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运动和行为的神经控制4

合集下载

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

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

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大脑皮层的基本些区域与躯体运动功能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4区和6区是控制躯体运动的运动区。

运动区有下列的功能特征: 具有交叉的性质,即一侧皮层主要支配对侧躯体的肌肉。

头面部肌肉的支配多数是双侧性的, 的;然而面神经支配的下部面肌及舌下神经支配的舌肌却主要受对侧皮层控制。

侧内囊损伤后,产生所谓上运动神经元麻痹时, 面肌及舌肌发生麻痹。

②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 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手与五指所占的区域几乎与整个下肢所占的区域大小相等。

③从运动区的上下分布来看, 其定位安排呈身体的倒影;下肢代表区在顶部(膝关节以下肌肉代表区在皮层内侧面),上肢代表区在中间部,头而部肌肉代表区在底部(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仍为正立而不倒置) 从运动区的前后分布来看,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的代表区在前部(6区),肢体远端肌肉的代表区在后部(4区),手指、足趾、唇和舌的肌肉代表区在中央沟前缘。

对正常人脑进行 局部血流测定时观察到, 足部运动时运动区足部代表区血流增加,手指运动时手部代表区血流增加。

8区可引致眼外肌的运动反应,刺激枕叶 18、19区此外,在猴与人的大脑皮层, 用电刺激法还可以找到4区之前,刺激该区可以引致肢体运动和发声,反应一般为双侧性。

在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垂直切面上, 可以见到该区细胞和前述的皮层感觉区类似, ,也呈纵向柱状排列,组成大脑皮层的基本功能单位,称为运动柱。

一个运动柱可控制同一关节的几块肌肉的活动,而一个肌肉可接受几个运动柱的控制。

右图是人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代表区功能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用电刺激皮层运动区某一区域,可观察到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那么接受刺激的是反射弧中的⑵图中显示面积大的躯干,在皮层代表区的面积很小,如手与五指在皮层代表 区的面积几乎与整个下肢在皮层代表区的面积相等.说明运动越 ____________ 的器官,其皮层代表区的面积越大。

生理学06级 第九篇 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调节精品文档

生理学06级  第九篇 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调节精品文档

下丘脑前区 下丘脑内侧区 下丘脑外侧区 下丘脑后区
1.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
下丘脑
传出纤维
脑干和脊髓
交感神经
心血管,呼吸,胃肠运动
2.体温调节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温度敏感神经元
(体温调定点—36.8℃)
3.水平衡调节
水摄入
水排出
渴觉,饮水增加,排尿减少
血浆 晶体 渗透 压
②临床表现:
A.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 B.肌张力降低
4、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1.参与运动设计和程序编制 2.调节随意运动产生和稳定 3.调节肌紧张 4.处理本体感觉传入信息 5.参与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学习与记忆
三、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脊髓小脑 皮层小脑 前庭小脑
小脑的功能
1.前庭小脑的功能
节和小脑半球外侧部(皮层小脑) 之间信息交流。
运动执行:运动皮层发出指令,经传出通 路到达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
运动的修正:来自肌肉、关节等到处的反 馈信息传送到脊髓小脑,并与大脑皮层发 出的运动指令反复进行比较,不断修正运 动偏差,使动作变得平稳而精确。
思考题
1. 什么是脊休克?其产生机制? 2.腱反射与肌紧张有何区别? 3.适度牵拉和过度牵拉肌肉分别引起何种反
二、 脊髓完成的姿势反射
姿势反射
中枢神对经系侧统伸通肌过反调射节骨骼 肌的紧张度牵或张产反生射相应的运动,
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
这种反射活节动间称反之射。
1. 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脊动物的皮肤受到伤害性
刺激时,受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缩 而伸肌弛缓,肢体发生屈曲运动。
对侧伸肌反射:随着刺激强度加大,
支配 及递质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四五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四五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

回 沟
7
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
8
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
2.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1)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 的第一运动区内都有它的代表区。
第一运动区中央前回
刺激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 下肢 运 动。刺激中央前回的 下部 ,引起头部器 官的运动。皮层代表区置与躯体各部分的 位置是 倒置 的。
14
脑的高级功能使人类能够主动适应环境,创造出灿烂的人类文明
语言功能是我们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如果大脑皮层言语区的损伤会导致特有的各种言语活动 功能障碍。而这个发现却是源于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产生兴趣开始的。人们正是透过疾病或外伤 等不幸的个案造成脑部某区域损伤,而渐渐了解大脑的功能分布位置。
15
16
(3)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这就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
二、人脑的高级功能
1.语言功能
(1)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也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能活动,涉及人类的听、说、读、写。
20
1.情绪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2.开心、兴奋、对生活充满信心;失落、沮丧、对事物失去兴趣。是情绪的 两种相反的表现,是人对环境所作出的反应。 3.当人们遇到精神压力、生活挫折、疾病、死亡等情况时,常会产生消极的情 绪。当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抑郁。抑郁通常是短期的,可以通 过自我调适、身边人的支持以及心理咨询好转。当抑郁持续下去而得不到缓 解时,就可能形成抑郁症。如果持续两周以上,则应咨询精神心理科医生以确 定是否患有抑郁症。 4.积极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适量运动和调节压力都可以帮助我们减 少和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

健康管理师二级理论辅导: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健康管理师二级理论辅导: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2017年健康管理师二级理论辅导: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神经肌接头、脊髓、脑干、小脑、基底神经节、大脑皮质)1、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箭毒类药物也称为肌肉松弛药。

·重症肌无力是由于自身免疫机制导致的乙酰胆碱受体功能障碍所致。

·有机磷农药具有强大的一直胆碱酯酶的作用,是一种神经毒药。

2、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①牵张反射:等骨骼收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发生收缩,称为牵张反射。

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腱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例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肌紧张:缓慢而持续的牵拉肌肉反射性地引起肌肉持续的、微弱的收缩,称为肌紧张,也是一种牵张反射;收缩的目的是阻止肌肉被拉长。

意义在于:维持身体的姿势,而不表现明显的动作。

②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肢体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该侧肢体出现屈曲运动,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迟缓,称为屈肌反射。

具有保护性意义,使肢体曲缩而避开伤害性刺激。

3、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易化区略占优势(易化区:具有价钱更紧张及运动作用的称为易化区)4、小脑的躯体运动功能:①维持身体平衡:切除小脑后站立不稳,但肌肉协调运动仍良好。

②调节肌紧张:小脑前叶对即紧张地调节,既有抑制作用,也有易化作用。

③协调随意运动:小脑半球和随意运动的协调有密切的关系。

小脑半球损伤后,随意动作的力量、方向、速度和范围均不协调,同时肌张力减退、四肢乏力。

不能完成精巧动作,肌肉在完成动作时抖动而把握不住方向(称为意向性震颤)等。

这些症状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5、基地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调节机体的随意运动●基底神经节包括:尾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

·尾核、壳核、苍白球统称为纹状体。

具有控制肌肉运动的功能,并与下丘脑、下丘脑联合成为本能翻身的调节中枢,例如完成行走等本能反射活动。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功能代表区的排列大致呈倒置,头面部位
肌肉代表区在底部(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 排仍是正立而不是倒置);
✓ 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
有关与肌肉的大小不成比例,运动愈精细 而复杂的肌肉,其代表区亦愈大。
Precentral gyri:
Involved in motor control.
2.射切诺夫抑制
射切诺夫在实验中发现有食盐结晶刺
激蛙间脑的横断面,再给后肢以稀盐 酸刺激,发现蛙的反射时延长甚至不 出现反射,这种现象称为射切诺夫抑 制。说明高位中枢在正常情况下对脊 髓有抑制作用。
2021/8/5
17
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脑干网状结构的抑制区和易化区
抑制区存在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
器官的传入冲动(前庭器官可感受头部 位置变化),而前庭核可将兴奋直接传 到脊髓的运动神经元,从而加强四肢 肌紧张。
网前状庭脊髓束
- 示抑制系统;+ 示易化系统
➢ 抑制性传导通路:1—皮层-延髓-网状通路;2—尾核脊髓
通路;3—小脑-网状通路;4—网状脊髓通路。
➢ 易化性传导通路:5—网状-脊髓通路;6—前庭-脊髓通路
Golgi Tendon Organ Reflex
Disynaptic reflex.
2 synapses are crossed in the CNS.
Sensory neurons synapse with interneurons in spinal cord.
Interneurons have inhibitory synapses with motor neurons.
动作用。
➢肌紧张性明显加强,牵张反射加强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丹东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王健人体姿势的维持和有意识的运动,都是骨骼肌的活动。

在进行这些运动时,首先人体要保持平衡和维持一定姿势,在这个基础上有多个肌群协同活动。

肌肉有节奏地收缩骨骼和关节活动,才能维持躯姿势和发起各种运动。

人体的肌肉都有一定的紧张性,它是躯体保持平衡,维持姿势,产生随意运动的基础,它接受高级中枢的控制和调节。

运动控制▪指肢体精确完成特定活动的能力。

在狭义指上运动神经元体系对肢体运动的协调控制,涉及大脑皮质、小脑、脑干网状结构、前庭等。

广义还包括下运动神经元病变、骨关节病变和神经-肌肉病变的参与。

▪运动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力量、速度、精确和稳定。

▪神经支配的躯体运动形式▪(1)反射性运动:运动形式固定,反应迅速,不受意识控制。

主要在脊髓水平控制完成,包括感受器,感觉传入纤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传出纤维。

中间神经元在反射性运动中可以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临床常见的反射有保护反射和牵张反射。

例如疼痛的撤退反射等。

此类运动的能量应用效率最高。

神经支配的躯体运动形式(2)模式化运动:运动形式固定、有节奏和连续性运动、主观意识控制运动开始与结束,运动由中枢模式调控器(CPG)调控。

除了CPG机制外,模式化运动已知与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的机能相关,出现下意识的横纹肌自动节律性收缩来“控制”。

例如步行就是典型的模式化运动。

神经支配的躯体运动形式▪(3)随意性运动:整个运动过程均受主观意识控制,可以通过运动学习过程不断提高,并获得运动技巧。

随意运动主要是锥体束的机能,由横纹肌的收缩来完成。

▪皮层的随意运动冲动受两个神经元体系控制:a.上运动神经元-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b.下运动神经元。

运动控制的神经调节▪脊髓与运动调节▪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小脑对运动的调节▪基底神经节与运动调节▪大脑皮层与运动控制脊髓与运动调节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在脊髓的前角中,存在大量运动神经元(α和γ运动神经元),它们的轴突(α和γ神经纤维)经前根离开脊髓后直达所支配的肌肉。

第十章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十章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 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 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 受体,产生一定效应的特殊化学物质。
(一) 外周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
2.去甲肾上腺素
3.其他递质(嘌呤类、肽类)
• 胆碱能纤维:在周围神经系统,释放乙酰 胆碱的神经纤维。包括所有的自主神经节 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少 数交感节后纤维(汗腺和骨骼肌血管舒 张),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 肾上腺素能纤维:凡是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的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包括大部 分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 嘌呤能、肽能纤维:胃肠等器官

• • • • • •
四、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辐散式 在感觉传导途径上多见。 2.聚合式 在运动传出途径中多见。 3.环式: 一个神经元通过轴突侧支与中间神经元相连,中间神经 元反过来再与该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构成闭合环路。环状 联系可引起正反馈(后放现象)或负反馈(兴奋及时终止)。

4. 链锁式:可在空间扩大作用范围。
中枢递质
分类 胆碱类 单胺类 氨基酸类 肽类 嘌呤类 家 族 成 员 乙酰胆碱 多巴胺、NE、5—HT、组胺 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GABA 下丘脑调节肽、ADH、催产素、阿片肽、 脑-肠肽、AⅡ、心房钠尿肽等 腺苷、ATP
气体
脂类
NO、CO
PG类
胆碱能受体
毒蕈碱受体(M-R):能与毒蕈碱结合的受体 分布在节后胆碱能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产生M样作用: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消 化道平滑肌和膀胱逼尿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增 加,瞳孔缩小,汗腺分泌增多,骨骼肌血管舒 张等。 阻断剂:阿托品。临床上使用阿托品解除胃 肠平滑肌痉挛,也可引起心跳加快、唾液和汗 液分泌减少等反应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圣才出品】

第3章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1.神经冲动在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与突触传递有何异同?答:(1)不同点①神经冲动的传导简称神经传导,是指在神经细胞任何一个部位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均可传播到整个细胞,使细胞未兴奋部位依次经历一次膜电位的倒转的这一过程。

传导方式有局部电流方式传导和跳跃式传导两种。

a.局部电流方式传导对于无髓鞘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兴奋区,表现为膜电位的倒转,而相邻的静息区则仍维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于是兴奋部位和邻接的静息区之间将由于电位差而出现局部电流。

b.跳跃式传导有髓鞘神经由于轴突外分段包裹有多层高度绝缘的髓鞘,造成膜电阻的不均匀,在郎飞结之间的结间区电阻极高,而结区电阻极低。

加之轴突膜仅仅在结区可接触细胞外液,所以局部电流必须从郎飞结穿出膜在髓鞘处形成回路,进行跳跃式传导。

②突触传递是指信息从前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胞的信息传递过程。

a.化学突触传递突触的微细结构:化学突触是由相互对应的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结构构成,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较一般神经元膜厚约7.5nm,它们之间的缝隙被称为突触间隙,其间有黏多糖和糖蛋白。

信息在化学突触的传递过程主要包括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的合成和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递质的分解或重吸收等环节。

根据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不同,可将突触后电位分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电突触传递。

b.电突触的传递电突触无突触前膜和后膜之分,一般为双向性传递,其传递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

电突触传递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和视网膜上广泛存在,主要发生在同类神经元之间,具有促进神经元同步化活动的功能。

(2)相同点二者都是以神经递质为信息传递的媒介物。

2.大脑、基底神经元和小脑在调控躯体运动过程中是如何协调进行的?答:(1)大脑皮质与运动有关的脑区主要包括有主运动区、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顶后叶皮质以及扣带运动区等。

①主运动区主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运动前区位于中央前回前方6区的外侧部。

新高考生物-第2章 神经调节 第4节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新高考生物-第2章 神经调节 第4节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第4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课程内容标准核心素养对接(1)举例说明大脑对躯体运动及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2)比较大脑对躯体运动调节与对内脏活动调节的特点。

(1)生命观念——通过了解大脑皮层的结构,建立其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同时掌握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特点。

(2)科学思维——构建模型加深理解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是如何进行分级调节的。

知识点1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1.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存在着控制同一生理活动的中枢。

例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的调节。

2.大脑皮层:大脑的表面覆盖着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的薄层结构。

大脑通过脑干与脊髓相连,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到脊髓。

3.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即第一运动区,有躯体各部分运动机能的代表区,这些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4.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中间由脑干等连接。

知识点2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1.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方式是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下丘脑、脑干和大脑等不同部位。

2.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副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膀胱缩小。

人有意识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

(1)大脑皮层由神经元胞体及其轴突构成。

(×)(2)大脑皮层的复杂沟回大大增加了表面积。

(√)(3)大脑发出的命令都可以直接传到脊髓。

(×)(4)躯体运动受到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

(√)(5)尿意的产生在脑干和大脑皮层。

(×)(6)自主神经系统是不受意识控制的,因此它对机体活动的调节与大脑皮层无关。

(×)1.下图是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与躯体各部分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教材P34“思考·讨论”(1)躯体各部分的运动调控在大脑皮层都有相应的区域,是否各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都是倒置的?举例说明。

神经系统生理 -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讲解

神经系统生理 -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讲解

功 能: 调节肌紧张与肌群的协调运动, 保持正常的姿势。
动物解剖生理
动物解剖生理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小脑对于姿势反射、调节肌 紧张、协调和形成随意运动均有重 要作用,它是躯体运动调节中枢, 不是一个直接指挥肌肉活动的运动 中枢。
主要生理功能是:
(1)维持躯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 (3)协调随意运动
动物解剖生理
小脑分叶
动物解剖生理
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机体的随意运动是受大脑皮 层的控制。大脑皮层控制躯体运 动的部位,称皮层运动区,通过 以下两条途径实现:
锥体系统 锥体外系统 动物解剖生理
大脑皮层运动区的特点
大脑皮层运动区的特点:
1、 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性的,头部肌肉 支配是双侧的。 2、 运动区有精细的的功能定位。(倒立)
神经系统生理
动物解剖生理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脑干对牵张反射与姿势反射的调节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 部位,是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 枢,可完成一些比较简单的反射过 动。最基本的脊髓反射(spinal reflex)包括两类:
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 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动物解剖生理
脑干对牵张反射与姿势反射的调节
脑干对牵张反射与姿势反射的调节:
脑干网状结构是指从延髓、脑桥、中脑直达间脑的广泛区域,由 一些散在的神经元群及其突触联系所构成的神经网络(抑制区和易化 区),正常情况下,脊髓的牵张反射受脑干的调节。
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状态反射(attitudinal reflex) 姿势反射 (postural reflex) 翻正反射(righting reflex)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躯 体运动的调控
一、运动调控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三级神经 最高水平:大脑皮层联络区、基底神经 节、皮层小脑---负责运动的总体策划 中间水平:运动皮层、脊髓小脑
---运动的协调、组织、实施 最低水平 :脑干、脊髓---运动的执行
策划
策划
产生和调节随意运动区的示意图
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 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The anterior motoneurons ) ⑴ α运动神经元
体内唯一的单突触反射。
膝反射
腱反射示意图
表现: 肌肉的收缩是全部肌纤维的一次性 同步收缩,表现出明显动作。
单突触反射
②肌紧张: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表现为被牵拉肌肉发生持续、缓慢紧张性 收缩,阻止被拉长。
肌紧张的生理意义: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 反射活动,是随意运动的基础。
易化区: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 和后叶中间部
2.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1898年Sherrington发现
(1)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 断脑干, 动物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 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呈角弓 反张状态。
(2) 去大脑僵直的本质: 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是抗重力肌
B.易化区 Facilitatory region: 较大 ,
包括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脑桥 的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和被盖。
该区兴奋→肌紧张增强。 易化区活动略占优势
②脑干以外高位中枢也存在调节肌紧张的 抑制区和易化区。
具有始动作用,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的抑制 区和易化区调节肌紧张。
抑制区: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 小脑前叶蚓部

生理学:神经系统(8版)-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生理学:神经系统(8版)-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梭外肌(伸肌)
大脑皮层运动区 纹状体
小脑前叶 两侧部
小脑前叶 蚓部
(+)
(+)
脑干网状结构 抑制区
前庭核 (+) (+)
易化区
()
(+)
肌紧张
去大脑僵直的产生机制:
网状结构抑制区的下行始动作用(大脑皮 层运动区和纹状体等)被切断,抑制区活动 减弱,易化区活动占优势。传向脊髓的易 化作用相对增强,引起γ运动神经元活动 过强,伸肌的肌紧张过度亢进,导致去大脑僵 直。
(二)脊休克
脊髓的调节功能
功能: 躯体运动的初级中枢 脊髓前角中有α、β、γ
三类运动神经元。
脊休克定义:
人和动物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反射活 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表现:
肌紧张降低或消失
发汗反射消失
血压下降
粪尿积聚

(以后反射可恢复)
脊休克
动物实验:保留脊髓C5以下 脊动物: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的动物。
Facilitated and inhibitory area
Areas in the cat brain where stimulation produces facilitation (+) or inhibition (-) of stretch reflexes. 1. motor cortex; 2. Basal ganglia; 3. Cerebellum; 4. Reticular inhibitory area; 5. Reticular facilitated area; 6. Vestibular nuclei.
实验证据: 如果在上述切断脊髓后根的去大脑动物,进 一步切除小脑前叶,能使僵直再次出现,这 种僵直属于α-僵直,因脊髓后根已切断,γ 僵直已不可能发生。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人教版)教案讲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含答案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人教版)教案讲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含答案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含答案)[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大脑对躯体运动及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2.比较大脑对躯体运动调节与对内脏活动调节的特点。

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1.大脑皮层(1)结构: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的薄层结构。

(2)特点:有丰富的沟回(沟即为凹陷部分,回为隆起部分),这增加了大脑的表面积。

(3)控制途径:大脑通过脑干与脊髓相连,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到脊髓。

2.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1)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内都有它的代表区①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

②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下部,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

③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其他部位,会引起其他相应器官的运动。

(2)特点: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3.大脑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1)分级调节示意图(2)分级调节的意义:机体的运动在大脑皮层以及其他中枢的分级调节下,变得更加有条不紊与精准。

判断正误(1)大脑皮层由神经元胞体和轴突构成()(2)大脑皮层运动机能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3)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脑干是最高级中枢()答案(1)×(2)√(3)×任务一: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1.下图是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与躯体各部分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躯体各部分的运动调控在大脑皮层有没有对应的区域?如果有,它们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提示有。

特点: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但头部是正的。

(2)请据图分析,皮层代表区对躯体运动支配的特点是:左右交叉支配(头面部多为双侧支配)。

(3)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是与躯体中相应部位的大小相关,还是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相关?提示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

2.构建躯体运动分级调节的概念图。

(1)资料1:通常情况下,成年人的手指不小心碰到针刺会不自主地收缩,而在医院采指尖血时却可以不收缩。

躯体运动和行为的神经控制4

躯体运动和行为的神经控制4

2. 行走运动(locomotion)
是指动物行走或奔跑时,前后肢活动的固定协 调的运动模式。 中枢构型发生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 CPG) 位于脊髓,是控制自动、 节律性行走的基本局部 神经环路。 虽然控制行走的CPG在脊髓, 但是其他CPG的活动仍受上位 中枢的激活和控制:
α运动神经元称 神经元池 或运动核
1.2 运动神经元的大小原则 (size principle)
兴奋时,小运动神经元先兴奋; 受抑制时,大运动神经元首先被抑制。 两者的生理意义在于能够更完善、更 精确地控制肌肉收缩时的各种参数,免去 上位运动中枢对肌力控制细节的编码,简 化了计算的程序,保证了肌力能平滑地增 减,从而获得最佳的运动模式。
3. 屈肌反射(flexor reflex)
当肢体的皮肤或肌肉 受伤害性刺激时,引 起肢体快速地回缩, 称为屈肌反射,它是 多突触反射 (polysynaptic reflex),是一种保 护性的反应,能够保 护四肢免受进一步的 伤害和损伤。
第三节 节律性行为——行走与奔跑
1. 节律性运动(patterned movement)又称 型式化运动 具有节律性和连续性, 可以随意发动和终止, 一经发动则不再需要 意识的参与,就能自 动地、以固定的模式 重复进行,如行走、奔跑、咀嚼和呼吸 节律性运动主要由脑干和脊髓的神经网络控制。
2. 反肌伸长反射(inverse myotatic reflex) 由腱器官被激活产生的反射性效应即反肌 伸长反射(inverse myotatic reflex) , 与牵张反射互补。 如果肌肉和肌腱的张力增加到极度时,肌 张力会突然降低,强直的肢体变得松软, 阻力突然消失,关节的运动会迅速地结束, 常称为折刀反射(clasp-knife reflex)或 称自生性抑制(autogenetic inhibition)。

躯体运动与植物性神经

躯体运动与植物性神经

1.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而内脏运动神经则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2.躯体运动神经自中书到效应器只需要一个神经元。

而内脏运动神经则需要两个神经元,前一个神经元称为节前神经元,其饱体位于脑干和脊髓的灰质内,起轴突称为节前纤维,后一个神经元称为节后神经元,其包体位于植物性神经节内,其轴突称为节后纤维。

3.躯体运动神经以神经干形式分布,而内脏运动神经则以神经丛形式分布。

4躯体运动神经纤维一般为粗的有髓纤维,而内脏运动神经的节前纤维是细的有髓纤维,节后纤维是细的无髓纤维。

5躯体运动神经一般都受意识是的支配,而内脏运动神经在一定程度上不受一时的支配,具有相对自主性。

6躯体运动神经的感受器为外环境,内脏运动神经的感受器为内环境。

心腔结构特征心以纵向的房间隔和室间隔分为左右互不相通的两半,每半又分为上部心房和下部心房,并由心室口相通1右心房:占据心基右前部,包括右心耳和静脉窦,呈圆锥状盲囊,入口有三:前、后腔静脉和冠状窦口,出口为右房室口2右心室:位于心右前不,顶端向下,不达心尖,入口为右房室口,口上附着有三尖瓣,防止血液倒流,出口为肺动脉口3左心房:构成心基的左后部,呈圆锥状盲囊,入口为肺静脉,出口为左房室口左心室:构成心室左后部,室腔达心尖,入口为左房室口,附着有二尖瓣,出口为主动脉淋巴结的组织结构淋巴结是机体淋巴回流中的次级淋巴器官,由结蹄组织包裹,淋巴组织而形成一侧凹陷是淋巴结门,是输出淋巴管神经血管,另一侧隆起,有多条淋巴管进入,表面有结蹄组织被膜,进入其内形成小梁支架,实质可分为外周的皮质部和髓质部,机体淋巴结长单个或成群分布。

输卵管的组成和功能功能:输送卵细胞和受精场所输卵管可分为漏斗部,壶腹部,峡部漏斗部:输卵管起始膨大的部分。

壶腹部:较长,是位于漏斗部和峡部之间的膨大部,是受精场所。

峡部:位于壶腹部之后,细而直,壁厚,也以小的卵管和荐段脊隋的灰质外侧柱,称颅荐部2. 交感神经的节后神经元在椎旁节或椎下节,其发出的节后纤维要经过较长的路径才达到效应器。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4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4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运动调节感觉阈限
运动系统能够通过调节感觉阈限来影响感知,例如在黑暗中行走 时,通过调整步幅和速度来适应环境变化。
运动改善感觉障碍
对于某些感觉障碍,如感觉减退或丧失,适当的运动训练可以促 进感觉系统的恢复和功能改善。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感觉系统能够感知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姿态和运 动状态,为运动系统提供反馈,确保运动的协调 性和准确性。
感知危险
感觉系统能够感知外界的威胁和危险,如疼痛、 高温、低温等,及时向运动系统发出警告,促使 采取保护性反应。
运动对感觉的影响
运动促进感知
通过主动运动和活动,能够刺激感觉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完善,提 高感知的通过感受肌肉、关节等处的牵拉、压缩等刺激,提供关于身体
位置和运动状态的信息,帮助维持身体平衡。
03
神经系统的感觉与运动功 能的相互影响
感觉对运动的影响
1 2 3
感知环境信息
感觉系统通过接收来自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 觉、触觉等,为运动系统提供环境信息,帮助指 导运动行为。
感知身体状态
感觉信息不仅用于感知外 界刺激,还与躯体运动功 能相协调,维持机体的平 衡和动作的准确性。
02
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躯体运动系统的结构
肌肉组织
包括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是 实现躯体运动的主要组织。
神经系统
通过神经元网络传递信号,控制肌 肉的收缩和舒张,实现各种复杂的 躯体运动。
骨骼系统
为肌肉提供附着点,支撑身体,保 护内脏器官,并维持身体形态。
大脑皮层是感觉信息处理的高级中枢,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进一步 的分析、整合和解释,形成感知觉。
感觉的分析与整合
感觉的分析
大脑皮层对接收到的感觉 信息进行分析,识别出刺 激的性质、强度、方向等 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参与脊髓反射的最后公路——脊髓运动 神经元( α和γ) 1. α运动神经元 是反射的最后公路 可以接受各种感觉信 息和高级中枢的各 种指令 通过支配梭外肌完成 各种 反射和随意运动。
1.1 运动单位(motor unit)和运动 神经元池(motoneuron pool)
一个运动神经元与它 支配的肌纤维称 运动单位 支配一块肌的那一组
2. 小脑的运动学习功能 小脑神经环路具有运动学习功能,运动学 习就是学做某种新的动作。在运动学习过 程中,小脑皮质的突触也出现长时程的改 变,意味着小脑不仅是执行运动行为的机 器,也能够记忆它所从事过的事情,使它 对运动神经元的影响能更适合实际情况。
六、基底神经节对随意运动调控
1. 基底神经节是皮质下环路中的重要中继站 基底核的主要传出联系并不是下行到脑干或脊髓 的运动核团,而是上行到 大脑皮质运动区和其他皮质 部位,是从大脑皮质出发, 经过丘脑又回到大脑皮质 的一个复杂神经环路的中继站。
二、行为(behavior) :
1、定义:
1)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 2)从外部可察觉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
2、分类:
本能行为 :主要来自遗传,或生而有之或随发育成熟 而出现行为。 学习行为:通过学习后产生的行为。 3、基础 :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今天只介绍躯体运动行为的神经调控
三、运动行为分类: 1、反射运动(reflex): 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又称定型运动 (stereotyped movement)。
丘脑外侧核尾侧
小脑齿状核嘴端纤维
运动皮质
丘脑内髓板核和网 状核
3.3 同侧大脑皮质到初级运动皮质的投射
初级躯体感觉皮质
初级运动皮质
辅助运动区和运动前区
4. 大多数运动皮质神经元也有自己的外周感 受野接受关于运动执行情况的信息 运动皮质神经元一般接受来自该神经元本 身所控制肌肉的信息,或接受当这些肌肉 收缩时返回到的皮肤区的传入,即运动皮 质神经元的传入和传出有密切的关系; 可能存在一个经过运动皮质控制肌肉收缩的 长反馈环路的假说。
躯体运动行为的神经调控
山东大学医学院 神经生物研究所 邢滋英
• • • •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脊髓反射行为及其调控 第三节 节律性行为——行走与奔跑 第四节 随意运动行为的神经调控
第一节 概述 一、躯体运动: 骨骼肌在躯体运动神经 的支配下产生的运动称 躯体运动。 躯体运动神经包括 上运动神经元和 下运动神经元。
三、脊髓中间神经元在脊髓反射环路中的整 合作用
1. Renshaw细胞 返回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 存在于大多数肢体肌运动神经元
2. Ia交互抑制中间神经元 主要接受来自同名肌和协 同肌的Ia类传入纤维的单 突触兴奋,其轴突与支配 拮抗肌的运动神经元形成 抑制性突触,是牵张反射 环路中的交互抑制的神经 基础。其主要功能是防止 拮抗肌同时收缩,从而协 调反射活动。
2. 行走运动(locomotion)
是指动物行走或奔跑时,前后肢活动的固定协 调的运动模式。 中枢构型发生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 CPG) 位于脊髓,是控制自动、 节律性行走的基本局部 神经环路。 虽然控制行走的CPG在脊髓, 但是其他CPG的活动仍受上位 中枢的激活和控制:
2. 反肌伸长反射(inverse myotatic reflex) 由腱器官被激活产生的反射性效应即反肌 伸长反射(inverse myotatic reflex) , 与牵张反射互补。 如果肌肉和肌腱的张力增加到极度时,肌 张力会突然降低,强直的肢体变得松软, 阻力突然消失,关节的运动会迅速地结束, 常称为折刀反射(clasp-knife reflex)或 称自生性抑制(autogenetic inhibition)。
脊髓
运动
感觉
第二节 脊髓反射性行为及其调控
一、参与脊髓反射的感受器及传入纤维 1. 肌梭(muscle spindle) 是一种高度特化的感受器 由一个结缔组织囊构成, 内含细的梭内肌纤维 (intrafusal fiber)。 是实现牵张反射的结构。
2. 腱器官(tendon organ) 位于肌纤维和肌腱的 连接部位,其感觉末 梢属Ib类传入纤维。 腱器官主要是检测 肌肉的张力变化。
第三节 随意运动行为的神经调控
随意运动(voluntary movement) 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指向一定目标的运动 或行为,它既可由一定的感觉刺激引起, 又可由主观意愿而产生,是习性行为、心 理行为、意志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基础。
随意运动和反射运动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随意运动是在大脑皮质组织下,执行有目的的 运动; ②运动的方向、轨迹、速度和时程等都可随意选 择,并可在执行中随意改变; ③相同的刺激可引起不同的反应,且刺激和反应 在随意运动的产生和执行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强 弱对应关系; ④随意运动具有可塑性,其效果可随学习和经验 而改进; ⑤随意运动不仅仅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还可因 心理、意志等主观意愿自发产生。
5. 初级运动皮质的神经元在特殊环境下可被 外周刺激直接激活 初级运动皮质控制的 最简单的行为是那些 直接被外周感觉刺激 所诱发的行为。
6. 初级运动皮质神经元控制手指单一精细运动 当某一手指运动时,有单个神经元最大放电, 但手指运动神经元却散在分布于整个手控制区, 它们的协调活动产生手指运动的方式,在执行 不同任务中 初级运动皮质的不同 神经元控制某一特定 肌肉。
四:与运动调控有关的感觉信息有两大类: 1、由视觉、听觉和 皮肤感觉所提供的 关于运动目标的空间 位置,以及运动目标 与自己所在位置间关系 的信息.
2、另一类是由肌肉和 前庭器官所提供的 关于肌肉长度和张力, 以及身体的空间位置 等信息。
五、躯体运动的神经调控环路
大脑皮质
基底神经节
丘脑
小脑
脑干
随意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质运动区
1、部位 初级运动皮质(主运动区,4区) 前运动皮质(次级运动区,6区) 2、通路 皮质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脊髓前角
一、初级运动皮质直接参与躯体运动的发起 和控制
1. 初级运动皮质的躯体定位分布与简单运动 的控制
皮质运动区
2. 皮质运动区与脊髓的传出联系 刺激初级运动皮质只能引起对侧单个关节的活 动,而刺激前运动皮质则常引起对侧或双侧多关 节的复杂运动。
五、小脑对随意运动的调控
1. 小脑在随意运动中的调节作用 1.1 脊髓小脑(spinocerebellum,位于小脑内侧 区和中间区) 主要功能在于利用外周感觉 旧 新 新 反馈信息控制肌肉的张力和 小 小 小 调节进行中的运动,配合大 脑 脑 脑 脑皮质对随意运动进行适时 的管理。
1.2 皮质小脑(cerebrocerebellum, 位于小脑外侧区) 皮质小脑与大脑皮质 感觉联合区、运动前 区以及基底神经节一 道参与了随意运动的 设计和运动程序的编 制过程。
3. 屈肌反射(flexor reflex)
当肢体的皮肤或肌肉 受伤害性刺激时,引 起肢体快速地回缩, 称为屈肌反射,它是 多突触反射 (polysynaptic reflex),是一种保 护性的反应,能够保 护四肢免受进一步的 伤害和损伤。
第三节 节律性行为——行走与奔跑
1. 节律性运动(patterned movement)又称 型式化运动 具有节律性和连续性, 可以随意发动和终止, 一经发动则不再需要 意识的参与,就能自 动地、以固定的模式 重复进行,如行走、奔跑、咀嚼和呼吸 节律性运动主要由脑干和脊髓的神经网络控制。
1.4 突触整合还依赖于突触的位置
轴-体突触产生的 动作电位比 轴-树突突触要强
2.γ运动神经元
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主要调节肌张力 α-γ共同激活alpha-gamma coactivation: 当α运动神经元兴奋时 γ运动神经元同时兴奋。 这种在运动时两者同时 兴奋的模式称为 α-γ共同激活
4. 每个皮质运动区均接受皮质和皮质下输入 皮质区和皮质下结构间 相互联系的重要特点是 交互联系,每个皮质运 动区好像有特异的皮质 和皮质下输入输出模式, 因此,有许多皮质-皮质 下环路,对每个运动行 为都有特殊作用。
皮质感觉区
5. 皮质运动环路的可塑性重组 运动皮质的代表区的构成并不是固定不变 的,可在运动学习中和损伤后改变;甚至 一些成熟的皮质运动环路也依赖感觉和运 动而改变或重组。
3. 皮质-脊髓束可直接和间接地影响脊髓 运动神经元活动
皮质-脊髓束神经末梢可强有力地直接兴奋 脊髓α运动神经元,使脊髓运动神经元产 生大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皮质-脊髓纤维 还可通过颈段脊髓固有神经元,再影响支 配前臂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初级运动皮质、 前运动皮质和辅助运动区都有神经元投射 到脑干的网状脊髓神经元及其下行神经元, 间接影响脊髓运动神经元。
3. Ib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主要接受高尔基腱器 官的Ib传入纤维冲动, 发出的轴突以双突触 或三突触结构抑制同 名肌、协同肌的运动 神经元。组成调节肌 张力的负反馈机制, 以调节肌肉的张力。
4. 脊髓固有神经元
(propriospinal neuron) 脊髓后角的胶状质, 其轴突构成脊髓固有束, 接受来自外周的感觉传入, 参与多种脊髓反射, 在协调不同肌肉群的 运动中起重要作用。
1.3 运动神经元上突触的整合依赖于突触后电位
(postsynaptic potential)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突触整合:synaptic integration
3. 初级运动皮质神经元既可通过各种感觉途 径接受感觉传入又可接受次级运动皮质的 传入 3.1 初级运动皮质神经元可通过各种传入途径 接受关于运动执行情况的外周感觉传入 皮质运动神经元一般接受它们所控制肌肉 的本体感觉传入,或肌肉收缩时受到刺激 部位的皮肤感觉传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