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读后感
流浪者之歌读后感书里的悉达多啊,他就像一个超级纠结又超级勇敢的冒险家。
一开始,他是个婆罗门的儿子,那可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要啥有啥。
但他偏不,觉得那些知识啊、教义啊,就像隔着一层纱看世界,不真切。
于是,他就像个任性的小孩,抛家舍业地去当沙门,去苦行。
我当时就想,这家伙是不是脑子抽风了,放着好日子不过。
他在沙门那儿可没少遭罪,挨饿受冻的,还整天冥想。
我都怀疑他是不是想把自己折磨成仙人。
不过这一段经历,也让他明白了很多东西,虽然他最后觉得沙门的路也不是他想要的。
然后他遇到了乔达摩,也就是佛陀。
这就像一个追星族见到了超级偶像一样,悉达多满心都是崇拜。
可是呢,他还是很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别人的觉悟再好,也不是自己的。
这一点我特别佩服他,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总是跟着别人的脚步走,别人说这个好就跟着做,悉达多可不愿意这样。
他接着就跑到城里去了,一头扎进了世俗生活。
这可不得了,他就像掉进了一个大染缸。
他开始追求金钱、女人,还成了一个精明的商人。
我都想冲进去书里对他喊:“悉达多,你忘了你当初的梦想了吗?”但我也知道,他是在体验,在寻找。
他在这过程中也迷失了自己,变得贪婪、焦虑,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忙忙碌碌,最后都不知道自己为啥这么忙了。
直到他又一次觉醒,他才真正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他在河边听到了那河水的声音,就像听到了生命的真谛。
那河水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它包容一切,有干净的水,也有脏的东西,就像生活中的好与坏。
悉达多从河水里悟到了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我读完这本书就觉得,我们的生活其实也是一场寻找自我的流浪。
有时候我们像悉达多一样,盲目地追求一些东西,以为那就是幸福。
可是到最后才发现,真正的幸福是接受自己,接受生活中的一切。
就像悉达多最后坐在河边,看着河水,脸上带着平静的微笑一样。
我们也要学会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角落。
这本书啊,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迷茫,也看到了希望,真是一本超棒的书!。
流浪者之歌600字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600字观后感《流浪者之歌》是一部令人感动的电影,影片生动地展现了人生的坎坷与奋斗的故事。
通过剧情的展开,观众可以深入了解到流浪者的内心世界,并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以下是对《流浪者之歌》的观后感。
电影以一个流浪者的生活为线索展开,剧情主要围绕着主人公的成长和奋斗展开。
影片通过真实而充满细节的描绘,展现了流浪者在社会边缘的艰难生活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追求。
同时,电影也展示了流浪者之间的信任、友情和互助。
这种真实而深刻的刻画让人们赞叹不已。
影片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出色,既有紧张刺激的情节,又有温情脉脉的描绘。
导演运用自然景色的变化和人物之间的互动,将观众带入了一个个让人潸然泪下的场景。
尤其是影片中主人公与一对孤儿相遇的情节,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与温暖。
这种情感共鸣使得观众对于主人公的境遇产生共鸣,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善良与美好。
影片的视觉呈现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演运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将流浪者的世界展现得非常真实而饱满。
无论是灰蒙蒙的城市街道,还是壮丽的自然风景,都让观众感受到了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
影片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色,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于流浪者生活的影响。
这些画面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官冲击,使观众对于流浪者的经历更加贴近与真实。
电影的音乐也是这部电影的亮点之一。
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音乐来表达人物的心情和情感。
不仅如此,电影还融入了多种音乐元素,如民谣、摇滚等,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被音乐所打动。
音乐成为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窗口,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们的内心。
这种音乐与观影的结合,使得观众更加身临其境,投入到电影的情节之中。
《流浪者之歌》通过流浪者的生活故事,反映了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
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公平。
电影呼唤社会关注和关爱弱势群体,激发观众的思考和行动。
这种社会关怀使得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富有深度和意义的电影作品。
总之,电影《流浪者之歌》通过真实的剧情和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现了流浪者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小提琴流浪者之歌听后感
小提琴流浪者之歌听后感《〈小提琴流浪者之歌〉听后感》哎呀,前几天我偶然听到了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那感觉就像是被一阵特别的风给卷进去了,然后就开始了一场超有趣的音乐之旅呢。
刚开始听的时候,那小提琴的声音就像一个调皮的小精灵,在琴弦上蹦跶着。
它发出的音符就像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水,“咚”的一声,泛起一圈圈的涟漪,这涟漪呢,就一圈一圈地往我的耳朵里钻。
我当时正坐在我家那个有点破旧的小沙发上,周围堆满了我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什么漫画书啦,吃了一半的薯片袋子啦。
我就那么斜靠着,眼睛半眯着,像是被这音乐施了魔法一样。
随着曲子慢慢推进,小提琴的声音变得有点哀愁了,就像一个流浪者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我就突然想起我有一次在外面迷路的经历。
那时候我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玩,结果走着走着就找不到路了。
我就像个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转,心里那叫一个慌啊。
我看着周围那些陌生的建筑和来来往往的陌生人,感觉自己就像个被世界抛弃的小可怜。
那曲子里的哀伤就和我当时那种无助的感觉特别像。
我感觉小提琴就像是我当时的化身,在那琴弦上把我的心情都拉出来了。
然后中间有一段,小提琴的声音变得很激昂,就像是那个流浪者突然鼓起了勇气,想要去挑战这个世界一样。
这时候我就从沙发上坐直了身子,就好像我也被注入了力量似的。
我想象着那个流浪者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过高山,越过河流,不管前面有多少困难都不怕。
我也跟着兴奋起来,在沙发上还跟着音乐的节奏晃悠着身体,差点把旁边的薯片袋子都给晃倒了。
再往后呢,音乐又变得有点惆怅了,就像流浪者在经历了一番奋斗之后,又开始想念远方的家乡了。
我又躺回沙发上,思绪也跟着飘远了。
我想起我离开家乡去外地读书的时候,虽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困难,但是有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就特别想念家里那张温暖的床,想念妈妈做的饭菜。
这音乐就像是一只温柔的手,轻轻地拨动着我心里那根思乡的弦。
到最后,音乐慢慢地归于平静,就像流浪者的脚步渐行渐远。
我还在沙发上回味着,感觉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这是俺的舞蹈欣赏课程论文,不要被名字所骗,说是《流浪者之歌》的,其实80%的篇幅好不相关,理由在后文有所阐述。
文中谈的较多的是我对如今大学教育的看法和对老师这个职业的观点。
(小注:《流浪者之歌》原作是德国小说家赫塞的三部式文学作品,后由台湾现代编舞家林怀民改变为其自创的台湾云门舞集。
公演之后大受好评,并在大陆演出多场。
)如下正文:这学期选修了《舞蹈欣赏》这门课,不同以往所选的那些英语翻译、英语演讲等实用课程,这门课完全是一门关于艺术、审美,无关应用的一门人文性质的课程。
当初就是想选一门相对轻松一些的课程,能够在繁忙的专业功课学习之余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休息。
很开心,这门课完全符合我的要求。
其实有时候休息并不只是睡觉,能够放松心情,卸下包袱,去融入到舞蹈的欢快氛围中往往能够让人更加的心情愉悦,更加充满活力。
其实自从上了大学以后,一直有点失望,感觉到大学里所学的课程全都是理工类的,完全没有文学、艺术、地理、历史之类的课程。
深感我们在学习本专业课程之外还应该增强自身的人文修养,多去学一些其他的跟专业无关的东西。
其实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修养如今在世界上排的是很后的,我们大多数人没有看过歌剧,没有听过真正的交响乐,没有认真欣赏过舞蹈,即便是中国传统的古典音乐欣赏过的也不多。
哈哈,扯得远了,总之我想说的是舞蹈欣赏的课程是很好的,它给予我们的营养并不比那些专业课来的少。
不过现在学校里很多人并不重视这些通选课程,仿佛是学校给他们的任务。
甚至有不少老师对于通选课亦不重视,面对教室里上百号人心安理得地在那里念数年不变的ppt,亦或是放一些无聊的视频来娱乐大家。
不过我们舞蹈欣赏的老师还是相当负责的,从她走下讲台到我们身边给我们一一签卡就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认真的人。
或许有些人会认为这样子太苛刻了,可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老师只是收讫卡后再签,还有多少人会去上课呢,很有可能是一个学生带了n张卡去就代表了n个学生。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流浪者之歌
读《鲁滨逊漂流记》——流浪者之歌如果一个人遭遇困境,而无人解救就必须学会乐观地去改变现状,这是我从小说《鲁滨逊漂流记》里体会到的。
我初中的时候就已经看过这篇小说了,在我心中这篇小说算得上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本瑰宝,因为这是真正的一个人的斗争,所以我选择了这篇小说。
一、作者思想笛福生活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属于资产阶级,是中上层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笛福关于发展经济的主张是有利于英国社会发展的,但是,他热烈地支持殖民制度,提出夺取、经营殖民地的办法,提出与落后民族扩大贸易的办法,并且拥护黑奴买卖。
这一切都表现了他的阶级局限性。
对于那些因门第而骄傲的贵族、绅士抱有很大的反感,他尽力颂扬并非上层阶级出身的资产阶级,抨击了那些看不起“平民”的“绅士”。
笛福对待劳动人民的态度有两面性。
他认为犯罪的根源是贫穷,富有的人是不会犯罪的。
他主张发展工商业使人民有工作。
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却把当时工人工作时间长、工资低、未成年的孩子就要工作等残酷剥削现象视为固然。
接受了洛克的政治思想,反对专制,主张民权。
主张人的基本权利是,任何人,包括国王、内阁与国会,都是不能够侵犯的,“英国人既不是国王的,也不会是国会的奴隶”。
笛福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主张人民应受到较开明的教育,主张给妇女受教育的机会。
总的来说笛福思想上有两重性,鲜明地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
笛福对他所描写的人物理解较深,他善于写个人在不利的环境中克服困难。
他的主人公有聪明才智,充满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识”,情节、结构不落斧凿痕迹。
他尤其擅长描写环境,细节逼真,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身临其境。
二、作品写作背景这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
1704年9月一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南美洲大西洋中,离智利400英里之遥的安·菲南德岛上达4年4月之久,四年后他被伍兹·罗杰斯船长所救,当他被救回英国时已成了一个野人。
舞剧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舞剧流浪者之歌观后感刚走进剧院,我心里还在嘀咕,这舞剧能有多好看呢?不就是一群人在台上蹦跶嘛。
可当大幕一拉开,灯光一打在舞台上,我就知道我错得离谱。
舞台上的场景布置特别有感觉,那大沙堆一出现,就像是把我一下子拉到了遥远又神秘的地方。
舞者们出场的时候,他们的服装就很有特色,带着那种流浪的气息,宽松又随性。
这些舞者啊,那可真是用身体在讲故事。
尤其是那个扮演流浪者的舞者,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像是在诉说着自己的经历。
他奔跑的时候,我感觉他是在追逐着自己的梦想,那脚步快而有力,就像一阵风在舞台上刮过。
他蹲下的时候,我又觉得他像是遇到了什么挫折,那种无奈和疲惫透过他的身体语言传递给了我。
我就想,这不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样子嘛,有时候充满希望地向前冲,有时候又被困难打得垂头丧气。
还有一段群舞特别震撼。
舞者们在沙堆上舞动,沙子随着他们的动作飞扬起来,就像一朵朵沙做的花在绽放。
他们的动作整齐又富有变化,一会儿像是在庆祝什么,一会儿又像是在进行一场庄严的仪式。
我在台下看得都入迷了,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
这部舞剧的音乐也超级加分。
那音乐响起的时候,就像是给舞者们注入了灵魂。
有时候是悠扬的旋律,让整个舞台都充满了诗意,我感觉自己的心都随着那音乐变得柔软起来;有时候又是强烈的节奏,就像心跳一样,让我整个人都热血沸腾。
我都忍不住在心里跟着那节奏打拍子。
看完这部舞剧,我走出剧院的时候,脚步都有点轻飘飘的。
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我想啊,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流浪者,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地寻找着什么。
这部舞剧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流浪者。
我现在对舞剧是充满了敬意,原来舞蹈还能这么有深度、这么打动人。
我已经在期待下一次走进剧院看舞剧了。
电影《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电影《流浪者之歌》观后感行驶于欧罗巴大地的旅游大巴里,播放着很久以前看过的电影《巴黎圣母院》。
一句熟悉的乞讨用语:“行行好,行行好。
”翻来覆去,响亮地回荡在车厢里。
这就是维克多·雨果笔下吉普赛人的生活,他们颠沛流离,生活无着,性格大都真挚豪放,火热激情,许多人擅长音乐。
在俄罗斯和欧洲各国旅游,经常可以见到流浪艺人,在莫斯科地铁站口,圣彼得堡街头,布拉格老城广场和查理大桥上,匈牙利巴拉顿湖岸边,德国法兰克福商业大街上,甚至高雅洁净的奥地利音乐名城萨尔茨堡教堂门前,都有流浪艺人在大显身手,演奏各种乐器,放声高唱,抑或组成小乐队共同表演。
他们中许多人技艺非常高超,不少人甚至水准与我们国内专业人士相仿。
我很喜欢聆听观赏他们的表演,一曲过后,鼓掌致意,奉上一二欧元,每每尝试与之交谈,惜乎他们几乎均不通英语,便不知其是否吉普赛人也。
暑热蒸腾的上海七月,得一张滚烫火热的新碟:《弗拉门戈·流浪者之歌》。
于是,晚上把空调开大,听这些烈火燃心汗流浃背却是空灵鲜活内蕴着深深忧伤的音乐。
到西班牙旅游,要是不去看一场正宗的弗拉门戈,那就等于白来。
弗拉门戈(Flamenco)是流行于西班牙南部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它融舞蹈、歌唱、器乐于一体,源于传统的吉普赛艺术,和斗牛一样,这是西班牙面向世界的又一张名片。
弗拉门戈秉持了吉普赛人的自由随性,融合了欧洲的高贵华丽和拉丁美洲的奔放热情,早已响誉世界舞台,为全球越来越多的人所痴迷和酷爱。
这一次,作为“世界音乐”系列的又一力作,叶云川老师与屡获格莱美奖的音乐总监Oskar Cataya 、著名录音师Adam Kagan合作,精心选取了十二首西班牙弗拉门戈乐曲,力邀一班熟谙西班牙民间音乐的艺术家,于洛杉矶一家著名的模拟录音大棚倾情演绎,精心录制成这张《弗拉门戈·流浪者之歌》专辑,让大家全新邂逅一个动感十足、狂野豪放并且充满魅惑的听觉世界。
托莱多门瑞鸣音乐;Manuel Gutierrez Cabello;Jessica Pacheco;Dan Sistos - 流浪者之歌弗拉门戈(吉普赛人以自由不羁的灵魂高声歌唱)那么,先听第一首歌:《托莱多门》。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500字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500字《流浪者之歌》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影片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刻画,向观众传递出深刻的人性关怀和生命探索的主题。
我在观影后深受触动,感受到了电影所带来的情感冲击和思考。
首先,电影《流浪者之歌》通过主人公的个体命运,呈现了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困境和无奈境遇。
主人公是一个在无数人之中默默无闻的流浪者,他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家庭,生活无着无依,每天只能靠着一点点零散的捡拾度日。
这种生活状态让他油盐不进,生活在与世隔绝的边缘地带,两餐不定、无处安身的状况令人心酸。
这种社会底层人群的存在,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引发人们对社会结构和公平正义问题的思考。
其次,电影通过展示主人公与其他角色之间的人情冷暖,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两面性。
主人公在流浪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善良和恶劣的人。
有些人愿意施以援手,给予他食物、衣物和安慰,对他抱有同情和关怀之心;而另一些则对他冷漠无视,甚至强行欺凌和窃取他的财物。
这种对比让观众看到了人性的悲欢离合,也让人们反思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电影中的这些细节深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对社会和人际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此外,电影中富含的人生哲理也是令人难忘的。
主人公在艰难的生活中,仍然保持着那份对生命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他用自己的音乐和歌声表达内心的痛苦和渴望,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留声机般的旋律。
他的坚持和勇气教会了我不论置身何种困境,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寻求希望和出路。
同时,电影还通过主人公与其他人之间的相处,传递了关爱、友情和家庭的重要性。
这些人生哲理在观影时令我深思,也为我在现实中的生活指引了方向。
总的来说,电影《流浪者之歌》是一部触动人心的作品,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刻画,向观众传递出了深刻的人性关怀和生命探索的主题。
它从底层生活的苦难、人情冷暖的复杂以及人生哲理的探索等多个角度,引发了观众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给予观众情感上的冲击,更带给观众启示和思考。
流浪者之歌舞蹈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舞蹈观后感《流浪者之歌》是一部震撼人心的舞蹈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这部舞蹈,并深受其感动。
下面我将从舞蹈的主题、剧情、舞蹈表演以及舞台设计等方面为大家介绍我的观后感。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流浪者之歌》的主题。
这部作品以“流浪者”为主题,通过对“流浪者”的描绘和表现,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深入探讨了人类内心的迷茫、孤独和渴望等感觉。
舞蹈挖掘出流浪者心灵深处的情感,让观众能够通过舞蹈的方式感受到人类的共同体验。
在这个喧嚣和繁忙的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而《流浪者之歌》通过舞蹈的艺术形式向我们揭示了心灵的寂静,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勇气与希望。
剧情是舞蹈作品中的灵魂,也是观众入门的一道桥梁。
《流浪者之歌》的剧情富有张力,通过故事的展开,将流浪者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相互交织,以深邃的艺术手法勾勒出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情节。
整个舞蹈情节流畅自然,没有冗长的叙述,而是通过舞蹈的动作和舞者的表演将故事情节展示得淋漓尽致。
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无需言语的解释,就能够完全沉浸在故事中,感受到每一个瞬间的震撼和感动。
接下来,我要赞叹一下舞者的表演。
他们的动作准确而有力,充满了激情和张力。
每一个动作都带有他们对角色内心感情的投入,给观众传达出一种强烈的表演能力。
舞蹈中的每一次转身、每一次舞步都流露出舞者们对角色的理解与深情。
他们细腻的表演技巧让观众能够真正感受到流浪者内心的起伏和心境的转变。
整个舞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观众仿佛能够看到角色的坚定与无助,体会到他们的追求与挣扎。
除了舞者的精湛表演外,舞台设计也是《流浪者之歌》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舞台设计简洁而富有变化,通过布景、灯光和投影等元素的巧妙运用,为观众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视觉效果。
特别是投影的使用,使舞台呈现出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画面,将观众带入到一个梦幻与现实交织的境地。
舞蹈中的舞者与投影的互动,将舞台上的角色与幕后世界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增加了整个舞蹈的艺术感和层次感。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第一段:痛苦僧人:大幕缓缓拉开,一位僧人装束的舞者在舞台一侧站立,双手合十,双目紧闭,面容安详,一束追光映照在他白色的僧袍之上,金色的稻谷从天幕缓缓撒落,似一股清泉从天而降,每一粒稻谷都经由这位舞者的头顶,画出优美的弧线溅落在地站在左前方的台上。
就是流浪的修行者。
他身后是群舞,有男,有女,着素衣,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演出过程中无论是喜是悲,这个僧人始终保持这个姿势,如如不动,是世间变幻的观照。
黄金稻谷:全剧没有一处布景和实景,三吨半稻米便是整部舞作的全部舞美。
其中“祷告”一段,重达600公斤的稻米瞬间从天而降,舞者就在这一刹那冲进米中,不断将稻米扬起,像孩子的嬉戏一般肆无忌惮。
稻谷是收获的象征,是富裕的象征,但也是沙漠的象征。
正应征了佛祖的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开始时衣衫褴褛的人们在满地的稻谷上挣扎,稻谷从他们的指缝中抓起又漏下,痛苦的人们犹如在沙漠中行进。
沙漠的原野,精神的也是物质的。
第二段:自我的鞭挞棍子:棍子表达的是对自我的防护,对外界的敌意。
干枯的树干象征着生命的干枯,了无希望,上面绑的铃铛,不时发出清脆的声音,那也许是人心中对希望的呼唤,是对神的呼唤。
我注意到,开始一段的铃铛好像是很少的,不是每个都有的,到了这一段好像就每根棍子都有了。
是不是对希望对神的呼唤越加强烈了呢?绿枝:这一段中的男人们拿着绿色的树枝抽打自己,让我看得触目惊心。
随着他们的自我鞭挞,我的内心也在经受着鞭挞。
绿色树枝是希望的象征,是谁不让的生命的希望的希望不能发芽,是人自己,既折磨了希望也折磨了自己。
第三段:几乎裸体的健硕的男人:这个全身只着一根带子的男人,和一堆稻谷从空中重重砸下。
前面的舞者如果说表现都是饭都吃不饱的穷人,始终站起跌倒,牢牢地被吸引在大地上,那么这健硕的男子定是个富足的人,也许他拥有许多的粮食和黄金。
(这里稻谷可以解释成黄金,财富)那么这一段,这个男子也始终贴在谷堆上,他只是挥霍,挥洒那些稻谷抑或黄金,他几乎连向上的力量都没有,他沉溺在这些物质之中。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最近无意中看到了一部电视剧,真的很棒.故事讲述的一个在国外待着做投资大约经手过上亿身价的人,因为某些原因他的资金被冻结三年,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还把仅有的生活费借给了朋友,在一个小城市落下脚条件跟他之前比可以称作非常的艰苦。
但他依然如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过着吃路边摊和泡面,即使没有钱到要他卖掉他心爱的唱片,他依然逍遥自在觉得是那么的坦然自然,观后感《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分享好文◆欣赏着(流浪者之歌)这样的世界著名曲。
认识了一些贫困山区的发烧友们脱贫致富。
我被里面的男主角的,高能承载低能屈尊,可以包容身边所有的一切事物的态度,品味、内涵、学识、理性、智慧深深的吸引了.所以忍不住看完了它。
他的精神和灵魂都是富足的。
如果有幸碰到这样的人,我想那是值得用灵魂去爱的男人。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流浪者之歌》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的电影,通过主人公的流浪行走,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那些被忽略的声音和人性的复杂。
这部电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柔软,让我思考人类的共同命运和真正的幸福。
观影感受这部电影以一个流浪者的视角,展现了一个陌生城市的现实生活。
主人公身无分文,凭着一颗无尽的好奇心和对生活的渴望,他开始了他的流浪之旅。
在这个旅途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各种各样的故事,揭示了社会各阶层的不公平和人们内心的复杂。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黑白摄影效果,使整部电影给人一种沧桑感和时光流逝的感觉。
每一个镜头都通过细腻的色调和构图,传达出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尊严。
片中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每一首歌曲都体现了主人公的情感和心灵的折磨。
这些元素的使用使得影片更加真实且震撼人心。
社会反思《流浪者之歌》以细腻入微的方式展现了流浪者的生活状态和他们面临的问题。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反思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不公平对待。
流浪者无家可归,无人问津,每一次他们的恳求都被社会的冷漠漠视。
他们想要的只是一点关注和温暖,但这些简单的需求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电影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
无论是主人公还是其他的角色,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矛盾与追求。
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的阶层,但他们的尊严和渴望是相通的。
通过这些角色的交织和冲突,电影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完美。
真正的幸福《流浪者之歌》给我留下了对真正的幸福的思考。
在这部电影中,主人公虽然面临困境和挣扎,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态度。
他并不追求物质的富足,而是寻找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这让我想起了社会中那些追求物质成功而迷失自我的人们。
电影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物质的积累,而在于爱与善良,以及对生活的感激和珍惜。
总结《流浪者之歌》通过真实而触动人心的故事,带给观众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思考人性和社会的机会。
这部电影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和形象,向我们展现了流浪者的艰辛,反思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物质,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200字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200字英文回答:After watching "The Ballad of Buster Scruggs," I was deeply moved and captivated by the storytelling and the emotions it evoked. The film is a collection of six different stories set in the Old West, each with its own unique characters and themes. One particular story that stood out to me was "The Gal Who Got Rattled."In this story, we follow the journey of Alice Longabaugh, a young woman who finds herself alone and vulnerable after the death of her brother. She embarks on a wagon train to Oregon in search of a better life. Throughout the story, we see Alice's determination and resilience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She faces numerous challenges and setbacks, but she never gives up.One scene that particularly resonated with me was when Alice is confronted by a group of Native Americans. Despitethe language barrier, Alice manages to communicate her intentions and they allow her to pass unharmed. This scene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connection and understanding, even in the most dire circumstances.The film also explores the theme of death and mortality. In the story "Meal Ticket," we witness the cruel reality of a traveling showman who showcases a limbless artist. This story serves as a reminder of the fragility of life and the harsh realities of the world we live in.The performances in "The Ballad of Buster Scruggs" are outstanding. Each actor brings their character to life with depth and authenticity. Tim Blake Nelson's portrayal of Buster Scruggs, a singing cowboy with a dark side, is both charming and chilling. Zoe Kazan's performance as Alice Longabaugh is heartfelt and compelling.Overall, "The Ballad of Buster Scruggs" is a thought-provoking and visually stunning film. It explores universal themes of love, loss,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The Coen brothers have once again delivered a masterpiece that willstay with me long after the credits roll.中文回答:观看《流浪者之歌》后,我深受感动,被其故事情节和所唤起的情感所吸引。
流浪者之歌听后感
流浪者之歌听后感
《流浪者之歌》让我想起了一条河,流淌着希望,汇聚着温暖。
那一条河,流经深藏着孤独旅途的心灵,流经深藏着无边无际梦想的彼岸,流经深藏着无数破碎的梦想的河流,诉说着一段段令人心疼的旅行故事,传达着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成功故事。
《流浪者之歌》令我流泪,诉说着那些每天挣扎在穷困、与苦难的汪洋中的人们的故事,传达着人性的温柔与勇气、坚强与坚韧,令人赞叹不已。
以《流浪者之歌》为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那种不畏寒冷冰雪,坚持自己信念,勇敢地面对困境挑战的勇气,令人肃然起敬,令人唏嘘不已。
若是面对困难,只有一种选择永不停息的努力,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前行。
我们的心灵一路跋涉,就像《流浪者之歌》里唱起的,“半月的路途,那是心的旅程,苦难不怕,勇敢地面对,穷苦也不怕,执着地前行,蓝天和热土,我们将相见。
”
《流浪者之歌》也是一首充满希望的歌曲,洋溢着感动人心的温暖。
拼搏、奋斗,把梦想沿着路上一步步走向终点,流浪者也许还不曾到达,但却给我们指引前行的灯塔!他们的努力,正如歌曲所唱,“用尽所有的力量,不放弃,不发怨,不放弃,不把希望放弃。
”
《流浪者之歌》还给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只不过,这条路是充满艰难、漫长而又坚韧的。
“人生路无暇息,若求有所成,披荆斩棘,山头跨水”,在这条路上,最终只有胜利和成功,没有挫
折和失败。
《流浪者之歌》令我痛心感叹,令我重温起曾经的梦想,令我深刻地理解了自己的执著和坚持,并给了我一个崭新的生活态度:以一颗温暖的心与梦想相携,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方向,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前行,才能不断地收获美好的未来。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非常感谢学校、教研室让我有这个机会观看了林怀民老师的《流浪者之歌》,这种近距离的接触大师,是一个很难得学习,《流浪者之歌》不光给我震撼与享受,更多是对舞蹈的更深层次的一种理解。
没有豪华的音乐、没有豪华的布景、没有豪华的服饰,只有若有若无的乔治亚民歌、3吨半的稻谷、1个光头的僧侣和10几个衣着简单的黑发舞者却能17年如1日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与地区一遍一遍的演绎着,这是什么样的一种魅力?
简单,看完舞蹈我第一感觉就是简单,简单似乎有一种近似透明的纯洁,一切舞台效果也只有暗黄色的灯光和金黄色的稻米,对比国内各种大型舞剧舞蹈诗而言简直就是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
而正是这样简单却深深的打动了我,让忽然有一种"哇,舞蹈还可以只是这样"不需要复杂的音乐,不需要奢华的服装,只是简单的舞蹈,却表现出了不简单的舞境,不能不让我沉迷其中。
据说,要求所有的演员盘腿静坐,每天8小时没有任何动作就是冥想,这一坐就是2个月,演员从不理解、躁动到参悟、平静,然后林怀民老师一气呵成的完成了此剧。
听完这个故事,让我从心底去佩服此剧的演员们,打坐是一件多么枯燥的事,舞蹈演员本身就是静不下的性子,但是让他们打坐真的是难得的一件事,从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舞者的职业操守和对舞蹈的热爱。
我不禁想,如今谁可以在浮躁的环境下用心为舞蹈去打坐2个月?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出作品,而真正打动人称的上艺术的又有几个呢?
最后我想说,感谢学校、教研室能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开拓了的视野,从而又一次认识到舞蹈艺术上的魅力,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静下心来,在舞蹈教育的路上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前行,从而有所成就。
杨光辉
2011-5-16。
流浪者之歌听后感500字
流浪者之歌听后感
我曾经听过一曲名为《流浪者之歌》的乐曲,它以其深沉而独特的旋律,让我深深地沉醉其中。
在听完这首乐曲之后,我感受到了无尽的忧郁和孤独,同时也领悟到了生命中不可抗拒的力量和人类的脆弱。
这首乐曲的主题围绕着流浪和孤独展开,让我思考了许多关于生命、命运和选择的问题。
我深深地感受到,生命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数,我们无法掌控所有的事情,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命运的安排而不得不面临离别和失落。
但是,在面对这些困境时,我们不能放弃希望和信念,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挑战,寻找自己的方向和意义。
在思考这首乐曲的过程中,我想到了自己的一些经历。
曾经我也经历过孤独和失落,我也曾怀疑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在经历了许多挫折之后,我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不在于我们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和地位,而在于我们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只有当我们学会了面对孤独和困难时,才能真正地成长和独立。
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是如此深刻而真实,它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瞬间,好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无论面临何种困境和挑战,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信仰和信念,我们要勇敢地向前迈进,探索自己的道路和未来。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流浪者之歌》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通过细腻的情节和意象,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孤独、彷徨和渴望。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对生活和自我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影片以一个流浪者的旅程为主线,通过他与各色人物的相遇和故事的展开,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相互影响。
这部电影并非追求剧情曲折或后续逻辑严谨,而是更注重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导演运用精心构思的景色和音乐,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氛围,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流浪者孤单的内心世界。
电影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流浪者的内心独白。
他通过一系列诗意的文字描述,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传达给观众。
这些独白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渴望,使我产生了与他的情感共鸣。
我开始思考,当一个人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中,孤独和无助感会如何折磨他的内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感到自己像个流浪者,迷失在这个繁忙的世界中?这部电影还以细腻的画面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无穷的力量。
导演运用广阔的草原、浩渺的海洋和雄伟的山脉作为背景,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威严和宏伟。
与此同时,影片中流浪者与大自然的互动也传递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考。
我开始反思,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是否导致了我们与自然疏离,失去了与大自然相融的能力?我们是否能够像流浪者一样,重新与自然建立联系,找回生活的平衡和内心的宁静?影片中的音乐也是其亮点之一。
音乐家们用琴音、口哨和人声等多种方式创作出了一系列动人的旋律。
这些音乐结合着电影的情节,将观众的情感推向高潮。
电影中有一场演唱会,流浪者与音乐家们一同合奏,音乐穿越大自然的辽阔,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这一幕让我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它能够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唤起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除了情感和意境的表达,电影中也揭示了一些社会问题。
流浪者所经历的困境、贫穷和不公平让我对社会的现状感到深思。
在观看这些场景时,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应该对那些失去了温暖家庭的流浪者多一些关爱和支持?我们是否应该思考社会的公平和人道主义价值观,为那些困境中的人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希望?《流浪者之歌》是一部意境深远的电影,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感人的音乐,将观众带入一个思考与共鸣的空间。
流浪者之歌读后感
流浪者之歌读后感第一篇:流浪者之歌读后感一本好书可以让人增长智慧,一本好书可以开展人们的视野。
有人书说: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活到老学到老,智慧需要大家用心培养、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动手实验,而阅读就是最佳捷径。
我喜欢阅读,坐拥书城是人生一大乐事,以前喜欢绘本、童话,升上四年级后,老师一直鼓励我们阅读纯文字书、长篇故事及小说。
最近我的功力大增,迷上一本世界文学大着作——《流浪者之歌》,竟然也让我读完了!主角悉达多与迦文达,在一生中遭遇不同的人、事、物,尝遍人世间的酸甜苦辣,虽然遇到挫折,也为了芝麻绿豆小事而烦心,可是他们都能分辨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坚持自己的理想,不会因而手足无措。
看完这本书后,给我很大的启示与不同的看法。
一个人从年轻到衰老;从身无分文到拥有荣华富贵,中间过程充满艰辛困苦,充满各种诱惑与欲望,但到了最后,还是选择了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毅然放弃一切重返自我,那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我好喜欢这本书的书名,“流浪者”,给人一种沧桑、贫困,却也自由自在的感觉,而作者又把人生的际遇比喻成“一首歌”,余音缭绕,回荡心里。
看完这本书后,我也思索好几天,来想这本书给我的启示,作者可真是高明啊!第二篇:流浪者之歌流浪者之歌作者简介:帕布罗·德·萨拉萨蒂(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
幼年时即学习小提琴,八岁登台演奏。
185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后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并大受欢迎。
其演奏技艺精湛,音色甜美纯净,因而它被后人称为“帕格尼尼再世”。
这首乐曲是一首纯灵感的作品,作品的素材来源于匈牙利吉卜赛民族音乐,是作者根据在不达佩斯旅行期间听到的几首吉普赛旋律写成的,所以它具有匈牙利风格,以最真实、最直接的渲染手法突出了这个流浪民族浪漫不羁的性格。
仿佛可以看到吉卜赛人是怎样地流离失所,又是怎样地在临时驻地欢乐地起舞。
因为它倾注着作者的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悲怆、热情、希望、坚韧。
流浪者之歌读后感
流浪者之歌读后感悉达多这小子啊,打一开始就不安分。
他是个婆罗门的儿子,那可是高高在上的种姓,啥都不缺,周围人都把他当宝。
可他偏不,心里就像住了只小野兽,老想着去寻找所谓的“阿特曼”,也就是自我。
这就好比一个住在城堡里的人,放着锦衣玉食不要,非得出去闯荡江湖找宝贝。
他踏上了流浪者的道路,这一路可真是够折腾的。
他跟着沙门苦修,那日子过得,苦得像黄连。
每天挨饿受冻,把自己折磨得不成人形。
我就想啊,这得是多拧巴的人,才会这么对自己。
不过呢,他这股子劲儿也让人佩服,为了心中的目标,真能对自己下狠手。
后来遇到了乔达摩,也就是佛陀。
按说这都到了大师跟前,该踏实了吧。
悉达多不,他觉得听别人讲佛法,那都是隔靴搔痒,得自己去经历才成。
这就像一个学生,老师把答案都写在黑板上了,他非说要自己去重新推导一遍。
于是,他又扭头扎进了尘世里。
在尘世里的悉达多可算是放飞自我了。
他跟着名妓伽摩拉学爱情,跟着富商学赚钱。
这家伙,在欲望的泥沼里那是越陷越深。
他开始赌博、喝酒,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
我看着都着急,心说你这是干嘛呢,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啊。
可是呢,这也是他寻找自我的一部分吧。
就像我们有时候也会走弯路,明知道不对,可就是想试试,不撞南墙不回头。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就醒悟了。
看着自己在欲望里沉沦的样子,他觉得够了。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黑暗里摸爬滚打了好久,突然看到了一丝曙光。
他又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重新走上了寻找内心平静的道路。
这本书让我特别有感触的一点是,人生啊,就像一场冒险,没有什么是一帆风顺的。
悉达多的经历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自己。
我们有时候也像他一样,在追求梦想的路上迷失方向,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而且,真正的成长和觉悟,不是别人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自己去经历、去犯错、去领悟。
还有就是,书里描写的那些场景,无论是印度的恒河风光,还是人们的生活百态,都特别生动。
感觉自己就像坐在印度的街头,看着悉达多从眼前走过,看着那些沙门、商人、妓女在生活的舞台上各自表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开始于林怀民一趟渴慕的旅程。
1994年夏天,行囊里带着德国作家赫曼?赫塞根据佛传故事改写的小说《流浪者之歌》,林怀民飞往佛祖得道的菩提伽耶。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赫塞,四十五岁创作出经典作品《流浪者之歌》(又译:悉达求道记),故事主人翁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历经静坐冥想、
放浪形骸、流浪苦行的种种求道法门,而在放下一切法门时得证圆满。
在菩提伽耶,林怀民看到大觉寺外聚集上百的乞丐,残障与麻疯病人,大受惊骇,因而烦苦不解:“人世间的悲苦,为何在佛陀涅盘两千五百年
后毫无改善?”忽然间,他意识到佛陀不是神,而是凡人,为了利益众生,苦思出让世人安身立命的生命哲学。
他感动地叩头顶礼。
一日,在佛陀悟道的菩提树下静坐,阳光穿过叶隙,林怀民感到眉心一股温热,从未有过的安静与喜悦笼罩他的身心。
印度归来,如流水般创作出《流浪者之歌》,林怀民喜欢说:“这是佛祖的礼物。
”
这样就诞生了我们今天所能观赏到的舞蹈《流浪者之歌》。
《流浪者之歌》绝对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编舞者将三吨半稻谷搬上舞台,让我们得赏一场稻谷的盛宴:谷泉、谷河、谷雨、谷瀑、谷丘,及至满满一舞台金黄的稻谷。
编舞者以乔治亚民谣作为配乐,那音乐雄浑,低沉,沧桑,长河一般的音符,蕴藏着无比的坚韧和力量,与舞蹈浑然天成。
而那些衣衫褴褛的男女舞者,他们的一出场就让人震惊,让人感受到了求道之途的苦难。
一束细密的谷泉,从天而降,汩汩落在一个扮作僧侣的舞者的光头顶上。
随后的90分钟里,他一动不动,合掌而祷,接受着稻谷(圣水)的洗礼。
从高空垂直落下的稻谷,簌簌敲击着他的头顶,再飞溅到他指尖,再弹起,焰花一样美丽的弧线,绽放,落下,缓缓堆积在他脚下,小山一样。
灯光下,粒粒稻谷本身就是舞蹈。
金黄的,带着声响,线条流畅,路径华丽,亦动亦静。
沿着稻谷堆成的蜿蜒的圣河,那些衣衫褴褛的男女求道者挣扎、跋涉、祷告、祭祀……他们的舞蹈,虔诚、神圣、充满仪式感。
那一次次扑向稻谷,或者翻滚、跳跃、旋转、鞭笞,都给人极大的震撼。
他们肢体的动作,又是那样的由内而发,像是不可遏止的本能,全不是为舞而舞。
还有那个整场只与耙子为伍的舞者,将满台的稻谷一圈又一圈地耙出一个巨大的圆。
耙这个圆,足足用了24分钟。
那是何等的气场?从近景中看到舞者淋漓的大汗,再观他的专注疑重,无不让人惊叹。
《流浪者之歌》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什么是沉思冥想?什么是躯体舍弃?什么是持戒奉斋?什么是屏息呼吸?那是从‘自我’中一种短暂的飞离、从生命的苦痛中一种临时的逃避;那是对生命痛苦的一种缓和、对生命愚行的减轻。
”这是赫尔曼·黑塞在小说《流浪者之歌》写的话。
看完了林怀民编导的舞蹈《流浪者之歌》,我开始明白了这段话的含义。
《流浪者之歌》正传达了一种忘我,一种生命痛苦的解脱。
而这种忘我这种解脱,一方面需要精神的追求,一方面需要物质的劳作。
第一段---痛苦,那个僧人,站在左前方的台上,上面不断地洒下谷物,从他的光头上流泻,在足下堆积。
他应该就是乔达多·悉达多,就是流浪的修行者。
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演出过程中无论是喜是悲,这个僧人始终保持这个姿势,岂一个忘我可解?
飞流之下静定禅立,其中的定力和坚韧,自不待言。
他在流动的稻谷中坚守着静,坚守着念,以不变应万变,愣是成了整个舞台上最牵缠人心的一角,也让人心生敬意。
在这段,那几吨稻谷自然也会成为卖点,稻谷是收获的象征,是富裕的象征,物质的象征,但也是沙漠的象征。
正应征了佛祖的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开始的时候衣衫褴褛的男女求道者在满地的稻谷上挣扎,稻谷从他们的指缝中抓起又漏下,痛苦的人们犹如在沙漠中行进。
这让我想到,物质上的东西我们不可能永远抓在手中,若没有精神上的富足,我们只是在沙漠痛苦地穿行,看不到尽头是什么,看不到希望在何处。
第二段---自我的鞭挞,这一段中的男人们拿着绿色的树枝抽打自己,让我看得触目惊心。
随着他们的自我鞭挞,我的内心也在经受着鞭挞。
绿色树枝是希望的象征,是谁不让生命的希望不能发芽,是人自己,既折磨了希望也折磨了自己。
这让我想到人的不自律是才是痛苦的根源。
我们时时破坏自定的规则,嘴上嚷着要遵守规则,需要规则,要有社会公德,却不自律,亲手去破坏它们,使它们形同虚设,毫无意义,最后还在一味地抱怨,不满那些自己造成的错误。
我们时时违背自己的良知,我们明明知道善的立场,却又不由自主地走到另一边,最后遭受恶果,深陷于痛苦中不能自拔。
一切都存因果,此消彼长。
自我谋取到眼前的那点利益也不过是截了自己的脚补自己的头这样的蠢事。
人的自我是就那鞭挞着希望和鞭挞着自己的树枝,就是既不利益自己也不利益众生的痛苦。
我们要从痛苦中解脱,就需要忘我,需要先自我解脱。
第三段,一个全身只着一根带子的几乎裸体的健硕男人,和一堆稻谷从空中重重砸下。
前面的舞者如果说表现都是饭都吃不饱的穷人,始终站起跌倒,牢牢地被吸引在大地上,(在人智学中,大地也代表着物质),那么这健硕的男子(肌肉非常之美)定是个富足的人,也许他拥有许多的粮食和黄金(这里稻谷可以解释成黄金,财富)。
那么这一段,这个男子也始终贴在谷堆上,他只是挥霍,挥洒那些稻谷抑或黄金,他几乎连向上的力量都没有,他沉溺在这些物质之中。
那些穷人因为难以得到物质的满足而挣扎痛苦,而那些物质富足的富人们,他们沉浸在物质之中完全难以自拔,完全丢失了精神上的支撑,成为了精神上的乞丐,真正的乞丐。
这不正是对我们现实中那些本末倒置、追名逐利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摸爬滚打地,而身心疲惫的人们的一种警告吗?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光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却忽视精神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意义,物质只会让我们沉迷难以自拔,精神才能让我们忘我,以摆脱物质的痛苦,得到解脱。
第四段---双人舞(爱的力量),这里男舞者背起了女舞者,向着光的方向前进,前进……好像整个舞蹈,只有在这里出现了两对双人舞,我理解为,爱的出现。
这个爱也许仅仅是两个人的,爱的对象只有那一个,但这至少是爱。
拯救的力量就是在爱的依稀微茫之中。
在此过程中,两对舞者之外还有一个孤独的男舞者,执着棍子盲目地追寻……
这让我想到爱的力量,爱给我们带来了陪伴的温暖,心灵的慰藉,让我们有了责任,有了动力向着光明,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而那些找不到爱的人就只能孤独地盲目去追寻人生,找不到方向和希望。
所以我们需要爱,需要爱去让我们摆脱求道路上的困难。
以上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几段,还有就是那位当所有的舞者都来谢幕,包括那位无论是喜是悲也如如不动的僧人也来谢幕时,依然默默在谢幕的舞者后面拿着耙子耕作的耕耘者。
他一直是以人肉背景的姿态出现的,无论民众如何痛苦,找寻……他都如一个毫不相干的形象独自耕作,那时我就冥冥中感觉,这个人肉背景很重要。
果不其然,后半场,这位耕种者独自出现,用耙子在舞台上静心划出了20个同心圆,约30分钟。
我感觉这个耕种者其实就是僧人,也就说都是修行者,或者说是修行者的一体两面。
参禅有止和观两种方法,如果说僧人做的是观,那么这位耕种者做的就是止,一切的痛苦挣扎精神的焦虑都在土地地耕作中停止。
流浪的终点是归顺土地,修行的终点也是归顺土地;精神的归属是肢体劳动,痛苦的终结是默默耕种。
耕种者是有福的,纯朴的劳动者是神的厚爱。
那些我们现代人看起来蠢笨之极的手工劳动:木工、缝纫、烹饪、园艺耕种……正是能把我们的精神的焦虑、飘忽的头脑深深植入大地的途径。
这让我觉得修行(即忘我,从苦难中解脱)是两面的,一面是精神的追求,一面是物质的劳作。
《流浪者之歌》通过舞者们的的肢体动作呈现的是求道之旅,由此岸向彼岸的旅程,集祭祀、膜拜、修为、朝圣等等宗教仪式于一体。
苦难的生命,朝圣之路就是生命之旅。
求道,缘自信仰、渴慕,是精神所需。
而代价,却必定是肉体的痛苦。
舞者压低身姿、缓行慢舞,迟滞、痉挛、抽搐般的舞姿,沉重的呻吟或者吐纳声,皆为呈现求道之途的苦难。
最终在那飞流直下的谷瀑、倾盆谷雨,带着巨大声响的壮观中,求道者们得到了光明,从痛苦中得到解脱。
在这一过程中,我明白了流浪者的终点是什么。
是忘我,是解脱,是摆脱苦难,是走向光明,而我们要做的不是向那群衣衫褴褛的男女那样在物质中挣扎,而是像那个僧人一样追求精神,向那个耕耘者一样通过物质的劳作释放痛苦,这样我们才能得道,才能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