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

合集下载

高校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初探

高校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初探
社会强大的服务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不可替 代的。2 1 年 7月发布 的《 01 国家 中长期教育改革 和发展规划纲要 (00 22 2 1.00年 ) 鲜 明地将 “ 》 增 强社会服务能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 与“ 、 提升 科学研究水平” 并列为“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的任务之 一 , 即表 明 了这 一点 。随着 社会 的发展 ,
“ 引导社会 前进” 等等第 四功能论都在讨 论之
列。这其中, 引领文化” 将“ 定位为高校三大功能 的扩展 是 近年来 学界讨 论最 多 的观 点之一 。 关于高校的第四功能 , 学者们观点各异 , 但可

44・ 1
浙 江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
第l 0卷
以肯定 的是 , 这些 观点都离不 开高校与社会 的关 联性和服务性。其一 , 他们都一致认同高校功能 的扩展 是绝 对 的 , 与 社会 需 求 紧 密相 连 而 与 时 是
务, 它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其基本任务包 括 协调 社 会关 系 、 范 社会 行 为 、 规 解决 社会 问题 、
化 解社 会 矛 盾 、 进 社会 公 正 、 对社 会 风 险 、 促 应 保
代 需 求
3 0多年 的改 革开 放 , 我 国经济 建设 取 得 了 使 举 世 瞩 目的成就 , 综合 国力 大大增 强 , 民生 活水 人
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然而 , 在经 济持续 快速增 长 的 同时 , 不可 否认 的是 , 随着 经济 体制 、 利益格局 、 思想观念 的不断变革和调整 , 我 国社会 结构 发生 巨大变 化 , 会状 态更 加活跃 , 社 社 会各 阶层利 益诉 求 不 断提 升 , 种 社会 矛 盾 和 问 各 题也不 断交 织 出现 。由于我 国社会 管理 还没 有完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2.09.13•【文号】教社政[2002]10号•【施行日期】2002.09.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2002年9月13日教社政[2002]10号)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快速发展,不仅数量有较大增加,而且整体质量也有明显提高,不少刊物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在及时反映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成果,促进学科建设和学术人才的成长,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和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经济社会和科技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总揽全局,于2001年8月7日、2002年4月28日和7月16日先后三次就哲学社会科学发表了重要讲话,内涵丰富,论述精辟,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7.1”重要讲话和“5.31”重要精神,以及关于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8.7”、“4.28”、“7.16”三次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不断提高学报的办刊水平,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三次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宗旨;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办刊要有新思路,工作要有新局面。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加强对重大现实理论问题的研究,努力组发具有创新价值的理论成果。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的通知【法规类别】高等教育【发文字号】教社科[2011]3号【发布部门】教育部财政部【发布日期】2011.11.07【实施日期】2011.11.0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的通知(教社科[201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务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财务司(局),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1〕31号)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制定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七日附件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全面规划2011-2020年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制定本计划。

一、主要任务“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以下简称“繁荣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大举措,自2003年实施以来,调动了高等学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为进一步繁荣发展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深入实施“繁荣计划”,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为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构建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是未来十年的主要任务。

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

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

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于2012年3月16日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

这三十条意见的标题是:(一)坚持内涵式发展。

(二)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三)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四)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六)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

(七)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

(八)强化实践育人环节。

(九)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十一)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

(十二)推进协同创新。

(十三)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十四)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十五)改革高校科研管理机制。

(十六)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

(十七)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十八)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十九)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二十)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

(二十一)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二十二)推进试点学院改革。

(二十三)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二十四)加强省级政府统筹。

(二十五)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二十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二十七)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十八)完善教师分类管理。

(二十九)加强高校基础条件建设。

(三十)加强高校经费保障。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七个突出强调的问题摘自: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桔在全国“贯彻落实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加强高校内部质保体系建设研讨会”的报告第一,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1.夯实办学的核心理念;2.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3.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5.开展教学方法大改革;6.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第二,把内涵发展作为提高质量的核心要求1. 稳定规模;2. 优化结构;3. 强化特色第三,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出路1. 高考改革是重要突破口;2.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关键环节;3. 教改项目是有力抓手;4. 试点学院是教改试验区第四,把教师队伍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保障1.坚持师德为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2.坚持教学为要,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3.坚持科研为基,加强科研教学团队建设4.完善分类管理,激发教师队伍生机活力第五,把监测评估作为提高质量的必要手段1.立标准,制定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2.抓评估,健全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3.抓项目,继续推进“本科教学工程”第六,把创新引领作为提高质量的动力源泉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意见》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任务: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全面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创新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机制;大力加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强调,繁荣发展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对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意见》指出,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为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出更大贡献。

《意见》提出,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意见》指出,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主要有5项任务:一是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研究宣传,大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二是全面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三是提升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水平,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四是创新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机制,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完善科研经费投入和使用机制;五是大力加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加大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力度,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加强学术自律,推进学风制度建设。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全面规划2011-2020年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制定本计划。

一、主要任务“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以下简称“繁荣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大举措,自2003年实施以来,调动了高等学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为进一步繁荣发展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深入实施“繁荣计划”,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为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构建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是未来十年的主要任务。

内容包括: ——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研究宣传,大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新贡献。

——以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重点,凝练学术方向、汇聚研究队伍、增强发展活力,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一批达到世界水平,享有国际声誉的学术高地和咨询智库。

——统筹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重点支持跨学科研究、综合研究和战略预测研究,构建团队协同攻关与个人自由探索并重的研究项目体系,大力提高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努力培育学术精品和传世力作。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应用,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大力开展决策咨询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教社科〔2006〕2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推进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加强和改进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简称教育部社科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研究质量,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教育部社科项目管理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鼓励对策研究,支持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注重成果转化,大力提高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

第三条教育部社科项目管理贯彻“科学、公正、高效”的原则。

规范管理,择优立项;集中征集选题,集中申报,集中评审,集中公布结果;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扶持青年社科研究工作者和边远、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有特色的社科研究。

第四条教育部社科项目实行分级管理。

教育部负责制订社科研究中长期规划和课题指南;制订项目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组织项目申报和评审立项;布置项目中期检查及验收结项;负责重大项目的成果鉴定等工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负责组织所属高等学校的项目申报、中期检查、成果验收推广等工作。

各高等学校负责制订本校项目管理细则并进行日常管理;组织项目申报、跟踪检查和成果验收;负责项目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等工作。

第二章项目类别与项目申报第五条教育部社科项目是教育部面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设立的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总称。

主要包括:1.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指以课题组为依托,以解决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领域重大问题为研究内容的项目。

选题由教育部向全国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实际应用部门征集,面向全国高等学校招标。

2.基地重大项目。

指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立的、围绕基地学术发展方向进行研究的重大项目。

选题由重点研究基地根据基地中长期规划确定,并经基地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教育部统一组织招投标。

(整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整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推进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加强和改进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简称教育部社科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研究质量,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教育部社科项目管理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鼓励对策研究,支持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注重成果转化,大力提高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

第三条教育部社科项目管理贯彻“科学、公正、高效”的原则。

规范管理,择优立项;集中征集选题,集中申报,集中评审,集中公布结果;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扶持青年社科研究工作者和边远、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有特色的社科研究。

第四条教育部社科项目实行分级管理。

教育部负责制订社科研究中长期规划和课题指南;制订项目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组织项目申报和评审立项;布置项目中期检查及验收结项;负责重大项目的成果鉴定等工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负责组织所属高等学校的项目申报、中期检查、成果验收推广等工作。

各高等学校负责制订本校项目管理细则并进行日常管理;组织项目申报、跟踪检查和成果验收;负责项目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等工作。

第二章项目类别与项目申报第五条教育部社科项目是教育部面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设立的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总称。

主要包括:1.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指以课题组为依托,以解决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领域重大问题为研究内容的项目。

选题由教育部向全国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实际应用部门征集,面向全国高等学校招标。

2.基地重大项目。

指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立的、围绕基地学术发展方向进行研究的重大项目。

选题由重点研究基地根据基地中长期规划确定,并经基地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教育部统一组织招投标。

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

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

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于2012年3月16日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

这三十条意见的标题是:(一)坚持内涵式发展。

(二)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三)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四)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六)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

(七)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

(八)强化实践育人环节。

(九)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十一)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

(十二)推进协同创新。

(十三)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十四)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十五)改革高校科研管理机制。

(十六)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

(十七)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十八)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十九)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二十)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

(二十一)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二十二)推进试点学院改革。

(二十三)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二十四)加强省级政府统筹。

(二十五)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二十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二十七)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十八)完善教师分类管理。

(二十九)加强高校基础条件建设。

(三十)加强高校经费保障。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七个突出强调的问题摘自: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桔在全国“贯彻落实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加强高校内部质保体系建设研讨会”的报告第一,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1.夯实办学的核心理念;2.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3.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5.开展教学方法大改革;6.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第二,把内涵发展作为提高质量的核心要求1. 稳定规模;2. 优化结构;3. 强化特色第三,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出路1. 高考改革是重要突破口;2.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关键环节;3. 教改项目是有力抓手;4. 试点学院是教改试验区第四,把教师队伍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保障1.坚持师德为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2.坚持教学为要,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3.坚持科研为基,加强科研教学团队建设4.完善分类管理,激发教师队伍生机活力第五,把监测评估作为提高质量的必要手段1.立标准,制定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2.抓评估,健全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3.抓项目,继续推进“本科教学工程”第六,把创新引领作为提高质量的动力源泉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

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

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

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思维和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为了加强和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制订本实施意见如下:
一、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创新,推动学科发展。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力度,支持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学者,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传承和普及,提升社会文明水平。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支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教育,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拓展国际视野。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与国际机构和学者的交流合作,扩大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增强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名声。

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管理和评价,提高学术水平和学科质量。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管理和评价,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和评价标准,推进学术诚信和规范化建设,促进学科的健康有序发展。

本实施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 1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实施办法》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实施办法》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实施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3.03.23•【文号】教社科厅[2013]1号•【施行日期】2013.03.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实施办法》的通知(教社科厅[201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现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实施办法教育部办公厅2013年3月23日附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设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以下简称发展报告项目)。

为加强和规范发展报告项目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设立发展报告项目的宗旨是,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扣时代主题,扎根社会实践,汇聚研究团队,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形成研究特色和学术品牌,锻造一批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咨询型智库。

第三条发展报告项目要以服务国家战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数据库建设为支撑,以推进协同创新为手段,大力开展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对策研究,努力推出一批具有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的系列发展报告和政策建议,以扎实有力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决策。

第四条发展报告项目按照“整体规划,滚动实施,定期评估,打造智库”的要求进行动态管理。

引入竞争和淘汰机制,公平竞争,择优立项,严格管理,评估合格者持续支持,不合格者淘汰。

第二章资助范围和建设任务第五条发展报告项目重点资助下列重大问题:1.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2.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列入国家战略的经济区、示范区、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2.03.16•【文号】教高[2012]4号•【施行日期】2012.03.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内涵式发展。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稳定规模,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

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注重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高校大胆探索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按照内涵式发展要求,完善实施高校“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

(二)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

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

加快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继续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项目。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研究)申报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研究)申报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研究)申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4.10.08•【文号】教社科厅函〔2024〕28号•【施行日期】2024.10.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研究)申报工作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24〕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论教育》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研究阐释,教育部决定开展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研究)申报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研究重点。

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教育强国战略图景,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教育强国建设科学规律,把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论教育》结合起来,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加强对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战略任务等的研究,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申报条件。

面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申报,申报人须为在编在岗教师。

申报人结合自身研究基础和学术专长,围绕本项目研究重点深化研究阐释,产出具有学术创新价值、服务决策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成果要求。

申报人须提交研究成果2项及以上(申报人原则上为第一作者,成果发表时间在通知发布之后),成果形式为理论文章、咨政报告、学术著作等。

理论文章主要刊载于中央主流报刊、高水平学术期刊或重要网络媒体;咨政报告须被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提供脱密证明);学术著作若未正式出版,可提供完整版书稿。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6.05.29•【文号】教社科[2006]2号•【施行日期】2006.05.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教社科[2006]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进一步繁荣发展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管理,提高项目研究质量,我部在总结科研项目管理经验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1996年印发的《国家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制定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我部。

附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教育部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九日附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推进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加强和改进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简称教育部社科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研究质量,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教育部社科项目管理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鼓励对策研究,支持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注重成果转化,大力提高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

第三条教育部社科项目管理贯彻“科学、公正、高效”的原则。

规范管理,择优立项;集中征集选题,集中申报,集中评审,集中公布结果;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扶持青年社科研究工作者和边远、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有特色的社科研究。

第四条教育部社科项目实行分级管理。

教育部负责制订社科研究中长期规划和课题指南;制订项目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组织项目申报和评审立项;布置项目中期检查及验收结项;负责重大项目的成果鉴定等工作。

教育部 财政部制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

教育部 财政部制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

际科学计划,选拔推荐优秀人才参与 国际组织的招
聘 ,加 强 国际 职 员和 复合 型 人才 培养 储 备 。积 极参
哲学社会科学 “ 走出去”计划的体制机制 ,完善有
关政 策措 施 。通 过 在高 等学 校 科学 研 究优 秀成 果奖 l l l
与和推动国际学术组织有关政策 、规则 、标准的研
务 院办 公 厅转 发 ( 育部 关 于深 入 推进 高 等学 校 哲 教 学 社会 科 学繁 荣发 展 的意 见 )的 通 知 ,全 面 规 划 2 1— 0 0 高等 学 校哲 学 社 会 科学 发 展 ,教 育 部 0 2 2 年 1
制定 了本 计划 。
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
6 积 极 参 与 国 际 学 术 活来自 和 学 术 组 织 。设 立 .
国 际学 术 会议 专项 ,支持 高 等学 校 举办 创办 高 层 次 国 际学 术会 议 。鼓 励参 与 和设 立 国际 学 术组 织 、国
2 完 善 制 度 ,优 化 环 境 。建 立 健 全 实 施 高 校 。
凝练 学 术方 向、 汇聚研 究 队伍 、增 强 发展 活 力 ,构 建哲 学 社会 科学 研 究创 新平 台 体 系 ,建 设 一批 达 到 世界 水平 ,享有 国际 声誉 的学术 高地 和咨 询智库 。 —— 统 筹 基 础 理 论 研 究 、应 用 对 策 研 究 ,重
熬 骶 熬 抟骶 耱 …
五 .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 .
经费管理制度 , 加强审计监督 ,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
确保规范安全和高效。▲( 稿件来源:教育部网站) :
一 s |6 c @ 2 o
1 3

关于创作实践成果评价办法的探索与思考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

关于创作实践成果评价办法的探索与思考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

年第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第卷J O U R N A L OF E D U CA TIO N A L I N STIT U TE OF J ILI N PROV I N CE总期关于创作实践成果评价办法的探索与思考———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李志祥(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摘要:创作实践成果与理论研究成果一样,都是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果,但长期以来被众多综合性高校排除在科研成果系列之外。

要贯彻分类评价原则,促进创作实践学科的繁荣发展,就必须重视对创作实践成果的科研评价。

创作实践成果评价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强同行专家评价,实现统一评价与自主评价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创作实践成果;科研评价;分类评价;评价办法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创作实践成果评价的探索过程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文科见长的综合性高校文学艺术教学研究和创作是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涌现出像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但长期以来创作实践成果并未被纳入学校科研评价体系未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从事文学艺术实践创作的积极性制约了文学艺术学科的繁荣发展为改变这一现状促进创作实践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两条腿走路实现创作实践学科与其他学科齐头并进南京师范大学不断探索和改进实践创作成果的评价办法年学校出台南京师范大学艺术实践成果科研考核办法首次将部分创作实践成果纳入年度科研考核体系对其进行相应的科研分值认定在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之后学校于年出台南京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推动应用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首次对部分创作实践成果进行科研级别认定出台这两份文件是学校探索将创作实践成果纳入分类评价体系的重要举措但也存在着诸如碎片性冲突性以及狭隘性等诸多不足年学校正式出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艺术创作实践成果评价与认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重要的创作实践成果进行统一全面正式的科研认定并将认定结果通用于职称晋升科研奖励荣誉认定等所有场合二、创作实践成果评价的基本原则一坚持尊重创作实践活动的原则所谓学术研究是指在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指引下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求知以获得新的知识理论以及对新知识新理论应用的行为创作实践同样是一种获得新的知识理论以及对新知识新理论应用的行为同样属于学术研究但是创作实践又不同于理论研究创作实践要求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学艺术作品尊重创作实践活动一方面要求将创作实践成果纳入统一的科研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求根据创作实践活动的特殊规律对其进行评价不能把理论研究的评价办法直接套用于创作实践成果正如学者们所说即便对哲学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也应充分尊重其不同特点建立健全各不相同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二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平衡发展的原则探索和实施创作实践成果评价办法必须站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大局的高度正确处理创作实践学科与其他学科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平衡本文为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科研专项任务项目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方法研究项目批准号的研究成果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李志祥男湖北罗田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伦理学和教育管理关系这就要求既要把创作实践成果真正纳入到科研评价体系中来又不能过于突出创作实践成果以致影响理论研究工作的发展三坚持行业标准优先的原则综合性大学不同于艺术类大学往往是以文理工传统学科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现行的评价办法比较适合文理工传统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而不太适合创作实践成果事实上除了真正从事创作实践工作的同行专家其他人很难对此类成果的价值进行科学判定即便学术造诣深厚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们也同样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充分尊重行业协会充分尊重行业协会的评价标准充分尊重行业协会的认定结论才有可能得出较为科学的评价结论三、创作实践成果评价办法的实施一类型与形式认定办法以创作程序为根据将创作实践成果区分为四大类原创类演艺类组织传播类和翻译类这种分类的好处是可以将每一个创作环节的成果都纳入其中办法以与理论研究形式一一对应为指导思路将创作实践成果分为五大形式在专业期刊公开发表的成果公开出版的成果各种级别的获奖成果各种活动的参加成果被各种形式采用的成果可以说这五种形式基本上涵盖了创作实践成果的全部形式二级别认定区分创作实践成果等级的最大困难在于一方面创作实践成果不同于理论研究成果不能直接等同另一方面要将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放在一起又必须有统一的尺度办法的解决思路是以不同的名称表述同样的级别研究性学术论文分一级权威二级权威和普通核心期刊论文创作实践成果则叫一类二类三类创作成果二者既有所区别又相互对应具体认定方式是第一在级别上期刊成果等同于学术论文公开出版成果等同于学术著作需要说明的是为坚持创作实践成果的专业严肃性办法只承认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艺术作品不承认非专业期刊上的艺术作品第二获奖及被采用成果根据主办单位或采用单位的级别进行认定获奖成果主要根据主办单位的级别区分为省部级奖和厅局级奖两类被采用的成果根据采用单位的级别区分为一类创作成果国家级单位采用二类创作成果省部级单位采用和三类创作成果厅局级单位采用为充分尊重行业标准办法承认全国性和全省性一级专业协会的权威奖励一个一级专业协会限认一个场等同于学术著作参加展出等同于发表论文办法的理解是专场都是多项作品的汇聚而参展则是单篇作品的展演当然这必须以一定的展演级别为基础四、创作实践成果评价的困难与出路一评价的主要困难在于难以充分体现创作实践成果的创作特性和质量导向将实践创作成果纳入到科研评价系列容易碰到以下三个问题其一将创作实践成果对应于传统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借用传统的科研评价方法评价实践创作成果不能充分体现创作实践成果的创作特性存在以科学研究成果共性抹灭创作实践成果个性的问题其二偏重以成果的外在形式如发表刊物字数主办单位的级别等认定创作实践成果的等级无法体现科研评价的质量导向存在着忽视创作实践成果内在质量的问题其三由非创作实践专家评价创作实践成果无法准确把握创作实践成果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质量存在着外行评价创作实践成果的问题二评价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强同行专家评价实现统一评价与自主评价的有机结合目前通行的科研评价办法多为统一评价即采用统一的标准对不同的科研成果进行统一的科研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的好处是易于对不同学科的科研成果进行横向比较弊病是难以体现各个学科的独特性质要克服统一评价的弊病突出创作实践成果的质量导向和创作特性就必须探索新的评价模式自主评价自主评价是要求将创作实践成果独立出来交由专门的创作实践学科由从事创作实践工作的同行专家进行独立评价从学校科研评价发展的大局看文学艺术创作实践成果评价的最终趋势将是统一评价与自主评价的有机结合只不过在不同的评价场合二者的比例将会有所变化[参考文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教社科号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杨春龙王荣江高校科研量化评价机制弊端析要江海学刊叶继元细化落实创新学术质量评价的六个方面高校教育管理胡晶晶浅议高校科研量化考核机制弊端科技创业月刊奖项第三对于高级别的演艺展出活动举办专。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推进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加强和改进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简称教育部社科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研究质量,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教育部社科项目管理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鼓励对策研究,支持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注重成果转化,大力提高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

第三条教育部社科项目管理贯彻“科学、公正、高效”的原则。

规范管理,择优立项;集中征集选题,集中申报,集中评审,集中公布结果;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扶持青年社科研究工作者和边远、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有特色的社科研究。

第四条教育部社科项目实行分级管理。

教育部负责制订社科研究中长期规划和课题指南;制订项目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组织项目申报和评审立项;布置项目中期检查及验收结项;负责重大项目的成果鉴定等工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负责组织所属高等学校的项目申报、中期检查、成果验收推广等工作。

各高等学校负责制订本校项目管理细则并进行日常管理;组织项目申报、跟踪检查和成果验收;负责项目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等工作。

第二章项目类别与项目申报第五条教育部社科项目是教育部面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设立的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总称。

主要包括:1.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指以课题组为依托,以解决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领域重大问题为研究内容的项目。

选题由教育部向全国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实际应用部门征集,面向全国高等学校招标。

2.基地重大项目。

指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立的、围绕基地学术发展方向进行研究的重大项目。

选题由重点研究基地根据基地中长期规划确定,并经基地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教育部统一组织招投标。

教育部课题管理规定

教育部课题管理规定

教育部课题管理规定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推进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加强和改进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简称教育部社科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研究质量,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教育部社科项目管理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鼓励对策研究,支持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注重成果转化,大力提高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

第三条教育部社科项目管理贯彻“科学、公正、高效”的原则。

规范管理,择优立项;集中征集选题,集中申报,集中评审,集中公布结果;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扶持青年社科研究工作者和边远、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有特色的社科研究。

第四条教育部社科项目实行分级管理。

教育部负责制订社科研究中长期规划和课题指南;制订项目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组织项目申报和评审立项;布置项目中期检查及验收结项;负责重大项目的成果鉴定等工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负责组织所属高等学校的项目申报、中期检查、成果验收推广等工作。

各高等学校负责制订本校项目管理细则并进行日常管理;组织项目申报、跟踪检查和成果验收;负责项目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等工作。

第二章项目类别与项目申报第五条教育部社科项目是教育部面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设立的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总称。

主要包括:1.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指以课题组为依托,以解决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领域重大问题为研究内容的项目。

选题由教育部向全国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实际应用部门征集,面向全国高等学校招标。

2.基地重大项目。

指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立的、围绕基地学术发展方向进行研究的重大项目。

以特色求发展 以创新促繁荣 不断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质量和服务水平

以特色求发展 以创新促繁荣 不断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质量和服务水平

应用价值 ,为学校科研学术水平 上台
阶 、上层 次提供了 良好 的发展空 间及 政策保 障。 打造 特色品牌 ,服务经 济社 会发 展。 河南师范大学注意发挥育人 高地 、
科交 叉融 合 , 加强校企 横 向合作 , 培育
新 的 学科 生 长 点 ,不 断 推 进 各 级 重 点
集聚高地 、创新高地 、服务 高地的优
究为导 向,不断提升科研 创新能力 和 社会服务水平 ,在建 设好现有省厅级
人文社科研究基 地的同时 ,争取实 现
主义 中 国化 、 时代化 、 大众化研 究 , 在 《 人民 日 《 明 日 等报刊发表理 报》光 报》
论文章 2 0多篇 , 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 建 言献策 , 并多次获得 中宣部 、 省委 宣 传部 的嘉 奖。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密切
政府提供 对策 、 咨询服务 , 特别 在“ 关
注留守儿童” 关注艾滋孤 儿”方面与 “ 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 、民政部等建立 了 广泛 、 长期 的合作 。中原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研究 中心 以“ 挖掘 、 抢救和推广 中原非物质文化遗 产” 为己任 , 积极 在 开展非遗理论 研究 的基础上 ,帮助民 间团体进 行非 物质文 化遗 产保 护 , 组 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 的非 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实践活动 ,为政府 非遗保护 提供决策参考 。帕 瓦罗 蒂音 乐艺术 中 心发挥合唱 、歌剧优势 先后获得 中国 音乐金钟奖合唱金奖 、 中国戏剧奖 ・ 校 园戏剧奖 、 中央电视 台“ 青年歌手大奖 赛” 优秀奖等殊荣 , 为河南赢得 了良好
主动融人 经济社会发展 。 例如 : 河南省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 体系研究 中心
紧密 结合世情 、 国情 、 情 , 社 大力 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理论 体系和马克思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3.02.10•【文号】教社政[2003]1号•【施行日期】2003.02.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1、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大力发展自然科学,而且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资源丰富,队伍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优势明显,国际学术交流活跃,图书资料建设具有一定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繁荣和人才培养做出了显著成绩。

但是,与世界不断变化的形势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相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还存在较大差距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要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进一步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

2、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是否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

要不断增强实践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课题的研究,在研究和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
【法规类别】高等教育
【发文字号】教社科[2006]5号
【发布部门】教育部
【发布日期】2006.06.05
【实施日期】2006.06.0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
(教社科[2006]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对努力回答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亟待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构建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大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的重要论断,把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为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也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等学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密集,力量雄厚,学科齐全。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服务党和政府的决策,为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还有较大差距。

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严重,理论脱离实际比较普遍,应对重大社会问题的能力还不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条件保障也不能适应哲学社会科学快速发展的需要。

大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是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紧迫任务和长期目标。

3.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必须坚持正确方向。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正确与否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的命运。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新的贡献。

二、创新是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4.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灵魂。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品质,是推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断深化的不竭动力。

大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大力提
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保证。

5.增强创新意识,提升研究境界。

要增强创新意识,努力发现新问题、把握新情况、明确新任务,自觉推动社会变革和理论进步;要积极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方法、形成新观念,勇于超越别人和自己。

要把创新意识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落实在选题、立项、成果产出和转化等各个关键环节。

6.确立创新目标,明确战略定位。

要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期目标,发挥高等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努力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人才队伍。

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强化应用对策研究,使高等学校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中心、文献辐射中心、先进文化孵化中心和决策咨询服务中心;使高等学校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发动机和推进器。

7.确立创新重点,寻求重点突破。

要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