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共3篇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共3篇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共3篇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1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琵琶行》是一首唐代长诗,诗人白居易,共五章,共2347字。

此篇诗与“长恨歌”、“离骚”、“木兰诗”并称唐诗四大长篇叙事诗之一,充分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高峰。

本文所选教材来自高中必修教材,与其他经典文学相比,不仅涵盖了较为丰富的诗文形式,还富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感受,是中学阶段学习文化史的重要教材之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琵琶行》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2)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文字阅读技能。

3)了解唐朝史和文化,补充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1)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感受力。

2)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强化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自豪感。

2)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操,使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内容《琵琶行》的学习内容应符合以下三个要点:1.创设情境通过音乐、视频、图片等多种媒体展示方式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情景描写。

涉及情感表达、文化内涵、时代背景等方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诗歌真正的意图和表现。

2.提高文化意识通过对琵琶、唐制、宫廷文化等方面的解释,让学生了解到唐代的文学艺术、社会制度、生活风貌,充分理解诗歌中表现出的文化内涵。

3.加深阅读理解通过文化解读、语言分析、段落细读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诗歌语言和文化内涵。

使学生在阅读中领悟诗人的思想和感情,感悟其艺术表现方式。

四、教学策略1.在学生预习课文后,采用讲解和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文化、心理等方面全面了解诗歌,并鼓励他们在课堂上介绍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领悟。

2.鼓励学生接受多元文化的思想,包括其他国家的文学及文化,从而构建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3.通过小组讨论、信息搜集、展示等方式,鼓励学生活跃课堂气氛,保证多方位知识的输出,提高教学深度和广度。

高中课文《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课文《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课文《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

2.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简介《琵琶行》的创作背景。

2. 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教学步骤:1. 播放琵琶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琵琶的美妙音色。

2. 向学生介绍《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白居易。

3. 分析白居易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引导学生关注《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琵琶行》的意境和主题。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教学内容:1. 分析《琵琶行》的诗意和主题。

2. 解读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教学步骤:1. 让学生自读《琵琶行》,感受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 分析诗的意象,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等。

3. 解读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商人重利轻别离”“梦啼妆泪红阑干”等。

4.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主题,探讨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三章:文学鉴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2. 分析《琵琶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分析《琵琶行》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2. 探讨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

教学步骤:1. 分析《琵琶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2. 引导学生体验诗中的音乐美,如节奏、音韵等。

3. 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如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等。

4. 让学生结合个人体验,谈谈对《琵琶行》艺术特色的看法。

第四章:课堂讨论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琵琶行》的价值。

教学内容: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琵琶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步骤:1. 划分学生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讨论话题。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琵琶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鉴赏本诗中的音乐描写。

2、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

学习方法:比较阅读,专题讨论。

教学工具:音频教学步骤:一、导入:声音无形,摹声最难。

它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东西,难以让人用文字去描述。

可是,优秀的作家却能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去描绘声音,并能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让人感叹语言的神奇。

这节课,我们重点鉴赏分析《琵琶行》中音乐描写。

二、鉴赏分析1、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三次琵琶弹奏。

明确: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第二次转轴拨弦三两声……唯见江心秋月白第三次感我此言良久立……江州司马青衫湿。

教师:这三次音乐描写,有详有略。

哪次是详哪次是略?教师:下面我们重点分析第二次弹奏。

在分析之前,先检查背诵情况,谁来给大家背一遍?学生活动:单背,齐背。

2、多媒体显示第二次演奏中具体写声音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学生活动:找出运用的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

问:这些比喻表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教师点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强大的声音应像急雨扑面、扣人心弦而不燥,弱小的声音要如窃窃私语、情真意切而不虚。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各种声音“错杂”交织、音量不一,但音质都像珍珠一样圆润、清晰。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鸣水下滩。

”曲折的旋律应演奏的像在树丛花中的莺歌燕语一样委婉流畅。

而忧伤的旋律则应演奏的像地下的泉水一样,虽然时隐时现、若即若离却又连贯缠绵、“缓若流水而不绝”。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在“无声”的空拍和停顿中蕴藏着“有声”所无法表达的“大音”“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音乐的高潮到来之前常给人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水浆迸”的心理预感,这也就是音乐演奏艺术中的“力度衬托”。

而音乐的高潮“突出”之时则应使听者如置身于“铁骑”飞奔、短兵相接的战场一样惊心动魄。

琵琶行教案 优秀教案《琵琶行》(优秀8篇)

琵琶行教案 优秀教案《琵琶行》(优秀8篇)

琵琶行教案优秀教案《琵琶行》(优秀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8篇优秀教案《琵琶行》,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1、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理解古文阅读方法。

2.学会分析文章结构。

3.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内容。

4.学会朗读和模仿古诗词的韵律。

二、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观看《琵琶行》的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传承的重要性。

2.讲解古文阅读方法(20分钟)提醒学生在阅读古文时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熟悉文字的发音和意义。

②遇到生字或生词,应及时查找字典或手册进行补充了解。

③注意阅读体裁和文化背景,寻找文句和词语的奥秘。

④注意句子结构和含义,透过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描绘手法。

3.分析文章结构(30分钟)按照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教材内容,介绍《琵琶行》的结构,由头、骨干和尾构成,骨干部分为故事主体,头尾部分为铺垫和收尾,通过讲解文中表现的情景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4.背景和内容解析(40分钟)通过讲解《琵琶行》的产生背景和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

分析文中的特定场景和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伦道德的关注。

5.朗读和模仿韵律(20分钟)介绍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的特点,通过口语训练和朗读操练,让学生体验古代文学的美妙和神韵,提高学生的音韵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6.课后复习(10分钟)强调学生要认真复习每一课,巩固所学知识,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和梳理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成绩的统计,更应该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对自身学习水平的反思。

教师要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和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和难点,进行个性化教学,引导学生培养自主思考和创新精神。

同时,要鼓励学生多读中国古典文学,吸取精华,激发学习兴趣和文化自信《琵琶行》是一首表现人生苦难和人生观的优秀古诗,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如分析文章结构、背景和内容解析、朗读和模仿韵律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效果。

《琵琶行》的高一语文教案设计

《琵琶行》的高一语文教案设计

《琵琶行》的高一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全诗。

2.分析并领会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简要介绍《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及其生平。

(2)引导学生关注《琵琶行》的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

2.诗歌解析(1)逐句解读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等,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审美情趣。

(3)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夸张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情感变化,如从孤独、寂寞到喜悦、激动,再到失落、惆怅。

(2)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如社会背景、个人遭遇等。

(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诗歌情感的感悟。

4.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诗歌的音乐美,如押韵、平仄、节奏等。

(2)分析诗歌的绘画美,如诗中的色彩、线条、构图等。

(3)分析诗歌的意境美,如诗中的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

5.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就诗歌的主题、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讨论。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6.作业布置(1)背诵《琵琶行》全诗。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琵琶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式。

4.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琵琶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欣赏到诗歌的美。

同时,学生在课堂讨论中锻炼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同学们,你们觉得‘浔阳江头夜送客’这句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为何用‘枫叶荻花秋瑟瑟’来形容环境?这样的描绘对全诗的情感有何影响?”“从‘醉不成欢惨将别’到‘别时茫茫江浸月’,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转变?”“‘商人重利轻别离’这句话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教学难点补充:(1)在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能找出这首诗中的对仗句吗?它们是怎样增强诗歌的韵律感的?”“‘千里江陵一日还’这句话用了夸张的手法,大家想想,这样的表达对突出诗人的情感有何作用?”“白居易在写这首诗时,自己的心境和社会环境是怎样的?这对他的创作有何影响?”“‘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透露出诗人怎样的遭遇?这对他表达情感有何影响?”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你们对白居易有什么了解?”2.诗歌解析“现在,让我们一句一句地走进这首诗,感受它的魅力。

《琵琶行》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琵琶行》第三课时的内容,学生能够理解“长恨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理解其中的意象手法和修辞手法。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琵琶行》第三课时的内容,使学生领悟爱国、爱民、爱美之情,体会诗词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渊源。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形成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热爱祖国,弘扬正义、友善、包容、温情的情感与价值取向。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习并理解《琵琶行》第三课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领悟诗词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渊源。

2. 教学难点(1)解读《长恨歌》中的多种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化寓意。

(2)领悟爱国、爱民、爱美之情,并体会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渊源。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包括讨论、阅读、赏析、解读、分析、归纳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领悟,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阅读和细读《琵琶行》第三课中《长恨歌》部分的诗句,并让学生尝试理解和回答问题:(1)什么是“长恨歌”?(2)为什么这首歌是唐朝女性李白一生中重要的代表作之一?(3)《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4)《长恨歌》通过哪些意象和修辞手法,展现了什么文化意义?等等。

2. 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解读,并总结出文本的意境及其文化内涵,学生应该能够分析出文本使用的具有历史渊源的文化符号,如唐朝帝王、宫殿、后宫等。

3. 教师进行讲解,给出自己对文本的见解,并对学生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和点拨。

4. 自由问答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文本,就如《长恨歌》中的文化符号和意象,和历史和人物的知识作为主题等方面进行探究,让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任意提问。

高中课文《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课文《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课文《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全文。

(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理解音乐与诗歌的相结合。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全文。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

(2)诗歌中意境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全文,理解诗歌大意。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讨。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语法。

(2)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情感。

4. 翻译练习:(1)让学生翻译诗歌中的重点句子。

(2)教师点评并指导翻译技巧。

5. 课堂拓展:(1)讲解《琵琶行》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2)引导学生欣赏古典音乐,感受音乐与诗歌的相结合。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琵琶女的同情和感慨。

(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营养,培养人文素养。

7.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全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搜集有关白居易的其他作品,进行自主学习。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3. 探讨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讲解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和修辞手法。

《琵琶行》教案【优秀8篇】

《琵琶行》教案【优秀8篇】

《琵琶行》教案【优秀8篇】《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感受“声中之情”教学步骤一、导入听“曲”(播放音乐)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1、学生谈听后之感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三、品“情”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

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1、学生讨论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

明湖居听书》《琵琶行》的优秀教案篇二目标设置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重点难点1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2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课时安排:两课时预习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学案自主落实部分。

高一语文《琵琶行》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琵琶行》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琵琶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琵琶行》。

1.2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3分析并品味诗中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2欣赏古典诗词之美,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1.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3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教学难点2.1诗歌的情感内涵。

2.2诗歌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以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居易吗?他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琵琶行》。

2.自主学习2.1请同学们自主阅读《琵琶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探究3.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对诗歌的理解,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关键词句。

3.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4.1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琵琶行》的创作背景。

4.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从诗歌中提炼出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以及对底层百姓生活的关注。

4.3品味关键词句:如“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云游子意”等,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4.4讲解艺术特色:如诗歌的叙事性、抒情性、描写性等。

5.课堂练习5.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琵琶行》的故事情节。

5.2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6.课堂小结6.2鼓励同学们课后深入研究《琵琶行》,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背诵《琵琶行》。

2.写一篇关于《琵琶行》的鉴赏文章,不少于500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同学们对《琵琶行》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琵琶行》教案7篇《琵琶行》教案篇1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型:鉴赏课授课时间:一课时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

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

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

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一.导语设计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

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

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鉴赏提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

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1、诵读正音: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

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

2、明确内容: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在叙事中充满着丰富的感情(教师明确)。

琵琶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对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1.对比欣赏《琵琶行》、《明湖居听书》、朱自清〈〈歌声〉〉中的音乐描写。

2.讨论:白居易和琵琶女感情交流共鸣的原因。

二、学生聆听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扬顿挫,转折起伏。

序曲——急切愉悦——滞涩悲哀——雄壮激越——戛然而止三、重点欣赏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1.学生朗读,体味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过程和情感的变化。

2.讨论:本段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

a. 完整的音乐情节的展示;b比喻的使用3.对比欣赏。

(1)各文段的内容从略。

(2)总结文学家写音乐的技巧变化:博喻(多个比喻的使用,以声写声)——通感(以形、色、光、味觉、触觉写声音)——联想、想象意境画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发展到完整的音乐场景的描画)音乐描写的发展越来越高超。

后人在前人的肩膀上给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四、讨论:诗人何以与身份低下的的歌女产生情感共鸣?————————琵琶女诗人————————————↓↓↓↓年少时:欢乐、风光弹琵琶听琵琶年少时:欢乐、得意↓↓↓↓年老时:色衰、门前冷落年老:被贬、漂沦憔悴↓诉身世伤迁谪↓↘↙商人妇:轻别离,啼泪同是天涯沦落人江州司马:孤苦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教师小结:音乐成了沟通二人情感的媒介,两人的命运相似,都被遗弃,相似的命运和相似的音乐理解让他们的达到了情感的和谐,成为知音,于是共同成就了千古名篇。

五、关于“音乐”的引申扩展。

音乐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音乐被贬低为亡国之祸: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音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程要求:一导入课文问: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琵琶行》教案《琵琶行》的教学要使同学们欣赏诗中运用比喻, 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以下是店铺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琵琶行》教案, 供参考学习,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琵琶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

了解歌行体的特点。

熟记名句, 积累词语。

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 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二、能力目标.1.体会诗人感情, 鉴赏诗歌意境, 品味音乐描写艺术。

2.训练朗读能力、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3.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品味语言。

三、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体会描摹音乐的妙处, 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

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同”。

解决办法:1.反复诵读, 增强感性认识。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比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 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

学生活动学生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 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认真阅读诗前小序, 并与诗对照, 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迁谪意”)跟诗的第四段对应。

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 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 必须切实完成。

二、导入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 对别人说: “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 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 盲人流下了眼泪, 说: “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

”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过程与方法: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4、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教学重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教学难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早读教师放录音范读,学生熟读、预习这首诗)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唐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的地步。

所以人称“诗”。

这个诗人是谁呢?他就是——白居易。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琵琶行》。

二、诗人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今陕西渭南县)。

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遗及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

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田亩千顷,成绩卓著。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改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终年七十五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在文学上,他与元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

其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广泛尖锐地揭露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抨击了现实中的流弊,表现了爱憎分明的进步倾向。

《琵琶行》教案(精选13篇)

《琵琶行》教案(精选13篇)

《琵琶行》教案(精选13篇)《琵琶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语设计: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

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 …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

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二时我们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哪有通篇记述梦境的?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有的是《诗经》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

他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飞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

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穿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游行。

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解题1、简介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

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琵琶行》教案设计

《琵琶行》教案设计

《琵琶行》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全文;(2)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等;(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4)掌握诗歌的基本格律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的才情和艺术创造力;(2)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2)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3)掌握诗歌的基本格律和韵律。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3)对诗人心境和创作背景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字词和句子;(3)让学生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鉴赏:(1)让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外延。

5. 巩固拓展:(1)进行诗歌默写练习;(2)结合其他诗歌进行比较阅读;(3)开展诗歌创作活动。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2. 总结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借助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展示与《琵琶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律。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 学习用比喻描写音乐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 理解《琵琶行》中所表达的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全诗的内容和主旨。

2. 难点:学习用比喻描写音乐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用多媒体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引入课题。

2.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3. 深入研读:
- 讲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白居易的生平。

- 分析诗中的琵琶女形象。

- 让学生讨论《琵琶行》中用比喻描写音乐的写法。

4. 拓展延伸:让学生比较《琵琶行》与《听颖师弹琴》在描写音乐方面的异同。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琵琶行》并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体会到作者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但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比较分析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人教版《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琵琶行》教案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目标理解《琵琶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及其生平。

解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内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和写作来深入理解诗歌。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文学作品资料辅助教学。

第二章:作者介绍与诗歌背景2.1 作者介绍白居易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白居易与其他唐代诗人的关系和影响。

2.2 诗歌背景《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

唐代社会的音乐文化和琵琶音乐的特点。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诗歌背景。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作者和诗歌背景的理解。

第三章:诗歌结构与韵律分析3.1 诗歌结构分析《琵琶行》的诗歌结构,包括诗的段落、句子和词语的运用。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美和节奏感。

3.2 韵律分析解释《琵琶行》的韵律特点,包括平仄、押韵和对仗。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音乐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结构的分析和解读。

第四章:意象与情感分析4.1 意象分析分析《琵琶行》中的主要意象,如琵琶、江水、月亮等。

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和艺术效果。

4.2 情感分析解析《琵琶行》中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体验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的分析和解读。

组织学生进行情感分析,分享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5.1 思想内容分析《琵琶行》中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5.2 艺术特色探讨《琵琶行》的艺术特色,如诗意、音乐性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美和创造力。

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和解读。

《琵琶行》教案教案

《琵琶行》教案教案
《琵琶行》教案教案
一、教学内容
《琵琶行》教案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歌与散文”单元,主要内容为白居易的《琵琶行》。课程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的生平简介;
2.研读《琵琶行》全诗,分析琵琶女的形象特点及其与诗人情感的联系;
3.鉴赏《琵琶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境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琵琶音乐的特点和诗人情感的变化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层含义,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社会背景的介绍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琵琶行》相关的情感表达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朗读活动。通过朗读《琵琶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诗中的节奏和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琵琶女音乐和生活的诗歌,体现了诗人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它是古典诗词中的佳作,对于理解唐代文化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琵琶行》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琵琶音乐、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我们将了解这首诗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音乐与情感的相互关系。
4.掌握重点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
5.体会作者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与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琵琶行》教学围绕以下学科核心素养展开: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琵琶行》的语言特点,如韵律、对仗等,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运用优美文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琵琶女形象,培养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对文学形象的感悟能力;

高中《琵琶行》教案设计

高中《琵琶行》教案设计

高中《琵琶行》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

2.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简介《琵琶行》的创作背景。

2. 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琵琶行》的诗词全文。

2. 学生自读,体会诗词的意境。

3. 教师讲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

4. 学生分享学习感悟,讨论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琵琶行》的艺术价值。

2. 引导学生课后深入阅读白居易的其他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第二章:诗词解析一、教学目标1. 分析《琵琶行》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2. 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内容1. 分析《琵琶行》的诗意,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解读诗中的意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

3. 探讨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如“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等。

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词,理解诗意。

2. 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 学生分享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结合诗词内容,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诗词解析,强化学生对《琵琶行》的理解。

第三章:艺术特色分析一、教学目标1. 分析《琵琶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等。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析《琵琶行》的韵律特点,如平水韵、对仗等。

2. 探讨诗词中的节奏感,如音韵、停顿等。

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琵琶行》的韵律特点。

2. 学生朗读诗词,体会节奏感。

3. 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艺术特色的感悟。

4. 教师点评并总结,进行审美教育。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艺术特色分析,强化学生对《琵琶行》的鉴赏能力。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琵琶行》的韵律和节奏示意图。

第四章: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引导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感受《琵琶行》中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

了解歌行体的特点。

熟记名句,积累词语。

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二、能力目标.1、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

2、训练朗读能力、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3、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品味语言。

三、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体会描摹音乐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

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同”。

解决办法: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比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

学生活动学生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与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迁谪意”)跟诗的第四段对应。

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切实完成。

二、导入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

”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

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三、写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下面是有关白居易的一则资料。

白乐天去世,大中(唐宣宗年号)皇帝以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摭言》卷十五)《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四、疏通文字(略)第二课时五、理清思路1、小序有何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简析诗歌的内容(师生互动,依次简析各节诗歌内容。

)1.第一节:诗人:浔江送客闻琵琶琵琶女:孤寂月夜弹琵琶其中:“枫叶荻花秋瑟瑟”为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

“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互文。

2.第二节:琵琶女:月夜弹奏琵琶曲诗人:江心聆听琵琶声3.第三节:琵琶女:江心自叙身世苦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4.第四节: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如今:谪居浔阳处境艰诗人:同病相怜感慨多5.第五节:诗人:重闻琵琶青衫湿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感情在“送客闻满座皆泣”中达到高潮。

同情歌女遭遇感伤身世时局双线结构虚实相生对比衬托深化主题第三课时六、诵读请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然后放课文磁带(最好是配乐朗读),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如此范读有替代讲解、创造课堂良好氛围、帮助学生记诵等作用)。

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诵读指导——诵读这首诗要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

必须化身为诗人,设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亲见其人,这才能深入诗的意境,读得凄楚动人。

1.开头部分:前六句要读出悲凄的气氛。

读最后两句,情绪应有变化:“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这就是《序》中说的“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下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应作一顿,表示主客俱已进入音乐境界中,忧伤暂被驱散。

2.关于音乐描写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3.关于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可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划分层次,每层后宜作一顿。

4.关于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要读得慢些;“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述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祈请,应读得恳切。

5.结尾部分:开头两句承上叙事,要读得平缓些。

中间两句转入抒情,当用低沉声调。

最后两句用问答式,问后宜作稍长停顿,然后徐徐作答,这是全诗抒情的高潮。

诵读不单纯是为了记诵,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一种鉴赏手段来运用。

七、鉴赏要点:①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②仔细品味诗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

这两条都是诗中的精髓,如能切实完成,就给学生课后继续领悟创造了条件。

其余如全篇的结构艺术、景物描写、叙事手法等,可以三言两语带过或略而不讲。

实践证明:读诗主要靠学生自行领悟,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抓不住主要的内容或一时消化不了,未必有益。

1.音乐描写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十分出色。

诗人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人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

然后分两个阶段写她的演奏内容。

开始演奏的大概是她根据当时的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因为诗人从那“掩抑”的琴声中听出了愁苦和“平生不得志”的诉说。

与此同时,诗人又描写了她的演奏姿态,从“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看到了她技艺的娴熟。

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虽是淡淡的几笔,却有引人人胜的魅力。

接着写她演奏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这原是一件难事,但诗人写得很巧妙:他只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像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一—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

果然,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进”,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呜”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

读了这一段文字,掩卷沉思,会有“余音绕梁”之感!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如何用文字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形象化表达出来,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法是比喻。

(1)诗的第二段连续用了八个比喻描写音乐,请同学重点研读第二段,找出这八个比喻句。

(2)八个比喻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一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比喻特征变化如急雨粗重急骤如私语轻微委婉急促——愉悦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鸟语花底宛转流畅泉流冰下阻塞压抑轻快——停顿冰泉冷涩清冷凝滞银瓶乍破激越奔涌铁骑突出高亢雄壮爆发——高昂如裂帛短促急迫戛然而止(3)八个比喻有什么特点?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飞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善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

诗中凭借形象的比喻,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宛转的应接不暇的乐声,同时也体会出各种不同音色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跟白居易精通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史上曾流传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有人将一幅乐队演奏《霓裳羽衣曲》图拿给白居易看,白居易说这是演奏曲中某个乐句的情形。

那人不信,就找一个乐队来试验,当奏到那个乐句时,白居易叫停,再拿图来对照,所有演奏者的姿态及指法都跟图上—样。

可见他在本诗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是完全可信的。

2.“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同”在何处?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

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前者为主,后者为宾。

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这样的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

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

“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

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写诗人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的是他的“天涯沦落”之恨。

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

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其实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

听了琵琶女的自叙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

然后尽情地倾诉他“谪居卧病”中凄凉、郁闷的心情,尽管直至诗的最后他没有说出遭贬的原因——这是无须说明的。

在封建社会中,直言敢谏的人,其结果只能如此。

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全诗主旨即“同是”二句的形象说明。

江州司马之泪,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同之点:本是京城女a.来自京都:去年辞帝京誉满京都名艺人b.出色才能:同是天涯沦落人才华横溢大诗人年长色衰守空船c.落泊失意:直言相谏遭贬谪3.艺术结构这首诗的结构艺术也很值得欣赏。

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

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在“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