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及其伦理价值

合集下载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论文关键词:现代性启蒙断裂反思理想的现代性论文摘要:“现代性”是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对于“现代性”的界定,学术界至今未能达成统一的认识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入“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关于“现代性”,吉登斯曾言简意赅地提出:“现代性之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的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这影响…”。

而法国学者伊夫·瓦岱从反面意义上对现代性进行了定义:“现代性可定义为那种主要特征与传统文化特征相对立的文化状态”。

这种宽泛而概括的定义方式对众说纷纭的现代性来说,是一种比较客观而折中的界定。

在中国文献中,“现代性”一词最早在1918年《新青年》中出现。

周作人在一篇译文中首次把“modernity”译成“现代性”。

20世纪9O年代初,“现代性”概念开始进入中国文学批评领域。

概言之,现代性是在欧洲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

因为“现代性”在产生之初即有启蒙的性质,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人“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一、启蒙“现代性”走进中国,已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事情。

其时,当西方诸国已迈着现代化的步伐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却依然沉浸在“泱泱大国”的骄傲与自大里,固执地守候在自给自足的落后的农业文明里。

一大批有识之士,在目睹了自身的落后、屈辱和西方的先进后,决定在中国开始“现代性”,用“现代性”唤醒围人的意识,以期达到救亡图存,救国救民的目的。

论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意义

论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意义

论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意义马克斯·韦伯的现代性理论是社会科学领域中重要的思想体系,它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趋势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韦伯现代性理论的内涵、核心观点、贡献与限制,以及如何应用于实践。

我们来探讨韦伯现代性理论的内涵。

在现代性这个词的诠释上,韦伯强调了理性化、专业化、科层化以及个体化的特征。

理性化指的是人类行为与思维方式越来越依赖于理性和科学方法;专业化则意味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成为一个专门的角色;科层化指的是社会组织和政治体制的结构形式越来越趋向于科层制,即高度组织化和专业化的管理模式;个体化则反映了个人从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自由和独立的过程。

现代性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信仰。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了解韦伯现代性理论的核心观点。

韦伯认为,现代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基督宗教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意志。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性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独特道路。

在发展历程上,韦伯提出了“祛魅”的概念,即对神秘力量和传统信仰的消除,从而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可以通过理性和科学方法来理解和掌控的客观对象。

在未来趋势上,韦伯认为科层制将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而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则可能成为科层制发展的牺牲品。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韦伯现代性理论的贡献和限制。

贡献方面,韦伯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视角,他揭示了现代性的复杂性和多维度。

同时,韦伯的理性和科层化思想为现代社会的组织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

然而,韦伯的理论也有限制。

他过度强调了理性和科层化对于现代性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他对个体的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到个体的需求和能动性。

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带有浓郁的西方中心论色彩,忽视了其他文化和地区的现代性发展。

在总结了韦伯现代性理论的内涵、核心观点、贡献和限制后,我们可以尝试将其应用于实践。

鲁迅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内涵与社会伦理观念剖析

鲁迅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内涵与社会伦理观念剖析

鲁迅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内涵与社会伦理观念剖析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他的小说作品以其深刻揭示和挖掘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人性的细腻触摸而著名。

他的小说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主义内涵和深刻的社会伦理观念,这些思想在他的笔下不断显现并深入人心。

首先,鲁迅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内涵体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的透彻洞察和对人类命运的悲观思考上。

《狂人日记》中,他以一个疯子的形象唤醒人们对现实的冷思考,揭示了社会动荡和人们精神危机的深层原因。

他通过描述主人公的内心矛盾、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以及社会虚伪和不公,显示了个体在当代社会中的孤独与无奈。

这种思想在他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阿Q正传》中阿Q对现实的懵懂和逃避,以及《孔乙己》中孔乙己被剥削的悲惨遭遇等等。

这些作品中存在的现代主义气息,使人们对鲁迅思想的深入思考,同时也激发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

其次,社会伦理观念是鲁迅小说的核心之一。

他对社会道德的探讨可以从《故乡》这个作品中着手。

在这个作品中,鲁迅以少年时代的回忆为背景,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他用对待家奴的态度来反映整个社会对待弱势群体的现象,表达了对于道德败坏的不满和愤怒。

他让读者从一个小镇上的各种人物中,感受到人们对真理和正义的背离,进一步塑造了他自身对社会伦理观念的思考和反思。

此外,他的另一个作品《热风》也深入探讨了社会伦理观念,通过对人与人之间的爱、亲情的关注与探索,让人们重新思考现代化社会中的伦理道德关系。

鲁迅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内涵还体现在他对个体意识和自由意志的关注上。

他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突显现代社会中个体在不同限制下所处的困境。

在《药》中,他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思想变化和行为选择,表达了个体自由意志的价值。

在《祝福》中,他则表达了对个体内心追求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

这些作品中所表达的现代主义思想,强调了个体对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的重视,从而拓展了文学创作的广度和深度。

最后,鲁迅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内涵与社会伦理观念的剖析离不开他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论现代性社会的伦理命运与道德困境

论现代性社会的伦理命运与道德困境

〔论文关键词〕现代性伦理道德〔论文摘要〕现代性社会以世界祛魅、个人主义、价值多元、未来主义为主要特征,这导致其伦理命运是价值神圣性的丧失、人伦共同体的失落、道德相对主义的无能、合理的传统资源的抛弃,其“道德谋划”也因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拒斥、对伦理制度化的过分钟情、对美德伦理的遗忘而陷入困境。

随着后现代研究的兴起,对现代性社会的审视逐渐成为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焦点性话题之一。

现代性是正在降临的命运,彻底反现代性的企图在目前看来至少是不切实际的。

正如哈贝马斯指出的:现代性“并非某种我们已经选择了的东西,因此我们就不能通过一个决定将其动摇甩掉”[1]。

在这样一种无法选择的情状下,深入地洞悉现代性社会的特点也许是最为明智的。

本文拟分析一下现代性社会中的伦理道德的特殊性。

一、现代性社会的伦理命运(一)世界祛魅现代性社会的突出表现就是世界的“祛魅”。

马克斯•韦伯对现代社会有一段精彩的总结:“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智化,总之是世界祛除巫魅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命运,是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从公众生活中隐退——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越领域,或者流于直接人际关系的博爱。

”[2]现代性对理性的过分钟爱有其历史渊源。

现代性本是西方文化语境的产物,一般说来,它的历史起点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它的基本蕴涵是启蒙与理性。

启蒙是神与人对举,针对神学蒙昧展开,开启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世俗化运动的大门。

理性是经验与超验对举,针对信仰而抒发,创造了一个建立普通有效的知识氛围,用以同宗教的神性相对,作为世俗社会为道德与社会立法、建立新的社会规范的根据。

应当说,理性化的文化精神从个体和社会一般的文化模式和价值取向上升为普遍的、总体性的、意识形态化的文化精神,是理性化进程的内在必然性。

在“脱域”吉登斯曾使用“脱域”(disembeding)一词表达现代性的一种状态,他认为脱域就是指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在当代哲学的讨论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常常是两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概念。

现代性起源于18世纪的启蒙时代,强调理性、科学和普世人权等基本原则和价值。

而后现代性则是在20世纪的思想潮流中出现,质疑现代性的这些主张,尤其关注相对主义、多元文化以及对绝对真理的怀疑。

本文将探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所带来的哲学困境,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试图为理解当今社会提供一些启示。

现代性的基本特征理性与科学现代思想最重要的基石是理性。

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如康德、休谟等,通过强调理性的重要性,推动了科学和逻辑的进步。

科学方法被认为是理解世界及其运行方式的最佳途径。

这种信念促使人们相信,通过理智和经验,人类能够揭示自然界及社会现实中的规律。

个人主义与主体性在现代性中,个体的主体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从共同体意识转向个人自由与权利。

人们开始追求自我实现,强调个人意志的重要性,这为后来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历史进步观现代性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历史的进步观。

在这一观点下,人类历史被视为一种线性的、不断进步的发展过程。

通过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人类社会能够朝着理想的目标迈进。

因此,现代思想普遍存在着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憧憬和信心。

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相对主义与多元价值后现代性深刻质疑现代性所倡导的普遍真理和绝对价值。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真理并非单一或普适,而应根据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加以理解。

因此,多元文化及其并存成为了后现代的重要命题。

这种相对主义倾向也使得对“宏大叙事”的质疑日趋明显,许多曾被视为标准的话语体系因而被解构。

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福柯是后现代思想中重要的一位学者,他提出知识与权力密不可分。

知识不仅是获取真理的工具,也是一种权力实践的形式。

他认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某些知识形式能成为支配他人的手段,这引发了对知识本质的新思考,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理性受到挑战。

疏离与不确定感后现代社会常常表现出一种疏离感和不确定感。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摘要]在当前的学术界中,现代性是作为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文章通过对马克思关于现代性内涵的界定以及如何对现代性进行批判的理论研究进行系统分析,为学术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当代价值引言在目前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研究课题中,现代性批判理论算是最为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之一。

马克思在现代性批判领域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理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马克思对现代性内涵和纬度1.马克思现代性内涵界定在马克思原著中,并没有现代性一词,因此在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其首先问题就是对现代性一词内涵进行界定,而对现代性理论的内涵界定,也是解决马克思理论和现代性批判理论相关的基础。

根据学者尤西林的研究成果,“现代性主要是指包括了现代化过程与结果的现代条件下的精神心态和性格气质,换言之就是指文化心理和结构”这个界定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2.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维度分析在对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维度的分析方面,学者衣俊卿的观点具有较强代表性,他认为现代性主要是指西方理性启蒙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运行机理和文化模式,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的地域性关系中脱离以后所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人为性的理性化运行规则和运行机制。

他认为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维度并非是所谓的多元现代性或者是多种现代性,而是马克思讲现代性所有具有本质联系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作为内在机理和文化精神渗透到现代个体和整个现代社会中的各个方面,总体而言,马克思的现代性主要分为精神性维度和制度性维度二、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理论主要思想在对马克思现代性基本内涵进行界定以后,下面将对马克思关于现代性批判理论主要思想进行分析,进而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产生的内在机制——资本运作进行深度发掘,并借此佐证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的思想具有的超越性。

现代性的基础:社会分工、职业团体及其伦理--关于涂尔干道德社会学的解读

现代性的基础:社会分工、职业团体及其伦理--关于涂尔干道德社会学的解读

主 题 的 ; 德 则 着 眼 于 工 业 社 会 与 劳 动 组 织 ; 克 思 的 整 个 理 论 是 建 立 在他 对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孔 马
方 式 的考 察 和 基 础之 上 的 ; 伯 则 注 重 对 理 性 及 合 理 性 的 思 考 ; 克 维 尔 对 这 一 问题 的 切 入 点 韦 托
( 会 分 工 论 > 涂 尔 干 为 他 的博 士 学 位 提 交 的 论 文 。 在 他 这 部 开 山 之 作 中 , 尔 干 认 为 : 社 是 涂
社 会 分 工 对 其 理 论 的 意 义 在 于 , 代 性 或 日 现 代 社 会 是 伴 随 着 社 会 总 体 性 ( 日 依 赖 性 ) 增 现 或 的
社 会 没 有 经 历 过 深 刻 的 动 荡 也 就 不 会 存 在 混 乱 失 序 的 状 态 , 别 值 得 注 意 的是 , 正 是 道 德 沦 特 这
丧 的根 源 。 而 这 样 一 种 道 德 和 法 律 的 失 范 状 态 , 成 了 经 济 世 界 中极 端 悲 惨 的 景 象 , 种 各 样 造 各
维普资讯
现 代 性 的 基 础 : 会 分 工 、 业 团体 及 其 伦 理 社 职
关 于 涂 尔 干 道 德 社 会 学 的 解 读
业 业业业 业业坐 业 刘 安 业业 业
即 使 是 在 当 今这 样 一 个 充 斥 着 后 现 代 话 语 与 论 题 的 年 代 , 代 性 仍 然 是 我 们 永 恒 的 主 题 。 现
的 冲 突 和 混 乱 频 繁 的产 生 出来 ” 因此 可 以说 涂 尔 干 全 部 理 论 工 作 的 目的 就 是 致 力 于 对 上 述 。
的社会 现实提 出解释并 寻求重塑社 会秩序 的途径 和方法 。正是 在这样一 种理论关怀 与现实推 动 之 下 , 尔 干 开 始 了 他 道 德 社 会 学 乃 至整 个 社 会 学 的研 究 。 涂

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本质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本质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本质特征摘要:本文试图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研究,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索,从以下三个方面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本质特征,这三个方面是:一、“被现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为“自觉现代”的文学;二、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表现出充分的本土化特征;三、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具有多元化语式。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本质特征近十年来,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重点和热点之一,这一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但依然有深入探索的学术空间,例如,如何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本质特征?为此,本文从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性及其整体结构上,对这一重要学术命题发表一些见解,以求抛砖引玉。

一、“被现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为“自觉现代”的文学学界有一种共识,即现代文明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特别密切,中国现代社会确认的现代文明,便是所谓的西方文明,而西方文明又是现代化的成果。

现代化是指对传统社会的根本变革,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以及相应的文化变革,以变革确立了围绕中心的统一、秩序、规范的理性价值体系。

现代化是社会学概念,作为现代化本质的现代性则是一个哲学性的概念,它指一种不同于古典时代的新的生活方式。

根据哈贝马斯的看法,欧洲的现代性发生于中世纪宗教和形而上学的旧有世界观的崩溃,是一个M.韦伯所谓“理性化”的过程——以天赋而自足的理性为普遍依据和价值准则。

现代性在世界的传播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统一世界史,这是一个由西方和非西方相对的二元对立和等级高下的世界:西方/非西方,先进/落后,文明/野蛮,科学/迷信,理性/愚昧。

西方向贫穷、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输入的现代性,除了能够促使这些国家进行社会变革和文明进化,也使这些国家被归入了西方世界全球称霸的统一世界史进程中,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落后国家不得不承受欺凌和屈辱的“被现代”的历史。

尽管与现代文明相关联的现代性,是20世纪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学所必需的,但中国现代社会救亡压倒一切,使得中国在引入西方现代文明或曰现代性的时候,又努力坚持本民族的独立性,在抗拒为奴的现代性诉求中,既坚持走向世界,又抗拒西方视野的话语霸权。

中国式现代化伦理

中国式现代化伦理

中国式现代化伦理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伦理道德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逐渐被颠覆和摧毁,人们的道德信仰也在不断地失去支撑和依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建立一种符合现代化特点的伦理道德体系,即“中国式现代化伦理”。

这种伦理体系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优秀道德文化,又要融合和吸收现代化伦理理念,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伦理应该强调社会责任和个人自由的平衡,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倡导公正、诚信、勇毅等基本价值观念,推崇科学、创新、进取等现代化精神。

同时,这种伦理体系还要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如家庭观念、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等,体现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通过建立中国式现代化伦理体系,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支撑和文化保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让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更加坚实和可持续。

- 1 -。

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内涵与特征

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内涵与特征

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内涵与特征马克思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从经济学入手,通过对商品、资本、劳动等要素的特性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全面异化的分析,深刻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现代性”病症,提出通过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改造来根本解决这种现代性问题。

标签:现代性;现代性批判;内涵;特征一、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基本内涵现代性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特征。

马克思生逢资本主义现代性社会发展的上升时期,他以商品、资本、异化、共产主义为研究视角,直接批判现代性社会诟病,形成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核心内容。

他不仅是现代性的批判者,还是现代性的维护者和重建者。

(一)商品的本质:马克思批判现代性的切入点现代社会中商品笼罩着一种“神化”的光环,以至导致了商品拜物教的形成。

商品的神化或人们对商品拜物教运动的盛行,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社会是以交换价值的生产经营活动为根本目的的,同时商品、货币、资本及其拜物教性质又是整个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基本领域的本质现象。

“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的性质,”〔1〕P139因此,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并不是独立于商品拜物教的另一种社会意识,而是内含于商品拜物教之中,即是商品拜物教的完成形式。

因为它用物的形式把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劳动的社会属性及个体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给严密地遮蔽起来了。

马克思的旨趣并不满足于探讨“世界统一于物质”这类命题,更多的是研究分析物质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样态——商品及商品拜物教(包括货币拜物教)等现象,进而揭示出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生产劳动之间的真实关系。

传统社会的人对人的单纯的依赖性关系已被彻底的瓦解,然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却变成了冰冷的、赤裸裸的纯粹金钱关系所取代。

马克思指出:“一切封建的、宗法的、田园诗般的关系都被破坏了。

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1〕P274-275,“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 〔1〕P275。

现代社会价值观与人类伦理

现代社会价值观与人类伦理

现代社会价值观与人类伦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人类伦理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转变。

对于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道德观念的变化、技术对人类伦理的影响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角度来探讨。

首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是以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为基础的。

然而,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观念逐渐开始多元化。

以个人自由和个体权益为导向的现代价值观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道德准则。

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自主选择和个人价值实现,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其次,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对人类伦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例如,生命伦理领域的探索与争议不断。

人类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辅助生殖技术等手段,可以掌握生育、生命和死亡等维度的权力。

这些技术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和伦理问题。

例如,克隆技术是否道德可接受?人工智能是否应有人类权利?科技如何平衡个体权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涉及到人类伦理的底线和界限。

此外,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也值得我们深思。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往往将个体利益置于群体利益之上。

然而,现代社会中个体权益的强调与社会责任的弱化,容易导致社会道德观念的缺失。

人们更加着眼于个人欲望的满足和生活品质的提高,而忽视了社会责任和集体利益。

这种现象引发了人际关系的疏离和社会共识的缺失,给社会稳定和和谐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建构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人类伦理呢?首先,我们需要在保护个体权益的前提下,加强道德教育和伦理思考。

通过教育,让人们深刻理解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伦理观念,并能够构建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关系。

其次,对于科技的应用,我们应该平衡技术发展与道德原则的关系,制定相关的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以保护个体权益和社会正义的平衡。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社会的共识和责任意识,通过促进社会参与和公民意识的培养,确立起共同的价值观,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伦理学思想与现代价值观

伦理学思想与现代价值观

伦理学思想与现代价值观一、引言伦理学思想是指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道德善恶、是非对错的思考和探索。

伦理学思想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受到不同的文化、社会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这些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和传统的伦理学思想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争议。

本文将从伦理学思想和现代价值观两个方面探讨这个话题。

二、伦理学思想A. 古代伦理学思想古代的伦理学思想主要包括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对于道德的内涵和外延产生了自己的理解和解释。

例如,儒家强调的是“仁爱”、“孝悌”等,强调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而道家则注重“无为而治”、“自然”等观念,认为个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于执迷于功名利禄和权力地位。

另外,墨家则注重的是“兼爱”,即所有人应该平等,无论贵贱、亲疏、内外,都应该受到同样的关爱。

B. 现代伦理学思想现代伦理学思想主要包括了被称为“伦理学启示录”的尼采哲学、康德哲学、尤莱塔哲学等。

这些思想体系主要关注的是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并对于传统的伦理学思想提出了质疑。

例如,康德认为个体的自由和尊严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被任何权威和规则所侵犯。

而尤莱塔则认为人类应该以理性和契约为基础建立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人类应该根据自己的理性而行动。

三、现代价值观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新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这些新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人权与自由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个体的人权和自由。

这些价值观引导着人们对于权力和权威的关系的思考,在许多国家的宪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例如,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等文件中声明,所有的人都应该享有尊严和人权,并且这些权利应该得到保护。

B. 家庭、社会和职业现代社会也注重家庭、社会和职业的平衡和发展。

这些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个人生活方式以及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现代职场中强调个人的职业生涯和价值实现,而在家庭中强调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现代性价值观与传统道德

现代性价值观与传统道德

现代性价值观与传统道德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与传统的道德观念有很大的区别。

在这个变化迅速的时代,现代性价值观与传统道德之间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同时也有着一些共通之处。

首先,现代性价值观注重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

在传统道德中,个人往往被视为整个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的利益常常被牺牲在集体的利益之下。

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追求个性化的发展和表达。

这种个体主义的观念使得人们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追求,而不仅仅是服从传统的规范和价值。

其次,现代性价值观强调科学技术和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知识和科学的重视也日益增加。

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创新和发明,相信科学可以解决许多社会问题。

而在传统道德观念中,往往更加注重传统的经验和智慧,对科技和创新持有怀疑或者抵制的态度。

此外,现代性价值观也强调平等和多元化。

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往往存在着等级制度和歧视观念,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平等和人权的保护,支持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存在。

这种包容性和平等主义的观念使得社会更加和谐和稳定。

然而,现代性价值观与传统道德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二者之间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例如,对于人类尊严和生命价值的重视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无论是现代还是传统,都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此外,关爱家人和朋友、尊重长幼和孝顺父母等传统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现代性价值观与传统道德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但也有许多共通之处。

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人们需要综合吸收现代性和传统道德中的优秀元素,形成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综合价值观念,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个人的幸福安宁做出贡献。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本质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本质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本质1. 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本质概述在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本质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伦理本质。

伦理本质是指一个社会、文化或个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独特的伦理特征,这些特征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民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民生改善,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这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的是和谐共生,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各国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发展。

这种和谐共生的伦理观念有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绿色发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绿色发展的伦理理念符合地球村的理念,有利于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创新发展,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坚持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科技产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这种创新发展的伦理观念有助于提高国家竞争力,增强民族自信心,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本质是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现代化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1 伦理与现代化的关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伦理与现代化的关系紧密而不可分割。

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科技、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进步,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和精神层面的变革。

作为人类社会行为的规范和道德准则,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伦理作为现代化的价值导向: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革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都需要伦理作为价值导向。

现代社会伦理——底

现代社会伦理——底

底线伦理的特征
1、“类”的本质性。
底线伦理是区别于人与动物的区别的道德标准。若在底线伦理 人就不是人而是动物了。同时 底线伦理的类的本质特性也指它是人类本性所共有的,因而也是可以通约的和可以普遍的。哈贝 马斯提出了“交谈伦理” 马斯提出了“交谈伦理”理论,其思想的基本诉求就是所有的实践问题与实践冲突都应采取当事 人的交流,在理性的交谈中达成共识的解决方式。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主题通过交流、对话和 协商,解决共同面临的生存问题,这使得底线伦理作为人类共同拥有的伦理资源不仅必要而且可 能。 2、他律和自律的统一(这个地方有争议) 底线伦理首先是一种社会的规范,社会对其个体提出的道德要求,因此底线伦理是寻求的正 是社会广泛的认同和接受,这也是作为最普遍的和基本的伦理要求的底线伦理的要求,因此低线 伦理是为人的行为的立“ 伦理是为人的行为的立“法”。强调规范控制和他律约束。他律性和强制性是其根本的特征。当 然它和法律的约束还是有区别的,底线伦理通过是道义的谴责作为惩罚方式,法律则是通过政治 的、武力的方式进行惩罚。当然二者也是紧密相连的,越过了底线伦理,法律就失去了成长的土 壤和寄托的根据。 但底线伦理是建立在价值多元基础之上的共识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人们理性的运用,是人为 自己立法,(这种主观的立法是人们对道德规律认识的结果),是人们的自律,人们都起要有最 根本的敬畏心。这是自律的表现。
中国人的道德准则变迁
一、延续千年的儒家文化 “温、良、恭、俭、让” 温、良、恭、俭、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人施己,先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人施己,先施于人”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二、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念——无私奉献、艰苦 二、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念——无私奉献、艰苦 奋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五讲四美三热爱” 三、“五讲四美三热爱” 讲卫生、讲道德、讲文明、讲纪律、讲奉献 环境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 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四、“八荣八耻” 四、“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现代性”概念的解读

“现代性”概念的解读

“现代性”概念的解读一、“现代性”的界定“现代”就是现在生活的时代,每一代人都可以吧自己生活的时代称为“现代”,所以每一个时代都有过它自己的“现代性”。

而今天我们所说的“现代”指一个确定的时期,是人类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某一特定时期。

主要是指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的历史演变时期,而“现代性”概念主要指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的社会性质或状态。

现代性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社会的崭新时期,同时代表着社会形态的转型,表示人类社会由封建社会进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现代性是启蒙的结果,启蒙运动,法文Siècle dos Lumières ,德文Zeit der Aufklärung ,英文the Enlightenment ,都有“以光明驱逐黑暗”的意思。

启蒙运动表达出以“理性”“自由”为标志的时代精神,理性在启蒙运动只能够是人们用以代替上帝、判定一切存在的合理性法庭。

启蒙所关注的是现代性的制度问题,表现为科学、人道、理性、民主、自由、平等、权利、法制的普遍原则,而审美现代性更看重人的处境问题。

1860年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一文中首次界定了“现代性”的含义“现代性就是过度、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为了使任何现代性都值得变成古典性,必须把人类生活无意间至于其中的神秘美提炼出来。

”波德莱尔将现代性的审美体验与有关历史的体验结合在一起,指出了艺术创作的“偶然”与“永恒”的辩证关系:只有当作家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全部贯注到当代的生活中去的时候,他才能从中挖掘出生活的“诗意”,而正是这种生命体验使作品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具有了“普遍人性”的审美意义。

这使现代性充满矛盾,一方面,现代性就是理性,代表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变革逻辑,另一方面它不断给我们带来剧变,并把精神焦虑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

二、“现代性”的反叛理性主义把社会历史看成是在时间维度上的不断进步,认为随着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能力的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随着社会趋于和谐和公正,人类必然会过上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浅析现代性价值从“实体之自由”到“关系之和谐”(一)

浅析现代性价值从“实体之自由”到“关系之和谐”(一)

浅析现代性价值:从“实体之自由”到“关系之和谐”(一)论文关键词:现代性价值个体自由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论文摘要:现代性有两种版本,一种是资本主义现代性,一种是社会主义现代性。

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个体自由”,其理论旗帜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社会和谐”,其理论旗帜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预设了现代性价值由“实体之自由”发展到“关系之和谐”的历史必然性。

正是这一必然性,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实践中重建社会主义现代性提供了可能。

从根本上讲,近年在中国兴起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实践,具有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重建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历史意蕴,其发展走向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机械论、实体论基础上的“个体自由”,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有机论、关系论基础上的“社会和谐”。

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浅论,诚望各位同仁指正。

现代性既是一个历史断代术语,又是一种时代精神。

作为一个历史断代术语,现代性指的是紧随中世纪或封建主义时代而来的那个时代,即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现代性指的是资本主义借以产生并长期获其支持的那种社会文化精神,即启蒙理性精神。

因此,在历史上,现代性是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的,它首先表现为资本主义的现代性。

如果说,在新生资产阶级以科学理性对抗宗教信仰的启蒙历史话语里面,理性是现代性精神之核心,那么,自由就是现代性价值之根本。

正因为如此,自由主义才成为资本主义现代性不倒的旗帜,成为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

对现代性的这一“自由”特征,哈贝马斯曾这样描述道:“现代性首先是一种挑战。

从实证的观点看,这一时代深深地打上了个人自由的烙印,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作为科学的自由,作为自我决定的自由,还有作为自我实现的自由。

现代性对自由价值的确认是与原子论意义上的“个体”概念相联系的。

“个体”既是一个本体论概念,也是一个实体性概念。

培根就曾指出:“除了个体存在的实体外,自然界不存在任何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及其伦理价值
[摘要] 随着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对“现代性”的概念阐释一直是极具争议的学术问题。

对“现代性”的多角度、多层面解读,构成了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

现代性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即抽象性、流动性、矛盾性、世俗性。

现代性所展现的个体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是伦理关系在现代世界的彰显,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现代性的伦理价值首先指向“人”的问题,脱离特定人格来谈人的意义,都是现代性的文化危机和思想衰退。

另一方面,现代性的伦理价值还指向“善”与“正义”问题。

在现代性理论逐渐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正义已逐渐被当作一种伦理诉求来看待,这种伦理诉求的出现又促使整个社会的伦理重心由个体转向社会共同体,正义不再是个人信仰,而是整个社会的伦理诉求。

[关键词] “现代性”;资本;伦理价值;伦理重心;文化危机
随着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对“现代性”的概念阐释一直是极具争议的学术问题。

对“现代性”的多角度、多层面解读,构成了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

本文试图从不同角度来解读“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并从社会发展的伦理向度来分析“现代性”所蕴含的伦理价值。

对于“现代性”的概念阐释,无数的国内外知名學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把握与诠释,因而“什么是现代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以对“现代性”概念的解释梳理尤为必要,这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现代性”的含义:
其一,从时间和历史的角度看,现代性不仅意味着过去与未来之间的联接,同时也意味着时间变化的方式和特征,尤其是“易逝性”和“短暂性”[1]。

美国学者卡林内斯库认为:“只有在一种特定时间意识,即线性不可逆的、无法阻止的流逝的历史性时间意识的框架中,现代性这个概念才能被构想出来。

在一个不需要时间连续型历史概念,并依据神话和重现模式来组织其时间范畴的社会中,现代性作为一个概念将是无意义的。

”[2]但是,这里所说的“时间”并不是固定意义的年代分析,因为施特劳斯指出:“仅靠年代学无法建立有意义的统一性,也许有思想家处于现代时期却并不以现代的方式思想。

”[3]
其二,从社会制度的角度看,现代性意味着一种社会类型,一种社会模式。

吉登斯就指出:“现代性意味着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不同程度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

”[4]现代性是一种社会形态,现代社会意味着处在现代性状态中的社会,而现代化则意味着一个社会从传统社会演变成为现代社会。

现代性并不是现代化的单一过程,而是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层面的演进。

现代国家的成立、现代法律法规的确立、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文化多元的发展都是现代化过程的重要环节。

其三,从文化及美学的角度看,现代性是一种变化中的文化和新奇的审美体验。

在马泰·卡林内斯库看来,现代性的美学危机概念存在传统、资产阶级文明和自身之间的对立。

同样,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另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这种过渡的、短暂的、其变化如此频繁的成分,你们没有权利蔑视和忽略。

”[5]从美学角度来说,现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