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帝的年号有什么代表意义

合集下载

清朝十二帝各自的年号都有什么含义

清朝十二帝各自的年号都有什么含义

清朝十二帝各自的年号都有什么含义年号,是我国古代皇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时首创年号,此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年号。

自汉武帝开始,很多皇帝在位时都有一个或多个年号不等,像武则天在位15年一共使用了17个年号。

明朝朱元璋继位后,规定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清承明制,每个皇帝也是一个年号,但是明清各有一个皇帝(明朝的明英宗朱祁镇和清朝的皇太极)他们分别有两个年号。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时候称呼清朝皇帝的时候都直接以年号来称呼他们。

那么他们的年号各有什么含义呢?努尔哈赤天命,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年号。

努尔哈赤于1616年在关外称帝,自称“受命于天”,所以定年号为“天命”。

努尔哈赤虽是关外满人,但是他通晓汉文,曾经被明朝封为龙虎将军,可见他受汉文化影响之深。

天聪,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一个年号,是皇太极称帝之前的年号,天聪取“天赋聪明”之意,代表他自己才是正统。

崇德,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二个年号,是皇太极称帝后的年号,取“崇尚德化”之意,反映出皇太极称帝之后的执政理念。

顺治,是清世祖福临的年号。

清朝建立后,雄心勃勃,意图入关,统一中原。

福临入关后就是按照这一目标执行的,“顺治”便反映出清人的这一理念,顺有顺利之意,治有治理之意,顺利就是“顺利治理”的意思。

康熙,是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康有安宁之意,熙有兴盛之意,康熙意“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

康熙皇帝雍正,是清世宗胤禛的年号,胤禛当初被封为“雍亲王”,之所以取“雍正”这个年号,要表达的意思就是“雍亲王得位正,为君正”的意思,一次来强调自己皇位的正当性。

乾隆,是清高宗弘历的年号,乾隆继位后,将大清推向了顶峰,乾表示天,隆表示昌盛,乾隆的意思就是“天道昌隆”,反映了乾隆帝弘历的治国理念。

嘉庆,是清仁宗颙琰的年号,颙琰在继位之前被封为嘉亲王,庆有庆祝的意思,嘉庆的含义便是“嘉亲王即位,国泰民安,普天同庆”。

道光,是清宣宗旻宁的年号,有“大道光辉”的意思。

道光皇帝咸丰,是清文宗奕詝的年号,咸有“普遍,都”的意思,丰有“富足”的意思,咸丰皇帝即位的时候,清朝已经处于内外交困之际,咸丰的意思就是“普天之下,百姓富足”,同时也反映了渴望百姓安康的愿望。

年号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

年号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

年号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年号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时间计算方式,是中国历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历史上,共有数千个年号,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

年号的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可以说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问,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年号的知识点总结。

一、年号的定义和起源年号是指一个朝代所使用的年份记号,通常由皇帝亲自制定,也有时是供奉和臣子共同草拟而成。

年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源于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开始使用武帝元年作为年号,至此,年号正式进入中国历史舞台。

二、年号的作用年号不仅是对于当时的皇帝而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对于后世铭刻历史的纪念,代表着这段历史的特殊意义和象征。

年号一般是在皇帝继位之后立即发布,以表示皇帝统治时期的纪念,同时也方便后人对于历史的了解和追溯。

三、年号的命名规则在中国历史上,年号的命名规则很多,有按顺序命名的,有根据历史大事命名的,也有根据皇帝任性起名的。

其中最为常见的方式是按顺序命名,即新的一年号必须与上一个年号相比有所不同,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大明”、“永乐”、“嘉靖”等。

四、年号的转换和计算在具体运用年号的时候,需要采用一定的转换和计算方法。

例如,将公元纪年转换成年号要遵守中国时代历史年表所规定的起始年份,例如从建国前纪年过渡到建国后,则需从公元1949年开始算,然后查找历史年表,找到公元1949年对应的公元纪年和它所对应的年号,最后才能得出准确的年号。

五、年号的传承年号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因此在传承上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过去,年号的传承依据的是皇帝的血脉关系,即前任皇帝的亲苗继位才能使用前任皇帝的年号。

但在现代社会,不再以皇帝血脉关系为传承标准,而是以历史意义和象征意义为依据来传承使用年号,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都有年号。

综上所述,年号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种时间计算方式,包含了丰富的知识点,例如年号的定义和起源、作用、命名规则、转换和计算、传承等。

古代皇帝选择的年号有什么特点?

古代皇帝选择的年号有什么特点?

古代皇帝选择的年号有什么特点?展开全文年号是帝王纪年,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表示年份),也是皇帝执政的理想所在。

一般由皇帝发起。

当然,在清朝,年号大多由先帝钦定,或议政王大臣会议和辅政大臣商定。

历代帝王遇到新君登基、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大家把记录年代的开始之年称为“纪元”,改换年号(或帝王纪年时代改称元年)叫做“改元”。

最早使用年号的汉武帝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

而至明清二朝帝王,大多一帝一年号。

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明英宗有两个年号,先是正统,后复辟改元天顺;清太宗也有天命、崇德两个年号。

皇帝的年号,是带有鲜明的政治意义的。

就拿清代的年号来说,各自带着皇帝的梦想。

清太祖努尔哈赤年号曰“天命”,即天命所归。

清太宗皇太极第一个年号“天聪”,为天赋聪明之意,后来,他改变四贝勒同朝执政,加罪其他三贝勒,权力集于一身,成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故而学习汉人制度,改汗称帝,改元“崇德”,即崇尚德化,以德治天下。

清世祖福临年号“顺治”,其继位也经历了一场宫斗,最后以多尔衮的妥协而告终。

福临登基,多尔衮摄政,出现国有二主的局面,但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那就是“治国顺利,实现华夏统一”。

康熙晚年画像清圣祖玄烨年号“康熙”,即“万民康乐安宁,天下兴盛”之意。

清世宗胤禛年号“雍正”,以示“雍亲王得位正、为君正”,以此强调自己继承皇位的正统性、合法性。

清高宗弘历年号“乾隆”,意思是“天道昌隆”。

清仁宗颙琰的年号“嘉庆”,是乾隆六十年九月宣示“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

颙琰虽在乾隆三十八年被密建为皇储,乾隆五十四年才被封为和硕嘉亲王。

清宣宗旻宁年号“道光”,取“大道光辉”之意。

但最后十年,道光苟安姑息,得过且过,没有任何学习西方,振兴王朝的措施。

他以光辉之名,把中国带进了黑暗之路。

清文宗奕詝年号“咸丰”,期待一雪前耻,实现“普天之下,丰衣足食”。

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呼有何意义呢?

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呼有何意义呢?

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呼有何意义呢?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呼有何意义呢?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4、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

清朝各代的年号都是啥意思

清朝各代的年号都是啥意思

清朝各代的年号都是啥意思清朝从立都北京到最后灭亡,一共经历了十位皇帝,每位皇帝都有一个年号,而每一个年号都有一个含意。

啥含意?还别说,水挺深的,你要是好好琢磨,能从中看出清朝兴亡来。

满清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年号是“顺治”。

用这个年号,是因为满人刚刚入主中原,担心汉人不服,所以满人希望汉人能顺顺当当地让满人治理。

顺,是顺利,治是治理。

两个字合起来,就是顺顺当当地治理。

顺治之后是“康熙”,用这个年号,是因为满清入关已经十多年了,虽然汉人还没有完全臣服,但满人基本在中原站住了脚,大部分反清势力也都镇压了,满人希望能平平安安地过太平盛世。

康是安宁,熙是兴盛。

俩字合起来,有“四方安宁,天下兴盛”之意。

康熙之后是“雍正”,用这个年号,是因为康熙活着的时候,“九子夺嫡”闹得很厉害,雍亲王最后当了皇帝。

这个皇帝当得是不是名正言顺?朝野上下都持怀疑态度。

所以,雍亲王继位后,就以“雍正”为年号,意思是“雍亲王为君正”,告诉天下,咱这皇帝当得光明正大,没有邪的歪的。

可往往事情是越描越黑,他越说“雍正”,人们越怀疑他这个皇上来路不正。

雍正之后是“乾隆”,用这个年号,是因为天下经过康熙、雍正治理,基本把老百姓治服了,汉人也不跟满人叫劲了,开始踏踏实实过日子。

这样一来,国家就出现了相对稳定局面。

皇上一高兴,就以“乾隆”为年号,乾是天,隆是昌隆,合起来意思就是“天道昌隆”。

乾隆之后是“嘉庆”,用这个年号,是因为继位的皇帝在享受“康乾盛世”的果实,天下太平,什么事儿没有,他当了皇上,心里高兴,也想让天下百姓跟他一起高兴,弄不好各地还得搞搞庆典啥的,戏子们还得在台上唱:“今个儿老百姓呀,真呀真高兴!”这样一来,“嘉庆”就不难理解了,意思是“嘉亲王即位,普天同庆”。

嘉庆之后是“道光”,用这个年号,是因为清朝从嘉庆朝就开始衰败,到了智亲王继位的时候,衰败的速度更快,再加上连年灾害,老百姓衣食无着,许多地方出现了路上不见人的凄凉景象。

“道光”正好反映了这一现实,即“大道光光”,看不见一个人。

年号,庙号,谥号都有什么不同?

年号,庙号,谥号都有什么不同?

年号,庙号,谥号都有什么不同?年号是帝王用以纪念的名号,而庙号和谥号都是当一个人死后,对他做出的一生的评价。

庙号和谥号的区别,在于庙号只用于帝王,而谥号可以用作帝王、后妃、大臣。

以下是年号、庙号、谥号各自的简介:1、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

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

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君臣朝野为之瞩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肠,绞尽脑汁。

2、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

庙号制度被废止。

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3、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

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扩展资料: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

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

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一世一元),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

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正统,天顺),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夺门之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

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祺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年号百科——精选推荐

年号百科——精选推荐

中文名类 别解 释起 源目录[nián hào] 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始创年号元狩,并追建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

此后形成制度。

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皇登基,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新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起一个新的年号。

年号,作为五千年的中华帝国时代中国皇帝的专有产物,伴随着现今文明社会,早已成为历史,但年号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是中国历史中的精神文化遗产。

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藩属国,通常会延用天朝年号,如朝鲜、琉球为中国藩属时,亦用中国帝王年号,是一种对天朝效忠的表现。

以古代朝鲜为例,明朝亡之后,除与清朝文书往来,内部官方文书俱用明朝年号,改用中国干支或国王在位纪元,至于民间仍有坚持采用崇祯年号者,甚有直到崇祯三百余年者,与郑氏一直采用明朝永历年号,极为相似。

西汉另见:前元、中元和后元年号起讫时间使用时间备注汉武帝(在位:前141年—前87年)建元前140年—前135年6年 元光前134年—前129年6年 元朔前128年—前123年6年 元狩前122年—前117年6年 元鼎前116年—前111年6年 元封前110年—前105年6年 太初前104年—前101年4年 天汉前100年—前97年4年 太始前96年—前93年4年 征和前92年—前89年4年又作延和后元前88年—前87年2年此年号有争议,有人认为可能不是年号,详见本年号条目正文编辑年号概念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1 历史意义2 藩属沿用3 历代帝王年号▪ 西汉▪ 新朝▪ 东汉▪ 曹魏▪ 季汉▪ 孙吴▪ 西晋▪ 东晋▪ 前赵▪ 成汉▪ 前凉▪ 前燕▪ 后燕▪ 前秦▪ 后秦▪ 西秦▪ 后凉▪ 南凉▪ 南燕▪ 西凉▪ 胡夏▪ 北燕▪ 北凉▪ 翟魏▪ 代国▪ 西燕▪ 刘宋▪ 萧齐▪ 萧梁▪ 南陈▪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朝▪ 唐朝▪ 武周▪ 唐朝▪ 燕国▪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北宋▪ 南宋▪ 辽朝▪ 金朝▪ 元朝▪ 北元▪ 明朝▪ 南明▪ 清朝历史意义编辑藩属沿用编辑历代帝王年号编辑始元前86年—前80年7年 元凤前80年—前75年6年 元平前74年1年七月汉宣帝即位沿用汉宣帝(在位:前74年—前49年)本始前73年—前70年4年 地节前69年—前66年4年 元康前65年—前61年5年 神爵前61年—前58年4年 五凤前57年—前54年4年 甘露前53年—前50年4年 黄龙前49年1年 汉元帝(在位:前48年—前33年)初元前48年—前44年5年 永光前43年—前39年5年 建昭前38年—前34年5年 竟宁前33年1年六月汉成帝即位沿用汉成帝(在位:前33年—前7年)建始前32年—前28年5年 河平前28年—前25年4年 阳朔前24年—前21年4年 鸿嘉前20年—前17年4年 永始前16年—前13年4年 元延前12年—前9年4年 绥和前8年—前7年2年二年四月汉哀帝即位沿用汉哀帝(在位:前7年—前1年)建平前6年—前3年4年二年六月改元太初元将,同年八月又改回建平二年太初元将前5年1年又作太初元寿前2年—前1年2年或作元受,二年九月汉平帝即位沿用汉平帝(在位:前1年—5年)元始1年—5年5年居延汉简中这个年号被用至元始二十六年汉孺子(在位:6年—8年十一月)居摄6年—8年3年这时王莽摄政,代行皇帝,可能不是年号初始8年11月­8年11月仅1个月或作始初新朝年号起讫时间使用时间备注王莽(在位:8年—23年)始建国8年—13年6年或作建国,有人认为不是年号,仅表示建国的含义天凤14年—19年6年也作始建国天凤上戊、始建国天凤地皇20年—23年4年也作始建国地皇上戊、始建国地皇年号起讫时间使用时间备注更始帝(在位:23年—25年)更始23年—25年3年 更始至东汉初建立的各政权年号年号起讫时间君主使用时间备注朝代汉复23年—34年隗嚣12年又作复汉、朔宁。

历代帝王的年号都有什么含义?

历代帝王的年号都有什么含义?

历代帝王的年号都有什么含义?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创建年号“建元”,这是中国第⼀个年号。

汉晋隋唐的帝王年号多来⾃《周易》在公元纪年法没有通⽤以前,中国古代以帝王纪年法纪年,即以帝王在位的年数来纪年。

⽐如周宣王元年,鲁隐公三年等等,这在夏、商、周、秦四朝及西汉前期最为常⽤。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创建年号“建元”,这是中国第⼀个年号。

从此,中原帝王便开始普遍使⽤年号纪年,不再使⽤帝王纪年法。

汉代,皇帝常以《周易》⾥的“元”定年号。

汉武帝⽤过的⼗⼀个年号中,有七个带“元”字;汉昭帝以“始元”、“元凤”、“元平”为年号;汉宣帝⽤过“元康”;汉元帝⽤过“初元”;汉成帝⽤过“元延”。

东汉还出现了“元和”、“永元”、“元兴”、“元初”、“元嘉”等年号。

“元”在《周易》“乾卦”六⼗四卦中的第⼀卦中,居于⾸位,意为开始。

泰始,是西晋第⼀个皇帝司马炎的年号,他希望⾃⼰开启的时代是“天地交泰”。

后来,司马炎⽤新年号“咸宁”,出⾃乾卦“彖传”:“⾸出庶物,万国咸宁。

”意思是《周易》以象征天的乾卦为⾸,王者践⾏天道,天下万国皆得安宁。

隋炀帝取年号为“⼤业”,语出《周易》:“显诸仁,藏诸⽤,⿎万物⽽不与圣⼈同忧,盛德⼤业⾄矣哉!富有之谓⼤业,⽇新之谓盛德。

”王者的仁爱之⼼,可使其恩泽普施于天下万物,此称“盛德⼤业”。

唐代⼏乎每任帝王的年号也都与《周易》有关。

唐太宗只⽤过⼀个年号“贞观”,出⾃于《周易》。

贞的含义是“正”,⼈事吉凶与治道盛衰,都决定于能否⾏正道。

“贞观”就是以正道治理国家。

观”就是以正道治理国家。

唐太宗为政,确实做到了正道⽰⼈,最终实现了“贞观之治”。

“咸亨”是唐⾼宗年号,语出坤卦“彖传”:“含弘光⼤,品物咸亨”;唐睿宗年号“⽂明”,语出乾卦:“见龙在⽥,天下⽂明”;年号“太极”,语出“是故易有太极,是⽣两仪”;唐⽞宗年号“先天”,语出乾卦:“夫⼤⼈者……先天⽽天弗违,后天⽽奉天时。

”另外,唐肃宗年号“⼲元”、唐代宗年号“永泰”、唐德宗⽤年号“贞元”、唐顺宗年号“永贞”、唐⽂宗年号“太和”“开成”、唐宣宗年号“⼤中”、唐懿宗年号“咸通”、唐昭宗年号“乾宁”“天佑”,均出⾃《周易》。

汉朝历代帝王年号表

汉朝历代帝王年号表

汉朝历代帝王年号表
摘要:
一、汉朝历代帝王年号表简介
二、汉朝历史背景及帝王概况
三、汉朝历代帝王年号及其影响
四、年号制度在汉朝的重要性
五、汉朝年号表的启示与意义
正文:
汉朝历代帝王年号表是对汉朝历史上使用的年号进行整理和汇总的表格,它记录了从汉朝建立至灭亡期间,历代皇帝在位时的年号及其使用时间。

通过这个年号表,我们可以了解汉朝历史上皇帝更迭、政治变革以及社会发展的脉络。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有28 位皇帝。

汉朝帝王在位时使用的年号,不仅代表了他们在位的时间,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风貌。

例如,汉武帝在位期间使用的年号“元狩”、“元鼎”等,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和拓展疆土的决心;而汉昭帝时期的“昭宣中兴”,则展现了他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复苏和振兴。

年号制度在汉朝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汉朝,年号不仅是一种纪年方式,更是一种政治象征。

皇帝在位时所使用的年号,往往代表了他们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

同时,年号还可以用来宣传皇帝的功德,塑造皇帝的形象,从而巩固政权。

因此,汉朝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年号的使用。

汉朝历代帝王年号表对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汉朝历史具有重要启示和意义。

首先,通过年号表,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汉朝历史上皇帝更迭的情况,从而更好地把握汉朝历史发展的脉络。

其次,年号表中的年号名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风貌,为我们研究汉朝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最后,年号表展示了年号制度在汉朝的重要性,对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具有参考价值。

历代皇帝的年号有什么代表意义

历代皇帝的年号有什么代表意义

汉太宗 文皇帝 刘恒 开国皇帝高祖刘邦庶五子 西汉第五代皇帝
晋太宗 简文皇帝 司马昱 开国皇帝中宗司马睿少子 东晋第八代皇帝
成汉太宗 武皇帝 李雄 益州牧李特第三子 成汉开国皇帝
前凉太宗 成王 张茂 开国国王高祖张寔弟 前凉第二代国王
前秦太宗 高皇帝 苻登 世祖苻坚族孙,苻敞子 前秦第六代皇帝
字样。"建兴"为西晋愍帝司马业的年号,"建兴"只有五年,盖道途阻隔,前凉不知晋已
南迁,此时已是东晋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说明奉正朔、用年号纪年的严肃性,奉
行到底,不敢越雷池一步,反之就是叛逆。
年号,从它本身来说原是小事,仅为纪年方便的名号,然而就它产生的背景、条件
,在历史上的作用等而言,可就复杂了。研究历史、整理古籍等不得不注意,同时也是
先看庙号
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 商朝 ,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封建帝王年号在用词上是十分考究的,总要经过反复筛选,采撷吉祥字眼,多用“大、太、应、元、天、中、永”等字开头。因此历史上历代年号的采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复现象,如用“建武”作年号的有7个;“建兴”有11个;“太平”做年号的达9个之多;另外“中兴”、“永和”、“永平”、“永兴”、“建和”、“建平”,这些年号就分别各有6个皇帝使用过。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历史知识,有的是有意追慕摹仿前朝,因而导致年号重复。
以十月为岁首。据史家考定,元封前五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等都是追

浅析年号、庙号及谥号及其区别

浅析年号、庙号及谥号及其区别

浅析年号、庙号及谥号及其区别一、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与当代日本国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

一般由君主发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

此后形成制度。

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雍正皇帝等。

如先皇在年中去世,继位者仍使用当前年号,新年后改元。

如永乐二十二年七月驾崩,八月朱高炽登基,以明年为洪熙元年。

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

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

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

也有政权自己不建年号,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权的年号。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而改用民国纪年。

二、庙号庙号起源于商朝,早在商朝就已设立,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当时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祖甲)、中兴者曰“中”(中宗太戊,一说祖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

这些是最早出现的庙号。

商朝灭亡后,周朝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所以周王仅有有谥号而无庙号,再到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将庙号连同谥号一同废止,原因是庙号和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

故周朝到秦朝,庙号一度被废止了近千年之久。

汉朝时期逐渐恢复庙号制度,从此庙号一直延用了两千年之久。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

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刘邦外,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

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尤其是西汉,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严格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太宗发扬光大;世祖、圣祖、成祖重新打了天下;世宗是守成令主的美誉,但也指世系传承发生偏移;仁宗、孝宗、睿宗乃仁爱孝顺的贤主;中宗、圣宗是中兴之主;哲宗、兴宗、成宗、显宗是守成之君;肃宗有中兴意愿却没有成功,有心无力;宪宗、宣宗、景宗有功有过;宁宗过于懦弱;德宗遭遇动乱被迫逃亡;高宗由盛转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为人好玄虚;文宗文弱无能;武宗偏好武力;度宗、定宗、顺宗仅是过渡君主,影响不大;穆宗、光宗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惠宗治国无方,江山残破;僖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

年号、庙号、谥号

年号、庙号、谥号
位皇帝在位时,往往多次 改元。例如,汉武帝在位44年,用过11个年 号。也有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 号,例如五代时期后梁的“天佑”、后晋的 “天福”、后周的“显德”等。至明代,除 明英宗(年号正统)因被蒙古瓦剌部俘获, 后被送回并复辟,并改元天顺。一帝二号之 外,都是一帝一号,因此也常用年号来称呼 皇帝,例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 “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政权的年号, 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重要的标志之一。
三、谥号 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 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 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 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 质的称号。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 明,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 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古代除对帝王可 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 “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 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曾 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 渊明)等。
•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 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 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 至孝文皇帝 • 清代皇帝谥字为21字(光绪帝)或23字或25字(努 尔哈赤),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 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 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 咸丰帝的谥号为: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 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 乾隆帝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 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 恭亲王奕訢的谥号为:忠
•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 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 “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 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 “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 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中国古代年号表

中国古代年号表

中国古代年号表中国古代年号表是中国历史上用来统计年份的系统。

从古代的封建社会到明清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会为每年定下一个称号,作为该年的标识。

这些年号的内容往往与该年政治、历史、天灾人祸等等相关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年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不同的朝代中使用了不同的年号表。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年号表和相关参考内容。

一、夏商周年号表:1. 夏王朝:如义于日等。

2. 商王朝:如盘庚、祖伊等。

3. 西周:这个时期的年号以当年的春、夏、秋、冬分别对应春秋、夏秋、秋冬和冬春。

4. 东周:以季节变化为年号,如春秋、春冬等。

二、秦汉魏晋年号表:1. 秦朝:秦始皇制定了年号制度,每年名称以季节和皇帝政策相关,如始皇、二世、三世等。

2. 西汉:以皇帝年号为主,如刘邦年号为高帝、文帝等。

3. 东汉:以皇帝年号为主,如光武帝、明帝等。

4. 魏晋南北朝: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年号,如魏朝的太和、正始、嘉平等。

三、隋唐年号表:1. 隋朝:以皇帝年号为主,如开皇、仁寿等。

2. 唐朝:以皇帝年号为主,如贞观、开元等。

四、宋辽金元年号表:1. 宋朝:以政体变化和重大事件为年号,如大中、崇宁等。

2. 辽朝:以皇帝年号为主,如皇统、和龙等。

3. 金朝:以皇帝年号为主,如天会、天眷等。

4. 元朝:以皇帝年号为主,如大德、至元等。

五、明清年号表:1. 明朝:以皇帝年号为主,如洪武、永乐等。

2. 清朝:以皇帝年号为主,如雍正、乾隆等。

通过对这些年号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年号的使用不仅仅是对时间进行统计,更是对政治、社会、军事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不同朝代的年号中可以看出该时期的时代特点、政治制度、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

同时,年号也代表着一个朝代的政权更替和统治者的合法性。

新皇帝即位后,会制定新的年号以昭示天下,表明其合法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旧帝制的结束和新帝制的开始。

年号对于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研究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统计年代、制定年历和编纂司法官制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古代帝王的尊号、徽号、庙号、年号、谥号有何含义?

古代帝王的尊号、徽号、庙号、年号、谥号有何含义?

古代帝王的尊号、徽号、庙号、年号、谥号有何含义?古代帝王的尊号、徽号、庙号、年号、谥号有何含义?我们平时喜欢看电影和电视剧,经常听到“同治皇帝”“汉武帝等称呼。

那么,“同治”“武帝”就是他自己名字吗古代帝王身份比较特殊和尊贵,所以,古往今来他们的称呼也非常非常复杂,一般人根本搞不懂其中含义。

其实,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帝王的称呼主要包括尊号、徽号、庙号、年号和谥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依据其生前事迹拟定的称号。

称谥起自周代,秦朝一度中断,汉代恢复后一直延续到清代末年。

按照制度,帝王的道号由礼官议定后上报新君批准,大臣的道号则由朝廷赠予。

道号用字一般都含有特定的意义,如经天纬地曰“文”、成强睿德曰“武”,文武含有褒扬之义。

乱而不损曰“灵”、滥杀无辜曰“厉”、近内远礼曰“炀”,灵厉、都含有贬义,历史上得此恶说的有汉灵帝、周厉王,隋炀帝等。

除此之外,还有表示同情的道号。

如恭仁短折曰"哀”、慧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等。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地起的名号。

称庙号始于汉代,终于清代。

从汉代起,各朝代的第一个皇帝谥号往往太长,不便称呼,因此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

一般来说,开国的皇帝称“祖" ,后继者称“宗”,如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 ,如明朝的朱元璋称为“太祖”,第二个皇帝朱棣称为“成祖”;清朝顺治帝福临称做“世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德行尚好和建功立业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代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庙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如“康熙”就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乾隆”就是清高宗弘历的年号。

帝王称年号由汉武帝首创,用以纪年,其第一个年号为公元前140年所定的“建元”,因此公元前140年又可称为建元元年。

此后,每个朝代的每位新君即位,都要改年号,叫作“改元”。

年号庙号谥号文化常识

年号庙号谥号文化常识

年号庙号谥号文化常识
年号庙号谥号文化常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其相互交织,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唯一的文化特色。

在中国封建社会,从古至今,由帝王进行的一系列的礼仪,被当作是一种文明的标志,而这种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年号、庙号、谥号。

一、年号
历史上每一位统治者在登基后,都会发布一个独特的年号,用来标识自己的统治时代,也是对统治者的尊崇。

年号一般由两个字组成,表达一种寓意,例如“开元”(指建立新的元号)、“大定”(指大顺)、“天顺”(指天道顺)等等。

在中国,每一朝代都有自己的年号,而每一朝代统治者也都有自己的年号,用来标识自己的统治时期。

二、庙号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被尊为神明的名称。

庙号最早出现在秦朝,是对统治者死后留下的崇敬之情的体现。

庙号通常是三个字组成,如“庙号”、“神号”、“神灵号”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命名方式。

庙号的奉祀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仪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谥号
谥号是古代礼仪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皇帝死后被尊号为神明的谥号。

谥号一般由5个字组成,每个字表达一种寓意,例如“高炎宣武”(指高空中的炎光宣示武威)、“天洋烈帝”(指天洋中的烈帝)等等。

古代的谥号,不仅体现了对统治者的崇敬,也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水平。

总之,年号、庙号、谥号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是对统治者的崇敬,也是对当时文化水平的体现。

它们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发展。

古代皇帝怎么取年号?

古代皇帝怎么取年号?

新的年号多由皇帝自己命名过去用于纪年的年号,往往也是重大历史变革的标志。

自汉武帝首次使用年号之后,历代帝王无不以年号彰显其“受命于天”的使命,宣示其治国理念,寄托国泰民安、江山永固等愿望。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年号共有八百多个。

经研究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年号都与《周易》有关,或直接源于《周易》的经传文本,或由《周易》的理念衍生出来。

按历史惯例,每逢新君登基或统治期间遇到祥瑞灾异、政局变化等都要改元,即启用新的年号。

因事关重大,新的年号多由皇帝按自己的意思命名,或由大臣们先拟出几个名号,再由皇帝钦定。

如北宋熙宁末年,因王安石罢相,宋神宗决定从幕后走到前台,亲自出马主持变法。

于是下令改元,命近臣先草拟名号。

近臣草拟了三个名号呈上去,分别叫“平成”、“美成”、“丰亨”,结果宋神宗均不满意。

他批复:“成字负戈,美成者,犬羊负戈。

亨字为子不成,不若去亨而加元。

”最终把新年号定为“元丰”。

宋神宗选年号“元丰”希冀变法成功宋神宗的批复,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愿望。

就是既想成就富国强兵大业,又不想与他国发生战争(认为“成字负戈”,有战争之象);既想国运亨通又不敢用“亨”字(担心“子不成”,不利后代)。

而“元丰”二字则寄托了他想通过变法取得丰硕成果的愿望,这两个字除了文字本身的含义外,还含有《周易》的理念。

《周易》第一卦为乾卦,乾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第一个字就是“元”。

《周易》的“元”字,既有“大”与“始”的含意,又代表“善之长”,还象征“三阳开泰”、万象更新的春天。

孔子认为,“元”是乾卦“四德”(即“元亨利贞”)之首,是万物生成的根元。

如以人事比拟,“元”就是仁人君子。

“丰”则是《周易》第55卦的卦名,这一卦由八经卦的离卦和震卦组成,离卦在下,震卦在上。

“卦辞”说:“丰,亨。

王假之,勿忧,宜日中。

”“彖传”解释说:“丰,大也。

明以动,故丰。

王假之,尚大也。

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

”意思是,“丰”就是“大”,下卦是“明”,上卦是“动”,光明而充满活力,所以丰盛。

宋代年号对应的意义

宋代年号对应的意义

宋代年号对应的意义古代的皇帝选择年号,通常都选取吉祥的寓意,也就是常说的“讨个口彩”,但其中有些生僻的含义,我们现代人恐怕很难一眼看穿了,而且很多年号背后都有相关的历史背景。

经过整理,在这里将宋代在钱币上出现过的年号及其含义贴出来供大家参考。

水平有限,理解及考据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大家指正:1.太平兴国:太宗年号,这个年号意思很明显,就不多说了。

宋太祖暴死,弟弟宋太宗即位,比较蹊跷,自古以来有“烛影斧声”的传说,即宋太宗害死兄长即位,即位后有可能感到心里不踏实,害怕自己即位后天下不太平,故取“太平”作为钱文。

以上只是臆测。

2.淳化:太宗年号,“淳”字通“纯”,取“纯正”、“完美”之义;“化”字应为“造化”、“自然”的意思。

“淳化”的意思综合看应该是“美好的世界”。

3.至道:太宗年号,“至”为“最”、“至高无上”的意思,“道”这里可以理解为道家的“道”,也可以理解为“王道”。

4.咸平:真宗年号,“咸”的意思是“都”,“咸平”的意思就是“到处都太平”,即“天下太平”之义。

5.景德:真宗年号,“景”的意思是“大”,特别用来指皇帝的基业,如“景业”的意思就是“帝王大业”,“德”的意思为“仁德”。

“景德”的意思综合起来看就是“帝王的宽大仁德”。

6.大中祥符:真宗年号,“祥符”意即“祥瑞的符箓”。

据史料记载,有一天,承天门南角出现黄帛一条,上面有文字。

宋真宗闻讯后说他曾梦见神人,神人说上天会降下天书三篇,名曰《大中祥符》,应该就是这条黄帛了。

黄帛从城门上取下,上面写满了为宋真宗歌功颂德的文字。

真宗大喜,当即改元为“大中祥符”。

7.天禧:真宗年号,“禧”意即“幸福”、“吉祥”,“天禧”意即“天赐的幸福吉祥”。

根据宋人李攸写的《宋朝事实》,大中祥符九年十一月乙卯,宋真宗诏曰:'朕以献岁肇春,元辛叶吉,请真君而致洁,奉宝册以陈仪。

将伸荐信之辞,式举建元之典,其改来年为天禧元年。

'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得知,“天禧”年号与宋真宗祭天请神有关,请的神就是诏书中提到的“真君”,也即“九天司命真君赵玄朗”。

年号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年号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年号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古代历史中,年号制度被广泛采用,并且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年号制度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时间记载方式,其背后的含义和意义有着深得人心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年号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年号制度的起源中国的年号制度可以追溯到汉代。

在汉武帝时期,首次出现了“元狩”年号,自此开始了中国古代历代皇帝采用年号制度的传统。

年号源于天文历法,用来表述某一年度的状况,更是皇帝的尊崇神格和政治权威的象征。

年号的使用向官员和百姓释放了重要的信息,发挥了决策引导和社会稳定的作用。

二、年号制度在政治方面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年号制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当皇帝登基之后,制定年号成为一项非常紧急的任务,因为这将为统治者制定一条稳定的准则,作为其执政期间的时代命名。

年号制度反映了一个朝代的变化和统治者的理念,同时也为朝野的官员和百姓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年号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政治功能:1. 做为政治措施年号制度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措施。

朝代的更替并不总是和平的,因此年号的使用可以为皇帝提供必要的法治权威,同时也给了百姓一个具象化的时代概念。

这样的结果是,在朝廷的掌控下,社会秩序得以保障。

年号制度的推出,至少能够让未来的人们,在时间上理解一个朝代的变化,并且为不同的朝代制定了有序的时间线。

2. 有益于文化建设年号制度同时也对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各朝代的年号不同,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状况。

在汉代,年号的确定简洁大方,而在唐代朝代,年号制度更加丰富多彩。

历代的年号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为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表示皇帝权威在中国古代皇帝权威最高,年号制度也被视为皇帝权力的集中体现。

年号会以特殊的形式被刻在铜像或石碑上,岂凡的皇帝往往会将年号列为以后被人提及其名字的方式,这就彰显了皇帝权威的象征意义。

三、年号制度在文化方面的作用年号制度不仅在政治方面发挥了作用,在文化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年号的作用及意义

古代年号的作用及意义

古代年号的作用及意义
封建帝王设置“年号”,作用并不仅仅是纪在位之年,因为,
正式的年号,除具有纪年作用外,还有其它含义。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是汉武帝即位之初设置的“建元”(公元前140- 135 年)。

“建元”有开始的含义。

因此,颜师古说:“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


年号就其含义大分,有以下四类:
(1)记初登皇位:除汉武帝的“建元”外,还有汉昭帝的“始元”,汉宣帝的“本始”,汉元帝的“初元”,汉成帝的“建始”,汉平帝的“元
始”,新王莽的“始建国”,汉章帝的“建初”等等。

(2)记皇帝身体状况如刘朱明帝以疾久不愈,改元“泰豫”。

武则
天身体不适,改元.“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以求福;及疾稍愈,又改元“久视”。

(3)记祥瑞:如汉武帝以长星见,改元“元光”;狩得一角兽,改元“元狩”。

武则天以佛祖足迹见,大五尺.改元“大足”。

(4)记时事:如汉武帝登封泰山,改元“元封”,汉献帝自长安逃出,以为从此可保安宁,改元“建安”。

晋武帝灭吴,天下一统,改元“太康"。

高昌王曲伯雅被人篡夺王位,复辟后改元“重光”。

明英宗复辟,改元“天顺”,清穆宗时东、西太后共理朝政,改元“同治”。

此外,还有不少粉饰太平,表示国运昌盛、皇位永传的年号,如“万历”、“乾隆”、“嘉庆”、“道光”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史上封建帝王为了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同时,它也是一个封建或割据政权的标志和象征。

因此,自汉武帝时采用年号起,历朝历代帝王或分裂割据者、农民起义首领基本上都取一个或数个年号,表示正统,图个吉利祥瑞。

沿袭到清末,采用过的年号约八百多个,历时2500多年。

汉武帝以前没有年号,以帝王的年次纪年,史书记载时则连同帝号合称。

比如周宣王元年、二年、三年,鲁隐公元年、二年、三年等,一直延续到出皇帝位,下一嗣王即位或改朝换代新帝即位,则用嗣王或新帝的年次纪年,称元年、二年、三年等。

年次纪年到了汉代,特别是汉文帝、景帝时期有所变化。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前十六年用年序纪年,称元年、二年……十六年;后七年,即第十七年起,改称后元年、后二年……后七年。

景帝在位十六年,前七年称元年、二年……七年;后六年称中元年、中二年……中六年;最后三年,称后元年、后二年、后三年。

后三年正月景帝死,武帝即位。

这种现象,史称"改元"。

有史以来,自"帝号纪年"或曰"王位纪年"起,帝王在位期间没有"改元"现象,"改元"自文、景始。

文帝在位一次改元,景帝在位两次改元。

改元的原因,盖如《汉书·文帝纪》所说:"十六年秋九月,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

令天下大酺,明年改元。

"汉代方土方术盛行,深信纬迷信和天谴天瑞,因此在"间者(指前十六年)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早疾疫之灾,朕甚忧之"的情况下,汉文帝于十六年九月得到玉杯,且上刻有"人主延寿"词语,认为时来运转,吉利祥瑞,便命令天下臣民大玲T宜群饮庆贺,拟定明年改元。

张晏注亦云:"新坦平候日再中,以为吉祥,故改元年,以求延年之祚也。

" 这就是改元的原因。

不过,文、景二帝改元,本只改元年,没前元、中元、后元字样,这前、中、后是后人为了区分放、中、后而加的。

文、景二帝初改元,只改称元年,按年次往下纪,与后来的改元不同。

因为后来改元是已有年号,所谓改元实质上是改年号。

称年号自汉武帝始。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共有11个年号,前六个年号,每六年一换;后四个年号,每四年一换;最后一个年号仅二年。

他第一个年号名建元,颜师古于《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下注曰:"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

"实际上,武帝亲定的年号是其在位三十一年的"元封",下诏书"以十月为元封元年"。

这是汉初因秦制,以十月为岁首。

据史家考定,元封前五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等都是追加的。

因此应该说,我国古代历史上年号起于"元封"。

年号起于汉武帝"元封",建立年号的原因和意义何在?据《史记·十二·武帝纪》记载:"其后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

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长星见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兽曰元狩云。

"即建立元年、取年号应以天瑞来命名。

所谓天瑞是天体自然降临的祥瑞物,长星(慧星)现,故命年号叫元光;郊得一角兽(白麟),因改元叫元狩。

年号的拟定,均选吉利样瑞词语,一般选用两个字。

如东汉章帝年号建初、元和、章和;晋武帝司马炎年号泰始、咸宁、太康、太熙等等。

也有四字的,如唐武则天年号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宋太宗赵光义年号太平兴国等等。

个别也用六个字的,如西夏白躁傧瞿旰?天授礼法延柞",西夏惠帝赵秉常年号"天赐礼盛国庆"。

年号没有超过六个字的.因年号过长不便称谓。

年号的改变也叫改元,改元有除旧布新之意。

一帝多号,因某种情况需要或获天瑞改元,如汉武帝见长星现,改号元光,获得白麟,改号元狩;获得宝鼎,改号元鼎等。

改朝换代均需改元,加唐高祖李渊灭隋改隋炀帝杨广大业十四年为唐武德元年;明太祖朱元璋灭元朝改元惠宗妥懽贴睦尔的至正二十八年为明洪武元年。

嗣君继位也须改元,如东晋明帝司马绍继位改元帝司马睿永昌二年为太宁元年;南宋端宗赵昰继位改共帝赵显德佑二年为景炎元年。

像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及恭帝柴宗训继位均沿用太祖郭威年号显德的极少。

因此,可以说年号是历代一个正统王位、皇枚的标志,有了年号就有了正统王位、正统皇权,否则就失之。

比如历代番国奉行某皇帝的正朔就是一个明证。

所谓"奉正朔",就是奉行某皇帝的年号纪年。

如三国的以谁为正统,陈寿《三国志》以三国并列,各用各的年号纪年纪事,而习凿齿《汉晋春秋》则认为蜀为汉朝偏安,以蜀为正统。

东晋十六国前凉张轨,因对晋称臣,奉行晋的年号纪年,西域出土竹简上书有"建兴十八年"字样。

"建兴"为西晋愍帝司马业的年号,"建兴"只有五年,盖道途阻隔,前凉不知晋已南迁,此时已是东晋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说明奉正朔、用年号纪年的严肃性,奉行到底,不敢越雷池一步,反之就是叛逆。

年号,从它本身来说原是小事,仅为纪年方便的名号,然而就它产生的背景、条件,在历史上的作用等而言,可就复杂了。

研究历史、整理古籍等不得不注意,同时也是一般人应具备的常识。

年号纪年,原是我国古代史上特有的产物,在记载史事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仍然断断续续不十分方便。

建国后,我国正式采用公元纪年,历史上的年号纪年也可用公元对照,时间前后概念清楚。

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也是时代的标志。

“纪元”亦称建元,是纪录年度之始。

西汉以前,一个皇帝无论时间长短,都是既不改元,又无年号,一元到底,概称XX帝的XX年。

王号纪年比年号纪年方便一些。

彼时,承袭王位者,也只采用王号纪年,不建年号,如周惠王元年。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帝王们出于政治的需要,便逐渐改变了纪年的方式。

我国历史上正式改元是从汉武帝开始。

正式建立“年号”作为制度传袭下来,则在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

年号实行后,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要重建“年号”,即称为改元,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为止。

辛亥革命后,所用的民国岁次和袁世凯的“洪宪”仍留有年号的遗迹。

我国历代各朝所定的年号,为了称谓之便,大多以两个字命名,如汉初建、晋永和、唐贞观、宋元嘉、明万历等等。

但也有很少数是三个字、四个字以至六个字的。

三个字年号是从公元9年王莽的“始建国”开始的。

之后的还有“中大同”和“中大通”等。

四个字的年号就不少了,如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唐代武则天称帝后采用的“天册万岁”、“万岁通天”,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

还有六字年号,如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惠宗“天赐礼盛国庆”等。

封建帝王年号在用词上是十分考究的,总要经过反复筛选,采撷吉祥字眼,多用“大、太、应、元、天、中、永”等字开头。

因此历史上历代年号的采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复现象,如用“建武”作年号的有7个;“建兴”有11个;“太平”做年号的达9个之多;另外“中兴”、“永和”、“永平”、“永兴”、“建和”、“建平”,这些年号就分别各有6个皇帝使用过。

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历史知识,有的是有意追慕摹仿前朝,因而导致年号重复。

先看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

庙号制度被废止。

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

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

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光武帝刘秀上庙号);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

东汉另外还有几个皇帝孝和、孝安、孝顺、孝桓四帝有庙号,不过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泛滥,始于曹魏。

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通常也选择具有美好意义的字,例如太、世、高、神、圣、仁、睿、明、章等等。

从唐朝以后开始,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庙号常常为“太宗”。

如果王朝帝系发生变化,则其庙号为“世祖”或“世宗”。

但是这并不是成例,也并不是通例。

以下将中国历史上庙号为太、世的帝王简要摘列如下:汉太宗文皇帝刘恒开国皇帝高祖刘邦庶五子西汉第五代皇帝晋太宗简文皇帝司马昱开国皇帝中宗司马睿少子东晋第八代皇帝成汉太宗武皇帝李雄益州牧李特第三子成汉开国皇帝前凉太宗成王张茂开国国王高祖张寔弟前凉第二代国王前秦太宗高皇帝苻登世祖苻坚族孙,苻敞子前秦第六代皇帝宋太宗明皇帝刘彧开国皇帝高祖刘裕孙,太祖刘义隆第十一子宋第六代皇帝梁太宗简文皇帝萧纲开国皇帝高祖萧衍第三子梁第二代皇帝北魏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开国皇帝太祖拓跋跬长子北魏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开国皇帝高祖李渊次子唐第二代皇帝宋太宗至仁应运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赵光义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弟,赵弘殷次子北宋第二代皇帝辽太宗孝武惠文皇帝耶律德光开国皇帝太祖耶律阿保机第二子辽第二代皇帝金太宗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完颜吴乞买(完颜晟)开国皇帝太祖完颜阿骨打弟,完颜劾里本第四子金第二代皇帝明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朱棣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第三代皇帝清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开国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第二代皇帝再看谥号:为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