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华文化的五个特征
中华文化的五个特征?
答:中华文化的五个突出特性包括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这些特性使得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延续,并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1. 连续性: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这主要归功于其突出的连续性。
这种连续性体现在语言、文字、思想、制度等方面,使得中华文化能够传承至今。
2. 创新性: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吸收新元素,创造新成果。
这种创新性体现在哲学、科技、艺术、文学等方面,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 统一性: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这些共同的理念和精神纽带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4. 包容性: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能够容纳不同的思想、信仰和文化,并且与之和谐共处。
这种包容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宽广胸怀和博大精神,为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 和平性:中华文化强调和平、和谐,主张“和为贵”、“协和万邦”。
这种和平性使得中华文化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更倾向于和平解决争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是说有着五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其它国家历史都很短暂,因为历史上它们不是已经消亡就是被同化了。
博大精深是说我们的历史积蕴很厚,内涵很深,牵涉人类的方方面。
面包罗万象。
这两点对我们当然很重要!我们能从深沉的历史取之不尽的营养中取其精华,将我们的民族文明更好的一直传承发扬下去,我们中华凭着丰厚的底蕴经历五千年风雨烽火屹立不倒,是我们的骄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
史学典籍存传。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文化的八个特征
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精神性。
这是文化最基本的特征。
所谓精神性是指文化必须是与人类的精神活动有关的,与人类精神活动无关的物质就不能称之为文化,如山河湖泊、天体运行就不属于文化范畴。
2、社会性。
文化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它是人与人之间按一定的规律结成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与人在联系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在共同认识、共同生产、互相评价、互相承认中产生的。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会有文化。
3、集合性。
这是指文化必须是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许多人共同的精神活动、精神行为或它们的物化产品。
它是由无数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任何个人都无法构成文化。
4、独特性。
文化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组织或一个群体的基本因素。
这些民族、组织、群体的差异性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因此文化带有独特性,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文化存在于两个民族或组织和群体中。
5、一致性。
这是指在一个民族、一个组织或一个群体中,文化有着相对一致的内容,即共同的精神活动、精神性行为和共同的精神物化产品。
这种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相对一致性是构成一种文化的基础。
正是有了这种一致性,各种文化才有了他们各自的内涵。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这篇关于《中国民间传统⽂化的基本特征》,是特地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民间传统⽂化的特征表象是多种多样、多彩多姿的,即民谚所说“百⾥不同风,⼗⾥不同俗”,极富个性特⾊。
但取决于原⽣态的本质属性,各地域之间的民间传统⽂化⼜具有本原化的共性特征。
此处所归纳的民问传统⽂化的基本特征,是指各种民间⽣活事象⽂化中普遍具有的共性特征。
1.民间传统⽂化具有满⾜⼈的⽣存需要的本能特征民间传统⽂化是社会⽣活事象⽂化,其所具有的原⽣态本质属性,使其始终围绕着民众求⽣存的机能要求服务,⽽没有向“源于⽣活⽽⾼于⽣活”的更⾼⽂化层蜕变。
其恪守着⼀种基础性的⽂化职能,满⾜着民众本能的⽣存需要。
这样⽣⽣世世地绵延不断,就使民间传统⽂化保留了⼀种本原性的与⼈的⽣理机能密切联系的本能特征。
⼈,⾸先要作为⼀种有⽣命活⼒的动物⽣存下来,才能够作为⼀种有⽂化创造⼒的⾼级动物⽽有质量地⽣活下去。
民间传统⽂化所具有的本能性特征,就在于它充分满⾜了⼈的最基础的⽣存要求。
⽐如,要吃,是⼈为了存活下来对⾷物的最低需求;吃好,是⼈为了活得更加美满⽽对饮⾷的要求。
⼈在解决了最低⽣存保障问题的基础上,就会逐步延伸发展⾷物种类、饮⾷习惯、饮⾷理念、烹调⽅式等⼀系列饮⾷⽂化,以⾯对提⾼⽣活质量的问题。
在这个延伸发展过程中,需要吃是⼈的⽣理本能,要求吃好是⼈的欲望本能,⼆者都是⼈与⽣俱来的⼀种本性机能。
可以说,在民间传统⽂化中,⽆论是饮⾷⽂化、服饰⽂化、居住⽂化,还是⽣产习俗、⼈⽣礼仪、禁忌信仰等⼀切⽣活事象⽂化,所传达的都是关于如何活下去,如何⽣活得更好这样⼀些信息。
因此,能不能活着与怎样更好地活着,是民间社会⽣活事象⽂化构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和终极⽬的,也是民间传统⽂化⽣命活⼒的本能特征。
有形的与⽆形的体现着⼈的⽣存本能的民间传统⽂化,渗透于传统社会⽣活的各个⾓落,表现在民众⽣活的⽅⽅⾯⾯,如同⼀本⽣活的⼤百科全书,在让⼈学会怎样活着的同时,也提⾼了⼈的本能作⽤的能⼒和范围。
文化学概论-第四章 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33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文化既是“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也 是“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 2.如何理解文化既是“普遍性与民族兴的统一”,也是 “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3.如何理解文化的累积性与变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4.文化在满足人类生存和需要方面具有哪些主要功能? (P81-88) 5.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具有 何种价值?(P84-规范功能、87-88-调控功能)
三、规范的能力
文化的规范功能:是指文化体系中的一系列社会制 度、社会组织、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对人类社会行 为模式的制约、模塑作用。(强调对行为后果的干 预、调节) 文化的规范功能在本质意义上是为人类创造一个较 为理想的生存环境。为此,人类必需战胜三个敌人 、处理好三种关系: 三个敌人:自然、他人、自我 三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物质文化) 人与人的关系 (制度文化) 人与自我的关系(精神文化)
(三)累积性与变异性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统一体 文化累积性与变异性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相 辅相成、缺一不可,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 发展条件与发展环节的统一,是量变与质变的 统一。
第二节 文化的主要功能
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在满足人类生存需要方面所表 现出来的价值和作用。 功能学派注重文化(要素)的“整体”与“共 性”作用与功能。
个体性是指文化的实行方式,包括三层含义:
其一,文化主体是由社会个体成员共同组成 的社会群体,文化主体的总体创造能力有赖于个 体积极性的发挥,没有个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所 谓群体的文化创造能力也只能是空想。
其二,社会群体内部的文化创造能力存在着 事实上的个体差异。如古希腊“哲学三圣”,中国 古代思想界“三圣”。 其三,社会成员一般是具有独立主体意识的 个体,每一个体都有权选择自己所喜好的生活方式 ,都有选择和享用文化形态的自由。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宗法制度产生的形式
• 商朝的国家形式是以王为首的贵 族政体。商朝的贵族同时也是大 家族的族长,所以商朝的国家形 式也就像一个家族的扩大。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 制度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原则,是维系宗法 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它规定嫡长子享有继 承优先权。
• 宗法制度的总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 贤”。这种继承方式遏制了一般的王室成员 对王位的觊觎。这种注重血缘关系、强调伦 常秩序的基本原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结 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广阔地域为中国文化提供可资回旋的舞台, 形成了不曾中断、具有连续性的传统文化。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中国文化的两 大历史舞台。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向东南逐渐 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广阔的 回旋舞台,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 一。
3.复杂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具有 多样性和包容性的、一体多元的以西的内蒙古草原、 新疆、青藏高原大部。
农耕经济文化区包括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 和台湾,南到海南岛的大片地区。
江南地区较好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传统农业经济及相 关的经济部门发展,其良好的水路条件和沿海的环境, 其日益增大的人口密度造成的生存危机,促进了商业和 手工业的繁荣。
康乾盛世: 人口不断增加,乾隆末年突破三亿大关, 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2、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追求自给自足)
基本面貌 就2000年来的历史时期而论,中国的经济 文化类型大体可分为渔猎采集、畜牧和农耕3个主要类 型。
渔猎采集经济文化区主要限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山 林及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交汇处。
3、相对稳定的帝王统治(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为主)
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 础,尊崇共同的祖先以维系亲情,并 且由此区分尊卑长幼,确定继承顺序 以及家族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的法 则与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显著特点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内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内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内心世界。
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试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试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传统和权威:中国文化强调尊重传统和权威,传统文化被视为具有丰富价值和深远积淀的源泉,应当被珍惜和保护。
2. 崇尚礼仪: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表现,更体现了一种尊重和关爱他人的态度。
3. 体现人文关怀: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文关怀,尤其是在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背景下,表现出宽容、协作、合作的精神。
4. 倡导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即坚持恰到好处、尽量避免极端和走向两个极端。
5. 重视教育和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和思想受到高度重视,孔子的儒学和老子的道学影响深远。
6. 尊重家庭和家族:家庭和家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人们的生活场所,更是文化传承和价值观传承的载体。
7. 讲究和谐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发展是重要的核心价值观。
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长时间的历史和智慧积淀,包
含了多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些价值观和准则对现代社会的建设、进步和发展至今仍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念、艺术表现和思想体系。
其基本特征无疑对塑造中国人民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尊重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传统的尊重。
中国人向来重视家族传统、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认为这些传统代表着文化的根基和精神的传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尊重长辈、尊敬前人,注重宗族活动、节日庆典,这种对传统的尊重贯穿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崇尚中庸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
中庸之道主张的是“不偏不倚”,即遵循中道,不偏不倚地行事。
这种崇尚中庸的思想体现在中国人的处世态度、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中。
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谦逊,反对极端和过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与智慧。
三、注重礼仪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礼仪之道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和仪式典礼之中。
中国古代的礼仪体系十分复杂,包括各种礼节、礼仪和礼仪规范,体现了对礼的崇尚和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都与礼仪相关,体现了对秩序、规范和尊严的追求。
四、重视家庭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人们情感交流、思想传承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中国人讲究孝道,强调家庭和睦、亲情深厚。
家族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
五、尊重自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以山水为画,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敬畏。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诸家都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融入自然,在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寻求平衡与和谐。
六、重视教育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教育,儒家思想中“教育为本”、孔子“教无定法”等观念影响着中国千百年来的教育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注重培养人的品德、智慧和才能,强调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
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行为导向
文化可以为人们提供行为 规范和标准,指导人们在 不同场合下采取合适的行 动。
教化功能
教育传承
文化通过教育和传承的方式,将 人类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传递给 下一代,促进人类文明的延续和 发展。
道德教化
文化通过道德教化的方式,培养 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和伦理意识 ,使人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良好 的行为习惯。
供动力。
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文化多样性有助于减少文化冲突和误 解,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
丰富人类精神世界
文化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多样的艺术 、音乐、电影等精神产品,丰富了人 类的精神世界。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保持民族认同
文化传承是维系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有助 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文化有助于保护和抢救文化遗产,防止 文化资源流失。
民族性
总结词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详细描述
文化的民族性表现在民族服饰、建筑风格、节庆习俗、音乐舞蹈等方面。这些特色使得不同民族的文化独具魅力 。
地域性
总结词
地理环境对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不同地域的文化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详细描述
地域性的文化特点表现在方言、饮食、建筑风格、艺术形式等方面。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世界文化丰 富多彩。
文化的基本特征和 功能
目录
• 文化的基本特征 • 文化的社会功能 •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 文化交流与融合 •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承
01
CATALOGUE
文化的基本特征
历史继承性
总结词
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每一 代人都在继承前人的文化基础上进行 创新和发展。
简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具有主体性:即独自开创并形成完备的文化体系。
梁漱溟说中华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
自来公认中国、印度、西洋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者,实以其差异特大而自成体系之故。
中国文化具有独特性: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和传承工具,也是文化最显著的标志。
每个汉字都有其形成演变的历史。
中国文化具有多元性:中国文化是由不同的异质文化融合而成的。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本来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后来才合成一个大体统一的华夏文化。
中国文化具有持续性:体系和独特传统得以传承绵延,中华文化五千多年来从未中断。
中国文化具有变通性:留下了许多选择的空间,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A
6. 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 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形成这种地区文化 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
A.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B.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D
C.外来文化的影响
D.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7. 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 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 诗,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创造的优秀民族文 学。三大英雄史诗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 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⑴ 闻名中外的石窟艺术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 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⑴ 闻名中外的石窟艺术
⑵优秀的民族文学
⑶ 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2. 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各民族文 化异彩纷呈,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 的民族特性,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都为中 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 凝聚力。
8. “56个星座56枝花,56个民族兄弟姐妹是 一家, 56 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从 文化上看,“ 56 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体现了
9.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 中,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简要说明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 呈,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 互促进,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 献。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显示 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显着特点1,世代相传。
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内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内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内心世界。
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一、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的形成,是由先秦“百家争鸣”发展的必然结果。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大地上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在而言的一切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浩大恢弘,但其内在的基本特征,即历史地表现出来的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区别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特性或气质则是清晰的。
而透过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特性与气质,对我们从哲学层面上求得对中国传统文化明确理解和总体把握,无疑又是极有裨益的。
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的界定,学术界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论者将传统文化归为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有的论者以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作为解析传统文化特征的基本内核,有的论者把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视为伦理审美型或伦理的人文主义。
不难发现这些论者的视角都是沿着精神方面或社会意识形态的线索去界定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的。
李宗桂就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特质,固然也能甚而更能广泛地反映文化的民族性,但较之精神方面的特质,它就显得不那么集中、深刻”[1]。
因而他是主张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风貌”等方面考察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的。
与此不同,冯天瑜认为对民族文化差异性特征的考察必须通观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等独特而多样的复杂因素,精神特质的形成也要结合这些因素的作用去分析[2]。
比较而言,我们更倾向于后者的视野,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不能简单地用精神性或意识形态的方面去概定而缺乏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及社会形态诸特性的相应发明,或可说,这至少是不全面的因而也无法完整地揭示文化的民族性差异和独特风貌。
但地理环境作为影响文化特征的因素,放到经济生产方式的文化意义中去探讨似乎更妥帖些,刻意由地理因素单独引出一类文化特征既与生产方式或社会形态视角上谈的文化特征的相关分析重叠杂糅,也易流于地理环境决定论之缺失。
另外,从社会意识形态的角度谈文化特征固然已涵括思想文化的层面,但若把思想文化流派的线索单独论列无疑会更见清晰,有利于更富深度地厘定传统文化的多维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化的基本特征
1、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
2、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
3、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4、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5、积累性与变异性的统一
二、个人理解
文化具有自然性,人们只有通过改造自然才能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活动,自然为人类创造文化提供了条件。
同时创造文化的人属于生物界的一个种群,具有生物的本能属性。
文化具有超自然性,人类在实践中创造了文化,带有人类烙印的自然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因而具有超自然性。
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后天习得的,而非生物遗传,具有超生命体有机体自然属性,也就是超自然属性。
文化是由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创造的,人类任何一项成就往往和个体聪明才智的发挥是分不开的,例如古希腊的“哲学三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思想界的“三圣”老子、孔子、墨子,近代英国的牛顿近现代的美籍犹太人爱因斯坦。
但同时个体的创造取得的进步都是建立在时代发展和群体智慧基础之上的。
苏格拉底和孔子等人的思想只能出现在公元前700-800年而不是原始社会或新石器时代。
个体行为也要受到超个体性的文化模式的制约,任何社会个体,不论其个体意识多强,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也必然受到周围文化环境的影响。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但由于当时思想文化的限制,也就不可能取得类似地理大发现那样的成就。
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地理的因素各不相同,由此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必然存在差异。
文化具有民族性,各各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文化的阶级性虽然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但其只要存在阶级,就不能否认文化的阶级性。
阶级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阶级性是衡量时代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文化阶级性的产生与文化的积累和进步相一致,文化阶级性的变化趋势是衡量时代文明程度的标志。
阶级性并未随着时代性的发展而消失。
累积性与变异性的统一,我认为这里的累积性指的是文化的传承传播,变异性是文化的创新和扬弃。
文化的累积性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形式,没有文化的累积就没有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文化的变异性是指文化在积累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特性。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积累性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变异性是文化发展的环节和契机。
三、理解此文化特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人们明白文化来源于实践,让人们进行创造文化时,根治于实践。
有利于人们实现改造自然与顺从自然的统一。
2、有利于个体学习前人的经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上”从事文化创造。
3、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益于人类各族群的理解与沟通。
4、有利于对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选择性借鉴等创造性的积累,使之达到阶段性的变异,有利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人类文化日益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