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帝的年号有什么代表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号

年号,是我国古代史上封建帝王为了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同时,它也是一个

封建或割据政权的标志和象征。因此,自汉武帝时采用年号起,历朝历代帝王或分裂割据者、农民起义首领基本上都取一个或数个年号,表示正统,图个吉利祥瑞。沿袭到清末,采用过的年号约八百多个,历时2500多年。

汉武帝以前没有年号,以帝王的年次纪年,史书记载时则连同帝号合称。比如周宣

王元年、二年、三年,鲁隐公元年、二年、三年等,一直延续到出皇帝位,下一嗣王即位或改朝换代新帝即位,则用嗣王或新帝的年次纪年,称元年、二年、三年等。

年次纪年到了汉代,特别是汉文帝、景帝时期有所变化。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前十

六年用年序纪年,称元年、二年……十六年;后七年,即第十七年起,改称后元年、后二年……后七年。景帝在位十六年,前七年称元年、二年……七年;后六年称中元年、中二年……中六年;最后三年,称后元年、后二年、后三年。后三年正月景帝死,武帝即位。这种现象,史称"改元"。

有史以来,自"帝号纪年"或曰"王位纪年"起,帝王在位期间没有"改元"现象,"改元"自文、景始。文帝在位一次改元,景帝在位两次改元。

改元的原因,盖如《汉书·文帝纪》所说:"十六年秋九月,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令天下大酺,明年改元。"

汉代方土方术盛行,深信纬迷信和天谴天瑞,因此在"间者(指前十六年)数年比不

登,又有水早疾疫之灾,朕甚忧之"的情况下,汉文帝于十六年九月得到玉杯,且上刻有"人主延寿"词语,认为时来运转,吉利祥瑞,便命令天下臣民大玲T宜群饮庆贺,拟定明年改元。张晏注亦云:"新坦平候日再中,以为吉祥,故改元年,以求延年之祚也。" 这就是改元的原因。

不过,文、景二帝改元,本只改元年,没前元、中元、后元字样,这前、中、后是

后人为了区分放、中、后而加的。文、景二帝初改元,只改称元年,按年次往下纪,与后来的改元不同。因为后来改元是已有年号,所谓改元实质上是改年号。

称年号自汉武帝始。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共有11个年号,前六个年号,每六年一换;后四个年号,每四年一换;最后一个年号仅二年。他第一个年号名建元,颜师古于《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下注曰:"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实际上,武帝亲定的年号是其在位三十一年的"元封",下诏书"以十月为元封元年"。这是汉初因秦制,以十月为岁首。据史家考定,元封前五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等都是追加的。因此应该说,我国古代历史上年号起于"元封"。

年号起于汉武帝"元封",建立年号的原因和意义何在?据《史记·十二·武帝纪》记载:"其后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长星见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兽曰元狩云。"即建立元年、取年号应以天瑞来命名。所谓天瑞是天体自然降临的祥瑞物,长星(慧星)现,故命年号叫元光;郊得一角兽(白麟),因改元叫元狩。

年号的拟定,均选吉利样瑞词语,一般选用两个字。如东汉章帝年号建初、元和、

章和;晋武帝司马炎年号泰始、咸宁、太康、太熙等等。也有四字的,如唐武则天年号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宋太宗赵光义年号太平兴国等等。个别也用六个字的,如西夏白躁傧瞿旰?天授礼法延柞",西夏惠帝赵秉常年号"天赐礼盛国庆"。年号

没有超过六个字的.因年号过长不便称谓。

年号的改变也叫改元,改元有除旧布新之意。一帝多号,因某种情况需要或获天瑞

改元,如汉武帝见长星现,改号元光,获得白麟,改号元狩;获得宝鼎,改号元鼎等。改朝换代均需改元,加唐高祖李渊灭隋改隋炀帝杨广大业十四年为唐武德元年;明太祖

朱元璋灭元朝改元惠宗妥懽贴睦尔的至正二十八年为明洪武元年。嗣君继位也须改元,

如东晋明帝司马绍继位改元帝司马睿永昌二年为太宁元年;南宋端宗赵昰继位改共帝赵

显德佑二年为景炎元年。像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及恭帝柴宗训继位均沿用太祖郭威年号显

德的极少。

因此,可以说年号是历代一个正统王位、皇枚的标志,有了年号就有了正统王位、

正统皇权,否则就失之。比如历代番国奉行某皇帝的正朔就是一个明证。所谓"奉正朔"

,就是奉行某皇帝的年号纪年。如三国的以谁为正统,陈寿《三国志》以三国并列,各

用各的年号纪年纪事,而习凿齿《汉晋春秋》则认为蜀为汉朝偏安,以蜀为正统。东晋

十六国前凉张轨,因对晋称臣,奉行晋的年号纪年,西域出土竹简上书有"建兴十八年"

字样。"建兴"为西晋愍帝司马业的年号,"建兴"只有五年,盖道途阻隔,前凉不知晋已

南迁,此时已是东晋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说明奉正朔、用年号纪年的严肃性,奉

行到底,不敢越雷池一步,反之就是叛逆。

年号,从它本身来说原是小事,仅为纪年方便的名号,然而就它产生的背景、条件

,在历史上的作用等而言,可就复杂了。研究历史、整理古籍等不得不注意,同时也是

一般人应具备的常识。

年号纪年,原是我国古代史上特有的产物,在记载史事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仍

然断断续续不十分方便。建国后,我国正式采用公元纪年,历史上的年号纪年也可用公

元对照,时间前后概念清楚。

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也是时代的标志。“纪元”亦称建元,是纪录年度之始。西汉以前,一个皇帝无论时间长短,都是既不改元,又无年号,一元到底,概称XX帝的XX年。王号纪年比年号纪年方便一些。彼时,承袭王位者,也只采用王号纪年,不建年号,如周惠王元年。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帝王们出于政治的需要,便逐渐改变了纪年的方式。我国历史上正式改元是从汉武帝开始。正式建立“年号”作为制度传袭下来,则在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年号实行后,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要重建“年号”,即称为改元,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为止。辛亥革命后,所用的民国岁次和袁世凯的“洪宪”仍留有年号的遗迹。

我国历代各朝所定的年号,为了称谓之便,大多以两个字命名,如汉初建、晋永和、唐贞观、宋元嘉、明万历等等。但也有很少数是三个字、四个字以至六个字的。三个字年号是从公元9年王莽的“始建国”开始的。之后的还有“中大同”和“中大通”等。四个字的年号就不少了,如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唐代武则天称帝后采用的“天册万岁”、“万岁通天”,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还有六字年号,如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惠宗“天赐礼盛国庆”等。

封建帝王年号在用词上是十分考究的,总要经过反复筛选,采撷吉祥字眼,多用“大、太、应、元、天、中、永”等字开头。因此历史上历代年号的采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复现象,如用“建武”作年号的有7个;“建兴”有11个;“太平”做年号的达9个之多;另外“中兴”、“永和”、“永平”、“永兴”、“建和”、“建平”,这些年号就分别各有6个皇帝使用过。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历史知识,有的是有意追慕摹仿前朝,因而导致年号重复。

先看庙号

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