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全文翻译

合集下载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始章第一】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 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 有慈惠恻隐之心, 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 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 通乎成败之数, 审乎治乱之势, 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 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 则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 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 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 , 而名重於后代.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正道章第二】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德足以怀远,品德高尚:善政安民,以德治国。

素书全文及译文

素书全文及译文

素书全文及译文道、义,二者不可偏废。

道者,天地之纲纪也;义者,人伦之准绳也。

故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义不立,持橐翳于市。

”夫道义者,人之所以为人也。

若失之,则人性之美将荡然无存,社会之安定将无从谈起。

故君子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道义为准则,以仁爱为行动,以诚信为根基。

如此,则可以成就大业,功德无量。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但是,有时候我们需要向他人求助,这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求人之志,即是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努力。

在求人之前,我们应该先反思自己的问题,看看是否有解决的方法。

如果真的需要他人的帮助,我们应该谦虚地向他人求教,不要自以为是,更不要强求。

同时,我们也要有感恩的心,对于帮助我们的人,要表示真诚的感谢,不要忘记回报。

求人之志,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更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维系,要懂得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道义章第五怨恨常常源于过于苛刻地对待别人的小过失;而事前没有仔细谋划,往往会导致祸患的发生。

相反,积善累德可以带来幸福,而多行不义则会招致灾难。

轻视农业会导致饥荒,惰于蚕桑则会遭受冷冻之苦。

得人心者必然安稳,失去人心则会陷入危机之中。

如果国家招揽贤才,富裕就会随之而来,而荒废农时则会导致贫穷。

上位者如果反复无常,下属就会产生猜疑之心,以求自保。

对上官不尊重会招致罪责,对下属傲慢侮辱则会失去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如果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关系疏远之臣就会不安其位。

自己怀疑自己,就不会相信别人;自己相信自己,则不会怀疑别人。

邪恶之士往往没有正直的朋友,而邪僻的上司也很难拥有公正刚直的部下。

行将灭亡的国家很难有贤人辅政,陷于混乱的政治也很难有善人参与。

爱人深者常常急于求贤才,乐得于贤才者,待人也会十分慷慨大方。

国家即将称霸时,人才都会聚集来归;邦国即将败亡时,贤者先行隐避。

土地贫瘠时,大物不会产生;水浅之处,大鱼不会游;秃树之上,大禽不会栖;疏林之中,大兽不会居住。

素书的全译文

素书的全译文

素书的全译文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为一整体。

译注:把它们分开来区别对待就是五个不同部分,把它们合拢并混同起来则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个整体贯穿于五个不同的部分,而这五个不同部分又衍化归合为一个整体。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译文:所谓道,是人所遵循的自然法则,它支配着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而天地万物却不知其所缘由。

译注:道生养天地万物,极其广大。

或动或静,或言语或沉默,或行或止,或饮或食,大至八方极远之地表,小至芒芥末尖之里面,无处不有道。

仁不足以指明道,所以仁者看见仁的方面就称之为仁;智不足以探究道,所以智者看见智的方面就称之为智;而普通人不足以觉察到,所以天天与道打交道却毫无所知。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译文:所谓德,就是指人顺应自然的安排而各有所得,它支配万物,使万物各得其所而尽其所能。

译注:有需求则称之为欲,需求而无所得,那就达不到“德”的最高境界。

借助圆规和曲尺可以求得方和圆;借助秤锤和秤杆可以求得轻和重。

遵照具体事物的自然规律,所有的需求都可以获得。

君臣父子,是得之于君臣父子这一自然法则的安排;昆虫草木,是得之于昆虫草木这一自然法则的安排。

天地万物,有“大得”则能成其为大,有“小得”则能成其为小。

近是自我,远是万事万物,世上的事物没有哪个不是在自然法则的安排下而求得其所的。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译文:所谓仁,就是人与人的亲情关系,它包含慈爱、聪慧和同情之心,人之亲情顺其产生和形成。

译注:仁是主体,是根本。

它犹如天,天无所不覆盖;它犹如海,海无所不包容;它犹如雨露,雨露无所不滋润。

慈爱、聪慧和怜悯之心都是包涵在仁之中的,是仁的具体体现。

按照仁的这种法则去做,不必孜孜以求于如何去亲近天下之人,只要顺应自然,天下之人自会去亲近他。

以这种方式使仁广布于天下、天下之人没有谁不顺乎各自的本性而生存和发展的。

《书》说:“鸟兽鱼鳖这些自然物都各顺其性,各应其时,各处其所,这都是仁广布于天下的结果。

《素书》全译文

《素书》全译文

《素书》全译文~老李解析《素书》—汇总完结篇老李解析《素书》共33篇,已全部完成。

每一篇都包括原文、译文和解析感悟。

为了便于大家完整查看和学习,并作为资料留存,老李把全部《素书》的译文整理到一起,原文以图片的形式穿插之中,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章原始章第一章原始章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所谓道,就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律,它让世界上的万物不断变化,却不知道之所以这样的由来。

所谓德,是指人们顺应自然而各有所得,使万物的欲望都得到满足。

仁是大家都亲近和喜欢的,一个人只要有恻隐之心,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心中就会形成“仁”的理念。

义是人们都认可的一种道德观念,将它作为社会规范,奖善罚恶,以此建功立业。

礼需要人们身体力行去做,存在于人们早起晚睡的日常生活中,它建立起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

要想修身立业,就要遵守道、德、仁、义、礼这五项基本准则,缺一不可。

那些德才兼备的贤人,品德高尚的君子,都非常清楚国家兴盛和衰亡的道理,明白事业成败的规律,懂得社会安定与战乱的大势,深谙建功立业和功成身退的道理。

因些,就会隐居不出,韬光养晦,等待有利于自己的时机。

如果时机到来,就乘势而行,达到位及人臣的地位;借机行动,就能大展宏图,建立丰功伟业。

倘若遇不到这样的机会,只能默默无闻了。

因此,道德品德足够高尚,名声才会一代代传下来,受后人尊重。

第二章正道章第二章正道章品德高尚,天下的人才都愿意来归顺;讲究信用,能够统一分歧;讲义气,诚心待人,能得到众人的拥戴;有才华,能从历史中借鉴经验教训;睿智,能够洞察下属的心思。

这就是人中俊杰啊!行为端正,可以做人表率;足智多谋,可以解决难题;诚实守信,可以守约无悔;廉洁公正,可以仗义疏财。

这就是人中豪杰啊!克尽职守,且毫不松懈;恪守信义,能始终如一;受到猜忌,仍义无反顾;利字当头,却不贪图小利。

这就是人杰中的人杰啊!第三章求人之志章第三章求人之志章杜绝不良嗜好和非分之想,可以一身轻松;抑制不正当或邪恶的行为,可以避免过错;不贪杯,远离女色,可以一世清白。

《素书》原文及翻译

《素书》原文及翻译

《素书》原文及翻译《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所著,民间视为奇书、天书。

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

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

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

第一章原始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译文: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译文: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

(生存一作:生成)译文: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译文: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译文: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译文: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译文: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译文: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译文: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素书文言文解释翻译

素书文言文解释翻译

一、《素书》第一章原文:天地之道,至公无私。

阴阳之和,造化之功。

译文:天地之道,极其公正无私。

阴阳的和谐,是造化的神奇力量。

解释:此章阐述了天地自然之道,强调天地公正无私,阴阳和谐,万物得以生长。

二、《素书》第二章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译文:上等之士听到道,勤奋地去实践;中等之士听到道,似有似无;下等之士听到道,大笑之。

解释:此章讲述上、中、下三等之士对道的认识和实践态度,强调上等之士勤奋实践,中等之士有所感悟但未付诸行动,下等之士则对道嗤之以鼻。

三、《素书》第三章原文:道者,无为而治;德者,无为而成。

译文:道,无为而治;德,无为而成。

解释:此章阐述道与德的关系,道强调无为而治,德强调无为而成,即通过顺应自然规律,达到治理和成就的目的。

四、《素书》第四章原文: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译文: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解释:此章强调仁与智的重要性,仁者关爱他人,智者洞察人心。

五、《素书》第五章原文: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译文:修养自己,以使他人安宁;修养自己,以使百姓安宁。

解释:此章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宁。

六、《素书》第六章原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保持宁静以修养身心,节俭以培养品德。

解释:此章提倡静心修养,节俭养德,强调内外兼修。

总之,《素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道家经典,其内容丰富,寓意深远。

通过对书中部分章节的解释翻译,读者可以领略到《素书》的精髓,从而在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等方面受益匪浅。

素书全文注音版+译文

素书全文注音版+译文

素s ù 书sh ū 全qu án 文w én原yu án 始sh ǐ 章zh ān ɡ 第d ì 一y ī夫f ū 道d ào 德d é 仁r én 义y ì 礼l ǐ,五w ǔ 者zh ě 一y ī 体t ǐ 也y ě 。

道d ào 者zh ě ,人r én 之zh ī 所su ǒ 蹈d ǎo ,使sh ǐ 万w àn 物w ù 不b ù 知zh ī 其j ī 所su ǒ 由y óu;德d é 者zh ě ,人r én 之zh ī 所su ǒ 得d é ,使sh ǐ 万w àn 物w ù 各ɡě 得d é 其j ī 所su ǒ 欲y ù ;仁r én 者zh ě ,人r én 之zh ī 所su ǒ 亲q īn,有y ǒu 慈c í 惠hu ì 恻c è 隐y ǐn 之zh ī 心x īn ,以y ǐ 遂su ì 其j ī 生sh ēn ɡ 成ch én ɡ;义y ì 者zh ě ,人r én 之zh ī 所su ǒ 宜y í ,赏sh ǎn ɡ 善sh àn 罚f á 恶ě ,以y ǐ 立l ì 功ɡōn ɡ 立l ì 事sh ì ;礼l ǐ 者zh ě ,人r én 之zh ī 所su ǒ 履l ǚ,夙s ù 兴x ìn ɡ 夜y è 寐m èi ,以y ǐ 成ch én ɡ 人r én 伦l ún 之zh ī 序x ù 。

夫f ū 欲y ù 为w èi 人r én 之zh ī 本b ěn ,不b ù 可k ě 无w ú 一y ī焉y ān 。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素书》原文及译文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

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

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

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

第一章原始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文话文释义】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不可分离,缺一不可。

虽然五位一体,但层次有别,所以分而用之则误,合而用之则吉。

道,是人人都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

万事万物都遵循着道的约束,道也寓于万事万物之中,因此我们身在其中反而感觉不到道的存在。

也就是说,道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万事万物虽受制于道(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但又无法清晰追溯其发展的轨迹。

好比是我们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但空气的的确确在我们的周围甚至身体内存在着。

好比是任何圆形均有圆心存在,但圆心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大小,不可见。

德,是人对于道的心得,也是万事万物受制于道的表征。

德是在人的身上具体体现道的存在,是道的感化,是道的一种人格化。

道如规矩,而德如方圆。

得道深则德也深,得道浅则德也浅。

所以,德有深浅之分,德有贤愚之别。

有所求必有所得,只是得之深浅,视造化之功而定。

尽管如此,毕竟鱼有鱼途,虾有虾道。

依德而行,人可使自己的欲求得到满足;符合德的要求,自然界万事万物也因此各得其所。

故曰,道者如河流,德者如堤岸,德高者能得上道,德弱者能得下道,各有所得也。

素书原文及解释

素书原文及解释

素书原始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悲天悯人,以遂其生计。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行无一焉。

圣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旷世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辈。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行分别。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依据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这样。

德、即是获取,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获取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这样。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爱、爱人的心理,人能关怀、怜悯人,各种和善的梦想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切合某种道德观点的行为,人们依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成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例,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一定依据礼的规范,脚踏实地,夙兴夜寐,依据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摆列的次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行的。

英明能干的人物,道德崇高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隆、虚弱、生死的道理,精通事业成败的规律,理解社会政治修明与纷杂的局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所以,当条件不适合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候机遇的到来。

一旦机遇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立功立业位极人臣。

假如所遇非时,也可是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所以,像这样的人物常能建立极为崇敬的模范,名重于后代呵!正道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这人之俊也。

行足认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能够使遵约,廉能够使分财,这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这人之杰也。

译文道德崇高,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

诚实不欺,能够一致不一样的建议。

道理充足能够获取手下民众的拥护。

素书《《素书》全文》译文赏析

素书《《素书》全文》译文赏析

素书《《素书》全文》译文赏析《素书》全文原始章第一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章第二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务;瘅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章第四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遵义章第五以明示下者,暗。

有过不知者,蔽。

迷而不返者,惑。

以言取怨者,祸。

令与心乖者,废。

后令缪前者,毁。

怒而无威者,犯。

好直辱人者,殃。

戮辱所任者,危。

慢其所敬者,凶。

貌合心离者,孤。

亲谗远忠者,亡。

近色远贤者,昏。

女谒公行者,乱。

私人以官者,浮。

凌下取胜者,侵。

名不胜实者,耗。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

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素书全文及译文

素书全文及译文

素书全文及译文素书全文及译文素书在民间被视为奇书或天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素书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参考!素书全文及译文原始章第一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章第二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章第二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抑非损恶,所以让过。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

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任材使能,所以济物。

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

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章第三夫志,心独行之术。

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乐没乐于好善,神没神于至诚,明没明于体物,吉没吉于知足,苦没苦于多愿,悲没悲于精散,病没病于无常,短没短于苟得,幽没幽于贪鄙,孤没孤于自恃,危没危于任疑,败没败于多私。

道义章第四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关于素书的原文和译文

关于素书的原文和译文

关于素书的原文和译文一、原文《素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军事典籍,传说是秦末汉初的军事家张良所著。

该书内容精炼,涵盖了战争的各个方面,包括战略、战术、兵种、地形等。

原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二、译文以下是对《素书》原文的译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国家的重大事件,关系到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因此,要通过五个方面的研究,比较双方的实力,探寻战争的情况。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道,就是让民众与上级有共同的意愿,所以可以与他们共生死,共患难,而无所畏惧。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天,包括阴阳、寒暑、四时的变化。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地,包括远近、险易、宽窄、生死。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将,要有智慧、信用、仁爱、勇敢、严格。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法,包括军队的编制、管理、使用。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这五个方面,将领没有不知道的,知道这些的人能取胜,不知道的人不能取胜。

通过以上译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素书》强调了战争中的五个重要方面:道、天、地、将、法。

只有深入研究这些方面,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战争和军事问题的方法论。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始章第一】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 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 有慈惠恻隐之心, 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 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 通乎成败之数, 审乎治乱之势, 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 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 则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 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 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 , 而名重於后代.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正道章第二】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德足以怀远,品德高尚:善政安民,以德治国。

素书全文+注音+译文

素书全文+注音+译文

素书全文+注音+译文在古代,素书是儒家修身养性的经典之一。

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为您呈现素书的全文,每句旁注有注音,并且附有相应的译文。

素书全文:凡正人,取容观之,而四顾心施。

言行动止之,无敢越节权。

苟株乃幬,仰视礼义。

行觞出廨,立戒思虔。

安命貽乐,休言折权。

党孽绝性,驯忍莫犯。

号召袭声,无违严版。

善人建德,恶人自弃。

有母孝慈,无行不行。

此乃正人所以守,非者察不周也。

注音:凡(fán)正(zhèng)人,取(qǔ)容(róng)观(guān)之,而四(sì)顾(gù)心(xīn)施(shī)。

言(yán)行(xíng)动(dòng)止(zhǐ)之,无(wú)敢(gǎn)越(yuè)节(jié)权(quán)。

苟(gǒu)株(zhū)乃(nǎi)幬(dāo),仰(yǎng)视(shì)礼(lǐ)义(yì)。

行(xíng)觞(shāng)出(chū)廨(chè),立(lì)戒(jiè)思(sī)虔(qián)。

安(ān)命(mìng)貽(yí)乐(lè),休(xiū)言(yán)折(zhé)权(quán)。

党(dǎng)孽(niè)绝(jué)性(xìng),驯(xùn)忍(rěn)莫(mò)犯(fàn)。

号(hào)召(zhào)袭(xí)声(shēng),无(wú)违(wéi)严(yán)版(bǎn)。

善(shàn)人(rén)建(jiàn)德(dé),恶(è)人(rén)自(zì)弃(qì)。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素书原文及译文原文原始章第一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章第二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抑非损恶,所以让过。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

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任材使能,所以济物。

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

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章第四夫志,心独行之术。

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乐没乐于好善,神没神于至诚,明没明于体物,吉没吉于知足,苦没苦于多愿,悲没悲于精散,病没病于无常,短没短于苟得,幽没幽于贪鄙,孤没孤于自恃,危没危于任疑,败没败于多私。

道义章第五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始章第一】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 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 有慈惠恻隐之心, 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 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 通乎成败之数, 审乎治乱之势, 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 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 则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 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 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 , 而名重於后代.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正道章第二】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德足以怀远,品德高尚:善政安民,以德治国。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始章第一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 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 有慈惠恻隐之心, 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 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 通乎成败之数, 审乎治乱之势, 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 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 则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 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 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 , 而名重於后代.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着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de)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仁、是人所独具(de)仁慈、爱人(de)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de)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de)行为,人们根据义(de)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礼、是规定社会行为(de)法则,规范仪式(de)总称.人人必须遵循礼(de)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de)顺序行事.这五个条目是做人(de)根本,缺一不可(de).贤明能干(de)人物,品德高尚(de)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de)道理,通晓事业成败(de)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de)形势,懂得隐退仕进(de)原则.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de)到来.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也就因此,像这样(de)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de)典范,名重于后世呵正道章第二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德足以怀远,品德高尚:善政安民,以德治国.圣德明君,贤能良相;礼贤爱士,屈己舍人.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信足以一异,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de)意见.义足以得众,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de)拥戴.才足鉴古,才识杰出,可以借鉴历史.明足以照下,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这样(de)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俊.行足以为仪表,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智足以决嫌疑,足智多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信可以使守约,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如果能忠诚守信,这是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是故讲究信用,可以守约而无悔.廉可以使分财,廉洁公正,且疏财仗义.这样(de)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豪.见嫌而不苟免,克尽职守,而无所废弛;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利字当头,懂得不悖理苟得.这样(de)人,可以称为人中之杰.求人之志章第三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无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瘅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杜绝不良(de)嗜好,禁止非分(de)欲望,这样可以免除各种牵累;抑制不合理(de)行为,减少邪恶(de)行径,这样可以避免过失;谢绝酒色侵扰,这样可以不受玷污;回避嫌疑,远离惑乱,这样可以不出错误.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提出各种问题,这样可以丰富自己(de)知识;行为高尚,辞锋不露,这样可以修养身心、陶冶性情;肃敬、节俭、谦逊、简约,这样可以守身不辱;深谋远虑,这样可以不至于困危;亲近仁义之士,结交正直之人,这样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帮助.为人尽量宽容,行为敦厚,这是待人处世之道.任才使能,使人人能尽其才,这是用人成事之要领;抑制邪恶,斥退谗佞之徒,这样可以防止动乱;推求往古,验证当今,这样可以不受迷惑;了解事态,心中有数,这样可以应付仓卒事变;采用灵活手法,施展权变之术,这样可以解开纠结;心中有数,闭口不言,凡事能顺从时机,这样可以远怨无咎;坚定不移,正直刚强,这样才能建功立业;勤勉惕励;心地善良,这样才能善始善终.本德宗道章第四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於博谋.安莫安於忍辱.先莫先於修德.乐莫乐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诚.明莫明於体物.洁莫洁於谨独.吉莫吉於知足.苦莫苦於多愿.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无常.短莫短於苟得.幽莫幽於贪鄙.孤莫孤於自恃.危莫危於任疑.败莫败於多私.欲始志向坚定,笃实力行:最好(de)方法,莫过于深思多谋;最安全(de)方式,莫过于安于忍辱;最优先(de)要务,莫过于进德修业;最快乐(de)态度,莫过于乐于好善;最神奇(de)效验,莫过于用心至诚;最高明(de)做法,莫过于明察秋毫;最吉祥(de)想法,莫过于安分知足;最痛苦(de)缺点,莫过于欲求太多;最悲哀(de)情形,莫过于心神离散;最麻烦(de)病态,莫过于反覆无常;最无聊(de)妄念,莫过于不劳而获;最愚昧(de)观念,莫过于贪婪卑鄙;最孤独(de)念头,莫过于目空一切;最危险(de)举措,莫过于任人而疑;最失败(de)行径;莫过于自私自利;遵义章第五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谬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直辱人者殃.戳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在部下面前显示高明,一定会遭到愚弄.有过错而不能自知,一定会受到蒙蔽.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一定是神志惑乱.因为语言招致怨恨,一定会有祸患.思想与政令矛盾,一定会坏事.政令前后不一,一定会失败.发怒却无人畏惧,一定会受到侵犯.喜欢当众侮辱别人,一定会有灾难.对手下(de)大将罚之过当,一定会有危险.怠慢应受尊重(de)人,一定会招致不幸.表面上关系密切,实际上心怀异志(de),一定会陷于孤独.亲近谗慝,远离忠良,一定会灭亡.亲近女色,疏远贤人,必是昏瞆目盲.女子干涉大政,一定会有动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啬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恩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恶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随便将官职到处乱送,政治就会出现乱相.欺凌下属而获得胜利(de),自己也一定会受到下属(de)侵犯.所享受(de)名声超过自己(de)实际才能,即使耗尽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务.对自己马虎,对别人求全责备(de),无法处理事务.对自己宽厚,对别人刻薄(de),一定被众人遗弃.因为小过失便取消别人(de)功劳(de),一定会大失人心.部下纷纷有离异之心,必定沦亡.既然用了人却不给予信任,必定导致关系疏远.论功行赏时吝啬小气,形于颜色,必定使人感到沮丧.承诺多,兑现少,必招致怨恨.起初竭诚欢迎,末了又拒于门外,一定会恩断义绝.给予别人很少,却希望得到厚报(de),一定会大失所望.富贵之后就忘却贫贱时候(de)情状,一定不会长久.念及别人旧恶,忘记其所立新功(de),一定遭来大凶.任用邪恶之徒,一定会有危险.勉强用人,一定留不住人.用人无法摆脱人情纠结,政事必越理越乱.失去自己(de)优势,力量必然削弱.处理问题、制定决策时向不仁之人问计,必有危险.秘密(de)计划泄露出去,一定会失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横征暴敛、薄施寡恩,一定会衰落.奋勇征战(de)将士生活贫穷,鼓舌摇唇(de)游士安享富贵,国势一定会衰落.贿赂政府官员(de)事到处可见,政治必定十分昏暗.知道别人(de)优点长处却不重视,对别人(de)缺点错误反而耿耿于怀(de),则是作风粗暴.使用(de)人不堪信任,信任(de)人又不能胜任其职,这样(de)政治一定很混浊.依靠道德(de)力量来治理人民,人民就会团结;若一味地依靠刑法来维持统治,则人民将离散而去.小功不赏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小(de)功劳不奖赏,便不会建立大功劳;小(de)怨恨不宽赦,大(de)怨恨便会产生.奖赏不能服人,处罚不能让人甘心,必定引起叛乱;赏及无功之人,罚及无罪之人,就是所谓(de)残酷.听到谗佞之言就十分高兴,听到忠谏之言便心生怨恨,一定灭亡.藏富于民,以百姓(de)富有作为本身(de)富有,这样才会安定;欲壑难填,总是贪求别人所有(de),必然残民以逞.安礼章第六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惰织.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怨恨产生于不肯赦免小(de)过失;祸患产生于事前未作仔细(de)谋画;幸福在于积善累德;灾难在于多行不义.轻视农业,必招致饥馑;惰于蚕桑,必挨冷受冻.得人必安,失士则危.招来远客即富,荒废农时则贫.上位者反覆无常,言行不一,部属必生猜疑之心,以求自保.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人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人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对上官轻视怠慢,必定获罪;对下属侮辱傲慢,必定失去亲附.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关系疏远之臣必不安其位.自己怀疑自己,则不会信任别人;自己相信自己,则不会怀疑别人.邪恶之士决无正直(de)朋友;邪僻(de)上司必没有公正刚直(de)部下.行将灭亡(de)国家,决不会有贤人辅政;陷于混乱(de)政治,决不会有善人参与.爱人深者,一定急于求贤才,乐得于贤才者,待人一定丰厚.国家即将称霸,人才都会聚集来归;邦国即将败亡,贤者先行隐避.土地贫瘠,大物不产;水浅之处,大鱼不游;秃树之上,大禽不栖;疏林之中,大兽不居.山势过于陡峭,则容易崩塌;沼泽蓄水过满,则会漫溢出来.弃玉抱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堕.国先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弃玉抱石者目光如盲,羊质虎皮者虚于矫饰.拿衣服时不提领子,势必把衣服拿倒.走路不看地面(de)一定会跌倒.房屋梁柱软弱,屋子会倒塌;才力不足(de)人掌政,国家会倾覆.脚下受寒,心肺受损;人心怀恨,国家受伤.大山将要崩塌,土质会先毁坏;国家将要衰亡,人民先受损害.树根干枯,枝条就会腐朽;人民困窘,国家将受伤害.与倾覆(de)车子走同一轨道(de)车,也会倾覆;与灭亡(de)国家做相同(de)事,也会灭亡.见已生,慎将生.恶其迹者预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见到已发生(de)事情,应警惕还将发生类似(de)事情;预见险恶(de)人事,应事先回避.害怕危险,常能得安全;害怕灭亡,反而能生存.人(de)所作所为,符合行事之道则吉,不符合行事之道则凶.吉祥(de)人,各种各样(de)好处都到他那里;不吉祥(de)人,各种各样(de)恶运灾祸都向他袭来.这并不是什么奥妙(de)事,而是自然之理.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善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同志相得,同仁同忧,同恶相党,同爱同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似,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窥,同巧相胜.以上这些都是自然而然(de)道理,凡人类有所举措,均应遵守这些规律,不可与理相抗.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把自己放在一边,单纯去教育别人,别人就不接受他(de)大道理;如果严格要求自己,进而去感化别人,别人就会顺服.违反常理,部属则难以顺从;合乎常理,则办事容易.部属难以顺从,则容易产生动乱;办事容易,则能得到畅通(de)治理.以上所述(de)各项事理,用在修身、持家、治国,均会获得丰硕(de)效果.「张子房(de)故事」昔日有三位神仙,师徒三人.一日,清闲无事,三人同驾了云,闲游天下,看见世界荣华富贵,雅致甚微妙.三人议论曰「意欲下凡为官.」谁知天上无戏言,忽一日,玉旨到来,将他三人贬下凡间.一个先来投在黄家出世,名曰黄石公. 因见汉高祖,与楚霸王两国互争帝位,相战天下乱纷纷,黄石公看见天下大乱,尽日金鼓连天,杀声如雷,心遂无意功名, 避乱隐居入山,修真炼性,得道成仙. 一个投在韩国张家出世,名曰张良,字子房. 一个投在淮阴县出世,姓韩名信,自幼因家贫,后投楚国.楚霸王封韩信执枪郎,无品官职.韩信闷闷不乐,此事按下. 且说张良在家中清闲无事,出来游玩,来到杞桥边闲耍看见老人,身穿黄衣过桥,偶将履(草鞋)坠於泥中,高呼张良曰: 「你将我履取起与我.」张良看这老人生成不俗,仙风道骨,张良急忙取履而进之.老人接履行不数步,又将履落沟中, 老人又令张良去取,张良复往沟中,再取履跪而进,如是者三次.老人曰:「孺子可教也.」遂问姓名.张良曰:「小姓张名良.」老人曰:「当今乃乱世战国之秋,随我入山修行,你意下如何」张良曰:「大丈夫当与国家出力,岂有隐居山林」老人指桥边大树曰:「你五日后,黎明来此等我,吾当付你一物,不可违吾意也.」至五日,张良早起来到树边,见老人已坐在树下.老人曰:「你与我相约却来迟,你再退后五日当早来.」张良至后五日,五更复来,见老人又已在树下.老人大怒曰:「你懒惰如此, 且再退后五日当起早来.」张良至后五日,整夜不寝,即来树下等候,至太阳升当空,过许久,老人忽到,子房跪而言曰: 「小子愿领教.」老人曰:「看你骨格清秀,与常人不同,他日可为帝王师,幸今日相遇之,传汝秘书三卷,内有机谋,孙吴不能及也. 日后扶立真主,功成名遂,身返山林,不可违负吾言,须当谨记在心.」张良拜问姓名,老人答曰:「贫道姓黄名石公.」遂别而去. 张子房大喜,回家日夜攻读天书,遂投汉高祖处.官拜军师之职.韩信在楚国,见霸王不能重用,遂弃楚国投汉国,汉王就封他管粮之职, 韩信嫌官微,连夜逃走之时,丞相萧何,闻知韩信有大才能,连夜追回.次日,萧何奏上汉王,说韩信有大才,武略贯通,汉王就将韩信封为兵马大元帅,韩信与张良设计,时修栈道,暗度陈仓,领兵攻楚.楚霸王领有八千子弟兵,霸王与他交战,及十合伏兵,即命李左车请张良相议曰:「霸王英雄万夫莫敌,军师有何良策」子房曰:「某少游下邳,曾遇异人传授,吹箫音声悲愁,今霸王勇猛,更有八千子弟兵拥护.」张子房立鸡鸣山吹箫,音声惨然.八千子弟兵,听到四面楚歌,因之怀念故乡,个个闻之悲伤,无心打仗,各各散尽,霸王遂大败,竟自刎乌江而亡.偈曰: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后来汉王出征在外,吕后与萧何用计,萧何奉旨,月下追回韩信到未央宫,遂将韩信斩讫.张良闻之大惊,就入朝启奏汉王曰:「臣老迈,不能理国家大事,上本辞官纳印,退居山林,伏望我王准奏,是臣万幸也.」汉王准奏,命内臣备办金银宝贝彩缎,赏赐子房.张子房坚执不受,拜谢汉王出来朝门,归入山林,来到山下,遇着一人叫声:「贤友,请借问一声,人多言何说人少言何说人恶何说人善何说人言富何说人贫何说敢求赐教,指点开示.」张子房即作偈曰:「多言人嫌少言痴,恶被人厌善被欺,富遭嫉妒贫遭贱,算来自然合天机.青山不管人间事,绿水何能洗是非子房收拾安身处,罢手摇头总不如.」张子房直进山林,遍访寻见黄石公.石公问曰:「子房你今日到此什么事」子房答曰:「弟子今日来与师父处同修.」黄石公曰:「你在汉王处,官拜军师之职,何等荣华富贵」子房答曰:「弟子看破世界,官高必受祸害,财多必受灾殃,世情事往往受尽千般楚, 万种冤愆.」黄石公言曰:「我此处居是茅屋草舍,食是粗饭淡蔬,你如何能食得」子房答曰:「师父,弟子愿意清淡生活,何不能食乎」子房作偈曰:「身居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有人来问我,如何是祸福我亏人是祸,人亏我是福.」黄石公闻偈,大喜曰:「徒弟亦知静中滋味.」遂问韩信如何子房曰:「韩信亦投在汉王,官拜三齐王之职,领兵伐楚,迫死霸王,乌江自刎而亡,遂灭楚国,韩信有十大功劳.后汉高祖出征在外,吕后同萧何用计,在未央宫将韩信斩死.」黄石公曰:「我前日与你说过,世界有祸害,若不急早回头,一旦灾殃至,难免无常一旦休.」黄石公作偈曰:「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计谋若知今朝身异处,悔却当初觅封候.」后来,黄石公与张子房师徒勤修道德,修成神仙.「刘伯温与素书(de)故事」却说处州有个青田县,那县城外南边有一座高山,俗名红罗山,妙不可言.只因这山,岩穴甚多,内藏妖精不一.闻说那个山中常有毒气千万条出来, 或装做妇人去骗男子,或装做男子去骗妇人.人人都说道有个白猿作怪,甚是没奈何他.恰有元朝(de)太保刘秉忠,他(de)孙儿名基,表字伯温,中了元朝进士,做高邮县丞.将及半年,猛思如今英雄四起,这个官那里是结果(de)事业,便弃了官职回乡.每日手把春秋,到这山下拣个幽僻去处,铺花裥, 扫竹径,对山而坐,观书不辍.将近年余了,忽一日崖边豁地响了一声,只见石门洞开,可容一人侧身而进.那伯温看了半晌,便将书丢下,大步跨入空谷中.却有人大喝道:「里面毒气难当,你们不可乱进.」伯温乘着高兴,只顾走进洞中,漆黑难行,有好几处竟是一坑水,也有几处竟如螺蛳湾. 伯温走了一会,正在心下狐疑.转弯抹角,却透出一点天光来.伯温大喜,暗想:「此处必有下落了.」又走了数百步,忽见日色当空,天光清朗,有石室如方丈大一个所在.石室上看见七个大字道:『此石为刘基所破』.伯温心知此是天意,令我收此宝藏.遂拾个石子,向那石山猛击一下,只见亳光万道,即时裂开,一个石函中有朱抄(de)兵书四卷.伯温便对天叩谢,将书藏在袖中,正欲走出,忽听得豁喇一声,枯藤上跳出一只白猿来,望着伯温张开了口,扯开了了脚,竟要扑上来.伯温大喝道:「畜生天赐宝贝,原说与我刘基(de),你待怎样」那猿便敛形拜伏在地,忽作人言说:「自汉张子房得黄石公秘传之后,后来辟谷嵩山,半路中将书收藏在内.便命六丁、六甲,拘本山通灵神物管守,丁甲大神在云头上一望,看见小猿颇有些灵气,便拘我在此留候面前.那留候却把手来打个圆圈,许我在此,只好到山上山下走动走动,再不得出外一耍.今日,天意将此书付与先生,辅主救民,要我在此无用,求先生方便,破开圆圈,把小猿宽松些也好」伯温便对他说:「天书我虽收得,其中方法,竟未曾看着,待我回家细看,倘其中有破开圆圈方法,我好放你.目下我如何会得」白猿只是苦苦哀求,说:「先生此时不放我去,何时再得进来我从前被留候拘住时,曾问他何年放我,他便说:『留着,留着,遇刘便放着.』今日遇着"刘",便须遇着 "放".先生可怜见,宽放小猿,待我游行洒落,遍看锦绣江山,则感恩不浅」伯温见他哀求不过,便要从袖中扯出天书来看,谁知那衣袖太小,书本过大,只得扯出一本来,将手翻开,恰是落末一本.凑巧簿面写着,拘收白猿,管守天书事情,看到后面,果有打破圈箍,放白猿(de)神法.伯温心中原要试验一番,却又不解此中咒语,只好将他当书诵读.谁想把宽放他(de)法儿读完,只见那白猿朝着伯温拜了几拜,竟从山后跳出去了.伯温也不顾他,遂放开大步,复从原路而回,回头一看,那石壁依然合了.伯温一路且惊且疑,方到家中,只听得人说:「山上有白光一条,光中灿灿(de)恰如白猿一个,奔到淮西那路上去了.」伯温虽得了此书,其中旨趣尚未通晓,因历游名山佛寺,访求异人提醒于他.摘自英烈传第十七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书》全文翻译导读:《素书》原文译文原文原始章第一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章第二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抑非损恶,所以让过。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

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任材使能,所以济物。

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

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章第四夫志,心独行之术。

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乐没乐于好善,神没神于至诚,明没明于体物,吉没吉于知足,苦没苦于多愿,悲没悲于精散,病没病于无常,短没短于苟得,幽没幽于贪鄙,孤没孤于自恃,危没危于任疑,败没败于多私。

道义章第五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

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

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

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

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安礼章第六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

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饥在贱农,寒在堕织。

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上无常操,下多疑心。

轻上生罪,侮下无亲。

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

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

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

根枯枝朽,人困国残。

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

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如此理身、理国、理家,可也!译文原始章第一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正道章第二品德高尚,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

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

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

才识杰出,可以借鉴历史。

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

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俊。

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

足智多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

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

如果能忠诚守信,这是立身成名之本。

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

是故讲究信用,可以守约而无悔。

廉洁公正,且疏财仗义。

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豪。

见嫌而不苟免,克尽职守,而无所废弛;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利字当头,懂得不悖理苟得。

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杰。

求人之志章第三杜绝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这样可以免除各种牵累;抑制不合理的行为,减少邪恶的行径,这样可以避免过失;谢绝酒色侵扰,这样可以不受玷污;回避嫌疑,远离惑乱,这样可以不出错误。

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提出各种问题,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行为高尚,辞锋不露,这样可以修养身心、陶冶性情;肃敬、节俭、谦逊、简约,这样可以守身不辱;深谋远虑,这样可以不至于困危;亲近仁义之士,结交正直之人,这样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帮助。

为人尽量宽容,行为敦厚,这是待人处世之道。

任才使能,使人人能尽其才,这是用人成事之要领;抑制邪恶,斥退谗佞之徒,这样可以防止动乱;推求往古,验证当今,这样可以不受迷惑;了解事态,心中有数,这样可以应付仓卒事变;采用灵活手法,施展权变之术,这样可以解开纠结;心中有数,闭口不言,凡事能顺从时机,这样可以远怨无咎;坚定不移,正直刚强,这样才能建功立业;勤勉惕励;心地善良,这样才能善始善终。

本德宗道章第四欲始志向坚定,笃实力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深思多谋;最安全的方式,莫过于安于忍辱;最优先的要务,莫过于进德修业;最快乐的态度,莫过于乐于好善;最神奇的效验,莫过于用心至诚;最高明的做法,莫过于明察秋毫;最吉祥的想法,莫过于安分知足;最痛苦的缺点,莫过于欲求太多;最悲哀的情形,莫过于心神离散;最麻烦的病态,莫过于反覆无常;最无聊的妄念,莫过于不劳而获;最愚昧的观念,莫过于贪婪卑鄙;最孤独的念头,莫过于目空一切;最危险的举措,莫过于任人而疑;最失败的行径;莫过于自私自利;道义章第五在部下面前显示高明,一定会遭到愚弄。

有过错而不能自知,一定会受到蒙蔽。

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一定是神志惑乱。

因为语言招致怨恨,一定会有祸患。

思想与政令矛盾,一定会坏事。

政令前后不一,一定会失败。

发怒却无人畏惧,一定会受到侵犯。

喜欢当众侮辱别人,一定会有灾难。

对手下的大将罚之过当,一定会有危险。

怠慢应受尊重的人,一定会招致不幸。

表面上关系密切,实际上心怀异志的,一定会陷于孤独。

亲近谗慝,远离忠良,一定会灭亡。

亲近女色,疏远贤人,必是昏瞆目盲。

女子干涉大政,一定会有动乱。

随便将官职到处乱送,政治就会出现乱相。

欺凌下属而获得胜利的,自己也一定会受到下属的侵犯。

所享受的名声超过自己的实际才能,即使耗尽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务。

对自己马虎,对别人求全责备的,无法处理事务。

对自己宽厚,对别人刻薄的,一定被众人遗弃。

因为小过失便取消别人的功劳的,一定会大失人心。

部下纷纷有离异之心,必定沦亡。

既然用了人却不给予信任,必定导致关系疏远。

论功行赏时吝啬小气,形于颜色,必定使人感到沮丧。

承诺多,兑现少,必招致怨恨。

起初竭诚欢迎,末了又拒于门外,一定会恩断义绝。

给予别人很少,却希望得到厚报的,一定会大失所望。

富贵之后就忘却贫贱时候的情状,一定不会长久。

念及别人旧恶,忘记其所立新功的,一定遭来大凶。

任用邪恶之徒,一定会有危险。

勉强用人,一定留不住人。

用人无法摆脱人情纠结,政事必越理越乱。

失去自己的优势,力量必然削弱。

处理问题、制定决策时向不仁之人问计,必有危险。

秘密的计划泄露出去,一定会失败。

横征暴敛、薄施寡恩,一定会衰落。

奋勇征战的将士生活贫穷,鼓舌摇唇的游士安享富贵,国势一定会衰落。

贿赂?府政?官员的事到处可见,政治必定十分昏暗。

知道别人的优点长处却不重视,对别人的缺点错误反而耿耿于怀的,则是作风粗暴。

使用的人不堪信任,信任的人又不能胜任其职,这样的政治一定很混浊。

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人民,人民就会团结;若一味地依靠刑法来维持统治,则人民将离散而去。

小的功劳不奖赏,便不会建立大功劳;小的怨恨不宽赦,大的怨恨便会产生。

奖赏不能服人,处罚不能让人甘心,必定引起叛乱;赏及无功之人,罚及无罪之人,就是所谓的残酷。

听到谗佞之言就十分高兴,听到忠谏之言便心生怨恨,一定灭亡。

藏富于民,以百姓的富有作为本身的富有,这样才会安定;欲壑难填,总是贪求别人所有的,必然残民以逞。

安礼章第六怨恨产生于不肯赦免小的过失;祸患产生于事前未作仔细的谋画;幸福在于积善累德;灾难在于多行不义。

轻视农业,必招致饥馑;惰于蚕桑,必挨冷受冻。

得人必安,失士则危。

招来远客即富,荒废农时则贫。

上位者反覆无常,言行不一,部属必生猜疑之心,以求自保。

对上官轻视怠慢,必定获罪;对下属侮辱傲慢,必定失去亲附。

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关系疏远之臣必不安其位。

自己怀疑自己,则不会信任别人;自己相信自己,则不会怀疑别人。

邪恶之士决无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没有公正刚直的部下。

行将灭亡的国家,决不会有贤人辅政;陷于混乱的政治,决不会有善人参与。

爱人深者,一定急于求贤才,乐得于贤才者,待人一定丰厚。

国家即将称霸,人才都会聚集来归;邦国即将败亡,贤者先行隐避。

土地贫瘠,大物不产;水浅之处,大鱼不游;秃树之上,大禽不栖;疏林之中,大兽不居。

山势过于陡峭,则容易崩塌;沼泽蓄水过满,则会漫溢出来。

弃玉抱石者目光如盲,羊质虎皮者虚于矫饰。

拿衣服时不提领子,势必把衣服拿倒。

走路不看地面的一定会跌倒。

房屋梁柱软弱,屋子会倒塌;才力不足的人掌政,国家会倾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