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犯罪学思想
试分析马克思的犯罪学思想

犯罪这一说话具体 分析可 以看 出这是从资产阶级角度来对无产 阶级 反抗统 治行为的一种定 义,在金钱欲横流的资本主义社会 。统治者对工 人阶级无情剥削最终 导致 了社会秩序的崩塌。恩格斯曾经对犯罪 的社 会起源进行了分 析,但并没有对犯罪这一概念进行 专业性 的定义 ,只是
对 已建 成 社 会 秩 序 的 一 种 轻 蔑 。
马克思犯罪学对于犯罪行 为的深亥 4 认识在现实生活中 ,尤其对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 的指导作用 ,有利 于帮助我 们研究完善现有的法律体系 ,并建立起有效的社会主义道德体 系 , 从 社 会根源去预防犯罪 、减轻犯罪 给社会带来 的影响 ,努力 推动我 国民主 、 富强 、稳定 、安全的社会主义秩序 的构建 。 ( 一 ) 理 性 的 看待 犯 罪现 象 犯罪现象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只要人们活在欲望的世界中,犯罪就必然 产生。前文已经对犯罪现象的起源和规律进行的分析 ,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 看出,除去政治性的犯罪行为,非政治性的犯罪行为大多是社会现存的弊端 所造成的 ( 除去一些因为 自 身心理原因犯罪的行为) , 犯罪作为人类最明显 、 最极端的反社会表现形式 ,是基于社会物欲横流利益诱惑产生的。 ( 二 )针对犯 罪发生的原 因,采取有效 的应对策略 针对犯罪发生的 原因来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应从犯罪预测、犯罪预防、 犯罪处置政策、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四个方面来进行应对策略分析。 1 、犯罪预测 。犯罪预测对于 现在社会科 学技术发展 而言是 不太 可 能实现的 ,这一策略的提出主要应对那 些连续 的、有 规律 的恶性事 件, 对于这一的犯罪 事件可 以通过犯罪人或团伙的心理 因素 、生物 因素 、社 会因素 ( 生长环境 ) 以及 作案手 法等进 行分析来 对下一 次犯 罪进行 预 测 ,从而制定对 策阻断其进一步犯罪 。 2、犯罪处置政 策。犯罪处 置政策依赖 于现行 的法律 法规 ,但我 国 现有的法律体系并不完 善,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 践 ,并 不断向西方各国先进的法律体 系学 习并引进 ,不断完善现行 的法 律 ,并
犯罪学理论

2.差异交往论
这一理论是由美国犯罪学大师E.H.萨瑟兰在解释妓女、酗酒吸毒、同性恋等越轨行为时提出来的。其要义主要包括:越轨行为是习得性行为,而非天生的,也非低智商或大脑疾病导致的;它是在与他人进行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学来的;一个人愈有机会和越轨者交往,则他表现越轨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学习越轨行为时的内容包括实施越轨的技术、态度、目的以及合法化倾向等。萨瑟兰的理论体系被广泛应用于青少年犯罪研究,其思想与中国的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非常契合。
(二)社会过程理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经历是犯罪行为的主要的决定因素。他们指出,一些研究表明,社会阶级与犯罪率之间缺乏明显的联系。除经济以外的因素对犯罪行为也有影响。因此社会过程理论家们把社会心理学、社会发展和社会相互作用理论结合起来,发展起了自己的理论模式——社会过程理论。他们认为,犯罪时个人的社会化以及个人与不同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社会过程产生社会心理互动的结果。
3.庭结构残缺论
该理论是西方学者解释离婚对孩子影响的主要理论,也是被我国教育、司法和学术界广泛采用或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残缺论认为,家庭是为孩子提供养育和社会化服务的极其关键的社会制度,父母是保证孩子良好成长的重要资源,传统的父母双全的家庭一般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由于离婚造成孩子与未获得监护权的父(母)之间的交往数量和质量的减少与下降(Furstenburgetal,1985;White.etal,1985),以及绝大多数拥有监护权的父(母)都在外工作,无法对孩子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Brandwein,1974;Astoneetal,1991;Moen,1992),所以,父母离婚的孩子往往缺少必要的来自父母情感上的关爱、生活上的扶助和学习上的辅导,而父母支持的不足又增加孩子学业下降、行为不端和缺少自尊的概率(Rollinsand Thomas,1979)。
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马克思主义是当前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体系之一,它不仅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对犯罪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防治为主的预防犯罪的新思路,对我国现代化犯罪预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突出了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和社会化防控的重要性。
社会的不平等和经济发展不均等,是犯罪的诱因之一,而社会化防控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对农村、边远地区等困境地区的保障力度,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缓解社会矛盾,对犯罪预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强调了培育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有效的教育体系。
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科技交流活动,加强社会化、学校化、自我化三者的有机联系,推进教育、媒体、文艺等领域的改革,加大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等普及力度,增强人民群众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是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重点。
最后,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注重打破以往单一的矫治体系,推进矫治、预防一体化,实现对罪犯的全方位理念和治疗。
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多个案例中,如山东省在监狱内成立了以心理矫治与体育运动为主的多功能治疗中心,为刑满释放人员提供了多样化的矫治选择;上海市采用帮教员制度,对服刑人员进行特殊关爱,以最大限度地扼制犯罪再次发生。
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的实践证明,其理论观点正确、可行,必将对我国犯罪预防工作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我们应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的研究和实践,为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提供重要支持。
除了上述提到的案例,以下三个实际案例也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的实际应用及其对中国犯罪预防工作的启示:1. 河北保定市创新矛盾调解方式。
该市建立了二级矛盾调解机制,由街道或乡镇推荐3人组织矛盾调解小组,依据《调解规程》进行分层、分级调解。
并和主义刑罚观

并和主义刑罚观
马克思主义刑罚观是指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对刑罚问题提出的一种理论观点。
根据马克思主义刑罚观,刑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刑罚观的核心思想包括以下几点:
1. 社会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犯罪问题是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刑罚问题应该从社会根源上进行分析,深入挖掘犯罪背后的社会原因,努力解决社会不平等、剥削和压迫等问题。
2. 教育和改造:刑罚的目的不仅仅是惩罚犯罪行为,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和改造,使罪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重新融入社会。
刑罚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改造机会,帮助罪犯重新做人。
3. 人道主义原则:马克思主义强调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反对残酷和不人道的刑罚方式。
刑罚应该尽量采用教育、感化和再教育的形式,避免虐待、酷刑和死刑等侵犯人权的手段。
4. 阶级斗争和社会改造:马克思主义认为,刑罚是阶级斗争的一种手段,可以用来保护无产阶级利益,打击剥削阶级和反动势力。
刑罚在社会改造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革命事业。
总之,马克思主义刑罚观强调将刑罚问题置于社会历史和阶级斗争的背景下进行分析,追求人道主义的刑罚方式,注重犯罪者的教育和改造,为实现社会公正、人民幸福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浅议犯罪学方法论

浅议犯罪学方法论【摘要】:对于犯罪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犯罪学系统化研究的羁绊,本文试图分析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两种主流的方法论,即个体主义方法论和社会结构主义方法论的优劣,从而找到犯罪学这一独立的学科所应具备的方法论品质,从而打破现今研究的混乱局面。
明确犯罪学的研究范畴,树立起正确的方法论体系。
【关键词】:犯罪学;方法论;个体主义;社会结构主义一、犯罪学方法论概述犯罪学的发展,时至今日,对其方法论的研究概括起来,无非两种,一种为个体主义方法论;一种便是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结构主义方法论。
在七十年代以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个体主义方法论一直居于霸主地位,于犯罪学的研究之中,这种方法论一直为犯罪社会学派所极尽推崇。
(一)个体主义方法论犯罪学中的个体主义方法论始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中的个体主义倾向,韦伯亦为代表,他认为:”个人及其有意味的行动是社会中唯一真实的实在,国家民族阶级文化之类,只不过是个人的现实或可能的社会行动的某种发展。
” 这种个体主义的倾向,使”人类个体及其活动成为唯一的社会实在,而相反,由个体集合所形成的社会宏观现象却很难浮现到我们的表象中来,因而,这些现象也就不易为我们的思维操作所把握,更难为我们的实践操作所调控。
” ,所以,个体主义方法论在强调个体及其活动的社会实在性的同时,必然否定与其相对的社会的实在性,认为”它只是用来表达数量上的加和的一个方便的名称”,我国学者将这种基调的理论称为”社会唯名论” ,个体主义方法论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地位,其试图将个体意志和意志行为设定为定律逻辑系统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
这也使得这种论调赢得了”人类自由卫士”的美誉。
犯罪学中亦多采用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并为犯罪社会学派所极力地的推崇,进而成为犯罪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论,萨瑟兰和施耐德都认为,唯有个人行为,才是真实存在的具有自身规定性的对象。
因而,传统的犯罪学理论多是以人类的个体或者个体行为为核心而展开的,即使对于社会因素的考虑,也是基于对个体理性的高度抽象而形成的社会事实,再予以指导和解释的。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犯罪概念

马克思主义犯罪观(Marxist view on crime)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和指导阐述犯罪的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的犯罪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犯罪观的根本和主要内容,但马克思主义犯罪观不局限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犯罪的论述。
主要内容:犯罪是孤立的个人对统治关系的斗争,不单纯是对法和法律的破坏;犯罪亦非随心所欲地产生,不是由所谓自由意志和权力等决定,而产生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犯罪是社会整体的产物,是社会结构的各部分,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矛盾和冲突的结果。
犯罪的消亡与其产生一样,其根本原因是一定的社会关系。
犯罪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与阶级斗争有密切联系,但犯罪与阶级斗争又有区别。
犯罪行为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人要受到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的制约,社会不仅应惩罚个别人的犯罪行为,且要消除产生犯罪行为的反社会根源。
犯罪是违反人性的,解决犯罪问题就必须改变社会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
在未来社会,再也不会有任何原来意义即阶级性涵义上的犯罪。
这些观点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剖析和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及社会主义社会犯罪现象及其规律的理论指南。
马克思关于刑法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刑法的论述
1842年,马克思(Karl Marx)在他的作品《改造刑法科学证明可能性的原理》中,提出了他对刑法的独特观点。
马克思看到了刑法制度不但有助于维护法律秩序,也是一种促进财富分配的工具。
“改造的刑法必须作为驱使财产继承人分配其金钱或财产的有效技术发挥作用,而不仅仅是一种惩罚方法。
”马克思希望通过刑法来保障个人的权利,避免精神上的惩罚,以及维护公民的安全。
同时,马克思还认为,刑法制度应当完善,以改善司法公正,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权利和保护。
此外,马克思还认为,刑法机制不仅仅是惩罚性的,它也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性手段,以促进新形式的刑法知识协调。
他认为,许多惩罚方式所依赖的只是制止意识,而不是促进公正的智力,都必须被废弃,以学习新的方法和策略。
最后,马克思还主张要改变惩罚的宗旨,使其更加利他化,对犯罪者采取社会教养的措施,而不仅仅是坚持其受到的惩罚。
他认为,如果一个政府想要有效地管制犯罪,就必须创造具有社会包容性的环境,实行一套有效的、以改良为主的刑事制度,以及能够消除国家之间犯罪者流动的措施。
马克思主义刑罚思想中国化论纲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发展:马克思主义刑罚思想在中 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 义刑罚思想。
起源:马克思主义刑罚思想起源 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由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家提出。
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刑罚思想 强调刑罚的公正、人道和预防犯 罪,主张通过教育、改造和挽救 犯罪分子,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刑罚应当与犯 罪的严重程度
相适应
刑罚应当尊重 人权,保障罪 犯的合法权益
刑罚应当注重 教育改造,帮 助罪犯重新融
入社会
19世纪末20世纪 初,马克思主义 刑罚思想开始传 入中国
早期传播者主要 是一些留日、留 法的知识分子
他们通过翻译、 介绍和评论西方 刑法学著作,将 马克思主义刑罚 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提高了中国司法公正性和透明 度
增强了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和 法治观念
吸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借鉴儒家、法家等思想,
结合现代法治理念
结合中国国情:根据中国 社会实际情况,制定适合
中国国情的刑罚政策
创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 刑罚思想的基础上,结合 中国实际,形成具有中国
汇报人:
结合中国国情, 制定符合中国实 际的刑罚政策
加强国际交流与 合作,借鉴国外 先进经验
加强刑罚执行, 确保刑罚的公正 性和有效性
加强与其他国家在刑罚思 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刑罚 思想和实践经验
积极参与国际刑事司法合 作,共同应对跨国犯罪
推动国际刑事司法规则的 制定和完善,为全球刑事
司法合作提供法律保障
马克思主义刑罚思 想在中国的传播和
马克思关于犯罪概念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犯罪概念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犯罪是社会关系的必然产物,在社会生产和交换关系中人们的不平等地位产生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并使之存在着社会矛盾。
这些阶层与矛盾的存在,导致了他们之间权力、财产、地位的不平等,形成了一种富裕阶层和贫穷阶层之间的对立。
贫穷阶层无法靠正当手段获取财富和权力,而被迫采取一些违法手段来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这种违法行为就是犯罪。
在马克思看来,犯罪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不平等的压迫和自身贫困所迫,因此,追求社会平等是减少犯罪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是,马克思并不否认犯罪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人的道义失范,因为个人在社会交往中也受到诱惑,存在自私的动机,而道德自觉较弱,则容易通过违反规则、不走正途来达到自身目的。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社会上实现了相对平等、没有了阶级对立,犯罪行为才能够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此外,马克思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犯罪现象做出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犯罪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制度性犯罪,因为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富人和强势者总是有更多的资源来规避法律和规则,而贫穷者和弱势者则很难获得合法的机会和途径,这会导致更多的人被迫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马克思认为,只有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这种不合理的制度,才有可能使社会犯罪得到较好的控制。
马克思对犯罪的分析,揭示了犯罪本身的社会根源,以及现代社会制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他认为,只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和制度问题,消除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减少犯罪,达到社会的长久稳定。
西方马克思主义犯罪学和社会控制理论析评

西方马克思主义犯罪学和社会控制理论析评犯罪学理论研究?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2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犯罪学和社会控制理论析评宋玉波(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400031)摘要:20世纪7O年代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热,在犯罪学和社会控制领域也有独特的地位.其原因,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法学问题时非常重视犯罪和刑罚问题;二是犯罪问题自那时以来一直是西方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西方学者企图从马克思主义法学中找到解决犯罪问题的捷径,从而形成了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犯罪学"和社会控制理论.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犯罪学越轨行为理论社会控制理论犯罪原因中图分类号:13926.7文献标识码:A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中,犯罪学和社会控制理论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这不但是因为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的论述中,犯罪和刑罚问题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也是因为犯罪率长期居高不下,甚至不断攀升,犯罪问题已经成为西方社会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犯罪学"主要流派在当代西方,到底有多少种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流派,谁也说不准确.苏亚波在《犯罪学与刑事政策》一书中提到的六大犯罪学流派,其中就有"应用马克思主义犯罪学"和"新马克思主义犯罪学".还有"激进犯罪学"也被认为和马克思主义多少有点联系.从功能上看,"应用马克思主义犯罪学"和"新马克思主义犯罪学"并无太大的差别,都强调对犯罪人的救治和对现行资本主义司法制度的批判,并要求从根本上加以改革,否则便不能抑制日益恶化犯罪现象.如果说两者有什么差别,则主要是侧重点不尽相同.从应用领域来看,"激进犯罪学"特别强调批判的一面;"应用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注重对法律和司法方面的具体问题的探讨,"新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更重视研究法,司法与社会的联系及其所引起的社会问题.苏亚波认为,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流派众多,但其主要观点却是相同的,"在他们看来,犯罪是阶级斗争的反映; 犯罪人是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受害者;刑事审判制度是统治阶级手中的以一切可能的方式镇压其敌人的工具."在马克思主义的和激进的犯罪学家的着作中,虽然存在观点的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无论是历史的,哲学的,还是社会学的研究,其目的都在于彻底否定现存道德标准而后确定新的道德标准."资本主义的道德法律不是真正的犯罪的控制力量,而是导致犯罪的因素;不改变法律制度,不建赢新的道德规范.就不可能真正遏制犯罪.关于激进犯罪学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只有彻底推翻现行制度,才能解放人的力量;这是建立新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秩序所必须的.在这个崭新世界里,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终归一致:既有集体自由,又有个人自发性的发展;大家安全,人人自治.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犯罪学的主题西方马克思主义犯罪学研究的范围相当广泛,涉及的问题很多,但重点却是越轨行为理论和犯罪原因分析. (一)关于越轨行为理论越轨行为理论是犯罪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马克思也有过这方面的论述(他用的是"违法"概念).美国的泰勒,沃尔顿和扬1973年出版的《新犯罪学》,其目的就是想要发展一种"完整的社会越轨行为理论."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充满生机的马克思主义越轨行为理论……应该着力说明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中,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统治阶级组织社会秩序的动机是怎样产生的.它要更加强调霍华德?克提出(但没有面对过)的问题,如谁制定规范?为什么制定规范?""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阿尔文?古德纳称赞《新犯罪学》(根据"全国越轨行为研讨会"的资料编辑而成)的三位编者"敏锐地认识到了仅仅'应用'马克思主义于犯罪和越轨行为的研究是不加批判的明显例证,这种态度也Ⅱ:是他们给以无情反驳的."④对于泰勒等人的《新犯罪学》,也有人不以为然.赫斯特反对发展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越轨行为理论",在该书出版之前他就指出,"马克思主义关于犯罪和越轨行收稿日期:2004—05—12作者简介:宋玉波(1958一),男,四川射洪人,法学硕士,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犯罪学理论研究?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2期为的观点,与激进派的很不相同;这种观点不承认这个领域为完整的研究课题.根本就没有什么'马克思主义的越轨行为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对象是以它自己的概念——生产方式,阶级斗争,国家,意识形态——为特征的.因此,任何应用马克思主义于这一社会学领域的企图,或多或少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赫斯特的批评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导致了与他的本意完全相反的结果:不仅未能抑制住"马克思主义的越轨行为理论"的研究, 而且激发更多的人将马克思主义与法,犯罪和越轨行为的研究联系起来.《新犯罪学》就是在这种气氛中出版的. 那么,什么是越轨行为呢?有各种各样的说法.阿尔弗雷德?柯亨认为,越轨是一个包含违法的概念,它本身不过是纯司法的和社会学上偶然使用的术语.越轨被解释为守法的反面,凡是不在道德和善行的严威面前低头的人,都在越轨者之列.简单地说,凡是反对受到现存政权维护的传统真理的人,都被认为是越轨者.为公众所熟悉的现存游戏规则,旨在使保证富人利益的社会功能不致遭到破坏;违法很快便成了抵制这些游戏规则的一系列行为的一部分.⑥有些学者对违法的定义提出了质疑.确定违法的标准是什么?根据的是哪方面的利益?凭借的是什么样的权威?这些不确定的因素都是难于把握但又必须认真研究的.在研究越轨行为的动机时,自由,自发性,主观性这些关键性的概念也不能忽视.越轨和犯罪的社会意义是越轨行为理论的一个方面.不少学者认为,越轨行为本身似乎并没有能够证明其为越轨的东西,其所以被称为越轨行为,只是因为那些继承了历史权力的人这么看.洛富兰倾向于把违法看做是社会矛盾的表现.④泰勒等人更激进,他们认为,在其他一切形态的社会中,越轨和违法行为都是反抗压迫和不法统治的行动.米勒也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违法是否表达立场观点,是否是一个社会阶级反对另一个社会阶级的形式?总之,对于违法和犯罪的定义,必须联系国家的性质,社会形态和社会阶级斗争的状况等等来进行综合的考察. (二)关于犯罪的原因西方"马克思主义冲突理论"特别集中研究权力及其分配.这种理论的显着特点是,把权力作为解释犯罪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它把权力和权力的行使作为研究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冲突理论"是一种激进派的理论,它认为,掌握权力的人把权力当做压迫的工具,以谋取垄断利益.权力的本质是压迫,权力的行使是武断.权力给予公民的不平等待遇产生于现存社会结构的本质,并将不平等确定为社会的组织原则.这就是社会犯罪的总根源.泰勒等人就是基于这种认识在《新犯罪学》中宣布:"我们需要一个不再有刑事化权力的社会,因为它的客体已不复存在."这种理论的着名代表香布里斯指出,当权者行使控制权力的时候损害被统治阶级的利益以中饱私囊.资本主义的结构将社会分裂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和劳动大军,其所引起的冲突最终导致了犯罪.占有者和一无所有者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造成了犯罪盛行的局面."在香布里斯看来, 个人的行为与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是一致的,社会犯罪与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密不可分:剥削是犯罪的根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但是,在剥削现象的解释上,"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却提出了不同于马克思的观点.加州大学的罗默尔教授是"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之一.他认为马克思关于利润随着资本对技术投资的增长而下降的概念,关于产品的价值仅仅取决于劳动量投入的多少的概念,已经为经验所否定.在《关于剥削和阶级的一般理论》等着作中,他主张用"阶级一财富对应原理",用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即财产关系论,而不是劳动价值论来解释剥削现象,从而说明劳动力的买卖并非剥削存在的必要条件.这同香布里斯的观点颇为相近.苏亚波在《犯罪学与刑事政策》里说,用矛盾的观点看,权力概念带有根本的性质;它是价值制度和世界观的对立面,是渴望新社会的障碍,是维护现状的堡垒";"全面衡量,归根到底是个权力问题;统治者将其法律强加于被统治者,前者的行为被称为合法,而后者的反抗却被视为非法,难道不是如此吗?"这就是说,有权规定什么是犯罪的阶级或者其统治集团在制定法律的时候总是对自己的行为网开一面,因而不会因其行为——哪怕在被统治者看来是犯罪的行为——而受到刑法的制裁.因此,尽管资产阶级国家标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法律本身却是偏私的,被统治阶级受到的法律限制总是比其受到的法律保护要来得多.有的学者将青少年犯罪的司法责任集中在立法上,普拉特,香布里斯和赛德,昆尼等人在他们的着作中都指出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的唯一目的就是在维护资产阶级的权力的斗争中消灭阶级敌人.他们宣称,只有消灭压迫的馒垒,被压迫者的利益才能得到保护.∞这同样说明,西方激进的"马克思主义犯罪学"希望通过彻底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的革命,而不是通过司法改革或者其它形式的改良,社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被统治阶级的处境,从而也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犯罪问题的困扰.三,社会控制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法律的社会控制功能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西方学者对社会控制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主要触及的是非法律的社会控制的基本问题.(一)社会控制的阶级性和"非阶级的社会控制"社会不稳定的根源存在于对抗性的生产方式之中.因此,社会控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坚持的观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生产方式必然是对抗的生产方式.一方面,剥削阶级要竭力维护其剥削的阶级关系;另一方面,被剥削阶级要力图减轻或消除剥削.由于这些阶级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达到各自的目的的手段也不一样.剥削阶级会利用包括法律,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在内的一切手段来实施社会控制.如它确定"越轨行为"的界线,制裁一切它认为可能会威胁其利益的行为.它可以直接这样做,如惩罚旷工的工47犯罪学理论研究?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2期人:也可以问接这样做,如通过刑事立法,以国家的名义实施社会的控制.被剥削阶级由于不拥有国家强制力和法律手段,便只能利用超出法律的甚或是违法的手段,如消极怠工,罢工,直至工业方面的破坏,来达到它自己的社会控制.反过来,剥削阶级又可以通过和实施刑事立法,责戒,解雇等手段来挫败这些企图.这也是阶级对立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阶级内部看,也有一个控制的问题.无论是剥削阶级,还是被剥削阶级,都会为了阶级的共同利益而对本阶级的成员施以某种控制.恩格斯说过,"从动产的私有制发展起来的时候起,在一切存在着这种私有制的社会里,道德戒律一定是共同的:切勿偷盗."汉弗莱斯和格林伯格根据这句话推论说;"对维护自.己所占有的财产有兴趣的工人并不少于资本家".因此,"某个阶级在追逐利益中,绝不能损害更为重要的利益."通过这种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控制既有阶级冲突的主题,又有阶级内部的约束."随着阶级冲突的展开,社会控制的范围和方式也就由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共同利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 "共同利用"并不意味着同等利用.统治阶级利用社会控制不能超过其共同利益所容许的限度;被统治阶级利用社会控制既不能越出统治阶级所允许的范围——否则就会遭到报复性的制裁,当然也不能违背它自己的总体利益.社会控制的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不少学者都认为,如果认为只有阶级才是社会控制的主体,那就错了.阶级意识是可变的.主观能动的阶级(即其成员意识共同的阶级利益,并具有共同的政治目的的阶级)是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的.这其间必定会遇到许多障碍.当阶级意识微弱的时候,超越阶级界线甚或鸿沟的阶级小集团和群体,就会在社会控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汉弗莱斯和格林伯格称这是非阶级的社会控制,显然是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阶级关系的新情况——工人阶级的成员越来越多地成为股东——相联系的.(二)非法律非国家的社会控制在任何一个阶级社会里,运用法律乃至国家暴力进行社会控制都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仅仅依靠这些,或者以这些为主要的手段,显然是不能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的.美国学者范伯格?索尔斯第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写道:"尽管镇压在防止人们进行直接对抗统治阶级的行为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强迫人们按照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方式进行行动方面,却没有多大的作用.…'由于国家的镇压机器还不足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就需要另一种机制,这就是L阿尔都塞所谓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包括传播机构,文化机构,宗教机构,家庭,工会,政党等等,然而,它首先应该包括学校."另一位美国学者索尔特斯也有同感.他说,"阶级意识的发展可能受到社会的阻碍,进步的社会变革也可能受到阻碍.马克思主义者运用'虚假意识'和'霸权'的概念来解释上述这种情况是怎样发生的.凡是表达统治阶级观点并且有统治阶级价值观的从属阶级的成员都会表现出虚假的意识"."霸权意味着对其他人具有影48响和权力的优势."当一个阶级通过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控制了另一个阶级的思想时,就产生了"霸权".的确,使被统治阶级把统治阶级的利益当做本阶级的利益,使被统治阶级把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当做本阶级的思想观念——发展这种"虚假意识"和"霸权意识",对统治阶级来说,是再好不过了.然而,在对立的阶级中,都希望敌对的阶级多点"虚假意识",本阶级多点"霸权意识",以便保有或夺得统治的权力.这也许能说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为什么格外重要;一些专制的政府总是要牢牢地控制舆论工具,用国家意识形态来支配整个社会.(三)社会控制与经济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控制理论"认为,对社会控制的历史发展及其变革的解释不能局限于狭窄规定的经济分析方面,国家的性质,阶级意识的水平,各阶级动员的程度,阶级和阶级小团体之间的差异和联合等,所有这些因素都应该加以考虑.这里又涉及到了马克思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结论.许多入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没有声称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社会控制,也没有断言经济能完全决定社会控制的安排.马克思强调由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仅仅是社会的,政治的和精神的进程的一般特征,而不是这些进程的每个细节.普遍的看法是,经济因素在社会控制中具有首要的作用,但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因素都要受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但又不纯粹是由它们决定的,其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因素可能超越于经济的制约而对整个社会进行控制——虽然这种控制往往是不能持久的.四,简短的评论在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犯罪学"和"社会控制理论"虽然尚未成为主流法学,但其影响还是不能低估;其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修正"和"发展"也特别值得注意.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冲突理论"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和批判,特别是把它同犯罪现象联系起来,是值得肯定的,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但是,把犯罪的总根源归于权力,未免过于肤浅.的确,权力和权力的滥用等导致犯罪,但是这只不过是表面的现象.权力的背后是什么?权力对犯罪的发生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如此等等,都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实际上,权力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存在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阶级结构之中,如果把它人为地分离出来,那是不能认识它的真谛的.至于说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那也是没有根据的.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并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而是一切阶级社会共同的现象,用它来说明剥削并不充分.任何纯粹的财产都不会自动增值;而必须要经过某种形式的投入.因此,尽管可以说劳动力商品不是剥削存在的唯一的条件,但它仍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首要的条件.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并没犯罪学理论研究?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2期有过时.只不过在新的社会发展形态下,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次,由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冲突理论"是一种激进的理论,它在不少方面又走向了极端,如说统治阶级的成员可以任意违法而不受刑罚惩罚,这种情况即使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也不是普遍的;马克思恩格斯也从未作过这样的论断或类似的分析.在资本主义进入法治时代以后,统治阶级的成员违法而不受追究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这倒不是因为资产阶级能够真正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主要是因为允许少数人违法而不受追究会有损于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会最终导致资产阶级统治的崩溃.总的说,这种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多少共同之处.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再次,在当代西方,并不存在有重要影响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控制理论";部分学者进行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也是零散的,远远说不上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学者对社会控制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参考和借鉴价值的材料,具有批判性,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但是,在这些分析中,也存在着否定马克思主义某些现存结论甚至基本原理的倾向.比如说,在讨论经济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时注意其他因素,显然无可非议.但是,如果把非经济因素强调过头,就可能导向否定经济的决定作用的另一个极端;国家性质,阶级意识水平,阶级动员程度等等,固然都很重要,但是,它们本身又无一不是和经济的发展水平相联系的,甚至是由经济发展程度所决定的.如果看不到这一点,那就无法认清它们在社会控制中的实际作用.关于"非阶级的社会控制",的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把它和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至少是不严肃的."阶级小团体"或群体对社会控制发挥一定的影响,是无可否认的.但这是否就是"非阶级的社会控制","阶级小团体"能否实现对社会的控制,是很值得怀疑的.实际上,这些因素对社会控制的影响是有限的.注释:①DenisSzabo,CriminologyandCrimePolicy,Toronto:[M] LexingtonBooks,1978,197.②DenisSzabo,CriminologyandCrimePolicy[M].Lexington Books,1978,198.③IanTylor,PaulWiltonandJackY oung,NewCriminology,[M] London:RoutledgeandKeganPaul,1973.269.220.④阿尔文?古德纳为《新犯罪学》所作的序言,见IanTylor, PaulWiltonandJackY oung,NewCriminology,12.⑤PaulHirst,MarxandEnglesonlaw,crimeandMorality,[J] EconomyandSociety,London,1972.1.28—56.⑥参见DenisSzabo,CriminologyandCrimePolicy,30.⑦参见DenisSzabo,CriminologyandCrimePolicy,33.⑧IanTylot,PaulWiltonandJackY oung,NewCriminology,[M] London:RoutledgeandKeganPaul,1973.252.⑨B.米勒.城市歹徒团伙的暴力犯罪[J].(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学会年刊.1966.⑩wJ.Chambliss,TowardaPoliticalEconomyofCrime,[J] TeoryandSociety.no.2:149—70.⑨参见徐崇温.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M].重庆出版社.1989.63—64.⑥DenisSzabo,CriminologyandCrimePolicy,33.⑩参见DenisSzabo,CriminologyandCrimePolicy,41.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3.⑥汉弗莱斯和格林伯格.社会控制与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分析[J].现代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9.6.22.⑩索尔特斯.教育学导论[J].现代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1989.4.42—44.(责任编辑:陈锋)人权的内涵林昔在2004年3月5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何为人权?》提出:人权是指人按其本性所应享有的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由度.首先,人权是一种权利.但是仅仅这样说仍不准确,因为它易于受到动物保护主义者的攻击.后者批评说,将权利仅仅局限于人类的说法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实际上,动物也享有权利.然而无论"动物权利"倡导者怎样论述,他们所讲的权利在本质上仍是人的权利. 保护动物和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终极关怀"精神,其最终目的仍在于保护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即人的发展的权利.其次,人权指的是人的权利.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具有为其他生物所没有的理性和社会性. 而这种社会性和理性是与人的尊严,价值和地位联系在一起的,后者是一个人得以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个没有任何尊严,价值和地位的人,很难说他存在于社会中,只能说他是处于社会外.或说实际上他并没有被视为同类,即被作为与其他人同样的"人"看待,而是被视作一种不值得同等对待的异类,即不是人.而人权就是能使自己成为人,能使一个人成为人的权利.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凡是与人的尊严,价值和地位相关的权利都逐渐地转为人权的重要内容.再次,人权强调的是人在其生存和发展中依其自然性和社会性所必不可少的权利,它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个体性和群体性的统一.这有两层含义:一是个人在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条件中。
2023年犯罪学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犯罪学概述“犯罪学”一词是法国人类学家皮纳尔于1879年在其《人类学》中初次提出, 1885年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旳代表作《犯罪学》问世。
此后犯罪学一词被人们普遍接受。
第一节犯罪学旳概念犯罪学是一门跨学科旳、对犯罪现象和犯罪行为进行综合研究旳事实性学科, 它基于对犯罪现象原因和犯罪行为发生规律旳理性认识, 提出意在防止、减少犯罪旳对策和措施体系。
一、犯罪学旳外延(一)菲利旳犯罪学概念犯罪学旳创始人之一, 意大利学者菲利在1882年刊登了其代表作——《犯罪社会学》。
(二)奥地利学派旳犯罪学概念以汉斯·格罗斯、格拉斯贝尔格及塞利格为代表旳一批犯罪学家1.减法: 不一样意菲利将刑法学也包括在犯罪学之内旳思想, 并对刑法学与犯罪学旳区别加以了认真研究。
犯罪学和刑法学旳区别: 事实和实体vs 规范2.加法: 刑事侦查学、监狱学、刑事政策学等均包括在犯罪学之中。
3、评价: 奥地利学派旳犯罪学思想对后来西方犯罪学旳研究及理论构架产生了较大旳影响。
(1)刑法学与犯罪学旳区别旳观点, 后世认同(2)犯罪学和监狱学合为一体旳思想(三)美国经典学派旳犯罪学概念美国经典学派旳代表埃德温·H·萨瑟兰(Sutherland)和其学生唐纳德·R·克雷西(Cressey)提出了自己旳犯罪学概念。
犯罪学: 研究作为社会现象旳犯罪旳科学。
划分出犯罪学旳三个分支学科: 刑法社会学、犯罪原因学及刑罚学。
(四)老式(狭义)犯罪学派旳犯罪学概念老式旳犯罪学派理论都承认犯罪学与刑法学及其他刑事科学是既亲密联络又互相独立旳学科, 彼此不存在包容关系, 并把犯罪学视为研究犯罪原因或重要是研究犯罪原因旳科学。
第二节犯罪学中旳犯罪一、问题旳提出在我国, 由于犯罪学发展旳历史很短, 历史上也缺乏犯罪学方面旳理论积淀, 因而现阶段人们对犯罪旳概念, 重要是从刑法学意义上去把握旳。
问题: 犯罪学上旳犯罪是刑法规定旳应当受到刑罚惩罚旳行为吗?犯罪学从事实(实体)层面来把握犯罪, 而刑法学则着眼于规范(法律)层面把握犯罪。
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派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派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派的局限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影响,也由于西方一些资本主义理论的腐朽,已不能解释一些犯罪现象,故而西方的一些犯罪学学者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犯罪现象,形成了一种流派,这种流派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派”,又称“新犯罪学派”和“批判犯罪学派”。
这一学派对西方传统的犯罪学理论进行了较激烈地批判,在批判之中,他们运用马克思的一些理论,如阶级斗争学说、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对传统的理论和现实社会进行批判分析,他们得出结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就是犯罪的根源,资本主义的抢劫、暴力、*** 、色情、吸毒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
这一学派用马克思主义作批判的武器,对资本主义作较为猛烈的抨击,使他们有了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
但在如何根除犯罪问题上这一派并无一致的意见,他们不知道怎样对待资本主义,当然也就更不知道怎样解决资本主义的犯罪问题,因而他们遗憾地是往往把希望寄托于对资本主义所进行的局部改良上,这实际上是一种幻想,不可能实现。
这一学派所给我们留下的历史教训在于,他们虽用马克思主义作批判的武器,去抨击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定程度认识到犯罪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但他们却不愿意沿着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社会发展规律向前走,去认识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是消除犯罪的最根本出路,他们沿着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道路走到半截,停住了。
马克思关于刑法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刑法的论述马克思关于刑法的理论主要围绕社会制度、阶级斗争以及法律的本质展开。
他认为刑法是国家权力的一种体现,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其目的是保卫和巩固统治者的利益。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马克思认为刑法是社会制度的产物。
他指出,刑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而发展和变迁的。
各个社会制度不同,刑法的内容和应用也会不同。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刑法主要从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和保护私人财产的角度出发,刑罚更多地被用来对付穷人和无产阶级。
因此,马克思认为刑法是剥夺罪犯自由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统治阶级对整个社会进行压迫和控制的手段。
其次,马克思将刑法与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刑法不仅是社会制度的产物,也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在阶级社会中,刑法往往成为统治阶级对被压迫阶级实施暴力镇压的工具。
马克思指出,刑法通过惩罚犯罪行为来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是镇压被压迫阶级反抗行动的手段。
他批判了统治阶级滥用刑罚、虐待犯人的现象,并呼吁废除富人会馆、改善监狱条件,以减轻犯人的苦难。
最后,马克思揭示了法律的本质和功能。
他认为法律不是超阶级的,而是与特定社会制度和统治阶级利益相联系的。
法律是统治阶级通过立法确立和实施自己的意志和统治,维持社会秩序和维护其利益的手段之一。
刑法作为法律的一部分,不仅在内容和应用上受到统治阶级的影响,还起到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力和控制被压迫阶级的作用。
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认为它是不平等、不公正的,呼吁被压迫阶级通过革命的手段来推翻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综上所述,马克思关于刑法的论述围绕社会制度、阶级斗争以及法律的本质展开。
他认为刑法是社会制度的产物,目的是保卫和巩固统治者的利益;刑法与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被用来对付被压迫阶级;法律的本质是与特定社会制度和统治阶级利益相联系的,刑法作为法律的一部分起到巩固统治阶级权力的作用。
马克思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刑法的本质和功能、认识刑法与社会制度、阶级斗争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犯罪学

犯罪学是对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运用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系统分析犯罪活动的现状、特点,研究犯罪活动规律,探索犯罪活动成因,预测犯罪活动的发展趋势,提出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可操作的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基础思想方法和策略犯罪学产生的首要驱动力是认识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认识基于对现实的无奈承认,在社会有的方面,我们是失去控制的。
1982年美国关于犯罪被害人的总统特别工作小组的最终报告写到:“在美国发生了一些危险的事:犯罪已经使我们所有人都成为了被害人。
对犯罪危险的认识影响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对我们住在何处,去往何处,买什么东西,怎样教育孩子,以及我们年老后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影响。
人们意识的边缘隐藏着暴力犯罪的幽灵,以及任何人都有可能在没有受到警告的情况下遭袭、致残,或被劫、被杀。
”《犯罪学》的基本课程设计:1、犯罪现象论2、犯罪类型论3、犯罪原因论4、犯罪预防论第一章犯罪学的产生及发展第一节西方犯罪学的发展一、西方犯罪学思想的萌芽(一)西方犯罪学思想的发展(1)古希腊、古罗马犯罪思想起源.ppt(2)中世纪犯罪思想(宗教势力控制下的“原罪说”;强调“人体特征”的分析;关注社会现象与犯罪的关系)(3)古典犯罪学派的崛起(以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为代表:自由意志论-犯罪是对上帝建立的伦理道德秩序的破坏;人性自私;功利主义或享乐主义)二、犯罪学学科的形成(以龙勃罗梭和加罗法洛为代表)(一) 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认为犯罪是人类长期遗传的结果,其基本观点:1、天生犯罪人论:(1)解剖特征:头部、脸部、眼、耳、鼻、口、齿、毛发、腹部、上肢下肢、脑(2)感觉和心理特征:痛觉、触觉、磁场感应、气候变化、视力、听觉味觉、自然情绪、道德感、后悔、惰性、侥幸、宗教、智能(对天生犯罪人适用终身监禁、流放孤岛与社会隔离、消除生殖机能或死刑)2、悖德狂:完全无视双亲、夫妻、子女的亲属关系,毫无反悔地对这些亲属实施残暴行为的人,有的是精神病人,有的是天生的犯罪人,更多的则是悖德狂。
《犯罪学》课程教学大纲

《犯罪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犯罪学(二)课程英文名称:Criminology(三)开课对象:法学专业、治安学专业、侦查学专业、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安全防范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四)课程性质: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揭示犯罪原因以及发展犯罪防控对策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该学科的基本功能是认识犯罪现象,发现犯罪规律,一方面为刑事政策制定与执行、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提供理论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为国家、社会和个人控制和预防犯罪提供直接的对策建议,并促进社会政策的变革。
犯罪学课程的定位是:1、公安学、公安技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提高学生分析犯罪问题和解决公共安全问题的能力;2、法学专业的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分析违法犯罪行为和犯罪人的能力和水平。
3、社会学专业的选修课,提高学生分析犯罪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社会政策的改革和发展。
(五)教学目的:通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对中国的犯罪问题作全面的理论分析,使学生对犯罪现象有个基本的了解;对犯罪学的核心和主干问题——犯罪原因有个较全面、多层次的掌握;对犯罪预防的体系和具体措施有个清晰的认识。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概述、犯罪学的历史发展、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犯罪的社会原因、犯罪的个人原因、犯罪被害人、犯罪对策与类型犯罪等。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教学内容讲授实践自学合计第一章犯罪学概论 3 3第二章犯罪学的历史发展 3 3第三章犯罪现象 4 4第四章犯罪原因理论 3 3第五章犯罪的社会原因 4 4第六章犯罪的个体原因 2 2第七章犯罪被害人 3 4第八章犯罪对策 4 3 7第九章类型犯罪 3 3合计26 3 32(八)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并穿插实战训练、课堂讨论、相关题材影视、辩论赛等形式。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者将被取消考试资格。
马克思主义刑事学在刑法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刑事学在刑法司法实践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刑事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学理论体系,对于刑法司法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刑事学在刑法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犯罪预防和案件审判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刑事学对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1. 动因理论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刑事学强调犯罪的社会原因和根源,是理解犯罪行为的关键。
它认为,犯罪行为是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
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应用马克思主义刑事学的动因理论,可以深入分析犯罪的原因和背后的社会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完善刑事司法制度和改善社会环境。
2. 社会公正的追求马克思主义刑事学认为,刑法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工具,其目的是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
在刑法司法实践中,应用马克思主义刑事学的理念,不仅要注重对犯罪行为的惩治,更要强调对受害者的救济和社会公正的追求。
只有在确保正义的前提下,刑事司法制度才能得到更好的完善。
二、马克思主义刑事学对犯罪预防的影响1. 社会环境的改善马克思主义刑事学强调社会环境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犯罪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刑法司法实践中,应用马克思主义刑事学的观点,可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通过改善社会环境、解决社会矛盾,从而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2. 教育与矫治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刑事学强调人性的可塑性和社会的教育作用,主张将惩罚与矫治相结合。
在犯罪预防方面,应用马克思主义刑事学的理论,可以更加全面地进行罪犯教育和矫正,通过教育的方式使罪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变其不良行为,从而降低犯罪率。
三、马克思主义刑事学对案件审判的影响1. 法律适用与司法公正马克思主义刑事学认为,法律适用必须与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反映社会阶级关系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在案件审判实践中,应用马克思主义刑事学的原则,可以从深层次上理解和适用法律,保障司法公正的实现。
2. 个别化审判与人权保障马克思主义刑事学主张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尊严和人权。
马克思关于刑法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刑法的论述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深刻而透彻。
在他的著作中,也有关于刑法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刑法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它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的利益。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马克思关于刑法的论述。
一、刑法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刑法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它的本质是对犯罪行为的惩罚。
刑法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的利益。
在马克思看来,刑法是一种权力的表现,它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一种控制手段。
因此,刑法的实施往往会受到统治阶级的影响,而不是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二、刑法的历史演变马克思认为,刑法的历史演变是与社会制度的变迁密切相关的。
在原始社会中,刑法是由部落长老或族长来制定和执行的,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部落的利益和秩序。
在奴隶社会中,刑法成为了统治阶级对奴隶的一种控制手段。
在封建社会中,刑法则成为了封建主义统治阶级对农民和城市贫民的一种控制手段。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刑法则成为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一种控制手段。
三、刑法的局限性马克思认为,刑法虽然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但它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刑法只能惩罚犯罪行为,而不能预防犯罪的发生。
其次,刑法的实施往往会受到统治阶级的影响,而不是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最后,刑法的实施往往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因为刑法的实施往往会对弱势群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四、刑法的改革马克思认为,刑法的改革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刑法存在的问题。
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使刑法的实施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其次,必须加强对犯罪的预防和教育,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最后,必须改变刑法的实施方式,使其更加人性化和公正,减少对弱势群体的伤害。
总之,马克思关于刑法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刑法的本质、历史演变、局限性和改革方向。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借鉴他的思想,为建立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和实现人民的幸福而努力。
犯罪学名词解释

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空犯罪对策的科学。
方法论:是指指导科学研究的思想体系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犯罪学研究的科学法论。
现场调查:是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为查明或验证犯罪原因,描述犯罪人的犯罪生涯,分析犯罪文化,提出犯罪预防措施或验证现有措施的效果而采取的研究方法。
社会调查法:是有计划的通过实际调查获取一定失控范围内犯罪的原始资料,用于描述犯罪现象,分析犯罪原因和提出犯罪防控对策的研究方法。
统计研究法:是指在科学的犯罪指标系统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犯罪现象的数量关系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
犯罪社会学派:是指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犯罪原因,探讨犯罪对策的犯罪学派。
犯罪研究方法:指可以研究犯罪现象,原因及其预防措施的各种方法的总成。
犯罪研究方法论:是指对犯罪研究的思想指导原则和根本看法,它对具体研究犯罪其指导作用。
全面调查:又称普查,即对研究现象所包含的全部单位无一遗漏的加以调查。
抽样调查:一种非全面调查,它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出一定样本,通过对这些样本的分析来认识总体,可以分为两类,即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
典型调查:又称重点特定调查,是指在确定了研究目的之后选择符合研究目的的样的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研究。
个案调查:是对一个调查单位相对完整的信息所进行的全面深入具体的调查。
滚雪球抽样:是指通过已知的具体研究特征的调查对象,以此类推直到达到规定的数目。
配额抽样:是指依据影响某一结果的一种或几种因素,以及他们影响的程度主观判断抽取样本数的一种抽样方法。
等距抽样:也叫系统抽样或机械抽样,是指在研究总体中,每隔相等若干单位,抽取一个样本的抽样方法。
实验研究:指研究者通过系统的掌握一个或多个变量,并观察被掌握变量对其他变量的影响,从而发现这些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指在实验室里,通过严格控制实验环境和实验程序,把被试注意力集中在实验室所要考虑的变量上进行试验的方法,其特点是专门集中考察个别变量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马克思在刑法方面提出的一些卓越见解,其所包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其中马克思主义犯罪思想是刑法学的一个理论基础,不管是犯罪现象的定义以及本质、犯罪构成、犯罪的产生原因以及根本原因,对犯罪行为的矫正等都有一些精辟论述,这些思想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我国当前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坚持和运用马克思犯罪学思想原理,审视、评价和完善现行刑法的功能及作用,保卫与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思想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虽然犯罪对社会只具有负价值,但它由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是一种客观必然的存在。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犯罪现象,针对犯罪产生的原因,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力求把犯罪降低到最低限度而不是完全消灭犯罪。
严打只能起到一时之效,而不是长久之计,最好的社会政策才是最好的刑事政策。
只有犯罪较少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刑事法治应该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关键词:犯罪学;犯罪原因;马克思主义犯罪学;目录前言 (1)一、马克思犯罪学思想标签——唯物史观 (2)(一)理论背景 (2)(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犯罪学思想 (2)二、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思想:犯罪起源论、本质论、构成论 (2)(一)犯罪起源论 (2)(二)犯罪本质论 (3)(三)犯罪构成论 (3)三、马克思主义犯罪思想的价值论、原因论、对策论 (3)(一)犯罪价值论 (3)(二)犯罪原因论 (4)(三)犯罪对策论 (4)四、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4)(一)和谐社会的内涵及我国当前的犯罪态势和特征 (5)(二)理性看待犯罪现象,合理选择刑事政策 (5)(三)针对犯罪产生原因,采取合理应对措施 (6)(四)加强刑事法制建设,保障构建和谐社会 (6)五、马克思犯罪学思想的指导意义 (6)(一)运用马克思犯罪学思想分析我国犯罪的原因以及运行规律 (6)(二)运用马克思犯罪学观点控制以及预防犯罪 (7)(三)运用马克思的刑罚思想指导我国的刑罚政策 (7)结语 (8)参考文献 (9)马克思的犯罪学思想前言犯罪学在现代一般的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针对犯罪——一种社会现象、犯罪人及其对犯罪人刑罚处遇的科学研究。
①概括来说,犯罪学即一种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矫正以及犯罪预防的综合性的学科。
这门学科在西方等诸多国家兴起的比较早,所以其发展也比较快,在犯罪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各种学派,各个学派又延伸出各种分支,例如:古典犯罪学派,犯罪社会学派,犯罪心理学派等,但是深入每一个学派的每一个学着的言论以及著作进行研读后便会发现,这些各派犯罪思想虽然复杂多样,但都不能掩盖其本质上的缺点——渗透着为其学者所处的时代剥削阶级或者是统治领导阶级的统治服务的偏见。
②更有甚者认为“可能不存在‘马克思主义’犯罪学,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历史的经济学理论,而犯罪在被马克思看成是根本性社会变化的基本原因的经济力量中,并不起作用。
”③虽然并未形成成篇章式的高度概括化的思想观点,但是细细品读马克思的很多论著或者是演说,尽管这些论著大多数是以经济、政治、哲学等题材为主要内容但其中不乏有很多马克思本人对犯罪问题的若干明确的论述,不管是犯罪概念、本质、构成、刑罚等都作了详尽的概括论述。
研究马克思的犯罪学思想不仅要从其文章以及演说中抽取提炼马克思的观点还要分析马克思这些著作以及演说所处的历史背景,只有透彻分析其思想的产生土壤才能深刻以及客观的理解马克思的犯罪学思想的精髓,才能深刻总结以及概括马克思的犯罪学思想,笔者试图通过引用马克思的原话以及分析马克思观点的理论背景来论述马克思的犯罪学思想观点,力求能够全面准确的揭示马克思犯罪学思想的发展规律,概括其思想精华。
①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译:《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24页。
②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44 页。
③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44 页。
1一、马克思犯罪学思想标签——唯物史观(一)理论背景马克思对犯罪学的理解的形成有一个丰富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以对学术的严谨态度以及孜孜不倦的求知欲望,通过阅览大批著名犯罪学学派的主要观点以及论著,站在最客观最实际的社会视角下,批判和拒绝落后以及不科学的思想,吸收和继承进步性科学化的犯罪学思想,始终坚持使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批判的继承其所认知的各种学术观点。
马克思始终认为要分析犯罪产生的原因必须深入社会中去,人不是单纯的感性自然人,而是存活于社会中的社会人,不能离开发展的土壤来分析。
马克思指出:“人从来就是属于社会的,因此决不能脱离社会,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真正形成人所谓的本质和天性,所以对人的天性的诱导力和促使作用的认定,绝不能仅仅以单个自然人所有的具体状况来认定,而应当以人所生活的社会中的集体性的抽象出来的特性来认定。
”①(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犯罪学思想由马克思的上述论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马克思的犯罪学思想具有其时代背景下的独特特点,它区别于当时很多犯罪学派的唯心主义观点,立足于现实的社会以及社会与个体人的关系研究在社会背景下的个体人的犯罪现象,并从现实客观的社会关系等客观条件中寻找产生原因,淋漓尽致的表述了其法律思想的唯物史观特点。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其次, 物质生活生产方式制约其他生活过程,包括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等等一系列的非物质生活;再者, 社会经济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演进的几个时代包括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而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最终将以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这种对抗的社会形态而告终;另外,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思想:犯罪起源论、本质论、构成论(一)犯罪起源论《莱茵报》于1842年1 月1 日在科伦创刊,最初是莱茵省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激进派的机关报,全名是《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报》。
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缺乏能够在报刊上代表他们意见的人才,于是就同青年黑格尔派结成联盟。
青年黑格尔派分子赫斯、荣克、奥本海姆等被吸收到《莱茵报》的领导机构中来。
早在《莱茵报》筹办期间,马克思就同赫斯等人建立了联系,博得他们的极大尊重。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二卷,第84页。
2但由于马克思忙于出版他的博士论文,故迟至1842年4 月底,他才从波恩给《莱茵报》寄去第一篇论文——《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
犯罪起源于何时在犯罪学界争论不休,问题主要是原始社会是否存在犯罪。
一种观点认为原始社会存在犯罪,另一种观点认为原始社会没有犯罪。
在中国发生争论的时候,这两种观点的主张者都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引经据典,特别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二)犯罪本质论实证主义创始人法国著名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认为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神学阶段,在这一阶段,一切事件都被归于上帝和神灵的活动,神学的精神企图把宇宙的一切自然现象的产生都归结于超自然的能动者作用;第二是形而上学阶段,在这一阶段,仍以不断追求绝对的只是为本质特征上帝或神圣的力量的意志被抽象概念所取代。
第三是实证阶段,这是人类理智最高发展阶段,它反对追求绝对的只是,停止探求宇宙的起源和目的,拒绝认识诸现象的原因,只专心致志地去发现这些现象的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不是犯罪学家,但他们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却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犯罪的本质。
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犯罪本质做了精辟的论述:“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
相反地犯罪和现行的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
同样也就是那些把法和法律看作是某种独立自在的一般意志的统治的幻想家才会把犯罪看成单纯是对法和法律的破坏。
实际上,不是国家由于统治意志而存在,相反地,是从个人的物质生活方式中所产生的国家同时具有统治意志的形式。
”①(三)犯罪构成论犯罪构成,就是依照刑法的规定,某一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在我国刑法理论中,犯罪构成是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唯一标准。
犯罪构成是犯罪论的核心,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也被认为是刑法理论王冠上的一颗宝石。
马克思主义犯罪学关于犯罪构成的论述虽然不多,但其关于刑罚只能处罚行为而不能处罚思想的论述却十分精彩,值得我们学习。
三、马克思主义犯罪思想的价值论、原因论、对策论(一)犯罪价值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价值有两个含义:一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二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用途或积极作用”。
②在哲学上,“价值是客体的作用同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是客体对主体的某种①[ 美] 理查德·昆尼著,陈兴良等译:《新犯罪学》,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58 页3意义”。
犯罪具有价值吗? 也许在一般人的观念中,犯罪是一种绝对的恶,犯罪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灾难,给被害人造成难以挽回的物质损失和不可抹去的心灵创痛,犯罪破坏社会秩序,打乱社会和谐,冲击社会伦常,腐蚀人们心灵。
出于本能的义愤,民众对犯罪深恶痛绝,必欲除尽而后快。
然而,学者不会被感情冲昏头脑,他们对犯罪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这是其基本的社会属性。
但是,犯罪既然是一种社会现象,必须有其存在的现实根据。
作为一种必然的社会存在,犯罪在危害社会的同时,也可能具有我们不愿承认、不敢承认的有限的积极作用,即促进功能。
”(二)犯罪原因论犯罪原因论是犯罪学的重要内容,只有找到犯罪的原因,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预防犯罪。
然而,犯罪原因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包含了引起犯罪结果发生的原因、条件及相关因素的罪因系统。
犯罪原因不仅是复杂的,而且是多元的,其各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会导致犯罪的发生。
(三)犯罪对策论犯罪危害国家安全、妨害社会秩序、侵犯人民财产、破坏伦理纲常,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因此,任何国家都对犯罪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制裁、惩罚、预防。
应对犯罪的对策中,虽然也有非刑罚的措施,如训诫、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但主要还是刑罚,刑罚是国家为了防止犯罪行为对法益的侵犯,由法院根据刑事立法,对犯罪人适用的建立在剥夺性痛苦基础上的最严厉的强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