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9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
儒家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 子等,主张文以载道 ,强调文学的社会功 能。
道家
代表人物有老子、庄 子等,主张无为而治 ,强调文学的自然之 美。
禅宗
代表人物有慧能等, 主张心性本净,强调 文学的心灵境界。
浪漫主义
代表人物有李白、杜 甫等,主张个性解放 ,强调文学的创新和 情感表达。
现实主义
沉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鲁迅的文学批评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批评主要 集中在批判封建文化和揭露社会弊病方面。他的批评观 点尖锐、深刻,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强调个性与创新
详细描述
宋元明清文学批评中,个性与创新备受关注,强调作家独 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路,反对因循守旧。
总结词
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详细描述
宋元明清文学批评中,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成为重要的评价 标准,强调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同时,对文学 与社会、政治、历史等关系的探讨也更加深入。
03
代表人物有白居易、 苏轼等,主张反映现 实,强调文学的真实 性和人民性。
02
古代文学批评
先秦文学批评
总结词
萌芽阶段,初步形成
详细描述
先秦时期,文学批评开始萌芽,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中 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如《论语》、《孟子》等 对诗歌、散文的品评和论述。
总结词
注重社会教化功能
详细描述
先秦文学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教化功能,强调 文学作品对道德、政治的积极影响。
发展历程
形成
汉代至魏晋南北朝,以《文心 雕龙》、《诗品》等为代表的 系统化文学批评理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代PPT课件
嗟乎,自宋、元以来,诗文芜烂,鄙俚杂沓。 本朝诸君子出而矫之,文准秦、汉,诗则盛唐,人 始知有古法。及其后也、剽窃雷同,如赝鼎伪觚, 徒取形似,无关神骨。先生出而振之,甫乃以意役 法,不以法役意,一洗应酬格套之习,而诗文之精 光始出。……
……至于一二学语者流,粗知趋向,又取先 生少时偶尔率易之语,效颦学步,其究为俚俗、为 纤巧,为莽荡,譬之百花开而棘刺之花亦开,泉水 流而粪埌(lang4)之水亦流,乌焉三写,必至之弊耳, 岂先生之本旨哉!
元诸大家。昔老子欲死圣人,庄生讥毁孔子,然至
今其书不废;荀卿言性恶,亦得与孟子同传。何者,
见从己出,不曾依傍半个古人,所以他顶天立地,
今人虽讥讪得,却是废他不得。(与张幼于)
32
四、袁中道的修正理论 当余少年盛气之时,意不可一世士。见乡里
之铢持寸守者,意殊轻之,调笑玩嫚,见于眉睫。 中年以来,饱历世故,追思曩日所怀,可愧非一。 吾辈常轻谈天下事,以为无不可为,而其后百不一 雠。 (袁宏道《寿刘起凡先生》)
18
(三)粗豪与俊逸
薛蕙: 海内论诗伏两雄,一时倡和未为公。 俊逸终怜何大复,粗豪不解李空同。
何景明: 子美辞固沉著,而调失流转。……至兼雅颂,
而风人之义或缺,此其调反在四子之下与?
李梦阳: 柔澹者思,含蓄者意也,典厚者义也。高古
者格,宛亮者调,沉著雄丽,清峻闲雅者才之类也。
19
第三节 唐宋派
• 诗:初中唐、六朝 • 文:唐宋。(文学向理学、包括心学切换) • 向理学的回归本就意味着向唐宋文的靠拢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 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 落入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 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严羽)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课件
四、金元的诗文批判
王假设虚、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方回、杨维桢
五、戏曲小说批判
燕南芝庵<唱论>〔论声乐〕 钟嗣成<录鬼簿> 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 罗烨<醉翁谈录>
<唱论>对“唱〞的分类 〔一〕唱曲之门户:
小唱、寸唱、慢唱、坛唱、步虚、道情、撒炼、带烦、瓢 叫
〔二〕歌曲所唱标题:
曲情、铁骑、故事、采莲、击壤、叩角等
“点铁成金〞见于他的<答洪驹父书>: 所寄<释权>一篇,词笔纵横,极见日新之
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 青琐祭文,语意甚工, 但用字时有未安处。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 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 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 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 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
二、五色绚烂与自然天成
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 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 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 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约如行 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 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答谢民师书 >〕
食乎粟,衣乎帛,何不能安于众哉?苟不从 于吾,非吾不幸也,是众人之不幸也;吾岂以众 人之不幸,易我之幸乎?纵吾穷饿而死,死即死 矣,吾之道岂能穷饿而死之哉?吾之道,孔子、 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 扬雄、韩愈之文也。〔柳开<应责>〕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ppt.Convertor
魏晋南北朝部分一、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总特点从东汉末年开始,儒学逐渐衰落,玄学应运而兴起。
所谓玄学,实际上主要是老庄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流变,体现在文学理论批评上尤其是如此。
因此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例如,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崇自然清新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都注重研究文学的审美特征等等,这很明显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
首先,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
汉代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文学创作的主题大都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
到汉末魏初,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际为主了,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动乱现实的深沉感慨。
从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画个人内心世界,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其次,文学思想的变化。
创作上的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学思想上就是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
“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在理论上认识到文学创作是在抒情中言志的特点,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
而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
再次,对创作个性的强调。
与上述文学创作主题与文学思想变化相适应,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中,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
从文学创作看,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诗歌慷概多气。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时代,人们的个性往往是受到压抑的。
文学要为封建礼教服务,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只能表现“天理”而不能描写“人欲”。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对创作个性的高度重视,正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反映。
第四,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鲁迅先生说当时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
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ppt
一、孔子的文学观
据《礼记·经解》记载,孔子说诗应该是 “温柔敦厚”的,“温柔敦厚,诗教 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 深于诗者也”,又说“广博易良,乐教 也”。
这段所谓孔子的话,也未必就是孔子的原 话,但它反映了孔子及其门徒的思想,却 是毫无疑问的,后来曾被长期作为孔子的 诗教来看待。这一理论在中国长期的封建 社会中影响很大。
第二,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篇》为圭臬,诸子 百家皆主“诗言志”之说、“诗言志”是先秦文 学批评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学理 论批评的开山之祖。
第三,先秦文学批评处于草创阶段,无理论批评 专著问世,批评形式多为语录条目,片言只语, 吉光片羽,散见于经史子集著述之中,不成系统。
-
一、美刺和言志
兴观群怨以外,诗歌还可以事父、事君, 并且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在孔子以前, 人们大致上认识到诗歌的美刺、言志和观 风俗、知民情的作用,但讲得比较零碎而 不全面。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把前人的意见进行概 括,对诗的作用作了有系统的理论表述, 对后世的诗论很有影响。它在长期的封建 社会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且成 为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反对艺术脱离政治、 缺乏社会内容的有力武器。
-
一、孔子的文学观
3、“兴观群怨”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论语·阳货》) 兴:据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注:“兴,引譬连 类。”朱熹《四书集注》:“感发志意。”就是 说,诗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 这是从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这种诗歌的 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即 “引譬连类”。【审美作用】
-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和 初期的文学观念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导论1、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实际是对商业性社会中群体关系实质的揭示。
在西方契约性的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性大于亲和性,人与人相处,所注重的不是内在情感的融洽,而是外在关系的平衡。
如何在契约的限度内充分发挥个体的才能是每一个个体首要的生存条件。
2、中西传统精神与民族性格不同:一、西方人与自然是对立的(认为自然中存在着一种可怕的、神秘的力量在驾驭着自己、玩弄着自己),而东方人与自然是和谐。
他们较多地看到人和自然的融洽与亲和。
因为我国古代是农业性的社会,我们民族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对大自然有着一种亲近感。
农业生产相对稳定的特点,造成了我们古人对自己的力量和自然的信任的态度。
二、在世界观和思想方法上,西方人较倾向于看到宇宙事物的差异性、矛盾性,东方人则较多看到它们的整体性、统一性;西方对事物的认识方法有较强的分析性、思辨性,东方看事物往往是直观性。
三、在发展观、历史观上,西方尚“变”,东方尚“通”。
对事物的发展,西方人较多注意到它的前后不同,看到其革变的一面;东方则注意事物发展的的前后承袭,看到它稳定的一面。
如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而我国惠施曾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东西方历史观发展观产生区别的原因:传统上这种事物发展观的差异,究其原因,也是双方社会经济的不同特点造成的。
西方为商业型社会,而商业的特点是流动性、开拓性:商品在不断的流通中才能有利润,市场在不断地开拓中才有发展。
故西方人在传统精神上是进取多于守成。
中国古人对历史发展都一个固执的观点——历史循环论,“无平不颇,无往不复”。
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事物的流动运转,“万变不离其宗”。
思想发展的形式上,东西方的显著的区别:西方思想史的进程表现为“替变”,后者代替前者,新的否定旧的。
而中国古代,在思想认识上的发展多表现为“蜕变”。
小结:我们可以把东西方民族想象成两个性格不同的巨人:站在西方的,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精明的、具有外向性格的巨人;而站在东方的,是一个沉静的、敦厚的、具有内向性格的巨人。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至近代).ppt.Convertor
(一)、王夫之的文论一、科学地总结情理之争二、“情景”说三、“现量”说四、诗歌欣赏方面的见解王夫之不仅是一位哲学大师,也是一位美学大师。
他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总结的形态。
一、科学地总结情理之争古代“言志”说和“缘情”说的不同宋元以来的情、理之争(宋诗受理学的影响,重理而不重情;严羽强调诗歌主情而反对说理。
)明代以来李贽、公安三袁强调文学应当表现“真情”而反对“假理”。
从文学批评史看,主张言志、载道的偏向主理一派,往往强调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而忽略诗歌的抒情本质和审美特征;主张缘情、抒写性灵的偏向主情一派,往往对诗歌情中有理的方面认识不足,并对情缺乏积极的引导。
王夫之既强调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感情(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
诗之所至,情无不至。
情之所至,诗以之至),又不否定诗歌中也有理(王敬美谓:“诗有妙悟,非关理也”。
非理抑将何悟?)。
只是诗歌中的理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理而已(经生之理,不关诗理,犹浪子之情,无当诗情)。
这种对情理关系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更为科学也更加稳妥,从而对争论了数百年的情、理关系作了比较圆满的总结。
二、“情景”说王夫之的诗歌创作理论特别注重意境的创造。
他认为诗歌意境的构成莫不由情、景两大元素构成: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中的情、景是彼此互相依傍,缺一不可的。
他更进一步深入考察,提出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种: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无缝,无法分别,这是最高境界,然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是比较难的;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当中蕴涵着情,如李白的《子夜吴歌》中的“长安一片月”;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感到有景物形象在。
总之情景互相融合才能构成诗歌的意境美。
三、“现量”说在诗歌的创作上,王夫之强调主体创作过程的当下性与自发性,他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现量”说,根据教材的论述,简言之,诗歌创作中的“现量”说有现在义、现成义、显现真实义。
《中国文学批评》PPT课件
道德伦理思想:理学--王阳明心学--王 学左派 (泰州学派 )--李贽
(1)王阳明心学”《传习录》 :“心者,天 地万物之主也” /“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 知者”。
(2)泰州学派(王艮、何心隐) ::“吾心 须是自心作得主宰,凡事只依本心而行,便 是大丈夫。”/“平时只是率性而行,纯任自 然,便谓之道。” (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 学案》
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十二律吕实为一个 八度中的十二个音阶。) 八音克谐:《周礼·春官·大师》:八音,金、石、 土、革、丝、木、匏、竹。
“诗言志”的提出
“志”——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
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 先秦人的文论
一是对《诗三百》的评论, 二是诸子关于哲学、人生、政治、社会等问题的
论述涉及到文艺问题。
先秦文论主要是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
“诗言志”的提出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
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
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
“志”: “心之所之”,志向、抱负。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 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 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 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 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变风发乎 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 先王之泽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分析
清代文学批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清代传统诗、文、词理论批评的繁荣状况及小说、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情况。
了解掌握王夫之的文学批评思想;了解掌握方苞为首的桐城派古文理论;了解掌握叶燮的文学批评思想;了解掌握王士祯、沈德潜、翁方纲、袁枚的“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和“性灵”说;了解掌握常州词派基本理论;了解掌握李渔戏曲批评和金圣叹小说评点。
教学重点:王夫之的文学批评叶燮的文学批评桐城派文论常州词派教学难点:清初四大诗论李渔戏曲批评金圣叹小说评点教学学时:4学时第一节概述清代文学理论批评,是清代三百年政治文化、学术思想、社会风尚、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的集中反映。
具体而言,清代的文学批评具有以下批评个性和审美特征:第一,文学批评观念上的“返经归本”,以复古为尚。
面对着满清贵族入主中原以后特殊的民族关系,清初文坛就以抒爱国之情、发亡国之恨、赞英雄之业为基调,清初爱国遗民的唯一护身法宝就是学古复古,在学术研究和文学批评之中提倡返经归本,力主恢复和规范儒家学说,抑制晚明文人纵放情怀的个性意识和世俗化倾向,维护儒学尊严和正统地位。
第二,文学批评理论上的集大成性。
清代文学批评特别是诗学批评,受理学思辨与朴学实证及“西学东渐”之影响,既重实际批评,又重理论批评,注重对传统诗学的全面总结和理性思考,具有明显的集大成性。
王世禛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翁方纲的肌理说,代表着清代诗学的最高成就。
第三,唐宋之争的历史终结。
肇始于南宋之末的唐宋之争,历经元明而至于清代,终以“祧(tiāo,远祖之庙,)唐袮(nǐ,亲庙也)宋”[祧唐袮宋,即以唐为远祖,以宋为近祖。
]、弥合唐宋而终。
诗分唐宋,主要在于时代风貌和审美情趣之差异性所致。
故所谓唐宋诗之争,其实质是诗歌美学之争。
清代诗学已初步摆脱了明代唐宋诗之争那种攻讦门户的狭隘性,主导方面在于对唐音、宋调两种诗歌艺术之美及其创作规律的追求和探讨,因而走出了一条通融唐宋之路。
中国文学批评史(唐、宋).ppt.Convertor
唐代文学㈠扫除齐梁遗风从文化思想上说,初盛唐的基本特点是要扫除齐梁遗风,建立与唐王朝的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文化思想,唐初的文学思想与文学理论批评,正是这种新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梁文学的功过:功——总结了魏晋以来将近四百年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新成果和新经验,初步形成了近体诗的格式和雏形,使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艺术表现技巧渐趋成熟。
重视文学的“缘情”本质,讲究艺术形式的华丽,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方法。
过——相当一部分作家中有片面追求形式美,而不注意内容充实的缺点。
以至有些作品内容贫乏,情调低下,风格柔靡。
艺术上偏重辞藻、典故、声律等具体技巧,对审美意象的整体塑造较为忽视。
(刘勰和钟嵘提倡“风骨”或“风力”,正是为了克服上述两方面的弊端.)㈡反齐梁文风中两种不同倾向一种是对齐梁乃至整个六朝文学持根本否定的态度;另一种是批评其过于追求形式华艳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成就与积极影响。
㈢诗歌革新运动和古文运动隋唐五代文论选读陈子昂:(1)对齐梁文学的批评;(2)“兴寄”说;(3)“风骨”说。
皎然:(1)“意”与“境”的关系;(2)“取境”有易、难的两种情况;(3)言意关系问题;(4)诗歌的风格问题;(5)影响。
韩愈:(1)“气盛言宜”说;(2)“不平则鸣”论。
白居易:(1)“为时”、“为事”论;(2)讽谕;(3)白居易诗论之弊病。
司空图:(1)“思与境偕”说;(2)韵味”说;(3)“四外”说;(4)诗论之影响。
一、陈子昂的文艺美学思想陈子昂在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是他针对六朝文学内容不够充实、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塑造的弊端,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说”和“风骨说”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也正是唐代前朝文艺思想发展中的核心思想。
经过陈子昂等人从理论到创作实践的努力,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多世纪齐梁文风的余波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的创作热潮,并影响了后来的意兴论等等。
一、陈子昂的文艺美学思想(1)对齐梁文学的批评;(2)“兴寄”说;(3)“风骨”说。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第二章 儒家的文学观
孔子: 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孟子:“与民同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 荀子:《乐论》、《天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第一节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之也。其为人也温 柔敦厚,诗教也。”孔子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论述都是围绕“诗教” 而展开的。下面我们分五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文”的概念就是受原始绘画的启发而产生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文者,物象之本。” 《说文》中所解释的:“文,错画也,象交文。”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第四,先秦时期虽然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 是一些片断的论述,很多还不是直接的文学理论批评,但是已 经涉及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本 问题,并且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从哲学和美学思想 方面埋下了牢固的基石,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许多问题都可 以在先秦找到渊源。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 ——先秦时期
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 第一,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萌芽和产生时
期,它们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 纯粹的、单一的。 “《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 则也。”《左传·嘻公二十七年》 “文质彬彬”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己所谓的“论文叙笔” 前10篇为有韵之文,后10篇为无韵之笔。 (3)、第26篇《神思》至《总术》为创作论或曰写作方法论。 (4)、《时序》、《通变》、《才略》、《知音》、《程器》五篇为杂论,
分别讲文学史,作家论,鉴赏论,作家品德论。 (5)、最后第50篇《序志》,全书的序言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绪论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两面性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独具一格,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农业宗法型社会及儒道思想对文学批评的影响由于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而农业生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风调雨顺的自然条件,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二者的和谐一致。
先秦道家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法天贵真的宇宙观和审美观正是其产物。
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概念、范畴的特点受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也有多义性。
它所运用的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范畴、概念,一方面能够深刻揭示文学现象的规律,包含丰富的艺术辩证法思想,令人读来具体、亲切,富有美感,但另一方面,概念、范畴意义不够明确,分析归纳逻辑不够严密。
梁启超在《国民浅训·不健全之爱国论》中曾对中、西“研究学问之法”的相异点及其结果下断语曰:“我国学者,凭瞑想,敢武断,好作囫囵之词,持无统系之说;否(不足之处)则注释前籍,咬文嚼字,不敢自出主张。
泰西学者,重试验,尊辩难,界说谨严,条理绵密;虽对于前哲伟论,恒以批评的态度出之,常思正其误而补其阙。
故我之学皆虚,而彼之学皆实;我之学历千百年不进,彼之学日新月异无已时,盖以此也。
”王国维在《论新学语之输入》中也对中西不同的思维特点及学术短长作了这样的说明:“抑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对世界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无往而不用综括(Cenerafization)及分析(Specification)之二法,故言语之多,自然之理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9讲
第二,刘勰的文学批评表现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 兼收并蓄、体大思精的集大成性。
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以文学理论批评的专著形式 出之。系统论述了各种文体的渊源流变和艺术特征,正 确考察了前此中国文学发展演进的历史轨迹,比较公允 地评价了历代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文学流 派,具有一种宏观审视与微观考察相结合的学术态势, 从而建立起《文心雕龙》式的完整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 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部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 作,一座难以逾越的巍峨无比的历史丰碑。从先秦到元 明清,上下几千年,尽管文学理论批评之作数以千计, 然而都无一可以与体大思精 的《文心雕龙》相媲美。
从总体来看,在中国历史上,大凡每一部鸿篇巨制的 理论著作,都是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上的学术思想与著作 者个人才华的合璧。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凡十 卷,五十篇,二万七千余言,乃是先秦以降中国文学创作 及其理论批评的全面总结,是刘勰本人的文学批评观念、 审美情趣与创作才能的结晶。刘勰的一生,其人生历程, 经历了入寺——入仕——入寺三个阶段,是齐梁时代一个 出身贫寒的文人必然的历史归宿。刘勰的理想之梦,不在 于卑职微尘的仕途,而在于博大恢宏的《文心雕龙》,所 以他在《序志》篇最末一句表露写作心态时云:“文果载心, 余心有寄。”(《文心雕龙》乃是刘勰文心之所载,审美 情趣之所寄。
(1)刘勰与《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刘勰睿知深遂的学识、胆略、才华与 辛勤写作的结晶。 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家居京口。早年 丧父,家贫未娶,奋发好学,通经、史、子、集。二十来 岁出家人南京定林寺,帮助名僧僧祐整理佛典,凡十余年 之久,并创作《文心雕龙》一书,深得一代文宗沈约器重。 梁武帝天监初,刘勰近四十岁时始入仕途,起家奉朝请, 任临川王萧宏记室、车骑仓曹参军、太末令、步兵校尉兼 东宫通事舍人等卑职,深得昭明太子萧统爱重。后受梁武 帝之命,又入定林寺与僧人慧震合作编定佛经,完稿后即 削发为僧,法名慧地。《梁书》本传,称其“为文长于佛 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 PPT
影响: 一是强调文学创作主体的人格形 象; 二是形成“知人论世”的批评方式; 三是采用比德的言语方式。
第二,功利主义
“诗言志。” 《尚书·尧典》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 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 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 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 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 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 《庄子·渔夫》
第三,言外之意。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 不可以言传者。 ——《庄子·天道》
四、中国文学批评的文化背景
(一)儒家文化与中国文学批评 第一,人格主义。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 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 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 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 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二、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版。 参考书: 1. 郭预衡:《中国文学批评史》全二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 史》三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 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三、文学批评史 文学批评:是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评论。 这种认识和评论,后于文学创作,是与人们对自 然和社会的认识,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 术和思维能力的水平,与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的 状况,以及文学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密不可 分。 文学批评史:是研究历代文学思想发展历史 的科学;是总结历代文学创作经验结晶的历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无为,修心静观,对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思维规
律比较注意。
• 儒家较多看到文艺的外部规律,而道家则比较 多的看到文艺的内部规律。综观我国的文艺理 论史,有两条明显的线纵贯始终:一条沿孔、 孟等儒家正统思想的线发展的,强调文艺与政 治的联系,强调“文以载道”;一条沿道家这
“儒”
• “儒”的字源学考察: 柔、需 • “儒”的关键词释义: 血缘/仁义/礼乐/诗教
儒家创始人 孔子——
儒家文化
• 人格主义 • 功利主义
• 经学中心主义
“道”
道家创始人 老子
道家文化
• 虚静其心 • 法天贵真
• 言外之意
“佛”
“佛”的本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文化
• 真实观
• 灵感观 • 境界观
3、中国文论的思维方式有哪些特征? 4、从“理论形态”的层面谈谈中国文论的诗性特征。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
概
说
先秦是中国文学的开端。闻一多在《文 学的历史动向》中指出:
《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
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
叫“经学”、“史学”、“玄学”,“文”成了文学
作品的专称。鲁迅说,魏晋时期才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艺”
• 先秦时“艺”的涵括也很广,它包括艺术,但 也包括技术,才能,甚至科学,古称“礼、乐、 射、御、书、数”为六艺。先秦时期的“文艺”
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但古人有关“文”和
“艺”的一些规律,也是适合纯文艺的。
文论范畴的经验归纳性质
• 中国文论范畴多取自于人自身以及日常生活经
验,比如风骨、体性、神采、韵味等。所归之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件
概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曾叫“古代文论”,全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时空是“中国古代”;包含“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两个方面。
文艺学的分支:文学史(文学发展史):是探讨各民族文学发展或世界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阐述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在历史的过程中对文学作个别的、具体的研究。
也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
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一般针对某部作品、某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属于个别、具体的研究。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一般规律,探讨文学的基本原理,树立基本的文学观念。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创作(作家——作品)文学鉴赏(作品——读者)“意境”,王国维认为作品有境界,必须做到情景交融,“‘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因“闹”字逼真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因“弄”字既细致地刻画出淡云拂月,花枝摇曳的美好夜色,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于春色将阑的惋惜之情。
对这两佳句的分析是文学批评,其成果为总结意境的理论提供依据,而在文学史中,许多人都在证明意境的存在。
一、中国古代文论与批评的民族化特色1.批评家的非职业化西方文学批评转化为商品生产,成为独立职业。
中国文学批评是士大夫仕宦以外聊以娱人娱己的风雅余事,“余事作诗人”,“余事作批评”。
西方文学批评原训“文学裁判”(literary criticism)。
十八世纪以前,西方盛行“判官式的批评”,批评家与作家势不两立。
十九世纪以后,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的对立关系才逐渐缓解。
法国法朗士(1844-1924)《生活文学》宣扬印象主义批评理论,“为了真诚坦白”,“把自己的灵魂在许多杰出作品中的探险活动加以叙述”,“把冷嘲和同情都摆在读者面前,由他们看了以后自己去作判断”。
批评与创作的对立,到近代才消除融合。
英国诗人爱理阿德主张“创作必寓批评”,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主张“批评必寓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二者的关系是悟之极致即为禅,禅的境界须以悟 为先。
严的妙悟实际上是兼气象、格调二者为一炉,兴趣即 是气象;妙悟即是悟格调,气象格调合一。
所以严羽的审美观是相对宽泛的,并不仅以“神韵” 为唯一标尺。故严羽所论境界,既有优游不迫,又有 沉着痛快;既讲五法(体制、格律、气象、兴趣、音 节);又讲九品(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 悲壮、凄婉)。
第十二章 元好问的诗歌理论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 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生活在金 元之际,其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论诗 绝句》三十首中。
以绝句论诗,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形 式,这一形式始于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主 张对前贤清词丽句的汲取,对转益多师的肯定 等)。
妙悟与兴趣
别材是指诗歌创作所需要的一种特殊才能,亦 即“妙悟”:“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 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别趣 乃就诗歌之吟咏情性之本质,亦即“兴趣”而 言。严羽又指出知识与道理可以提升诗人的才 华,加深诗歌的情感。
以兴趣(气象)为中心的批评论是严羽诗论的 重要内容。兴趣,有时也叫“气象”、“兴 致”,是由钟嵘的“兴”和司空图的“味”合 成而来。
诗禅说的理论体系
3、以禅喻诗 严羽对其以禅喻诗很自负,但实际上北宋人吴可(思道)在
《学诗诗》中已经以禅喻诗: “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
闲拈出便超然。”(《学诗诗》之一) “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跳出少陵窠臼外,丈
夫志气本冲天。”(《学诗诗》之二) 严羽的诗禅说有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以妙悟为中心,包含
李清照的词论
宋代词论围绕豪放与婉约词风展开争论。 婉约词派认为词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与诗歌不同,故
不能用写诗的方法写词;词应有自己的“本色”与 “当家语”。这一主张的代表作是李清照的《论词》。 李清照(1084-?)号易安居士。在《论词》中指出 词“别是一家”,主要理由: 1.诗词声律运用不同,词要有适于歌唱的音律; 2.语言层面要具备铺叙、典重、情致、故实等特点。
由于二者所处的环境不同,故出发点并不一致,理论 的趣向也有不同,比如元更重视内容,更重自得,更 重视风雅比兴的诗论传统,表现出与王若虚相近,而 与南方的严羽不同的一面。
这在对诗风的好尚上也可以看出,元更喜北方刚健质 朴的汉魏古风: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 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 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池塘春草谢家真,万古千秋五字新。传语闭门陈 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诗家总爱西昆 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推崇汉魏古风
元与严羽是同时代人,同为文学批评大家,一处南, 一处北,他们的诗论有许多相近的地方,譬如都推崇 汉魏盛唐,贬抑宋诗,重视悟境等。
以禅喻诗
2、以妙悟为中心的创作论 严羽谓“论诗如论禅”,“大抵禅道惟在妙悟,
诗道亦在妙悟。” 《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以禅喻诗,莫
此亲切。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 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 妙悟的根据和出发点是禅,即别材别趣,其要 害是反对以理为诗,以文为诗,以模拟书本、 剽窃为诗,主张诗境亦如禅境,如镜花水月、 兴象风神。
《摸鱼儿·雁邱词》
《摸鱼儿·雁邱词》是元好问作品之代表作: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 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 及,山鬼暗啼风雨。天地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用绝句论诗,形式短小而随意,如轻骑兵;不 足之处是诗的形式容易引起意义的模糊。
提倡充实、求真、自然风格
《论诗绝句》三十首,以作家作品评论为主,也有对 创作原理和创作方法的论述。他与王若虚的思想相近, 如提倡充实、求真、自然等: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 《闲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贾谧)
识、第一义、顿门、透彻之悟、镜花水月这五个相互联系、 又逐步深入的基本要点。 应该注意的是,严羽的以禅喻诗,只不过是拿禅境与诗境相 比,拿禅理与诗理相比,并不是主张以禅语入诗,或以禅理 入诗。
以盛唐为法
4、“以盛唐为法” 以妙悟论诗,落脚处乃在“以盛唐为法”,因为“盛唐诸
公,全在境象超诣”(翁方纲《石洲诗话》)。在严羽看 来,盛唐诗歌包含这样几个艺术特征,这也是严羽对诗歌 的基本要求: 第一,有浑然一体的整体意象美,此即“羚羊挂角,无迹 可求”,又谓之“浑”。 第二,有韵味深长的朦胧含蓄美。此即所谓“尚意兴”。 《诗法》:“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 第三,有不落痕迹的自然美,此即所谓“透彻玲珑,不可 凑泊”,又谓:“盛唐人,有似粗而非粗处,有似拙而非 拙处。” 第四,有抑扬顿挫的格律美。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9
第十一章 严羽的《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诗话著作, 有系统的理论主张。共有五个部分,全为一卷:
“诗辨”为总纲、理论。 “诗体”论体制、风格、流派。 “诗评”论作家作品。 “诗法”讲写作。 “考证”是对文字、年代、篇目、作者的考订。
别材、别趣说
《沧浪诗话》论诗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何为好诗; 二是如何作好诗。为解决第一个问题,他提出了“兴趣 说”;为解决第二个问题,他提出了“妙悟说”。
1、别材、别趣说 《沧浪诗话》指出“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遂以
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盖于一唱三叹 之音有所歉焉。”故此,严羽提出“别材”、“别趣”: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 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致。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 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 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