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与大气圈的关系土壤学

合集下载

土壤学第十章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土壤学第十章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
§10 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0-1 土壤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一、土壤碳循环 二、土壤光合作用 三、土壤呼吸作用 四、土壤碳的固定 五、土壤碳酸盐转化与平衡过程 六、土壤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 §10-2 土壤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一、土壤氮循环 二、大气氮的沉降 三、大气氮的生物固定 四、土壤有机氮的矿化 五、土壤铵的硝化 六、土壤无机氮的生物固定 七、土壤铵离子的矿物固定 八、土壤氨的挥发 九、土壤硝酸盐淋失 十、土壤反硝化损失 十一、土壤中氮损失的环境效应 十二、土壤氮的调控 §10-3 土壤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一、土壤磷循环 二、土壤有机磷的矿化和无机磷的生物固定 三、土壤磷的吸附与解吸
典型的再循环过程:#2022* Nhomakorabea学习目标
§10 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掌握有关“土壤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钾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微量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土壤磷的控制机制和影响土壤钾固定的因素。
§10 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六、土壤无机氮的生物固定
*
*
七、土壤铵离子的矿物固定
不同土壤对NH4+的固定能力不同: 1.土壤黏粒矿物类型 (2:1型)---蛭石对NH4+的固定能力最强,其次是水云母,蒙脱石较小; (1:1型)---高岭石黏粒矿物,基本上不固定铵。 2.土壤质地 3.土壤中钾的状态 4.铵的浓度 5.水分条件 6.土壤pH
§10 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
四、土壤有机氮的矿化 矿化过程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把复杂的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氨基糖及其多聚体等,经过微生物酶的系列作用,逐级分解而形成简单的氨基化合物,称为氨基化阶段(氨基化作用) :蛋白质→RCHNH2COOH(或RNH2)+C02+中间产物+能量 第二阶段,在微生物作用下,把各种简单的氨基化合物分解成氨,称为氨化阶段(氨化作用): 1.在充分通气条件下 RCHNH2C00H+02 → RC00H+NH3+CO2能量 2.在嫌气条件下 RCHNH2C00H+2H → RCH2C00H+NH3+能量 或 RCHNH2C00H+2H → RCH3+NH3+CO2+能量 3.水解作用 酶 RCHNH2COOH+H20 → RCH20H+NH3+C02+能量 酶 或 RCHNH2COOH+H2O → RCHOHC00H+NH3+能量

土壤学复习题含参考答案

土壤学复习题含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1、五大成土因素是指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其中生物是主导因素。

2、土壤基本粒级有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是电荷价、离子半径和离子浓度。

4、按照吸附机理可以把土壤吸附性能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和负吸附。

5、产生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土壤胶体物质是铁、铝、锰的氧化物及其水化物,被专性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 BⅠ、BⅡ族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

6、土壤钾元素形态可分为水溶态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态钾。

7、若土壤的容重为1.325g.cm3,质量含水量为20%,则土壤的孔隙度为 50% ,空隙比为 1:1 ,三相比为固:液:气=50:26.5:23.5 。

8、旱作土壤有效水含量为田间持水量与萎焉系数的差值。

9、良好的土壤结构性,实质上是具有良好的空隙性,即要求总孔隙大而且大小孔隙合理分布,有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调节和植物根系活动。

10、根据土壤胶体表面的结构特点,大致可将土壤胶体表面分为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表面、有机物表面、等3种类型,2:1型粘土矿物的表面属于硅氧烷类型。

11、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力的作用,土壤水分类型分为吸附水、毛管水、重力水。

12、土壤三相的导热率顺序是固>液>气,热容量顺序是液>固>气。

13、土壤潜性酸包括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其中交换性酸度更能代表潜性酸度。

14、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能使植物吃得饱、喝得足、住得好、站得稳。

15、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土壤微生物类型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16、土壤胶体电荷产生的原因有同晶替代、吸附、断键、解离。

17、土壤碱度的液相指标是总碱度,固相指标碱化度。

18、土壤水分含量的常用表示方法有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土壤水贮量。

19、1:1型粘土矿物是由 1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代表矿物是高岭石;2:1型粘土矿物由 2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胀缩型如蒙脱,非胀缩型如伊利石。

土壤学论述题

土壤学论述题

土壤学论述题江西农大1、试题内容简述土壤圈的地位及其与其它圈层的关系。

土壤圈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土壤圈被视为地球表层系统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圈层。

关系:①土壤圈与大气圈的关系,土壤与大气间在近地球表面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热、气的交换和平衡。

②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地球表面的土壤,不仅是高等动植物乃至人类生存的基底,也是地下部分微生物的栖息场所。

③土壤与水圈的关系,由于土壤的高度非均质性,影响降雨在地球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及水圈的化学成分。

④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过程和成土作用的产物,从地球的圈层位置看,土壤位于岩圈和生物圈之间,属于风化壳的一部分。

2、试题内容成土母质的形成大致可以经过几个阶段?各有何特点?成土母质指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通过成土过程可发育为土壤。

成土母质的形成大致经过4个阶段:(1)碎屑阶段这是岩石风化的最初阶段,物理风化占优势,化学风化不明显,只有氯和硫元素发生移动,母质中主要是碎屑物质,其成分基本上与母岩一致。

(2)钙积阶段这一阶段大部分氯和硫已淋失,Ca、Mg、K、Na 等元素大部分保留下来,有些钙游离出来,形成碳酸钙,往往沉积在碎屑孔隙内,母质呈中至碱性反应。

黑钙土、栗钙土等土类的发育就停留在这一阶段。

(3)酸性铝硅阶段(硅铝化类型)这一阶段的母质中Ca、Mg、K、Na都受到淋失,同时硅酸盐和铝硅酸盐中的硅酸也部分淋失,母质呈酸性反应,颜色以棕或红棕色为主,黄棕壤及部分棕色成土母质的发育至此阶段。

(4)铝阶段(富铝化类型)这一阶段母质中的盐基和硅酸全部淋失,残留的只是硅和铝的氧化物,形成鲜明的红色,母质呈酸性至强酸性。

我国华南的红壤、砖红壤的成土母质发育至此阶段。

3 试题内容论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及调节措施。

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的各种含碳化合物。

(完整word版)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完整word版)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15.土壤氧化还原体系的反应特征:①土壤中氧化还原体系有无机体系和有机体系两类;②土壤是不均匀的多项体系;③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应常常有生物的参与;④土壤中氧化还原(Eh)平衡会经常变动。
16.干旱时主要发生氧化反应,反之发生还原反应。
17.同一氧化反应在碱性溶液中比在酸性溶液中容易进行。
18.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最大的主要因素有土壤的通气状况、生物代谢程度、还原性物质的数量等,pH只是影响土壤Eh的因素之一(Eh随pH的升高而下降)。
14.土壤的分层:①枯落物层(O层);②腐殖质层(A层);③淋溶层(E层);④沉积层(B层);⑤母质层(C层);⑥基岩层(R层)。
15.土壤的重要形态特征:颜色、湿度、紧实度、结构、质地、PH、新生体、入侵体、孔隙和动物孔穴。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组成
1.土粒分类:矿质土粒(占绝对优势)和有机质土粒。
2.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
13.矿化过程是腐殖化过程的前提。
14.腐殖化系数=单位土壤每年残留碳量/每年进入单位土壤的总量
15.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16.矿化率=有机质因矿化作用每年损失的量/土壤有机质总量
17.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①温度;②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③有机残体的特性;④土壤PH及土壤质地。
29.阳离子交换量就是pH=7时土壤净负电荷的数量。
8.矿质土壤:
9.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①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数量;②土壤有机质的损失;③土壤有机碳的平衡。
10.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元素:碳、氧、氢、氮,其次是磷和硫。
11.土壤有机质的组成:①碳水化合物;②木质素;③含氮化合物;④树脂、蜡质、脂肪、单宁和成灰物质。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土壤圈与大气圈在近地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分、热量、气态物质的迁移转化,土壤不仅因其疏松多孔而能接收大气降水及其沉降物质以供应生命之需,而且还能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参与碳氮硫磷等元素的全球循环。

土壤圈与水圈的关系密切,如大气降水通过土壤过滤、吸持与渗透进入水圈,成为全球水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对水体的物质组成产生影响,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供应生命体对水分的需要;水分也是土壤圈物质能量迁移转化的重要载体和影响土壤性质的介质。

土壤圈与岩石圈联系更为密切,岩石圈表层的风化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矿质营养元素均来源于岩石的风化,土壤侵蚀及其堆积也是岩石圈中沉积岩形成的重要物源。

土壤圈与生物圈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土壤是陆地生物圈的载体,土壤支撑绿色植物,并供应其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同时生物活动又对土壤圈的形成发育具有深刻的影响。

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到母质层的土壤纵断面。

从上至下依次为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枯枝落叶层:堆积枯枝落叶,下部已初步分解腐殖质层:腐殖质含量高,与矿物颗粒紧密结合形成暗色土层淋溶层: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淋溶层淋移物质在此层淀积,形成柱状、核状、棱柱状结构,较紧实母质层:土层较深,受成土因素影响小,保持母质特性母岩层:未风化的岩石土壤质地或机械组成:土壤颗粒的不同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比组合即粒级大小及组成比例,反映土壤砂粘程度将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称为粒级土壤粒级分为石块、砾石、砂粒、粉粒、黏粒五个大类别石块、砾石和砂粒由原生矿物组成,粉粒由抗风化能力较强石英组成,黏粒由次生矿物组成砂质土:透水性强,保水性差;通气性强,为好气条件;潜在养分少,保肥性差,养分转化快,有效性好,热性土;疏松易耕粘质土:透水性差,保水性强;通气性差,;潜在养分多,保肥性强,养分转化快,有效性差,冷性土;粘重难耕质量差壤土:砂粘适中,兼有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是农业生产上质地理想的土壤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性能好,含水量适宜,土温比较稳定,粘性不大,耕性较好,宜耕期长,适宜耕作各种作物上砂下粘:蒙金土土壤结构:土壤固相颗粒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中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方式称为土壤结构土壤结构的类型单粒状结构:由松散的未胶结的土壤颗粒组成粒状结构:团粒状结构多出现在土壤表层,按团聚体的大小分为粒状、团粒状、团块状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大块结构团粒状结构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上最有价值的土壤结构型是水稳性的团粒结构1)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的总孔隙度高达55%,孔隙的比例较为适宜,而且在土壤中的分布均匀,大小相间分布。

(完整版)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完整版)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土壤:2.土壤特征:①拥有生产力;②拥有生命力;③拥有净化力;④拥有互换力。

3.土壤圈:4.土壤圈的功能:①支持和调理生命过程;②影响大气圈的化学构成、水分与热量的均衡;③影响水的溶质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派;④对岩石起到保护作用。

第二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1.土壤母质( P6):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

2.土壤母质是形成土壤物质基础。

3.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是构成土壤的骨骼—土粒。

4.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主要根源。

5.主要的成土岩石:岩浆岩、堆积岩和变质岩。

6.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的基础。

7.参加化学风化的要素主假如水、二氧化碳和氧气,作用方式包含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且最重要)和氧化。

8.五大成土要素:母质、生物、天气、地形和时间。

9.土壤是成土母质在必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

10.风化因子 =风化天数×水解离度。

11.土壤湿度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徙;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变。

12.土壤剖面( P20):从地面向下发掘而裸露出来的垂直切面。

(1~2米深)13.淋溶作用:土壤中的下渗水,从土壤剖面上层淋溶带走土壤中某种成分的作用。

14.土壤的分层:①枯落物层( O 层);②腐殖质层( A 层);③淋溶层( E 层);④堆积层( B 层);⑤母质层( C 层);⑥基岩层( R 层)。

15.土壤的重要形态特色:颜色、湿度、紧实度、构造、质地、 PH、重生体、入侵体、孔隙和动物孔穴。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构成1.土粒分类:矿质土粒(占绝对优势)和有机质土粒。

2.土壤质地:依照土壤机械构成邻近与否而区分的土壤组合。

3.土壤质地三大类:砂土、壤土和粘土。

4.土壤质地改进:①溶土法;②深耕,深翻;③施有机肥。

5.壤质土兼具砂质土和黏质土的长处,是较为理想的土壤。

6.土壤有机质的根源( P39):①植物残体;②动物和微生物残体;③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④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样有机物料。

土壤地理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复习资料

⼟壤地理复习资料⼟壤地理复习资料⼟壤是地球陆地表⾯具有肥⼒能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的历史⾃然体。

其特征:有⽣物活性、孔隙结构;其功能:有肥⼒及⽣产性能,缓冲与净化功能。

⼟壤定义理解1)⼟壤是独⽴的历史⾃然体;2)⼟壤是运动着的物质、能量系统:开放系统;3)⼟壤是绿⾊植物⽣长繁殖的⾃然基地 4)⼟壤具有⼀定的层次结构:⼟壤剖⾯2)四⼤肥⼒因素:⽔,肥,⽓,热;1.1.3 ⼟壤剖析⼟壤剖⾯是指从地⾯垂直向下⾄母质的⼟壤纵断⾯;⼟壤剖⾯的⽴体化就构成了单个⼟体。

2.⼟壤系统简析⼟壤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壤系统与⼤⽓圈、⽔圈、岩⽯圈、⽣物圈和⼈类智慧圈之间不断地进⾏物质迁移转化与能量交换,这是推动⼟壤形成和演变的外驱动⼒;同时⼟壤系统也是影响地球表层系统变化的重要原因;⼟壤是⼀个⽣态系统,⼟壤⽣态系统是指⼟壤⽣物与其他成⼟环境因⼦ (包括⽣物因⼦和⾮⽣物因⼦)构成的复合整体系统。

作为陆地⽣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命层,⼟壤⽣态系统是相对独⽴的⼦系统,其中的物质与能量迁移转化过程,特别是⽣物地球化学过程,在全球物质与能量循环过程中占据着⼗分重要的位置。

⼟壤系统是⾃然界最为复杂的系统之⼀。

它包含着复杂多样的物理、化学和⽣物过程,这使得⼟壤系统永远不能处于静⽌的平衡状态。

⼟壤系统界⾯具有两个特点:⼀是⼟壤系统在地表与⼤⽓圈、⽔圈、地上⽣物群落之间的界⾯⽐较清楚。

⼆是在地表以下,⼟壤系统与⾮⼟壤系统的界⾯也即⼟壤与松散母质的界限是逐渐过渡。

因此在研究⼟壤系统时,对其界⾯应给予仔细地界定。

⼟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及其相互作⽤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机界的中⼼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1.2.1⼟壤与各圈层间的关系⼟壤圈与⼤⽓圈在近地表层进⾏着频繁的⽔分、热量、⽓态物质的迁移转化,⼟壤不仅因其疏松多孔⽽能接收⼤⽓降⽔及其沉降物质以供应⽣命之需,⽽且还能向⼤⽓释放CO2、CH4、H2S 等⽓体,参与碳氮硫磷等元素的全球循环,并对全球环境产⽣影响。

《土壤学》(必背)

《土壤学》(必背)

土壤学复习题1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就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其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期间,土壤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份、养分、热量、空气和其它生活条件的能力3、矿物:是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且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化学元素。

4、原生矿物:是指起源于岩浆,而存在于岩浆岩中的矿物。

5、次生矿物:是指原生矿物经过风化作用,使其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新矿物。

6、成土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就是成土母质。

7、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8、物理风化:指岩石崩解破碎成大小不同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9、化学风化:岩石中的矿物在化学作用(水、二氧化碳、氧气等)的影响下,发生化学成分和性质的变化、以及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10、水解作用:矿物中的盐基离子被水所解离的H+置换,分解形成新矿物的作用。

11、水化作用:岩石中的矿物与水化合成为新的含水矿物的过程。

12、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破碎、分解的过程称为生物风化。

13、地质大循环:指从岩石——风化产物——岩石的长期循环过程。

14、生物小循环:指由风化释放出的无机养分转变为生物有机质,再转变为无机养分的循环。

15、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裸露出来的垂直切面,它是土壤外界条件影响内部性质变化的外在表现。

16、机械组成:土壤中土粒的大小及其比例状况就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17、土壤质地:按照土壤机械组成人为地划分的若干土壤类别,就称为土壤质地。

18、土粒分级:是根据土粒直径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人为划分的若干个等级。

19、壤粒级(粒组):土壤颗粒按粒径大小和性质不同分成若干级别20、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土壤soil: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具有生态环境调控功能、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2.土壤圈pedospere:土壤在地球表面以不连续状态分布于陆地表面,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称为土壤圈3.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在人工调节和控制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形式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农业生产体系。

4.农业 :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5.大气圈aerosphere :是环绕地球最外层的气体圈层,它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越向上空气越稀薄,并逐渐转化为宇宙空间。

6.生物圈 (biosphere) :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它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7.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8.土壤学soil science:农林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主要论述土壤和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土壤变肥变瘦的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和改良的技术。

9.土壤剖面构造:指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10.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

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

11.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地核(Core):地球的核心部分。

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半径为3480千米。

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

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

13.地幔(Mantle):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14.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自然界的岩石带的表层,它是人类生产和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本文将对地理土壤的定义、形成、组成、分类和功能等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地理土壤的定义地理土壤是地球表面岩石圈与大气圈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物,是由固体颗粒、水、空气和有机物质组成的,呈现出一定层次和形态的地球表面的物质。

它是地球上居住的物种提供水分、营养和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自然资源。

二、地理土壤的形成地理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首先,岩石经历风化、侵蚀和岩性变质等自然力量的作用,逐渐分解成颗粒状的物质。

然后,在水的作用下,这些颗粒沿着坡降、河流或冰川运动,并与其它物质混合,形成了土壤。

最后,生物活动的参与为土壤提供了有机物质和氮、磷、钾等营养物质。

三、地理土壤的组成地理土壤的组成主要包括固体颗粒、水、空气和有机质。

固体颗粒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砂、粉砂、粉土、黏土等不同颗粒大小的颗粒。

水在土壤中起着储存和输送营养物质的作用,土壤中的孔隙即空气,提供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有机质是由植物和动物的残体、分泌物和代谢物等转化而成的,它能提供营养物质和保持土壤结构。

四、地理土壤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地理土壤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土壤的发生过程和性质,可以分为风化壳土壤、重积土壤、湖泊沉积土壤、河流沉积土壤、冰川沉积土壤等。

根据土壤的化学性质和肥力特点,可以分为酸性土壤、碱性土壤、盐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壤土、肥沃黑土等。

根据土壤的质地和颗粒组成,可以分为砂质土壤、粉砂土壤、粉土壤、黏土壤等。

五、地理土壤的功能地理土壤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它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提供了水分、养分和生长空间。

其次,土壤具有保持水源、调节水分和气候的能力,对防止干旱和洪涝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土壤还具有保存和分解有机物质的功能,参与有机质的循环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土壤学》试题集--整理版(附答案~)

《土壤学》试题集--整理版(附答案~)

土壤学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1.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有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无机营养型。

2.土壤矿质颗粒大小粒级由小到大划分为石砾、砂粒、粉砂粒、粘粒。

3.土壤中的不良结构体种类有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48分)1.简述农业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答:农业化学土壤学派代表人物:德国土壤学家李比希。

提出三个学说:a) 矿物质营养学说:矿质营养库,植物从中吸收矿质营养b)养分归还学说:吸收矿质营养—肥力下降—归还c)最小养分率:作物产量由其生长所需各种养分中相对含量最少的那种所决定。

v2.简述高岭组粘土矿物的主要性质。

答:1:1型非膨胀型粘土矿物,亚热带土壤中多。

华中、华南、西南。

1)1:1型2)无膨胀性,氢键作用0.72nm,膨胀性小于5%3)电荷数量少,同晶替代弱或无,负电荷来源断键,3-15cmol(+)/kg4)胶体性较弱,较其它粘土矿物粗,塑性,粘结性,吸湿性弱。

0.2-2µmv3.如何对土壤腐殖物质进行分组?答:可分三组:(1)胡敏素:在腐殖物质中,水、酸、碱都不溶,颜色最深,分子量最高的组分。

(2)胡敏酸:碱可溶,水、酸不溶,颜色和分子量中等组分。

(3)富理酸:水、酸、碱都可溶,颜色最浅,分子量最低组分。

v4.什么是土壤粘结性,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答:土粒通过各种引力粘结起来的性质。

粘结性影响因素有:(1)质地粘土比表面积大,粘结性强(2)代换性阳离子种类,K+ Na+离子多,土壤高度分散,粘结性增强,相反Ca2+Mg2+为主,土壤发生团聚化,粘结性弱。

(3)团粒结构粘结性降低。

(4)腐殖质数量;粘结力大于砂土,小于粘土。

(5)土壤含水量;由干—湿粘结力无——有——最大—小—流体由湿—干粘结力无——有——较大—小—更大5.简述土壤液态水的形态类型和有效性?答:土壤液态水的形态类型有: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

(考)土壤肥力:土壤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考)土壤圈:覆盖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构成的连续体和覆盖层,是岩石圈顶部经物理、化学、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

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1、与生物圈:支撑、调节生物过程,提供养分、水分、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和演替;2、与水圈:降水在陆地上再分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分平衡、分异、转化,水圈的化学组成;3、与岩石圈:具有保护作用,减少外营力破坏,与岩石圈进行物质交换与地质循环;4、与大气圈:近地面表层与大气进行频繁的水、热、气的交换与平衡。

(考)土壤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为什么说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1、营养库的作用。

植物所需营养元素除CO2外,N、P、K及中量、微量元素、水分均来自土壤;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

包括无机物的有机化,有机物的矿质化;3、雨水涵养作用:土壤具有很强的吸水、持水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水库;4、生物的支撑作用:土壤中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群;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土壤是物质与能量交换、迁移最频繁的地带,起着“过滤器”和“净化器”的作用,能为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衍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

土壤的主要功能:生产、生态、环境、工程、社会。

二章原生矿物:地壳深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演变而成的新矿物,又称次生粘土矿物。

(考:非常重要!)同晶替代: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高岭石矿物石1:1型矿物,晶层间以氢键相连;蒙脱石是2:1型矿物,晶层间以分子间引力相连:伊利石是2:1型矿物,晶层间以离子键相连,又同晶代换引起的电荷叫永久电荷。

各类硅酸盐矿物的特点1、高岭组:1)1:1型晶层结构;2)非膨胀性,硅片和铝片间存在氢键;3)电荷数量少,同晶替代极少;4)胶体特性较弱,颗粒较多,可塑性、粘结性、黏着性、吸湿性较弱。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6、土壤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7、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

单位为:克/厘米3。

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3。

11、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粒级: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当量粒径: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光滑的实心球体,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14、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5、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16、土壤结构体: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17、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西北农林-土壤学考研复习题集

西北农林-土壤学考研复习题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生入学考试土壤学复习题集及答案汇编名词解释部分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即土壤调节水、肥、气、热的能力。

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数量;土壤呼吸强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或单位土重)的CO2孔隙比:孔隙体积/土粒体积;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硝化作用:土壤氨态氮氧化为硝酸的过程。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形成的新矿物。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BS: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碱化度(ESP):交换性钠离子的数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阳离子交换量(CEC): 单位重量的土壤所含交换性阳离子(一价)的总量。

土壤退化: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因人类开发利用不当而加速的土壤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或生产力下降的现象和过程。

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植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土壤缓冲性: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后,土壤具有抵抗变酸和变碱而保持pH稳定的能力。

土壤通气性:即土壤气体交换的性能。

主要指土壤与近地面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其次是土体内部的气体交换。

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NO3-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N2,NO等的过程。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理论分析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理论分析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理论分析土壤、植物和大气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大气中的气体成分,而大气又通过降水和气温等因素作用于土壤和植物。

这种连续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理论展开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的意义。

一、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的基本特征土壤作为植物生长的基础,具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包括颗粒密度、孔隙度、水分含量、有机质含量等;植物通过根系获取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元素,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大气中的气体进行物质交换;而大气则通过降水、风力、气温等因素影响土壤和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土壤-植物-大气之间存在多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元素,并释放氧气和二氧化碳,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植物也通过蒸腾作用影响大气中水分的含量,通过光合作用影响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大气通过降水和气温等因素影响土壤的湿润程度和温度,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这种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土壤-植物-大气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物质循环过程。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元素,将其转化为植物体内的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和二氧化碳。

植物的死亡和腐解产生的有机物质进入土壤,成为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

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参与大气中的碳循环过程。

能量是维持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运行的动力来源,土壤-植物-大气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能量流动过程。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驱动植物体的生长和发育。

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的进行。

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释放能量,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大气中的温度和风力等因素影响土壤和植物的能量状态,驱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的运行。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理论分析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理论分析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理论分析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理论分析是一种用来研究土壤、植物和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科
学理论。

它认为土壤、植物和大气是一个连续的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以下将对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理论分析进行详细阐述。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理论分析认为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它不仅提供植物所需的
营养物质和水分,还承载植物根系并提供支撑。

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有机质也对植物生长产
生重要影响。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供自身生长发育。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
养分在植株内经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转化和运输,供给植物的不同器官使用,
并最终参与植物的生产作用,例如光合作用。

大气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气通过光线、温度、湿度和
二氧化碳等影响着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也直接参与了土
壤和植物的反应过程。

在实际应用中,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理论分析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管
理和优化。

在农田水分管理中,通过分析土壤-植物-大气之间的水分运动机制,可以制定
合理的灌溉方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再通过研究土壤-植物-大气之间的养分循环,可
以优化农业施肥方案,提高作物养分利用效率。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理论分析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理论分析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理论分析土壤、植物和大气构成了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连续体,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同时释放出氧气,影响着大气的成分和性质。

本文将从土壤、植物和大气的关系角度,对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理论进行分析。

一、土壤-植物-大气之间的物质循环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关键。

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它们从土壤中被植物根系吸收,参与了植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

土壤中的水分也是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必需因素,它通过根系被植物吸收并蒸发到大气中,影响了大气的水汽含量和气候。

土壤、植物和大气之间不仅存在着物质循环,同时也存在着能量的转化过程。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存储在有机物质中,这些有机物质为植物提供了能量和营养。

植物释放出的氧气也为大气中的生物提供了生存所需的氧气。

大气中的太阳能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它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转化为有机物质,为地球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提供了动力。

土壤是能量的储存和转化场所。

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是能量的储存形式,它们参与了微生物的分解和降解过程,释放出能量和二氧化碳。

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获得能量,同时也将养分释放到土壤中,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营养。

土壤中的能量循环和物质循环密切相关,它们共同维持了土壤、植物和大气之间的连续体。

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微生物还参与了大气中气体的生成和消耗过程。

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和养分的转化过程释放出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同时也参与了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的循环过程。

这些气体的释放和转化过程影响了大气的气候和环境,从而影响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理论分析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理论分析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理论分析土壤、植物和大气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连续体系统,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大气中的氧气也是植物和动物呼吸的必需气体。

土壤、植物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壤、植物和大气三个方面分析其连续体理论,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土壤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

土壤中有微生物、腐解动物等一系列生物,它们在土壤中形成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

土壤具有吸附、储藏养分、水分和气体、保护地球表面生态系统的功能。

作为植物生长的基础,土壤对于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1.土壤养分的提供土壤中的养分对于植物生长非常重要,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等。

这些养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中的养分来源于岩石的风化和生物的分解,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作用,这些养分得以释放和再循环利用。

土壤养分的提供是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2.土壤中的水分和气体土壤中的水分和气体也对于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的生长必需,它影响着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土壤中的气体影响着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和代谢过程,对土壤中的养分转化和有机质的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

3.土壤的保护作用土壤对地表生态系统的保护作用不容忽视。

它可以保护地表免受强风的侵蚀,减缓降雨的冲刷,同时还能吸收和净化来自地表的污染物。

土壤的保护作用对于维护地表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植物植物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生物群落之一,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为地球上的动物提供氧气。

1.光合作用2.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光、温度、水分、养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与大气圈的关系土壤学
土壤与大气圈的关系是土壤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覆盖物,由岩石风化、植物残体和微生物等因素形成,它对大气圈中的气体交换、能量传递和水循环等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与大气圈之间存在着物质的交换作用。

大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可以通过土壤中的气孔和微孔进入土壤内部,同时土壤中的水分、有机质、矿物质等物质也可以通过土壤表面的蒸发作用释放到大气中。

这种气体和物质的交换作用使得土壤与大气圈之间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

土壤对大气圈中的温度和湿度有调节作用。

土壤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和导热性,可以吸收和释放大气中的热量,缓冲气温的变化。

同时,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也会影响大气中的湿度,通过蒸发作用将土壤中的水分释放到大气中,增加空气中的湿度。

这种调节作用使得土壤与大气之间形成了一个热湿交换的过程,对维持气候的稳定和降水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土壤还对大气圈中的气体和颗粒物进行过滤和净化。

大气中存在着各种污染物,如颗粒物、有机物和化学物质等。

当这些污染物通过空气中的气流沉降到地面时,会被土壤吸附、分解和转化,从而净化了大气中的污染物。

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根系也可以吸附和分解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减少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这种净化作用使得土壤成为大气污染物的重要降解和储
存库。

土壤还通过植物的生长作用对大气圈产生影响。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通过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这些过程不仅可以调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循环,还可以影响大气中的气体成分。

植物通过释放氧气和吸收二氧化碳,可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温室效应;同时,植物还能够释放出挥发性有机物和气味物质,影响大气的气味和风向。

这种生物活动使得土壤与大气之间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维持着大气圈和土壤生物圈的动态平衡。

土壤与大气圈之间的关系是土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土壤通过物质交换、温湿调节、污染物净化和生物活动等过程,与大气圈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相互作用。

深入理解土壤与大气圈的关系,对于保护环境、改善气候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