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杭州西湖的历史背景一百字
杭州西湖的历史背景一百字
杭州西湖是中国著名的国家地标,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
以下,就
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个美丽的地方。
一、西湖的历史渊源
西湖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见于《国语·楚语》中的“自巫山及余杭皆为桥州,惟西湖为陆”,可见西湖在早期已经是一个理所当然存在的地方,而不是后来才形成的。
二、西湖的水文概括
西湖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湖泊,拥有一面面碧绿的水面,其面积为6.39
平方千米,最深处为22米,平均深度为2.8米,鱼类种类繁多,数量
众多。
三、西湖的传说故事
西湖的美丽自然景色以及悠久的历史渊源都与一些著名的传说故事息
息相关,比如白蛇传、西湖子盈子之说等,这些故事不仅唤起了人们
的联想和想象力,更让西湖的魅力更加的神秘和迷人。
四、西湖的文化遗存
除了早期的历史文化遗存外,西湖还保存了很多著名的文化遗存,在金隅善卷(即白乐天的《夜泊牛渚怀古》)至今浅唱,文学气息醇熟。
在西湖周围还挂满了许多大师的名言警句,让游客如沐春风。
五、西湖的地位价值
西湖不仅仅是一个理所当然存在的地理区域,它还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和精神价值,成为了全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交汇点和人文往返之地。
综上所述,西湖不仅是一个美丽的旅游胜地,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
因此,在未来的数千年中,它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都将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1)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1竺可桢据记者去岁夏间的观察,加以东西书籍的参考,西湖生成原因,可以断定是一个泻湖2。
西湖的地形,南、西、北三面均为山所围绕,惟有东面是一个冲积平原,浙江省城就在这个冲积平原之上,所有泥土,统是钱塘江带下的沉淀积成。
大凡河流所带泥沙到了河口,一部分就要沉下来,一则因为河流入海受了海水的阻力,速率减缩;二则因为海水含盐分,盐分能减少河水分子的凝聚力。
有了上述两层原因,凡是长江大河,如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以及我国黄河、长江,到了人海地方,均成有三角洲。
照这样看来,杭州附近冲积平原,不过是钱塘江所成的一个三角洲。
我们若再进一层来考察西湖近旁的地质,就晓得不但西湖东面有冲积土,就是西面也有冲积土,假使我们能追想钱塘江初成时候情形,一切冲积土尚未沉下来时,现在杭州所在地方,还是一片汪洋,西湖也不过是钱塘江口左近的一个小小湾儿。
后来钱塘江沉淀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泻湖。
初成的时候,里湖的面积比较现在的外湖还大。
后来因南北诸高峰川流汇集,如玉泉两峰涧龙井等溪水所带下的泥土,流入湖中以后,速率顿减,就淤积起来。
里湖因在靠山这一边,所以淤积得快。
如耿家步、金沙港、茅家埠等处,就是溪流带下的冲积土所成的。
倘使没有宋、元、明、清历代的开浚修葺,不但里湖早已受了淘汰,就是外湖恐怕也要为淤泥所充塞了。
换言之,西湖若没有人工的浚掘,一定要受天然的淘汰。
现在我们尚能徜徉湖中,领略胜景,亦是人定胜天的一个证据了。
在夏季时候,外湖的水平均不过四英尺深,里湖因靠近山边,所受的沉淀比外湖较多,所以水亦较外湖浅。
惟苏堤六桥、玉带桥、西冷桥之下,水度略深,最深的地方大约在六英尺左右。
这是因为湖中水平如镜,流动极缓,水中所含最微渺的泥粒,也都沉下来。
独堤上诸桥为湖水交通咽喉,自里湖流入外湖必经之路,湖水流行较速,水中微细的泥土不能沉降。
试观西湖各处,香灰泥堆积很深,独在西冷桥上,注目俯视,水清彻底,能见岩石,即因水流湍急,香灰泥不能留足之故。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水位变化
01 水位变化是影响湖泊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水位 的变化可以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引起。
02 当水位上升时,原有的河流、沼泽等地被淹没, 形成了湖泊。同时,水位的变化也影响了湖泊的 水量和水质,对湖泊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02
自然气候因素
季风气候
杭州地处亚候条件为西湖 的形成提供了适宜的气候环境。
季风气候带来的大量降水是形成湖泊的重要条件之一。杭州地区年降雨量充沛,为西湖的水源 补给提供了保障。
降雨量
01 杭州地区年均降雨量适中,既保证了湖泊的水量
补给,又避免了因降雨过多导致的洪涝灾害。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目录
• 地理环境因素 • 自然气候因素 • 水文条件因素 • 历史人文因素
01
地理环境因素
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形成杭州西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地球板块 的相互碰撞过程中,地壳发生了一系列抬升和沉降运动, 形成了杭州地区的地貌。
地壳运动导致杭州地区的地貌变得复杂多样,包括山地、 丘陵、平原和湖泊等。这些地貌特征为西湖的形成提供 了基础条件。
02
降雨形成的雨水汇聚成溪流,最终注入西湖,为 湖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
植被覆盖
杭州地区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高, 大量的植被涵养了水源,减少了水土 流失,有利于湖泊的形成。
植被还通过调节地表径流、减缓水流 速度等方式,有助于泥沙在入湖口沉 积,对西湖的形态塑造起到了重要作 用。
03
水文条件因素
文化传承与保护
文化遗产
西湖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村落、古桥等,这些文化遗产得到了有 效的保护和传承,使得西湖的文化价值得以延续。
杭州西湖的历史背景
杭州西湖的历史背景西湖最早称武林水。
《汉书·地理志》:“钱唐,西部都尉治。
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
”后又有钱水、钱唐湖、明圣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潋滟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龙川、销金锅、美人湖、贤者湖、明月湖诸般名称,但是只有两个名称为历代普遍公认,并见诸于文献记载: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塘,湖称钱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
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
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
而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
秦汉到唐代2000多年前,西湖还是钱塘江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淤积,在西湖南北两山——吴山和宝石山山麓逐渐形成沙嘴,此后两沙嘴逐渐靠拢,最终毗连在一起成为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即为西湖,此时大约为秦汉时期。
张岱《西湖梦寻》记载:“大石佛寺,考旧史,秦始皇东游入海,缆舟于此石上。
”此处所言大石佛寺,即位于西湖北侧的宝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缆舟石”之景。
自从隋朝大业六年(610年)开凿江南运河,与北运河相接,沟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促进了杭州的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
唐代,西湖面积约有10.8平方公里,比近代湖面面积大近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西山脚下,东北面延伸到武林门一带。
香客可泛舟至山脚下再步行上山拜佛。
由于当时未修水利,西湖时而遭大雨而泛滥,时而因久旱而干涸。
建中二年九月(781年),李泌调任杭州刺史。
为了解决饮用淡水的问题,他创造性地采用引水入城的方法。
即在人口稠密的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六井,采用"开阴窦"(即埋设瓦管、竹筒)的方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
六井现大都湮没,仅相国井遗址在解放路井亭桥西。
其余五井是:西井(原在相国井之西),方井(俗称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龟井(原在龙翔桥西),小方井(俗称六眼井,原在钱塘门内,即今小车桥一带)。
杭州西湖景区讲解词
杭州西湖景区讲解词欢迎各位来到美丽的杭州西湖景区。
西湖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中心,被誉为“天堂之湖”,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将带领大家领略西湖的独特魅力。
一、西湖的地理和历史西湖位于杭州市区西部,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
它是由天然湖泊淤积而形成,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湖泊。
西湖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具规模,唐朝时期更是名声大噪。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赞美西湖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宋代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西湖的湖泊形成西湖的形成始于大约1.5亿年前的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成湖,湖面由小到大,渐渐形成了今天的西湖。
在漫长的岁月中,西湖经历了多次变迁和人工疏浚,最终形成了现今我们所见到的美丽湖泊。
三、西湖的文化遗产西湖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最著名的就是“西湖十景”。
这十景分别是断桥残雪、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双峰插云、柳浪闻莺、南屏晚钟和花港观鱼。
每个景点都有着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内涵。
此外,西湖周边还有许多古建筑和园林,如灵隐寺、岳王庙、黄鹤楼等,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西湖的旅游景点西湖的旅游景点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断桥和苏堤。
断桥是西湖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因传说中的白蛇情缘而广为人知。
苏堤是一条人造堤岸,堤上杨柳依依,碧水蓝天,风景如画。
此外,还有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等著名景点,值得一游。
五、西湖周围的古建筑西湖周围分布着许多古建筑,最著名的是宋城和岳王庙。
宋城是一座展示宋代城市风貌的大型主题公园,再现了宋代都市的繁荣景象。
岳王庙是纪念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庙宇,内有岳飞的塑像和岳飞纪念馆,展示了岳飞的历史功绩和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
六、西湖的特色植物西湖的特色植物以荷花和桂花最为著名。
荷花是西湖的市花,夏季盛开的荷花别有一番风味。
桂花是杭州市的市树,秋季桂花盛开时,满城飘香,令人陶醉。
七、西湖的特色美食西湖的特色美食以龙井茶和小笼包最为著名。
西湖PPT
谢谢观赏
南宊西湖十景
10 9 8 7 6 5 4 3 2 1
雷 南 峰 屏 夕 晚 照 钟
双 峰 插 云
பைடு நூலகம்
三 潭 印 月
柳 浪 闻 莺
花 港 观 鱼
断 桥 残 雪
平 湖 秋 月
曲 院 风 荷
苏 堤 春 晓
苏堤春晓
位于西湖的西部水域, 西距湖西岸约500米, 范围约9.66公顷。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 ,著名 文人苏轼用疏浚西湖时挖出的湖泥堆筑了一条南 北走向的长堤。堤上建有六桥,自南向北依次命 名为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 和跨虹桥。后人为纪念苏轼,将此堤命名为“苏 堤”。苏堤是跨湖连通南北两岸的唯一通道,穿 越了整个西湖水域,因此,在苏堤上具备最为完 整的视域范围,是观赏全湖景观的最佳地带。在 压堤桥南御碑亭处驻足,如图画般展开的湖山胜 景尽收眼底。 苏堤自北宋始建至今,一直保持了沿堤两侧 相间种植桃树和垂柳的植物景观特色。春季拂晓 是欣赏“苏堤春晓”的最佳时间,此时薄雾蒙蒙, 垂柳初绿、桃花盛开,尽显西湖旖旎的柔美气质。
冲积泥沙淤积逐渐 形成沙咀封住海湾
人为因素
西湖从形成迄,也就是两千年的历史。然而在西湖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三个人物起 到了关键的作用。 公元822年,年过半百的白居易来到美丼的杭州任刺史,官场失意的他在看到西湖山 水时,精神为之一振。到杭州的当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写了《杭州刺史谢上表》,从此开 始了伟大诗人与美丼山河的千古绝恋。白居易在杭州的政绩多不胜数,但其中最突出的是 疏通六井和筑西湖湖堤。他首先疏通的是李沁四十年前开凿的六井,其次便是整治西湖, 筑建白堤。 苏东坡。在杭期间,他赈灾安民、治理河道。公元1090年,他亲自为西湖请命,上书 宊哲宗,写下历史性的文件《乞开杭州西湖状》,那著名的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 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便出于此。这之后,一场前所未有的西湖整治行动开始了。从夏 到秋,苏东坡发动全城募捐,动用了20万民工,用淤泥葑草,便筑就了今天的这道丽世闻 名的——苏堤。 苏东坡在杭期间,筑堤一条,吟诗千首,从这时起,才真正成为人们流连 忘返的风景胜地。 1508年3月,元朝贤太守杨孟瑛动用民夫八千,历时152天,拆毁田亩3481亩,恢复西 湖旧观。所挖的葑泥,一部分给乡党先贤苏东坡的苏堤,将其填高了二丈,拓宽了五丈三 尺,两岸遍植杨柳,苏堤重新恢复了“六桥烟柳”的固有景色。另一部分淤泥,便另筑一 堤,与苏堤并驾齐驱,从栖霞岭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杭人感激郡守对西湖山水百姓的 一片厚爱,遂呼之为“杨公堤”。
杭州西湖是怎样形成的
杭州西湖是怎样形成的资料来源/ 网络收集编辑/南楼雁子"杭州之有西湖, 如人之有眉目也"(田汝成《西湖游览志》) , 然足与"秀色掩古今"的美女西施相媲美的西湖, 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至今学术界仍聚讼纷坛.筑塘成湖为第一說.西湖本与海通, 這是古今比较一致的看法, 自刘宋文帝时钱唐县令刘道真在《钱唐记》所记东汉时钱唐郡议曹华信为防止海水侵入, 即招募城中士民兴筑了"防海大塘", 及成, "县境蒙利", 因之便连钱唐县治也迁來了, 這就是今日杭州市的前身, 西湖从此与海隔绝而成为湖泊, 此說为历代学者所承袭, 流传至今.火山爆发,岩浆阻塞海湾而成为第二說. 此說为19 0 9年日本石井八万次郎先生以地质学者的眼光提出西湖的形成原因(见《浙江杭州附近地质调查概报》).1921 年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通过详细实地调查研究, 主张西湖原是一个泻湖, 此为第三說.竺先生以科学原理來解释西湖的成因,否认了石井八万次郎先生的推断(《科学》第6 卷第4期,1921 年).1924 年章鸿钊先生撰文基本同意竺可桢先生的观点, 但又作了补充修正(《科学》第 9 卷第6 期, 1924 年).其后诸如高平, (《地质汇报》第25号,1935年)、朱庭祜(«建设》第2卷第1期,1 9 4 8年)等先生也都认为西湖本为海湾,后由於江潮挟带泥沙在海湾南北兩个岬角处(即今吴山和宝石山)逐渐沉淀堆积发育, 最后相互连接使海湾隔绝了大海而形成为泻湖.陈吉余先生从1947 至1964 年先后发表的四篇文章中,也都相继以D・W•約翰逊的海岸发育理论來支持泻湖說(《浙江学报》第1卷第2 期,1 9 4 7 年;《地理学报》1 9 6 4 年第2期).浙江省水文地质队1 9 7 7年在今断桥一带钻孔取样分析后, 也主张西湖原先确是一个泻湖.汪品先等推断西湖进入晚泻湖阶段,贝牡始於2 5 0 0 年前"(《海洋与湖沼》1979 年第4 期). 魏嵩山先生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 10 年秦始皇东巡会稽, "至钱唐, 临浙江, 水波恶, 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 可见当时(杭州附近)的钱塘江水面仍相当辽阔. 而《汉书•地理志》所载"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则更清楚地表明直到西汉时期西湖仍为海湾, 杭州市区尚未成陆.魏氏确信刘道真《钱唐记》所载华信筑大塘之事, 认定西湖与海隔绝成为内湖, "其时当始於东汉". (《历史地理》创刊号, 1981 年)林华东先生对众多研究者主张的西湖是因为东汉华信筑塘成功后才形成的說法提出商榷, 认为倘确有华信筑"防海大唐", 其功能应是防御海潮冲击吞没陆地的捍海塘,如同1 9 83 年7月在杭州江城路立交桥所发掘的五代钱氏捍海塘的功能一样, 說明东汉华信筑防海大塘时, 内侧地带早已成陆, 然因常受潮患, 故在海潮冲击要害处"立塘", 保护陆地不被海水吞没.并不能理解为华信在吴山与宝石山之间, 筑起一条如同建造水库时的拦洪蓄水大坝后, 从而促成西湖的形成.林氏主张至迟在东汉之前,西湖早已形成.(《浙江学刊》1 9 8 7 年3期;《东南文化》1 9 9 0 年第4期)吴维棠先生从西湖东岸望湖饭店地下4 米深的钻孔采样中,发现有一黑色富有机质和植物残体的粘土层,碳一14 年代距今2 6 0 0 年左右.白堤锦带桥兩侧的5 . 5〜6米深处的钻孔中,有一炭化程度较高的泥炭层,厚10〜5 0厘米,用其上部的标本作碳—14 年代测定, 为距今1805±136 年.泥炭层之下是青灰色粉砂质粘土, 富有机质和炭化的植物干枝, 孢粉分析结果, 有黑三棱、眼子菜等陆上浅水生的植物, 表明当时西湖已是沼泽.据此估计, 西湖在春秋时代已经沼泽化.在疏浚西湖时曾发现一些石器和战国至汉代的铁斧, 很可能是人們从事渔猎生产活动失落的, 故吴氏推断: 在西汉前, 杭州非但不是海湾, 连海湾成陆后遗留下的残迹湖(西湖)都已沼泽化.這就无怪乎《史记》、《汉书》、《越绝书》等古籍中, 只记及钱塘县和别的湖泊, 而没有古西湖的记载(《历史地理》第5 辑).徐建春认为西湖早在春秋时代就已不是什么海湾, 而已成为陆地上的湖泊, 說西湖是由湾口沙洲將海湾与大海隔绝而形成的看法是不恰当的.西湖根本不是形成於汉代或稍后的年代, 它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大面积沼泽化了, 后來的西湖乃是人工修筑而成.徐氏推测在距今7000〜6500 年以前海面较高的时期,杭嘉湖平原的西侧与山地丘陵交接处, 有一从太湖往南经湖州、德清、余杭, 在杭州一带汇入杭州湾的河口湾, 当时這一河口湾的宽度足以和现在的杭州湾相比拟.后來随着苕溪、钱塘江所挟泥沙的沉积作用, 特别是钱塘江喇叭口在距今600 0 年以前的形成, 涌潮出现, 从而使沿江比内陆高亢, 使得从太湖往南到杭州附近汇入杭州湾的河口湾变窄淤浅, 因而逐段湮废, 杭州的大多数湖泊, 如西湖、下湖、古荡、临平湖、泛洋湖、白洋湖等等, 都是河口湾湮废之后留下來的水体(《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 9 9 0 年第5期).其实,杭州地处莫干山余脉,地势本身就不平坦,距今2 0 0 0 年之前上述众多湖泊是不是均与西湖连接在一起, 构成了所谓足与现在的杭州湾相比拟的另一个河口湾(杭州一余杭一临平) , 纯属臆测, 无法得到考古发现的证实.因之, 西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虽有以上多种說法, 但仍值得深入研究.。
揭秘中国最大的人工湖泊杭州西湖
揭秘中国最大的人工湖泊杭州西湖在中国的风景名胜中,杭州西湖堪称独特而绝美的存在。
它不仅是中国四大名胜之一,还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湖泊。
本文将揭秘杭州西湖的建设和造成,以及它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一、杭州西湖的起源杭州西湖是以宋代建都时期的西湖为基础,经过千余年的改造和修缮而形成的。
在南宋年间,西湖逐渐被开浚和扩建成今天的规模。
当时,以杭州为首的南宋文人雅士纷纷来到西湖畔,倾倒于它的山水之美,使西湖成为当时著名的文化胜地。
二、杭州西湖的造成作为一个人工湖泊,杭州西湖是由人工修建而成的。
西湖的修建工程从南宋开始,历时几十年才完成。
修建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挖掘土石、疏浚水渠和凿岸加固等方式,将原有的湖泊面积扩大,并改造了湖岸线的形状。
此外,还修建了许多亭台楼阁和桥梁,为西湖增添了独特的风景。
三、杭州西湖的历史和文化意义1.历史意义杭州西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在宋代,西湖就已经成为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西湖也曾两次成为帝都,显示了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重要地位。
2.文化意义杭州西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髓,被誉为“天堂”和“世外桃源”。
西湖的美景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和品味。
在中国文化中,杭州西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传统的优雅和山水之美。
四、杭州西湖的生态环境保护杭州西湖的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当地政府和市民非常重视的问题。
为了保护西湖的生态系统,城市规划者采取了许多措施。
首先,对周边地区进行了严格的环境监测,并限制了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数量。
其次,对湖泊进行了水质监测和生态修复,保障了水质的清洁和植被的多样性。
此外,还对西湖周边的道路和交通进行了调整和改善,减少了对湖泊生态的影响。
五、杭州西湖的旅游资源开发作为中国最大的人工湖泊,杭州西湖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除了湖泊本身的美景外,还有许多周边的名胜古迹和文化景点。
四十八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首先出结论:西湖生成的原因,可以 断定是一个泻湖。 即西湖是属于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泥沙 淤积成的“沙嘴”或“沙坝”所封闭 或接近封闭而形成的湖泊。
对西湖地区地形、地貌、地质及 其发展变化的观察和研究。 包含了自己的观察——对西湖所 处的特殊地理环境的实地考察和 认识;研究与思考——对世界上 较为典型的大江大河所形成的三 角洲规律的联系。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
《《主 育我 省竺 彗空要 家国 绍可 星中著 。卓 兴桢 越 人, 》航述 的 。字 等行: 科 藕 。之《 历物 学 舫 史候 家 , 和 浙 》学 教 江 、》 、
关于本文:
是一篇小型的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集中描述科学研究的进程和 完整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 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论文;社会科学研 究的的结论。
从西湖周围岩石 生成年代推断。
西湖生成于12000 年以前。
由钱塘江三角洲 伸展速度推断
第 二 步 推 断 西 湖 形 成 年 代 。
流第 减一 缩步 ,先 泥论 沙证 沉西 淀湖 形是 成由 ;水
结构:
先提出结论,后申说论证,论证又 分两大部分。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
竺可桢,浙江绍兴人, 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 家,我国现代气象事业 的创始者。
他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 成、特点、区划以及变 迁方面,在研究物候学 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 论文多篇,对中国近代 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 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著作有《竺可桢文集》。
பைடு நூலகம் 课文简介
这篇课文是竺可桢于1920年写的一篇科 学考察报告。
它以西湖的生成原因为课题,以翔实确 凿的资料、数据和考察结果为论据,通 过严密的论证,得出了两个结论: 一、杭州西湖是一个泻湖; 二、杭州西湖约生成于12000年以前。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 (1-4)
根据西湖所处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与 湖中水深和沉积的考察,论证西湖是一 个泻湖.
第二部分 (5-10)
根据山上岩石生成的年代和钱塘江三角 洲与欧洲隆河、坡河三角洲生长速率的 比较,推断西湖约生成于12000年以前。
第一部分:根据西湖所处的地形地貌、地 质条件与湖中水深和沉积的考察,论证西 湖是一个泻湖(潟湖)。 (1) 结论:
杭州西湖是一个泻湖(潟湖)。 (2-4)理由:
2、对西湖地形地貌的分析。
3、对西湖地质条件的分析。
4、对西湖湖中水深和沉积的考察。
台湾七股潟湖
蓝色潟湖(斐济)
波拉波拉岛(法属)
作业:
完成《学习指导与训练》P42 . 课后收集潟湖作用和保护方面的资料。
西湖是怎样形成的?
西湖是怎样形成的?阅读本文可同时聆听下面音乐噢,回味经典,歌词里面也能找到西湖的成因哦!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
宋代的著名才子苏轼曾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可见西湖风景有多么美丽!那么,'风姿绰约'的西湖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1.潟湖说关于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关书籍记载都较简略。
明朝《西湖游览志》卷一载:“西湖三面环山,溪谷缕注,下有渊泉百道,潴而为湖。
”近代学者从地形、地质、沉积及水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生的一个潟湖。
民国九年(1920年),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湖。
”竺可桢还从沉积率推断,西湖开始形成年代距今一万二千年前。
竺氏认为西湖形成之初,后由于三面山区中的溪流注入,所挟沙逐渐填充西湖,湖面随之逐渐缩小,倘若没有历代的不断疏浚,西湖早已湮废。
1924年,地质学者章鸿钊发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对竺氏的观点又进行了补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积成湖堤,其继以海滩变迁而维持湖面,二者为形成西湖之重要条件。
支持'潟湖说'的学者表示,距今2000多年前,西湖地区还是一个浅海湾,除个别山岭外,全部淹没在海水之中。
随着海水的冲刷,海湾四周的岩石逐渐变成泥沙并沉积下来,使海湾变浅,同时,钱塘江的江水也带来大量的泥沙,在入海口沉积。
结果,这里的泥沙越积越多,最终将海水截断,而困在内侧的海水就形成了一个湖。
这种现象在地质学上称为'潟湖'起初,潟湖中的水还随着潮水涨涨落落,后来,经过劳动人民多次修筑海塘,阻拦海水,再加上海平面下降,西湖正式形成。
但是,潟湖说在现代科学考察中受到了怀疑。
1950年以后,地质部门对西湖湖中三岛和湖滨公园地质钻孔取样分析,认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侏罗纪时,以今湖滨公园一带为中心,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宝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积下大量火山岩块,由此,曾出现火山口陷落,造成马蹄形核心低洼积水,即西湖雏型。
西湖是怎么形成的
西湖的形成西湖自然的山水风光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沉淀,令人流连忘返。
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墨客对于西湖美景的吟咏亦是数不胜数,对杭州以及西湖的人文历史、风俗民情、市井生活、奇闻异事,以及各个景点特色及其掌故的介绍集结成书的,蔚为大观。
然而,在数量如此之多的历代有关西湖的文献资料中,却极少见到对西湖形成的原因、具体的形成时间等方面进行阐述的内容。
本文主要针对西湖的形成的各种说法做一个汇总。
第一种,筑塘成湖说。
西湖本与海连通,这是古今比较一致的看法,自刘宋文帝时钱唐县令刘道真在《钱唐记》所记东汉时钱唐郡议曹华信为防止海水侵入,即招募城中士民兴筑了“防海大塘”,及成,“县境蒙利”,因之便连钱唐县治也迁来了,这就是今日杭州市的前身,西湖从此与海隔绝而成为湖泊,此说为历代学者所承袭,流传至今。
第二种,火山说。
最早用地质学观点解释西湖成因的,并非中国本土学者,而是一位日本学者石井八万次郎。
20世纪初期,日本出于帝国侵略扩张的需要,开始注意搜集中国大陆的地质矿产情报资料,并有计划地派遣人员来华作地情和地质考察,地质学家石井八万次郎就这样被派到中国来进行实地考察。
经过在中国的详细调查之后,他于1909年在东京《地质学杂志》中发表了《清国浙江省杭州府附近调查概报》(即《浙江杭州附近地质调查概报》)一文,对杭州西湖的形成作了第一次近现代地质学意义上的研究和探讨。
遗憾的是,现在这篇论文已很难找到,只能从其他相关论文对此文的转述和引用中,窥其文章大意。
在这篇论文中,他写道:“西湖之西北岸,岩石为赤色火山岩,或为多石英凝灰岩。
从此山下望湖面,几凝其为火口湖也。
然湖之东南岸石灰岩露出,似属石炭纪,乃知西湖非火口湖,恰如日本之中禅寺湖,一面为古生代岩层,他面又为火山岩,即于古生代岩层之山坡,溪水北流,为火山岩阻塞而成。
”他认为西湖是一个火山岩阻塞湖,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沉降所造成的,提出了最早的西湖形成火山湖说。
1950年以后,地质部门对西湖湖中的三岛和湖滨公园曾进行过地质钻孔取样分析,认为在距今一亿五千年的晚侏罗纪时,以今天的湖滨公园一带为中心,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并在宝石山和西湖的湖底(大部分)堆积下大量火山岩块。
西湖成因导游词
西湖成因导游词(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主持词、发言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祝福语、广播稿、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更多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host speeches, speeche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blessings, broadcast articles, other sample article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materials, please stay tuned!西湖成因导游词1西湖的由来是大陆海岸地形变迁的原因。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二、作者简介
竺可桢:浙江绍兴人,气象、 地理学家,我国当代气象事业 旳创始者。
他在研究中国气候旳形成、 特点、区划以及变迁方面,在 研究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 著有论文多篇,对中国近代气 象学和地理学旳建立和发展作 出了贡献。
三、西湖简介
4、对里、外湖水深旳考察
(1)里、外湖哪个湖深?
里湖浅、外湖深
(2)为何会出现这么旳情况?
因为里湖接近山边,所受 旳沉淀比外湖较多,所以 水深比外湖浅。
小结:第四段经过对里、外湖水深旳考察以 及苏堤六桥、玉带桥、西泠桥下流速与香灰 泥堆积情况旳比较,进一步印证前文所论述 旳水流与沉积旳科学道理,为西湖是泻湖旳 推断作佐证。
由钱塘江带下旳泥土沉淀 堆积而成。
A:河流入海受了海水旳阻 力,速率减缩。
B:海水含盐分,盐分能够 降低河水分子旳凝聚力。
小结:这2段是对西湖所处地形旳分析,阐 明它南、西、北三面环山,东面是钱塘江所形 成旳一种冲积平原。
北:山
西:山
南:山
东:冲积平原
2、对西湖近旁地质旳分析。
(1)西湖近旁旳地质情况怎样 东面有冲积土,西面也有
五、课文分析
10分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了哪两 个问题,并以此替课文分段。
•涧 • 埠头 • 开浚 • 修葺 • 徜徉 • 西泠桥 • 湍急 •邺 • 三迭纪 • 九曜山 • 峥嵘
• Jiàn • Bù • Jùn • Qì • Chángyáng • Líng • Tuān • Yè • Dié • Yào • Zhēngróng
七、精读课文5-10段
6 7节讲了个什么问题?
西湖周围旳岩石
西湖是如何形成的?
西湖是如何形成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浙江杭州任职时写下的七言绝句《饮湖上初晴后雨》。
当我们走进风景如画的西湖,看那绿柳丛中车水马龙,堤岸之上游人如织,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苏轼的这首诗。
在欣赏西湖之美时,你是否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西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西湖美景西湖,又名钱塘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以西,故而得名。
它的南、西、北三面环山,东邻城区,因而有“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说法。
今天的西湖风景名胜区面积很大,其中包括很多山景,湖面面积仅为6.38平方千米,正常蓄水时,平均水深1.65米,由白堤、苏堤将湖面分成外湖、北里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湖面。
尽管西湖在古时名气很大,但人们直到近现代才开始研究它的成因。
按照现代科学的分类,地球上的湖泊包括构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风蚀湖、堰塞湖、岩溶湖以及人工湖等多种类型,但不同的学者对西湖进行研究后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钱塘江1909年,日本学者石井八万次郎在《浙江杭州附近地质调查概报》一文中提出,西湖为火山堰塞湖,即火山熔岩流堵截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后来,又有地质学家调查发现,西湖北岸的宝石山上有一条古老的火山通道,出露面积约2000平方米,该通道附近分布着一些火山集块角砾岩。
据此,人们推断在晚侏罗纪-白垩纪时期,西湖所在地曾经出现过火山喷发,因火山口坍塌成为洼地,造就了西湖的基础。
后来,随着地壳升降和海水沿着钱塘江入侵,西湖逐渐形成。
按照这种说法,西湖应该是一座火山口湖。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湖是构造湖,因构造活动造成凹陷湖盆,随着强烈的褶皱断裂使得岩石破碎,在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下逐渐形成汇水洼地,最终成为湖泊。
关于西湖的成因,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源自我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先生。
竺可桢曾针对西湖开展过详细考察,并于1921年发表了论文《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他在论文中指出,西湖的南、西、北三面均被山所围绕,且山上岩石极为古老,唯有湖的东面是一个冲积平原,且泥土年代很新,这表明,西湖不过是钱塘江口左侧的一个小小港湾,由于钱塘江带来的泥土淤积,致使原有的湾口被堵,进而成了湖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山上岩石生成的年代和钱塘江三角 洲与欧洲隆河、坡河三角洲生长速率的 比较,推断西湖约生成于12000年以前。
第一部分:根据西湖所处的地形地貌、地 质条件与湖中水深和沉积的考察,论证西 湖是一个泻湖(潟湖)。 (1) 结论:
杭州西湖是一个泻湖(潟湖)。 (2-4)理由:
2、对西湖地形地貌的分析。
3、对西湖地质条件的分析。
4、对西湖湖中水深和沉积的考察。
台湾七股潟湖
蓝色潟湖(斐济)
波拉波拉岛(法属)
作业:
完成《学习指导与训练》P42 . 课后收集潟湖作用和保护方面的资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竺可桢
竺可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890-1974)
• 竺可桢,浙江绍兴人, 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 家,我国现代气象事业 的创始者。
• 他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 成、特点、区划以及变 迁方面,在研究物候学 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 论文多篇,对中国近代 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 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 著作有《竺可桢文集》 。
课文简介
• 这篇课文是竺可桢于1920年写的一篇科 学考察报告。
• 它以西湖的生成原因为课题,以翔实确 凿的资料、数据和考察结果为论据,通 过严密的论证,得出了两个结论: 一、杭州西湖是一个泻湖; 二、杭州西湖约生成于12000年以前 。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 (1-4)
根据西湖所处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与 湖中水深和沉积的考察,论证西湖是一 个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