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解读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答案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答案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答案【篇一:人际关系心理学教程_论述题和答案】txt>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
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一、填空题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 20 )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 y式传递)。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
2020年4月浙江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率先使用“自我实现”一词的是()。
A.戈尔茨坦B.荣格C.弗洛伊德D.马斯洛2.“出工不出力”的情况,便是()现象。
A.社会致弱作用B.社会干扰作用C.社会惰化D.社会退化3.利他行为的最主要特征是()。
A.以有利于他人为目的B.自觉自愿的行为C.不期望任何形式的报答或奖励D.具有自我牺牲性4.在人际交往中,()助人的回报规范所约束。
A.人们都受B.人们都不受C.只有少数人不受D.只有少数人受5.归因的理论化是从()开始的。
A.琼斯B.费斯汀格C.海德D.戴维斯6.模仿是在()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发生的。
A.有一点B.有较大C.没有D.有时有、有时没有7.距离因素()。
A.是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B.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之一C.是影响人际关系形成的决定因素D.不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8.如果群体规模增大了,合作进行得很好,由合作带来的群体得益增加,“边际资源份额回报率”将(),这时,群体规模对合作没有什么影响。
A.增加B.减少C.变化D.保持相对不变9.“纽约到巴黎有4800多公里”与“北京今天下雨”认知之间关系是()。
A.无关的B.协调的C.失调的D.不确定的10.优先效应,也称()。
A.新近效应B.首因效应1C.近因效应D.刻板效应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1.自我控制是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
()2.遵从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3.一般地说,并非年纪较小、地位较低以及具有相似人格特质或生理特点和个体更容易产生模仿。
()4.利他行为的榜样人物对他人的积极影响,在榜样人物并不实际存在时不会发生。
()5.心理学家认为,理想的模式是对任何人都只作少许的自我暴露。
4月浙江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______过程中所形成的______关系。
2.态度由认知成分、______成分和______成分构成。
3.人际关系恶化的三个过程为:第一,______阶段;第二,______阶段;第三,终止阶段。
4.戴维斯认为人际关系中有四种交往模式,即单线型、______型、偶然型和______型。
5.霍桑实验由______实验、福利实验、______实验和态度实验组成。
6.社会测量法,又称______测量法。
由______提出。
7.修茨根据人们不同需求,分成三种类型的人际关系,即包容的需要、______的需要和______的需要。
8.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______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______。
9.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有三种:即累加模式、______模式和______模式。
10.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______与______的主动掌握。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人际关系”作为专有名词是在( )提出的。
A.19世纪初B.19世纪末C.20世纪初D.20世纪末2.社会交换理论是由( )提出的。
A.梅奥B.米德C.霍曼斯D.戴尔3.由P-0-X构成态度三角关系的理论,是( )理论。
A.功能B.一致性C.平衡D.学习4.失调程度与协调性认知数及重要性成( )。
A.正比B.反比C.等比D.对比5.“好聚不如好散”缘于( )。
A.优先效应B.新近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6.控制源理论是由( )提出的。
1A.琼斯和戴维斯B.凯利C.韦纳D.罗特7.成功与失败理论认为能力属于( )因素。
A.内在B.外在C.不稳定D.不可控8.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称为( )传递。
2018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因素包括个体的外表和容貌、(才华和能力)以及(个性品质)等成分。
2、人际吸引的理论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强化的),另一类是( 认知的)。
3、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三类:情景因素、(个人特质因素)和(类似和互补)。
4、强化过程是通过(奖励)、( 惩罚)等强化形式来完成。
5、人际关系中的强化理论主要揭示(情感强化)和(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
6、人际吸引中的相互作用论着重探讨交往双方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是西方社会心理学(互动)理论的一种,是一种(真相倚)情形。
7、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包括(情景因素)、(个体特质因素)和(类似和互补因素)等几大类。
8、个性品质具有的吸引力,经常表现为(持久)、(稳定)、(深刻)的特点。
9、在所有个性品质中,最具有吸引力的是(真诚),最富排斥力的是( 虚伪)。
二、选择题1、“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人际交往中属于( C )因素。
A、个人特质B、类似C、情景D、互补2、双方关系先差后好,比一直都好,更有吸引力。
这是( C )理论的观点。
A、强化B、对比C、得失D、相等3、聪明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这是影响人际吸引的(D )所导致的。
A、情景因素B、互补性因素C、类似性因素D、个人特质因素4、交往频率在人际关系形成的(D )起着重要作用。
A、中期B、后期C、中后期D、初期5、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是(B )。
A、道德水平B、情感因素C、相互信赖D、个人魅力6、心理学上人际吸引属于( C)的研究领域。
A、社会价值观B、伦理道德C、人际知觉D、情绪情感7、人际吸引理论中的强化观点强调我们对周围世界评价时的( A)反应。
A、情绪反应B、认知反应C、价值反应D、自我反应8、人际关系中的第一印象的作用属于(D )的心理反应。
A、延迟反应B、相仿作用C、因果效应D、首因效应9、“你注意听我讲话,我也重视你的意见”,这是人际关系中的( C)。
2018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8 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因素包括个体的外表和容貌、(才华和能力)以及(个性品质)等成分。
2、人际吸引的理论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强化的),另一类是(认知的)。
3、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三类:情景因素、(个人特质因素)和(类似和互补)。
4、强化过程是通过(奖励)、(惩罚)等强化形式来完成。
5、人际关系中的强化理论主要揭示(情感强化)和(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
6、人际吸引中的相互作用论着重探讨交往双方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是西方社会心理学(互动)理论的一种,是一种(真相倚)情形。
7、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包括(情景因素)、(个体特质因素)和(类似和互补因素)等几大类。
8、个性品质具有的吸引力,经常表现为(持久)、(稳定)、(深刻)的特点。
9、在所有个性品质中,最具有吸引力的是(真诚),最富排斥力的是(虚伪)。
二、选择题1、“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人际交往中属于( C )因素。
A、个人特质B、类似C、情景D、互补2、双方关系先差后好,比一直都好,更有吸引力。
这是( C )理论的观点。
A、强化B、对比C、得失D、相等3、聪明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这是影响人际吸引的(D )所导致的。
A、情景因素B、互补性因素C、类似性因素D、个人特质因素4、交往频率在人际关系形成的(D )起着重要作用。
A、中期B、后期C、中后期D、初期5、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是(B )。
A、道德水平B、情感因素C、相互信赖D、个人魅力6、心理学上人际吸引属于(C的研究领域。
A、社会价值观B、伦理道德C、人际知觉D、情绪情感7、人际吸引理论中的强化观点强调我们对周围世界评价时的( A) 反应。
A、情绪反应B、认知反应C、价值反应D、自我反应8、人际关系中的第一印象的作用属于(D )的心理反应。
A、延迟反应B、相仿作用C、因果效应D、首因效应9、“你注意听我讲话,我也重视你的意见”,这是人际关系中的( C)。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答案.doc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答案【篇一:人际关系心理学教程_论述题和答案】txt>1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 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 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
13 、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一、填空题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20 世纪(20 )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y 式传递)。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
2020年7月浙江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其提出者是( )A.米德B.康波C.戈夫曼D.霍曼斯2.“今天外边下雨”和“我有一把伞”这两者之间属于( )A.认知失调B.认知无关C.认知协调D.认知相关3.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有( )A.利益冲突B.参照群体的认同C.不恰当的认同观念D.个性特征4.凯利在他的因果归因模型中提出了( )A.折扣原则B.协变原则C.不变原则D.渐变原则5.习得无助与归因有着密切的关系,会导致长期无助的归因是( )A.外在的归因B.内在的归因C.普遍的归因D.稳定的归因6.心理学家霍妮根据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把人们相互作用形成的人际关系分成三种类型,其中逊顺型的特征是( )A.朝向他人B.疏离他人1C.对抗他人D.超越他人7.在利他行为中,人们往往会先帮助熟悉的人,这是出于( )A.责任心B.类似性C.吸引力D.亲密关系8.对人先贬后扬要比一成不变地讲好话更吸引人、讨人喜欢,这一观点属于( )A.强化理论B.相等理论C.得失理论D.相互作用论9.最不利于合作的影响因素是( )A.回报B.群体规模C.个人倾向性D.威胁10.身边的陌生顾客对商品的赞誉远比售货员的拼命推销更让我们相信商品的质量,这是因为沟通者的( )A.权威性B.类似性C.睡眠者效应D.好感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
( )2.霍桑实验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 )3.态度是一种心理倾向,有时会无缘无故产生。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答案.doc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答案【篇一:人际关系心理学教程_论述题和答案】txt>1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 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 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
13 、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一、填空题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20 世纪(20 )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y 式传递)。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文档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第一章绪论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
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Y式传递)。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
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梅奥)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如何与他人建立和维持关系的一门学科。
本试题旨在测试学生对人际关系心理学基本理论、概念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人际关系中的“自我披露”是指:A. 向他人展示个人信息B. 向他人展示个人财产C. 向他人展示个人成就D. 向他人展示个人情绪2. 根据卡尔·罗杰斯的理论,以下哪项不是有效沟通的要素?A. 真诚B. 无条件积极关注C. 批评D. 共情3. 人际关系中的“亲密度”与以下哪个因素关系最密切?A. 交流频率B. 交流深度C. 交流时长D. 交流方式4.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用于解释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A. 社会交换理论B. 社会学习理论C. 社会影响理论D. 社会认知理论5. 在人际关系中,以下哪种行为最可能增加他人对你的好感?A. 批评他人B. 赞美他人C. 忽视他人D. 指责他人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6. 简述社会交换理论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7. 描述卡尔·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8. 假设你是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你发现新员工小张在团队中经常感到孤立。
请根据人际关系心理学原理,提出一些改善小张团队融入感的建议。
9. 描述一个你亲身经历或观察到的人际关系冲突,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这种冲突的方法。
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10. 论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运用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知识来促进跨文化沟通和理解。
答案解析:1. 答案:A。
自我披露是指个体与他人分享个人信息的过程,是建立信任和亲密关系的重要方式。
2. 答案:C。
卡尔·罗杰斯强调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是有效沟通的关键要素,而批评可能会阻碍沟通的进行。
3. 答案:B。
亲密度通常与交流的深度有关,即个体愿意分享更深层次的个人信息和情感。
【免费下载】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
A、单线型 B、集中型 C、偶然型 D、流言型
的( 自我意识 )
5、谣言的产生采用的人际沟通模式通常是( D )。
10、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通过两步实现:首先是(内化 ),第二是(同化 )。
A、单线型 B、集中型 C、偶然型 D、流言型
11、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 )提出来的。
6、参加比赛中的对手之间形成的人际关系是属于( C )的人际关系。
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 轮式传递 )链式传递和( Y 式传递 )。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戴维斯 )。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 单线型 )、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
型 )。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
第一章
绪论
一、 填空题
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心理 )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 20 世纪初由( 美国人事管理协会 )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 ),1933 年由哈佛大学教授( 梅奥)
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A、象征性交往理论 B、群体动力学 C、社会互动理论 D、公平理论
7、在诸多学科中。人际关系心理学和哪门学科的联系最密切?( C )
A、社会学 B、行为科学 C、社会心理学 D、人类学
8、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中最根本的任务是( D )。
A、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B、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C、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D、发展新型有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
第一章绪论 7、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研究的对象,而意识形态的关系不是社会关系研究的范畴。
(×)8、要研究人际关系,应该把人际关系放到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一、填空题√)9、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10、人际关系研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最先提出来的。
√)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第二章)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创立。
一、填空题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2、(莱维特),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沟通模式。
心理学家是(修茨)。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Y式传递),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
、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6 期望理论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2021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习题及答案(卷一)
2021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习题及答案(卷一)一、填空题1、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的旁观者效应、(情景的模糊性)及(榜样人物的作用)。
2、利他行为理论主要有生物学理论、(社会规范理论)和(学习和模仿理论)。
3、利他行为中求助者的特点经常表现为(依赖性)、(亲密关系和吸引力)、(类似性)、(责任)。
4、利他行为的产生是由很多因素引起的。
例如,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个人信仰等等,都会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
单就社会规范来说,就有(社会责任规范)、(互惠规范)和(平等规范)等会促进人们去帮助他人。
5、利他行为发生后,个体会感觉到愉快、自豪、骄傲、感到满足,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奖赏)。
6、助人行为的认知决策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称为(执行助人行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可能的(代价)所影响。
7、利他行为不只是发生在(紧急事态)时,也表现在长期地承担(社会责任)的行动中。
8、利他行为理论中的生物理论认为利他行为受先天决定是(本能)的表现,同时还指出利他行为的目的是(保存基因)。
9、利他行为理论中的生物学理论中在解释基因判断的观点认为,个体是依据(熟悉性)和(邻近性)来推论基因的类似性。
10、利他行为的社会规范理论认为影响利他行为的社会规范主要包括(社会责任规范)和( 回报规范)两种。
二、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利他行为中求助者的特点?(A )A、责任心B、吸引力C、类似性D、依赖性2、人们往往会先帮助熟悉的人,这是由于求助者的( B )导致。
A、依赖性B、亲密关系C、类似性D、责任3、心情好的时候更容易帮助人,这是助人者的( D)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A、同情心B、激情C、责任心D、心境4、利他行为是指( D)A、一种对别人有好处的行为B、一种自觉自愿的、对别人有好处的行为C、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行为D、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5、以下哪种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B)A、以帮助他人为目的B、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C、自愿性D、利他者可能会有损失6、一个喝醉酒的人,突然摔倒在马路旁边无法爬起,此时经过的路人都不愿意帮助他,以下原因中哪种是最有可能的?( A)A、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B、旁观者对他人陷入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是我们决定是否给予帮助的原因之一C、外貌有吸引力或者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D、我们比较愿意帮助我们喜欢的人7、“知恩图报”、“善有善报”是(B )表现。
1月浙江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人际关系”也称________,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________创立。
2.认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一类是________,一类是认知间协调,还有一类是________。
3.社会化过程通过两步实现,即________和________。
4.戴维斯发现在非正式群体的四种交往模式是________、集中型、________和流言型。
5.求助者的特点会影响到利他行为,这些特点主要有________、亲密关系和吸引力、________和责任。
6.遵从研究的基本范例有规范形式的自主运动范例,________和________。
7.对自我控制的理解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________的自我控制,二是________的自我控制。
8.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认知过程是________,了解自己的情感、情绪和内在特质的过程称为________。
9.非言语沟通可归为三类,一类是________,第二类是________,第三类是称副语言。
10.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________、平均模式和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富有同情心的女性具有吸引力,这是其( )所致。
A.能力B.才华C.个性品质D.气质2.见义勇为是一种( )A.勇敢行为B.爱国行为C.高尚行为D.利他行为3.群体的规范性压力很可能产生( )A.内心接受B.公开服从C.认同D.感染4.“跳起来刚好摘下果子”是一种( )A.不切实际的目标B.低目标C.合适的目标D.高目标5.“把功能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别人。
”这是自我知觉中的( )A.显著性偏见B.行为与观察者偏见C.自我服务偏见D.归因偏见6.作出努力而考得好是一种( )A.稳定的外在归因B.不稳定的内在归因C.不稳定的外在归因D.稳定的内在归因7.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过程中有更大权重,这是一种( )A.晕轮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光环效应8.观察者以连贯相同的方式知觉不同对象的心理倾向是( )A.动机B.定势C.兴趣D.个性9.信息过程中群体各成员间处于平等距离的交往模式是( )模式。
4月浙江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精选自学考料介绍⋯⋯⋯⋯⋯⋯⋯⋯⋯⋯⋯⋯⋯⋯⋯⋯⋯⋯浙江省 2019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 06050一、填空题 (每空 1分,共 20分 )1.莱维特提出的四种交流网络模式是圆形传达、__________ 、链式传达和 __________ 。
2.求援者的特色会影响利他行为,这些特色主要有依靠性、__________、近似性和 __________。
3.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20 世纪 __________年月,主要有 __________ 等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等。
4.影响人际吸引的情形要素包含时空距离、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等。
5.卡罗利划分了自我调理变化的四个阶段:(1)问题辨别, (2)__________ , (3)扩展自我管理,(4)__________ 。
6.詹姆斯提出的情绪理论把情绪分红两个部分: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7.社会赞成性、 __________ 这两个观点可综合为一个一般的归因原则,称为__________。
8.印象形成的特色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中心特质的作用和隐含的个性理论。
9.减少失调的方法有改变认知、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10.态度拥有 __________、 __________ 和协调性等特征。
二、单项选择题 (在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题 1 分,共10 分 )1.减少或除去某些不快乐的刺激,这是一种()。
A. 踊跃的加强B. 悲观的加强C.憎恶的加强D. 快乐的加强2.三方的权利散布是A=40,B=30,C=20 ,按合作磋商理论,()的合作关系最能形成。
3.表面和面貌是影响人际吸引的()。
A. 情形要素B.近似性要素C.个人特质要素D.外在要素4.深信“善有善报”的人更会作出助人行为,这是其()引起的。
7月浙江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9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印象形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印象形成的一致性、评价性、________和________等。
2.群体中个人行为可分成二大类:即________和非遵从,非遵从包括两种形式:①反模仿和②________。
3.贝姆提出________,而________提出自我归因理论。
4.减少失调的办法有________、________和改变重要性。
5.心理学家________和________等首先把学习理论应用在态度的研究中。
6.________提出了正式群体的沟通网络模式,________提出了非正式群体的交往模式。
7.有利于人际关系,群体和组织目标实现的冲突称为________,有碍人际关系、群体和组织目标实现的冲突称为________。
8.人际吸引的理论可以归为二类,一类是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__。
9.有两种个性特点与利他行为有关,即________和________。
10.控制源理论是由________提出的,该理论既是一个归因理论,又是一个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人的脸部表情所表达的六种基本情绪有( )。
A.快乐、悲哀、惊奇、恐惧、愤怒、厌恶B.快乐、抑郁、惊奇、恐惧、愤怒、厌恶C.快乐、悲哀、狂喜、伤感、愤怒、厌恶D.忧愁、惊喜、害怕、恐惧、愤怒、厌恶2.把事件归因于行动者的能力或人格是属于( )。
A.外在归因B.情绪归因C.内在归因D.潜在归因3.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和事物所产生的稳固的心理倾向,这是其( )特性。
A.协调性B.具体性C.社会性D.倾向性4.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播给最终的接受者是一种( )。
1A.流言型B.单线型C.偶然型D.集中型5.修茨提出了( )。
7月浙江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
2.关于遵从有两种主要理论:一个是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
3.卡罗利区分了自我调节变化的四个阶段:(1)__________,(2)承担义务,(3)__________,(4)习惯形成。
4.__________和辛格认为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即生理上的激起和__________。
5.琼斯和戴维斯于1956年提出了__________,决定该理论的两个重要因素是__________和社会赞许性。
6.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累加模式、__________和__________。
7.减少失调的方法有__________、增加认知和__________。
8.认知对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态度的__________;一是关于态度的__________。
9.戴维斯发现非正式群体的四种交往模式是单线型、__________、偶然型和__________。
10.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其一是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其三是行为成分。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人际吸引的大小和奖罚有相应关系,这可用( )来解释。
A.强化理论B.相互作用论C.得失理论D.相等理论2.人们应该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这是( )所起的作用。
A.社会责任规范B.道德规范C.互惠规范D.行为规范3.服从信息性压力的个体更有可能产生( )。
A.公开服从B.认同C.内心接受D.模仿4.要更大程度地提高自我控制,就要改变影响行为的( )。
A.行为和结果B.线索和结果1C.动机和结果D.线索和目的5.人们常常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因素,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原因,这是一种( ) A.自我服务偏见 B.显著性偏见C.一致性反应不足偏见D.行为者与观察者偏见6.把事件归因于运气属于( )。
人际关系心理学习题
题型:填空10×2×1’选择10×1’试卷判断10×1’名解5×4’:各章试卷,只有2题的都看,多于2题的看双数号,习得无助和自我障碍简答4×5’:第2、3、9章,诱导服从,时尚现象论述1×20’:简述任务难度与群体规模对从众心理的影响第1章绪论一、判断题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关系。
()【解析】×。
不是物质关系是心理关系。
二、选择题1.“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处于人际关系发展的哪一个阶段?()A.融合阶段B.接触阶段C.注意阶段D.探索阶段【解析】A。
良好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三阶段:注意阶段(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由开始时的彼此无关,即零接触状态,逐渐实现选择性注意)接触阶段(即由注意逐渐转入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融合阶段(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2.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的人际关系恶化过程属于()。
A.终止阶段B.冷漠阶段C.零接触阶段D.疏远阶段【解析】B。
人际关系恶化的三个阶段:冷漠阶段(交往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疏远阶段(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终止阶段(交往双方冷漠、疏远的必然产物和符合逻辑的推论是结束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三、填空题1.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2.人际关系恶化过程可划分为冷漠、疏远、终止三个阶段。
四、名词解释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关系,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
2.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亦即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关系,它包括生产关系、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13、态度转变中的沟通包括下列三个因素:沟通者、(沟通内容和(沟通对象。
14、私下保留的态度要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容易改变。
第四章行动与态度
一、填空题
1、认知失调理论首先是由(费斯汀格提出来的。
2、认知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认知无关、(认知协调和(认知失调。
3、“纽约到巴黎有4800多公里”与“北京今天下雨”之间的认知关系属于(认知无关。
8、态度一致性理论认为,(态度的一致性是导致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9、态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条件包括:个体的需要、个体的(经验、交往的对象和性质以及个体的(自我意识
10、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通过两步实现:首先是(内化,第二是(同化。
11、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来的。
12、人们可以通过参加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改变的方法称为(参与活动法。
7、诱导服从实验是由(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做的。
8、能够产生诱导服从的前提因素包括:(自愿选择、承诺、(责任感和预期的消极后果。
9、诱导服从实验的结论认为,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的关系。
10一般来说,如果我们对公众作出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与我们自己私下思考这些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相比,我们会体会到更多的失调。这是(承诺因素在起作用11、在认知失调理论的一些研究中,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Y式传递。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
(不足障碍研究对于儿童教育的应用,尤其对于我们理解儿童内
化态度等有着重要意义。12、一般来说,一个决策过程往往会在作
出决定后产生(失调。13、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应
用于(心理治疗、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和(决策等方面。
14、一个人在数个备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当实行了
这个方案后,虽然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
10、人际关系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修茨。
11、修茨认为,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中,不同的人际关系需要会构成不
同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需要包括: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感情的需要。
12、在需要理论中,较为著名的三个理论是:(需要层次理论、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
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
E.R.G理论和(成就激励理论.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14、E.R.G理论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压缩为三个需要,包括: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员发展需要。
15、归因理论主要包括两种:(海德提出的通俗心理学和韦纳提出的(成就动机归因。
16、韦纳认为成就动机的归因必须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控制源,二是(稳定性。
17、社会测量法的结果都可以通过图表方式出来,常用的方法有(矩
阵表示法、图示法和(数学公式法三种。
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
1、心理学中最早使用态度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是(斯宾塞。
2、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
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梅奥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
4、认知失调程度与不一致认知数和(不一致认知的重要性成正比,与(协调性认知数和协调性认知的重要性成反比。
5、减少失调的方法包括:改变认知、(增加认知和(改变重要性。
6、抽烟的人虽然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为了摆脱这种认知失调的不舒服状态,往往会追求那些讲述抽烟害处不大或完全没有害处的信息,这是采用(增加认知的方法来减少失调。
出的决定。这种现象称为(承诺升级。
第五章印象形成
1、所谓人际印象形成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
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2、印象形成过程包括三个成分:(行动者、知觉者和(交
往情景。
3、印象形成的特点包括:一致性、(评估性、中心特质的作用和
(隐含的个性理论。
4、普通人都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特质互相联系在一起,哪些特质互相
3、态度由三部分组成,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其中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
4、态度的功能包括:顺应功能、(认识功能防御功能和(调节功能。
5、态度的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具体性和态度的协调性。
6、心理学家伯恩.克劳雷和(斯台茨首先把学习理论应用在态度的研究中。
7、态度形成与发展中的平衡理论是由(海德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