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实用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琵琶行》教案【优秀10篇】

《琵琶行》教案【优秀10篇】

《琵琶行》教案【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琵琶行》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篇12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

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一、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

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

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

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

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琵琶行教案 优秀教案《琵琶行》(优秀8篇)

琵琶行教案 优秀教案《琵琶行》(优秀8篇)

琵琶行教案优秀教案《琵琶行》(优秀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8篇优秀教案《琵琶行》,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1、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琵琶行》教案八篇

《琵琶行》教案八篇

《琵琶行》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琵琶行》教案篇1教学目的和要求:1:仔细品味诗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教学难点:学生品味诗的艺术。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白居易简介(略);2: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过程中音乐旋律与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找出与小序内容对应的部分并朗读,教师做讲解。

4:找出琵琶女三次演奏的句子并朗读。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听到琴声(第一段);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第二段);第三次(明写):感言促弹(略写)(第五段)。

5:赏析第二段并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婉转流畅--沉咽凝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1)身世共鸣:琵琶女被无情的岁月抛弃而诗人被上层社会抛弃:(2)音乐共鸣:琵琶弹奏出神入化,听者如痴如醉;(3)文化共鸣:白居易将自己与琵琶女放在平等的地位且与我心有戚戚焉是难能可贵的。

7:回味课本中引用霍松林对第二段的赏析。

8:课后比较欣赏乐曲。

(李贺〈〈李凭箜篌引〉〉《琵琶行》教案篇2《琵琶行》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的学习诗歌,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重点分析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过程导入由对联“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山别离情。

”导入。

作者简况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琵琶行教案(精选6篇)

琵琶行教案(精选6篇)

琵琶行教案琵琶行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琵琶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2、培养学明确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明确立足文本运用想象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明确的艺术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2、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结合学明确的自主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音乐是人类最崇高的艺术,它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我国的民族音乐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我们来听几段乐器演奏,看看大家能不能听出各是什么乐器?(古筝《渔舟唱晚》琵琶《琵琶语》二胡《二泉映月》洞箫《乱红》)这些优美的曲调都是由我们的民族乐器演奏出的,音乐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艺术,而文学是一种借助语言与文字表现具象的艺术形式。

就其中任何一曲,大家能不能来描绘一下它的声音?可能大家的想象与语言还不足以表现音乐的高妙境界。

但我们的先人却通过诗歌,把音乐的美妙用文字表现了出来。

我们今天要一起品读的便是被清人方扶南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整体感受。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

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

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琵琶行》的优秀教案5篇

《琵琶行》的优秀教案5篇

《琵琶行》的优秀教案5篇引导语:一篇好的能使学生们更容易学习好该篇,以下是小编整理好的《》的优秀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琵琶行》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3、背诵的第二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有关常识和背景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白居易琵琶行优秀教案

白居易琵琶行优秀教案

白居易琵琶行优秀教案白居易琵琶行优秀教案「篇一」白居易的《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教学目标】1、感受悲剧美,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2、鉴赏音乐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3、品味意境美,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4、涵咏语言美,进一步提高诵读能力。

【重、难点】1、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2、理解作者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媒体平台】:CAI、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古今因为音乐编织出无数佳话。

两千多年前,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一千多年前,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一曲《琵琶行》,让人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有道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一曲《琵琶行》,司马青衫湿。

那弦音究竟触动怎样的情怀,而使有泪不轻弹的司马青衫湿呢?今天,我们解读这首千年乐音《琵琶行》。

(板书课题:《琵琶行》)二、初步感知。

1、听录音,思考: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明确:惨。

(离别的愁惨奠定了全文的基调: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2、通过刚才听录音,可知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在这首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明确: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

(板书:琵琶女、诗人。

)3、那么我的问题来了,是什么让这两位素不相识的联系到一起呢?明确:琵琶声。

4、遭贬的诗人在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后,产生了心理共鸣,这共鸣化作了一句千古传唱的诗句,这句是?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三、重点赏析。

(一)、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同是”如何理解?请同学们联系课文三、四两段和屏幕上所提供的材料,想一想诗人与琵琶女身世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结成小组讨论)投影:6岁学作诗。

《琵琶行》教案4篇

《琵琶行》教案4篇

The flowers are not to bloom, but to bloom more brilliantly.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琵琶行》教案4篇《琵琶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能目标: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

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鉴赏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2.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

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体会本诗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手法。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这是__X的一首诗,请大家一同品位一下!主旨是那一句?明确:最后一联,不要为沦落的身世感到过度的悲伤,鼓励人们要积极乐观的生活。

究竟诗中是什么样的白居易,什么样的知己,什么样的琴声,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二、文学常识1.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__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用辞尖锐,主题鲜明。

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2.作者生平入仕以前(772—799)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

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

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

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琵琶行》教案【优秀8篇】

《琵琶行》教案【优秀8篇】

《琵琶行》教案【优秀8篇】《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感受“声中之情”教学步骤一、导入听“曲”(播放音乐)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1、学生谈听后之感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三、品“情”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

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1、学生讨论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

明湖居听书》《琵琶行》的优秀教案篇二目标设置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重点难点1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2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课时安排:两课时预习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学案自主落实部分。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琵琶行》教案7篇《琵琶行》教案篇1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型:鉴赏课授课时间:一课时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

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

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

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一.导语设计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

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

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鉴赏提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

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1、诵读正音: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

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

2、明确内容: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在叙事中充满着丰富的感情(教师明确)。

琵琶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对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1.对比欣赏《琵琶行》、《明湖居听书》、朱自清〈〈歌声〉〉中的音乐描写。

2.讨论:白居易和琵琶女感情交流共鸣的原因。

二、学生聆听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扬顿挫,转折起伏。

序曲——急切愉悦——滞涩悲哀——雄壮激越——戛然而止三、重点欣赏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1.学生朗读,体味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过程和情感的变化。

2.讨论:本段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

a. 完整的音乐情节的展示;b比喻的使用3.对比欣赏。

(1)各文段的内容从略。

(2)总结文学家写音乐的技巧变化:博喻(多个比喻的使用,以声写声)——通感(以形、色、光、味觉、触觉写声音)——联想、想象意境画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发展到完整的音乐场景的描画)音乐描写的发展越来越高超。

后人在前人的肩膀上给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四、讨论:诗人何以与身份低下的的歌女产生情感共鸣?————————琵琶女诗人————————————↓↓↓↓年少时:欢乐、风光弹琵琶听琵琶年少时:欢乐、得意↓↓↓↓年老时:色衰、门前冷落年老:被贬、漂沦憔悴↓诉身世伤迁谪↓↘↙商人妇:轻别离,啼泪同是天涯沦落人江州司马:孤苦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教师小结:音乐成了沟通二人情感的媒介,两人的命运相似,都被遗弃,相似的命运和相似的音乐理解让他们的达到了情感的和谐,成为知音,于是共同成就了千古名篇。

五、关于“音乐”的引申扩展。

音乐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音乐被贬低为亡国之祸: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音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程要求:一导入课文问: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篇8教学目标: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2.重点体会音乐中所蕴涵的感情,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从而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教学重点:1.体会诗中的音乐描写。

2.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如何引领学生感知诗中音乐与人生之间的情感纽带?教学设想:1.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2.让学生朗读体会,讨论理解;3.播放琵琶曲,渲染气氛,加深学生对琵琶音乐的理解;4.联系全篇深入挖掘诗人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的原由。

5.大胆地从音乐描写段落切入,并把音乐描写作为研读主体。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展示PPT)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打柴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共同演绎了高山流水的知音传奇;一千多年后的唐朝,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浔阳江畔,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到浔阳城的白居易,在送别好友时,偶遇了一位身世凄苦的长安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共同写就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悠悠的江水、清冷的月光铭记了他们。

让我们走进《琵琶行》,与白居易一起聆听。

(板书课题、作者、音乐,竖写)一、导入: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引入。

(2分钟)二、初步感知:1.本堂课我们重点鉴赏《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在此之前,先请同学们听一段琵琶曲。

(播放琵琶曲)你能用语言把这段音乐描绘给没有听过的人吗?(请学生们回答)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不可言传),可是诗人白居易就用文字将他所听到的琵琶音乐描述了出来,而且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读到这段文字仍然如同亲耳听到了琵琶女的演奏,广为传播,吟诵不绝。

(PPT)让我们齐声朗读这段描写琵琶音乐的经典文字。

2.七嘴八舌:你比较喜欢这段音乐描写中的哪些句子?试与旁边的同学交流你读后的联想与感受。

二、初步感知:1.你能用语言把这段音乐描绘给没有听过的人吗?(听音乐1分钟,过渡1分钟)(朗读1分钟)2.你比较喜欢这段音乐描写中的哪些句子?(2分钟)三、赏析:1.与大家分享你们讨论后的收获。

《琵琶行》教案集合8篇

《琵琶行》教案集合8篇

《琵琶行》教案《琵琶行》教案集合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琵琶行》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琵琶行》教案篇1教学重点:分析作者和琵琶女的身世,理解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导入:上节课讲到:琵琶女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经历呢?请看第三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二、阅读第三段,概括琵琶女身世。

1、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发言代表。

2、多媒体出示句子,有小组代表发言分析,然后多媒体出示明确结果。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家住京城(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年轻貌美技艺高超(3)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红极一时(4)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奢华欢乐光阴虚度(5)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亲人离散时过境迁嫁与商人(6)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独守空船凄凉孤独(7)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今昔对比感慨万千3、总结琵琶女经历: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

4、学生再品第二段音乐描写,自由交流,阅读《名师一号》相关资料,最终让学生明白此段音乐描写既是在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更是在通过音乐来书写琵琶女的情感。

为下文自叙身世做铺垫。

5、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琵琶女经历再次欣赏一下其演奏的音乐,体会不同特点的音乐传达琵琶女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正是这样既旋律多变,又饱含情感的音乐引起了作者的共鸣。

在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禁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那么诗人与琵琶女究竟同在何处?三、阅读第四段,概括诗人现状。

【精华】《琵琶行》教案四篇

【精华】《琵琶行》教案四篇

《琵琶行》教案【精华】《琵琶行》教案四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琵琶行》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3、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教学重点:音乐描写技巧教学难点: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教学要点:介绍作者、文体;分析小序及课文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一、导入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弹琴技艺非常高超,琴声优美动听。

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次他在荒山野地弹琴,正当他完全沉醉其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定睛一年,听者竟是一个樵夫,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没想到这个樵夫竟然能准确说出他弹的曲子,还能领会曲中描绘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结拜为兄弟。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原来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是的,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大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

苏东坡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3篇)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琵琶行教学设计1【设计意图】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设计提要】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设计实施】一、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

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二、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三、配乐示范背诵全诗四、课文赏析1、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

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2、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琵琶行教学设计(精选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精选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1、“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琵琶行》教案(精选13篇)

《琵琶行》教案(精选13篇)

《琵琶行》教案(精选13篇)《琵琶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语设计: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

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 …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

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二时我们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哪有通篇记述梦境的?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有的是《诗经》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

他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飞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

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穿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游行。

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解题1、简介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

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琵琶行的优秀教案

琵琶行的优秀教案

琵琶行的优秀教案(共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琵琶行的优秀教案琵琶行的优秀教案琵琶行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

《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

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

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

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生:白居易师:怎么知道?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生:被贬浔阳。

三、文题背景: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

《琵琶行》教案3篇

《琵琶行》教案3篇

《琵琶行》教案3篇【精选】《琵琶行》教案3篇《琵琶行》教案篇1 教学目的:体会诗人借琵琶女的遭遇寄托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的用意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辅助:幻灯片开课时间:20xx年3月开课班级:高三〔6〕班教学过程:1.导入唐宣宗李忱曾写诗赞扬白居易的诗,其中两句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大家能说说这两句诗说的什么意思吗?〔注意抓住“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琵琶篇”理解〕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想象《琵琶行》的流传之广,也由此可见它的感染力之强。

那么,《琵琶行》为什么有那么强的感染力呢?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聆听琵琶篇,一起去感受那字里行间蕴涵的强大的情感力量。

2.齐读全诗,再次走进文本。

3.分析^p :中学语文在线① 老师提问:琵琶篇里说琵琶,全诗一共写了几次听曲?几支曲子各流露出琵琶女什么样的感情?三次:岸上闻曲船上听曲船上再听曲第一次:只写声从水上传来,且极富吸引力,并无特别的情绪流露第二次:“幽愁暗恨”第三次:“凄凄不似向前声”,凄凉② 为什么第二支曲子流露出“幽愁暗恨”的情绪?齐声读第三节,说说你找到的原因是什么。

年轻时色艺双全,受人追捧;年长色衰,门前冷落;委身贾人,独守空船。

老师注意:提醒学生注意琵琶女前后境遇的宏大反差。

③ 听了这支饱含着琵琶女身世之感的曲子,又听了琵琶女的身世倾诉,作者有什么反响?作者为什么要叹息?作者为什么会有“天涯沦落”之感?这种“天涯沦落”之感和琵琶女的境遇到底有什么相似点?〔四个问题分步提,学生答出第一个后再问第二个,依次类推〕齐读第四节,考虑问题。

“我闻此语重唧唧” 〔落实“唧唧”一词,“唧唧”即叹息〕。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白居易的身世经历:谪居卧病地僻心苦相似点:都从京城二来,都曾受尽恩宠如今备尝冷落,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④ 第三次的演奏为什么“凄凄不似向前声”?齐读第五节,考虑问题。

“感我此言良久立”,作者的身世引起琵琶女情感上的共鸣,这次的弹奏包含两个人的身世感慨,情感内涵更深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实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3、品味意境,体味情感;4、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2、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课前用PPT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

导语: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几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世人传颂不断。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现存诗近三千首。

三、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

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

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

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四、白居易生平与诗作五、解题《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六、整体感知,疏通读音1、学生自由朗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词;2、播放朗读视频(PPT),初略感悟,正音。

湓浦pénpǔ铮铮然zhēng 商贾gǔ悯然mǐn憔悴qiáo cuì转徙xǐ恬然tián 谪zhé浔阳xún 荻花dí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 六幺yāo 迸bèng 裂帛bó虾蟆hámá红绡xiāo钿头diàn 银篦bì阑干lán 呕哑ōuyā嘲哳zhāo zhā3、齐读课文七、解读序言要求通读序言,利用课文注解,翻译文句,并说说此“序言”的作用。

掌握序言中重点文言字词:1、左迁:降职(补充:右迁,升职)2、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命酒:酒,名词活用为动词,摆酒;4、因为:因此创作,为动词,写作,创作5、长句:古义:七言诗,今义: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6、歌以赠之,歌:名词活用为动词,作歌7、命曰:命,名词作动词,命名,题名序言作用: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凄切的感情基调。

第2课时走进诗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一、齐读诗文,熟悉课文。

二、利用课文注解,梳通文意,思考问题:问题(1)诗文按什么顺序写?请理清行文思路,并概括每段内容大意。

明确:全诗按时间顺序写。

①月夜江头送客②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③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④同病相怜伤迁谪⑤重闻琵琶青衫湿问题(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问题(3)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题(4)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用原诗文概括回答)思路点拨: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京倡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商妇 (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怨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官(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谪官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恨(谪居九江,凄凉落魄)诗人与琵琶女比较:琵琶女自诉身世苦白居易自叹谪居苦 本是京城女去年辞帝京 名满京都的艺人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问题(5)“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

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板书: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女 白居易怨 恨京倡 琵琶声 谪官问题(6)“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

”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

”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

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问题(7)联系全文,请说说琵琶女和诗人的形象特点。

明确:琵琶女矜节自持,羞涩腼腆,多愁善感,才艺惊人,历尽繁华,却美人迟暮,被是一个被封建社会损害、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诗人是一个感情丰富,体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飞扬,被贬江城、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才华难以施展,孤独苦闷,饱受受压抑的正直知识分子。

第3课时品读诗文鉴赏领悟提升能力一、抽查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二、仔细阅读课文,探讨如下问题:问题探讨(1)找出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地方,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①第一段开头,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点明了时令,地点,时间和事件,“枫叶”“荻花”“瑟瑟”更妙,红红的枫叶,白白的荻花,微微的秋风,一红一白,冷暖相间,无需太多秋景,却秋意浓浓,内蕴丰富。

闭目而思:微风过处,枫叶飘落,荻花纷飞,和着暮色苍茫,美不胜收。

然诗人美不起来,乐不起来,今天诗人要送别一位挚友,此景虽美,而离别在即,更添诗人悲凉、忧伤之情。

寥寥几笔勾画就将这如画的美丽秋景渲染得萧瑟凄凉,从而奠定了诗歌感伤的基调。

②第一段结尾“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月朦胧,水渺茫。

离愁无法排解,苦闷难以消除。

既道出了诗人的心情,烘托了悲凉的气氛,也奠定了全诗悲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③第二段的最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读之令人为之陶醉,曲罢,此时的月亮不再“茫茫”,它是那样的“白”,白得清澈,白得爽朗,白得多情。

乐曲声停,但又似乎没停,如丝如缕,如泣如诉,萦绕在诗人的耳畔,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当时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④第三段“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人去船空,本就寂寞难耐,然而此时,孤舟却又被寒冷的江水萦绕,被清冷的月色笼罩,让人如何受得了?“清冷的月色”寒冷的江水”既点染了孤寂悲凉的气氛,也描摹出了琵琶女那凄凉孤寂的内心世界。

⑤第四段“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这几句写诗人谪居之环境:低洼潮湿,黄芦苦竹丛生,杜鹃悲啼不绝,猿声哀怨不断,何等艰苦恶劣,何等苍凉悲凄。

既写出了诗人谪居之处环境的恶劣苍凉,点染悲凉的气氛,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孤寂、苦闷和无奈。

问题探讨(2)找出琵琶女出场描写的句子,思考下列问题:①勾画出琵琶女出场描写的句子里的动词,想一想从这一系列的动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明确: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句子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动词有: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表现了当时诗人急切、欣喜的心情。

②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明确:因为琵琶女当时心里很矛盾矛盾,也很含羞。

也表现了琵琶女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问题探讨(3)找出文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句子,一共弹了几次?诗人有何感受?有何作用?明确:共三次演奏。

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诗人深深被吸引,侧面烘托琴技。

(一闻琵琶邀相见)第二次:“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同情琵琶女,顿感迁谪意,正面描写琴技之高,点明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

(再闻琵琶诉沦落)第三次:“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略写),诗人感伤而“青衫湿”。

侧面烘托琴技高超,琴声悲凄感人。

(三闻琵琶青衫湿)问题探讨(4)阅读第二自然段正面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曲部分,探讨品味: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曲调旋律有没有变化,如果有,是怎样变化的(旋律特点)?能从这种变化过程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吗?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每个乐章的旋律都有所不同。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