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短诗五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优秀教学设计(2课时含反思)
3短诗五首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3*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4.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新诗的共同特点。
通过诗歌触摸时代的脉搏,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这五首诗的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不同的是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
教师板书课题:3*短诗五首二、新课学习月夜(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沈尹默(1883—1971),诗人、书法家。
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
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校长。
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化运动,为《新青年》杂志编辑之一,发表过白话诗。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年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四卷第一号上。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二)诗歌学习,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学习《短诗五首》,感受《月夜》中独立坚强的形象和《风雨吟》中不畏风雨勇敢年轻的舵手形象,体会《萧红墓畔口占》中诗人的寂寞孤独的情思,感悟《断章》中"事物的相对性"和《统一》中"保持思想、个性的独立性"的哲理。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3短诗五首》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3短诗五首》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组诗歌单元,本单元的五首诗歌分别是《春晓》、《宿建德江》、《登鹳雀楼》、《望洞庭》和《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材通过对这些短诗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对于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
然而,对于诗歌的深层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他们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让他们更好地欣赏古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把握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把握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大声朗读五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然后进行背诵。
3.解析诗歌:针对每首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4.比较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五首诗歌的异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是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通过五首短诗的阅读和解析,让学生感受诗人们对月夜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五首短诗分别是《静夜思》、《春江花月夜》、《泊船瓜洲》、《夜雨寄北》和《月夜》。
这些诗篇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能反映出不同诗人对月夜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方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词和现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中的五首短诗,学生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其内涵和艺术特色。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深入到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们对月夜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3.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表达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五首短诗的相关资料,包括诗歌的原文、译文、赏析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月夜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呈现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三课 短诗五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节课共有五首短诗,分别是《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些短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一些古代文学常识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如古诗文的语言、意境、表达技巧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示范法:教师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示范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比较法:教师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和差异。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五首短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部编九(下)《短诗五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九(下)《短诗五首》教案及反思: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1)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组诗歌,包括《相见欢》、《渔家傲》、《江城子》、《南乡子》、《相见欢·贝尔莱德》。
这些诗歌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这五首短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代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节课的五首短诗,学生可能对其中一些生僻词语、典故和表达手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关键词语、典故的讲解,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会从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手法。
2.难点:对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诗歌鉴赏的情境。
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歌为例,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背景。
3.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课件、相关诗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首短诗的题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包含了五首经典的短诗,分别是《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江南春·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和《己亥杂诗·其五》。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内容上,这些诗歌描绘了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在语言上,这些诗歌用词精准、句式优美,充满了韵律感和音乐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这些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地背诵五首诗歌。
2.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3.能够领悟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
4.能够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的解读。
2.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朗读法和背诵法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投影仪和幻灯片。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录音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五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逐一向学生展示五首诗歌,同时进行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每首诗歌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五首诗歌,并选择一首进行鉴赏分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教学反思《诗词曲五首》涵盖了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经典作品,承载着丰富的文学内涵与深厚的情感价值。
在完成这一单元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全面反思,以下是此次教学中呈现出的优点、存在的不足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成功之处1. 背景知识助力理解考虑到诗词曲的创作往往与特定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紧密相关,在每首诗词曲教学伊始,我都着重介绍了相应的背景知识。
比如讲解《渔家傲·秋思》时,介绍了北宋时期面临的边患问题以及范仲淹戍守边疆的经历,让学生明白词中所描绘的塞外秋景与戍边将士们复杂情感产生的缘由;在讲授《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提及苏轼当时仕途不顺却渴望为国效力的心境,帮助学生理解词中豪迈与壮志难酬交织的情感。
通过这些背景铺垫,学生能够更好地走进诗词曲的情境之中,为深入解读文本、体会情感奠定了良好基础,从课堂上学生能结合背景准确分析诗词内容的表现来看,这一做法达到了预期效果。
2. 诵读指导较为充分诗词曲有着独特的韵律美,诵读是感受其韵味与情感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从字音、节奏到语调、情感等方面都进行了细致引导。
例如,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引导学生把握“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等句子的节奏,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豪迈激昂又略带悲壮的情感基调;在教《山坡羊·潼关怀古》时,让学生注意语调的起伏变化,读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深沉感慨。
经过这样的诵读训练,学生不仅对诗词曲的韵律之美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也在诵读中加深了对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
3. 意象分析思路清晰意象是诗词曲中传递情感、营造意境的关键元素,在教学中我围绕各篇作品中的典型意象展开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其丰富内涵。
如在分析《天净沙·秋思》时,紧扣“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带领学生体会它们所营造的萧瑟、凄凉的秋景氛围,进而感悟游子漂泊在外的孤寂愁苦之情;对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雪”这一意象,探讨它在不同诗句中不仅展现出边塞雪景的壮美,还烘托出送别时的不舍与惆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4)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4)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组诗歌,包括《蜂》、《鹤》、《荷》、《莲》、《菊》等五首诗。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组诗歌,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在学习《短诗五首》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理解,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才华和创作热情,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需要重点讲解的诗句:待定。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风格和诗中的意象等;2.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3.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4.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诗歌中的美。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内容、意象、修辞手法等;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资料;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五首诗歌的题目,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并进行讲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学生查找相关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主要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短诗,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短诗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本人作为这节课的授课教师,在教学中深刻认识到了以下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短诗的表现形式和表达内涵的技巧,同时凭借写短诗来发表感悟或意见的能力。
但是在教学中,本人感觉目标表达的不够清晰明了,另外,没有明确课堂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让学生无从下手。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对唐诗、宋词、元曲、近现代短诗等短文学的分类,以及生动的课文解读,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不同类型的短诗。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分类和各类型短诗之间的联系,这导致了课堂效果有所降低。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好地解读短诗真正短诗的意义和表述,以及清晰的教学的互动性。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讲授结合学生互动表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把握每种类型短诗的艺术特点。
但是,本人认为,在讲解和引导学生诗歌创作方面,需要更多的个性化、情感化的方法来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系,增加学生创作的归属感和自觉性。
同时,要根据不同短诗的表现形式和内涵,选择不同开展讲解和练习的方法。
四、课堂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关心到课堂管理尤为重要。
学生需要有明确的时间安排和任务建立,而不仅仅要求他们“听讲”,这样会导致学生易于分心和“走神”,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策略来监管课堂秩序,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保证教学质量。
五、评价方式评价方法和考试体系要合适,要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和实际学习效果,初中生的考试模式是采用记忆为主,然而短诗五首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的要求不同。
教学过程需要在考试方面重点涵盖语文的文学常识和思维技巧,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和实际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的教学反思的经验教训,本人在课堂上要注重以下事项:明确目标和评价体系,更加清晰教学内容和引导,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合理统筹课堂管理和评价方式。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本教案以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为教学对象,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短诗的特点和内涵,感受诗歌的魅力和美好,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短诗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短诗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五首短诗的基本信息和表达方式(3)了解五首短诗作者的生平和背景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短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创作短诗的能力(3)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价值和人生意义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短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学习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短诗的能力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诗的内涵和意义(2)如何启发学生进行短诗的写作和创作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短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赏析法:通过教师导读和学生自主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短诗给人带来的感染力和思想启迪。
3、互动法:通过小组活动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1、短诗的定义和特点2、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3、短诗欣赏与创作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教师通过介绍一首短诗,引导学生认识短诗的特点和魅力。
(2)随机抽取几位同学朗读他们喜欢的短诗,让学生感受短诗的表现力和美感。
2、短诗的定义和特点(1)讲解短诗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短诗与长诗的区别。
(2)展示一些著名的短诗作品,分析它们的表达方式和艺术价值。
3、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1)分组研读五首短诗,了解诗歌作者的生平和身世,领悟短诗的内涵和情感,分析短诗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课堂展示和讨论,让同学们分享研读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和人生意义。
4、短诗欣赏与创作(1)教师选择一首短诗进行导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5.结合课堂所学,为父母或亲朋好友写一封以诗歌形式表达的祝福信,要求内容真挚、富有创意;
-通过此项作业,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和人际沟通能力。
6.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各小组围绕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方面展开分析,形成共识;
3.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难给予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例如,要求学生分析一首短诗的意象、修辞手法,并简要阐述其作用;
5.提高朗读、背诵短诗的能力,增强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短诗五首》: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主阅读五首短诗,了解作者背景,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课堂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短诗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短诗创作,提升写作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现实生活案例引入短诗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通过讲述诗人创作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引发他们对诗歌的探究欲望。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3课 短诗五首 教学反思
《短诗五首》教学反思首先,这五首中外短诗都经典的诗作,诗的韵味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可白,没有必要过细的讲解。
当然《断章》《月夜》这两首诗还是应该多品读-番的。
因此我引导学生进,入这两首诗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细品诗作。
很快学生就明白了诗作的精妙。
其次,我重在“短”字上下功夫,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长”“短”并不是写作的障碍,“长”与“短”应该是辩正的。
当“长”不能给人以美好的东西时,这“长”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短只要”短”得有内容,有思想,同样也是好文章,好诗篇。
在课堂上我为同学们举了一些例子:车轮──圆滑只是表象,坚硬才是实质。
竹子──每攀登一步,都做一次小结。
谷穗──低头不语,绝对不是为了认错。
竹笋──伟力在于冒尖。
火柴──在逆境中发光。
泉──大地母亲的乳腺,日夜喷涌着“爱”的情感。
岸礁──浪的丰碑,却刻满了大海的传奇。
钟表针──追赶时间的三剑客,信念的同心圆。
蚌──同样生活在水中,有的却孕育出珍珠。
电冰箱──冷静,才不坏事。
尺子──讥笑“寸”之短小,却忘了自己也是由“寸”组成。
雪──天上发来的信笺,通知大地又是一个丰年。
灯──光明磊落,近墨不黑。
伞──迎着暴风雨开放的花。
这些例子对同学们很有启发,同学们也纷纷拿起笔来要写一写自身边的事物。
下节课我们欣赏一下学生的作品吧!《短诗五首》教学反思个人认为,成功之处在于,充分调动了绝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使同学们真正做回课堂的主人,主动学习,加上我平时强调的课下是朋友课上是老师兼朋友的思路,同学们在我的课堂上敢说话,乐于说话,因此才有了这了两节比较成功的诗歌解读课。
缺点:1、对于课堂气氛的把握还没有到位,在课堂上要么是同学们过于活跃的热闹场面,要么就成了鸦雀无声, 多数同学参与其中,而少数同学还没有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在今后的教学中亟待改进。
2、没有完整的板书,随写随擦,不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可供同学记录于复习的笔记体系。
最后一点缺点的及时发现要感谢语文组的邢春文老师与教研室陈素梅主任的提醒与指教,在此,示由衷的感谢邢春文老师在两次听课中都帮我分析我的优点缺点和今后需要弥补的地方,陈素梅老师还就物理与语文某些美的相通之处给了我一些今后教学中可供借鉴的思路,我会逐渐摸索,把老师们的建议消化吸收,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精品教案
《短诗五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感受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重点】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难点】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诗歌,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陌生的词了,我们听过许多诗歌,你想给我们推荐哪些现代诗歌呢?预设:《雨巷》《再别康桥》等。
这些诗歌的感情很细腻,大家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首新诗,看看你对这些诗歌有着怎样的独特见解?设计意图:由诗歌激趣,导入新课,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中。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1)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2)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3)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诗歌《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4)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远讯》《旗下高歌》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03课 短诗五首(教案)
3、短诗五首(教案)《短诗五首》中前四首短诗均是创作于五四运动前后的白话诗,第五首为智利诗人聂鲁达的一首短诗。
同是白话短诗,五首诗歌在内容和侧重点上还是有区别的,《月夜》借寒冬月夜景象咏叹“人格独立的情怀”,《萧红墓畔口占》借“探望”咏叹被探望者“超然的人生追求”,《断章》借相关的两个画面咏叹“人生的独特感悟”,《风雨吟》借一场风雨咏叹“舵手的情怀”,《统一》借咏叹花与叶说明小事物蕴含大道理。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2、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中的画面,理解其意境美。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早期白话诗的共同特点,激发对现代诗歌的审美情趣。
重点:感受诗中的画面,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难点:培养语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法:1、背景点拨法。
结合五四运动前期的时代背景,品味诗歌精美的语言,理解诗歌中的画面及其意境。
2、意境激发法: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捕捉诗意的画面,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主旨。
学法:品味探究法。
以读为引领,品味语言,探究意象,突显意境,体味主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与本文有关的拓展资料。
学生:1、熟练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2、初步揣摩诗歌语言,感知诗人情感。
3、初步体会我国现代诗歌中早期白话诗的写法及其特点。
:1课时1917年2月,新诗首次出现,发表于《新青年》上,共有九首。
沈尹默是新诗运动的前驱者,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一首具有重要意义的诗作。
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月夜沈尹默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
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
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短诗五首》中的每一首诗,并理解每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学生能够了解并辨识每首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以及它们在表达诗的主题时所起的作用。
通过课堂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短诗五首》,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知识与技能: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包括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解读文本,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哲理。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从诗歌中获得人生启示,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和人文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初步掌握鉴赏短诗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深化对人生、自然、爱情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挖掘诗歌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短诗五首》,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理解作者对自然、人生、爱情等的感悟和表达,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价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宽容的价值观。
通过学习诗歌,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统编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
《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这首诗写于1944年11月,是戴望舒拜谒萧红墓时所作。
3.赏析诗歌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寂寞”写出自己生活在敌占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境无比孤寂、悲凉既写出了诗人的心境,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奠定了全的感情基调。“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头边而不说墓畔,蕴含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还活着。幻想她只不过
是暂时安睡的复杂情感。“红山茶”是诗人使用的隐喻,表达出对萧红的赞美与哀悼,也象征她如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最后一句诗“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含蕴的感情最丰富。这里有对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的伤悼,有对萧红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光和热,不能在
文坛创造更多出色作品的惋惜,还有羡慕,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在诗人看来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构成了全诗的背景。我和“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互为风景,化为映衬。我在寒风中,却并不靠那棵树,显示出我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我”与高树主动拉开距离,果真是表明了某种“遗世独立”的人格,抑或某种情感(譬如爱情)态度?值得玩味却不能完全索解。总之,这些关系所传达的意绪、体验全然不同于古典时代的意绪,在一定程度上应和了时代氛围的召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1.朗读这五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很少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诗歌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
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谈谈你对本诗主旨及诗中的“我”的理解。
明确:“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
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侵华日军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
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
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
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侵华日军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
2.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寓意;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深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三、板书设计
品味新诗的美
第2课时《断章》《风雨吟》《统一》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二、教学新课
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用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美的意境?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多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和“窗子”。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风雨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
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