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全册 6.4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
6.4来自地球的力(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同步备课(沪科版)
教案:6.4 来自地球的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初二物理同步备课,主要涉及第六章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向学生介绍重力的概念、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3.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可以用公式G = mg 表示,其中 G 是重力,m 是质量,g 是重力加速度。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2. 学生能够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公式计算物体的重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重力的作用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和重力的作用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模型、悬挂重物的绳子、平衡尺。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物体等)、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力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详细讲解重力的定义、作用点、方向和与质量的关系,结合教具和实例进行演示和解释。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 练习: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和随堂练习,巩固对重力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3.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 = mg。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物体的重力。
题目一: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求其受到的重力。
题目二:一个物体在地球上的重力为10N,求其质量。
答案:题目一:G = mg = 2kg × 9.8m/s² = 19.6N题目二:m = G/g = 10N / 9.8m/s² ≈ 1.02kg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练习,学生对重力的概念、作用点、方向和与质量的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
第6章第4节来自地球的力(新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沪科版)
第6章第4节来自地球的力(新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沪科版)当我设计这一课时,我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力的概念,并能够将这个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我采用了从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够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这一课中,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另一个物体的力的作用。
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和体验力的作用。
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我准备了各种教具和学具,如弹簧测力计、小车、砖块等。
在这一活动中,我会特别关注孩子们对于力的作用相互的理解,以及他们对于力的大小对于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的观察和体验。
在课后,我会进行反思,看孩子们是否能够理解力的概念,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将这个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同时,我也会根据孩子们的反应,调整我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我希望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能够理解力的概念,并能够将这个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我也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一课时,我深刻认识到力的概念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我特别注重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几个重点关注的细节。
我介绍了力的概念时,我不仅仅是通过口头讲解,而是通过实验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力的存在。
我使用了弹簧测力计,让孩子们亲自体验到施加在弹簧上的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这个实验让孩子们对于力的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
我让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于力的理解。
这个环节是我特别关注的,因为我希望能够通过孩子们的互动和思考,加深他们对于力的理解。
在讨论中,孩子们提出了各种关于力的问题,比如力是如何产生的,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等等。
第6章第4节来自地球的力(新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沪科版)
教案:来自地球的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重力的定义,即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 重力的方向:讲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
3. 重力的作用点:介绍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对于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于不规则物体,可通过悬挂法确定重心。
4. 重力的大小:讲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即 G=mg,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²。
5. 重力与质量的区别:强调重力与质量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作用点以及大小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大小计算方法。
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区别,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悬挂重物的绳子、测量重力的弹簧测力计、质量不同的物体。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学生在生活中哪些现象受到了地球重力的影响。
2. 讲解重力的概念:通过示例和公式,讲解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3. 讲解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介绍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并通过实验演示如何确定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5. 讲解重力的大小:给出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 G=mg,并解释重力加速度g的概念。
6. 重力与质量的区别:强调重力与质量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7. 例题讲解: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大小。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不同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大小。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一、重力1. 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2. 方向:竖直向下3. 作用点:重心4. 大小:G=mg七、作业设计1. 计算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大小。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6.4《来自地球的力》实用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6.4《来自地球的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的第六章第四节,主要讲述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测量重力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测量重力: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即 G = 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3. 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运用公式 G = mg 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地球仪、悬挂装置。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悬挂装置,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
提问:为什么物体悬挂在空中会保持静止?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测量重力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强调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例题讲解:举例讲解如何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引导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并学会运用公式 G = mg 进行计算。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例如:一个质量为 2kg 的物体,求其受到的重力大小。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测量重力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设计简洁明了,方便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解释为什么物体悬挂在空中会保持静止。
3.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物体的重力,并将结果记录在实验手册上。
4. 根据公式 G = mg,计算一个质量为 3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4来自地球的力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4来自地球的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六章第四节,主要涉及地球的力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定义: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3.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重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作用点、方向和计量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点、方向。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质量计。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悬挂的重物、测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一个物体(如书包、课本等),感受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知识讲解:(1)介绍重力的定义、作用点、方向和计量单位。
(2)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演示实验证明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悬挂的重物,如何测量其质量?”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定义2. 重力的作用点3. 重力的方向4. 重力的计量单位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3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答案:3kg物体受到的重力为29.4N(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²)。
2. 题目:一个悬挂的重物,如何测量其质量?答案:可以通过测量悬挂重物的重力(使用重力计)和已知的重力加速度,计算出重物的质量。
计算公式为:质量 = 重力 / 重力加速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实验操作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重力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学设计:6.4来自地球的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学设计:6.4来自地球的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六章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方向、物体重心的概念及其判断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作用点、方向。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作用点、方向。
难点:物体重心的判断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悬挂重物的绳子、平衡尺、物体(如苹果、铅球等)。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着物体(如苹果),向上抛出,观察苹果落回手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知识讲解:讲解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实验演示:用悬挂重物的绳子和平衡尺进行实验,展示重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例题,如:一个物体从空中自由落体,求它在落地前的速度。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例题,自行解答类似问题,如:一个物体从高处抛出,求它在落地前的速度。
6. 知识巩固: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悬挂重物的绳子和平衡尺测量物体的重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板书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作用点、方向,以及物体重心的判断方法。
8.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体,求它在落地前的速度。
答案:根据自由落体公式,物体在落地前的速度为v=√(2gh),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h为物体下落的高度。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重力的存在。
在知识讲解环节,通过实验演示和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了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作用点、方向,以及物体重心的判断方法。
6.4 自地球的力 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6.4 自地球的力教学目标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核心素养1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水往低处流散开的渔网落到水里熟透的苹果落向地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作用把这些物体“拉”向地面?因为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作用。
八大行星为什么能绕着太阳转,那是因为宇宙间任意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微粒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吸引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同样,地球对其表面的一切物体都有这种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的一部分,就是我们所说的重力。
二、新课引入水为什么总是从高处向低处流?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苹果总是从树上向地面下落衣服上的水总是往下滴物体向地面降落的原因: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的时候都要向地面降落。
这是因为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引力,能把它们拉向地面。
重力的大小(重量)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猜想: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既有质量,又受到重力,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质量之间有无关系呢?我们用什么来证明物体的重力和其质量的关系呢?设计:仪器:弹簧测力计、钩码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量50g、100g、150g钩码所受的重力。
并填在相应表格内。
实验过程:实验数据: 质量m(kg)0.05 0.1 0.15 重力G(N)0.5 1 1.5数据分析:实验结论: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即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重力的公式及符号g mG 或G=mg G ——重力——牛顿(N )m ——质量——千克(kg)其中 g =9.8N/kg ,读作“9.8牛每千克”。
表示的意义是: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N 。
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以取g=10N/kg 。
易错警示:1. 区分重量与质量:(1)两者定义不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4来自地球的力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6.4 来自地球的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作用点。
2. 让学生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够运用重力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重力计、质量器、悬挂装置。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地球的引力,例如抛物线运动、物体自由下落等现象。
2. 知识讲解:介绍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作用点是重心,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重力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例题讲解:运用重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重力、质量等。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来自地球的力——重力板书内容:1. 重力的概念2. 重力的施力物体:地球3.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的重力。
3.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实验演示、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和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在课后加强实验操作的训练。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地球引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例如研究抛物线运动、物体自由下落的规律等。
6.4 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教材(沪科版)
6.4 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各种力的作用,包括重力、地面支持力、摩擦力等。
2.掌握通过实验或推理得到各种力的作用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实验技能,能够通过实验获取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教学重点1.掌握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规律。
2.能够通过实验或推理得到地球各种力的作用规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对力的兴趣,例如从地球上扔一个物体,为什么会落地?为什么用力扔物体,它能飞得更远?2. 引入新知(1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
教师可以准备一个小球,要求学生站在教室的桌子上,直接把小球往下抛出,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
然后,教师让学生站在地面上,再次抛出小球,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站在地面上抛出的小球的轨迹更加直线,而站在桌子上抛出的小球的轨迹呈抛物线状?3. 概念解释和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的形式,讲解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作用规律。
重力是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物体向下运动的原因。
摩擦力是物体间接触时产生的力,使得物体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运动的作用。
4. 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的差异。
实验可以选择一块水平地面,将不同材料的物体放在地面上,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地面上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实验数据。
实验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数据分析,总结不同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的差异,并归纳出相关规律。
5. 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回答,激发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
例如,为什么地面支持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大小相等?为什么在冰面上滑冰更容易?6. 小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和归纳,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实施方案1.教学工具:小球、实验器材、PPT或黑板、实验记录表等。
6.4来自地球的力(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教材(沪科版)
6.4 来自地球的力(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教材(沪科版)我的教案:6.4 来自地球的力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使他们对地球的引力有更直观的认识。
在设计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物理的乐趣。
本节课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地球引力的概念,理解重力的产生原因,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引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产生原因,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引力的概念,重力的产生原因,重力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重力实验的操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重力计、实验器材(如绳子、物体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引出地球引力的概念。
2. 探究重力的产生原因: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地球表面受到的力,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产生原因。
3. 学习重力的计算方法: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重力实验:让学生进行重力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地球引力的概念,重力的产生原因,重力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重力实验的操作方法。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对地球引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他们在实验和探究中掌握了重力的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
但也有不足之处,如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6.4来自地球的力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教案:6.4 来自地球的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六章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以及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球引力现象的认知,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方向。
2. 重力的作用点。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质量不同的物体。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质量不同的物体、悬挂装置)、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2. 知识讲解:(1)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几何中心上。
(4)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
3. 例题讲解:例题: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地球表面所受的重力是多少?解答:根据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得G=mg=2kg×9.8N/kg=19.6N。
4. 随堂练习:练习题:一个质量为5kg的物体在地球表面所受的重力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
5. 实验演示:(1)重力的方向:将重力计放在不同位置,观察指针偏转情况,验证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重力的作用点:用悬挂装置分别悬挂不同质量的物体,观察重心位置,验证重心在物体几何中心上。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一、重力1. 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2. 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几何中心上。
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一个质量为3kg的物体在地球表面所受的重力是多少?2. 一个物体的质量是5kg,它在月球表面所受的重力是多少?答案:1. G=mg=3kg×9.8N/kg=29.4N2. 由于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在月球表面的重力为G=mg=5kg×(9.8N/kg÷6)=8.17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对地球引力有更直观的认识。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物理 教案 6.4来自地球的力
6.4《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了解重力来自地球的力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
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讲解法,使学生认识到重力的存在,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了解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等知识。
二、学生分析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相关的力的概念,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描述方法、力的测量方法。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很自然地就会产生很大的兴趣。
课程的设置基于学生的基本经验出发,注重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理解难度应该不大。
但对于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不同,应重点讲解,列举典型图例,来加以说明,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原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难点:重力的方向的和作用点。
四、教法分析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若干钩码、细线、小重物、铁架台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教学中应以引入大量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为基础,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突出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重力方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重垂线的制作,检查教室的标语、宣传画、墙角、门框等是否竖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心的寻找,重点介绍不规则物体重心的判断方法,可通过图示和实验让学生加深认识。
6.4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6.4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引言在物理学领域,我们学习了各种各样的力和它们的作用。
而地球上的力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理解地球上的力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教学设计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力。
教学目标•了解地球上的重力和摩擦力。
•理解重力和摩擦力对物体的影响。
•能够应用重力和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一种吸引力。
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就越大。
物体的质量和重力之间存在一种比例关系。
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重力的存在并测量物体的重力。
实验名称:重力试验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不同质量的物体实验步骤:1.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到水平桌面上。
2.将不同质量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下方。
3.观察并记录测力计上的读数。
4.根据测力计的读数,计算物体的重力。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感受到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差异,并理解重力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
2. 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这种力会影响物体的移动和停止。
摩擦力被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在物体静止状态下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在物体运动状态下的摩擦力。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
实验名称:摩擦力试验实验材料:平滑水平桌面、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木块、金属块)、弹簧测力计实验步骤:1.将平滑的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
2.将不同材质的物体放在平滑物体上,并记录物体开始运动所需的最小施加力。
3.通过测力计测量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4.根据测力计的读数,计算物体开始运动所需的摩擦力。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不同材质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差异,并进一步理解摩擦力与物体的性质和表面条件之间的关系。
3. 应用实例通过学习地球上的力,学生还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是一个应用实例:问题:一辆质量为500千克的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加速行驶,过程中经历了10秒钟,此时的加速度为2米/秒²。
6.4来自地球的力—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课型课时】:新授,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⑵知道g= 9.8N/kg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⑶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广泛应用。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⑵尝试用重垂线校准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养成独立动脑动手的习惯。
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是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对重心只作一般了解。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动画】牛顿的猜想1、水总是由高处往低处流2、扔向空中的石块,很快下落到地面【小结】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二、新课教学:【阅读课文P111】1、重力的定义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的时候都要向地面降落,这是因为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引力, 能把它们拉向地面。
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对重力的理解(1)重力通常用字母G来表示。
(2)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受力物体: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
(4)重力是非接触力, 在空中运动或静止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原来相同。
(5)在空中运动的物体,若不考虑空气阻力,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6)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把物体悬挂在竖直的弹簧测力计下端的挂钩上,当测力计和物体都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7)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
【实验探究】探究物重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实验操作】分别把1只、2只、3只……6只钩码在弹簧测力计下,记下弹簧测力计每一次的示数,并填在下表中。
【重力与质量关系图象】【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9.8N/kg 。
对实验结论的进一步理解:①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②力跟质量的比值是个定值,为9.8N/kg。
6.4自地球的力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
6.4 自地球的力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概念及重垂线的应用。
3.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核心素养1.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实验能力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美丽的瀑布,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是不是应该珍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什么力使得瀑布飞流直下?是什么力使蹦极的人急速下坠?这是因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由于地球的吸引,小汽车对地面有压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飞机投出的炮弹落向地面。
由于地球的吸引,翠鸟俯冲入水中捉鱼儿。
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的时候都要向地面降落。
就是因为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产生的重力的作用,能把它们拉向地面。
二、温故知新1.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而产生的力,这种力就叫弹力。
2.弹力产生条件:(1)直接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3.弹力方向:始终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
4.弹力大小:取决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大小。
你还能举出类似的现象吗?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倾泻而下的瀑布落地的铅球回落的海浪三、新课讲解重力抛出去的物体最终会落向地面,这是因为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有吸引作用。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重力的方向图中树上熟透的苹果沿着竖直向下的方向下落,这说明了重力的方向是什么?重力的方向:物体自由落向地面的方向。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6.4《来自地球的力》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6.4《来自地球的力》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六章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重力的基本概念,了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能够运用重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作用点。
2. 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会运用重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悬挂重物的绳子、测力计。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这种力叫什么力?它有哪些特点?2. 知识讲解: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重力的施力物体、作用点: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3)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公式为G=mg。
3. 实验演示:用悬挂重物的绳子演示重力的作用,用测力计测量重力的大小。
4. 随堂练习:(1)判断题: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2)选择题:下列哪个是重力的施力物体?()A. 地球B. 物体C. 空气D. 太阳5. 例题讲解: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求它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
解答:G=mg=2kg×9.8N/kg=19.6N6. 作业布置:(1)填空题: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_____,这种力叫____力。
(2)计算题:一个质量为5kg的物体,求它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
答案:(1)吸引;重(2)G=mg=5kg×9.8N/kg=49N六、板书设计重力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6.4《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
2.实践操作: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分析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杠杆或滑轮组,观察并描述力的作用效果,如力的方向和大小的变化。
3.分析与应用:
-选择一道课堂练习中的解答题,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深入分析和拓展,撰写一篇小论文,阐述力的作用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重难点三:力的测量和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解析:力的测量和数据分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教学设想:分步骤指导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
-分析一个运动场景,如运动员跳高、掷铅球等,运用力的知识解释运动过程中力的变化和作用。
4.创新设计:
-发挥创意,设计一个利用力的原理的小发明或小游戏,可以是实际的物品或虚拟的情景,并简要说明设计原理和用途。
-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整合,结合数学、工程等其他学科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确保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学生互评练习,交流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力的种类、作用原理和二力平衡条件。
教用原理。
-强调二力平衡条件的判断方法和应用,提醒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力现象。
-跨学科整合,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4《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的内容。
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是在学习弹力后对弹簧测力计的第一次运用,也是对“描述力”方法的进一步巩固。
高中教材对重力的很多认识都来自于初中,所以做好初高中的衔接也是本节课重点。
【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 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 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能利用公式 G=mg 计算有关问题;(3) 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4) 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2.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1)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2)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学会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态度与责任(1)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2)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3) 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利用公式 G=mg 计算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环节教材处理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活动:“滚上体”实验引入,从神奇的现象中引发学生思考。
结合生活中的常见实例,引出本节新课。
教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并说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例。
从神奇的现象、生活实例入手,引导分析可使学生不仅感受到物理的神奇,同时也觉得无力知识并非高深莫测,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什么是重力?1、引导学生阐述重力的概念,从重力的“符号、单位、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等多角度教师生互动,通过思考问答的模式,掌握“重力”概念从旧知识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全面认识“重力”认识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来自地球的力
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具准备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方形薄板、木球、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
(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师]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生]不论小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
[师]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重力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作圆周运动,说说你的感受.
[生]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否则就会被甩掉.
[师]无云的夜晚我们总能看到月亮,我们知道那是月亮在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是不是地球上有力在牵着月球呢?
[投影]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
[师]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univcrsal graviton).地面附近的物体也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gravity).通常还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生]木球无论怎样运动都最终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想想做做]
[师]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你知道重力能为我们做什么吗?
[生]盖大楼打地基时,就是把夯举高释放,夯由于受到重力而向下运动就能将地基夯实.[生]跳水运动员走到高高的跳台上向下跳时也是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才能在完成各种动作后入水.
[生]人和各种动物是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才能安然地在地球上生存,如果没有重力,可能就只能像在飞船中的宇航员一样到处漂了.……
2.重力的大小
[师]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力的三要素,还记得吗?
[生]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师]重力的大小怎样确定,它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先大胆猜想.
[生]一般看上去越大的物体越重,所以我认为重力和体积有关.
[生]我认为是和密度有关,一小块铁比一大团棉花要重很多,密度大的重力大.
[生]密度相同的物质,体积大时质量就大,体积相同的物体,密度大时,它的质量就大.所以我认为是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大.
[师]谁知道重力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
[生]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
[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针没有指零还要先进行调零,然后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指示的值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
[师]同学们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实验的情况.(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生]根据测量数据作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生]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
[生]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师]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一名同学板演)并说明单位是什么.
[师]向学生说明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G=mg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 N/kg.
[投影]
练习1.一块钢锭的质量是4 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练习2.质量是50 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练习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最后教师讲评)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同学们应注意区别.
3.重力的方向
[师]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时都要落到地面,
[演示]
(1)观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
[师]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时的方向及悬挂的物体受重力作用使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演示]
(1)两条重垂线的方向.它们方向是否相同?
(2)重垂线与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3)重垂线与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生]两条重垂线的方向平行,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
[师]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能说垂直向下.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重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及课桌面是否水平.说说你们检查的结果和根据.
[生]如果重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直,如果重垂线和桌面及窗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和窗台是水平的.
[生]建筑工人之所以用重垂线来检查所砌的墙是否竖直,就是因为重垂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生]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站得很稳,但地球是圆形的,在我们“脚下”的人,好像脚是朝上的,他们也能站得稳,为什么呢?
[想想议议]
[师]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生]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圆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
[生]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做“向上”.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正因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都受到地球指向地心的重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的人们都能安然无恙地生活在地球表面.
4.重心
[师](出示一根粉笔)问:这根粉笔受不受重力的作用?
[生]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粉笔也受重力.
[师]将一根粉笔分成几段后.各段粉笔受不受重力?
[生]将粉笔分成几段后,每一小段粉笔仍然受重力作用,物体的每一部分都会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
[师]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center gravity).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呢?
[生]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集中在重心,所以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
[生]重力的作用线一定通过重心,所以可以用类似重垂线的悬挂法确定物体的重心.[师]请同学们确定一块方形薄板的重心,并交流自己的做法.
(学生操作,然后交流)
[生]先用细绳系住木板的一点悬挂起来,沿着细绳的方向在木板上画出一条线;再用细绳系住木板的另一个点悬挂起来.按刚才的方法在木板上画出另一条线,两条线的交点就是这个木板的重心.
[师]物体的重心位置和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用悬挂法可以确定各种物体的重
心.一般材料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出示粗细均匀的细木棒和木球)如这两种物体的重心在哪儿?
[生]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木棒的中点,均匀圆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
[师]如将一粗细均匀的长棒从中间弯折成90°角,重心还在棒的中点吗?重心在哪儿?
[生]弯折后重心不在棒上,重心的位置可以用悬挂法确定.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双脚分开站好,大家一定能很稳地站在地面上,如果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不动,只让你抬起一只脚,还能站稳吗?试一试,根据自己的体验讨论“不倒翁”为什么不倒.走钢丝的演员为什么要握一根长杆?
(同学们试验、讨论,然后交流)
[生]如果身体不动,抬起一只脚后就站不住,要想一只脚稳,身体就必须倾斜,身体倾斜时,人体的重心位置也会跟着移动.
[生]走钢丝的演员的重心位置必须落在钢丝上时才不会倾倒.
[生]人走路,脚下不稳时会自然地伸开双臂保持平衡,因此我觉得走钢丝的演员手握一根长杆是为了借助加长了的手臂调整重心,保持平衡.
[生]不倒翁身体的下部有一个很重的物体,上部几乎是空的,因此它的重心很低.将不倒翁扳倒后,重力的作用就会使它回到原来的位置,所以扳不倒.
[师]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在课后可以继续展开讨论.
[师]随着我们国家“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胜利发射与回收,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引起了世人的瞩目.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上天揽月.请同学们在课后收集有关航天的知识.
三、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G=mg 来计算大小,g =9.8 N /kg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四、板书设计
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9.8N/kg 三要素: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物体的重点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重力 (grav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