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通史版通用)新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

(通史版通用)新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

该变化有利于( )A.弱化神权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宗族观念的强化D[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根据题目中“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可知强化了神权统治,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时间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之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对祖先的崇拜”有利于强化宗族观念,故D项正确。

]2.《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武王此举主要是为了( )A.体现新政权的合法性B.分封功臣以巩固政权C.学习圣人的英明之举D.体现天下为公的精神A[武王分封先代贵族意图得到先代贵族对新政权的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中武王未分封功臣,故B项错误;材料中武王分封先代贵族后代,并未提及学习圣人之举,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天下为公的观念,故D项错误。

]3.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 )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A[根据材料中西周王位在“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说明当时崇尚血缘宗法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说明当时是传位于懿王之子,不是依据贤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懿王太子燮在孝王后继承王位,这说明仍是嫡长子优先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D项错误。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评估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评估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跟踪检测评估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重庆模拟]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日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

由此可知,秦汉“乡里”()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B.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解析:“治民之基”体现了管理百姓的作用,而不是自治性质,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乡里体制”不属于中央官制任免的范围,故B项错误;“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多数属于政治管理的范畴,故C项错误;“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既包含有宗法的职能,也有国家行政管理的职能,故D项正确。

答案:D2.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

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解析:郡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不能消除地方割据,故A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郡的划分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错误。

答案:C3.[2020·云南昆明高三复习诊断]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以每户6口计,总数在70万以上。

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 B.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C.强化关中地区中心地位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析:据材料“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可知秦朝“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便于充实关中地区的人口,从而提升关中地区的地位,故选C 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强化关中地区的地位,而不是强调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排除A项;据材料“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关中地区的发展,而未涉及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强化关中地区的地位,而不是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

2020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先秦知识点及练习(附答案)

2020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先秦知识点及练习(附答案)

专题一先秦时期(前2070-前221年)【时代特征】一、夏商西周时期(前2070-前771年)1.政治:王权与神权结合;分封制和宗法制盛行,以血缘为纽带;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2.经济:“金石并用”时代;农业“刀耕火种”;井田制盛行;丝织、青铜技术先进;商人、货币出现,工商业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

3.文化:中国早期文化产生(甲骨文、金文等);文化教育由官府垄断。

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1.政治:周王室衰落,诸侯混战;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各国变法,分封制瓦解。

2.经济:铁器、牛耕出现,农业精耕细作;自耕农、佃农产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私营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城市兴起。

3.文化:百家争鸣;私学兴盛;科技文化成就辉煌(诗经、楚辞、帛画等)。

【考点整合】一、政治制度的演变1.西周分封制⑴实行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中央难以直接管理广大地区;贵族力量强大。

⑵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

⑶诸侯权利:在封国内世袭统治、对下属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⑷诸侯义务:必须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等义务。

⑸影响:通过分封扩大疆域,巩固周王统治,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受封诸侯在领地内有很大独立性,实力不断增强,造成周朝后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2.宗法制⑴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⑵内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之间权力、财产分配与继承关系。

⑶实质:按父系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4)宗法等级:由血缘亲疏,形成“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5)影响:与分封制相表里,把“国”与“家”紧密联系一起;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与团结,强化王权;宗法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内容,影响深远。

3.礼乐制度即周礼,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评估1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评估1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

跟踪检测评估1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81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占卜在商朝占有重要地位,商王事无大小,都要占卜。

到了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是不可靠的,民心向背才是根本。

这一变化( )A.适应了王权统治的需要B.提高了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C.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D.使王权摆脱了宗教神权控制解析:依所学,商朝弥漫着神权色彩,而商朝的灭亡使西周意识到“天命縻常”,看到了民众的力量,因此才会产生早期的民本思想,借此巩固王权,故A项正确;西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地位,不会提升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故B项错误;据材料“民心向背才是根本”可知是民本思想,而主权在民思想指一个民主的政府必须把权力完全交到这个国家的全体公民手中,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西周时期重视民众的力量借此巩固王权统治,而非强调摆脱宗教神权的控制,故D项错误。

答案:A2.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辖区,外服是一些附属国,外服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

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各诸侯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并提供赋役。

这表明西周( ) A.废除商代制度而推行分封制B.继承和发展了商代政治制度C.最高统治集团权力高度集中D.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解析:“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体现了西周对商代内服制度的继承,“各诸侯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并提供赋役”体现的是西周对商代外服制度的发展,故排除A项,选B项;由于受封诸侯在封地有很大的独立性,故西周没有实现最高统治集团权力高度集中,排除C 项;分封制下,天子通过诸侯对地方进行管理,排除D项。

答案:B3.[2020·安徽马鞍山模拟]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

这说明分封制( ) A.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B.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C.避免了宗族内部的冲突D.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解析:西周诸侯对内保持团结,对下控制,对上承担各种义务,这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故选A项;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分封制下是诸侯、卿大夫等对地方直接管理,排除B项;“避免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西周诸侯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不能说明一定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排除D项。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一、选择题1.(2018·福建福州一中模拟)甲骨文的“法”字,由去、水、鹿三部分构成,“法”字最早来源于母鹿产仔季节动物迁徙的启发,由此可以推断“法”字最早的本质内涵是( )A.参天察地天命所归的正义思想B.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办事准则C.关注人类生命共同体的生存之道D.古先民长期野外活动的生命感悟解析到一定季节母鹿产仔要进行迁徙,这是“法自然”的结果,现代意义上的“法”意指标准、规范,人们必须按照“法”来行事,即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办事准则,故B 项正确。

答案 B2.(2018·吉林省吉林调研三)下表为有关甲骨文与金文的比较。

据此可知( )B.金文的造字方法来源于甲骨文C.商朝的史料只有金文和甲骨文D.金文作为载体是有历史意识的解析甲骨文是商周时期的文字,不是记述商王朝兴亡的史书,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金文记载的内容,不能体现出金文的造字方法来源于甲骨文,故B项错误;金文与甲骨文是商周记载史实的文字,不是史书,故商朝的史料只有金文和甲骨文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金文是商朝记载史料的文字,记载了商朝的史实,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9·山西太原模拟)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

士阶层的分化(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解析据题干可知,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士的分化与活跃,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兴起,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改造世界,从而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故选C项。

答案 C4.(2018·四川绵阳诊断一)《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这反映了孔子(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解析针对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观念,故选A项。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课后限时集训1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课后限时集训1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课后限时集训(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大连双基)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指出:“西周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

各级宗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祖’和‘敬宗’。

”西周这样做主要是()A.强调家族等级B.防止贵族内部纷争C.强化尊祖敬宗D.维护天下共主局面B[根据材料宗族成员尊祖敬宗,目的是为了维护天子政治上的唯一性和宗法关系上的唯一性,宗法制的内容继承上的唯一性可以防止贵族内部纷争,故B 项正确。

]2.(2018·昆明二模)殷商晚期,商王的配偶逐渐有了妻妾之分。

在此基础上,西周将其进一步严格化,并将其由天子、诸侯推广到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阶层。

这一变化()A.强化了天子权力B.有利于加强政权稳定性C.降低了女性地位D.标志着贵族政治的形成B[材料没有体现出天子权力的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殷商晚期贵族阶层等级进一步严格化,有利于解决贵族内部纷争,加强政权稳定性,故B 项正确;材料“逐渐有了妻妾之分”,配偶等级区分与降低女性地位无关,故C 项错误;夏朝王位世袭制标志着贵族政治的形成,故D项错误。

] 3.周灭商后,面对广大的土地和空间,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为国家为国王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了周天子的一统政治。

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A.统一了各国的治理模式B.体现了国家整体观念C.保证了政治秩序的稳定D.强化了地方自主意识B[由材料“周灭商后,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可知周改革了夏商时期的治理模式而非统一各国治理模式,故A项错误;保证政治秩序稳定的是宗法制,故C项错误;分封制强化了国家观念而非地方自主意识,故D项错误。

]4.(2018·乌鲁木齐二模)周代爵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畿外和畿内诸侯而言的“公、侯、伯、子、男”;二是对周王室和各诸侯国内部官员而言的“公、卿、大夫、士”。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专题复习课件:1.3-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含答案)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专题复习课件:1.3-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含答案)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治 国主张。 2.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反映了墨家主张兼爱,提出尚 贤、尚同的治国理念。 3.史料三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反映了法家代表韩非主张社会 变革,提出“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治国理念。 4.史料四为后人的历史评论,通读史料,抓核心点,主要反映 了法家认为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不考虑人民意愿的特点。
主题一 以仁孝、民本为核心的儒家治国理念——孔孟之道
史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史料二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
先秦时期儒家代表思想的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同
民本思想
爱人 为政以德
仁政 民贵君轻
仁义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

维护奴隶主贵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
目的
族统治
阶级统治
主题二 风格各异的治国理念——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史料一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教材补遗】 周孔之道
周公,名旦,姬姓,亦称叔旦,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 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先驱,被后世尊为“元圣”。相传 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 敬的古代圣人。孔子以周公事业的继任者自居,终其一生都致 力于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自春秋以来,周公被 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人们常以周孔并称,故有“自汉 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的说法。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①主张:政治上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上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②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易误警示]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其他学派、[轻巧识记]百家争鸣●[选修融会]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选修4)1.背景(1)春秋时期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2)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内容、(1)政治①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②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收重税。

③中庸:为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

(2)教育:开创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3.对后世的影响(1)对中国: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对世界`①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2.汉字(1)起源: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高考真题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高考真题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高考真题2013—2018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情分析(1)从考查内容看:政治、思想是考查的重点。

政治主要考查政治现象、政治演变趋势的原因及特点;经济考查相对较少,主要考查秦汉小农经济的特点;思想主要考查汉代儒学的影响及演变等。

(2)从考查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考查主要从贯通古今角度考查。

(3)从命题特点看:主要考查重要历史现象的特点、成因及历史发展趋势的结论性认识。

立足历史解释——方法能力创新考1.(2017·全国卷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解析】从官修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很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了官修史书的政治性,C项正确。

2.(2017·全国卷Ⅰ)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汉高祖十二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增多,而且从只有郡到郡、国都有,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逐渐增多,甚至包括了一些封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A、D两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B项错误。

3.(2016·全国卷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汉代对秦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关系。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测试卷及答案解析(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

这说明()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D.贵族政治已取代官僚政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可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讨论’仅仅是个过场,即使没有这场讨论,郡县制也必然会取代分封制,即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故A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秦朝的朝议制度,故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推行郡县制是秦李斯提出的,故排除;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标志,故排除D项。

2.(2019·长沙模拟)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材料中出现的“九卿”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目的是突出皇权至上,故答案为B项。

3.(2018·黑龙江牡丹江期末)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

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

此材料反映了()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可以看出,材料主要反映了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决定性作用”表述不准确;D项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表述不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优化训练(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优化训练(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后优化训练(二)(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

这说明( )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D.贵族政治已取代官僚政治【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可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讨论’仅仅是个过场,即使没有这场讨论,郡县制也必然会取代分封制,即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故A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秦朝的朝议制度,故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推行郡县制是秦李斯提出的,故排除;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标志,故排除D项。

2.(2019·长沙模拟)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 B【解析】材料中出现的“九卿”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目的是突出皇权至上,故答案为B项。

3.(2018·黑龙江牡丹江期末)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

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

此材料反映了( )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答案】 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可以看出,材料主要反映了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决定性作用”表述不准确;D项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表述不正确。

(部编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1.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岳麓版

(部编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1.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岳麓版

1.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唐山模拟)史载(周)武王克殷后造新都镐京,是为宗周。

后又于洛阳建一宏伟的东都,称为成周。

“成周”的修建意在( )A.维护分封制度B.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C.震慑商朝旧有诸侯国势力D.强化西周在东方的控制力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西周建立东都主要是强化对东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

分封制是西周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与材料中建都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被分封的诸侯国与王畿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是其建都达成的结果而非意图,故B项错误;商朝旧有诸侯国势力主要分布于宋,且位于王畿以南,故C项错误。

答案 D2.(2018·云南昆明质检)夏商时期,都、邑的数量很少,到了周朝则数量大增,呈现出星罗棋布的状态。

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铜器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

材料可反映出周朝文明的特点是( )A.开放扩散 B.等级森严C.贵贱有序D.自成体系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朝都邑数量大增分布分散,青铜器铭文遍布四面八方,可知周朝文明呈现出开放扩散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周朝社会等级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朝贵贱有序的礼制,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朝文明自成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 A3.(2018·湖南雅礼中学模拟)“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

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

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

该材料主要说明( ) A.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B.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C.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D.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解析材料未提及宗法制,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礼乐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天子与诸侯存在等级差别,故D项正确。

答案 D4.(2018·四川成都模拟)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都以铭文的方式颂扬祖德,感念王恩,字数比商代有了明显的增加,也有一些青铜器记载了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1.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1.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Word版含解析

1.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河北唐山模拟)史载(周)武王克殷后造新都镐京,是为宗周。

后又于洛阳建一宏伟的东都,称为成周。

“成周”的修建意在()A.维护分封制度B.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C.震慑商朝旧有诸侯国势力D.强化西周在东方的控制力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西周建立东都主要是强化对东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

分封制是西周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与材料中建都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被分封的诸侯国与王畿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是其建都达成的结果而非意图,故B项错误;商朝旧有诸侯国势力主要分布于宋,且位于王畿以南,故C 项错误。

答案 D2.(2019·云南昆明质检)夏商时期,都、邑的数量很少,到了周朝则数量大增,呈现出星罗棋布的状态。

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铜器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

材料可反映出周朝文明的特点是()A.开放扩散B.等级森严C.贵贱有序D.自成体系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朝都邑数量大增分布分散,青铜器铭文遍布四面八方,可知周朝文明呈现出开放扩散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周朝社会等级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朝贵贱有序的礼制,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朝文明自成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 A3.(2019·湖南雅礼中学模拟)“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

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

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

该材料主要说明()A.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B.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C.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D.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解析材料未提及宗法制,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礼乐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天子与诸侯存在等级差别,故D项正确。

答案 D4.(2019·四川成都模拟)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都以铭文的方式颂扬祖德,感念王恩,字数比商代有了明显的增加,也有一些青铜器记载了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测试卷及答案解析(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周代实行严格的爵位制度,对此有人指出“让天子与诸侯等不同等级的贵族一样,都有相应的爵位,因此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

这表明该制度()A.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B.限制了周王的专制权力C.造成周王室势力的没落D.为分封制的实施创造条件【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周代实行的爵位制度是把诸侯分为不同的等级,并不是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所有贵族,不会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故A项错误;周代实行严格爵位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周天子的权力,巩固统治,而材料“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说明有人主张限制周王的专制权力,故B项正确;周王室势力的没落是由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造成,故C 项错误;周代爵位制是对分封制下诸侯的等级规定,二者同时存在,故D项错误。

2.(2019·河北名校联盟联考) “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

”这说明分封制()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答案】D【解析】A项“皇权专制”的说法本身错误,此时中国还没有实行皇帝制度;B项“地方分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说法本身正确,但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根据材料“国家元首委派”“推行天下一统”可知,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故D项正确。

3.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

这客观上有利于()A.防范诸侯割据B.扩大统治区域C.监督商朝残余力量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分封不能防范诸侯割据,排除A项;“扩大统治区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商朝残余力量”,排除C项;据材料“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可知,分封到这些地方的诸侯会把周统治中心的经济、文化等传播到这些地方,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

2020高考历史复习高频考点: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2020高考历史复习高频考点: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2019·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2019全国II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3.(2019·全国Ⅲ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 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2020版高考历史1轮复习课时检测3秦汉时期的政治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1轮复习课时检测3秦汉时期的政治含解析

课时检测 (三 ) 秦汉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每题4分 ,共48分)1.周武||王灭商后 ,封商纣||王之子于殷 .秦||王嬴政灭东周国 ,又封一地给东周君 ,让他们 "祭祀先祖〞 .材料反映出秦||王嬴政( )A.受宗法传统影响B.竭力推广分封制C.加强了(中|央 )集权D.扩展||王朝的疆域解析:选A 秦||王嬴政让东周君 "祭祀先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反映出嬴政深受宗法传统的影响 ,故A项正确;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的目的在于让其 "祭祀先祖〞 ,而不在于竭力推广分封制 ,且秦朝推行郡县制 ,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秦||王嬴政加强(中|央 )集权的任何措施 ,故C项错误;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与扩展||王朝疆域无关 ,故D项错误 .2.(2021·昆明一中测试)秦统一后 ,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 ,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 ,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 .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遵循 "犬牙交错〞的区划原那么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开展D.弱化了(中|央 )对地方的经济控制解析:选C A项说法绝||对 ,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 ,故B项错误;以地理单元为郡范围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开展 ,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 )对地方的统治 ,故D项错误 .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 ,而 "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 "独制〞格局泾渭清楚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 "天下一大变局〞 .材料中的 "独制〞与 "地方分权制〞相比 ,其不同在于( )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解析:选C 依据所学 ,秦朝郡县制下 ,郡守与县令皆由皇帝任命 ,而非地方推荐 ,故A项错误;秦朝时采用 "殿最||〞制考核官员 ,而非世代镇守 ,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 ,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便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 ,县令由皇帝任命 ,而非郡守任命 ,故D项错误 .4.(2021·长郡中学调研)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 ,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课?等十余种 ,证实了秦代泰山石刻所云 "治道运行 ,诸产得宜 ,皆有法式〞 .这说明秦朝( ) A.注重以立法调整经济关系B.积极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开展C.农本观念受到了严重冲击D.农工商各行业得到全面开展解析:选A 根据材料 "共有二十九种 ,涉及经济的有……十余种〞 ,说明秦律注重经济关系的调整 ,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 ,秦律中农工商皆有涉及 ,故B项错误;农本观念受到严重冲击 ,与史实不符 ,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法律与经济的关系 ,故D项错误 .5.如果周天子和一般贵族还保持着比较密切关系的话 ,那么秦汉时代的皇帝与一般贵族和地主之间就已经存在着一条前所未有的鸿沟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经济的形成B.权力结构的变革C.思想专制的加强D.宗法观念的破坏解析:选B 封建经济并不能决定最||高统治者与地方官员的关系 ,且封建经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成型 ,故A项错误;从西周至||秦朝 ,古代中|国的官制历经了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 ,由世袭变为(中|央 )任命 ,其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故B项正确;思想专制并不会影响皇帝与地方官员的关系 ,故C项错误;宗法观念的破坏只是皇帝与一般贵族和地主之间关系出现隔膜的直接而非主要原因 ,故D项错误 .6.嬴政认为 ,给死去的||王上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 ,是很不适宜的事情 .称帝时 ,他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 ,并下令今后不再给死去的皇帝上 "文、昭、武、惠、襄〞之类的封号 ,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传之无穷〞 .这一做法( )A.正式终结了古代谥号制度B.旨在确立皇帝的无上权威C.是宗法制开展的必然趋势D.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管辖解析:选B 由材料 "下令今后不再给死去的皇帝上‘文、昭、武、惠、襄 ,之类的封号,‘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传之无穷 ,〞可知皇帝独尊的身份 ,旨在确立皇帝的无上权威 ,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排除 .7.(2021·柳州联考)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A.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B.加强了君主专制C.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D.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汉高祖晚期多为同姓诸侯||王 ,随着同姓诸侯||王势力的增强 ,威胁到皇权统治 ,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势力 ,故A项错误 ,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诸侯||王 ,与(中|央 )的皇权加强无关 ,故B项错误;C项中消除边疆威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C项错误 .8.(2021·唐山考试)西汉初年 ,就封国的官制而言 ,||王国的傅、相由(中|央 )任命 ,||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 ,而相 "总纲纪、统众官〞 .这一措施( ) A.意在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B.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 )集权C.是 "无为而治〞的具体表达D.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开展解析:选A 由材料 "相由(中|央 )任命 ,||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可知西汉初年对封国权力的制约 ,防范封国的实力膨胀 ,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皆无从表达 ,排除 .9.据记载 ,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 ,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 ,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 ,并 "循令而从事 ,案法而治官〞 .由此可知 ,西汉刺史( )A.成为一级||地方长官B.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C.随意处分违纪官员D.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解析:选B 西汉的刺史负责监察 ,不是地方一级||长官 ,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 "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 ,并‘循令而从事 ,案法而治官 ,〞说明代表(中|央 )进行监察 ,具有明确的职责 ,故B项正确;C项不符合史实 ,故C项错误;刺史级||别不高 ,具有位卑权重的特点 ,故D项错误 .10.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解析:选C 根据材料 "文帝十三年 ,以御史不奉法 ,下失其职 ,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得出丞相因御史失职负责监督监察御史 ,这是汉朝某个历史阶段丞相的职权 ,并不是固定职权 ,故A项错误;材料逐一列举了秦汉监察制度的变迁 ,并未涉及监察的具体职权 ,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论秦朝还是汉朝 ,政府先后设置御史、刺史监察 ,说明秦汉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管理 ,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监察官掌握监察权 ,地方官掌握行政权 ,互不统属 ,并无上下之分 ,故D项错误 .11.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 "波纹式的循环发生〞 ,即 "天子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 ,压倒了政府的大臣 ,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 ,其中又有私臣变成实权者 ,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 "中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D.宋朝的枢密院解析:选B 结合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 ,题中的 "微臣〞 "私臣〞逐渐获得实权 ,这与汉代 "中朝〞的特点相符 ,B项正确 .12.有学者说 ,汉代人们的自我奋斗代替了祖先的荫庇和血统论 ,从而使许多出身于平民的人物活泼于(政|治)舞台 .这是因为汉代( )A.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B.军功授官已经成为主流C.人们的参政热情提高D.皇权专制统治得到完善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以得出汉代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 ,汉代通过察举制和征辟制 ,使一些出身于平民的人物活泼于(政|治)舞台 ,故A项正确;军功授官已经成为主流是在战国时期 ,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汉代的选官制 ,没有表达人们的参政情况 ,故C项错误;皇权专制统治得到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 ,第14题12分 ,共37分)13.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 )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 .阅读材料 ,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成认的原有邦国 ,而是以武力为背景 ,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 "插队〞进去……很像 "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 ,按 "授民授土〞的原那么 ,仍是 "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 ,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 ,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 ,而不是一元的- -(中|央 )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 ,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 .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 ,犹今之秘书长 ,功曹总领众曹 ,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材料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除京畿附近由(中|央 )内史直接控制外 ,其余地方在初并天下时分为36郡 .汉初约有60郡 ,其中诸侯||王国共占有40余郡 ,包括原秦||王朝东部的大局部地区 .诸侯||王国 "外有君臣之名 ,内有敌国之实〞 ,汉天子所领仅15郡 .汉武帝以后 ,郡不断扩大 ,至||西汉末年大郡领县30~50个 ,而诸侯||王国 ,大国最||多领10余县 ,小国仅3~4县 ,(政|治)上的特权也被取消 ,诸侯||王只能 "衣食租税〞而已 .郡与国属同一级||行政区 ,往往郡国并称 ,实际郡大于国 .-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根据材料一 ,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 "掺沙子〞的意图 .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 ?(6分)(2)根据材料二 ,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 .这反映出(中|央 )与地方关系如何 ?(6分)(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评述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 ,从西周分封制的意图来考虑 ,西周通过分封同姓兄弟或亲信来加强(中|央 )对地方控制 ,维护西周统治;第二小问 ,根据材料一 "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 ,而不是一元的 - -(中|央 )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来概括 .第(2)问第|一小问 ,根据材料二 "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 ,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来概括;第二小问 ,从郡县制的作用来答复 .第(3)问 ,首||先是先表达再评论 ,史论结合 ,要求对秦汉时期的(政|治)变革有全面系统的把握 ,可将这一时期的变化分成秦汉、汉初、汉武帝三个时期加以评述 .答案:(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 .(2)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 )任命 ,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 .关系:(中|央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地方仍有较大权力) .(3)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形成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诸侯||王势力过大 ,威胁(中|央 )集权;汉武帝以后 ,郡得以扩大 ,诸侯||王的辖区和权力缩小 ,(中|央 )集权加强 .14.阅读材料 ,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第|一帝国时代从上表中提取秦汉与罗马帝国的相关论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对 "第|一帝国时代〞的特征进行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表述清晰 .)(12分) 解析:首||先 ,分析材料 ,获取有效信息 ,如秦汉实行郡县制 ,罗马帝国在新征服地区设立行省;秦汉法律细密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罗马帝国法律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 ,体系日趋完备;秦朝修长城防御匈奴 ,修建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罗马帝国在不列颠修长城抵御外族入侵 ,修建以罗马城为中|心通往帝国各地的硬面公路等 .其次 ,明晰论证观点 ,对获得的信息结合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如古代帝国依靠周密的制度维持统治、古代帝国都重视公共工程的兴修等 .最||后 ,根据提取的相关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表述成文 .答案:例如一论题:古代帝国依靠周密的制度维持统治 .阐述:东西方帝国为了维护帝国的统一与平安 ,它们在制度方面进行了周密的设计 ,如在行政制度上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和罗马的行省制度 ,都保证了(中|央 )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同时在法律制度方面 ,秦汉时期严密的法律制度和罗马帝国完备的法律体系 ,都有效协调帝国内部矛盾 ,稳定统治秩序 .周密完善的制度设计是维系东西方帝国统治的重要条件之一 .例如二论题:古代帝国都重视公共工程的兴修 .阐述:秦汉和罗马帝国为了有效控制扩大了的疆域 ,都重视公共工程的兴修 .秦汉和罗马都修筑了通往帝国四面八方的道路 ,方便了帝国的信息与军队等及时到达帝国边界;除此之外 ,两者都修筑长城等防御工事 ,维护帝国的统一 .重大公共工程的兴修既是 "第|一帝国时代〞东西方帝国实力的表达 ,也维护了帝国的统治 .。

高中历史复习跟踪检测评估1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

高中历史复习跟踪检测评估1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

跟踪检测评估1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共,共48分)1.[2022·贵阳市高三模拟]商王室祭祀的祖先神,不但有上甲以降的近祖先公及成汤以下的先王先妣等直系祖先,还有其高祖远公和旧臣神等旁系远祖,他们甚至还将未必有血缘关系的高祖远公“错之庙,立之主”。

这些措施表明商王室( )A.肃清氏族构建血缘政治B.团结亲族试图加强王权C.扩大祭祀保证族权至上D.重视直系轻视旁系亲族2.[2022·河南省五县市高三联考]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西周分封制( )3.[2022·江西省宜春市高三质检]“华夏”一词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

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理念得到发展。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4.[2022·四川省泸州市高三诊断]《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有了法律。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

据此可知,先秦时期( ) 国共识5.[2022·江西南昌一模]周人曾以宗法制为范式,在天子与诸侯的盟会中,通过联姻赐姓等方式将异姓贵族纳入新的宗法秩序之内。

这主要是为了( )A.借鉴以往世袭教训B.扩大王室家庭组织D.稳定分封等级秩序6.[2022·河南适应性测试]春秋以前,贵族有姓又有氏,史料中提到的“百姓”通常是指贵族成员;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普通民众也开始有自己的姓,“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这一变化反映了( )7.[2022·安徽合肥一模]春秋末年,晋国赵氏宣布不管是生产奴隶还是家庭奴隶,只要立了战功,就可以成为自由民。

同时赵氏实行“旧田半税,新田不税”的政策。

这些做法( )8.[2022·河南驻马店期末]老子认为,治理者当以“道”治国,保持“道”之客观公正性,摒弃私欲和巧伪,“以百姓心为心”,祛除礼法浮文,实施“道”之简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测试卷及答案解析(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周代实行严格的爵位制度,对此有人指出“让天子与诸侯等不同等级的贵族一样,都有相应的爵位,因此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

这表明该制度()A.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B.限制了周王的专制权力C.造成周王室势力的没落D.为分封制的实施创造条件【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周代实行的爵位制度是把诸侯分为不同的等级,并不是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所有贵族,不会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故A项错误;周代实行严格爵位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周天子的权力,巩固统治,而材料“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说明有人主张限制周王的专制权力,故B项正确;周王室势力的没落是由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造成,故C 项错误;周代爵位制是对分封制下诸侯的等级规定,二者同时存在,故D项错误。

2.(2019·河北名校联盟联考) “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

”这说明分封制()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答案】D【解析】A项“皇权专制”的说法本身错误,此时中国还没有实行皇帝制度;B项“地方分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说法本身正确,但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根据材料“国家元首委派”“推行天下一统”可知,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故D项正确。

3.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

这客观上有利于()A.防范诸侯割据B.扩大统治区域C.监督商朝残余力量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分封不能防范诸侯割据,排除A项;“扩大统治区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商朝残余力量”,排除C项;据材料“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可知,分封到这些地方的诸侯会把周统治中心的经济、文化等传播到这些地方,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

4.(2019·衡水中学调研)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A.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B.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D.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答案】B【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在借鉴夏、商二代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丰富而完备,孔子遵从周朝的制度,表现了孔子对礼乐制度的看法。

孔子主张“礼”,其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春秋晚期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

5.据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

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 A.井田制度逐步瓦解B.分封制度走向崩溃C.周天子权力的衰微D.存在土地买卖现象【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田”作为价格的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反映出“田”本身是有价格的,说明当时存在土地买卖的现象,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B、C两项不符合西周时期史实,排除。

6.《国语》一书记载了西周社会的经济状况:“公(诸侯国君)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表明西周时期()A.贵族的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生产B.社会等级制度森严C.政府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生产D.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答案】A【解析】从材料“公(诸侯国君)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可以看出诸侯、大夫、士这些贵族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出现等级森严和贫富差距拉大,排除B、D两项;在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了手工业和商业,称为工商食官,C项错误,排除。

7.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

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

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社会地位不高C.新兴商人日益活跃D.儒家反对商业活动【答案】C【解析】春秋时期没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士大夫从商受到斥责,直接反映出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与题意“从侧面反映”不符合,故B 项错误;尽管商业环境不佳,但仍然吸引士大夫从商,侧面反映出新兴商人日益活跃,故C项正确;文仲早于孔子100多年,当时儒家还未出现,D项错误。

8.(2018·四川永年中学期末)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最能证明这项猜测的是()A.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商代遗址中出现牛骨D.考古专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能证明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的史料应该是考古发现的关于牛耕的记载。

故选D项。

9.中国古代,“尊君”和“重民”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而儒家民本思想中的“爱民”“重民”“恤民”则常被后世引述。

这说明() A.儒家思想能够制约绝对君权B.儒家思想推崇明君反对尊君论C.民本思想可以完善皇权政治D.民本思想顺应绝对君权的需要【答案】C【解析】儒家民本思想是为维护皇权服务的,难以制约绝对君权,A项错误;儒家因为尊君而崇尚明君,B项错误;民本思想与皇权政治的极端形态(暴政思想和绝对君权论)对立,但可以完善皇权政治,从而维护统治秩序,D项错误,C项正确。

10.(2019·陕西五校联考)我们将系列的一类书分为上册和下册,或称为上卷、下卷。

该分类方式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A.甲骨B.丝帛C.竹木简D.石碑【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上册和下册,或称为上卷、下卷”,结合所学可知,“册”“典”“卷”指的是用竹木简做成的书,故C项正确。

11.(2019·湖南株洲联考)《春秋》书法体系的五个命题:“天人有序”“中外有别”“褒贬有道”“隐讳有法”和“修辞有术”。

这里“书法”的含义是()A.写字的笔法艺术B.古人的治史态度C.中国传统的人生态度D.古人的书法创作要求【答案】B【解析】“天人有序”“中外有别”“褒贬有道”“隐讳有法”“修辞有术”反映的是中国史官治史的态度,总结性地否定了中国史官文化产生客观性意识的任何可能,故选B项。

12.(2019·浙江平阳期末)《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这说明()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B.《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诗经》“思想纯正”,思想属于社会教化的一个方面,故B项表述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

其为尊卑也微……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桓何以贵?母贵也。

——摘编自《春秋·公羊传》材料二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间,史之阀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吕思勉认为:“封建者,统一之反也。

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

然后世又有为统一之梗者,则叛民、叛将之割据是也。

柳子厚(柳宗元)谓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

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而又不假之以兵,其势固无从叛。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大一统”思想的内涵。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大一统”国家形式在战国时期面临的困境。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维护“大一统”的制度保障。

(13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得出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封建秩序及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根据材料一“公将平国而反之桓”可得出以周礼为行为总则;根据材料一“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得出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

第(2)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等,可得出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根据材料二“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可得出西周贵族群体沦丧。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分封制,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三“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秦朝实行郡县制和官僚体制。

【答案】(1)内涵: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封建秩序;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以周礼为行为总则;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

(2)困境: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西周贵族群体沦丧。

保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官僚体制。

14.(12分)“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材料根据以上材料,选定孔子思想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判。

(要求:史论结合,逻辑顺畅)【解析】根据材料任选主题来对孔子的思想进行论述,孔子的道德观、法制观是两个最为准确和标准的主题定位(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需要注意的是《论语》只是对孔子思想的阐述,不能作为论述依据,而主要需通过伏尔泰和毛泽东两人来对孔子的道德观或法制观来进行评判;此外,还要注意结论的客观和全面性,即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客观地看待孔子思想的进步和局限性。

【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分析: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