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教案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教案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教案第一章:编译原理概述1.1 编译器的作用与重要性解释编译器将高级语言程序转换为机器语言程序的过程强调编译器在软件开发中的关键角色1.2 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介绍编译程序的基本组成部分,如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器、语义分析器、中间代码器、目标代码器和代码优化器等解释源程序、目标程序和中间代码的概念1.3 编译过程的阶段详细介绍编译过程的各个阶段,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强调每个阶段的目标和重要性第二章:词法分析2.1 词法分析的基本概念解释词法分析器的任务和作用介绍词法单位的概念,如标识符、关键字、常量和符号等2.2 词法分析的技术和方法介绍词法分析常用的技术和方法,如有限自动机、正则表达式和词法规则等解释词法分析过程中的扫描线和词法单元的产生过程2.3 词法分析器的实现介绍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词法分析器,包括词法规则的定义和词法分析器的构造提供相关的编程练习,让学生通过编写代码实现基本的词法分析功能第三章:语法分析3.1 语法分析的基本概念解释语法分析器的任务和作用介绍语法规则和语法树的概念3.2 语法分析的技术和方法介绍语法分析常用的技术和方法,如递归下降分析法、LL分析法、LR分析法等解释语法分析过程中的分析表和状态机的概念3.3 语法分析器的实现介绍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语法分析器,包括语法规则的定义和语法分析器的构造提供相关的编程练习,让学生通过编写代码实现基本的语法分析功能第四章:语义分析4.1 语义分析的基本概念解释语义分析器的任务和作用介绍语义规则和语义错误的概念4.2 语义分析的技术和方法介绍语义分析常用的技术和方法,如类型检查、上下文无关文法分析、语义规则等解释语义分析过程中的语义规则和语义冲突的解决方法4.3 语义分析器的实现介绍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语义分析器,包括语义规则的定义和语义分析器的构造提供相关的编程练习,让学生通过编写代码实现基本的语义分析功能第五章:中间代码5.1 中间代码的基本概念解释中间代码器的任务和作用介绍中间代码的概念和中间代码的原则5.2 中间代码的技术和方法介绍中间代码的常用技术和方法,如三地址代码、静态单赋值代码等解释中间代码过程中的基本规则和操作符的转换5.3 中间代码器的实现介绍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中间代码器,包括中间代码的定义和中间代码器的构造提供相关的编程练习,让学生通过编写代码实现基本的中间代码功能第六章:代码优化6.1 代码优化的基本概念解释代码优化器的任务和作用介绍代码优化的目标和常见的优化技术6.2 常见代码优化技术详细介绍各种代码优化技术,如常量折叠、死代码消除、循环优化、表达式简化等强调优化技术对提高程序性能的重要性6.3 代码优化器的实现介绍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代码优化器,包括优化规则的定义和代码优化器的构造提供相关的编程练习,让学生通过编写代码实现基本的代码优化功能第七章:目标代码7.1 目标代码的基本概念解释目标代码器的任务和作用介绍目标代码的概念和目标代码的原则7.2 目标代码的技术和方法介绍目标代码的常用技术和方法,如寄存器分配、指令调度等解释目标代码过程中的基本规则和操作符的转换7.3 目标代码器的实现介绍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目标代码器,包括目标代码的定义和目标代码器的构造提供相关的编程练习,让学生通过编写代码实现基本的目标代码功能第八章:调试技术8.1 调试技术的基本概念解释调试器的作用和重要性介绍调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调试技术8.2 调试器的结构和原理详细介绍调试器的结构和原理,如断点、单步执行、查看变量等功能强调调试技术对发现和修复程序错误的重要性8.3 调试器的实现介绍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调试器,包括断点的设置、单步执行、变量查看等功能提供相关的编程练习,让学生通过编写代码实现基本的调试功能第九章:编译器性能评价9.1 编译器性能评价的基本概念解释编译器性能评价的目的和方法介绍编译器性能评价的指标和评价方法9.2 编译器性能评价的指标和评价方法详细介绍编译器性能评价的指标,如执行速度、内存占用、编译时间等介绍常用的编译器性能评价方法和工具9.3 编译器性能评价的实践介绍如何进行编译器性能评价的实践,包括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方法的实施提供相关的实践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评价编译器的性能第十章:编译原理应用与发展趋势10.1 编译原理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介绍编译原理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领域,如解释器设计、即时编译、程序分析等强调编译原理在提高程序性能和开发效率方面的重要性10.2 编译原理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介绍编译原理研究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探讨编译原理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0.3 编译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分析编译原理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案例,如开源编译器项目、商业编译器产品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编译原理应用于实际工程实践中的问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编译器的作用与重要性编译器作为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桥梁,其作用不可忽视。
编译原理_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概述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如何将高级语言程序转换为机器语言或中间代码的过程。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编译器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编译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 掌握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代码生成和优化等编译器核心组件的工作原理。
- 了解编译器在软件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和设计简单的编译器。
- 能够运用编译原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
-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引言:编译器的概念、发展历史和作用。
2. 词法分析:正规表达式、有限自动机、词法分析器设计。
3. 语法分析:上下文无关文法、递归下降分析、LL(1)分析、LR分析。
4. 语义分析:类型检查、作用域分析、语义规则。
5. 中间代码生成:三地址码、四元式、逆波兰表示法。
6. 代码优化:数据流分析、代码优化策略。
7. 目标代码生成:机器代码、汇编语言、目标代码生成技术。
8. 编译器构造工具:编译器生成器、代码优化工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的编译器案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 实验法:设计实验,让学生动手实现编译器的基本组件。
4. 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项目法:设计编译器开发项目,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编译原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系统讲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的编译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4. 实验:设计实验,让学生动手实现编译器的基本组件。
5. 讨论:组织课堂讨论,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编译原理》教案
《编译原理》教案《编译原理》教案教学内容0 课程学习的要求及任务,学习方法介绍,成绩考核标准。
第一章引论1.1 什么叫编译程序?通常所说的翻译程序是指这样的一个程序,它能够把某一种语言程序(称为源语言程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程序(称为目标语言程序),而后者与前者在逻辑上是等价的。
如果源语言是诸如FORTRAN、Pascal、C、Ada、Smalltalk或Java这样的?高级语言?,而目标语言是诸如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之类的?低级语言?,这样的一个翻译程序就称为编译程序。
高级语言程序除了像上面所说的先编译后执行外,有时也可?解释?执行。
一个源语言的解释程序是这样的程序,它以该语言写的源程序作为输入,但不产生目标程序,而是边解释边执行源程序本身。
本书将不对解释程序作专门的讨论。
实际上,许多编译程序的构造与实现技术同样适用于解释程序。
根据不同的用途和侧重,编译程序还可进一步分类。
专门用于帮助程序开发和调试的编译程序称为诊断编译程序(Diagnostic Compiler),着重于提高目标代码效率的编译程序叫优化编译程序(Optimizing Compiler)。
现在很多编译程序同时提供了调试、优化等多种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开关?进行选择。
运行编译程序的计算机称宿主机,运行编译程序所产生目标代码的计算机称目标机。
如果一个编译程序产生不同于其宿主机的机器代码,则称它为交叉编译程序(CrOSS Compiler)。
如果不需重写编译程序中与机器无关的部分就能改变目标机,则称该编译程序为可变目标编译程序(Retargetable Compiler)。
1.2 编译过程概述编译程序过程: 从输入源程序开始到输出目标程序为止的整个编译过程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产生,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1.3 编译程序的结构编译程序的结构可以按照从输入源程序开始到输出目标程序为止的整个编译过程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产生,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书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编译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理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如源程序、目标程序、编译器等;掌握编译过程的各个阶段,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目标代码生成等;熟悉编译器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包括前端和后端的处理技术。
2.技能目标:能够使用编译原理的相关工具和框架进行简单的编译器设计和实现;具备分析和解构复杂编译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编译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编译原理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热情;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交流和合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编译原理概述:介绍编译器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分类;2.编译过程:详细讲解编译过程的各个阶段,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和目标代码生成等;3.编译器设计:介绍编译器的前端和后端设计技术,包括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器、语义分析器、中间代码生成器和目标代码生成器等;4.编译器实现:讲解编译器的具体实现方法,包括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5.编译原理应用:介绍编译原理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解释器设计、程序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教师讲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编译过程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并进行交流和分享;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编译器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编译器的实际应用;4.实验法:学生动手实现简单的编译器组件,加深对编译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编译原理》(原作者:Alfred V. Aho et al.);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编译原理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研究;3.多媒体资料:提供相关的教学视频、讲座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编译原理;4.实验设备:提供计算机等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实际操作和验证编译原理。
《编译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编译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一、课程和案例的基本情况课程名称:编译原理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课程简介:《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为计算机编译程序设计和构造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技术,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五个典型阶段。
编译程序是计算机重要的系统软件,编译技术是我国自主可控计算机核心系统研发及技术突破的关键技术之一。
课程以形式语言与自动机为理论基础,特点是理论抽象、系统性强、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其理论和思想蕴含着计算机科学中抽象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也是计算机科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基于课程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思想方法启迪和思维能力培养为着眼点,深度融合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将方法论和辩证思维融入编译的原理、技术和实现,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提升课程的思想内涵和教学高度。
1.案例简介该案例的教学内容“LR语法分析法”(以下称“LR分析法”)是语法分析中的自下而上分析法,处于课程的中期阶段,位于词法分析之后。
主要内容:(1)LR分析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活前缀和可归前缀概念引入和形式定义;(2)LR(0)分析基本方法和最左归约的实现,进一步引出LR(0)分析器逻辑结构以及LR(0)分析过程。
LR分析法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计算机图灵奖获得者高德纳.克努斯提出的,分析法堪称经典,也是课程的难点。
方法论和辩证思维的运用和体现,深层次诠释了LR分析法的思想真谛和科学思维。
2.本讲内容的教学目标知识传授启发思想:领会LR分析法的理论依据和总体思想;理解活前缀和可归前缀的形式定义以及与句柄的关系;掌握LR(0)分析器逻辑结构和LR(0)分析实现过程。
重点理解LR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高专业素养。
将方法论融入教学内容中,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初步体会方法论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运用。
编译原理电子教案
例2:令文法G:E →E+T | E-T | T T →T*F | T/F | F F →(E) | i 其中E是文法开始符号。求出句型(F+i)-T*(E-T) 的短语,简单短语和句柄。 注:语法树与短语:语法树子树的末端结点符号串即是语 法树所描述句型(相对于子树的根)的短语,简单子树 (只有父子两代)的末端结点符号串即是简单短语,最左 简单子树的末端结点符号串即是句柄。
2)删除永不被使用的产生式——产生式左部的非终结符不 可达。
五、语法树与文法的二义性 1、 语法树:用一张图表示一个句型的推导,这种表 示称为语法分析树或简称为语法树。 例1:令文法G:E →E+E|E*E|(E)|i 给出L(G)=(i*i+i)的语法树。 关于语法树的几个术语: 1)根结点:文法开始符号。 2)叶结点:树的末端符。
program
read real then type
end function if integer not or
6 7 8 9 10 11
var while write 标识符
无符号数
,
18 19 20 21 22 23
] · ·
单目加
单目减 + -
30 31 32 33 34 35
<= >= := { } #
2.
P中产生式A→β,其中A∈VN,β∈V*.
2型文法又称为上下文无关文法.
3. P中产生式A→αB, A→α,或者A→βB , A→β其中 α,β∈VT*,A,B∈VN.
3型文法又称正规文法(右线性文法和左线性文法).记作 RG (Regular Grammar).
下列文法属于哪一类型的文法,所产生的语言是什么?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编译器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流程;2. 学会使用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对简单程序进行编译过程分析;3. 掌握程序语言中的类型系统、作用域规则和中间代码生成等关键知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编译原理知识,编写简单的词法分析器和语法分析器;2. 具备分析并优化程序代码的能力,提高程序运行效率;3. 能够运用调试工具对编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定位和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探索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3. 增强学生的学术自信,培养他们勇于挑战困难、持续学习的优良品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过程,掌握编译原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熟悉至少一种程序设计语言,但可能对编译原理的理论知识掌握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编程中。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上所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编译原理概述:介绍编译器的基本概念、编译过程及编译器的结构;- 教材章节:第1章 编译原理概述2. 词法分析:讲解词法分析的基本任务、词法分析器的实现方法及相关算法;- 教材章节:第2章 词法分析3. 语法分析:介绍语法分析的基本概念、语法分析器的构造方法及递归下降分析法等;- 教材章节:第3章 语法分析4. 语义分析:讲述语义分析的任务、类型检查、符号表管理及语义分析器的实现;- 教材章节:第4章 语义分析5. 中间代码生成:解析中间代码的概念、中间代码表示形式及中间代码生成方法;- 教材章节:第5章 中间代码生成6. 代码优化与生成:介绍代码优化的目的、方法及目标代码生成的基本过程;- 教材章节:第6章 代码优化与生成7.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器的编写和调试,分析并优化给定程序;- 教材章节: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共1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0学时,实践环节6学时。
编译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
编译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编译原理》课程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134045课程类别:专业课适用于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分:理论教学学分3学分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先修成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时程课程:课程简介:本课程就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很关键的专业课,主要了解编程理论基础知识,词法分析、自上而下语法分析、优先分析法、自下而上语法分后法、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多媒体课件结合黑板板书。
教材:1.薛联凤、秦振松,《编程原理及编译程序结构》(第二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21。
选修书目:1.吕映芝、张素琴等编著,《编译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2.陈火旺等编著,《程序设计语言与编译原理(第3版)》,国防工业出版社,20213.张幸儿,《计算机编程理论》(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21。
二、课程总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编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现方法,了解自动机语言的形式化定义、编译技术的各种概念以及具体实现过程的方法。
从形式语言理论角度讨论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技术,为学生将来从事系统软件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64学时,其中讲授学时:48学时;实验(上机)学时:16学时第1页共8页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如下表中:学时分配序序教学章节名称教学章节名称号谈实号课验第六章lr分析法及分析1第一章讲义26程序自动结构第七章语法制导译者并2第二章编程基础知识47产生中间代码第八章运转时数据区的3第三章词法分析68管理4第四章自上而下语法分析69第九章中间代码优化1第十章目标代码生成5第五章优先分析法602、教学要求:合计学时分配讲实课验8824248第一章引论(2学时)教学目标:介绍编译程序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关系;编程和表述的概念;编译程序的几个阶段所顺利完成的任务及撰写编译程序的主要方法;认知编程理论和课堂教学结合的重要性;掌控编程的各个阶段及其主要任务教学内容:第一节程序设计语言与编程一、程序设计语言二、编译的概念三、编译的过程第二节编译程序概述一、词法分析二、语法分析三、中间代码生成四、优化五、目标代码生成六、表格与表格管理七、失效处置八、不下第三节编译程序的构造第2页共8页一、编译程序的生成方法二、编译程序的设计方法教学要求:重点介绍编译的概念;编译的几个阶段及其所需完成的任务。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速成教案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速成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编译原理,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目标:1. 理解编译器的基本结构和编译过程;2. 掌握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使用至少一种编程语言实现简单的编译器;2. 能够分析简单的程序,并对其进行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和编程的兴趣;2.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编译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 词法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 语法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4. 中间代码生成和代码优化的基本方法和技术;5. 目标代码生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程序案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的方法;3. 实验法:通过编程实验,使学生亲手实现简单的编译器,加深对编译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使用以下教学资源:1. 教材:《编译原理》,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和参考;2. 多媒体资料:包括PPT、视频等,用于辅助讲解和演示;3. 实验设备:计算机、编程环境等,用于实验和实践。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2. 作业:通过布置相关的编程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3. 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编译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如下:1. 课时:共4课时,每课时45分钟;2. 教学时间:安排在每周三下午;3. 教学地点:计算机实验室。
教学安排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调整,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
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编制人:系部主任:审核人:编制日期:2014年4院15日目录一、《编译原理》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1)(一)基本信息 (1)(二)课程设计 (1)(三)考核方案设计 (4)(四)教学组织形式 (5)(五)教学材料 (5)二、课程单元教学方案设计 (6)(一)教学内容1 (6)1、教案头 (6)2、教学过程设计 (6)(二)教学内容2 (7)1、教案头 (7)2、教学过程设计 (8)(三)教学内容3 (10)1、教案头 (10)2、教学过程设计 (10)《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一、《编译原理》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编译原理学时:72学时课程类型:专业技能课学分:3学分所属系部:计算机科学系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数据结构》、《离散数学》后续课程:《JAVA程序设计》课程团队负责人及成员:孔玉静(二)课程设计1、课程目标设计(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掌握构造编译程序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为培养计算机语言与大型应用程序的开发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编译程序的一般构造原理,包括语言基础知识、词法分析程序设计原理和构造方法。
各种语法分析技术和中间代码生成符号表的构造、代码优化、并行编译技术常识及运行时存储空间的组织等基本方法和主要实现技术。
2、课程教学内容设计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4、教学进度表设计5、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设计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很快掌握课程的主要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辅导和答疑:以习题课对课程中的重要概念和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和深入讨论,巩固和加深课堂内学到的知识。
采用电子邮件方式直接与教师联系进行答疑。
自学与练习:除读懂教科书中所讲内容外,还需大量做题。
其目的是要通过做题弄懂、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安排一定的实验上机学时。
编译原理实验教案
编译原理实验教案1.1 背景介绍1.1.1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如何将高级编程语言转换为机器语言。
1.1.2 编译器作为编程语言和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桥梁,对于软件开发至关重要。
1.1.3 通过实验学习编译原理,可以加深对编译过程的理解,提高实际编程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编译器的基本组成部分2.1.1 词法分析器:将字符串分解为词法单元。
2.1.2 语法分析器:根据语言的语法规则,将词法单元组合成抽象语法树。
2.1.3 语义分析器:检查抽象语法树的语义正确性,如类型检查等。
2.1.4 中间代码器:将抽象语法树转换为中间代码表示。
2.1.5 代码优化器:对中间代码进行优化,提高代码执行效率。
2.1.6 目标代码器:将优化后的中间代码转换为目标机器代码。
三、教学内容3.1 词法分析实验3.1.1 实现一个简单的词法分析器,能够识别变量名、关键字、常量等。
3.1.2 练习使用正则表达式处理字符串,实现词法单元的提取。
3.1.3 分析词法分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标识符与关键字的冲突等。
3.2 语法分析实验3.2.1 学习常用的语法分析算法,如LL(1)、LR(1)等。
3.2.2 实现一个简单的语法分析器,能够对简单的算术表达式进行解析。
3.2.3 通过构造预测分析表,解决标识符与关键字冲突的问题。
3.3 语义分析实验3.3.1 学习基本的语义分析方法,如静态语义分析、动态语义分析等。
3.3.2 实现一个简单的类型检查器,能够检查变量类型的正确性。
3.3.3 分析并解决常见语义错误,如类型不匹配、未定义变量等。
四、教学目标4.1 理解编译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各个组件的功能。
4.2 掌握基本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方法。
4.3 能够独立设计和实现简单的编译器组件,解决实际编程中的问题。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编译器的设计与实现涉及多个方面的知识,如语言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等。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对编译器设计和实现的理解和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知识目标:–理解编译器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掌握源程序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的基本方法;–熟悉各种编译器构造技术,如递归下降编译器、LL(k)分析器、LR分析器等;–了解编译器性能评价指标,掌握编译器性能优化技术。
2.技能目标:–能够使用编译原理相关工具和框架进行简单的编译器设计和实现;–能够分析程序源代码,编写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器和语义分析器;–能够编写简单的代码优化器和目标代码生成器;–能够对编译器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编译原理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研究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编译器概述:编译器的基本概念、编译器的重要性、编译器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2.词法分析:词法分析的基本概念、词法分析器的实现方法、词法分析器的测试与优化;3.语法分析:语法分析的基本概念、语法分析器的实现方法、语法分析器的测试与优化;4.语义分析:语义分析的基本概念、语义分析器的实现方法、语义分析器的测试与优化;5.中间代码生成:中间代码生成的基本概念、中间代码生成器的实现方法、中间代码生成器的测试与优化;6.代码优化:代码优化的基本概念、代码优化器的实现方法、代码优化器的测试与优化;7.目标代码生成:目标代码生成的基本概念、目标代码生成器的实现方法、目标代码生成器的测试与优化;8.编译器性能评价与优化:编译器性能评价指标、编译器性能优化技术。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编译原理实验教案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 实验目的(1) 理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2) 掌握常用的编译方法和技术。
(3) 熟练使用编译器开发工具。
2. 实验要求(1) 熟悉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
(2) 掌握C/C++编程语言。
(3) 了解基本的编译原理。
二、实验环境1. 硬件环境(1) 计算机一台。
(2) 编译器开发工具(如GCC、Clang等)。
2. 软件环境(1) 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等)。
(2) 文本编辑器或集成开发环境(如Visual Studio、Eclipse等)。
三、实验内容1. 实验一:词法分析(1) 实现一个简单的词法分析器,识别出关键字、标识符、常量等。
(2) 分析输入的程序,输出词法分析结果。
2. 实验二:语法分析(1) 实现一个简单的语法分析器,根据给定的语法规则分析输入的程序。
(2) 分析输入的程序,输出语法分析树。
3. 实验三:语义分析(1) 实现一个简单的语义分析器,检查程序中的语义错误。
(2) 分析输入的程序,输出语义分析结果。
4. 实验四:中间代码(1) 实现一个简单的中间代码器,将转换为中间代码表示。
(2) 对输入的程序进行转换,输出中间代码。
5. 实验五:目标代码(1) 实现一个简单的目标代码器,将中间代码转换为目标代码。
(2) 对输入的中间代码进行转换,输出目标代码。
四、实验步骤与方法1. 实验一:词法分析(1) 编写词法分析器的代码。
(2) 测试并调试词法分析器。
2. 实验二:语法分析(1) 编写语法分析器的代码。
(2) 测试并调试语法分析器。
3. 实验三:语义分析(1) 编写语义分析器的代码。
(2) 测试并调试语义分析器。
4. 实验四:中间代码(1) 编写中间代码器的代码。
(2) 测试并调试中间代码器。
5. 实验五:目标代码(1) 编写目标代码器的代码。
(2) 测试并调试目标代码器。
五、实验注意事项1. 按照实验要求编写代码,注意代码规范和可读性。
编译原理教案
编译原理教案说明:一、参考书:1、陈意云、张昱:《编译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陈意云、张昱:《编译原理习题精选》,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吕映芝、张素琴、蒋维杜:《编译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
4、王生原、吕映芝、张素琴:《编译原理课程辅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5、伍春香:《编译原理习题与解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6、Andrew W.Appel:《现代编译原理—C语言描述》,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
7、Noam Nison等:《计算机系统要素》,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
8、Randall Hyde:《编程卓越之道(第二卷)》,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
二、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代码优化和生成等内容使学生掌握构造编译程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通过上机实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开发应用程序的基本方法,为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程序设计语言与开发大型应用程序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时数:课堂教学51学时,上机实验30学时。
四、授课内容:第一章编译程序概述第二章 PL/0编译程序的实现第三章文法和语言第四章词法分析第五章自顶向下语法分析方法第六章自底向上优先分析方法第七章 LR分析方法第八章语法制导翻译和中间代码生成第九章符号表第一○章目标程序运行时的存储组织第一一章代码优化第一二章代码生成第一章概述一、说明: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编译程序的概念、结构以及工作流程。
2、主要内容:什么是编译程序、编译过程概述、编译程序的结构、编译阶段的组合、编译技术和软件工具以及实例分析。
3、教学重点:编译程序的结构以及每一阶段的任务。
4、教学难点:理解编译程序各模块的判错功能、编译方式和解释方式执行速度上的不同。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编译程序1、机器语言:直接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二进制代码指令来编写程序的语言。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教案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教案第一章:编译原理概述1.1 编译器的作用与重要性解释编译器将高级语言程序转换为机器语言程序的过程强调编译器在软件开发中的关键角色1.2 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介绍源程序、目标程序、抽象语法树等基本概念解释编译过程中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等阶段1.3 编译器的设计与实现概述编译器的设计原则与实现方法介绍编译器的架构和各个阶段的功能划分第二章:词法分析2.1 词法分析的基本任务解释词法分析器的作用和重要性介绍词法分析过程中的词法规则识别和词素提取等任务2.2 词法分析器的实现讲解实现词法分析器的方法和技巧介绍词法分析器的常见实现方式,如状态机和正则表达式等2.3 词法分析器的测试与优化介绍词法分析器的测试方法和评估指标讲解词法分析器的优化技巧和策略第三章:语法分析3.1 语法分析的基本任务解释语法分析器的作用和重要性介绍语法分析过程中的语法规则识别和句子构建等任务3.2 语法分析器的实现讲解实现语法分析器的方法和技巧介绍语法分析器的常见实现方式,如递归下降分析和LL/LR分析等3.3 语法分析器的测试与优化介绍语法分析器的测试方法和评估指标讲解语法分析器的优化技巧和策略第四章:语义分析4.1 语义分析的基本任务解释语义分析器的作用和重要性介绍语义分析过程中的类型检查、变量作用域处理等任务4.2 语义分析器的实现讲解实现语义分析器的方法和技巧介绍语义分析器的常见实现方式,如类型系统、符号表等4.3 语义分析器的测试与优化介绍语义分析器的测试方法和评估指标讲解语义分析器的优化技巧和策略第五章:中间代码与优化5.1 中间代码的基本任务解释中间代码器的作用和重要性介绍中间代码的过程和目标5.2 中间代码器的实现讲解实现中间代码器的方法和技巧介绍中间代码器的常见实现方式,如三地址码、四地址码等5.3 代码优化解释代码优化的目的和重要性介绍常见的代码优化技术和方法,如常数折叠、循环展开等第六章:目标代码6.1 目标代码的基本任务解释目标代码器的作用和重要性介绍目标代码的过程和目标6.2 目标代码器的实现讲解实现目标代码器的方法和技巧介绍目标代码器的常见实现方式,如指令选择、寄存器分配等6.3 目标代码的优化解释目标代码优化的重要性介绍目标代码优化的技术和方法,如指令重排、代码压缩等第七章:符号表管理7.1 符号表的作用和管理解释符号表在编译过程中的作用和管理方法介绍符号表的存储结构和相关操作,如插入、查找和删除等7.2 符号表的实现讲解实现符号表的方法和技巧介绍常见的符号表实现方式,如哈希表、有序表等7.3 符号表的优化和策略解释符号表优化的重要性介绍符号表优化的技术和方法,如名称替换、变量提升等第八章:错误处理与调试8.1 错误处理的基本任务解释错误处理在编译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介绍错误处理的流程和策略,如错误报告、错误恢复等8.2 错误处理的实现讲解实现错误处理的方法和技巧介绍常见的错误处理实现方式,如错误码、错误栈等8.3 调试与测试解释调试和测试在编译器开发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介绍调试和测试的方法和技巧,如断点调试、测试用例设计等第九章:编译器性能评估9.1 编译器性能评估的基本概念解释编译器性能评估的目的和重要性介绍编译器性能评估的指标和方法,如执行时间、代码大小等9.2 编译器性能评估的实现讲解实现编译器性能评估的方法和技巧介绍常见的编译器性能评估工具和技术,如性能分析器、性能模型等9.3 编译器性能优化解释编译器性能优化的重要性介绍编译器性能优化的技术和方法,如并行计算、指令调度等第十章:案例分析与实践10.1 编译器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编译器设计案例,如C编译器、Java编译器等讲解编译器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10.2 编译器实践项目介绍编译器实践项目的设计和实现过程指导学生完成编译器实践项目,提高编译原理应用能力10.3 编译器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编译器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如动态编译、云编译等激发学生对编译器设计研究的兴趣和热情重点和难点解析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与优化、目标代码:这些章节涵盖了编译器设计的核心部分,即编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对于理解编译器的工作原理至关重要。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教案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编译器设计和实现的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编译器的基本原理、构造方法和实现技巧。
1.2 课程目标(1)理解编译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分类;(2)熟悉源程序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目标代码和优化等基本过程;(3)掌握常用的编译器构造方法和技术;(4)能够设计和实现简单的编译器。
二、教学内容2.1 词法分析(1)词法规则的定义和描述;(2)词法分析器的实现方法;(3)词法分析在编译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2 语法分析(1)语法规则的定义和描述;(2)语法分析树的构建方法;(3)常用的语法分析算法及其特点。
2.3 语义分析(1)语义规则的定义和描述;(2)语义分析的方法和技巧;(3)语义分析在编译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4 中间代码(1)中间代码的定义和表示;(2)中间代码的方法和策略;(3)中间代码在编译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5 目标代码和优化(1)目标代码的方法和技巧;(2)代码优化的方法和策略;(3)目标代码和优化在编译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编译器的设计和实现技巧。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编译器的设计和实现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编译原理的应用。
3.3 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设计和实现简单的编译器组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测验成绩,占总评的30%。
4.2 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报告和实验演示,占总评的30%。
4.3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和实际操作考核,占总评的40%。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推荐使用《编译原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
5.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编译原理教案
编译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学习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代码生成等基本理论和方法;3. 掌握编译器的构建过程和相关工具的使用;4.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编译原理概述a. 编译器的作用和基本原理b. 编译器的组成和流程2. 词法分析a. 词法分析的任务和基本原理b. 正则表达式和有限状态自动机的应用3. 语法分析a. 语法分析的任务和基本原理b. 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语法分析方法4. 语义分析a. 语义分析的任务和基本原理b. 符号表管理和类型检查的实现5. 代码生成a. 代码生成的任务和基本原理b. 目标代码生成和优化技术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课堂教学和讲解,介绍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验操作:以案例为基础,进行实际代码开发和调试,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讨论交流:利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四、教学过程1. 第一节课:编译原理概述a. 教师介绍编译原理的定义和作用以及编译器的基本原理;b. 学生听讲和记录笔记,对概念和原理进行理解和总结。
2. 第二节课:词法分析a. 教师详细讲解词法分析的任务和基本原理;b. 学生完成一道词法分析的编程实践,将正则表达式转化成有限状态自动机。
3. 第三节课:语法分析a. 教师介绍语法分析的任务和基本原理,包括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方法;b. 学生进行一道语法分析的实践,构建一个简单的LL(1)文法并完成分析表的生成与使用。
4. 第四节课:语义分析a. 教师讲解语义分析的任务和基本原理,重点介绍符号表管理和类型检查;b. 学生进行一道语义分析的实践,实现一个简单的符号表管理和类型检查功能。
5. 第五节课:代码生成a. 教师讲解代码生成的任务和基本原理,包括目标代码生成和优化技术;b. 学生进行一道代码生成的实践,将中间代码转化为目标机器代码。
大学四年级编译原理教案
大学四年级编译原理教案第一节:引言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属于计算机基础理论的范畴。
它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将高级语言程序转化为可执行的机器语言程序的过程。
编译原理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对于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底层原理、掌握高级语言编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拟以大学九年级编译原理课程为基础,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进行详细规划,以期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
第二节: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介绍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任务,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内容。
2. 词法分析:详细讲解词法分析的概念和相关算法,包括正则表达式、有限自动机和词法分析器的设计与实现等。
3. 语法分析:介绍语法分析的概念和相关算法,如LL(1)文法、LR(1)文法和语法分析器的设计与实现等。
4. 语义分析:阐述语义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义规则的定义、语义动作的执行和语义分析器的设计等。
5. 中间代码生成:探讨中间代码生成的概念和常用的中间表示形式,如四元式和三地址码等。
6. 代码优化:介绍代码优化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优化技术,如常量传播、公共子表达式提取和循环优化等。
7. 目标代码生成:详细阐述目标代码生成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寄存器分配、指令选择和代码生成器的设计等。
第三节: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 掌握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和任务,能够清晰地描述编译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关键技术。
2. 熟悉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环节的算法和实现方法,能够使用相应的工具和技术进行编译器的开发。
3. 理解编译器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能够根据给定的语言文法和需求设计和实现简单的编译器。
4. 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的语言特点和需求进行编译器的优化和扩展。
编译原理教案
第1章编译原理概述主要内容:1 编译程序概述2 编译程序的工作过程与结构3 编译程序的开发4 构造编译程序所应掌握的内容任何一门高级语言都需要有相应的翻译程序将其翻译为机器语言,才能真正在计算机上执行。
编译程序是这样的一种翻译程序,它对一个计算机系统来说非常重要。
编写编译程序所涉及到的一些原理、技术和方法在计算机相关的各个领域中都会反复用到,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
本章首先介绍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及与编译程序相关的一些工具,然后介绍编译的过程以及编译程序的结构、组成以及实现方法,最后对编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做了简单介绍。
1程序设计语言与翻译程序在计算机系统中,语言分三个层次: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
只有机器语言程序可直接在计算机上执行,高级语言和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必须翻译为对应的机器语言程序才能执行。
计算机刚出现时,人们用机器语言(Machine Language)编写程序,如”C7 06 0000 0002”,其含义是将2放到一个存储单元中。
用机器语言编写程序费时、乏味,开发难度大,周期长,很快就被汇编语言(Assembly Language)代替了。
汇编语言以助记符的形式表示指令和地址。
如与上述指令等价的汇编代码为:MOV X,2,它不能直接执行,需要汇编程序(Assembler)将其翻译为机器语言程序才能执行。
与汇编语言有关的程序有:反汇编程序(disassembler)是把机器语言程序逆向翻译为汇编语言程序的程序;交叉汇编程序(cross assembler)是把甲计算机上的汇编语言程序翻译为乙计算机上的机器语言程序的程序。
汇编语言仍与人类的思维相差甚远,不易阅读和理解,它严格依赖于机器,为一种机器编写的代码在应用于另一种机器时必须完全重写。
高级语言的出现缩短了人类思维和计算机语言间的差距,如上述指令用PASCAL语言写为x:=2。
编写高级语言程序类似于定义数学公式或书写自然语言,与机器无关。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掌握源程序转换为目标程序的基本过程,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并应用编译原理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和任务。
(2)掌握源程序转换为目标程序的基本过程,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3)熟悉各种编译器设计和实现技术。
2.技能目标:(1)能够使用编译原理的基本方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2)具备编写简单编译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编译原理的兴趣,认识到编译原理在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创新和持续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和任务。
2.源程序转换为目标程序的基本过程,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3.各种编译器设计和实现技术。
4.编译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5.编译原理相关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讲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2.讨论法:学生针对编译原理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编译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编译原理的应用价值。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编译器设计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编译原理》,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供学生拓展阅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译原理》教案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练习课□其他□教学方式(请打√):讲授讨论□示教□指导其他□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模型□实物□挂图□音像□其他□教学内容0 课程学习的要求及任务,学习方法介绍,成绩考核标准。
第一章引论1.1 什么叫编译程序?通常所说的翻译程序是指这样的一个程序,它能够把某一种语言程序(称为源语言程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程序(称为目标语言程序),而后者与前者在逻辑上是等价的。
如果源语言是诸如FORTRAN、Pascal、C、Ada、Smalltalk或Java这样的“高级语言”,而目标语言是诸如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之类的“低级语言”,这样的一个翻译程序就称为编译程序。
高级语言程序除了像上面所说的先编译后执行外,有时也可“解释”执行。
一个源语言的解释程序是这样的程序,它以该语言写的源程序作为输入,但不产生目标程序,而是边解释边执行源程序本身。
本书将不对解释程序作专门的讨论。
实际上,许多编译程序的构造与实现技术同样适用于解释程序。
根据不同的用途和侧重,编译程序还可进一步分类。
专门用于帮助程序开发和调试的编译程序称为诊断编译程序(Diagnostic Compiler),着重于提高目标代码效率的编译程序叫优化编译程序(Optimizing Compiler)。
现在很多编译程序同时提供了调试、优化等多种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开关”进行选择。
运行编译程序的计算机称宿主机,运行编译程序所产生目标代码的计算机称目标机。
如果一个编译程序产生不同于其宿主机的机器代码,则称它为交叉编译程序(CrOSS Compiler)。
如果不需重写编译程序中与机器无关的部分就能改变目标机,则称该编译程序为可变目标编译程序(Retargetable Compiler)。
1.2 编译过程概述编译程序过程: 从输入源程序开始到输出目标程序为止的整个编译过程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产生,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1.3 编译程序的结构编译程序的结构可以按照从输入源程序开始到输出目标程序为止的整个编译过程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产生,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1.3.1 编译程序总框编译程序的结构可以按照这五个阶段的任务分模块进行设计。
下图给出了编译程序的总框。
1.3.2 表格与表格管理编译程序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保持一系列的表格,以登记源程序的各类信息和编译各阶段的进展状况。
在编译程序使用的表格中,最合理的是符号表。
编译程序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保持一系列的表格,以登记源程序的各类信息和编译各阶段的进展状况。
合理地设计和使用表格是编译程序构造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编译程序使用的表格中,最重要的是符号表。
它用来登记源程序中出现的每个名字以及名字的各种属性。
例如,一个名字是常量名、变量名,还是过程名等等;如果是变量名,它的类型是什么、所占内存是多大、地址是什么等等。
通常,编译程序在处理到名字的定义性出现时,要把名字的各种属性填人到符号表中;当处理到名字的使用性出现时,要对名字的属性进行查证。
当扫描器识别出一个名字(标识符)后,它把该名字填人到符号表中。
但这时不能完全确定名字的属性,它的各种属性要在后续的各阶段才能填人。
例如,名字的类型等要在语义分析时才能确定,而名字的地址可能要到目标代码生成才能确定。
由此可见,编译各阶段都涉及到构造、查找或更新有关的表格。
1.3.3 出错处理遍:是对源程序或源程序的中间结果从头到尾扫描一次,并作有关的加工处理,生产新的中间结果或目标程序。
一个编译程序不仅应能对书写正确的程序进行翻译,而且应能对出现在源程序中的错误进行处理。
如果源程序有错误,编译程序应设法发现错误,把有关错误信息报告给用户。
这部分工作是由专门的一组程序(叫做出错处理程序)完成的。
一个好的编译程序应能最大限度地发现源程序中的各种错误,准确地指出错误的性质和发生错误的地点,并且能将错误所造成的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使得源程序的其余部分能继续被编译下去,以便进一步发现其它可能的错误。
如果不仅能够发现错误,而且还能自动校正错、误,那当然就更好了。
但是,自动校正错误的代价是非常高的。
编译过程的每一阶段都可能检测出错误,其中,绝大多数错误可以在编译的前三阶段检测出来。
源程序中的错误通常分为语法错误和语义错误两大类。
语法错误是指源程序中不符合语法(或词法)规则的错误,它们可在词法分析或语法分析时检测出来。
例如,词法分析阶段能够检测出“非法字符”之类的错误;语法分析阶段能够检测出诸如“括号不匹配”、“缺少;”之类的错误。
语义错误是指源程序中不符合语义规则的错误,这些错误一般在语义分析时检测出来,有的语义错误要在运行时才能检测出来。
语义错误通常包括:说明错误、作用域错误、类型不一致等等。
1.3.4 遍遍:是对源程序或源程序的中间结果从头到尾扫描一次,并作有关的加工处理,生产新的中间结果或目标程序。
通常,每遍的工作由从外存上获得的前一遍的中间结果开始(对于第一遍而言,从外存上获得源程序),完成它所含的有关工作之后,再把结果记录于外存。
既可以将几个不同阶段合为一遍,也可以把一个阶段的工作分为若干遍。
例如,词法分析这一阶段可以单独作为一遍,但更多的时候是把它与语法分析合并为一遍;为了便于处理,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与中间代码产生又常常合为一遍。
在优化要求很高时,往往还可把优化阶段分为若干遍来实现。
当一遍中包含若干阶段时,各阶段的工作是穿插进行的。
例如,我们可以把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及语义分析与中间代码产生这三阶段安排成一遍。
这时,语法分析器处于核心位置,当它在识别语法结构而需要下一单词符号时,它就调用词法分析器,一旦识别出一个语法单位时,它就调用中间代码产生器,完成相应的语义分析并产生相应的中间代码。
一个编译程序究竟应分成几遍,如何划分,是与源语言、设计要求、硬件设备等诸因素有关的,因此难于统一划定。
遍数多一点有个好处,即整个编译程序的逻辑结构可能清晰一点。
但遍数多势必增加输入/输出所消耗的时间。
因此,在主存可能的前提下,一般还是遍数尽可能少一点为好。
应当注意的是,并不是每种语言都可以用单遍编译程序实现。
1.3.5 编译前端与后端概念上,我们有时把编译程序划分为编译前端和编译后端。
前端主要由与源语言有关但与目标机无关的那些部分组成。
这些部分通常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与中间代码产生,有的代码优化工作也可包括在前端。
后端包括编译程序中与目标机有关的那些部分,如与目标机有关的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
通常,后端不依赖于源语言而仅仅依赖于中间语言。
可以取编译程序的前端,改写其后端以生成不同目标机上的相同语言的编译程序。
如果后端的设计是经过精心考虑的,那么后端的改写将用不了太大工作量,这样就可实现编译程序的目标机改变。
也可以设想将几种源语言编译成相同的中间语言,然后为不同的前端配上相同的后端,这样就可为同一台机器生成不同语言的编译程序。
然而,由于不同语言存在某些微妙的区别,因此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还非常有限。
为了实现编译程序可改变目标机,通常需要有一种定义良好的中间语言支持。
例如.在著名的Ada程序设计环境APSE中,使用的是一种称为Diana的树形结构的中间语言一个Ada源程序通过前编译转换为Diana中间代码,由编译后端把Diana中间代码转换为目标代码。
编译前端与不同的编译后端以Diana为界面,实现编译程序的目标机改变。
又如,在Java语言环境中,为了使编译后的程序从一个平台移到另一个平台,Java定义一种虚拟机代码--Bytecode。
只要实际使用的操作平台上实现了的Java解释器,这个操作平台就可以执行各种Java程序。
这就是所谓Java语言操作平台无关性。
1.4 编译程序与程序设计环境开发通常还需要一些其它的工具;如编辑程序、连接程序,调试工具等等。
编译程序与这些程序设计工具一起构成所谓的程序设计环境。
在高级语言发展的早期,这些程序设计工具往往是独立的,缺乏整体性,而且也缺乏对软件开发全生命周期的支持。
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构造集成化的程序设计环境。
一个集成化的程序设计环境的特点是,它将相互独立的程序设计工具集成起来,以便为程序员提供完整的、一体化的支持,从而进一步提高程序开发效率,改善程序质量。
在一个好的集成化程序设计环境中,不仅包含丰富的程序设计工具,而且还支持程序设计方法学,支持程序开发的全生命周期。
有代表性的集成化程序设计环境有Ada语言程序设计环境APSE、LISP语言程序设计环境INTERLISP等。
广大读者所熟悉的Pascal、TurboC、VisualC++等语言环境也都可认为是集成化的程序设计环境。
1.5 编译程序的生成以前人们构造编译程序大多是用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做工具的。
为了发挥各种不同硬件系统的效率,为了满足各种不同的具体要求,现在许多人仍然采用这种工具来构造编译程序。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使用高级语言作为工具来构造编译程序。
因为,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程序设计时间,而且所构造出来的编译程序也易于阅读、修改和移植。
人们已经建立了多种编制部分编译程序或整个编译程序的有效工具。
有些能用于自动产生扫描器,有些可用于自动产生语法分析器,有些甚至可用来自动产生整个的编译程序。
如:编译程序-编译程序、编译程序产生器、翻译程序书写系统等,它们是按照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或机器)的形式描述(作为输入数据)而自动产生编译程序的。
本课程将把自动产生器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讨论。
近些年来,有些人主张采用“自编译方式”产生编译程序。
意思是,先对语言的核心部分构造一个小小的编译程序(可用手编实现),再以它为工具构造一个能够编译更多语言成分的较大编译程序。
如此扩展下去,就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形成人们所期望的整个编译程序。
这种通过一系列自展途径而形成编译程序的过程叫作自编译过程。
现在,有些编译程序是通过“移植”得到的。
即把某一机器上的编译程序移植到另一机器上。
着需要寻求某种适当的“中间语言”。
但是,由于建立通用中间语言实际上办不到,因此,移植也只能在几种语言和几种机器之间进行。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练习课其他□教学方式(请打√):讲授讨论□示教□指导其他□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模型□实物□挂图□音像□其他□教学内容第二章词法分析2.1 对于词法分析器的要求首先讨论词法分析器输出的单词符号的一般形式,然后研究词法分析器应如何和语法分析器相衔接。
2.1.1 词法分析器的功能和输出形式词法分析器的功能是输入源程序,输出单词符号。
单词符号是一个程序语言的基本语法符号,程序语言的单词符号一般可分为下列五种:1 基本字如FORTRAN中的DIMENSION、IF和DO 等等;2 标识符用来表示各种名字,如变量名、数组名和过程名等等;3 常数各种类型的常数,如125,0.718、TRUE等等;4 运算符如+、-、*、/等等;5 界符如逗号、括号、分号等等。