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先秦部分)
通史整合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经济
返回
文化
制定
——
《夏小正》
开始出现原始瓷器;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 时期,著名的青铜 器有四羊方尊、后 母戊鼎
甲骨文是比较 成熟的文字, 汉字形成完整 体系
(1)农业:出现少量
青铜农具,实行井
田制
(2)手工业:“工商 食官”,生产斜纹
——
提花织物
(3)商业:商人由政
府统一管理
返回
阶段
政治
经济
文化
春秋战国时 期(东周)(公 元前770年~ 前221年)
返回
4.伦理政治为儒家思想奠定基础 周代的封建制度,是分封亲戚“以藩屏周”;所有的封 君,不仅权力来自周王,而且他们能否获得天命的眷顾,也 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于是,政治 权力的分配、亲属关系的网络,两者迭合为一,政统和宗统 是两个网络迭合。
返回
三、“宗法(族)观念”对中国传统政治基因的影响
宗法制度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尊卑等级确立权利义 务。周朝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表明嫡长子具 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承继周天子、诸侯、卿 大夫、士的资格和权利,其他子弟只能向大宗承 担纳贡、帮助出兵征伐的义务,士、卿大夫和诸 侯层层向周天子负责
返回
以尊宗敬祖 为原则凝聚 族群力量
尊宗敬祖既是伦理观念,又是一种宗法制度。 一是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尊宗敬祖意识。在民间 也有衍生的载体,这就是宗祠或祠堂,它是族 长行使族权,实行宗法统治的主要机构,同族 共同祭祀祖先,尊宗敬祖,族长借此而处理族 务、管理族众,凝聚族群。二是修订族谱维系 尊宗敬祖制度
2.国家结构 (1)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 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2)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 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课件
-21-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2)经济
①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
了漕渠等水利工程。
②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丝国”
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③商业:“市”的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政
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
-11-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解题思路:①找题眼:“推行分封制”。 ②核选项,辨正误:西周通过分封扩大了势力范围,并加强了对新 占领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使周文化得到认同,故选A项; 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西周分封制还没有实现君 主专制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B、C两项均错误; 贵族世袭特权于周朝分封前就已确立,故D项错误。 答案:A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对点演练2 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
观点。这位思想家属于( D )
齐桓公致力于联系诸侯,设法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 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 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 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 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A.墨家
B.法家
③核选项,辨正误:汉朝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论语》却 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汉朝儒学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项。 从材料看,《尚书》等在孔子创立儒学之前就已存在,A项错误;汉 朝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B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并没 有断绝儒学传统,D项错误。
答案:C
-18-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3)文化
①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更能适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专题强化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一、选择题1.[2023·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期末质量检测]在汉代的政治语汇中,常可看到“拨乱内容出处(刘邦去世后,群臣赞美他)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史记·高祖本纪》高皇帝拨乱世反诸正《史记·三王世家》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汉书·礼乐志》A.结束农民战争B.否定秦代暴政C.继承秦的制度D.消除地方割据2.[2023·广东六校高三联考]下图是汉代牛郎织女画像石,石右举鞭牵牛者为牛郎,其上三星相连者为牛郎星(河鼓三星),石左下角四星相连成房子状,内有一女子跪坐,当为织女。
左上角七星相连环绕一兔者为毕宿,石中部为白虎星座。
此画像石( )A.体现了汉代绘画注重写实B.凸显了精耕细作生产模式C.证实了民间传说的真实性D.反映了当时的天文学成就3.[2023·赤峰市高三4月模拟]汉武帝时期,桑弘羊主持的财政改革对盐的生产实行民制官收政策,在市内设官吏定点销售,在不设市的小邑和乡村,特准中小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分销给消费者。
此举意在( )A.推动制盐业的繁荣B.统一盐价稳定市场C.控制盐业增加收入D.打击商人消灭割据4.[2023·重庆一中高三月考]《黄帝内经》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名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并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黄帝内经》中的这一思想( )A.彰显了实践经验体系的建构B.坚持了道家无为而治理论C.强调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D.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5.[2023·湖南永州二模]“县官”一词,传世文献中先秦时期仅有两例。
秦汉以后文献中则大量出现“县官”一词,如《史记》中含注共出现36次,《汉书》中含注共出现82次,《后汉书》中含注共出现28次。
高中历史先秦-秦汉
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③促使中华民族形成
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 孝之士;④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 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 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
的瓶颈;⑤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
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A
辨析
选项
B
C
D 答案 B
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错误
题干主旨强调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 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错误
【主题深化】 儒、法、道、墨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学派及代表 主张 特 点
道家(老子)
儒家(孔子) 儒家 (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无为、小国寡民
“仁”、克己复礼
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
4.经济政策
(1) 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
破坏,封建 土地私有制 形成,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
兼并现象的根源。
(2)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推行
盐铁专卖 制度。
(三)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科技文化的发
展
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
一、线索特征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 经 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 济 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 线 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索 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特 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征 文 文学方面:《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 化 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阶段性文学成就 表现为汉赋 科技方面: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一、政治上——传统政治文明的萌生
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 及春秋、 战国等历史阶段, 这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过程中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时 期,同时也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王权的发展与制度的完善——分封制和宗法制
西周时期, “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民 间无任何学术可言。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官学逐 渐走向衰落,文化教育也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
二、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其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的战乱动荡 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 的学说提供了空前的历史舞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著书立说, 相互论辩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认知纵横联通
命题权威解读
课时跟踪检测
2
从远古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是中华民族 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 会过程中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时期,是传统政治文明的 萌生阶段,是传统农耕经济的定型时期,也是中华文明 的奠基时期。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当代重塑文化自信有重 要的历史价值。
(2)不同点 ①儒家学说以现实伦理为主要关怀对象,以“仁”为其思想 核心,礼为行为规范,义为价值标准,智为认知手段,其学术导 向则是以恢复西周的宗法社会模式为目的,因而表现出复古守旧 的特性。 ②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以现实的社会结构为主要关怀 对象,提出了“法”、“术”、“势”等一系列规范社会生活及 行为准则为观念。 ③墨家身体力行,提出了节用、节葬、非乐、兼爱、非攻、 尚贤等一系列的观点,具有平等色彩。
二、“轴心时代”的分裂、动荡和变革——春秋战国时期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课件资料
生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铁犁、 犁壁、犁评)
产
耕作技术 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耕耙)
力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一年 三熟
生产方式
粗放经营(氏族公社集体生产、奴隶集 根本模式 体耕作)、精耕细作(以家庭为单位、男
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经济构成 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兼有家庭纺织业
世界万物是相对的,自然无为,“齐物”的 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
孔子
“仁”为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 礼”,“有教无类”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 舟民水,人之性恶
法家
商鞅韩非子
以法治国,主见加强君主集权,嘉奖耕战, “法”“术”“势”三合一
答案:D
[第三步:预测押题不可少]
1.“单就宗教而言,周人还有一点与殷人大不同,祖先的
世界与神的世界逐渐分离,成为两个范畴的问题。”这
集中体现于西周实行的
()
A.世袭制
B.分封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宗法制
D.井田制
解析:商王以神权巩固王权,与商代“重神”相比,周代更 加重视利用血缘关系来巩固政权,“祖先的世界与神的世界 逐渐分离”,逐渐演化出完整的宗法制,选C项。
(2)宗法制: ①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内部纷 争,巩固国家统治。 ②作用:把“国”和“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保证了 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 的稳定和团结。 ③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宗法制理解中的几个要点 (1)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 长”。 (3)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4)四个重要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荫庇心态”。
先秦历史知识点详细
先秦历史知识点详细先秦是指中国秦朝以前(即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时代的统称,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这个阶段。
下面由为大家整理的先秦历史知识点详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先秦历史知识点详细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具体史实】1、政治上: 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上: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先秦历史知识点详细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与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与发展历程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其古代文明的特点与发展历程对于理解中国的现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有几个主要特点和历史阶段值得我们关注。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这些古代文化形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并在后来的发展中交织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文明逐渐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特征。
尤其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中国古代文明出现了社会等级制度、文字的出现和发展等重要特点。
商周时期的商代和西周朝代,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深远。
二、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1. 社会等级制度: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社会等级制度。
封建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
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君主、贵族和庶民之间的关系严格规定,并且有明确的社会地位和责任。
2. 文字的出现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文字的国家之一。
甲骨文是最早出现的一种象形文字,用于商代的卜辞。
在商周时期,甲骨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更规范的文字,成为后来汉字的起点。
3. 思想和哲学的繁荣: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思想与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学派的兴盛,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科技与艺术的进步:中国古代文明在科技和艺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中国古代文明在农业、制瓷、纺织和建筑等领域都有独特的贡献。
同时,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音乐、舞蹈和戏剧等艺术形式上也有丰富的创作。
三、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老子等。
同时,在农业、冶金和商业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2.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时期。
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一、时间轴梳理阶段事件,总结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1.政治: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2.经济: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农耕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
3.思想文化:经历“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
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4.民族关系: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5.对外关系: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时间轴:二、专题知识结构三、基础知识梳理(一)政治:1.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1)统一: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利力,确立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的政治制度。
(3)中央与地方: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务,彼此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加强皇权;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限制,选官制度沿袭战国以来的军功爵制度,官僚政治初步形成。
(4)颁布《秦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垄断教育,文化专制。
2019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课件:专题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3)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经济文明 (1)“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经 济模式 (2)重农抑商政策下,手工业和商业有一定的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 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始终未能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 思想文明 (1)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世界影 响深远 (2)古代中国传统科技发达、思想文化繁荣
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 社会的统治思想,形成思想
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教育 领域,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 链接点 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出 经济基础,分封制是建立在 现,井田制遭到破坏,分封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 济基础是小农经济,理论基 础是韩非的法家思想;小农 经济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来保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与小农经济相辅相成,同时 促进了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 大一统局面;科技成就领先 世界
特征概览 阶段特征 时空坐标 总纲目录
3.(2018湖南益阳调研)有学者指出,汉代皇室在面对郡国势力分
化、瓦解中央集权的各种苗头时,采取了有效措施,全方位、有系
统地消解了以宗室成员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汉 代皇室的这种努力集中体现为 ( )
A.颁布“推恩令”
C.实行盐铁专卖 答案 A
特征概览 阶段特征 时空坐标 总纲目录
3.文化 (1)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 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2)科技: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数学、 医学、农学等成就非凡。 (3)文学:汉赋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征。
特征概览 阶段特征 时空坐标 总纲目录
特征概览 阶段特征 时空坐标 总纲目录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课件-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 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诸 侯—卿大夫—士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 分封
瓦解
春秋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完全瓦解( 根源:生产力发展)
随着分封制的瓦解而受到破坏, 但其影响延续至今
作用
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 治
保证贵族特权,有利于内部稳 定与团结
2.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 (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 (2)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 “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 念。 (3)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3.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重大发展 (1)农业: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都 江堰、郑国渠等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 (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和城市: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 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 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 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1)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单元01 先秦:中国古代文明的孕育与起源【复习课件】
探究主题一 早期中华文明的构建 角度2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之王位世袭制
【典例1】 (2019·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
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4.城市的发展
村落
集镇
原始社会时期
城市
(选择性必修3)
(1)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匠人营国,方九里,
(2)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3)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 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周朝城邑 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初税亩”“废井田,开阡陌”,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铁犁牛耕 推广;“垄作法”;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白渠六辅渠(关中);重农政策到重农抑商;官营手工业主导的三 大手工业并存;货币流通广泛;工商食官局面打破,富足的巨商和 商业中心
文化
华夷观念;华夏认同;中华民族同宗同源观念;百家争鸣;“私学 兴起”;儒、墨、法、道;科技:司南、《石氏星表》等;文学: 诗经、离骚等;彩陶画,帛画
探究主题一 早期中华文明的构建 角度2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之分封制
(四)周朝的统治
2.宗法制 ②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
的大宗; 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
在其领地内则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③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170万年前—前221年)【阶段特征】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一)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经济: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农业上,夏、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火耕、耜耕;工商业,青铜时代,商朝出现职业商人,以贝为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政治: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
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思想文化:礼乐制度、甲骨文、傩(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经济:铁犁牛耕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促使了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和小农经济的形成。
私营工商业兴起。
政治: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各国纷纷改革推动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思想:百家争鸣推动思想的大解放。
科技:取得很高成就。
(司南、《甘石星经》、九九乘法口诀、筹算法、《黄帝内经》)文艺:帛画、《诗经》、楚辞、宫廷宴乐、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前221-220年)【阶段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
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经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初步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工商业得到发展。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
思想:文化专制,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造纸术、张衡、《九章算术》、医学(《黄帝内经》、张仲景、华佗)等领先世界的成就。
文艺:秦篆汉隶、帛画、汉赋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政治: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第1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知识重组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是封建大一统形成时期。
有奠基意义,对后世影响很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从整个中国古代史认识秦汉的历史地位。
(2)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时把握一条主线、两大制度、三个特点
一条主线:王位世袭制的形成与发展
两大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神权与政权结合,族权与政权结合;以宗法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严格的等级制度
分解自然经济的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与西欧商品经济很大的不同之处,它是中国古代经济长期延续,未能完成向近代转型的重要原因。
经济上就是小农经济的形成;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中央集权制的形成;表现在文化上就是百家争鸣。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2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课件
⑤选官与考核: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 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
⑥法律:颁行法律,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还发布法 律文告,称“令”。
⑦民族关系: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北 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4)对外关系:汉朝对外已打通陆海两个通道。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 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出使大秦。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
(5)赋役:大致有:田赋、人头税和徭役。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 赋,还征收财产税。
(6)户籍:编户齐民。 (7)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里之外有亭,设亭 长。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互相监督。 (8)救济与优抚: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秦汉 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
2. (2022·武汉市高三五月模拟)秦权秦量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实 物,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山东、 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出土。秦权质地有铜、铁、陶三种,秦量有铜方 升、铜椭量等,在其上有大量的秦朝诏令。秦权秦量的大量出土,反映 了秦朝( C )
A.推行郡县制效果明显 B.颁布律令长治久安 C.统一度量衡措施得力 D.修筑驰道沟通南北
2.经济与社会生活 (1)西汉初,“与民休息”,出现“文景之治”。东汉初清查全国垦 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2)农业:牛耕普及;修建龙首渠等;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迅速,土地兼并严重,形成庄园经济。 (3)手工业: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人们使用纺车纺纱场景。人们使用 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中国各阶段转型时期的历史特征(紧密复杂版)
中国各阶段转型时期的历史特征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能为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文化上:在学术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基础;4、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5、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宋元(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到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证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的转型明清。
明清(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中国古代史专题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高三历史组 2012-03-04专题概述先秦公元前221以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初步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对整个整个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紧急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古代的传统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在此基础上,手工业特别是官营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得到很大发展.文化上:在学术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考纲解读1、考查重点:中国早期两大政治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小农经济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手工业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手工业的形态及冶金方面;诸子百家的代表及主张.2、考查方式:从题型看,选择题占绝大部分,非选择题只在极个别省份出现.从考查方式看,注重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图文并茂,考查学生灵活地把握知识的能力.复习建议1、注意古今联系,尤其是对宗法制和分封制,要从其内涵及对现实生活影响的角度进行把握.2、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营方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而全面的影响,重点理解小农经济的本质特征及其影响,同时要掌握小农经济的具体表现.3、思想方面,注意区分各家各派的主张,尤其关注儒家思想在当今的意义.主干知识整合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变革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内容:a、中央.b、地方:.c、官吏考核d、法律e、监察:.(2)特点:a、;b、;c、 .(3)影响:.3、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中央:.(2)地方:.(3).★思考★: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小农经济的关系.二、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转型1、农业(1)先秦:A、土地制度:西周:;春秋战国: .B、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2)秦汉:.2、手工业:(1)先秦:.(2)秦汉:.3、商业:.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a、;b、;C、;d、..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新入学的主张:①;②;③.(2)新入学正统地位确立的影响:.★思考★:儒家思想里包含了很多至今我们还能利用的观点主张,试着找出若干观点及其对现在的现实意义..四、中国古代早起科学技术与文学成就1、科技成就:1数学:;2医学:;3天文学:;4造纸术:.2、汉字的演变:.3、文学成就:1诗经:.;2屈原和楚辞:.;3汉赋:.★思考★:中国传统科技发展特点,以及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不同..问题拓展1.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中西文明的比较形成中国与西方不同文明的根源:在于其经济基础的差异:中国的小农经济是集权政治、集体主义文化倾向的经济基础;希腊的工商业为民主政治、人文主义产生创造了条件.2、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①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②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董仲舒新儒学所继承,并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易错点分析易错点1 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例题 2011年安徽联考西方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者屡见不鲜,时至今日,英国、丹麦等国的国家元首依然是女王,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普遍排斥女性,遵循父系单系世系的原则.中西这种差异的主要成因是A.中国宗法制的传统B.欧洲女权至上的传统C.专制权力的强弱不同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易错点分析: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由此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男尊女卑观念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延伸.解题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生搬硬套,还要注意知识的延伸拓展.答案为A.易错点2 儒道两家对于“入世”与“超世”的争论例题 2010年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易错点分析:儒家和道家对人与人类社会、自然界的关系上观点相左,差异很大.儒家主张积极入世,提倡人们征服自然;而道家则主张人们应该消极避世,顺从自然.儒家“积极”,道家“消极”.本题中的B、D两项都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观点,体现的都是人类积极进取的一面.A、C两项都属于道家思想,“不以人助天”,人的行为不能妨碍自然,即人应顺应自然,体现了一种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是天地是不仁慈的,对待人就像刍狗一样任其自生自灭,故C项不符合题意.答案为A.历史史观文明史观1.文明史观的理论分析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2.文明史观的运用与实践21世纪初期以来,文明史观在中国史学界得到重视,并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逐渐进入中学历史的视野,是对中学历史教学影响较大的几种新史学观点之一.在作为教学“指挥棒”的高考中多有体现,推动整个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的改变.1政治文明史方面:文明史的思想颠覆了传统史学中突出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思想,摒弃了那些残酷的斗争和血腥的屠杀,而是以国家机器的运行、各种机构、组织、制度的设置以及相关运动作为研究的重点.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如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美国政治新体制、法国共和制的曲折历程.2物质文明史方面:新课标教材以大量的笔墨介绍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突出了中华文明在文明史上的地位.在世界史方面,新课标教材突出了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特别注意的是在文明史思想下,史学家的目光特别关注到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问题,更突出了文明的成果.3精神文明史方面: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干.以古希腊文明为根基的西方文明,以人文精神为核心.近代以来的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华文明的嬗变更新.随堂练习1、2012.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2、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3、2012.广东.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学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4、2012.浙江.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2012.浙江.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2012.江苏.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着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7、2012.上海.3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8、2012.北京.37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9、2012.天津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2020高考历史】专题01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时期)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具体史实】一、先秦和秦汉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即原始社会的出现、发展与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与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
政治上: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或改革,逐渐确立了封建制度。
经济上: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奴隶制经济基础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金生产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文化上: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文学上,《诗经)和楚辞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文文学的源头;在文字上,商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一)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1)王位世袭制:它的确立是我国政治文明的开端。
其继承方式为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
▲王位世袭制按血缘关系传承王位。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的开端,也是历史的进步。
(2)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①目的:周王加强对西周地方的统治。
(地方政治制度)②实施办法: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拟检测:
(2011· 濉溪高三月考)右图是 西周初年的分封图,从中得出 的正确信息有:①分封制的核心 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同姓诸侯多 分布在经济富庶地区③分封制 扩大了西周的疆域④分封制导 致了各诸侯国割据混战 A.①③ B.②③ C. 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B 材料本身并不能直接表明嫡长子继承制,材料表明的是西周分封制
8.(2011· 广东增城市高三毕业班调研测试) 浙江临安钱氏族谱贯穿“念其根、睦其族、 尊其祖”之宗旨,记载本族世系源流、支 派辈份、人物传略等内容。钱氏重视修订 族谱,充分说明 A.中国古代宗法制影响深远 B.中国古代分封制根深蒂固 C.中国古代郡县制度影响深远 D.传统商品经济的发展
9.(2011· 江西安福中学高三入学考)有学者 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 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 了中国古代的
第一阶段:夏商周时期
探究: 分封制的内容、瓦解、影响?
宗法制的特点、目的、影响?
西周的宗法制
• 概念和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 • 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 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 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 世 卿 世 禄 ) • “大宗”和“小宗”既是一种家族等级关系又 是一种政治隶属关系。
原因(1)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2 直接原因: 各诸侯国的改革 “初税亩 春秋” 相地而衰征
战国 商鞅变法 : 实质: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形成在经济领域的
表现
小农经济
• 含义: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 营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 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③精耕细作;④具有不 稳定性,易于两极分化。 •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封建土地 私有制的确立。 • 影响:利:自产自销,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 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弊:规模小、分工简单,具有分散性和封闭性, 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的发展;承 受风险能力差,比较脆弱;阻碍近代中国生产 力的发展
真题体验(高考曾经这样考):(2011· 全国新课标文综· 24)董 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 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 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33
一、经济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二、政治
1、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
2、各国竞相变法:主要商鞅变法
商 鞅 变 法
1
课标展示
3
典题示例
2
基础梳理
4
课堂巩固
课标展示
1.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 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基础梳理
考点一: 商鞅变法的背景
【解析】C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 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A项错在有效控制;土地与人口控制
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
权独揽,B项不符合事实;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 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 影响深远。
第一单元 :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先秦时期(前21C----前221年)
课程链接
•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 治制度》 •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 本结构与特点》 •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 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 选修一《商鞅变法》
A.宗法制 C.郡县制
B.分封制 D.内外朝制
4、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 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 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 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 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 价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分封诸侯国的基本情况;同姓诸侯如武王弟康叔、成王弟叔虞周公子伯禽等
都是在首都周边富庶之地;结合材料和所学我们知道分封制确实扩大了西周的
疆域。
真题体验(高考曾经这样考):
例(2009· 天津文综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 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总的特点: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一、经济
1、农业: (1)生产力: 铁犁牛耕开始使用
春秋(产生) 土地制度的演变 (2)生产关系:
(封建土地私有 制的产生和确立 )
战国(从法 律上确立)
(3)主要经济形式: 小农经济的形成 (含义、特点、地位、评价 )
探究:
封建土地私有制(私田)产生、从法律上确 立的原因和实质?
解析:C 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
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
位。
史料研习精要
模拟检测:
(上海浦东区模拟)(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 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 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 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引自司 马迁《史记》)这一段文字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诸侯争霸 B.问鼎中原 C.分封衰败 D.天子遭难 答案:C
古代 农耕 文明 近代 工业 文明 物质 文明
新石器时代 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 生产 力
手工工场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必修二:人类社会经 济和生活领域的文明 必修一:人类社会政治 域进程中的文明
文 明 观
从传统农业到工 业化,从自然经 济到市场化
政治 文明
精神 文明
从专制政治到 民主化,从人 治到法制化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 战国(东周约公元前8C—3C)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
东 周
——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时期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 —— 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兼并,分封制日益瓦解, 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铁器牛耕出现并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土 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私学兴起。
唯物史观
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根本 动力;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政治现代化(主要民主化和法制化)
近(现)代 化史观
经济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和市场化)
文化现代化(主要是理性化和科学化) 社会生活现代化(如城市化 衣食住行等 )
整体史观
世界由分散到整体 工业文明将世界变成“地球村 ”
•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西周(前 21世纪至前8世纪) •奴隶社会的强盛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1、农业:①生产力:刀耕火种 耒耜助耕、青铜 •农业: 农具两个阶段②生产关系(土地制度);井田制 经 生产工具有提高 2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商 济 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商朝发明原始瓷器 奴隶集体劳动 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井田制土地国有
模拟检测:
(2011· 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一)西周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方面确立了一整套的制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周朝确立的分封制广建封国,拱卫王室 B.村社成员在井田制中的“公田上集体耕作 C.宗法制确立了经济、政治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D.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各级贵族在贵族死后的墓葬制度上 解析:D 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各级贵族日常生活所必须遵
从迷信愚昧到 科学化
必修三:人类社会思想 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文明
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与发展
先秦(夏-商-周-春秋战国):约公元前21C至 前3C 秦汉(秦-汉):公元前3C至公元3C 魏晋南北朝(三国-晋-南北朝)公元3C至6C 隋唐(隋-唐):公6C至10C 宋元(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公 元10C至14C 明清(明-清中叶):公元14C至19C中期)
2、(2009高考江苏单科)“九鼎既成,迁于三 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 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 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 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 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 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考点 1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 社会过渡 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战国初期,秦国落 后,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2.经济:铁器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瓦解, 封建私有制加深,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西周的宗法制
• 影响:利(1)凝聚宗族:注重家庭建设、提倡 尊老爱幼,强调认祖归宗,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 凝聚力 (2)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弊(1)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 受特权的依据; (2)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和地方的隶属关系; (3)强调重男轻女 ,家长制抹杀人的个性;过 分重视人情关系,有悖于现代社会的平等与法治 意识。
真题体验(高考曾经这样考): 例(2010· 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