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对李约瑟难题的认识
简论“李约瑟难题”的内涵及看法
简论“李约瑟难题”的内涵看法1937年,已经在胚胎生物化学上取得重大成就的李约瑟博士,认识了三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此后,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和感情,并献身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成为国际上最知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他对中国古代科技了解愈多、研究愈深,就愈在脑海中产生这样挥之不去的问题: 为什么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能有这么多科技成果,在总体上超过欧洲,近代科学却在欧洲兴起而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呢? 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实际上,此一难题包含两个问题,既: (1)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之间,在把人类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 (2)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显然,这两个问题密切相关,具有内在的联系。
前一问题是前提、基础,它不成立,后一问题便无的放矢;同时,后一问题又是前一问题的深化和发展。
因此,两者也可以简化为一个问题。
1991年,李约瑟在为王国忠所著《李约瑟与中国》一书撰写的序言中说,他在研究中国科技史过程中,尖锐地提出一个问题: “既然能有这么多早期科技成就,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呢?”提出这一难题,正展示了李约瑟的大家风范,表明他不止是出色的科学史家,而且还是深刻的思想家。
他并不满足于史料的爬梳考证,还力图揭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知识。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还重要。
在更一般的意义上,波普尔强调科学始于题,没有了问题科学也就不存在了。
确实,能够提出一个深刻的、覆盖面大的问题很了不起。
一方面,它体现了提出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引导提出者努力去破解这一问题。
另一方面,它又吸引一批研究者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工作,或深化或拓展,从而推动科学前进。
因此,“李约瑟难题”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评价,已经成为科学史、科学哲学的通用术语。
一个学者提出的问题能够成为学科的术语,无疑是极高的荣誉。
关于李约瑟难题个人分析
关于李约瑟难题个人分析国贸1101 王炽韬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李约瑟难题,该难题主要有两个:一为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二为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众所周知,这两个疑问也是一直以来各历史学家等共同探究的课题之一,中国在历史上发展的确经历了不少时期,但以近代的几个时期发展变化尤为重大。
以下是我对该难题的个人探究,若有片面请多指教。
以下是我对第一个问题的看法:1.中国在公元前具备了较早且较为完善的教育体制。
从春秋末期开始,道家和儒家便开始发表了各自的学说,分别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人物,至今还受到全球人士的尊敬和追崇。
到了战国时期,历史上出现了墨家、法家等多个学术流派,以至于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虽然仅仅只有部分被统治者采纳,但这样的局势给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加之当时的秦朝全国统一,使得中国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且秦朝采用了法家的建议,通过一系列的立法措施使全国在货币、语言等多方面进行统一。
在千年后,立法在全球推广,可见其前瞻性和优越性。
而儒家虽然在秦朝遭受了焚书坑儒这一重大事件,却在汉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当时董仲舒等人主导。
自此,儒家的礼义廉耻及其丰匀文化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思想,沿袭至今,博大精深。
而这些在当时的西方国家仅仅是开始萌芽而已,而中国却提早了千年便开始成型,早已步入成熟的中年。
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有了强有力的后盾。
2.中国在历史上出现了几个繁荣鼎盛时期。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至唐太宗时期开始出现大繁荣的景象,到唐玄宗时期为最,史称“开元盛世”,文化和手工业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诗歌发展至此也到达了鼎盛。
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所谓“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于1964年在《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文中系统提出的,他指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中国有史以来就是地大物博的国家,早期思想先进,各个学派百家争鸣,文化百花齐放,实用的科学技术为中国古代创建了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甚至一度超过同时代的欧洲。
但我们都有经验,一旦一件事发展到高峰必然会物极必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到高峰后,极大的封建思想阻碍了古代中国的扩展。
并在逐步政教分离等多项原因中衰退。
使十七世纪左右,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经过研究之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进入到观点深化,见解深化的阶段。
在最近的几十年中,李约瑟难题研究实际上大体呈现出了两种趋势。
一种是分科研究的趋势占据主导,即注重从某一学科和某一方面入手探寻解决方案。
认为近代科学未能发生于中国,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社会为自然知识的演化提供一种被组织环境,没有形成一个开放的,非线性的,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系统。
另一种趋势是反思自省问题本身的研究路向得以拓展。
这样就使得对李约瑟难题本身的种种致疑和再认识成为可能,进而使这一问题趋于本土化,并产生了若干修正问题。
了解这些之后使我明白了:首先,我们应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经世致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奠定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实用主义基调,由于这种实用主义过于狭隘,致使中国古代科学呈现出逻辑性和系统性差、理论结构松散等弱点,未与古代科技建立良好的匹配和互动关系,丧失了一个强大的动力源。
谈谈我对李约瑟难题的认识
谈谈我对李约瑟难题的认识班级:机制1206961学号: ***********: ***谈谈我对李约瑟难题的认识所谓“李约瑟难题”,学界公认的经典表述是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于1964年在《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文中系统提出的,他指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花费了多年时间与大量精力,一直努力地试图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
虽然他所寻求的答案还缺乏系统和深刻,就连他自己也不甚满意,但却为我们留下了探索的足迹,为这个难题的解答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虽然,李约瑟早在1944年2月重庆的中国农学会会议上就己提出了该问题,自从李约瑟从东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历程提出此问题后,其研究范围之广、见解之独到、在中外影响之深远,较前面诸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人们也就习惯的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起源问题。
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看待李约瑟难题
看待李约瑟难题中国科技史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李约瑟难题的重要性。
那就是如何解释,在人类历史漫漫5000年中,古代的中国,有一段非常辉煌的科学技术史,可是在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远远落后西方。
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给我们提出中国近代科学何以没有发展的难题。
下面是我们小组对李约瑟难题的见解。
一、在经济体制方面。
明前期,关口仍然对外开放,因此东西方经济、文化、与科技交流频繁,但明朝经济上仍以农业经济为主,也就是自然经济。
而此时,西方已经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与扩张成为西方各个大国的目标与理想,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得到满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到清朝,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雍正帝时,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严重打击商业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被扼杀在摇篮里。
1840年后,经济体制就变成小农经济和初期资本主义。
1.海上贸易的衰落。
明朝开始闭关锁国,减少海上贸易。
明世祖时期的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在鼎盛时期划上句号。
从此中国的海航开始衰落。
到清朝时,每年海上只有200来艘渔船。
唐宋时期因为海上贸易发达,与国外的交流甚多,经济文化发达。
而明清时期则因为闭关锁国,导致了科技的落后,中国开始迅速落在世界之后。
2.生产力的压抑。
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江南一带出现雇佣的形式。
然而在明末,郑成功起义,加上清兵入关,战争迅速打压了资本主义萌芽。
雍正时期采取重重措施重农抑商,商品经济得不到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促进,生产力受挫,生产关系也得不到发展。
因此经济体制也没有能迅速从农业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而科技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政治体制方面,封建专制制度束缚科技继续发展。
古今中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国家政权的支持和正确的科技政策。
1.我国封建专制制度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以农为本,限制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极大地阻碍了我国近代资本主义萌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一、“李约瑟难题”研究历史述评所谓“李约瑟难题”,学界公认的经典表述是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于1964年在《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文中系统提出的,他指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虽然,李约瑟早在1944年2月重庆的中国农学会会议上就己提出了该问题。
但关于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探讨,在李约瑟以前很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
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耶稣会士巴多明、伏尔泰、奎奈、休谟、狄德罗等都有论述。
中国的不少学者对此均有广泛探讨,从鲁迅、任鸿隽、梁启超到冯友兰、钱穆、梁漱溟等都发表过诸多看法。
但自从李约瑟从东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历程提出此问题后,其研究范围之广、见解之独到、在中外影响之深远,较前面诸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人们也就习惯的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以时间为线索,“李约瑟难题”研究大体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
此时虽没有“李约瑟难题”的提法,但有关难题的基本内容都已经出现,并形成了第一次研究热潮。
任鸿隽认为“无归纳法为无科学之大原因”。
其后,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自然科学不发达,是因为我国人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之观念。
因袭己久。
本不易骤然解放,其对于自然界物象之研究“素乏趣味”。
又因为清代中国没有学校、学会、报馆之类的建制,科学上之发明不能流传和交流。
1924年,他在发表的《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史》中又认为自然科学未能发展起来的原因,最大的障碍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蒋方震也提及“民族富于调和性”、“民族尚谈玄”等原因。
化学家王堪(1888-1966)在1922年发表了《中国之科学思想》一文,认为政府的专制、学术(易经、阴阳五行学说)的专制,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是极大的“摧残”综观这一时期的论述,可以看到,他们把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归结为研究方法、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专制政治和教育制度等,而对于经济制度方面则少有涉及。
解读李约瑟难题
解读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通过对李约瑟难题的认识,我看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以及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取决于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因此,我国政府日益注重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提倡崇尚科学,将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首要发展战略。
但是,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精神?怎样才能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我国的科技水平呢?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人们不断创新与不断超越的过程。
这就要求它反对一切禁锢人们思想与压制人们自由的制度,它需要开放的观念和民主的制度。
首先,开放的观念是科学进步的思想条件。
科学实验是发现客体内在联系的认识活动,从事科研工作的主体应具有开放的意识,在思维之先除了设定认知的对象和方法外,已有的一切理论体系(包括关于自然的理论和关于社会的理论)只是认识主体的出发点。
而不是永恒真理,更不是裁剪新知识的范式。
否则,必然限制主体的认识内容和思考范围,遏制新知识的产生。
为了推进科学繁荣,必须不断加大对外对内开放的力度。
其次,民主的社会制度是科学进步的政治保障。
民主的社会制度是科学进步的政治条件。
在结束了十年内乱以后,我国政府和人民已逐渐形成一个共识:即把稳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
但是,如何才能使社会真正稳定呢?在全球日益一体化进程中,建立开放型的经济体系才是我国社会长期稳定的有效方法,也是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其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法制对我国尤显重要。
民主的政治制度不是无原则的绝对自由主义与无政府主义,更不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因为:第一,民主政治不是无章可循的,它必须依托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之上;第二,经济与政治之间具有互动关系。
有什么样的经济形态,就必然产生与之适应的政治理念与政治制度。
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当代中国民主的社会制度能够认同和接纳西方社会长期发展形成的、有效协调人类行为的民主管理模式和某些合理的法律制度,将有益于民主、自由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有序地纳入我国现有的政治制度中,从而避免中西方价值观念冲撞中出现的观念混乱,确保社会成员政治理念稳定,这是我国社会长期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
我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我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著名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至今还困扰着众多科学史工作者的难题,那就是:为什么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西方更为有效?而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也就是说,一句话,曾经领先世界各国几百年上千年的中国科技,中国文明在近代为什么又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中国光辉灿烂的5000年文明造就了辉煌的成就,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曾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全人类历史的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这样说,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前提,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的出现使得欧洲的航海家有可能发现美洲新大陆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除此之外,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也取得过许多重大成就。
天文方面,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中的《石氏星表》测定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我国古代对日月食、恒星、太阳黑子的记录均早于欧洲。
东汉时期张衡就发明了水运浑象仪,他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000多年,他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到千里之外地震发生的方向。
唐代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这在世界上是首次。
元代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简仪”,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要早300多年,他还主持了全国的天文和大地测量工作,测定的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及其精确,受到世界天文学界推崇,他编成的《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然而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理解“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李约瑟难题.以下是我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一,地理环境的产物。
中国近代以来之所以技术没有继续发展,跟中国所处在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三种差异其一,大国文明和小国文明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大国,欧洲是一群小国;其二,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差异,中国是农业文明甚至是小农文明,而欧洲是商业文明,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其三,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异,中国是大陆文明,欧洲是海洋文明。
中国的地理格局是,东临茫茫大海,这是古人难以逾越的海洋;西北部是茫茫沙漠,无垠戈壁;而西南耸立了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纵贯南北的横断山脉。
这种地理环境形成了一种屏障,让新观念难以传播,难以推广并成为社会风潮。
举例而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张衡对天文学方面的研究其实有着巨大的成果与成就,但这些如四大发明仅仅残留于技术层面(正面效应的结果),却没能在社会形成科学风,形成强有力的理论系统(负面效应的结果),这就解释了科学和工业为什么没能在中国得到全面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反观西方地理环境,而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
就是由于地理环境被迫使其中的人民形成了探索及开放的精神与性格,而对外贸易的需求同样也是西方快速发展科技的重要催化剂。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而言,西方所处的冒险环境比中国所在的较为安逸的环境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科学研究制度差异,中国古代没有普遍设立科学技术方面独立的学院和研究机构,科学知识不能积累和系统化,并且上升为理论并广泛传播。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李约瑟之谜”的解读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公元前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之谜”。
一、原因分析首先我认识到了这一难题应该从多方面予以解释,1、社会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对科学的束缚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
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封建制度本质上是不同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算是一个真正的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贵族阶层,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科学起源于这一时期,并且大多由贵族创立,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还有更突出的是墨家在光学上的成就等。
但是自秦朝统一了中国之后,中国进入了“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其社会形态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郡县体制,贵族与封地不再是世袭的,尽管依然是森严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社会的上下阶层是可以流动的,这就刺激了平民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入上层社会,而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是什么呢就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考核的内容又是具有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造成了文化、科技的垄断,阻碍了科技的普及,这一思想体系的特点是注重德性修养,倡导“内圣外王”,本质上的道德的哲学,关注的是人的主体,以伦理为本,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注重如何管理好社会,而很少关心和探究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如“天人合一”等观点,在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单一的哲学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使得科学研究的主体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
而广大平民为了能跻身于上层社会把学习的重点都放在了儒家思想,纲常伦理,古文经学等,自然没有人会花费时间与精力在自然现象和科学的思考上,总结: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因素都妨碍着科技走向更高的层次。
李约瑟难题及看法
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一问题。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
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
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
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其原因在于中国在13世纪之前社会制度的民主程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算是最高的;而中国自13世纪以后经济技术与科学发展水平越来越落后,是因为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愈来愈完善,特别是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愈来愈受到集权制度下扭曲为奴化的儒家思想的毒害。
总而言之,宋明以来被集权制度下奴化的儒家违反人性的“三纲五常”等,实际上是变相地提倡懒惰思维和奴化意识,这一社会意识对宋明以来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约束,特别是严重毒化了中国知识阶层的思想,使中国知识阶层留恋于自身历史上业已形成的社会地位,长期以来不但不能成为推动民主的主力,反倒以传统捍卫者的身份成为反对“民主、自由、博爱”思想的急先锋。
浅谈“李约瑟难题”
浅谈“李约瑟难题”罗时猛 201420142 卫生毒理学公共卫生学院记得高中时上政治课时,先生曾说过,哲学上有一个法则,就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首先要把它转化成三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为什么要”与“怎样做到”。
在这里我们也遵循此法则对“李约瑟难题”进行简单的讨论。
讨论大致分三个部分,一是“李约瑟难题”的含义,二是“李约瑟难题”的意义,三是“李约瑟难题”的应对。
首先,说说“李约瑟难题”的含义。
“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问题,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史有了充分了解之后,他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国人的智力不比别的国家差,但是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出现像牛顿、伽利略、史蒂文这样的伟大科学家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其实“李约瑟难题”简而言之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那么繁荣发达,而近代乃至现在却落于人后?很明显“李约瑟难题”现实意义重大,因为它引起了我们对中国发展问题的思考,我们只有认识到中国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才能想办法去克服它,以使中国步入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刚看见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脑海中便浮现各种各样的画面,想到中国古代的各种富强繁荣,如鹤立鸡群般耸立于世界,受到各国敬仰,又想到近代的狼狈,又如落汤鸡般奄奄一息,受各国凌辱,毫无尊严可言。
从君临天下到俯首称臣,似乎原因很多很多。
但是真要说出个所以然来,似乎又难以道出真正的缘由,也许事情发生的原因太过复杂,难以一言道出个所以然来,这里我们先就题论题的说一下“李约瑟难题”。
这个标题一听就感觉很奇怪,为什么不叫“毛泽东难题”或“胡锦涛难题”,也就是说有关中国发展的问题怎么不是中国人提出来的,而是个外国人,这很值得我们反思。
也许这从某些方面反应了中国人的自我反思能力与发现问题能力。
如果没有发现自身的问题,那么如何会想到要改进呢?“李约瑟难题”的提出无疑引起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思考,想想中国古代是多么的繁荣,后来却、、、大家都知道,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领先于世界,直到明清时期才逐步落后于世界。
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这就是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全球化地球文明。
我国的古代文明灿烂辉煌,有至今仍使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
中华民族早在西方科学昌盛之前就有极其卓越的科学成就,15世纪之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遥遥领先于当时的西方文明。
李约瑟在数十册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以大量的史料证明:“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对此,李约瑟有一些很自己的观点,但李约瑟这些观点还不足以说明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因为在这些原因在近现代都被解除了以后,中国人仍然没能在中国土地上某方面获得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度的科学成就。
比如说在中国科举制度废除已近百年、西方发现发明自然科学文化知识早已大规模普及并为众人所接受、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可说与西方人已别无二致,但即使如此也没发生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应有的速度发展,那怕是某一方面由此而有突出表现的状况也没有做到。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是指在中国古代发明历史研究中,存在着许多发明技术的创始人已经无法确定的情况。
这一难题告诉我们几个启示:
1.历史是一条长河,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是局限性的。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谦虚的态度,承认自己的认识是有限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证据信息。
2.在考证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事实,避免因为主观臆想而歪曲历史事实。
3.历史研究需要跨学科合作,需要同时运用考古、文物、史料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全面了解历史。
4.历史研究的成果不是绝对确定的,会随着时间、技术、证据等因素的不同而改变。
我们需要对历史保持开放的态度,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5.历史是文明发展的宝库,我们需要在尊重历史、保护文物的基础上,继续发扬中华文明,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我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姓名:学号:专业:院系:著名的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曾在考察科学技术演化时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 而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即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时,一定不会想到这一问题直到21世纪的现在还在吸引着无数学者进行深远广泛而又充满争议的思考和讨论。
李约瑟的一生无疑是十分传奇的,他的一生与中国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
李约瑟,作为最伟大的汉学家之一,创立了科技汉学新流派,打通了古今中西以及科学与人文的壁垒,堪称天下达人。
回顾他的一生,你会感慨,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最好融合其实是体现在人的身上。
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西方汉学界。
他在这部计有34分册的系列巨著中,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10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
他发现从西汉到南宋千余年间,中国是地球上经济最繁荣、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地区,李约瑟的工作是非常卓著的,他所发现的是中国人自己都忘记的历史。
他认为丝绸之路上传播的不只是丝绸、陶瓷、茶叶等物品,还有科学技术。
李约瑟一口气列举了26项,除了众所周知的火药、指南针、造纸与印刷术四大发明,还包括被我们所忽略的水车、石碾、水力冶金鼓风机、活塞风箱、缫丝机、独轮车。
而同一时期由西向东传播的重要技术,李约瑟只提到了四项:螺丝钉、液体压力唧筒、曲轴、发条装置。
从公元一世纪到十八世纪,中国的科技发明沿丝绸之路一直在从东向西传播。
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这样一条由东向西的技术与文化传播之路,有可能也就没有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包括工业革命。
只是到了近代,欧洲开始领先世界,而那时丝绸之路已逐渐荒废,各种先进的技术通过海路逐渐传到中国,其中包括改进了的造纸术、印刷术、炸药和指南针。
这样看来,李约瑟之谜的产生显然是水到渠成的。
他当然会思考,为何之前在现代社会中国科技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而又为何在现代中国不再领先?具体来说,李约瑟难题的具体内容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起源问题。
对_李约瑟难题_的认识
对“李约瑟难题”的认识①(邢广桥 [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 要:“李约瑟难题”是科技史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
究竟谁是谁非?通过逻辑和历史的考察,最终确定了“难题”的真正含义,在解构了两个错误的前提之后,它只不过是一般的问题,“李约瑟难题”就变成了“李约瑟问题”。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科技文明中图分类号:B 561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1289(2004)0620030203 一、“李约瑟难题”是什么?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李约瑟难题。
[1]此后,这一“难题”引起了科技史界的兴趣,成为科技史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因而它也就成为科技史上的一个专门术语。
在研究和讨论的过程中,学者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对这一“难题”形成了肯定的、批评的、怀疑的和否定的四种态度。
[2]这是由于每个人对“难题”的不同理解而造成的。
每位学者在研究“难题”时,常常关注其“为什么”,而往往忽视其“是什么”。
在他们看来,自己对“难题”的理解是不容置疑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因此要想更好地研究李约瑟难题,必须对其进行正本清源,否则,审题不明确,再多的研究都是枉费心机、徒劳无益的。
(一)李约瑟本人所表述的“难题”李约瑟本人对“难题”有过不同的表述,翻译成中文又有不同的表述。
有的学者认为,可以把李约瑟1964年在《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对“难题”的表述,看作是“李约瑟难题”的定型文本:“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之间,在把人类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3]对“难题”由上述两个问题构成这一点,不少学者已达成共识,而且他们也都认为这两个问题密切相关,具有内在联系。
[5]然而,有的学者却认为这两个问题可以简化成:“既然能有这么多早期科技成就,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呢?”这样一个问题。
浅析李约瑟难题
浅析“李约瑟难题”一、“李约瑟难题”的阐述我们要讨论“李约瑟难题”,首先得知道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胜利,正式开启了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时至今日,尽管人类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有过很多失误、偏差,还发生了多次危及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甚至还在继续威胁着人类社会,比如世界大战、核泄漏、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等。
但是无可厚非的说,现代化仍然是目前为止人类追求自由、民主、富强最为理想的道路。
现代化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同时人类摆脱愚昧落后、实现自身解放的重要手段。
纵观中国历史,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期间,中国的科学技术比西方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要先进得多,引领中人类文明发展,很多科学技术成果能很快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明末清初以来,当欧洲社会逐步实现现代化转向并且快速推进现代化发展的时候,作为曾经长期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中华帝国”却逐渐偏离了现代化的大道,最终沦为其他列强宰割的对象。
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而近代科学却产生于欧洲,没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中国现代化的断裂,究竟是一种历史必然还是一种历史偶然,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理论界长期争论的“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的核心是,在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为什么发展得那么快,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却比不上西方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在起作用?我国古代科学与起源于古希腊的西方近代科学有着诸多不同的特征。
古希腊理性科学有着与近代科学有着更为接近的理论体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西方近代科学重视理性,有着严密的逻辑思维体系和理论构架框架。
而中国古代科学恰恰相反,缺乏理性,重实用主义传统是近代科学未能在我国产生的内部原因。
当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等外部因素都对我国近代科学发展造成或多或少影响。
二、关于传统科学和近代科学皮卡扎(前苏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曾经说过:“科学就是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对“李约瑟难题的思考”
对“李约瑟难题”的思考一、什么是“李约瑟难题”要讨论“李约瑟难题”我们应该首先弄明自这个“难题”到底是什么。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oseph Nccdham, 1900-1995)在其科学史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中国占代科技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而为何近代科学产生于欧洲,却没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这就是引起众多学者争论不休的“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二、“李约瑟难题”原因探究关于“李约瑟难题”众多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很难找到较为一致的答案,不过学者们的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
总体来说,产生“李约瑟难题”的原因概括为以下几点:3.科举制度的影响1.科举制度有学者指出,“中国不能孕育近代科学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科举制度的绝对影响。
”科举制度的弊端在于“学而优则仕”的教育导向和封闭、僵化、陈旧、狭窄的学习内容的结合,由此“世族俊才,皆志于科举”,执迷于四书五经。
所以围绕科举考试而建立的教育制度,把真正科学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排斥在外,最终导致科学文化无人学、无人教、无人研究州。
这种情形不仅阻碍了科学技术在国内的传播,而且还束缚了人的思想,制约了人的创造潜力,使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都难以得到提高,因而,中国的科学得不到进一步的升华。
2.孔子儒家的保守思想占主导地位中国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一系列保守落后的思想,特别是重义轻利,重农轻商,重“道”轻“技”,抑制商业发展,妨碍经济繁荣,影响科技进步,导致社会停滞。
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内容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也就是说“为何科学发生在西方社会”的问题。
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一问题。
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争论一直都很激烈。
为什么近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和繁荣的中国?我认为其一就是中国当时的生存环境。
中国自秦朝统一后,实行的是“封建官僚制度”。
这种制度“封建”就是指中央集权,“官僚”就是指皇帝直接管理官员,地方行政只对朝廷负责。
这种官僚思想很深的渗透到当时全中国老百姓的思想中。
这种制度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可以使中国非常有效的集中了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他们把中国管理的井然有序,并使中国发展了以整体理论,实用化研究方法的科技。
中国古代发明和创造都离不开这种制度。
古代天文学和大运河的修建,其数据到今天仍有借鉴的价值。
另一方面,这种制度使一些新的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没有竞争开发新技术的观念。
在古代中国,商人阶级地位是很低下的,如“重农轻商”、“重农抑商”,这些政策都表明了当时政府的指导性。
其二,我认为是中国儒家思想导致了中国社会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
一个国家要发展科学技术,民主是很重要的,民主是科学的基石,没有说那个国家民主不如别的国家但是科技比别国强的。
儒家思想史反民主的,首先他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从思想上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使中国人不敢动,不敢说,更别说使中国人有发明创造的动力了。
所以中国人的科学是不能脱离民主而产生的。
还有很多争论和见解,例如:科学方面,中国没有产生逻辑化的、系统的科学体系,只有零散的知识,并且没有统一完整记载这方面的书籍;天文学方面,中国人精于记录天象,但对天地的认识长期停滞不前,始终没有发现大地是球形的…这些见解知道现在仍然没有一个完整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我对李约瑟难题的认识班级:机制1206961学号: ***********: ***谈谈我对李约瑟难题的认识所谓“李约瑟难题”,学界公认的经典表述是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于1964年在《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文中系统提出的,他指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花费了多年时间与大量精力,一直努力地试图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
虽然他所寻求的答案还缺乏系统和深刻,就连他自己也不甚满意,但却为我们留下了探索的足迹,为这个难题的解答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虽然,李约瑟早在1944年2月重庆的中国农学会会议上就己提出了该问题,自从李约瑟从东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历程提出此问题后,其研究范围之广、见解之独到、在中外影响之深远,较前面诸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人们也就习惯的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起源问题。
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对李约瑟难题的解释:一、思想,文化,哲学角度1、缺乏古希腊科学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想,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
爱因斯坦在1953 年给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马托的斯威策(J. E.Switzer)的一封信是这样写的: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
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中国是不具备“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这两个基础的,所以在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所以中国古代的一切技术只能归结为经验技术,而非科学技术,所以李约瑟问题中的讨论涉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可以说是不够准确的,应该说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的经验技术,而且,从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中国的经验技术在世界上是远远领先的。
这是对李约瑟问题本身的一个完善。
2 、缺乏解放普通劳动者的发明思想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技术发明。
大多数的发明创造并非是古代政府的有目的的创造,难以形成一个产业,一个大方向,大多数的发明来自于普通民众,很零散,无法集中利用,统一规划,发明力量无法有力发挥。
3 、迷信落后和重文轻技思想阻碍了科技发展古代的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我们的普通民众普遍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迷信思想,上层社会的文人学士也普遍重文轻技,以文学为主业,很少有像沈括那样有空来整理钻研一下科学问题。
4 、古代中国和希腊的自然哲学的不同古代希腊和中国神话都包含有共同的宇宙观概念。
但是在公元前一千年从神话到自然哲学的转换,两个文化不同的宇宙神话导致了两个文化的自然科学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之上。
希腊观念以一个永恒的第一动因或外在的造物主为特点,所以希腊自然科学的动力就是去发现造物主设下的宇宙秩序的规律。
中国自然哲学的主要动力是在系统内寻找有机联系,而任何外在的原因是很难设想的,从而导致中国对自然和谐与自然变化有深邃的哲学理解。
5 、双方文化核心的差别双方文化核心的差别,则可能是始自一万年前含有具体思维的文化期间。
当时,东西方人类思维都是属于类似“具体运思”不过,二者的思路方式,已朝向分歧途径。
于是,双方便在旧大陆的两端各建构起不同的文化世界。
基本上,双方的文化元素是不相合的,所以自史前原始社会开始,东西方就处于分歧方向的不同文化世界中。
6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逻辑思想是整个文明与科学的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1)东方思维方式通常不注意思维工具或手段的理性研究和系统锻造,而是注重工具的直接使用。
西方思维则不同,他们固然注意术的研究,注意思维手段及其他手段运用的研究,更注重工具的系统的锻造。
(2)东方思维方式在思维活动中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很少进行枯燥的纯理论研究。
其功利主义太强,并和特定的政治伦理观点结合太紧密。
而西方思维方式则相反。
(3)东方思维方式中,更多地注意经验的简单总结和事物表面相似点的类比,而忽视了演绎和因果关系的探求、西方思维方式同样与之相反。
二者显示了不同思维水平的深度和高度。
(4)东方思维方式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统治的控制,往往注重于对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诠释,而缺乏理性的创新精神。
西方思维方式表现出较多的冲破框框的创新精神,他们较少有以权威为当然依据的思维定势,而较多有对权威的怀疑和挑战精神。
或许正是由于这一差别,使得西方的新科学层出不穷,而东方总是在西方的后面模仿学习。
7、文字的逻辑性的缺失中国的文字相对于拉丁语系来说,缺少了逻辑性,并且在中国的古代,中国的古文对于科学的描述又无法弥补的缺陷,无法做出准确的定义和演绎,所以中国的古代文字系统对于科学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阻碍。
二、科学本身所需的角度1、纯科学真空和连续性破坏。
2、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工匠文明中国古代的技术基本上都是经验技术,属于工匠文明,并且形成了强大的惯性,成为了一个无法逾越的文化形态。
没有系统理论和基础学科支撑的民间发明很难发展成为近现代科学。
3 、科技结构自身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很少理论探讨,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是封闭的,4 、经验技术相对于科学技术的严重不足。
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内涵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由于科学与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因而它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而技术则不然;以经验为基础的经验技术与以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重大差异。
近代科学的诞生是必然的到了19世纪,由于与科学结合在一起的西方技术在整个世界显示出了强大威力,因此它迫使我们中国人最终抛弃了我们传统的科学,而全盘接受了西方的科学。
那么为什么近代技术设有诞生在中国,而且一向先进的中国技术为什么又突然落后了呢?技术有两个来源:经验和科学。
西方的近代技术是以实证知识的科学作为基础的,它们之间的结合是由它们各自的本质所决定的。
是一种必然趋势。
近代中国既然没有出现实证知识的科学,当然也就不会出现以它为基础的技术——科学技术。
由于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技术是一种前生技术、多生技术、知识技术和突变技术,因而其发展速度明星呈加速趋势,这样一来,它在很短的时间里超过中国缓慢发展的传统经验技术5 、数学的不足中国古代没有能够对自然数学化,并且只把数学当作一门功利性的技巧,而并非一门学科来看,没有深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的经验发现和积累,更加不会用数学来对自然进行研究,所以中国古代对于自然的研究只能停留于定性分析,或是凭空捏造一个理论来符合有机的宇宙观,不能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
6、科学的两种基本元素的缺失爱因斯坦曾指出近现代科学的两个基础是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中国古代在这个方面处于完全缺失的状态,所以,近现代科学不会在当时的中国产生。
在古希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发明了三段论等的形式逻辑,欧几里得发明了欧式几何,也是建立在形式逻辑之上的。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实验乃是确实性之母”名言使大家认识到并且开始时用实验的手段去发现验证因果关系。
到了伽利略时代,伟大的伽利略结合了形式逻辑和实验手段两方面的利器,终于开创了近代科学的先河,在他的基础上,之后的牛顿将这两个基础继续发扬光大,建立了不朽的牛顿经典力学科学技术是在否定之否定中进步的,这就是成人之所以区别于少儿的辩证逻辑思维过程。
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要进步,具有反权威的勇气与思想意识是最重要的。
但儒家从思想上就提倡和维护等级制度,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等学霸作风,东亚包括中国知识分子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既盲目追求“面子”、等级身份,不愿意承认学术错误,且又盲目崇信权威,缺乏反权威的意识,这就使得中国人在近代乃至现代科学技术上难以进步的根本原因。
当然,反权威的勇气与思想意识的建立是要有民主制度进行维护与建立的,民主制度的建立相对于民主意识的形成又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关系。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
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0种之多。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