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家及代表作共41页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主要学派德育思想管窥

中国古代主要学派德育思想管窥

中国古代主要学派德育思想管窥早在五六千年前的炎黄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了德育活动。

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在思想领域,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百家争鸣”所形成的学术成果,集中反映了当时思想家们关于德育的思考与实践,标志着我国古代德育走向成熟。

尤其是儒、道、法等学派的德育思想,体系完整、特色鲜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学习。

一、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德育思想及实践在中国古代社会,人类对未来社会就有着美好憧憬。

不同的学派都有着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

其中儒家倡导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希望以此为基础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

为了将儒家的道德思想有效传授给人民,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们非常注重德育思想的凝练与传播。

(一)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德育思想1.“仁义”当头,完善道德范畴在《尚书》《诗经》中,关于“仁”的提法,出现过很多次,如“克宽克仁,彰信兆民”“其人美且仁”等。

儒家将“仁”作为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推崇之至。

孔子也对其进行比较详细的解释,将“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孔子认为,对于统治阶级而言,他们“为政以德”就是对“仁”的最好践行。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是儒家荣辱观的集中体现,成为中华民族世代人民对人格标准的不懈追求。

儒家构建的君子人格规范,逐步成为全社会推崇的做人准则,对于中华民族道德标准的建立、加强个人素质建设打下了重要理论根基。

2.遵循德育理念,培育崇高精神儒家遵循自己倡导的道德理念,全面培养人们的崇高精神。

首先是胸怀天下的担当精神。

“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

”(二)多渠道推行德育思想儒家为了实现社会德治的目标,积极推行自己的道德理念,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推行儒家德育思想,努力扩大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

1.通过政权力量和个人游说宣传儒家思想儒家既注重借助政权力量推广儒家学说,又高度重视个人的游说宣传。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主要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主要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主要思想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幼年生活贫困。

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

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

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 著名者72人。

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

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

伦理思想上宣传“仁”。

“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

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

重视因材施教。

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即人性本善。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中国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一说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曾为周“守藏室之史”(管藏书的史官),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精简)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精简)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精简)在浩荡而漫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无数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们的思想历经时间的打磨,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

希望我们能从先贤的智慧中吸取到属于我们的精神力量。

一、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主要成就:中国春秋时思想家、中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主要思想:提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主要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经》名言:1、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轻率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急躁就会丧失主动权。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人们做事,常在快要成功时失败;在快要完成、结束时能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失败。

3、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译文】轻易许诺别人的人,一定是缺少信用的。

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难就一定多。

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译文】老子说,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

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

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

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

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

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8、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发表时间:2013-3-27 17:51:23 来源:搜集整理编辑:李林点击/评论:450/0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常识积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

常识积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

常识积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3老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春秋时期陈国,籍贯也多有争议。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

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发表时间:2013-3-27 17:51:23 来源:搜集整理编辑:李林点击/评论:450/0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德育人物介绍之朱熹

德育人物介绍之朱熹
德育历史人物介绍 ——朱熹
LOGO
引言
伟大的中华名族 拥有浩浩汤汤五 千年文明,在这 漫长的历史潮流 中涌现了一位又 一位伟大的思想 先行者,朱熹即 为其中的一位集 大成者。
生平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 ,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 、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 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 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 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 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 ,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 的大师,中国启蒙德育的引导者。
朱子家训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 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 ,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 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 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 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 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 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 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 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 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 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 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 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 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 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做事情只求正义而不要去谋求利益,要宣明大道
而不要去计较功效。

中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更可贵的是他的"庶、富、教"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后人就简称为"因材施教"。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很重视立志,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行",提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过则勿惮改"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宁死善道",在必要时宁愿"杀身以成仁",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搜狗百科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搜狗百科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搜狗百科思想观点主要观点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

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天、天命、天道的问题一直是先秦时期各家关切的问题。

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

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

孔子之后,其弟子和后学力图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贯通,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获得存在论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将“天”、“天命”、“天道”义理化、价值化。

荀子有取于道家在“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观的成分,然而它的理论宗旨却不在于走向自然主义,而在于凸现“天人相分”,然后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构自己的“人道”学说。

1.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

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

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

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2.“天行有常”的思想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

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

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中国教育名家德育思想述要

中国教育名家德育思想述要

中国教育名家德育思想述要摘要: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是道德的国度、文明的古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质特性是道德文化。

中国自古有很多教育名家,他们都关注与重视道德教育,形成了各有特色、自成体系的德育思想。

在倡导立德树人,建立文化强国的今天,梳理与吸取我国教育名家的德育精髓和精神要旨,对于现代道德文化建设颇具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中国教育名家;德育思想;道德文化道德教育简称德育,是对一个人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进行的一种价值或关系上的限定。

德育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交往方式,也决定着这个人将会对外在的世界产生一种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影响。

因此,无论是在哪一个时期,也无论是哪一个社会,哪一个国家,人们都非常重视德育。

德育一直被各个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所关注,并成为了教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范畴[1]。

人们在一定社会活动基础上,形成对道德的看法和评价就是道德观。

它包括人们对于道德的本质、社会作用、价值以及道德教育与修养的认识等[2]。

梳理我国教育名家的德育观,全面认识和发掘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精华,批判继承传统德育观精髓,对于改进和推动现代德育建设,颇具现实意义与积极作用。

1老子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前471年),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教始祖。

老子的德育内容主要有:一是“尊道贵德”。

老子在《道德经》第51章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3]他认为天下万物莫不尊崇“道”和重视“德”,是自然规律使然。

二是“轻名利”。

《道德经》第44章提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但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不断演绎“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古训,对古今廉政建设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建都十分有益。

三是“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第37章指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家及代表作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家及代表作

、“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
观点。墨子创立的墨家学说,并有著有《墨子》 一书传世。
2. 墨子的德育思想
• 墨子道德观的核心:兼爱 • 兼爱包含两个基本内涵: • (1).视人若己,爱人若爱己。墨子说:“爱
人若爱其人,视父兄与君若其身,视人之室若其 室,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 国。” • (2).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墨子以孝 子尽孝道为例,指出:“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 ,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后期墨家概况为 :“有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
德育的主要内容
• 第一,重视自然教育,热爱生产劳动
• 墨子认为,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能用劳动维 持自己的生活,不像其他 动物靠天吃饭穿衣。
• 第二,倡导勤俭、节用 • 墨子从节用、节葬和非乐思想出发,他主张陶冶学生节用
和俭约的思想品质。
• 第三,做到兼爱互助,为彼犹为己。 • 墨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倡导兼爱、互助。主张“兼相

第三,“明于性情”。他认为在德育过程中
要注意诱发学生天性中所美好的,抑制天性中所
厌恶的。
• 第四,“必仁且智”。他认为德育与智育要结 合起来
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德育思想家
(一)朱熹

1.人物介绍
朱熹(1130年(壬戌年)9月15日~1200年4月 23日),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 ,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 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 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 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古近中外教育学代表人物及理论观点

古近中外教育学代表人物及理论观点

古近中外教育学代表人物及理论观点古近中外教育学代表人物及理论观点★ 1、个人简介★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 2、著作★孔子“述而不作”。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另相传孔子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 3、观点★1.教育的对象:孔子认为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有教无类”。

2.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3.教育思想:孔子认为,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教学的方法有: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道德教育的原则有:立志乐道、克己内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关于教师,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条件: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 4、历史地位及评价★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至圣”、“孔圣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学思想对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 1、个人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 2、著作★《孟子》★ 3、观点★1.孟子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性善论”。

2.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3.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主要有: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家及代表作共41页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家及代表作共41页
45、自己的量自己知道。——苏联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家及代表作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中国篇)

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中国篇)

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中国篇)汤永胜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人。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作用论。

认为人的先天素质差别很小,人性的差别主要是由教育和习染的不同而造成的,肯定了教育的作用。

二、“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论。

孔子适应当时新兴士阶层的政治要求,创设私学,把以前贵簇独占的文化传授给平民,只要“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扩大了教育的对象。

三、“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的教育价值论。

教育的价值在于:“克已”、“复礼”、“当仁”。

却克制自己的欲求,按照周礼行事,最后当于“仁”。

四、诗、书、礼、乐的教育内容说。

其中,孔子特别强调了学《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五、教学方法论。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与思结合、身体力行等几个方面反映的都是孔子在教学方法上的创造。

因材施教讲的是要根据学生个性才能的特点来讲来施教。

启发诱导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与思结合的名言。

身体力行则强调了为学的功效,不在于言辩,而在于躬行,躬行的严格、要求则是“择善而从”、“过,则勿惮改”。

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境界论。

2、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孟子受业于子思(孔丘之孙,名伋)之门人,其思想学说成为战国时期儒家八派中的一个重要派别——思孟学派。

孟子持“性善说”,宣扬“王道”,倡言“仁政”。

孟子持性善论,此其教思想之理论基础。

人性本善,善有“四端”,即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与非人的界线。

“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此四“善端”扩而充之,便形成仁、义、礼、智“四德”。

中国德育思想史

中国德育思想史

第一章夏商西周时期的德育思想第一节上古德育的萌芽(一)追寻上古思想⏹一、古代文献中对上古的记载大同世界:天下、领袖、村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二、人类学家对上古思想的研究基于“人类出于同源”、“历史存在规律”的观念,早期人类学家,特别是英国的一些学者常常把所谓“未开化”或“半开化”民族以及缺乏所谓现代教育的人群或部族的家族、信仰、仪式、风俗、习惯,连同他们中的故事、传说、神话都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早期的资料,并以这些材料来推测和重构上古历史。

摩尔根《古代社会》弗雷泽《金枝》布留尔《原始思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人类较高级的思想活动,就我们所能见到的而言,大体上是由巫术的发展到宗教的,更进而到科学的这几个阶段。

”——《金枝》“君主制的出现乃是一个使人类从野蛮状态脱离出来的基本条件”,因为“人类再没有比民主的原始人更加受到旧传统与习俗的严重束缚的了,任何社会再也没有比在那种状态下前进得更加艰难和缓慢的了,旧的观念以为原始人是人类最自由的人,这恰恰同事实相反,那时,他确实是一个奴隶,虽然不隶属于某一个看得见的奴隶主,但却隶属于他的过去,隶属于他已经死去的祖先们的阴魂”。

——《金枝》⏹三、考古发现的上古遗物1、良渚玉琮(公元前三千年以前)“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周礼·大宗伯》郑玄注:“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圆象天,琮八方象地”。

说明当时古人就有了天圆地方、上下四方的空间观念。

良渚玉琮(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南京博物院藏良渚玉琮:高7.2厘米,上端宽8.5厘米,下端宽8.3厘米;呈乳白色,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内为圆孔对钻,采用透闪石软玉雕琢而成。

下节面纹由宽鼻、宽嘴、圆眼构成,在眼睑、嘴、鼻的四周饰以由匀称细密的云纹、弧线、横竖短条直线组成的云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