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诊法(切诊) PPT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 - 第四章 切诊_PPT幻灯片
◆寸口脉位表浅,易于切按,位于腕后 ------便于检查
③寸口的分部、候脏腑 分为寸、关、尺:以桡骨茎突为标志
桡骨茎突内侧-----关 关前------------寸 关后------------尺
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寸、关、尺三部各有浮、 中、沉三候,要同遍诊法的三部九候相区别。
寸口分候脏腑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脉象正常的前提条件: 五脏协调
2、三部诊法
◆切人迎、趺阳----候胃气 ◆切寸口----候十二经气
3、寸口诊法
① 寸口位置 是指腕后高骨(桡骨茎突) 内侧桡动脉所在的部位。
② 独取寸口的意义
◆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太渊穴,十二经脉 汇聚之处------反映经脉气血的运行
◆肺朝百脉,全身脏腑气血汇聚于肺 ------反映全身脏腑气血的盛衰
②舍症从脉:真脉假症的取舍。
第二节 按诊
概述
按诊是医生用是手摸、触、推、按病人的某些
部位,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等情况的 一种方法。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1.体位: 2.手法:触、摸、按、叩(直接叩与间接叩) 3.注意事项:举止大方、态度端正、手法柔和、 医患合作。
二、按诊的内容
(一)按肌肤: 1.诊寒热:以了解人体阴阳的盛衰。一般而言,皮肤不热多为阴证; 皮肤灼热多为阳证。 2.诊润燥滑涩:以了解汗出与否及气血津液的盛衰。肌肤滑润为气 血充盛;肌肤甲错为血虚失荣或瘀血所致。 3.诊疼痛:按之痛减多为虚证;硬痛拒按多为实证。 4.诊肿胀:按之凹陷不能即起者多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者多 为气肿。 5.诊疮疡:触按疮疡局部的凉热、软硬来判断证之阴阳寒热。 (二)按手足:通过触摸病人手足部位的冷热,来判断疾病的寒热 虚实。
五、 相兼脉和真脏脉
③寸口的分部、候脏腑 分为寸、关、尺:以桡骨茎突为标志
桡骨茎突内侧-----关 关前------------寸 关后------------尺
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寸、关、尺三部各有浮、 中、沉三候,要同遍诊法的三部九候相区别。
寸口分候脏腑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脉象正常的前提条件: 五脏协调
2、三部诊法
◆切人迎、趺阳----候胃气 ◆切寸口----候十二经气
3、寸口诊法
① 寸口位置 是指腕后高骨(桡骨茎突) 内侧桡动脉所在的部位。
② 独取寸口的意义
◆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太渊穴,十二经脉 汇聚之处------反映经脉气血的运行
◆肺朝百脉,全身脏腑气血汇聚于肺 ------反映全身脏腑气血的盛衰
②舍症从脉:真脉假症的取舍。
第二节 按诊
概述
按诊是医生用是手摸、触、推、按病人的某些
部位,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等情况的 一种方法。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1.体位: 2.手法:触、摸、按、叩(直接叩与间接叩) 3.注意事项:举止大方、态度端正、手法柔和、 医患合作。
二、按诊的内容
(一)按肌肤: 1.诊寒热:以了解人体阴阳的盛衰。一般而言,皮肤不热多为阴证; 皮肤灼热多为阳证。 2.诊润燥滑涩:以了解汗出与否及气血津液的盛衰。肌肤滑润为气 血充盛;肌肤甲错为血虚失荣或瘀血所致。 3.诊疼痛:按之痛减多为虚证;硬痛拒按多为实证。 4.诊肿胀:按之凹陷不能即起者多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者多 为气肿。 5.诊疮疡:触按疮疡局部的凉热、软硬来判断证之阴阳寒热。 (二)按手足:通过触摸病人手足部位的冷热,来判断疾病的寒热 虚实。
五、 相兼脉和真脏脉
切诊PPT
切诊
一、概念
• 切诊是指运用手指或手 掌的触觉,对病人体表 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 按、压,以了解病情的 方法,包括脉诊和按诊 两部分。
(一)脉诊 • 脉诊是指用手指切 按患者动脉,根据
其搏动时不同的脉
象来了解病情,辨
别病症的诊察方法。
(二)、脉象形成的原理
• 心脏时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主血,其充在脉” “心藏脉、脉舍神” •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气行则血行” •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肝胆、脾胃、肾
鼓音——虚证
辨别肿胀:有波动感——水;无波动 感——气 辨别虫积:指下如蚯蚓蠢动
二、按诊
按诊是指用手直接触 摸或按压病人某些部 位,以了解局部冷热、 润燥、软硬、压痛、 肿块或是其他异常变 化,从而推断疾病的 部位、病性和病情的 一种诊病方法。
按肌肤
按手足
按脘腹
1、按肌肤
• 辨寒热
肌肤热而喜冷——阳证、热证 肌肤冷而喜温——阴证、寒证 表热证——身热,初按热重,久按热反轻 里热证——初按热,久按热势更重
• 察润燥
肌肤湿润——液津未伤;肌肤干燥——津液亏虚
• 察肿胀
水肿——按之凹陷;气肿——按之无凹陷
2、按手足
• 辨手足冷热 惧冷——阳虚或阴盛 惧热——阴虚或阳盛 • 辨手掌冷热 手足心热——内伤发热 麻疹患儿,中指尖独冷——发疹
3、按胸腹
辨别疼痛:拒按——实;喜按——虚 辨别腹胀:扣之浊音——实证;扣之
(三)、脉诊的部位
寸 口 诊 法
1、先定关: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 2、再定寸、尺: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脏腑分候
左 寸 心
右 肺
关
尺
一、概念
• 切诊是指运用手指或手 掌的触觉,对病人体表 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 按、压,以了解病情的 方法,包括脉诊和按诊 两部分。
(一)脉诊 • 脉诊是指用手指切 按患者动脉,根据
其搏动时不同的脉
象来了解病情,辨
别病症的诊察方法。
(二)、脉象形成的原理
• 心脏时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主血,其充在脉” “心藏脉、脉舍神” •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气行则血行” •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肝胆、脾胃、肾
鼓音——虚证
辨别肿胀:有波动感——水;无波动 感——气 辨别虫积:指下如蚯蚓蠢动
二、按诊
按诊是指用手直接触 摸或按压病人某些部 位,以了解局部冷热、 润燥、软硬、压痛、 肿块或是其他异常变 化,从而推断疾病的 部位、病性和病情的 一种诊病方法。
按肌肤
按手足
按脘腹
1、按肌肤
• 辨寒热
肌肤热而喜冷——阳证、热证 肌肤冷而喜温——阴证、寒证 表热证——身热,初按热重,久按热反轻 里热证——初按热,久按热势更重
• 察润燥
肌肤湿润——液津未伤;肌肤干燥——津液亏虚
• 察肿胀
水肿——按之凹陷;气肿——按之无凹陷
2、按手足
• 辨手足冷热 惧冷——阳虚或阴盛 惧热——阴虚或阳盛 • 辨手掌冷热 手足心热——内伤发热 麻疹患儿,中指尖独冷——发疹
3、按胸腹
辨别疼痛:拒按——实;喜按——虚 辨别腹胀:扣之浊音——实证;扣之
(三)、脉诊的部位
寸 口 诊 法
1、先定关: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 2、再定寸、尺: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脏腑分候
左 寸 心
右 肺
关
尺
中诊切诊 PPT课件
〔脉象〕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主病〕一切虚证。
细脉
〔脉象〕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主病〕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证。
微脉
〔脉象〕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主病〕阳气衰微,气血大虚。
代脉
〔脉象〕脉来时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主病〕脏气衰微;痛证痹病;七情过激,
虚证——阳气衰微
牢脉
〔脉象〕沉取实大弦长。 〔主病〕主阴寒凝聚病证。
弱脉
〔脉象〕极软而沉细。 〔主病〕气血不足,阳虚。
(3)迟脉类
迟脉
〔脉象〕脉率减慢,一息不足四至。 〔主病〕寒证。有力实寒,无力虚寒;
但亦有主热证时;运动员。
缓脉
〔脉象〕正常:一息四至,舒缓均匀。 病理:一息四至,来去怠慢。
一段皮肤。对温热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四)按手足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内伤发热 手足背热甚于手足心——外感发热 手足心热甚于额上热——内伤发热 额上热甚于手足心热——外感发热 儿科方面:小儿指尖冷——主惊厥
中指独热——-外感风寒 中指末独冷——麻疹将发
(五)按腧穴
概念-----------发现结节或条索状物、压痛 和其他异常反应。
浮紧脉=? 沉数脉=? 细数脉=? 弦滑数=?
(八)真脏脉
又称怪脉、败脉、死脉、绝脉。 意义-------无胃、神、根。多属心脏器
质性病变。危重。
(九) 脉症顺逆与从舍
舍症从脉——在脉真症假的情况下,必 须舍症从脉。
舍脉从症——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 须舍脉从症。
按诊
概念---------医生双手触摸按压病人体表一定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问诊及切诊)PPT课件
─肾阳不足,肾气不固,膀胱失约
34
-
②癃闭:
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 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
虚证—— 肾阳不足,气化无力
实证——湿热下注,或有瘀血、结石阻 塞
35
-
⑶排尿感异常 ①小便涩痛 ─ 湿热下注(淋证) ②余沥不尽 ─ 肾气虚弱,肾关不固 ③小便失禁 ─ 肾气不足,下元不固
下焦虚寒,膀胱失煦 若神昏而小便自遗,属于危重证候。 ④遗尿 ── 肾气不足,膀胱失约
50
-
一 切脉的部位 (一)遍诊法 (二)三部诊法 (三)寸口诊法: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为桡骨茎突内侧 一段桡A搏动处。
51
-
1“独取寸口”的原理: 寸口脉象可以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⑴ “肺朝百脉” ⑵ “气口亦太阴也”
52
-
2寸口分部候脏腑
左
右
寸:
心
肺
关:
肝胆
脾胃
尺:
肾
肾
53
-
二 切脉的方法 ★时间:“诊法常以平旦” ☆姿势:与心平齐 ◆布指:定位、调节 ◇指法:总按、单按 ■指力:举、按、寻
偏嗜生冷,易伤脾胃
过食辛辣,易病燥热
⑹在疾病过程中:
食欲恢复,食量渐增 ——胃气渐复,疾病向 愈
食欲逐渐不振,食量渐减 —— 脾胃功能逐 渐
衰弱,病情加重
21
“除中”—— 脾-胃之气将绝,危在旦夕
3口味(Taste in Mouth) 脾胃功能失常或其它脏腑病变的反映
⑴口淡 —— 脾胃气虚,或寒证 ⑵口苦 —— 肝胆火旺,胆气上逆 ⑶口甜─ 脾胃湿热 ⑷泛酸 —— 肝胃蕴热 ⑸酸馊—— 伤食 ⑹口咸 —— 肾虚及阳虚水泛
第四节 问诊 Section 4 Inquiry
34
-
②癃闭:
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 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
虚证—— 肾阳不足,气化无力
实证——湿热下注,或有瘀血、结石阻 塞
35
-
⑶排尿感异常 ①小便涩痛 ─ 湿热下注(淋证) ②余沥不尽 ─ 肾气虚弱,肾关不固 ③小便失禁 ─ 肾气不足,下元不固
下焦虚寒,膀胱失煦 若神昏而小便自遗,属于危重证候。 ④遗尿 ── 肾气不足,膀胱失约
50
-
一 切脉的部位 (一)遍诊法 (二)三部诊法 (三)寸口诊法: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为桡骨茎突内侧 一段桡A搏动处。
51
-
1“独取寸口”的原理: 寸口脉象可以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⑴ “肺朝百脉” ⑵ “气口亦太阴也”
52
-
2寸口分部候脏腑
左
右
寸:
心
肺
关:
肝胆
脾胃
尺:
肾
肾
53
-
二 切脉的方法 ★时间:“诊法常以平旦” ☆姿势:与心平齐 ◆布指:定位、调节 ◇指法:总按、单按 ■指力:举、按、寻
偏嗜生冷,易伤脾胃
过食辛辣,易病燥热
⑹在疾病过程中:
食欲恢复,食量渐增 ——胃气渐复,疾病向 愈
食欲逐渐不振,食量渐减 —— 脾胃功能逐 渐
衰弱,病情加重
21
“除中”—— 脾-胃之气将绝,危在旦夕
3口味(Taste in Mouth) 脾胃功能失常或其它脏腑病变的反映
⑴口淡 —— 脾胃气虚,或寒证 ⑵口苦 —— 肝胆火旺,胆气上逆 ⑶口甜─ 脾胃湿热 ⑷泛酸 —— 肝胃蕴热 ⑸酸馊—— 伤食 ⑹口咸 —— 肾虚及阳虚水泛
第四节 问诊 Section 4 Inquiry
中医切诊PPT课件
国际传播的挑战与对策
面对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挑战,需要加强 跨文化交流和培训,提高中医切诊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和接 受度。
中医切诊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面临的挑战
中医切诊在实践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诊断标准的模糊性、 技法的差异性和不规范性等。
对策和建议
通过加强学术研究、规范技法和标准、提高临床应用能力等 措施,解决中医切诊面临的挑战,推动其健康发展。
切诊的重要性
01
02
03
准确判断
通过切诊,医生可以获取 病人的脉象、肌肤温度、 湿度等信息,从而准确判 断病情。
补充望、闻、问诊
切诊是中医四诊中的重要 一环,与其他诊断方法相 互补充,提高诊断的全面 性和准确性。
个性化治疗
切诊有助于医生根据病人 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
切诊的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切诊在常见病中的应用
切诊在感冒中的应用
通过切脉,可以判断感冒的类型(风 寒感冒、风热感冒等),以及感冒的 严重程度,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切诊在头痛中的应用
通过切脉,可以判断头痛的类型(肝 阳上亢、气血不足等),以及头痛的 严重程度,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切诊在慢性病中的应用
切诊在高血压病中的应用
问诊与切诊的结合
问诊
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来了解病 情。
切诊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皮肤温度、疼痛等来诊断 病情。
结合
问诊与切诊的结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病人的病情 ,避免漏诊和误诊。
切诊与西医诊断的结合
中医切诊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皮肤温度、疼痛等来诊断病情。
面对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挑战,需要加强 跨文化交流和培训,提高中医切诊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和接 受度。
中医切诊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面临的挑战
中医切诊在实践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诊断标准的模糊性、 技法的差异性和不规范性等。
对策和建议
通过加强学术研究、规范技法和标准、提高临床应用能力等 措施,解决中医切诊面临的挑战,推动其健康发展。
切诊的重要性
01
02
03
准确判断
通过切诊,医生可以获取 病人的脉象、肌肤温度、 湿度等信息,从而准确判 断病情。
补充望、闻、问诊
切诊是中医四诊中的重要 一环,与其他诊断方法相 互补充,提高诊断的全面 性和准确性。
个性化治疗
切诊有助于医生根据病人 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
切诊的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切诊在常见病中的应用
切诊在感冒中的应用
通过切脉,可以判断感冒的类型(风 寒感冒、风热感冒等),以及感冒的 严重程度,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切诊在头痛中的应用
通过切脉,可以判断头痛的类型(肝 阳上亢、气血不足等),以及头痛的 严重程度,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切诊在慢性病中的应用
切诊在高血压病中的应用
问诊与切诊的结合
问诊
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来了解病 情。
切诊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皮肤温度、疼痛等来诊断 病情。
结合
问诊与切诊的结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病人的病情 ,避免漏诊和误诊。
切诊与西医诊断的结合
中医切诊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皮肤温度、疼痛等来诊断病情。
《中医学》切诊 ppt课件
ppt课件
3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
脉诊
(一)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 (二)气血运行是形成脉象的基础 (三)五脏协同是脉象正常的前提
肺肺朝百脉 脾胃 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统血 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气血运行畅通 肾藏精--元阴、元阳之根 脉象之根 肾精化血
ppt课件
4
脉诊的部位
1、遍诊法 三部九候诊法 上中下、天地人
六阴脉 六脉沉细等同,而无病象 六阳脉 六脉常见洪大等同,而无病象 (6)情志 喜脉缓,怒脉弦--一时性 (7)劳逸 剧烈运动脉数疾;入睡脉迟缓 (8)饮食酒后、食后脉数;饥饿时脉缓无力
斜飞脉 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 反关脉 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
ppt课件
20
常见病脉
ppt课件
21
《脉 经》 24脉 《濒湖脉学》 27脉 《诊家正眼》 28脉 《诊宗三味》 32脉 《景岳全书》 16脉
“胃少为病” “无胃为死” 《素问•玉机真脏篇》 2、神:应指有力,节律整齐
“按指之下,若有条理先后秩然不乱者,此有神之至也。” 陈士铎
3、根:尺脉沉取有力,按之不绝 “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 《脉经》
ppt课件
19
2、平脉的生理变异
(1)四季气候 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2)地理环境 南方人脉细软而数;北方人脉沉实 (3)性别 女性脉濡弱、孕期脉滑、男性脉实大 (4)年龄 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5)体格 高大与矮小、瘦弱与肥胖 运动员
ppt课件
11
2、体位坐位或正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
平臂-手臂放平 伸腕-腕关节伸直 仰掌-掌心向上
卧位
坐位
ppt课件
12
切诊(中医学)ppt课件
22
(五)常见病脉
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表证,无力为里虚)
24
迟脉: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 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25
数脉:脉来急促,一息六至。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
26
虚脉:三部脉举按皆无力。 虚证(气血虚)。
27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实证。
28
洪脉 【脉象】脉大有力,状若波 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热盛
细脉 【脉象】脉细如线,但应指 明显 【主病】虚证(阴血虚), 湿证
29
滑脉 【脉象】往来流利,如珠走盘,
应指圆滑 【主病】痰饮,食滞,实热 青年人脉偏滑,气血充实之象; 妇女妊娠脉滑,气血充盛。
涩脉 【脉象】往来艰涩不畅,如轻 刀刮竹。 【主病】伤精,血少,气滞血 瘀。
二、按诊
定义 对患者肌肤、手足、脘腹以及腧穴进 行触、摸、按、压、叩,测知病变。
36
按胸胁 按虚里 按脘腹 按肌肤 按手足 按腧穴
37
按虚里
• 虚里:左乳下心尖搏动处,反 映宗气的盛衰。
38
(三)按腧穴
正常腧穴按压:有酸胀感、无压痛、无
结节或条索状物、无异常感觉和反应。
常用腧穴:
• 大肠病:天枢、大肠俞
胃:有胃从:容从和容缓和,缓节。律一致。 神有:神柔:和柔有和力有,力形,体节指律下整分齐明。 。 根有:根尺:脉尺沉脉取沉,取应,指应有指力有。力。
21
2.脉象的生理变异
1)个体因素影响: ※六阴脉:六脉沉细等同,无病象。 ※六阳脉:六脉洪大等同,无病象。 2)脉位变异: ※斜飞脉:从尺部斜向手背方向延伸。 ※反关脉:脉见于寸口的背侧。 3)外部因素影响 情志、劳逸、饮食、季节、 昼夜、环境。
(五)常见病脉
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表证,无力为里虚)
24
迟脉: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 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25
数脉:脉来急促,一息六至。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
26
虚脉:三部脉举按皆无力。 虚证(气血虚)。
27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实证。
28
洪脉 【脉象】脉大有力,状若波 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热盛
细脉 【脉象】脉细如线,但应指 明显 【主病】虚证(阴血虚), 湿证
29
滑脉 【脉象】往来流利,如珠走盘,
应指圆滑 【主病】痰饮,食滞,实热 青年人脉偏滑,气血充实之象; 妇女妊娠脉滑,气血充盛。
涩脉 【脉象】往来艰涩不畅,如轻 刀刮竹。 【主病】伤精,血少,气滞血 瘀。
二、按诊
定义 对患者肌肤、手足、脘腹以及腧穴进 行触、摸、按、压、叩,测知病变。
36
按胸胁 按虚里 按脘腹 按肌肤 按手足 按腧穴
37
按虚里
• 虚里:左乳下心尖搏动处,反 映宗气的盛衰。
38
(三)按腧穴
正常腧穴按压:有酸胀感、无压痛、无
结节或条索状物、无异常感觉和反应。
常用腧穴:
• 大肠病:天枢、大肠俞
胃:有胃从:容从和容缓和,缓节。律一致。 神有:神柔:和柔有和力有,力形,体节指律下整分齐明。 。 根有:根尺:脉尺沉脉取沉,取应,指应有指力有。力。
21
2.脉象的生理变异
1)个体因素影响: ※六阴脉:六脉沉细等同,无病象。 ※六阳脉:六脉洪大等同,无病象。 2)脉位变异: ※斜飞脉:从尺部斜向手背方向延伸。 ※反关脉:脉见于寸口的背侧。 3)外部因素影响 情志、劳逸、饮食、季节、 昼夜、环境。
切诊 PPT课件
(4)方法(举、按、寻)
举——诊脉时,指力轻切在皮肤上,又称
浮取或轻取。
按——用重力切按筋骨间,称沉取或重取。
寻——用力不轻不重,还可亦轻亦重。
如此,脉分寸、关、尺为三部; 浮、中、沉为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脉诊时,医生以正常的一呼一吸(即一息) 作为时间单位去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
痹证,痛证,七情内伤,跌打损伤——脉代
而有力
切诊
相 兼 脉 的 主 病 规律
概念:两种以上的脉同时出现称为相兼脉。 原因: (1)正气有盛衰,邪气常兼夹; (2)脉的位、数、形、势、律。 主病----各脉所主病之总和。 浮数脉=浮(表)+数(热) 表热证 沉数=里热; 弦数=肝郁化火;滑数=痰热
(5) 正常脉象
又称“平脉”或“常脉”,其基本形象是 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五 至,约每分钟60—90 次),和缓有力,节律 均匀。也即有胃,有神,有根。
C.胃、神、根 胃——从容、和缓、流利——判断预后
神——应指有力,节律整齐——反映病邪
轻浅。
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肾气犹存
(2)体位 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平放和心脏近于同 一水平,直腕仰掌,并在腕关节下垫布枕 (使气血运行无阻)。 (3)指法 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右手按 诊左手,布指时,以中指定关位,食指切 寸位,无名指切尺位,三指呈弓形,指头 平齐。以指腹切按脉体,布指疏密,应根 据病人手臂长短而调整。
第三节 切诊
一。切诊的概念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生运用指端
的触觉,在病人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
中医诊法切按PPT课件
.
34
按胸胁
1.按胸部 2.按胁下
.
35
按脘腹(胃脘、腹部)
而硬。
坚搏抗指。
【主病】肝胆、诸痛、 【主病】寒、痛、
痰饮
宿食
“弦云其象”
“紧云其力”
均为脉管紧张度高
.
18
芤脉 【脉象】浮大中空, 如按葱管。 【主病】失血、伤阴
革脉 【脉象】浮而搏指, 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主病】精血大亏, 阳气外浮
.
19
病理脉象4: 脉势
11.洪脉 【脉象】脉体宽大, 充实有力,状若波涛 汹涌,来盛去衰。 【特点】宽大势盛有 力 【主病】气分热盛
中医诊法之 切诊
.
1
一、切脉
切而知之谓之巧
.
2
源流
起源于扁鹊 奠基于《内经》 成书于《脉经》 绘图于《察病指南》 发扬于《频湖脉学》
.
3
脉诊形成机理
1.心脏搏动—动力
2.气血运行—基础
3.五脏协同—前提
心主血脉 肺主气,朝百脉 脉为血府 脾主运化,统血 宗气推动 肝主藏血
.
4
脉诊部位
1.遍诊法(“三部九候”) 2.三部诊法(人迎、寸口、趺阳) 3. 寸口诊法(临床常用)
“举”为轻手浮取 “按”为重手沉取 “寻”为用力不轻不重,委屈求之
.
7
切诊
总按
.
8
切诊
单按
.
9
正常脉象
脉位-不浮不沉,中取即得 脉数-不快不慢,一息四至 脉势-从容和缓,应指有力 脉形-不大不小,不滑不涩 脉律-均匀无歇止
.
10
正常脉象
特点:
有胃
有神
有根
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诊法切诊(中医学课件)
第八章 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
第八节 诊法——切诊(脉诊)
壹、定 义
1
切诊
• 医生用手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获得病情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
• 包括切脉、按诊两个部分
2
脉诊
• 又称切脉、把脉、候脉,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脉搏,根据动脉应指的形象,以了解 病情,辨别病证的的诊察方法
贰 脉象形成原理
1 定义
就是用手直接触摸、按压患者的某些部位, 以了解疾病的变化,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 性质和病情轻重的情况。
贰、按 诊 的 意 义
2 意义
按诊是切诊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诊能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 明病变的部位、性质和程度,特别是对脘腹 部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为辨证治疗提供 客观依据。
当患者腹肌紧张时,可让患者屈起双膝, 以使腹肌松弛,便于探查深部情况。
肆、按 诊 的 手 法 、 部 位
4 手法、触摸部位
触 摸 按诊手法 按 扣
触摸部位
按皮肤 按四肢 按胸部 按腹部 按俞穴
肆、按 诊 的 手 法 、 部 位
(一)皮肤触诊
皮肤触诊辨别温、凉、润、燥及肿胀等。
1. 皮肤的温凉,一般可以反映体温的高低,但需注意热邪内闭时,胸腹灼热而 四肢额部不甚热,甚至皮肤欠温。
脏腑病变可以在相应的体表穴位出现反应,通过在经络俞穴上进行触诊, 发现结节、条索状物、痛点或反应过敏点,可以作为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
如肝炎病人在期门和肝俞穴有压痛,胆囊疾病的患者在胆俞穴 有压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在足三里穴有压痛,急性阑尾炎 的患者在阑尾穴(足三里下一寸)有明显压痛等等。
小结
肆、按 诊 的 手 法 、 部 位
脘腹
第八节 诊法——切诊(脉诊)
壹、定 义
1
切诊
• 医生用手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获得病情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
• 包括切脉、按诊两个部分
2
脉诊
• 又称切脉、把脉、候脉,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脉搏,根据动脉应指的形象,以了解 病情,辨别病证的的诊察方法
贰 脉象形成原理
1 定义
就是用手直接触摸、按压患者的某些部位, 以了解疾病的变化,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 性质和病情轻重的情况。
贰、按 诊 的 意 义
2 意义
按诊是切诊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诊能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 明病变的部位、性质和程度,特别是对脘腹 部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为辨证治疗提供 客观依据。
当患者腹肌紧张时,可让患者屈起双膝, 以使腹肌松弛,便于探查深部情况。
肆、按 诊 的 手 法 、 部 位
4 手法、触摸部位
触 摸 按诊手法 按 扣
触摸部位
按皮肤 按四肢 按胸部 按腹部 按俞穴
肆、按 诊 的 手 法 、 部 位
(一)皮肤触诊
皮肤触诊辨别温、凉、润、燥及肿胀等。
1. 皮肤的温凉,一般可以反映体温的高低,但需注意热邪内闭时,胸腹灼热而 四肢额部不甚热,甚至皮肤欠温。
脏腑病变可以在相应的体表穴位出现反应,通过在经络俞穴上进行触诊, 发现结节、条索状物、痛点或反应过敏点,可以作为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
如肝炎病人在期门和肝俞穴有压痛,胆囊疾病的患者在胆俞穴 有压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在足三里穴有压痛,急性阑尾炎 的患者在阑尾穴(足三里下一寸)有明显压痛等等。
小结
肆、按 诊 的 手 法 、 部 位
脘腹
中医诊法切按PPT课件
2、临床意义:多见于惊恐、疼痛。 特点:滑、数、短。
编辑版ppt
24
牢脉
切诊
1、脉象特征:实大弦长,沉取始得,坚着不移。 李中梓:“ 牢有二义,坚牢固实之义,又深居 在内之义。”
《脉说》:“ 沉而有力,劲而不移,实大弦长, 牢之体也。”
2、临床意义:阴寒内盛,疝气症瘕。 脉理:阴寒内积,阳气沉潜于下,故脉来沉而 实
15. 代脉
【脉象】脉来时止, 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主病】主脏气衰微
1)脏气衰微,无力 继续,故脉歇止难复。 《诊家正眼》“代主脏衰,
危恶之候”,“心疼夺食,
脉三动一止,良久不能
自还。”
2)又主痛症、七情
惊恐、跌仆损伤。
编辑版ppt
“惊则气乱。”27
结脉、代脉、促脉异同
促
结
代
同
脉律失常而有歇止
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编辑版ppt
22
伏脉
切诊
1、脉象特征:比沉脉更深,需重按着骨始 可得,甚至伏而不现。
《诊家正眼》“ 推筋着骨,得始其形。”
2、临床意义:邪闭、厥病、痛极(伏而有力) 多因邪气内伏,脉气不得宣通所致。 如气闭、寒闭、热闭、火闭、痛极、 霍乱等可见。
编辑版ppt
23
切诊
动脉
1、脉象特征:脉动如豆,见于关部。 《脉经》:“ 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 如豆,厥厥动摇。”
编辑版ppt
4
脉诊部位
1.遍诊法(“三部九候”) 2.三部诊法(人迎、寸口、趺阳) 3. 寸口诊法(临床常用)
寸口又称“气口”、“脉口” 寸部— 关部—桡骨茎突内侧 尺部—
编辑版ppt
5
脉诊方法
1.时间 2.体位
编辑版ppt
24
牢脉
切诊
1、脉象特征:实大弦长,沉取始得,坚着不移。 李中梓:“ 牢有二义,坚牢固实之义,又深居 在内之义。”
《脉说》:“ 沉而有力,劲而不移,实大弦长, 牢之体也。”
2、临床意义:阴寒内盛,疝气症瘕。 脉理:阴寒内积,阳气沉潜于下,故脉来沉而 实
15. 代脉
【脉象】脉来时止, 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主病】主脏气衰微
1)脏气衰微,无力 继续,故脉歇止难复。 《诊家正眼》“代主脏衰,
危恶之候”,“心疼夺食,
脉三动一止,良久不能
自还。”
2)又主痛症、七情
惊恐、跌仆损伤。
编辑版ppt
“惊则气乱。”27
结脉、代脉、促脉异同
促
结
代
同
脉律失常而有歇止
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编辑版ppt
22
伏脉
切诊
1、脉象特征:比沉脉更深,需重按着骨始 可得,甚至伏而不现。
《诊家正眼》“ 推筋着骨,得始其形。”
2、临床意义:邪闭、厥病、痛极(伏而有力) 多因邪气内伏,脉气不得宣通所致。 如气闭、寒闭、热闭、火闭、痛极、 霍乱等可见。
编辑版ppt
23
切诊
动脉
1、脉象特征:脉动如豆,见于关部。 《脉经》:“ 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 如豆,厥厥动摇。”
编辑版ppt
4
脉诊部位
1.遍诊法(“三部九候”) 2.三部诊法(人迎、寸口、趺阳) 3. 寸口诊法(临床常用)
寸口又称“气口”、“脉口” 寸部— 关部—桡骨茎突内侧 尺部—
编辑版ppt
5
脉诊方法
1.时间 2.体位
第四章 切诊 PPT课件
三部九候诊法的用意是何处脉象有变化,便可 提示相当部位、经络、脏腑发生病变的可能, 而不是用一处或几处脉象来测知全身情况。
三部九候诊法具体部位及临床意义
三部 上部
中部
下部
九候 相应经脉和穴位 所属动脉
临床意义
天 足少阳太阳穴
颞浅动脉
候头角
地 足阳明巨髎穴
面动脉
候口齿
人 手少阳耳门穴
颞浅动脉
候耳目
天 手太阴太渊、经渠 桡动脉
候肺
地 手阳明合谷
拇主动脉
候胸
人 手少阴神门
尺动脉
候心
天 足厥阴五里、太冲 背动脉
候肝
地 足少阴太溪
胫后动脉跟支 候肾
人 足太阴萁门、冲阳 股动脉足背动脉 候脾
二、诊脉方法
1、体位 病人的体位是正坐或仰卧,腕关节下垫一松
软的脉枕。 2、平臂
无论正坐或仰卧位,前臂应自然平展,与心 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 3、时间 诊脉最理想的时间是清晨(平旦),实则不必 为拘,随时可诊。
重手取之曰“按”(即用较重的力触按至 筋骨),称为“按法”,又称“沉取”、 “重取”。
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即用不轻 不重的触按至肌肉),称为“寻法”,又 称“中取”。
三指同时加压称为“总按”。
一指单独加压称为“单按”。
循法:即用指目沿脉道的轴向上下指指相 移地诊脉法,以体会脉动应指范围的长短 和脉搏来势的虚实。
4. 数脉
脉象特征:脉率增快,一息脉来五至以上 (相当 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
临床意义: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脉理: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故见数脉,必
数而有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脉也见数,但 数而无力;若阳虚外浮而见数脉,则数大而无力, 按之豁然而空。 生理性数脉可见于儿童(每分钟110次左右)和 婴儿(每分钟120次左右)。正常人在运动和情 绪激动时,脉率也加快。
三部九候诊法具体部位及临床意义
三部 上部
中部
下部
九候 相应经脉和穴位 所属动脉
临床意义
天 足少阳太阳穴
颞浅动脉
候头角
地 足阳明巨髎穴
面动脉
候口齿
人 手少阳耳门穴
颞浅动脉
候耳目
天 手太阴太渊、经渠 桡动脉
候肺
地 手阳明合谷
拇主动脉
候胸
人 手少阴神门
尺动脉
候心
天 足厥阴五里、太冲 背动脉
候肝
地 足少阴太溪
胫后动脉跟支 候肾
人 足太阴萁门、冲阳 股动脉足背动脉 候脾
二、诊脉方法
1、体位 病人的体位是正坐或仰卧,腕关节下垫一松
软的脉枕。 2、平臂
无论正坐或仰卧位,前臂应自然平展,与心 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 3、时间 诊脉最理想的时间是清晨(平旦),实则不必 为拘,随时可诊。
重手取之曰“按”(即用较重的力触按至 筋骨),称为“按法”,又称“沉取”、 “重取”。
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即用不轻 不重的触按至肌肉),称为“寻法”,又 称“中取”。
三指同时加压称为“总按”。
一指单独加压称为“单按”。
循法:即用指目沿脉道的轴向上下指指相 移地诊脉法,以体会脉动应指范围的长短 和脉搏来势的虚实。
4. 数脉
脉象特征:脉率增快,一息脉来五至以上 (相当 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
临床意义: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脉理: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故见数脉,必
数而有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脉也见数,但 数而无力;若阳虚外浮而见数脉,则数大而无力, 按之豁然而空。 生理性数脉可见于儿童(每分钟110次左右)和 婴儿(每分钟120次左右)。正常人在运动和情 绪激动时,脉率也加快。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布指:医生用左手(食、中、无名指)诊病人右手,用
右手(食、中、无名指)诊病人左手。先用中指按于病人
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为关部,关前一指为寸部,关后
一寸为尺部,依照病人身体高低适当调整指距。
一、脉诊
第八章 诊 法
(三)脉诊方法
2、指法:手指略成弓形倾斜,指腹对脉脊。高大者宜疏,
矮小者宜密,小儿用拇指定关法。依照指力大小可分(1)
4、“何以独诊寸口”:①寸口部位为脉之大会;②
寸口部位脉气最明显;③可反映宗气的盛衰;④寸
口处部位固定且脉诊方便。
一、脉诊
(二)脉诊部位
第八章 诊 法
5、六部脉与脏腑的联系: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
尺候肾;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命门(肾)。
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
一、脉诊
第八章 诊 法
(三)脉诊方法
中医学基础-诊法(切诊)
学习目标
第八章 诊 法
知识目标:
1、掌握四诊的概念;望神、望色、望舌、问现在症以及
脉诊的基本内容与临床意义。
2、熟悉望形态、排出物、听声音的基本内容与临床,以
及问诊的方法及主要内容。
3、了解局部望诊、望小儿指纹、嗅气味、按诊的基本
方法与内容。
技能目标:
学会简单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的基本技能,培
【脉象特征】脉来迟缓,一息脉动3-4至(一分钟不满
60次)。
【临床意义】主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亦主邪
热结聚里实证。
第八章 诊 法
一、脉诊
(五)常见病脉
3、迟脉:
运动员与重体力劳动者,脉象常 迟,属生理状态。
【机理分析】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
第八章 诊 法
(三)脉诊方法
3、注意事项:
(4)调息:应先让患者休息片刻,然后诊脉。切脉者必须
呼吸均匀,态度认真。
(5)每次诊脉时间,不应少于一分钟。
第八章 诊 法 一、脉诊
(四)正常脉象及生理变异 1、正常脉象:构成脉象的八个要素:①脉位:脉管的浅深; ②至数:脉搏的频率;③脉长:脉动的范围长短;④脉力:脉 搏的强弱;⑤脉宽:脉管的粗细;⑥流利度:脉来的通畅程 度;⑦紧张度:脉管的弛缓程度;⑧均匀度:脉动的节律
肥胖之人,脉管深沉,故脉多沉; 冬季气血收敛,脉象亦偏沉。
【机理分析】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
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沉而
几无为伏,著骨始得,较沉更甚,主邪闭;沉而有力为牢,沉而
强直搏指,主内实。
第八章 诊 法
一、脉诊
(五)常见病脉
3、迟脉:
《脉诀汇辨》:“往来迟缓,三至一息。” 《诊家枢要》:“迟,不及也,呼吸之间,脉仅 三至。”
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八章 诊 法 第四节 切诊
切诊是指医生通过用手触、摸、按、压病人体表一定 的部位,以获得病情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切诊,包括切脉 与按诊两部分。
第八章 诊 法 一、脉诊
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依照其不同的 形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一)脉诊原理 1、心脏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心主血,其充 在脉”、“心藏脉、脉舍神。”
第八章 诊 法
一、脉诊
(五)常见病脉
1、浮脉:
崔氏《脉诀》:“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 在上,如水漂木。” 《诊宗三昧》:“ 浮脉者,下指即显浮象,按 之稍减而不空。”
【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反减;举之有余,按之
不足;
【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里虚(虚阳外越)。
第八章 诊 法 一、脉诊
(五)常见病脉 1、浮脉: 【机理分析】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 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 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 力为危证。
第八章 诊 法
一、脉诊
(五)常见病脉
2、沉脉:
《濒湖脉学》“ 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脉诀汇辨》“ 有深深下沉之势。”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临床意义】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常见于
下痢、浮肿、呕吐、郁结气滞等。
第八章 诊 法
一、脉诊
(五)常见病脉
2、沉脉:
藏精,为元气之根
一、脉诊
(二)脉诊部位 1、遍诊法(三部九候):
上部、中部、下部 2、仲景三部诊法:
寸口、趺阳、太蹊
第八章 诊 法
一、脉诊
(二)脉诊部位 3、寸口诊法:“独取寸口, 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 法,何谓也?”“气口何以 独为五脏主?”
第八章 诊 法
一、脉诊
第八章 诊 法
(二)脉诊部位
举:轻取;(2)按:重取;(3)寻:中取。再细分可分为循法、
推法、总按、单按。
第八章 诊 法
总按
第八章 诊 法
单按
错误手法
第八章 诊 法
一、脉诊
第八章 诊 法
(三)脉诊方法
3、注意事项:
(1)时间:平旦为佳。“诊脉常平旦”(《素问》)
(2)体位:坐位或仰卧位与心脏等高。
(3)环境:安静。
一、脉诊
(1)有胃:脉来从容、与缓、流利。
(2)有神:应指有力,节律整齐。
(3)有根:尺脉沉取有力,按之不绝
第八章 诊 法 一、脉诊
(四)正常脉象及生理变异 2、正常脉象的生理性变异: (1)与年龄、性别、形体有关: 年龄:越小脉越快(婴儿120-140次/分) 体质:身高者脉长,身矮者脉短;瘦人脉浮,肥人脉沉。
一、脉诊
(四)正常脉象及生理变异
第八章 诊 法
2、正常脉象的生理性变异:
(2)与精神情志有关:兴奋时其脉必快(数),抑郁时其
脉沉缓或迟。
一、脉诊
(四)正常脉象及生理变异
第八章 诊 法
2、正常脉象的生理性变异:
(3)与季节、地理、气候有关:春弦、夏洪、秋浮、
冬沉。
(4)几种生理变异:斜飞脉、反关脉。
一、脉诊
(四)正常脉象及生理变异
第八章 诊 法
1、正常脉象: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常脉为
三部有脉,一息四五至(脉搏70-90次/分),不浮不沉,
不大不小,节律均匀,从容与缓,诊
(四)正常脉象及生理变异
第八章 诊 法
1、正常脉象:其特点可概括为有胃、有神、有根。
一、脉诊
(一)脉诊原理
第八章 诊 法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为血帅,血
为气母”、“气行则血行。”“脉不自行,随气
而至,气动脉应。”
一、脉诊
(一)脉诊原理
第八章 诊 法
3、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肺主气,司呼吸,
朝百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脉以胃
气为本。”肝藏血,贮血,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