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简介

合集下载

佛教介绍

佛教介绍

佛教的“经”和“标志”
“经”是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 “律”是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 “论”为释迦牟尼大弟子对其理论和思想的阐述汇集。
万字标志
转法论标志
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蕴 涅槃 缘起 三无漏学 三宝 波罗密 三法印 佛性
佛教

级:
小组成员:
指导教师: 日 期:
宗教发展简史
一、宗教的产生 “宗教”一词是外来 语,源于印度佛教。 佛教以佛陀之言为 “教”,以佛弟子之 言为“宗”。
二、中国宗教信仰 的特点佛教、道教、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 中国公民信仰的四大 宗教。
佛教简介
• 佛教(英Buddhism 梵 Buddha-s/āsana 或 Buddhānus/āsana,巴利名 Buddha-sāsana。注: /代表s上面一小撇。):最早的世界性宗教,距 今三千多年,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 境内)王子所创(参考佛诞);东汉明帝时经丝 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知错就改,随时改变错误 的信仰,即是佛教。不脱离实际的、发展的、辩 证的思维,是佛教徒的思维。所以,佛教的特点 是:既自由思想,又理性科学。
3、普贤又译“遍吉” 菩萨 其显著特征是手持如 意棒,身骑六牙白象。 人称“大行菩萨”。 其道场在今四川峨眉 山。 4、地藏菩萨:人称 “大愿菩萨”。 地藏菩萨的特征是 一手持宝珠、锡杖、 剃法、园顶,身着袈 裟的比丘形象。其道 场在今安徽九华山。
佛教分布的区域
中国、日本和韩国地区的汉传佛教
西藏地区的藏传佛教 缅甸、泰国、中国云南等地区的南传佛教 (只有这个部派的佛教才能算是真正的佛 陀原始佛法)
佛教著名典籍
• 法华经-华严经-涅槃经-楞伽经-大般若经-心 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含经-法句经-大日经楞严经-圆觉经-药师经-地藏经-净土经-大智 度论-俱舍论-瑜伽论-坛经

佛教简介及重点词汇翻译

佛教简介及重点词汇翻译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通过与中国本土宗教儒教和道教的思想融合,得以中国化,并与儒教和道教并立,号称“三教”。

因此,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对中国历史、政治和经济都有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佛教文化.
1.佛教术语
佛教术语源于梵语,欧洲学者为了研究佛教史和印度史,已将梵文变为拉丁化的梵文,很多梵文已进入英语词汇,为英语国家的佛教徒和佛学研究人员所熟知。

在翻译佛教神祗的名字时,不可按中文读音来翻译,而要还原成拉丁化的梵文音译。

“文殊”来自于梵语的名称“Manjusri”,是佛教传入中国时,为了易于中国人接受而采用意译来解释菩萨名称的含义。

如果在英译中仍使用汉语拼音“Wen-shu”,就会因译名不统一而引起理解的偏差。

翻译此类佛教术语时,应采用梵语发音转化而来的英语词汇,如普贤—Samantabadra、毗卢—Vairocana、观音—Avalokitesvara。

佛教与中医学ppt

佛教与中医学ppt

THANK YOU.
运动养生
佛教注重运动养生,认为适当的身体活动可以促进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学借鉴了佛教的运动养生思想,提倡“动静结合 ”、“形神共养”,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运动养生理论。
佛教对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影响
病因
佛教认为三界一切有漏法皆苦,苦的原因在于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即五蕴所集。这种思想对中医病 因学有一定的影响,中医病因学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六淫邪气”病因学说,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 邪侵入人体而致病。
2023
佛教与中医学
contents
目录
• 佛教简介 • 佛教与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 佛教对中医学的影响 • 佛教与中医学的实践应用 • 结论
01
佛教简介
佛教的起源与发展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
佛教在印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 阶段,包括原始佛教、部派佛
教、大乘佛教等。
佛教在印度以外的地区也得到 了广泛传播,如中国、日本、
佛教主张心灵修养,提倡通过调心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例如,禅修能够缓解 压力、改善睡眠、减轻焦虑等。
佛教对养生观念的贡献
佛教认为人生病主要是由于心态不平衡所致,因此提倡保持平常心,正确看待人 生的得失,通过修行来保持身心健康。
03
佛教对中医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医心理疗法的影响
调心
佛教强调心理调伏,通过禅修、念佛等修 行方法,帮助患者摆脱心理困扰,提高身 心健康水平。中医心理疗法借鉴了佛教的 调心思想,采用情志疗法、暗示疗法、行 为疗法等手段,综合运用心理学、医学、 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帮助患者舒缓情绪 、调整心态、增强自信。
佛教对疾病病因的解析
佛教对疾病病因的认识
佛教认为疾病的产生主要与贪嗔痴等烦恼有关,烦恼引起身体的代谢紊乱, 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

佛教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 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 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 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 层。它的信仰深入民间,‘家家阿弥陀,户 户观世音。’正是忠实的写照;而佛教的哲 理部分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 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 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 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 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 师顶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 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 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佛是人而不是神 佛是真平等者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佛法是入世的 佛教没有排他性 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取律的律法举七五在佛 材与渊由,行叶百阿陀 诸经源优即第岩阿阇入 多为,波是一,罗世灭 相同即离经次以汉王后 同一导诵,结大会绝, 。渊源出由集迦聚对第 源于。阿。叶于保一 ,此阿难这为王护个 故时含诵时首舍下夏 其。经出的,城,季 , ,
返回目录
佛心慧语
◆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却又每天想去干涉别 人,弄得痛苦不堪。
返回目录
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永平十年 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 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到了后汉末叶桓灵二 帝的时代(147—189年),记载 佛教 才逐渐翔实,史料也逐渐丰富。其时西域 的佛教学者相继来到中国,如安世高、安 玄从安息来,支娄迦谶、支曜从月氏来, 竺佛朔从天竺来,康孟详从康居来。由此 译事渐盛,法事也渐兴。

佛教与中医学

佛教与中医学

基于佛教与中医学的创新研究
心理治疗
结合佛教的禅修和心理治疗方法,开发针对特定 疾病的心理治疗方案。
药物研发
借鉴中医学的经典方剂和药物研发经验,研发针 对某些疾病的创新药物。
生活方式干预
结合佛教的饮食、作息和修行方法,制定针对特 定疾病的生活方式干预方案。
佛教与中医学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
跨学科合作
佛教与中医学的融合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包括哲学、医学、心理 学等多个领域。
科技支持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进一步挖掘佛教与中 医学的融合点和创新潜力。
文化交流
加强佛教与中医学的文化交流,促进两种医学体系的相互理解和融 合。
05
CATALOGUE
案例分析:佛教与中医学在身心健康中的 应用
佛教禅修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心理调适
01
佛教禅修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放松,有助于减轻压力和焦虑,改
佛教与中医学的融合与创新
佛教与中医学的融合点
哲学思想
佛教与中医学在哲学思想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都强调了整体观念 和辩证思维。
养生保健
佛教的养生方法与中医学的养生保健理念有很多相通之处,如注重 饮食、作息和心态等。
临床实践
佛教医疗和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上存在相互借鉴和融合的现象,如佛教 医疗的针灸、推拿等技法与中医学的相应治疗方法相结合。
影响
佛教对亚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亚洲医学的影响。许多亚洲国家的 传统医学都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如中国医学、印度医学和日本医学等。
02
CATALOGUE
中医学概述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脏腑说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由五个脏腑 组成,包括心、肝、脾、肺、肾 ,每个脏腑有各自的功能和特性

世界三大宗教简介脚本

世界三大宗教简介脚本

世界三大宗教简介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我们首先来看佛教。

佛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由出生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王子所创立。

他的名字是乔达摩·悉达多。

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在印度共传道40年,于公元前483年左右圆寂,享年80岁,他的第子积极传教,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

公元前3世纪中叶,在孔雀帝国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时代,佛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阿育王崇信和提倡佛教,并以佛教为国教;还在首都组织举行第三次佛教“结集”,为最后定型的佛教经典奠定了基础。

此后,佛教在印度本土进入全盛时期,并开始向外传播,成为世界性宗教。

伊斯兰教侵入印度后,佛教在印度本土遭到了全面的溃灭。

但佛教在亚洲国家却广为流传。

南传佛教是指现在盛行于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斯里兰卡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

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藏传佛教流传于中国的藏、蒙、纳西等民族地区以及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等国家和地区。

汉明帝时,因明帝夜梦金人,遣使蔡愔等十八人,西去求经,到大月氏国,便遇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迎归洛阳,安置在白马寺,并译出《四十二章经》,藏于兰台石室,是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

(1)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佛经译传阶段。

中国先后译出大量的佛教经典,研究佛教的风气成为一时之盛。

(2)隋唐两代是中国佛教的创造阶段和鼎盛时期。

中国僧人分别以一定的印度佛教经典为依据,开宗立派,刨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号称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

(3)宋元明清四朝中国佛教处于融合阶段。

佛教在这900年间空前广泛、深入地与中国的文化全面结合。

一方面佛教与儒道融合,成为“三教合一”历史背景下的佛教。

另一方面,佛教借助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成为民间风俗习惯、民族心理与思维,乃至语言素材构成的重要有机成分。

佛教思想简介

佛教思想简介

菩萨乘则行六度万行,自觉觉他,而其终极目标在圆 成佛果.行菩萨道者,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禅定、般若为修习内容,并以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于一切境透得过,而得自在解脱,进而普化群萌,以 为己任.
尘沙惑是菩萨的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 如沙的无量法门,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 尘沙惑.
一佛土:1000小世界为1小千世界;1000小千世 界为1中千世界;1000中千世界为三千大千世界, 为1佛土,为1佛教化之域.
三界:欲界6层,皆有男女、饮食之欲、色界18层, 有身、器形色,但无欲、无色界4层,无欲无身无形 色.
②有情分为十等
四圣道
佛——大彻大悟,自觉觉他圣人. 菩萨——修行次于佛,绝有情,发大心,利人利
出世法有三,曰: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修 四谛,遵行八正道,断见思惑,证阿罗汉果.缘觉乘修 十二因缘,断见思习,证辟支佛果.
见思惑是凡夫之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 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 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思惑是思想上 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声闻、缘 觉、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 出离三界.
9名色即身心色、受、想、行、识五蕴合成的组织. 六根是依存于身心全体组织的东西,有名色所以有 六入.名色又以何为缘呢 名色又依存于10识.识虽 是名色中一部分,但是如果把名色当作认识体来看, 识乃是它的中心的东西.识对境认识物件有总了别 作用,使境增加明显,使根增长功能,使受、想、思 有所领导.所以名色全体的成立,依存于识,但是识 又依存于名色.因为有境对根的刺激,和受、想、思 的帮助发生,才有识的现起,识不能离开名色而独立. 所以识与名色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11行.‘行’的意义与‘有’相同.从现在身口意造作的业来 看它潜伏著引生后果的力量叫做‘有’,从现在已经成熟 的果来看过去所造的业叫做‘行’.识与名色,是现在已熟 的果,是依存过去的行而生起的.由于过去无始以来‘行’ 的反复,积习成性,隐然有种力量支配著行为,所以生死苦恼 现象联绵不断.行又依存于12无明.无明是对一切法缘生故 生、缘灭故灭、无常、无我的真实相不认识,特别对自己 身心只是因缘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觉,以为其中有常住的、 唯一的、作主宰的我.由于‘我’的执著,所以对境而有乐 受、苦受、舍受,而起贪嗔痴等烦恼,而造种种善恶业.所以 人们的生死痛苦的本源毕竟缘、名色缘、六入 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老 死缘.是对有情生死流转的说明.

佛教文化概论

佛教文化概论

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名为
缓皱。衰熟损坏。身脊伛曲黑黶
受。受缘爱者。
间身。喘息奔急。形貌偻前。凭

云何为爱。爱有三种。谓欲
爱、色爱、无色爱。是名为爱。
爱缘取者。
据策杖。惛昧羸劣。损减衰退。 诸根耄熟。功用破坏。诸行朽故。 其形腐败。是名为老。

云何为取。谓四取。一者欲
取。二者见取。三者戒禁取。四

古印度,佛陀降生前为一生补处菩
萨,住兜率天内院,以因缘成熟,
而降生于迦毗罗卫国,以国王净饭
王为父。王后摩诃摩耶为母,经典
记载佛陀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
色莲花,从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
住胎十月,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
夫人回娘家分娩,途经兰毗尼园,
于无忧树下诞下太子悉达多。据记
载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
愍摩顶众生之德。

□象马阴藏相: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之相。此相是由断除邪婬、救护怖畏大众而感得,表示寿命长远,得多弟
子之德。

□身广长等相: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如尼拘律树。以其常劝众生行三昧,作无畏施而感此德
相,表示无上法王尊贵自在之德。

□身毛上靡相: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都向右旋,其色绀青柔润。此相是由行一切善法而有,能令瞻仰的众生心生
总略为一。合名名色。是谓名色。
名色缘六处者。

云何六处。谓六内处。一眼内处。
二耳内处。三鼻内处。四舌内处。
五身内处。六意内处。是谓六处。
六处缘触者。

云何为触。谓六触身。一者眼触。
二者耳触。三者鼻触。四者舌触。
五者身触。六者意触。是名为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佛教

佛教

佛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据今天三千多年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他的姓是乔达摩。

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禅的故事《一杯茶》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一八六八——一九一二年)的一位禅师。

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中,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

“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佛教简介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权宜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多人。

但同时,佛教对人文社会也有着优良的影响。

佛的定义“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

我试将“佛”的定义如下:“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

让我重复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

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

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

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单地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觉者”由梵语音译为浮屠,佛陀等,佛是佛陀的简称。

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

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佛经的由来佛陀入灭后,第一个夏季,在阿阇世王的绝对保护下,五百阿罗汉会聚于王舍城七叶岩,以大迦叶为首,举行第一次结集。

佛教原始思想简介

佛教原始思想简介

佛教原始思想簡介
壹、 佛教、佛學與學佛
貳、釋佛:Budda 佛陀與覺者
參、佛教與他教之不同
一、無上帝創造萬物之說
二、人人皆可成佛
三、重解信與悟信
四、淨土與天堂之不同
佛教精神非消極、悲觀、出世的
肆、基本理論(名相)
一、 苦觀 二、空觀
三、業力觀 四、輪迴觀
五、三(四)法印
1、諸行無常 2、諸法無我
3、涅槃寂靜 4、一切皆苦
六、四聖諦
苦諦:迷的果 集諦:迷的因
滅諦:悟的果 道諦:悟的因
七、五蘊(積聚義)
色:物質、物態 ―― 物質 - 我所 (所知)
受:感受、感情
想:聯想、印象
行:行為、作意 識:了別、意識
八、六度
1、布施 2、持戒 3、忍辱
4、精進 5、禪定 6、般若(智慧)
九、八正道
1、正見 2、正思惟 3、正語
4、正業 5、正命 6、正精進 7、正念
8、正定
十、十二因緣(三世兩重因果)
未來現在過去
死生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識行無明
未來果未來因果因
∣∣∣∣所生系能生系所引系能引系
二重因果一重因果
三世二重因果
伍、十宗:
一、俱舍宗二、唯實宗
三、律宗四、成實宗
五、三論宗六、禪宗
七、天台宗八、華嚴宗
九、密宗十、淨土宗
陸、結語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四弘願)
「道冠儒履佛袈裟,會成三家作一家。

」(傅大士)。

中国佛教文化

中国佛教文化
右图:佛教四大圣地之一,释迦摩尼成 佛处佛陀伽耶(或称菩提伽耶,今印度 比哈尔邦之格雅略北)的金刚宝座塔。
佛教的起源

释迦牟尼出家后,其父净饭 王曾选派憍陈如等五人伴随 他,但他们都在释迦摩尼成 道之前离开了。成道以后, 释迦牟尼首先来到波罗奈城 外的鹿野苑,向憍陈如等五 人宣讲他所证悟的佛法,这 在佛教史上被称为“初转法 轮”。
出游四门
佛教的起源

一天夜里,释尊叫自己的马 夫车匿跟随,骑着心爱的坐 骑,离宫出走。可是 “城 门紧闭,出不去。于是四大 天王各捧一只马蹄,太子连 人带马跳出城墙。是为释尊 “出家日”。汉传佛教将这 一天定为农历二月初八。
夜半出城
佛教的起源

最初释迦牟尼在摩揭陀一带 寻师访道,又在尼连禅河边 独修苦行。据说他逐渐减少 饮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米, 如此企图通过对身体的折磨 以求得精神的解脱。然六年 苦行,身体消瘦,形同枯木, 却并无所获。
汉化佛寺简介
广州光孝寺弥勒佛
汉化佛寺简介
广州光孝寺韦驮天
汉化佛寺简介
广州光孝寺大雄宝殿
佛教的偶像:佛、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Bodhisatta) 的简称。简单地解释,凡是抱 着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 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救度出来, 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 他)--这种人便叫做菩萨。
地藏菩萨
佛教的偶像:佛、菩萨
横、竖三世佛及其护法菩萨
佛教的偶像:佛、菩萨
横三世佛:东方药师佛、中央现在佛(释迦牟尼佛)、西方阿弥陀佛
佛教的偶像:佛、菩萨
竖三世佛:过去世佛燃灯古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世弥勒佛
佛教的偶像:佛、菩萨
华严三圣:普贤菩萨、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
佛教的偶像:佛、菩萨

佛教简介

佛教简介
佛教
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一 佛教的起源
• 释迦牟尼的生平及成佛过程 • 佛教主要教义
二 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 佛教的传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佛教的宗派
身体消瘦 形同枯木
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中 洗去六年的积垢,受牧 女敬奉的牛奶。
释迦牟尼与五比丘
珐琅八宝纹法轮
清乾隆金釉法轮
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十二因缘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
爱、取、有、生、老死。
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
一念心清静 莲花处处开 一花一净土 一土一如来
大乘佛教:自觉觉他 小乘佛教:自我修行
十大宗派: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
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净土宗、 俱舍宗、成实宗
谢谢!

第一章佛教知识简介

第一章佛教知识简介

第一章佛教知识简介第一章佛教知识简介一、佛陀创教进入佛教寺院的巍峨大雄宝殿,正中有一尊结跏趺坐、表情安祥的佛像。

这就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

相传2000多年前,在喜玛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特附近,有一个释迦族居拘萨属国的迦毗罗卫国。

他们是古印度著名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汉译“甘蔗王”)的后裔。

当时的国王叫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妻子摩耶夫人是与迦毗罗王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

在佛经中又被尊称为摩诃摩耶(意为伟大的摩耶)。

有一天,摩诃夫人梦见一头白象进入她的左肋,从而怀孕。

她在怀胎十月后,按照当时的习俗回娘家待产,在四月的第八天于蓝毗尼园(Lumbini)停留。

在园中她举手攀一根树枝(无忧树,或娑罗树)休息的时候,释迦牟尼即从她的右肋而出。

据记载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莲,乃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

此日即为浴佛日。

关于悉达多的出生年月古印度史籍没有明确记载。

佛经记载他活了八十岁。

此时约当我国春秋战国时,与中国孔子大致为同一时代的人物。

悉达多出生七天,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由姨母波闍波提养育长大。

幼年时代的悉达多生活是优裕舒适的,拥有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宫殿,冬天御寒,夏天避暑,雨季防潮。

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

净饭王对王子寄予厚望,从小就从各方面对他进行严格的教育和培养,让他向婆罗门大师学习文学、哲学、算学,跟武士学习兵法与武艺等等。

希望他能继承王位,建功立业,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君--“转轮王”。

王子16岁时,奉父命与表妹耶输陀罗完婚,生下儿子罗睺罗。

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

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活,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

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印度佛教的大乘佛教简介

印度佛教的大乘佛教简介

印度佛教的大乘佛教简介印度佛教的大乘佛教简介大乘佛教:在部派佛教流行时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开始产生和传播。

当时在家佛教徒中流行着对安置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

参加这些教团的有出家的导师(僧侣)和在家的支持者(俗人)。

他们中间一部分人为了修持和传教的需要,编辑了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最初为般若系经典,以后又有《妙法莲华经》、《维摩经》、《华严经》和《无量寿经》等出现。

这些经典阐发了空、中道、实相、六度、菩萨道、多佛、三乘分别和一心本净等等思想。

在上述种种经典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大乘两个主要派别——中观派、瑜伽行派。

中观派大概在2世纪才开始形成,创始人是龙树,经提婆、罗睺罗跋陀罗传至佛护和清辨时,因对中观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分为自续派和应成派。

中观派发挥了般若经中的思想,认为修持最高的境界是空,空是“不可描述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关系(缘合)和一种假借的要领或名相(假名),它本身没有实体(无自性)。

对于真正的佛教徒应该证悟上述空性的“真谛”,但是对于被无知(无明)覆盖的凡夫仍应导以“俗谛”,即承认世界相对存在的真理。

瑜伽行派兴起于4~5世纪间,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并以瑜伽行总括全部佛教教义而得名,该派的理论奠基人是无著和世亲,主要经论是《解深密经》、《瑜合伽师地论》、《唯识二十论》、《成唯识论》等。

世亲的继承者有亲胜和火辨两家,较亲胜稍后并发挥亲胜学说的有德慧和安慧,以上称为无相唯识派;世亲的另一继承者是陈那,他是后期瑜伽行派的先驱。

陈那的后继者有护法和法称,护法发展了世亲和陈那的唯识学说,法称发挥了陈那的因明学说。

瑜伽行派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们的认识主体即“识”所变现出来的,提出“万法唯识”、“三界唯心”。

他们把识分为三类八识,而把第八识即阿赖耶识(藏识)看作是现象世界(现行)的根源(种子生现行),所以名之为“所知依”。

他们又把一切存在现象分为“五位百法”。

佛教礼仪

佛教礼仪

3、禁忌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五戒”。五 戒,就是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 妄语戒,饮酒戒。因此,同出家人共 处时,不宜向僧人敬烟;同桌就餐时, 不宜将素菜荤叫,不宜对僧人敬酒, 劝酒,或者劝吃肉,也不宜提议同僧 人干杯(茶、饮料等);与僧人交往 时,不宜问是否已经结婚之类的话, 不宜邀请僧人唱歌、跳舞或参加其他 不符合佛教清规戒律的娱乐场所活动。 同比丘尼交往要注意,男性公民不能 进尼众的寮房,同比丘尼说话时要有 他人在场,不要主动与比丘尼握手; 到比丘尼寺院参观、拜佛,应衣冠整 齐,不能穿背心、打赤膊或穿拖鞋等。女 士到男众寺院也要注意们不要随意到关闭的地方去。
三 、 佛 教 的 节 日
渐 指 曲 合 在安 尖 , 十 合定尽,合置轻: 十的量能双于轻 的作放够掌胸合 同用松凝时前起 时。,聚,约双 又 让心双呈掌 蹲 气神眼四, 下 息,下十手 , 往排垂五指 则 下除目度并 为 沉妄光。拢 行 ,念注 , 大 以。视 手 礼 达 合 肘 。 到 掌 自 逐 的 然 弯 3. 2. 1.
佛 教 礼 仪
一 、 佛 教 简 介
二 、 佛 教 礼 仪
Hale Waihona Puke 三 、 佛 教 的 节 日
回边世 度起 ””间 ,源 佛。,一佛创于 佛 教 主切教始公 教 的 张皆认人元 , 经 “是为是前 是 典 因苦,释世 世 是 果,人迦纪 界 “ 报即生摩 上 大 应所的尼公 最 藏 ”谓本。元 古 经 、的质 前 老 ” ““就 世 的 。 生苦是 纪 宗 死海“ 的 教 轮无苦 古 之 ” 印一 , , 6 5
五体投地
又作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 礼、头面礼、顶礼。本为印度所 行之礼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 载,印度所行之礼敬法共有九种, 其第九种即五体投地,为所有礼 法中之最殷重者。其后佛教亦沿 用此一礼法,并以之表礼敬之最 上者。所谓五体,指两手、两膝、 头顶等,亦称五轮。其行礼之法, 先以右膝着地,次下左膝,再次 两肘着地,两掌舒展过额,其后 头顶着地,良久一拜。除实际之 投地礼外,一般亦以此语表示对 他人极度敬重推崇之意。

佛教的基本义理..

佛教的基本义理..

佛教的基本义理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 空”
(1)
世间一切都是刹那变化、永远变迁无常 的,并不存在自我主宰或主宰其他事物、 常住不变的主体或本体。因为一切事物 都是无自性、不真实的,都是因缘而起 的假象或幻影,因而“一切皆空”。
(2) “一切皆苦”
在佛教看来,人生是一次苦难的经历, 人世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忧伤和灾难, 因此,须具“四无量心”( 慈、悲、喜、 舍) ,慈悲为怀,以唤醒人类、利他助 人、普度众生,达到“常、乐、我、净” 的境界。
中国佛教的派系
传入时间:于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 入中国。
中国佛教
汉传佛教
藏传佛教
南传佛教 (云南地 区)
佛教徒
佛教徒是信仰佛法僧三宝的在家、出家 四众的通称。包括在家(优婆塞,优婆 夷)众,出家(比丘,比丘尼)众,合 称四众弟子。(也有七众的说法,包括 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沙弥、 沙弥尼、戒叉摩那尼)。
佛教四大菩萨
四大菩萨象征四种理想的人格,即:愿、 行、智、悲。 愿:象征愿力的是地藏菩萨
行:象征实践的是普贤菩萨
智:象征智慧的是文殊菩萨
悲:象征慈悲的是观音菩萨
佛教三宝
佛宝(圆成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
法宝(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 经、八万四千法门) 僧宝(佛教法如实修行、弘扬佛法、度 化众生的出家沙门
(5 )主张“慈悲为怀”及“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的善恶观。 坚持追求解脱的价值观,以及“众生平 等”和“众生皆可成佛”的理念。
拥有平常心
一个小沙弥问一位得道高僧:“师傅,你悟道修 行、修身养性有什么秘诀吗?” 高僧答道::“有。” “那么你的秘诀是什么呢?”小沙弥继续问道。 高僧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 时候就睡觉。” “可是,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秘诀呢?每个人都 是这样的。” 高僧答:“当然不一样的!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 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 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 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 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佛教简介

佛教简介

佛教的经典
• 佛教经典:统称;藏经,俗称;佛经,也叫《大藏经》, 一般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 经”是指释迦牟尼佛亲 口所说,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为其弟 子所制定的戒条。“论”是佛陀的弟子们在学习佛经后所 得的心得。 • 重要经典:《金刚经》、《大藏经》、《般若波罗蜜多心 经》其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 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教
佛教的起源
佛教发源于古代印度。佛教的创始 人是释迦牟尼,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 译过来的,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是佛 陀的简称,是觉悟的意思。释迦摩尼有 感于人生无常,有生、老病、死等诸多 烦恼,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创立 佛教。35岁时创立了最早的佛教僧团, 直到80岁去世。他在45年的时间,在恒 河中上游一带传教,使佛教传播范围不 断扩大,影响也越来越大。
• 南传佛教:
• 佛教的一支由印度恒河流域向南方流传,传到斯里 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 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属于南传佛教
佛教的教义
• 四谛说: • 谛即真实无妄的道理。“四谛”包括苦、集、灭、道,是 佛教坚持的四种宗教义谛。 • 苦谛主要指陈世界是苦。集谛阐述人生痛苦的原因。灭谛 宣说涅槃的幸福。道谛是叙述修持的方法。 • 讲求转世轮回,教化人们一心行善,默默的接受世间一切 苦难,来世便会有好的结果,过上好生活。
佛教名胜
洛阳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佛像
麦积山石窟
佛教的戒律
戒律是佛教为信徒们制定的行动规范, 内容包括衣、食、住、行、药、日常修 与律。 戒是为出家和在家的信徒所制定的 戒条规范。从内容上分为两种:止戒与 持戒。止戒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具 足戒等,主要功能是止非防恶;另一种 持戒的功能为修习善行;如二十犍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简介
佛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就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无数人的弘扬提倡,统治阶级的提倡,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它的信仰深入民间。

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交融,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如建筑、诗歌、绘画等艺术门类中,就有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佛教中国化后思想,为后世文化的创新长生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

在诗歌方面,六朝隋唐以后,中国的诗歌深受佛教的影响,受佛教影响的诗歌多偏向于自然流畅,与口语接近,这种语言文字风格正是有佛教所提倡的审美理想与生活情趣相吻合。

佛教在中唐以后越来越趋向于依靠“自力”的救赎方式,所谓“平常心”一语中,也包含了它的心寄空冥的宇宙哲理、冲远平淡的生活态度和自然朴素的语言取向。

佛教对中国诗词及对作家本人,都有深刻地影响。

例如王维“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晚年唯好静”,从中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王维政治态度的影响。

又比如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

王安石“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凝神结思,物我两忘。

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日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相皆共着此明月”。

这些诗无不富有禅意的审美趣味,它与平淡清远的艺术风格溶为一体。

在建筑方面,我认为佛教的传入只是佛学的传入并没有给中国建筑带来很大的影响。

唯一传入的当时印度佛家特色的是塔,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窣堵坡与中土的重楼结合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其间塔的建筑技术也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所使用的材质也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

寺院、石窟、经幢、石灯等都是具有佛家建筑特色,传入中国后,以中国土木建筑的本土风格以及道教的建筑模式综合而成的形式,广为流传。

佛教输入的佛塔建筑,为中国的建筑史上带来了很重要的影响。

在绘画方面,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后,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

中国的石窟艺术是其继承与发展。

隋朝时,还有不少印度画僧来到东土,为中国佛像绘画,渗入了不少新鲜的元素。

在我国新疆、甘肃等地的洞窟壁画,都是来自中亚细亚的僧人或是印度僧人与中国画师一起合作完成的。

当时著名的画僧释迦佛陀、吉底俱、摩罗菩提等都是的印度人。

到了唐代,佛教绘画更是盛极一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举“两京外寺观画壁”有上都寺观画壁一百四十余处,东都寺观画壁二十处,多出于名家之手。

其中吴道子画就有三十二处。

这些壁画的内容,为了宣扬怫教,表现的题材是佛经经变故事、净土变相以及佛菩萨像等。

唐代佛画内容,较之过去更丰富,色彩也比较绚烂,表现的境界也更扩大。

鲁迅先生对于唐代的佛画,有两句卓见,他在《论旧形式的采用》中说:“在唐,可取佛画的灿烂,线画的空实和明快。


佛教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我国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意境,为建筑绘画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中国文化增光不少。

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发展在中国,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影响了中国正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就是在中国的汉化过程,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印度的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带动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而且在其交融过程中形成了新的中国化的佛学思想。

中国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佛教思想文化,不但是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语言、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天文、
医学、科技以及婚丧嫁娶、吉庆节日等民俗民风、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等世俗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

关键字:佛教、民族文化、
正文:佛教产生于印度而生长在中国,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影响了中国正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发展。

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是禅宗。

宋明理学、心学都是受了佛教的影响产生的,也融入了佛教的元素。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带动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而且在交融过程中形成了学术思想、修养方法、音乐美术、工艺建筑、风俗习惯等等。

中国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是智慧的宗教,这一点对于无论是否真正懂得佛教的中国人,都会基本上认同这一观点。

已经接触佛教的自不必说了,没有接触过佛教的,实际上也不可避免地感受到佛教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影响。

自佛教从西域传至中国后,就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国人的青睐,并在已经很完备的儒教、道教思想的夹攻下,卓然自立,形成三教鼎立之势,若没有自身超越的智慧,实难想像!二千年来,佛教思想已与中国本土文化水乳交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建筑、诗歌、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门类中,就有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特别是佛教中国化后产生的禅宗思想,更是成为后世不竭的思想源泉。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

佛学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

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中国传统社会民众精神生活以新的启发。

佛教为中国文化、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

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

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

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佛教对中国音乐、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

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

在文学方面:由于佛典的翻译,刺激了中国文学的革命,从诗文的意境到文体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就已有了新的气象。

六朝时代,由于梵文的拼音——华严字母的翻译,启悟了中国文字的反切,由反切产生四声,由四声而把五言与七言诗改进为律绝。

中国人向来作文,都主张多读多看,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为中国是没有文法可言的国家,但在唐朝时代,却由印度佛典的大量翻译,也将印度的文法输入了中国。

唐代以后的文体,多能近于写实而顺畅,乃是受了佛教文学的感染;经隋唐而至宋代,“弹词小说”或“平话”的出现,那是受了佛教所用“变文”的影响。

唐代的禅宗诸大师,创用白话的语录体,说明佛法的要义,因此而有宋明理学家的语录出现,完全是学的禅宗的笔法。

明清的小说是由平话及拟平话而来,小说中“有诗为证”的风格。

由于佛典的翻译,也为中国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新语。

在艺术方面:魏晋的佛教建筑,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建筑形态,佛教的建筑,虽不如近世西洋的实用,但却由于佛经中叙述天宫及佛国净土的施设,力求艺术化,建筑物的布置、点缀、庄严、雄伟,都是原始印度佛教的特色;又如佛教输入的佛塔建筑,也为中国的建筑史,带进了一步,开拓了新的里程。

在绘画方面,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也享誉世界。

由于佛教的许多碑碣的保存,也为中国的书法,储蓄了无价的财富,许多名家的字迹,多由佛教的流传而得遍及民间。

“鱼山梵呗”,是受了佛教梵音而来的中国音乐。

从敦煌石室的发现,知道在冯道的印刷术之前,佛教于隋唐时代,就已有了通俗宣传的刻板印刷品。

在科学方面:佛教入汉以前中国虽已有了邓析、惠施、墨子及荀子等类似论理学(名学)的提出,中国之有完整的论理学,却自佛教输入以后的因明学开始。

中国从唐朝至明朝,皆是用的一行禅师所定的历法,那是根据印度的天文学而来。

佛教传入中国,除了对中国文学思想等有直接间接影响外,从不参预政治活动,但对社会风尚习惯,却有潜移默化之功。

最重要的是对人生观的改善,以及对孝道的扩展综上,我们应该知道,佛教是历史上一种文化思想革命的产品,而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向既深且巨。

如果说:儒家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则佛学该是中国文化的心脏。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本位文化,则佛教之输入,竟使中国本位文化第一项变质,而成为本位文化之一,这是无可否认的事贸。

所以,我们要研究中国文化,首先要研究佛学;要复兴中国文化,首先要复兴佛教,欲想使中国文化传播于世界,更非先发扬光大佛教不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