的气味,如口臭可能是胃火旺盛,腋臭可能与体内湿热有关。

四、问诊问诊是中医获取病情信息的重要环节。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症状的性质、部位、程度、发作时间、缓解因素等。

例如,头痛是胀痛还是刺痛,是在头顶还是两侧;腹痛是隐痛还是剧痛,是饭前还是饭后发作。

此外,医生还会询问患者的饮食、睡眠、大小便、月经等情况,以及患者的情绪、生活习惯等,以便全面了解病情。

五、切诊切诊主要是指切脉,也就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脉象能够反映人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常见的脉象有浮、沉、迟、数、虚、实等。

例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主里证,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

除了切脉,医生有时也会触摸患者的腹部、四肢等部位,了解是否有肿块、压痛等异常情况。

中医看病流程

中医看病流程

中医看病流程中医看病流程在现代医疗体系中,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其看病流程也与西医有所不同。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医看病的流程,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医学。

一、病历采集与望闻问切中医看病的第一步是进行病历采集和望闻问切。

此时,医生首先会向患者了解病情,包括症状、病史、家族病史等方面。

医生还会观察患者的舌苔情况、面色、脉搏等,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二、四诊合参接下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四诊合参。

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外在表象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问诊则是医生进一步向患者了解症状、疾病的发展过程等;切诊是通过按压患者的穴位和经络来判断体内状况。

三、辨证施治在完成四诊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辨证是根据症状与体质、脏腑的关系进行诊断,将患者的病症归纳为某种辨证类型,如寒热、虚实、湿燥等,以确定治疗方法。

辨证后,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中药处方,中药通常是多种草药的组合,通过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起到治疗作用。

四、用药方法和治疗周期中医明确强调“因人而异”,因此用药方法也会因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中药的用法有多种,包括煎煮、研粉、蒸腾、冲服等,医生会根据不同病情、体质等因素来选择适当的用药方法。

中医治疗强调调理和稳定,需要较长的周期来达到理想效果,患者需耐心等待治疗的效果。

五、定期随访和调整疗程中医治疗通常需要定期随访和调整疗程。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时进行评估,并根据患者的改善情况来调整疗程或药物的用量。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与患者保持密切的沟通,以便对病情的发展进行及时的了解,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结回顾:中医看病的流程包括病历采集与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用药方法和治疗周期以及定期随访和调整疗程。

中医科常见病诊断与治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断与治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断与治疗规范
一、前言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
富的理论体系。

为了规范中医科的常见病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
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本文档总结了中医科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规范。

二、常见病的分类
中医科的常见病可以分为内科病、外科病和妇科病等多个类别。

其中,内科病包括感冒、消化不良、高血压等;外科病包括创伤、
骨折、软组织损伤等;妇科病包括月经不调、痛经、妇科炎症等。

三、常见病的诊断流程
对于中医科常见病的诊断,通常采用四诊合参的方法。

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其中,望诊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等来
判断病情;闻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病情;问诊通
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病情;切诊通过按压患者的经络、脉搏等来判断病情。

四、常见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科常见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推拿按摩等。

中药治疗通过选择适当的中药草药来调理患者的身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治疗通过插入针具刺激穴位来调节患者的气血,从而治疗疾病;推拿按摩通过按摩患者的经络、穴位来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五、常见病的防治建议
为了预防和治疗中医科的常见病,建议大家注意以下几点:保持良好的生活惯,合理饮食;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及时就医,不滥用药物。

六、结语
中医科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规范是保障患者健康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文档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科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流程,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第一章 中医问诊

第一章 中医问诊

第一章中医问诊中医问诊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

问诊的目的在于充分收集其它三诊无法获取的病情资料,因而在四诊中占有重要位置。

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诊治经过,患者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

而这些资料,是医生分析病情、判断病位、掌握病性、辨证治疗的重要依据。

一、问诊的注意事项:①环境要安静适宜。

②一般应直接询问患者本人,若意识不清者或小儿可询问陪诊者。

③态度要严肃和蔼,可适当提示,但不能暗示患者。

④不用医学术语询问,以使患者能听懂,准确回答问题。

二、问诊的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和家族史。

其中主诉与现病史尤为重要。

考题的一般要求是:提供一条主诉,根据住院病历要求,回答应如何询问该患者的现病史及相关病史。

主诉主诉是指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或体征的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

如“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一个月”,“咳喘反复发作二十年,加重伴心悸一周”等。

一般只有一两个症状,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

现病史现病史是指围绕主诉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诊治的经过。

是问诊的主要内容。

1.发病情况——起病时间,发病原因,最初症状及性质、部位等。

询问病人的发病情况,对辨别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有重要作用。

2.病程经过——按时间顺序,询问病情演变的主要情况。

如某一阶段出现过哪些主要表现,症状的性质、程度有何变化,何时好转或加重,何时出现新的病情,病情有无变化规律等。

通过询问病变过程,可以了解疾病邪正斗争情况,及病情发展趋势等。

3.诊治经过——曾作过的诊断和治疗情况。

了解既往诊治情况,可作为疾病当前诊断与治疗的参考。

4.现在症状——问诊的主要内容。

包含以主症为中心的内容以及身体其他相关内容。

既往史既往史又称过去病史,主要包括病人平素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过去曾患疾病情况。

(一)既往健康状况病人平素的健康状况,可能与其现患疾病有一定关系,故可作为分析判断病情的依据。

中医看病的五个步骤

中医看病的五个步骤

中医看病的五个步骤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看病的方法与西医有所不同。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治本而非治标,强调平衡和调和。

下面将介绍中医看病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望(观察)中医看病的第一步是观察病人的外在表象,包括面色、舌苔、脉搏等。

中医认为,人体内外关系密切,因此通过观察外在表现可以反映疾病的内在情况。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意味着气血不足,舌苔黄腻可能暗示胃火旺盛,脉搏的快慢、有无力等也可以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第二步:闻(听诊)中医看病的第二步是通过听诊病人的呼吸声、咳嗽声、腹部肠鸣音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中医认为,臭味、声音等可以揭示病情。

例如,咳嗽声可以体现肺部的状况,腹部肠鸣音可以反映消化道的功能。

通过听诊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第三步:问(询问)中医看病的第三步是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了解其病情。

中医强调个体差异和辩证论治,因此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就诊原因、疼痛感觉、身体状况、饮食习惯等。

通过询问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第四步:切(触诊)中医看病的第四步是通过触诊患者的穴位、经络、肌肉等来判断疾病的状况。

中医认为,通过切诊可以了解患者的体征、症状反应以及脉搏等信息。

例如,切诊经络可以发现气血运行是否顺畅,切诊肌肉可以观察其松紧情况。

切诊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五步:诊断与治疗中医看病的最后一步是根据前面的观察、闻、问、切的结果,做出诊断并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注重辨证论治,即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和辨证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中医药物、针灸、推拿、艾灸等都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

同时,中医也重视预防和调理,注重改善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

总结起来,中医看病的五个步骤是望、闻、问、切、诊断与治疗。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听诊呼吸声、肠鸣音等,与患者进行沟通,触诊穴位、经络、肌肉等,最后做出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诊断治疗过程强调个体差异、辨证论治和整体调理,对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都有重要的影响。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中医问诊是根据中医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病源辨析,辨证施治的过程。

下面是常见病的中医问诊流程:一、询问病史和主诉中医问诊的第一步是询问病史和主诉,包括症状的发生、持续时间、发展变化等,以及疾病的基本情况和患者的一般状况。

中医强调病情的发生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所以病史和主诉的询问非常重要。

二、观察面色、舌质和舌苔中医注重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和舌苔等,通过观察这些特征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

面色也能反映出疾病的性质和病理变化,所以观察面色、舌质和舌苔对于中医诊断非常重要。

三、望诊望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头部、四肢、腹部等部位的外部表象来推测患者的病情。

通过望诊,中医医生可以了解病人的体质、气血活动、脏腑经络等情况,从而进行辨证论治。

四、闻诊闻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心跳、呼吸等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中医认为声音是心脏、肺、肝、胃等脏腑功能的外显,听声音能判断患者的病情,所以闻诊在中医问诊中具有重要意义。

五、问诊问诊是中医询问患者症状和体验的环节,包括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等,以及感觉、精神状态、饮食、饮水、排便等情况。

中医医生通过问诊,可以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病程变化、病因等,进而进行辨证论治。

六、切诊切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等状况。

中医认为脉搏可以反映体内脏腑脉管的变化,通过切诊可以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其演变趋势,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七、辨证论治总结起来,中医问诊流程包括询问病史和主诉、观察面色、舌质和舌苔、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以及辨证论治。

通过这一系列环节,中医医生能够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以及脏腑功能等情况,从而指导治疗,并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中医医疗服务。

自学中医:问诊的详细步骤(精品)

自学中医:问诊的详细步骤(精品)

自学中医:问诊的详细步骤(精品)知道一样东西有用,才会有学习的原动力。

想要知道一个东西有没有用,就要从以下问题着手:(一)、问诊是什么?(What)(二)、为什么要学习问诊?(Why)(三)、怎么学习问诊?(How)《十问歌》即是:“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有人会有疑问,中医不是通过号脉就知道患者的疾病吗?为什么还需要其他的三诊?特别是问诊,我都把病情告诉你了。

你还辨什么证?直接开药不就好了。

我用《神医喜来乐》里喜来乐的一句话来回答你:既然你什么都知道了,为什么不自己去拿点草根、树叶,嚼吧嚼吧。

找我干吗?术业有专攻,不要被某些影视剧给带偏了。

也不要总是怀着老旧的思想,去看待问题。

我曾经在临床的实践过程中,遇到过一些患者:上来什么也不说,就伸个胳膊。

明摆着是要考我。

我记得有一次,有个老头就是直接伸个手腕,也不说话。

等我把过脉,看过舌苔。

他的脉像沉而有力,关脉有点郁结,尺脉有力。

舌头两边有齿痕,苔薄白。

我当时就判断气虚导致的肝气郁结。

可能情志方面会有点问题。

这个老头,他就说我老是怕冷,是不是肾阳不足。

经常头晕耳鸣,是不是肾精不足。

我当时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把我的诊断给他说了一下:气虚导致的气的温煦作用受阻,中气不足,导致气血不能濡养四肢。

气虚导致的肝气郁结,可能最近有什么事情放在心上了。

幸亏,自己的鲁莽和耿直给自己带来了好运。

这个老头说,他是市医院退休的老中医,看我这么年轻在把脉,以为我在招摇撞骗败坏中医的名声。

自己想要通过实际的行动,来揭穿我的把戏。

谁知挖了几个坑,我都没有往里面跳。

更难得可贵的是,竟然能通过脉像推断出他最近的精神状态。

他的老伴走了,所以他最近的心情很低沉。

精神状态很恍惚,也一直茶不思饭不想。

我当时也给自己定了标准:凡是通过把脉要考我的人,我在把脉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望诊(舌诊、面诊、耳诊、手诊)、闻诊(听声音、嗅气味)、切(手掌的干湿)。

中医的看病流程

中医的看病流程

中医的看病流程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其看病流程也与西医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病人就诊、中医四诊、辨证施治等方面介绍中医的看病流程。

病人就诊是中医看病流程的第一步。

病人通常会选择一家中医医院或诊所,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中医师傅。

在就诊前,病人可以提前打电话预约,也可以直接前往医院排队等候。

接下来是中医的四诊。

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础,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首先是望诊,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质以及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其次是闻诊,医生会倾听病人的声音、咳嗽声等来了解病情。

然后是问诊,医生会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饮食习惯等,以便全面了解病情。

最后是切诊,医生会通过按摩病人的穴位或检查病人的舌脉等来进一步诊断病情。

在四诊的基础上,医生会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就是根据四诊的结果来判断病人的病因,即中医所说的“辨病”。

辨病包括辨证类型、辨证依据和辨证要点等。

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情,结合中医理论,确定病人的辨证类型,如寒热、虚实、内外等。

然后,医生会根据辨证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还会根据病人的反应进行调整,以达到治疗效果。

中医的看病流程并不仅限于上述内容,还包括其他一些环节。

例如,在一些中医医院中,还会有中药房,医生会根据病人的辨证类型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病人可以在中药房取药,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煎煮或泡服。

此外,中医还注重饮食调理,医生会根据病人的体质和辨证类型,给出相应的饮食建议,如忌口、药膳等。

总的来说,中医的看病流程包括病人就诊、中医四诊和辨证施治等环节。

通过四诊来全面了解病情,然后根据辨证结果进行治疗。

中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注重调理整体,以达到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还可以辅以中药、饮食调理等方法,综合治疗。

中医的看病流程不仅注重治疗病症,还注重预防和调理,以提高人体的整体健康水平。

中医问诊流程

中医问诊流程

中医问诊流程中医问诊是中医学中最重要的诊断环节之一,其流程如下:1. 接待与登记:患者到达中医诊所后,首先会由接待人员进行登记,并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

接待人员同时会询问患者的病症情况和就诊目的,以便了解患者的主诉和症状。

2. 望诊:中医问诊的第一部分是望诊,医生会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苔、舌体、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医生会细致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正常,是否出现黄、白、赤等异常颜色,舌苔是否厚薄、颜色是否正常,舌体是否胖瘦等情况。

3. 闻诊:中医问诊的第二部分是闻诊,医生会通过嗅闻患者的气味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医生会嗅闻患者的气味,例如口臭、汗臭等,以辅助判断患者的体质与病情。

4. 问诊:中医问诊的第三部分是问诊,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关于病史、主诉、病程等方面的信息。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家族病史、症状的发生时间、症状的部位和性质、症状的变化情况等。

医生会特别关注可能与症状相关的因素,例如压力、饮食习惯、作息时间等。

5. 切诊:中医问诊的第四部分是切诊,即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医生会通过把手指放在患者的脉搏位置,例如手腕、颈部等,来感受患者的脉搏的速度、强弱、有无滑腻等情况。

根据脉搏的变化,医生能够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6. 诊断:中医问诊的最后一步是诊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得到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中医理论,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并给出诊断结果。

诊断结果包括病因的判断、病名的确定和病机的分析。

总的来说,中医问诊流程包括接待与登记、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和诊断六个环节。

通过这个流程,中医医生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因此,中医问诊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中医就诊流程

中医就诊流程

中医就诊流程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信任。

在就诊过程中,中医注重全面细致的诊疗,强调患者与医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中医就诊流程:一、预约挂号在前往中医诊所或医院之前,患者可以通过电话、网上或现场预约挂号。

预约挂号主要是为了方便患者,避免排队等候的时间浪费。

二、候诊患者按照预约时间前往中医诊所或医院,在候诊区等待医生的接诊。

一般来说,中医的就诊队列会根据预约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叫号,病情紧急的患者可能会优先就诊。

三、初诊当患者听到自己的号码被叫到时,就可以进入中医诊室开始初诊。

中医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信息,并进行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的诊断方法。

医生可能会检查患者的脉搏、舌苔等,以获取更多的疾病信息。

四、辨证施治在初诊之后,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中医辨证理论来判断病情。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核心治疗方法,医生会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等综合因素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也可能会结合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建议。

五、复诊治疗结束后,医生会制定复诊的计划,让患者合理安排追踪随访时间。

复诊时,医生会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检查病情的变化,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也可以向医生咨询与疾病相关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管理照顾自己的健康。

六、病案归档在整个就诊流程结束后,医生会将患者的病历整理归档。

病历中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史、诊断结果、治疗方案以及复诊记录等内容。

这些信息的归档对于患者的后续就医和随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结起来,中医就诊流程包括预约挂号、候诊、初诊、辨证施治、复诊和病案归档等步骤。

通过这个流程,中医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中医的诊疗过程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互动,每一步都体现了中医文化中的患者至上的理念。

如果您对中医感兴趣或需要中医的帮助,请务必前往正规的中医诊所或医院就诊。

中医看病流程

中医看病流程

中医看病流程1. 患者挂号患者到达中医诊所或医院后,首先需要前往挂号处进行挂号。

挂号员会要求患者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

患者还需要提供主要症状和不适的描述,并选择中医科作为就诊科室。

2. 医生初诊患者完成挂号后,会被安排在候诊区等待医生初诊。

当轮到患者时,医生会询问患者主要症状、持续时间、频率和相关的不适感受。

医生还会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家族病史和生活习惯等。

3. 望闻问切在初诊过程中,医生可能会进行望闻问切的操作。

望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闻指闻取患者体味;问指进一步询问病情细节;切指通过脉象来了解患者身体的变化。

3.1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苔和舌质等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面容是否红润或苍白,眼睛是否有血丝等。

医生还会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舌质,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

3.2 闻诊闻诊是通过嗅闻患者的体味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医生可能会用鼻子靠近患者身体部位,如腋下、脚底等,来嗅闻是否有异常气味。

不同的气味可能与不同的疾病有关。

3.3 问诊问诊是医生与患者进行详细交流,了解症状、疼痛程度、发作时间、影响因素等方面的信息。

医生会针对不同部位和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问题询问,并记录下来。

3.4 切诊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脉搏来判断患者身体状态。

医生会在患者手腕上寻找脉搏,并观察脉搏的强弱、快慢、有无跳动等。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脉象可以反映出患者体内的病理变化。

4.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环节。

在初诊和望闻问切后,医生会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辨证分析,判断患者体内的病理变化和病因所在。

辨证分析包括辨别病位、病性、病机等。

4.1 辨别病位辨别病位是指确定疾病发生在哪个部位或系统。

中医认为人体由五脏六腑组成,每个部位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医生可以判断出具体的病位。

4.2 辨别病性辨别病性是指确定疾病的性质,如风寒、湿热等。

中医诊断的流程

中医诊断的流程

中医诊断的流程中医诊断是一种古老而深入人心的医学方法,其流程注重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中医诊断过程中,医生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手段,获取患者的病情信息,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中医诊断的流程。

一、观察观察是中医诊断的第一步。

医生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眶、面容等,来获取患者的病情信息。

在中医理论中,不同的面色、舌苔颜色、眼部表现等都对应不同的疾病类型。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相关,舌苔黄腻可能与湿热病症相关。

观察还包括了身体姿态和行为动作的观察,某些病情可以通过患者的姿态和动作表现出来。

二、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环节。

医生通过与患者交流,打探病情的特点、发展过程、疼痛位置、伴随症状等信息。

问诊时需要注意细致入微,针对不同的病情进行有针对性的询问。

例如,对于肠胃不适的问题,医生可能会问患者饮食方面的习惯,大便的质地和次数等。

通过问诊,医生能够了解到患者的主观感受,结合观察结果,为进一步的诊断提供线索。

三、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中医师与患者近距离接触的方式。

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进行详细的检查。

望: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例如,舌质发红可能与体内热邪有关。

闻:医生通过闻气味来判断病情。

例如,一些疾病会导致患者呼出的气味发生变化,如口臭、腋臭等。

问: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谈来了解患者的症状、舒适感受和疼痛情况等。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回答,医生可以进一步判定疾病病因。

切:医生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脏腑状况。

中医将脉搏分为寸、关、尺、舌四个部位,并通过触诊脉搏的速度、力度、紧缓来判断病情。

四、辨证施治根据上述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医生会对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分析,即将各种症状组合起来,找出病因,明确病机,然后制定对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治疗通常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方式,通过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达到平衡人体气血、湿燥、阴阳等方面的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痰浊阻肺--喘而胸满闷,咳痰粘白,咯吐不利,呕恶食少,口粘不渴。
肺气郁痹--情志诱发,突发气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
虚喘:肺虚--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落,痰吐稀薄,自汗畏风。
肾虚--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升,吸则难降,气不得续,形疲神惫,跗肿肢冷,面青唇紫。
正虚喘脱--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动则咳喘欲绝,心慌动悸,汗出如珠,肢冷烦躁。
1、心悸合身热、恶风、咽痛、身痛者,多属风热犯心。
2、心悸合胸闷心痛者,多属心血瘀阻。
3、心悸合善惊易怒,心情怫郁,心烦少寐,喜叹息,多忧虑者,多属肝郁气滞或心虚胆怯。
4、心悸合神倦乏力、眩晕耳鸣、纳谷欠馨、面色不华,或经水崩漏或吐血,远血,多属气血不足。
5、心悸合口舌干燥、五心烦热、多饮多尿,多属阴虚火旺。
六、刻下症状:
(1)主症及伴随症状情况
(2)中医辨证症状:尚需结合舌脉综合辨证。
实证:寒邪——受寒饮冷,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则减,遇寒则剧。
食积——暴饮多食,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
气滞——胃脘胀闷,攻撑作痛,嗳气频作,与情志有关。
郁热——胃脘灼痛,烦躁易怒,口干口苦。
湿热——泛泛欲吐,口干口苦,身体困重。
六、《医学心悟》:
《医学心悟·咳嗽》“患咳者,宜戒口慎风,毋令久咳不除,变为肺痿,肺疽,虚损,劳瘵之候,慎之,戒之”。
喘证
喘证一证主要涉及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肺源性心脏病,肺结核,矽肺以及癔病等发生呼吸困难时等西医疾病。
一、起病时间:
包括本次发病的时间和整个病程的时间。
二、诱发因素:
六、刻下症状:
1、主症及伴随症状情况。
2、中医辩证症状:尚需结合舌脉综合辩证。
外感:风寒--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
风热--咳嗽频剧,气促声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黄。
风燥--干咳喉痒,咽喉干痛,口干鼻燥,无痰痰少,不易咯出。
内伤:痰湿--咳嗽反复,咳声重浊,痰多粘腻,稠厚色白。
痰热--咳嗽气粗,痰多粘黄,咯血不爽。
2、胸闷、胸痛新近起病、发作稀疏、时间短暂者,属新病多较轻,但部分初发心绞痛属不稳定心绞痛,当加警惕;若病程长久,反复发作,程度加重者多属宿疾重证。(可能为恶化性心绞痛,亦属不稳定心绞痛)
三、问疼痛的部位:
胸骨后或胸膺虚里(心前区)疼痛、牵掣左臂内痛者,属胸痹心痛。
类证鉴别:
1、胸闷且痛、牵掣心下(胃脘)者,当问有嗳气、泛酸等,多属胃脘痛。
2、痰的特点:痰的色,质,量。味等。
3、既往发作情况。
四、伴随症状和鉴别诊断症状:
是否有发热,有无盗汗,有无咯痰,有无咯血,有无咽痛,有无咽中异物感,有无喉痒,有无胸痛。
五、诊疗经过和症状演变:
本次发病后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结果如何,应用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如何(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
《景岳全书·心腹痛》“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痛之要,但察其果属实邪,当以理气为先”。
注意:“针刺痛”,“点压痛”,可以指间定点、成线,绝非心痛(心绞痛)也!
3、隐痛:隐隐闷痛,时如针刺,常伴怫郁寡言、烦躁少寐、心慌不安,多属肝气淤滞之郁证。多见于功能性或精神性胸痛(心脏神经症)。
二、问疼痛的发作时间与病程(既往发作情况):
1、每次作痛时间短暂(数分钟至十余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麝香保心丸后缓解者病属轻。疼痛剧烈、持续不缓解,如榨如绞、似感濒死者属病重。(可为心肌梗死之先兆)
2、胸闷气促,咳嗽,咳痰者,多属支饮。
四、问诱发因素和缓解因素:
是否因情绪、饮食、劳累、受寒等因素诱发。是否用过硝酸甘油、保心丸制剂可以缓解。
五、问诊疗过程及病情演变:
本证既往及本次发病的诊疗过程,何种检查、检查结果、何种治疗、病情演变(尤其注意心电图检查情况)。
六、问疼痛分病症(结合十问,刻下症状,伴随症状,舌象,脉象):
医学类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考核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
曙光临床医学院
2013年11月
目录
咳嗽
咳嗽一证主要涉及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慢性咽炎或花粉,异物过敏所致的咳嗽等西医疾病。
一、起病时间:
包括本次发病的时间和整个病程的时间。
二、诱发因素:
受凉,气候变化,饮食不当,劳累,情绪因素。
三、主症特点:
1、咳的特点:声音,节律,时间及加重因素。
六、刻下症状:
1、主症及伴随症状情况。
2、中医辩证症状:尚需结合舌脉综合辩证。
实证:风寒--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质粘。
表寒身热--喘逆上气,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粘,形寒身热,烦闷身痛,口渴。
痰热郁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黄,胸中烦闷,身热汗出,口渴饮冷,面赤咽干。
2、绞痛:
遇寒则剧,甚则胸痛彻背,多属阴寒凝滞或心阳虚衰,迟迟不解则成心阳虚脱;
绞痛如榨如锥,痛在心前,范围如掌,多属血瘀之心痛。
类证鉴别:
1、灼痛:痛如烧灼,或似盐腌酸浸,属火热(实火,虚火),偶发于心火之心痛。遇此当以与胃火鉴别,时见于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
2、刺痛:痛有定点、定线,如针刺、触电,多属风热,或胁痛、或郁证,多见于胸壁疾患:带状疱疹,肋软骨炎,肋间肌肌炎,肋间神经痛等。
二、《伤寒论》: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三、《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如蹶之趣,徐疾不常”。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至还入迟,良久方来”。
四、李中梓“结促之止,止无常数,代脉之止,止有常数,结促之止,一止即来,代脉之止,良久方至”。
一、问主证疼痛的性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度:
1、闷痛
胸闷、胸痛,如“堵塞”、“紧缩”、“窒息”,多属气滞之心痛;
闷压痛,如“磐石重压”,多属气滞血瘀之心痛;
闷痛隐隐阵阵、时发时止,多属气血或气阴不足之心痛;
闷痛伴眩晕、咳痰,多属痰浊之心痛;
闷痛伴畏寒肢凉多属心阳虚,伴汗出厥冷则属心阳虚脱,此时需注意:发作时心电图示ST-T特异性动态变化。
肝火--上气咳逆,咽干口苦,痰滞咽喉,量少质粘,胸胀胁痛,随情绪增减。
肺阴亏耗--干咳声短,口干咽燥,潮热盗汗,口干消瘦。
3、十问。
七、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相关经典条文:
一、《内经》:
《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二、《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三、《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咳嗽篇》:“咳嗽之要,止为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四、《医门法律》:
《医门法律·咳嗽门》“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动涩药,咳久势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
五、《证治汇补》:
《证治汇补·胸膈门》“因咳而有痰者,咳为重治在肺,因痰而致嗽者,痰为重治在脾”。
外感,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劳欲久病。
三、主症特点:
1、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
2、气喘的程度,对生活工作影响程度。
3、诱发或加重的因素和缓解的因素。
4、既往发作情况。
四、伴随症状和鉴别诊断症状:
是否有发热,有无咳嗽咯痰,有无胸闷、胸痛、肢肿、紫绀等症状。
五、诊疗经过和症状演变:
本次发病后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结果如何,应用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如何(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
瘀血——针刺样痛,痛有定处。
虚证:气虚——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阳虚——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减,手足不温
阴虚——口干咽燥。
(3)十问
七、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相关经典条文:
一、《内经》: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二、《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心腹痛》“痛有虚实……辨之之法,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徐而缓,莫得其处者多虚,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为实;痛在肠脏中,有物有滞者,多实,痛在胸胁经络,不于中脏而牵连腰背,无胀无滞者多虚。脉与证参,虚实自辨,微实者宜调不宜攻,大实者或上或下,非攻不可,纯虚者或气或血,非大补不可”。
1、胸闷心痛、神疲乏力、纳谷欠馨,多属气虚。
2、胸闷如窒、形胖肢重、痰多气短,多属痰浊。
3、胸闷胸痛、口干舌燥、渴欲引饮、心烦少寐、五心烦热,多属阴虚。
4、胸闷气短、心悸腰酸、畏寒肢冷,多属寒凝阳虚。
5、胸闷如堵、如榨如绞、重压胸膺,多属气滞血瘀。
七、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
相关经典条文:
一、《内经》:
3、发热咽痛过旬、心悸怔忡不已者,病属初发当以重视(急性期)。
4、怔忡不已,病程久长,诸证杂参者,病属宿疾。
5、心悸怔忡、胸闷气促、心痛彻背、持续不解者,病属危重。
三、问心悸部位:
虚里悸惕、心慌不已(心电图示心律失常),并多无明显胸闷心痛者,属心悸或怔忡。
类证鉴别:
1、似有悸惕,心悸拂郁,喉中似有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者,当辨梅核气;或腹中悸惕,有气上冲胸脘,疑似奔豚者,当以鉴别。
6、心悸合形寒肢冷、胸闷气促,跗肿少尿,多属心阳虚衰。
7、心悸合胸闷痰多、眩晕烦躁,多属痰火扰心,
七、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相关经典条文:
一、《内经》: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