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分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并领略《古诗三首》的含义和作者背景。
2.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和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背景,能够正确地解读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古诗三首》中每首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解读《古诗三首》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能够真情实感地朗读《古诗三首》中的每一首诗,表达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四、教学准备1.课本《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黑板、彩色粉笔3.《古诗三首》课件4.学生课前准备的朗读稿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通过简短的介绍,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古诗三首》。
2.让学生展示他们准备的朗读稿,感受诗歌的魅力。
第二步:分析诗歌内容1.逐首介绍《古诗三首》,让学生理解每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表达的主题。
第三步:朗读学习1.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包括语调、情感表达等要点。
2.让学生跟读,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纠正。
第四步:情感体验1.分角色让学生再次朗读,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
2.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让诗歌在学生心中生动起来。
第五步:展示成果1.小组内互相展示朗读成果,提供互动和反馈。
2.整个班级集体朗读,展示学生的共同进步和提高。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古诗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充满情感和意境的韵文。
希望同学们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保持这份热情和用心,深入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的诗歌艺术。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朞学生们认真学习,享受古诗带来的美好体验。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主题和意境。
2.能够通过诵读和朗读古诗来感受古诗的韵味。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4.能够简单描述古诗的意境和格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三、教学准备1.教材:《古诗三首》课文。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录音机。
3.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看到题目《古诗三首》,询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并引导他们谈一下自己对古诗的想法。
2. 学习新诗1.让学生单独阅读第一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并朗读。
2.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情感以及意象等内容。
3.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3. 讲评1.教师对第一首古诗进行点评,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核心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主旨。
4. 学习第二首古诗1.让学生朗读第二首古诗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首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蕴。
3.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朗读比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5. 学习第三首古诗1.学生认真阅读第三首古诗,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2.学生群体讨论古诗的语言运用和诗意表达。
3.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首古诗,体验古典诗歌之美。
6. 教学反思1.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本堂课的感想和收获。
2.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完善。
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授《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课上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古诗中感受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
同时,教师在点评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帮助每位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预习和课堂作业教案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预习和课堂作业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和古诗文的背景知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文的背景知识,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3.诗文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文所描绘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的图片、音乐、注释等。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3.黑板:准备好黑板,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诗文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展示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的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重点讲解生僻字词,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最新2023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2023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精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默写6个一类生字,会认识6个二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三首诗的大概意思。
3.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爱国豪情。
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唐宋,是我们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时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各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进唐宋那战火纷飞的时代,一起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他的情怀。
二、整体诵读古诗三首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rèn yuè jì tì cháng xiāng mó yí wū仞岳蓟涕裳襄摩遗巫仞——指导读准前鼻音遗——遣摩——磨:区别音、形、意3.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三、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1.《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之作。
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表达了唐代诗人杜甫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四、分步解读,感悟诗情学习《从军行》。
1.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2.解诗题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小学语文_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停顿、读出节奏。
2.结合注释、查阅的资料等,想象当时的画面或情景,谈谈你的感受。
3.总结三首诗词在表达思乡之情时的异同,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说出诗词意思,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思乡情怀,总结三首诗词在表达思乡之情时的异同,品析用词的准确生动。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老师一起倾听歌曲《故乡的云》。
(烘托气氛,将学生带入浓浓的思乡之情中,调动孩子的思绪。
)师:孩子们,这是一首著名的表达思乡之情的歌曲,唱出千万游子对家乡的浓浓思念。
大家有离开家乡或离开父母很久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吧。
生回答。
师:老师分享自己的游学经历。
并分享给孩子一首小诗《想家的心情》。
(师配乐朗读)其实,思乡、思亲是我们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怀。
古时候,许多诗人也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思乡诗词。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诗句,并将读不准和不理解的诗词句勾画记录下来,结合工具书和和课文注释解决古诗生字词与大意;(2)示范朗读,要求学生跟读,指导学生在读诗歌时注重用“/”划出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节拍,读出情感,从而感知全诗内容,走进诗歌所表描写的情境;(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1)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及课文注释自由讲解古诗大意。
(明确: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古诗,品读古诗并思考“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师通过重点讲解京口、瓜洲、钟山这三者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用简笔画方式示范划出三者的方位)(3)通过诗中京口、瓜洲、钟山这三者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思考作者此刻站在什么位置,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什么?(明确:首联和颔联中,“一水”“只隔”表现了作者心里认为瓜洲、京口、钟山三者之间距离很近,同时请学生体会古代交通工具是车马、船只,了解到从瓜洲到京口再到钟山实际距离其实很远,而作者心理距离却很近,正说明诗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策略分析
本文旨在探讨五年级下册中的古诗三首的教案策略分析。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江南》和《题西林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合理的教案策略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的内涵和诗歌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一、教案策略分析1.《登鹳雀楼》教学目标:通过教授《登鹳雀楼》,帮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格律和韵律规则,掌握古诗的词汇和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先是了解古人有多爱品茶、写诗。
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介绍其背景和故事,让学生借此了解唐代诗歌的特色和语言运用。
接着,教师搭建“理解诗意”、“掌握格律和韵律规则”和“朗读诗歌”三个环节,带领学生分别完成三项任务,从而协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形式,掌握古诗的词汇和语言运用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唐诗的词汇和语言运用,理解古人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
难点:理解古诗的诗意和形式,掌握格律和韵律规则,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江南》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江南》这首诗,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构思和写作技巧,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风貌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讲解《江南》的诗句和诗意,让学生了解白居易的思想和文学特色。
教师可以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听到江南水乡的美妙世界,看到古代文人墨客书写的诗句和历史文化遗址。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赏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古诗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江南文化的风貌和社会生活,掌握白居易的语言运用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难点:掌握先秦和唐代文化的特点,了解古人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题西林壁》教学目标:通过唐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帮助学生了解西林寺壁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掌握古诗的词汇和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教材中的第九课,标题为《古诗三首》。
本课程主要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内容和作者;–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能够背诵并朗读《古诗三首》。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的内容和作者;2.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悟生活、体味人生。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0分钟)通过一段简短的音视频或小故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好奇。
二、学习《古诗三首》(30分钟)1.理解《将进酒》中的“大盘铺”、“盖厮陶”等词语的意义;2.分组合作分析《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表达的意境;3.朗读《滚滚长江东逝水》并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感叹。
三、表演与欣赏(20分钟)学生分组表演所学古诗,展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和欣赏。
四、激发思考(15分钟)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感受和收获,展开思考和讨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写古诗感悟的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导入引发兴趣、合作学习、表演展示等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还能培养语文素养和审美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对自然景物和生活情感的描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朝代的诗人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提高朗读、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诗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此外,学生还需要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朗读技巧和想象力,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懂得感恩。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读法: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4.写作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三首古诗,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文,对古诗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古诗中的某些字词和句式,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以及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3.学生作业本或其他写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例如,可以播放《泊船瓜洲》中所描述的江南水乡的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产生对古诗的期待。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教师对课文进行翻译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通过之前的的学习,他们对古代诗歌的韵律、意境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这首古诗,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某些意象和情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对诗中的某些意象和情感进行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好黑板,以便于板书。
3.诗词卡片:制作诗词卡片,用于学生朗读和背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这三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让学生自主朗读,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朗读姿势。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分享他们的感悟。
4.巩固(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他们的朗读效果。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昌龄的《从军行》、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和杜甫的《绝句》。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诗人们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这节课也是一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机会。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诗意,但对于古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并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了解诗文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诗文的朗读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背诵,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难点:古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诗文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古诗学习的氛围。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魅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历史背景等。
2.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古诗的译文、诗人简介等。
3.音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作者及其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体会诗人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体会诗文的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代诗歌,传承中华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体会诗文的意境美、情感美,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3.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诗人简介等。
2.图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音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音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随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注意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魏
第2页共5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们的? ⑵ 生自由读诗: “遮”,留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⑶ 通过读解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2、检查自学,深入探讨: ⑴ 指名读诗,正音,留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⑵ 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⑶ 师生互动沟通诗歌大意,可以先沟通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
⑴ 全体同学齐背《所见》:
3、认识本课 4 个生字,会写 7 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
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
“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闭口立。
【学习重点】
⑵ 沟通《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⑶ 过渡:
【课前预备】
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
魏
第5页共5页
悄悄话。大儿子十分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 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孩子了,瞧,他趴在溪 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 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 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吗? 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当给予确定。 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 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产生 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由忙些什么? 4、生自由练读: 展示读,集体评议,纠正。再读。提示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现 出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谐,以及“最 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开心。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5.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
准备
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8)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3)教师引读:在当时的农村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其能,做着分内的事,就连那小孩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出示课件12】小组交流:从“童孙”“学种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孩子们很懂事:父母的勤劳感染了村庄的“童孙”,孩子们也喜欢上了劳动。
②孩子们的快乐: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心里也想到了丰收时收获的快乐。
(3)【出示课件5】指导书写会写字“昼、耘”。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
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古诗。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板书: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出示课件10】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儿童会说些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当时的情景。
(2)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什么特点?(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板书:天真可爱)
③孩子们的可爱:从孩子们的神情、动作感受到他们的童真童趣,俏皮可爱。
人教部编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稚子弄冰)
人教部编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稚子弄冰)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稚子弄冰》。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歌,通过描绘一个小孩在冰上玩耍的情景,展现了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形象。
这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富有童趣,适合五年级的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古诗的鉴赏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描绘儿童生活的诗歌可能接触较少,对于诗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诗歌内容的解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童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稚子弄冰》,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描绘的儿童生活的乐趣,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稚子弄冰》,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主题。
2.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儿童生活的乐趣,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作者介绍、图片等。
2.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仪等。
3.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稚子弄冰》,了解诗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冰上玩耍的儿童,引导学生关注儿童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稚子弄冰》,学生跟读,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情感。
部编版(新教材)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9课 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课题1.简介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理解“从军”。
(板书:从军)2.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
(板书:行)二、解诗题,知诗人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说说你对王昌龄的了解。
(指名说,师补充)三、品诗句,明诗意1.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1)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3.研读,读懂诗意(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四、想意境,悟诗情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学生读。
(2)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两个字,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了哪些词?(3)请你走进这个画面,假如你是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想些什么?(4)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抓出“黄沙”“百战”“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
抓住“终不还”去体会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共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共3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2.掌握《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和《春晓》三首古诗的背诵和朗读。
3.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操,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背诵和朗读《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和《春晓》三首古诗。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三首古诗的课文,并准备相关的图片或PPT辅助教学。
2.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用图片或PPT展示《静夜思》,让学生描述图片内容,引出《静夜思》这首古诗。
2.学习《静夜思》: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理解古诗内容,讲解其中的意境和表达。
3.分组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静夜思》,培养合作意识和朗读能力。
第二课时1.复习《静夜思》:让学生背诵《静夜思》,并选择几名学生进行个别表演。
2.学习《床前明月光》:同样方式进行学习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意境。
3.配合动作:让学生配合手势或动作来朗读《床前明月光》,增加趣味性。
第三课时1.复习《床前明月光》:让学生背诵《床前明月光》,并进行朗读练习。
2.学习《春晓》:引导学生品味《春晓》的清新,讲解诗中描绘的春天美景。
3.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自行创作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并进行展示与分享。
五、课堂小结通过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古诗三首》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欣赏,提高了朗读和表达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可以继续欣赏和理解更多的古诗,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
以上是关于《古诗三首》教案的具体安排和授课内容,希望能为您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作者和背景;2.掌握《古诗三首》的基本意思;3.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文学素养;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在导入环节,我们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对古诗的探究。
例如,可以播放一段与古诗相关的视频,或者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
第二步:课文解读当我们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紧接着我们要开始对古诗进行解读,通过分析词句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和表达意义。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思考,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分别对《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静夜思》三首古诗进行逐一解读。
比如,在解读《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体味文章中浩瀚的气魄和雄奇的气势,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畏惧和敬仰之情。
在解读《白日依山尽》时,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山间,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山水的深深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而在解读《静夜思》时,我们则可以引导学生回归内心,体味作者那种孤独的感受,进而发现文学作品中表达的情感细腻、真挚。
第三步:学生阅读在对古诗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后,我们要让学生感性地阅读这三首古诗,深入体味文学艺术的魅力和意境。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分组讨论、个人思考和互动交流的环节,让学生重新理解诗歌内涵,进而思考诗人的情感表现等方面的问题。
第四步:学生写作在学生阅读了三首古诗之后,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练习。
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古诗的阅读心得,或者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古诗的笔记,或者写一篇古诗创作,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教学反思与完善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和完善。
其中,以下几点需要我们注意:1.教材的选择。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级要求精选适合的古诗教材,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行教学。
这三首古诗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能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由于古诗的语言和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掌握古诗的韵律和意境,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的理解。
2.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反复朗读、解读、欣赏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理解古诗意境的学习环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用于课堂教学。
2.准备教材:准备《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原文和译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三首古诗的原文,引导学生注意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含反思)
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三首诗歌。
2. 读懂诗歌内容,了解三首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三首诗歌。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认识三位朋友,介绍范成大、杨万里、雷震。
了解完作者,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
首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显示)。
有信心完成学习目标的同学请举手,(好,请放下。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我们将进行两场比赛,先看第一场比赛。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学习字词师: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求: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文中的生字、新词。
5分钟后比谁能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昼夜耕耘供品幼稚涟漪教师过渡语:学习完本课生字,并读通顺课文后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场比赛。
个性化设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等方式学习生字词语。
强调:重点生字,词语着重学习。
拓展:易考词语:报晓、桑树、耕耘、昼夜三、第二次“先学后教”:翻译古诗师: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求: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思考下面问题。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课件出示思考题:1.三首古诗词语解释师:时间到,停。
看第一个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引导出示总结答案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生:1.耘田:在田间锄草。
2.绩麻:把麻搓成线。
3.供:从事。
4.傍:靠近。
5.阴:树荫。
师:同意他答案的同学请举手。
(好,放下)我们来看《稚子弄冰》中的词语。
生:1.稚子:幼小的孩子。
2.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3.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钟,有长柄。
4.磬: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师:同意他答案的同学请举手。
(好,放下)我们来看《村晚》中出现的词语。
生:1.陂:池塘。
2.漪:水中的波纹。
3.腔:曲调。
4.信口:随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分析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有古诗的资料
录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预习题纲,自主学习。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王昌龄
2、熟读古诗《出塞》,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
3、说说边塞诗的特点,通过想像,能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展示成果,汇报交流
(一)讲解诗题,简介作者
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二)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A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四后三)板书;有韵味
(三)知作者,解诗题
作者资料: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
唐代诗人,开元进士。
他在当世就以诗著名,被称为“诗家夫子”。
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其中《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特别有名。
他和李白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歌体裁的最高水平。
汇报诗意,教师相机指导。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注意诗中的“关”,此处指边关。
首句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不要讲成“秦月照汉关”。
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
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第三、四句:但使:要是。
飞将:汉代飞将军李广。
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戎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教师导言: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
王昌龄这一首《出塞》被称为有名的边塞七绝,历来评价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三、细品诗文,品读悟情
a秦时明月汉时关
教师补充资料:
出示: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作者的朝代——唐朝(618——907)作者王维(698——756),请你根据这组数字,估算一下边关受匈奴外敌的侵扰有多少年?你感受到什么?
b万里长征人未还
引导学生想像: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战争一直持续不断。
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引导学生体会:匈奴人不断烧杀抢掠的马蹄与战马的嘶
鸣声、百姓痛苦的呻吟声、戍边战士们的怒吼、两军交战武器碰撞的声音、诗人对边关战士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同情之声。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
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你还听到什么?
希望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
导;你体会出作者抒发的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四、总结全文,课内反馈
,背诵古诗。
2,理解诗意并会默写古诗
五、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二课时
一、出示预习题纲,自主学习。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林升、陆游
2、熟读古诗《题临安邸》《示儿》,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
3、通过想像,能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展示成果,汇报交流
.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
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随机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
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不同:
①一个写的是南宋的权贵,一个是北宋遗民——诗人
②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学习《示儿》
①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
宋朝,匈奴人终于攻破北宋首都汴梁。
北方大片土地沦陷,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北宋遗民在做什么?
②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说说诗的大意。
想像:
满头白发的诗人在重病中,费力地爬起来,想着不能亲眼看到满怀悲愤,用颤抖的双手写下这首诗。
诗人重病在床,临终前费力地说出这首诗,作为遗嘱,说完就带着遗憾死去,但死不瞑目。
看到、听到这,你会怎么读?
导: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
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近二万四千个日日夜夜呀!
重点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就是这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一直到死,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
(板书:死不瞑目盼统一)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你又怎么读这首诗?
2.学习《题临安邸》
①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
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想像: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
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②体会“直把杭州作汴州”
插入资料:《清明上河图》。
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
你们看,这里的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繁荣盛世毁于金人肆意践踏的铁蹄。
③朗读古诗
四、体会情感,课内反馈
.有感情读两首古诗。
2,理解诗意并会默写古诗
五、板书设计
示儿题林安邸
忧国忧民
北宋遗民南宋权贵
死不瞑目盼统一醉生梦死丢江山教学反思:教学《出塞》时我充分地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揣摩图画中人物的行为、心理、精神。
此举较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诗的大意,为积累、吟诵做好了铺垫。
教学《题临安邸》我启发引导学生透过“西湖歌舞几时休”一句,悟出了诗人的强烈讽刺。
《示儿》此诗教学我感觉最成功,只是我自己体验顿悟的多了些,如果时间允许我
会给同学们表演的空间,为此感到可惜,今后应当引起教学设计上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