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程硕士导师信息
【北大考研辅导班】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科目参考书考研分数线拟录取考研经验
【北大考研辅导班】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科目参考书考研分数线拟录取考研经验一、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简介-启道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数学力学系的计算数学专业和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电子物理、半导体物理专业。
1958年12月,在物理系无线电物理、电子物理等专业基础上成立了无线电电子学系,1996年更名为电子学系;1978年,在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和无线电电子学系计算机专业基础上组建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系;1985年,由数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电子学系等校内十个系(所)联合组建了信息科学中心;同年,成立了微电子学研究所。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和信息科学技术学科的发展,满足未来社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需求,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北京大学于2002年在原电子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信息科学中心和微电子学研究所的基础上,正式组建成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39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并涌现出一批出色的中青年骨干;全日制学生2667人,其中本科生1279人,研究生1388人,是北京大学规模最大的教学单位,每年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
学院学科建设覆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4个一级学科,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
按2013年度 US News的评价体系,北京大学“电子工程”学科排名第36位,“计算机科学”学科排名第35位;按ESI的评价体系,北京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科均进入全球研究机构的1%。
2015年QS全球大学学科排名,在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学科中,北京大学名列第36位,为中国大陆高校之首。
学院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考情分析及经验指导【盛世清北】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考情分析及经验指导【盛世清北】【简介】本文重点说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招生变化,复试内容及分数线,参考书,历年真题,盛世清北内部资料,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经验等。
【考情分析】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专业课历年考试难度大,考的深,考的活,即使是同一本教材,但是掌握程度与考生高校要求不可同日而语。
考什么,怎么考,怎么学,怎么考高分是在报考北京大学考生面前的拦路虎。
因此,考生要了解和掌握北京大学考试风格,考试题型,考试重点,难点,突破跨越顶尖名校的障碍。
由于北京大学考试要求及难度大于其他高校,因此,北京大学专业课程的备考,也可用于其他高校通科目专业课程备考使用。
【2021招生目录】【院系招生变化】对比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1年与2020年招生目录,总结出:1、招生专业不变;2、各专业研究方向不变;3、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招生目录备注增加招生计划人数情况;4、考试科目由801计算机专业基础变为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912半导体物理或934 数字与模拟电路变更为838电子线路或 855半导体物理;5、统招人数发生变化: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的招生人数增加1人,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招生人数增加1人,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招生人数减少1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招生人数增加3人,其他专业招生人数不变;6、科目代码发生变化,即866变更为838,806变更为805,总数,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招生变化较大,备考考生注意报考。
【复试分数线】【复试内容】一、复试规则1. 复试基本内容:包括专业知识、科研能力、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英语听力及口语测试等。
2. 成绩权重:初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3. 外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均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
4. 总成绩计算公式:总成绩=50%×初试总成绩/5+复试成绩(百分制)×50%。
中信所博导和硕导
博士导师/tabid/374/default.aspx序号姓名性别职称学术专长1 学术专长21 关家麟男研究员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经济与信息市场2 梁战平男研究员竞争情报知识管理3 王惠临男研究员机器翻译及自然语言理解与分析跨语言信息检索4 贺德方男研究员信息分析研究与咨询信息经济与信息市场的研究5 赵志耘女研究员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6 武夷山男研究员科技期刊研究科技评价7 曾建勋男研究馆员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8 张旭男研究员重点科技领域研究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9 郑彦宁男研究馆员竞争情报情报学理论方法关家麟主要简历:先后就读于北京清华附中、北京汇文中学,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
参加工作后,一直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从事业务、学术工作,也兼做研究生的教学与培训工作。
曾先后担任过本所文献馆馆长、所长助理、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馆长特别助理、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1995年被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聘为兼职教授,1999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成果:参与主持并参加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及其索引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标准文献分类法》,《中国科技期刊联合目录系统》分别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井冈山区经济技术发展战略研究》(获国家级科技成果证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情报学)》获全国科技情报成果一等奖。
先后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包括:《关于文献资源共享问题的探讨》、《现代科学发展与文献分类展望》、《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在起步中迎来新世纪》、《建设国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若干思考》、《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建设》、《信息服务效果跟踪研究》、《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发展中的我国信息市场》、《知识资源与服务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撑研究》等;出版专著10余种,其中包括:《科技情报工作概论》、《信息工作理论与实践》、《图书情报部门的市场经营》《科学情报工作经济学》、《数字时代情报学理论与实践》等。
探索记忆电阻 创新人工智能——记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纳电子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黄鹏
40 科学中国人 2021年1月创新之路Way of Innovation探索记忆电阻 创新人工智能——记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纳电子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黄鹏 倪海波阿里达摩院在2020年1月发布了《2020十大科技趋势》报告,其中第二大趋势为“计算存储一体化突破A I算力瓶颈”。
报告指出:“数据存储单元和计算单元融为一体,能显著减少数据搬运,极大提高计算并行度和能效。
计算存储一体化在硬件架构方面的革新,将突破A I算力瓶颈。
”现有的研究证明,忆阻器可替代经典计算机底层的晶体管,把冯·诺伊曼架构里的处理、内存、外存都融合在一起,构建存算一体阵列,以更小的功耗和更低的硬件成本大幅提升计算设备的算力,突破传统计算框架“冯·诺依曼瓶颈”的限制。
但现实远比理想骨感,想要制备具有高一致性、高可靠性的多值忆阻器阵列十分困难。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纳电子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黄鹏敏锐地意识到,忆阻器潜力远远不止如此,就像当年晶体管替代电子管一样,忆阻器可能给信息技术的物理基础带来颠覆性变化,可能给国家和军队带来抢占信息技术未来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机遇。
如果朝这条路发展下去的话,或许能再一次延续摩尔定律的生命,诞生出新一代的智慧机器人。
一切从兴趣出发黄鹏总能想起2011年的某个深夜,北大的校园里已经没有什么人了,微纳电子学研究院的办公室却还亮着灯,他正在熬夜修改自己的第一篇会议文章,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行业最顶级的会议,导师刘晓彦教授在旁边耐心、细心、认真地指导他。
“第一次写毫无经验,deadline(截止时间)也快到了,很着急。
”黄鹏回忆道,导师刘晓彦教授几乎是手把手地教他如何画图、如何更清楚地表达文章的意思、如何做一场好的报告,最后陪着他熬了好几个通宵。
多年以后,那些和老师一起通宵的夜晚,还是会让黄鹏感动不已,他也庆幸选择了感兴趣的方向——微电子学,一路走来,有了一些成果。
黄鹏的大学4年是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度过的,学的是电子科学技术专业。
北理工计算机学院导师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导师简介及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方向丁刚毅,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博士。
北京理工大学后备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95年至96年在美国俄亥俄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2002年3月任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负责科研、实验室、对外合作等工作。
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十余名,发表论文40余篇。
承担科研项目十几项,主要涉及武器系统仿真设计,高性能计算,软件测试等,十五期间负责的科研、开发项目总经费800余万元。
曾获部级二等奖二项,校级一级科研及论文奖三项。
学术科研专长为计算机仿真、软件工程、机电工程分析、武器效应仿真评估、分布式并行计算等,被聘为总装备部仿真技术专业组成员、中国计算机仿真协会副理事长、《计算机仿真》杂志编委。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502室邮编:100081电话:010-******** 68913182 68912741传真:************EMAIL:***********.cn胡昌振胡昌振,男,1967年9月生,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信息安全。
联系方式:68914977-23李凤霞,女,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
研究方向包括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运动模拟技术等,曾获部级二等奖1项,部级三等奖5项,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项目十余项。
目前正承担的项目包括国防科工委基础研究项目1项,总装重点研究项目4项。
联系方式:************;135****1901;***********************.cn李小平教授性别:男学历:博士职务:北京理工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电话:68915623 手机:130****9599办公地点逸夫楼继续教育学院407室刘玉树教授、博导程成副教授主要学习经历: 美国UIUC大学访问学者。
中科院软件所获得博士学位,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方向:虚拟环境人机交互技术;山东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得硕士学位,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方向:图形学和辅助设计;南开大学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系获得学士学位,专业:控制论。
2021年北大(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难度解析、考研经验分享【盛世清北】
2021年北大(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难度解析、考研经验分享【盛世清北】2021年北大考研备考已经开始,由于很多学生苦于在北大考研备考过程中,不知道如何查找资料,如何把握重点,甚至不确定如何准确设定备考计划,对此,盛世清北整理了北大各专业等一些列专业考研干货,意在与考生分享北大考研专业难度解析及考研经验,帮助考生能更好的对过备考难关。
本文是盛世清北对2021年北大(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难度解析、考研经验分享,请看详细内容。
【难度解析】考试科目为: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 201 英语一③ 301 数学一④ 806 普通物理(包括力学、电磁学、光学)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 201 英语一③ 301 数学一④ 912 半导体物理或 934 数字与模拟电路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 201 英语一③ 301 数学一④ 866 电子线路【经验分享】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迷惑了很多的年轻心灵,曾经想要在学业上大展宏图的学生,很多在诱惑面前放弃了理想。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当你看着身边的同学、朋友为了前程东西奔波的时候,才会想到大学时光做出的明确选择——考研,是那么重要。
虽然考研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比起工作,绝对是丰富自己“羽翼”的最佳利器。
在大学这个人生的关键路口,舍弃一年的潇洒时间,换来一生的潇洒时光是如此的划算。
对于北大信科的考研来说,虽然艰难,但是在艰难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盛世清北凭借着十年清北硕博辅导经验,总结信科考研经验,帮助各位同学们少走弯路。
首先,先确定为什么要北大信科北大信科有种种光环,北大985he 211学校,存在名校优势,有名校资源,在将来的招聘中,即使有的单位开出的首要条件是毕业于"211"或"985"工程的大学,也不会在被忽略;另外如果实在考不上北大,过了国家线,还可以可以申请调剂到普通院校,给自己留了后路。
北大导师
三.师资队伍介绍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规划和要求,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坚持面向全球招聘教师,坚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质量是准绳的师资队伍建设原则。
并从多方面入手,保证师资队伍的质量: 1 、学院聘请具有国际声望的著名专家和教授担任国际顾问和专业顾问,为学院的学科建设把关; 2 、选聘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担任系主任(已经聘任的 9 位系主任,7 位是外籍),依靠系主任整合国内外优秀资源,促进学院课程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注重培养原创性人才,快速建设一流教学环境; 3 、面向全球选聘教师,包括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实现“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加速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强论文指导力度,深入开展与企业密切结合的应用研究; 4 、聘请部分北大其他院系教师,承担基础课程和部分前沿技术课程的教学,保证基础教学的质量。
(一)学位委员会: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分会由杨芙清院士任主席,陈钟教授任副主席;委员有:白志强、苏渭珍、王立福、何小峰、张天义、吴中海、王千祥、刘晓彦、柳翔。
(二)学术委员会: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由王阳元院士担任,陈钟教授任副主任;委员有:杨芙清、王新安、白志强、朱青生、李晓明、何小锋、邵维忠、周锡令、俞士汶、梅宏、雷明、郝一龙、张兴。
(三)国际顾问:许浚、 Hector de J. Ruiz 、 Richard Wirt 、 Richard Larson 、 Angel Jordon 、 CarlK. Chang 、 Nicholas M. Donofrio 。
(四)专业顾问:沈向洋、王玮、陈永正、陈玲生、穆汗·库莫、邹贵华、朱敏、郑妙勤、李实恭、郭维德。
(五)客座教授:王文汉、郭百宁、周可风、 Ken Sakamura 、李长明、唐骏、芮祥鳞、胡问鸣、 Burt 、黄友义、文四立。
(六)研究生导师:软件技术系:田江森、王立福、周立新、屈婉玲、郁莲、蒋严冰、邵维忠、孙家骕、张世琨、王捍贫、王千祥、谢冰、麻志毅、焦文品、赵海燕、王腾蛟、孙艳春、赵俊峰、白志强、潘懋、秦其明、王亚沙、张路、王雷、张晨东、徐晋晖等服务科学与工程系:童缙、李伟平、杭诚方、李冰、张宁、陈立军、高军等嵌入式系统系:吴中海、柳翔、林金龙、陈向群、周可风、杨雅辉、何家胜、段晓辉、孙利民、胡卫明、马洪兵、杜平、郭文海等网络与通信技术系:高培椿、张德昭、王平、杨正、杨雅辉、何家胜、张英、徐恪、严伟、向勇、焦秉立、金野、赵玉萍、刘志敏、段晓辉、王道宪、杨光临、刘新元、陈徐宗、郭弘、张志刚等集成电路设计与工程系:张兴、于敦山、曹喜信、黄雅东、刘晓彦、康晋锋、金玉丰、黄如、张大成、冯建华、陈中建、王漪、孙雷、张盛东、宁先捷、宋惠远、王瀚晟、白书俊、吴亚东、邓磊等管理与技术系:李宗南、窦文章、姜家齐、苏渭珍、白志强、王立福、黎怡兰、周立新、薛岩、刘建军、马振华、陈钢等金融信息工程系:陈钟、陈向群、何小峰、周伟民、窦尔翔、梁循、李伟平、尹恒、舒萍等信息安全系:陈钟、卿斯汉、沈晴霓、文伟平、唐礼勇、胡建斌、翟起滨、许榕生、袁文恭、徐国爱、吉增瑞、赵学志、李德全等数字艺术系:马克宣、 Robert 、 Yina 、 Jerry 、 Kenneth 、王强、刘书、许晓栋、王伟、朱青生、汪国平、吴中海等语言信息工程系:俞士汶、王逢鑫、王厚峰、孙斌、常宝宝、李素建、穗志方、刘扬、何卫、钱多秀等(七)部分师资介绍:杨芙清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导。
北大考研-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杨建武_ 副研究员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杨建武_副研究员杨建武副研究员杨建武,男,1973年7月出生,博士,副研究员。
200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主讲课程:·课程名称:文本挖掘技术·教学对象: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检索、文本挖掘、SGML/XML主要研究工作面向互联网内容安全的Web挖掘技术研究。
获得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以智能信息分析处理为核心的数据挖掘软件平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核矩阵学习的半结构化文本挖掘研究”)以及方正集团的课题资助。
主持研发的“方正智思”信息检索与智能分析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务院新闻办、中宣部等国家重要部门的互联网舆情分析预警系统等大型项目之中。
主要科研成果、专利、奖励:·《ASemi-StructuredDocumentModelForTextMining》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JCST英文刊)2002.9·《半结构化数据相似搜索的索引技术研究》计算机学报2002.11·《基于规范划分集的并行循环计算划分》软件学报2003.3·《基于核矩阵学习的XML文档相似度量方法》软件学报2006.5·IntegratingElementKernelandTermSemanticsforSimilarity-BasedXMLDocumentClusteringWI'05·UsingProportionalTransportationSimilaritywithlearnedelementsemanticsforXMLdocumentclusteri ng.WWW2006·Manifold-rankingbasedtopic-focusedmulti-documentsummarization.IJCAI’07·SingleDocumentSummarizationwithDocumentExpansion.AAAI2007·Towardsaniterativereinforcementapproachforsimultaneousdocumentsummarizationandkeywordext raction.ACL2007·CollabSum:ExploitingMultipleDocumentClusteringforCollaborativeSingleDocumentSummarizati ons.SIGIR2007·LearninginformationdiffusionprocessontheWeb.WWW’07申请专利10多项,其中2项已获授权:·一种对半结构化文档集进行文本挖掘的方法专利,2004.8·一种基于快速排序算法的快速分页排序方法专利,2006.10奖励:·2004年度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2015年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录取名单公示-新祥旭考研辅导
2015年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录取名单公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取名单公示发布时间:2015-4-28:55:00作者:yjsjw浏览量:4118【字体:大中小】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取名单现在开始公示,公示时间为2015年4月2日—4月15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请联系eecsgrs@或62757465。
初取名单如下:序号准考证号姓名专业名称初试成绩复试成绩英语听力总成绩115480094吴云峰电磁场与微波技术33985278.4 215480287李烨电路与系统34788 2.581.2 315480131曹沁阳电子科学与技术(量子电子学)39093388.5 415480084高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37690284.6 515480291吴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38785283.2 615480279马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38085282.5 715480289陆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34190 2.581.6 815480292尚泽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35388281.3 915480085葛钟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34190281.1 1015480018张雪松计算机软件与理论39780382.7 1115480224王佳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39390387.3 1215480058叶孝慈计算机软件与理论41885387.3 1315480044邱昭鹏计算机软件与理论40987.5 2.487.05 1415480061岳星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38290 2.485.6 1515480025丁浩钰计算机软件与理论39685385.1 1615480238于少青计算机软件与理论35990383.9 1715480190孙博计算机软件与理论39582.6 2.683.4 1815480301陈耀棠计算机软件与理论80 2.482.4 1915480172位冰镇计算机软件与理论36086.4 2.181.3 2015480195胡涛计算机软件与理论35285380.7 2115480194戴鹏飞计算机软件与理论33185378.6 2215480051王文翰计算机软件与理论32385 2.477.2 2315480102徐龙龙计算机软件与理论32589380 2415480101修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32387.8 2.5578.8 2515480161章扬斌计算机系统结构34091382.5 2615480159程建计算机系统结构33385 2.2578 2715480209董平计算机系统结构35485 2.180 2815480164宋嘉文计算机应用技术32192381.1 2915480160谢文京计算机应用技术36480278.4 3015480234杜耀计算机应用技术37691386.1 3115480027高坤伦计算机应用技术36482.6 2.780.43215480212李云龙计算机应用技术37375276.8 3315480250袁玉鑫计算机应用技术39391.8 1.9587.2 3415480066艾永琦计算机应用技术35094 2.484.4 3515480072徐奎计算机应用技术35488.8 2.181.9 3615480270曹兴超计算机应用技术34085 2.779.2 3715480108张雨计算机应用技术29585.40.973.1 3815480285何浏源计算机应用技术39880281.8 3915480137田文晗通信与信息系统34090382 4015480133曾湘通信与信息系统34988280.9 4115480134王敬通信与信息系统32890380.8 4215480099李健通信与信息系统29688275.6 4315480120朱懂斌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42886.8 2.5588.75 4415480125刘粮魁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39185 2.8584.45 4515480009张津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37586.6 2.5583.35 4615480119张小飞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38480.2 2.2580.75 4715480298李登融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75.6 2.778.3 4815480297陈国兴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75.4 2.778.1 4915480124李美杰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35480.2 2.5578.05 5015480003李海达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35379 2.5577.35 5115480114范泽新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36676.8 2.177.1 5215480006潘涛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32778.4 2.2574.15 5315480007秦强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36569.2 1.9573.05 5415480111余睿玲物理电子学33590 2.581 5515480142蒋德林信号与信息处理35085279.5 5615480136肖文浩信号与信息处理32075271.5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5年4月2日。
2017年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录取名单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姓名 肖俊 陈旭坤 杨侃 王宁 周昱晨 刘少钦 刘世兴 王珂 周文杰 舒斌 高宇泽 马赛 孙泽宇 陈煜 陈霄 卓昀侃 李昕 文章 田从州 金建栋 李佳河 乔康 拟录取专业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 术(智能科学与技 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 术(智能科学与技 术) 初试成 绩 396.00 367.00 353.00 364.00 354.00 406.00 360.00 400.00 363.00 370.00 369.00 366.00 357.00 361.00 328.00 429.00 403.00 375.00 387.00 361.00 352.00 393.00 复试成 绩 94.70 90.10 91.40 81.60 79.60 85.00 92.30 80.00 85.00 80.00 80.00 80.00 80.00 75.00 75.00 88.60 79.40 81.40 79.00 80.20 82.40 85.40 外语 听力 2.70 2.70 2.70 2.50 2.30 3.00 2.80 3.00 2.00 3.00 3.00 2.00 1.00 3.00 2.00 2.50 2.00 2.30 1.90 2.20 2.00 2.14 总成绩 89.65 84.45 83.70 79.70 77.50 86.10 84.95 83.00 80.80 80.00 79.90 78.60 76.70 76.60 72.30 89.70 82.00 80.50 80.10 78.40 78.40 84.14 备注
【北大考研辅导班】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招生专业招生科目考研分数线拟录取考研经验
【北大考研辅导班】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招生专业招生科目考研分数线拟录取考研经验一、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简介-启道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数学力学系的计算数学专业和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电子物理、半导体物理专业。
1958年12月,在物理系无线电物理、电子物理等专业基础上成立了无线电电子学系,1996年更名为电子学系;1978年,在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和无线电电子学系计算机专业基础上组建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系;1985年,由数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电子学系等校内十个系(所)联合组建了信息科学中心;同年,成立了微电子学研究所。
学院现有教职工39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并涌现出一批出色的中青年骨干;全日制学生2667人,其中本科生1279人,研究生1388人,是北京大学规模最大的教学单位,每年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
学院学科建设覆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4个一级学科,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
按2013年度USNews的评价体系,北京大学“电子工程”学科排名第36位,“计算机科学”学科排名第35位;按ESI的评价体系,北京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科均进入全球研究机构的1%。
2015年QS全球大学学科排名,在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学科中,北京大学名列第36位,为中国大陆高校之首。
学院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
学院也和众多国际著名高校和企业组建了联合研究机构。
2002年以来,学院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30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近30亿元;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5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1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0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29项;在重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600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80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110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200余本。
符合GJB5000A的软件工程化管理解决方案-删减版范文
【图释-06胡文蕙】
5.胡文蕙-高级咨询顾问
博士,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从事软件工程化研究、过程改进和质量管理工作10余年,具有多年的CMMI过程改进咨询经验。
专长:软件开发方法、技术,软件过程改进,软件质量管理,软件度量分析,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2.提供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并进行本地化实施
将软件管理体系及将流程、表单电子化和采用工具支撑,可以提高众人全面掌握、执行体系规范的操作能力,统一理解、减少操作偏差和工作量大极等现象。同时,积累大量数据、知识共享,量化项目管理等都必须依靠软件工具的来完成。软件工具可强化“内置企业研发体系”、“流程、模板化的操作”,持续提高过程改进水平。
图表26软件工程管理集成平台构成结构
2.1.2
支持组织过程管理、项目管理和综合决策分析管理。项目管理系统由项目管理子系统、组织资产管理子系统和综合决策分析子系统三部分组成。
2.1.2.1
1.支持组织过程资产的规范和固化。
提供组织过程资产定义功能,将生存周期模型、标准过程、文档模板和检查单才、裁剪指南、组织资产库等,供项目引用和裁剪。
第2章
2.1
2.1.1
软工平台由项目管理系统(SEMIP-PM)、需求管理系统(SEMIP-RM)、测试管理系统(SEMIP-TM)、配置管理系统(SEMIP-TM)和集成服务五个部分组成,项目管理系统支持软件项目全流程、全要素管理,并通过集成需求管理系统、测试管理系统和配置管理系统等,满足所领导、职能处室、项目主管、质量师等人员管理和监控软件项目执行的需要;软件需求管理系统、软件测试管理系统以软件演化模型为基础,保证GJB5000A规范执行的同时,为需求分析人员、设计人员、编码人员、测试人员日常工作提供提高效率和协同工作环境;配置管理系统支持开发、受控和产品三级库,满足工作产品的完整性管理要求;集成服务提供功能、数据、过程、表示四个方面的集成服务,为平台内部四个系统之间的集成、平台与身份认证系统(AD)、测试工具、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等系统的集成提供统一支撑服务。软工平台构成结构如下图所示。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一、学院简介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由电子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微电子学系和智能科学系于2002年9月合并组建。
电子学系的前身—无线电电子学系源自北大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专业和电子物理专业。
计算机系源自北大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和北大无线电电子学系的计算机专业,是国内高校中最早建立的计算机系。
微电子学系源自由著名物理学家黄昆院士领导在北大物理系创建的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拥有教职员工近400人,各类学生超过3000人,是北京大学最大的学院。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拥有国内同类院校中最雄厚的师资队伍。
目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三名。
他们分别是:杨芙清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王阳元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微电子科学家;何新贵教授,中国工程院士,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
这支优秀的师资队伍,重视基础课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活跃的学术思想,是一支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很强、治学严谨、勤恳敬业的师资队伍。
全院有教授(研究员)76名,副教授(副研究员)97名,其中长江特聘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
学院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信息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为我国信息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培养高质量信息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圣地,科研总体实力雄据全国前列。
学院覆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物理学4个一级学科和11个二级学科。
整个学院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部委和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和国际著名公司、科研机构组建的若干联合实验室,是北京大学最大的专业学院。
北大是中国的最优秀的研究性大学,具有深厚的精神传统与文化底蕴。
作为北京大学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传承了“科学与民主”的传统,以其雄厚的技术科研力量,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北京大学
N
穗志方
女
教授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自然语言处理
信息提取与知识工程
Y
N
汪国平
男
教授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理论
图形图象与多媒体技术
Y
N
王捍贫
男
教授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程序验证
程序语义
Y
N
王厚峰
男
教授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自然语言处理
机器学习
Y
N
王千祥
男
教授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软件工程
软件中间件
Y
N
王腾蛟
男
教授
男
高级工程师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光网络研究
高速光传输系统研究
Y
N
胡薇薇
女
教授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光通信
光电子
Y
N
金 野
男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通信网络,通信技术
网络协议,通信应用
Y
N
李红滨
男
教授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通信网络(无线通信、计算机通信)
通信信号处理
Y
N
李正斌
男
教授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光通信网络
光电子器件与光传感系统
可重构计算、新型FPGA结构
Y
N
代亚非
女
教授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
互连网及其应用技术
Y
N
李晓明
男
教授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互联网及其应用技术
并行计算
Y
N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一、专业简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在2003年提出,同年获北京大学和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于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之下的本科专业,主要从事机器感知、智能机器人、智能信息处理和机器学习等交叉学科领域的学习。
本专业为理科专业,学制4年,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培养要求、目标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以及心理生理等认知和生命科学的多学科交叉知识,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训练,具备智能信息处理、智能行为交互和智能系统集成方面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
能够自我更新知识和不断创新,适应智能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
在个人方面,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新环境、新群体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语言(中、英文)和计算机运用能力。
本科毕业后能够在研发部门、学科交叉研究机构以及高校从事与智能科技相关领域的科研、开发、管理或教学工作,并可继续攻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三、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总学分:140学分,其中:1.必修课程:88学分(2)全院必修课程:25 学分2.(1)专业方向核心课程:18学分说明:要求在下列一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核心课程中至少选择18学分课程。
并集(2)专业选修课:至少12学分也可从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和微电子类中选择(详见“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课程”附录)。
对本科生来说,除选修课一览表所列课程外,还可以选修学校其他专业相关课程。
但是,如果选择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中有相似的课程,其课程难易程度必须高于本专业同类课程,方可选择。
3.毕业论文:6学分智能科学系教师基本情况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课程年度安排(2005,4,27)1/21/22/2 高等数学4/5 3/33/3 高数注:(1)毕业总学分140学分(含毕业论文6学分),必修课8846学分(包括专业方向核心课18学分,素质教育通选课16学分,专业选修12学分)。
信息科学技术概论
第一讲 梅宏 2007年9月11日
主要内容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简介 信息科学技术学科简介 计算机软件技术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历史沿革
2002年9月9日成立 四个单位联合而成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1960-1970年代,无线电工厂,厂办专业 1978年,正式成立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电子学系
1959年,在原物理系无线电物理专业和电子物理专业基础上建立
信息科学中心
1985年,由数学系、计算机系、电子学系等十个系(所)于联合筹 备建立
1988年,建立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在北京大 学建立的第一个重点实验室
微电子学研究所
1956年,著名物理学家黄昆院士创建我国第一个半导体物理专业 1985年,正式成立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
其他知名教授(2)
微电子学系
韩汝琦教授,微电子学家 郝一龙教授,微电子学家
智能科学技术系
迟惠生教授,信号处理专家,前常务副校长
总结与期望
北京大学被誉为中国最高学府,拥有:
美丽的校园和学习环境 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 覆盖面广且有影响的学科 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一流的科研环境 一流的科研成果 一流的人才培养,按2007年初发布的杰出校友榜:
16
60
12
2
2005 620
155
25
39
14
0
2006 540
201
25
32
8
2
总计 2461
499
77
210
66
9
研究所介绍(1)
研究院所中心
研究方向
电子工程研究所 (37人)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字体:大中小】考研书店一.基本情况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02 年9 月。
学院由12 个研究所和中心组成:基础实验教学研究所、电子工程研究所、量子电子学研究所、光子和通信技术研究所、物理电子学研究所、软件研究所、网络和信息系统研究所、计算语言学研究所、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所、微电子学研究院、信息科学中心。
学院覆盖了4 个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电子科学和技术、信息和通信工程、物理学),11 个二级学科(计算机软件和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使用技术;微电子学和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磁场和微波技术、电路和系统;通信和信息系统、信号和信息处理;无线电物理、声学)。
其中5 个二级学科在2002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和理论、计算机使用技术、微电子学和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通信和信息系统)。
学院教学研究实力雄厚,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 人( 含双聘 1 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 人,教授70 余人,博士生导师50 余名。
学院拥有3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视觉和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米/ 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区域光纤通信和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5 个部委和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和国际著名公司、科研机构组建的若干联合实验室。
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年平均科研经费约一亿元),每年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和高水平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0 多篇。
北京大学的信息科学技术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 年代数学系的计算数学专业、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电子物理和半导体物理专业。
几十年来,北京大学在信息科学技术学科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重大研究成果:20 世纪70 年代我国第一台百万次数字计算机150 的研制,80 年代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系统的研制和使用,90 年代纳米电子学、量子电子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和微电子技术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领先的指纹识别系统等等,都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乃至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教授
通信网中的资源管理,业务流模型,信道纠错编码
1
曾参加VSAT卫星通信系统的研制,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方案评估,基于通用小卫星平台的高中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的研究,以及国家863计划卫星移动通信方案和设计等项目。研究兴趣包括卫星与地面无线通信中的资源管理,通信网中的业务流模型,以及信息论与编码理论。承担本科生“电子线路实验”和“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的教学任务。目前指导研究生5人。
62765830
wmwang@
陈景标
62756853
jbchen@
王建民
62762772
jmwang@
周小计
62755834
xjzhou@
李正斌
62754815
lizhb@
副教授
量子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
光电子技术与
生物医学光学
2
主要从事物理与生物医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主要研究:激光生物技术(激光光镊、激光微束、激光微区光谱)、核磁共振成像以及与新型原子钟相关的原子物理研究。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和国防863等科研项目。
王为民
博士
副教授
核磁共振与成像技术
3-5
从事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在医疗和石油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特别是在医疗磁共振成像系统研制、工业核磁共振分析仪器开发、核磁共振技术的可视化石油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王志军
62757494
wangzj@
高繁民
62763330-3
gaofm@
毛新宇
62763330-3
maoxy@
张云峰
62754253
yfzhang@
杨延军
62752140
yangyj@
杨延军
讲师
嵌入式系统
目前承担学院电子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声学专业
5
李朝晖
博士
副教授
声学信号处理
5
从事新型传感器与换能器,声信号处理,水下目标识别,水声通信,超声检测与医学超声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光电子技术
25
陈徐宗
副院长,教授
博导
量子电子学研究所所长
激光物理与技术
3
1996-1997年在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任特别研究员,2000年任教授,2003-2005年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国普鲁旺斯大学等访问教授。长期从事激光频率控制、新型原子钟、飞秒激光稳频与量子精密测量等研究。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程硕士导师通信录
导师姓名
办公室电话
邮件地址
bl@
赵玉萍
62752836
Yuping.zhao@
金野
62752837
jinye@
刘志敏
62752842
liuzm@
吴建军
副教授
卫星通信、无线通信、扩频/跳频通信、超宽带通信、电路与系统实现
1~2
主持过STYH卫星通信网项目硬件系统设备的研制、ZSY跳频预研项目。承担研究生课程“VHDL硬件描述语言”的教学任务。目前指导研究生5人。
朱柏承
博士
副教授
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
软件无线电技术及应用
射频电路设计与智能天线技术
2-3
张志刚
博士
教授
博导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光电子技术与超快光学
2
从事多年飞秒激光技术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当前主要研究方向是飞秒激光脉冲的相干控制、周期量级激光脉冲及阿秒脉冲的产生和测量、半导体激光器抽运的固体和光纤激光器、新型啁啾参量放大器等。
叶安培
博士
戴恩光
62767658
daieg@
李斗
62752842
lidou@
尚勇
62756733
shangyong@
罗武
62752848
luow@
吴建军
62752848
just@
朱柏承
62754440
zbc@
刘璐
87983340
刘志敏
副教授
教学所副所长
卫星通信
计算机网络
移动通信系统
2
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电子学系。曾参加VSAT卫星通信系统的研制、VSAT卫星通信系统便携站研制项目。主要从事移动组网技术,无线网络规划及资源管理,网络协议设计及性能分析,无线局域网、无线自组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承担本科生“计算概论”和研究生“移动组网技术及应用”的教学任务。目前指导研究生6人。
赵玉萍
博士
教授
博导
无线资源管理;通信系统的编码与传输;OFDM,MIMO,UWB,RF-ID系统
2~3
主持的科研项目:OFDM宽带无线传输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实现(自然科学基金),降低无线数据传输误帧率新方法的研究(863课题),与若干国内外科技公司的合作课题。承担研究生“数字通信”,“通信系统仿真”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目前指导研究生11名。
陈景标
博士
副教授
激光物理与技术
2
研究兴趣为光频原子钟的相关物理与技术,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小型化钙原子束光钟,激光冷却囚禁钙原子光晶格原子钟,基于电磁感应透明的钙原子光钟,主动式光钟与新型激光器,超窄线宽激光的物理技术与应用,原子钟上的新物理现象,基于原子钟技术的高精密量子测量新技术,激光器的稳频与控制技术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973计划等课题。
luliu@
段晓辉
62757531
Duan@
王道宪
62752828
wdx@
杨光临
62752885
ygl@
刘新元
62759324
xinyuanliu@
赵建业
62754253
zhaojy@
目前指导研究生3名。
高繁民
高工
大型电子系统集成,测控技术
目前承担学院单片微机原理及实验、电子线路实验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目前指导研究生2名。
毛新宇
讲师
电路系统
目前承担学院数字逻辑设计、电子线路实验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目前指导研究生1名。
张云峰
讲师
测控技术,通信电路
目前承担学院电子系统设计课程、主持通信电路实验课程。目前指导研究生1名。
刘璐
博士
卫星激光通信
地面无线激光通信
硅微陀螺的高精度检测
CPT原子钟
2
1977年4月出生,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电子学系,获博士学位。从事无线光通信技术和精密测控技术的研究。参加多项与卫星激光通信方向的军口五年计划重点项目、十五重大项目以及国防863十五重大项目。主持“星间激光链路技术计算机仿真研究”和“二代中继卫星系统捕获跟踪性能分析与仿真”项目。
郭弘
博士
教授
博导
光电子技术
3--4
从事量子光学(量子相干、量子存储、慢光、负群速与群超光速传输)、量子信息、CPT激射式原子钟等理论与实验研究。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项目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曾荣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等多项奖励和荣誉。
赵建业
博士
副教授
嵌入式系统,通信中的信号处理
承担863及航天科工集团科研项目多项,发表SCI(或EI)文章10余篇。目前承担电子电路基础、电子线路实验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目前指导研究生8名。
王志军
副教授
教学所所长
嵌入式系统,大型电子系统集成
主持水利部重点科研项目多项,发表论文多篇。目前主持学院电子系统设计,电子电路基础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从事卫星信号处理、定位算法、信息处理技术和用户设备的研制;研究软件无线电体系结构、通用硬件平台技术、多模式信号处理算法及其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研究RF/IF模块的设计和强干扰信号抑制算法等。近5年发表10多篇学术论文;通过签定的项目多个。承担通信电路、天线理论与设计基础、电子系统设计等课程。目前指导研究生7名。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程硕士导师信息
导师
学位/职称/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简介
通信与信息系统
15
焦秉立
博士
教授
博导
电工所副所长
移动通信
2
主要从事无线通信、扩频通信、通信网络、智能天线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近5年发表论文40余篇,已获得发明专利6项。主持过多项国家科研计划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承担研究生的“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任务。目前指导研究生11名。
金野
教授级高工
电工所副所长
通信网络
通信协议
通信业务
2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电子学系并留校工作至今,1993-2000期间在国外学习工作。现从事通信网络、通信协议、通信业务领域的研究,主要研究项目集中于卫星与无线通信网络。教授两门研究生课程“通信网原理”、“通信系统中的软件工程”。现指导硕士研究生11人,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6人。
王道宪
高级工程师
科研课题:印章防伪识别系统;基于DSP的嵌入式指纹识别系统;山西省煤炭运输车辆监控管理系统;多媒体远程监控系统。承担本科生主干课程“信号与系统”教学任务。
杨光临
博士
副教授
光电子技术,
光信息处理
数字图像处理
三维图像处理
红外与激光的智能探测技术;光学全息技术,数字全息技术,电子全息技术;图像压缩编码,合成神经网络,进化图像处理等技术;
王建民
博士
副教授
卫星激光通信及图像处理技术
2
主要研究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精密测试技术和图象处理技术。参与总装“激光星间链路技术”及863“天基综合信息网高速、轻型光通信技术”研究项目,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防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