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常见虚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例, (9)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乎:于)
(10)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1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前一个“乎”,在;后 一个“乎”,比)
(1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劝学》)(乎:对) 作词尾
(78)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作连词
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
(79)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作动词
(80)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 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与 介词
可译为“和”、“跟”、“同”或“给”、“替”。例, (92)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93)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连词
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8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8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 个“于”)
(8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87)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为 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例, (5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60)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以为,认为。例, (61)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是。例, (6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例, (63)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2、引入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例, (64)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3、引入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替”。例, (65)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例, (66)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句末语气词 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例, (6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于是】,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 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
(90)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 汉语也这样用。例, (9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
(8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第二、第三 个“于”)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 与之呼应。例,
(8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复音虚词
且 作连词
1、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
(38)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让步关系或让步递进(先让步,后推进一层),可译为“尚且”、“况且”、“还”。例,
(39)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3、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但是”。例,
乎 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
(1)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2)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4)吾师道也,夫庸知wenku.baidu.com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50)诸将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史记·高祖本纪》)
3、至,至于。
(51)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复音虚词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例, (5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何】怎么样。 (53)景公问晏子曰:贤君之治国若何?(《晏子春秋》)
(25)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6)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
(27)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8)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
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表示被动。例, (5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复音虚词“所以” “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 的。例, (57)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原因)
(5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表手段)
何 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例,
(23)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4)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 阳楼记》)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翻译时,“何”后置。
(19)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作代词
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 (20)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复音虚词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例, (2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22)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47)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
(48)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
(4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
所 作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 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所……的地方”等。例,
(5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55)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的格式
(2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30)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3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 道难》)
(3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通“呵”
(8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用作名词
(82)留待作遣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于 用作介词
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 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 等。例, (83)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

语气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例,
(68)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69)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
(70)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喝问。例, (3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谁何:呵问他是 谁,意思是检查盘问) 复音虚词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例 (34)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 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35)臣舍人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例, (36)无何,见宫殿数十所。(《山市》) 【何乃】译为“怎能”。例, (37)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16)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
(1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1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
译为“……的样子”。例, (1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1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乃 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例
(15)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吗”。例,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例,
(7)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滕王阁序》)
(8)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介词
(4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复音虚词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译为“况且”、“再说”。例, (4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45)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若 作动词
像,好像。例, (4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
(40)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4、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例,
(41)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 作副词
一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二可译为“暂且”、“姑且”。例, (42)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例,
(7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5、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
(7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复音虚词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例, (73)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74)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因 用作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 借”、“经过”、“通过”。例,
(75)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
(76)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77)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