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的繁殖、生态及迁徙
鸟类迁徙行为及其生态学意义分析
![鸟类迁徙行为及其生态学意义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43a246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a8.png)
鸟类迁徙行为及其生态学意义分析鸟类迁徙是指鸟类在一定季节内长距离移动的行为,通常涉及跨越国境和地理障碍。
这种迁徙行为在鸟类群体中广泛存在,并且被视为其生存策略的一部分。
鸟类迁徙行为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物种适应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鸟类迁徙行为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
迁徙可以让鸟类逃避气候的不利因素,比如寒冷冬季或干旱季节。
通过迁徙,鸟类可以寻找适宜的繁殖地、栖息地和食物资源,从而降低其生存压力。
同时,迁徙也可以避免物种过度竞争,减少资源的争夺,有利于维持各物种的平衡。
因此,鸟类迁徙行为可以促进物种的繁衍和物种的多样性。
其次,鸟类迁徙行为对于维持物种适应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迁徙可以帮助鸟类适应气候和环境的变化。
随着季节的变化,不同地区的温度、湿度和食物供应都会发生变化。
通过迁徙,鸟类可以适应这些变化,选择适宜的栖息地和繁殖地,并获得足够的食物资源。
此外,鸟类迁徙行为还可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鸟类迁徙行为可以将营养物质和能量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为生态系统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
此外,鸟类迁徙行为还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鸟类参与了许多生态系统服务,如传粉、种子传播、害虫控制等。
通过迁徙,鸟类可以在不同地区进行这些重要的生态服务活动,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如果鸟类迁徙行为受到干扰或破坏,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丧失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中断,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鸟类迁徙行为面临着许多威胁和挑战。
栖息地的破坏和破碎化、气候变化、生物入侵、捕捉和猎杀等人类活动,都可能对鸟类迁徙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保护鸟类迁徙行为及其生态学意义,我们需要采取各种保护措施。
首先,保护和恢复栖息地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减少土地开发和破坏,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提供足够的适宜的栖息地供鸟类迁徙使用。
鸟类的迁徙途径
![鸟类的迁徙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883fdd09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c2.png)
鸟类的迁徙途径鸟类的迁徙是一种常见而神奇的现象。
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鸟类从一个地区迁徙至另一个地区,穿越千山万水,丰富了地球上的鸟类生态系统。
不同种类的鸟类有着不同的迁徙途径,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鸟类迁徙途径。
一、陆地迁徙1.短距离陆地迁徙许多鸟类每年都会进行短距离的陆地迁徙。
它们通常在季节变化时,从高纬度的地区迁徙至低纬度的地区。
这是因为高纬度地区在冬季气候寒冷,食物资源匮乏,而低纬度地区则气候温暖,食物丰富。
这种迁徙途径通常沿着陆地的海岸线进行,鸟类会在途中寻找适合休息和觅食的地方。
2.长距离陆地迁徙有些鸟类会进行长距离的陆地迁徙,它们通常穿越大片陆地和山脉,跨越几千公里的距离。
这种迁徙途径对鸟类来说充满了挑战,需要他们克服地理障碍、找到合适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
例如,北美洲的大雁会从北极圈附近的地区迁徙至美国和墨西哥的南部地区。
它们通常会沿着山脉和河流的走廊进行迁徙,以确保能够找到足够的食物和适合的栖息地。
二、水上迁徙1.海洋迁徙许多水鸟和海鸟以海洋为主要迁徙路径。
它们根据季节和食物资源的分布,在海洋之间进行周期性的迁徙。
例如,信天翁会在繁殖季节后迁徙到南大洋,而在非繁殖季节则返回北大洋。
它们利用海洋气流和洋流的助力,以最小的能量消耗完成长距离的迁徙。
2.河流迁徙河流也是一些鸟类进行迁徙的重要路径。
一些鸟类会沿着河流流域进行迁徙,因为河流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适合繁殖的环境。
例如,红嘴鸥会在夏季迁徙到萨哈林岛河流的下游地区,在那里筑巢繁殖。
而冬季它们则会迁徙至南方的温暖地区,寻找更丰富的食物资源。
三、空中迁徙空中迁徙是鸟类迁徙中最为壮观的一种形式。
一些鸟类可以在短时间内飞越大洲和洋流。
例如,燕子每年都会从欧洲迁徙至非洲,在非洲过冬后再返回欧洲繁殖。
燕子利用气流和脂肪储备,高速飞行以完成长途迁徙,它们每天飞行的里程可以达到数百公里。
总结:鸟类的迁徙途径多种多样,每一种迁徙途径都有其独特的挑战和适应能力。
鸟类活动规律
![鸟类活动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e3c570d7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3a.png)
鸟类活动规律
鸟类活动规律是指鸟类在不同季节和环境下的行为习惯和生理
特征。
一般来说,鸟类的活动规律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 迁徙规律:许多鸟类会在春秋两季之间进行迁徙,这是为了寻找更适合生存的环境和食物资源。
迁徙路线和时间是根据鸟类的种类和生态需求而定的,有些鸟类会跨越几千公里的距离,而有些则只会在附近的地方迁徙。
2. 繁殖规律:鸟类的繁殖季节通常在春季,当天气温度升高时,鸟类会开始进行求偶和交配的行为。
一旦交配成功,它们就会筑巢、孵蛋和喂养幼鸟。
繁殖行为的时间和方式也会因为鸟类的种类而有所不同。
3. 鸣叫规律:鸟类的鸣叫是它们交流和占领领地的重要方式。
不同种类的鸟类鸣叫的方式和频率也不同,有些鸟类还会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来吸引异性或迷惑天敌。
4. 觅食规律:鸟类的觅食习惯也会因为种类和环境而有所不同。
有些鸟类喜欢吃昆虫和小动物,有些则偏爱吃果实和种子。
为了寻找食物,它们会在地面、树枝和树叶上不停地搜索和觅食。
总的来说,鸟类的活动规律是在长期的进化和适应中形成的,它们的行为和生理特征也为研究和保护鸟类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 1 -。
鸟类迁徙的原因与机制
![鸟类迁徙的原因与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fe1de85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6e.png)
鸟类迁徙的原因与机制鸟类迁徙一直是备受科学家和鸟类爱好者关注的研究课题。
每年春秋两季,数以亿计的鸟类从一个地区飞往另一个地区,这个壮丽的景象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惊叹,也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生态、生物学和环境因素。
本文将探讨鸟类迁徙的原因与机制。
一、迁徙的原因1. 季节和食物供应:鸟类迁徙主要是为了追随适宜的季节和食物供应。
当冬季寒冷,食物稀缺时,鸟类会选择南下迁徙到更温暖、食物更丰富的地区。
相反,在北半球夏季,当食物资源充足时,一些鸟类会选择北迁,寻找更适宜繁殖和孵化的环境。
2. 繁殖需求:由于繁殖需要,一些鸟类会选择迁徙到特定的地区,以寻找更适宜的繁殖条件。
比如,北极地区的候鸟会选择迁徙到更温暖的地方繁殖,因为北极冬季严寒,鸟类无法在那里繁殖。
3. 避开竞争:迁徙还可以帮助鸟类避开资源竞争。
当食物供应有限时,鸟类会选择离开原有的地盘,迁移到其他地区以避开与其他鸟类的竞争。
二、迁徙的机制1. 生物钟与季节性感知:鸟类有着强烈的生物钟和季节性感知能力。
随着季节的变化,鸟类通过感知日照时间、温度和食物供应等因素来判断是否是适宜的迁徙时机。
这种生物钟机制帮助鸟类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迁徙路径和时间。
2. 导航能力:鸟类拥有出色的导航能力,可以在迁徙过程中准确地找到目的地。
导航的方式有多种,包括地标导航、地磁导航、夜间星象导航等。
一些候鸟可能还会利用地球的磁场来帮助定位。
3. 群体行为:鸟类通常以群体为单位进行迁徙。
在群体中,鸟类可以相互协作,互相引领,提高迁徙的效率和安全性。
群体行为还可以帮助年轻鸟类学习正确的迁徙路径和技巧。
4. 能量储备:鸟类在迁徙前会积累能量储备,以应对长时间飞行过程中的能量消耗。
通过适当的摄食和能量积累,鸟类可以保持良好的体力状态,顺利完成迁徙行程。
总结起来,鸟类迁徙的原因主要包括季节和食物供应、繁殖需求以及避开竞争。
而迁徙的机制则涉及到生物钟与季节性感知、导航能力、群体行为以及能量储备等因素。
鸟类繁殖及迁徙行为的研究
![鸟类繁殖及迁徙行为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bbbd8e5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29.png)
鸟类繁殖及迁徙行为的研究鸟类是地球上最为广泛分布的动物之一,它们既繁殖于陆地上,也繁殖于海洋岛屿上。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鸟类的繁殖及迁徙行为感到十分惊奇和好奇。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鸟类繁殖及迁徙行为的认知也在不断地加深。
鸟类繁殖行为的研究鸟类在繁殖期间会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社交行为和求偶仪式。
这些行为的重要性远不止为了繁殖后代,它们同时也在维持物种间的社区结构和个体间的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繁殖季节,不同物种的鸟会展示出不同的求偶行为。
比如:公翠鸟在求偶时会展示出色彩鲜艳的头部羽毛、发出高频鸣叫声,而公孔雀则会通过翘起羽毛展现自己的美丽和体态。
而在一些相互利用的鸟类中,也会出现捕食物种通过伪装和模仿求偶对象来欺骗求偶对象的情况。
鸟类的交配和繁殖行为也十分特别。
这些行为的直接目的是促进卵子和精子的结合,从而产生后代。
而这些行为表现出来的细节十分有趣。
比如,雄性田鹬会在腹部大量增加皱褶,在雌性的观念系统中引起或增加性兴趣。
雄性田鹬还会呈现出舞蹈动作,以吸引雌性田鹬。
鸟类迁徙行为研究鸟类的迁徙是一种季节性的过渡行为,通常以冬季和夏季之间、或者在食物供应和气候状况变化的基础上发生。
迁徙的范围是从从几百米到数万公里。
鸟类在探索更加广大领域之前会需要进行大规模迁徙以探究各地区的生态状况。
由于其特别的行为,鸟类的迁徙行为一直是研究热点。
人们利用雷达、卫星和GPS等技术能够对鸟类的迁徙路线进行跟踪。
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许多鸟类的迁徙行为。
一些鸟类会跨越数个大陆进行迁徙。
例如,天鹅可以在单次迁徙超过10000公里。
在北极地区,斑头雁可以进行从阿拉斯加至南美洲的迁徙。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可以飞行将近1万5000公里。
当然,鸟类的思维也与人类相似,它们会积累经验,再下一次迁徙时更加高效地完成迁徙任务。
总结世界上有着超过10000种鸟类,每种鸟类的行为和繁殖习性都十分特别。
通过对这些行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鸟类,从而更好地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鸟类的繁殖行为
![鸟类的繁殖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ec5206c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d2.png)
繁殖行为与种群 数量:繁殖行为 对种群数量的影 响是多方面的, 包括繁殖频率、 成功率等
03
04
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维持生态平衡: 鸟类的繁殖行为 有助于维持生态 平衡,通过捕食、 被捕食等关系, 影响其他物种的
生存和繁衍。
添加标题
传播种子:鸟类 在繁殖过程中, 会将种子携带到 不同的地方,促 进植物种子的传 播和扩散,有助 于增加物种多样
秋季繁殖:部分鸟 类选择在秋季进行 繁殖,此时日照时 间短,食物资源减 少,但气温相对稳 定,有利于鸟类的 生存和繁衍。
全年繁殖:部分 鸟类不受季节限 制,全年都可以 进行繁殖,如企 鹅、鸵鸟等。
迁徙繁殖:部分 鸟类在繁殖季节 会进行迁徙,寻 找适宜的繁殖地 点和环境,如大 雁、燕子等。
01
0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3
求偶行为在不同鸟 类中的表现形式和 特点
求偶行为在鸟类繁 殖过程中的作用和 意义
求偶行为与鸟类生 存和进化的关系
求偶行为的影响
繁殖成功率:求偶行为有 助于提高鸟类的繁殖成功
率
遗传多样性:求偶行为有 助于增加遗传多样性,促
进物种的进化
生存机会:求偶行为有助 于提高个体的生存机会
适应性:求偶行为有助于 提高个体的适应性,使其
卵生:鸟类通过产卵 来繁殖后代
卵的孵化:鸟类通过孵 化卵来繁殖后代,孵化 时间因鸟类不同而有所
差异
鸟类的繁殖策略
筑巢行为:鸟类会选择合适的地点筑巢,以保护卵和幼鸟 卵的产卵:鸟类会产卵,通常在一定数量的卵中只有一部分能够孵化成功 孵化:鸟类会用自己的体温孵化卵,通常需要一定时间 喂养幼鸟:鸟类会喂养幼鸟,直到它们能够独立生活
鸟(繁殖、迁徙)
![鸟(繁殖、迁徙)](https://img.taocdn.com/s3/m/1ed47e956137ee06eef9182b.png)
一、鸟类的繁殖
鸟类繁殖有明显的季节性,并有复杂的行 为:占区、求偶、筑巢、孵卵、育雏等。 鸟类性腺的发育和繁殖行为的出现是在外 界条件(光照)作用下,通过神经内分泌 系统的调节而实现的。
1、占区 繁殖活动的第一步往往是占据一块环境安全舒适、
食物资源丰富的区域作为繁殖场所,这个区域叫做领 域。 领域的功能: (1)把鸟类与其同种的其它个体分隔开来,使之在外 界干扰较小的条件下进行一系列繁殖活动,提高繁殖 活动的效率。 (2)促进种群的扩散,能更有效的利用空间和资源。 (3)调节种群密度,防止过剩。 (4)减少被天敌捕食的机会和阻止疾病的传播。 (5)可以促进鸟类新种或新亚种的形成。 (6)为占区鸟提供某种心理上的支持作用。
与产大型硬壳卵有关。
1.鸟类具有较高的体温,约为37.0-44.6,古鸟类为变 温动物() 2.鸟类耳孔略凹陷,周围着生耳羽,有助于收集声波, 鸣禽的耳膜极为发达() 3.羽片是由许多细长的羽枝所构成,羽枝两侧有密生有 成排的羽小枝,羽小枝上着生钩突,使相邻的羽小枝互 相钩结起来,构成坚实而具有弹性的羽片() 4.飞羽和尾羽的更换都是逐渐更替的,使换羽过程不影 响飞翔能力 () 5.鸟类借硬骨质的肋骨与胸骨联结,构成牢固的胸廓, 肋骨不具软骨,而是借钩状突相连() 6.鸟类胸骨中线处都有高耸的龙骨突() 7.综荐骨是鸟类特有的结构,它由胸椎,腰椎,荐椎及 尾椎愈合而成()
3.鸟类的骨盘为()式的骨盘,由(),()和()愈 合而成。 4.使翼扬起的()和下扇的()十分发达,它们的起 点均附着在()上。 5.鸟类的胃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部分。 6.( )是鸟类复杂的本能活动和“学习”的中枢。 7.鸟类的感觉中以()最为发达,()次之,()最 为退化。
初中生物认识鸟类的迁徙和繁殖
![初中生物认识鸟类的迁徙和繁殖](https://img.taocdn.com/s3/m/dad9156e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b.png)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维持生态平衡:鸟类的迁徙和繁殖有助于维持生 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
基因交流:迁徙和繁殖有助于鸟类种群之间的基 因交流,促进种群的进化和适应环境变化。
生态服务:鸟类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 的生态服务功能,如控制害虫、传播种子 等,对维持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益虫:许多鸟类捕食害虫,有助于保护农作物。
文化价值:鸟类迁徙和繁殖是自然界的奇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 学意义。 生物多样性:鸟类的迁徙和繁殖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促进地球生态 系统的稳定。
对科学研究的价值
鸟类迁徙与繁殖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
通过研究鸟类的迁徙和繁殖行为,可以深入了解物种的进化历 程和生态适应机制。 鸟类迁徙与繁殖的研究对于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 义。 鸟类迁徙与繁殖的研究可以为人类提供关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 护的启示和借鉴。
迁徙的路线和规律
鸟类迁徙的起点和终点:大多数鸟类在繁殖期结束后,会从繁殖地迁徙到越冬地
迁徙的路线:鸟类迁徙的路线因种类、环境和季节而异,常见的迁徙路线包括陆路迁徙 和海洋迁徙
迁徙规律:鸟类迁徙具有一定的规律,通常在春秋两季进行,主要是二月到四月之间以 及九月到十一月之间
迁徙方式:鸟类迁徙的方式包括单独迁徙和集群迁徙,其中集群迁徙有助于提高迁徙效 率和降低风险
生物多样性:鸟类的迁徙和繁殖是生物多样性的 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鸟类迁徙和繁殖对于维护地 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对生态平衡的作用
迁徙:鸟类迁徙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因为它们在迁徙过程中会传播种 子和营养物质,促进生态系统的循环。
繁殖:鸟类的繁殖对于生态平衡也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会捕食大量的昆 虫,有助于控制害虫的数量,保护农作物和其他植物免受虫害的侵扰。
鸟类的繁殖、生态及迁徙
![鸟类的繁殖、生态及迁徙](https://img.taocdn.com/s3/m/9882451c4693daef5ff73d12.png)
鸟类的繁殖、生态及迁徙一、鸟类的繁殖鸟类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并有复杂的行为(例如占区、筑巢、孵卵、育雏等),这些都是有利于后代存活的适应。
鸟类的性成熟大多在生后一年,多数鸣禽及鸭类通常不足一岁就达到性成熟,少数热带地区食谷鸟类幼鸟经3~5个月即可繁殖。
鸥类性成熟需3年以上,鹰类4~5年,信天翁及兀鹰迟至9~12年性成熟。
性成熟的早晚一般与鸟类种群的年死亡率相关(图示);死亡率愈低的,性成熟愈晚,每窝所繁殖的雏鸟数也少。
大多数鸟类的配偶关系维持到繁殖期终了、雏鸟离巢为止。
少数种类为终生配偶,已知的有企鹅、天鹅、雁、鹳、鹤、鹰、鸮、鹦鹉、乌鸦、喜鹊及山雀等。
在世界鸟类中,有2%科和4%亚科鸟类是一雄多雌(例如松鸡、环颈雉、蜂鸟及织布鸟);约%科及1%亚科鸟类是一雌多雄(例如三趾鹑及彩鹬);其余大多为一雄一雌。
普通鸟类每年繁殖一窝。
少数如麻雀、文鸟及家燕等,一年可繁殖多窝。
在食物丰富、气候适宜的年份,鸟类繁殖的窝数和每窝的卵数均可增多。
一些热带地区的食谷鸟类甚至几乎终年繁殖。
鸟类性腺的发育和繁殖行为的出现,是在外界条件作用下,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加以实现的。
每年春季,光照条件的改变以及环境景观的变化等因子,通过鸟类的感官作用于神经系统,影响丘脑下部的睡眠中枢,使鸟类处于兴奋状态。
丘脑下部的神经分泌神经元(肽能神经元)向脑下垂体门静脉内分泌释放因子(RF),引起脑下垂体分泌。
脑下垂体所分泌的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促使卵巢的卵细胞发育并分泌性激素(性的类固醇),使生殖细胞成熟并出现一系列繁殖行为。
脑下垂体所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TSH)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以增进有机体的代谢活动,提高生殖行为的敏感性。
脑下垂体所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提高了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应激能力,有利于完成与繁殖有关的迁徙等行为(图示)。
鸟类在整个繁殖周期内,雄鸟的求偶炫耀、交配、造巢和孵卵等一系列活动,也都不断地通过感官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强化着鸟类性周期的生理活动和行为。
鸟类学探索鸟类的行为和迁徙
![鸟类学探索鸟类的行为和迁徙](https://img.taocdn.com/s3/m/43ffa00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1f.png)
鸟类学探索鸟类的行为和迁徙鸟类学:探索鸟类的行为和迁徙鸟类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研究鸟类的行为和迁徙。
鸟类作为地球上最为广泛分布的脊椎动物类别之一,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迷人的行为特征。
鸟类学家通过观察、研究和记录,为我们揭示了鸟类的神秘世界。
一、鸟类的行为表现1.繁殖行为鸟类的繁殖行为是其生命周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
它们栖息在不同的环境中,发展出多样化且复杂的繁殖行为。
例如,一些鸟类会通过展示羽毛、跳跃、鸣叫等方式来吸引异性,形成独特的求偶舞蹈。
有些鸟类会筑巢、孵蛋和照料幼鸟,呈现出良好的家庭责任感。
2.觅食行为不同种类的鸟类具有不同的食性和觅食策略,在饲料选择、捕食技巧和养育方式等方面有显著差异。
一些鸟类善于在飞行中捕捉昆虫,比如燕子和蜂虎;而鹫类和老鹰则以捕食小型哺乳动物为主。
鸟类通过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觅食方式。
3.社交行为鸟类存在着复杂的社交行为,包括群居、结盟和派系等。
某些鸟类会形成庞大的群体,互相保护和集体觅食。
鹭鸟、企鹅和鸽子等鸟类在繁殖季节或孵卵期会聚集在特定区域,形成大规模的繁殖殖群。
对于那些社会性鸟类来说,正确理解其社交行为对于保护和管理它们的种群至关重要。
二、鸟类的迁徙珍贵之谜鸟类的迁徙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最为壮观的现象之一,它们以其卓越的导航能力和体力适应性跨越广阔的地理区域。
但对于鸟类迁徙的机制和原因,科学家们依然在探索中。
1.导航和感知能力鸟类拥有天生的导航和感知能力,这使得它们能够跨越复杂的地理障碍和气候条件。
它们可以通过太阳、星星、地球磁场和地标等环境特征来确定方向。
一些研究表明,鸟类可能在脑部中具有内置的地理图谱和导航仪器。
2.气候和资源因素鸟类的迁徙与气候和资源的变化密切相关。
气候条件的变化和资源的丰缺会导致鸟类在季节性迁徙中选择不同的路径和地点。
例如,北极地区的鸟类在寒冷的冬季会向南迁徙,以寻找更为温暖和资源丰富的环境。
3.遗传和进化机制鸟类的迁徙行为还涉及到遗传和进化机制。
鸟类的迁徙生理与迁徙途径
![鸟类的迁徙生理与迁徙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cd7c715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1.png)
鸟类的迁徙生理与迁徙途径迁徙是指鸟类为了寻找更适宜生存环境或者获取更丰富食物资源,跨越大片陆地或者水域,进行周期性长途迁徙的行为。
鸟类迁徙的生理机制及其迁徙途径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迁徙生理和迁徙途径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迁徙生理1. 生物钟调控生物钟是鸟类进行迁徙的重要调控因素之一。
它通过内周期的变化,使得鸟类在特定时间点起飞和降落。
研究表明,鸟类的迁徙行为与太阳的昼夜变化有关,而太阳照射对于生物钟的调整有着重要作用。
2. 天体导航鸟类迁徙途中,它们通过天体观测来确定自己的迁徙方向。
例如,一些鸟类会利用星座的位置和形状来确定大致的南北方向,有些鸟类则会通过观察太阳和北极星的位置来调整自己的迁徙方向。
3. 磁感应研究发现鸟类具备感应地球磁场的能力,这种感应能力被称为磁感应。
鸟类通过感知地球的磁场来确定迁徙方向。
磁感应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推测是通过某种特殊的感受器官来感知地球的磁场变化。
4. 天气因素天气因素对鸟类的迁徙也有很大影响。
例如,刮风和逆风可能会导致鸟类延迟或改变迁徙路径,而气压的变化则可以帮助鸟类感知着陆点的位置。
二、迁徙途径1. 大陆迁徙大陆迁徙是指鸟类跨越大片陆地进行的迁徙行为。
在大陆迁徙中,鸟类通常会选择沿着特定的迁徙路径进行迁徙。
这些迁徙路径通常与飞行安全、食物资源以及栖息环境有关。
例如,季节变化引起的气流变动会影响鸟类的迁徙路径,它们会寻找相对较稳定、有利于飞行的气流区域。
2. 沿海迁徙沿海迁徙是指鸟类沿着海岸线进行的迁徙行为。
沿海迁徙通常与鸟类的觅食需求有关,因为海岸线上有丰富的食物资源。
例如,大量鸟类会沿着海岸线进行迁徙,寻找鱼类、贝壳和甲壳类等海洋生物作为食物。
3. 内陆迁徙内陆迁徙是指鸟类在内陆地区进行的迁徙行为。
这种迁徙通常与鸟类的繁殖需求有关。
例如,一些水鸟会在湖泊、河流、沼泽等内陆水域寻找繁殖场所,并在繁殖季节结束后返回原来的栖息地。
4. 跨洋迁徙跨洋迁徙是鸟类迁徙中最具挑战性的一种形式。
鸟类的迁徙规律
![鸟类的迁徙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81739eb7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bb.png)
鸟类的迁徙规律鸟类的迁徙是指鸟类根据季节和资源分布的变化,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行为。
这是鸟类生物学中一项重要而迷人的研究领域。
了解鸟类的迁徙规律对于保护鸟类、维护生态平衡以及人类农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迁徙的定义和现象迁徙是指鸟类在特定时期跨越长距离迁徙,从繁殖地迁徙到越冬地,然后再返回繁殖地的周期性行为。
这种行为是由多种因素所驱动的,如食物供应、气候变化、季节性繁殖等。
鸟类的迁徙现象是令人赞叹的。
数千只甚至数百万只鸟类组成庞大的鸟群,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飞行,穿越大洋和大陆。
它们经过长时间的飞行,遵循着自己独特的导航和引导方式,最终到达目标地,形成了壮观的迁徙景观。
二、迁徙规律的形成鸟类的迁徙规律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
1. 季节性变化鸟类迁徙与季节性变化密切相关。
随着季节的改变,食物的供应和气候的变化对鸟类的迁徙决定起着重要作用。
当繁殖季节结束,气温下降,食物减少时,鸟类会开始迁徙寻找更适宜的生存条件。
2. 遗传影响迁徙规律也与鸟类的遗传有关。
迁徙是通过多代鸟类的遗传传递而形成的行为。
鸟类通过遗传下来的本能和导航能力,使得它们能够准确地找到迁徙的路线。
3. 生物钟和地标鸟类具有自己的生物钟和地标导航系统,能够在迁徙途中准确识别方向。
生物钟让它们能够根据时间点选择适宜的迁徙时机;地标是指它们能够凭借地理地标和环境特征来确定迁徙路线。
三、迁徙路径的选择鸟类选择迁徙路径是非常精确而复杂的。
它们会选择相对短距离、能提供足够食物的路径,避开高山、大海和沼泽等障碍。
1. 沿海迁徙沿海迁徙是很多鸟类选择的路径。
它们利用海岸线作为迁徙的引导,这样可以减少方向上的迷失,也能更容易地找到食物源。
2. 大陆迁徙某些鸟类选择通过大陆内陆迁徙。
它们会沿着山脉、大河或其他地理特征进行迁徙,有时会飞越草原、森林或沙漠。
3. 跨洲迁徙一些鸟类会跨越大洋进行迁徙。
它们利用地球的自转和海流来导航,寻找适宜的迁徙路线。
鸟类
![鸟类](https://img.taocdn.com/s3/m/48d2e8691ed9ad51f01df2f1.png)
2、体呈流线型
(1)体型与体分部
(2)头部
(3)颈部、躯干 部 和尾部 (4)四肢
3、骨骼系统
特点:
轻而坚固
骨骼内有充满气体的腔隙
骨块有愈合现象 肢骨与带骨有较大变形
#肋骨和胸骨
肋骨具钩状突起
胸骨具龙骨突起(keel)
#带骨
肩带:肩胛骨、乌喙骨、锁骨(V字形,叉骨) 腰带:髂骨、坐骨、耻骨 开放式骨盆
系的各种复杂的行为
4、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营巢、孵卵、 育雏),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第二节 与先进特征适应的形 态结构特点 (一)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37.0℃~44.6℃),减少了对环 境的依赖性
羽毛:保温 及调节体温 生物 皮肤衍
羽毛的类型:正羽(contour feather)、绒羽(down feather)、 纤羽(hair feather)
天体导航
磁定向
第五节
一、起源
鸟类的起源与适应辐射
始祖鸟
古代鸟类
槽齿类爬行动物
(侏罗纪)
始祖鸟
似爬行类的特征?
似鸟类的特征?
二、适应辐射
第四节
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一、鸟类的捕食作用
二、观赏鸟类与狩猎鸟类
三、鸟害
图 19 前颌骨 -4 鸽 的 头 骨
鼻 骨
齿 骨
颧骨 翼骨 翼 关节骨 方骨 隅骨 骨
#脊柱
1、组成: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 2、颈椎:8-25枚,异凹型椎骨 3、愈合荐骨(综荐骨)(synsacrum) 4、尾综骨(pygostyle)
#肢骨
图19-5 鸟的前肢骨与模式四足动物的比较
(primaries)
第十八章鸟纲ppt课件
![第十八章鸟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94a32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48.png)
定义
• 鸟类是体表被羽毛、恒温、卵生、能飞翔 的高等脊椎动物。
第一节 鸟纲的主要特征
一、鸟类的主要特征 1、鸟类与爬行类相似的特征: 1)体型:龙型 2)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 3)单一枕髁 4)大型羊膜卵 5)排泄物为尿酸 2、鸟类的进步性特征:
1)恒温(37~44.6℃) 2)四腔心脏 3)具迅速飞翔的能力,主动迁徙 4)神经感官发达 5)具有营巢、孵卵和育雏等完善的繁 殖方式
2、听觉器官--耳 (1)内耳:瓶状囊(非耳蜗管) (2)中耳:鼓膜+1个耳柱骨 (3)外耳:只有外耳道,夜行性发达
3、嗅觉器官 不太发达,但食腐性发达(快速飞行
时不起作用)
鸟类适应飞行的特点
• 1、流线型 • 2、气质骨,且愈合,特化多 • 3、无齿 • 4、无膀胱 • 5、直肠短 • 6、雌性只有左侧卵巢 • 7、小脑发达 • 8、被羽毛 • 9、视觉发达、嗅觉退化 • 10、代谢旺盛(消化快、心脏大、心率快) • 11、双重呼吸
6个生态类群 攀禽
陆禽 鸣禽
鸡形目
特征: 足、爪强健,翼短圆 喙短而尖 早成鸟
鹌鹑、环颈雉
代表:绿孔雀、红腹锦鸡、环颈雉、原鸡、褐马鸡、鹌鹑
鸽形目
特点:喙短
鼻孔外具蜡膜 翼发达 晚成鸟
代表:原鸽、山斑鸠、毛腿沙鸡
第三节 鸟类的繁殖、生态及迁徙
一、鸟类的繁殖 * 季节性,复杂的行为(如占区、筑巢、孵卵、育雏等)。 * 婚配制度:临时和终生配偶关系;一雄多雌、一雌多雄和一 雄一雌。
羽毛的着生部位
鸟类羽毛的结构和类型
鸽 子 的 全 身 骨 骼
四、肌肉系统
1.胸大肌发达 2.后肢肌腱加长 3.具栖肌 4.具鸣管肌
鸟纲
![鸟纲](https://img.taocdn.com/s3/m/dba80815de80d4d8d05a4f0a.png)
第十九章鸟纲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
鸟类最突出的特征是新陈代谢旺盛,并能在空气中飞行,这也是鸟类与其他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
第一节鸟纲的主要特征一、鸟类比爬行类进步的特征: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2、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4、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二、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恒温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
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使数以千计的各种酶催化反应获得最大的化学协调,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
在高温下,机体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的粘滞性下降,因而肌肉收缩快而有力,显著提高了恒温动物快速运动的能力,有利于捕食及避敌。
恒温还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特别是获得在夜间积极活动的能力和得以在寒冷地区生活。
恒温动物的体温均略高于环境温度,这是由于在冷环境温度下,有机体散热容易。
恒温是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与具有高度发达的中枢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的。
恒温的出现,是动物有机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条件对立统一的结果。
三、鸟纲动物的躯体结构:1、外形:呈纺锤形,体外被覆羽毛,具有流线型的外廓;头端具角质的喙,眼大,具眼睑及瞬膜;耳孔略凹陷,周围着生耳羽;颈长而灵活,躯干紧密坚实、前肢变为翼;后肢强大,具4趾;尾退化,尾端着生有扇状的正羽,称为尾羽。
2、皮肤:薄、松而且缺乏腺体。
鸟类唯一的皮肤腺称尾脂腺;皮肤外面具有由表皮所衍生的角质物,如羽毛、角质喙、爪和鳞片等。
一些鸟类的冠及垂肉,为加厚的、富于血管的真皮所构成;羽毛着生在体表的一定区域内,这些区域称为羽区,不着生羽毛的地方称裸区;根据羽毛的构造和功能,可分以正羽、绒羽和纤羽。
鸟类的繁殖行为与迁徙特征
![鸟类的繁殖行为与迁徙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7e8dcc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1c.png)
鸟类的繁殖行为与迁徙特征鸟类是地球上最具有多样性的动物之一,它们在繁殖行为和迁徙特征方面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能力和复杂性。
本文将探讨鸟类的繁殖行为和迁徙特征,并展示它们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一、繁殖行为1.1 鸟类的繁殖季节大多数鸟类都有明确的繁殖季节,它们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繁殖活动。
这种季节性的繁殖行为有助于保证后代的生存和繁衍。
例如,许多候鸟会在北半球的夏季繁殖,然后在冬季迁徙到南方的温暖地区。
1.2 筑巢与交配筑巢是鸟类繁殖行为的重要环节。
不同的鸟类会选择不同的筑巢材料和建筑技巧。
有些鸟类会选择在树上筑巢,而另一些则会在地面上或岩石上建造巢穴。
一旦筑巢完成,鸟类会进行交配,以产生后代。
1.3 孵化和育雏孵化是指鸟类通过体温将蛋孵化成幼鸟的过程。
不同的鸟类在孵化期间会采取不同的策略。
例如,有些鸟类会交替孵化蛋,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
一旦幼鸟孵化出来,它们需要得到父母的照料和保护,直到它们能够独立生活。
二、迁徙特征2.1 迁徙的原因迁徙是指鸟类根据季节的变化而进行的长距离移动。
这种行为通常发生在食物资源有限或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
鸟类会选择迁徙到更适宜的地方,以寻找更好的食物和生存条件。
2.2 迁徙的方式鸟类有多种迁徙方式。
有些鸟类会飞行数千公里,跨越大陆和海洋,寻找更适宜的栖息地。
这种飞行能力令人惊叹,有些鸟类甚至能够在飞行途中不休息数天。
另一些鸟类则会进行短途迁徙,只在相对较近的地方进行移动。
2.3 迁徙的影响鸟类的迁徙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有重要影响。
首先,它有助于促进物种的分布和繁衍。
通过迁徙,鸟类可以在不同的地区繁殖,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
其次,鸟类的迁徙还有助于传播植物的种子,促进植物的繁殖和生长。
此外,鸟类的迁徙也对人类的农业和观赏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鸟类的繁殖行为和迁徙特征展示了它们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通过繁殖行为,鸟类能够繁衍后代,保证物种的延续。
而迁徙行为则帮助鸟类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促进物种的分布和繁衍。
鸟类的迁徙和繁殖地选择
![鸟类的迁徙和繁殖地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e04db04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0.png)
生态环境因素
气候条件
鸟类通常会选择气候适宜、温度适中、降水 适量的地区作为繁殖地,以确保孵化和育雏 的顺利进行。
植被类型
不同的鸟类对植被类型有不同的偏好,一些 鸟类喜欢在茂密的森林中筑巢,而另一些则 更喜欢在开阔的草原或沼泽地带繁殖。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也是影响鸟类繁殖地选择的重要因 素,例如一些鸟类喜欢在山地或丘陵地区的 山谷、山坡等地方筑巢。
03
迁徙对鸟类影响
生理变化及适应机制
01
02
03
代谢调整
迁徙前,鸟类的代谢率会 发生变化,以适应长途飞 行所需的能量消耗。
脂肪储存
迁徙期间,鸟类会在体内 储存大量脂肪,作为飞行 过程中的主要能源。
器官调整
部分鸟类的内脏器官在迁 徙前会缩小,以减轻体重 ,飞行结束后再恢复正常 。
行为变化及导航能力
定向行为
鸟类能感知地球磁场、太阳位置 等自然信息,用于确定迁徙方向
和定位。
集群行为
许多鸟类在迁徙时会形成群体,利 用群体智慧提高导航精度和安全性 。
学习与记忆
部分鸟类能通过学习和记忆迁徙路 线,实现跨年度或跨种群的迁徙。
迁徙过程中的风险与挑战
天气变化
恶劣天气如风暴、降雪等 会对鸟类的迁徙造成严重 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鸟类的迁徙和繁殖地选择
汇报人:XX 2024-01-18
目录
• 迁徙概述 • 繁殖地选择因素 • 迁徙对鸟类影响 • 繁殖地选择策略及实例分析 • 人类活动对鸟类迁徙和繁殖地选择的影响 • 总结与展望
01
迁徙概述
迁徙定义与类型
迁徙定义
鸟类为了寻找更适宜的生活环境 或繁殖条件,在季节性或周期性 地进行的长距离移动。
鸟类的特征和迁徙行为
![鸟类的特征和迁徙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06045ecd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0f.png)
迁徙的路线和距离
鸟类迁徙的路线:通常为南北向或东西向,但也有部分鸟类进行跨洲迁徙
01
鸟类迁徙的距离:不同种类的鸟类迁徙距离不同,如北极燕鸥每年迁徙距离超过30000公里
02
迁徙的挑战和适应
迁徙距离:长距离飞行,需要强大的体能和毅力
01
02
气候变化:迁徙过程中可能遭遇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
天敌威胁:迁徙过程中可能遭遇天敌的攻击和捕食
呼吸系统:鸟类的呼吸系统由气囊和肺组成,气囊用于储存空气,肺用于气体交换。鸟类通过气囊的收缩和扩张来控制呼吸,同时通过肺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繁殖和育雏
鸟类通过产卵、孵化、育雏等过程繁衍后代
鸟类的繁殖行为包括筑巢、产卵、孵化等,这些行为有助于保护后代
鸟类的育雏行为包括亲鸟喂养雏鸟、教雏鸟飞行和捕食等,这些行为有助于提高雏鸟的生存率
鸟类的特征和迁徙行为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鸟类的特征
Part One
迁徙行为
Part Two
迁徙的生态影响
Part Three
迁徙的保护和管理
Part Four
鸟类的特征
01
羽毛和翅膀
羽毛:鸟类特有的覆盖在身体上的轻质、角质和多细胞的衍生物质,具有保温、防水、飞翔等功能。
添加标题
人类生存环境:鸟类迁徙对维持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保护迁徙鸟类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
添加标题
科学研究价值:迁徙鸟类是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源,保护迁徙鸟类有助于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添加标题
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
建立自然保护区:为鸟类提供安全的栖息地和繁殖地,防止人类活动对鸟类迁徙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鸟类的繁殖、生态及迁徙一、鸟类的繁殖鸟类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并有复杂的行为(例如占区、筑巢、孵卵、育雏等),这些都是有利于后代存活的适应。
鸟类的性成熟大多在生后一年,多数鸣禽及鸭类通常不足一岁就达到性成熟,少数热带地区食谷鸟类幼鸟经3~5个月即可繁殖。
鸥类性成熟需3年以上,鹰类4~5年,信天翁及兀鹰迟至9~12年性成熟。
性成熟的早晚一般与鸟类种群的年死亡率相关(图示);死亡率愈低的,性成熟愈晚,每窝所繁殖的雏鸟数也少。
大多数鸟类的配偶关系维持到繁殖期终了、雏鸟离巢为止。
少数种类为终生配偶,已知的有企鹅、天鹅、雁、鹳、鹤、鹰、鸮、鹦鹉、乌鸦、喜鹊及山雀等。
在世界鸟类中,有2%科和4%亚科鸟类是一雄多雌(例如松鸡、环颈雉、蜂鸟及织布鸟);约0.4%科及1%亚科鸟类是一雌多雄(例如三趾鹑及彩鹬);其余大多为一雄一雌。
普通鸟类每年繁殖一窝。
少数如麻雀、文鸟及家燕等,一年可繁殖多窝。
在食物丰富、气候适宜的年份,鸟类繁殖的窝数和每窝的卵数均可增多。
一些热带地区的食谷鸟类甚至几乎终年繁殖。
鸟类性腺的发育和繁殖行为的出现,是在外界条件作用下,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加以实现的。
每年春季,光照条件的改变以及环境景观的变化等因子,通过鸟类的感官作用于神经系统,影响丘脑下部的睡眠中枢,使鸟类处于兴奋状态。
丘脑下部的神经分泌神经元(肽能神经元)向脑下垂体门静脉内分泌释放因子(RF),引起脑下垂体分泌。
脑下垂体所分泌的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促使卵巢的卵细胞发育并分泌性激素(性的类固醇),使生殖细胞成熟并出现一系列繁殖行为。
脑下垂体所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TSH)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以增进有机体的代谢活动,提高生殖行为的敏感性。
脑下垂体所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提高了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应激能力,有利于完成与繁殖有关的迁徙等行为(图示)。
鸟类在整个繁殖周期内,雄鸟的求偶炫耀、交配、造巢和孵卵等一系列活动,也都不断地通过感官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强化着鸟类性周期的生理活动和行为。
日节律(昼夜节律)的体内生物钟,对繁殖周期活动也有影响。
鸟类每年进入繁殖季节以后,随着性腺的发育,出现一系列的繁殖行为,例如向繁殖地区迁徙、占区、求偶炫耀、筑巢、产卵和孵卵以及育雏活动等,待雏鸟离巢之后,亲鸟开始秋季换羽并陆续离开营巢地点,到适宜的地区越冬。
现就一些主要内容加以介绍:(一)占区或领域鸟类在繁殖期常各自占有一定的领域,不许其他鸟类(尤其是同种鸟类)侵入,称为占区现象。
所占有的一块领地称为领域。
占区、求偶炫耀和配对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占区成功的雄鸟也是求偶炫耀的胜利者。
占区的生物学意义主要表现在:①保证营巢鸟类能在距巢址最近的范围内,获得充分的食物供应。
所以飞行能力较弱的、食物资源不够丰富和稳定的,以及以昆虫及花蜜为食的鸟类,对领域的保卫最有力;②调节营巢地区内鸟类种群的密度和分布,以能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分布不过分密集,也可减少传染病的散布;③减少其他鸟类对配对、筑巢、交配以及孵卵、育雏等活动的干扰;④对附近参加繁殖的同种鸟类心理活动产生影响,起着社会性的兴奋作用。
领域的大小可从几平方km2(例如鹰、雕、鹫、和雪鴞)到几万m3(如雷鸟),一些雀形目小鸟的领域约为几百m2。
领域大小是可变的,在营巢的适宜地域有限、种群密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领域可被其他鸟类“压缩”或“分隔”而缩小。
这在我国华北地区(历经数千年的开发、大量森林被改变为耕地,林区已极度缩小)的某些雀形目鸟类中尤为明显,以致我们可以推断鸟类占区造巢的演化途径或许就是: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适宜巢址有限,以致使营“独巢”的鸟类被迫压缩其领域,而成“松散的群巢”;再进一步压缩,则形成“群巢”。
鸟类在占区和营巢过程中,雄鸟常伴以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求偶炫耀(图示)。
终日在领域内鸣叫(尤以雀形目最为突出)。
求偶炫耀和鸣叫都是使繁殖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本能活动,使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处于积极状态,激发异性的性活动,从而使两性的性器官发育和性行为的发展处于同步。
求偶炫耀对于两性的辨认(特别是雌雄同型鸟类)也是十分重要的。
有人认为,由于求偶炫耀(例如鸣叫)在鸟类中存在着种的特异性,因而对于亲缘关系较近的不同种鸟类,起着生物学的隔离机制作用,可避免种间杂交。
求偶炫耀活动衰退,或被领域附近的新的“入侵者”所超过时,常导致繁殖进程中断。
(二)筑巢大多数鸟类均有筑巢行为。
低等种类仅在地表凹穴内放入少许草、茎叶或毛;高等种类(雀形目)则以细枝、草茎或毛、羽等编成各式各样精致的鸟巢。
鸟巢具有以下功能:①使卵不致滚散,能同时被亲鸟所孵化;②保温;③使孵卵成鸟、卵及雏鸟免遭天敌伤害。
鸟类营巢可分为“独巢”和“群巢”两类。
大多数鸟类均为独巢或成松散的群巢。
群巢在岛屿及人迹罕见的地区最为常见,其中如各种海鸟(企鹅、信天翁、鹈鹕)、鸥类、鹭类、雨燕类及某些鸦科鸟类。
鸟类集群营巢的因素是:①适宜营巢的地点有限;②营巢地区的食物比较丰富,可满足成鸟及幼雏的需要;③有利于共同防御天敌。
这些因素中,可能“适宜营巢地点不足”是主要原因。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大规模开发,适宜巢址的进一步减少,集群营巢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我国常见的鸟巢,依其结构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图示):1.地面巢除去某些雀形目鸟类(如百灵、柳莺)也可在地表编织精巧的巢以外,地面巢代表着低等地栖或水栖鸟类(鸵鸟、企鹅以及大部陆禽、游禽、涉禽)的巢式。
巢的结构简陋,卵色与环境极相似,孵卵鸟类也具同样的保护色。
2.水面浮巢某些游禽及涉禽能将水草弯折并编成厚盘状,可随水面升降。
3.洞巢产卵于树洞或其他裂隙内,一些猛禽、攀禽及少数雀形目鸟类属此。
洞穴的位置、结构与鸟类的生活习性有密切关系。
其中较低等的种类都不再附加巢材,产白色卵(反映了原始森林鸟类似爬行类的卵)。
雀形目洞巢种类则于洞内置以复杂的巢材,卵色也多样,反映出是一种后生的特化现象。
4.编织巢以树枝、草茎或毛、羽等编织的巢。
低等种类(如鸠鸽目、鹭类、猛禽)的巢型简陋。
雀形目鸟类则能编成各种型式(皿状、球状、瓶状)的精致鸟巢。
我国以造巢著名的鸟类有织布鸟(Ploceus philippinus)和缝叶莺(Orthotomus sutorius)。
前者以嘴将植物纤维如织布般地穿梭编织成瓶状巢;后者以植物纤维贯穿大形树叶的侧缘,而缝合成悬于树梢的兜状巢。
随着人类的出现,有不少鸟类(特别是洞巢鸟类)已转入在建筑物上营巢。
对于这些与人类接触较密切的鸟类,要注意研究其益害。
(三)产卵与孵卵卵产于巢内并加以孵化。
卵的形状、颜色和数目(以及卵壳的显微结构、蛋白电泳特征)在同一类群间常常是类似的,从而也可以反映出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可做为研究分类学的依据。
每种鸟类在巢内所产的满窝卵数目称为窝卵数。
窝卵数在同种鸟类是稳定的,一般说来,对卵和雏的保护愈完善、成活率愈高的,窝卵数愈少。
就同一种鸟而言,热带的比温带的产卵少;食物丰盛年份的产卵数多。
所以窝卵数是自然选择所赋予的、能养育出最大限度的后代数目。
此外,窝卵数也与孵卵亲鸟腹部的孵卵斑所能掩盖的数目有关。
鸟类中存在着定数产卵与不定数产卵两种类型,前者在每一繁殖周期内只产固定数目的窝卵数,如有遗失亦不补产,例如鸠鸽、鲱鸥、环颈雉、喜鹊和家燕等。
不定数产卵者,在未达到其满窝卵的窝卵数以前,遇有卵遗失即补产一枚,排卵活动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直至产满其固有的窝卵数为止。
已知一些企鹅、鸵鸟、鸭类、鸡类、一些啄木鸟以及一些雀形目鸟类(例如家麻雀)均有此特性;饲养卵用家禽(鸡、鹌鹑、鸭、鹅及火鸡等)就是利用了鸟类的这种特性。
孵卵大多为雌鸟担任(例如伯劳、鸭及鸡类等),也有的为雌雄轮流孵卵(如黑卷尾、鸽、鹤及鹳等),少数种类为雄鸟孵卵(如鸸鹋、三趾鹑等)。
雄鸟担任孵卵者,其羽色暗褐或似雌鸟。
除少数种类(例如企鹅、鸬鹚、鸭及鹅)之外,参与孵卵的亲鸟腹部均具有孵卵斑。
孵卵斑有单个的(例如很多雀形目鸟类、猛禽、鸽及 )、两个侧位的(例如海雀及雀形目鸟类)以及一个中央和两个侧位的(例如鸥与鸡类)。
孵卵斑的大小与窝卵数多少之间没有什么相关。
已测鸟类孵卵时的卵温为34.4℃~35.4℃左右。
在孵卵早期,卵外温度高于卵内温度;至胚胎发育晚期,卵内温度略高于卵外温度。
每种鸟类的孵卵期通常是稳定的,一般大型鸟类的孵卵期较长(如鹰类29~55天、信天翁63~81天、家鸽 18天、家鸡 21天、家鸭 28天、鹅31天),小型鸟类孵卵期短(例如一般雀形目小鸟为10~15天)。
(四)育雏胚胎完成发育后,雏鸟即借嘴尖部临时着生的角质突起——“卵齿”将壳啄破而出。
鸟类的雏鸟分为早成雏和晚成雏。
早成雏于孵出时即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待绒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
大多数地栖鸟类和游禽属此。
晚成雏出壳时尚未充分发育,体表光裸或微具稀疏绒羽,眼不能睁开。
需由亲鸟衔虫饲喂(从半个月到8个月不等),继续在巢内完成后期发育,才能逐渐独立生活(图示)。
雀形目和攀禽、猛禽以及一部分游禽(体躯大而凶猛的种类,如鹈鹕、信天翁)属此。
可以看出,雏鸟早成性或晚成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产物;凡筑巢隐蔽而安全,或亲鸟凶猛足可卫雏的鸟类,其雏鸟多为晚成雏。
早成雏是地栖种类提高成活率的一种适应性。
尽管如此,早成维的卵与雏的死亡率都比晚成鸟高得多,因而产卵数目也多。
晚成雏的发育,一般表现为“S”型生长曲线,即从早期的器官形成和快速生长期过渡到物质积累和中速生长期,至晚期的物质消耗大于积累生长期。
在雏鸟发育早期,尚缺乏有效的体温调节机制,需靠亲鸟伏巢来维持雏鸟的体温。
随着雏鸟内部器官的发育,产热和神经调节机制的完善以及羽衣(体温覆盖层)的出现,而转变为恒温。
对我国多种鸟类雏鸟体温发育测定的结果,发现在羽衣的羽鞘破裂、形成羽片的当日,常是恒温出现的转折。
例如褐伯劳(Lanius cristatus lu- cionensis)的羽鞘破裂期为孵出后 10日龄,对其体温的测定(半导体温度计测泄殖腔温度)结果为:很多种晚成雏(例如企鹅、鹈鹕、信天翁、雨燕、鹦鹉、翠鸟及食蜂鸟等)在离巢前的体重超过成鸟,为脂肪积累所致。
这种适应有助于雏鸟渡过由于阴雨等因素所造成的食物短缺,并为离巢前的飞羽、肌肉等的生长提供较充分的能量。
由于雏鸟在离巢前活动频繁、能量消耗巨大,常见有体重显著下降现象。
阴雨是造成雏鸟大量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晚成雏鸟类在育雏期的食量很大,而且以昆虫为主食,此期大多数的种类有益于农林。
二、鸟类的迁徙迁徙并不是鸟类所专有的本能活动。
某些无脊椎动物(如东亚飞蝗)、某些鱼类、爬行类(如海龟)和哺乳类(如蝙蝠、鲸、海豹、鹿类)也有季节性的长距离更换住处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