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控制利用专项规划设计
浅谈城市雨水排涝专项规划设计
浅谈城市雨水排涝专项规划设计【摘要】城市雨水系统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雨水系统建设滞后且标准偏低,导致雨水不能迅速排放,引发城市内涝问题。
规划好城市雨水排涝系统是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本文主要简述了城市雨水排涝专项规划设计思路。
【关键词】城市雨水排涝系统建设标准前言近年来,城市大规模发展的同时,雨水系统的建设却相对滞后,并没有与之相适应的雨水系统。
当城市遭受一次次暴雨来袭时,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损失和不便,也使城市屡屡出现汽车“潜水”、市民“看海”的奇景,且每逢暴雨必有重要城市发生内涝,北京“7·21”和郑州“7·20”给人民群众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悲剧,同时,也暴露了我国城市雨水设施普遍存在的“短板”。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因此,对城市雨水排涝工程进行建设规划时,应遵循“源头下渗减量、过程提标传输、末端调蓄排放”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充分响应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补齐城市雨水设施短板,使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城市雨水排涝系统设计原则:(1)充分利用现状设施,因地制宜,优化系统。
根据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现状设施,统筹兼顾,保障城市水安全,提升城市排涝水平。
(2)合理确定雨水系统建设标准。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标准》,结合城市规模确定雨水系统建设标准。
(3)技术先进、经济适用。
突出规划理念和技术的先进性,前期投资的合适性。
(4)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梯度推进项目建设,优先建设重点工程,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城市雨水排涝专项规划:1、城市雨水系统水力计算(1)城市雨水系统建设标准选择根据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4 - 2021),按照城市规模、重要程度,结合城市建设不同区域,选择雨水管渠不同的设计标准和内涝防治标准。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重点问题解析)
(2)4.2.3条
对于下凹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的要求主要是延续1316号
文中的要求,同时考虑到园林绿化的多样性,因此地标中下
凹式绿地率规定为50%。
目前大部分小区或公建项目地库区域面积较大,透水铺装 下垫面条件不满足要求的区域较多,无法做到100%的透水铺 装,因此维持70%透水铺装率的要求。但是对于有条件实施透
缺少市政管线相关参数:
市政接口管径、标高及排水能力等设计条件不全
(2)规范理解不透彻
1)调蓄设施未按规定设置; 如:硬化面积8000平方米,未做雨水调蓄池 2)没有相关雨水设计; 3)执行标准不一致; 4)排水标准不符合规范要求; 如:排水设计标准按2年执行,不满足要求。
5)调蓄设施设置有误;
入附属绿化用地面积。
2. 相关要求
北勘设测字【2013】107号 北京市勘察设计和测绘地理 信息管理办公室、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联合发 布关于 “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的通 知 北京标字【2014】1号 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 北京市勘察设计和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公室联合发布 “关于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审查要点”的通知
4.1.3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标准,应使得建设区域的
外排水总量不大于开发前的水平,并满足以下要求:
1 已建成城区的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大0.5;
2 新开发区域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大于0.4;
3 外排雨水峰值流量不大于市政管网的接纳能力。
4.2.3 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应优先利用低洼地形、下凹式
计文件报审时应含涉及雨水控制与利用的所有外线施工
图(包括:建筑、结构、设备、电气等四个专业),和 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的外线图纸(含调蓄设施)及说明。 (二)对于住宅小区或公建组团分期建设时,单体 建筑报审时应同时提交本项目区域全部雨水规度。最后一栋楼施工图文件报审时,应同时提交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第一部分规划编制大纲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一)规划背景1. 区位条件2. 地形地貌3. 地质水文4. 经济社会概况5. 上位规划概要6. 相关专项规划概要(二)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1. 城市排水防涝现状2. 问题及成因分析二、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一)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二)城市现状排水系统能力评估1. 排水系统总体评估2. 现状排水能力评估(三)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三、规划总论(一)规划依据(二)规划原则(三)规划范围(四)规划期限(五)规划目标(六)规划标准7.雨水径流控制标准8.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设计标准9.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七)系统方案四、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一)径流量控制(二)径流污染控制(三)雨水资源化利用五、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一)排水体制(二)排水分区(三)排水管渠(四)排水泵站及其他附属设施六、城市防涝系统规划(一)平面与竖向控制(二)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三)城市防涝设施布局10.城市涝水行泄通道11.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四)与城市防洪设施的衔接七、近期建设规划八、管理规划(一)体制机制(二)信息化建设(三)应急管理九、保障措施(一)建设用地(二)资金筹措(三)其他十、附件(一)近期建设任务与投资列表(二)规划附图要求第二部分关于规划编制大纲的说明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一)规划背景3.区位条件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12.地形地貌描述城市地形地貌概况。
13.地质水文描述城市气候、降雨、土壤和地质等基本情况。
14.经济社会概况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情况等。
15.上位规划概要(1)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等内容。
(2)城市发展战略和用地布局等内容。
(3)城市总体规划中与城市排水防涝相关的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城市防洪规划等内容。
16.相关专项规划概要重点分析城市防洪规划、城市竖向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水系规划等与城市排水与内涝防治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的内容。
中新天津生态城基础设施专项规划-雨水专项规划
图 1-1
生态城水系示意图
6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
中新天津生态城基础设施专项规划-雨水专项规划
(1)河流 生态城属蓟运河水系。蓟运河北起宝坻区九王庄,南至塘沽防潮闸, 河道总长约 189km,流量 454~1188m /s,河道宽约 300m。蓟运河生态城段 。 现状流量 400m /s,现状水位 2.2m(大沽高程) 由于蓟运河河道蜿蜒曲折、主河槽过水断面小、堤身薄弱、堤防下沉、 高程不足,险工险段多等原因,已成为防洪的难点和隐患。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根治海河工程中,虽对干流河道部分河段进行了治理,但未达到设 计治理标准,加之 1976 年受唐山大地震破坏和地面沉降影响,导致河道过 流能力普遍降低,堤防闸涵等工程设施严重老化失修,堤防险工险段多, 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本市蓟县、宝坻、宁河、汉沽四个区县和下游滨海新 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开发开放,急需进行全面治理。近些年,逐 步对蓟运河宁河段进行了险工堤防的治理, 使其达到 10 年一遇防洪标准和 5 年一遇排涝标准。蓟运河下游段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整治。 蓟运河由于流域上游来水量和入海水量减少,影响水库和河道蓄、供 水,造成河道和河口淤积,大大降低河道防洪能力。河道径流逐年减少、 水体自净能力降低致使蓟运河水质不断恶化。 水质监测结果表明,蓟运河水质以Ⅴ类和劣Ⅴ类水体为主。宁河县芦 台大桥和汉沽区的汉化断面水质较差。 蓟运河年内水质变化呈抛物线状, 7 月份水质最差, 以 7 月份为分界点, 上半年水质呈逐月下降趋势,下半年则逐渐好转。 蓟运河底泥监测结果较好,除硫化物超标外,其余均达到相应标准。 从沿线分布来看,各项指标在上游的含量均高于下游。 永定新河是海河流域北系四河――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新河和蓟运 河的共同入海河流,是海河流域北系的重要泄洪通道。 位于天津市区北侧,是天津市北部的防洪屏障,河道开挖于 1971 年,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思路解读
2.硅砂透水砖路面 1)适用场所:停车场、广场、小区道路、人行道、步行街等,也可用于道路、道牙、树池等的砌块 铺设; 2)典型铺装结构图(以北京标为例): a、做法同普通透水砖路面。 b、硅砂透水路缘石:
c、硅砂排水沟、硅砂蓄水池、硅砂渗排水管渠、硅砂雨水井等。
d、硅砂透水树池:
3.透水混凝土路面 1)适用场所:小区与公园的轻荷载道路(仅允许轴载40kN以下车辆行驶的城镇道路和停车场、小区 等道路)、广场等; 2)典型铺装结构图(以北京标为例):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的类型及其组合形式: a、类型分为三种: (1)间接利用(雨水入渗);(2)直接利用(收集回用);(3)只控制不利用(称调蓄排放)。 b、组合形式: (1)雨水入渗;(2)收集回用;(3)调蓄排放;(4)雨水入渗+收集回用;(5)雨水入渗+调蓄排放; (6)雨水入渗+收集回用+调蓄排放。 ▲适用范围要点: a、雨水收集回用设施宜用于年均降雨量大于400mm的地区。(北京地区年均降雨量595mm,但由于降 雨集中,时空分布不均,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应优先入渗,收集回用要考虑经济性,根据项目 综合考虑)。 b、雨水入渗设施适用于土壤渗透系数10-6~10-3的工程,且渗透面距地下水位应大于1.0m。不适用 于湿陷性黄土、膨胀土、高含盐土、永久性冻土土壤。 ▲源头减排雨水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实现源头雨水的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和径流污染控制,并尽可能实现雨水资源化。 a、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 径流总量控制率及相应的设计降雨量按国标或地标执行。设计日降雨量应按常年最大24h降雨量确定,
●国标:对下凹绿地、透水铺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规定如下: 1)《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16: ▲3.1.2 建设用地内应对年雨水径流总量进行控制,控制率及相应的设计降雨量应符合当地海绵城市 规划控制指标要求。 ▲6.1.2条: 1 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庭院、广场等硬化地面宜采用透水铺装,硬化地面中透水铺 装的面积比例不宜低于40%; 2 小区内路面宜高于路边绿地50mm~100mm,并应确保雨水顺畅流入绿地; 3 绿地宜设置为下凹绿地。涉及绿地指标率要求的建设工程,下凹绿地面积占绿地面积的比例不宜低 于50%;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19: ▲8.1.4条:场地的竖向设计应有利于雨水的收集或排放,应有效组织雨水的下渗、滞蓄或再利用; 对大于10hm2的场地应进行雨水控制利用专项设计。(控制项) 3)《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17S705: ▲海绵型小区雨水系统构成的三个层次: a、源头减排雨水系统,处置常年(出现频率为50%,对应P=2a)以内的雨水;b、传统(灰色)雨水系 统,处置重现期3a或5a内雨水;c、溢流雨水系统或超标雨水排放系统,处置约50a重现期以内的雨水。
城市雨水污水工程专项规划设计分析
城市雨水污水工程专项规划设计分析城市雨水污水工程专项规划设计分析一、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雨水和污水管理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城市雨水污水工程专项规划设计是为了解决城市雨水和污水排放问题,保护城市环境和水资源,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工作。
本文将通过对城市雨水污水工程专项规划设计的分析,探讨其重要性和挑战。
二、城市雨水污水工程专项规划设计的意义城市雨水污水工程专项规划设计是为了解决城市雨水和污水排放问题,保护城市环境和水资源。
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面积的扩大,城市雨水和污水的排放量也相应增加。
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设计,雨水和污水将无法有效处理和排放,给城市环境和水资源带来严重污染。
因此,城市雨水污水工程专项规划设计的意义不言而喻。
城市雨水污水工程专项规划设计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至关重要。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雨水和污水的处理。
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的雨水和污水系统可以为城市提供清洁的水资源,从而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同时,有效的雨水污水处理系统还可以减少污染的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三、城市雨水污水工程专项规划设计的挑战城市雨水污水工程专项规划设计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的雨水和污水管理涉及面广,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水资源、排放情况、地形地势等多方面因素。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并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评估,以制定合理有效的规划方案。
这对规划设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次,城市雨水污水工程专项规划设计需要与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城市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
城市的雨水污水系统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系统,它需要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因此,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与其他规划进行沟通和协商,确保各项规划之间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另外,城市雨水污水工程专项规划设计还需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需求。
无锡市排水(雨水)专项规划
无锡市排水(雨水)专项规划(2013~2020)规划文本无锡市市政和园林局无锡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无锡市水利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二○一四年七月目录目录 (1)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规划依据、原则及目标 (2)第三章规划标准 (3)第四章基本情况 (4)第五章雨水规划 (5)第六章管理规划 (7)第七章规划实施意见 (8)第八章附则 (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为加强无锡市排水的管理,进一步改善与提高无锡市道路排水功能,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无锡市排水(雨水)专项规划》(2013-2020)(以下简称“规划”)。
第二条 规划范围:东北至沪宁高速公路,西至锡宜高速、钱荣路,南至五里湖、梁塘河、旺庄路,东至沪宁高速,总用地面积约173平方公里。
第三条 规划基准年:2012年规划年限:近期: 2015年;远期: 2020年。
第二章规划依据、原则及目标第四条 规划依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城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全省城市排涝设施建设管理意见的通知》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无锡市城市防洪规划》、《无锡市中心城(173km2)控制性详细规划》、《无锡市区水系规划》等相关规划文件。
第五条 规划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总体设计、分期实施;充分利用城市原有排水设施功能;雨水排水与雨水利用齐步;按照低影响开发(LID)理念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雨水综合管理,控制面源污染、防治内涝灾害、提高雨水利用程度。
第六条 排水制度:无锡市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规划目标:以确保城市防汛安全为前提,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河网、城市排水管网,合理排放雨水;改善现有受淹区域的雨水管网收集系统,并结合无锡规划路网,完善雨水管网系统,全面提高城市防洪减灾能力;同时合理利用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布局合理、蓄排结合、高效安全、水清景美”的雨水排放体系。
城市排水专项规划
,规、污水排水分区
根据规划片区实际情况结合地形分析,规划区可以分为4大纳污区(如右图所示),具体 见下表:
• (六)污水系统布局规划
• 1、污水系统布局方案
1)、县城新区 整体地势向东和南倾斜,污水主管向东流入污水处理厂,支管向南连接污水主管。 2)、旧城区(北) 整体地址向东和南倾斜,污水主管向东流入污水处理厂,支管向南连接污水主管。 3)、旧城区(南1) 整体地址向东和北倾斜,污水管向东北方向流,最后接入河流北岸的污水主管。 4)、旧城区(南2)
调蓄性湿地示意图
(十三) 防洪排渍规划
1、防洪标准
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以及《田林县 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的要求,确定田林县城市防洪远期按20年一遇标准设防,即洪水水位 为285.93—276.55米。
2、排渍规划
城市的布局结构是由城市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条件所决定的。田林县城乐里河贯穿而过,两 面环山,先天的地理环境造成田林县的发展方向是沿着乐里河东西方向发展。污水厂规划于 东南地势较低处,污水主干管从西向东沿着乐里河进入污水处理厂。
• (九) 污水系统规划图
田林县污水处理厂网管主要由新建与改造组成,主管沿着乐里河岸进入污水处理厂,支管纵向接 入主管。管径dn300-dn1200
(二)规划范围
为田林县县城规划区范围(为田林县城范围),包括田林县中心城区、近郊区 以及城市行政区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建城区用地面 积8.55平方公里,是本次规划的重点区域。
(三)给排水现状及评价
宜都市城区排水(雨水)防涝专项规划(2015-2030)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规划依据、原则及目标 (1)第三章排水防涝规划标准 (3)第四章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 (3)第五章雨水工程规划 (4)第六章城市防涝系统规划 (5)第七章近期建设规划 (7)第八章规划管理及实施保障措施 (8)第九章附则 (9)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松滋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起施行)的规定,结合松滋市雨水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松滋市主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6-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第二条本规划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规条例,依据《松滋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结合松滋市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制定。
第三条本规划文本及其规划图册、规划说明书,适用于规划区内各项排水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凡在规划区内的各项排水(雨水)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均应符合本规划文本及图册。
第四条规划名称及范围(1)规划名称《松滋市主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6-2030)》(2)规划范围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主城区范围一致,总面积约37.37 平方公里,具体范围:北至金松大道、德胜鱼塘、民众路,南至楚城大道,东至民和路,西至望月路。
第五条规划期限近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第二章规划依据、原则及目标第六条国家相关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4)《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7)《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第七条相关规划和技术实施文件(1)《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建城[2013]98号)(2)《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城[2014]275号)(3)《松滋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湖北省治涝规划报告》—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2012)(5)《荆州市暴雨强度公式》—荆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16)(6)《松滋市2011年度防洪预案》—松滋市水利局(2011)(7)《松滋市城区道路专项规划》(2016—2030)——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8)《松滋市城区给水工程专项规划》(2013—2020)——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9)《松滋市城区污水专项规划》(2016—2030)——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第八条相关标准、规范(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318-2000)(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 50805-2012)(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014版(4)《防洪标准》(GB 50201-2014)(5)《泵站设计规范》(GB 50265-2010)(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7)《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 343-2010)(8)《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9)《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 50335-2002)(1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GB/T 18919-2002)(11)《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1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2002)(13)《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 19923-2005)(14)《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 50069-2002)(15)《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16)《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规程》(CECS 138-2002)(1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98)第九条其它资料(1)松滋市城区1:1000地形图、1:10000地形图、城区管线普查图(2)松滋市水利局、气象局、新江口水文站、松滋市城乡规划局、松滋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供的相关资料第十条规划原则(1)以《松滋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为依据,结合城市排水现状和城市未来发展,通过深化、完善规划区内的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可以就近、便捷排入受纳水体;(2)遵循开发建设的时序性,坚持整体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排水工程的设计应根据城市规划和建设情况统一布置,按远期设计,分期建设,为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浙江省《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规程》要点解析
浙江建筑,第37卷,第6期,2020年12月ZhejiangConstruction,Vol.37,No.6,Dec.2020收稿日期:2020-03-24作者简介:汪 波(1980—),男,湖北咸宁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建筑给水排水设计研究工作。
浙江省《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规程》要点解析AnalysisonMainPointsof《DesignSpecificationforRainWaterManagementandUtilizationinCivilBuilding》inZhejiangProvince汪 波,张 楠,王靖华WANGBo,ZHANGNan,WANGJinghua(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28)摘 要:为规范和指导浙江省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了《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规程(DB33/T1167—2019)》。
现介绍该规程的编制背景和主要内容,重点介绍控制指标的选取与取值及与现行国家和地方标准的不同点,以及相关的缘由与依据等。
关键词:雨水控制与利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雨量径流系数;径流污染控制中图分类号:TU992.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07(2020)06-0061-041 编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地区不透水硬化面积逐年增长,带来雨水资源流失、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的同时,也造成城市洪涝频现,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严重。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贯彻与实施不仅可减少积水现象的发生、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还能有效促进雨水等非传统水源的资源化利用,故全面推进和实施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势在必行。
为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及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精神,配合“五水共治”重大举措,规范和指导雨水控制与利用的规划设计,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及浙江省气候中心共同起草《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
雨水控制与利用专项说明
1.项目概况1)1.本工程位于2)项目用地面积m2,其中:屋顶绿化面积m2,绿地面积m2,硬化面积(屋顶)m2,沥青路面积:m2,透水铺装面积m2,总铺装面积m2,透水铺装率;下凹绿地面积m2,下凹绿地率%。
3)屋面雨水排水方式采用外排水,排至散水面。
2.设计依据1)市政雨水规划条件;2)《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水务局》(市规发〔2013〕1304号)3)《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4)《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3.外部条件向市政外排的雨水管道为1条,位于南侧。
排出管径为d700外排雨水总量不大于开发前水平、外排雨水峰值流量不大于市政管网的接纳能力4.设计雨水量计算(3年重现期)1)外排雨水径流总量(m3):W =10’ z h y F =10*0.50*108*22636.02=1213.60 m3(0.85*4651.01+0.40*1097.37+0.15*8411.67+0.30*2874.36+0.8*812.83+0.85*4788.78)/22636.02=0.50h y =108mmF=22636.02m2(总汇水面积);流量径流系数幽取值及面积Fi见表降雨厚度按排水设计重现期最大日降雨厚度,见下表北京地区典型降雨量资料(mm)3)小区内设一300立方的蓄水池。
外排雨水径流量为1213.60-300=913.6 立方米4)外排水径流系数二外排雨水径流总量/设计重现期下汇水面积内的总降雨量913.6/( 10*108*2.26)=0.37(小于0.4,满足当地控制指标的要求)5).外排雨水峰值流量(L/s):Q=^qF (2)=0.37 X 355 X 2.26=366.47S取谕=0.37q=355L/ (s.hm2) F=2.26hm2。
五年重现期下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复核:5.设计雨水量计算(5年重现期)1)室外场地排水设计降雨重现期P为5年,降雨历时t取10min,暴雨强度[L/ (shm2)]计算公式为_ 2001(1 +0.811lg P)q—0 711(t 8)=402L/ (s.hm2)2).设计雨水径流总量(m3):W =10 Z h y F 二 10*0.40*141*2.26=1273.56m3'Z二—=0.40Fh y=141mmF=2.26hm2(场地总面积);降雨厚度按排水设计重现期最大日降雨厚度,见下表北京地区典型降雨量资料(mm)3).外排水量和径流系数a)小区内设一300立方的蓄水池。
北京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北京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篇一:《浙江省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guidelines of design for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harvest in civil building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6年5月1日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guidelines of design for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harvest in civil building主编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气候中心批准部门: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前言依据国务院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根据“关于确定《民用建筑电动车充电设施配置与设计规范》等2项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制订计划的通知”(建设发[2016]79号)的要求,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开展了本设计导则的编制工作。
编制组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参考了正在修编的国标《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以及北京市、南宁市等地方标准,结合浙江省气候条件,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完善,制定了本设计导则。
本导则共分为9章和4个附录。
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符号,设计参数,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雨水收集与排除,雨水入渗,雨水储存与回用,水质处理,调蓄排放等。
本导则由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至: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邮政编码:310028)。
本导则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参编单位:浙江省气候中心浙江大学主要起草人:王靖华赵萍刘峥嵘杨军周永潮汪波王健张楠王永王小红高蔚乌姬娜周华易家松邵煜然雍小龙桑松表黄正杰虞介泽方火明邓倩潘孝辉鲍国栋主要审查人:景政治黄宇年徐承华钱樟有何江张汛翰包志毅目次1 总则 ....................................................................................................... (1)2 术语、符号........................................................................................................ (2)2.1术语 ....................................................................................................... (2)2.2符号 ....................................................................................................... (5)3 设计参数........................................................................................................ . (8)3.1 降雨量设计参数 ....................................................................................................... (8)4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 ....................................................................................................... . (13)4.1 一般规定 ....................................................................................................... . (13)4.2 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 (14)4.3 系统选择 ....................................................................................................... . (16)5 雨水收集与排除 ....................................................................................................... (19)5.1屋面雨水收集 ....................................................................................................... (19)5.2硬化地面雨水收集 ....................................................................................................... . (20)5.3雨水弃流 ....................................................................................................... .. (20)5.4雨水排除 ....................................................................................................... .. (22)6 雨水入渗........................................................................................................ .. (24)6.1一般规定 ....................................................................................................... .. (24)6.2渗透设施 ....................................................................................................... .. (26)6.3渗透设施计算 ....................................................................................................... (30)7 雨水储存与回用 ....................................................................................................... (32)7.1一般规定 ....................................................................................................... .. (32)7.2储存设施 ....................................................................................................... .. (33)7.3雨水回用供水系统 ....................................................................................................... . (36)7.4系统控制 ....................................................................................................... .. (37)8 水质处理........................................................................................................ .. (39)8.1处理工艺 ....................................................................................................... .. (39)8.2处理设施 ....................................................................................................... .. (40)8.3雨水处理站 ....................................................................................................... . (41)9 调蓄排放........................................................................................................ .. (42)附录a 浙江省各地市24小时最大降水常用典型频率表 (44)附录b 浙江省各地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日降雨量 (45)附录c 浙江省各地市暴雨强度参考表 (46)附录d 浙江省各地市逐月蒸发量与降雨量 (51)本导则用词说明 ....................................................................................................... . (53)条文说明........................................................................................................ (54)【篇二: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一、施工图设计总体要求(一)主要设计依据1、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审批的文件。
2024年防治水专项治理方案模板
2024年防治水专项治理方案模板【____年防治水专项治理方案模板】一、项目背景和目标1.1 项目背景在过去几年中,我国多地频繁发生洪涝灾害,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财产安全。
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管理和防洪抗灾的任务变得愈发紧迫。
因此,制定____年防治水专项治理方案,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
1.2 项目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全面提升我国防洪抗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 减少因洪涝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减少城市内涝问题;- 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提高对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的应对能力;- 推动水环境治理,提高水质和水生态状况;- 加强防洪抗灾科技支撑能力,提高准确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
二、项目内容和措施2.1 防洪抗灾措施- 加强对重点区域和河流的巡查和监测,建立完善的洪水预警系统;- 加大对堤防、水库和泵站的巡查和维护力度,确保其正常运行;- 完善防洪抗灾应急预案和救援力量,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推进智慧防洪和水文气象监测技术的应用,提高预测和预警能力。
2.2 城市排水治理措施- 加大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和改造投入,提高排水能力;-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合理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避免城市化进程加剧排水问题;- 推广雨水资源化利用和地下水补给技术,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 完善城市排水管网监测和维护管理机制,提高管网运行效率。
2.3 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措施- 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水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 完善水资源调度机制,加强上下游河流的协调和合作;-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结构;- 推动水资源补给工程的建设,保障水资源的供应。
2.4 水环境治理措施- 加强水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提高水质监管能力;- 推动水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改善河流和湖泊的水质;- 加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建立健全水环境管理制度,加强水环境执法。
城市排水(雨水)及防涝工程专项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城市排水(雨水)及防涝工程专项规划设计要点分析【摘要】:以广州市荔湾区广钢新城为例,探讨了城市连片改造重建区域排水防涝专项规划设计要点,提出了从竖向规划、内涝风险评估、水力模型应用、流域洪水分析、排涝设施建设、水系调度、地表径流控制、市政雨水管网建设等方面构建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保障城市排水防涝安全。
【关键词】:排水防涝、雨水规划、防涝规划【引言】:所谓城市排水防涝工程是通过构建排水防涝系统,科学地组织地表径流,防止在城市低洼处造成积水内涝灾害。
传统的排水防涝规划重点多放在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提升改造上,而忽略了其他多种要素在内涝防治中的重要性,由此导致治涝收效不佳。
本文以广钢新城为例,分析多维度要素的排水防涝专项规划设计要点。
1广钢新城排水排涝现状及存在问题作为花地生态城三大组团之一,广钢新城是2014年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的成片储备开发改造项目之一。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广钢转型及规划深化工作,并提出将广钢新城打造为:政府统筹连片改造的典范;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典范;全方位、高标准配套建设高尚住区的典范。
城市排水防涝工程是一个涉及多种要素的复杂系统,包括城市空间、雨水管网、内河、下垫面、外江洪潮水位、闸门、排涝泵站等。
以广钢新城为例,在充分考虑下垫面、现状管网、现状竖向等条件下,通过Digital Water Simulation 软件构建水力模型,对现状管网进行不同重现期的过流能力校核,内河涌按照20年一遇的最高控制水位进行模拟,可知各类现状主管的过流能力93%以上小于1年一遇。
以出水口标高采用河涌20年一遇水位,5年一遇的暴雨强度对管网进行模拟节点溢流淹没分析,根据内涝标准指引评判,内涝等级为积水。
结合现状地形,以点带面,分析得到现状水浸范围。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芳村大道及鹤洞路为主要淹没地带,淹没水深均未超过0.2m,内涝标准属于积水;其中位于广州造船厂处会产生约1小时的积水。
根据分析,现状存在主要问题为广钢新城大部分现状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仅为一年一遇,设计标准偏低,暴雨时不能及时有效地排除雨水;部分地块现状地面标高较低,受外江洪水顶托等因素影响,时有内涝情况发生;现状东�i 泵站、鹤洞泵站建设年代久远,设备老化,运行存在安全隐患;东�i涌、西�i涌淤积严重,影响排涝能力。
雨水的控制与利用
雨水的控制与利用【摘要】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而我国年降雨量达6190亿m3,有效的控制和利用雨水对缓解我国干旱缺水的状况是非常有意的。
本文在分析我国雨水的控制与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雨水控制利用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
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
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我国是雨水资源国家,年降雨量达6190亿m3,但由于大范围地采用管道直排式的传统雨水处置方式;不健全的集蓄、利用设施;不断增加的不透水面积比例以及大量弃流排放的雨水等使得雨水资源的大量流失。
如在北京,1995年不透水面积占城市行政区总面积的67%,平均每年要流失0.6亿m3的雨水,占城市生活用水量的7.6%,相当于市政和环境用水量的2倍。
预计到2010年,流失的雨水资源将达到2.3亿m3。
因此,在我国现行的排水体制下,城市的雨洪水将带来以下问题:(1)城市雨水资源流失严重数据显示,在一般情况下目前我国每年的缺水量达到400亿m3,400多座城市处于缺水的状态,换句话说,将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
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占了大约27.5%。
我国城市的雨水资源总量大约为110亿m3,但其中被收集回用的比例还不到10%,如果能将流失的雨水进行有效的收集和利用,必将有效地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这一迫切的问题。
但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快,人们对水量的需求也迅速增长,城市的缺水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同时,城市不透水铺面的日益增大,径流系数也随之增大,导致了雨水径流的大量流失,这都限制了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导致资源白白浪费。
雨水工程专项规划方案
雨水工程专项规划方案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雨水管理问题日益凸显。
雨水过度集中排放会导致城市内涝、水质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雨水管理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雨水工程专项规划方案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为城市雨水管理提供指导。
二、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雨水管理问题逐渐受到重视。
传统的下水道排水系统已经难以满足城市雨水管理的需要。
城市排水发展中主要问题包括:雨洪致灾现象频发,城市排水容量不足;雨水中携带的污染物对城市环境和水体造成污染;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率低,未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等。
因此,编制雨水工程专项规划具有迫切的需要。
三、现状分析(一)雨水排水不畅目前城市道路和广场等公共场所雨水收集排放存在问题,雨水容易积聚形成水患,严重威胁市民生命财产安全。
特别是在暴雨天气下,雨水难以及时排放,导致交通堵塞,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
(二)雨水污染严重城市雨水中含有大量的细菌、重金属等物质,这些物质排入水体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目前,城市表面积水排放主要通过雨水排水管网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中,污染水体。
(三)雨水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目前,城市雨水资源仍未得到充分利用。
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率低,种种原因导致了城市水资源浪费。
四、目标与原则(一)目标1. 大大减轻城市内涝压力,提高城市基础设施防洪排涝能力;2. 保护城市水环境,减少雨水污染;3. 提高城市雨水综合利用率,促进节水和水资源保护;4. 切实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市民生活环境。
(二)原则1. 综合规划,科学合理,统筹城市雨水管理;2. 源头控制,减少雨水渗漏和污染排放;3. 分级处理,实现雨水资源综合利用;4. 突出生态,促进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五、雨水工程专项规划方案(一)雨水收集与利用1. 建设雨水花园,将雨水收集至花园中进行蓄水和沉淀处理,引入植物水景,形成雨水的节水利用和景观优化;2. 促进屋顶雨水收集利用,设立屋顶雨水收集设施,把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绿地浇灌、冲洗清洁等。
《太和县城排(雨、污)水工程专项规划(2019-2030)》规划文本
目录第一章概述 (1)第二章总则 (4)第三章雨水工程规划 (11)第四章污水工程规划 (14)第五章分期建设规划 (18)第六章实施措施 (19)第七章工程量及投资估算 (21)第一章概述第1条城市自然条件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5度25分至115度55分,北纬33度04分至33度35分。
东临涡阳、利辛,南依阜阳,西接界首,北与亳州为邻,西北与河南郸城接壤。
东南经凤台、淮南去合肥286公里,西北经淮阳、西华去郑州307公里,东去津浦路之蚌埠209公里,西去平汉路至漯河210公里。
县境南北长52公里,东西宽60公里,面积1822平方公里,占阜阳市域总面积的18.6%。
太和中心城区位于县域的最南部,沙颍河与漯阜铁路之间,南距阜阳市35km,北距亳州市75km,东距涡阳县城66km,西距界首市27km。
第2条社会条件2018年,太和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7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7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28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95.6亿元,增长12.1%。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0:45.5:33.5调整为17.9:47:35.1。
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5358元,比上年增加1678元。
第3条城市发展历史沿革太和旧城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土筑城墙,设5门(南为2门)。
明正德九年(1514年),知县赵夔以砖石重修。
城墙于抗日战争时毁弃,城楼于解放战争中拆除。
旧城总面积1平方公里,以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为骨架,骨架的中心交叉处称“大街口”骨架之间有背街14条。
骨架向城外四面延伸,通往郊区。
大街为店铺,背街多为住宅。
解放后,县城建设速度加快,依旧城向东、南两面扩展,东至小金庄,南至郑渡口。
由旧城纵穿小南门向南新辟一条大街曰“人民路”。
于人民路中段东至潭方庄,西至曹庄新辟一条大街曰“镜湖路”。
以此两条路为纵横轴线构成一个新的城市骨架,骨架的中心是当年的宝镜湖心。
基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方案设计——以池州某住
——以池州某住宅小区为例
张举,程海峰,赵晓康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230022)
摘 要:文章通过对池州某住宅小区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
对场地雨水实施减量控制,雨水设计协同场地、景观设计,采用 透水铺装等措施降低地表径流量;同时根据项目的用水需求收 集雨水回用,实现减少场地雨水外排的目标,保证场地年径流 总量控制率达到55%;
考虑到道路收集的雨水水质较差、绿地雨水不宜收集,让雨 水通过绿地、透水铺砖自然入渗和调蓄;主要收集屋面雨水用于 场地绿化灌溉及道路冲洗等用处。
222年用水量计算
① 绿化灌溉用水
绿地需浇灌区域面积共36837.46rf,草坪以暖季型为主,搭 配少量冷季型,采用一级养护,按照《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54555-2414)2中S.H条规定,绿化灌溉的年均灌水定额取 4.28m3/m2a,日均浇水定额取2L/(rf・d)。浇洒月份为4~11月, 其他月份植物处于休眠期,不需要浇洒。
关键词:雨水回收;径流控制;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9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7359 (2019) 10-0086-04 DOI: 10.16330/ki.1007-7359.2019.10.029
0前言
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 域,池州市经济飞速发展,近年来“三生”(居民生活、 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用水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日趋 增加,对水质及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池 州市政府相继提出了“海绵城市”、“国家生态市”以及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口号,突出了当地打造 生态城市以及节水型社会现金城市的理念[。
依据《安徽省节水用水条例》《安徽省城镇供水条 例》《安徽省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池州市城市节 约用水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制定了《池州市节水型 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项目
雨水控制利用专项规划设计
年月
目录
1.项目概况 (1)
2. 评价方法 (1)
3.雨水专项规划设计 (1)
3.1雨水利用措施 (1)
3.2建设后场地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计算过程 (1)
3.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过程 (4)
4.结论 (5)
1.项目概况
(项目简介)
图1.1 项目效果图
2. 评价方法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条款8.1.4条:场地的竖向设计应有利于雨水的收集或排放,应有效组织雨水的下渗、滞蓄或再利用;对大于10hm 2的场地应进行雨水控制利用专项设计。
第8.2.2条:规划场地地表和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评价总分值为10分。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55%,得5分;达到70%,得10分。
3.雨水专项规划设计
3.1雨水利用措施
本项目雨水、污水分流排放 屋面雨水采用外排水形式,采用透水路面(砖),公共绿地设为下凹绿地,雨水调蓄容积
3.2建设后场地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计算过程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1),北京地区综合径流系数为0.5~0.7,所以该地块建设前综合径流系数取0.5。
建设前,本地块没有控制与综合利用设施,因此外排雨水总量等于总径流量,总径流量:F h W t z 10ψ=,单位m 3。
z ψ: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t h :3年重现期最大24小时降雨厚度(mm ),北京市取108mm ;
3)。
表3.1 面积指标核算表
则,根据上表可知,
1)下凹式绿地占绿地面积的比例为%;
2)公共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和休闲广场、室外庭院的透水铺装率为%。
不同类型下垫面的径流系数应根据实测数据确定,缺少资料时可参考《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的表3.1.4。
F
F i i ϕϕ∑=z
式中:
F ——汇水面积,m 2;
i F ——汇水面上各类下垫面面积,m 2;
i ϕ——各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
本项目场地综合径流系数为:
X
X =
ϕ
建设后外排量及实际外排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1)建设后雨水实际外排流量P Q =建设后的总径流量—雨水收集蓄水量 (2)建设后的总径流量:F h W t z 10ψ=,单位m 3。
(3)建设后实际外排综合雨量径流系数按公式t
P
z Fh Q 10=
ψ计算
下凹绿地有效容积为:
蓄水池有效调蓄容积为:
故,本项目实际外排综合流量径流系数为:
3.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过程
北京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取自《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的表3.1.1。
设计需达到85%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即设计控制雨量为32.5mm ),本项目采取入渗、调蓄和滞蓄等措施实现。
建设项目场地内设计降雨控制量:
场地入渗实现的控制量为:
()V V Z ⨯-=ϕ11
式中:
Z ϕ——场地综合径流系数
根据上述计算可知本项目场地综合径流系数为:
则认为场地入渗实现的控制率为 ,实现的降雨控制量为:
下凹绿地有效容积为:
蓄水池有效调蓄容积为:
本项目设计控制雨量为:
故本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4.结论
综上所述,本项目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条款4.2.14条: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大于10hm2的场地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
1、下凹式绿地占绿地面积的比例为%;
2、公共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和休闲广场、室外庭院的透水铺装率为%>%;
3、建设后场地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为<0.4。
条款8.2.2条: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评价总分值为10分。
本项目作为新开发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