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总结打印

合集下载

公共基础知识(全)

公共基础知识(全)
精品PPT
五、民法 1.民法概述 2.民事主体 3.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4.民事权利 5.民事责任 6.诉讼时效 7.合同法
精品PPT
六、经济法 1.经济法的概念 2.反不正当竞争法 3.产品质量法 4.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精品PPT
七、商法 1.商法的概念和特征 2.商事主体的种类 3.公司法 4.保险法 5.破产法 6.证券法
精品PPT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
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9.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 10.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重点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需破解的难题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党的领导
三、常用公文写作 1.公文写作的程序 2.机关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要求 3.常用公文种类及适用范围
精品PPT
四、常用事务文书写作 1.简报 2.调查报告 3.计划 4.总结 5.讲话稿 6.慰问信 7.感谢信 8.倡议书
精品PPT
五、公文处理 1.收文处理 2.发文处理
精品PPT
第九章 历史知识 要点: 一、中国近代史 1.列强的侵华战争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3.洋务运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 5.辛亥革命 6.新文化运动
十四、我国的和平外交战略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公共基础知识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总结公共基础知识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所必需的一些基本知识。

它包括了广泛的领域,这些领域的知识对于我们的个人和社会发展都非常重要。

下面是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总结,希望有助于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它们。

一、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指人类通过实验和观察所得到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真实和客观的知识。

科学知识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它以实验和证据为基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可复制性。

它不仅指导着人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指关于人类社会和人类行为的知识。

它涉及到人类的历史、文化、艺术、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人文知识帮助人们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培养人们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提高人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指关于数字、形状、结构和变化的知识。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涉及到数的运算、代数、几何、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

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抽象性、精确性和实用性,它不仅是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人们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四、语言知识语言知识是指人们掌握的语言系统和语言运用的规则。

语言是人类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它不仅是人类思维和表达的方式,也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的载体。

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知识,它有助于人们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他人的意图,实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五、社会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是指关于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知识。

社会科学包括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的结构和功能,预测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六、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是指关于自然界和自然规律的科学知识。

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各个方面,它帮助人们了解自然的结构和运行规律,揭示自然界的奥秘,为人们改造自然和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公共基础知识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总结公共基础知识是指广泛适用于各个领域和职业的基本学科知识和技能。

掌握公共基础知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是构建我们知识体系的基石。

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一些常见的公共基础知识,包括科学、数学、历史等领域的知识。

科学:科学是一种探索自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科学中,我们学习物质、能量、力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运作原理,也可以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如物质的状态变化、重力的作用以及光的传播等,对于我们理解和参与科学研究非常重要。

数学:数学是一种研究数量、结构、空间和变化的学科。

它是一门严密的学科,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

数学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自然科学、工程学和经济学等。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如基本运算、代数、几何和概率统计等,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原理。

历史:历史是研究过去事件、人物和社会发展的学科。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进程和变革,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了解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同时,历史也可以培养我们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语言: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

通过语言,我们可以传递信息、分享知识,并建立联系和理解。

学习多种语言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扩大交流的范围和机会。

此外,语言也是思维的载体,掌握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我们的职业和人际关系都非常重要。

艺术:艺术是一种创造性表达和反映人类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方式。

通过欣赏和参与艺术,我们可以增加审美意识、情绪连结力以及审视和思考的能力。

了解不同形式的艺术,如音乐、绘画、舞蹈和戏剧等,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体验,并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

健康:健康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学习健康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了解饮食、运动、睡眠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养生法则。

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汇总(打印)

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汇总(打印)

2017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汇总1.16.我国最早设立行省机构是在:元代2.17.遗传编译与物种演化是生物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生物之间的融合3.18.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者是:泰勒4.19.我国国家政机关实行:职位分类制5.20.为了控制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一般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6.21.我国古代远古居民中,使用新石器的是:河姆渡氏族7.22.文化建设的基础恭城是:发展科技和教育8.23.“三个代表”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9.24.制定工资报酬时应考虑的第一个因素应当是:公平因素10.25.任何国家行政职能中,最为核心的基本职能是:政治职能11.26.法与统治阶级道德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12.27.在现地技术领域中:“需求型”技术不断涌现13.28.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行政首长进行决策最重要的关键环节是:召集和主持本纪政府的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14.29. 我国现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是:《唐六典》15.30.现在领导班子不仅要求每个成员具备良好的个体素质还要求整个领导班子具备优化的群体结构16.31.在我国,国务院各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17.3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分为: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劳动法、环境法、刑法、诉讼法等18.33.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系19.34.行政诉讼不属于行政司法20.35.行政确认行为的法律效果:具有前溯性21.36.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22.37.依据决策的条件不同,决策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23..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同盟会24.2.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兴中会25.3.我国公务员退休需要满:30年26.公务员法》第八十八条规定:公务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本人自愿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休:27.工作年限满三十年的;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提前退休的其他情形的。

公共基础知识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总结第一章数据结构与算法1.1 算法算法: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

算法不等于程序,也不等计算机方法,程序的编制不可能优于算法的设计。

算法的基本特征:是一组严谨地定义运算顺序的规则,每一个规则都是有效的,是明确的,此顺序将在有限的次数下终止。

特征包括:(1)可行性;(2)确定性,算法中每一步骤都必须有明确定义,不充许有模棱两可的解释,不允许有多义性;(3)有穷性,算法必须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完,即能在执行有限个步骤后终止,包括合理的执行时间的含义;(4)拥有足够的情报。

算法的基本要素:一是对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二是算法的控制结构。

指令系统:一个计算机系统能执行的所有指令的集合。

基本运算和操作包括: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关系运算、数据传输。

算法的控制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算法基本设计方法:列举法、归纳法、递推、递归、减斗递推技术、回溯法。

算法复杂度:算法时间复杂度和算法空间复杂度。

算法时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

算法空间复杂度是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1.2 数据结构的基本基本概念数据结构研究的三个方面:(1)数据集合中各数据元素之间所固有的逻辑关系,即数据的逻辑结构;(2)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关系,即数据的存储结构;(3)对各种数据结构进行的运算。

数据结构是指相互有关联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数据的逻辑结构包含:(1)表示数据元素的信息;(2)表示各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

数据的存储结构有顺序、链接、索引等。

线性结构条件:(1)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2)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一个前件,也最多有一个后件。

非线性结构:不满足线性结构条件的数据结构。

1.3 线性表及其顺序存储结构线性表由一组数据元素构成,数据元素的位置只取决于自己的序号,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是线性的。

在复杂线性表中,由若干项数据元素组成的数据元素称为记录,而由多个记录构成的线性表又称为文件。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总结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基本概念1 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含义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2)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

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

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两者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不同。

哲学以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是站在各门科学之上的总结研究。

具体科学以物质世界的特殊领域和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②哲学给具体科学活动提供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1)第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2)第二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

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2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凡是主张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即是唯物主义;相反,认为意识(思维)是世界的本质,意识第一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即是唯心主义。

(2)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的精神和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物质世界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和表现。

客观精神决定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和基础。

2024年教师公共基础知识总结

2024年教师公共基础知识总结

2024年教师公共基础知识总结一、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对于教师的职业规范行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遵守宪法、教育法、刑法、民法、行政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教育教学秩序。

二、教育伦理与职业道德教育伦理与职业道德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职业道德的要求和职业伦理价值追求等。

教师应具备教育伦理意识、职业道德修养,遵循道德规范,保持崇高的职业道德情操,德才兼备,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

三、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教育活动和心理变化的科学,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发展的教育环境。

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规律,还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指导。

四、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理论是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而总结、概括出的一套原则和方法,教师要具备教育教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包括课程理论、教学设计原理、教学策略、评价方法等。

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育评估与评价教育评估与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能力发展、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

教师要了解各种评估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能够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评价、学情分析和教育评估,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六、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改进的基础,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运用合适的研究方法解决教育问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七、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支持手段,教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应了解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熟练操作各种教育软件和多媒体设备,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环境。

公基知识点总结打印

公基知识点总结打印

公基知识点总结打印一、宪法和法律法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是国家的最高法律。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总纲。

宪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政权的构成和分配、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政策等。

法律是国家的一种权力机关制定和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是国家权力的具体体现,是保障公民的权利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

法律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国家政治制度的具体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行政和司法机关的职权、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程序等。

二、国家制度国家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和运行体系,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制度,包括国家政权的性质、国家政权的构成和分配、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等。

我国国家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的性质和性质、国家的政府机构、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家的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的性质是指国家的性质和性质,国家的政府机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形式和职能范围,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指国家权力机关的具体设置和职权范围,国家的社会组织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和社会权利和义务是指公民的政治权利和政治活动的基本条件。

三、公民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权利是公民在法律和政治体制下享有的基本人权,是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制约。

公民的权利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文化权利,其中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组织、结社和言论自由等,经济权利包括劳动权、财产权和教育权,文化权利包括宗教信仰自由、科学研究自由和传统文化保护等。

公民的义务是公民在法律和政治体制下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对国家权力的支持和维护。

公民的主要义务包括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社会主义事业的义务、国防义务和税收义务等。

四、国家机构国家机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机构设置,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组织形式,包括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职权范围。

国家机构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司法机关,国家机构的职权范围包括国家机构的职权范围和国家机构的职权分配等。

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打印)

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打印)

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17.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18.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19.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21.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22. 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2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24.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25.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2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公共基础知识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总结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法的特征: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普遍性、程序性、可诉性、权利义务性。

3.法的作用可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规范作用包括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作用。

社会作用一方面,法的社会作用体现在维护阶级统治;另一方面,体现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

4.法律关系构成三要素:主体、内容、客体。

5.法的效力层次: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

6.法律制裁以惩罚为主要形式,主要包括:(1)民事制裁。

(2)行政制裁。

(3)刑事制裁。

(4)违宪制裁。

7.宪法集中体现统治阶级建立民主国家的意志和利益,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调整国家根本社会关系,确认和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8.宪法的特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母法),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9.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约原则。

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也是最高的国家立法机关。

11.人大作用: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制,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与和平问题。

12.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经常行使最高国家权力的机关,也是国家立法机关。

13.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也是我国的政体和根本政治制度。

14.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普遍性原则、平等原则、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原则、秘密投票原则。

15.特区立法会制定的法律只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国人大常委会认为特区立法会制定的法律有问题,可以发回,但不能撤销。

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回的法律自发回之日起立即失效,一般不具有溯及力。

16.特别行政区具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司法权和终审权、处理对外事务的权力,但是没有防务权和外交权。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总结

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优质文档】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打印版

【优质文档】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打印版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打印版第一篇政治常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2、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3、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和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4、认识论认识与实践实践及其基本形式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真理与价值5、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一、哲学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2.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随其他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物质和意识的问题①谁为第一性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两大派别的根本区别。

②有无统一性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一切的唯物主义者&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不可知论: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①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区别: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收藏】《公共基础知识》专项知识点

【收藏】《公共基础知识》专项知识点

【收藏】《公共基础知识》专项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公共基础知识》①基本定义:公共基础知识就是涉及政治、经济、法律、人文、历史、科技、行政、公文写作等很多方面的基础知识。

打个比方,就像个大杂货铺,啥都有一点。

②重要程度:在很多招聘考试、公职考试里占挺重要的地位。

比如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这部分内容必考,就像盖房子的地基一样重要。

③前置知识: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常识会比较好,像知道一些常见的国家机构职能之类的。

像我的一个朋友,之前对国家机构职能有点了解,再学公共基础知识的时候就轻松一点。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生活中,懂得这些知识有助于提高咱们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等。

例如知道一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知识,在购物被坑的时候就知道怎么维权。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整个学科体系里,公共基础知识是很宽泛的基础部分,覆盖了很多学科分支。

②关联知识:和时事政治关联紧密,会根据实时发生的事件出题;也和高中的文科知识有一定联系,像历史等知识很多相通之处。

比如在高考历史里学过的历史事件,在公基里可能从不同角度考。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难度比较适中,但是范围广,记忆点多是难点。

关键在于知识点的梳理和重复记忆。

我一开始就觉得范围大的无从下手,还走了一些弯路。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几乎涉及所有题型。

像单选题、多选题或者判断题都会考,考查方式主要是知识点的直接考察或者通过案例来考察。

三、详细讲解由于是综合性的公共基础知识,下面分不同方面进行讲解:【理论概念类- 政治部分】①概念辨析:政治里面基本概念很多,比如唯物主义,简单说就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哲学观点。

和唯心主义是相对的,唯心主义就认为意识是第一性。

②特征分析:唯物主义的特点就是以客观的物质世界为出发点去看待事物发展变化。

③分类说明:唯物主义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比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等基本元素组成的。

④应用范围:在分析社会现象,比如解释社会发展动力的时候可以用唯物主义的观点,但局限性在于如果机械的遵循唯物主义,有的时候会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汇总(打印)

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汇总(打印)

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汇总1.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同盟会2.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兴中会3. 我国公务员退休需要满:30 年公务员法》第八十八条规定:公务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本人自愿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休:工作年限满三十年的;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提前退休的其他情形的。

你的工作年限未满三十年,年龄离国家退休年龄也超过五年(《公务员法》规定男退休年龄为60,女为55),所以不能提前退休。

4. 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关系的总和5. 江泽民同志最早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间是:2000 年2 月6. 在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7. 在中国的地震探测史中,有一个驰名中外的地震探测仪:侯风地动仪8.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9.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 年到1957 年;主持人是:陈云;工作中心是:发展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10. 我国现有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11. 其效力同被解释的法律一样,具有普遍约束里的是:学理解释A. 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C.学理解释D.任意解释网上有说 A 也有说 C 我遇到过 2 套试卷也是 2 种解释立法解释是立法者确定的对于法律的解释,是符合法律基本特点和本质的一种解释。

尤其是符合立法者意志和国家意志的一种能够得到法律承认的解释行为。

学理解释只是学者从纯学理角度对于法律进行解释,虽然在理论上具有权威性和完整性,但是如果不能得到统治者或是立法者承认的话就没有普遍约束力,不能被社会说普遍接收了。

这题待意,,,12. 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过多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13. 基本法律的制定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4. 我国行政诉讼法的标志是:具体行政行为15. 我国机构改革的关键是:转变职能16.我国最早设立行省机构是在:元代17.遗传编译与物种演化是生物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生物之间的融合18.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者是:泰勒19.我国国家政机关实行:职位分类制20.为了控制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一般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21.我国古代远古居民中,使用新石器的是:河姆渡氏族22.文化建设的基础恭城是:发展科技和教育23.“三个代表”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24.制定工资报酬时应考虑的第一个因素应当是:公平因素25.任何国家行政职能中,最为核心的基本职能是:政治职能26.法与统治阶级道德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7.在现地技术领域中:“需求型”技术不断涌现28.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行政首长进行决策最重要的关键环节是:召集和主持本纪政府的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29.我国现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是:《唐六典》30.现在领导班子不仅要求每个成员具备良好的个体素质还要求整个领导班子具备优化的群体结构31.在我国,国务院各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3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分为: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劳动法、环境法、刑法、诉讼法等33.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系34.行政诉讼不属于行政司法35.行政确认行为的法律效果:具有前溯性36.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37.依据决策的条件不同,决策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38.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在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作品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39.区别新民主主义与旧民主主义革根本标志是:革命领导权不同40.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是:经济基础41.2005 年4 月2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公共基础知识常考重点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常考重点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常考重点总结1.政治学:政治制度、政治思想、中外政治制度比较、法治与社会治理、国家元首及其职权等是政治学的重点内容。

2.经济学:市场经济、经济体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经济增长与发展等是经济学的重点内容。

3.法学: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是法学的重点内容。

4.历史学: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历史等是历史学的重点内容。

5.文化学:文化的定义、文化的特点、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文化多样性等是文化学的重点内容。

6.教育学:教育的定义、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的方法论等是教育学的重点内容。

7.心理学: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应用等是心理学的重点内容。

8.地理学:地理的定义、地球的结构与变动、地理分区与地理环境、地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等是地理学的重点内容。

9.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治理、环境问题与解决措施等是环境科学的重点内容。

10.社会学:社会学的定义、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社会问题与社会治理等是社会学的重点内容。

除了上述内容,公共基础知识还包括语言学、信息技术、人文艺术、国际关系等多个学科。

要掌握好公共基础知识,需要进行系统学习,并结合实际应用进行理解和巩固。

掌握公共基础知识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社会、提升社会责任感,对于参与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公共基础知识的重点考点会因不同的考试或者面试而有所不同,所以在准备时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重点把握。

同时,不仅要掌握知识点,还要能够灵活运用和思考,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公共基础知识要点归纳

公共基础知识要点归纳

公共基础知识要点归纳一、法律常识1、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法律的作用:规范公民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调整社会关系,解决纠纷矛盾。

3、法律的分类: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

4、法律的效力范围:法律的效力范围分为空间效力范围和时间效力范围。

5、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政治常识1、政治的概念:政治是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

2、政治的基本形式:民主、专制和法治。

3、我国的政治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政治的核心: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5、我国的国家机构:我国的国家机构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等。

三、经济常识1、经济的概念: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竞争、法制和开放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

4、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变量,以实现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等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

5、常见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常见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

四、管理常识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指组织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协调、有控制的活动。

2、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

3、管理的职能:管理职能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职责。

公共基础知识打印

公共基础知识打印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答案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并将字母符号填入题后括号内)1.物质是运动的(A)A.主体B.形式C.属性 D.客体2.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B.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3.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设大厦的普遍事实说明( )。

A.意识产生物质B.意识转化为物质C.意识决定物质D.意识创造物质4.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地理环境B.人口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阶级斗争5.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C.剩余产品的出现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6.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 )。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C.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7. 从党的( )以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勇于实践,努力探索,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A.十一大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九大 D.八大8.党的< )进一步提出“九五”时期和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

A.十四届五中全会B.十四大C.十五大D.十三届四中全会9.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

A.共产党的领导B.人民当家作主C.依法治国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10.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的基本目标就是( )。

A.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B.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发展民主,健全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D.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11. 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奋斗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它们的核心内容都是坚持( )。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打印版)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打印版)

公共基础笔记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总结汇总

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总结汇总

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总结汇总由于您没有提供具体的公共基础知识相关内容范围(如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等方面),以下为您提供一个较为通用的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框架示例:一、政治常识。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哲学部分。

- 辩证唯物主义。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等)、质量互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等)、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历史唯物主义。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 政治经济学部分。

-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和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 价值规律: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 科学社会主义部分。

-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

- 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从理论到实践(如俄国十月革命)再到多国发展。

2. 毛泽东思想。

-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总路线、基本纲领、道路等)。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邓小平理论。

-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等)。

- 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基础知识总结第一章数据结构与算法1.1 算法算法不等于程序,也不等计算机方法,程序的编制不可能优于算法的设计。

算法的基本特征:(1)可行性;(2)确定性,算法中每一步骤都必须有明确定义,不许有模棱两可的解释,不许有多义性;(3)有穷性,算法必须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完,即能在执行有限个步骤后终止,(4)拥有足够的情报。

算法的控制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算法时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

1.2 数据结构的基本基本概念数据结构研究的三个方面:(1)数据集合中各数据元素之间所固有的逻辑关系,即数据的逻辑结构;(2)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关系,即数据的存储结构;(3)对各种数据结构进行的运算。

*:数据的逻辑结构反映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数据的存储结构(也称数据的物理结构)是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存储空间中的存放形式。

线性结构条件:(1)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2)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一个前件,也最多有一个后件。

非线性结构:不满足线性结构条件的数据结构。

(树)1.3 线性表及其顺序存储结构线性表由一组数据元素构成,数据元素的位置只取决于自己的序号,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是线性的。

1.4 栈和队列限定在一端进行插入与删除的线性表,允许插入与删除的一端称为栈顶,不允许插入与删除的另一端称为栈底。

FILO)或“后进先出”(LIFO)组织数据,栈具有记忆作用。

用top 表示栈顶位置,用bottom表示栈底。

允许在一端(队尾)进入插入,而在另一端(队头)进行删除的线性表。

Rear指针指向队尾,front指针指向队头。

FIFO)或“后进后出”(LILO)的线性表。

1.5 线性链表。

在链式存储结构中,存储数据结构的存储空间可以不连续,各数据结点的存储顺序与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不一致,而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由指针域来确定的。

链式存储方式即可用于表示线性结构,也可用于表示非线性结构。

1.6 树与二叉树树是一种简单的非线性结构,所有元素之间具有明显的层次特性。

在树结构中,每一个结点只有一个前件,称为父结点,没有前件的结点只有一个,称为树的(通俗的讲:结点的度-----该结点的向下分支数。

树的度------所有结点中的向下分支数最大的那个值。

树的深度-----树的层数。

层数从1开始计算。

根是第一层。

)*:根据二叉树的概念可知,二叉树的度可以为0(叶结点)、1(只有一棵子树)或2(有2棵子树)。

二叉树的特点:(1)非空二叉树只有一个根结点;(2)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两棵子树,且分别称为该结点的左子树与右子树。

二叉树的基本性质:(1)在二叉树的第k层上,最多有2k-1(k≥1)个结点;(2)深度为m的二叉树最多有2m-1个结点;(3)度为0的结点(即叶子结点)总是比度为2的结点多一个;k层上有2k-1个结点深度为m的满二叉树有2m-1个结点。

边的若干结点。

(由满二叉树从最后一个结点依次向前删除,得到完全二叉树)结论:完全二叉树中度为1的结点个数:0或者1.(只有这两种情况)必考)(1)前序遍历(DLR),首先访问根结点,然后遍历左子树,最后遍历右子树;(2)中序遍历(LDR),首先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根结点,最后遍历右子树;(3)后序遍历(LRD)首先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根结点。

1.7 查找技术顺序查找:最坏情况下需要比较n次。

顺序查找一个具有n个元素的线性表,其平均复杂度为O(n)。

二分法查找只适用于顺序存储的有序表,对于长度为n的有序线性表,最坏情况只需比较log2n次。

1.8 排序技术本章应考点拨:本章内容在笔试中会出现5-6个题目,是公共基础知识部分出题量比较多的一章,所占分值也比较大,约10分。

第二章程序设计基础2.1 程序设计设计方法和风格如何形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1、源程序文档化;2、数据说明的方法;3、语句的结构;4、输入和输出。

注释分序言性注释和功能性注释,语句结构清晰第一、效率第二。

2.2 结构化程序设计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的四条原则是:1. 自顶向下;2. 逐步求精;3.模块化;4.限制使用goto语句。

2.3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对象是面向对象方法中最基本的概念,可以用来表示客观世界中的任何实体。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中的对象是系统中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的一个实体,是构成系统的一个基本单位,由一组表示其静态特征的属性和它可执行的一组操作组成。

属性即对象所包含的信息,操作描述了对象执行的功能,操作也称为方法或服务。

对象的基本特点:(1)标识惟一性;(2)分类性;(3)多态性;(4)封装性;(5)模块独立性好。

*:信息隐蔽是通过对象的封装性来实现的。

个实例。

消息的组成包括(1)接收消息的对象的名称;(2)消息标识符,也称消息名;(3)零个或多个参数。

继承分单继承和多重继承。

单继承指一个类只允许有一个父类,多重继承指一个类允许有多个父类。

本章应考点拨:本章在考试中会出现约1个题目,所占分值大约占2分,是出题量较小的一章。

本章内容比较少,也很简单,掌握住基本的概念就可以轻松应对考试了,第三章软件工程基础3.1 软件工程基本概念 计算机软件是包括程序、数据及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

软件工程源自软件危机。

所谓软件危机是泛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软件危机主要表现在成本、质量、生产率等问题。

软件工程是应用于计算机软件的定义、开发和维护的一整套方法、工具、文档、实践标准和工序。

个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

软件生命周期三个阶段:软件定义、软件开发、运行维护,主要活动阶段是:1)软件定义阶段:包括制定计划和需求分析。

制定计划:确定总目标;可行性研究;探讨解决方案;制定开发计划。

需求分析:对待开发软件提出的需求进行分析并给出详细的定义。

2)软件开发阶段:软件设计: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部分。

软件实现:把软件设计转换成计算机可以接受的程序代码。

软件测试:在设计测试用例的基础上检验软件的各个组成部分。

3)软件运行维护阶段:软件投入运行,并在使用中不断地维护,进行必要的扩充和删改。

*:软件生命周期中所花费最多的阶段是软件运行维护阶段。

软件工程原则包括抽象、信息隐蔽、模块化、局部化、确定性、一致性、完备性和可验证性。

局部化:保证模块间具有松散的耦合关系,模块内部有较强的内聚性。

(高聚低耦)3.2 结构化分析方法1、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方法有:1)结构化需求分析方法;2)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

**:需求分析一般分为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和需求评审四个步骤进行。

2、结构化分析方法结构化分析方法是结构化程序设计理论在软件需求分析阶段的应用。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实质:着眼于数据流,自顶向下,逐层分解,建立系统的处理流程,以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为主要工具,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

结构化分析的常用工具:1)数据流图(DFD );2)数据字典(DD );3)判定树;4)判定表。

辑功能,是结构化分析方法中用于表示系统逻辑模型的一种工具。

上图是数据流图的基本图形元素: :输入数据经加工变换产生输出。

加工数据流存储文件源、潭:表示处理过程中存放各种数据的文件。

画数据流图的基本步骤:自外向内,自顶向下,逐层细化,完善求精。

使得用户和系统分析员对于输入、输出、存储成分和中间计算结果有共同的理解。

*:数据字典的作用是对数据流图中出现的被命名的图形元素的确切解释。

*:数据字典是结构化分析方法的核心。

3、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SRS )和行为描述、性能需求和设计约束的说明、合适的验收标准,给出对目标软件的各种需求。

3.3 结构化设计方法 1、软件设计的基础*:需求分析主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而软件设计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从工程管理角度来看:软件设计分两步完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结构或数据库模式。

细节。

软件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抽象、模块化、信息隐蔽和模块独立性。

1)抽象。

抽象是一种思维工具,就是把事物本质的共同特性提取出来而不考虑其他细节。

2)模块化。

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步把软件系统划分成一个个较小的、相对独立但又不相互关联的模块的过程。

3)信息隐蔽。

每个模块的实施细节对于其他模块来说是隐蔽的。

4)模块独立性。

软件系统中每个模块只涉及软件要求的具体的子功能,而和软件系统中其他的模块的接口是简单的。

*:模块分解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信息隐蔽和模块独立性。

模块的耦合性和内聚性是衡量软件的模块独立性的两个定性指标。

在程序结构中各模块的内聚性越强,则耦合性越弱。

优秀软件应高内聚,低耦合。

软件概要设计的基本任务是:(1)设计软件系统结构; (2)数据结构及数据库设计;(3)编写概要设计文档; (4)概要设计文档评审。

常用的软件结构设计工具是结构图,也称程序结构图。

程序结构图的基本图符:模块用一个矩形表示,箭头表示模块间的调用关系。

在结构图中还可以用带注释的箭头表示模块调用过程中来回传递的信息。

还可用带实心圆的箭头表示传递的是控制信息,空心圆箭心表示传递的是数据信息。

典型的数据流类型有两种:变换型和事务型。

变换型系统结构图由输入、中心变换、输出三部分组成。

事务型数据流的特点是:接受一项事务,根据事务处理的特点和性质,选择分派一个适当的一般模块数据信息控制信息处理单元,然后给出结果。

表达工具表示算法和数据结构的细节。

常见的过程设计工具有:图形工具(程序流程图)、表格工具(判定表)、语言工具(PDL)。

3.4 软件测试软件测试定义:使用人工或自动手段来运行或测定某个系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检验它是否满足规定的需求或是弄清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别。

软件测试的目的: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软件测试方法: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

静态测试包括代码检查、静态结构分析、代码质量度量。

不实际运行软件,主要通过人工进行。

白盒测试方法和黑盒测试方法。

白盒测试的基本原则:保证所测模块中每一独立路径至少执行一次。

白盒测试法的测试用例是根据程序的内部逻辑来设计的,主要用软件的单元测试,主要方法有逻辑覆盖、基本路径黑盒测试:是对软件已经实现的功能是否满足需求进行测试和验证。

主要诊断功能不对或遗漏、界面错误、数据结构或外部数据库访问错误、性能错误、初始化和终止条件错,用于确认测试。

主要方法有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法、因果图等。

软件测试过程一般按4个步骤进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验收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

3.5 程序的调试程序调试的基本步骤:(1)错误定位;(2)修改设计和代码,以排除错误;(3)进行回归测试,防止引进新的错误。

软件调试可分表静态调试和动态调试。

静态调试主要是指通过人的思维来分析源程序代码和排错,是主要的设计手段,而动态调试是辅助静态调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