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1
原文:
虞美人
陈与义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

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

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虞美人字词解释:
1、搔首:以手搔头,意为有所思的样子。

如:《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化用苏轼《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词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表达不忍惜别。

虞美人春翻译:
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可作者却搔首踟蹰不忍离去,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之酒。

以前天天写诗作词翘首盼望春天的到来,可等到了春天桃花刚了却要与友人匆匆离别。

歌姬的歌声常常因离别之人而呜咽,还清楚记着离别席上的情形。

明天酒醒后就要随着大江行舟离去,只能满满带着一船的离别之恨驶向衡州。

虞美人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席益举行的告别宴会上所作。

席益字大光,洛阳人,是陈与义的同乡。

与义宣和六年(1124)在汴京任符宝郎时与他相识,
不久与义遭贬,别后还有诗札。

建炎三年(1129)席益离郢州知州任,流浪于衡山县(今属湖南),与义同时躲避金兵至湖南。

同年腊月,两人相遇于衡山。

次年元旦后数日,与义离衡山赴邵阳,有《别大光》诗,别宴上并作此词。

虞美人赏析:
这首词的写法是:“紧扣别宴,思前想后”。

他把离别的情绪融贯到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前途的想像之中去,不同一般,别有一番风味。

词的上片由别宴写起,进而追忆到过去相聚的时日。

一开就说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久久不能离去,只是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的酒。

这就把不得不离去又不忍离去的矛盾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为什么“张帆欲去”?因为“携家作客真无策”、“长乘舴艋竟安归?”(《元日》)词人在战乱之中,携家南奔,屡次寄居,终非长策,但却非走不可。

为什么“仍搔首”?因为与义和大光友情诚笃,不忍分别,所以搔首踟蹰。

这里词人很自然地追忆起在腊月间相聚的时日,朋友们饮酒赋诗;同时,更盼望着春天的到来,以与友人更好地流连吟咏,然而春天到了,桃花才吐蕊,而自己却要与友人告别了!“匆匆”之中,包含了无限惜别之意。

“吟诗”两句,清刘熙载《艺概。

词曲概》赞为“好在句中”,就是说其本身即为佳句,不待上下文关照,自然映发,自见妙处。

词的下片仍写别宴。

写过了酒,紧接着从歌上落笔。

古人送别时唱“骊歌”,如苏轼《江城子。

孤山竹阁送述古》所写“且尽一樽,收泪听《阳关》”宋代州郡长官设宴,有官妓陪侍,歌舞酒声远远飘去,可见宴会的盛大,此“歌声”就是歌妓所唱。

“歌声频为行人咽”,临别之际,歌妓也为之动情,几度呜咽不能成声。

因此感动了词人:“记著樽前雪”。

“雪”为“雪儿”省略,而“雪儿”又是指代歌妓的。

雪儿为隋末李密歌姬,善歌舞,能够根据音律填词而歌,称“雪儿歌”,后来泛指歌妓。

词人因歌而记着歌者,即记着此别,记着饯别的主人,一语而三得。

酒醉人,而歌声也足以醉人。

“明朝酒醒大江流”,此笔回旋一转,想到明朝酒醒之后,此身已随舟漂到湘江。

此行何去?相距一百二十里的衡州(今衡阳)是第一站。

“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载人而曰“载离恨”,“离恨”而曰“一船”,“一船”而且“满载”,即满载离恨表达了作者不忍惜别的情意,与首句“张帆欲去仍搔首”紧密关连,也同作者《别大光》诗的“滔滔江受风,耿耿客孤发”相补衬。

这最后两句,化用苏轼在扬州别秦观的《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词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而这里情感更为丰富。

运用前人成句时切忌字句意义完全相同,但又不可距原句意思过远。

与义此处构句可谓运用前人之后,却自然切合己事,变化处又别出心裁,较之上片之结,艺术上也不相上下。

个人资料: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

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2
这是一首关于写宋代两个文学界著名人物的交情之作。

其原文如下:
虞美人
苏轼
波声拍枕长淮晓。

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

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

酒味多於泪。

谁教风鉴在尘埃。

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虞美人苏轼主旨:
词中反映了苏、秦两人的深挚情谊。

虞美人苏轼字词解释:
①题解:公元1084年冬(史料记载为元丰七年十一月)作于淮河上,与秦观饮别(见《冷斋夜话》)。

②长淮:指淮河。

③隙月:(船篷)隙缝中透进的月光。

④汴水:古河名。

唐宋时将出自黄河至淮河的通济渠东段全流统称汴水或汴河。

⑤西州:古建业城门名。

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州治所,以治事在台城西,故称西州。

《晋书·谢安传》谓安死后,羊昙“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不觉至州门,左右白曰:‘此西州门。

’昙悲感不已。


⑥风鉴:风度识见,也指对人的观察、看相。

这句意谓:谁使得秦观这样为我所赏识的优秀人才却被沦落、埋没。

虞美人苏轼翻译:

虞美人苏轼背景:
此词为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作者至高邮与秦观相会后,于淮上饮别之词。

虞美人苏轼赏析:
词中反映了苏、秦两人的深挚情谊。

起二句,写在淮上饮别后的情景。

秦观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溯运河而上,经宝应至山阳,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

临流帐饮,惜别依依。

词人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

着一“晓”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宁贴。

“隙月”,指在船篷罅隙中所见之月。

据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载,苏轼于冬至日抵山阳,十二月一日抵泗州。

与秦观别时当在十一月底,所见之月是天亮前从东方升起不久的残月,故“窥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二语为集中名句。

汴水一支自开封向东南流,经应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

苏轼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应天府。

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

“无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类似的意思,在苏词中也
有,而本词之佳,全在“载一船离恨”一语。

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苏轼是词,则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在船中,逆流而去。

这个妙喻被后人竞相摹拟。

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名竟出苏词之上。

“西州”,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傅注以为扬州,其实词中只是泛指西边的州郡,即东坡此行的目的地。

过片二句,追忆当年两人同游的情景。

元丰二年,东坡自徐州徙知湖州,与秦观偕行,过无锡,游惠山,唱和甚乐。

复会于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

词云“竹溪花浦曾同醉”,当指此时情事。

“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谓别后的悲辛。

元丰二年端午后,秦观别东坡,赴会稽。

七月,东坡因乌台诗案下诏狱,秦观闻讯,急渡江至吴兴寻问消息。

以后几年间,苏轼居黄州贬所,与秦观不复相见。

“酒味多于泪”,当有感而发。

末两句故作反语,足见真情。

“风鉴”,指以风貌品评人物。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四:“风鉴一事,乃昔贤甄识人物拔擢贤才之所急。


东坡对秦观的赏拔,可谓不遗余力。

熙宁七年(1074年),东坡得读秦观诗词,大为惊叹,遂结神交。

三年后两人相见,过从甚欢。

后屡次向王安石推荐秦观。

可见文人高士之友谊实非常人可比。

词牌名:
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

《虞美人》即是如此。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间“进士”。

其文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
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3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赏析
一夜无眠的李煜,像每一个无眠之夜一般,谛听着他所居住的小楼外,寂静中那偶然触动他纤细敏锐听觉的细微声音,以遣长夜。

北方的冬,总是特别的漫长,冰封雪锁着银白大地。

冰封雪锁的又岂止是大地呢?他的心,也如漫长的寒冬一般,似乎永远也盼不到春天。

不,他的耳朵,为他传达了春的消息;呼啸的北风转向了,在消融冰雪的滴答声中,他听到,东风来了。

是的,东风又来了,春天又到了。

过不了多久,北方也会像江南一样,春光烂漫、繁花似锦。

一年年春花开了又谢,秋月圆了又缺。

曾经为江南国主,如今却被俘入宋,先封违命侯,后改陇西公的李煜,在春花秋月的更替中,在思国怀土的悲情中,已经过了两年。

他不知道,还有多少的秋月春花、冬寒夏暑等着他去煎熬;在这不属于他的国土上,他失去了一切,包括身份地位,包括荣华富贵,乃至对主宰自己生命的权利。

如今,他唯一拥有的就是对故国的回忆了。

虽然回忆也带给他太多的情何以堪的痛苦;但,除了这一点回忆,他什么也没有了。

他也只有沉湎在回忆中的时候,他才能短暂的忘记当前的不幸,仿佛回到了过去…… …
多少的往事,那么清晰的在他的脑海中往复回旋,在他默然仰望的明月中历历重现;重现着江南的山明水秀;江南的越女吴娃;江南
的管弦丝竹;江南的富庶繁华…… …
他记得,他在江南时,生活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丝竹管弦。

他为他美丽多才的大周后写着: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乍引樱桃破…… …。


他为他那娇憨可人的小姨妹,后来的小周后写着:
“花明月暗飞轻雾,今宵好到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
然而曾几何时,城破了,国亡了,他仓皇的哭拜了太庙,挥别了他那繁华富丽的宫殿和朝夕相处的宫娥… …他的心中,再也没有了欢愉;他的笔下也只剩哀音。

他怎能忘记呢: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 …”
在那之后,秋月春花象征的再也不是美景良辰,而是以泪洗面的痛苦煎熬。

而再望着烂漫春花、玲珑秋月的时候,也只倍增他的故国之思,和明知不堪回首,却又不能不沉湎于往事,以逃避现实的矛盾和凄伤。

江南,在他离开后,是否无恙?那巍峨宫殿,那玉砌雕栏,应该都还矗立在原处吧?而他却由镜中反映的影子知道,他已老去,无复当年绿鬓朱颜。

他怎能不老呢?在无情的岁月摧伤、生活磨难中,他的心,早已因着不堪负荷的悲愁抑郁逐渐萎缩,逐渐死去。

若一定要问,他的愁郁到底有多少,也许,也许就像春风解冻之后,新涨的江水一样,溶溶泄泄地向东奔流,无止无休…… …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4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译文
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地更替,
回首往昔,有多少往事早已经匆匆而去。

小楼晚来又春风吹拂,望着明月依旧,
倾覆的故国却不堪回首,不忍再忆起。

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应该依然华丽,
但亡国的宫女,美丽的容颜不再美丽。

物是人非啊,我自问该有多少的哀愁,
正恰似那春来滚滚的长江,东流无语。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

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达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整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望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
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 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

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的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

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极为沉重,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

“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

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这九个字,确实把情感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九字句,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

这最后两句也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又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地步。

作为国君,李煜无疑是失败的;作为词人,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将词由花前月下娱乐遣兴的工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抒情文体。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5
【年代】:宋
【作者】:叶梦得——《虞美人》
【内容】: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

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袅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

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译文
落花已在风中旋舞飘飞,黄昏时偏又阴雨霏霏。

清晨,庭院里一半铺着残红,只有蛛丝千丈,飘荡缠绕在高高的晴空。

我盛情邀请他们在花下同游,为爱赏这最后的春光频频劝酒。

美人啊,请你不要因着伤感而双眉紧皱。

当春归、酒阑、人散,多情的我正不知该如何消愁。

注释
⑴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干誉、才卿:皆叶梦得友人,生平事迹不详。

来禽:林檎别名,南方称花红,北方称沙果。

⑶残红:凋残的花。

⑷游丝:飘荡在空中的蜘蛛丝。

⑸罥(juàn):缠绕。

⑹殷勤:情意深厚。

⑺蛾(é)眉:螺子黛,乃女子涂眉之颜料,其色青黑,或以代眉毛。

眉细如蛾须,乃谓蛾眉。

更有以眉代指美人者。

⑻酒阑(lán):酒已喝干。

阑,尽。

【赏析】:
这首小词以健笔写柔情,以豪放衬婉约,颇得东坡婉约词之妙。

上片写景,景中宴情。

昨夜一场风雨,落花无数。

晓来天气放晴,
庭院中半是残花。

内容极为简单,写来却有层次,且有气势。

从时间来看,重点清晨,也即“晓来”之际;昨夜景象是从回忆中反映出来的。

意境颇类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但李词较凝炼,叶词较舒展。

一般写落花,都很哀婉低沉,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均极凄婉之致。

可是这里却用另一种手法,不说风雨无情,摧残落花,而以落花为主语,说它风前飞舞,把“黄昏雨”给送走了。

创意甚新,格调亦雅。

晓来残红满院,本易怅触愁情,然词人添上一句“唯有游丝千丈晴空”,情绪遂随物象扬起,高骞明朗,音调也就高亢起来。

下片抒情,情真意切。

前二句正面点题,写词人雨后同干誉、才卿两位友人来禽花下饮酒。

“殷勤花下同携手”,写主人情意之厚,友朋感情之深,语言简练通俗而富于形象性,令人仿佛看到这位贤主人殷勤地拉着干誉、才卿入座。

还“更尽杯中酒”,一方面见出主人殷勤劝饮,犹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所说的“劝君更净杯酒”;一方面也显出词情的豪放,如欧阳修《朝中措》中所写的“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结尾二句写得最为婉转深刻,曲折有味。

古代达官、名士饮酒,通常有侍女或歌妓侑觞。

此云“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美人”即指侍女或歌妓而言,意为美人愁眉不展,即引起我不欢。

其中“酒阑时”乃此二句之规定情境。

酒阑意味着人散,人散必将引起留恋、惜别的情怀,因而美人为此而敛起蛾眉,词人也因之受到感染,故而设身处地,巧语宽慰,几有同其悲欢慨。

【作者】:
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哲宗绍圣四年(1097)进士。

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

高宗朝,拜尚书右丞、江东安扶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

致力于防务及军饷供应,主张踞险抗击金兵。

晚年居吴兴(今属浙江)奇石林立之卞山,以读书、吟咏为乐,自号石林居士。

能诗文,长于词。

其早期词作多佚。

宋室南渡后,所作一变早期华绮作风,转向简淡雄杰,多感怀国事,成为豪放派后继者之一。

著有《建康集》、
《石林诗话》,词集《石林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