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word版本
第三节《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第三节《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https://img.taocdn.com/s3/m/274519a2be23482fb5da4c93.png)
(2)在道德观上,费尔巴哈不懂得人的 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他把人看成是自 然的人,抽象的人,是超阶级、超历史的。 他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除了男女两性 的关系以外,只看到一种道德关系,而没 有看到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也没有看到 道德与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联系。因此, 他研究的道德是超历史、超阶级的抽象的 道德。他的道德论掩盖了阶级社会的阶级 区分和对立,因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2)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它 所批判的是,离开对人类“语言”的考察 而直接断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它所 要求的是,哲学家在建立关于人类意识和 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之前,必须先有 关于“语言”的理论;这种要求的实质是, 哲学家必须把语言作为研究“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的出发点。因此。所谓的 “语言学转向”也可以概括为一个命题: “没有语言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为无效。”
2、马克思主义哲学、近代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1)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它 所批判的是,离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问题”而直接断言“世界”;它所要求 的是,在建立关于“世界”的理论之前, 必须先有关于“认识”的理论;这种要 求的实质是,哲学家必须把反省“思维 与存在的关系”作为最重大的“基本问 题”。因此,所谓的“认识论转向”可 以概括为一个命题:“没有认识论的本 体论为无效”。
第二节《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 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 哲学的终结》(也称《费尔巴哈 论》)是恩格斯在晚年所写的一部 著作。
这部著作写于1886年,1888年出 版单行本。
《费尔巴哈论》包括四个部分。基本 内容是:第一部分论述黑格尔哲学的 革命意义及其内在矛盾;第二部分论 述哲学基本问题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 性;第三部分论述费尔巴哈在历史观 上的唯心主义;第四部分论述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产生、形成及其在哲学上 引起革命性变革的基本内容。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https://img.taocdn.com/s3/m/18a57f04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e0.png)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内容简介1888年单行本序言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结束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本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社会历史条件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科学的论述.内容简介一历史背景作者恩格斯1 针对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2 是为了说明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3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完成了哲学发展的革命变革二内容简介:《费尔巴哈论》单行本分为序言,正文和附录三部分.序言是1988年恩格斯为本单行本出版而写.附录是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正文包括四章和一个结束语.三意义⏹《费尔巴哈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890年恩格斯在给德国大学生布洛赫的信中指出“我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在这两本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四年后,他在给另一位大学生博尔吉尔斯的复信中再次强调:“我认为,大多数问题都已经在《反杜林论》以及在《费尔巴哈论》一书的最后一章里谈到了.⏹列宁说:“它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列选》P442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心思想:说明写作该书的原因,历史背景和单行本付印时的一些情况一写作的原因和历史背景1 历史原因⏹为了实现他和马克思四十年的共同愿望,即清算自己以前的哲学信仰,全面系统的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2 现实原因⏹为了适应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工人阶级,指导工人运动,抵制德国古典哲学复活的反动趋势.同以往哲学根本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物产季节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word完整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word完整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https://img.taocdn.com/s3/m/2626ef95f5335a8102d220f8.png)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本文写作的原因(一)历史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他们哲学创立时期就决定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界限,全面的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现实原因为回击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纯洁性,提高无产阶级政党的了理论水平进一步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恩格斯越来越觉得把他和马克思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他们怎样从黑格尔哲学出发、怎样同他脱离并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与之相互对立做一个简要而又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
(三)直接原因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发表《路德维希威尔巴哈》一书,驳斥许多人对费尔巴哈的诽谤和攻击,认为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
这说明施达克本人不懂得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这一涉及划分哲学路线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真正理解费尔巴哈的哲学及其历史地位。
因此,恩格斯决有必要说清楚费尔巴哈哲学及其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所以当《新时代》邀请恩格斯写篇评论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文章时,恩格斯便欣然同意.二、内容简介第一章第一章叙述了黑格尔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阶级实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阐述其方法和体系的矛盾,最后分析了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
(一)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1、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一方面德国在经济上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的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冲击,在一定意义上也削弱了德国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由于德国经济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他们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增长,于是他们提出了改变封建制度建立统一名族国家的革命要求。
但是这时的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是非常软弱的.他们对法国大革命心向神往,因为法国革命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经济的和政治的前提,但是又害怕革命所唤醒的广大工农群众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因而又不敢革命,德国资产阶级具有明显的妥协性和保守性。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全文版新)导读1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全文版新)导读1](https://img.taocdn.com/s3/m/3f9d14a70975f46527d3e151.png)
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作思维
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 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
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对这个问题的肯定回 答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所认识的,正是这 个世界的思想内容,也就是那种使世界成为绝 对观念的逐步实现的东西,这个绝对观念是从 来就存在的,是不依赖于世界并且先于世界而 在某处存在的;但是思维能够认识那一开始就 已经是思想内容的内容,这是十分明显的。同 样明显的是,在这里,要证明的东西已经默默 地包含在前提里面了。
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
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 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 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性的,就是说, 注定是不合理性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 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乎理性的,都 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同现存的、表 面的现实多么矛盾。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 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 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 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这一发展使他在一定阶段上同自己的这位 先驱者的唯心主义体系完全决裂了。
他势所必然地终于认识到,黑格尔的“绝
对观念”之先于世界的存在,在世界之前就 有的“逻辑范畴的预先存在”,不外是对世 界之外的造物主的信仰的虚幻残余;我们自 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 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 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 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 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 粹的唯物主义。
三、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 主义的出现
对现存宗教进行斗争的实践需要,把大 批最坚决的青年黑格尔分子推回到英国和 法国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出版了。 它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 这就一下子消除了这个矛盾。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https://img.taocdn.com/s3/m/0441686e58fb770bf78a555f.png)
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理论来源之间的关系。
❖
第一章,恩格斯着重论述了黑格尔哲学,指出了黑格尔辩证法
的“合理内核”,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方法和体系的矛盾。
❖
第二章,恩格斯主要考察了费尔巴哈哲学,指出了费尔巴哈唯
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前马克思主义
的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
❖
第三章,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社会历史观方面的唯心主义
❖
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写
于1886年,最初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机关刊物《新
时代》杂志上。1888年恩格斯又作了进一步修改,并写了序言,同
时还把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附录,
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
❖
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为什么要写这部著作呢?他在1888年写的单行
观点,尤其是宗教伦理观方面的唯心主义杂质。
❖
第四章,恩格斯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指出了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产年革命以后德国理论界的状况,阐
明了哲学中的党性问题。了解黑格尔哲学体系,是理解本书内容必要
准备。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总论)
《费尔巴哈论》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 领会恩格斯是如何扬弃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 主义的基本内核,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精髓,认识哲学基本问题 的内容及其实践意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必然性及其重 要基本原理。
《费尔巴哈论》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原理。恩格斯说,他在《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论》这两部书里
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列宁也指出,这两部
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哲学研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哲学研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https://img.taocdn.com/s3/m/0857e40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6.png)
哲学研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但是这时,1848年的革命毫不客气地把全部哲学都撇在一旁,正如费尔巴哈把他的黑格尔撇在一旁一样。
这样一来,费尔巴哈本人也被挤到后台去了。
二、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2],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开身的灵魂的活动。
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
如果灵魂在人死时开肉而继续活着,那就没有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种观念在那个发展阶段出现决不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并且往往是一种真正的不幸,例如在希人那里就是这样。
关于个人不死的无聊臆想之所以普遍产生,不是因为宗教上的安慰的需要,而是因为人们在普遍愚昧的情况下不知道对已经被认为存在的灵魂在肉死后该怎么办。
由于十分相似的原因,通过自然力的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
随着各种宗教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神越来越具有了超世界的形象,直到最后,通过智力发展中自然发生的抽象化过程--几乎可以说是蒸馏过程,在人们的头脑中,从或多或少有限的和互相限制的许多神中产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观念。
因此,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
但是,这个问题,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
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而创世说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往往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繁杂和荒唐得多),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大全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987127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c.png)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大全第一篇:《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大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一)写作背景第一,19世纪中期自然科学取得重大成就,出现了以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生物进化沦等“三大发现”为标志的最新成果。
但是,一些自然科学家如福格特、毕希纳、摩莱肖特等人却以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这些自然科学成就,抹杀了思想与物质的原则性区别,以至于费尔巴哈拒绝把自已的哲学叫做唯物主义。
第二,19世纪40~80年代,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欧洲资产阶级为了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不仅复活德围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还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典哲学之问的关系,以达到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其代表性的思潮是德国的新康德主义和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
第三,费尔巴哈发表的唯物主义和无神沦著作,遭到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哲学家的否定和围攻。
丹麦哲学家卡尔·施达克出版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为费尔巴哈辩护。
但是由于施达克根本不懂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而是根据费尔巴哈“相信人类进步”、“追求理想的目的”等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把费尔巴哈说成是唯心主义者,结果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
在这种情况下,“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正确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就成为摆在恩格斯面前的十分紧迫的任务。
因此,应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新时代》的邀请,以评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为契机,恩格斯于1886年写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
(二)重要意义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从对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考察开始,到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束,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1)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产生作出了科学阐述。
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它的理论来源——德罔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依靠对传统哲学极端谨慎、细致和科学的态度才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https://img.taocdn.com/s3/m/46a0920a59eef8c75fbfb3df.png)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本文写作的原因(一)历史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他们哲学创立时期就决定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界限,全面的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现实原因为回击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纯洁性,提高无产阶级政党的了理论水平进一步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恩格斯越来越觉得把他和马克思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他们怎样从黑格尔哲学出发、怎样同他脱离并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与之相互对立做一个简要而又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
(三)直接原因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发表《路德维希威尔巴哈》一书,驳斥许多人对费尔巴哈的诽谤和攻击,认为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
这说明施达克本人不懂得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这一涉及划分哲学路线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真正理解费尔巴哈的哲学及其历史地位。
因此,恩格斯决有必要说清楚费尔巴哈哲学及其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所以当《新时代》邀请恩格斯写篇评论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文章时,恩格斯便欣然同意。
二、内容简介第一章第一章叙述了黑格尔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阶级实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阐述其方法和体系的矛盾,最后分析了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
(一)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1、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一方面德国在经济上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的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冲击,在一定意义上也削弱了德国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由于德国经济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他们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增长,于是他们提出了改变封建制度建立统一名族国家的革命要求。
但是这时的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是非常软弱的。
他们对法国大革命心向神往,因为法国革命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经济的和政治的前提,但是又害怕革命所唤醒的广大工农群众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因而又不敢革命,德国资产阶级具有明显的妥协性和保守性。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https://img.taocdn.com/s3/m/300d1f8883d049649b66582f.png)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替警察国家、替王室司法、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
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是这样想的,他的臣民也是这样想的。
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凡是现存的决非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
在他看来,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所以他决不承认政府的任何一个措施——黑格尔本人举“某种税制”为例——都已经无条件地实现的。
194但是必然的东西归根到底会表明自己也是合理的。
所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在应用于当时的普鲁士国家时,意思只是说:这个国家在它是必然的这个限度内是合理的,是合乎理性的。
如果说,在我们看来,它终究是恶劣的,而且尽管恶劣,它仍旧继续存在,那末,政府的恶劣,就可以用臣民的相应的恶劣来辩护和说明。
当时的普鲁士人有他们所应该有的政府。
但是,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固有的属性。
恰恰相反,罗马共和国是现实的,但是把它排斥掉的罗马帝国也是现实的。
法国的君主制在1789年已经变得如此不现实,即如此丧失了任何必然性,如此不合理,以致必须由大革命(黑格尔谈论这次革命时总是兴高采烈的)来把它消灭掉。
所以,在这里,君主制是不现实的,革命是现实的。
同样,在发展的进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起来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抵抗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
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的,因而按其本性来说已经是不合理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理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https://img.taocdn.com/s3/m/16d87a8a783e0912a3162ada.png)
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内容讲解一、写作背景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它是恩格斯应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机关杂志《新时代》编辑部要求为评论施达克的《费尔巴哈》一书而写的。
原文发表在该杂志 1886 年第四、五期。
1888 年恩格斯略加修改加上序言,作为单行本出版。
同时,恩格斯还把马克思在 1845 春写的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这本书的附录一起发表。
自从 1871 年巴黎公社失败以后,欧洲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时期。
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除了公开镇压工人运动外,还在思想意识领域,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宣传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反动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康德主义.他们用康德的伦理唯心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的地位,诬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简单拼凑。
“新康德主义"当时不仅得到了资产阶级的普遍赞赏,而且还渗入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
因此,为回击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歪曲,彻底清算和批判新康德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战斗性和纯洁性,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基本原理,恩格斯写了这本著作.二、中心思想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联系及根本区别,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人类认识史上引起的伟大革命,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内容讲解一本章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作用,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及其革命意义,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方法和体系的矛盾,论述了黑格尔哲学派的解体过程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
本章共18 个自然段.(一)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及其社会作用(第 1 — 2 段)1 、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实质以德国 1848 年为背景,展开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分析和批判.指出 1848 年资产阶级革命政治经济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2 、通过对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和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的分析,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社会作用。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https://img.taocdn.com/s3/m/ab99cf370722192e4536f69a.png)
(二)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之间矛盾的根源(第9 段) 这是由黑格尔怯懦的资产阶级立场决定的。
尽管歌德在诗歌方面有很高的成就,黑格尔在辩 证法方面有很大的贡献,尽管他们在各自的领域 中都成了象希腊神话中所讲的“群神之王”宙斯 那样的权成人物,但是当他们一涉足政治领域的 时候,便露出了那条庸人的辫子。
(3)这个标准使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失去不 任何意义。
2.施达克错误标准的根源(第23—24段)
在当时的德国社会中,一批小资产阶级的庸人把 唯物主义者说成是贪图物质享受、极其龌龊低贱 的人,把唯心主义者说成是迫求崇高王想、为真 理和正义而斗争的人。 施达克对这些庸人的偏见作了不可饶恕的让步才 提出了那样错误的标准。 但他的本意在于维护费尔巴哈,反对新康德主义 者黎尔、文得尔班、朗格等等这些德国古典哲学 的不肖子孙对费尔巴哈的攻击,就这一点来说, 施达克的错误还是情有可原的。
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1.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的错误理解(8—10段) *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他本人却不承认这一
点。 第一,他把唯物主义作为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 性这样一种一般世界观,与这一世界观在特殊历史阶段所 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了。 第二,他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同它的一种肤浅的、 庸俗的形式混为一谈了。
5.批判费尔巴哈超历史的道德观(第19段)
第一,一切道德原则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历史 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 民族,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超越一切时代的永恒不变的 道德原则是根本不存在的。
第二,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有阶级性,每个阶级甚至每 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道德。 第三,在以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中,超 阶级的人类之爱是不弃在的,存在的只是战争、争吵、诉 讼、纠纷、离婚、剥削等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https://img.taocdn.com/s3/m/89518f05be23482fb4da4ced.png)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
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1804~1872
一方面,被推崇为普鲁士的国家哲学, 与法国十八世纪的哲学命运截然不同。
完成了德国哲学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 ——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1833年)
4.德国古典学派的终结(第18段)
▪ 费尔巴哈虽然说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原则, 但在社会历史观上却坚持以抽象的人为核心的唯 心史观 。
▪ 这种思想,不仅不能为以武装起义为特征的 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理论指导,而且是 与之相抵触的,所以,这个革命理所当然地要把 它撇在一边。至于他本人,由于长期脱离革命斗 争实践,甚至拒绝参加任何政治活动,所以也很 自然地被时代抛到了后面。至此,包括费尔巴哈 哲学在内的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了。相反,受 到1848年革命洗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却从此走上 了前台。
1 .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质,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 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2.人的认识的辩证法。 3 .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4 .辩证哲学自身的辩证法。这种哲学不承认一切关于最 后的绝对真理和人类绝对状态的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 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它本身也不过是不断发展的客观过 程在思维着了。
马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弗雷德里希·恩格斯 写于1886年初 原文是德文 载于1886年《新时代》杂志第4、5期 1888年以单行本形式在斯图加特出版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Friedrich·Engels 1820.11~1895.8
写作背景(原因)
三、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全文版新)导读1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全文版新)导读1](https://img.taocdn.com/s3/m/3f9d14a70975f46527d3e151.png)
我们把沿着这个途径达不到而且任何
单个人都无法达到的“绝对真理”撇在一 边,而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 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 到的相对真理。总之,哲学在黑格尔那里 完成了,一方面,因为他在自己的体系中 以最宏伟的方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 另一方面,因为他(虽然是不自觉地)给 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的迷宫而达 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
第一章
这一章主要分析黑格尔哲学。 恩格斯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 核”,阐述了辩证法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揭 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论 述了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出现的 意义。
一、揭示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阐述辩证法发展观的基本思想
1、黑格尔哲学产生的背景
我们面前的这部著作使我们返回到 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就时间来说离我 们不过一代之久,但是它对德国现在 的一代人却如此陌生,似乎已经相隔 整整一个世纪了。然而这终究是德国 准备1848年革命的时期;那以后我国 所发生的一切,仅仅是1848年的继续, 仅仅是革命遗嘱的执行罢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得不去建立一个 体系,而按照传统的要求,哲学体系是一 定要以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的。
(黑格尔)用思辨的方法向我们论证了 贵族的必要性。
为什么彻底革命的思维方法竟产生了极 其温和的政治结论。这个结论的特殊形式 当然是由下列情况造成的:黑格尔是一个 德国人,而且和他的同时代人歌德一样, 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
诚然,它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
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种环 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但也不过如此而 已。这种观察方法的保守性是相对的,它 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 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
二、黑格尔哲学中方法与体系之间的矛 盾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二、四)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二、四)](https://img.taocdn.com/s3/m/f9b859651ed9ad51f01df297.png)
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二、四章)辅导历史背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
这部著作最初发表在1886年,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新时代》杂志第四、五期上。
1888年,经过恩格斯修改,写了序言,并将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附录,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
恩格斯在他1888年出版单行本时所写的序言中说明了他写作这部著作的原因。
一,为了全面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以实现历史的心愿。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他们早就希望系统阐明他们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清算“以前的哲学信仰”,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可惜,这本书当时末能出版。
从那时起到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的发表,已经过了四十多年。
在此期间,“再没有过机会回到这个题目上来”,因此,他们的凤愿一直没有能够实现。
恩格斯写《费尔巴哈论》,就是为了实现这个历史的心愿。
二、思想战线斗争和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到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即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
欧洲工人运动进一步蓬勃高涨,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文明世界的一切语言中都找到了代表。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大量出版。
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以系统的世界观武装工人阶级。
同时。
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前发展的时候,资产阶级哲学日益走向反动,他们在“新”哲学招牌下复活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沼糟粕。
他们还污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简单相加,抹煞了两种哲学世界观的本质区别。
在此情况下,恩格斯说:“因此,我越来越觉得把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做一个简单又系统的说明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讲 哲学部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第二讲 哲学部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https://img.taocdn.com/s3/m/a02316e6aeaad1f346933ffd.png)
新黑格尔主义:是一个复活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或宣 扬类似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哲学流派。19世纪下半 期最早出现于英国和美国。主要代表有英国的格林、 布拉德雷、鲍桑克、凯尔德等,美的罗伊斯等人。 20世纪上半期,新黑格尔主义成了德国、意大利等 国的主要哲学流派,德国的主要代表有克罗齐、金 蒂雷等。 新黑格尔主义者不回避世界观的问题,即世界的本 质、本原是什么的问题,并大致模仿黑格尔模式对 这个问题作了公开的唯心主义回答。不过他们往往 又给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涂上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历史背景 《终结》一书的写作,既有直接原因,又有
深刻的历史原因。恩格斯在序言中从三个方 面说明了写作的原因: 1、系统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 学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年的心愿。 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 关系,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 的界限,全面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40多年 前的愿望。
2、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就是辩证法思想 (5段) 恩格斯说,根据黑格尔意见,现实性并不是某种社 会制度或政治制度在一切环境、一切时间所固有的 属性,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事物具有的 现实性、必然性也是不断发展的。 恩格斯做出结论:在发展的过程中,以前的一切现 实的东西,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一种新的赋予 生命力的东西就会起来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 如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死亡,那就和平 代替,为旧的东西抵抗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 替。这是一条客观规律。
1845年—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巨著,实现了他们 的这个愿望。在这本书里,马克思、恩格斯 不仅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而 且还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点;不仅 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观点,而且 还批判了“真正社会主义”的反动谬论;不 仅叙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论,而且还 提出了他们基本已经形成的新的世界观。第 一次较为系统地研究、制定和阐述了历史唯 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本文写作的原因(一)历史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他们哲学创立时期就决定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界限,全面的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现实原因为回击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纯洁性,提高无产阶级政党的了理论水平进一步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恩格斯越来越觉得把他和马克思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他们怎样从黑格尔哲学出发、怎样同他脱离并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与之相互对立做一个简要而又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
(三)直接原因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发表《路德维希威尔巴哈》一书,驳斥许多人对费尔巴哈的诽谤和攻击,认为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
这说明施达克本人不懂得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这一涉及划分哲学路线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真正理解费尔巴哈的哲学及其历史地位。
因此,恩格斯决有必要说清楚费尔巴哈哲学及其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所以当《新时代》邀请恩格斯写篇评论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文章时,恩格斯便欣然同意。
二、内容简介第一章第一章叙述了黑格尔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阶级实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阐述其方法和体系的矛盾,最后分析了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
(一)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1、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一方面德国在经济上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的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冲击,在一定意义上也削弱了德国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由于德国经济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他们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增长,于是他们提出了改变封建制度建立统一名族国家的革命要求。
但是这时的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是非常软弱的。
他们对法国大革命心向神往,因为法国革命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经济的和政治的前提,但是又害怕革命所唤醒的广大工农群众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因而又不敢革命,德国资产阶级具有明显的妥协性和保守性。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2、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法国哲学革命和德国哲学革命的比较)①相同: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一样都是其政治变革的前导,两国的哲学革命都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理论表现,但是两国的哲学革命是不同的。
不同:第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斗士以唯物主义者作为革命前导,一些比较激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都是战斗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
他们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因此他们都遭受到了残酷的迫害。
德国哲学革命的革命战士几乎都是唯心主义者,唯有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者,但是在历史观上费尔巴哈还是陷入了唯心论中,他们以其迂腐晦涩的言词和笨拙枯燥的语句表达出他们的革命要求,因此他们不仅没有受到政府的迫害反而他们的著作成为了高等学校的法定教科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甚至被推崇为普鲁士的国家哲学。
第二,法国哲学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而德国哲学以成功告终。
第三,法国哲学革命采取的形式是旗帜鲜明的,而德国哲学革命是缩头藏尾、掩盖在晦涩的哲学语言中。
(待补充和校对)②法国哲学革命和德国哲学革命不同表现的原因:法国资本主义有相当的发展,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已经比较强大,他们强烈要求用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专制制度,因此使之与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根本不可能用妥协的方法来解决,这就决定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是一个革命性比较坚决的阶级。
与英法相比,德国在当时来看是比较落后的,德国资产阶级不敢而且也无力用革命的手段来解决与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当德国资产阶级起来革命的时候,英法两国的无产阶级早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反对资产阶级显示了自己强大的力量。
因此德国资产阶级陷入了这样一个矛盾:要革命自己没有力量,又不敢与无产阶级结成同盟共同进行斗争;不革命又不能发展资本主义。
③黑格尔哲学的两面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德国这样的一种社会状况决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阶级实质,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两重性。
一方面黑格尔哲学具有唯心主义和保守性,它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是由于这个方面原因使得德国古典哲学与法国哲学革命不同。
另一方面黑格尔哲学中包含极其丰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它反映德国资产阶级对于发展资本主义和改变封建统治状况的要求。
但是不论政府或是自由派(只有德国诗人海涅觉察到黑格尔哲学中的革命因素)都没有看到德国资产阶级哲学的这种革命性,他们看到的只是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为普鲁士王朝的辩护的一面,因而德国哲学不仅没有遭到摧残和迫害反而备受推崇。
(二)、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对黑格尔著名命题的理解:“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①要区别现实和现存的含义。
在黑格尔看来,现实和现存是不同的。
现存是指存在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管它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而现实是指符合必然性,合乎规律的存在,现实一定是现存的,但是现存的并不一定是现实的,因而失去了必然性的现存的东西尽管还存在着却是不合理的、不现实的,因而是行将灭亡的。
把这以命题放到当时的普鲁士国家,如果这个国家还在必然这个限度内它是现实的合理的,如果这个国家没有了必然性那么它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是必然要灭亡的。
②任何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原来现实的东西都会失去自己的必然性,成为不现实的,从而使不合理的旧事物,那时新的合理的东西将代替旧事物。
这是因为A.一切事物在它产生之时已经孕育着否定自己的因素。
B.凡是具有必然性的客观事物合乎发展规律的合理的东西,不管它和现有的表面现象如何矛盾它迟早总是要取代旧的衰亡的东西而成为现实。
这样一来黑格尔的命题就转换成为“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③黑格尔这一命题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在于“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恩格斯就此阐发了关于人的认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法。
A.人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辩证过程,真理包含在认识过程中包含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但是永远也不能穷尽绝对真理。
B.人类社会也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前进、上升的过程,每一个历史阶段是暂时的,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三)、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①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发展史普遍的,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认为只有“绝对精神”才是真实存在的、真正发展的,至于自然界和社会本身不仅不是运动发展的而且还不是真实存在的,人们看到的自然和社会只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部表现,把发展的主体限定在精神范围内。
②黑格尔辩证法认为一切发展都是无限的,没有终点的。
但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却认为“绝对精神”的发展有一个终点,这就是黑格尔哲学。
③黑格尔辩证法认为矛盾斗争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却认为矛盾斗争只是存在于具体的“有限之物”里,在“绝对精神”中,一切矛盾都要调和起来从而达到认识的终点。
由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辩证法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而方法又要服从体系的需要,所以体系最终淹没了辩证法,致使革命的方面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闷死了。
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与其方法之间的矛盾反映了黑格尔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四)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解体和对黑格尔哲学应有的态度1、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解体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归根结底是受德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所决定,它是对德国社会经济政治矛盾日益激化的反应。
①首先,黑格尔学派分解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老年黑格尔派代表有辛里克斯等,他们特别重视黑格尔哲学的体系而完全抛弃了他的辩证法。
青年黑格尔学派以施特劳斯、鲍威尔为代表,费尔巴哈也属于这一派。
青年黑格尔不重视黑格尔哲学的体系,他们否定了黑格尔的神秘的超人类的“绝对精神”,他们提倡人的自我意识。
他们十分重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并力图从中得出无神论的结论。
②青年黑格尔学派中也存在争论。
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在什么是世界历史的动力问题上产生里激烈的争论。
施特劳斯是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种精神的“实体”,即国民精神或民族精神。
而鲍威尔是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自我意识”,而只有具备批判思维能力的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最后在青年黑格尔学派中出现了施蒂纳,他发展了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既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意识”,是至高无上的“唯一的我”,所以说他用他的“唯一者”压倒了“自我意识”。
③不论是老年黑格尔学派还是青年黑格尔学派都没有超出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范围,都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个分支。
而费尔巴哈则冲破了黑格尔哲学体系,宣布了唯物主义的诞生。
《基督教的本质》一书标志着唯物主义的登台,但是这本书在当时有两个缺点:第一,以华丽、形象和夸张的词句代替了科学的论证。
第二,对“爱”的过分强调。
长期以来统治德国的黑格尔哲学内容抽象,文字晦涩难懂,使人望而生畏,费尔巴哈的这看似缺点的写作手法却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
2、对待黑格尔哲学的应有态度①黑格尔哲学的成就及意义第一,他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以往全部哲学的发展,他的哲学包括了以前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广大领域。
第二,黑格尔哲学的另一个成就就是不自觉的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的切实的认识世界的道路。
②费尔巴哈用全盘否定的态度来对待包含丰富的积极成果、对民族精神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是制服不了这种哲学的。
因此要采取既批判又吸收的方法来科学对待黑格尔哲学。
第二章第二章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分析评述了费尔巴哈的自然观,阐明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揭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及其根源。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①在第二章开篇恩格斯总结人类认识的历史,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便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初表述。
②哲学基本问题的发展阶段第一,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人类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无法正确解释睡梦这种复杂的生理现象,认为人有灵魂,它寄存在身体之中,思想和感觉就是灵魂的活动,人睡觉的时候身体停止活动,灵魂却在梦中活动。
人死后,灵魂便离开身体到别处活动,这说明灵魂是不死的,是可以脱离身体而独立存在的,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萌芽。
第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哲学成为了神学的婢女。
在这种情形下,人们以曲折迂回的方式提出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就是经院哲学内部展开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
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实质上就是“什么是本源,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仍然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