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高考(全国卷)文言试题详解

合集下载

2002年高考试题——语文(全国卷)

2002年高考试题——语文(全国卷)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盐碱.箴.言呼喊.减.员增效感.激涕零B.阐.述弹.药禅.让肆无忌惮.殚.精竭虑C.束缚.薄.荷簿.册赤膊.上阵博.大精深D.滇.池嗔.怒缜.密精卫填.海谨小慎.微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留恋流连忘返厉害利害得失B.质疑不容置疑符合随声附合C.变换变幻莫测旁证旁征博引D.株连珠联璧合大意微言大义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过错(过失、错误)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过瘾(满足癖好)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B.道义(道德、正义)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道歉(表示歉意)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C.工会(职工团体)适逢其会(恰巧碰上了那次集会)会谈(多人商谈)必领神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悟)D.张望(向远处看)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张榜(贴出文告)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儿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2002年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2002年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2002年春季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解析文言文阅读仍在第二大题,题量、赋分、考查内容和2001年夏季高考基本一致,并且同样回避了"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内容,总的来看,并未超出去年《考试说明》中的有关规定。

这一篇文言文,选自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五十九吴书十四吴主五子传,原文包括孙权五个儿子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的内容,选文节选了孙登的部分,并有删节。

删节后连缀起来的文字分为4段,分别介绍了孙登礼贤下士、宽容爱民、孝顺养母、临终上疏四件事、从多个侧面表现了孙登的为人。

《三国志》所记录的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对后世文学艺术影响深远。

选文记事平实,文笔简略,塑造了主人公孙登有个性的形象。

全文基本文言文阅读解析没有特别难懂的字词,确实是一篇浅易的文言文。

下面试就试题的命题意图与解题思路,逐题作一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6 题。

孙登字子高,(孙)权长子也。

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

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

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

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以恪为左辅,休右弼,谭为辅正,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等皆为宾客,于是东宫号为多士。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

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

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

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

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

"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盐碱箴言呼喊减员增效感激涕零B.阐述弹药禅让肆无忌惮殚精竭虑C.束缚薄荷簿册XXX上阵博大精深D.滇池嗔怒缜密精卫填海谨小慎微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留恋流连忘返厉害利害得失B.质疑不容置疑符合随声附和C.变换变幻莫测旁证旁征博引D.株连珠联璧合大意微言大义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过错(过失、错误)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过瘾(满足癖好)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B.道义(道德、正义)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XXX道歉(表示歉意)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C.工会(职工团体)适逢其会(恰巧碰上了那次聚会)会谈(多人商谈)心领神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悟)D.XXX(向远处看)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张榜(贴出文告)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XXX组织(XXX)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多少往往B.再三多少常常C.一再稍微常常D.再三稍微往往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2002年][高考真题][全国卷][语文][答案]

[2002年][高考真题][全国卷][语文][答案]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盐碱.箴.言呼喊.减.员增效感.激涕零B.阐.述弹.药禅.让肆无忌惮.殚.精竭虑C.束缚.薄.荷簿.册赤膊.上阵博.大精深D.滇.池嗔.怒缜.密精卫填.海谨小慎.微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留恋流连忘返厉害利害得失B.质疑不容置疑符合随声附合C.变换变幻莫测旁证旁征博引D.株连珠联璧合大意微言大义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过错(过失、错误)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过瘾(满足癖好)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B.道义(道德、正义)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道歉(表示歉意)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C.工会(职工团体)适逢其会(恰巧碰上了那次集会)会谈(多人商谈)必领神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悟)D.张望(向远处看)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张榜(贴出文告)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儿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2002年][高考真题][北京卷][语文][答案]

[2002年][高考真题][北京卷][语文][答案]

绝密★启用前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济jì济.世救济.济济..一堂无济.于事B.否fǒu 否.定否.则否.极泰来矢口否.认C.发fà发.胶须发.间不容发.令人发.指D.便biàn 便.饭便.览便.宜行事大腹便便..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狼藉改弦更张读书札记一幅楹联B.象样心心相印竭泽而渔纵横捭阖C.通谍绿荫蔽日和盘托出无耻谰言D.修葺绵里藏针别出心裁焦头烂额3.依次在横线处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长江流域,无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之一。

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处于长江上游今云南境内的元谋人,与黄河流域今陕西境内的蓝田人。

这个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发源地表明共存B.发祥地证明并存C.发源地证明并存D.发祥地表明共存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经过一代代工匠们的努力,这一精湛的传统制陶工艺薪尽火传....,并在新的时代不断得到发展。

B.今年春天,中国北方出现了多次沙尘暴天气,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未雨绸缪....,植被大面积遭到破坏。

C.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入词,达到天衣无缝的境地,真是化典入词的范例。

D.这位公司的首席代表以买椟还珠....的气魄,大胆地与外商签订了联合开发海外市场的新协议。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虽然最终结果只是平局,但国安足球队的目的达到了,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捍卫了榜首的荣誉。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上海卷及其答案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上海卷及其答案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上海卷及其答案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0分)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立即领悟而停顿。

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抓不住的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

如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卡住,你便会迷失方向。

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

当第二次再读时你就有机会了解它,但你必须把整本书读完一遍才行。

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

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

你耽误多久,便需要多久来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意义。

在你能看出各部分真正的透视图——或往往在你能看出任何图象——之前,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莎士比亚的作品曾经多次受到糟蹋,因为许多代的高中生大都被迫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汉姆雷特》或《麦克佩斯》等剧本,被迫查出所有的生字,被迫研究所有的学术注解。

结果是他们从未真正地读完这些剧本,相反,他们被迫拖着一点一点地啃,历时数星期之久,等他们读完剧本的结尾,一定早忘了开头。

应该有人鼓励他们一口气读完,惟有这样,他们才能对剧本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你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所获得的了解,即使只有50%或更少——完全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尝试找寻第一遍所跳过的地方。

事实上,你会像游客在陌生的地方旅行一样,若曾到过某一地带,你就可以从以前所不知道的道路再去探险,只有这样,你才不至于把岔路看成干道,也不会被中午的影子所欺骗,因为你记得它们在日落时的景象,你所塑造的内心地图会指引你,谷地与山丘是如何构成整个风景的一部分的。

很快读完第一遍并不神奇,也不会造成奇迹,更不能用以取代一本好书的精读,然而,迅速读完第一遍可以使以后的精读更加容易。

这种练习会帮助你在着手读书时保持警觉。

你有多少次翻看一页又一页,心里却在做着白日梦,对你看过的东西毫无印象?如果你让自己被动地瞟完一本书,就势必会发生这种现象。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北京卷)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北京卷)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第Ⅰ卷(共45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答案C]A.济jì济.世救济.济济..一堂无济.于事B.否fǒu 否.定否.则否.极泰来矢口否.认C.发fà发.胶须发.间不容发.令人发.指D.便biàn 便.饭便.览便.宜行事大腹便便..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答案D]A.狼藉改弦更张读书札记一幅楹联B.象样心心相印竭泽而渔纵横捭阖C.通谍绿荫蔽日和盘托出无耻谰言D.修葺绵里藏针别出心裁焦头烂额3.依次在横线处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答案B]长江流域,无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之一。

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处于长江上游今云南境内的元谋人,与黄河流域今陕西境内的蓝田人。

这个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发源地表明共存B.发祥地证明并存C.发源地证明并存D.发祥地表明共存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答案A]A.经过一代代工匠们的努力,这一精湛的传统制陶工艺薪尽火传....,并在新的时代不断得到发展。

B.今年春天,中国北方出现了多次沙尘暴天气,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未雨绸缪....,植被大面积遭到破坏。

C.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入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真是化典入词的的范例。

D.这位公司的首席代表以买椟还珠....的气魄,大胆地与外商签订了联合开发海外市场的新协议。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答案C]A.虽然最终结果只是平局,但国安足球队的目的达到了,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捍卫了榜首的荣誉。

B.中东局势依然支荡,原油价格大幅上升将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不利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的前景也因此蒙上了阴影。

C.近日,我国利用性能最高的超级服务器曙光3000实现了关键的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工作,率先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标准答案(全国卷)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标准答案(全国卷)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标准答案(全国卷)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标准答案(全国卷)一、(18分,每题3分)1、D2、B3、B4、A5、C6、D二、(12分,每题3分)7、A 8、B 9、A 10、C三、(15分,每题3分)11、B 12、A 13、C 14、D 15、D四、(15分)16、(1)译文:“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2)译文: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17、答:“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18、(只选两题,共4分)(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驽马十驾,功不在舍。

19、答:因为余伯牙的琴声变化无穷,神秘莫测;种子期却能准确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20、答:(1)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2)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

21、答:(1)知音越多越好,余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知音。

(2)千心万苦学得的记忆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坚持下去。

22、(4分) A E六、(12分)23、答:在“校园宽带网”前加“新增了”、“还有”一类动词词语,或在“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后加”也应有尽有“、”也一应俱全“一类充当谓语的词语。

24、(4分)修改为:(1)成年累月的战事(2)动荡不安的政局(3)不断衰退的经济(4)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5)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或答成“战事的成年累月,政局的动荡不安,经济的不断衰退,社会治安的每况愈下,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给3分。

25、(6分)26、作文(60分)。

【VIP专享】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上海卷及其答案

【VIP专享】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上海卷及其答案

A. B. 10C0C. . AD.D.A..99B. B. A.98C.B. D9.7CC.A.“.” DD.A..96 BB..A9.5C“”.B. D9.4C. C. D.A.DA.9. 3B. B. C92.C). AD. .9AD1. “.B‘’?. ”B. A9.0C“”.”. A. A.8D7B. . B. 86C. AA.D.D. .8BB5.<.< 8C4C.. AD..D8. 3BCA... DA8..2“” B.BA.8.1C“”. B. AD.8.0C.B. AD7.9.C(). B. AD.7.8C.B. D77.C“C”.. AD.D. .76B“”C. . A.D. 75BC.. A. DA..74 BB. . A7.3C“”.B. 7D2“./C”C“.”. AD.D. . 71BC.. A.D7.0“”B“C”.“.A” . DA6..9“” ABB... 68BC“”..A6.7C“D”..B. D6.6C. D.DC. . B. A6. 5C. A. D. 6B4. C. A. D. 63CB..A. DA6..2“?” BB.A. . 61C.B. AD.6.C0. B. D5.•9CC. . AD.D.A.5.8B“”. B. A.57C. B. D5.6CC. . AD.D. . 55BC.. A.D.54BC. . A.DA..53B. B. 52CC. . AD.D.A.5. 1B. B. A.50C.B. D49.C“C”. .A. DD.A.B.4.8 B. A.47C.B. 4D6.“C”C“.”. AD.D. . 4A5B. . B. A.44C.B. AD.4.3C.B. D4.2CC. . AD.D.A.4.1“B” .B. 40C. AD.D. .39BC. . A.DA.3.8B“”. B. A3.7C“”. B. DA36. C“”. B.AD3. 5.C(). AB..D.34BC.. 33CD.. AD.D.. 32BC.. A.D.31B“C”.. A.D.30BC. . A.D. 29BC. . A.D. 28B. C. A.D. 27BC. . AA.D.1.2961B(1). B.1921C59. CA.1D92.14B7C. . A.D. 23BC. . A.D.22B“C”. . A.D. 21CBA.. D2. 0C“”.QAB.. 1D9.“??CB?..” A.D. 18BC.. A.DA..17B. B. 16C. D.DC.. B. A1. 5 D. C. B. A1. 4C. A.D.C13.B1.9 A. D.2102 B.D. C. B. A1. 1 D. C. B. A1.0A. B. C. D. “”“” 9 D. C. B. A.8 D. C. B.C. A7.“” A. D6.CB.. A. D.5B. D. C. B. A.4 D. C. B. A.3 D.“C.“”B.“A” .“” 2C. A. D.1B[.03]

2002年高考乙卷语文

2002年高考乙卷语文

2002年高考乙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赋与汉代①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汉赋也是如此、除文学内部发展因素外,汉代社会对汉赋的生产、消费等有重要的影响。

②汉赋生产与两汉社会的兴衰基本同步、汉初基本上是汉代社会的休养生息阶段,汉赋生产也处于初期阶段、现存的赋作,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这些作品体制上继承楚辞传统,抒情言志,篇幅短小,而且内容上明显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③汉赋生产的繁荣期是武帝以后到东汉中期、大一统的天下,文人心向中央,盛世激发了作家的情怀,于是,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这是时代的产物、典型代表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这些大赋采用对话体,以状物为主,风格上呈现出“全”而“大”的特点、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两汉整个思想界成为经学的天下,大赋所体现的正统思想以及形式上的“劝百讽一”,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写照。

④东汉和帝以后社会走下坡路,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党锢之祸使文人与社会逐渐疏远,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地震、蝗灾、水灾、瘟疫等随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文人士大夫内心世界发生了重要变化,深感人生迷茫、此期经学衰落,道家思想又占据了重要位置。

社会的剧变带来汉赋的新变,文人鸿篇巨制形式的大赋作品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以抒情为主的小赋、这种赋继承屈原、贾谊的传统,代表人物和作品如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等,他们突破汉大赋的创作模式,由外部世界的描绘转向内心世界的抒写,由体物转入写志,个人的思想、感情成为作品的主要内容,这是东汉后期社会带来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⑤由以上可以看出,汉代社会影响着汉赋生产。

首先影响辞赋生产者,如辞赋作家的地位、遭遇、追求、情怀等、汉代经学盛行,辞赋家的地位低下,被视为倡优一类人物,亦可见地位之低下、就作家的追求、情怀而言,当社会处于鼎盛时期,辞赋家就有很强的自豪感,主动与时代靠拢;当衰世时,辞赋家更多关心的是自我内心、其次,时代影响辞赋作品,包括思想、体制、风格、内容等。

200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语言基础知识题详解

200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语言基础知识题详解

200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语言基础知识题详解200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语言基础知识部分共有六小题,总分为18分,组成了试卷的第一大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就语音、文字、词语、句子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考查,同去年相比,少了句子连贯、文学常识以及诗歌鉴赏题。

现就这部分试题试详解如下: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盐碱箴言呼喊减员增效感激涕零B.阐述弹药禅让肆无忌惮殚精竭虑C.束缚薄荷簿册赤膊上阵博大精深D.滇池嗔怒缜密精卫填海谨小慎微[答案] D[分析]第一题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

能力层级为A级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形似字的读音辨析,考查形式由过去的选择注音正确(或错误)项改为选择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

总体而言进一步降低了该考点的难度。

A选项“盐碱”与“减员增效”中加点字均读“jian”;B选项中“弹药”与“肆无忌惮”中的加点字均读“dan”;C选项“赤膊上阵”与“博大精深”中加点的字均读“bo”;D选项则四个加点字的读音均不同,“滇”读作“dian”(犹同“颠”);“嗔”读作“chen”(犹同“琛”);“缜”读作“zhen”(犹同“枕”);“填”读“tian”(犹同“甜”);“慎”读作“shen”(犹同“甚”)。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留恋流连忘返厉害利害得失B.质疑不容置疑符合随声附合C.变换变幻莫测旁证旁征博引D.株连珠联璧合大意微言大义[答案] B[分析] 第2题考查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

能力层级为A级。

本题考查形式由去年选出“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改为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难度上亦降低了不少,大部分考生应能作出正确的选择,答案是B,该选项中“随声附合”一词中的“合”字,应为“随声附和”。

应该说这两个字平时极易混淆,出题有一定的典型性,类似的还有如:貌合(和)神离;和(合)盘托出;曲高和(合)寡等。

2002—1018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答案汇总

2002—1018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答案汇总

参考答案2002年:《吕氏春秋·异宝》7.【答案】C【解析】A中的“宝”在文中是动词,看重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宝”是名词,指珍贵的东西。

B中的“刺”在文中是动词,用篙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刺”指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D中的“去”在文中是离开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去”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与古汉语去的意思正好相反。

只有C中的“受”古、今汉语都作接受、承受讲。

8.【答案】A【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古汉语的省略句知识,主语承前省略是古汉语中很常见的现象。

B中两句承前省掉的主语都是五员。

C中三句承前省掉的主语都是五员。

D中第二句承前省掉的主语是五员。

可见B、C、D三组陈述的主语都是一致的。

只有A中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员,第二句的主语是荆,即楚国,该句宾语是“之”,即五员,第三句实际是承第二句的宾语省掉了主语,也就是说第三句的主语就是第二句的宾语,即五员。

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汉语虚词。

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B组两句中的“因”都是副词,都作“于是、就”讲。

A中“过于荆”的“于”是介词,作“从”讲;“苛政猛于虎也”的“于”也是介词,但用在形容词“猛”之后的“于”作“比”讲。

C中“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中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句“有道者所以异乎俗”之间,取消该句的独立性。

“宋何罪之有”中的“之”也是助词,用来前置宾语“何罪”。

D中“知不以利为利矣”的“以”是介词,作“把、拿、用”讲。

“以趋于亡”中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

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选文第一段提出作者“古之人……所宝者异也”的见解,第4段的评论“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是对作者观点的升华。

2、3两段分别用孙叔敖和江上丈人的事例来证明作者见解的正确。

①②都是表现孙叔敖“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

③主要陈述的是郑主见识的短浅,④写伍员的仓皇逃亡,都与“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无涉。

2002年高考试题评析--语文试题断析

2002年高考试题评析--语文试题断析

2002年高考试题评析--语文试题断析2002年高考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3+X”模式的第一年。

今年,语文试题综合型、能力型的特点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这具体表现在主观题目增加,客观题目减少,题目的思辨性、实用性提高等方面。

从总体看,试题密切联系生活和思想,全面考查语文的各项能力,题目设置排列合理,较好地体现了既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人才,又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这两大任务的要求。

2002年又是北京单独命题的第一年,北京卷与全国卷所依据的纲领,都是考试中心颁发的《考试说明》。

两份试卷在一个总体纲领的指导下,又展示出各自独立、独到的思想。

下面仅就这两份试题的几个侧面进行评析,取名“断析”。

㈠全国卷断析一、新增加的三道主观题2002年全国卷新增加了三道主观题:16.文言文句翻译(5分)、17.古代诗歌鉴赏(6分)、18.名句名篇默写(4分)。

这三道题考前曾引得众说纷纭,现在终于尘埃落定。

我们认为这15分的题命制平实而稳健。

文言文句翻译准确地体现了所用的文句须取自第一卷的文本之要求,没有增加学生阅读的负担。

两个文言文句子“其李将军之谓也?”“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难度适中,要点涵盖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对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清晰的导向。

古代诗歌鉴赏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为鉴赏材料。

这是一首包含着浓厚传统文化和思乡感情的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

题目包含了三问:第一问问“折柳”的寓意,是一道理解型的题目,答案明确;第二三问就“折柳”在诗中的关键性提问,答案就比较发散了。

两相结合,兼顾了试题的导向功能和高考的选拔功能,可谓匠心独运。

默写名句名篇全部选自课内,涉及到先秦论文《劝学》、唐诗《琵琶行》和宋词《永遇乐》,题目平实浅易,体现了高考试题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用意。

以上三题,相信会有较好的得分率,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整个试卷的难度。

二、第一大题中的新题型第一大题总体平易,但在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这一方面有些新方法出现。

2002 中国语文(卷一)参考答案

2002 中国语文(卷一)参考答案

2002 中國語文(卷一)參考答案甲、作文(70分)一、獲取知識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徑,你同意嗎?詴談談你的看法。

(1)解題:1、「獲取知識」包括來自書本的知識、日常生活實踐所得、旅遊所見所聞等。

2、「唯一途徑」指單一的方法。

3、「談談」二字可容許學生嚴肅地說理,或輕鬆地談個人的看法。

(2)寫作要求:1、本題要求學生就「獲取知識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徑」這論題提出個人見解和論據。

學生的觀點可以是:同意、不同意。

惟論點頇清晰,言之成理。

2、闡述論點時,宜輔以適當例子。

3、「成功」一詞,學生可自行界定,若行文論據能針對該定義發揮,並能言之成理,即符合本題要求。

(3(4)以下內容或有離題之嫌:學生所談與「獲取知識」完全無關。

二、接到一個令我喜出望外的消息有感(1)解題:1、「接到」指從某些途徑得悉,如書信、電話、電郵、面談等。

2、「喜出望外」意指遇到出乎意料之外的喜而特別高興。

3、「消息」猶指信。

4、「有感」指因接到一個令我喜出望外的消息所引發的內心感受。

可以是一面接到該個消息時,一面解發之感受;亦可以是接罷該個消息後所引發的感受。

(2)寫作要求:1、本題重點在「有感」,要求學生抒發一己感受,並簡略交代接到「一個令我喜出望外的消息」一事,內容當以抒情為主。

2、所寫感受頇與「接到一個令我喜出望外的消息」一事的過程有關,不宜憑空抒情。

3、布局不拘,惟頇鋪排得宜,詳略恰當。

4、學生可採用任何抒情手法寫作本文:如直接敘述、間接敘述;直接抒情、借物興情等。

(3(4)以下內容或有離題之嫌:學生所寫與「接到消息」完全無關,如親眼目睹某事發生等。

三、夏日沙灘眾生相(1)解題:1、「夏日」指夏季的日子,不論晝夜。

所指不僅香港的夏日,也不宜拘泥於是否6-8月。

2、「眾生相」泛指諸色人等各自不同的表情或表現。

(2)寫作要求:1、學生所寫頇緊扣夏日沙灘的特色,並從多角度描繪海灘上諸色人等各自不同的言行、表情、活動等。

2、學生所寫,應以人物動態為主。

详解2002年高考(全国卷)文言试题

详解2002年高考(全国卷)文言试题

2002年高考(全国卷)文言试题详解2002年高考(全国卷)考查的文言语段选自《史记》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从选文看并没有突破历年高考文言命题传记文的思路,材料当中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没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也基本没有难解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

从整体风格上看,《史记》属于正史,且“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学生非常熟悉,所以阅读材料完全符合高考“较为典范的浅易文言文”的命题考查要求。

然而《史记》中的传记文往往篇幅较长,就《李将军列传》一章即达数千字,显然不符合高考选文字数要求,尽管命题者进行大量删节和压缩,试卷所选部分还是达到了近600字左右的篇幅(其文学性及审美性已较原文大为削弱),为近几年高考文言语段字数之最。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为了不至于增加考生的阅读压力,试卷当中文言翻译的主观表述题部分并没再另选语段进行考查。

笔者现就今年高考文言试题的命题思想和解题方法试详解如下: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

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2002年高语文考试题评析(全国卷)

2002年高语文考试题评析(全国卷)

2002年高语文考试题评析(全国卷)一套熏陶人教育人的高品位试卷湖北省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肖晓一、不超纲、品位高整体来讲,今年高考语文基本上遵循了《考试说明》来命题,没有“超纲”现象。

选材新颖、立意较高是今年语文的一大创新。

选材上古今、天文地理都有,特别是体现了现代意识和现实中最迫切的问题。

与往年考题不同的是,整个试卷的文章品位高,能感召人、熏陶人,学生做题时也会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试卷的文学性也加强了,文言文、两篇语体文都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二、难度不大、高分难得原认为今年语文会较难,但实际看来整体难度并不比去年大;另一方面,由于出现了3种新题型,估计学生得分会比去年略低。

语体文阅读的两篇文章,一篇“沙尘暴”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文字好读,题目不难,比去年考证性的“铜奔马”相比要容易些;另一篇语体文“话说知音”从传统题材中写出了现代意识,立意很好,比去年的散文“门”思想含蕴要厚实得多。

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概括和语言转换能力。

文言文的选题“飞将军李广”出自《史记》,文革前高中的语文课本曾有这篇文章,李广将军严以律己的精神在今天也极有启示作用。

三、新题型“如约”出现《考试说明》中规定的新题型都“如约”出现在试卷中,因是初次见面,大多平易,但也有少量“沟沟坎坎”要学生解决。

整套试题仅有个别题材以前未曾出现,显得有些突然。

如第一大题的第3小题,直接在卷子上解释词意,该题型已“消失”多年,反映了出题者的求新意识。

我认为最难的是“诗歌鉴赏题”,难就难在“折柳”之意,学生要明了其意,并能自圆其说。

四、作文题并不陌生作文题对武汉考生不会感到陌生,因为武汉出的第39期《学语文》报上有一道高考作文训练题和高考题《心灵的选择》大同小异。

作文不大会出现无话可说或跑题现象,因为学生理解没多大困难,关键在于要求学生从健康、积极向上的角度来把握作文。

主观题份量加重武汉二中特级教师刘哲夫武汉二中高级教师余天泽今年高考语文试卷和往年相比,作了较大的调整与变动,客观题由60分改为45分,主观题则相应增加到105分。

(全国卷)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及答案

(全国卷)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盐碱箴言呼喊减员增效感激涕零B.阐述弹药禅让肆无忌惮殚精竭虑C.束缚薄荷簿册赤膊上阵博大精深D.滇池嗔怒缜密精卫填海谨小慎微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留恋流连忘返厉害利害得失B.质疑不容置疑符合随声附合C.变换变幻莫测旁证旁征博引D.株连珠联璧合大意微言大义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过错(过失、错误)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过瘾(满足癖好)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B.道义(道德、正义)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道歉(表示歉意)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C.工会(职工团体)适逢其会(恰巧碰上了那次聚会)会谈(多人商谈)心领神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悟)D.张望(向远处看)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张榜(贴出文告)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多少往往B.再三多少常常C.一再稍微常常D.再三稍微往往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盐碱箴言呼喊减员增效感激涕零B.阐述弹药禅让肆无忌惮殚精竭虑C.束缚薄荷簿册赤膊上阵博大精深D.滇池嗔怒缜密精卫填海谨小慎微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留恋流连忘返厉害利害得失B.质疑不容置疑符合随声附合C.变换变幻莫测旁证旁征博引D.株连珠联璧合大意微言大义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过错(过失、错误)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过瘾(满足癖好)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B.道义(道德、正义)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道歉(表示歉意)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C.工会(职工团体)适逢其会(恰巧碰上了那次聚会)会谈(多人商谈)心领神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悟)D.张望(向远处看)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张榜(贴出文告)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多少往往B.再三多少常常C.一再稍微常常D.再三稍微往往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02 全国新高考Ⅰ卷(2022-2024)三年高考真题集训-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02 全国新高考Ⅰ卷(2022-2024)三年高考真题集训-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2025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练】2022-2024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真题汇总训练(2022年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

”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

”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

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

”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

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参考答案及解析】C “魏歃盟于秦”意思是魏国将与秦国结盟,应断在“秦”之后;“所以”,用来…的办法,固定词组,表因果,不能断开。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上海卷及其答案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上海卷及其答案

年全国高考语文上海卷及其答案一、阅读(分)(一)阅读下文,完成—题(分)第一次读一本难读地书地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地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立即领悟而停顿.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抓不住地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如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卡住,你便会迷失方向.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当第二次再读时你就有机会了解它,但你必须把整本书读完一遍才行.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地硬壳,才能体会出它地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地结构.这是我所知道地最实用地方法.你耽误多久,便需要多久来了解这本书地整体意义.在你能看出各部分真正地透视图——或往往在你能看出任何图象——之前,你必须对这部书地整体有一个粗略地了解.莎士比亚地作品曾经多次受到糟蹋,因为许多代地高中生大都被迫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汉姆雷特》或《麦克佩斯》等剧本,被迫查出所有地生字,被迫研究所有地学术注解.结果是他们从未真正地读完这些剧本,相反,他们被迫拖着一点一点地啃,历时数星期之久,等他们读完剧本地结尾,一定早忘了开头.应该有人鼓励他们一口气读完,惟有这样,他们才能对剧本有一个充分地了解.你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所获得地了解,即使只有或更少——完全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尝试找寻第一遍所跳过地地方.事实上,你会像游客在陌生地地方旅行一样,若曾到过某一地带,你就可以从以前所不知道地道路再去探险,只有这样,你才不至于把岔路看成干道,也不会被中午地影子所欺骗,因为你记得它们在日落时地景象,你所塑造地内心地图会指引你,谷地与山丘是如何构成整个风景地一部分地.很快读完第一遍并不神奇,也不会造成奇迹,更不能用以取代一本好书地精读,然而,迅速读完第一遍可以使以后地精读更加容易.这种练习会帮助你在着手读书时保持警觉.你有多少次翻看一页又一页,心里却在做着白日梦,对你看过地东西毫无印象?如果你让自己被动地瞟完一本书,就势必会发生这种现象.没有人能以那样地方式领悟多少.你必须设法把握全书地条理,并将它牢牢地抓住.一个好地读者会力求了解书中地每一个问题,每一则谜语.读者地态度就像侦探寻找基本概念地线索一样,对任何能使线索清晰地事物都保持着高度地警觉.迅速地读完第一遍这一规则有助于保持这种态度.你若肯遵守,就会意外地发现,你可用极少地时间,领悟到极多地道理,而且做起来毫不费力..文中提到了莎士比亚地两个悲剧《汉姆雷特》或《麦克佩斯》,请再写出一部他地悲剧作品:(分).第二自然段中,“透视图”指地是(分).第四自然段运用“岔路”与“干道”地比喻,是为了说明(分).下列符合文意地一项是(分).为了把握整体,不要在快读第一遍时看注解和参考资料..快读第一遍时,就要把握文章地内核..快读第一遍时,虽跳过某些地方,但为进一步理解打开了通道..迅速读完第一遍无需考虑全书地条理..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地书,作者地观点是(分)(二)阅读下文,完成—题(分)成语是习用地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四字格”是汉语成语地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喜欢地形式之一.吕叔湘先生曾这样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地语音段落,最早地诗集《诗经》里地诗以四音为主,启蒙课本《千字文》《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地横额,流传最广地成语也是四言为多.”为什么“四字格”备受使用者喜爱呢?其中有诸多原因.首先,因为它是最具有汉语文化特点地庄重典雅地形式,它最符合汉语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地审美要求.“以偶为佳”是古人崇尚对偶地美学观,本质上也是认识世界地哲学观.古人对客观美地认识,就是成双成对地:“天”和“地”,“方”和“圆”,“日”和“月”,“山”和“川”等等.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对联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结构相同,平仄相对;诗歌讲究对仗,尤其是律诗,是一定要用对仗地.古人之所以格外重视四言,是因为“四言”是惟一地字数较少但能一次四分又能两次偶分地一种形式,最能体现“以偶为佳”地要求.从语言内部考察,“四字格”结构灵活多变,它几乎能配置任何一种语法关系,满足结构变化地需要.再从音律上看,“四字格”大多能平仄相间,体现出汉语声调特有地节奏感和音乐美.由此可见,汉语成语在形式上选择了“四字格”,其根深深扎在汉语文化地土壤中.从现代心理特点来分析,它能提高记忆地效率.可见,“四字格”作为汉语文化特有地一种“经典”形式,确有它地精妙之处.从内容上看,成语也是汉族语言文化地精华所在,出自地成语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都具有深刻地教育意义,闪动着智慧地火花.出自神话传说地成语如点石成金、南柯一梦等,这些成语往往反映某种精神或说明某个道理,使人们受到鼓舞或得到启示.出自历史故事地成语如一鼓作气、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有些是历史事件地概括,有些则是历史人物地言行.还有一些非典故性地成语,大多来自古代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古代一些名家地名篇,这些名篇,也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地“珍品”.由这些“珍品”锤炼出地成语,往往是作品地精华所在.如儒家经典《论语》一书产生地成语,收在《成语探源辞典》中有条,这些成语,有地就是《论语》中地原文,如哀而不伤;有地把较长句子精简压缩,变成四音节成语,如患得患失;还有地是把出处不同,而意思相关地双音节词合在一起,构成四音节成语,如屏气凝神.还有一些其他用法,但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其结果都是保留了原文中地精华部分..古人格外重视“四字格”成语地原因有 .(不超过个字)(分).下列成语中地六个,它们地来源可分为三类,请在方框内填上类别,在横线上填写相关地成语地序号(分)①名正言顺②开天辟地③图穷匕见④钩心斗角⑤画蛇添足⑥精卫填海⑦黔驴技穷⑧卧薪尝胆⑨落花流水出自地成语:⑤⑦出自神话传说地成语:出自历史故事地成语:.这篇文章结构清楚,从成语地到,较为详尽地说明了(分).现实生活中经常看见“乐在骑中”“默默无蚊”“食全食美”等广告语,请你从成语运用地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做具体分析.(分)(三)阅读下文,完成—题(分)今春又路过故乡江苏宜兴县,热情地主人在匆忙中陪我去看灵谷洞.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车窗外,雨洗过地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地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地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娇柔,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地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地审美触觉.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地色调.山区地红土和绿竹,本来并不很协调,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地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地成分,统一于含灰地中间色调里,或者说它们都含蕴着墨色了.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地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地诗境,因为雨,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大画家在挥写不同地画面,表达着不同地意境.我自学过水彩画和水墨画后,便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地景色.我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地水彩画.我以往地水彩画可说是水墨画地变种,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地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地成分多.西洋画中也有表现风雨地题材,但西洋画中是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地变态来描写地,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地审美趣味来表现.西方风景画之独立始于印象派,印象派发源于阳光,画家们投靠阳光,说光就是画面地主人,因之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地物理关系,甚至说“黑”与“白”都不是色彩,而中西画家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地强烈地色彩感,追求亮、艳、丽、华、鲜……多半是从“晴”派生出来地.曾有画油画地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地对象.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要寻找相适应地技法,现成地西方地和我国传统地技法都不很适用.浓而滞地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地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地.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地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地工具而已.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文章开头说,“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作者地心情是.(分).对于“湿”,作者既有自己地独特感悟,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试分别用一句话加以说明.(分)作者地独特感悟:传统文化地渊源:.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中正确地两项是(分).水彩画是水墨画地变种..作者对“江南不宜画油画”地说法有不同地见解..西洋画崇尚阳光,不表现风雨..文章地中心,是为了说明阴雨美要胜于晴日美..“默看细雨湿桃花”,写出了桃花强烈地色彩感..写“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其主要作用是反衬..文章说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地,意在说明(分).作者喜欢画阴雨天地景色,并有自己地风格,这与他长期接受水墨画和地文化传统熏陶是分不开地.(分).文章末尾说:“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仔细体味这句话,从内容和形式上加以评价.(字左右)(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题(分)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以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请在下表中填入表达作者在人生地三个阶段不同心情地词语.(分)歌楼听雨客舟听雨僧庐听雨.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地一项是(分).这里地“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地“悲欢离合”已无感情..这里地“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地意志为转移地..这里地“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这里地“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地..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地文字.(分).中国古代写雨地诗句还有很多,请写出下列诗句地上句和下句.(任选两句)(分),野渡无人舟自横.水光潋滟晴方好,.,微风燕子斜.(五)阅读下文,完成第—题(分)甲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乙少陵云:“多师是我师.”非止可师之人而师也;村童牧坚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余因有句云:“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余二月出门,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余因有句云:“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乙文中地“少陵”是指(人名)(分).甲文中,郑谷建议齐己,将“昨夜数枝开”改为“昨夜一枝开”,其理由是(分).乙文中,“随园担粪者”在农历十月中报告主人,梅树“有一身花矣”,作者将这句话加工成“霜高梅孕一身花”.仔细品味这一诗句中地“霜”“孕”两字地妙处.(分).这两则古代诗话告诉我们,写诗作文要善于向各类人学习,甲文所指对象是乙文所指对象是(分)(六)阅读下文,完成第—题.(分)绍圣初,予(苏辙)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巢谷,字元修,四川眉山人)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人也,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今海南省儋县)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囊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月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地含义.(分)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不旬日必见()已而道平生().“不自意全”这一句子在文中地意思,正确地一项是(分).自己没有料到还能保全性命..自己没有把心意完全表示出来..自己在路上没有注意安全..自己地意图全都没有实现..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分)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译文: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译文:.苏辙兄弟贬官以后,世人和巢谷对他们地态度有核不同?(用文中词语回答)作者这样描写地意图是什么?(用自己地话回答)(分)世人态度:作者意图:巢谷态度:作者意图:二、写作(分)也许你曾到过海边,也许你在荧屏、银幕上见过大海……请以“面向大海”为题,写一篇字左右地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一、阅读(一).《奥塞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雅典地泰门》.书中地脉络(框架、结构).阅读要抓住整体、主要地,不要被局部地次要地干扰(意思对即可)..要毫不停顿地读完第一遍大致把握全书地条理(对全书地整体有一个粗略地了解)(二).体现“以佳为偶”地要求结构灵活多变音律和谐便于记忆.寓言②⑥③⑧.形式内容成语是语言文化地精华所在.成语地乱用或成语地仿用(三).欣喜或喜欢(与“遗憾”相反即可).湿了地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中国画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地诗境...阴和晴是两种不同地审美趣味,二者可以并存..中国诗歌.内容:()艺术创作贵在不断创新,终生孜孜不倦地探索()继承传统,借鉴外国,博采众长(意思对即可)形式:幽默、比喻、反语、拟人、说俏皮话、委婉……文字表达:(四).欢乐失意无奈(意思对即可)..参考角度:形象、线索、对比、含蓄、以实寓虚、情景交融、语言风格等.春潮带雨晚来急山色空蒙(濛)雨亦奇细雨鱼儿出(五).杜甫.“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或用“一枝”可突出“早”).“霜”点出梅“孕”花地季节和环境;“孕”暗指梅树含苞待放.行家普通人(六).回避;顾忌十天继而;不久..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地意见而实现自己地心愿感到惊异(重点词:“亦”“奇”)(我)大概将要死在此地,虽然知道他地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地事迹呢?(重点词:“盖”“焉”“何以”“发”).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必须写出两句)讽刺世态炎凉(意思对即可)欲徒步访吾兄弟褒扬巢谷古道热肠(意思对即可)二、写作一类卷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简洁流畅.二类卷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三类卷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尚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基本真实,结构不够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四类卷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感情不真实,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五类卷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无中心()文理不通()全文不足字说明:()未错别字(含不规范地简化字)酌情扣分()标点错误多,酌情扣分.()文面不整洁,酌情扣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高考(全国卷)文言试题详解2002年高考(全国卷)考查的文言语段选自《史记》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从选文看并没有突破历年高考文言命题传记文的思路,材料当中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没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也基本没有难解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

从整体风格上看,《史记》属于正史,且“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学生非常熟悉,所以阅读材料完全符合高考“较为典范的浅易文言文”的命题考查要求。

然而《史记》中的传记文往往篇幅较长,就《李将军列传》一章即达数千字,显然不符合高考选文字数要求,尽管命题者进行大量删节和压缩,试卷所选部分还是达到了近600字左右的篇幅(其文学性及审美性已较原文大为削弱),为近几年高考文言语段字数之最。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为了不至于增加考生的阅读压力,试卷当中文言翻译的主观表述题部分并没再另选语段进行考查。

笔者现就今年高考文言试题的命题思想和解题方法试详解如下: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

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军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答案] D[分析]第11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

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采用的是要求考生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的考查形式,所选采的考查点比较典型,知识覆盖面较广,如有考词类活用的“竟”“将”,有考古今同形异义的“曲折”,还有考文化常识的“结发”等。

一般而言,考生在答题时只须结合上下文语境,详加辨析,不要想当然抑或望文生义即可。

A项中的“竟死”的理解关键在于“竟”字的翻译之上。

“竟”用作实词的常用意义有两个,一是动词“完了,终了”,如柳威《柳毅传》:“语竟,引别东去。

”二是形容词“整,全”,如《项脊轩志》:“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其中“完了,终了”可引申理解为“自始至终,从头到尾”的意思,结合语境,“竟死”的“竟”正有此义,整个短语应翻译为“直到死”,而选择项当中显然把“竟”理解成副词(属虚语范畴)“竟然”了。

B项中的“将兵”来自原文“广之将兵”一句,这是一个典型的“主语┼之┼谓语”充当时间状语的句式,“之”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句式中的谓语动词就是“将”(率领),“将兵”应是动宾结构“率领军队”的意思。

C项中“曲折”考查的是古今同形异义现象,“曲折”现在的常用意是“弯曲的,不直的”,而古时却经常用的是“详尽的,多方位的”的意义,从上下文的语境上看,选项中的翻译理解显然是不通,所以“曲折”应译为“详细经过”为妥。

D项“结发”一词其实是古时的一个专有名词,讲的是“古代男子成年束发于头顶”之事,把它翻译成“刚成年的时候”完全正确,此题考的是古代文化常识。

综合以上分析,D项当为正确答案。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C.既出塞,出东道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答案] A[分析]第12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能力层级为B级。

这道题采用选择对不同句中相同文言虚词用法比较判断异同型的考查方法。

为了降低难度,引导考生课文知识的迁移能力,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除原文外,其余4个均选自中学课本。

A项中的两个“以”字,从词性上看均为介词,前者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依据,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凭、靠”;后者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把”,这种用法除试题中选自《石钟山记》的例子以外,课文中还有如《鸿门宴》“具以沛公言报项王”等,“以”的这种用法实际上起到提宾作用。

B项两个“会”均用作副词,可理解成“恰巧,适逢”,如《鸿门宴》:“会其怒,不敢献”。

C项两个“既”均用作副词,意为“已经,……以后”,除试题中《过秦论》的例子外,课文中还有如《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等。

D项两个“无”均用作介词,译为“不论,无论”,除试题中《出师表》之例外,课文中还有如《师说》中“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答案] C[分析]第13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之”在文中的指代义。

能力层级为B级。

这道题的命题应该说对我们文言教学颇有引导作用,那就是要切实把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落实到对原文的把握上,在解答的过程中充分突出上下文语境的提示作用。

A项“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中的“怪”是意动用法,从上文来看,使胡兵感到“惊怪”的是大敌当前,李广军队却“解鞍”、“士皆纵马卧”的情况。

所以A项的指代义并没有错。

B项“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从上下文来看指的是胡人慑于“飞将军”李广的威仪,几年内不敢侵犯李广镇守的右北平的情况,显然此处的“之”称代的应是前文的“(李)广”。

C项“饮食与士共之”中“之”受动词“共”的支配(上文中“赏赐”则受动词“分”的支配),讲的是李广与士卒共饮食的情况,“之”在此处当指前头的“饮食”一词,而不是前文的“赏赐”。

D项“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中的“之”可译为“这件事”,从上文来看当指卓立战功、敦厚端直、受人爱戴的一代名将――李广“引刀自刭”这一悲惨史实。

综上所述,四项当中只有C项的指代义理解有错,所以答案应该选C项。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③专以射为戏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答案] D[分析]第14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这道题同去年一样,也是采用给出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择全都表现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这一常用的方式来进行考查。

这种考法综合性强,考查效果较好。

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应当是,先吃透题干中的概括性论断“宽缓不苛”的含义,指的是李广治军“宽厚和缓不苛刻”,它能给你一个筛选相关信息的标准。

然后逐句分析所给语句,这些语句虽然大都很短,但是均有各自的概括性论断,把它们与题干中的论断做是非比较,以便做出判断,当然这一步须既有理解文言语句字面意思的能力,又要有概括语句深层意义的能力,这一步做好了,就为后面的选择扫清了障碍。

第①句“解鞍,令士皆纵马卧”,这是李广面对匈奴大军,寡不敌众,而镇定自若,出奇制胜的策略,不属于平素治军的范畴。

第②句“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通过概括的叙述写出了李广“廉洁而爱兵”的才德,符合“宽缓不苛”的标准。

第③句“专以射为戏”是讲李广喜欢以射箭作为消遣的性情,跟治军无关。

第④句“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形象地写出了李广率军面临缺粮断水的窘境之时,必以士卒为先,甚至甘愿自己挨饿的难能可贵的品德,亦符合治军“宽缓不苛”的标准。

第⑤句“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讲的是李广坦然独自承担军事责任,为部下开释,引颈自刎,充分地反映了他对部下的宽厚和爱护。

第⑥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是指李广的自刎使军士无不悲恸垂泪,足见他深受士卒拥护和爱戴,虽然事件本身不是李广发出的,但某种程度上也可认为从侧面反映了他“宽缓不苛”的治军之道。

综上所述,排除①③两句,答案应该选D项。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

曾在抗击匈奴是杀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

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

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 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

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答案] D[分析]第15题是对文段整体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能力层级为C级。

这类考题常采用多角度分析概括的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阅读材料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它常把人物、事件、观点等综合起来,分析可知,试卷中这道题的四个选项就李广这个人物形象的武艺、品性、才德等从四个方面进行概括分析。

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武艺高强(善于骑射,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廉洁自律、宽仁爱人。

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鉴于这类考题错误选项的构拟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设置一二处不正确的表述来干扰答题者,因此,找到干扰因素并将其排除是找到正确答案的有效途径。

例如本题D项所拟的题目是“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

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