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涯适应力调查与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理由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出路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

如何在学生阶段培养并提高职业适应能力,成为大学生发展道路中必备的一环。

本课题选取了以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为题,是基于以下原因:1.大学生职业压力增大。

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恰恰是大学生在职场中获得成功的关键条件之一。

2.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普遍缺乏经验,在实务中较为不足,而学校及专业的就业指导不尽如人意,缺乏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及培训。

3. 大学生个人职业适应能力有待加强。

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并未充分了解职场,也没有意识到职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因此缺乏充分的职业准备。

综合以上因素,选择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

二、文献综述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是指个人在适应工作环境、完成工作任务和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

职业适应性与工作绩效、组织效益及个人成就等密切相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在国内外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受到影响的因素较多,如人格特质、心理状态、职业信息等等,其中心理状态的影响作用尤为重要。

针对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培养方法,国内外各大高校都采用了多种手段,如课堂讲授、招聘会、职业训练等等,有效提高了大学生职业适应性。

但是目前大学生职业指导体系仍比较欠缺,缺乏全面有效的职业指导及培训,个人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仍有待加强。

三、研究问题本研究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 目前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现状是怎样的?2. 影响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因素有哪些?3. 针对现状,如何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四、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

通过查阅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学者对于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研究情况。

2.问卷调查法。

开发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方面的调查问卷,通过其调查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现状和影响因素,获得客观测量数据。

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但 大城市 和 中等城市 新生 的适应 能力 没有 显著 差异 。
( 四)不同专业新生适应能力的比较 数据显示 ,理工类 、文史类 、文 体艺术 类新 生 的适 应 得分 ( ± D M S )分 别 为:5 .5± 31 0 6 , 24 ± .8 5.6± .4 .0 5 . 1 04 , 10 05 。方差检验的结果表明,不同专业新生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 ) 独生 子女与 非独生 子女 的适 应能 力 比较 五
应 同人 格密不 可分 ,人格 即是适 应 的一种方 式 。2 会 心理 学辞 典 中 ,社 会 适应 即个人 和 群体 调 【社 整 自己的行为 使其适 应所 处社会 环境 的过程 。 J L 3


研 究对象 与方法
( )被试 一
选 取济南 某大 学大一 新生 20 02人 。其 中男生 l8 12人 ,女生 80人 ;独生子 女 84人 ,非独 2 0
应水平 普遍 高于女 生 ,在人 际关 系适应 、学 习适 应 、择 业适 应 、情绪 适应 四个 因子上 均达 到显著
差异 ( <0 0 ) P .5 。
( )不 同生源 地新 生适应 能力 的比较 三
数据显示 ,来 自大城市、中等城市 、城镇、农村的新生适应得分 ( S )分别为 :5.8 M± D 4 2 ± .8 5 .1 05 ,5.6± .9 5 .0± . 1 04 , 34 ± .3 10 0 3 , 0 1 0 5 。结果表明 ,不 同生源地新生的总分存在显 著差异 ( P<00 1 ,且随着城市规模的减小而降低 。分析表 明,大城市新生的适应能力显著 .0 ) 高于农村和城镇 ( 006 P= .3 ,P= .4 ) 0 08 ,中等城市新生适应能力 显著高 于农村 ( 00 1 , P= .4 )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报告
组织多样化的社交活动,如文艺比 赛、运动会、讲座等,帮助学生扩 展人际圈,提高社交能力。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完善心理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心 理支持和帮助,缓解心理压力和焦 虑情绪。
对社会的倡议
政府加大对大学生就业 的支持力度
提供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帮助大学生更好 地实现就业。
加强社会对大学生的关 注和引导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积极面对挫折 和困难,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对高校的推荐
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服务,包括职 业规划、面试技巧、职场礼仪等, 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加强实践教学
增加实践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 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举办社交活动
总体印象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总体上较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建议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高校应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供 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培训课程。
03
详细调查结果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
全国多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在线调查
社会适应能力水平
调查样本
由于调查样本的限制,研究结果可能存在 一定的偏差。未来可以扩大样本范围,提 高研究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主观因素
由于调查结果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自我评价 ,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未来可以引 入第三方评价,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 性。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影响因素
可以深入研究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各种因素,为制定更加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措施提 供依据。
数据收集
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确保数据真 实可靠。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研究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研究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研究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影响因素与提升方法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是指大学生在面对大学阶段的各种挑战时,能够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行为和技能,以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因素,并分享一些提高该能力的方法。

一、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概念及意义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大学阶段的各项挑战时,能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行为和技能,使自身与环境相协调的能力。

它对大学生的学业成功和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因素1、个人特质:个体的性格、价值观、兴趣爱好等特质会对生涯适应力产生影响。

性格开朗、适应性强的学生往往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2、生涯规划: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规划,会更有目标性和动力,有助于提高生涯适应力。

3、学习动力:学习动力强的学生能更好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积极适应大学学习环境。

4、抗压力:面对大学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抗压力强的学生能更好地调整心态,积极应对。

5、自我认知: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态,提高生涯适应力。

6、周围环境:包括校园文化、师生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等,这些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生涯适应力。

三、提高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方法1、了解自我需求和目标:学生应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目标,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态。

2、积极寻求支持:面对困难时,学生应积极寻求老师、同学或家长的帮助,以便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3、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使学习、休闲和社交活动保持平衡,有助于提高生涯适应力。

4、培养学习和社交能力:学生应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在适应大学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

5、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生涯适应力。

6、心理健康:学生应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心理健康,从而更好地应对大学生活中的挑战。

毕业生职业适应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研究

毕业生职业适应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研究

毕业生职业适应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研究毕业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他们将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人才储备。

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毕业生在就业和职业适应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毕业生职业适应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就业岗位匹配度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匹配度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某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用人需求不匹配,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另一方面,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对自身能力和兴趣爱好的明确认知,往往盲目选择工作,导致职业道路的不顺利。

解决办法:1. 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设与市场需求对接的专业课程,确保毕业生的专业竞争力。

2. 学校可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引导毕业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潜力,帮助他们明确就业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二、缺乏实践经验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会优先考虑具有实践经验的应聘者,这使得很多毕业生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境地。

实践经验的缺乏也导致毕业生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无法快速适应和解决问题。

解决办法:1. 学校应加强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机会。

2. 毕业生可主动参加各种实践项目、兼职工作等,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三、心理适应问题毕业生在从学生身份转变为职场人士时,可能面临各种心理适应问题。

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迷茫,面对工作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时,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

解决办法:1. 学校可加强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毕业生应对转变过程中的压力和困惑。

2. 毕业生可主动寻找自己的成长导师,向他们请教经验和职业发展规划,获得心理支持和指导。

四、技能匮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职场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一些毕业生在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方面缺乏足够的储备,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解决办法:1. 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实用技能培养,开展相关的技能训练课程,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2. 毕业生应注重自主学习和提升,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证书考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适应能力与应对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适应能力与应对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适应能力与应对策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当前竞争激烈、压力大的社会背景下。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以及有效应对心理问题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适应能力与应对策略,并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

1.了解自我与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情绪倾向、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对大学生掌握自我适应的能力至关重要。

通过各种心理测评和自我反思,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个人优势和劣势。

同时,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对于制定个人成长目标和规划人生方向也具有重要意义。

2.建立支持网络大学生在校期间,应主动参与各类社团、学术圈或志愿者组织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

这样的支持网络可以提供情感支持、资源分享和交流机会,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困难和压力。

同时,还可以在支持网络的帮助下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3.培养积极的情绪态度积极的情绪态度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乐观的心态和积极应对问题的方法,大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各种变化和挑战。

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调节能力,积极应对压力来源,对于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非常有益。

4.合理安排时间与规划目标良好的时间管理和目标规划能力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提升非常重要。

合理安排时间,制定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能够有效减轻内心的焦虑和压力感。

同时,良好的时间管理和目标规划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性和毅力,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和个人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5.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当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心理问题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是非常关键的。

学校通常设有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提供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如果个人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支持,通过系统的心理疏导和治疗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

总结起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适应能力与应对策略非常重要。

大学生学业适应问题与心理调适研究

大学生学业适应问题与心理调适研究

大学生学业适应问题与心理调适研究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栋梁,他们的学业适应问题和心理调适状况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现代大学生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挑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成为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首先,大学生学业适应问题是他们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的过程。

进入大学后,学生们面临着课程增多、难度加大的情况,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术要求和学科知识。

许多大学新生可能会感到压力倍增,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

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高中学习方法和技巧并不适应大学的要求,需要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

此外,大学生还要面对社交和生活的挑战,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社交圈子和生活方式。

有些人可能会因为与同学交流困难,适应不了新的生活环境而感到焦虑和孤独。

这些学业适应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其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问题也是需要重视的。

进入大学后,学生们面临着更高的学业压力和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压力和失落。

他们需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以更好地应对这些困境。

一些学生可能会选择通过社交或娱乐活动来放松自己的心情,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调适方式。

然而,一些学生可能会陷入消极的心理调适方式,如逃避现实、沉迷游戏或饮酒等,这对于他们的学业和心理状态都是不利的。

因此,大学生的心理调适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引导。

要解决学业适应问题和心理调适问题,大学生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他们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并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他们可以寻求教师或辅导员的建议,提升学习效果。

其次,学生可以参与一些学术或兴趣小组活动,与同学互动,建立更多的社交关系。

这有助于他们适应新的社交环境并获得更多支持和鼓励。

同时,学生们还可以寻找一些心理辅导服务,通过专业的指导和支持来处理他们的心理问题。

除了学生个人的努力外,学校和社会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学校可以加强对新生的培训和引导,提供更多的学业帮助和心理辅导服务。

大学生生涯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研究共3篇

大学生生涯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研究共3篇

大学生生涯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研究共3篇大学生生涯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研究1大学生生涯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研究进入大学是一个新的环境,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他们离开家乡的第一次,面对的新问题和难题会让他们感到无从下手和困惑。

而生涯(Career)适应性是指一个人在新的工作或学习环境中,能够根据需求和自身条件,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任务的能力。

良好的生涯适应性对于大学生们的未来发展和职业道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大学生生涯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第一,社会支持是影响大学生生涯适应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社会支持指的是来自于家人、朋友、同学或其他人的支持和鼓励。

这些人的帮助可以使大学生更容易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涯适应性。

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环境和亲友的支持,对于大学生的适应性有着显著的影响。

第二,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大学生生涯适应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个领域的能力和信心。

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一个人对于新任务和挑战的态度,对于大学生的生涯适应性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更容易适应新环境,更积极地寻找新的机会和挑战。

第三,个性特质是影响大学生生涯适应性的另一个因素。

人的个性特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情感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等。

其中,情感稳定性和外向性与适应性的联系最为显著。

情感稳定性高的人更容易适应新环境,而外向性高的人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联系,从而增加自己的社会支持。

那么,良好的生涯适应性又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职业道路有着怎样的作用呢?第一,适应性高的人更容易发现机会和挑战,把握机遇,从而取得成功。

成功又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构成良性循环。

第二,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适应性高的人更有可能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避免陷入消极情绪中。

第三,适应性高的人更有可能在工作和学习中保持产生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维,从而更容易取得成功。

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及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及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及干预策略研究大学生阶段是人生中一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大学生们需要面对诸多的适应问题,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挑战。

如何有效干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及干预策略进行研究和讨论。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的主要表现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业压力。

大学课程的复杂性和难度大大增加,使得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的巨大压力。

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同时还要面对背离高中学习习惯的挑战。

其次,人际关系。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背景和地区,他们需要和陌生人建立新的友谊和人际关系网络。

这其中包括和同班同学、室友、导员、老师等各类人员的关系。

对于一些内向的大学生来说,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再次,生活自理能力。

在大学期间,大学生需要自己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包括买饭、洗衣、学习生活上的照顾等。

对于那些之前在家中一切由父母包办的大学生来说,突然面对这些问题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的原因分析大学生出现社会适应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家庭环境的变迁。

大学生离开了曾经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需要自行解决很多问题。

这种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焦虑和不适应。

其次,个体因素的影响。

每个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他们在社会适应上存在着不同的优势和劣势。

例如,一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联系,而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帮助与支持。

最后,学校环境的变化。

大学校园和高中相比,更加开放和宽容,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选择。

大学生需要在新的环境下适应新的规则和要求,并学会自我管理。

三、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的干预策略针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干预策略应从多个层面进行。

首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校园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服务。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研究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研究

篇一:《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报告》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报在21世纪这个愈发充满竞争的年代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以社会适应能力为首。

社会高速发展,变化日新月异。

大学,有人称他为象牙塔,也有人称他是半个社会。

当今大学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我们大学生可以良好的适应社会吗???有些人自我定位不当,以至于毕业数年无法解决就业问题,也有人在大三便接到用人单位聘书,大展才华。

大学面临各种各样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是否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和健康的心态。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类适应外界环境从而赖以生存的能力,也就是说个体对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需要作出反应和适应的能力。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没有清晰的认识;对自身状况不了解,并且对将来没有很好的规划;心态没能摆正,做事不够积极主动;实践动手能力差。

在认知、自我、态度、实践能力等问题上,当代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在我们的调查的大学生中,除大部分是80后,其余的都为90后,我们都知道,这两个年代的大学生是生活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年代,不少人曾经是饭来张口,衣来伸. 手,几乎没有吃过什么苦头,更不知道社会竞争的残酷性。

不认识什么是社会适应能力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社会适应能力,但如果没有认知社会适应能力,又谈何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呢!我们调查的对象中有的大学生家里很富有,有的学生父母还是当官、做领导的。

在这些大学生中,很多人的将来发展已经被父母安排好,他们认. 为自己不需要什么“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坚信自己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一帆风顺。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越是富有就越要教好孩子!啃老一族的日益庞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啊!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的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调查研究

6、家校合作: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学生的成长进步。通过定期 举行家长会、发放校报等方式,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引导家长 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问题。
7、个性化关怀:对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学校应该提供个性化 的关怀和支持。比如安排专门的辅导老师对其进行辅导帮助;对于心理问题较 严重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等。
3、心理适应: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在面对高中学习的压力和挑战时,容易产 生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有些学生还出现了失眠、食欲不振等现象。
4、环境适应:高中校园环境与初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师 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学校管理方式。部分学生反映,他们很难融入新的班级 和集体。
四、讨论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学校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生 活:
三、结果
1、学习适应:大部分学生对高中课程的学习感到吃力,尤其是在数学、物理 等科目上。此外,由于高中课程更注重自学和独立思考,许多学生表现出对这 种学习方式的适应困难。
2、生活适应:许多学生反映,高中生活与初中生活有很大的不同。高中课余 时间少,生活节奏快,学生普遍感到压力较大。此外,学生在饮食和睡眠等方 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了我校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主 要涵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以及心理适应等方面。同时,我们还进行了 深度访谈,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们的学校适应过程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结果
1、学习适应: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在大学面临着学习方式、课程内容以及 教学风格等方面的挑战。特别是一些新生,他们对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的要求感到压力较大。
参考内容
一、引言

生涯适应力视角下大学生生涯发展现状与对策

生涯适应力视角下大学生生涯发展现状与对策

㊀㊀收稿日期:2019G11G16㊀㊀基金项目:本文系淮北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生涯适应力视角下高职生的生涯发展与团体生涯辅导干预研究 (编号:2019j yx m-3)与 班级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适应性心理研究 (编号:2017-B -4)阶段性研究成果.㊀㊀作者简介::张轶娜(1980 ),女,安徽蒙城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生涯心理学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19卷㊀第1期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 l .19N o .12020年2月J O U R N A LO F HU A I B E IV O C A T I O N A L A N DT E C HN I C A LC O L L E G EF e b .2020教育研究生涯适应力视角下大学生生涯发展现状与对策张轶娜1,2(1.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淮北㊀235000;2.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安徽淮北㊀235000)摘要:生涯适应力是大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重要能力.当下,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整体水平不高,生涯发展不平衡.探索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改善生涯发展现状更新生涯理念,着力打造行之有效的生涯教育体系,构建社会支持㊁学校引导㊁家庭助力的生涯服务系统,以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关键词: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生涯发展;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G 64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G8275(2020)01G0016G05㊀㊀高等学府是造就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学术圣殿,肩负着为国家输送优质人才的重要职责.大学毕业生走出象牙塔,尽快融入日新月异㊁竞争激烈的社会,站稳职场,和时代同频共振,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职业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与社会的稳定发展休戚相关.调查数据表明:201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失业率为8.1%,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达到33%,选择的工作与其对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49%.[1]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及生涯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生涯成功发展的重要核心能力即生涯适应力,它是指个体根据可预测的生涯任务,对所参与的各种生涯角色进行整合,从而应对不可预测的生涯问题或生涯变化的能力及准备程度.[2]针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进行成因解析,探寻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突破生涯发展瓶颈的有效路径,促使他们从容应对职场风云和人生挑战,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一㊁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当代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整体呈中等水平,构成维度间发展不平衡,按照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前两名为生涯人际和生涯调适,接下来依次为生涯自信㊁生涯关注㊁生涯好奇,最差的为生涯控制.[3]说明大学生虽然在生涯人际沟通方面表现较好,遇到生涯问题或处于困境时,有较积极的弹性应对能力,解决生涯困扰的自信心较强,但对未来生涯的关心和规划不够充分,对自身及生涯的主动探索有待增强,生涯自主建构和掌控的能力较弱.当下,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主要存在六大差异.(一)性别及年级差异近年来,国内多数研究者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女性的生涯适应力情况差于男性.女大学生的生涯控制因子分明显低于男大学生.[4]根据胡晓红(2019)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总均分及生涯关注㊁生涯人际㊁生涯自信㊁生涯好奇的因子分,女性显著低于男性.[5]大学生各年级生涯适应力水平主要呈现两种分布.第一种是V 型分布:买盼盼(2017)的研究发现,生涯适应力总体水平大一得分最高,大二得分最低,大三㊁大四有所提升.[6]39G40第二种是N 型分布:傅文第(2015)的调查发现,生涯适应力水平从大二之后开始下降,大三处于最低谷,大四分数最高.[7]显见,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不同年级波动较大,大一较稳定,大二㊁大三处于低潮和转折阶段,大四逐渐好转.(二)家庭状况及学校因素差异家庭状况差异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城乡区域呈现差异.近年来,城市大学生的生涯人际分数优于乡镇大学生;[8]大城市的大学生生涯好奇显著优于农村大学生.[6]41二是家庭是否给予生涯支助呈现差异.家庭给予大学生的生涯帮助越多,个体具有的生活满意度和生涯适应力水平越高;[7]父母的生涯支持可以促进大学生进行生涯探索从而提升61其生涯适应力;[9]父母的生涯支持对大学生有正向促进作用.[10]三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呈现差异.傅文第(2015)的研究表明,生涯适应力总体水平最好的是家庭经济一般的大学生,最弱的是家庭经济较差的大学生.[7]四是个体是否为独生子女呈现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总体水平及生涯好奇㊁生涯自信㊁生涯控制显著优于非独生子女;[11]32非独生子女仅在生涯人际维度的得分略高于独生子女.[8]学校因素差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满意度呈现差异.大学生对专业满意度越高,生涯适应力发展水平越好.[11]33二是校园生活满意度呈现差异.大学生对校园生活的满意度与生涯适应力水平呈显著正相关.[12]三是在校是否接受生涯教育呈现差异.接受过生涯辅导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学生,其生涯适应力表现更佳.[7](三)实践经历及社会支持差异实践经历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无兼职和实习经历的大学生相比,有兼职和实习经历的个体,在生涯关注和生涯好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未加入学生组织的大学生相比,加入学生组织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更好.[4]二是参加社团或与专业相关的兼职㊁实习可以改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水平,且生涯适应力发展水平与兼职次数呈正相关.[5]社会支持差异体现在两个方面:[13]一是社会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随着社会支持的增多,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总体及各维度水平显著提升.二是社会支持能够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希望水平,进一步提升其生涯适应力.二、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成因解析(一)整体情况的成因解析大学的学习生活与高中相比,自由度大,自主性强,自我管控和规划能力要求高.自律性较差的大学生,若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调整,容易成为不思进取的 啃老族 或抗挫力极差的 草莓族 .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短板与生涯规划能力的欠缺,导致生涯适应力不佳,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4]一是自我认知能力匮乏㊁改变现状动力不足.近30%的学生选择专业时,几乎依赖父母亲朋.当对自身及所选专业有一定了解时,仅有10%左右的学生转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未积极做出改变和调整的学生,容易丧失学习兴趣,虚度光阴,求职受挫.二是学生个体关注程度不够,规划意识不强.约40%的大学生不重视且从未做过生涯规划.60%做过规划的大学生也仅停留在纸上谈兵,并未付诸实施.超过30%的大学生缺乏生涯探索的欲望,不打算接受学校的生涯指导和帮助.三是学校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及时有效的生涯教育.近40%的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选修课.将其作为必修课的高校,多数未能在新生入学初始就开展相应的生涯教育,而是直到最后两年才开设相应课程.甚至仍有5.06%的高校未开设此类课程.(二)群体差异的成因解析1.性别及年级差异解析造成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女子应在家相夫教子,成为贤妻良母;男子则应事业为先.因此,男大学生更关注未来生涯的发展,当他们遇到生涯困境和阻碍时,更愿意大胆尝试,奋力突破.其二,性别歧视仍呈历史惯性.当今社会,仍有不少用人单位更愿意录用男性求职者,有些用人单位因女职工婚育,剥夺其事业上升的机会.男女两性职业发展的不平等待遇,严重挫伤了女大学生生涯发展的信心.年级差异主要和大学生的心路历程有关:大一刚入校时,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向往与憧憬.大二从自我超越到现实回归,适应不良的学生,学习生活满意度下滑,生涯适应力水平也相应下降.大三面临选择未来道路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开始认真思考自我的生涯目标,主动弥补理论和自身短板.大四经过反思和实践,促使生涯适应力逐步回升,临近毕业时达到上扬的水平.2.家庭状况及学校因素差异解析家庭状况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其一,我国目前优秀的师资㊁优良的硬件资源聚焦于大中城市,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信息丰富㊁视野开阔㊁思想活跃㊁性格外向;农村大学生到了城市读大学,因为和城市大学生存在经济条件㊁家庭背景㊁知识结构㊁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差距,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影响他们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和生涯发展的自信心.其二,大学生在生涯发展陷入困境时,得到家人的及时支助,利于调整心态,重振旗鼓,提高心理韧性和弹性,进入良性发展.其三,经济条件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家长既要给予有效支持,又要防止过分依赖,才能促进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提升.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会因个体心态不同,结果大相径庭.如果贫困大学生不向命运屈服,自我磨砺,积极寻找机会,可以化阻力为动力,突破障碍.反之,如果他们自怨自艾,悲观被动,则其生涯发展会严重受阻,甚至恶性循环.其四,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优势来源不同.独生子女家庭往往对唯一的子女寄予厚望,将子女教育作为7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1期㊀家庭重中之重,人力物力财力较充足,能为子女提供较丰厚的资源.非独生子女家庭,经济负担较重,来自家庭的生涯支助相形见绌,但非独生子女可以通过与众多家庭成员的相处磨合,逐渐习得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在生涯人际方面较具有优势.学校因素差异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其一,大学生若对所学专业具有高满意度,可以催化对本专业的积极肯定态度,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较易取得优良的专业成绩,从而为将来就业夯实理论基础;会更关注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现状㊁发展动态和就业前景,热门岗位要求等,能够尽早做出切实可行的生涯规划并认真付诸实施;会更主动地寻找机遇,积极实践,积累经验,做好入职热身准备.其二,校园生活满意度高,显现他们身心愉悦,潜能激活,因此会有更好的生涯表现.其三,在校接受生涯辅导有助于从专业视角,战略高度,运用科学的理论和系统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全面认知自我,增强生涯关注的主动性,激发生涯探索的好奇心,引领他们规划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路径,客观理性应对未来挑战,从而减少生涯探索时的盲目性,降低生涯抉择时的困惑和焦虑感,扬长避短,把握生涯发展的主动权.3.实践经历及社会支持差异解析实践经历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其一,兼职和实习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转变社会角色,熟悉职场规则.其二,如果兼职和实习与所学专业相关,更有助于学以致用,促进理论联系实际,积累职场经验.其三,加入学生组织或社团,可以锻炼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职场必备技能.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会对有丰富实践经历的学生情有独钟,认为他们的综合实力更强,更容易胜任职场工作.这类学生也会因自身的实践经历,在应对生涯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社会支持差异是由于大学生的社会尊重㊁支持感和希望水平会随社会支持同步提升,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做好迎接生涯挑战的准备,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战胜困难的能力,平静接受和较快适应生涯变化,顺利融入新的生涯环境,持续推进,直到实现生涯目标.三、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可行性对策(一)积极提升生涯理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南海㊁李金碧的观点,广义的生涯不仅仅局限于职业生涯,而是将人的一生都纳入生涯活动的时空范畴,其内涵包括每个人所在的文化环境,参与的教育培训,就职的行业和岗位,职业㊁家庭㊁生活的变化起伏及人际交往状况等诸多方面.[15]生涯建构理论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有机整合所需承担的具有不同任务和要求的生涯角色,使其达到动态平衡.由于生涯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改变处于动荡和变化中,大学生需要通过积极能动的调整,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从而逐渐适应变化,达到角色切换自如平顺.[16]生涯教育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引导择业,还包括帮助个体在不同的生涯阶段,面临不同的生涯问题及角色变化时,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理性系统规划,使难题迎刃而解.大学生只有充分意识到生涯的重要意义,从学校要我规划生涯转变为我要规划生涯,才会主动参与生涯教育和培训,乐于实践锻炼,提高生涯辅导效果.(二)着力打造全程化㊁系统化㊁体验式生涯教育体系按照黄天中提出的体验式全程生涯教育理论,生涯教育应贯穿一生,结合大学生不同的生涯成长阶段,树立相应的生涯学习目标,注重体验,终身学习,健康成长.[17]从进入大学到初入职场,生涯学习的目标主要是生涯抉择和生涯适应.如果从幼儿园阶段开始生涯启蒙,小学阶段具备生涯认知,初中阶段开始生涯探索,高中阶段进入生涯准备,目标层层分解,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到了大学和就业阶段的生涯目标就能水到渠成.因此,生涯教育应从娃娃抓起,教育部门应充分重视,打通生涯教育主线,实施系统化的目标㊁课程㊁活动㊁内容㊁评估,实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生涯教育衔接一体化,形成完整的生涯教育体系.运用体验式学习可以克服传统式学习模式依赖教师指导,脱离社会,理论和实践脱节,认知肤浅,记忆短暂,解决问题消极被动等弊端,采取以学习者为主的引导方式,强调接纳㊁欢迎㊁尊重㊁诚实㊁自助与互助的学习态度和氛围,经历环境体验和高峰体验,关注实时的感觉㊁态度㊁观念及能力,有助于培养综合素质,增强自信,牢固掌握知识,灵活使用经验,熟练运用技能,能动解决实际问题,应在生涯教育中予以推广.(三)区分情况㊁有的放矢开展生涯辅导1.采取有效方式,掌握个体情况一是新生入学后,高校应进行生涯适应情况及性格㊁兴趣与匹配职业的相关测评,采取访谈㊁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 调查㊁M B T I职业性格测试㊁霍兰德S D S职业兴趣测试等手段,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㊁兴趣爱好㊁职业取向,评估生涯适应力水平及生涯发展需求,帮助学生探索自己渴望并适合的工作.二是为学生建立生涯档案,提供个性化81张轶娜/生涯适应力视角下大学生生涯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生涯辅导,指导学生撰写㊁修订㊁完善生涯规划书,为他们职业规划和生涯发展答疑解惑,做好生涯咨询信息的整理㊁分析㊁反馈和跟踪服务,培养学生具备与时俱进㊁自我调整适应的能力.2.区分心理特点,开设辅导课程生涯辅导课程应作为高校的必修课程,贯穿大学四年,全程指导,全员覆盖,结合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分段实施,强调特色.大一做好整体规划,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和适应大学生活,关注生涯发展,明确奋斗目标;大二营造竞争优势,重点帮助学生客观全面的认知自我,提升综合素质,增进生涯好奇,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兴趣发展为特长;大三提升生涯自信,重点帮助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促使他们踊跃参加社会实践和锻炼;大四管控生涯主动,重点帮助他们了解不同选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会理性抉择和弹性应对,根据现实情况积极进行生涯调适,逐渐掌控生涯发展的主动权.3.关注特殊群体,促进协调发展学校可邀请成功的职场女性或优秀女大学毕业生,面向在校女大学生举办报告会㊁分享会,帮助她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㊁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生涯自信,激励她们独立自主,努力拼搏.也可以开展心理学讲座和团体辅导,使她们不仅了解男女两性的身心区别,而且认知女性的优势,如有韧性㊁更细心㊁有耐心㊁善沟通等.教授女大学生时间管理㊁情绪管理㊁自我管理的方法,使她们掌握平衡事业家庭的智慧和技巧,合理安排,张弛有度,善用外援.还要针对农村㊁城镇及贫困大学生的现状及特点进行帮扶.通过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途径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运用团体辅导或个体咨询,帮助他们克服自卑㊁偏执心理,提高语言表达㊁人际沟通㊁组织协调等综合素质.开展生涯辅导,帮助他们更新就业观念,提升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宣传海报㊁政策问答㊁专题讲座等方式鼓励他们响应国家的 支援西部 三支一扶 到村任职 农技特岗 等就业扶助政策.(四)构建社会支持㊁学校引导㊁家庭助力的生涯服务系统首先,社会应加大生涯帮扶力度.国家应鼓励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优惠,落实创业扶持政策;社区应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和指导,从而减轻大学生的创业压力,降低创业风险,化解后顾之忧.网络平台应提供丰富的生涯教育资源及生涯咨询服务,发布充足㊁可靠㊁分类的招聘求职信息.用人单位应加强与高校的交流合作,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实现 招生即招聘㊁入校即入职㊁校企联合培养 ,有效缓解人才供需脱节的燃眉之急.其次,高校应加强生涯引导作用.不断完善生涯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及生涯师资队伍,坚持 引进来 和 走出去 并重的举措,既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做生涯教育工作指导,也通过招聘或与培训机构合作,建立一支以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为主要成员,具有生涯规划㊁生涯咨询能力的生涯理论和实践教育专业人才队伍.高校可充分利用校园文化,采用演讲比赛㊁征文比赛㊁辩论赛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涯教育活动.高校应注重校内实习和校外实践相结合,采取勤工俭学㊁青年志愿者服务㊁素质拓展㊁职业体验㊁职场模拟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㊁职业技能大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断提升大学生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和生涯相关的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同窗互助作用,引领他们强化自我教育,优化自我管理,逐步自我完善.最后,家庭应发挥生涯助推功能.父母应积极关注子女的生涯发展.当子女生涯受挫时应及时安慰鼓励,培养他们百折不挠的意志;当子女面临生涯两难选择时应平等沟通,耐心交流,帮助他们分析现实,给予生涯发展的合理化建议,激励他们探寻社会需要和个人理想的最佳契合点.总之,全社会齐抓共管,重视大学生生涯发展现状,多角度㊁全方位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引导大学生做好生涯准备,提升自身的生涯适应力,才能使高校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要,促使大学生理性择业㊁快乐从业㊁健康成才,真正成为新时期社会欢迎的有用人才.参考文献:[1]㊀王伯庆,马妍.就业蓝皮书: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 B/O L].(2018G06G28)[2019G04G07].h t t p s://c h a s s c.s s a p.c o m.c n/c/2018G06G28/550719.s h t m l.[2]㊀S a v i c k a s,M.L.C a r e e rad a p t a b i l i t y:A ni n te g r a t i v ec o n s t r u c t f o r l i f eGs p a n,l i f eGs p a c e t h e o r y[J].T h eC aGr e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Q u a r t e r l y,1997(3):247G259.[3]㊀赵小云.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及其与家庭社经地位的关系[J].现代教育管理,2012(2):111G114.[4]㊀董振华,苏霞.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13):55G59.[5]㊀胡晓红,王艳.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调查及提升路径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9(2):58G59.[6]㊀买盼盼.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39G41.[7]㊀傅文第,华欣.大学生生涯适应力调查与对策研究9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1期㊀[J].学理论,2015(30):52G54.[8]㊀赖雪芬,谢丽婷.地方院校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调查与解析[J].嘉应学院学报,2017,35(12):84G89.[9]㊀Y u e n,M.,Y a u,J.R e l a t i o no fc a r e e ra d a p t a b i l i t y t o m e a n i n g i n l i f ea n dc o n n e c t e d n e s sa m o n g a d o l e s c e n t si n H o n g K o n g[J].J o u r n a lo f V o c a t i o n a lB e h a v i o r,2015,91(9):147G156.[10]㊀S u n,X.,M cH a l e,S.M.,U p d e g r a f f,K.A.M a t e r n a la n d p a t e r n a l r e s o u r c e sa c r o s sc h i l d h o o da n da d o l e sGc e n c e a s p r ed i c t o r so f y o u n g a d u l t a c h ie v e m e n t[J].J o u r n a l o fV o c a t i o n a l B e h a v i o r,2017(100):111G123.[11]㊀常小芳.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现状及对职业发展教育的启示[D].郑州:郑州大学,2016:32G33.[12]㊀华欣.普通高校本科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5:38G39.[13]㊀孙庆民,刘一帆.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1):185G188.[14]㊀郝雪纯,赵慧杰,林一炜,等.乌鲁木齐市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研究[J].中国市场,2018(35):178G179.[15]㊀南海,李金碧.什么是 生涯 :对 生涯 概念的认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16G17.[16]㊀S a v i c k a s,M.L.T h et h e o r y a n d p r a c t i c eo fc a r e e rc o n s t r u c t i o n[M].I n S.D.B r o w n&R.W.L e n t(E d s.),C a r e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c o u n s e l i n g:P u t t i n gt h e o r y a n d r e s e a r c h t o w o r k.H o b o k e n,N J:J o h nW i l e y&S o n s,2005:42G70.[17]㊀黄天中.体验式全程生涯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R]//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生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北京交通大学,2019.[18]㊀赵小云.当代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2G6.[19]㊀董金秋,高婷.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与家庭背景的相关性分析[J].北京青年研究,2017,26(4):28G38.[20]㊀李颖.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提升教育的路径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7(9):219G220.[21]㊀张丁方.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和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8,16(25):212G213.[22]㊀唐洁,曾平. 以生为本 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1):55G56.[23]㊀张宇,郭志超,邢传波.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8(21):140.责任编辑:仲耀黎T h e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a n d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o f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C a r e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C a r e e rA d a p t a b i l i t yZ H A N G Y i n aA b s t r a c t:C a r e e r a d a p t a b i l i t y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c o m p e t e n c e f o r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t ob e c o m eu s e f u l t a l e n t s i n s o c i e t y.A t p r e s e n t,t h e o v e r a l l l e v e l o f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c a r e e r a d a p t a b i l i t y i s n o t h i g h a n d t h e c a r e e r d eGv e l o p m e n t i s i m b a l a n c e d.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c a r e e r a d a p t a b i l i t y s h o u l db ee x p l o r e d,t h ec u r r e n t c o n d i t i o n o f c a r e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h o u l db e i m p r o v e d,t h e c a r e e r i d e a s h o u l db e u p d a t e d,e f f e c t i v e c a r e e r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y s t e ms h o u l db eb u i l t a n dt h e s o c i e t yGs u p p o r t e d,s c h o o lGg u i d e da n d f a m i l yGa s s i s t a n t c a r e e r s e r v i c e s y sGt e ms h o u l db e c o n s t r u c t e d s o a s t o p r o m o t e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c a r e e r a d a p t a b i l i t y.K e y w o r d s: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c a r e e r a d a p t a b i l i t y;c a r e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02张轶娜/生涯适应力视角下大学生生涯发展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报告汇报人:2024-01-05•引言•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调查方法与实施目录•调查结果与分析•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对策与建议•结论与展望01引言研究背景01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要力量,其社会适应能力对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02随着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具备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03当前,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目的深入了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

研究意义为高校教育提供参考,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决策依据,促进大学生就业和社会融入。

02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概述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社会环境变化、生活压力和挑战时,能够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融入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分析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现出较低的适应能力。

在面对新的学习环境、生活压力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部分学生表现出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部分学生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存在自我认知不足、缺乏自信和应对策略等问题。

个人性格、自我调节能力、自信心等个人因素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影响。

个人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影响。

环境因素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实践经验等经验因素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影响。

经验因素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因素分析03调查方法与实施问卷调查设计针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问卷,涵盖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

访谈法对部分受访者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在社会适应过程中的经验和挑战。

观察法通过观察大学生在校园和社会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社会适应能力。

调查方法030201在大学校园内随机抽取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压力。

因此,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就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

很多学生在校园环境中表现出色,但在面对社会现实时,往往显得无所适从。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实践经验:不少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偏重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导致在工作中难以迅速适应实际操作的要求。

2、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一些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习惯了独来独往,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导致在工作中难以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抗压能力较弱: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一些大学生容易产生焦虑和挫败感,甚至出现逃避现实的行为。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过度保护都可能导致孩子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足,进而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容易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不确定性是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

此外,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评价也会对其社会适应能力产生影响。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措施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实践教学: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

2、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学校应设置相关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合作,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3、增强抗压能力:学校应通过心理辅导和压力管理培训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压力和挑战,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

我院大学生适应性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我院大学生适应性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1 对 象 与 方 法
1 1调查对 象 。 我院 1 8个专 业 1 0 0名在 校大 学 生 作 3
为调 查 对 象 , 收取 有 效 问卷 l9 份 。 1l 1 2调查方 法 . 调查方 法 : 按专业进 行分层抽 样 , 先 然后 再 整 群 抽 样 , 行 问 卷 调查 。 进 学 生 适 应 性 问题 的 调 查 工 具 及 评 定
裘 l 不 良适应 性 的学 习 目标 状况 分布
统计 分 析 将 所 有有 效 资 料 编 码数 量 化 后 做 或 很 少 做家 务 , 导致 学 生生 活 自理 能力 较 用 E i a 3 0 建立数据 库 , S S . 版 本进 差 , 被调查 的大学 生 中 , 家经常 做家务 的 pd t .2 a 用 A 80 在 在 行统计分析。 人 只 占 3 .2 在金 钱方 面的 处理 能力也 很 3 9 %, 差, 入学 后遇 到 经济 问 题 的 占 4 . 7 而 大 9 8 %, 2 结果 多数 学生 遇 到 的都是 “ 不懂 得 理财 , 出现 赤 2. 大 学生 适应 性 问题 的主 要 表现 1 字 ” 的 问题 。此外 对 于 日常 生 活 中的琐 事 , 2 1 1学 习方 面 的 不 适 应 .. 开始 就能处 理得 很好 的学生 只 占 2 .4 1 2 %, ( ) 习 目标 的 不 明 确 。 1学 在 失去 了父 母 的帮 助后 , 他们 无 所适 从 。 学生从接 受入学 教育开 始就把 上大学 确立 2 1 3职 业生 涯 规 划 方 面 .. 为 自己的学 习 目 。进入大学后 , 标 学生往往沉浸 ( ) 所 学 专 业 就 业 前 景 了解 情 况 。 1对 在喜悦之 中, 对于大学期 间的学 习 目 考虑甚少 标 被 调 查 的 大 学 生 中 , 所 学 专 业 就 业 对 或 目标渺茫。结果见表 1其 中, , 学习 目标之间比 前 景 了 解程 度状 况 分 布 见 表 4 其 中 , 所 , 对 较有显著差异性(Z1558, 00 ) 习 目 X= 4. 6P< .5, 6 学 学 专 业 就 业 前 景 了 解程 度 比较 有 显 著 差 异 标 明确 与 没 有 学 习 目标 比较 有 显 著差 异 性 性 ( 5 .6 0 P<0 0 ) 对所 学专 业就 业 X= 827, .5, ( 6 .0 9P< . ) X = 0 4 1 , 00 。 5 前 景 很 了解 与 很 不 了 解 比较 有 显 著 差 异 性 ( ) 习方 法 的 不 适 应 。 2学 ( = 90 5 , X。 3 . 3 8 P<O 0 ) .5。 大学 的学 习方 式 、教 学 方 式 、教 学 内容 ( ) 学 生 对 职 业 生 涯 规 划 了解 情 况 。 2大 则 与 之 前有 很 大 的 不 同 。分 布 见 表 2, 中 , 其 为 了 对 将 来 的 工 作 做 好 更 充 分 的 准 学 习方法 之 间比较 有显著 差异性 ( 9 . 2 0 备 , 生 应 该 在 大 学 制 定 适 合 自己 的 职 业 x = 4 12 学 P< . 5 , 习方 法 明确与 没有 学 习方法 比较 生 涯 规 划 , 指 导 和 规 范 自 己的 行 为 。 大 0 0 )学 以 有 明显 差异性 ( =8 6 3 , X 6.3 lP<0 0 ) . 5。 学 生 对 职业 生 涯 规 划 了 解状 况 分 布见 表 5, 2 1 2生 活方 面 的 不适 应 .. 其 中 , 业 生 涯 规 划 状 况 比 较 有 显 著 差 异 职 () 际 关 系 不 和 谐 。 1人 性 ( 4 . 8 P< .5 , 职业 生涯 规划 非 X = 2 5 , O 0 )对 在被 调查 的学 生 中 , 生 子女 占 5 . 0 常 了 解 与 不 了 解 比 较 有 显 著 差 异 性 独 3 9 %, 许 多学生 在 进入 大 学 前是 班 级 乃至 学 校 的优 ( 2 . 2 5 P <O 0 ) x = 6 04 , .5。 秀 学 生 , 家长 和 老 师们 的 “ 上 明 珠 ”, 是 掌 在 2 2 大 学生 适应不 良的原 因 . 这 种 被 溺爱 的 环 境 中 , 他们 信 心 十 足 。而 进 2 2 1学 习 方 面 的 不 适 应 .. 入大 学 以后 , 们 往往 表 现得 不 尽 如 人意 , 他 与 ( ) 习 目标 的缺 失 。 1学 班 级 或 宿 舍 的 同学 相 处 不 够和 谐 , 表 3, 见 其 很 多学 生 在 初 入 大 学 时 都 有 一 种 “目 中 , 际关 系比较 有显著 差异 性( 1 3 5 4 标 失 落 ” 的 心 理 , 上 大 学 目标 的 实 现 , 人 x = 7 .46 考 尸< .5 , 0 0 )人际 关 系很好 与很 不好 比较 有显 著 使 得 他 们 在 精 神 上 不 同程 度 地 松 懈 下 来 , 差异性 ( 3 8 3 8 , 0 0 ) X = 7 .5 2 P< .5 。 他 们 想 的 更 多 的 是 : 束 了 高 中 紧 张 疲 惫 结 ( ) 活 自理 能 力较 差 。 2生 的 学 习 后 如 何 在 大 学 使 自己 轻 松 一 下 , 调 由于 家 长 的 宠 爱 , 多 学 生 在 家 从 来 不 查 结 果 显 示 有 5 . 6 很 2 5 %的 学 生 把 大 部 分 时

大学生适应问题调查研究与教育对策

大学生适应问题调查研究与教育对策
d5 6 S . ( 一a e ) 7 ; 学 校 t 84、f0 、i. ( 一 f9 、i g 2 ti d . 3 B l 5 一.1 d 8 Sg 2 tl ) 1 ; a e . 6 C学 校 t 7 、f7 、i (一al ) 8 ; id 4 . 3 d6 9 Sg 2 t e . 3 由此 可 以 8 . id 3
适 应是通过丰 富或 发展 主体 的动作 以适应 客体变化 的 过程, 当外部环境 变化时 , 作为 主体 的人通过 自我调节 系统 做 出能动反应 , 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 为方式更加符合 环境 使 变化 和 自身发展 的需要 ,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过程 , 其与人 的心身健康 和个人发展密切相关 。 大学生适应性 的发 展水平不仅关系到 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 , 而且 关系到国家未 来的发展前途。 当 前 学 术 界 对 适 应 性 问 题 展 开 了 一 定 的理 论 和 实 证 研
07 4 显著性水平 00 1城市与农村户籍均值差 25 ( 、 . 、 2 . ; 0 . )标 7 准误 06 5 显著性水平 00 0 由此可以看出 : . 、 5 . ; 0 采用单 因素方 差分析得 出,在 0 5水平上农村 和城 镇之间适应能力差异 . 0 不显著 , 但是城市 和农村 、 城市和城镇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 。 从表 中的均值差可 以看 出 , 市的学生 比农 村 、 城 城镇的学生
l eo y Re e r h Th r s a c
I学 确 嘲 嘲 黼 埋 鳓 化
大学生 适 应问 题调查研 夯 与教 胄对 策
韩 艳 春
( 山西大 学 商务 学院 , 太原 0 03 ) 3 0 1

要: 本文运用大学生适应量表对 山西省三所高校 1 8 名在校本科 生进行 了测试 ,在 S S 15 99 P S 1 . 的支持下作相

新时代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调查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调查研究

1.生涯适应力的概念界定生涯适应力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Super 在他的生涯发展理论中提出的[1]。

生涯适应力是个体在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职业生涯获得成功的一种关键能力,体现了个体在其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适应外部生活环境的能力。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个体必须主动调节自己,努力使自己与所处环境保持和谐与平衡。

生涯适应力的发展包括四个维度:生涯关注,即个体对自己未来生涯的关注;生涯控制,即个体对自己未来生涯的掌控感;生涯好奇,即个体对未来生涯的好奇态度;生涯自信,即个体对自己生涯问题解决的自信程度。

2.新时代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调查2.1调查对象本研究以河南焦作的两所本科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样本,共发放问卷1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102份,回收率约96%。

问卷发放后,调查小组成员要求被试者独立地完成问卷调查。

调查样本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分别为294人、392人、251人、165人,男女生分别为504人、598人。

2.2研究工具本研究以台湾学者吴淑琬编制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为研究工具。

该量表由4个维度构成,即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包括4个反向计分题,共21个题项,采用likert 5点计分[2]。

对调查结果采用spss21.0和excel2016进行数据录入和结果分析。

2.3实施程序(1)调查的方式。

为了使调查尽可能客观、准确,我们把调查地点选择在大学生日常活动场所,如学生教室、图书馆、自习室、餐厅、寝室、运动场等。

调查时采用的是一对一的访谈式和一对多的座谈方式。

(2)对调查数据的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

信度检验结果显示:Cronbach ’s alpha 值为0.782。

进行kmo 和Bartlett ’s 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新时代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调查研究王明英陈利敏(焦作大学,河南焦作454003)摘要:生涯适应力是个体在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职业生涯获得成功的一种关键能力。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调查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调查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调查与对策研究摘要:通过对东北三省10所高校470名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总体水平良好,但内部发展不均衡,农村、城镇及家庭困难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发展水平较低;接受来自家庭生涯帮助及学校生涯辅导的大学生整体发展较好,在年级上呈“n”型分布,大三年级是生涯适应力发展的低谷;对学校生活及专业不够满意阻碍了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

最后,针对调查得出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生涯发展;就业对策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052-032013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沈阳多福社区考察时指出,就业是永恒的课题,更是世界性难题[1]。

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屡创新高,大学生群体就业难已成为党和政府及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已经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又频繁出现“跳槽”,工作不稳定,对未来充满迷茫等新问题。

开展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现状研究,解决职业指向性,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对于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以及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工具与实施程序(一)研究对象本研究以东北三省各层次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为调查样本,样本在性别、生源地、年级、专业及院校层次等因素方面所占比例相近,分布适中均匀。

(二)研究工具采用台湾学者吴淑琬(2008)编制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

该量表由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四个维度构成,共21个题项,包括4个反向计分题,采用likert 5点计分[2]。

采用spss21.0和excel2007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录入及结果分析。

(三)研究程序1.调查的方式。

为保证调查客观与科学性,调查地点选择在大学教室、自习室、图书馆、食堂、体育场及寝室等大学生日常活动场所。

调查时均采用现场方式,采用一对一的访谈式和一对多的主持方式。

共发放问卷518份,回收510份,回收率为98.45%。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的调查研究摘要生涯适应力是个体因应生涯角色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 被视为个体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获得生涯成功的关键能力, 是国外近年来生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理论生长点。

在综合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从生涯适应力的缘起、概念内涵、理论建构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对生涯适应力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以便人们更深入地体会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 最后, 该文指出未来生涯适应力的研究应继续注重理论建构的丰富和完善、注意概念的文化适应性、关注其在生涯咨询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加强对有生涯困境群体的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的编制;生涯适应力;生涯角色一、引言一、生涯适应力的缘起Nevill (1997) 曾说过: “一个影响深远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理论, 往往在于它能够随着时代的脉搏与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地在观点上做扩充与修补以适应环境变化上的需要”。

在生涯领域内,Super 的生涯理论的发展过程无疑是最佳的诠释与典范。

“生涯适应力”(career adaptability)概念的最先提出就是源自Super 对其生涯成熟度理论的不断修订。

生涯成熟度(career maturity)是Super生涯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 于1955 年提出, 不过,最初是采用职业成熟度(vocational maturity)这一词, 将其界定为: 与年龄阶段相吻合的, 在态度和认识上均有所准备, 能够应付一系列的职业发展任务, 即从明确职业目标、选择、计划、执行确定的目标, 到进一步确立自己的生涯发展, 再到退休前后的准备(Super, 1955)。

后来为Crites(1965)所提议的“career maturity”所替代, 视为个人在生涯发展上的速率与程度(Crites, 1974)。

二十余年后, Super 和Knasel (1981) 进一步研究认为, 从理论角度上讲, 成人与青少年之间是存在本质区别的, 因为成人已经投入到工作世界中去,而青少年对工作的体验则是零散的且更多的是预想, 这就表明青少年期的生涯发展往往深受社会与个人成熟因素的影响, 多成线性模式发展,离开学校之后的生涯发展将有更多的个别性, 在因应生涯发展事件上也有更多的自主性与个人责任的承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通过对东北三省10所高校470名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总体水平良好,但内部发展不均衡,农村、城镇及家庭困难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发展水平较低;接受来自家庭生涯帮助及学校生涯辅导的大学生整体发展较好,在年级上呈“n”型分布,大三年级是生涯适应力发展的低谷;对学校生活及专业不够满意阻碍了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

最后,针对调查得出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生涯发展;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052-03
2013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沈阳多福社区考察时指出,就业是永恒的课题,更是世界性难题[1]。

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屡创新高,大学生群体就业难已成为党和政府及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已经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又频繁出现“跳槽”,工作不稳定,对未来充满迷茫等新问题。

开展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现状研究,解决职业指向性,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对于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以及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工具与实施程序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东北三省各层次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为调查样本,样本在性别、生源地、年级、专业及院校层次等因素方面所占比例相近,分布适中均匀。

(二)研究工具
采用台湾学者吴淑琬(2008)编制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

该量表由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四个维度构成,共21个题项,包括4个反向计分题,采用likert 5点计分[2]。

采用spss21.0和excel2007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录入及结果分析。

(三)研究程序
1.调查的方式。

为保证调查客观与科学性,调查地点选择在大学教室、自习室、图书馆、食堂、体育场及寝室等大学生日常活动场所。

调查时均采用现场方式,采用一对一的访谈式和一对多的主持方式。

共发放问卷518份,回收510份,回收率为98.45%。

经过筛选,共得到有效问卷470份,有效率为9
2.16%。

2.对数据信度与效度检验。

对调查数据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cronbach’s alpha 值为0.782,表明问卷有很高的信度。

进行(kmo)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 值为0.893,bartlett’s球形检验p
3.接受生涯辅导对生涯适应力影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从表7可以看出,生涯适应力总均分在是否接受过生涯辅导因素上存在差异,在生涯适应力及其各维度上,接受过生涯辅导的大学生的得分均高于没有接受过生涯辅导的大学生。

方差和显著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及生涯关注和生涯好奇维度上呈现显著差异(p<0.05)表明生涯辅导会显著影响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总体水平,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对未来生涯的掌控感,更有信心面对生涯挫折。

4.毕业去向打算对生涯适应力影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从表8可以看出,生涯适应力总均分在对毕业去向打算因素上存在差异,具体得分结果为:其他&工作&考研&没有考虑过&不知道如何选择。

方差和显著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毕业去向打算的大学生在生涯控制维度上呈现显著差异(p<0.05)。

表明对毕业去向打算会显著影响大学生生涯控制能力,但总体来看,有明确毕业后打算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更高。

三、对策与建议
(一)党和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出台措施,重视和支持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建设
生涯适应力是大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能力。

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如何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变就业压力为人力资源潜
力,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疏通就业渠道,理顺就业市场,满足国家需求,让大学生发现自我价值,为此,要在党和政府统一协调和部署下,全社会齐抓公管,大学生人才优势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活力。

(二)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强化咨询智库作用,为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建设提出意见生涯适应力理论是舶来品,如何适应中国国情和当代大学生特点,这需要研究和调研,只有提出有针对性和本土化的生涯适应力理论和操作规程,才能发挥生涯规划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推动意义。

当前,我国生涯适应力理论研究刚刚起步,还仅仅停留在学校应用层面,系统的理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入。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校还只停留在生涯辅导课和讲座上,解决实际问题办法不多,还没深入到学生心灵,变成行动自觉,理论指导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加强社会宣传,发挥家庭作用,使家庭期望与国家需求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是每个人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

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和作用是潜移默化和巨大的。

要利用新旧媒体巨大影响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宣传社会正能量,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

通过媒体等各种渠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立良好家风、树立正气,发挥家庭在每个人心中不可替代作用,使家庭希望与社会要求同步。

(四)发挥学校育人的主导作用,全面开设生涯辅导课程,渗透生涯理念,提高学校满意度与专业满意度
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在加强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强化别具特色的文化校园建设,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教育活动,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更体味到做人做事真谛,使理想信念落地生根,提高大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设置学业导师制等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提高其职业竞争力和学业自信心。

(五)在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培养方面要关注特殊群体
高校开设生涯辅导课程要侧重大二、大三年级,课程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及早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生涯目标并积极进行生涯探索活动。

要关注来自农村和城镇及家庭贫困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的培养,避免大学生在生源地因素上两极分化,要通过绿色通道和社会救助等办法减少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负担,同时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减少其因贫困带来的自卑心理,关注大学生群体生涯适应力水平的均衡发展,强优补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