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结构

合集下载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木构架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特色,其基本构成单位是木构架,由柱、梁、枋、檩等构件通过榫卯连接而成。

这种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较大的跨度,能够满足古代建筑对空间的需求。

2. 抬梁式结构:抬梁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常见的木构架形式之一,其特点是在柱上架设大梁,再在大梁上架设较小的梁,以此类推,将重量逐层传递到柱子上。

这种结构常用于宫殿、寺庙等大型建筑。

3. 穿斗式结构:穿斗式结构与抬梁式结构相似,但其柱子直接穿过枋,不需要大梁。

这种结构常用于民居、楼阁等小型建筑。

4.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特有的构件,用于支撑屋檐和出挑的部分。

斗拱由斗、拱、昂等组成,通过榫卯连接,具有装饰性和结构功能。

5. 屋顶: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包括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

屋顶的坡度和曲线设计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能够排水和遮阳。

6. 台基:台基是中国古建筑的基础部分,用于抬高建筑,防止水淹和
潮湿。

台基通常由砖石制成,表面铺设石板或砖石。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十分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以下是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1. 木结构:中国古建筑多采用木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防震性能,也非常适合中国的气候和地质条件。

2. 斗拱结构:斗拱结构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特征,它具有牢固的支撑性能和美观的造型,由此产生的空间感也非常丰富。

3. 建筑色彩:中国古建筑的色彩大多采用红色、黄色、绿色等鲜艳明亮的颜色,这些颜色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吉祥和美好寓意。

4. 园林景观:中国古建筑往往与园林景观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宫廷建筑群和私家园林,这些园林景观非常注重景致、造型、布局等方面的完美融合。

5. 装饰工艺:中国古建筑的装饰工艺非常精湛,包括彩画、雕刻、砖雕、石雕等多种技艺,这些工艺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追求和审美理念。

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它们的建筑结构、
色彩、园林景观和装饰工艺都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现代社会,中国古建筑也成为了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

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

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
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在古代,人们注重建筑的坚固性、美观性、可持续性和适应性。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一、榫卯结构:古代中国的建筑通常采用榫卯结构,即通过凿洞、制作榫头和卯槽,将木材相互嵌合,形成稳定的结构。

这种结构具有抗震能力强、稳定性好的特点。

二、斗拱和支撑系统:古代中国的建筑常常使用斗拱和支撑系统来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斗拱是由多个石块或砖块按照特定的几何形状叠加而成,可以分散荷载并增加结构的稳定性。

支撑系统则用于支持大跨度的建筑,例如悬挑式屋檐和高屋-低庑的构造。

三、古代中国的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材和石材作为建筑材料。

木材可以灵活运用,适应各种建筑形式,而石材则用于构建建筑的基础和结构部分,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四、雕花和彩绘: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装饰和美化,常常在建筑的柱子、梁和门窗上进行雕花和彩绘。

这些装饰可以增加建筑的艺术性,体现出古代建筑师的审美追求。

五、水利工程:在古代中国,水利工程与建筑密切相关。

古代建筑师善于利用水的力量来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防洪能力。

例如,利用水的浸润力和吸水性来加固土坯墙,或者利用水的冷却效应来调节建筑的温度。

总之,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有着独特的特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这些技术不仅为古代的建筑提供了坚固和美观的外观,同时也为后世的建筑师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古建筑结构

中国古建筑结构

中国古建筑结构(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能够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

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样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

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

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采纳木构架结构,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

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几种差不多形式,并有了重檐顶。

以后又显现了勾连搭、单坡顶、十字坡顶、盂顶、拱券顶、穹窿顶等许多形式。

为了爱护木构架,屋顶往往采纳较大的出檐。

但出檐有碍采光,以及屋顶雨水下泄易冲毁台基,因此后来采纳反曲屋面或屋面举拆、屋角起翘,因此屋顶和屋角显得更为轻巧爽朗。

(三)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四)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中国古代建筑关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不。

台基和台阶本是房屋的基座和进屋的踏步,但给以雕饰,配以栏杆,就显得格外庄重与雄壮。

屋面装饰能够使屋顶的轮廓形象更加优美。

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五脊四坡,正脊两端各饰一龙形大吻,张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条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饰有九个琉璃小兽,增加了屋顶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门窗、隔扇属外檐装修,是分隔室内外空间的间隔物,然而装饰性专门强。

门窗以其各种形象、花纹、色彩增强了建筑物立面的艺术成效。

内檐装修是用以划分房屋内部空间的装置,常用隔扇门、板壁、多宝格、书橱等,它们能够使室内空间产生既分隔又连通的成效。

另一种划分室内空间的装置是各种罩,如几腿罩、落地罩、圆光罩、花罩、栏杆罩等,有的还要安装玻璃或糊纱,绘以花卉或题字,使室内充满书卷气味。

天花即室内的顶棚,是室内上空的一种装修。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二、中分——屋身墙体、木构架、斗栱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本篇介绍古建筑中分——墙体和木构架。

古建筑中分概述古建筑屋身由墙体、木构架、斗栱(仅在高等级建筑中使用)等部分组成。

屋身构造按照受力方式有①梁柱造(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作用而不承受屋顶重量);②承重墙构造(屋架落在墙体上,墙体承受屋顶的全部重量);③混合构造(梁柱和墙体共同起承重作用,一般后檐为墙承重构造,前檐为梁柱构造)。

古建筑墙体作用(1)承载作用,主要应用于砖木混合结构的房屋中,常见做法为:后檐墙不设木柱,屋架荷载由前部木构架和后檐墙共同承担,或者整个建筑均不设木柱,屋盖和楼盖重量直接搁置在砖墙上。

(2)围护与分隔空间,主要应用于传统木构架结构的房屋中。

房屋主体结构为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

外墙为围护结构。

内墙为分隔结构,通常将室内或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形成“一堂二内”的基本格局,也有少数建筑除了左右划分外,还进行前后划分,在建筑内部形成前堂后寝的格局。

(3)防火作用,古建筑墙体材料多为砖、土坯、石等,其防火性能远高于木材,在古代城市建筑中,尤其是沿着商业街道两侧,建筑相互毗邻建设,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常常将相邻两幢建筑的边墙高出屋顶设置,形成防火山墙。

另外在古代凡有藏书要求的建筑,也常常采用砖石结构来替代木结构,也是利用了砖石结构良好的防火性能。

还有一些大型的建筑群,如北京故宫,由于两侧的庑廊过长,在庑廊中部还设置了厚度达3米多的墙体专门用作防火墙。

(4)装饰作用,古建筑在墙体砌筑中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不同的墙面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古建筑五种基本结构

古建筑五种基本结构

古建筑五种基本结构
古建筑五种基本结构是:柱网架结构、木质剪力墙结构、圆形拱架结构、楼梁系统及漏斗状空间结构。

柱网架结构:柱网架结构是古建筑的最基础的结构,它是由一系列的柱组成,通过横梁、斜拉索及横格栅支撑而形成的网状结构。

木质剪力墙结构:木质剪力墙结构为古建筑从二维到三维延伸建筑轮廓的基本结构,它包括了标准绞合剪力墙及木构拱墙结构。

圆形拱架结构:圆形拱架结构是古建筑最常用结构,它是由一系列的垒土拱架组成,在半径和斜角的不同组合中,它可以搭建出各种各样的圆形拱门、栏杆、穹窿及楼梁,丰富视觉效果。

楼梁系统:楼梁系统是古建筑的支撑结构,它是横梁与斜拉索的结合体。

楼梁的用途不仅是支撑楼地面,也可以支撑角柱及风门。

漏斗状空间结构:漏斗状空间结构由圆形拱结构和楼梁系统结合而成,它能够提供最佳的风流流通空间。

漏斗状空间结构也可以用来支撑顶部的塔楼,如北京故宫的钟楼。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一、四种木构造体系抬梁式〔最主要〕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假设干层,再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用垂直与梁架方向,并且位于柱上部的水平联系构件“坊”,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

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

檩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构架在中国古代建筑上使用格外普遍,尤其是在中国北方。

这是由于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

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而且这种构架根本上不承受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

穿斗式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坊乘托挑檐。

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纤子、斗坊合檩作横向连接。

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约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

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促狭。

因此,很多建筑常在建筑中部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

穿斗式构架主要用于我国南方地区。

但其历史是悠久的,至少是在汉代已经相当成熟。

和抬梁式架构相比,因不再使用粗大木梁,穿斗式构架中大木的用料较少。

井干式这是一种不使用柱和梁的构造。

井干式构造使用原木,或者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叠叠,在转角处木料端部穿插咬合,构成壁架,再于两端壁架上立短柱以承脊檩。

我国早在商代墓椁已使用了井干式构造。

这种构造消耗木材量大,建筑确实定尺度合开门窗均受到限制,所以目前仅在林区还有使用的。

干栏式二、榫卯连接工艺。

中国古代建筑八大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八大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八大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八大体系是指根据历史发展和地域特点,将中国古代建筑分为八个主要的体系。

这些体系包括:
1. 中国北方木结构:以北京、山西等地的古建筑为代表,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以榫卯连接,在屋顶上通常有斗拱结构。

2. 中国南方木结构:以江南地区的古建筑为代表,也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但与北方相比更加注重细节装饰,屋顶常采用瓦片覆盖。

3. 中国北方砖木结构:以山东、河北地区的古建筑为代表,结合了木结构和砖石结构,木质结构主要用于承重,而砖石则用于墙体建造。

4. 中国南方砖木结构:以福建、广东地区的古建筑为代表,同样结合了木结构和砖石结构,但与北方相比更加注重雕刻和彩绘装饰。

5. 中国北方土楼:以福建土楼为代表,土楼是一种特殊的民居建筑,由土坯墙体和木结构组成,具有防御功能。

6. 中国西南木结构:以云南、四川地区的古建筑为代表,采用木质结构,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多以水系为特色。

7. 中国西北砖木结构:以陕西、甘肃地区的古建筑为代表,同样结合了木结构和砖石结构,但在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上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8. 中国西南石结构:以云南、贵州地区的古建筑为代表,采用石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建筑形式独特,通常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每个体系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结构特点和装饰方式,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建筑技术。

这些古代建筑体系丰富多样,是中国建筑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下面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的简述:1.木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木结构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古代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技术非常发达,通过榫卯和用绳索固定木材实现结构的稳定。

2.抬梁大柱:传统中国的建筑追求稳定和持久,因此常常采用高大的梁和柱,作为建筑结构的主要支撑。

这些抬梁大柱为建筑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使建筑具备了极高的抗震能力。

3.坡屋顶: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常采用坡面屋顶,即四斜面或多斜面的屋顶结构。

坡屋顶能够更好地抵御风雨和积雪,同时也带来了美观的外观特征。

4.围墙院落:中国古建筑的常见形式是围墙院落,即由一道高墙围合起来的建筑群落。

这种布局形式可以保护居民的隐私,同时也体现了封闭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5.对称和平衡:中国古建筑非常注重对称和平衡,追求建筑的整体和谐。

例如,建筑的平面布局常常采用对称的形式,建筑元素的摆放也追求左右对称。

同时,建筑的整体形态和比例也要求平衡和谐。

6.建筑装饰:中国古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使用雕刻、彩绘、琉璃、彩瓦等装饰技术。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美化建筑外观,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龙、凤、鳌等神兽和吉祥图案。

7.室内布局:中国古建筑的室内布局也非常讲究。

宅院通常按照主次次序进行布局,中轴线是主要的布局原则。

古建筑的室内常常设置有钟鼓楼、偏房、庭院等区域,以及宴会厅、客厅、卧室等功能区域。

8.风水文化:中国古建筑还深受风水文化的影响。

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观念,追求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建筑的选址、建筑形式、布局和装饰等方面,都要符合风水学的原则,以达到吉祥、避邪和保护居住者的目的。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文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它们不仅是建筑的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

这些特征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建筑结构(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古建筑结构(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古建筑结构中国古建筑结构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由上下昂之分。

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上图是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

山或歇山的出际部分屋废(出际):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那一段。

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斗步一样长。

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

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

见佛光寺大殿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山西晋祠圣母殿)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移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中国古建筑结构

中国古建筑结构

中国古建筑结构(一)以木构架为主的构造方法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构造。

木构梁柱体系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代已初步完全并广泛采取,到了汉代成长得更为成熟。

木构构造大年夜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取最为广泛。

抬梁式构造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屋架。

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络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排檩,以接洽构架与承载屋面。

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

如许,由两组构架能够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因此一间,也可因此多间。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专门的构件。

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年夜下小的托架,安排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

到了唐、宋,斗栱成长到岑岭,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成长成为接洽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

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重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年夜型建筑弗成缺的部份。

宋今后木构架开间加大年夜,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步削减。

到了元、明、清,柱头间应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复兴构做感化了,分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潢性感化更加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其余饰物。

木构架的长处是:第一、承重构造与爱护构造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爱护和分隔空间的感化。

第二、便于适应不合的气候前提,能够因地区寒暖之不合,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拔取何种材料,以及确信门窗的地位和大年夜小。

第三、因为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削减地动损害。

第四、便于当场取材和加工制做。

古代黄河中游丛林茂盛,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二)专门的单体造型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年夜致能够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

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样台基为一层,大年夜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年夜的三重台基之上。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和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和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和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结构形式和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这是由于古代中国缺乏石材资源而采用木材的结果。

木结构建筑具有轻巧、灵活、易于加工和装配的特点,同时也可以避免地震带来的破坏。

2. 殿堂式建筑形式: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建筑类型是殿堂式建筑形式,即以中央大殿为主体,两侧配以偏殿、厢房等附属建筑。

这种建筑形式在宫殿、寺庙、府第等建筑中广泛应用,具有严谨、庄重的特点。

3. 斗拱结构:斗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结构形式,主要用于大跨度建筑的支撑。

斗拱结构可以分摊压力,使建筑更加牢固稳定,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美感。

4. 岗门式建筑:岗门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城门的典型形式,其特点是门楼高大、城门洞宽广,同时在门楼两侧设置了角楼。

岗门式建筑形式逐渐演变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古典门厅建筑。

5.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四周建筑围合成一个庭院,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布局。

四合院结构简单、功能齐全,具有风水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以上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和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建筑的传统文化特色,也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建筑技术水平。

中国古建筑的四种结构体系

中国古建筑的四种结构体系

中国古建筑的四种结构体系
一、抬梁式结构
抬梁式结构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它的特点是在建筑的檐柱和金柱之间,放置若干层叠加的梁,梁上再放檩条和椽子等以支撑屋面。

由于梁层层叠加,整个屋架自下而上呈阶梯状抬高,因此被称为抬梁式结构。

这种结构形式在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中广泛应用,具有气势恢宏、空间开敞的特点。

二、穿斗式结构
穿斗式结构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另一种常见结构形式,它的特点是每一根柱子直接承托檩条,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

与抬梁式结构不同的是,穿斗式结构的梁柱之间没有叠加,而是各自独立,因此称为穿斗式结构。

这种结构形式在民居、园林等建筑中广泛应用,具有轻巧、灵活的特点。

三、井干式结构
井干式结构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另一种结构形式,它的特点是利用原木或矩形的木材层层叠加,斜放支撑,形成房屋的墙壁和屋顶。

由于整个房屋像一个井口一样,因此称为井干式结构。

这种结构形式在森林地区的民居中较为常见,具有原始、朴素的特点。

四、干栏式结构
干栏式结构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另一种独特的结构形式,它的特点是整个房屋的地基抬高,在抬高的地基上建造房屋。

房屋的下层通常用于饲养家禽或堆放杂物,上层则作为居住或工作场所。

这种结构形
式在南方地区的民居中较为常见,具有防潮、通风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

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檩、垫板、枋联 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所载的额的主
要功能是保持构架稳定,但从现存大量宋至清代的实物
看,其作用远不止此。

现存用檐额的建筑,檐额除长1间者外,还有长到2、
3间的,多用整圆木制成,压在柱顶上,断面远大于
《营造法式》的规定。它的梁架、斗栱先压在檐额上,
•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 (四)大梁,即横梁
• 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常 用松 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 架的主件之一。
•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 (五)斗拱
• 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 叫拱, 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 (又称阑头,俗称看 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 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 装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 成,纵 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 九脊顶。 •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 3,悬山顶 •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 脊,又称挑山顶。 •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 4,硬山顶 • 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 5,攒尖顶 • 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 脊交于上端。一般亭
柱头上的旧做法为檐额。阑额、檐额用于内柱上的称屋内额。
清式称阑额、由额、普拍枋为大额枋、小额枋和平板枋,有时
在大额枋或小额枋下加垫托的雀替,以加强柱和枋之间的联系
(见大木作)。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建筑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木质建筑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并在屋顶梁柱、墙面和装饰品上运用大量的木雕或石雕来表达其造型美学。

2. 对称布局:中国古建筑在平面布局上追求对称和均衡,形式单一而规整,常见的形式有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如格局严谨的皇宫和寺庙。

3. 机构工程:中国古建筑的机构工程主要采用榫卯和斗拱结构,这种结构能够充分发挥木材的优势,使得建筑物更加稳固。

4. 斗拱构造: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的一种重要构造形式,它可以有效地将建筑物的重量转移到四周的墙壁中,使得建筑物具有更好的抗震能力。

5. 丰富的装饰:中国古建筑在装饰方面非常丰富多彩,常用的装饰手法包括木雕、石雕、彩画、绘画、镶嵌以及铜器、银器等其他工艺品。

6. 依山傍水:中国古建筑有时会依傍山水,建在河滩之上。

山、水与建筑物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景观。

古建筑结构

古建筑结构

歇山(宋称九 脊殿:两坡顶 加周围廊;由 正脊、四条垂 脊和四条戗脊, 共九脊&曹殿、 汉殿、转角造、 厦两头造
带檐廊式
尖山式
尖山式1
尖山式重檐
悬山:屋脊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的两坡顶;又称 挑山或出山&不厦两头,两山出际。为民居中的 主要屋顶形式。在宫殿寺庙中多用于配殿厢房。
例3:计算书上260页斗栱的尺度&4材3挈
若1等材;计算绝对尺度
9×4+3.6×3+12×0.6 =36+10.8+7.2 = 36+18 =54 寸)
五、屋顶
(1常见的主要 屋顶形式(五 种基本型)
庑殿(宋称四 阿顶)正脊和 四条垂脊;又称 五脊殿,是古 代最高等级的 屋顶式样&又称 四注顶。吴殿
大脊的脊件种类和层次较多,一般由盖脊瓦、 正脊筒、群色条、压当条、正当沟和正吻组成, 正脊位置的木构架是脊桁和扶脊木,为了正脊的稳 定,穿过脊筒安置数根脊柱,与扶脊木相连。
挑山檩:在悬山大木结构中,檩(桁)伸出山墙或 排山之外的檩。
四、枋
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 有额枋、随梁枋、穿插枋、平板枋等 进深方向:随梁枋、穿插枋 面阔方向:如图所示
(1额枋宋称阑额) 额枋&早期位于柱顶;隋唐以后移到柱间。宋称阑额, 额枋的断面宽度为高度1/2~2/3,其出头部分多做 成霸王拳样式。较多建筑多有两层额枋,上面断面 较大的为大额枋、下层较小的为小额枋(宋称由 额)。之间填以垫板,位于柱脚处的称地栿。 (2)平板枋(宋称普拍枋)
十八斗:除了大斗以外的斗全是十八斗
坐斗
十八斗
2. 升:单向开口
槽升子:正心栱两端的升.外侧有槽;以固 定栱垫板.
三才升:除了槽升子,其余的升都是三才 升

古建筑结构名称

古建筑结构名称

古建筑结构名称
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结构特点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建筑结构名称及其描述:
1. 斗拱:斗拱是古建筑中最常见的结构之一,它是由方形或矩形的小木块组成的,层层叠起,形成一种向上的拱形结构。

斗拱的主要作用是承托屋檐和梁架,使其更加稳固。

2. 梁架:梁架是古建筑的主要承重结构,它是由多根梁和枋木组成,用于支撑屋顶和承托屋檐。

梁架的形式因建筑物的用途和规模而异,常见的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

3. 藻井:藻井是古建筑中天花板的特殊形式,通常位于寺庙、宫殿、堂馆等重要场所。

藻井由多层方格木架构成,上面覆盖着彩绘或雕刻的木花,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4. 飞檐:飞檐是古建筑檐部的特殊形式,通常是指檐椽上部挑出屋顶轮廓,以增加建筑物的高度和轻盈感。

飞檐的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单层、双层和三层等。

5. 门窗:古建筑的门窗是重要的装饰元素之一,通常采用木质材料,雕刻精美。

门窗的形式和尺寸因建筑物的用途和风格而异,常见的有格扇门、支摘窗、槛窗等。

6. 斗口制:斗口制是一种传统的木构架制作方法,它是以斗形木槽作为榫头的定位装置,将各个构件按照一定的尺度定位组合起来。

斗口制的优点是制作方便、定位准确、结构稳定。

7. 举折:举折是古建筑屋顶的特殊形式,是指将屋顶的两端翘起,使整个屋顶呈现出一定的坡度。

举折可以使屋顶更加美观、轻巧、实用。

总结:古建筑的结构名称繁多,每个名称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意义。

这些结构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技艺,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筑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主要以以斗拱、单体造型、方正严整、山水园景、木构架为主、装修与装饰六部分内容。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

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

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

以下为相关建筑人士分析一下装修与装饰中结构的基本运用。

中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

台基和台阶本是房屋的基座和进屋的踏步,但给以雕饰,配以栏杆,就显得格外庄严与雄伟。

屋面装饰可以使屋顶的轮廓形象更加优美。

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五脊四坡,正脊两端各饰一龙形大吻,张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条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饰有九个琉璃小兽,增加了屋顶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门窗、隔扇属外檐装修,是分隔室内外空间的间隔物,但是装饰性特别强。

门窗以其各种形象、花纹、色彩增强了建筑物立面的艺术效果。

内檐装修是用以划分房屋内部空间的装置,常用隔扇门、板壁、多宝格、书橱等,它们可以使室内空间产生既分隔又连通的效果。

另一种划分室内空间的装置是各种罩,如几腿罩、落地罩、圆光罩、花罩、栏杆罩等,有的还要安装玻璃或糊纱,绘以花卉或题字,使室内充满书卷气味。

天花即室内的顶棚,是室内上空的一种装修。

一般民居房屋制作较为简单,多用木条制成网架,钉在梁上,再糊纸,称「海墁天花」。

重要建筑物如殿堂,则用木支条在梁架间搭制方格网,格内装木板,绘以彩画,称「井口天花」。

藻井是比天花更具有装饰性的一种屋顶内部装饰,它结构复杂,下方上圆,由三层木架交构组成一个向上隆起如井状的天花板,多用于殿堂、佛坛的上方正中,交木如井,绘有藻纹,故称藻井。

于建筑物上施彩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一项装饰艺术。

它原是施之于梁、柱、门、窗等木构件之上用以防腐、防蠹的油漆,后来逐渐发展演化而为彩画。

古代在建筑物上施用彩画,有严格的等级区分,庶民房舍不准绘彩画,就是在紫禁城内,不同性质的建筑物绘制彩画也有严格的区分。

其中和玺彩画属最高的一级,内容以龙为主题,施用于外朝、内廷的主要殿堂,格调华贵。

旋子彩画是图案化彩画,画面布局素雅灵活,富于变化,常用于次要宫殿及配殿、门庑等建筑上。

再一种是苏式彩画,以山水、人物、草虫、花卉为内容,多用于园苑中的亭台楼阁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