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的教案

合集下载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教学目标:1、完成积累(字词、文体、作者及其作品)。

2、把握文章内容,明确《呐喊》创作的缘由,创作经过。

3、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难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思想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阅读思考,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回顾鲁迅欣赏图片导入。

二、作者介绍:展示大屏幕,结合回忆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三、介绍“序”的文体常识。

四、检查预习(字词及意义)五、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全文自然结构,分成两大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自己理解概括两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回顾生活经历,思想发展,说明创作缘由。

第二部分:《呐喊》的缘由及创作态度,文艺观。

2、文章第一句“我在年轻时候也曾做过许多梦”,这里所说的“梦”,指的是什么?学生思考探究,教师引导明确:“梦”是全文的主要线索,也是文眼所在,通篇叙事可以分为“好梦”——“寂寞”——“呐喊”。

“梦”即作者年轻时的生活追求和理想,由于这些美好理想,希望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一样。

3、试概括作者年轻时做过哪些“梦”?学生思考概括,教师总结:本文着重写了两个“梦”:(1)立志学医,治民救国的梦(2)弃医从文,唤醒国人的梦这些“梦”都基于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梦的爱国热忱和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的反抗。

这是鲁迅思想的基本点。

虽然这些梦都未能实现,但作者的思索,勇于追求真理的爱国精神却始终贯穿于他的生活经历,成为他后来呐喊战斗的强大力量。

4、再浏览课文,围绕“梦”梳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完成下表:六、结合作者年轻时的梦和后来的经历,思考:《呐喊》的来由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学生明确:青少年时代即怀有强烈的救国救民的抱负,认为善于改变国民精神的首推文艺的观点,痛苦经历后的反省,追索,最后是朋友的启发激励,为了希望而终于写起了小说,并且为感染教育读者而结成了集子。

又因为写小说是为了唤醒沉睡的人们,并是为先驱者添威助阵的,所以命名为为《呐喊》。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及其创作《呐喊》的背景。

2.理解《呐喊》自序的内容,分析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呐喊》自序的内容和思想内涵。

2.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鲁迅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刻内涵。

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鲁迅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呐喊》自序的兴趣,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呐喊》吗?它为什么叫《呐喊》呢?”二、课堂讲解1.讲解《呐喊》自序的内容,分析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关注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呐喊》自序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鲁迅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刻内涵。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段自序中的文字,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二、案例分析1.选取《呐喊》中的经典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分析鲁迅是如何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

2.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鲁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第三课时一、课堂小结2.强调鲁迅作品中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人生价值。

二、课后作业1.阅读《呐喊》中的其他作品,分析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第四课时一、课堂分享1.让学生分享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交流对《呐喊》自序的理解。

2.选取优秀的读后感进行全班交流,共同探讨鲁迅作品的价值。

二、拓展活动1.组织学生观看鲁迅纪录片,深入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2.开展文学创作活动,鼓励学生以鲁迅为榜样,关注社会现实,写出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2.希望同学们能够以鲁迅为榜样,关注社会现象,思考人生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呐喊》自序,让学生了解了鲁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分析了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呐喊鲁迅教案范文

呐喊鲁迅教案范文

呐喊鲁迅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呐喊》的背景、作者鲁迅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分析《呐喊》中的主要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分析,深入理解《呐喊》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情怀,理解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2)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热爱中国现当代文学。

(3)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鲁迅生平介绍2. 《呐喊》作品概况3. 主要作品介绍3.1 《狂人日记》3.2 《阿Q正传》3.3 《孔乙己》3.4 《药》3.5 《明天》4. 作品分析方法指导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呐喊》的主要作品内容及艺术特色。

(3)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鲁迅作品中的深刻社会意义和丰富思想内涵。

(2)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分析文学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作品概况及艺术特色。

2. 自主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体会作品魅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4. 分析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鲁迅生平介绍及《呐喊》作品概况2. 第3-4课时:《狂人日记》分析3. 第5-6课时:《阿Q正传》分析4. 第7-8课时:《孔乙己》分析5. 第9-10课时:《药》分析6. 第11-12课时:《明天》分析7. 第13-14课时:作品分析方法指导8. 第15课时:总结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价其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

2. 作品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呐喊》中各篇作品的分析深度,考查其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呐喊》自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呐喊》自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呐喊》自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呐喊》自序教案教学设计1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进和推广,教育教学的课程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课程的改革、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的自主学习等,都成为了当前教育教学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就以《呐喊》自序为例,探讨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呐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小说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悲痛与哀愁,揭示了社会、人性的丑陋面。

这篇小说对于当前学生的启迪与教育是极其重要的。

第一阶段我们将介绍老舍的创作背景和小说的历史地位;第二阶段我们将介绍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

二、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了解《呐喊》的历史地位和老舍的创作背景;2.掌握《呐喊》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3.发现《呐喊》中的主题和社会问题;4.能够有效地用当代视角审视《呐喊》。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首先,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前置知识的铺垫,向学生介绍老舍对于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地位以及《呐喊》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影响等。

而对于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则可以通过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呈现。

如,游历北京城的小贩王胡子、为了生计不得不换来“爱情”的吴妈、不想接受恋爱束缚的小聪等等。

这些都是《呐喊》中的主要人物,通过将这些人物引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更好的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与主题。

其次,学生将会分组讨论,分别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社会问题,讨论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教育问题、恋爱问题、家庭问题、信仰问题、权力问题等等。

通过探讨这些问题,让学生从中自由地思考、总结,并自主提出对于中国当代社会的建议和看法。

最后,我们将从当代视角出发对《呐喊》进行阐释和解读。

本教学环节将涉及到生命意义、个人命运以及社会活动等问题,学生将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当代的社会视角出发,发掘小说所蕴藏着的深刻思想和灵魂寄托。

四、教学评估针对本次教学的目标与方法,我们将借助教学评估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已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 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呐喊》自序的背景和意义。

2. 《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 鲁迅的文学观念和创作精神。

4. 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及其思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和结构,鲁迅的文学观念和创作精神。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呐喊》自序的背景、意义、主要内容和结构。

2. 讨论法:分组讨论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分享讨论成果。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鲁迅的文学创作,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呐喊》自序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文学观念和创作精神。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4. 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5. 案例分析:分析鲁迅的文学创作,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鲁迅的文学观念和创作精神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问题分析、思考深度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3. 读后感作业:收集学生的读后感作业,评估学生对《呐喊》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呐喊》原著和相关注释、解读资料。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3. 网络资源:相关鲁迅作品和背景资料的网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呐喊》自序的背景和意义,讲解主要内容和结构。

小学呐喊全文阅读教案

小学呐喊全文阅读教案

小学呐喊全文阅读教案教案标题:小学呐喊全文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呐喊》的主题和情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呐喊》的主题和情节。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

3. 运用文学知识和批判思维对小说进行评价。

教学准备:1. 小说《呐喊》的文本。

2. 阅读指导问题。

3.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呐喊》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部作品被称为经典?步骤二:阅读理解(20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呐喊》的全文。

2. 学生回答阅读指导问题,例如:- 故事中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你认为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传达什么信息?- 你对故事中的人物有什么感受?- 你认为这个故事对现实生活有什么启示?步骤三:讨论与分析(15分钟)1. 学生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和答案。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例如:- 描述故事中一个你印象深刻的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方式让你感受到人物的情感?- 这些情感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步骤四:批判思维与评价(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思维对小说进行评价,例如:- 这个故事的主题和情节对你有何启示?- 你认为这个故事的结尾是否令人满意?为什么?- 你认为这个故事在文学上有何突破和创新之处?步骤五:写作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撰写一篇关于《呐喊》的读后感或评论。

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和反馈。

步骤六:总结与展示(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并进行总结讨论。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学习收获。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比较分析。

2.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呐喊》的理解和感受。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分析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思想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多角度审视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文学事业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文学观,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

(2)分析鲁迅在自序中的观点和态度。

(3)品味鲁迅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复杂思想。

(2)文本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引导学生关注自序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序,注意理解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作品。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疑问,梳理文本脉络。

5. 案例分析:分析文本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文学事业的热爱。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的文学观和民族精神。

四、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鲁迅文学观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思想观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等。

4. 学生对鲁迅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5. 学生对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树立情况。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1)分析《呐喊》自序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探讨鲁迅在自序中表现出的文学理念和创作动机。

(3)了解《呐喊》小说集的特点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呐喊》教案

《呐喊》教案

《呐喊》教案呐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鲁迅的代表作品《呐喊》并分析其主题、风格及影响;- 掌握小说中的关键词汇及短语;- 理解并解读小说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短语进行语境语法练习;- 探究小说的写作背景和艺术手法;-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鲁迅的作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 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加深对自己时代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小说《呐喊》中的主题与风格;2. 理解小说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3. 解读小说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呐喊》的影响及其意义;2. 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2. 分组讨论;3. 小组展示。

五、教学过程【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通过提问师生互动,引入话题:“你们知道鲁迅吗?你们听过鲁迅的作品吗?”Step 2: 呈现呈现《呐喊》小说封面,让学生感受到小说的氛围和情绪。

Step 3: 阅读阅读小说《呐喊》的选段,学生可以自行朗读或老师进行朗读。

Step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 你对这篇小说的第一印象是什么?2. 你觉得小说中的故事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3. 小说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都有哪些?你理解了它们的意思吗?Step 5: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结合课文分析小说的主题和风格。

Step 6: 解读象征意义和隐喻通过共同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深入理解小说所表达的思想。

Step 7: 归纳总结回顾全文,总结小说《呐喊》的主题、风格、影响及意义。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小组展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

通过深入分析鲁迅的代表作《呐喊》,学生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敏感性有了进一步的培养,并加深了他们对自己时代的思考。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和成书过程。

2. 通过分析《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

3. 引导学生理解《呐喊》自序中表达的思想内涵,感悟鲁迅先生的社会责任。

4.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经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和成书过程。

《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分析《呐喊》自序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理解鲁迅先生在作品中所表达的社会责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成书过程和艺术特色。

2. 分析法:分析《呐喊》自序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4.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呐喊》自序,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呐喊》自序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的相关介绍。

3. 投影仪:用于展示作品内容和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呐喊》自序。

2. 新课内容展示:讲解《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成书过程和艺术特色。

3. 作品分析:分析《呐喊》自序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讨论交流:让学生谈谈对《呐喊》自序的理解和感悟,引导讨论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鲁迅先生的社会责任和作品的艺术价值。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鲁迅先生其他作品的阅读,如《彷徨》、《故事新编》等,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

2. 邀请文学爱好者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探讨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社会影响。

3. 开展写作训练,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考察学生在课外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

《呐喊》自序教案_语文教案《呐喊》

《呐喊》自序教案_语文教案《呐喊》

《呐喊》自序教案_语文教案《呐喊》教案编号:语文-JA-001教学内容:《呐喊》自序教学目标:1.了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背景;2.分析自序的主题和写作手法;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1.自序的主题和写作手法分析;2.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准备:1.复制一份《呐喊》自序给每位学生;2.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利用PPT或黑板,展示一些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品和作者,如《红岩》、巴金、鲁迅等,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2.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b.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有哪些?二、导入新课(15分钟)1.展示《呐喊》自序的全文,让学生先自行阅读,了解整个自序的内容;2.叫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激发学生对自序的兴趣:a.自序是什么?为什么这篇文章称为《呐喊》自序?c.你在自序中发现了哪些重要的观点或论述?三、分组讨论(2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呐喊》自序的主题是什么?通过哪些观点和论述来表达主题?b.《呐喊》自序使用了哪些具体的写作手法?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2.每个小组分派一位发言人汇报讨论结果。

四、讲解主题和写作手法(20分钟)1.以PPT或黑板为辅助,讲解《呐喊》自序的主题和写作手法:a.主题: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表达了对工人阶级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写作手法:鲁迅使用了对比、夸张、反讽等手法进行写作,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引导学生思考,自行总结自序中其他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五、学以致用(15分钟)1.要求学生根据对《呐喊》自序的理解和分析,写一篇短文,讨论鲁迅在自序中对工人阶级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或他人的经历,给出相关实例和论述。

2.学生交换短文,进行互评和讨论。

六、概括课堂要点和作业布置(5分钟)1.概括课堂要点:回顾学习的内容,概括自序的主题和写作手法,总结自序中作者的观点和论述。

名著《呐喊》文本分析与阅读教案

名著《呐喊》文本分析与阅读教案

名著《呐喊》文本分析与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呐喊》的文本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阅读能力;3. 提倡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引导他们反思现实,关怀弱势群体。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呐喊》的文本结构和艺术手法;2. 解读作品中的社会意义和人性困境。

三、教学难点1.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与隐喻;2. 分析作品中表达的神经衰弱的普遍性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呐喊》文本;2. 课堂讲义和习题;3.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引入学生对《呐喊》的基本了解,可以简单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该作品的兴趣。

Step 2: 文本分析1. 分析文本结构:将《呐喊》分为五个部分进行分析,指导学生理解每个部分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a. 第一部分:‘狂人日记’,揭示庸俗社会的丑恶和自私。

b. 第二部分:‘孔乙己’等短篇小说,通过各种人物形象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

c. 第三部分:‘药’,通过讽刺揭示当时中国的落后与愚昧。

d. 第四部分:‘明天’,通过描写士兵的不幸遭遇表达对现实的呼喊。

e. 第五部分:‘风波’,以个人生活的坠落表达对民族困境的反思。

2. 分析艺术手法:通过选读具体章节,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a. 描写手法:鲁迅的用笔简洁,叙述生动,常常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

b. 叙事技巧:通过多视角的叙述方式,展现社会现象的全景式呈现。

c. 符号与象征: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例如‘狗’象征社会的动物性、‘贼骨头’象征残酷的社会压迫等。

d. 对白表达:分析对白中的人物性格、社会角色以及言外之意。

Step 3: 社会意义与人性困境1. 解读社会意义:指导学生关注作品中反映的社会问题,诱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如庸俗社会、劳动者的困境、教育问题等。

2. 分析人性困境: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描绘的人性困境,例如物欲横流、个人苟且等,以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2)分析鲁迅在自序中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动机;(3)掌握自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自序;(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评论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的文学热情和民族责任感;(2)认识文学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启示作用;(3)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学观念;2. 鲁迅的文学创作动机和自序的文学价值;3. 自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鲁迅文学观念的理解和分析;2. 自序中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评论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呐喊》自序;2. 参考资料:鲁迅生平和创作背景、相关评论文章;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自序的内容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自序,了解其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自序中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动机;(3)鼓励学生思考自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自序中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动机;(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分享讨论成果;4. 课堂讲解(1)讲解自序的背景和作者心情;(2)分析鲁迅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动机;(3)阐述自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5. 实践与拓展(2)鼓励学生阅读《呐喊》其他作品,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3)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宽学生视野。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分析《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掌握自序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自序的内涵。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自序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情怀,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认识文学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作用,培养关注现实的写作态度。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个人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自序的艺术特色,如讽刺、对比、象征等。

3. 自序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观点和创作理念。

2. 自序中涉及的复杂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的分析。

3. 如何将自序的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2)设计教学活动,准备课堂提问。

(3)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 学生准备:(1)预习《呐喊》自序,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2)搜集相关资料,增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提问:同学们对《呐喊》自序有什么了解?请大家分享自己的预习心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自序,理解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阅读效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自序的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自序的背景、主题思想。

(2)分析自序中的讽刺、对比、象征等手法。

5. 实践拓展(1)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尝试运用自序中的手法。

(2)分享创作成果,互相评价。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自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分析《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 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呐喊》自序的发表背景和意义。

2. 《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3. 《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三、教学重点1. 《呐喊》自序的发表背景和意义。

2. 《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3. 《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四、教学难点1. 《呐喊》自序的深层含义和文学价值。

2. 鲁迅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呐喊》自序的文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呐喊》自序,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 新课内容:讲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呐喊》自序的文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阅读感悟:让学生阅读《呐喊》自序,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了解他们对《呐喊》自序的理解程度。

2. 读后感作业:评估学生对《呐喊》自序的阅读感悟,检查他们的理解深度和思考能力。

3. 知识测试:通过简答题或选择题,检验学生对《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和文学价值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彷徨》、《野草》等,以便他们能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文学世界。

2. 比较研究:让学生选取其他代作家的作品与《呐喊》自序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文学贡献。

八、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呐喊》自序的原文文本,鲁迅的其他作品集,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评论。

2. 媒体资源:纪录片、电影改编、网络文章等,用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背景和鲁迅的思想。

《呐喊》自序教学教案

《呐喊》自序教学教案

《呐喊》自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和意义。

2. 通过阅读《呐喊》自序,使学生领会鲁迅先生的文学追求和革命精神。

3. 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和成书过程。

2. 《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3. 《呐喊》自序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1. 《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

2. 鲁迅先生的文学追求和革命精神。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呐喊》自序中的深刻思想和内涵。

2. 把握鲁迅先生的文学观点和革命精神。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2.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呐喊》自序,领会其中的思想和精神。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呐喊》自序的理解和感悟。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呐喊》自序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呐喊》。

2. 提问:《呐喊》自序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呐喊》自序。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鲁迅先生的文学追求和革命精神。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和成书过程。

2. 阐述《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3. 分析《呐喊》自序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课堂小结2. 强调鲁迅先生的文学追求和革命精神。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问:《呐喊》自序有哪些深刻思想和内涵?二、课堂讲解1. 讲解鲁迅先生的文学观点和革命精神。

2. 分析《呐喊》自序中的典型案例。

三、课堂实践1. 学生分组讨论《呐喊》自序的理解和感悟。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四、课堂小结2. 强调《呐喊》自序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呐喊》自序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文学追求和革命精神的理解。

《呐喊》自序的教案

《呐喊》自序的教案

《呐喊》自序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成书过程。

2. 分析《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4.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 作品背景:本文写于1923年,收入作者短篇小说集《呐喊》,是作者为序言而作的自序。

3. 文本分析:通过对于文本的细读,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1. 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的了解。

2. 文本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1. 对作者思想深度的理解。

2. 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作品背景及文本分析。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深入剖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呐喊》自序原文。

2. 参考资料:鲁迅生平介绍、相关研究评论、时代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自序:学生齐读或教师领读《呐喊》自序,感受文本魅力。

3. 讲解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结合教材,详细讲解鲁迅的生平和《呐喊》自序的成书过程。

4. 文本分析:分析《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如语言、人物、情节等。

5.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堂练习1. 根据课堂学习,完成练习题:(1)请简述《呐喊》自序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请分析《呐喊》自序中的一个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请谈谈你对《呐喊》自序中反映的社会问题的看法。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十、课后评价1. 学生互评:分组进行互评,评价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鲁迅及其时代背景。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崇高品质。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 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艺术手法。

3. 领悟课文所传达的思想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理解。

2. 鲁迅先生批判精神的把握。

3. 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呐喊》。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自序》,思考作者写作的目的。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并解释其含义。

3. 讲解与讨论(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

4. 案例分析(1)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分析鲁迅先生批判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课后反思(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查找不足。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意识。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点掌握情况。

语文教案:《呐喊》

语文教案:《呐喊》

语文教案:《呐喊》语文教案:《呐喊》篇一学习目标:一、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和思想发展过程,学习鲁迅追求真理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材料说明思想发展过程的写法,并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如下能力:1、主动、全面的探究知识的能力。

2、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在网上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4、通过网上的有效信息,写一篇有深度的分析鲁迅及其作品的文章的能力。

5、根据自己所写文章和收集的有效信息,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6、有创意地提出新颖独到的观点并进行充分的诠释的能力。

学习指导: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本文是鲁迅先生为自己1918-1922年写的短篇小说集(共14篇)写的序言,记叙了作者思想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态度。

学习本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通读全文,概括出鲁迅先生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概括段意可借助复句分析和句间关系及语法分析等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认识第一段及倒数第二、三、四段各句关系或复句关系;然后借助表示地点的词语以及承递性的语句,列出全文提纲。

)2、了解“序”的文体特点,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前提下,结合本文的文体,结合重点语段,概括出鲁迅先生创作小说并命名为《呐喊》的由来。

3、理解文意时,可结合初中学过的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故乡》等,对重点语段要细加揣摩,并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质疑解难。

4、课外阅读《呐喊》中的小说,如《狂人日记》、《药》等,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二、抓住特点,突出重点《〈呐喊〉自序》是一篇很不寻常的序文,为什么呢?一方面是指它的内容十分重要,还指它在写法上很有特色,抓住特色,就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

1、统一笔调下的组合式结构:从全文结构看,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按年代先后叙述他先有志于医学而后又弃医从文的一段经历,是他自传的一个片断;后一部分,写的是《呐喊》集中小说创作的经过,用了散文的形式。

《呐喊》教案范文

《呐喊》教案范文

《呐喊》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教学重点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发展的历程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初中曾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这些小说选自哪一个小说集?(《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第一版是15篇,包括《不周山》。

)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

二、简介“序”什么叫序?什么叫自序呢?请大家齐读“自读提示”前三句话。

提示已讲得很清楚,序言,是写在著作前面的文章,可分为自序和他序,自序,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

而鲁迅的这篇序言中,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三、分析课文1.引出“梦”问:缘由即来由,那么本文在哪里概括交代了《呐喊》的来由?明确:开头部分:“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问:是什么的“一部分”?明确:“我年轻时候曾做过许多梦”的一部分。

问:这里“梦”指的是什么?问:为何理想叫做“梦”呢?明确: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

问:年轻时的鲁迅曾做过哪些梦?地点生活经历思想发展绍兴侍亲疾先请一学生找出文中地点:绍兴、南京、仙台、东京、北京,再请学生自读课文填写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学生大体完成后再讨论明确具体内容。

(具体内容见下,学生概括恰当的少讲评,概括不到位的作指导)(1)绍兴侍亲疾看透世态,想走异路明确: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并寻找药引。

中心事件是服侍久病的父亲,我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为“侍病父”或“侍亲疾”。

这段生活经历,鲁迅的感受如何?提示: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如何理解这几句话?我们可结合鲁迅的家庭情况。

鲁迅幼时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愁生计。

呐喊幼儿园教案

呐喊幼儿园教案

呐喊幼儿园教案教学目标1.帮助幼儿了解不同情绪表达方式;2.培养幼儿自信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3.通过讲故事和游戏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呐喊”的正面意义;4.通过操练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幼儿学会正确的“呐喊”方式;5.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技能;6.增强幼儿的自制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教学内容文学欣赏:儿童文学《小玲呐喊》教师朗读儿童文学《小玲呐喊》。

朗读时,注意用语音语调适合情境,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故事情感氛围,培养阅读兴趣。

故事完后,提问孩子们:小玲的“呐喊”是不是改变了她的生活?她是怎样进行呐喊的?游戏体验:热门游戏猜猜我是谁教师带领孩子们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

老师给每个孩子分配一个角色,孩子们需要通过口头描述或动作表演,让其他孩子来猜自己的身份。

要求孩子们在表达自己的时候,说得清楚、表达到位,不要害羞。

创意绘画:我的“呐喊”教师发放纸张、彩笔等绘画工具,让孩子们画出自己“呐喊”的场景。

鼓励幼儿在画面中表现出各种情绪,通过绘画的形式,让自己的“呐喊”更加生动而真实。

角色扮演:别人的“呐喊”老师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情景,例如在公园里迷失了爸爸、在家里被弟弟欺负等等,让孩子们分角色扮演。

要求孩子们在表演中能够真实地表达出情感和想法,并且学会关心理解别人的“呐喊”。

歌曲唱咏:《小兔子和小蘑菇》唱咏经典儿歌《小兔子和小蘑菇》,以儿歌的形式让孩子们学会开心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歌声传递情感的正能量。

教学方法1.故事听读:通过阅读儿童文学,让幼儿感受情感氛围,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2.游戏体验:通过游戏,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情感交流;3.绘画创作:通过创作,让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4.角色扮演:让幼儿在扮演中更好地理解情感和关注别人的情绪;5.歌曲唱咏:通过唱咏歌曲,让幼儿在欢乐的音乐中学会自己的表达方式。

教学评估1.监测幼儿参与情况:观察幼儿是否积极参与活动,是否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2.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评估:检查幼儿是否会正确表达情感,是否能够理解“呐喊”的正面意义;3.监听幼儿自我评价:引导幼儿自主表达对教学过程的感受,对自己的情感表达技巧进行自我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面)
呐喊的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教学设想: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拟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教学难点: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一:导入
初中曾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这些小说选自哪一个小说集?(〈〈呐喊〉〉(加点的字板书)《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第一版是15篇,多一篇〈〈不周山〉〉。

)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

现在请大家自读课文,看看鲁迅先生写这篇自序的目的是什么?
二:分析文章内容:
1.这篇序言中,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

鲁迅重拾文艺,和一个人有关,那就是?(学生:金心异)金心异的来访是不是鲁迅创作《呐喊》的主要原因?(不是),那么鲁迅创作《呐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这里“梦”指的是什么?(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

)为何理想叫做“梦”呢?(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
同梦幻一般。


2.年青的鲁迅有那些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他的梦有没有实现?
(1)因为少年时代的给父亲看病的生活经历,使他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就有了“学医救国救民的梦想”(此处要求学生读书上的句子)(板书:学医救国救民梦)本来这梦是相当美满的,但是在仙台看幻灯片,发现学医不能救国,梦想终于破灭。

(2)因为鲁迅发现学医不能救国(读文中的句子),就想要以此为转折,树立了新的梦想,提倡文艺,开始了新的人生,去东京,进行最初的文学活动。

概括为“治文艺,拯救民众灵魂”或者“办〈新生〉,拯救民众灵魂”终于失败,鲁迅深刻的分析了失败的原因,那是什么呢?客观原因:国民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非赞同,也不反对。

主观原因:对自己寄托希望过高,认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实际,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

3.两大美好梦想破灭之后,鲁迅先生陷入了无边的寂寞和痛苦之中,那么他是如何驱散这种痛苦与寂寞呢?(鲁迅采用了种种麻醉法,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于是去了北京S会馆抄古碑)沉默是对自己理想的绝望吗?(不是,是在思索、探寻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出路。


4.分析对话:
这个时候,金心异的来访是他人生转变的一个契机,我们来研究一下他们的对话,同学们归纳一下在对话中两人所持的不同观点。

(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