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科学基础
分离科学基础 形成螯合物的萃取
二、萃取条件
1、萃取剂的选择
n K D βn K a [HL]有 n D ( ) 'n KD [H ]水
形成螯合物愈稳定, 愈易溶于有机溶剂, 萃取剂酸性愈强, 萃取剂愈易溶于水,
n愈大
KD愈大 Ka愈大 KD’愈小 D增大有 利于萃取
萃取剂与萃取的离子形成螯合物稳定性好; 螯合物易溶于有机溶剂; 选择萃取剂 萃取剂本身酸性强; 萃取剂较易电离和较易溶于水。
E=50%
lgK*’= -npH1/2
lgE - lg(100-E) = npH - npH1/2
通常可以用萃取曲线中各种金属离子的pH1/2的大小 判断能否分离完全。 如何判断? 组分A、B,当A被萃取99%时,B被萃取1%,即可认 为A、B分离完全。
2 E A 99%时,pHA pH nA
整理得:
n K D n K a [HL]有 n D ( ) 'n KD [H ]水
讨论:(1) 分配比与被萃取组分的浓度无关。
(2) 对于同一种被萃取组分、同一种溶剂
和萃取剂KD、n Ka KD'均为常数。
[HL]有 n DK ( ) [H ]水
(3) 若有机相中萃取剂的浓度一定
[H ]水 [L ]水 Ka [HL] 水
… … … …(2)
(3)被萃取离子和萃取剂的螯合平衡
n nL M水 MLn水 水
[MLn] 水 n n n [M ]水 [L ]水
… … … …(3)
(4)生成的螯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中的分配平衡
MLn有 MLn水
[MLn ]有 KD [MLn ]水
K D K 稳 K a [(C6 H 5 ) 4 AsCl]有 整理得: D ' KD [Cl ]水
分离科学与技术
薄层色谱的应用一、概念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常用TLC表示,又叫薄板层析,是色谱法中的一种,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属固—液吸附色谱。
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少量样品(几到几微克,甚至0.01微克)的分离;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加大,将样品点成一条线,则可分离多达500mg的样品。
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
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此外,在进行化学反应时,薄层色谱法还可用来跟踪有机反应及进行柱色谱之前的一种“预试”,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二、原理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物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的不同,或和其它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等作用,从而将各组份分开。
薄层色谱是一种微量、快速和简便的色谱方法。
由于各种化合物的极性不同,吸附能力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动,进行不同程度的解析,根据原点至主斑点中心及展开剂前沿的距离,计算比移值(Rf):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与它们的极性成正比,具有较大极性的化合物吸附较强,因此Rf值较小。
在给定的条件下(吸附剂、展开剂、板层厚度等),化合物移动的距离和展开剂移动的距离之比是一定的,即Rf值是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其大小只与化合物本身的结构有关,因此可以根据Rf值鉴别化合物。
三、实例在皂苷分离中的应用:皂苷是一类结构复杂且性质特殊的分子,由糖基与三萜类、甾体或甾体生物碱通过碳氧键相连而成。
它们广泛存在于植物界,近年来在海洋生物中也发现有大量存在。
由于皂苷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理活性,如降血脂、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因此日益成为天然产物研究的热点之一。
但是皂苷分子结构复杂,极性大,并且在同一植物中大多结构相近(有时仅为一个羟基的差别),因此皂苷的分离一直是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分离科学-概述-第一章-沉淀-07
历史回顾
概论
自从人类利用物质开始就有分离过程。特别是人们对 物质的认识有了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等概念之后,分 离技术对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利用,对推动社会生 产、经济、科学技术的进步都起着重大的作用。 我们生活的自然界是混合物的世界,我们通常利用的 许多物质都是混合物,但有时候我们需要将混合物分离 后才能利用。因此分离技术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生活、生 产的需要。分离方法和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技术分 支则首先是原子能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现在分离过程 已经融入到原子能、化工、矿冶、石化、制药、生化、 环保等许多部门,成为许多工业的中心问题、联系经济 效益的关键,也是许多科学研究课题的组成部分。
机械分离
1 过滤 2 沉降 3 离心分离 级 4 旋风分离 5 静电除尘 固体颗粒大小 密度差 密度差 密度差 细颗粒带电 过滤介质 浆状物回收 重力 按密度分级 离心力 按重度或分子量分 惯性力 电场 除尘 除尘
第一章 沉淀和共沉淀
§1。沉淀分离法 1。1 溶解度、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1)溶解度曲线和超溶解度曲线 物质的溶解度取决于物质在一定溶液条件下的条件 溶度积常数 K’sp。 沉淀过程只能发生在过饱和溶液内。但是在过饱 和溶液中并不一定立即发生沉淀。
相同)、化学性质都不同。 例如NH4Cl·MClO3 (M=Fe3+,Cr3+) 等
例如NaNO3·CaCO3 ,KClO4·PbSO4 ,BaSO4·KMnO4
§2。2 均匀体积分配共沉淀
‧发生共沉淀时若微量组分在溶液中的浓度分布是均
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化学与化工学院讲授《纯化与分离科学》课程时使用的教学课件
课程基本内容
概述 结晶沉淀和共沉淀 挥发(蒸馏、升华、) 萃取(液液萃取、双水相萃取、超临界萃取,浸取) 色层分离(色谱、离子交换、电泳) 膜分离 泡沫浮选分离法 电化学分离 其他分离方法 溶剂和容器、样品预处理
分离科学-场流分级
这里Rg是气体常数,T是绝对温度。
结合λ的定义可以得到:
l Rg T R g w λ= = = w Fw ∆E
其中∆E=Fw,是外场使溶质移动距离w所消耗的能 量。这个式子表明λ是热能和场能之比。
载流的作用 载体(溶剂)在柱中沿着z轴方向流动。当流 速不大时,在相距为w的无限大平板之间载流的速 度分布V(x)是抛物线型,由下式确定:
随着溶质分子的浓度在某一壁附近的增大,扩散效应立 即产生。它的作用方向和外场方向相反,单位时间内通过 垂直于x轴的单位面积的溶质流Jx和U、溶质分子的区域浓 度C以及溶质的扩散速度有关,可以写成:
dC Jx = D − UC dx
式中D是溶质的扩散系数。当达到稳态时,纯物质流为0, 于是得到:
dC D = UC dx
此式子表明,V是溶质浓度和载流速度这两种分布 的综合。不同溶质分子的C(x)和V(x)不同,因 此Vs不同,于是产生分离。
溶质分子的保留值 溶质分子的相对保留比R为溶质的平均流速和载 体的平均流速之比,或按照色谱的定义,为柱子的 死体积和溶质的保留体积之比:
Vs V0 R= = r <V > V
很显然
0 ≤ R ≤1
从前面的式子可以得到:
R = 6λψ ( x )(2λ )
这里ψ(x)是朗之万函数
1 ψ ( x) = coth( ) − x x
当保留值非常小的时候,可以近似为
R = 6(λ − λ )
2
λ →0
简化为
R = 6λ
分子量大的溶质分子由于被外场压缩得紧靠一些, λ或者l很小,因而保留很强,R很小。 分子量较小的溶质分子则相反。也就是说,分子 量大的分子具有较大的保留体积,在柱子内停留时 间长,后流出。 这和凝胶色谱的流出次序是相反的,属于正流出。 保留参数不仅和分子大小有关,还和其他的物理化 学参数有关。
现代分离技术知识点总结
分离的概念:分离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通过适当的装置或方法,使各组分分配至不同的空间区域或者在不同的时间一次分配至同一空间区域的过程。
分离的形式1.组分离(族分离):性质相近的一类组分从混合物体系中分离。
例如:药物和石油的分离。
2.单一分离:将某种化合物以纯物质的形式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3.多组分相互分离:混合物中所有组分相互分离(复杂天然产物分离为纯组分)4.特定组分分离:将某一感兴趣物质从中分离(其余物质混合在一起)5.部分分离:每种物质都存在于被分开的几个部分中,对每一个部分而言,是以某种物质为主,含有少量其他组分(每种物质都存在于被分开的几个部分)富集:目标化合物浓度在某空间增加浓缩:溶剂与溶质的相互分离纯化:目标产物中除去杂质纯度:表示纯化产物主组分含量高低或所含杂质多少的概念。
重结晶是化学合成中最常用的提纯手段分离科学的表述:是研究从混合物中分离、富集或纯化某些组分以获得相对纯物质的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
分离技术应用原因:1.实际样品的复杂性2.分析方法灵敏度的局限性干扰的消除:1.控制实验条件2.使用掩蔽剂3.分离满足对灵敏度的要求:1.选择灵敏度高的方法2.富集评价分离效果:1.干扰成分减少至不再干扰2.待测组分有效回收质量分数> 1% 回收率> 99.9 % 以上质量分数0.01% ~1% 回收率> 99 %质量分数< 0.01 % 回收率> 95 % 或更低分离的目的:①分析操作的样品前处理②确认目标物质的结构③获取单一纯物质或某类物质以作他用④除掉有害或有毒物质:例如污水排放分离技术的特点:①分离对象物质种类繁多②分离目的各不相同③分离规模差别很大④分离技术形形色色⑤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分离科学的内容:1.研究分离过程的共同规律(热力学、动力学、平衡)2.研究基于不同分离原理的分离方法、分离设备及其应用分分离的基本原则:1.离因子尽可能高;2.分离剂或能量尽可能少;3.产品纯度尽可能高;4.设备极可能便宜;5.操作尽可能简单;6.分离速度尽可能快。
分离科学基础答案
分离科学基础答案【篇一:分离科学思考题答案 2】一、名词解释截留率:指溶液经超滤处理后被膜截留的溶质量占溶液中该溶质总量的百分率。
水通量:纯水在一定压力温度0.35mpa25℃下试验透过水的速度。
浓差极化:电极上有电流通过时电极表面附近的反应物或产物浓度变化引起的极化。
分配系数:物质在两种不相混的溶剂中平衡时的浓度比 hlb值: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性平衡的定量反映。
萃取因素:影响双水相萃取的因素包括聚合物体系无机盐离子体系ph体系温度及细胞温度的影响。
带溶剂:易溶于溶剂中并能够和溶质形成复合物且此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又容易分解的物质也称为化学萃取剂。
结晶:.物质从液态溶液或溶融状态或气态形成晶体。
晶核:过饱和溶液中形成微小晶体粒子是晶体生长必不可少的核心。
重结晶:利用杂质和洁净物质在不同溶剂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将晶体用合适的溶剂再次结晶以获得高纯度的晶体操作。
双水相萃取: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水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进行的分离操作。
超临界流体萃取:利用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剂对物质进行溶解和分离。
离子交换技术:通过带电的溶质分子与离子交换剂中可交换的离子进行交换而达到分离纯化的方法。
膜污染:指处理物料中的微粒胶体或溶质大分子与膜存在物理化学作用或机械作用而引起的在膜表面或膜孔内吸附沉积造成膜孔径变小或堵塞使膜产生透过流量与分离特性的不可逆变化现象。
凝聚值:胶粒发生凝聚作用的最小电解质浓度。
精馏: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的差异及回流手段来实现分离液体混合物的单元操作。
最小回流比:当回流比减小到某一数值后使两操作线的交点d落在平衡曲线上时图解时不论绘多少梯级都不能跨过点d表示所需的理论板数为无穷多相应的回流比即为最小回流比萃取精馏:向原料液中加入第三组分称为萃取剂或溶剂以改变原有组分间的相对挥发度而得到分离。
共沸精馏:体系中加入一个新的组分称为共沸剂共沸剂与待分离的组分形成新的共沸物用精馏的方法使原体系中的组分得到分离。
分离科学与技术-01概论
分离科学与技术柳 仁 民1 概论 分离科学: 研究从混合物中分离、纯化或富集某些组分以获得相对纯 物质的过程的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分离:物质被分开的过程 组分离:性质相似的组分一起分离 单一分离:某一组分以纯物质形式分离 分离是一种假设的状态,相对的, 99.9%, 99.99% 分析化学中的分离:以定量分析为目的,分离干扰组分, 提高方法的专一性。
富集:低浓度组分浓集的过程 分析化学中的富集:将待测组分从大量基体物质中集中到 一较小体积溶液中,提高检测灵敏度。
预浓集:测定之前进行的分离过程。
分离与浓集往往是同时实现的1 2分离与富集的关系: 富集需要借助分离的手段,在分析过程中分离与富集往往 是同时实现的。
富集与分离的目不同,富集只是分离的目的之一。
纯化:通过分离操作使某种物质的纯度提高的过程。
纯度(purity): 主组分含量高低或所含杂质多少的一个概念; 纯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 不同目的对纯度的要求不同; 纯度越高,成本越高。
依据欲分离组分在原始溶液中的浓度不同,Rony用三个概念 表示,以示区别: 富集: 对摩尔分数小于0.1组分的分离 浓缩: 对摩尔分数处于0.1-0.9组分的分离 纯化: 对摩尔分数大于0.9组分的分离3分离科学是随着其它学科的快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一门 相对独立的学科。
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及工农业生产联系 十分密切 古代:炼铜、冶铁、酿酒、制糖 现代:有机合成、石油炼制、金属冶炼、食品、制药、生命科 学研究、环境科学等 分离科学的重要性: 分离科学是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础 化学的发展离不开分离富集: 元素周期表中各个元素的发现 人工放射性元素的获得 原子核裂变现象的最终确证,各种超铀元素的制备和合成 化学合成过程的分离 新化合物的结构确定4近年来生命科学的重要成就,与分离科学有着紧密联系: 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 应用科学方面的发展: 矿产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各种分离技术的应用 石油工业每一重要生产环节,几乎都离不开分离科学技术 原子能的利用是在解决了作为核燃料的铀和钚的提取以及 铀同位素分离获得成功之后,才得以蓬动发展 近代材料科学的研究,诸如超纯硅、锗及化合物半导体砷 化镓、磷化镓的制备提纯;高纯稀土及其化合物的分离提取 环境科学:三废处理 目前,分离科学成为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分离科学与技术
2.3 无机化合物萃取(了解)
无机萃取一般包括如下过程: (1)水相中的被萃取溶质与加入的萃取剂形成萃取物(通 常是配合物); (2)在两相界面,萃合物因疏水分配作用进入有机相,最 终溶质在两相间达成平衡。
P’= He + Hd + Hn
Xe =He/P’ Xd = Hd/P’ Xn= Hn/P’
溶剂的质子接受强度分量 溶剂的给予强度分量 溶剂的偶极相互作用强度
两种溶剂中的P’值相同时,表明这两种溶剂的极性相同, 但若Xe大,表明接受质子的能力强,对于质子给予性物质的 溶解有较好选择性。
三个分量代表了溶剂对三种不同类型化合物的溶剂选择性 大小。
(1)平衡常数
Nernst 在1891年提出的溶剂萃取分配定律是:在 一定温度下,当某一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溶剂(水相 /有机相) 中达到分配平衡时,该溶质在两相中的浓 度比为一个常数,该常数称为平衡常数(KD)。
KD
[ A]org [ A]aq
实验发现, KD是一个常数的条件是, 温度不变,溶质A在 溶液的浓度极低,且存在形式不变。溶质浓度高时, KD存 在偏离。应使用活度代替浓度计算。
选择一种极性溶剂和一种非极性溶剂,将二者按 不同比例混合,得到一系列不同极性的混合溶剂, 计算混合溶剂的极性参数p’;
研究目标物质在上述不同极性混合溶剂中的溶解 度,以最大溶解度对应的混合溶剂p’值可知溶质 的近似p’。
挑选具有不同选择性的另外一种极性溶剂替换原 极性溶剂,通过调整该极性溶剂的比例维持原p’, 从而找到溶解性和选择性都合适的溶剂。
分离科学与技术第2章 沉淀分离法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
2.2 沉淀的生成过程 2.2.5 分级沉淀 分级沉淀:两种难溶盐(阳离子或阴离子相同),若 其溶度积相差足够大时,可通过加入沉淀剂将其先后分 别沉淀出来加以分离。 溶度积小的难溶盐先沉淀,如 AgI 较 AgCl 先沉淀。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
2.2 沉淀的生成过程 2.2.5 分级沉淀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
2.2 沉淀的生成过程 2.2.4 晶形沉淀与胶体 内因: 沉淀的性质
生成沉淀类型 外因
沉淀的形成条件
沉淀的后处理
沉淀类型:晶形沉淀、无定形沉淀、凝乳状沉淀
几种类型沉淀的比较 特点 直径 晶形沉淀 0.1~1 m 凝乳状沉淀 0.02~0.1 m 无定形沉淀 < 0.02 m
[I ] [Cl ] 6 6 10 , 10 [Cl ] [I ]
Ksp,AgI = [Ag+][I] = 9.31017 Ksp,AgCl = [Ag+][Cl] = 1.81010 当 [Cl]/[I] < 106 时,只有 AgI 析出; 当 [Cl]/[I] > 106 时,AgCl 才开始析出。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
2.1 沉淀生成的条件 2.1.3 氢离子浓度及配位剂的影响 配位剂的影响: 难溶盐沉淀 + 配位剂 溶解度增大(或完全溶解)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
2.1 沉淀生成的条件 2.1.4 有机溶剂的影响 有机溶剂的影响: 难溶盐沉淀 + 有机溶剂 溶解度减小(溶剂化作用较 小,介电常数较低)。如 PbSO4: 100 mL H2O: 4.0 mg, 100 mL 20% 乙醇: 4.0/10 mg 100 mL 乙醇: 4.0/1500 mg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
八上科学物质的分离
八上科学物质的分离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第 4 讲 主题:物质的分离&&1.2.3.物质分离的实例分析,如粗盐的提纯、硫酸铜晶体的制备、自来水的净化过程等。
二、课堂落实(讲练结合)&例题精析考点一 物质的晶体例1.对于制备的较大颗粒的硫酸铜晶体。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对于 的物质,常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
先在较高温度下制得该物质的饱和溶液,然后使它冷却即可得相应的晶体。
(2)实验中我们发现,如果快速冷却热饱和溶液,那么得到的是颗粒 (填“较小”或“较大”,下同)的结晶;如果缓慢冷却热饱和溶液,那么得到的是颗粒 的结晶。
考点二 结晶法的应用B.若将溶液B2再恒温蒸发10g 水,则析出的晶体质量大于2gC.溶液C1、C2、C3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同D.溶液B1、B2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溶液C2、C3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分数也相同考点三 结晶水合物例3.已知16g 无水硫酸铜晶体吸水变成硫酸铜晶体后质量正好为25g 。
在25℃时,向足量的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加入16g 无水硫酸铜粉末,搅拌后静置,最终所得硫酸铜晶体的质量( )A.等于16gB.等于25gC.大于16g 而小于25gD.大于25g考点四 常用的物质分离的方法例4.下列几种分离方法中,对水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考点五水的净化例 5.净化水的方法有:①过滤;②加明矾吸附沉降;③蒸馏;④消毒杀菌。
自来水厂将混有泥沙的天然水净化成生活用的自来水,选用的方法和顺序为()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③④D.②①④&探究提升例.根据实验室进行的过滤操作,请回答下列问题:(1)过滤适用于分离混合物。
(2)过滤的操作要领可归纳为“一贴、二低、三靠”,其中的“一贴”指,否则会。
(3)如果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那么后果是。
(4)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在烧杯,作用是。
分离科学基础 沉淀分离
17 1 . 2 10 [OH ] 1.1108 mol / L 0.1
若[Zn2+]=0.1mol/L
pOH = 8
pH = 6
[Zn2+]: 1.00~0.01mol/L
pH: 5.5~6.5
§2-1 无 机 沉 淀 剂 分 离 法 (4)、有机碱法
利用吡啶、六次甲基四胺等有机碱控制pH
第二章 沉 淀 分 离 法
定义: 通过沉淀反应把欲测组分分离出来;或者把共存的 组分共沉淀下来,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特点: 1、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2、沉淀法适应性比较强; 3、费时; 4、选择性比较差,分离不够完全。
第二章 沉 淀 分 离 法
沉淀的生成:
在含有金属离子Mm+的溶液中,加入含有沉 淀剂Xn-的另一溶液时,生成难溶性沉淀MnXm, 这时溶液中存在如下的平衡: nMm+ + mXn- →MnXm 体系达到平衡时,其平衡常数Ksp 称为溶度积, Ksp = [Mm+]n [Xn-]m
§2-1 无 机 沉 淀 剂 分 离 法
Cd2+在溶液中沉淀完全,[H+] ≤0.34mol/L 问题:[H+] ≤0.34mol/L时,Zn2+是否干扰? 回答:Zn2+不干扰。
问题:[H+] 多大时,Zn2+开始沉淀?
回答: [H+] =0.19mol/L时,Zn2+开始沉淀。 结论: 控制溶液氢离子的浓度:0.19~0.34mol/L ,可以使 Cd2+与Zn2+分离完全。
§2-2 有 机 沉 淀 分 离 法 一、形成螯合物的沉淀剂
此类沉淀剂一般含有两种基团,
酸性基团:如-OH. –COOH. –SO3H等, 碱性基团:-NH2. =NH. =N-. =CO. =CS等.
浅谈研究生《分离科学》课程教学方法
浅谈研究生《分离科学》课程教学方法作者:江明,彭彦,徐丽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13期江明,彭彦,徐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药学院,湖北武汉430030)摘要:《分离科学》是药学专业研究生的重要基础课程。
该课程主要是各种分离方法的汇总,内容烦杂、专业性强、适用范围广,是药学各专业学生都需要熟练掌握的一门重点课程。
传统的讲授方法往往效果不佳,学生难以消化巨大的信息量,事倍功半。
本文结合我校开展的《分离科学》课程的教学情况,总结出系统的教学方法以供参考,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建议。
关键词:分离科学;教学方法;学生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74-02药学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有别于本科生,学生的重心由课堂逐渐转向实验室。
学院开设相关课程的目的是为研究生在实验室内的科研活动提供思路和方法,更多起到的是指导性作用。
《分离科学》这门课程研究的是物质的分离、富集和纯化的方法[1],囊括药学研究各方向都需要使用到的技术。
因此,《分离科学》课程自1990年设置以来,深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各专业特别是药学院研究生们的欢迎。
在药学院历年研究生选课过程中,《分离科学》的选课率均居第一,课堂听课率也名列前茅。
此门课程由药物分析专业老师开办主讲,随着现代分析分离技术的日益发展,《分离科学》的教学体系也不断改进与完善。
自我院开设《分离科学》课程以来,教学成果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现将我院教学模式归纳如下,以供参考。
一、合理规划理论课堂知识的内容课堂讲授是最为广泛接受的教学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较大的信息量。
课堂讲授往往辅以生动具体的多媒体展示,学生通过课堂即时记忆和书写听课笔记可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分离科学》内容涉及范围广、分布零散,目前尚未出现通用的课本教材。
我院老师根据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实际的需求,不断更新授课内容,组织编写特色讲义,制作课程PPT,涵盖了从传统的溶剂萃取到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等样品前处理内容,以及电泳、离心、逆流色谱、色谱联用技术等仪器分离方法。
分离科学与技术 第一章 现代分离科学概论 现代分离科学与技术 教学课件
第三类:膜与传统分离相结合形成的分离技术(耦合与集成技术):如 膜吸收(membrane-based absorption)、膜萃取(membrane-based extraction)、亲和超滤(affinity ultrafiltration) 、膜反应器 (membrane reaction)等。
现代分离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Leabharlann
利用方法间的共性,探讨方法间的联系和统一理论和数学 模式的表达 将新技术、新材料引入分析技术中,发展新分离原理和 方法; 解决现代科技和生产过程中重大的分离和纯化问题; 利用现代分析手段,如波谱、电镜、粒子束分析研究分 离过程机理,探讨分离过程动力学及其模型; 计算机模拟分离过程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多种分离方法和技术联用,研究最优化分离条件; 分离发现新的重要物质; 利用电、磁、光、热等建立无污染的分离过程.
分离科学的研究内容
分离过程的共同规律
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动力学理论等
各种不同分离技术的分离原理方法设备与应用
①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 功 能量 方向与限度 平衡 ②分离过程中的动力学; 溶质的迁移和扩散 速度与效 率 ③分离过程中发生在界面上的计量置换;
④平衡分离的分子学基础; ⑤疏水效应; ⑥分离过程中的最优化; ⑦分离方法的简介和比较
人们对“分离”一词的反应是强烈的,比如亲人间、朋
友间的分离大多是痛苦的。因此人类社会的分离要考虑是否
有必要。 物质分离也要考虑是否有必要,因为它是需要付出代价
的。
作为物质分离,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在日常生活 中也无处不在。
日常生活中的分离
饮食起居:自来水(过滤);净水器(分离膜/吸附 剂);泡茶(固体浸出法);榨果汁 环境保护: 污水治理;垃圾分类; 医药卫生:抗菌素的纯化;血透; 病毒的分 离 能源:铀的富集
分离科学与技术概述.
芳香物、油料、色素
气体净化
生命体中的分离现象
生命体需要的最基本的物质:氧气和水
分离过程是保持生命活力的关键过程。
•超纯水、超纯溶剂,99.99%, 99.9999%
•核燃料铀-235,钚-239等提取,要求从含量小于1%的原料中提取铀或钚,提取率达到99.9%,去污率为106 -108。
•彩电显像管的原料之一就是纯度为99.999%的钇。
•缺乏对于相界面传递的微观机理的认识
前沿方向例一:微化工系统Effective Effective mixing mixing Effective Effective mass mass and and heat heat transfer transfer High High selectivity selectivity Inherent Inherent safety safety Numbering-up Numbering-up method method Enable Enable control control
谢谢!
前沿方向例二:分离功能材料新材料:自组装自组织材料、仿生材料、膜、吸附剂、树脂、微胶囊、传感材料、光电材料、灵敏材料、生物相容材料,环境材料、纳米及粉体材料、复合材料等
前沿方向例二:分离功能材料红外光源信号接收筛板m m \60 A/D板塔体\65取样口双探头光纤照相法红外光纤探针在线测量技术
前沿方向例二:分离功能材料
•半连续
•精馏(蒸馏
•萃取(液液萃取、固液浸取•吸收
•吸附
•色谱分离
•膜分离
•过滤
•亲核分离
•干燥
•蒸发
•沉淀
•结晶
•电泳
•离心分离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分离设备所能通过的物质总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分离方法的选择
● 分离的必要性和要求;被分离物的物理化 学性质;表征或检测方法的特点。 ● 各种可能的分离方法的比较:实验室设备、 及熟悉程度等(技术条件)。 ● 分离费用:制备分离要高回收率和低消耗 (经济分析)。
§1.4 分离过程机理
4.对分离技术做到了观念的更新。
三 、可被分离利用的物质性质
能量或分离介质
原料物流
分离 装置
两个以上的产品物流
(浓度不同)
对各组分所特有 的性质差别产生
作用
分离过程示意图
分离之所以能够进行,是由于混合物中 待分离的组分之间,在物理、化学、生物 学等方面的性质,至少有一个存在着的差 异。
物理性质
力学性质:密度、摩擦因数、表面张力、尺寸、质量 热力学性质:熔点、沸点、临界点、蒸气压、溶解度
化合物M
分离对象:物质组分 空间:容器、位置 纯度:100%是“理想状态”;无论5个9,6个9还是有
杂质
“假设”的含义:
☆ 绝对的(完全)分离是不可能的
air
分离 “液化空气”气化
N2
O2
H2
Ar H2O 。。。。。。
纯度99.999%:0.001%杂质(包含分析仪器的检测灵敏度限制)
分离的图解定义
碱度:胺类>中性氢氧化物>腈类>不饱和碳氢 化物>硫化物
酸度:强酸> CH3OH >酚类>醇类>硫酚类
4)电子给予体-电子接受体间的作用力(电荷 迁移,荷移配合物)
电荷迁移是一种特殊的相互作用,即两个 分子结合成一个荷移配合物,如A+B-。这 种力叫荷移力,实际上是一种电子转移。
5)集团电荷力 分子内存在着一种集团的电荷力,而这种
一、常见的分离的一些情况
● 大量与大量物质间的分离 ● 大量与小量或痕量物质间的分离与富集
淘米或淘金; 半导体掺杂
● 小量与小量(痕量与痕量)间的分离或富集 ● 稀溶液中痕量元素的富集
按分离目的分类
制备型分离/纯化
要求高纯度、高回收率产物(有时不一定要求高收率)。 规模:实验室;生产
分析型分离
突出“定量”概念,即考虑分离程度的完全性;定量分离的可 能性;简单快速;分离结果具有良好的再现性。
•
b.如何将现代最先进的技术与材料应用于分离技术。
•
c.选择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中对分离要求最为紧迫的对象进行
研究。
•
d.将各种分离方法联用,选择最为有利的分离条件。寻找新的
分离原理及方法。
•
二、现代分离科学的特点
1.现代技术手段的广泛采用。
2.分离对象集中在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及 新材料领域产品。
3.提出了新的分离原理,发展了大量新的 分离技术。
欲分离的物质以一定的方式在两相间分配, 然后用物理方法将它们分开,从而达到分离。
有的分离过程中,根据相的相对位置或运 动状态,它们被分成固定相和流动相。
2.流
流描述所有流体的位移。分离可以在静 止(非流)体系和流体系进行。
● 对流、随机流等(寄生流):非生产型、破坏性
● 混流(搅动):对分离的性质并不产生影响 ●(外加)定向流:流动相、载气等
ln( n A nA nB
) nB
ln( nB nA nB
)]
三、分离的重要性
• 1 与人类文明发展密切相关。
反渗透的工艺流程
工业用电渗析(8-10吨/时)
多级闪蒸的基本原理
低温多效蒸馏原理
多效蒸馏装置
• 2与科技发展进步密切相关。
• 蔗糖梯度密度离心提取纯化病毒
场是有选择性的,它对不同的组分 有不同的作用。与场对应的是梯度概念。
5 .分子和离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或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分离的分子 学基础,其大小又与它们的分子结构,环境条 件等有关。
1)静电力---库仑定律
E ij
Zi Z j e2 4 r
由于静电力与两个电荷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而其它一些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的更高次方成反比,
二种,白者入药用,赤者甚有毒,
但贴肿外用。若服之,伤人,乃至
痢血不已而死也。”证实了古人早
已认识到商陆的毒性。早期的研究
中发现,其中含有商陆碱、多量硝
酸钾、皂甙、糖蛋白、脂溶性成分
(棕榈酸、十四酯等)等,具有调
节免疫、抗肿瘤、调节内分泌、镇
咳、祛痰、平喘、抗菌消炎、利尿
等药理作用。随着植物多糖研究的
组分 A nA mol
组分 B nB mol
混合 分离
混合物 (A+B)
(nA+n B) mol
分离科学实际上是研究如何将热力学第二定律所 说的自发过程,以相反方向进行到最大限度的科学。 即如何给体系增加能量和降低体系的熵值以便增强分 离效果。
混合的熵:
分离的理论耗能量(最小功):
Wmin, T
RT[n A
许多分离过程中是以流体方式进行的。流动本身 并不能导致分离,但它可使分离效率提高许多倍, 或者说利用流来实现分离。但无益的流,如寄生流 等,也可能对分离起破坏作用。
例:淘析,引入上升流,小颗粒的沉降速度小 于上升流速而被带走。
3 .化学势
化学势控制组分在分离过程的相对迁移和平衡状 态。分离过程的总化学势
所以静电力属于长程力。
2)范德华力
(1)两个永久偶极子间的相互作用(取向力) ● 作用力大小与偶极间的距离及取向有关 ● 定向力与偶极矩的四次方成正比
(2)永久偶极子与诱导偶极间的相互作用
(诱导力)--德拜公式
E ij
i
2 j
(4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r 6
式中αi为i分子的极化率
(3)非选择性作用力—色散力 色散力与分子间的距离的六次方成反比。 摩尔色散力大体上与分子大小成正比,也与化合物
力的作用又与分子结构的空间构型是否相适 应而起作用。
分离模式*
任何一种分离方式都是以下四个过程的 单独、同时或依次进行的过程: (1)化学转换 (2)两相中的分配 (3)相的物理分离 (4)外场作用下的迁移速率差异
五、 分离方法的分类
1. 现象学分类法(过程分类法) ●平衡分离过程:利用相间平衡(相平衡和分 布平衡)。 ●速度差分离过程:利用外场作用。 ●反应分离:只对混合物中某些特定组分发生 化学、生物反应。通常能对指定物质进行充分 的分离。
• 3 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建立节约型社会, 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等有重要意义。
•
商陆又名夜呼(《本经》)、
野萝卜,为商陆科多年生草本,多
生于疏林下、林缘、路旁、山沟等
湿润地方,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本草纲目》中记载有“其性下行,
专于行水,与大戟、甘遂盖异性而
同功”。而其性味苦、寒,有毒,
《唐·本草》记载:“商陆有赤、白
强制分离
完全分离
(A+B+C+…) → (A)+(B)+ (C)…
部分分离
(A+B+C+…)→(A)+(B+C +…)
(A+B+C+…)→(A,B)+(B, A)…
组分:A, B。。。 空间: () 丰度:A “主成分”
分离过程要克服混合和稀释两个自发过 程,在热力学上是受阻的,因此分离必须付 出代价,分离过程必须做功(耗能)。
其他 分子蒸馏 酶降解
2.场-流分类法
分离的实质是溶质在分离空间内的迁移和再分 布。Giddings认为分离过程是由化学势和流共同控 制。
● 化学势:连续c、不连续d、混合cd ● 流:静止S、平行F(=)、垂直F(+)
表3. 九种基本分离领域
连续μ*模式
Sc F(=)c F(+)c
不连续μ*模式
3 分离因子(Separation Factor)
QB
A+B?
SB/ A
QA QB0
RB RA
A+B
Q
0 A
分离因子表示两种组分分离的难易程度,当
SB/A<<1或SA/B>>1时,两者越易分离。
对分离因子SB/A大小的要求,不仅与样品中A、B的 含量有关,而且与B对A测定的干扰程度有关。通常应
SB/A < 10-4。
分离分析
是一类仪器分析方法,其特征就是分离分析系统化,即分离过程与检测技术 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种新型的分析技术。
二、表征分离效率的参数
与物质的分离有关的几个概念:
富集:Enrichment 摩尔分数小于0.1组分的分
离
浓缩:Concentration 摩尔分数处于0.1~0.9间
组分
纯化:Purification 摩尔分数大于0.9组分的
、分配系数、吸附平衡
电、磁性质:电导率、介电常数、迁移率、 电荷、淌度
输运性质:扩散系数 化学性质
热力学性质:反应平衡常数、化学吸附平衡 常数、离解常数
反应速度性质:反应速度常数 生物学性质
生物学亲和力、生物学吸附平衡,生物学反 应速度常数
四、重要的分离术语
1. 相
分离过程涉及的物态有:气态、液态、固态、 超临界流体状态。
分离
拆分:Resolution 手性化合物的分离
1 回收因子(Recovery Factor)
被分离物质A分离的完全程度:
RA
QA
Q
0 A
QA Q0A
在任何分离过程中,欲回收组分的回收率都是越 大越好。
但是,确定回收率的大小要根据分离目的、分 离组分的浓度含量和分离费用等考虑。
2 浓集因数(Concentration Factor)
的折光指数有关。
在分离科学中色散力非常有用,它不仅可以在分 离过程中分子的作用力方向起重要作用,而且是解释 分离科学中许多规律的分子学基础。
3)氢键作用力 强氢键: R-X-H…Y-R’ X和Y为半径小、电负性大的F、O、N等。 弱氢键: 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