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https://img.taocdn.com/s3/m/6fcbc792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76.png)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7b589dfe-6eb2-11ec-9ab0-7cb59b590d7d1、\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
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
\这段话是一个(b)命题。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悲观主义D,教条主义2、\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d)。
a、自然界是客观的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d)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d)。
a、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C.内因和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样重要。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5.日落是无限美好的,但《接近黄昏》这首诗告诉我们(c)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在物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B.外部原因通过内部原因发挥作用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6.马可以冒险,但耕地不如牛;一辆结实的汽车可以承载重物,但是船胜于渡河,它的哲学含义是(d)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B.矛盾的事物,每一方都有自己的特点C.两点论和关键论的统一d.矛盾的双方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7、\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首诗表明(c)a、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b、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有不同的指导作用。
自由比生命和爱更宝贵。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8、朱《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a)(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
(2)法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在客观法律面前做任何事情。
古诗,成语,对联,谚语,歇后语积累测试题
![古诗,成语,对联,谚语,歇后语积累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8b29151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d.png)
古诗,成语,对联,谚语,歇后语积累测试题一、选择正确的答案1、()遇着兵——有理说不清A、秀才B、相公C、农夫2、()钓鱼——愿者上钩A、姜太公B、韩信C、诸葛亮3、()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A、鲁肃B、孙权C、周瑜4、()的斧头——就这三下子A、李逵B、程咬金C、关公5、小葱拌豆腐——()A、一言不发B、一清二白C、头一回6、猪八戒照镜——()A、里外不是人B、越看越中意C、照人不照己7、()——全凭一张嘴A、狗掀门帘B、虎口拔牙C、哑巴吃饺子8、针尖对麦芒——()A、一头热B、又尖又滑C、谁也不让谁9、()——有苦说不出A、傻子上街B、瞎子点灯C、哑巴吃黄莲10、脱裤子放屁——()A、多此一举B、高人一等 C鬼话连篇二、根据下列描写的意境,用诗句概括出来。
1、一场大雨过后,天放晴了,山涧边的野草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那晶莹剔透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辉。
山上树高林密,黄鹂唱着欢快歌儿,可显得轻松高兴。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2、一轮残月还没落下来,晨曦已从东方露出来。
山路旁边的小店里传出公鸡?喔喔?的鸣叫声。
寒霜铺满了大地,山民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石板桥上的霜露已被人踏碎,留下一串长长的脚印。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大雪下了整整一夜。
早上起来,整个大地都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了。
天地间静悄悄的,人们都躲到屋子里不敢出来,甚至连只鸟的影儿也找不到。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4、滔滔江水,一望无际。
一叶小舟,在远处的水面上漂荡,越漂越远,最后只剩下一个小黑点。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春天来了,冰消雪融。
小河唱着欢乐的歌儿流向远方。
河岸上一片青翠的竹林正开始焕发勃勃生机,其实夹着几株刚开的桃树,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啊。
远处的水面上,一群小鸭子正在嬉戏。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6、古木参天,潮湿的地面上长满了鲜绿色的青苔。
落日的余辉从树叶的缝隙中透下来,闪烁在青苔上,显得斑斑驳驳,就像一串跳动的音符。
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
![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55ead8ce26fff705cc170ae2.png)
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选编:江西省赣县中学北校区叶苑松第一部分名言警句一、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则说: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据此回答1—2题1.赫拉克利特的观点()a.是形而上学的观点b.肯定了物质的运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夸大了物质的绝对运动2.克拉底的观点( )a.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b.正确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c.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肯定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二、“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相充满魅力.”据此回答3—4题3.上述这句话是一个( )a.唯心主义命题b.乐观主义命题c.悲观主义命题d.唯物主义命题4.上述这句话同时启示我们( )a.一个人要成才,应从自身实际出发b.生死有命,富贵在天c.要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从自己的思想出发d.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基础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据此回答5—6题5.从哲学上看,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指的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主观和客观的关系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d.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6.上述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告诉我们( )a.认识来源于实践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四、某同学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老师认为“近朱者未必赤,近黑者未必黑.”据此回答7—8题7.上述材料中该同学()a.看到了外因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作用b.夸大了内因的决定作用c.承认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d.确认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8.根据上述材料,该老师( )a.否认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b.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惟一因素c.认为外因和内因在事物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d.认为外因和内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五、“天下皆贫我独富,我富也贫;天下皆富我奕富,此为真富”据此回答9—11题9.上述观点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属于(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d.辩证法10.从经济生活角度看,这种观点主要说明了( )a.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b.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c.我国目前的生产水平较低d.我国贫困人口仍然较多11.这种富裕观说明的哲学原理是( )a.贡献和索取是密切联系的b.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统一的c.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d.理想与现实是相互转化的六、古人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据此回答12—13题12.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在一定条件下, 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b.难易转化是必然的,难会变易,易会变难c.矛盾是既对立又排斥的统一d.认真学习,不懂的知识便懂了.13.上述材料主要坚持了(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 矛盾的观点d.统一的观点七、“乱极则治,暗极则光,天之道也.” “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到.”据此回答14—15题14.这两句名言共同反映了( )a.发展变化的观点b. 矛盾特殊性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 矛盾普遍性的观点15.这两句名言的区别在于( )a.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统一b.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统一,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对立c.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d.前者强调了抓主要矛盾,后者强调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八、“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据此回答16—17题16.“实践是知识的母亲”强调了(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知识对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c.实践与知识二者同等重要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7.“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强调了(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b.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c.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正确指导d.实践是人类特有的能动性的活动九、雷锋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焦裕禄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徐虎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做到“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吴金印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扑下身子,一门心思为老百姓谋利益”.据此回答18—19题18.上述四位英雄模范的人生价值体现了( )a.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利益b.物质贡献比精神贡献更重要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d.远离金钱,反对享乐主义19.从上述这四位典范的身上,我们应得到的启示是( )a.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就不能讲个人利益b.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从事发挥个人特长的职业c.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多为他人创造物质财富d.要使自己的人生放射光芒,必须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十、德国伟大的思想家和剧作家歌德说: “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小升初语文古诗、名言警句、俗语综合练习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古诗、名言警句、俗语综合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3fd92b804d2b160b4ec089.png)
。
14、千里送鹅毛,
。
15、孔夫子搬家,
。
16、丈二和尚,
。
17、哑巴吃黄莲,
。
18、落花有意,
。
19、城门失火,
。
20、出其不意,
。
21、司马昭之心,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D、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2、下列诗句中,表达深切的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
A、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虽令不从。”
13、子曰:“
,必先利其器。”
1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5、子曰:“君子喻于义,
。”
1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17、子曰:“智者乐水,
;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18、子曰:“
,小人长戚戚。”
19、子在川上曰:“
小升初语文古诗、名言警句、俗语综合练习
一、《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
?
,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3、子曰:“
,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5、子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舍昼夜。”
20、子曰:“
古诗词、名言、俗语的哲理精选
![古诗词、名言、俗语的哲理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8e2d89ed172ded630b1cb6f5.png)
古诗词、名言、俗语的哲理精选1、苏东坡《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1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我选c 答案a)a.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b.人1次也不能踏进同1条河流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d.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1种观点回复:苏轼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从它变化的方面去看,那么天地间没有1样事物是相同的,1瞬间都没有保持过原状;如果从它不变化的方面去看,那么事物同我都1样无穷无尽”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有a符合.而bc只强调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形而上学的运动观;d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2、1、终日乾乾,与时偕行2、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3、见风使舵4、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1杯春露冷如水5、.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6.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各体现了什么哲理?回复:1、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抓主要矛盾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见下面第6题)5、联系6、量变到质变,矛盾双方在1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见下面第8题)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b.坐地日行8万里,巡天遥看1千河这两句各体现了什么哲理?回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教材中的例子,用于讲联系的普遍性的“坐地日行8万里,巡天遥看1千河”这是毛泽东的诗了,1般的老师在讲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时候都可能会讲到这个例子的,表明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4、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老师,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哲理?回复:这是王充在《论衡》的话,他指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也就是说,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存在,世间根本不存在死人的灵魂.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5、“听不到不同意见不决策”是因为事物的矛盾有主要方面也有次要方面. 怎样理解???回复:对于同1个决策议题,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是正常的,“赞同”和“反对”就是矛盾的主次方面,如果只听到赞同的声音,听不到反对的声音,就意味着决策会片面性,没有全面的思考决策议题的科学性.讲的不太清楚。
政治卷子-古诗词、俗语、成语蕴含的哲理
![政治卷子-古诗词、俗语、成语蕴含的哲理](https://img.taocdn.com/s3/m/50711b7bbe1e650e52ea99ab.png)
政治卷子-古诗词、俗语、成语蕴含的哲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格言名句成语典故与哲学知识竞赛
![格言名句成语典故与哲学知识竞赛](https://img.taocdn.com/s3/m/1d015227b4daa58da0114a2f.png)
格言名句成语典故与哲学知识竞赛一、单项选择题(每个3分,共60分)。
1.下列成语中,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作出了正确回答的一项是()A. 按图索骥B. 掩耳盗铃C.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D.画饼充饥2.下列成语或俗语所包含的哲理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A.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B.不依规矩,不成方圆;C.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D.庖丁解牛,游刃有余;3.“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人民群众的观点;B.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4.下列成语或俗语与“舍车保帅”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A.唇亡齿寒; B.目无全牛; C.一着不慎、满盘皆输;D.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蕴含的哲学道理有()①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①② B.②④C.①④ D.③④6.下列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包含的哲理一致的是()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③绳锯木断,水滴石穿;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7.下列诗句中,与“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包含同一哲学道理的是()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C.只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D.七十二溪成一瀑,合流飞落玉渊长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包含的哲学道理有()①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②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③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相同的规律;A.①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9.“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A.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B.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D.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10.列宁有一句名言:“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成语、名言、俗语、诗词中的哲理
![成语、名言、俗语、诗词中的哲理](https://img.taocdn.com/s3/m/d70b72ce51e79b89680226d0.png)
成语哲理选择题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A唯物主义B本位主义C经验主义D教条主义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A画家的创作灵感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①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③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④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A②③④B③④C③D④6、“望梅止渴”说明了()①望梅确实能解渴②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③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④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④“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7、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A物质的作用B意识的作用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D 实践的重要性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
因为()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③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④意识决定于物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
据此回答11——1411、“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B 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12、“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①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③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④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 ①②③④13、“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D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14、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C实践决定认识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15、“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A对墙坏必被盗未能预见B不及时筑墙,造成其财产损失C凭主观经验办事D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16、“智子疑邻”告诉我们()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17、“审时度势”是说()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18、将上题中的观点运用于市场经济中,要取胜必须()A改造和利用规律B自觉遵循和运用规律C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D实行对外开放19、“尽力而为”符合下列哲理()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D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20、我们之所以要“尽力而为”是()①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的需要②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需要③运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的需要④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需要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1、“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2、“杞人忧天”错在()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23、“人定胜天”思想()A正确,人的力量是无穷的B错误,它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C不科学,它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规律的客观性D正确,它承认人有主观能动性24、“事在人为”的观点错在()A承认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C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D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2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26、“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A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B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C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D 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27、“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①不正确的,因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唯一的②正确的,因为在认识上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③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④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在行为上应该各行其是A①④B①③C②D①③④2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C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D一切从实际出发29、“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30、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①抱薪救火②沧海桑田③唇亡齿寒④覆巢无完⑤画饼充饥⑥挥汗如雨A④⑤B③④⑤C①⑥D②③④31、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③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32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①滴水穿石②物极必反③刻舟求剑④断章取义⑤墨守成规⑥浅尝辄止⑦统筹兼顾⑧固步自封A①②⑥⑦B③④⑤⑥⑧C①③④⑤⑥D③④⑤⑥⑦33、“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①承认物质,否认运动②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③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④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⑤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⑥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A①③④⑥B①④⑥C③④⑥D①④⑤34、“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①否认了物质的存在②背离了物质的运动规律③离开了物质空谈运动④静止地看问题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35、“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①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②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③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④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36、“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37、“舍卒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38、“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量变和质变关系39、“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B割裂整体与局部关系C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D陷入唯心主义40、“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A世界的物质性B矛盾的普遍性C矛盾特殊性D 运动绝对性41、“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4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①客观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②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瞻前顾后,通盘考虑③要时时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④考虑问题切忌思维的直线性、单一性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②③43、“怨天尤人”错在()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44、“实事求是”体现了()①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②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③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④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5、“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①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④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6、“新陈代谢”的哲学寓意是()①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④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47、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①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②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③好事多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48、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①守株待兔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③水滴石穿,绳锯木断④物极必反⑤墨守成规⑥吃一堑长一智⑦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⑧失败为成功之母⑨断章取义⑩统筹兼顾A②③⑦B④⑤⑥⑧C①⑨⑩D③⑥⑨49、上题中的说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C①⑤⑨D②⑧⑩50、上题中的说法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观点的有()A①②③B④⑤⑥⑦C⑥⑦⑧⑨D④⑥⑧51、“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2)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2)](https://img.taocdn.com/s3/m/ad8c9de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69.png)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2)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2)三、诗文中的哲理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
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
回答1-3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A是对认识的发展 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3、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 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C必须亲身实践 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
回答4-5题。
4、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 D 写出好文章5、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
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
据此回答6-7题。
6、前后两个"绿"字都是()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D诗人的主观想象7、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A认识事物的需要 B思维习惯的不同 C改造世界的需要 D 审美情趣不同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据此回答8-9题。
哲学中名言警句诗词俗语专项训练
![哲学中名言警句诗词俗语专项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b08f0608650e52ea551898e3.png)
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取得新的进步。
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应该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扩展和向前推移。
该句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认识应该不断的深化和向前推移,这样才能保持“清如许”,永不过时。
2、“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该句出自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意为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重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该句出自唐•白居易«赋得古原送别»,其意为野火烧不绝那些顽强的野草,只要春风一吹,便又蓬勃地生长出来。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新生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努力促进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这首名句的寓意为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4、“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该句出自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其意为:堆积九仞高的山,还差一筐土就不能成功。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不,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该句寓示人们,只有量变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该句出自唐李白«行路难»,其意为: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曲折,不能灰心丧气。
“长风破浪会有时”寓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6、“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小升初语文《名诗句、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对联》考点综合全解及专项练习(含答案)
![小升初语文《名诗句、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对联》考点综合全解及专项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a5c6d46bec0975f565e22c.png)
《名诗句、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对联》考点综合全解及专项练习考点梳理名诗句包括小学生必背75首古诗中的名句,以及常见的、常用的古诗名句。
通常可分为描写景物的诗句、表达爱国之情的诗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描写亲情(友情)的诗句、描写送别情境的诗句、表达人生哲理的诗句、抒发壮志豪情的诗句、写惜时(劝学)的诗句、描写传统节日的诗句。
名言警句通常包括爱国、理想、读书、劳动、惜时、勤奋、节俭、奉献、诚信、恒心、谦虚、团结、亲情、友情、尊师等类型。
谚语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大多是一两个短句。
谚语内容极为丰富,如气象谚语、农业谚语、社会谚语、学习谚语等。
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的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本意,所以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通常包括谐音类、喻事类、喻物类、故事类。
对联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与孟昶。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巧学妙记怎样理解歇后语歇后语可以分成四种类型,掌握了它的组成和形式,我们就能很快地领悟它所表达的意思了。
1.谐音类如:两个狐狸打架——一派胡(狐)言2.喻事类如:茶壶煮饺子——有嘴道(倒)不出3.喻物类如:蚕豆开花——黑心4.故事类如:和孙猴子比跟头——差着十万八千里《名诗句、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对联》考点题型全解考点1 名诗句例1 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景物的诗句。
(小升初语文)古诗、成语、对联、谚语、歇后语积累测试题
![(小升初语文)古诗、成语、对联、谚语、歇后语积累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5dd1269469eae009591becb4.png)
佛山协同(国际)学校2018学年下学期小升初专项练习名言警句班级:姓名:1-4年级书中:1.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3.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
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4.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莎士比亚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
——伊索5.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读书万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6、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
——《古今贤文劝学篇》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8.身怕不用,脑怕不用。
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心二意,一事无成。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9.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林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0.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文天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
——鲁迅11. 火心要空人心要实黄金失去可再得,名誉失去难挽回12. 人心齐,泰山移。
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水涨船高,柴多火旺。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一块砖头砌不成墙,一根木头盖不成房。
一根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古今贤文·合作篇(上)》13.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14.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成语、名言、俗语、诗词中的哲理
![成语、名言、俗语、诗词中的哲理](https://img.taocdn.com/s3/m/e2457721ccbff121dd3683ec.png)
成语哲理选择题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 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A 唯物主义B 本位主义C 经验主义D 教条主义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A 画家的创作灵感B 文与可的美术天赋C 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D 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 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D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①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③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④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A ②③④B ③④C ③D ④6、“望梅止渴”说明了()①望梅确实能解渴②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③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④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A ①②B ①②③C ②③D ②④“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7、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A 物质的作用B 意识的作用C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D 实践的重要性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
因为()A 意识不能代替物质B 物质可以代替意识C 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D 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③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④意识决定于物质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②③④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A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B 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C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 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
俗语成语中的哲理测试题
![俗语成语中的哲理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af22c06d1711cc7931b7164d.png)
俗语成语谚语名句中的哲理测试题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指()A.画家的创作灵感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3.“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大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4.“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 )①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③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④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A.②④B.③④C.②③D.①④5. 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
这是因为()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6.“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③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④意识决定于物质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7. “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8.“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 )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规律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为人类谋福利D.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9. “审时度势”是说()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10. “尽力而为”符合下列哲理(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D.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11. “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是物质的正确反映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2.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 )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13.“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 )A.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B.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14.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对物质有积极的反作用C.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D.一切从实际出发15. “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16. “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①承认物质,否认运动②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③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④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⑤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⑥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A.①③④⑥B.①④⑥C.③④⑥D.①④⑤17. “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①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②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③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④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A.②③B.②④C.①②D.③④18.“丢车保帅”体现辩证法原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一般统率局部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19. “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①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④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0. 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①守株待兔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③水滴石穿,绳锯木断④物极必反⑤墨守成规⑥吃一堑长一智⑦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⑧失败为成功之母⑨断章取义⑩统筹兼顾A.②③⑦B.④⑤⑥⑧C.①⑨⑩D.③⑥⑨21. 上题中的说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C.①⑤⑨ D②⑧⑩22.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 复习专题 小升初古诗、名言警句练习题(含答案) 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 复习专题 小升初古诗、名言警句练习题(含答案) 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dfee0c37de80d4d8d15a4ff6.png)
古诗、名言警句、俗语综合练习一、《论语》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5、子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子曰:“由,诲女知之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8、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
”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0、子曰:“,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11、子曰:“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1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
”13、子曰:“,必先利其器。
”1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5、子曰:“君子喻于义,。
”1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子曰:“智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18、子曰:“,小人长戚戚。
”19、子在川上曰:“,不舍昼夜。
”20、子曰:“,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二、古诗(一)蕴含哲理的名句1、纸上得来终觉浅,。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2、不畏浮云遮望眼,。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3、,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宋·苏轼4、会当凌绝顶,。
——《望岳》唐·杜甫5、?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宋·朱熹6、山重水复疑无路,。
——《游山西村》宋·陆游7、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梅》宋·卢梅坡8、,各领风骚数百年。
——《论诗》清·赵翼(二)关于送别的名句4、洛阳亲友如相问,。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5、,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唐·李白6、衰兰送客咸阳道,。
成语、名言、诗文、俗语中哲理选择题20181127
![成语、名言、诗文、俗语中哲理选择题20181127](https://img.taocdn.com/s3/m/55abb3c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9.png)
成语、名言、诗文、俗语中哲理选择题20181127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A、物质的作用B、意识的作用C、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D、实践的重要性3、“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③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④意识决定于物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4、“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
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A、意识能够对物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B、人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规律为基础5、“智子疑邻”告诉我们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6、“杞人忧天”错在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7、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①不忘初心,奋发有为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③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8、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①滴水穿石②物极必反③刻舟求剑④断章取义⑤墨守成规⑥浅尝辄止⑦统筹兼顾⑧固步自封A、①②⑥⑦B、③④⑤⑥⑧C、①③④⑤⑥D、③④⑤⑥⑦9、“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①否认了物质的存在②背离了物质的运动规律③离开了物质空谈运动④静止地看问题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10、“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11、“舍卒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12、“怨天尤人”错在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13、“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歌 ,骆驼照相充满魅力据此回答3—4 题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选编:江西省赣县中学北校区 叶苑松第一部分 名言警句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 . 你是骆驼 , 就不要去唱苍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一条河流 . ”他的学生克拉底则说 一条河流 . ”据此回答1— 2 题 1. 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a .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的运动性c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的绝对运动 2.克拉底的观点 ()a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 确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c .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止,肯定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b .肯定了物质 d .夸大了物质b .正d .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3. 上述这句话是一个( )a .唯心主义命题b .乐观主义命题命题 d .唯物主义命题4. 上述这句话同时启示我们( )a .一个人要成才,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死有命,富贵在天c.要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从自己的思想出发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基础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据此回答5. 从哲学上看,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指的是(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6. 上述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告诉我们( )a.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四、某同学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者未必赤,近黑者未必黑.”据此回答7—8题7. 上述材料中该同学( )a. 看到了外因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作用大了内因的决定作用c .悲观主义b .生d.解5—6 题)b.d.b.认识对d. 实践是可老师认为“近b.夸c. 承认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关系d. 确认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8. 根据上述材料, 该老师( )a. 否认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b. 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惟一因素c .认为外因和内因在事物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d. 认为外因和内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五、“天下皆贫我独富,我富也贫;天下皆富我奕富,此为真富”据此回答9—11 题9. 上述观点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属于()a. 唯心主义b. 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d. 辩证法10. 从经济生活角度看,这种观点主要说明了( )a. 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b.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c .我国目前的生产水平较低 d.我国贫困人口仍然较多11. 这种富裕观说明的哲学原理是( )a. 贡献和索取是密切联系的 b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统一的c.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d. 理想与现实是相互转化的六、古人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 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 则易者亦难矣. ”据此回答12 —13 题12.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 在一定条件下, 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b. 难易转化是必然的,难会变易,易会变难C.矛盾是既对立又排斥的统一d. 认真学习,不懂的知识便懂了.13. 上述材料主要坚持了(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 d.统一的观点七、“乱极则治,暗极则光,天之道也. ” “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到. ”据此回答14 —15 题14. 这两句名言共同反映了( )a.发展变化的观点b.矛盾特殊性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 矛盾普遍性的观点15. 这两句名言的区别在于( )a. 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统一b. 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统一,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对立c. 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d.前者强调了抓主要矛盾,后者强调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八、“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 ”据此回答16—17 题16.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强调了()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 知识对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c .实践与知识二者同等重要 d.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7. “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强调了()a. 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b.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c .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正确指导 d.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能动性的活动九、雷锋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焦裕禄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徐虎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做到“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吴金印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扑下身子,一门心思为老百姓谋利益” . 据此回答18—19 题18. 上述四位英雄模范的人生价值体现了 (a.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利益 贡献比精神贡献更重要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d.远离金钱 ,反对享乐主义 19.从上述这四位典范的身上 ,我们应得到的启示是 ()a. 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就不能讲个人利益b. 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从事发挥个人特长的职业c. 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多为他人创造物质财富d. 要使自己的人生放射光芒,必须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十、德国伟大的思想家和剧作家歌德说 : “你若要喜欢你 自己的价值 ,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据此回答 20—21 题 20.歌德的这一思想表明 ( )①个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统一的 ②个人对社会的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统一③个人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 ④个人贡献是自我价值的基本标志d. ②④⑤b.物质 的自我价值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和条件⑤为社会做出a. ①②③④⑤b. ②③④⑤c. ①③⑤21. 对上述两个“价值”的认识正确的有 ( 生价值 , 后一个指社会价值c.前一个指自我价值,后一个指社会价值 d.前一个指精神价值 ,后一个指物质价值十一、马克思说 :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辛 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 ,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 ”据此回 答 22 —23 题22. 从辩证法角度看 ,上述名言告诉我们 ( )a.只有抓住机遇,才能促成事物的质变b.应看到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c.应把内因与外因有机结合起来 d.盾是普遍存在的23. 从人生观角度看 ,上述名言说明 ()a. 理想的实现离不开阶级斗争b. 理想是人生的精神动力靠艰苦奋斗 , 要付出辛勤劳动十二、“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据此回答 24 —25 题24. 对真理认识正确的是 (a.前后两个 “价值”的内涵和外延是一样的b.前一个指人c.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d.理想的实现要)b. 真理是被实践检验了的 d.真理是绝对正确 .永恒不a. 真理是科学理论正确认识c.真理是理性认识变的认识25. 德国诗人莱辛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 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一理性认识的过程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十三、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 “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据此回答26-27 题26. 对机遇的认识,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a .机遇是内因,个人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 b.聪明的人才会有机遇c .机遇是幸运,意外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d. 机遇是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27. “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是因为这种人( )a. 具有其他人不可比拟的天赋 b.具有其他人没有的优越条件c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抓住机遇d .面对失败,毫不气馁,从而特别有机遇十四、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说: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 中间是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据此回答28 -29 题28. 这一比喻告诉我们( )①理想与现实有着本质的区别②理想可以转变为现实③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④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有相对的独立性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29. 从上述材料看,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是( )a. 理想源于现实,也等于现实b.现实高于理想,理想也可以高于现实c. 理想不等于现实,也不能转化为现实d.理想源于现实,也可以转化为现实30.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 这表( 明)a .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b .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c .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d. 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31.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一俗话的哲学寓意是( )①意识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②一切事物都不信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③人只能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④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物质第一性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①③④d. ②④32. “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要从实行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要发挥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培根说: “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据此回答33—35 题33. 培根的这句话是说( )a.原因和结果没有严格的界限,可以相互转化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 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 d.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如何决定着办事情能否成功34.上述材料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a.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b.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双重性C.正确的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 d.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35 .从培根的这句话我们应得到的启示是( )a .坚持适度原则,防止向坏的方面质变 b.树立坚疋信念,准备走曲折的道路c.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d.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改造主观世界36.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正是生物 基因作用而产生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a.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直接联系着的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展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37.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把双刃剑 ,在为人类发展提供动力之 时,也为人类制造更大的悲剧提供了条件”这句话说明 (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是一分为二的38. “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 )a. 认识包括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 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c.经验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39. 旗帜的问题至关重重 ,旗帜就是方向 ,旗帜就是形象 ,就是.这体现的哲理是 ( )b. 物质决定意识 ,d.事物的变化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 正确的理论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b. 意识对事物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则起促进作用c. 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对实践起重大指导作用d.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40. “七十二溪成一瀑,合流飞落玉渊长”边诗句主要说明( )a.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和程度上的不显著的变化b. 任何事物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c.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个实实在在的过程d. 量变总能引起质变,只要有量变就一定有质变41.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包含如下哲理( )a.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b. 事物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c.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42.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代辛弃疾的这句词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矛盾是普遍存在的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参考答案1.b2.a3.d4.a5.c6.a7.c8.c9.d 10.a11.c12.a13.c14.c15.c 16.a17.b18.c 19.d 20.c21.c22.b23.d24.b25.c26.d27.c 28.a 29.d30.b31.d32.b33.c34.d35.b36.d 37.d 38.b39.a40.b41.a 42.a第二部分名言哲理1. 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