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谈李约瑟难题
第七讲 中国科学传统与李约瑟难题
3、封建自然经济不能提供科技发展所需要 的强大动力
在古代,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是 一种简单再生产的封闭式自循环生产体系,没有进步 的经济基础,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衰落的重要原因。
讨论:
1. 中国近现代科技为何会落后于西方? 2.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何在?
二、“李约瑟难题”: 中国科技为什 么会落后?
中国古代科技从秦汉经隋唐到宋元的一千多年 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李约瑟: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技发 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希腊奇迹”的传奇人 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 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 保持了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2、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科技传统与近代科学精神 相冲突
中国之所以未能首先产生近代科学,与中国古代实用理性的 学术传统有关。实用传统像一种过滤器,它对科学研究内容进行 筛选,这就淘汰了许多极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与实用传统相联系 的另一个传统是忽视理论,农民在生产中对凡是能提高产量的措 施就加以采用,从不去追究什么原因,工匠只知师承手艺,从不 去追问从中道理,大家都是知其然,不想知其所以然,这种实用 传统就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费正清认为:科学未能发展同中国没有订出一个更完善的系 统有关。中国人不会应用逻辑方法以一种思想来考验另一种思想, 用一种说法系统地印证另一种说法。 爱因斯坦:“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 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 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 步。”
3. 重技术、轻理论的实用性价值诉求
简论从我国传统文化看李约瑟难题论文.doc
简论从我国传统文化看李约瑟难题论文从我国传统文化看李约瑟难题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从我国传统文化看李约瑟难题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科学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A摘要:中国科学史家,英国人李约瑟博士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巨著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人们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试图解决这个难题。
然而,这么长时间过去了,难题似乎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但对这个理由的探讨却能带来人们对推动科技发展的因素的深思,这个理由也被称为一只“会下金蛋的鹅”。
本文试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和中国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对这一理由给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科学;技术;解释力;符号化一、理由的提出英国科学家,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们完全一样,那么为什么像伽利略、脱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中国直到中世纪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种转变呢?”①理由提出后,引起了无数的争论。
各种试图回答的策略层出不穷。
李约瑟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他在《中国在科学技术史上的地位》一文中回答认为欧洲在近代、现代科学技术的大大超越中国史因为与中国相比欧洲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欧洲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欧洲封建社会的形式、欧洲重商主义和工业的建设日益增长的需要等。
虽然他给出了回答。
但他自己也觉得这个回答不能说明理由。
其他的回答也很多。
从社会、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进行过分析。
甚至有观点认为李约瑟难题根本就是一个伪理由,认为中国科学技术在很长时间里世界领先根本不是事实,而是中国人最近的那种类似于阿Q那种“老子先前比你们阔多了”的心理。
那么在分析和解决李约瑟难题之前首先要确定这一理由的存在性,即中国是否在从古代直到17世纪在科学技术方面世界领先。
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所谓“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于1964年在《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文中系统提出的,他指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中国有史以来就是地大物博的国家,早期思想先进,各个学派百家争鸣,文化百花齐放,实用的科学技术为中国古代创建了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甚至一度超过同时代的欧洲。
但我们都有经验,一旦一件事发展到高峰必然会物极必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到高峰后,极大的封建思想阻碍了古代中国的扩展。
并在逐步政教分离等多项原因中衰退。
使十七世纪左右,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经过研究之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进入到观点深化,见解深化的阶段。
在最近的几十年中,李约瑟难题研究实际上大体呈现出了两种趋势。
一种是分科研究的趋势占据主导,即注重从某一学科和某一方面入手探寻解决方案。
认为近代科学未能发生于中国,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社会为自然知识的演化提供一种被组织环境,没有形成一个开放的,非线性的,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系统。
另一种趋势是反思自省问题本身的研究路向得以拓展。
这样就使得对李约瑟难题本身的种种致疑和再认识成为可能,进而使这一问题趋于本土化,并产生了若干修正问题。
了解这些之后使我明白了:首先,我们应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经世致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奠定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实用主义基调,由于这种实用主义过于狭隘,致使中国古代科学呈现出逻辑性和系统性差、理论结构松散等弱点,未与古代科技建立良好的匹配和互动关系,丧失了一个强大的动力源。
从“李约瑟难题”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从“李约瑟难题”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影响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教育影响深远,要想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就需要了解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有哪些影响。
本文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界定,论述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并探讨了这些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影响科学文化在近代西方首先确立,史家称其近代科学革命。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提出过一个问题: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这段时间里,中国人,在自然知识用于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超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在中国没有发生呢?①许多人都有过这种困惑。
当年,诱使这位已经在生物学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毅然改变学术方向、走向专治中国科技史道路的主要契机,就是这个问题至今无人能给出满意的答案,于是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这个问题原因很多,有政治、经济、科技的原因等等,但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也与中国两千年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教育有很大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生命力,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埃及、巴比伦、玛雅、古希腊、古罗马等等不是湮灭了,就是转移了,只有中华文化浩浩荡荡绵延几千年而不绝,这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那么怎么界定中国传统文化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
从字面含义上说,所谓传统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所积淀起来并且渗透于民族整体意识和行为之中,世世代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活力的东西。
②我所理解的传统文化既是历史性的文化也是民族性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植根于中华大地,经过千百年积淀起来的长期流传的观念形态的文化。
从时间跨度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
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与冲击下,放生了解体与蜕变。
中国人只是在西方的枪炮恐惧下,口服而心不服地、不得已地学习西方文化,尽管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有深有浅,但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始终潜伏在中国人的心坎里,而形成不易抹去的阴影。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谈李约瑟难题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谈李约瑟难题□ 金 玲Ξ摘 要:李约瑟难题,学界对其从社会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因素等许多方面加以探讨过,本文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一角度入手,认为伦理主义与自然主义、保守主义与经验主义、功利主义与直觉主义这三个基本特征构成了阻碍与束缚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传统文化 基本特征 李约瑟难题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43(2007)03-0095-02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其科学史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中国古代科技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而为何近代科学产生于欧洲,却没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这就是引起众多学者争论不休的“李约瑟难题”。
学界对这一命题的研究已相当广泛,其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
本文仅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一角度谈李约瑟难题。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往往受许多因素影响,中国古代并非没有科学技术,只因深受中国政治伦理型文化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已不再适应近代科学产生之所需养分,进而由曾经的积极走向消极,由曾经的辉煌走向衰落。
一、伦理主义与自然主义特征11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群体本位,这与构成西方现代文化精神核心的理性主义文化的个体本位成鲜明的对比。
工业文明或现代化实质就是个体化和理性化进程。
个体本位与个体自由正是成为现代人本质性生存方式。
在群体本位文化中,人的生存缺乏个体意识与个体自由,人与人之间基于先天身份和地位,家庭出身,家庭关系构成等级关系、血缘关系、宗法关系。
而在西方文化中,每个人首先是被作为个体来看待的,其次才被看作是一个家庭或其他社会群体的成员。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权利、自由、独立性。
这样,自我奋斗就成为这种观念的必然的逻辑。
不受压抑的个体的个性不断得到解放和张扬,有才干能创新的人就获得财富、地位和尊重。
从而创新与探索,对自然的质疑,就成了西方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进而科学技术化成为近代西方人带有全题性的思想倾向。
谈谈我对李约瑟难题的认识
谈谈我对李约瑟难题的认识班级:机制1206961学号: ***********: ***谈谈我对李约瑟难题的认识所谓“李约瑟难题”,学界公认的经典表述是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于1964年在《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文中系统提出的,他指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花费了多年时间与大量精力,一直努力地试图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
虽然他所寻求的答案还缺乏系统和深刻,就连他自己也不甚满意,但却为我们留下了探索的足迹,为这个难题的解答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虽然,李约瑟早在1944年2月重庆的中国农学会会议上就己提出了该问题,自从李约瑟从东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历程提出此问题后,其研究范围之广、见解之独到、在中外影响之深远,较前面诸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人们也就习惯的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起源问题。
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我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我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著名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至今还困扰着众多科学史工作者的难题,那就是:为什么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西方更为有效?而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也就是说,一句话,曾经领先世界各国几百年上千年的中国科技,中国文明在近代为什么又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中国光辉灿烂的5000年文明造就了辉煌的成就,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曾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全人类历史的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这样说,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前提,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的出现使得欧洲的航海家有可能发现美洲新大陆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除此之外,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也取得过许多重大成就。
天文方面,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中的《石氏星表》测定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我国古代对日月食、恒星、太阳黑子的记录均早于欧洲。
东汉时期张衡就发明了水运浑象仪,他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000多年,他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到千里之外地震发生的方向。
唐代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这在世界上是首次。
元代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简仪”,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要早300多年,他还主持了全国的天文和大地测量工作,测定的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及其精确,受到世界天文学界推崇,他编成的《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然而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
对李约瑟难题的多种解答
李约瑟传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3解答一从文化竞争模型给出另一个解答: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阻碍了劳动分工和科学文化的多样发展。
李约瑟研究中国以前人多地少,却认为人口少,所以各个王朝建立的一个首要任务是鼓励生育;而西欧人少地多,他们却认为生活的空间狭小,要向外扩张,这个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
一、资源因素。
中国多山少地,半干旱气候的生态约束促使中国发展了节省能源、消耗劳力的农业技术,而非扩张资源、节省劳力的牧农技术,导致周期性的生态危机和治乱循环,阻碍了劳动分工的发展。
二、文化因素。
从文化竞争模型可以看到:冒险精神利于多元和创新,避险倾向利于稳定和赶超。
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导思想无不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
三、系统复杂性因素。
劳动分工的发展,要求稳定的环境,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出现不是单一文化的自身延展,而是多种文明冲突演化的结果。
中国面临单一小农经济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恶化,秦汉以来自然灾害的周期不断缩短,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不断,加上政府货币、财政政策的多变,都不利于劳动分工的保持。
本观点的辩论:本观点的重点在于认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一在于小农经济导致的社会分工的不足,二在于中国人缺乏冒险精神。
但我们知道:首先,西方历史是从西欧庄园制经济发展过来的,而西欧庄园制经济是一个更封闭、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式,一个庄园内各种物品生产几乎无所不包,自给自足的程度达到极致,这也是西欧中世纪自罗马帝国后具有商品交换、商品经济功能的城市极端没落的根本原因,但这也没有影响西欧最终走向科学技术的进步。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指中国传统科技未能像欧洲科技一样在工业革命时期迎来大发展的问题。
这个难题得名于美籍华裔科学史学者李约瑟。
他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了一篇论文,探讨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并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停滞不前。
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一些原因,包括社会、经济和文化差异等。
然而,这个难题并不是简单的历史问题,而是涉及到文化、哲学、政治和经济等多个方面。
以下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一下“李约瑟难题”。
文化和哲学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影响深远,形成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和谐、和平和稳定。
这种思想在某些方面是对西方文化和哲学的补充和修正,但在科技发展方面却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中国科技创新不像欧洲那样重视对自然的探索和实验,而是更多地依赖传统知识和技能,缺乏独立的研究和创新精神。
政治和经济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一直以来都是中央集权的,而且对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并不鼓励。
商人和工匠被视为低下阶层,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这使得中国没有形成像欧洲那样独立的商业和企业家文化,缺乏支持科技创新和发展的资本和机构。
西方和东方西方和东方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在科技发展方面,西方支持个人创新和实验,中国则更注重传统学问和技能。
西方的科技进步受到商业和工业的推动,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农业和手工业。
这些差异造成了不同的科技发展模式,也是“李约瑟难题”的产生原因之一。
结论“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哲学、政治和经济等多个方面。
它突出了中国传统科技发展的瓶颈和缺陷,也提醒我们要避免陷入单一的文化和经济模式,应该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成功之处,以推动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角度谈 “李约瑟难题”
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角度谈“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经出现过光辉灿烂的发展时期,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世界所公认的。
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是长期以来中外学者都在研究探索又众说纷纭的问题,与中国著名科学泰斗钱学森曾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同是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关怀。
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当然是社会和政治的原因。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没有为人们研究自然、发展工业和科学技术、实验科学方法的产生提供条件和技术手段。
但同时,也有中国传统文化内在机制方面的原因,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分析兼对李约瑟难题的求解(一)混沌的整体性。
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它是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而不太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以求得天、地、人、物的和谐统一的古朴的系统思维,其特点集中表现为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一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这种混沌的整体思维方式也有其不足,具体表现在:1、首先它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种性质,但却是靠直觉笼统地把握的,由于它不是建立在对自然界整体分割、解剖、实验的基础上,因此它的认识程度远不够精确和严密,自然界的总联系在细节上还不可能得到科学的说明。
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由于没有走到以分析细节为主的近代思维方式这一步,因此也就不可能使科学在近代发生突破性的飞跃了。
2、这种混沌的整体思维方式是有机的整体思维方式,它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
这种思维方式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人即主体自我就是宇宙的中心(不是人类中心论),人的存在就是世界的根本存在。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李约瑟之问”是指对中国科学技术史家李约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科技对比、科学方法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复杂的议题。
在当代,李约瑟之问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引领我们思考科技发展、文化传承、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等众多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李约瑟之问”进行简答,并探讨当代对此的启示。
一、中国科学技术史传统观念的挑战“李约瑟之问”首先对传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观提出了挑战。
传统观念认为,中国古代拥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在隋唐以后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方法,科技陷入停滞状态。
李约瑟则提出,中国古代并非缺乏科学思维,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希腊古典科学,并提出了自己的科学方法。
这种观点对传统观念构成了挑战,也引发了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本质的深刻思考。
当代启示:对“李约瑟之问”的关注,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发展轨迹,超越传统观念对中国古代科学的片面认识,更加客观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价值。
这有助于我们拓展科学史研究的视野,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与国际接轨。
二、中西方科技文明的对比研究“李约瑟之问”涉及到中西方科技文明的对比研究。
李约瑟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科学技术史的对比,提出了中国古代拥有自己的科学方法,而且在某些领域上超越了西方古典科学。
这引发了对中西方科技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学习的思考。
在当代,中西方科技文明的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各自的科技文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当代启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科技文明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中西方科技文明的发展历程、特点和成就,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理解,更好地应对全球性挑战,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
三、科学方法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李约瑟之问”还涉及到科学方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高三作文】李约瑟难题 高三作文1300字
【高三作文】李约瑟难题高三作文1300字李约瑟难题,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问题。
这个问题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约瑟(Joseph Needham)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时提出的。
他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在古代曾经取得了许多科技方面的重大成就,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等。
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为什么没有像西方世界一样带来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的发展,成为一个难题困扰着人们。
对于李约瑟难题,我认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中国古代注重的是实用主义,而科学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方法论。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们现实生活的需求,比如造纸术是为了方便书写、印刷术是为了传播知识等等。
相比之下,西方科学的发展更注重理论的探索和普遍的应用,更为纯粹。
中国古代文化对科技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中国有着重视传统和崇尚经验的文化传统,这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科学的理论探索和创新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产生往往是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和积累得到的,而缺少理论的指导和总结。
这种文化传统的特点成为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没有像西方科学一样取得长足发展的劣势。
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也对科学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中国古代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官僚主义社会,科技发展往往受到统治者的限制和控制,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不够充分。
相比之下,西方科学在启蒙时期受到了自由主义和民主思潮的推动,政治和社会环境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认为李约瑟难题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价值不足。
中国古代所取得的科技成就,不仅在当时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对全球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古代科技成就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卓越之处,也可以借鉴其中的经验和智慧,为现代的科技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浅析李约瑟难题
浅析“李约瑟难题”一、“李约瑟难题”的阐述我们要讨论“李约瑟难题”,首先得知道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胜利,正式开启了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时至今日,尽管人类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有过很多失误、偏差,还发生了多次危及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甚至还在继续威胁着人类社会,比如世界大战、核泄漏、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等。
但是无可厚非的说,现代化仍然是目前为止人类追求自由、民主、富强最为理想的道路。
现代化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同时人类摆脱愚昧落后、实现自身解放的重要手段。
纵观中国历史,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期间,中国的科学技术比西方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要先进得多,引领中人类文明发展,很多科学技术成果能很快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明末清初以来,当欧洲社会逐步实现现代化转向并且快速推进现代化发展的时候,作为曾经长期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中华帝国”却逐渐偏离了现代化的大道,最终沦为其他列强宰割的对象。
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而近代科学却产生于欧洲,没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中国现代化的断裂,究竟是一种历史必然还是一种历史偶然,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理论界长期争论的“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的核心是,在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为什么发展得那么快,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却比不上西方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在起作用?我国古代科学与起源于古希腊的西方近代科学有着诸多不同的特征。
古希腊理性科学有着与近代科学有着更为接近的理论体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西方近代科学重视理性,有着严密的逻辑思维体系和理论构架框架。
而中国古代科学恰恰相反,缺乏理性,重实用主义传统是近代科学未能在我国产生的内部原因。
当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等外部因素都对我国近代科学发展造成或多或少影响。
二、关于传统科学和近代科学皮卡扎(前苏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曾经说过:“科学就是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对于这一问题,通过查找资料并且结合自己浅薄的知识,我得出了以下结论: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科研的阻碍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智力上的差别这个就不存在了!至于说为什么到后来近代科学落后了,我个人认为主要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我国一直比较稳定,是传统的农耕文明。
中国古代农业,世界闻名,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其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和这些息息相关,明朝的时候达到顶峰,当然自古以来都是重农轻商,规模化的生产也就不存在了,因此相关的科研就不可能有太多的进步。
2.科举制度对创新的阻碍中国古代发明的最伟大的年度制度之一科举考试制度,从隋王朝开科取士,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发布上谕停罢科举止,“科举选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延续了1300年。
“科举制度”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文化”高度发达的产物。
自清朝末年以来,世人对于科举制度众说纷纭,评价不一。
科举制度的好处是: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从中国古代伦理文化看待李约瑟难题
中国古代伦理文化与“李约瑟难题”
(41004483 丁冬焕金融学双语实验班)
英国的著名博士李约瑟提出了一个让世界困惑至今的难题——李约瑟难题,即“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我以为,正是因为中国古代与西方迥然不同的伦理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并且最终未能出现近代科学。
下面我将从中国古代伦理文化具有的下几个的特征来阐明。
一、“坐而论道”
“通人扬子云亦以为肉刑宜复也,但废之来久矣,坐而论道者,未以为急耳。
”(《抱朴子·用刑》),从“坐而论道”的“坐”字我们不难看出,古代的中国人做学问往往是停留在讨论的阶段,而更多的人甚至只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孔子开坛讲学,与弟子们坐而论道,弟子一时多达3000人,但无论参与的人数再多,交融的信息量再大,也难以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
因为没有实验的支持,许多重要的理论就无法得到证实,许多重要的发明就难以出现。
譬如说若人们想测量自己离太阳的距离,就应该外出观察,测绘,制造测量仪器,若是只是如“两小儿辩日”那样一味的讨论与争辩,到头来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毫无结果。
“坐而论道”的“道”字同样体现出古代中国人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的的欠缺。
中国人注重一个“道”字,例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老子》二十五章)。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种理论确实精辟且浪漫,但不可否认缺少了西方人的理性与逻辑。
李约瑟难题再思考
李约瑟难题再思考摘要:李约瑟难题是困扰中国学界很多年的一个难题,从李约瑟提出至今,人们试图从各个方面来解答它。
李约瑟难题对于中国的意义甚大,本文就李约瑟提出的问题,从中国的文化、制度以及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等方面给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文化制度思维方式一、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华夏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也是至今为止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文明,在很长时间里创造了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成就。
印刷术、造纸、指南针和火药,这四大发明不仅对中国的文明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进程。
除四大发明以外,中国在其他的一些科学领域也有相当的成就。
在天文上,古代的中国在很多地方都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战国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公元前28年的西汉就有太阳黑子的记录,这是迄今已知的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东汉的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这比欧洲早了1700多年。
在编制历法上,中国古代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数学上,《周髀算经》可以说是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
其中就明确的记载了勾股定理的公式:“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1]。
根据书上的记载,中国应该是首先发现勾股定理的。
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南朝的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 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要比欧洲早了有一千年之久。
可以说,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斐然,并且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
然而,格局在最近几百年被打破,欧洲诞生了现代科学,把中国远远抛在身后。
清末民初,很多大家都对此进行了反思,比如严复、梁启超、冯友兰等。
直到1964年,李约瑟在《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正式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五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2]后人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
自然辩证法作业专业:作物遗传育种姓名:王鑫学号:1317303008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一问题。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释这个现象一、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纵观人类的历史,我们会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阶段式、阶梯式的发展趋势,并与此相对应地产生几种不同的文明文化文化观念和理论思想。
而每一种文明文化、文化观念和思想理论都是对上一阶段文明文化、文化观念和思想理论的扬弃,汲取其精华、抛弃其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这一阶段的内容更为科学、更为真实、更为丰富。
而当第一阶段的内容向第二阶段的内容递进的过程中,各个学科都会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
但众所周知,中国人在世界上以保守、含蓄而著称。
这归结于几千年传统文化具有保守、从众、迷信等特点。
经受了几千年儒家文化思想熏陶的中国人,从言语、行动方面乃至学术观点方面都小心翼翼谦虚谨慎,不肯轻易跨越雷池一步。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提倡"三纲正常"和"中庸之道",不善于追根结底的研究,不高兴标新立异的行为,尊师敬长,对前辈学者的学术推崇倍至。
后辈学者就算是对前辈学者的观点有异议,也大多数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不愿意、不忍心指出其认为不妥之处,不愿意进行惊天动地的革落得个不敬不孝、刻薄无德的坏名声。
试谈李约瑟问题及其解决
试谈李约瑟问题及其解决试谈李约瑟问题及其解决摘要:著名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至今还困扰着众多科学史工作者的难题,那就是:曾经领先世界各国几百年上千年的中国科技,中国文明在近代为什么又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关心的问题,其中有自然发展的规律,有历史问题,有地理问题,有经济问题……长久以来,李约瑟难题一直激励着大家去探讨它并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是确有学术的价值,中国虽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科技成就,但是科技发展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如公民科学素养有待提高、科技教育效果不容乐观等。
因此研究“李约瑟难题”对于中国以后科技、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科技价值意义引言:中国曾经一直以它的灿烂的文明引导着世界的发展,但是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这是每一个人关心的问题,研究这个问题能使得中国人去思考、去反思,从而找到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本文基于这个目的首先介绍什么是“李约瑟难题”这个难题产生的背景。
以及这个难题产生一些可能的因素发表自己的一些见解,我们就可以从这些方面去改进。
许多国内外学者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本文将讨论研究这个难题到底会产生哪里重大的意义。
一、“李约瑟”难题的含义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考察科学技术演化时,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公元8 世纪以前中国社会比西方社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而到18世纪以后却阻止了科学的发展呢?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现代科学的勃兴发生在欧洲而不发生在东亚的文明中?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园8世纪以前,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理解“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李约瑟难题.以下是我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一,地理环境的产物。
中国近代以来之所以技术没有继续发展,跟中国所处在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三种差异其一,大国文明和小国文明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大国,欧洲是一群小国;其二,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差异,中国是农业文明甚至是小农文明,而欧洲是商业文明,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其三,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异,中国是大陆文明,欧洲是海洋文明。
中国的地理格局是,东临茫茫大海,这是古人难以逾越的海洋;西北部是茫茫沙漠,无垠戈壁;而西南耸立了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纵贯南北的横断山脉。
这种地理环境形成了一种屏障,让新观念难以传播,难以推广并成为社会风潮。
举例而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张衡对天文学方面的研究其实有着巨大的成果与成就,但这些如四大发明仅仅残留于技术层面(正面效应的结果),却没能在社会形成科学风,形成强有力的理论系统(负面效应的结果),这就解释了科学和工业为什么没能在中国得到全面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反观西方地理环境,而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
就是由于地理环境被迫使其中的人民形成了探索及开放的精神与性格,而对外贸易的需求同样也是西方快速发展科技的重要催化剂。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而言,西方所处的冒险环境比中国所在的较为安逸的环境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科学研究制度差异,中国古代没有普遍设立科学技术方面独立的学院和研究机构,科学知识不能积累和系统化,并且上升为理论并广泛传播。
从中国传统文化特点解读“李约瑟难题”
Research on "the question of Joseph Needham"from the angl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作者: 乌尼日;何华青
作者机构: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5
出版物刊名: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3-85页
主题词: 传统文化;“李约瑟难题”;实用理性;伦理化
摘要:科学发展的历程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学事业,总要受到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发展前进.一个地域的文化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科学产生消极作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性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整体性思维方法、伦理化倾向以及不完备的逻辑体系严重阻碍了近代科学革命在中国的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本特征谈李约瑟难题
□ 金 玲Ξ
摘 要:李约瑟难题,学界对其从社会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因素等许多方面加以探讨过,本文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一角度入手,认为伦理主义与自然主义、保守主义与经验主义、功利主义与直觉主义这三个基本特征构成了阻碍与束缚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传统文化 基本特征 李约瑟难题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43(2007)03-0095-02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其科学史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中国古代科技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而为何近代科学产生于欧洲,却没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这就是引起众多学者争论不休的“李约瑟难题”。
学界对这一命题的研究已相当广泛,其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
本文仅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一角度谈李约瑟难题。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往往受许多因素影响,中国古代并非没有科学技术,只因深受中国政治伦理型文化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已不再适应近代科学产生之所需养分,进而由曾经的积极走向消极,由曾经的辉煌走向衰落。
一、伦理主义与自然主义特征
11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群体本位,这与构成西方现代文化精神核心的理性主义文化的个体本位成鲜明的对比。
工业文明或现代化实质就是个体化和理性化进程。
个体本位与个体自由正是成为现代人本质性生存方式。
在群体本位文化中,人的生存缺乏个体意识与个体自由,人与人之间基于先天身份和地位,家庭出身,家庭关系构成等级关系、血缘关系、宗法关系。
而在西方文化中,每个人首先是被作为个体来看待的,其次才被看作是一个家庭或其他社会群体的成员。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权利、自由、独立性。
这样,自我奋斗就成为这种观念的必然的逻辑。
不受压抑的个体的个性不断得到解放和张扬,有才干能创新的人就获得财富、地位和尊重。
从而创新与探索,对自然的质疑,就成了西方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进而科学技术化成为近代西方人带有全题性的思想倾向。
而这种思想倾向的缺乏,构成了阻挡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继续向前阔步的客观因素。
21与群体本位对应的实质是整体主义,也是一种特定的自然主义。
中国传统哲学如儒家、道家、墨家等都主张天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主张要尊重自然,对自然寄予深切的同情,不要去试图探究自然的本性,改造自然。
于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应运而生,并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与中国文化重视“天人合一”主体客体合一的立场截然相反,西方文化则把自然宇宙看作是与人类不可调和的对立物,它们不存在善恶美丑,更不带有感情色彩,人类应超越自然之上,支配自然,利用自然来满
59
Ξ作者:金玲 中共中央党校2005级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硕士研究生 100091
○金玲: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谈李约瑟难题
足人类自身的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人们去从事科学活动,这就是科学发展的一个动因。
并且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实质是以“天”论“人”,从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中寻找政治伦理规范的本体论依据,继而为统治秩序,伦理规范提供合理性永恒性解释。
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能孕育出近代科学的主观因素。
二、保守主义与经验主义特征
11坐落在东亚大陆板块上的中国,由于其特定的地理环境(陆海分立,大陆封闭,易攻难守),使其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就是一个独立王国。
在这里,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几千年来人们被闭锁在封闭的和自在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们安于现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每年每代都是机械地重复。
人们无须思考也不必探索,家风家教,祖辈言传身教足以把维持生活所必须的基本要素潜移默化地融合进一代又一代的日常生活主体的血脉中,于是养成了按部就班,不思进取,循环轮回的惰性心态。
当一个社会整体都处于这种半梦半醒,混沌无知,周而复始的沉重状态时,这个社会必然缺乏创新的活力,因为这种社会状态无法产生内在驱动力,超越不了那种庞大而厚重的习惯使然,进而集体失去创造冲动,科学技术也必然因缺乏探索主题和张扬的活力而走向萧索。
久而久之就构成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社会因素。
21在中国古代这种日常生活结构和图式异常强大的农业文明社会里,人的主体性和个体性都在“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等伦理纲常的教化下被扼杀殆尽。
每个人都给纳入到一种既定的、自在的、自然的关联中,所有的一切人类活动,不管是日常生计活动,还是政治管理活动,科学探索活动,艺术创作活动,都被一种给定的程式,机械的格律所束缚。
世代相袭,不可抗拒,不可违背的祖训定律,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活动图式制约着人们的决策与行为,久而久之,学习,教育,创作都成了一种遵循固定归类模式的机械创造,这正是阻碍与束缚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创新的内在因素。
31世界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后,中国统治者和守旧的文人还紧闭双眼,拒绝了解和接受西方先进文化,把西方看作是文化荒漠的“化外蛮夷之邦”。
即使偶因好奇或新鲜引入某种先进,也局限于皇宫戏耍玩弄。
这种经验所导致的文化保守倾向使常年以天朝大国自居的古人难以集体转过弯来跟上世界的潮流。
这就是阻碍与束缚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外在因素。
三、功利主义与直觉主义特征
11章太炎曾说:“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
”从而可以看出,古人崇尚实用,对纯理论的研究不感兴趣,对无法立刻看到效果的技艺发明不加推崇。
同时,在中国古代高度集权的封建政治体制中,统治者为了把人们的思想,言行纳入封建正统思想轨道,独尊儒术,而被认为无利稳定,动摇民心的所谓“淫技奇巧”的科学技术,倍受排挤。
“道成而上,艺成而下”成了主流社会观念。
而这正是阻碍与束缚科学技术传播与发展的心理因素。
21在古代中国功利主义文化背景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深入人心,于是,使得古代受过良好教育,却只局限于四书五经里的学者和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娴熟技术,却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的工匠之间有一道天然屏障,这道屏障妨碍了两者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实践形成不了抽象理论,理论肤浅于感官。
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始终以经验概括、归纳为主,擅长整体综合,不懂逐步深入;只满足于对表象的认识,而不探索表象产生的本质原因,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擅长对事物进行定性描述,忽视定量分析。
这种思维方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用直觉思辨和臆测代替实证分析,而科学一旦失去实证分析方法,就会陷入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
这正是约束与误导科学技术进步的方法因素。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封建集权体制的浸润下,发挥过其独有的进步作用,她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然而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时候,她却裹紧了前进的步伐,再加之没有强劲的外来文化的硬性介入,在惯性与默然中,她不自觉地成为了束缚与制约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今天,阻碍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也已被逐步消除,我们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必定会重放异彩,在东西方文化的互补、融合、升华中,弃其糟粕,展其精华。
(责任编辑:郑祖泉)
69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