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自考《比较文学》课程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精选)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精选)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一般生物学课程代码:2487第一部份课程性质与设计目的一、课程性质与特点《简明生物学》是对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相关知识的简要介绍。

由于生物学涉及面广,分支学科多,各学科进展迅速;因此,本课具有较高的深度,广度和难度。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应用生物技术,是生物学与工程技术交差学科,是以生物学各学科研究功效为依托的,生物技术产品的开发研制及生产进程,需要以生物学知识为支撑条件,应用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应该了解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尤其是与生物技术产品有关的生物学知识。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应用生物技术专业,涉及到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环境生物学、酶学、分子生物学、发酵工艺、基因工程等多门课程,要顺利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任务,必需第一学习《简明生物学》中所介绍的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知识。

第二部份课程的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生命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核心是生命的大体特点和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正确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活着的生物和死亡的生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去评判生命起源的上帝制造说、自然发生说、宇宙发生说、化学进化学说。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生命的大体特点(次重点)明白得:新陈代谢;生长与繁衍;遗传、变异与进化;应激性应用:生物与非生物的全然区别(二)生命的起源(一样)识记:生命起源的各类假说;明白得:原始地球条件对生命起源的重要意义第二章生命的组织结构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与许多后续章节有关,通过本章学习,可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扫清障碍。

要求学生了解生命的化学基础和细胞基础,明白得细胞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大体单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生命的分子组成(一样)识记:组成生命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生命的要紧化合物明白得:糖类的组成与功能;脂类的组成与功能;蛋白质的组成与功能;核酸的组成与功能(二)生命的细胞基础(重点)一、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结构明白得: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应用: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要紧区别二、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结构明白得: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应用: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要紧区别3、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识记: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4、动物体内的四种组织要紧特点、散布与功能识记:动物体内的四种组织要紧特点、散布与功能五、植物体内的六种组织要紧特点、散布与功能识记:植物体内的六种组织要紧特点、散布与功能六、动植物器官与系统识记:动植物器官与系统7、细胞是生物体生存的大体结构与功能单位应用:细胞是生物体生存的大体结构与功能单位八、细胞周期与各期特点明白得:细胞周期与各期特点9、胞亚显微结构各部份的要紧功能明白得:细胞亚显微结构各部份的要紧功能应用: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内能量转换器10、细胞分化明白得:细胞分化的生物学意义第三章生命的多样性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本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自然界的生物种类繁多,变异复杂。

天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天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视觉生理与心理课程代码:1319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视觉生理与心理是眼视光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主要讨论视觉产生的视网膜机制、视路与视中枢机制,视觉发育,视觉适应,颜色视觉,视觉分辨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视觉产生的生理过程,也可以了解视觉的心理物理学过程。

为学生理解以前的课程内容,毕业后从事眼视光临床打下良好视觉基础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视觉生理与心理》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视网膜对光学信息的转换和传输,了解视路对神经信息的传输,以及视中枢对信息的处理。

掌握视觉发育,视觉适应,颜色视觉,视觉分辨等。

要求学生能运用这些知识进一步深化对前期课程内容的理解,对一些视觉现象做出解释,并在今后的眼视光临床中得到应用。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与眼屈光与验光学,双眼视觉学等课程联系密切,是眼视光学课程中的组成部分,也是对前期课程的延伸和深化。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概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视觉心理物理学概念,熟悉视觉形成相关解剖,掌握韦伯(Weber)法则。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视觉心理物理学(一般)识记:视觉心理物理学概念和内容理解:韦伯-费希纳定律是视力表设计的原理(二)视觉形成的相关解剖(次重点)识记:视网膜、视路和视中枢的解剖理解:视交叉和外侧膝状体的解剖意义(三)韦伯(Weber)法则(重点)识记:韦伯(Weber)法则理解:韦伯(Weber)法则中各个量代表的内容第二章视觉的视网膜机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熟悉视网膜神经元及突触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光感受器的光电转换和视网膜神经元的电反应,了解视网膜信号的传递和调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视网膜神经元及突触的结构与功能(次重点)识记:神经元及信号、视网膜的主要神经元类型和视网膜的基本突触结构理解:视网膜的基本突触结构的作用(二)光感受器的光电转换和视网膜神经元的电反应(重点)识记:光感受器的细胞种类和所含的光化学物质理解:光感受器的光电转换过程和视网膜神经元的电反应特点(三)视网膜信号的传递和调控(一般)识记:视网膜信号的传递和调控第三章视觉的视中枢机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视中枢的组成,熟悉视中枢对视信息的加工,掌握视觉系统对视信息的处理机制。

比较文学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专业)

比较文学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专业)

《比较文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性质:专业必修学时数:24大纲执笔人:一、课程定位和目标课程定位: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程,属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二级学科理论教学课程之一。

其内容包括比较文学的理论、比较文学的性质意义、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学派、比较文学主要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研究在国外的发展史、比较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史、比较文学在新世纪的发展前景等有关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的知识。

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比较文学学科的性质、特点与发展历史,并懂得从宏观角度认识和把握文学在世界范围发展的共通规律,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化及文学关系的认识。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习开阔视野,具有一定的比较思维,最终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绪论(2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比较文学的特质、研究对象以及可比性问题。

教学难点: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了解比较文学历史概念、研究对象。

2、理解比较文学的性质、研究方法和“可比性”问题。

3、掌握比较文学学科中的基本概念。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比较文学的历史概念;跨越性特质;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可比性问题;对象和方法;民族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比较文学的定义。

(二)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2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各个学派的主要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各个学派主要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及对整个比较文学历史的影响。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了解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的大概历史。

2、理解各个学派产生发展的不同历史原因。

3、掌握各个学派主要的研究方法。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前比较文学时期重要的代表人物,代表性作品;法国学派的历史;影响研究的重要类型;美国学派的历史;平行研究;俄苏比较文学的历史;俄苏历史比较文艺学的特色;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中国学派的建立;阐发研究;比较文学的现状。

天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天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杜甫研究(2010年修订版)课程代码:0047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杜甫研究课程编号:0047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特点杜甫研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杜甫思想研究、杜诗艺术研究、杜诗影响研究、杜诗版本、资料研究等。

学习本课程,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学遗产,培养高尚情操,增进爱国热情、提高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课程目标与学习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考生进一步拓宽学习领域。

能够运用已经学到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以及更深入地了解杜甫这样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的思想特点、人格精神,了解杜诗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了解杜甫与杜诗的真正价值、巨大影响等等。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选修课程。

是在本专业专科、本科段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概论”等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课程。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孕育“诗圣”的条件:时代、家庭及禀赋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对杜甫“集大成”、“诗圣”等称号的来历有清晰了解;对杜甫家族文化及其创作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杜甫的诗史地位(重点)识记:给杜诗以较高评价的人名;有代表性的评论材料,说明这些评价之所以很难代表当时普遍看法的原因。

高度评价杜甫、杜诗的中唐人的姓名以及对后世评杜产生较大影响的典籍、材料。

韩愈、白居易、元稹三人对杜甫、杜诗的基本态度、有代表性的评杜言论及其材料出处。

理解:时人对杜甫、杜诗不够重视的历史事实。

杜甫本人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才能、成就颇为自负的事实,并能引用一些诗文材料加以印证。

杜甫在当时的实际影响与地位,分析个中原因。

“诗史”、“集大成”、“诗圣”等称誉的来源及产生原因杜诗地位在晚唐有所提高的事实及其原因。

比较文学课程考核大纲

比较文学课程考核大纲

比较文学课程考核大纲一、适应对象修读完本课程规定内容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提出并获准免修本课程,申请进行课程水平考核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修第二专业,申请进行课程水平考核的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提出并获准二、考核目的提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检测学生对比较文学学科性质及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高撰写比较文学论文的能力,属于水平考试。

三、考核形式与方法2具体考核形式一般采用闭卷考试,时间为小时,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和学期论文。

四、课程考核成绩构成,学生修完本课程参加期末考试,成绩评定主要以闭卷考试成绩为主。

闭卷成绩占80% 20%。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和学期论文占五、考核内容与要求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第一章考核内容:比较文学学科在西方和中国各自的成型年代。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刊物,人才培养基地。

比较文学与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诸研究的联系和区别。

影响研究和法国学派的内涵。

基亚、卡雷和梵根等学者关于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限定。

法国为什么能成为比较文学的发源地。

平行研究和美国学派的内涵。

雷马克对比较文学所作的贡献及局限性。

勃洛克关于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误区。

俄苏学者为什么将比较文学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类型学和苏联学派。

杨周翰、季羡林、乐黛云先生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贡献。

中外学者关于比较文学定义存在种种分歧的原因。

阐发研究和中国学派。

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各自研究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比较文学学科特点。

1新文论研究。

比较学的定义、任务,世界诗学三大体系,西方诗学三大体系。

文化相对定义。

结构主义。

文化多元定义。

东西方文化双向阐发的定义。

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可比性考核内容:比较法的定义,比较法所遵循的逻辑规则。

比较文学可比性的两个性质:无条件性、绝对性,条件性、相对性。

试举例说明人的一致性形成文学的可比性。

文学形式和文学发展趋势有什么规律。

第三章影响研究考核内容:正影响、负影响、反影响、回返影响、超越影响、虚假影响、单向影响、双向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等定义、实例。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1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1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基本信息1、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2、课程学时:54 学时3、学分:3学分4、适用专业: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5、考核方式:考查二、教学目的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比较文学学科的发生、发展及其基本理论。

本课程帮助学生在全面了解比较文学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已有国别文学和文学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开拓视野,打通学科界限,以比较文学的视野和胸怀,来从事文学研究,并具有开放性和融通性思维,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讲授比较文学学科的发生、发展及其基本理论,要求学生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开阔视野,具有开放性思维,对已学中外文学和文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以比较文学的视野和胸怀,来从事高层次的文学研究。

在讲授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上,以比较文学研究实例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在文学研究中选题、选视角、选方法的基本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比较文学方法和视野,进行具体的文学解读和研究。

四、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绪论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比较文学的定义、基本特征,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比较文学研究的学养准备,理解比较文学跨越性的基本特征,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类型教学重点:比较文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类型。

教学难点: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世界文学”、“总体文学”、“比较文学”三个术语之间的区别。

教学内容:一、比较文学的定义二、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三、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类型四、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五、比较文学研究的学养准备六、教材、大纲、教学目的、学习要求七、参考书目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学科形成的背景,国外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理解学科形成的标志,苏联学派理论主张、研究特点,掌握法国学派、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和理论主张,中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和理论主张、研究特点。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同名24347)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同名24347)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同名24347)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广告案例研究课程代码:4737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特点本课程是我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广告学(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之一,它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作为广告学专业的主干课,本课程所面向的是已经修读过广告策划创意课程的学生,作为一门研究性的讨论课程,通过对广告实战案例的研究与分析,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广告实践的过程,掌握广告实践活动的真谛。

有助于学生对广告活动进行系统策划与创意,以期达到最佳的广告效果。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应考者通过学习,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从事广告策划与创意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了解中国广告策划创意运作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建立策略性的广告思想,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广告策划创意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实际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广告策划是广告学专业大学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广告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核心研究领域。

它与广告学专业的许多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广告学概论》、《广告策划创意》等是本课程的基础,广告案例研究是对这些基础课内容的系统应用。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理论篇:广告战略与传播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重点学习广告战略在实际广告案例中的完整表现,理解在实战中如何完成广告定位、广告调查、广告策划与创意以及广告媒介选择,即如何打一场成功的广告战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广告战略相关概念(一般)识记:广告战略的含义理解:广告战略的一般性认识应用:广告战略与广告实践的关系(二)广告战略过程(次重点)识记:广告战略过程的各个环节理解:广告战略与广告传播的关系应用:如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广告战略(三)广告战略与传播过程(重点)识记:传播的一般性规律广告传播的独特性理解:广告媒介选择与广告传播效果的关系应用:让广告战略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的方法第二章实例篇(1):房地产行业广告案例分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房地产行业广告策划创意的经典案例,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广告案例,归纳总结房地产行业进行广告策划的策略切入点。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32总学分数:2课程性质:专业课程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教学要求1、要求学生系统地了解比较文学的一般原理和历史沿革。

2、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方法。

3、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绪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了解比较文学产生的基本条件,了解比较文学的定义、特征、研究目标,重点掌握比较文学的定义。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比较文学产生的基本条件,了解比较文学的历史动向与研究现状。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论了解比较文学产生的研究对象、内部体系与研究方法。

掌握国别文学、民族文学、世界文学等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术语;第一编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第一章文类学了解和掌握文类学比较研究的一般情况、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对中外文类学的比较研究进行方法论梳理和个案分析。

第二章主题学了解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的一般情况;对主题学研究的对象进行梳理分类;了解主题学研究最新进展的学术动态。

第三章译介学了解文学翻译和译介学理论在比较文学学科史上的地位;动态掌握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了解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的历史;了解和掌握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

第四章形象学了解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概况,了解和掌握形象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了解和掌握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当代形象学的主要特点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第五章思潮流派比较研究了解和掌握思潮流派比较研究的基本理论构成;了解西方思潮流派比较研究的基本情况;了解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第六章类型学了解和掌握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的历史与基本概况;了解和掌握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的方法论;展望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的发展前景。

第七章比较诗学了解比较诗学研究的历史与现况;了解和掌握比较诗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对比较诗学的发展前景做出前瞻。

天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天津教育招生考试院

天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天津教育招生考试院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日本国概况课程代码:2492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日语(专)专业开设的课程之一。

该课程由日本地理、日本社会和日本历史三部分组成,是学习日本文化的主要课程。

课程的知识性强、涉及面广,既是一门了解日本国家概况必不可少的学习教程,同时又是一门帮助考生更好地学习日语的重要辅助课程。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是为了使考生对日本有全方位的了解,从而达到扩大知识面、提高考生素质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应掌握日本的地理、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以及工农业、企业经营、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日本国概况课与本专业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该课程内容广泛,其词汇涉及到地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对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因此对学好《基础日语》、《日语听力》、《日语阅读》等课程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在日本地理方面应掌握日本的行政区划、地理名称、能源、交通、自然气候及日本各地基本情况等;在日本社会方面应掌握日本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以及工农业生产、文化、风俗习惯及日本人的特点等;在历史方面应掌握包括国家形成、时代区分、武家社会、幕藩体制、近·现代国家的形成等历史知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第一编日本の地理(一)日本の位置と面積(重点)识记:日本列岛的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区划、都道府县的政府机关所在地应用:日本地图的画法(二)日本の人口と気候(次重点)识记:人口数量、密度理解:日本气候的形成、气候类型、气候特点、自然灾害(三)日本列島(一般)识记:主要的山地、河流、湖泊、海岸理解:日本地形(四)日本の資源(一般)识记:地下资源与能源、森林资源、水产资源、公害(五)日本の交通(一般)识记:陆上交通、海上交通、空中交通理解:交通现状(六)日本の各地(一般)识记:日本各地的基本情况第二編日本の社会(一)日本の政治(重点)识记:日本的统治机构理解:天皇在宪法上的地位、皇室的历史、日本宪法、选举、日本的外交和自卫队、现代日本人、中日关系(二)日本の教育と科学技術(次重点)理解:日本的教育制度、科学技术领域(三)日本の経済(次重点)识记:工业地带理解:战后日本经济概况、日本经济成功的要因、日本的贸易、工业特征、商业应用:日本的产业、农业、水产业、工业、中小企业(四)日本の企業経営(次重点)理解:现代企业应用:企业经营特征、社会保障制度(五)日本の文化(重点)识记:日本文学理解:文化的起源、日本的近代文化、日本文化的特征、媒体、日本文化所涉及的范畴、日本宗教、生活中的日本文化(六)風俗習慣(重点)识记:日本的祭祀活动理解:年中活动、赠答、日本料理、服饰、婚礼、葬礼(七)日本人(重点)理解:国民性与自然观、言语行动、勤劳意识与娱乐观、集团意识、商业交往、现代家庭、日本人的一生第三編日本の歴史(一)古代国家の起源(一般)理解:农耕社会的成立、大和政权与古墳文化(二)律令国家の形成(次重点)理解:推古朝与飞鸟文化、律令国家的成立、平成京时代、天平文化、平安初期的政治和文化(三)貴族政治と国風文化(重点)理解:摄关政治、国风文化、庄园和武士、院政与平氏的台头(四)武家社会の形成(一般)识记:镰仓文化理解:镰仓幕府的成立、执权政治、幕府的衰退(五)武家社会の成長(一般)识记:室町文化、战国大名的登场理解:室町幕府的成立、幕府的衰退与庶民的台头(六)幕藩体制の確立(一般)识记:織豊政权理解:幕藩体制的成立(七)幕藩体制の展開(一般)识记:元禄文化理解:幕政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八)幕藩体制の動揺(一般)识记:化政文化理解:幕政的改革、幕府的衰退(九)近代国家の成立(次重点)识记:开国和幕末的动乱、立宪国家的成立与日清战争理解:明治维新与富国强兵、日露战争与国际关系、近代产业发展、近代文化的发达(十)近代日本とアジア(重点)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日本、华盛顿体制、军部的台头理解:恐慌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十一)戦後日本の出発(次重点)识记:化政文化理解:占领与民主化、日本的复兴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努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程的重点是培养提高考生运用比较文学理论分析、阐释和解决文学和文化交流以及中外文学现象的比较问题。考生在了解中外文学发展中相互作用的过程,相同的文学发展中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相同的文学现象有何相异之处的基础上,应进一步练习运用这些规律性的结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一种综合应用能力。其综合性体现在:要调动考生平时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素养,要运用学到的中外文学史知识和文学理论知识,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由外部向内部,由浅层向深层地,对中外文学现象及涉及到的文化现象,进行总体把握和综合分析。在这里,“知人论世”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美学的观点、整体观点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比较文学的定义(包括外国学者和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界定);领会比较文学的一般性质和发展中的特性;领会比较文学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实际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 比较文学定义(重点)
识记:外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界定;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界定。
三、自学方法指导
1、认真阅读大纲
本大纲阐明了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规定了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并对考试命题
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了具体说明,自学应考者应认真阅读,深入领会,以本大纲作为学习教材和应考的基本准则。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在学习了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的知识以后学习本课程,对继承和发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遗产,培养高尚情操,提高审美水平,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中外文化文学的交流,都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第九章 比较文学研究在国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外比较文学学科史的发展轨迹。领会比较文学在西方和在东方相关国家所产生的各种条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比较文学在德、英、意大利(一般)
识记:比较文学在德国的代表人物,比较文学在英国的代表人物,比较文学在意大利的代表人物。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以影响研究著称的法国学派的主要研究方法;领会影响研究中“影响的类型”;“影响”的经过路线;领会“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影响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重点)
识记:“影响”的十种类型及其定义,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的定义。
第六章 跨学科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跨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领会文学与自然科学、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艺术等其他学科及领域之间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文学与自然科学、哲学的关系(一般)
识记:文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包括:计算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数学等;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包括: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
(二)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次重点)
理解:精神分析与文学、“意识流”与文学的内涵;宗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绘画、音乐与文学的关系等。
(三)跨学科研究举例(一般)
应用:文学与自然科学、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艺术的具体内容,以及“跨学科研究探得”中三个具体研究事例的阐释说明。
(二)阐发法与比较文学的关系(一般)
理解:阐释学的理论意义;阐发法的涵义;阐发法与中国学派、阐发法与比较究的实践,以及“阐发研究示范”中三个具体研究事例的分析与说明。
第八章 接受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第七章 阐发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阐释学及其理论意义,现代阐释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领会阐发法与中国学派,阐发法与比较文学的关系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阐发研究的内涵(一般)
识记:阐释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阐发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中国学派理论的代表人物。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领会比较文学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规律,领会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的基本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比较文学在中国(次重点)
识记: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人物。
(二)中国比较文学与东方比较文学(次重点)
理解:东方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线索与规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与东方文化,东方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与关系。
(三)中国比较文学的新发展(重点)
应用:比较文学研究在新世纪发展的规律;比较文学研究的新特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在国际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地位。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理解:主要指理解比较文学理论中所涉及到的概念内容,研究方法的理论概括,学术专有名词的解释等。
应用:首先指对比较文学理论中的简单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说明,或对简单的理论进行联系实际的阐发。
二、教材
指定教材:《比较文学通论》 孟昭毅 编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年11月第1版
3、正确处理和理解基本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为了使自学应考生重点突出地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实践,扎扎实实地提高运用比较文学的办法研究文学现象的能力,深入地掌握相关理论的深刻内涵和不同侧重点,本大纲在讲述基本理论的同时,运用了大量的文学研究实践,理论部分是重点。但是实践部分也不可忽略,因为它是对理论的验证与补充。在考试命题中,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考核占有一定的比例,而比较文学的实践对深入理解理论会有较大的帮助。自学应考生若对比较文学的实践部分采取放弃的态度,无论从提高自己的实际水平,还是从应考的角度看,都是不可取的。
(二)比较文学学派的历史(一般)
理解:法国学派及其成熟与发展;美国学派及其确立与勃兴;俄苏学派及其低谷期;中国学派及其主要研究方法。
(三)比较文学学派的新动态(一般)
应用:法国学者的最新研究动态;美国学派的崛起;俄苏学派的定型;“中国学派”的昂然生机。
第四章 影响研究
2、认真学习和钻研教材
本大纲指定的教材是考试内容和命题的依据,希望自学应考者认真学习,深入钻研,防止偏离教材的倾向。
教材按比较文学的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进行编排。理论部分可以帮助考生从理论高度上理解比较文学的理论。实践部分可以让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比较文学研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比较文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学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考生应对比较文学相关的理论逐字逐句地理解,弄懂原理,然后灵活自如地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文学研究中去。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接受理论产生的基础,基本观点:领会接受理论以接受者为主体的合理性与偏颇;领会接受理论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从接受理论到接受研究(一般)
识记:接受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接受理论的内容;接受研究的定义。
(二)接受研究的主要内容(次重点)
一、考核目标能力层次的表述
为使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各方均有所遵循,本大纲对各方面考试内容的规定,尽可能落实到具体的考核点;而对各考核点的能力程度要求,则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并尽可能用相应的可测量词语来表述。
识记:主要背诵记忆比较文学理论所涉及的人物、某些名词的简单界定。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设置本课程的目标,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系统地学习比较文学的理论以及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具体运用过程。培养和提高对中外文学现象比较分析的能力和阐释思辨的能力,使自学应考者掌握中外文学交流和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中的规律,为认清文学本质,扩大学术视野,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 比较文学的本体与性质(次重点)
理解: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一般文学;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一般性质:可比性、开放性、宏观性、理论性。发展中的特性:边缘性、跨界性、包容性。
(三) 比较文学的意义(次重点)
应用: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中的意义:为文学研究开疆拓土,促进国际间的文学交流,加深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理解:接受研究与接受理论的区别;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差异;“接受屏幕”、“期待视野”等术语的内涵。
(三)接受研究举例(次重点)
应用:接受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接受研究技
巧”中三个具体研究事例的阐发与说明。
第二章 比较文学与可比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比较文学中比较方法的思维特点;领会比较文学研究的思想基础,即异质同构的心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比较文学的思维特点(一般)
识记:比较法的客观性;文学现
象的可比性;比较法的思维特点。
(二)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一般)
理解: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世界文学;世界文学与可比性。
(三)可比性举例(重点)
应用:“徒劳”的主题;“变形”作品的反思;“睿智”与二妇争子等三个研究层面的研究价值。
(二)题材学的主要内容(次重点)
理解:类比和对比的区别;主题和主题学的区别;母题和主题的区别;题材学研究的内容;“缺类研究”的内容。
(三)平行研究的实例(一般)
应用:平行研究中的各种主要研究方法的举例说明;中西文论比较的具体内容;中东文论比较的具体内容;以及“平行研究实例”中三个具体研究事例的阐释说明。
课程名称:比较文学
课程代码:0016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比较文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选修课。其内容包括比较文学的理论、比较文学的性质意义、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学派、比较文学主要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研究在国外的发展史、比较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史、比较文学在新世纪的发展前景等有关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中外许多学者一个多世纪以来辛勤劳动、刻苦钻研,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结晶,对文学研究极有启发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