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指导书

合集下载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指导书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指导书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A课程设计》指导书学院、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系、所环境工程授课教师课程名称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A课程设计课程学时2周教材名称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2011年10月28日一、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课程设计,1)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工程实施的基本训练中进一步消化和巩固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所学内容及相关知识;3)掌握调查研究、查阅文件、确定系统设计方案的方法;4)提高使用技术资料、认识及遵守国家工程标准、规范和规定、进行设计计算、绘制工程图、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初步具备对一般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设计能力,为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组织形式课程设计是学生按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学习结束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A课程设计”安排在“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A”课程讲授之后进行。

具体的形式是教师给学生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在专门的课程设计教室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导答疑,检查学生的进度与完成情况。

本课程设计要求设计一个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城市垃圾收集线路设计、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分选处理系统设计、有机垃圾产沼工艺的设计),50位学生分成10组,每组5人不等,在设计中做到工作各有重点,每一学生设计的内容不同但相互关联,通过同组分工协作,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并了解所涉及的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进一步丰富知识体系,提高整体设计能力,并且要求学生撰写出规范的设计说明书。

三、课程设计步骤设计布骤如下:1、由给定的任务书明确自己要做的工作,查阅相关的文献参考资料;2、分析确定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组成;3、对固体废物处理系统进行计算和设备选型计算;4、进行系统布置,完成图纸绘制;5、进行说明书编写。

分选系统的确定系统的物料衡算系统设备的计算选择绘制图纸四、课程设计要点“废物的处置与处理”课程设计的要点是:1、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工艺流程的选择分析与确定;2、对处理系统内各种处理设备的计算选择和描述;3、处理后固体废物的出路分析;4、厂内辅助建筑物以及道路等的说明;5、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总图布置及其他说明成果的图纸;五、课程设计进度安排1)设计动员,布置任务,提出要求,答疑。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案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案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案第一章:固体废物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和特点使学生掌握固体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体系1.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的定义和来源固体废物的特点固体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体系1.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的概念、来源和特点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类型的固体废物及其分类方法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分类体系的建立和优化1.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二章: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环境保护原则2.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环境保护原则2.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原因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环境保护措施2.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三章:固体废物的回收与利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的回收与利用方法使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回收与利用的技术和工艺3.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的回收与利用方法固体废物回收与利用的技术和工艺3.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的回收与利用方法及其原理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回收与利用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回收与利用的优化措施3.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四章: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处理4.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处理方法让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减量化处理的技术和工艺4.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处理方法固体废物减量化处理的技术和工艺4.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处理方法及其原理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减量化处理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减量化处理的优化措施4.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五章: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方法使学生掌握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的技术和工艺5.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方法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的技术和工艺5.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方法及其原理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的优化措施5.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六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法律与政策6.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让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政策体系6.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国家法律法规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政策体系6.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及其主要内容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政策实施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政策的优化措施6.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七章: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能源化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能源化方法使学生掌握固体废物资源化与能源化的技术和工艺7.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能源化方法固体废物资源化与能源化的技术和工艺7.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能源化方法及其原理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资源化与能源化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资源化与能源化的优化措施7.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八章:固体废物的填埋处理8.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的填埋处理方法让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填埋处理的技术和工艺8.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的填埋处理方法固体废物填埋处理的技术和工艺8.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的填埋处理方法及其原理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填埋处理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填埋处理的优化措施8.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九章:固体废物的焚烧处理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的焚烧处理方法使学生掌握固体废物焚烧处理的技术和工艺9.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的焚烧处理方法固体废物焚烧处理的技术和工艺9.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的焚烧处理方法及其原理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焚烧处理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焚烧处理的优化措施9.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十章:固体废物的堆肥化处理10.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的堆肥化处理方法让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堆肥化处理的技术和工艺10.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的堆肥化处理方法固体废物堆肥化处理的技术和工艺10.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的堆肥化处理方法及其原理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堆肥化处理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堆肥化处理的优化措施10.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十一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经济效益分析11.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经济成本让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11.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经济成本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11.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经济成本及其影响因素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成功案例的经济效益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经济效益优化措施11.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十二章:固体废物的风险评估与管理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风险评估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固体废物风险管理的原则与策略12.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的风险评估方法固体废物的风险管理原则与策略12.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风险评估的方法及其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风险管理成功案例及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风险管理的优化措施12.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十三章:固体废物的可持续处理与处置1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的可持续处理与处置方法让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可持续处理与处置的原则13.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的可持续处理与处置方法固体废物可持续处理与处置的原则13.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的可持续处理与处置方法及其原理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可持续处理与处置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可持续处理与处置的优化措施13.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十四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未来发展趋势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现状使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未来发展趋势14.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现状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未来发展趋势14.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现状及其挑战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未来发展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未来发展趋势14.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十五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实践项目15.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实践项目让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项目实施与管理的方法15.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实践项目介绍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项目实施与管理的方法15.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践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践项目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践项目的优化措施15.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十五个章节,涵盖了固体废物的概念、分类、环境影响、回收与利用、减量化处理、无害化处理、法律法规、资源化与能源化、填埋处理、焚烧处理、堆肥化处理、经济效益分析、风险评估与管理、可持续处理与处置、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实践项目等内容。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一、引言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不断增加,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开设一门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培养学生对固体废物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性;2. 掌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原理和技术;3. 熟悉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4. 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实践操作;5.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性- 介绍固体废物的概念和范围;- 分类固体废物为可回收物、有害废物和其他固体废物;- 讲解固体废物的特性,如毒性、腐蚀性和易燃性等。

2.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介绍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原理,如减量、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等;- 讲解固体废物处理的常用技术,如焚烧、填埋、堆肥和物理化学处理等;- 探讨固体废物处置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3.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介绍我国相关的固体废物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 分析固体废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探讨固体废物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4.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实践操作- 组织学生进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实践操作,如废物分类、回收利用和处理方法的实验;- 引导学生应用科学方法解决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环境保护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了解固体废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授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固体废物课程设计指导书

固体废物课程设计指导书

固体废物课程设计指导书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环境工程专业《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任务书与指示要点重庆大学城环学院环境工程教研室2015年2月13日设计任务书与指示要点一、设计任务书1. 设计题目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根据《御临河流域污染整治规划》,需在石船镇建立一个服务人口为10万人的垃圾卫生填埋场,以消纳渝北区统景、石船、龙兴等7个乡镇的城镇生活垃圾,垃圾填埋场的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

2. 设计目的训练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垃圾处理方案的比较、垃圾填埋场选址的步骤、对所选场址的评析以及填埋场工程设计。

通过设计,学生应掌握垃圾填埋场设计的一般原则、步骤和方法,了解如何查阅有关资料、手册以及规范,掌握垃圾填埋场主体工程的设计以及设计说明书的编制和设计图的绘制等基本方法。

3. 设计任务及内容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完成垃圾卫生填埋场的方案设计,内容包括原始资料的分析,垃圾处理工艺的选择,垃圾填埋场址的评析以及垃圾填埋工程的设计等几部分。

(1)垃圾处理工艺的选择根据所提供资料,城市垃圾的基本性质,通过焚烧、堆肥、卫生填埋几种处理方案比较,选择卫生土地填埋为该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艺。

(2)垃圾填埋场址的评析根据所提供的资料,评价所选场址是否适合,主要从工程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经济因素几方面出发。

(3)垃圾填埋工程设计包括:库容的计算,填埋场范围确定,截洪沟、垃圾坝、截污坝、浸出液调节池以及浸出液处理厂、气体处理设施、防渗工程的设计、计算,另外还包括填埋场的操作方法、步骤,填埋场地的监测以及其他辅助设施的设计。

4. 设计要求(1)绘制设计图纸3张,包括: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后)总平面布置图一张 (1号);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收集填埋气输导平面布置图一张(1号);垃圾卫生填埋库区纵剖面图一张(2号)。

(2)设计说明书一份,内容包括:前言,主要设计原始资料,垃圾处理工艺方案的比较,场址选择和所选场址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等)的评析,填埋工艺设计(包括工程设计计算,填埋操作方法以及辅助工程的设计),设计中存在问题及个人体会。

固体废物课程设计指导书

固体废物课程设计指导书

肇环境工程专业莂《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蝿任务书与指示要点聿重庆大学城环学院袂环境工程教研室葿2015年2月13日芇设计任务书与指示要点薄一、设计任务书羂1. 设计题目袀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 : 根据《御临河流域污染整治规划》需在石船镇建立一个服务人口为 10万人的垃圾卫生填埋场,以消纳渝北区统景、石船、龙兴等 7个乡镇的城镇生活垃圾,垃圾填埋场的设计使用年限为 15年。

蚅2. 设计目的训练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垃圾处理方案的比较、垃圾填埋场选址的步骤、对所选场址的评析以及填埋场工程设计。

肂通过设计,学生应掌握垃圾填埋场设计的一般原则、步骤和方法,了解如何查阅有关资料、手册以及规范,掌握垃圾填埋场主体工程的设计以及设计说明书的编制和设计图的绘制等基本方法。

芁3. 设计任务及内容蒇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完成垃圾卫生填埋场的方案设计,内容包括原始资料的分析,垃圾处理工艺的选择,垃圾填埋场址的评析以及垃圾填埋工程的设计等几部分。

莆(1) 垃圾处理工艺的选择膂根据所提供资料,城市垃圾的基本性质,通过焚烧、堆肥、卫生填埋几种处理方案比较,选择卫生土地填埋为该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艺。

蒈(2) 垃圾填埋场址的评析腿根据所提供的资料,评价所选场址是否适合,主要从工程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经济因素几方面出发。

肅 (3) 垃圾填埋工程设计膂包括:库容的计算,填埋场范围确定,截洪沟、垃圾坝、截污坝、浸出液调节池以及浸出液处理厂、气体处理设施、防渗工程的设计、计算,另外还包括填埋场的操作方法、步骤,填埋场地的监测以及其他辅助设施的设计。

袈4. 设计要求薆(1)绘制设计图纸 3 张,包括:袃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后)总平面布置图一张(1 号);节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收集填埋气输导平面布置图一张(1 号);艿垃圾卫生填埋库区纵剖面图一张(2 号)。

莈(2)设计说明书一份,内容包括:蚂前言,主要设计原始资料,垃圾处理工艺方案的比较,场址选择和所选场址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等)的评析,填埋工艺设计(包括工程设计计算,填埋操作方法以及辅助工程的设计),设计中存在问题及个人体会。

固体废物处置与处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固体废物处置与处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废物的处置与处理》课程设计指导书适用专业:课程代码:学时: 1周学分: 1编写单位:编写人:2015年12月一、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课程设计,1)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工程实施的基本训练中进一步消化和巩固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所学内容及相关知识;3)掌握调查研究、查阅文件、确定系统设计方案的方法;4)提高使用技术资料、认识及遵守国家工程标准、规范和规定、进行设计计算、绘制工程图、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初步具备对一般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设计能力,为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组织形式课程设计是学生按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学习结束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废物的处置与处理课程设计”安排在“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课程讲授之后进行。

具体的形式是教师给学生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在专门的课程设计教室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每天到教室指导答疑,检查学生的进度与完成情况。

本课程设计要求设计一个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城市垃圾收集线路设计、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分选处理系统设计、有机垃圾产沼工艺的设计),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5~6人不等,每一学生设计的工艺参数不同,做到一人一题,并且要求学生手写。

三、课程设计步骤设计布骤如下:1、由给定的任务书明确自己要做的工作,查阅相关的文献参考资料;2、分析确定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组成;3、对固体废物处理系统进行计算和设备选型计算;4、进行系统布置,完成图纸绘制;5、进行说明书编写。

分选系统的确定系统的物料衡算系统设备的计算选择绘制图纸设计说明书编写四、课程设计要点“固体废物处置与处理”课程设计的要点是:1、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工艺流程的选择分析与确定;2、对处理系统内各种处理设备的计算选择和描述;3、处理后固体废物的出路分析;4、厂内辅助建筑物以及道路等的说明;5、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总图布置及其他说明成果的图纸;五、课程设计进度安排1)设计动员,布置任务,提出要求,答疑。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1. 引言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是一个重要的环境保护领域,它涉及到废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和最终处置。

本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解决现代社会中不断增加的废物问题。

2.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以下能力:- 理解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和运输的方法;- 了解固体废物处理的技术和方法;- 理解固体废物最终处置的原则和方法;- 能够分析和评估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方案的可行性。

3. 课程大纲本课程设计包括以下几个主题:3.1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原理3.2 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和运输- 废物分类的方法和标准- 废物收集和运输的技术和设备3.3 固体废物处理的技术和方法- 废物处理的常见技术和方法- 废物处理设施的设计和运营管理3.4 固体废物最终处置的原则和方法- 废物最终处置的选择原则- 废物填埋和焚烧的技术和方法3.5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方案的评估与分析- 废物处理与处置方案的可行性评估- 废物处理与处置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4. 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讲座: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废物分类、收集和运输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不同的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方案,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课程项目: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

5. 评估方式本课程设计采用以下评估方式:- 课堂小测:每个主题结束后进行小测,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实践报告:学生完成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实践活动,并撰写实践报告;- 课程项目报告:学生设计一个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方案,并撰写可行性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实验》指导书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实验》指导书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实验指导书(内部讲义,供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使用)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编制实验1 污泥中挥发性脂肪酸的测定一、实验目的一般来说,碳原子数在10以下的脂肪酸大部分具有挥发性,并且易溶于水。

在它们中间,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挥发性逐渐下降。

典型的挥发性脂肪酸的性质见表1。

挥发性脂肪酸易被微生物利用。

在有机物的厌氧分解中,挥发性脂肪酸是作为生物代谢的中间或最终产物而存在。

在厌氧发酵的液化产酸阶段,这一类低级脂肪酸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产物,其中以乙酸为主。

在某种条件下,乙酸可以达到该类酸总量的80%。

在CH4形成过程中,甲酸和乙酸是形成甲烷的重要前体物。

据研究,自然界有机物产生的CH4中大约有70%上由乙酸中的甲基原子团形成的。

丙酸、丁酸可以转化成甲酸。

有机酸过多往往反映出发酵池的病态。

因此可以认为,在微生物厌氧发酵过程中,挥发性脂肪酸不仅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类有机酸已是沼气发酵研究有机物降解工艺条件优劣的重要参数,在甲烷形成的研究和生产中,它们的含量也是重要的参数。

此外,近年来很多研究者采用剩余污泥进行厌氧发酵产VFA用于强化生物脱氮除磷的易降解碳源,以弥补当前部分污水处理厂进水中碳源不足的问题。

因此,污泥中VFA指标的测定非常重要,开展本实验可以实现以下目的:(1)了解污泥挥发性脂肪酸指标的意义;(2)掌握污泥中挥发性脂肪酸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污泥中VFA的测量主要有两种:(1)VFA总量测定,其中以乙酸作为基数进行计算;(2)对甲酸、乙酸等各种低级脂肪酸的分别定量分析,并计算出VFA的总量。

对于各种低级脂肪酸的测定往往采用气相色谱法,而对于VFA总量的测定可以采用气相色谱法也可以采用化学滴定等方法。

本实验中采用化学滴定方法,其基本原理为,污泥VFA在酸性条件下,经加热蒸馏随水蒸汽逸出,溜出液用水溶液吸收并用NaOH进行滴定;通过NaOH 的消耗量计算出VFA的总量。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案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案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案教案:《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一、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常见方法和技术。

3.了解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第一节: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20分钟)1.固体废物的定义和特点介绍(5分钟)a.固体废物是指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具有可回收价值或无再利用价值的固体杂质。

b.固体废物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危险性等特点。

2.固体废物的分类(15分钟)b.根据危害性的不同,将固体废物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废物、一般废物等。

第二节: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方法(30分钟)1.固体废物处理方法的介绍(10分钟)a.填埋法:将固体废物掩埋在地下,使其与环境隔离。

b.焚烧法:将固体废物进行高温燃烧,减少体积和危害性。

c.堆肥法:通过生物分解作用,将有机废物转化为肥料。

d.回收利用:将可回收的废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减少对资源的消耗。

2.固体废物处置技术的介绍(20分钟)a.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将固体废物焚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

b.生物技术处理技术: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废物,减少有机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电子废物处理技术:通过分解、回收等方法处理电子废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d.塑料废物再生利用技术:将废旧塑料通过加工处理转化为新材料。

第三节: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0分钟)1.当前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现状(15分钟)a.我国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现状。

b.国际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现状。

2.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发展趋势(15分钟)a.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效率和质量。

b.加大环保投入,推动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可持续发展。

c.倡导绿色生活,减少固体废物的生成量。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对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的介绍,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2.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具体方法。

3.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指导书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指导书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指导书目录实验一固体废物热值、含水率测定 (4)一、实验目的 (4)二、实验原理 (4)三、实验仪器与设备 (4)四、实验步骤 (5)五、数据分析与讨论 (6)六、实验注意事项 (6)实验二:固体废物破碎与筛选 (8)一、实验目的 (8)二、实验原理 (8)三、试验仪器与设备 (9)四、实验步骤 (10)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0)六、实验注意事项 (11)七、讨论 (12)实验三固体废物浸出毒性实验 (13)一、实验目的 (13)二、实验原理 (13)三、试验仪器与设备 (13)四、试验步骤 (14)五、数据分析与讨论 (15)六、实验注意事项 (15)七、讨论 (15)实验四碱溶性金属废物碱浸-电解资源化 (16)Ⅰ、含锌废物中锌含量的测定实验 (17)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7)二、实验原理与测试方法 (17)三、实验仪器和材料 (19)四、实验步骤 (19)五、计算 (20)六、注意事项 (20)Ⅱ、含锌废物强碱浸取实验 (21)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21)二、实验原理 (21)三、实验仪器和材料 (21)四、浸取参数设计 (22)五、实验步骤 (22)六、计算 (23)七、思考与讨论 (23)八、注意事项 (23)Ⅲ、含锌强碱溶液电解回收金属锌实验 (25)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25)二、实验原理 (25)三、实验仪器和材料 (25)四、电解参数设计 (26)五、实验步骤 (26)六、实验结果计算 (27)七、思考与讨论 (28)八、注意事项 (28)实验五固体废物堆肥实验 (29)一、实验目的与意义 (29)二、实验原理 (29)三、实验部分 (30)四、实验结果讨论 (31)实验一固体废物热值、含水率测定一、实验目的为了有效管理固体废物和确定合理的处理处置方法,必须充分分析了解固体废物的性质。

固体废物的物理性质与废物成份组成有密切的关系,它常用组分、含水率和容重三个物理量来表示。

固体废物处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固体废物处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设计的题目某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分选处理系统设计二、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巩固本课程所学内容,并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分选处理系统设计的初步能力。

通过设计,了解工程设计的内容、方法及步骤,培养学生确定固废处理与处置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计算、绘制工程图,应用技术资料,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三、设计原始资料设计规模为X t/d的某城市生活垃圾分选系统。

其中X=150+(学号后两位*5) 垃圾主要成分见表1。

表1 垃圾成分设计参数取值垃圾组分有机物无机物纸类金属塑料玻璃其他含量/% 56.7 28.9 2.88 2.38 4.89. 1.3 2.95有机物组分包括:食品残余、果皮、植物残余等。

无机物组分包括:砖瓦、炉灰、灰尘、粉尘等。

垃圾容重平均值为0.45 t/m3,含水率为47.8%。

垃圾中塑料以超薄型塑料袋为主,废纸以卫生间的废纸为主。

垃圾热值:1923 kJ/kg。

分选系统工作量为X t/d;日工作时间为12h。

四、设计内容和要求(1)垃圾分选系统设计方案的分析确定。

(2)垃圾储料仓的设计计算。

(3)分选系统各设备选型计算:确定选择性破碎机、滚筒筛、简易风选机型号和规格,并确定其主要运行参数。

(4)皮带运输机计算及布置,并计算各段的长度、电机功率。

(5)编写设计说明书:设计说明书按设计程序编写,包括方案的确定,设计计算、设备选型计算和有关简图等内容。

课程设计说明书应有封面、目录、前言、正文、小结及参考文献等部分,文字应简明、通顺,内容正确、完整,装订成册。

(6)图纸要求①垃圾分选系统工艺流程图1张。

流程图应按比例绘制,标出设备、管件编号及标高,并附明细表。

②分选系统平面布置图和分选系统剖面布置图各1张,图中设备、管件应标注编号,图纸应按比例绘制,应能表明建筑物外形和主要结构形式。

在平面布置图中应有方位标志(指北针)。

固体废物处置与处理_课程设计指导书

固体废物处置与处理_课程设计指导书

《废物的处置与处理》课程设计指导书适用专业:课程代码:学时: 1周学分: 1编写单位:编写人:2015年12月一、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课程设计,1)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工程实施的基本训练中进一步消化和巩固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所学内容及相关知识;3)掌握调查研究、查阅文件、确定系统设计方案的方法;4)提高使用技术资料、认识及遵守国家工程标准、规范和规定、进行设计计算、绘制工程图、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初步具备对一般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设计能力,为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组织形式课程设计是学生按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学习结束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废物的处置与处理课程设计”安排在“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课程讲授之后进行。

具体的形式是教师给学生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在专门的课程设计教室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每天到教室指导答疑,检查学生的进度与完成情况。

本课程设计要求设计一个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城市垃圾收集线路设计、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分选处理系统设计、有机垃圾产沼工艺的设计),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5~6人不等,每一学生设计的工艺参数不同,做到一人一题,并且要求学生手写。

三、课程设计步骤设计布骤如下:1、由给定的任务书明确自己要做的工作,查阅相关的文献参考资料;2、分析确定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组成;3、对固体废物处理系统进行计算和设备选型计算;4、进行系统布置,完成图纸绘制;5、进行说明书编写。

分选系统的确定系统的物料衡算系统设备的计算选择绘制图纸设计说明书编写四、课程设计要点“固体废物处置与处理”课程设计的要点是:1、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工艺流程的选择分析与确定;2、对处理系统内各种处理设备的计算选择和描述;3、处理后固体废物的出路分析;4、厂内辅助建筑物以及道路等的说明;5、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总图布置及其他说明成果的图纸;五、课程设计进度安排1)设计动员,布置任务,提出要求,答疑。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学设计 (2)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学设计 (2)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学设计
前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产生大量废物的社会中,如何处理和处置这些废物成为了一个
严峻的问题。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废物处理与处置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科。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对于如何设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教学内容进行探讨。

教学目标
1.了解固体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技术;
3.了解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环境影响;
4.培养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固体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固体废物的定义及分类;
2.垃圾的成分及其影响;
3.废物分类的意义及方法。

第二部分:固体废物的收集与运输
1.垃圾的收集和运输;
2.收集和运输设施的种类及其特点;
3.垃圾收集和运输的技术、要素和控制措施。

第三部分: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
1.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及其原理;
1。

(完整word版)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

(完整word版)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

第一部份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教师:许士洪一、课题名称:某山谷型卫生填埋场工艺设计二、设计任务:根据有关部门批准的任务书,拟在某城市新建一座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要求对该填埋场进行工艺设计。

三、工程概况(设计资料):1、设计数据:该城市现有人口数量 85 万,根据城市规划,至 2030 年人口约 128 万,服务年限 20 年。

我国人均生活垃圾产量约 0.8~1.4 kg/(人·d),垃圾容重 (压实密度) 0.4~0.6t/m3。

填埋场覆土与垃圾体积比为 1:3.5。

2、工程建设场地概况本工程建设场址距市中心 15km,三面环山,峡谷面积约1km2,地面标高 52.0~68.0 米。

3、工程水文地质3.1 工程地质裸露的地层为棕黄色粉质黏土,渗透系数小于 1.0×10-5,厚度为 2~3m.。

3.2 水文地质建设场地中含水层主要为黄土层潜水,场地地下水埋深约 2~3m,水位年变幅 1~2m。

4、气象工程场地属温暖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冬长夏短,春秋温凉典型特征。

四季分明,春季和冬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降雨集中,秋季天气晴朗,日照充足。

气温:年平均气温:13.5℃极端最低气温: -3℃极端最高气温:41℃年平均相对湿度: 70~85%降雨:年平均日降水量: 6.9mm/d日最大降水量: 8.6mm/d日最小降水量: 4.2mm/d风:冬季平均风速: 2.1m/s夏季平均风速: 2.5m/s主导风向:西南最大冻土深度: 230mm5、相关规范及标准(1)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22)(2)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22)(3)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CJJ 113-2022)四、要求:1、进行该填埋场的方案论证与设计;2、进行填埋场工艺设计(包括库容设计、填埋工艺、防渗系统、导气系统、封场覆盖、渗滤液采集) ,并写出设计说明书;字数不少于 5000 字;3、绘出填埋场流程图,平面图,填埋场场地平整图、填埋场封场图、渗滤液收排及填埋气导排系统图、集气集液系统断面图。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指导书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指导书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A课程设计》指导书学院、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系、所环境工程授课教师课程名称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A课程设计课程学时 2周教材名称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2011年 10月28日一、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课程设计,1)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工程实施的基本训练中进一步消化和巩固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所学内容及相关知识;3)掌握调查研究、查阅文件、确定系统设计方案的方法;4)提高使用技术资料、认识及遵守国家工程标准、规范和规定、进行设计计算、绘制工程图、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初步具备对一般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设计能力,为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组织形式课程设计是学生按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学习结束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A课程设计”安排在“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A”课程讲授之后进行。

具体的形式是教师给学生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在专门的课程设计教室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导答疑,检查学生的进度与完成情况。

本课程设计要求设计一个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城市垃圾收集线路设计、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分选处理系统设计、有机垃圾产沼工艺的设计),50位学生分成10组,每组5人不等,在设计中做到工作各有重点,每一学生设计的内容不同但相互关联,通过同组分工协作,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并了解所涉及的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进一步丰富知识体系,提高整体设计能力,并且要求学生撰写出规范的设计说明书。

三、课程设计步骤设计布骤如下:1、由给定的任务书明确自己要做的工作,查阅相关的文献参考资料;2、分析确定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组成;3、对固体废物处理系统进行计算和设备选型计算;4、进行系统布置,完成图纸绘制;5、进行说明书编写。

分选系统的确定系统的物料衡算系统设备的计算选择绘制图纸四、课程设计要点“废物的处置与处理”课程设计的要点是:1、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工艺流程的选择分析与确定;2、对处理系统内各种处理设备的计算选择和描述;3、处理后固体废物的出路分析;4、厂内辅助建筑物以及道路等的说明;5、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总图布置及其他说明成果的图纸;五、课程设计进度安排1)设计动员,布置任务,提出要求,答疑。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案设计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案设计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案课程名称与代码: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13130105课程英文名称:Solid Waste Treatment and Disposal 课程所属单位: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教研室课程面向专业: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教师姓名:梅运军教师职称:讲师所用教材:《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宁平主编本课程总学时数:60 本学期总学时数:60讲课:54 课程设计:6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某某工业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专业课,是环境工程专业主要课程之一。

主要讲授固体废物的来源、分类与综合处理系统等根本知识;并以城市垃圾为中心讲述固体废物的收集、清运、处理以与处置;各种处理和处置方法以与设备。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其资源化是本课程的重点。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根底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参与工程设计的实践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了解固体废物的来源、分类、污染控制、处理利用方法分类、管理与相关技术政策。

第二章固体废物的收集、贮存与清运本章要求了解固体废物主流城市的分类、特性,进一步熟悉城市垃圾的收集,运输工艺,对收运系统有初步的认识。

第三章固体废物的预处理本章要求了解固体废物的预处理〔压实、破碎、分选、固体废物的脱水〕的目的和使用场合,掌握各类预处理方法的原理与工艺,熟悉常用设备的主要技术性能。

第四章固体废物的物化处理本章主要要求了解浮选、浸出、固体废物的稳定化/固化处理的根本原理,工艺与设备要求。

第五章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本章要求掌握好氧堆肥的原理、工艺、设备与评价指标;厌氧消化〔沼气〕的原理、工艺、设备等;微生物浸出机理、工艺与其他生物处理技术。

第六章固体废物的热处理本章要求掌握燃烧的原理、工艺与设备;热解的原理、工艺与设备;固体废物的其他热处理方法等。

第七章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综合利用掌握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概念、资源化系统与系统技术;了解工业、矿业以与农林、城市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途径与方法。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任务书(可编辑修改word版)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任务书(可编辑修改word版)

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评分表: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西南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设计任务书1前言 (5)1.1设计目的 (5)1.2设计题目 (5)1.4 设计要求 (5)2主要设计原始资料 (6)2.1垃圾组成成分及基本性质 (6)2.2地形图 (6)2.3地形地貌 (6)2.4地质构造 (7)2.5水文地质条件 (7)2.6地基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 (7)2.7交通、给排水、供电条件 (7)2.8气候条件 (7)2.9封场覆盖 (8)3垃圾处理工艺方案的比较 (9)3.1三种基本垃圾处理技术概况 (9)3.2焚烧处理工艺 (10)3.3堆肥处理工艺 (11)3.4卫生填埋工艺 (13)3.5综合处理技术 (14)3.6方案比较及最终技术的确定 (14)4场址选择和所选场址自然条件的评价 (15)4.1场址选择 (15)4.2所选场址自然条件评价 (16)5填埋工艺设计 (18)5.1.1 设计原则 (18)5.2工程设计计算 (19)5.2.1填埋场库容和面积计算 (19)5.2.2填埋场范围确定 (20)5.2.3场区防洪与排水设计计算 (21)5.2.4排渗导气设计 (24)5.2.5地下排水设计计算 (25)5.2.6浸出液及截污坝设计计算 (25)5.2.7选择防渗衬里及厚度设计 (27)5.2.8浸出液处理厂设计 (29)5.3填埋操作操作与封场 (29)5.3.1确定填埋方法 (29)5.3.2填埋场主要的机械设备 (30)5.3.3填埋作业区划分 (30)5.3.4填埋操作 (31)5.3.5封场覆盖材料及做法 (31)5.4辅助工程设计 (32)5.4.1道路工程 (32)5.4.2生产管理区 (32)5.4.3动力、水、电供应系统及通讯系统 (32)5.5垃圾填埋场监测 (33)5.5.1监测目的 (33)5.5.2监测项目 (33)5.5.3采样点布设 (34)5.5.4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 (34)5.5.5采样方法 (34)5.5.6监测方法 (35)5.5.7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 (35)6工作总结体会 (36)参考文献: (37)附录:设计图纸清单 (37)1 主要设计原始资料1.1垃圾组成成分及基本性质垃圾组成成分及基本性质见表1、表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A课程设计》指导书学院、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系、所环境工程授课教师课程名称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A课程设计课程学时2周教材名称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2011年10月28日一、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课程设计,1)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工程实施的基本训练中进一步消化和巩固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所学内容及相关知识;3)掌握调查研究、查阅文件、确定系统设计方案的方法;4)提高使用技术资料、认识及遵守国家工程标准、规范和规定、进行设计计算、绘制工程图、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初步具备对一般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设计能力,为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组织形式课程设计是学生按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学习结束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A课程设计”安排在“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A”课程讲授之后进行。

具体的形式是教师给学生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在专门的课程设计教室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导答疑,检查学生的进度与完成情况。

本课程设计要求设计一个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城市垃圾收集线路设计、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分选处理系统设计、有机垃圾产沼工艺的设计),50位学生分成10组,每组5人不等,在设计中做到工作各有重点,每一学生设计的内容不同但相互关联,通过同组分工协作,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并了解所涉及的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进一步丰富知识体系,提高整体设计能力,并且要求学生撰写出规范的设计说明书。

三、课程设计步骤设计布骤如下:1、由给定的任务书明确自己要做的工作,查阅相关的文献参考资料;2、分析确定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组成;3、对固体废物处理系统进行计算和设备选型计算;4、进行系统布置,完成图纸绘制;5、进行说明书编写。

分选系统的确定系统的物料衡算系统设备的计算选择绘制图纸四、课程设计要点“废物的处置与处理”课程设计的要点是:1、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工艺流程的选择分析与确定;2、对处理系统内各种处理设备的计算选择和描述;3、处理后固体废物的出路分析;4、厂内辅助建筑物以及道路等的说明;5、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总图布置及其他说明成果的图纸;五、课程设计进度安排1)设计动员,布置任务,提出要求,答疑。

时间 0.5天;2)文献查阅,了解、学习城市垃圾收集设计的方法,时间 1.5天;3)进行设计计算,时间4天;4)绘制图纸,时间 4天;5)编写设计说明书(含计算),时间 2天;6)评议,时间1天。

课程设计总时间 14天。

六、主要技术的案例分析6.1 城市垃圾收集线路设计6.1.1城市垃圾收集线路设计任务书(1)设计资料某城市所在地--中兴城镇,2004年末城市建成区人口202468人。

根据该城市总体规划,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2‰,机械增长率15.1‰。

现状城市用地20km2。

目前有垃圾车21辆,人力车72辆。

城市共设置垃圾收集点87个,街道上设置果皮箱198个。

规划面积35km2。

该城市环卫现状地形图(比例为1:10000),城市规划设计图(比例为1:5000),能源资料各一份(略)。

(2)设计工程规模、期限及要求①工程设计年限:15年;②垃圾收集设计总量;③垃圾收集布置、方案及线路设计。

(3)设计成果①设计说明书(含计算)一册,字数不少于5000字;②城市垃圾收集总平面图1张或城市垃圾收集线路设计图1张或城市垃圾中转站平面布置图1张等。

6.1.2城市垃圾收集线路设计的设计说明书主要内容(正文的部分摘要)1.概述(1)垃圾成分现状根据该城市环卫现状图,与及环卫部门提供的资料及对该城市生活垃圾成份的调查分析,其垃圾成份有如下特点:该城市属于中等发展水平的工业城市,垃圾成分以厨余、果皮、树木、粪便为主;玻璃、塑料、金属、织物、废电池等可回收物质的比例相对较大;城市周围部分居民烧柴或煤,垃圾中煤灰比例相对不高。

按以上垃圾成份特点,经以其他同类城市的垃圾成份进行类比分析,设计该城市生活垃圾成分为:玻璃、塑料、金属、织物、废电池等废品占25%,煤渣土砂石等无机物为35%,厨余物等有机物为40%左右。

本设计暂以上述资料为基础进行技术分析。

建议该城市城建、环卫部门对区内生活垃圾成份进一步进行调查分析,提供全面、准确的现状垃圾成份分析资料和垃圾成份变化预测值。

(2)垃圾成分变化趋势根据目前国内外城市垃圾的一般规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保护知识的进一步普及,城区生活垃圾的成分还会发生变化,即有机物含量会提高,无机物含量相应下降;纸、塑料、金属等可回收物的含量会逐年上升;垃圾量呈现上升→下降→上升趋势。

2.垃圾收集服务人口及面积该城市现状城市用地20km2,2004年人口202468人。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远期2020年)城市规划用地35km2,总人口309625人。

本工程按2020年总人口309625人设计,服务面积35km2。

3.垃圾产率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对我国五百多个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统计分析,目前我国中小城市人均垃圾产生量一般在0.9~1.2kg/人.d左右,垃圾密度一般为0.4~0.6t/m3。

根据该城市环卫站统计数据表明,城区2004年清运垃圾量共计 7.39万t,现状城区垃圾产生量平均为 202.47 t/d,人均垃圾产率为1.000kg/人.d。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主要与城市性质、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消费习惯、城市气候特征、城市燃气使用率等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某城市总体规划,该城市将在未来的十几年内加快城市化进程。

考虑到其社会发展情况及今后垃圾分类收集的逐步实施,并参照国内外城市垃圾产率的变化规律,设计该城市的垃圾产率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一定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其垃圾产率将逐渐呈现下降趋势。

设计预计该城市的人均垃圾产率将由2004年的1.000 kg/人.d上升到2007年的1.030 kg/人·d,之后再下降到2020年的0.962 kg/人·d。

4.垃圾产生量预测按照规划年限,该城市各年的垃圾产生量如下表所示:表6-1-1 某城市垃圾产量预测表5.城市垃圾收集工程规模根据垃圾产量预测表,现状垃圾日产量207.59t/d,近期2010年为242.62 t/d,远期2020年为297.86 t/d,规划期内平均产生量为275t/d。

以垃圾产生量预测值逐年合计的平均值作为本课程设计的设计规模,规划年限(2005~2020)内垃圾总量为157.15万t/a。

6.垃圾收运系统垃圾收运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贮运,是由产生垃圾住户或单位将垃圾送至贮存处的运输过程;第二阶段是收集和清运,主要是垃圾的近距离运输,用清运车辆沿一定路线收集清运容器或其他贮存设施中的垃圾并运至垃圾中转站;第三阶段是转运,在城市垃圾中转站将垃圾转运至大容量运输车上,运往垃圾处理场。

在规模较小的城镇也可即收即运,不设中转站,直接用垃圾收集车或压缩式垃圾收运车运往垃圾处理场。

7.垃圾收运系统(1)垃圾收运规划总体原则:坚持生活垃圾处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坚持“环卫设施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管理并重”的原则;坚持“科学设计,适当超前”的原则。

(2)垃圾收运模式根据某城市的实际情况,近期垃圾收运体系采用多种方式并存,具体形式为:①对于居民区、商业区的垃圾在实现袋装化的前提下,保证垃圾不落地定时定点收运;②对于商业区和企事业单位及工厂、学校产生的垃圾的收集,采用单位内部的垃圾容器定点收集;③上述居民区、商业区和企事业单位及工厂、学校收运体系中,当中转站及运输车配置不足时,采用收运车直接送往垃圾处理场。

收集流程如图6-1-1所示:图6-1-1某城市垃圾收运系统简图但是这种收集模式,日常运行费用比较高,将被逐步淘汰。

目前多采用图6-1-2所示的新型收运模式,即将散乱的垃圾收集后送至压缩中转站进行压缩,然后有大型中转车集中运到填埋场处理。

图6-1-2 某城市垃圾收运系统简图8.垃圾收集方式城区推广垃圾袋装化,主要街道和商业大街设置垃圾桶,实行定时定点收集;一般次要街道和居民区、企事业单位设垃圾间,部分偏僻地段(城乡结合部等)保留垃圾桶。

考虑到城区垃圾收集方式和收集车辆现状及现有的垃圾收运设施及其完善需要一个过程,近期在部分地区如老城区保留人力车收集垃圾的方式,以后逐步向机动车收集过渡;新城区垃圾仍然由垃圾收集车运至收集站,再由垃圾车运往处理场。

以后将在所有城区逐步建设垃圾中转站,采用大型的垃圾运输车运送垃圾,完善城市垃圾收运系统,并在条件适宜时逐步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

设计垃圾车45辆,现有的人力车72辆将逐步退出。

根据国家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该城市共设置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不大于200m(约为1115个),占地面积不少于40m2,达到城区1个/ 3.14万m2。

宽度超过7m以上的街道上设置垃圾箱(或垃圾桶、果皮箱等),间距为:商业大道间距45m;交通干道70m;一般街道90m。

今后根据发展逐渐将单一的垃圾箱逐步改为分类垃圾箱(或桶)等。

吸粪车设计为12辆。

在城市的东、西、南、北四个城区各设计、建设一个中型的垃圾中转站,占地面积不少于1700 m2,并确定每个垃圾中转站的服务区域。

垃圾中转站转运型式方案有三种:①不压缩方案(地坑式)。

在转运站内挖地坑并放置垃圾集装箱,将垃圾直接投放集装箱,装满后由吊车装上改装过的垃圾集装箱转运车运往垃圾处理场。

②压缩方案。

转运站内不设地坑,而是放置垃圾压缩箱,将垃圾投放入箱后进行压缩。

垃圾箱装满后由液压装置将箱体升起,由垃圾运输车运往垃圾处理场。

③爬背式(拉臂车式)方案。

在转运站内修建坡道和中转平台,平台上设料斗。

垃圾收集车(包括人力车)驶上平台,将垃圾卸入料斗,再装入垃圾自卸车运往填埋场。

与集装箱(地坑式)转运站相比,爬背式方案省去了吊车和集装箱吊装一道工序,操作较为简单,但其占地面积大、土建投资多,人力收集车上中转平台又比较困难,而且如管理不善易造成二次污染。

因此本课程设计不考虑这种转运型式。

根据上述3种转运型式的特点和城市的实际条件,避免二次污染和扰民,本设计转运站采用压缩式的转运形式。

9. 压缩式中转站设计主要设备:压缩式中转站一次性投资大,设计考虑每个中转站先配4个压缩箱和4辆垃圾运输车,今后再逐步完善配套。

主要设备如下:8吨运输车4辆;8吨压缩箱 4个;液压站2个;吊架2个。

10.其它垃圾收集医院垃圾、涉外宾馆垃圾等危险垃圾,无论近远期均必须由其自行送焚烧炉焚化,安全处置;建筑垃圾,应由施工单位按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和要求进行运输和倾倒,严禁随意倾倒,经协商可以运至垃圾处理场作为填埋覆盖材料;工业垃圾,应由产生单位自行处理、处置,接受环卫部门监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